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皮囊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皮囊读后感600字

皮囊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22-08-30 来源:互联网

【读书有感】《皮囊》读后感合集(4篇)。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为了更好地领悟书籍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人们从书中得出的一些启发和心得。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读书有感】《皮囊》读后感合集(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皮囊》读后感【篇一】

读完了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皮囊》,心灵有点刺痛,读书感悟如下:这是一部非常有质感的散文集,崇达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14个温情又残酷的故事!真实经历,情感动人,透露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皮囊》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国民读本",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

崇达在写这14个故事中,每一笔都有痛楚,每一行都直接、完整地传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写作的目的是让自己和读者"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看见"阿太",看见"母亲的房子",看见父亲的"残疾",看见"我的神明朋友",看见"厚朴",看见"海是藏不住的",看见自己想"回家",作者"看见"了想珍惜的人,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故事里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最终看见自己,看见彼此;温暖自己,映照出彼此。

李敬泽在序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有道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皮囊》读后感【篇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偶然一次看到这么一句话,觉得很是有趣,就将他记在了我的小本子上。一个同学看到后,便说他有一本叫《皮囊》的书,可以借给我看,我本来并不怎么想看,但出于好奇,就借下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外婆的母亲)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导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她说的这句话,也是这本书名字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带着皮囊在人世间忙碌的灵魂,而这幅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得以安放。阿太的心态,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也奠定了这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书中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蔡崇达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的味道,更领略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我被他的这份勇敢和决绝而打动。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离别时,能与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活着是为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未来该怎样规划?也给我带来了面对困难的恒心。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希望在闲暇时你翻阅这本书是,能有瞬间让你远离尘嚣和喧闹,能有片刻抚摸到你的灵魂,打动你的心。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哟路圆形,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读后感【篇三】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读《皮囊》有感。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从序言开始读起,从这本书的序言作者,看出此书的与众不同。一位是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天王刘德华,我抱着强烈的兴趣想知道是怎样的人、怎样的著作能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这部著作写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十四个故事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

一起勇闯天涯!

《皮囊》读后感【篇四】

在《皮囊》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作者想去看一对新生连体婴儿,在门口被两个护士拦住,让他先消毒后再入内清洁,作者感到自己被歧视了,狠狠地跑了。

也许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自己的父亲在重症病房,而自己却给不了相对好的照顾,心里本来就有点自卑,而且文章细节描写原来的保洁人员是一身汗味。自己连一个满身汗味的保洁人员都比不上,心里肯定是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

说来也是,谁对新的生命不感兴趣呢?尤其是时日不多之人,对生命是更加的眷恋,对生的渴望,又无法将生命继续,只能通过看新的生命来缓解内心对死亡的恐惧,所以说这两个护士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了。

但,这也是有理由的。在中国的传统中,时日不多之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祥之气,这对于新生儿来说是不大吉利的。再说了,即使妇产科中有个别母亲同意,但大多数还是持反对票的。而且这两位护士也是要做母亲的人,八成也不希望自己的宝宝出生时,守病房的人将来自重症病房的人放进来,让自己的宝宝沾染上疾病的气息,这会使母亲很愤怒也会很伤心的。这么一想,无论对方是怎样的人,都肯定是要拦在外,对于“可疑”的人当然是要按规矩消毒入内的,所以这也算不上是对作者的歧视了。

况且作者也是以猎奇的眼光去观赏那对婴儿,当然除好奇外肯定还有对那对连体婴儿以后的生活的担心。但他没有思考清楚就贸然行动,所以受阻是在所难免的;对于一所医院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夸赞医院里的服务,而是让患者痊愈,让患者放心,所以作者被拒也是情理之中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说那对连体婴儿是作者的孩子,或作者是守护他们的人,那当他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来自重症病房的病人或是家属,那他又该如何选择?他会让那人去看孩子吗,他会想他现在想的一样的去想他/她吗?又有谁知道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收藏]《皮囊》读后感合集


“《皮囊》读后感”为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收集并提供,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读到好的书籍能改变我们的气质,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相信通过读后感的记录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好的去回味作品。

《皮囊》读后感(篇1)

《皮囊》主要讲的是“我”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的怀念。

“我”的祖母活到90多岁,一直坚信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祖母从来不好好照顾自己,就连切菜都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最终把手指都切断了。而“我”们一家人特别慌,祖母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祖母还把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啊,不仅舅公游泳没学好,还被邻居骂没良心。但祖母还一直坚信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祖母对舅公狠心,从表面上是害了舅公,但她只是希望舅公能早一点学会游泳。

这样的祖母让人悲悯又敬佩,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女儿。再后来,又摔伤了腿,导致不能行走,一个人靠着轮椅在家中走来走去,就是为了盼望“我”能回家。“我”也经常去看望祖母,和她诉苦,祖母有一个这么好的孙子,我为她感到自豪。

《皮囊》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阿小和阿小》这一篇。最开始,老家阿小是一个非常文静的男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我”再次获得年级第一,老家阿小跑过来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离开这个小镇。”这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一个从来不关心“我”的人跑过来鼓励我,从此以后老家阿小和我的关系开始好了起来。自从香港阿小来了之后,我们仨的关系越来越好。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香港阿小回到香港去了。但他每周给“我”写信,而“我”也会保存起来,但当老家阿小看到后,他非常生气,并把信撕了。“我”看到后还和老家阿小打了起来,母亲最后不让“我”和老家阿小玩了。这封信里写下了香港阿小的住址。可见“我”和香港阿小的关系是多么的好。但既然他们的这么要好的朋友,那“我”怎么不去香港找阿小呢?可就在一次考试中,“我”考到了香港,而老家阿小被开除了,他储钱买摩托车从事他的渔民工作。而“我”一边在香港学习,一边寻找香港阿小,可是一直没有找到。

就像刘德华所说:“人生际遇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什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在《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从而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明灯”,他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老师。希望他们的光亮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亮堂一些。

《皮囊》读后感(篇2)

阿太,一个九十多岁的神婆,在外婆去世的时候没有哭,异常平静,显得有些冰冷无情,但她告诉我,“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直到阿太去世,我才明白她说的这话。

父亲,做过心脏手术,中风两次,以至于后来半瘫,但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总觉得按照他的逻辑能恢复成以前一家之主的样子,家里人都明白他不可能恢复,但谁也不愿意戳破,因为总得有人提供一套希望的逻辑,让全家人走下去。父亲是倔强的、坚强的,坚持每天外出锻炼,试图幻想恢复,直到那一场台风,把它拍倒几次,无法爬起,直到那时他内心的某些东西被全部击碎,这声音听不见,却真实地弥漫开,漂浮在整个家里。

天才文展,童年时认识的文展,是那个说“要创造生活,制定一个大计划”规划好人生每一步的人,直到后来我们各自离开小镇,才发现并不能很好的融入大城市那个圈子,他的优秀在那里也不足为道,反而常常被人嘲笑兔唇。那个努力想要摆脱小镇去到大城市的人,最终无奈回到了原来那个小地方,变成了既失去了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最终被自己的自尊心杀死。

包括厚朴,一个企图用想象喂大那个过度膨胀理想的人,选择了错误的生活方式,整天把“世界”和“理想”挂在嘴边的人最终也失去了世界和理想。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的理想和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

