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 地图 >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27 来源:互联网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模板。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篇1

《由内而外的教养》第三章读后感1000字:

非暴力沟通,及正面管教的都强调,沟通之前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链接。链接指的是情绪的链接。那么,情绪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又该如何链接呢?本书第三章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

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究竟是什么。通常我们认为情绪是一系列感觉,我们常用一些词来标记这些感觉,如生气、难受等。然而本书作者从整体角度提出了另外一种关于情绪的解答,即情绪可以被看做一种处理过程,他可以把不同实体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技能。

通俗解释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集合了数以万计以复杂方式发送信号的神经细胞,他需要一个协调过程使自己保持平衡,情绪就是自我调节的方式,情绪的协调与一致性对我们自身的幸福感,与孩子及他人关系非常重要。

《初级情绪》

情绪情绪除了可以分类,还有一个基本特征,人家把它称为初级情绪。初级情绪是对重要事件的评价,评价可以帮我们理清思维,并让身体做好行为准备。

这种初级情绪不一定是语言的表达,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调回应时的时机语气,都在感知并传递初级情绪。我们所说的沟通之前先链接,链接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初级情绪。如果彼此之间的初级情绪一直,我们就会产生共鸣,会产生被理解的感觉。

如何与孩子他人产生初级情绪链接呢?书中的方法是:积极情绪及时渲染;负面情绪设身处地的感受,并安慰。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回应积极情绪的方式是鼓励而非表扬。

书中52页的例子,为什么很好的解释了表扬和鼓励的区别。案例中一大个谨慎害怕冒险的孩子,一天勇于尝试的跳上树干,走完了一条3米长的树干桥。一位老师看完整个过程后兴奋的表扬到:“非常好!你做的好极了!你是最棒的。”

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孩子的感受达到调和。对于一个谨慎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表扬太过沉重,孩子会担心要表现的非常好,简直太难了,为了安全起见我不要再次尝试。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鼓励具体行为,并且鼓励的要与他们内心的心理感受和外在经历相一致。如:“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着脚走完整个树干。你做到了!你做到了!你可能有点害怕。虽然这是你的第一次,但你坚持下来了。你真棒,现在你开始相信自己了。”

读到这里,我有一个困惑,情感链接非常重要,但是我们需要关注到孩子的每一个感受,并努力回应吗?

其实,情感链接会呈现一个周期的连续和暂停,我们需要对孩子表现出得独处需求保持敏感。并尊重孩子的“链接–独处—在连接”的自然变化。有些事孩子不愿意告诉我们,请让我们尊重他们拒绝链接的需求。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篇2

在《第七感》一书中,我们知道安全型依恋关系是最有利于孩子品质发展的关系。而所有健康的依恋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父母和孩子都具有向对方发出信号并接收对方信号的能力。

这种能力被称为:“适时沟通”,具体是指在交流的每一个瞬间,父母都能立即感受并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并及时地做出回应。沟通看似很简单,但也有一定的技巧,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三个小方法,让沟通更有效。

这三个方法是:

1、沟通之前先联结;2、倾听孩子;3、重视非语言信息的传递。

01、沟通之前先联结,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环节。亲子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尝试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一直在听你说呢,我会回答你的,这对你很重要。我很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一段简单的对话,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联结就建立起来了。并且通过信号的发送和接受,我们可以感受到彼此融为一体。

02、在和孩子们的沟通过程中,你是否有发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很多时候,很难做到专注的倾听孩子的表达,因为他们的心总是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占据。并且孩子的表达有时候含义不明显,成年人往往需要对其进行解读和加工。往往这时候我们会失去了耐心。

可是,这里有一点,非常关键:即使我们不会立即明白孩子发出的信息,他们也是在尽最大的努力,表达其想要满足某种需求的愿望。所以,耐心的倾听,会鼓励到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03、沟通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沟通,一种是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能让我们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感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很伤心。女儿感受到了妈妈的伤心问到:“妈妈你怎么了,是不是我做了什么让你不高兴。”妈妈勉强笑笑回应到:“不,亲爱的,我没有不高兴。”这样相互矛盾的信息,会让女儿感到困惑。

在沟通中,我们都希望做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读到这一段,我认为尊重的前提应该是,诚实的表达自己此刻的想法,让语言与非语言信息达到统一。

先做到诚实的表达,我们才能感知到自己或对方的想法,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彼此。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篇3

在育儿的路上,我看过很多本关于育儿的书,每本书都能给我启发或帮助,看完了《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也确实有共鸣有收获。这本书可以用四个问题来概括: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用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孩子?

这是“内隐记忆”,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成人,在小时候,在童年会反感仇恨父母的打骂行为,等大了做父母了,想换一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在行为上总做不到,会不自觉地沿用上一辈的教育方式,恶性循环。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过去如何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的过去塑造了他们的行为,进而影响亲子沟通,形成不同的亲子依恋模式。

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在上学前,我一直都给予他满满的爱与安全感,亲子互动、亲子关系是非常亲密,而他也从未有叛逆期的表现及带来的烦恼。上了小学之后,由于我自己的心态变化,对他学习上的要求较高,语言上行为上让他受到了影响和伤害,感觉之前的教育理念在学习问题面前不堪一击。幸而,能及时反思及时沟通,尽快修复那道看不见的裂痕,所以育儿路上,还需要多多修炼啊。

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如何接纳自己的过去,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这个问题,重在认识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思想上行为上修正自己,从而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也就是“我”就是一切的根源。

第四个问题:什么是真正有效的亲子沟通?

一是适时沟通。这个沟通必须双方能够立刻感受对方传递的信号,并及时回应或恰当的满足。同时要注意准确,也就是父母要恰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很多时候,父母做出了回应,但回应的内容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所以并没有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二是认识情绪,发现情绪的力量。正确理解孩子的情绪,就需要和孩子保持共鸣,同时还要控制情绪。三是培养孩子的第七感。方法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另一种方法是,和孩子进行反思性对话。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感认同: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做好孩子的父母。了解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了解自己是否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等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教育是一场修行,修行之路漫漫而远兮,一起努力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21世纪是脑科学的时代。研究儿童成长经历对孩子情绪能力、社交能力和记忆的影响,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也造就了几个诺贝尔学奖。人际神经生物学创始人的丹尼尔西格尔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大脑与人际关系三部曲《由内而外的教养》、《全脑教养法》、《第七感》受到广泛关注与推崇。前面已经分享了《全脑教养法》。顺着他的人际关系理论叙述,通读《由内而外的教养》后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安全感是孩子大脑产生持续积极变化的直接推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起点与未来。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人的性格如何形成

