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600字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_1100字。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_11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1100字

没那么容易说爱你

最近总是看超级演说家,里面每个人都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切的体验来演绎自己的人生。与其说是演讲不如说是在换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其中一位叫马丁的资深媒体人演讲的题目的是父与子的战争,其中他与他父亲那种看似仇敌但内心却是彼此最亲的亲人那种心与心的交织与连接,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说好是思想比较顽固保守说的不好就是没什么太多内涵,就是个粗人。他不会像其他的父母那样任由子女自由自在的成长,他总是会在子女的过程中像个粘皮糖似在每个环节乃至每个细节都要参与,甚至是连子女穿什么衣服怎样走路都要管的很周到。这样的他总是会让我感到很反感,从小我就很抗拒他的管束,还时常喜欢跟他较真,喜欢跟他背道而行的行为,那时候的我常常把这种所谓的叛逆行为认为的理所当然,表现的十分自然。所以说那时候的我这样的厌恶父亲,要说一句我爱你这种话不仅难以启齿简直是坚决不可能。那时候的我对我的父亲一点也不容易说我爱你。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逐渐长大,步入自己的人生的四季。由小学的春天也飞快到了高中的冬天。父亲的唠叨和掺和并没有停止,而是越来越多了。每当我闲来的时候,父亲总是会说:还不快去写作业?又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努力呀!这时的我总是会习惯性的回应一句:作业写完了!父亲也总是会强行的回我一句:这世界上难道有做的完的作业呀!这时候的我也总是只能偷偷跑到书房去拿本书装装样子但多多少少也比闲下来什么时什么事情没干要收获的多。每次考试出来的时候,成绩出来时,无论考的好还是考的不好,在父亲眼里永远都会是总有人比你好,也总是会跑到学校光荣榜上像检索专家一样检索每一个同学的成绩仔细分析然后最后着重看到我的成绩然后反复对照,回家又免不了是一场训斥。那时候的我越发厌恶父亲,有时候甚至认为他脾气暴躁,总对他恶语相向,这样也一直持续到高中的结束。

可是当我到了大学,我发现当自己还在无所事实毫无目标时,而别人在努力时,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看到自己身在另一个城市,而心里无时无刻不想念家庭的温暖时,这时的我发现原来我和父亲之间并没有距离,而是没那么容易说爱他。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只有最爱你的人只有真正为你着想的人才会一直不断的批评你教育你,大概这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吧!我记得他的暴躁,我记得他的固执,但是我们更记得他的温暖、他的仁厚。他的眼睛毫不迟疑地告诉你: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直到至今我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父爱既如山般伟岸,又如流水般细腻。我们就像两块磁铁,既惺惺相惜,又相互排斥。最深的爱就是无言的父爱。

我想在此说一句我从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爸爸,我爱你!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_900字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900字

缘分和幸福是什么?
人民网曾这样评价:“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但是在《目送》中,龙应台一反批评犀利的笔风,用精细的观察、细腻的文字对亲人、朋友、家庭和社会做最真切的描述,让我们读懂何谓缘份,何谓幸福?无论你是谁,在书中你总能找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影子,进而触动你内心最柔软也最敏感的神经。
1.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亲人和家庭面前,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龙应台,用心体验着正在发生的一切,从子女身上她看到了自己当年对父母的样子,渐渐理解了曾经不理解的父母,这或者正是人们经常说的“养儿方知父母的深爱与无言”吧。但是随着子女的一天天长大,我们可能来不及检讨自己曾经对父母的所作所为时,父母已经走在与我们慢慢分别的路上。
读罢,让人很是无奈与心伤,无奈的是随着自己的长大,我们去了外面更大的世界,然而年迈的父母只能停在原地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的期待着我们的归来。心伤的是我们能陪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可能在午夜梦回时惊醒地发现自己成了一片无根的浮萍。
2.所谓幸福,就是海棠花开依旧,我爱的你们平常依旧
试问,你有多久未曾好好地等过一个人了?我还记得自己每次从外地回家,从市里坐上到县里的大巴时,每隔10分钟母亲就会打来一通电话,问车子走到哪里了?因为她想去接站,她担心经常更换线路的车子与她接站的地方不一致,她一分一秒也不想错过…….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抓紧时间珍惜能够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否则随着时间地冲刷,一切都不可复制,一切都会渐行渐远,身边人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正事、要事。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幸福,然而经历过世事沧桑才会发现:所谓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所谓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所谓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的回来了。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_800字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800字

