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教学读书笔记 > 地图 > 教学读书笔记

教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1-11-27 来源:互联网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范文)。

暑假期间,读了帕尔默先生的《教学勇气》一书,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小标题——漫步教师心灵。于是,我仔细地品读了这本乍看并不好理解,但细品却震撼心灵的读本。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m.dhb100.com

帕尔默先生在此书的开头就引导大家: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认清“自我”,只有你了解了你的内心,把你的“灵魂状态”通过你的学科投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上,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实”,学生才能相应地做出反应。只有“心”与“心”的相通,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发,学生的进步成长才有可能显现,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师而言,由于教学工作繁重,加之生活压力所迫,很少漫步自己的心灵,聆听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在学生面前我们倾尽所学,只为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热爱我们的工作,但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与困惑。

依然记得那两个毕业班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一声“老师您辛苦了!”,一声“老师再见!”,一个班的学生对我依依不舍,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却在吵闹的嬉笑声中将我逐出课堂。孩子们截然不同的态度深深地刺痛了我,烙印一样印在我的心头。现在想想,之所以我和我的学生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内心早已将两个班级的孩子们进行了对比,我把我的爱心给了我自认为较好的班级,却将不该有的厌恶之心给了那个自认为较差的班级。这便是学生对我真实地反应做出的相应反应。我想学生们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或许会始终记得这位他们喜爱或者厌恶的老师。

《教学勇气》给予我震撼的不仅如此,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而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会有人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记得刚上班时,面对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难免心生恐惧,加之无多少教学经验,因此将自己武装成一幅“严师”模样,对学生板着脸,不苟言笑,对学生的错误大声呵斥。时刻保持出对学生的警惕性,以防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对我威严的侵犯。当面对那些违背我意愿的学生,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压制他们,使他们屈服于我的威严之下。

那时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的所作所为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我用自以为妥善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恐惧掩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当我最终回过头来想想当时对待学生的态度时,心中难免对那些学生深感抱歉。现在想来那些不喜欢学习某学科的孩子定是在课堂上经受恐惧和折磨。读完这本书,当我向帕尔默先生一样开始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认为我的教学定会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起来。我不再当学生无知,不再针对地、自私地评价学生。当我做到这一点时,我相信学生的心灵也能健康地成长。

好老师是一坛酒,醇香馥郁,味无穷;好老师是一杯茶,清香扑鼻,意无尽;好老师是一本书,学识渊博,增长见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对学生多一份耐心,多一份责任心,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

读完《教学勇气》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好像是我的朋友一样在跟我对话,给我指引方向,鼓励我先成为自己,然后重新拾起教学的勇气。然而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穷尽整本书,所以选取了最令我有共鸣的第二章作者对教学恐惧的诠释,来谈谈我的感受。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正如作者所言,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回想这一年,似乎“恐惧”是我常有的情绪,当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当我使尽浑身解数,他们就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没有任何反应时......我常会感到恐惧。我恐惧上课时因为自己不得要领而把学生弄得糊涂,但是,我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惧,所以有时我会选择以粗暴和不理智的方式去掩饰这种恐惧。经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笑容灿烂的脸上会慢慢愁云密布,用极为严肃甚至是可怖的面孔来震慑学生的喧闹,用强势武装着自己。因为没有认清自己的恐惧,所以我根本也就没有洞察到原来学生也是恐惧的。

帕尔默在文中告诉我:“我恐惧,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决不在我之下。”当学生恐惧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沉默的方式,他们会觉得只要不开口说话就是安全的。他们害怕不懂,害怕不会的问题正好被老师问到,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正如现实的课堂中一样,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他课上课下完全是两个人,课下活泼可爱好动,还主动捡起同学掉在地上的物品交给者,问老师累不累,让他干点什么等。课上,他就会变得十分腼腆、惜字如金,每次提问他,他都磨磨蹭蹭地站起来,那声音小到听不到他在说话,任我怎样鼓励,他还是那个样子。这正是帕尔默所说的恐惧。我亲身体验了,而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这样课堂就会瘫痪,教育就会瘫痪。

这样的恐惧如何突破?最关键的是“倾听人们说话”。“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的。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不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真话的言而有信者。并在知识探险中给予他们保护。

随后,帕尔默写出了那个著名的比喻,“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室里亲切款待了学生,学生将给教师带去新鲜的思维,超越教师所能理解、超越教师所能想象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分享、碰撞的状态,让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有温度的学习共同体。