个人认为人的性格主要由基因、成长经历和后期教育经历决定。西格尔持同样观点,且更科学全面。他认为:“性格是由他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脾性特点(如敏感、外向或情绪化)和他与家人以及同龄人的相处经历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基因对孩子的成长有巨大影响,包括神经系统的一些固有特征以及交流过程中人们对他们的回应方式。此外,生活经历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比如影响他们的基因激活和大脑结构的塑造”(P90页)。成长中的婴儿大脑发育还极不成熟,与父母健康的联结和依恋,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他们的大脑,大脑的构造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经历的感知和记忆方式,进而形成性格。

早教的最核心内容是建立与孩子亲密的依恋

每次想起大宝伤离的眼神与泪水,总感觉到潮水般的愧疚。在多年以后和我谈起大宝3岁时晚上在父母家睡的那段短暂经历时,太太说她仍难以释怀。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大宝对与妈妈的依恋的渴求,安全感的短暂小动荡,对他成长的影响多少存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大宝时常粘着妈妈的表现说明了这点。当然,后来我们的与大宝的亲密联结让安全感重回。大宝在快乐、有爱、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继续成长。

对于依恋西格尔有精彩论述。他把依恋类型分为四种,如下图:

冷漠、情感联结的缺乏会使孩子的依恋关系更加糟糕。西格尔认为如果父母经常不在家,或者拒绝孩子的正当需求,孩子就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孩子通过回避与父母的亲近和情感联结,以适应父母的冷漠态度。在这种依恋关系中,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常常语气冷漠、缺乏情感。(P92页)

孩子与父母的生活经历对孩子的内在幸福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在饿时哭泣,妈妈给予安抚,并且喂养,这细小的举动却让孩子有着巨大的满足感。家庭环境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童年记忆,也影响了我们如何记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形成稳定的情绪和性格。孩提时,家中清贫,父母一代亲戚间的复杂关系一度让家中风雨飘摇。但是爸妈都没有和我们传递这种人性的复杂。爸妈都没有什么文化,爸爸打工在外,妈妈白天种田、做家务、持家,偶有失控吼叫我的情况。但是她很多时候晚上都陪伴着我们,耐心的关注我的情绪,和我讲那过去的事情,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自小感受到妈妈给予的陪伴和爱,让我至少在贫穷、纷乱的成长环境中,保有温暖、乐观和安全感。

什么是家庭早教最核心的内容?

看过家长问过的一个问题:在早教当中,有没有一种不用花很多钱买玩具,不用大量学习育儿书籍和讲座,不用花很多钱去参加培训班和进名校,却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育儿方式?我想答案就在这里:给予孩子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亲密的亲子联结及安全感。关注孩子的情绪,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创造良好的家庭故事与社交圈,这是我们父母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安全感,无关我们贫富与否,学历高与低。

如果宝爸宝妈看书和学习的时间不多,西格尔的《由内而外的教养》(及三部曲中的随便一本)推荐看看,及早建立与孩子亲密的依恋关系,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撰写的教养的迷思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观点,即父母的教养决定孩子的未来。哈里斯认为,人的社会化、人格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不是由父母决定的,而是由孩子的同僚团体所决定的。孩子与同僚团体共享的世界是塑他行为和性格的地方,同僚团体决定了他以后会是什么样的人。

哈里斯同时认为:第一,父母对子女的人格塑造几乎完全没有影响力。子女的性格和行为之所以与父母相似,是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遗传到他们的基因。第二,子女社会化以及人格塑造的过程是在家庭以外的经验中,也就是在他们与同僚共处的环境中完成的。第三,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之所以倾向于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主要是因为基本倾向这么做。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基因是跟着你。但是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相处的行为模式,只有与他们在一起时才有用处,孩子没有必要将旧的行为模式带到新的社会情景中,他们完全可以顺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孩子的成长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基因如何影响青少年去选择不同类型的同僚团体?基因会影响青少年的人格、智力、天赋等,如果基因让孩子比较聪明,他就比较可能加入知识导向的同僚团体。攻击性的少年通常和那些爱冒险寻求刺激的人在一起。所谓物以类聚。这种人格特质是由基因的成分在里面的,所以当孩子去寻找跟他一样的人做朋友时,他其实是在寻找跟他相似的基因的人。离婚父母的孩子比较可能离婚,完全是在于遗传,而不是在于他们童年的家。虽然人格有一部分是遗传的,文化却不能遗传。态度、信仰、知识和技术都是文化一部分,可是都不能靠着基因把它从一代传到另一代。文化正常传递的方式是,从父母的同僚团体到孩子的同僚团体,不是从父母到子女而是从团体到团体。孩子认同他们的同僚团体,并依他们团体的常态行为来修剪自己的行为。

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孩子同僚团体的影响。像一个外国移民孩子大多数比父母更快的熟练使用当地的语言,发音和言谈举止很快被当地孩子同化,而并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终生带口音,甚至终身都无法学会使用当地语言。一个底层社会的家庭孩子搬到中产阶级社区去住时,这家的孩子自然就变得跟中产阶级的孩子一样。因为学校中每一个人都这样时,孩子就有附和大家的压力,他们自己就有动机想要变得跟其他的同学一样。

几点启迪:

不管是传统认为的父母的教养决定孩子的未来,还是哈里斯认为的孩子的同僚团体决定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其实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种假设基础之上的推论,并没有像数学和物理那样用准确的实验来验证。因此,他们这些理论学说都无法作为绝对遵 循的金科玉律。但是他们的这些理论学说给我们最大的启迪是孩子的成长是受遗传和环境影响的。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一要重视遗传。寻找配偶时,要挑选身体健康智商高的配偶,以获取大概率的优秀基因。二是尽量给孩子一个物质有保障的家庭,并挑选一个好的孩子同僚团体,以保证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因为你的家庭收入决定了孩子居住在什么社区,读什么样的学校,从而结交什么样的同僚。因此,为了下一代我们也得努力呀!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近几天,我对《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背景及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我个人认为,读书尤其读名着,有时和人的年龄有关,欣赏的角度不同,收获也不同。有时一本好书,放置一段时间再读,会有新的兴趣。

对此,我深有同感,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感受,使我感觉到读书也是一种习惯,读书的收获会让你爱上读书。每晚睡前,我都会翻上一篇杂志,一段历史,读书使我了解了俄黄女英、房谋杜断等历史典故,使我明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世间百态更让我同喜同忧。最喜欢的当数《三分钟经典》,读后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现在尽管我还没有研读经典,但我不再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读书,每天睡前读一读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想,获得教养不一定要从读经典名着开始,其实,在慢慢养成的读好书的习惯的过程中,你就已经获得了修养,喜欢读书也是一种修养。

《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读后感


读了《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这本书,我感到历史带给我们的感受总是苍凉而空阔的。

