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 地图 >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2024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相关栏目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热门栏目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推荐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共 279 篇)

  • 1、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读这本书用时很短,阅读过程很是流畅顺利。一方面是收录的短篇小说大多篇幅很短,而情节多新奇或说奇异,很是能吸引人一口气就把整本书通读完;另一方面则是本书收录了较多芥川早期的名篇,而这些作品又以历史题材居多,这些历史题材不仅仅是日本的历史与传统作品,也包括了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学作品,如《黄粱梦》、《杜子春》、《秋山图》这样的作品。读来没有隔阂感,反而是通畅顺达的爽利。

    当然,读的过程顺达,不意味着内容浅显,恰恰相反芥川的作品大多带着深刻的近乎残忍的对人性的利己与恶的剖析,如:《罗生门》以略带嘲讽的口气,写了一个被解雇的下人,在当强盗还是饿死之间的道德冲突犹豫,结果是:“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鼻子》一文里通过禅智内供的长鼻子变短后反而更遭嘲笑,直接的点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这一观点。

    另一方面,他也对人心难测,理想或说期望的追求有所表达。如《竹林中》这篇:竹林里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武士被杀,妻子受强盗凌辱。但是他们却各执一词,都承认自己是凶手,更为诡异的是,死者借巫女之口说他是自杀。到底谁是凶手还是没有凶手?小说并没有给出结论来。

    这篇小说的是由七人口供组合而成的,有路过的樵夫,行脚僧也有相关的捕快,老妪还有三个当事人。这其中必定有人隐瞒了真相,有人说谎亦或都在说谎,真假参半。而说谎的原因?在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可告人的苦衷,哪怕是死者。芥川所要表达的似乎是,真相的不可得,人心微妙难测,谎言来隐瞒,扭曲,事物真相又怎么能认识的到。真相不可得,而理想呢?他在《山药粥》中写了一个处处受人欺辱的“五品”武士,“五品”一生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将山药粥饱餐一顿”,芥川带着揶揄写到“此乃他平生之宏愿。也不妨说,他事实上就是为这盼头而活着”。等到“五品”走了运,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不知怎地,竟倒了胃口,理想一经实现便幻灭,甚至对“五品”来说,人生的意义便失去了。

    对于理想,另一篇带有中国元素的《秋山图》也是如此,《秋山图》也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文中借历史人物做小说角色,开始描述它为“神韵飘渺”,画中神作,运用人物讲述听人讲述然后终见实物,这一叙述就显得很是虚幻。现实是王石谷为恽南田讲述见过《秋山图》,读书笔记而王石谷又是始听烟客先生所说,待到王石谷得见实物,在他眼里竟成下品。不

  • 2、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

    谈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地方无人不晓。它足有五六寸长,从上唇上边一直垂到颚下。形状是上下一般粗细,酷似香肠那样一条细长的玩艺儿从脸中央茸拉下来。

    内供是内供奉的简称,也叫内供奉僧,侍奉主佛的僧侣。

    内供已年过半百,打原先当沙弥子的时候起,直到升作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止,他心坎上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当然,表面上他也装出一副毫不介意的样子。不仅是因为他觉得作为一个应该专心往生净土的和尚,不宜惦念鼻子,更重要的还是他不愿意让人家知道他把鼻子的事放在心上。平素言谈之中,他最怕提“鼻子”这个词儿。

    内供腻烦鼻子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因为鼻子长确实不便当。首先,连饭都不能自己吃。不然,鼻尖就杵到碗里的饭上去了。内供就吩咐一个徒弟坐在对面,吃饭的时候,让他用一寸宽两尺长的木条替自己掀着鼻子。可是像这么吃法,不论是掀鼻子的徒弟,还是被掀的内供,都颇不容易。一回,有个中童子来替换这位徒弟,中童子打了个喷嚏,手一颤,那鼻子就扎到粥里去了。这件事当时连京都都传遍了。然而这决不是内供为鼻子而苦闷的主要原因。说实在的,内供是由于鼻子使他伤害了自尊心才苦恼的。

    中童子是寺院里供使唤的十二三岁的童子。

    池尾的老百姓替禅智内供着想,说幸亏他没有留在尘世间,因为照他们看来凭他那个鼻子,没有一个女人肯嫁给他。有人甚至议论道,他正是由于有那么个鼻子才出家的。内供却并不认为自己当了和尚鼻子所带来的烦恼就减少了几分。内供的自尊心是那么容易受到伤害,他是不会为娶得上娶不上妻子这样一个具体事实所左右的。于是,内供试图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来恢复自尊心。