陆陆续续看了龙先生的人生三书,仿佛把人生三个阶段经历了一遍,感触良多。
第一本【孩子,你慢慢来】读的是纸质版,看到孩子两字还有封面安安可爱鲜艳的配套就读起来了,文字细腻感情温柔,无论是开篇说到的他赤裸滑溜的身体跟我的手心接触的一刹那,我就开始爱他了,还是后面对安安肥肥短小手腿喜爱的描述,初为人母的自己都深有体会,整书是在无数次的共鸣和感动中完成,可以说自己现在所处的就是这个阶段。
第二本【亲爱的安德烈】开始就在这里读的,一眨眼安德烈从那个洋娃娃般的婴儿长大成六尺帅气混血男儿,即便在文字中能看出他的教养和成熟,但还是有份特定年龄段的叛逆,渴望自由,希望摆脱MM的爱,而作为母亲的龙先生深切希望能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于是开始了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往来,一路以来谈到了音乐、种族、人生还有衰老,内容探讨的深入真没有几对母子能达到。整本下来自己体验了一遍孩子叛逆期将要面对的问题,还有那种整天在你怀里粘着的孩子一下挣脱出来,把你抛开去投入自己世界的失落。好希望孩子快高长大健康成长,但也害怕自己在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渺小......
第三本【目送】,龙先生诠释了母亲目送孩子成长以及作为女儿的她目送父亲离去的情感,失落、无奈中龙先生对人生必经阶段进行了思考,也是中年人经历人生多个阶段后对人生的感悟,读起来淡淡的忧伤。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龙先生说这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一位40多岁的前辈说看完这本感触很深很深,有种泪流满面的感叹,也许自己再过几年也会有这样的感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_1300字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1300字

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节选自龙应台《目送》。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 读后感(3)篇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 读后感 第(1)篇

最喜欢的其实是关于下面的假设,上学的时候老师只是告诉我们向前,而不告诉我们生命的真正意涵,好像努力生命就真的能完美一样。

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灵魂很老的人,坐在讲台上,用和煦平静的声音跟我们这么说:
“孩子们,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在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为每天的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自杀,两个人患了癌症。

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
“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如果在我们十二岁那年,有人跟我们这样上课,会怎么样?

或许我们会更懂得如何珍惜生活,如何热爱生活,不在追逐名利与声望的路途中,一点点吞噬了自己。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 读后感 第(2)篇

文字读完了,胸口闷闷的,离别——本身就是忧伤,但却从未被教授过怎样去面对这一人生大课,当读到,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的时候,仿佛明白了那一点“目送”的含义

内心要有多细腻才会写下这样的文字,每一字都打进心窝里,当时间流逝,你在长大而父母在老去,对于流走的时间,要怎样珍惜,才会慢一点,要怎样做,才可以淡然的对待  “不必追”

人生的第一次离别,是老头,明白会面对的是什么,但当那一刻来的时候,还是巨大慌张与悲伤,时间也并没有冲淡一丝记忆,反而愈加清晰,努力克制,放在心底最深的角落,只要不触碰,就好似都没有发生,但却没有想过会在几年后的一个夜晚突然哭醒,之后一个夜晚任由自己去发泄去想念,当面对最熟悉的脸庞,从此什么都不留下消失的那一刻,该怎样不必追,,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 读后感 第(3)篇

2011还是2012,我记不清楚了 。感觉最近记忆变得模糊 ——只记得那是在郑州 ,生平第一次住院 ,因为肺炎 。当时惨兮兮的 ,自己一个人在学校 ,一边准备考试 ,一边因为发高烧 ,去打点滴 。也是真的蠢 ,每天只是觉得困 ,睡不完的觉 ,一直出虚汗 。后来 ,等开始咯血才知道 ,硬生生把扁桃体发炎拖成了肺炎 。然后申请缓考 ,住院 ,抽了很多血 ,全套的检查 ,不能洗澡 ,每天都要打点滴 、检查 、测体温 ……还好有这本书可以看 。十天 ,可能把这本书翻了不下二十遍吧 。没有可以打发时间的 ,就只能看书 。看到文字可以背下来。  但是我可以记得, 有些话 ,第一次看 不自觉流泪 ,最后一次看, 还是会流泪, 也思考了很多 。第一次 ,静静地想: 生与死、 衰老与孤独 ,也在心中暗暗想 :“父母在,不远游 。”可是 ,生活如戏 ——没有想到几年后 我还是离开了家 。但是,反而不急不躁 ,豁达而明朗, 对未知充满期待。 所以,正应了下一句话:“游必有方。”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1100字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1100字