弱小却又勇敢的母亲,在父亲半瘫以后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年少的作者并不理解为什么在家里条件那么艰难的条件下要将家里的房子修到四层,多年后才明白,她的坚持只是为了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看上去健全,这也是母亲一辈子无法开口的爱情。

整本书最温暖的是最底层人民在面对现实用力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死最初的一面,看到了以父亲为代表作为家庭支柱的中国式家族情感。我们究竟该成为怎么样的人?我想应该是担当吧,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的担当,母亲为了完成遗愿对子女的担当,我们只有勇于担当才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

海是藏不住的,也圈不住,每片海都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我希望要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望,不能让各种欲望阻止我们变得快乐,那样的生活是不充实的。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皮囊》读后感(篇3)

在假期里,我的女儿邮寄了几本书,其中就有《皮囊》这部小说。最初这本书包括作者于我而言都是十分的陌生,但女儿告诉我,在网络上对这部书的评价是很好的,让我产生一丝好奇。就从好奇开始吧,我细细品味起来。

在小说的开端,作者与阿太(姥姥的母亲)情感交流中揭示了题目,作者与阿太的语言交流不多,但在无形中却让读者体会出一老一少至深的情感。从阿太不多的言语中,作者知道了“皮囊”是人的肉体,富予其灵魂,才有了生命。这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摘自《皮囊》)。

自70后的文学作品,描写父母的就很少了,或者模糊或者在远方,本文作者蔡崇达是个80后,父亲、母亲却如此清晰地,反复地出现在作品中,非常可贵。

年轻时的父母因媒人介绍而相识,这是那还放不开思想去自由恋爱而结合的普遍形势,只因母亲羞涩的一笑,定下了终身。父亲为母亲许诺要盖一座大房子,这便成了父母爱情的守望。为了兑现给妈妈的承诺,父亲去当海员,若干年后,父亲带着用汉水浸染的收获,盖起了石板房,当人们以为父亲再次出发去当海员时,他却留下来了,在家乡做起了小生意,之后又翻盖了二层小楼。父亲病后,母亲接手了父亲那并不兴隆的生意,积攒着又加盖了两层,成为当时小镇中人们看得见的骄傲,甚至在父亲走后,这座四层小楼也即将拆迁之即,母亲也要把房屋翻新一下。作者理解母亲,这是他对父亲的思念,父母的爱情很平淡,有时还透着淡淡地伤,让人读着读着有想流泪的感觉。

母亲给作者的印象是“强悍”的,这种性格的形成是因为在她还小的时候,她是家中大姐,人口多,家中贫穷,虽然贫穷是当时普遍现象,但为了生活下去,母亲爬树摘野果,甚至独自划船出海釆虾,差一点因意外失去生命。所以,父亲后来生病,妈妈撑起这个家,母亲强悍是对生活的挣扎,是对生活的责任。

作者对父母详尽的描写,对过往生活的追忆,抒发了自己细腻的情感,表达着深深的思念,对往昔生活的眷恋。作者深深地感恩于生活,感恩于岁月,更感恩于富予这个有了思想的皮囊。

其实,我们都是这个世界里的普通人,随风轻轻的来,又随风轻轻的走,如果不是自己刻意去渲染,将注定平淡无奇,那就让我们这普通的生命学会感恩吧,让我们这普通的生命绽放自己的精彩。

《皮囊》读后感(篇4)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在高三,当时还在全力冲刺高考,偶尔周日半天假日有三个小时闲暇,一日在舍友老苗的柜面看到了它。看翻了几页,觉得很好,却没有时间细读。时光荏苒,风起青萍,如今再拿起它时已是大学生了。

蔡崇达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描写,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奈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来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被古镇制度旧俗扼来生命的张美丽、满嘴“世界”和“理想”却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

每一章每一个人物都深深打动了我。对于同样是农村家庭的我而言,我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拼命学习拼命攒钱的想法与感受,或许我又是有些小幸运的,我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健康,对于我来说只需在学校安心读书别无困扰。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如此拼博的蔡崇达一心想要送父亲出国治疗。过着安逸的生活的我们也很想很想给正在为我们艰弃付出的父母做些什么,反省自己,实然对在大学有吃有住时常悠闲的自己产生了愧疚感,好想逼着自己多努力。早起看书,多做功课,不知能否坚持,但这念头时时存在。

没有天才文展的远大抱负,也应该有短期的计划。而不是将生活过得一团糟,每天得过且过,碌碌无为只会让将来的自己后悔。没有蔡崇达那样刻苦拼搏拿年级第一,也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出发,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用知识塑造起的灵魂是坚不可摧的。

没有原朴大胆无所谓的尝试,也应该去做一些自己不曾做过的又可以做的事情,当然,这里说的是好事,而不是吸毒犯罪。张美丽死之前说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去追寻着自己的爱情,人生在世,哪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人义道德束缚自己,不违法不违背良心的、想要的就大胆些去追求吧。大胆些,去攀一座峰,去爱一个人。

看完全书,想要告诉自己的有很多很多,但最让我再次记在心里的是:珍惜父母,多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牢记牢记牢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天再后悔莫及。

《皮囊》读后感(篇5)

《皮囊》这本书虽然已经有了很多大V推荐,但是一般针对网络畅销书都一些抵制,可能会认为都是一种“快餐”文化产生出的作品,可阅读性不高。然而由于出差上海,就想着在旅途中阅读一本文学类且又方便携带,因此在书店阅读时,就选中了它。

虽然带着不一样的心态或目的翻开它的世界。但是还是要说:这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读的好书,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笔写故事,传递一些自以为深刻的思考,是一些真实的故事表达。

书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福建的一个沿海小镇,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除了这本书,再次就在三毛书中看到,如一个老朋友讲故事那种表达,真实自然)。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

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

翻开很多书评和读后感,都最大感触是第一篇写的是外婆的母亲阿太,九十多岁,却是看的最透的人。为了让作者的舅舅学游泳,将他扔进海里,差点溺死,邻居责备她,她反驳说:“肉体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她说的那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1、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

然而整本书,感触最深就是“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虽然这句话在近最后的片段才出现。但是当你抱着“理解”的心态去看待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所做所为,不加以太多的评论,就是一项善举”。

记得很清楚的一个片断,作者的父亲离世之后,母亲天天四处奔走,想要引父亲的魂回家去。他们那边有那些祭祀习俗,讲究人死以后也要跟家人在一起;而且那边也特别信奉神灵之类的。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失去至亲时,母亲在伤心之际,到处奔走,以当地的风俗习惯,问各种的神灵,渴望把他带回家。最后在家里安装一个神牌,坚信他还在这:只是他看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而已。来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表达内心的不舍。因此学会理解:在你们看来是一种怪异行为,但是在他们内心却是一种信仰。

正有了这种信仰,才指引我们去向。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里面包裹的是一颗心,而那颗心最终指引我们去向”。

2、父父子子

书有一个片断记录父亲对儿子的感情,虽然全程没有太多情绪表达,却通过一些动作,把父亲对儿子的牵挂与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不由自主躺在父亲睡过的床上,父亲的气味顿时弥漫地将我包裹。淡淡的月光从窗户透进来,我才发现父亲的床头贴着一张我几年前照的大头贴,翻起身来看,那大头贴,在我脸的位置发白得很奇怪。再一细看,才观察觉,那是父亲每天用手摸白了。”