书中写的是一个极具韧性的猕猴主角黑儿,不论面对何种境遇,它都充满对生活的希望,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克服困难,把不幸的遭遇化为成长的经验,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黑儿出生在猕猴社会的最底层,自小跟随为奴仆的母亲琥珀受尽欺凌,锻炼出了它极好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他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谁知道以后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黑儿,这只不幸的猕猴自小在艰难困苦中长大,它经历丧母的悲痛,朋友的背叛,强敌的欺辱,死亡的威胁等挫折。但它一直没有停止学习和成长。打开生蚝壳,取得鲜嫩的蚝肉,番薯地里挖番薯,到山坡湿润的地方挖掘葛根充饥等许多独立生存技能它都一一学会。

因为他不放弃人任何生存的希望,生存能力强大,所以他总能在生死关头化解不幸,顽强地活下来。

环境越是困难,精神越能发奋努力,所有要是学习黑儿这种对生活充满希望,遇到问题从不气馁,把失败化为经验。相信这世上的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3000字-做好自己才是对所有孩子最好的教养


能够读完这本书是因为它推翻了我之前的很多认知,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能迅速的找到佐证的生活实例来支持书中的观点。或许,它还能让现在的家长适当的减少焦虑。孩子学好还是学坏,不是家长做给他看就可以,社会大环境、学校和社区的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家长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管好自己,做一个好的榜样,不给社会制造麻烦,让孩子生活的大环境、小环境更适合他的健康成长。

全书的观点: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的人格发展除了基因的影响因素外,同时会受到同龄人,特别是学校、社区同龄人的影响,而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的影响是极少的,至少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很惊讶吧,当心理咨询师、朋友、同事和你提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你深信不疑。咨询师的解释合乎逻辑,朋友、同事和你有同样的境遇,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仅仅只是基因的遗传带来的影响哦。

全书没有太多的有效数据和实验分析,作者通过观察并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支撑文章的观点和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如:移民家庭孩子的非母语学习、聋哑父母家庭里的孩子的语言学习、同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下成长后的不同人格发展等实例都是强有力支撑了本文的观点。我罗列整理了一些文中提及的观点,大家不妨在生活中观察和验证。

1.当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时,他们并不是不分好坏照单全收,他们非常谨慎。只有当他们父母的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一致时,他们才会模仿。

2.友谊对人格不会产生永久的影响,相反,对群体的认同,被群体接受或排斥,则会对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当读到这句话时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中国的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来近朱或近墨,赤或黑,得看你是否认同这一群体。年少时,我经常和一群不爱学习的孩子一起玩,感觉轻松自由,也学习了不少,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渐渐觉得他们的自由也牺牲了学习的时间,我开始不太认同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因此,我开始疏远他们,主动排斥他们。因此,我有过一些美好的友谊和回忆,但由于主动离开了此群体,对我的人格并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

3.在童年中期,孩子实现了社会化,人格正在发生永久性的变化,然而这个阶段往往被心理学家们所忽视。童年期的分法各个国家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会覆盖到小学阶段,所以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

4.在同辈群体中地位的高低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自尊水平很低,并且不安全感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就像你被同龄人审判过,一直被他们通缉一样,永世不得翻身。这一观点让我联想到近年屡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通常是多对一的行为,而被暴力的学生往往是班级里孤僻、独来独往的孩子。他们沉默寡言,很少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施暴者基本上是一群坏学生,但是他们是一个群体,而非个人。虽然可能在学业上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欣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群体。他们的行为不止对被施暴者的身体产生危害,如果被施暴者没有正确的认知,也会对他们的人格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制止校园的暴力事件是要全社会参与进去的事。

5.同伴的影响会使聪明的孩子更加努力,表现更好,结果他真的变得更聪明。我在研究生毕业论文时期,同班女生有一个因为旅行而建立的微信群,群里也有两位学霸,但有一位同学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没有时间撰写论文,几次重要结点她都想申请延毕。然而,这个群每天都在讨论论文写作中的困难和技巧,相互提醒大家接下来进入哪一个阶段,分享班里其他同学的论文进展。一开始这位同学没有说话,由于五个人的群,大家总会相互问起,她的延毕打算也多次被劝说,,后来,在四位同学的连拉带帮下,她也完全了论文。虽然我们已过人格发展时期,但是它也说明了群体的魅力、同伴的影响。正如文中所说:同辈群体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他们性格的地方,是决定他们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地方。

6.在我们的社会中,过于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我们谈论要花高品质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如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如此重要,那为什么孩子们都不愿意回家?现在家长的焦虑能被理解,也属不正常。我有一个非常切实的感受,好像现在的小孩子不再和小朋友玩了,反而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是他们的玩伴。其实,让孩子从小和同龄人在一起,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掌握同龄人的游戏规则和交往之道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7.男孩的男子汉气概和女孩的女人味与同性家长没有一定的关系。男性具有更强的群体意识是演化的原因:男性比女性强壮,任何能够让我们比对手强的事情都值得Y染色体去做。这一观点是我比较好奇的地方,我将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观察不同的家庭。

8.当一个班上的孩子根据学业成绩分成若干小组时,组间的对照效应加大了组间的差异。这种效应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影响更大,因为学习好的学生已经在尽力了。作为一名培训工作人员我深有感触。在成人的学习当中,也是强者更强。在固定的一群学员中,总会有部分学员积极参加培训中的讨论和小组活动,他们越是参与的多越喜欢发言,越是主动发言多,收获也越大。但这并不表示不发言的学员学习效果就差。

9.名称的杀伤力极强。刻板印象的威胁才是给人们造成伤害的东西。如果你让一位数学好的女孩更多的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女性时,那么,她在数学能力测试中的表现就会比较差。在我小的时候我常听听到这样一句话:你是一个女孩子,和男孩子比什么呢?然后,有时候我比不过的时候也会告诉自己:我是女孩子。

10.文化是通过同辈群体,而不是家庭,代代相传的。儿童习得同龄人的语言和文化,而不是父母或老师的文化。想想在我们小时候不知何时学校里就会在一段时间流行一首儿歌或者小段子,班级里大家就都会了。11.她不快乐的童年可能并不是造成她不快乐的原因,可能正相反,她目前的不快乐可能导致她对童年产生不快乐的记忆。不知大家是否清楚:回忆其实是对过往提取的片断记忆。举个例子:一在热恋期的人们想到的更多的是美好的事情,当双方吵架的时候脑子里则是对方的种种不好。这就是记忆的迷惑性。

12.总体而言,孩子在聪明孩子多的学校学到的东西会多一些,在犯罪率低的社区不大会惹是生非。但是一个智力在中等以下的孩子如果上了一所学校,里面孩子的智力都是中等以上的水平,那么他有可能会受到同伴的排斥。所以,同龄人对孩子确实是有影响的,但如果孩子比较特别,就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给他创造环境快乐成长已足够。

