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看见读后感范文 > 地图 > 看见读后感范文,2024看见读后感范文
看见读后感范文相关栏目
看见读后感范文热门栏目
看见读后感范文推荐
看见读后感范文

(共 1338 篇)

  • 看见

    《看见》是一部由柴静写作的传记,于2013年1月1日首次出版,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

    本书是柴静通过她所看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向我们呈现了她看到的社会。黑与白,喜与悲,抑或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介于喜与悲之间的“无”。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2024读后感推荐 看见读后感范文七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是人们从书中得出的一些启发和心得。怎样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进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4读后感推荐 看见读后感范文七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看见读后感【篇一】

    柴静的《看见》用时14小时56分钟,第一条划线在8月28日,中间穿插看了别的书,终于在11月的这一天看完了最后三个章节。这本“纪实手册”不好读,也可以说但凡有关“人性”二字的书,都不敢怠慢,总得反复揣测,因为读起来实在晦涩。它没有小说流畅的故事线、没有诗歌使成一体的中心思想、没有历史庞大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每天坐地铁看不到、出去旅行也看不到,或者你看到了,但你却不知道,因为那是别人的人生。只有走过泥泞的路,爬艰险的山,看千姿百态的人生里的暗角、利益背后的善恶、‘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叫做《看见》。

    毕业一年,我的视力不好,看的不真,想保持孩童的纯真,不料多数时候都处于蒙昧。有时善心泛滥,有时戾气凝重,不满是年青的特权,但也在无所畏惧中多了一分随遇而安。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人是可以流淌的。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用力舒展,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多难的一句话。

    我也想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真懒惰。

    好书永远需要一读再读,看的透透的,才能学会通过现象看到的本质的本事。

    看见读后感【篇二】

    今晚跑步的时候没听音乐,想思考一下写什么,结果不行,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脑袋里偶尔飘过只言片语,生活片段,有关的无关的,发生的没发生的,跑到最后一公里才能勉强想出一句完整的话。

    言归正传,这本书看的有些快了,前后也就一天半的时间,但是根本停不下来,手不释卷的感觉很久没有了。没有长篇大论,一两句话就一个段落;没有文绉绉的词句,很普通,看得懂,所以看得顺,但是有情感。看的时候,会笑,会哭,会思考,会无奈,会震撼,会感慨,会有很多情绪,有很多思绪。

    很巧,看这书的前几天刚和lv聊过,他吐槽这大半年来做媒体人的种种不易,最近好几个媒体人自杀天天加班工作量大黑幕麻木他的话让我对媒体这个行业有了一点不一样的了解。所以看这书的前两章,想的都是做媒体的不易。其实在书中柴静几乎没

  • 2、 范文热搜:《看见》读后感精选(5篇)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和心得体会。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范文热搜:《看见》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看见》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看了很久,书中的很多情节都让人影起共鸣,特别是“双城的创伤”让我印象深刻。青春期也许就是一个不被理解的时期,还好我们大多数人都挺了过去,至少我们是幸运的。

    柴静是一个文静而又尖锐的记者,这本书深度反应社会现实,她为正义发声,看都很多地方都让我热泪盈眶。非典、汶川大地震、华南虎事件、山西环境污染等等她都冲在一线报道,不顾生命安慰,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的人。刚看这本书的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很大,每天都觉得好像要撑不下去了,可是看了她才明白,自己不过是无病呻吟罢了。

    每个人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她至少做了我们想做而不敢去做的事情。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真心教导他的上级,愿意纠正她的缺点的知己,人生足矣。

    可现实往往不像书里那么单纯,他反应各种官员腐败,为虎作伥。而单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她后来离开了央视我想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很庆幸他又这么一群可爱又正义的同事,也感谢央视能够抓住像柴静,白岩松,崔永元这样的人才,他们的报道往往让我们更能看见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不管社会怎样,不能改变世界就先改变自己吧!愿我们都能有一颗对生活保有热情的心,愿我们总能热泪盈眶[爱心]