看完最后一页时,突然感觉有点不舍,并不是说此书写得多精彩,而是书中很多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了”自己。

正如作者在最后写道: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我因此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皮囊》读后感(篇6)

有一群爱读书的朋友。读完一本书,自然而然的就愿意与其分享。

那天也是如此,说起蔡崇达写的《皮囊》一书。

有的朋友说以前读过,但是过了许久,有些情节已经模糊了,可是那个“倔强”的一定要盖房的作者母亲,一直在印象却十分深刻。

母亲这个人物是写《母亲的房子》那一章节里,作者写他自己的母亲为了盖房子,经历的许多波折,而盖房子也是“母亲”的生活希望的信念。

这本书里不止是“母亲”这么有着一个鲜明性格的人物,里面的每一章都有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比如在《皮囊》里的“阿太”、《残疾》里的父亲、《张美丽》里面的张美丽、还有《阿小和阿小》里的两个阿小以及《天才文展》里的文展、和《厚朴》里的厚朴,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与作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或是“母亲”那样倔强、或是像“阿太”那样内心澄明、或又如同“文展”那样无师自通的自律还有和“厚朴”那样放飞自我的“自由”……那一个个角色,在人群里穿插,在岁月里游走。

某个时候时候或许有种错觉,书里面那些生动的人物,就是我们身边某一个人,是亲朋好友、邻里街坊、是同学同事、也或是只是每次见面熟络而不知道姓名的某一个人。

他们就这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擦肩而过,却经常在某一个意识中影影绰绰,又或许是我们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一个连自己都不曾发觉的部分。

其实自己未必真的了自己,就像书中的人物文展和厚朴,当时都以为自己会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走向他们内心深处的成功之路,可是尽管他们的性格一个极其“自律”;一个放飞自我“自由自在”,可是结果却终究因为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存在的致使缺点,而连他们曾经认为的普通人都不如,一个颓废度日,一个以致丧命。

于大多数人而言,看似整天忙碌,其实自己未必就真的了解自己,而读一本如果能像照镜子一样,反观自己难道不是一件特别有益的事情吗?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说,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是的“以书观我”,很庆幸在这本让人不舍释手的《皮囊》,看到了自己的某个部分。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再次重能从中看到并发现更多的更全面的自己。

《皮囊》读后感(篇7)

最近在读《皮囊》,第一次看到一个作家对亲情,对友情,对生活,对自身有那么深刻的剖析。书中故事平凡如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但每个故事都能透过身体直抵灵魂深处。

大三时的某节课上,我们的导师推荐了这本书,推荐理由如今已记不起了,犹记得当时自己颇为认真的将书名与作者记录在摘录本上,然后便遗忘了。前些时间,闲暇之余去图书馆打发时间,金黄色的无一字的书脊让我满心好奇,随手翻阅,如获至宝,便借来细细读之。我不敢妄自给这本书下定义,如果你知道文学评论界的行业翘楚李敬泽为它作序的话;如果你知道刘德华三十年来首次亲笔推介它的话;如果你知道它被白岩松、刘同、蒋方舟、李承鹏等曾联名推荐的话……那么你必定不会看轻它分毫。

童年的回忆,成长的挫折,生活的艰辛,亲人的苦痛……无不触动着我,哭过之后却是被书中人物强韧的内心所深深震撼。那个倔强的阿太,那个强撑尊严的父亲,那个信仰坚定的母亲,那个默默无闻却最是成功的黑狗达……生活这条路,谁也没走过,谁也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大家都在搏。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阿太的一番话,让我思忖良久。是呀,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我虽没有蔡先生悲凉的童年,却也是他文字里小镇中的小人物,也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假使没有皮囊这个包袱,那么我们该是轻松自在的吧。

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希望的:“我希望自己懂的处理、欣赏人性的各种丑陋与美好,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希望自己能把一路看到的风景,都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读它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过程,不断完善丰沛自己的内心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认心又认人”,是李敬泽先生对这它的评价,我想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只有这些。蔡崇达先生的文字让人不断的审视自己,与自己对话。如当代作家韩寒所说:“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的更多,到达的更快。”书中记录了蔡先生的一首诗叫《世界》:“世界都不大,我可以哪里都不去,我可以在这里,只看着你,直到一切老去。”看多了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这一次,请停下来,读一读身边的亲人与朋友。虽然上帝给的路不一定是直的,但是我们心里,要始终有一个直的目标,直的方向。愿我也能如己所愿,无论在哪里,去哪里,多久多遥远,都有家可回,有人可依,不四下流离,可以呆在一个地方,用清澈的、满足的灵魂,守着我爱着的人,生根发芽。

《皮囊》读后感(篇8)

这几天,我看了《皮囊》这本书,被它的内容所深深吸引。

开篇就写到阿太,她虽绝情,但她是作者心灵的归宿,她教会作者:"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可以说,这句话对作者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全文的主旨。

当时,母亲就算倾家荡产也要建好房子,她经历过挫折,许多人都让她放弃。而且当时他们家境贫寒,不得不兼职着几份工作,一个人干很重的活,作者也必须在放假时做家教来负担沉重的建房费用。作者开始并不懂,直到后来,他知道,母亲这样做不过是想让父亲在街坊邻里面前抬得起头来。这件事不就充分体现出母亲对父亲从未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但又万分深沉的爱吗?这样的爱,让作者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作者就算在外打拼,也知道自己永远是个有家可回的人。不幸的是,父亲半身瘫痪了。为了让父亲振作起来,他们一家人都传递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及一种对彼此,对未来的信心。父亲在台风来时还坚持要出去练习走路,也能看出父亲对这个家很有责任心,以及对生活给他带来的苦难的不屈服。这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但命运终究给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努力并没有结果,他半身瘫痪的状况并没有因他的每天练习而改变。最后因为他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竟然有了一种小孩子的脾气,这或许是他瘫痪后唯一能让他振作的生活方式。他对生命更是释然了,这也是他对生活最后的屈服。作者得知父亲走的时候,是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开幕式正在倒计时的时候。这时候是全世界的狂欢,但没人知道,这一刻,作者的世界崩塌了;这一天,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走了。让作者感触最深的,大抵是和父亲一起做手术但后来却不知踪影的一个男孩及他的父亲吧。他突然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和转瞬即逝,一个人活在过世界上的痕迹,被风一吹被,或者沙子一埋,就不见了。

这本书中,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 "阿小和阿小"这个篇章。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读出了作者自以为的卑微。刚刚认识香港阿小的时候,作者面对一个社会上游人士,嫉妒他抢走了些许赞扬他的目光,又因为他时尚的玩具,穿着和思想而自。因此,当他读懂了香港阿小与他不一的心理的时候,他选择了疏远。但有钱并不意味着全部,香港阿小也很孤独,他心里装着骄傲,却失去了孩子般的童年。长大了,作者来到了北京,诺大的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当他走在人山人海的地方,总能轻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在那个小村子里,虽人少条件不好,有的却是存在感。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作者的人生,感受到他曾感受到过的事情,他写下的是刻在骨头里的故事,留下的是那些我们终究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读后感(篇9)