12.自尊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成功人士有较高水平的自尊并不意味着高水平自尊能够通向成功。不加选择的表扬可能会助长孩子的自恋情节。曾听一家长说起,她会打她的孩子,但是不打脸,这样会让孩子没有自尊。我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是我想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不是盲目的表扬和鼓励,而是平等的对待。

类似上面的观点还有很多,我无法穷尽。如果你对此书有兴趣不凡一读,也许会对你现在的一些观念有些冲击,会让你有些新的思考。不要一味的去相信一本书,也不要一上来就否定一些观念。保持中立的态度并不是一件坏事哦。

《良好的教养》读后感1000字


你的行为体现了你的教养

古人朱熹曾说过:“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他认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行为举止透显着自身教养的高低,我们应该把教养这种美好的品德展现出来,延续下去。

前不久看了《良好的教养》这本书,里面描述了许多关于教养的故事,也教会了人们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教养”的思考。我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事情是这样的:在长江三峡的一艘游轮上,一对外国老夫妇取餐时,发现吃的都被拿光了。而他们旁边的中国游客,每个人面前都是几个大盘子,食物聚摞成塔,根本吃不完。外国夫妇于是向工作人员投诉,让人吃惊的是;这对外国夫妇并不是投诉自己没吃到东西,而是觉得是食物浪费太可惜了。

从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一、取餐时,把食物都拿光,完全不考虑后面的人有没有吃,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二、拿走的食物聚摞成塔,吃不完又成了一种浪费,这是对食物的不尊重;三、这种行为不仅有损了个人形象,也有损了国家形象,这是对国家的不尊重。这三个不尊重都是不文明的、教养欠缺的表现。由此我们就能懂得,很多事要为他人着想,珍惜粮食,行为注意形象,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在这我又想到了我们平时吃饭,总是剩饭剩菜的问题,我很想问大家,把饭吃干净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么?其实我们不想吃,完全可以不盛那么多。

吃饭时对食物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对“自由”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可以看出你的教养。所谓“自由”,不是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能控制自己不去做什么,这是一种自律意识。自律的人,能按照自己的原则去行动,尊重自己的需要,清楚自己该吃多少,能吃多少,并且把饭吃干净。

把饭吃的干干净净,本是一种生活常识,习惯性剩饭,不仅是浪费,更是教养欠缺的体现。无论在过去粮食匮乏的年代还是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节俭都应是根植于心的传统美德,珍惜食物也是一种教养。

《良好的教养》还让我联想到了关于美国运通公司总裁哈维的一个故事。哈维上初中的时候, 校长带她们去参观博物馆,去到的时候,哈维看到在博物馆的门前坐着一位老乞丐,老乞丐的面前放了一个玻璃罐子,于是哈维往玻璃罐子里面丢了一枚硬币,罐子发出响耳的“哐当”一声,哈维觉得做了一件好事,正开心着,可是,老乞丐只是抬起头,面无表情地看了哈维一眼便低下头去了,哈维纳闷极了,正准备转身离去。然而,站在不远处的校长目睹了这一切,就把哈维喊了过来,校长问哈维:“哈维,你是不是因为给了老乞丐硬币他却没有跟你说谢谢,而感到郁闷呀?”哈维点了点头,校长就悄声告诉哈维应该怎么去做。过了一会,只见哈维轻轻走到老乞丐面前,轻轻把硬币放到罐子里,这时罐子没有再发出响耳的“哐当”声,老乞丐抬头,对哈维微笑了一下,亲切地说:“孩子,谢谢你。哈维怔住了。校长对哈维说:“哈维,你看,想要别人说谢谢就是这么简单。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值得被尊重。”哈维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一种教养,我们的一生都是无形的,没走到终点,谁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可是教养会跟随我们的一生。“教养”是一个人身上最好的名字,做一个好人比做一个坏人重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比做一个没教养的人更受欢迎。强者对待弱者的态度,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一个社会的良心,善待弱者,只有有教养的人才做得到。不管自己有多强大,都会遇到困难,都不会过得一帆风顺,可是他的教养促使他帮助过别人,别人才会在他落难时帮他一把。

“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就很好地阐述了“教养”,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应该做到举止礼貌得体,因为,你的行为,体现了你的教养。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1000字


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呢?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给出答案不能!

这当然很让我们吃惊。不过,说实话,目前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功能都被夸大了,我们忙着用悲惨的童年解释我们为什么是目前这个不理想的状态,我们通过指责或教导父母怎样为父母(爱与自由,温和而坚定)等等来缓解我们自身的焦虑,尤其是老师这个职业,经常做的就是分析,那个孩子有那样的问题是因为他所处的家庭,他的父母不作为或者非常糟糕。但也许,这一切都是误解呢?

作者在本书开始,先指出我们长期相信的理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人格,这个观点的支持证据不足。比如也许父母的基因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更大。并且,同一家庭孩子个性常有不同,有些家庭孩子性格甚至比较互补,但他们家庭氛围是相似的。作者还用学语言为例,介绍移民的孩子们外语学习很少受父母影响。作者提出,我们的教养方式是文化的产物,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理论观念指导。而孩子更多,是在同伴中接受影响。孩子会在家庭中学习到一些技巧和规则,当他到他所在的社会群体中,不能应用的会保留下来,他可能会发展出新的一套规则来适应环境。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影响并不大。

我一直很努力,想把我的孩子培养好。不过我跟他互动过程比较艰难。如果是孩子爸爸在场,更是举步维艰。所以有时会有些绝望。但当我把孩子带出去,他都异常听话懂事。当我带他去表弟家,表弟酷爱玩手机游戏和Ipad,他立刻就沉迷于此,整天跟他表弟抢着玩游戏;当我带他去他表哥家,表哥家很多书,他立刻变成小书虫;当我带他去给我陪读,住民宿,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旁边,他又变得独立懂事,完全不给我添麻烦。我也很惊讶,他会有如此迥异的表现。但看到这本书,我才确定,这一切很正常,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其实孩子在不断摸索这个世界的规则,所以,不同的环境,他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的孩子,或许出门后胆大冒进。李天一犯罪时,跟他在家里表现肯定不一样。所以常常有少年犯罪,父母惊呼:我家孩子不是这样的人啊!这时我们责怪父母跟孩子隔阂太深,父母完全不理解孩子,这或许也是我们的一种偏见。书中甚至给了一个例子,有心理学家收养了一只黑猩猩,让它和自己的儿子完全一样的待遇,希望看到黑猩猩经过人类的教化,能够有不同。黑猩猩养到十九个月,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为他们的儿子被黑猩猩教化得十足猩猩化,会嗷嗷叫,行为动作都模仿他的猩猩兄弟。父母赶紧把猩猩送动物园,把孩子送幼儿园。(可怜的猩猩,从小包着纸尿裤,被当做人来养的猩猩,从此就被关在铁笼子里,它怎么适应这个变化呢?)