    他最初想到的办法是让这鼻子比实际上显得短一些。他就找没人在场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照镜子,专心致志地揣摩。他时而觉得光改变脸的位置心里还不够踏实,于是就一会儿手托腮帮子,一会儿用手指扶着下巴额,一个劲儿地照镜子。可是怎么摆弄鼻子也从不曾显得短到使他心满意足。有时候他越是挖空心思,反而越觉得鼻子显得长了。于是,内供就叹口气,把镜子收在匣子里,勉勉强强又对着经几诵他的《观音经》去了。

    内供还不断地留心察看别人的鼻子。僧供经常在汕尾寺讲道。寺院里,禅房栉比鳞次,僧徒每天在浴室里烧澡水。这里出出进进的僧侣之辈,络绎不绝。内供不厌其烦地端详这些人的脸。因为哪怕一个也好,他总想找个鼻子跟自己一般长的人,聊以*。所以他既看不见深蓝色绸衣,也看不见白单衫。至于橙黄色帽子和暗褐色僧袍

  • 3、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如聊斋志异一般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奇谈,可是这小说却不同于童话故事,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竖立白眉老仙人这个角色有什么作用?一连串的问题萦绕之下,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杜子春》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中国《唐人传奇玄怪录》描写富家子弟杜子春的故事,另一个就是芥川龙之介在此基础上改编的日版《杜子春》。 相比之下,开头部分都是写富二代杜子春花完了祖上的家产,贫困潦倒无从糊口,这时一位仙人救助了他,结果他又再三重蹈覆辙,老人又接连几次赠与了他财富,直到两三次后他终于醍醐灌顶,有所感悟。 仔细观察,在《唐人传奇》中老人直接给他现金,并次次叮嘱他要有所悔改,最后一次还警告他说道:“再不改过自新,你就永远受穷吧”;而在芥川龙之介笔下,老人只是与他寒暄几句,让他在夕阳自己影子的头部、腿部挖土获得黄金,转眼便消失不见。且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杜子春奢侈生活——连一些不面熟的亲戚都来参加他的宴会,在把他推向极点之后狠狠摔入谷底——穷到别人家连口茶都不肯给他喝,多么一个“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例子!更重要的是,老仙人又让他在夕阳下把影子脚步挖出黄金来时,杜子春自己拒绝了。由此可见《唐人传奇》中杜子春的感悟像是在老人劝告下引发的,而小说中描写的是杜子春大起大落之后自己获得的感慨,衔接更加自然。 接着来看,《唐人传奇》中杜子春从此安居乐业自食其力,情节一大亮点悄然熄灭,不免有些落入俗套。后来又写杜子春为了报答老人,奉命来到云台峰协助仙人炼丹,是否有些未完待续冗长了呢?小说却不同,杜子春厌恶了人间虚伪,不想再次落入尘世,恳求仙人收他为徒想成为仙人并被带到峨眉山,这样不是就顺畅符合逻辑了许多吗? 二者结尾也是天差地别,相同的两篇文章都描述仙人叫杜子春无论如何都不要发出声响,撇下他一人。杜子春的面前便显现出豺狼虎豹凶神恶煞魑魅魍魉甚至地狱的景象来,直到看见地狱里鬼怪折磨自己的亲人,他终于情不自禁喊出声来。好了,这里发生变化了,《唐人传奇》写仙人因此炼丹被打断,从此气愤地离开了杜子春,这好像有些跑题了吧,况且使白眉智者的形象瞬间变为暴怒的老头子,这个收尾我觉得简直不符合前文,若是这样杜子春岂不是变成铁石心肠的无情之人了么?而小说则差强人意,仙人出现景象消失,
  • 4、 芥川龙之介《烟草与魔鬼》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芥川龙之介《烟草与魔鬼》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读芥川龙之介的《烟草与魔鬼》,讲的是一魔鬼在日本种下了烟草,牛贩子被利益引诱与魔鬼假扮的神父打赌,赌的是魔鬼种的是东西叫什么,如果牛贩子赢了,那么魔鬼就给他这全部烟草并赠以红葡萄酒再加上《地上乐园图》,反之,则牛贩子付出身体与灵魂。跟所有类似的故事一样,这个故事也结束得很圆满。也就是说,牛贩子顺利地猜中了烟草这个名字,赌赢了魔鬼,并且把园子里长的东西统统据为己有。