说起皮囊,想必大家脑海里的第一个语句会是网络流行语“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以及后来改编的种种版本……然而,这本书虽然名为皮囊,主要讲述的却是对作者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们,是他们的喜、怒、哀、乐、贪、嗔、痴和有些无奈的人生。

全文共计14个章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五章,写生命中的至亲,外婆的母亲“阿太”以及自己的父母。其中,阿太是皮囊二字的提出者,是一个超脱的老人,奉行“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道理,由生至死始终认为皮囊是一个包袱,我们的生命本来轻盈通透,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只有死去了才能来去更自如。这一部分最多的篇幅写的是父亲,年轻时壮志未酬的父亲、一心想建一所大房子的父亲和年迈时身体抱恙外表倔强内心脆弱的父亲,然而,带有父亲的篇幅都少不了母亲,所有的描述都弥漫着母亲对父亲默默无闻、跨越生死般执着地爱。作者以重温过去的方式表达了对他们的怀念。

中间四章写成长过程中记忆深刻的人,有朋友阿小、文展、同学厚朴,还有小镇风云人物张美丽。在这一部分,作者最先描述的是张美丽,一个因为观念超前一直被小镇人唾弃,最后被逼迫而死的女人,而作者成了未曾接触却唯一理解她的人。阿小和文展则是作者儿时的风云人物,一个因为家世、一个因为从小成绩好被视作天才,遗憾命运捉弄,一个破产被生活抹去光环、一个被偏见击垮,最终都泯然众人、落寞生活。而厚朴是作者的大学同学,一个用全部热情追逐虚妄的人,最终因无法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英年早逝。这一部分,读来充满了遗憾和惋惜。

随后五章诉衷肠,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对小镇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表明“家对一个人来说,是永远的港湾”。正如他所说“希望通过我的感受来说泉州、写泉州,让更多的人知道泉州”、“要像经营一个世界品牌来经营泉州文化”。在这一部分,“海是藏不住的”一文最短为隐晦也最为露骨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作者说“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方式”也是在说自己要和世界化敌为友,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方式、看最美的风景。

这本书读起来不太开心,充斥着真实的遗憾。看这些人物的生命历程可能无法让你学到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会让人反思、从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形成这世上最美的风景——那就是一个个风格不一、自成体系的人。

[荐]皮囊读后感900字合集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皮囊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本好书往往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阅读作品时,被其跌宕起伏的剧情,流畅的文体深深吸引了,记录一篇读书感悟,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对于书籍的理解加深。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现“皮囊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皮囊读后感【篇1】

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如何保养身体,如何美容养颜,如何延年益寿,无一例外大家都在珍视自己的身体——皮囊,有了皮囊能吃上山珍海味,穿上锦衣绸缎,住上别墅,吃喝玩乐无一不需要皮囊,但是该如何滋养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呢?

《皮囊》中阿太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因为有了污浊,我们的生命不轻盈也不自由,常常在感叹,我们是逼不得已,需要还房贷,需要还车贷,这是都是被我们的`欲望所拖累。这些欲望常常让我们觉得身体与灵魂是分离的,身体不能跟上灵魂的需求,灵魂无法理解身体,就在这样的无法理解当中,人会常常生活在痛苦当中,遗憾过去,不切实际的期望未来,唯独忘记了我们所身处的当下。

唯独忘记了我们身处的当下,以至于我们只是坐等梦想,而不去做,而且又特别的珍惜我们的皮囊,只想不做。

阿太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育儿中,父母要学会使用孩子,学会舍得,当用的越多的时候,其实是让孩子的身体与灵魂合一,做的越多,身体越能动,灵魂与身体融合的越好。

舍了皮囊,得了生命的轻盈。正如绘本《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中所画的皮囊最终入土为安了,精神和思想永存。

皮囊读后感【篇2】

“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答案就是生活本身。”作者蔡崇达说了这句话。

他书中的故事,我们谁没有经历过?很多人被这些经历麻木了,可蔡崇达的眼光,洞穿了这些经历,看到了生活的真相。

曾听闻这样一个故事:在海龟从陆地迁徙回到海里的时候,会被海鸟吞食;游客不忍海龟被吃,俯身捡起海龟扔到海里。

成千上万的海龟他能救的也只是手中的那几个,但是这小小的举动,对于手中的海龟却是生与死的天壤之别。

再小再微弱的个体,于生命本身来说,都是惊天动地、不可取代与复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蔡崇达用自己的文字作品反反复复在表达对生命的尊敬和畏惧,在每一次排山倒海而来的不幸倾轧面前,学乖自己、勇敢面对、收拾残局、调整心绪、重新上路。

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笔写故事,传递一些自以为深刻的思考,而蔡崇达则是将自己的回忆撕开,毫不掩饰善与恶,一面刺痛自己,一面写出这些文字,我想绝大多数作者都没有这样的勇气。

《皮囊》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皮囊读后感【篇3】

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

好友很久以前推荐看的《皮囊》。一直没时间读。终于在今年伊始,把它作为年度读书计划之首,花了一个星期读完了。

这本书的内容有点像自传体,文章中所写的事应该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许经过文学修饰,但应该不会失实。

作者文中提到的阿太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我的奶奶是从万恶的旧社会活到新中国的人。奶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梦也没梦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奶奶活了93岁,那会都是穷苦出身,奶奶经常给我们讲原来那日子是多苦,每天半夜就得起来推碾子磨面,还要做很多重苦力的活儿。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没有什么可以攀比的,因为演化成了麻木的平凡。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了,奶奶年轻时候受过的苦,受过的累,最后都体现在了身体上,奶奶的手指一直都是弯曲的,没办法伸直,都是年轻时候落下的病根。奶奶也经常感叹科技的神奇,电话就不错了,有线连着能说话,手机咋就那么奇怪了,没有线连的,也能说话。

文章中写的《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和我前段时间住院真是应景啊。前几天终于把我寻医问药系列写完了,我能感同身受到那种在医院的感觉,因为我既是个病人也是个旁观者。我用理智去克服和控制情绪。每当和别人说起来,一说是鳃裂囊肿,都说是个小手术。在没有做手术前,我也是一样,认为这只是小手术,可当自己真正经历过了,才会体会到那种种心酸、担忧、紧张、害怕、难受、痛苦。这让我想到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无关紧要的旁观者在冷漠的看着这一切。因为别人发生的不会对你产生影响。你没有经历过,就没办法切身体会,感同身受向来只是说说,那种切肤之痛无法传递。别人的事,再大的事也是小事,自己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因为和作者是同龄人,很多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也同样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张美丽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在那个身上的财富没有足够的数量,对人也就没有足够尊重时代,自由和自我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有时经常在现实和理想中不断切换,有时分不清梦境还是现实,有时是清醒,有时是沉沦,有时是悲哀。百家笔记网仔细想想,现在何尝不是呢?文中很有天才的文展、厚朴(文展、厚朴是《皮囊》中的人物)最后都以悲情的结局落幕,让我感叹人生的唏嘘。我很庆幸我身边的人有过同样的经历,但最终还是都大团圆的结局。那段青春的岁月真是有激情,也可以说是疯狂啊,但最终都被现实打回了原形。幸亏现在,宿舍的哥们都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但让我最有感触的后续。作者让我意识到,其实我也未曾真正理解过我的父亲。父亲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做起任何事情都要比别人困难的多。有些人能展翅高飞,有些人能笨鸟先飞,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显然我是属于后者。生活不易,生活对大家都不易,但对某些人来说特别不易;也许别人的起点,就已经是我们无法达到的终点。也许我们的努力在别人眼中是笑话,也许我们的努力不会有回报,也许我们只是生活中的小丑,但,还是要依旧努力,因为这是唯一可以做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愿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你想要的。