    《看见》读后感【篇二】

    书名《看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仔细揣摩,其实大不简单,因为这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将这本书粗读了一篇,又细读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静整本书都是在回答这几个问题。她在那么多的采访手记里,留下了许多片段式的思考,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长”了出来,而实际上它们是有一根线串在一起的。

    首先说说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说早期柴静是出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话,那后期则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内心呼唤。在许多作品获奖之后,她却说:“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她评价自己是个不爱扎堆的人,似乎与新闻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当看到一个

  • 3、 范文推荐: 看见读后感简短 (4篇)
    看见读后感(篇一)

    “看见”一词,在《看见》这本书里,依我的理解,不单只是看到的意思,而是看见真相,看清社会。作者柴静告诉了我们她所见的真相,依稀可见社会丑恶与悲凉的一面。

    我也想看见这个国家最真实的样貌,为什么?因为我想了解我的国家。国家不止是我们生活着的小圈子,它是一个需要我们去探寻,去思索的领域,每个人都该试着去“看见”这个国家,并尝试让它变得更好。

    柴静在《看见》里面说,她关心新闻当中的人。没错,看见不必大到一整个国家,可以从留心身边的人做起。人,是国家最直接的反映。

    我,在广州小北路,看见过老婆婆被青年撞倒在地,夸张地大喊大叫,却在被青年怒斥一通后骂骂咧咧地跑了;我也看见过在地铁站前面的老乞丐,拼了命地磕头,把自己的头狠狠撞在地上,一刻不停,额上是一层厚厚的茧;我还看见过同学对天灾人祸的不以为意,不在乎他人的生命——“关我什么事,死的又不是我!”……城市并不总是我们以为的那样花前月下,这就是真相。

    我,在四川大凉山,看见了它的贫穷与无助。许多孩子严重营养不良,每天只能吃土豆和辣椒,没有上学机会,失去双亲,感染了艾滋病毒……那些遭受种种不幸的孩子们用空洞呆滞的眼睛看着我。我惶恐地避开他们的视线,为自己的生活优越和束手旁观感到羞愧难当。他们的悲苦与茫然,深深地刺痛了我。只是换一个地方,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甚至会看见这样截然不同的面貌。

    你,看见了什么?

    看一个国家,要看它的整体,看它的缺点,而非盯着它的优点不放。在大多数人都赞颂自己国家表面的光鲜亮丽时,需要有人发出反对的声音,揭露这社会的不光彩,甚至是丑陋。以色列有位记者吉登,记录并报道了许多以色列占领区的巴勒斯坦人遭受的不人道待遇,以及存在部分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暴行,却引发一些以色列人谴责,招来仇恨,甚至被人威胁杀他全家。然而,吉登的做法唤醒了许多以色列人的良心。在《看见》中,柴静提到已经离世的央视媒体人陈虻的一句话:“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这是在讲人,却也适用于国家。有人站出来揭露真相,批判社会,正是每个国家所需要的,否则这个国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不会在真正意义上取得民主,不会抛弃仇恨与痛苦以迎接新生。因此,我希望我们能够在开展公益助学帮助大凉山孩子们的同时,成为看见并叙述真相的人。

    生活中存在整天都在抱怨批评自己的国家的人,存在只说不做、麻木不仁、直冷眼旁观的人。我们不需要用太多

  • 4、 看见初中作文范文

    创作篇章是一个能够让人们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机缘,阅读和熟记可提升我们自身的写作素养,是不是有时觉得写作非常费力?愿这份“看见初中作文”能够符合您的期望,希望下文能给您提供协助!