    但芥川龙之介在结尾处,却留了一段十分有意思的话,大致如下:“但是我老早就认为这个传说恐怕有更深的含义。因为魔鬼尽管未能把牛贩子的肉体和灵魂弄到手,却得以使烟草遍布日本。这么说来,正如牛贩子之获救伴随着堕落的一面,魔鬼的失败也伴随成功的一面吧。魔鬼连摔个跤也不会白白站起来的。当人自以为战胜了诱惑的时候,说不定已经进了圈套呢。”

    这段话为什么有意思呢,因为我们常说,选择了一方的同时,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边。书面上也经常有这样类似的鸡汤,什么既然选择了一边,就不要去打探另一条路的风景啦之类的。我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是必须做出抉择的,既想要a又想要b,最终是ab都会失去,基于此点,要么选择a要么选择b,这之前的动作无可厚非,问题是人类似乎总有一种心理(这种心理光浅显的写出来我觉得是不够的,待我日后读到相关方面的书籍时,再做阐述,所以在此就浅显的解释一下),在做出选择之后人们可能是为了安慰自己,也可能是有其他的原因,总而言之在既得利益之下,人们对于未得且尤其是不可得的利益往往会出言安慰自己,行动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行动可能就意味着放弃了现有的既得利益,心动还是有可能的,毕竟无所谓损害。而芥川龙之介的这段话,在我看来,是给了这样一个心理的重锤。它在结果上否定了a和b的成功性,换而言之,当a与b最终通向的都是成功的,或者都是被世人认同的善良的、充满正能量的事时,无所谓选择。但当a与b最终的结果都是失败甚至是反人类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时,小恶还是大恶,这就很有问题。与成功不同,成功会带来满足感,虽说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随着人身体的逐渐衰老,欲望会逐渐变得匮乏,要么变得单一,想要长寿;要么觉得活够了,开心就好。而失败则不同了,从来没有听说过“没有最成功只有更成功”这种话,“没有最惨只有更惨”恰恰说明了失败这一结局经常陷入被比较的境界。那到底是a更惨还是b更惨,或者说a最惨,

  • 5、 读芥川龙之介《河童》有感_高中读后感900字

    文章以一个早发性痴呆证的精神病人的口吻,讲述了一段他意外遇到河童,被带入河童之国与回到人类社会的故事。

    其中浓墨描述了他在河童之国里发生的事情。河童就如长相滑稽的小矮人,平均身高一米左右,他们的房子在我看来就是儿童房。河童的肤色像变色龙一样会随着环境而变幻,头顶上长着一个颇有特色的圆盘。

    在他们那里,人类社会一切严肃、原则的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滑稽,他们不认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则,却对人类文学,音乐和其创造者们另眼相看。甚至在大寺院上将其中的卓越之人奉为圣徒,与生命之树一共供养。

    他们有自己的文明和科技,也会因一件意外的血案与邻国发生战争。他们的法律对于我这个熟谙人类社会规则与律法的人来讲十分不可思议,譬如他们不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当使之发生的事由消失之后,便不得惩罚该犯罪者,一只河童偷了我的钢笔给孩子玩耍却因为孩子逝世而免罪;他们有职工屠杀法,因为技术进步而被淘汰的工人不会罢工抗议,因为他们会被法律所抹杀,成为河童们餐桌上的一道肉食。

    他们的社会风俗也奇特,孩子们的降生与否不取决于母亲的是否顺产,而取决于孩子自己是否愿意来到人间。在那里,男女求偶时,女追男不再隔层纱,简直是把纱布当成混天绫来甩,被一只雌河童看上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他们对捆绑式的家庭组合产生厌恶,却又渴望安宁幸福的家庭生活。

    他们的精神十分脆弱,杀死一只河童甚至用不着杀人工具,只要让目标陷入自我怀疑即可。而其中河童诗人特库的死亡也是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那销量甚微的诗集中的一段也成为了文章的结尾:

    在椰子花儿和翠竹之间,

    佛陀早已入眠。

    伴着路边枯萎的无花果,

    基督已经死去。

    但是我们必须安歇,

    即便在舞台的布景前。

    我重回人类社会,在自己的生活圈中却极度不适,我渴望回到河童之国,但我的种种行径被人们认为是早发性痴呆证,因此我被关在精神院,幸而河童朋友们会顺着河道、水沟从河童国遥遥而来,与我讲述河童国的种种,和我一起笑话早发性痴呆证的人们。