那么,父母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父母影响孩子在家的行为,也为孩子提供知识和训练,帮助孩子走出家门后能应付外面的世界。这才是父母最需要做的。所以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惯子如杀子。如果我们在家里过分溺爱孩子,但孩子出门后面对的是另一个不能宠爱他,以他为中心的世界,他就会特别痛苦。那时就会出现很多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我们要教的是各种知识、社交技巧,管理情绪技巧等等。医学世家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各种医学知识,虽然不当医生,也比别家孩子懂医学常识。但是,孩子的性格,我们影响没那么大。

《小麻烦人儿由由》读后感


《小麻烦人儿由由》读后感

猛一看这本书,大家会觉得这本书并不适合高年级的同学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本书不仅适合高年级的学生看,而且大人也可以看。

这本书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来写这个世界,她写出了小孩子的与众不同的世界,让我们了解到了小孩子的天真、可爱,也让我们会想起自己的童年,让人回味无穷

其中,我最喜欢识字的喜剧这一篇。由由认为中国的汉字就是小方块,在纸上胡写乱画,但她认为这就是自己写的故事,但每次读出来的时候内容都不一样,令大家欢笑一番。由由认字时,看到一些不认得字,就把它说成另一个字,闹了不少笑话。

这不仅仅写出了由由的天真,也提醒着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了小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我们不要故意的去伤害他,要适当的鼓励他。

我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来阅读这本书!

《小麻烦人由由》读后感

读了伴随我许久的《小麻烦人由由》,我收获了作文很多,得到了受益终生的道理。

由由,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可爱的小女孩。她给我留下深深印象,就比如在《点与传》这篇搞笑开心而又富含哲学的文章中,由由以她三岁孩童的智商回答出了连六岁儿童都回答不出的问题,而且答案还是多样性的。

在这里我明白了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是多姿多彩、五彩斑斓的。正确的答案不单单只有一个,我们一定要从多方面去解答这个问题。

在《鸡蛋壳》这一篇中,同样富含了深刻的道理。在一次午饭中,由由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妙极了的剥皮方法,她帮助别的小朋友剥皮,还被说成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她的剥皮方法还被认为毫无用处,最后,她以自己巧妙的智慧让同学们她的厉害。

通过这一篇文章,我明白了:看待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太保守,不能只信任旧时的东西,我们要不断创新开阔思维,让社会变的美好起来。

《小麻烦人由由》这本书特别有趣,也特别好看,但在好看中有隐藏了深刻的大道理等着我们去发现,你发现了吗?

由漫画想到的


由漫画想到的

这是一个嘴里叼着一根被点燃的烟,肩上站着一只帮大叔爷爷治病的啄木鸟,手里还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头的人,面前的一棵大树明显有被砍的痕迹,显然,他是我们树林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公敌!
看到他嘴里的一根烟,我想到了老师给我们讲过的一个故事。在西伯利亚的旁边有一个年轻男子,他嘴里叼着一根快吸完的烟,吸完之后,烟头就随手一扔,上面余下的火,还没有熄灭,导致整个西伯利亚失去了大量的树木!我真害怕他会上面这个故事中的男人一样,让这片树林失去大量的树木。
看到他手里的锋利的斧头,我想到了儿童电视剧中热播的《熊出没》。里面的光头强为了工资,竟然听于坏蛋李老板的话,不顾一切地乱砍乱伐,浪费资源。但辛好有一对保卫森林的熊兄弟,在熊兄弟的保护下才不会让这个坏蛋光头强和李老板得逞!现在真希望像动画片《熊出没》里的那样,出来几头熊把他吓跑!
看到他肩上的一只啄木鸟,我想到了《熊出没》中的猫头鹰涂涂,他虽然很糊涂,但是也参与了不让光头强砍树的行列,最后的结果就是:光头像不会三番五次来砍树,也就是熊兄弟胜利!现在那只啄木鸟就在帮人们赶坏人呢——一直在啄他的头,虽然力量微不足道,但是能撑一会是一会,至少,可以扰乱他砍树的思绪!
以上就是我由漫画想到的内容,希望破坏资源的人民,会渐渐的爱护生态资源!


《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作文


这本书刚一打开,看着看着就随这本书进去了。非常满意的一本书。之前我们把孩子的一些我们认为是坏的习惯给统称为问题,随着我们看到孩子的更多坏习惯我们就认为这个孩子问题太多了。久而久之就会给贴上一个坏孩子的标签,可是谁又曾想到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呢?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自己没有让孩子学习到的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我们又没有教会孩子的正确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那出现了一些我们所认为不好的东西是很正常的了。书中所说到的把问题转化变为技能,之前我一直认为董伟琪的自信心不够,我就认为这是他的缺点改变不了的了。(因为之前有个例子让我印象特别深。一次他在做语文作业看图写话中,我教他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写好,如果不行还可以修改的。他写着写着一半后面就没有结尾了,我和他说文章要有开头、中间所表达的事物、最后结尾。可是他就是没有,到最后我就和他说,你随便怎么写,只要你想出什么写什么,与你前面的不想关也没有关系。可是他就是不敢写。当时我就确定我更加认为他的自信不够了。我说你想都不敢想,你的自信心呢?)自己也是非常的生气,心中就是认为他就是缺乏自信心,之前一直认为是他的问题。现在明白了,是我没有教过他这些技能,怎么能是他的问题呢?所以以后要多多的运用各项技能训练,培养孩子自信,增强孩子的能力。

1、关于商定要学习的技能,我们想要孩子学习各种技能,是要与孩子协商来学习。而不是我们命令孩子去学习的,这样即使孩子们接受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的。而我们换一种方式,与孩子协商的来学习某一个技能,孩子会想我们还是尊重他的,孩子学习的效果应该会好了很多了。因为孩子也是有自尊的,我们为什么要谋杀了孩子的自尊呢?今天与孩子交流时,我一直想让孩子把字写的更好一点。然后就和孩子说,我们都是知道你有这个能力把字写的更好一点,而且你自己也是知道有这个能力的,只是你没有严格的要求自己,有可能你是因为为了做下一个事情而来节约点时间出来,但是你想想为了做下一个事情,而放弃了前面的不认真,那是多么的不值得呀!因为我们都是认为,如果做任何一个事情的时候,你没有认真去做,那还不如直接放下不做了,直接去做另外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孩子最后的回答是,我知道了。也许他并不能懂的其中的道理,但是我相信时间长了孩子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这应该也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培养吧。

2、探索拥有该技能的好处。在与孩子商定了一个学习技能后,并且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技能,这样的技能对他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要不然孩子心里会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呀,我不学不行呀,学这个技能对我有什么用啊。因为孩子他不知道这样的技能会给他带来有什么样的好处。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学习这样的技能对他的好处在哪里,这样孩子才会更加的用心学好的。为了让孩子学的更快一点、更容易接受一点,为什么不能与孩子坦诚相待呢?