    看见初中作文 篇1

    裹紧了身上的大衣,在半山腰上的院子爬满绿绿的爬山虎,在初春更显阴冷。推了推锈迹斑驳的铁门,许久没有动静。我凝视着门前的一块青石板,站了一会。头顶传来了一阵断断续续沉重的门闩缓慢移动的声音。里层的木门开了,透过铁门是祖奶奶满布深沟的脸。看到我,她呆滞地扶着门,浑浊的眼睛透出了她的疑惑。许久,她动了动眼皮,嘴角轻微地抽搐,缓缓问道:“你是?”风更冷了,从领口,袖口狠狠地灌进来。我提起手上的水果篮:“是我呀!祖奶奶,放假了,我来看你了。”她怔了怔,眼皮又轻微地颤动了一下,费力地打开门锁:“进来吧,进来吧。”她抬起头看我,毫无波澜的表情砸进我眼里。就一眼,喉咙里,酸的哭的涩的`一齐涌上来,记忆中幼时祖奶奶温暖干燥的大手伴着的轻声欢笑一下一下地打在心上……

    山下的锣鼓锵锵声渐渐远去,走进院里就能闻到火锅里虾呀蟹呀的香气沸腾在空气中,大喊了一声祖奶奶,就有一双大手把我捞起,用脸蹭着我被冷风冻得红扑扑的小脸蛋:“哎哟!我的小宝贝来啦!来来来,祖奶奶的大红包。”说着便把用红纸卷着的零钱塞进我小小的口袋里。吧唧一声地在祖奶奶的脸上亲一口,搂着她的脖子就大声喊:“祖奶奶最好了!祖奶奶信念快乐!”祖奶奶便笑得看不见了眼,搓着我小小的手,就笑着把我领到了厨房:“来,祖奶奶特地给你做的,咱们吃,不等其他人了!”我把厨房门一关,在祖奶奶的庇护下站在灶台前就用手抓了锅里的米团,祖奶奶看着我猴急的吃相,笑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

    我把切好的苹果送到她的嘴边,她的嘴角动了动,无神地看着前方,突然像想到什么般,抬起头:“你是……谁?”我怔怔地凝视着她痴呆后的脸,像门口断裂的青石板一般了无生气的僵硬的脸,终于泪如雨下。我多想再看见你的笑,荡漾在幼时记忆中,洋溢着温暖的微笑。

    看见初中作文 篇2

    停下脚步,闭上双眼,放松心情,吸气,呼气,只感觉自己身处一片仙境中,一股清香直蹿入心田,睁开双眼,只感觉眼前一大片,一大片的绿,绿的令人心醉,绿的令人心碎,绿的令人神魂颠倒,绿的令人望我陶醉。

    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触碰我的脚踝,于是,我蹲下身,低下头来,仔细搜寻着这个“罪魁祸手”,猛地发现,原来,你只是一颗小草