    或许河童国之旅仅是我的虚假妄想,或许我真的是那痴呆证患者,但幻想又或是现实里的椰子花儿和翠竹,河童国里形形色色滑稽的小矮子,我的惊异、不解、感叹、厌恶、欢喜,精神中的佛陀和基督,都在舞台的布景后不断落幕和登台,直至安歇。

  • 6、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笔记

    范文一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范文二

    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契诃夫的着眼点总是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他是个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者。但是他从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他对生活素材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选择,而在创作过程中又进行推测、组合,使生活素材形象化,平平常常的似乎是偶然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所以我很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在这本短篇小说选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变色龙》,《钉子上》和《万卡》。

    《变色龙》告诉了我们:在沙皇俄国将军家中的一条狗比平民百姓还要重要,巡逻官奥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权势者的家犬前摇尾乞怜,而对老百姓却张牙舞爪,蛮横娇纵。《变色龙》就是契诃夫送给人世的一面镜子,一个警示,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同样还是有人身上有着变色龙的奴性,表里不一;《万卡》可以说是《苦恼》的姐妹篇。都是抒情心理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九岁童工的稚真心灵,他的学徒生活的苦楚,他对祖父和家乡的眷恋这一切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巧妙地互相穿插和渗透,短短几页字就写出了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篇小说《钉子上》和《一个文官之死》一样,都展现了但是沙皇俄国在官场上的丑态:强者霸道、倨傲专横,弱者低头哈腰、不敢反抗。臭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以及他的奴才们的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

    读了这本小说选后,我更能体会到当时沙皇俄国官场上的险恶与蛮横,也看清了当时和如今的变色龙就是墙头草,哪边是强者就拥护哪边,即使那强者并不是善良的那一方。《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给我了很多启迪,让我了解到不少沙皇俄国的当年!

  • 7、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短篇小说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这本书是由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写的。一开始我并不喜欢看这本书,觉得很枯燥,很无聊,这种书有什么好看的呢?但是,当我再次认真地读《羊脂球》《菲菲小姐》等一些文章,我就感觉到了作者莫泊桑写作手法的高超。他用了细腻的描写让人情世态真相毕露。每篇文章构思都独具匠心,读了引人入胜,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羊脂球》。

    它主要讲述了羊脂球和一些人同乘一辆马车逃离普军占区,在一关卡受阻。普鲁士军官要求同羊脂球过夜,但是遭到羊脂球拒绝,高贵者们也深表气愤。可车被扣留后,高贵者们竟施展各种伎俩迫使羊脂球就范,而羊脂球最终得到的却是高贵者们的轻蔑。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深有感触那些拥有高贵身份的人在利益面前很大的变化。那些人需要羊脂球的帮助才能通过关卡,用了花言巧语让她牺牲换来他们的利益。可是到了羊脂球没了一丝利用价值以后却又抛开她不管,展现了他们的虚伪和丑陋。莫泊桑用前后的对比揭露了这些人的假仁假义,和社会上的美与丑。

    《米勒老爹》我也很喜欢他主要讲了一个将近70岁的老爹为自己的亲人报了仇,杀了16个普鲁士官兵。而且面对着普鲁士人要杀他还很坦然,没有感到一丝畏惧。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米勒老爹他杀了普鲁士军官以后的临危不惧。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 8、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读后感600字

    《莫泊桑短篇小说》一书由莫泊桑所著,本书由多篇小说组成,描写了普法战争众生相、可悲可怜的公务员群相,五彩斑斓的诺曼底风土人情等,这是一本讽刺小说,讽刺当时的上层社会,以及人性。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读后感600字。

    莫泊桑的小说也颇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风味,而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项链》了。

    人性有一个很大的弱点永远想得到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在古代,只要一幅名画若是出现在一个人家中,那么这个家没多久就会败了,不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人的贪婪,或是为了讨好上级。皇帝拿到好字画时,也是绝不可能想象到别人为了取得它多少人丧了命的。

    《项链》这个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爱打扮,家里却很穷,而且一直渴望的是金钱。她有个富有的朋友,但每次看望她后都会因羡慕而痛哭。当她问朋友借项链去参加舞会,结束后却弄丢了,积攒了所有钱或是借钱才买来一串真的。最后,她朋友告诉她,她给她的项链是假的。

    造成这样悲剧的,无非是那个女人的不满足。她不满足于当下生活的方式,不满足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满足于自己的一切。其实改变那样的看法就可以活得很幸福,可是在那样的时代,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普法战争中,很多人精神上不说,连自己的衣食都处理不好,何谈幸福?因此,那时好的东西很少,以此类推,像那女人的态度的人肯定不少。在精神上,如果接受了正常的教育,穷人也可能过上好生活,但在战争中想搞好教育也是难的,所以女人的感受可以理解。《项链》中的朋友真的是朋友吗?文中有提及,女人的朋友常向她展示自己的首饰,而最后说出真相时,是不愿再把真项链还给女人的,而且还感到一种正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