3、给技能起一个名字。这样的一个技能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认可,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取一个他喜欢的名字,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些。就如师傅上课所讲到的一个列子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就比如我孩子之前吃饭很不认真,一开始我们没有方法,只有对他大喊大叫、或是打骂恐吓。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处理他吃饭不认真的这件事情,所以自己只能用这些简单粗暴的办法。这样既伤害了孩子又气坏了自己,得不偿失的。那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些方法技能让孩子去学习,而又让孩子自己给这个技能取个名字,即使很多人在一起时,看到孩子不认真的表现时,直接说出技能的名字。既保全了孩子的自尊,而又减轻了自己很多麻烦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4、选择一个魔法宝贝。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有一个很喜欢的动物,或其它的任何一个东西。那我们就让孩子告诉我们他喜欢什么。比如孩喜欢动漫里的某一种人物,那我们就用这个人物来确定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孩子不想去学习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你的榜样都可以做到,你却做不到,那你的榜样会接受你吗?我们把他往他心中的榜样上面引导,让他有超越榜样的自信,这样孩子会更认真的去学习任何的一切技能了。

5、“招募支持者”。一开始以为孩子在学习某一项技能时,以为只要我们不断的教他就可以了。现在知道了,不仅仅是我们所要不断的教,而且还要让孩子选择他的支持者。读了这章节里也知道了支持者是多么的重要了。因为孩子选择的支持者,肯定是他信任的人。能得到他信任的人支持,他才会更好的去学习这项技能的。而且即使中途他想放弃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支持者来提醒他,这样他也不会轻易的放弃了。支持是可以在各方面鼓励孩子学习技能,而且能在孩子学习的技能中发挥每一项中的任何一个作用。这就是支持者为什么很重要了。“建立信心”这章中,我们要相信孩子给孩子带来信心,而不是打击孩子的信心。我在这点做的还是不够的,通过前面的几本书悟出了一些道理。而这本书中说的非常具体了。记得之前师傅让背《大学》期间,我经常因为教了几遍,孩子还是不会背。当时我就说,我都会背了,你还不会背。其实这样很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现在是明白了这样很不对。当时为什么就不能和孩子说,没有关系的,再多试几遍相信你肯定能背好的。通过前面几本书再结合到这本书,理解了以后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如果没有做好时一定要和孩子说没有关系的。告诉孩子你再多做这样的几遍,肯定是可以成功的。我很相信你,有可能你再试一遍就会成功了。我们都是非常相信你的能力,你肯定会成功的。这样就会给孩子很大的信心了,而孩也会更加愿意的接受一遍又一遍努力。

6、“策划庆祝的方式”从中发现原来庆祝是多么的重要。庆祝既是给孩子学习的技能肯定,又是引发了许多孩子的技能训练。因为其中的策划很奇妙,有了这个策划两个字,可以让孩子来主导,我们负责配合。这样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组织能力,以及很多的……而我们不一定发现的一些能力。有可能在策划庆祝中而发挥出来了,如果孩子学习了某种技能,而我们不与孩一起庆祝,怎么能让孩子得到这么多的锻炼呢?所以庆祝不仅仅是给孩子学会一项技能的肯定,还能让孩得得到更多的锻炼。

7、“为技能定下个定义”中,在孩子学会了某一项技能后,我们不能是认为孩子学会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样是不对的。一定要让孩子把所学习的技能展示出来。这样的好处是,一是给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二是让孩子能更加的确定这项技能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学会的话自己会是什么样的。以及如果没有学会的话会给别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三是更加的巩固了孩子所学会的技能,且能更加的劳记与心中。

8、“广而告之”中一开始还以就是传统中的广告这么简单,看过之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很多。一是大家都知道孩子在学习这项技能。就如师傅给我们上课时所讲的,把你引到一个高度身份定位,大家都知道你是这样的高度了,让你不得从这个高度下来了。因为这个高度代表着你的身份。二是大家都知道你在学习这项技能了,也会帮助你的。当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认为他所学习的这项技能不想公开,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认为这项技能可以让一部分人知道,我们也是同样尊重孩子的选择。

9、“练习技能”孩子每学会一项技能,是要经过很多次和更多次的练习。就如本章一开始所提到的,孩子系鞋带的技能。一开始孩肯定不会系鞋带的,我们就要教孩子怎么样系鞋带,而且怎么样系的更好,孩子就要经过很多次的练习了。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有的孩子几遍就会了,而有就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不能因为孩子学不会,就去骂孩子。我们自己那么大的时候不也是从什么都不会开始学习各项技能的吗?而我们的父母有没有这样的骂我们呢?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应该要有十二分的耐心才行。

“提醒技能”,在上课时就问过师傅,师傅给了回答。看过这章节后更加的加深了印象了。如果孩子在已经学会了技能的情况下,而忘记了去使用,又回归到原来的状态中了,我们该如何提醒孩子,就按照之前学习技能时所约定的一个名称,这样的提醒是既保护了孩子的颜面,又起到提醒的作用,非常的完美。因为这个是之前孩子自己要求的提醒,孩子也会欣然的接受的了。

“庆祝成功”,孩子一旦学会了某一项技能时,给孩子庆祝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能激发孩子更好的去学习技能的信心。然而庆祝中附带着很多的东西,会让孩子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技能。庆祝是要邀请人的,孩子要想到都邀请谁。庆祝应该怎么庆祝,那就要让孩子从中学习到组织和策划的能力了。庆祝会中孩子所要感谢帮助他的人,这让孩子从中学习到了感恩。

“把技能教给别人”,孩子在掌握了一项技能时,他自己也很自信。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把自己掌握的技能教给别的。这样对孩子本身而言,可以巩固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不会轻易的忘记。还有对就孩子的帮助就是,在掌握之后又放弃了这项技能,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