皮囊读后感【篇4】

蔡崇达的《皮囊》读后感800字:

文:蟹蟹昕。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定义《皮囊》的文体。小说?或者说,是作者的自传。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黑狗达。他用一个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在礼俗风气仍然浓郁的时代讲述着他的小镇、他的父亲,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虽然其中很多情节我总感觉有种“开挂”式夸大的嫌疑。)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当我单看每一个人,这一段故事,我也心里不免心生感叹一下:可怜、可悲。但你在另一个他人视角的生活来看呢?我知道,我刚刚又中了感性的圈套。很像《活着》给我传输的观念。

全文第一篇就叫“皮囊”,或许看完全文之后再来看一遍第一章也很不错。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

不顾这皮囊,真的好难。我把它作为我暑期共读计划的第一篇。原因如下:

我十分尊敬的法理学老师在上学期给我们开出了一个书单,他曾给我们承诺过的,只要在大学四年里看完了这些书,就去找他吃一顿饭,并且他承诺会给我们写一封研究生推荐信。我也不知道当时我的眼里没有闪出少女的光芒。在一系列看起来就十分晦涩难读的书目里,我似乎看到了一股清流:《安徒生童话》。

我也会想,我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在违背我的天性吗?我试图训练自己把这颗热心“冷静”下来,拖着仍然沉重的皮囊。

每每从书中读一次他人的人生,他人的时代,难免心声叹畏。他让我又一次问自己,如何让生命更轻盈一些。

张美丽是一个生活在保守时代、保守的小镇而仍然大胆革新的人。她被邻里唾弃、被家人辱骂。她那晚跪在自己宗族的祠堂门口,大声哭着,对天发誓自己没有作孽,”除了一开始追求爱情,我没有做娼妓,没有卖毒品,我只是把我觉得美的、对的、我喜欢的,都做成生意,我真的没有作孽…”

然后她悲戚的死去。

“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皮囊读后感【篇5】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之前,他写过几百万字的专题报道,登在《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上。1982年生人,看到网友说,蔡崇达的手指已经没有办法完全并拢,因为以前写了太多的字。这部小说散文集基本上是他的自传。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猜想的到这不是一本让人觉的轻松愉悦的书。它记述了一个早就历经沧桑的年轻人的故事,关于贫困、疾病、亲情、爱情、乡情、青春对人的冲击。蔡崇达的有些经历,大部分人要等到四、五十岁才会遇到,那种“上有病父,下有稚子”的中年危机,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就全都承受了,成了母亲口中的“一家之主”。唯一让人觉的欣慰的是,故事的主人公穿越了重重困难,重重迷障,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人。看完这本书,令人觉的五味杂陈,心里有很多感触,却无从表达起。韩寒在编者按中写到: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

经历相对不平常的韩寒也无法驾驭这么厚重的话题。还有两个人写了前言,一个是刘德华,一个是著名的学者李敬泽。刘德华的文章写的非常精彩,短短千言,没有轻飘飘的同情和滥情,有的是知心知肺的理解,道尽了一个老江湖的人生智慧,真是英雄惜英雄。相反,学者的文章太过文艺和矫情,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哇。也难怪,他们的经历相差太远了,不在一个话语空间。

我想我不会经常翻看这本书的,这样清醒地、赤裸裸地直面人生,太伤神了。

皮囊读后感【篇6】

皮囊:

于人而言,那副阻碍灵魂前行的躯壳。就像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出现的所有灾难的实化。于人生而言不过就是渡过这些灾难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过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炼灵魂,最后就是灵魂的升华。用阿太的话来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

父亲年少时的诺言让要强的母亲执着的想要建好那栋房子,她宁愿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要将那座房子盖完,即使政府即将要拆掉那栋房子。她是想盖好这个家,可以记住死去的父亲,那是父亲来过这个世界的象征。那也是他们年少时美好的爱情的象征。

残疾:

他是怎么做到反复的去撕裂自己的伤口,写下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让人不想也不敢回忆的过去。生活有时很残酷,狂风暴雨拍打在父亲的脸上,他依然在与生活对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劳。附上文中经典语句“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视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庆幸自己身边的人都安好,没有经历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体会亲人的别离,我也希望我永远不会体会,因为最痛不过亲人别离。即使是周围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他已经不在了,也会莫名的感伤吧。他的父亲住在重症病房里。就更容易体会那种随时就会永别的状态。谁又会去敞开心扉,会去对一个即将永别的人产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牵挂,母亲会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执着的为父亲寻找“赎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显得那么的假,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骗术,母亲依旧选择相信。虽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显得真实,能让母亲找到解脱,也是爱的表现。

皮囊读后感【篇7】

于我而言,出差最大得好处莫过于,在高铁上的那几个小时,除了接打电话外,剩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于是就看了蔡崇达先生的《皮囊》的几个章节,建议80后,都读一下,里面藏着你的青春或者是某个情感的悸动。

这是从闽南小镇走出来的作家,一步步,貌似很难却又顺理成章的成功的将自己的经历幻化成文字,与人共享。其中几个章节,感触很深。

一、皮囊

作者的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的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这位老人家,临终留给她曾外孙的话居然是:“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灵魂这个概念总是太模糊,这是有宗教信仰的人的称呼,无则,一般称之为思想,总之是脱离躯体的一种概念,是一种超乎于肉体所能及的范围,是一种可以支配躯体的更高一级的非物质体所在。也是我们所认为的一个人高度的终极代表。

只有21g的它,是人体的统治者,是所做一切行为的指挥棒,所以,它能代表人的尊严,地位,胸襟以及高度等等。那么在不唯心主义的前提下,尽量让它自由,也许是一生所追求的事情。

为生活所迫,成天按部就班的劳作的人大有人在,可是边劳作边听莫扎特的人不多,不是因为想听的不多,是因为,能在困住躯体的同时,又让灵魂得到自由的不多,这是我对作者写这篇故事的理解。万事万物,不能周全,能随心而动的更少之又少。躯体易困,思想可达,两者能同步,非仙即高,两者不同步,才是众生之象。

二、阿小和阿小

这是作者儿时的两个同伴,一个是父母在香港,有着旁人不可及的物质生活的香港阿小,一个是父母为渔民的,两个兄长亦是渔民的赤脚阿小。可想而知,香港阿小的待遇以及他在众赤脚伙伴中的蛮横、傲慢以及不可一世。

然而,香港阿小,去了香港后,也遭受着赤脚的待遇,也是香港伙伴中的“乡巴佬”,因为父母生意失败,父亲重病过世,哥哥卷财产逃跑,成年后的他,在生活上是困苦的,住在贫民窟,精神上是贫瘠的,无助。而赤脚阿小,早早地当了渔民,成年后,妻贤子孝。每每隔着屏幕,看到香港,心中也会荡起一丝向往,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目前所拥有的,却是生活在屏幕后真实香港大地的香港阿小所向往的。

这个故事里,应该有大部分80后的童年、少年回忆,特别是在青春期,那个敏感又叛逆的时期,一身穿着似乎都可以引起心里落差的年纪,没有谁可以逃离的了物质给他带来的优越感,也没有谁可以避免的了贫瘠给生命的烙印,那是一种自卑的,无法言表的心理。然而,彷佛现实总是充满了很多肯能,这场马拉松,谁能华丽的到达终点,真是一门学问。

看别人的故事,能体会自己的人生,更何况,有时候,你就是作者所写的一员,同一大背景下的我们!