  • 5、 看见柴静读后感范文
    看见柴静读后感 读一本书,感受一种生活。每个人都是自己最真实的存在,我们感受自己生活的同时,注定与他人的生活无缘。就像整天数理化的我,注定与新闻人的生活无缘一样。《看见》这本书是柴静作为新闻人最真实的生活,我读这本书,感受着新闻人柴静的生活,看着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我也跟随着她去认识我自己。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柴静初入中央电视台的生活是艰苦的,领导的不认同,同事的讥讽让柴静的生活寸步难行。为了一个片子,她要整夜忙碌;为了一句结束语,她要改了又改。她有抱怨,但好在她没有放弃。她很幸运可以遇到陈虻、白岩松这样的贵人。她很幸运可以亲临新疆地震现场,感受新闻人该有的性情。她意识到新闻的核心是真实。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她要直面这种真实,不能在镜头前做理想主义者,了解人们对新闻的欲望,虚伪的采访只能称之为表演,而不能称之为新闻。随着柴静认识自己,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天降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想要成为我想要的那种人,要更不怕吃苦,用心努力,用心靠近。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2003年,非典的一年。上小学的我并没有很恐惧,只是知道每天要量体温,甚至因为多放一些假而莫名的开心。也许是年龄太小,也许是沈阳的疫情没有北京严重。对于‘生命’我并没有特殊的理解。柴静的这章文字给了我很多震撼。她写道:“在医院里住着很多绝望的病人,他们脸上没有表情,一片空白”。“整个病区里只有三个病人,没有医生,没有护士,没有鞋底在水泥地上的摩擦声,没有仪器转动的声音,没有金属托盘在什么地方叮当作响,这个病区没有任何声音”。如此安静的气氛,我莫名的感到恐惧,我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孤单躺在床上处于一种害怕到不害怕的地步,绝望到没有任何思想的地步。面对生命,我产生了敬畏之情。面对生命,我产生了珍惜之心。同时,我打心底里对柴静这样走在前线记者们的勇敢表示敬佩。 双城的创伤 一周之内,同一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吸毒的方式自杀。是邪教?在获救孩子的沉默中没人知道真正的原因,而新闻处于所谓的‘政治正确’告诉大众的原因就只有聚会流言,我们不知道这个聚会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情感冲突。孩子心中最纯真的爱情与友情以及她们强大的自尊,最终导致
  • 6、 《看见》读后感:看见他人 找寻自我
    看见他人 找寻自我 ——读《看见》有感 我的双眼每天都在观察这个世界,形形色色的东西映入眼帘,脑子却来不及分析和揣摩,大部分时间只是猎捕一些吸引眼球的事物,诸如《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的报道。由此,我怀着好奇拿起了柴静的《看见》,想看看这些报道背后的故事。 一件事物的吸引力,大多源于人的好奇,而一个个新闻报道的取材却源于种种矛盾的火花,对它们的判断很容易被自我感情所左右。通过他人提供的新闻线索,初到《新闻调查》的柴静在采访中,往往有点盛气凌人,用压迫式的提问让对方哑口无言,内心浮现出一种游侠惩戒恶霸般的快意。但随着栏目采访的多元化和深入,她慢慢成熟,体会到了“真实”一词的难以捉摸和难以判定,更懂得了如何审视矛盾双方。我从她看待他人方式的变化中获益,明白了从压迫式提问的自鸣得意到展示事件双方的平静叙述过程中,人经历着从暴戾之气到沉着静心的转变,心境从争到不争的背后,隐藏着学思悟践的自我追寻。看见他人犯错时,正是审视自己的契机,不妨将自我代入对方的处境去思考,因为“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只是在“病友之间相互探问”。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人性在事物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个人特殊性的形成和对于事物的理解都来源于自身周围的环境,因此用自我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时,本身就存在着不平等。在看待社会各种现象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随着事物的表象呈现愤怒、彷徨、无奈、失落的状态,深入探寻时也会感到手足无措、黑白难辨,对自我的信心和成长的期待产生疑问,那往往是因为忽略了事物中那些深层的“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这时,迫切需要通过事物中的微观现象,去找寻人类所展现的意志力、坚韧度、博爱心、道德观等内容,在化繁为简的同时也能让内心感受到自古延续的善与恶的对抗、期待与现实的距离、塑造自我与随波逐流的烦恼……不再迷失于抽丝剥茧寻找真相,执拗于判定是非对错。 表象的云雾渐渐吹散,内心的混沌渐渐沉淀,清澈恬静的感觉让人倍感舒畅。一些人用一己之力去推动事物的改革或进步,一些人奉献自我去追求自己的理所当然,还有一些人没有条件去付诸行动来实践自我,只能在文字中找寻一些安慰。他们不经意间远离了双眼被表象遮蔽的危险,躲过了被感情左右的困局,得以品味清澈恬静的甘甜。《看见》一书只是帮助读者打开窥探世界的一扇窗户,指明一条不易被普通人发现的小径,如要铺就自己的人生道路,不仅需要成长的阅历和平适的心境,更要去自我追寻
  • 7、 柴静《看见》的读后感范文

    《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自认阅历尚浅,她所抵达的高度是我不能触及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的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从读书中经历他们的心路,在自己的领悟中成长,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柴静《看见》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柴静《看见》的读后感范文1

    第一次发现这本书是在同学的桌上,柴静这个名字虽早有耳闻但并没多少了解,只知道她是一个央视记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样的一个记者能让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无忌惮地玩耍,而《看见》这一个名字又有种莫名的沉重感。

    个人认为读的速度过快是对这本书的不尊重,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二十个章节,二十六万字,能描述的不算多,内容的厚重感却绝不允许你匆匆掠过,打开品读让人不禁停下来深思,合上又让人不舍。