“着手下一个技能”,古人讲:“活到老,学到了。”我们都在不断的学习中,更何况孩子呢?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下一个技能是要学什么样的,而不能让孩子感觉到他整天的在学习这个或那样,而感觉到烦躁的心理。我们要给孩子们自己去学习下一个技能是什么,可以与孩子商量着,也可以把他引向我们所期望的下一个技能学习。这样孩子会欣慰的接受下一个技能,而又不会因为一个又一个的技能学,感觉到烦躁的了。就像书中提到的让技能排队。那我们一开就可以和孩子制定一个计划表,一开始学什么,接下来要学什么。与孩子们商量那个是需要立即学的,那个可以放在最后学的。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提上来了,孩子可能因为这样而学习的更好、更快的了。

“运用儿童技能教养法来解决问题”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坏的习惯,我们认为这是问题。如果我们几次或多次让孩子改变,而孩子怎么可能一下就把这些坏习惯改变了。我们大人的一些坏习惯都改变不了,更别说孩子了。董伟琪写作业时一直就有咬笔的习惯,一开始每天都要提醒十几遍甚至几十遍,都没有实际性的效果。现在知道了这些教养法了,可以给他尝试着用这些方法来改变他了。

“抑郁,失落与悲伤”,抑郁这个次之前感觉和我很遥远,甚至于都淡忘了这次词,因为总是感觉和我不沾边的。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更多,现在从新认识了这个词。抑郁不仅是对大人的影响很大,如果小孩有这样的表现那也是很可怕的。所以每个家长都应该经常的多与孩子沟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以防孩子出现了这类的表玩,而作为家长都还不知道,那可就后悔莫及了。

失落与悲伤的主要表现,孩子比如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没有得了,那么孩子的表现会很失落了。悲伤,有很多种的。比如身边的亲人离去,又或与孩的某一件事情没有完成的好。都会表现出悲伤的表情。总之以上所说的,发生了事情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家长不去引导从里面走出来。这些事情我们大人都会发生的,更何况孩子呢?“恐惧和噩梦”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只是在很小的时候,听我们所灌输的一些不是正能量的东西后,所以有恐惧感就很正常了。有了恐惧,我们应该很好的用书中所说的方法给孩子消取这些的东西,并且把孩子引导出来。

“行为举止问题”以及到“夏令营的恐惧”我们要用好前面所学的技能方法来教育和管理孩子。

“耍性子”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个过的,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我自己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也是这样。那小孩子耍点小性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在我们可控的范围之内,耍点小性子可以放纵他一下。如果我们控制不了的了,那就很危险的了。可以说不是耍性子那么简单了,而是坏脾气了。我们就引导孩子,并告诉孩子这样是很不对的,争取在孩子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之前,把孩子的这些所谓的坏习惯消除,让孩子尽量少走弯路。

“儿童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孩子的思维模式识别不到位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身边的另外某件事情而吸引,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强,不能专心致志的去完成一件事情。我们应该给孩子做个榜样,比如我们自己在做某件事情,一定要把做完整了,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而又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

这本书已经读完,脑海里浮现许许多多的场景,又仿佛孩子就站在我的面前,从上到下检索孩子需要学习的技能,发现真的有不少,我要努力使用儿童技能教养法让孩子学会一个又一个技能,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让灿烂的阳光在孩子的脸上绽放!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这样的内容。读书能诱发人的思绪,让想象得以超越时空,当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的心灵也在阅读中得到了一些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1

去年,我也进入了接送孩子上下课外辅导班的行列。看着身边一张张疲倦的脸,有的低头看手机,有的抽空小睡一会儿。虽然看不到我自己,但能感受到来自心中越来越强烈的无力。

当孩子们蜂拥而出,在家长存放处领回各自爸妈时,那些不过三四十岁的人,弯腰吃力地站起,眼中从茫然到惊醒,这是生活对于成年人的考验。有经验的人,都会发现,越是无力时,我们越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一点小事而大吼大叫,事后又是无限的后悔。特别是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他们的活力总能和我们的无力成为永恒的对抗。

蔡颖卿老师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后来她发现产生疲倦的原因,是自己没有为生活做好足够的准备。比如,接了孩子回家后,还需要准备晚饭、打扫卫生、辅导孩子作业,或者还有未完成的工作。

正因为这些事情如包袱一般压在我们的身上,让我们累的喘不上气来。

书中,蔡颖卿老师改变了处理家事的时间,在带孩子上课之前先将餐桌布置好,把晚餐准备起来,这样回到家就可以吃到晚饭。辅导班中也有相同处事的家长,他们利用等待的时间处理工作,或是读书学习。合理的使用时间,不断放下身上的包袱,他们的身体果然轻健很多。

身体上的疲惫通过休息可以缓解,而心理上的疲惫只有找到源头,才能解决。当母亲拥有安定的心对面生活,家庭也是安定的,孩子也能在安定的环境中生活,拥有稳定的情绪。所以说,母亲在家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心的安定,还可以学习冥想,学习在一个时间里集中思想,抛开外界,在安静的环境、舒适的音乐中找回自己的本我。久而久知,对于情绪的控制很有帮助。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2

最开始看到书名,觉得是一本育儿书,适合家有小小孩的,但看下来,倒觉得

无论是养育着多大的孩子,都会有帮助。它不同于那些已经泛滥的育儿书,里面讲到的很多是为人父母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更多的其实是为人之道,作为父母,只有你自己具有好的品质和休养,才能教导出一个出色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的行为、修养,都来自父母的教导,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不是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吗?

“孩子从小就一定要养好习惯,一个对父母不孝、不感恩的人,他对国家会忠、对朋友会信、对社会会有爱吗?说严重点,这些父母对不起国家和社会,因为他们教出来的孩子国家不能用,浪费国家的资源,还反而造成社会负担。”所以,父母的责任是重大的,对于教养孩子,不能马虎。

教养孩子,父母当然是要学习的,但也不能一味的照着书上讲的、专家说的,需要在生活的细节中,通过观察,做出调整,做一个用心的父母。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对于教育孩子来说也很合适,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就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而人的一生就是很多很多的细节所组成的。

读蔡颖卿老师的书,收获很大,在《两个人的餐桌,两个人的家》和《家与美好生活》中,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应对家事最好的方法是勤劳,现在每当对家务厌烦时就会想到蔡颖卿老师,有人评价她说,她的手是比较粗糙的,那是长期勤劳劳作的手。想要一个温馨的家,想要美好的生活,唯有勤劳应对烦琐的家务。在这本《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感受最深的是“用优良正确的语言,做孩子的沟通榜样”这一章,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一个人的语言习惯,是小时候就形成了的,完全受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说话方式是一定会投射在孩子身上的,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你是经常说积极正面的话还是消极反面的话,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说话的方式,显示出你是粗俗的还是有涵养的。对人的尊重,要从好好说话开始,尤其是亲人之间更应该注意。孩子是有样学样的,你总喜欢说反面的话,就别怪孩子经常说出令人不舒服的话了。我们老家有句话说:东西可以乱吃,话不可乱说。