读《皮囊》有感


读《皮囊》有感(一)

作者:小琳

人生哲理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从序言开始读起,从这本书的序言作者,看出此书的与众不同。一位是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天王刘德华,我抱着强烈的兴趣想知道是怎样的人、怎样的著作能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这部著作写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十四个故事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

一起勇闯天涯!

读《皮囊》有感(二)

作者:呦涵

我这两天在攻读《皮囊》一书。

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前几天,我写《觉醒之路》,用观照自身来认识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这具皮囊。

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他人。

我们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你在别人眼中是何种人了。

我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联,会遇到形形色色许许多多的人,人各有异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们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认识世界。

我们在交往中见证了他人的生命过程,他人也参与了我们的生命历程,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构成了我们的经历和阅历。

这本书由《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张美丽》等14篇作品构成。

我读这些故事,就感觉我在读作者生命中最珍贵最真实最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不能自己。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设定以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者逃避它们,因为人类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是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读《皮囊》有感(三)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胸口郁积着一股气,怎么也出不来,说不出的难受。

这本书前半部写得有点消沉,又很真实,让人觉得生活不该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们想改变生活,追寻梦想,结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践踏。所谓的梦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加无助。

"我不愿意和许多关心我的朋友联系,不愿意开口说话,或许也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处了。"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最近,我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是不想参加,是没有了热情。我害怕人多的时候,害怕在大家欢声笑语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发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阵狂欢之后,回来更加落寞。不如不去,干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发时间的方式,看书。以前不喜欢读书,现在反而读的多了一些。不求黄金屋,不求颜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宁。

我看书慢,这也是之前不爱看书的原因,太耗时间了。然而这现在成了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书可以打发更多的时间。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两个小时。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觉的点了。

"你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有勇气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辞职道别时跟他说的。

怎么生活?我似乎想过这个问题,似乎又一直也没想明白过,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

"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

是的,原以为是为父母的期望放弃了一些东西,选择了一些东西。曾有过宏大的理想,到头来却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不得不过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把之解释为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儿女的责任。实际上呢,这或许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掩饰自己懦弱无能的托词。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小时候我从农村搬到县城,之后去省会南京上学工作,再之后去了扬州工作,现在又辗转到了苏州。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无不是风景秀美,人文荟萃之地。处处都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无不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我知道这是什么景点那是什么中心,但是这些都与我无关。朋友说等你买了房子就有了归属感。是么,房子于我只是安放皮囊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家里也有这种感觉。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

或许是闲的大发了,想法太多。也许,下一刻我会去大上海,曾经觉得无比拥堵嘈杂的魔都,或许那里的忙碌紧张能稍微填补我的胡思乱想。

看到阿小看到文展,看到他们的童年,我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竟没有什么印象。看到厚朴的大学和青春,我努力回忆自己的大学,竟也没有什么印象。我有些发慌,我存在的痕迹都没有了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读皮囊有感


读皮囊有感(一):《皮囊》下的初心

任冠尧

大家好!我是来自航空遥感测绘院的任冠尧,是今年刚毕业的,很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我曾读过的一本书及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

在前段时间我刚经历了一次最大的人生选择—就业。对于当时还处在学生时代的我来说,轻松的校园环境让我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轨。在外读书七年的时间,已然让我变成了半个外地人,在选择择业地点的时候让我无比纠结,是留在外地艰苦奋斗,还是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实在难以取舍,刚好在四月份学校没什么事情,我决定回家呆几天,说实话这七年匆匆而过,每次假期回家也都是忙忙碌碌,从没有因为单纯得想回家而回来过。

回家后,我觉得家里从年前到四五月份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变的只是父母从年前的闲瑕生活走向了起早贪黑的忙碌。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大多时候一直都是忙碌着的,永远都有着做不完的事情。但我也发现了一个怪圈,那就是他们的忙碌和省吃俭用并没有换来生活上大的改观,他们没时间旅游、没时间去电影院、偶尔下馆子吃顿饭都觉得费钱。也可能是所谓的代沟,我也总因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他们拌拌嘴,可是不论怎样,他们并没有如我这般的去埋怨或抱怨生活,也不会去考虑生命的价值要怎么去体现。

回家以后闲暇之际看了一本书,是蔡崇达写的《皮囊》,我觉得我很幸运能在这个时候读到这本书,它也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都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包括父亲、母亲、儿时小伙伴以及生活中的偶像等,一个个接地气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蔡崇达的描写,仿佛把我带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故事以一个老太太的去世开头,奠定了全书有点悲情的感情基调,也正是这位看尽了世间苦难与变迁的老太不经意间说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读到这里我仿佛感觉这种披着皮囊而又没有灵魂的人就是在说我,安逸的校园生活似乎在一天天消耗着我的意志,从没有想过要去打破这样的生活。虽然这第一个故事是悲情的,但是他传达着人要抛开肉体束缚去拼搏的精神,也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在后文作者叙述了一系列自己身边的故事,并且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别人的同时也审视着自己。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者经历了与父亲的生离死别、目睹了天才文展归于平庸、见证了追求梦想的厚朴倒在现实面前、也看到了潮流人物张美丽在村民眼前的不被理解,他终于明白,有些违背初衷的努力是徒劳的,也真正明白,人活着更应该脚踏实地、更应该根植于社会。因此作者选择逃离筑梦地北京,回到了小渔村,守护爱的人,在小渔村里继续着自己的事业。这也许是许多正在为梦想、为生计、为责任努力拼搏的有为青年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却被他的这份勇敢和决绝而打动。人生匆匆几十年,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以后的生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始终用冷漠的语气诉说着身边的大事件,其实就是想告诉读者们: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财富和名望也都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应该是灵魂的清澈和满足。作者用自己身边的故事告诉我人要利用肉体去拼搏的同时也要将最初的那份爱放在灵魂深处。

再想想我自己,父母一直以来对我默默的付出,只希望我健康平安就好。他们最欣慰的就是我是个懂事的孩子。很多时候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寄托在我身上的那种希望是支撑他们过着这每一个平淡日子的动力。可能也正因为如此,造成了我总是在想自己要怎样,怎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怎样才能活得比较有意义,一直都是从自身出发,一直想的是自利,越是这样想就越是在摒弃自己的灵魂。

其实生活难就难在我们总被新鲜的事物带走注意力,难就难在我们控制不了很多欲望,难就难在我们不能做到不忘初心,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我决定回到家乡,回到这个我最熟悉的地方,给我的肉体重新注入灵魂,承载着爱去拼搏奋斗,用我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创造价值,用积极的态度去诠释皮囊下的这份初心。