    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恶心,感到害怕。起初感觉这种事不会在现代发生,而如今才意识到,同样的故事完全可以发生在当下。

  • 9、 《莫泊桑短篇小说》

    莫泊桑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最近,我读了一本《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这本书中有许多他的短篇小说,如《羊脂球》、《项链》、《等待》、《幸福》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项链》了。

    《项链》讲了一位名叫玛蒂尔德的妇人,她长得十分漂亮,但生活条件并不好。每当看见别人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华贵的珠宝,就总幻想自己也有,从此便成为了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在一次舞会上,玛蒂尔德想让自己成为整个舞会中最美的,便向富裕的好友弗兰斯基太太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可是当舞会结束时,那条钻石项链却再也找不到了。于是她与自己的丈夫只好四处借钱,买了条一模一样的还给好友,并用十年光阴偿还了所有债务,可她却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那条她当初借的项链其实只是件仿冒品,根本不值几个钱。

    唉,都是爱慕虚荣惹的祸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呢?像我们班的一些同学,看到别人吃好吃的,穿名牌,就吵着父母也给自己买,尽管自己家里条件并不好,生活并不富裕,却依然意志坚定。依我看,我们现在还只是个孩子,根本没有必要互相攀比什么,只要在生活中吃得饱,穿得暖就已经足够了。我们千万不要做一个爱慕虚荣的人!

  • 10、 读短篇小说

    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然而,光有生活只是提供了创作的素材,还不能成为一篇完美的艺术作品。要完成一篇精美的艺术作品,还须经过作家的思想熔妒的冶炼以及借鉴前人的艺术成果才成。这里所说的艺术成果,指的是一切艺术作品以及它们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等等。自然,借鉴不是模仿,更不是复制,借鉴的目的是创新。借鉴可有两重意义:一是学习别人的术技巧,使之为己用,二是读别人的作品,由于它们的题材、意境的触发,或者为其独特的气氛所感染,引起遐想联翩和强烈的创作冲动。因此有和没有这个借鉴,那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作家集中、提炼了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汲取它们各具的艺术特色、艺术手法和一切有用的养分,或者加以改造,有所取舍,或者经过点化,融会贯通,或者反用其意,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来。可以说,从广义来看,任何一篇作品的产生,包括从生活中摄取的材料,都是借鉴、创新的结果。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借鉴而创新,鲁迅从生活中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也是借鉴而创新。因此,注意观察一些文艺作品从借鉴到创新的过程,研究其中对主题的提炼,情节的安排与取舍,以至艺术上的优劣、得失,对于我们文艺创作者来说,不是没有稗的。

    《我应该怎么办》是一九七九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情节,与五十年代出版的苏联长篇小说《收获》大致相同。《收获》反映的是,法西斯侵略战争给苏联一个家庭造成的不幸事故:妻子以为丈夫在战争中栖牲了,招来了另一个丈夫,战争结束后,前夫突然回来,三面相对,一时形成了十分尖锐的矛盾场面。后来由于前夫见到后夫额角上的伤疤,才将一股怒火压了下去,没有动武。这时他才清醒地意识到,他和对方都是战争的受害者,造成这个不幸事故的不是对方,而是德国法西斯匪徒。这场纠葛终以后夫退出这个家庭而结束,但这对夫妇爱情的伤痕,一直延续到他俩以后在共同建设农庄的事业中,才逐渐消除。《我应该怎么办》却以同样的故事情节反映十年浩劫中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妻子得知丈夫被四人帮害死,又嫁了别人,并生下了孩子。粉碎四人帮,后,前夫从牢狱中出来,找到他的妻儿,因前后夫都有孩子留下来,遂造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

    这两篇情节大致相近的作品,也许是偶合,也许是后者受到前者的启发,不管怎么样,看了《我应该怎么办》后,都不会使人有重复或雷同之感。从借鉴、创新的角度看,它也是有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3

  • 2021-11-02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3-04-08

  • 2019-11-11

  • 2023-04-27

  • 2019-11-11

  • 2022-09-12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0-24

  • 2022-02-25

  • 2019-11-12

  • 2019-10-11

  • 2019-10-16

  • 2019-10-16

  • 2019-10-19

  • 2019-10-23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0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2024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