书中除了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还有很多关于学校、老师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如今的教育体制,以及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里,大环境我们无法去改变,只能先从家庭做起,如果发现学校老师有什么问题,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尽早跟老师沟通。

阅读时,也会不断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书中所说的那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做才更好。作为父母,要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3

蔡颖卿老师家里,有一个仪式,是在迎接远道归来的家人时,进行大扫除和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最早是小学二年级的蔡老师跟着母亲用这“爱的仪式”迎接从外地住读回来的姐姐。

“大姐乘车的那个下午,我们全家好像跟着姐姐出发一般,互相提醒着此刻车已行至何处。在惦念的盼望中,我们开始大扫除。”

家人在这满满的爱的联系中,关系越来越紧密,这让我想起我的外婆。小时候,我们每周回外婆家时,她总能张罗出一桌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再没有比那一刻更温暖。

直到现在,不管我们到哪个亲戚家做客,依然会有一桌子的好菜,一个大圆桌,围坐着一家人。孩子们对爱的感受是与生俱来的,虽说现在的孩子独生的居多,但在团圆饭上,他们也被感染。记得有一年,我那上大班的大侄子看上小班的小侄子不肯吃饭,竟学着他妈妈的样子,端着碗有模有样地喂小侄子吃饭。大的吃一口,小的就吃一口,把我们大家都看乐了。

这就是爱的传递,是生活细节中的教养。《我的工作是母亲》,通过安定、行动、教养三个方面,总结了成为孩子眼中的好妈妈的方法。不仅是有益于育儿,更有益于我们,在生活中修行,在遇见孩子的同时,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4

生活不是靠做梦就能实现的,与其坐着报怨和哀叹,不如站起来,把不喜欢的动手变成喜欢的。

蔡颖卿老师有个习惯,在每天临睡前,将卫生间的洗面台刷洗干净,又把镜子擦明亮了。第二天醒来,站在干净的卫生间里,开始新一天的仪式,心情也是快乐的。这样的习惯也可以传授给孩子,引导他在做完作业后整理书桌,这样在明天开始写作业时,心情不会被凌乱的桌面影响。还可以引导起床后整理床铺,玩具归到固定的地方,书放回书架。

通过这样的习惯养成,不仅孩子更爱惜自己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且减少了因为乱丢乱扔产生的母子矛盾。关于引导孩子动手参与家居整理,尽量减少“言传”,多使用“身教”。一开始,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做,在行动中学习。另外,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行动力与大人不能比较,可能他叠的被子不整齐,书放进柜里颠倒了。我们首先要对他们主动整理的行为表示肯定,然后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

其次,不要因为反复说过几遍而生气,多些耐心,只要孩子肯做,必然会发现,他们每一次的执行都有进步。最后,请及时给予客观的表扬。过了时的表扬起不到鼓励作用,而不客观的表扬起不到促进作用。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5

亲子人生最有目标的第一课,就是“说话”,而天下所有的妈妈都知道,“说话”是带孩子的基本工具,一用就是一辈子的事,除了好好掌握语言的用法和弥漫在说话之间的气氛之外,每一位母亲说话的耐心,也随着孩子的成长,受着生活严格的考验。

父母应该了解,回家之后的“教”,是一种最紧密的合作,是持续双方对学习应有的关怀。如果再“易子而教”,等于请人代当父母,而不是代为教学。所损失的是亲子之间的相处时间和了解。父母无须认为自己不能跟孩子好好说下去,就是没有爱心或耐心的表现。把力气省下来,寻找如何发展谈话的内容。宁愿更有原则或表达看法的简,也不要自以为无能地应付下去之后再失控。

孩子会从妈妈的单向发表里,慢慢学会答应与体温。孩子会学妈妈遣词用字的习惯,学妈妈的声腔语调,更学妈妈眼波流动的方式和应对外界的表情。当妈妈绝不能假装对无聊的事也感兴趣,否则谈话就会变成你不能安静一下吗的假建议或者真命令。跟孩子说话的准则,四千多年前就给出了建议:教稚子必“简而无傲”。

妈妈还要教稳稳地走路,要教好好吃饭,要教读书识字,要教认识时间,妈妈还要教信任,要教判断力,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在做中学,大家共学、共教、共做,以达成更好的教育目标。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6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现如今,社会对于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对父母的考验越来越严。

作为一名六年级孩子的母亲,从睁开眼就进入“打仗”的状态。先是叫孩子起床早读,从第一声地温柔到之后的雷霆大怒,成了每一天的开场热身项目。

最痛苦的,还是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心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还要忐忑接下来的作业之“战”。这是一个广袤的“战场”,包括可能随时出现的老师、辅导自己都忘的差不多的作业、孩子拖拖拉拉的习惯。

对于中年老母亲来说,拖着一身疲惫躺到床上,就是最大的胜利。然而对于孩子,一个情绪化的,像间谍般暗中观察的妈妈,绝不是个好妈妈。这样的生活状况可谓是糟糕的,我认识到却躲不开,直到有一天在一本书上看到:“母亲的工作是在生活中修行。”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的黑暗。

这本书是《我的工作是母亲》,通过四十七个故事,从三个方面引导如我这般,生为人母,却迷茫无助的人们,成为孩子眼中的好妈妈。本书作者蔡颖卿,首先是有着两个女儿的母亲,其次是8家餐厅的老板,又是装修设计师、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教养专家。

很难相像,一个母亲,如何拥有如此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正因为这点,促使我迫不急待的翻开《我的工作是母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怎样简单的3步就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的读后感简短 篇7

作为一个母亲,不必对他人宣告自己的选择有没有价值,更不需要为别人的眼光而勉强变换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条件与限制,其中复杂的程度都足以让自己精疲力尽,不必再主动加上他人隔岸观火的眼光。

和朋友聊天,总是感觉这届父母不好当。在降级上,用于教育花费的费用日益增多,却仍然可能受限于地域;在持家的能力上,孩子已不能像当年的孩子被自然环境教化;在价值观上,社会分陈的论述更是让我们难以心定。

既然当了妈妈,就不要钻牛角尖地去找完美的理想生活。无论是职场母亲还是全职妈妈,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之前看过一个节目,一位老师拿出一个男性玩偶,一个女性玩偶,一些生活场景里用到的劳动工具,比如吸尘器、厨房等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选择上可能分配给男性玩偶一个厨房或者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婴儿,这就说明在孩子心里,男性女性分工的界限不是很明显了。

实际上这种父母角色的改变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很正面的影响。因为没有一个家庭能够完整地划分出父母亲之间绝对的责任。当母亲不能、也不用自卑,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导孩子,只要有心,读书环境是任何父母都给得其的终身礼物。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模板》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