面对课堂上的焦虑和恐惧,作者帮助我们剖析恐惧并告诉我们不要害怕: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惧。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我恐惧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我解答不出来,这种恐惧或许不是警告我逃避这个话题,而是发出一个信号:这个话题我必须注意,我应该为每次的教学做更多的准备,我应该多看书,多充电,以此来鞭策自己。我恐惧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这可能是在告诉我:我设计的教学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而不是因为恐惧而停滞,那么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其实,我原本也畏惧攻读理论书,但诚如书中所言:“当我们遇到陌生事物,并且被迫挑战去扩展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自身认同和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感受到加缪提到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们知道我们处在真正学习的边沿上,……在那个时刻,我们焦躁不安,但也有所感悟、有所触动,因此稍微一碰就使我们浑身颤抖。我们穿越了一片普洒大地的阳光,那正是永恒圣地。”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帕尔默《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帕尔默《教学勇气》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

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劝戒我,这本书是翻译来的,不好读。

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下了晚自习,《教学勇气》也正好读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心灵忽然清晰、明亮了很多。我知道,在帕尔默的带领下,我进入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并且这次旅行将给我带来终身难忘的印象。

我是谁?

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导言部分,源自教学心灵的教学,指出,教师应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底是的对话、实验室实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在整个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这些问题常常是他惊慌,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但上的每一节课似乎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但他发现,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存在。

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了解自己对于教学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一件事,当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样性,忘记了自己走向个性的漫长持续的过程,我对学生的期望是过分的,不真实的。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 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严格地说,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作教育。若不是着眼于素质,仅仅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训,不可妄称教育。若挂着教育之名而实际上对素质起了压制、扭曲、摧残的作用,那只能说是伪教育和反教育了。我们也可以用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教师自己千万不能失去心灵,也千万不能失去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引导。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这就是经师和人师的区别。

教学空间中的六大悖论

教学空间一方面是指师生共有的物理空间,又指围绕学生和教师真正探索的主题建构的感念框架,以及期望达到的情感气氛、引导师生探究的基本规则。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有助于教与学设计的六大悖论原理: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这个界限由手边教材中的问题、文本、资料等来确立,在界限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但又围绕主题;同时,教学空间又是开放的,如果说界限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旅程有个目的地,那么开放则是提醒我们会有很多条路可以让我们到达终点。

2.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气氛的。开放的空间是一种解放,但同时又增加了在未知方向中迷失的恐惧,适度的紧张可以防止我们在空间中迷失方向。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队的意见。在团队中,需要个人的声音,只有当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教育才有机会产生。但同时,团队不应只是个人表达意见的论坛,它应该也是一个团队意见被综合、完善的地方,也就是说,应该有团队智慧火花的迸发。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学生的小故事是鲜活、灵动的,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同时,教师应该从小故事中拓展出有关规律、原则的大故事,引领学生用一种尊重的态度留心聆听大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于用集体的智慧做充分的支撑。学习需要独处,学生需要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单独空间去静静地思考和吸收。学习也需要交流,集体的智慧是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

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很欣赏这句话,沉默也是一种表达。沉默和争论是教学中应有的一段旋律,一种节奏,教师应该耐得住暂时的沉默,因为有时候,沉默是深层次学习的前奏。

更多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大班教师读书笔记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怎样做一名好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读书笔记

勇气读书笔记


勇气读书笔记怎么写, 勇气,有时候真的能助人一臂之力。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勇气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但丁说:我崇拜勇气、坚忍和信心,因为它们一直助我应付我在尘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

在《勇气》这本图画书里,就蕴藏着无限的勇气,看着封面、封底,我编了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怯怯的、弱弱的站在跳板上,不敢往下跳。下面是有些透明、水蓝色的海,旁边还站着很多人。飞机和热气球跳板那边飞来,上面有很多人。热气球和飞机好像出了什么故障,朝跳板的方向飞过去。小男孩没有退路,只能跳下去,可看样子他十分害怕,海边的人在鼓励他,就来飞机和热气球上的人都在为他加油!必须要赶快往下跳,不然,就会被直升机和热气球撞伤。

勇气,有时候真的能助人一臂之力。

春秋战国后期的荆轲,据历史上传说荆轲此人能在任何危险情景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刺杀秦王嬴政前竟然也能置秦人威煞于不顾而冷静自若,可说是非常大胆了,是一个具有胆大性格的人。

勇气,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勇气,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

附:教学勇气读后感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长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我”。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一种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却很忽视这内心的声音,任由这种侵犯的痛苦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最终把这种痛苦也加诸于学生身上。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呐喊”

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

[勇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