    “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她说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如今的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那时的陈邙对柴静说: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十年的成长,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相比起来,我的青春或许不值一提,但青春对于每个人自身来说都是同样的刻骨铭心。像那年的高三,没有人会记得你考过多少分,没有人知道自己在排名榜前走开时失落的模样。但只有自己记得曾经做题做到教室里只剩自己,曾经在失败时痛苦地向朋友倾诉,只是因为不甘心。也许很多努力貌似徒劳无获,但对一个人来说,他得到的是博尔赫斯说的“时光流逝而我心安”。如今的柴静已经有成熟的淡然,在许多误解与反对的声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药家鑫的故事那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

  • 8、 读《看见》有感:看见

    看见

    ——读《看见》有感

    王紫茜

    “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柴静将自己作为记者所看见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记录在《看见》这本书中,有些事情浓烈得像小说里的情节,然而这些事情都是真真切切地发生了的,也许与我们仅仅咫尺之隔。如果没有她,这些令人难忘的事情就会这样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第一个大事件就是“非典”,黑白的配图简直是跳入眼帘。死亡的数字不断增加,而柴静在非典病房前并没有止步,她说,“我不明白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务必明白。”非典时期,她站在里病毒最近的病房里采访、记录,抱着对探寻事实的坚定,持着对自己职业的尊重,怀着对生命的关切。

    她说:“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我能从她颤抖的文字里感受到她的恐惧。短短的句子让我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但我又看到了生命的强大——“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我很惊讶,在这个人人为己的时代,竟然还有这样一个人。我一向认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人只活在古代,但其实现在的社会也并不缺对他人关怀的人。每个人都有关心别人的一面,正所谓“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而我也深刻地意识到,柴静是一个记者,但不仅是记者,她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看见》并不只有触目惊心的重大事件,它也有着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点点滴滴。柴静并非天生的优秀记者,她的人生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但她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这些日常偶尔风趣,偶尔令人感慨,它们使“柴静”这个人鲜活起来,让人能看到柴静一次一次的进步。

    作为记者她应该伸张“正义”,但是现实并不像动画片一样,总有绝对的正派和反派。正如她所说:“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因此她只是把真相写下来,因为真相自有力量。

    在《看见》这本书里,所述即事实。她的文字有独特的犀利和敏锐,而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她的坚定与坚持。她就像大海一样,纵使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却能包容一切。

    在《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一篇中,柴静写道,“我问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2005年,柴静采访同性恋者的片子审核通过。

    柴静说:“爱情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柴静从不避讳所谓的“敏

  • 9、 于此看见_柴静著作《看见》读后感

    我从未想过两年前的一次无意翻阅,在自己的灵魂深处,种下了一颗种子。两年间,我渐渐成长,通过自己的步伐,或是互联网去接触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触得越多,心中的疑惑也越多。而种子在慢慢发芽。

    两年后重新打开它犹如老友相逢,每一个字里都散发着说不了的亲切。许多问题的答案渗透在字里行间,而自己的灵魂,早已满是它的烙印。《看见》这位老朋友,带着在这个“后真相”时代,看见社会,看见自己。

    被联名举报的陈坤志,在镜头前洋洋得意地承认自己操控土地买卖的确令人大跌眼镜,尽管他后面被判了死缓,但一句话却意味深长“这件事中没有人是正义的,别打着这个旗号,大家都是为了利益而已。”

    一查,果然,带头举报的和其他人私卖设备,赶走厂长,等陈控制拍卖成交后拒不交地,反而是租了出去,钱也没流进他们的腰包。

    整件事中有的只是黑吃黑,没有黑与白。

    反观整个社会,其实许许多多事情都一样,无法简单地去下一个“对”与“错”的定义。你说的高考固化人性,只教“应试”,但它却是广大寒门学子打破阶级固化最好用的一块敲门砖。

    你说素质培养个性、释放人性,但却忘了在教育资源极其不平衡的今天,它使孩子们的起跑线越发不公平。“对”与“错”始终争不出头绪,但“真”与“假”却被晾在一边,这不得不说是本末倒置。“看到真相”远比“看到对的”重要。