最后很荣幸能来到我们内蒙古测绘地理信息局工作,地理信息行业是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能看到我的努力,也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个全新的我,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如果有新的感悟也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分享。

读皮囊有感(二):有血有肉的人生

第一次听说蔡崇达的《皮囊》,就被包的书名深深吸引。我在思考,皮囊究竟是什么,这木书又讲述了什么故事。看完这本书,我认为它是作者的自传,他通过文字和读者分享他痛彻心扉的人生历程。

谈及这本书,我不得不提及杨绛写的《我们仨》,她的《我们仨》如果不是因为她的离世,我可能不会知道,这本书是我在暑假期间阅读的,可是看到三分之二我就看不下去了,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学者家庭,讲一家三口细水长流般的生活。这种平凡的生活我没对大兴趣,甚至我觉得看得有些无聊和枯燥。所以我宁愿看到一个真实、现实、有些伤痕的中国式家庭。自然让我想到一名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言传正传,详细阐诉我对这本书的看法。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蔡崇达的阿太、父母、朋友对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影响,揭示了每颗皮囊下跳动的心灵

看这本书,我哭了三次,三次戳中泪点,而让我感动的并不是作者的母亲为了父亲的面子要把过几个月就要拆的房子建立,不是母亲每天辛苦工作后回家还要照顾残疾的父亲,也不是母亲在父亲逝世后召唤他的魂灵。而是作者那些普普通通却又有各自鲜明个性的小伙伴们。或许是因为他们的人生,我能感同身受。

首先,我想说说作者的两个名叫阿小的朋友,一个是来自香港的阿小,一个是来自小镇的阿小。香港阿小暂住在小镇,虽然他外表时尚,生活殷实,给小镇带来了许多新奇的玩意和文化,成为小镇的焦点人物,他瞧不起小镇的孩子,但是后来他去香港并未过得开心,而是和那里的同学格格不入。而且父亲的突然去世,他必须承担家庭重担,从事安装防盗门的工作。后来他渐渐发现他看不起的小镇才是他的家。然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小镇阿小,成绩不好,但他不甘平凡,他渴望走出小镇,摆脱靠捕鱼谋生的宿命。他刻意模仿香港阿小的装扮,讨好香港阿小,后来渐渐地学会翘课,欺负打工仔,偷钱……最后他被学校开除了。香港阿小走后,他很难过。即使最终迫于无奈还是当了渔民,但是他是以买摩托车为前提才答应的。他骑摩托车在海边狂飙,引发不幸,不过他命大,抢救过来了。之后,他每天下海捕鱼,和家人过着平凡却幸福的生活。命运总爱造化弄人,没有人能预测自己的未来,按照设定的人生轨迹一帆风顺地走下去。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自暴自弃,而应该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积极乐观地面对接下去的生活。

接下来介绍天才文展,为什么说他是天才呢?因为他对自己的人生有明晰地规划,甚至具体到一点点的事情。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此付出辛勤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有重头再来的勇气。虽然他未能考上重点大学,但他如愿考上了重点中专。可是到了学校,同学都嘲笑他的兔唇,这使他很困扰,他还为此打架。以及他认为功课太简单,所以他选择中途辍学。他自命不凡,一心想逃离小镇,进入大城市,但后来因种种原因,他选择留在小村庄,做一个普通人。他注定是无处安身的,他羡慕并嫉妒着作者去了他想去的大城市,成为了他想成为的那种人,同时他也恨自己的无能。我认为他活成这样,主要是因为他给自己设定的期望过高,当他一旦没达到,他就会感到失落和失望,他还害怕别人因此质疑他,取笑他,他的自尊心也会受到重创。

最后,我想说厚朴。在我心中,他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他完全活在自己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他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也确实像他想象的那般生活着,疯狂地谈恋爱,组建乐队,发表诗集……到后来他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可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处处充满着规则,没有那么多美好的幻想。最终学校因为他的种种违规行为,在他毕业前半年,让他勒令休学。他的结局也是悲哀的,最终他被冰冷的现实打败。其实我想对他说,人充满美好的幻想本来并没有错,但是它必须靠脚踏实地的努力来支撑,否则它只会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只有当能力和耐心足够接受你的想象时,设想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迵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总之,我想说的是,人各有命,或顺遂,或坎坷,或平凡,或伟大……但无论何种,都需努力活下去,因为人生处处有惊喜。当然人各有志,有的人胸怀大志,有的人甘于平凡,还有的人苟且偷生。但是我希望我们都要有梦想,不然我们和咸鱼没什么区别,再说万一实现了呢。

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裏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以及每个活着的灵魂。

读皮囊有感(三):拖着皮囊 负重前行

小考拉

换书会,换到一本书《皮囊》,就悄悄地把它读完了。一个个看似轻描淡写的故事,却让人感到一种力量,一种普通人突破自身局限的力量。我喜欢这样的故事,虽然有悲剧色彩,但仍然让人看到希望,看到明天。一个个故事,也是住在作者心里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不安,恐惧,迎难而上。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蔡先生做到了这点。他笔下的厚朴、张美丽等,都是美好的、生动的,但又带着悲剧色彩的,因为个人的力量终究抵不过世事的摧残。他们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无法握手言欢,被撞得头破血流,但依然执着于自己的信念。

一个个在命运里闹腾的人,哭着,笑着,演绎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原来,每个人都可以精彩到让人鼓掌喝彩,我们没有做到,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呀。你看,他的母亲,为了建造漂亮的房子,花了多少力气呀;重症病房里喜怒无常的父亲,虽然嘴里说着希望早点死掉,却一直和病魔在抗争;怀才不遇的厚朴,也一直坚持着自己心底的信念。

关于亲人,关于朋友,关于爱情,关于生死,作为一个个普通的人,这个皮囊承担了太多,有点负重了,在时光的打磨中,日益扭曲,也日益倔强,倔强到无人理解。那些逝去的人,逝去的旧时光,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身上的烙印啊。无处安放的青春,摇摇欲坠的暮年,这是多么真实又彻底的悲伤呀。

皮囊,终有退化的一天,消亡的一天。或千娇百媚,或丑陋不堪,终究要从芸芸众生的视线里抹去。 从海边小镇的黑狗达到穿梭在北京人潮中的蔡崇达,他在一点一点努力,用体内的洪荒之力,为自己打造了一座遮风挡雨的精神城堡。一颗脆弱的心灵,被撕裂,被重组,然后,一如既往,勇往直前。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出生,离开母体,就是一个流浪儿,历经千辛万苦,只为寻一个安心的家。人生无常,谁也不会为谁永远停驻,亲情不能,爱情不能,友情也不能。

记得有次喝醉了,小伙伴说,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我说,行尸走肉般的皮囊,不要也罢。是的,皮囊,要配上灵魂,才能构成一个完好无损的人。只有皮囊,没有灵魂,就是行尸走肉,只有灵魂,没有皮囊,就是孤魂野鬼。有时,我也在想:人,应该怎么活下去,才对得起这副皮囊呢?或许,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活好当下,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吧。

写作,也是一种历练,一种倾诉。看别人的作品,拓宽我们的视野,写自己的作品,充盈自己的内心。最能打动人心的,是真实。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不管是安于现状,或是抗争,都是笔下最美好的姿态。

喜欢文中的一些句子,"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种没被戳破的悲伤,像发脓的伤口一样不断淤积、肿大,慢慢地,控制不住,伤感有时候会喷发出来。"、"他会卑微到,让我想起自己身上的卑微。"、"只有比他们水平多出足够的高度,他们才会恐惧到敬畏我。"、"他冷漠地坐在那,任由沉默如同洪水汩汩淌来,一层层铺来,慢慢要把人给吞没了。"、"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其实,合上书本,我只想弱弱地问一句:被面具一样的皮囊包裹的心,你还好吗?累不累?疼不疼?