    几十万粉丝,几个模棱两可的证据,一长串煽动性语言,这几乎就是微博年度大戏的标准配置。

    接下来的标准套路要么就是铺天盖地的一边倒的舆论,要么是另一方以相同手法应伴迶着双方粉丝的想到谩骂。

    当然整件事情的结束要么就是被遗忘,要么就是出人意料。

    暑假那件“地铁大妈大骂ccser”这件事我可谓记忆犹新,刚出来时网上对大妈的批判好不热闹,“封建”、“老古董”早该进棺材之类云云不绝于耳。

    我当时就看戏,想着老人家嘛,理解不理解正常。

    后面的事情才令人拍案叫绝,有人放出了当事双方的友好合照,一切的证据都表明是一项商业炒作而已。书中写的是“真相在滴泪交加中消失”,那这就叫“直相在义愤填膺”中消逝。这样的事还不少,书中记忆犹新的例子就是采访一位辞职带脑瘫儿童的教师,形象还很高尚,稿子写得特感人,但一闻味道不对,再一打听,例来收费,挣得比职业教师还多。

    首先盖住真相的不是其它,往往是强烈的情感,这与“不转不是中国人”是一个道理。

    我们都认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我自己的生活,平平淡淡,学习、生活、波涵不惊。

    所以

  • 10、 《看见》读后感1000字(优质范文)

    《看见》,是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自己十年央视生涯的自传性作品,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纸,二十六万字,既是柴静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也是她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来的心路历程的记载。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书的封面是柴静采访时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毫不怯懦地在大家面前玩耍着。画面生动活泼,轻松自在,仿若他们本就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翻开书页,在柴静的简介里,寥寥数语记录了作者的工作经历。然后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新闻故事,把整本书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我想,这应该就是书本本身的魅力,是《看见》带给读者的震撼和共鸣吧!

    作者记录着自己深入一线,“出生入死”所揭露的很多事件真相,让读者“看见”了许许多多新闻采访背后的故事,看见了在社会舆论中隐形的各个群体和事件;看见了一个新闻人历经艰难,所扛起的执业操守,对事实的敬畏,以及信仰的力量。让读者相信,只有拥有了自己的信仰,不忘初心,我们才能不断坚守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当初的梦想。

    书本第二章记录着柴静在“非典”中的见闻,那时的我才上小学六年级,感觉“非典”似乎离我很远。书中的作者主动请缨到现场去记录最真实的“非典”,去接近最鲜活的生命。

    “如果病好了,你想做什么?”“我想放一次风筝。五月,正是北京城春草木深的时候”,十七年后,而立的我作为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疫情时),在写过新冠肺炎疫情中基层的点点滴滴的故事之后,似乎看懂了这句对话背后的辛酸和不易,看见了生命的脆弱和渺小,也越发为作者深入一线的精神所折服。

    全面、客观、公正,应该是《看见》带给读者最直接的感受了。书里通过社会最隐私角落里人和事,让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这都缘于柴静的真实,以及由心而发的热情和关怀。

    她关注的不再是新闻,而是新闻里的事、新闻中的人。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的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再次备孕,虽然看起来违背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却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因为从理智角度看,报道事件本身不能植入个人情感,否则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观性,但从情感角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头脑和一颗带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实。

    情不自禁为故事角色痛心或愉悦,这就是柴静。

    透过事件,我们站在柴静的角度看这本书,我们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1-06

  • 2021-12-02

  • 2021-11-12

  • 2019-09-21

  • 2022-03-14

  • 2021-04-19

  • 2021-09-15

  • 2021-09-15

  • 2021-08-26

  • 2021-09-15

  • 2021-08-20

  • 2019-09-28

  • 2019-10-23

  • 2019-09-21

  • 2022-01-20

  • 2022-04-16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1-08

  • 2019-11-16

  • 2019-10-29

  • 2022-03-03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1-16

  • 2021-09-28

  • 2021-09-25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10-24

看见读后感范文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看见读后感范文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看见读后感范文、2024看见读后感范文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