做个香皮囊——《皮囊》读后感


做个"香皮囊"——《皮囊》读后感

周子轩

《皮囊》,在我看来,是一本很朴实的书。本书作者蔡崇达,通过冷静、细腻的描写,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件件刻骨铭心的故事描述得撼人心灵。每一篇故事都给人以心灵的启发……

《皮囊》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它的两个序者,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

一开始看《皮囊》,其实有些茫然,我几乎看不懂这本书在写什么,不就是说家常、写日记嘛。但是仔细看下来,发现整本书其实极具哲理。

本书一直是以"皮囊"两个字为中心展开的。首先,什么是皮囊呢?按照阿太的说法,皮囊,就是包裹人们灵魂的东西,也就是指人们的肉体。阿太,从来都不珍惜自己的。或别人的肉体,总是随意、大胆地使用——反正这只是包裹自己灵魂的皮囊,也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累赘罢了。总之,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说要虐待自己的肉体,是不是应该多加磨炼自己的肉体呢?本来,肉体对自己的生命来说就够累赘了,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更灵敏、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呢?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成为自己生命的强大依靠,而不是累赘。让自己的肉体吃点苦,体会世间种种磨难、困难,逐渐让自己活的价值体现出来。

皮囊,也是分臭皮囊和香皮囊的。臭皮囊,是活得空虚的人,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香皮囊,是活得有价值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有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必大部分人还是更倾向于香皮囊的。

读完《皮囊》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努力做个香皮囊的。

皮囊 读后感(3)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从小镇青年黑狗达到大城市成功文化人,正如他所说,从小镇出发走向大城市的人身上有一种厚重。这个厚重在我看来是“层次”吧。

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是,百折不挠,人定胜天之类。可长大后才明白,那些正能量是鸡汤,鸡汤没办法补身子,只能壮胆。在命运面前,鸡汤只能用来提高创造奇迹的成功率。

那些过于真实的故事,以及里面的人物,总觉得我的回忆里也存在过。比如小时候风光的大人小孩,后来也没有了踪影,比如学生时代的风云人物,后来听说也落魄,还有上一次见面还是十年前的同学,突然就没了……“人啊,假的很。”这是近几年说得最多的话。我们追求着精神的欢愉,借皮囊这个载体放肆活着,但那些天马行空和离经叛道最终还是被困在这一百多厘米的躯体中,它一罢工,宣布你整个人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个罢工时间,没人能确定,鸡汤不补身子,都看命。

黑狗达有一个观点特别好,所谓认识某人,就是你可以通过他经历的一切理解他现在的样子。所以理解是一个人最大的善举。我想这件事除了是善举,也需要一种大智慧。宫二有一句台词:“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个“见”,我理解的就是上面的“认识”。如果说人一辈子最终是尘归尘土归土,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是借着这个皮囊,去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每一个主角,绚烂时都像烟花,离场时又如蝼蚁。所以还是那句话,人活着,别把自己当一回事儿,也别把自己不当回事儿,学会让大脑和皮囊合拍,学会自己和自己何解,由着资质和境遇去弄明白一些事,笑着归去,就没算白来。

第二次读这本书 第一次读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朋友送给我大一时的生日礼物 不同的人在里面都有着让人觉得羡慕而又同时有些感同身受。母亲是如此的倔强,刚开始我确实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去修房子,即使知道要被拆,但却包含了太多母亲对父亲的爱,。而父亲病后台风里那次坚持去锻炼以及后来变得像个小孩一般让我觉得很心痛,想到其实像文中的父亲一样,不论是身边逐渐老去的亲人还是遇到挫折时的我们,也像小孩一样。后来作者提到了他身边的朋友们,其实我刚开始读的时候是不太喜欢他总是要将自己与他们或不经意的对比起来,后来想想皮囊二字,或许不论是那起初迥然不同家境的两个阿小,还是少时虽患兔唇心有大志,或是向往自由青春发厚朴,他们有着不同的皮囊却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了。很喜欢作者提到的之前那首小诗,世界都不大,我可以哪里都不去,我可以在这里,只看着你,哪里都不去.是啊,其实离开家读大学的这些日子越发觉得想要回到故乡,或许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熟悉这里的每一块石头,熟悉这里的一切。

此本书写作水平极具画面冲击感,读起来有种置身其中的迭代感。太多情节对内心产生涟漪,引起对于过往的回忆。同样是小镇生活的背景,对于文章的人物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也稍微了解“渴望脱离小镇的烙印,奔向远方”情怀。文章中人物的命运很多都没有到达远方,更回不到小镇。这一点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远方亦或梦想,毕竟是少数人完成的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是无疾而终。就算是达到了别人眼中所谓的“远方”的人,他们自己也未必觉得这是想要的“终点”。理想膨胀与现实骨感的碰撞。梦想主义者只能以绝对的骨感心态方能实现梦想,所谓膨胀的做事心态的梦想人,只不过不切实际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这是一本不断拷问自己,内心的书籍,我们应该要怎么去生活,骨感的生活与梦想之间如何抉择。年轻时候的我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更多因为学生时代YY小说的侵蚀思想,不断骨感后的今天,更渴望追求该追求的同时,有颗宁静安详的内心。

读《皮囊》有感(精选)


读《皮囊》有感皮囊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多岁,从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们都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她在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惊心的一句话“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徒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泪告别了先她而去的女儿;她曾摔伤过腿,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家的身影。她虽有独特的生活哲学,但也有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家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在父亲身患重病时仍不离不弃,打气加油;那份浓浓的亲情,又是母亲坚持替父亲修建好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还在于母亲四处奔波,只为让父亲的灵魂在天堂过的更好;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愿意用自己用来买房的钱去替父亲修好那栋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在闲暇之余会去翻动地图,只为找到母亲的那栋房子,让自己有家的味道;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家人对父亲老小孩的任性的宠溺;那份浓浓的亲情……我同情他们的不幸,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要承担比同龄人更多的东西,甚至苦苦付出,到头来却被人误解的无奈,却又羡慕他们虽然过得清苦,但是有着许多人没有的亲情。如果让蔡老师再重新选择一次,他会选这个家吗,我觉得他会,因为我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他的家和他的家人那份浓浓的、无法割舍的、无比看重,值得他为之付出所有力量的爱。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照亮。“荒野中就有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而你想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人。我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联,会遇到形形色色许许多多的人,人各有异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们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认识世界。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设定轨迹,在我们脑海中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逃避它们,因为我们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喜剧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相信《【读书有感】《皮囊》读后感合集(4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皮囊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