同是一个16岁孩子的母亲,同样遇到过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每次总是以孩子在叛逆期为借口,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忍耐劝告自己,当孩子说,妈妈,我只是一个孩子,你总是叫我努力,但你从来没教我怎么努力,向哪个方向努力?我也质问过自己,作为母亲,虽为教师,其实一点不懂青少年的心里,偶尔还因为女儿愿意与我交流而大发雷霆,埋怨她怎么不理解如此辛苦的父母,可是当我翻开龙应台的这本书,我开始重新思考我自己的言行了,不是孩子叛逆,是我作为一个母亲,不了解,不关心时事政治,与孩子交流时仅限在你学习了吗?睡得好吗?你开心吗?在孩子看来,这些都是千篇一律,无聊透顶的问题。龙应台的心里不仅仅只装有一个孩子,从她写给孩子的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赞许孩子放生小动物一事,并渗透给动物自由,尽量不要伤害动物的思想。在对待孩子的情感问题时,没有强迫,她只觉得美好的爱情既是两人可以同时欣赏浅滩的风平浪静,又可以在遇狂风大浪时能紧握彼此的手。因为几十年的代沟,龙应台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品味,自己那个年代的特色与个人追求,以及愿意蹲下来,去了解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喜好,愿意去倾听他们的烦恼,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我,每次看到孩子游戏,就会有莫名的情绪,我应该自己也去尝试一下游戏的刺激与快乐,再与孩子讨论游戏的利弊。有次叫孩子学习,孩子问我,你学习了吗,你每日说自己在读书,我看一下你的读书记录,你看,都周四了,你才读了六小时,平均你才读1.5.小时,妈妈,你自己不爱学习,不要来教导我怎么好好学习。是呀,身正为范。安德烈感觉自己将来会平庸是因为他的妈妈确实太优秀了,他的妈妈可以与他讨论政治,艺术,人生,贫富差距引起的不公,讨论服装搭配学问,讨论城市的文化,讨论各自心目中崇拜的有名或无名的名人,讨论自己的理想与遗憾等,会在安德烈困惑时给他相当理智的指导,我边读边会问自己,如果是我,该如何回答安德烈的问题,但看了龙应台的回复,我才明白怎样的回答才是一个母亲的回答。我很羞愧自己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母亲,其实只是一个被孩子叫了十几年妈妈而已,我并没有在哪些方面给予孩子指导,也未曾用心去去她交流过,虽然也给她写了三百来封信,但她从来没有看过,也从家没有回过,我写的信,大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她的一些期望,纯属单相思。其实没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真希望年少的孩子们也看看这本书,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对母亲的态度,尝试着与母亲沟通。愿每个家庭都向龙应台与她的孩子学习,愿我的孩子也能看看这本书,愿某一日,她也能给我写一封信!

目送-读龙应台《目送》有感-1100字


导语:目送是龙应台大作家的出名的作品,下面小编整理了目送_读龙应台《目送》有感_1100字,欢迎阅读!

目送_读龙应台《目送》有感_1100字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爸爸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爸爸来这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母亲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爸爸,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妈妈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当列车渐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妈妈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这种经历让我想起《目送》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作者的儿子安德烈,他在妈妈的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小对母亲的依赖,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紧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头,与我四目相对,跨越一切。可是当他一天天长大,渐渐对母亲不解,不屑,甚至反感,当他终于有一天远赴异国求学,临上飞机之前,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够到他的胸口,很明显,他在极力忍受着这种告别在他等待检查护照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这次,他没有,他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自动门咻地关闭了,再开门时,人影全无,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样伫立,静默着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没有象安德烈那样对母亲抵触,但我以后不会吗?我永远不会吗?我不敢答应自己虽然我现在每天都乐此不疲第和妈妈电话汇报、滔滔不绝讲我的新生活,但我会不会有一天面对着她却默默无言吗?我不敢肯定。

时常想起和妈妈一起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看到我中意的东西,无论多么贵妈妈都会捡到篮子里,而有一次她选了一包自己喜欢的饼干,我竟然说妈妈,这种口味的饼干最难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只对那些被我吃腻了而丢到一边的食品感兴趣,而且那样津津有味。

当年的妈妈身后的跟屁虫现在已经自己单飞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样经历着无数次的彼此的目送,当她过来陪我度过每个周末返回营口,当我每次从营口返回大连,看着列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在变老,而我,在长大。

没错,就象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小路的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处,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1400字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1400字

以前总说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但是最近我觉得这话应该换一个说法:去做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因为在“讨厌的人”和“想成为的人”之间还有一类人,他们不发声,不作为,从来不做自己讨厌的事情,但是也从来不在场,就好像这一切与之无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想过:这些事情离我远着呢,我也无法改变什么。

确实啊,真是令人丧气,什么也无法改变。

最近发生的事情也是让人觉得呼吸不畅,濒于溺水的感觉,年前幼儿园让人心碎的事件,随着过年热闹的硝烟大有随风而逝的感觉,没有调查,没有后续,没有交代。然后,人们以为:快点长大吧,长大了就好了,然而事实是长大了也不会好的。

就凭对王攀的袒护,和对真相的拒绝调查,武理工一生黑。

沈阳还在大言不惭地问及,“师德是什么?”,无耻就是这样发生的。

高校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地方?老师到底该是什么样的人?

从前说,大学乃国之重器,现在重器还重只是装了不少渣滓;从前我们写作文都爱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现在觉得是愚蠢之极的比喻,园丁是干什么的?把花花草草修剪得整整齐齐,一模一样,老师们难道也是把孩子们修剪得一模一样整齐听话,遇到侵害不敢求助任人拿捏?好恐怖。从今往后请记得,老师是老师,园丁是园丁,别瞎比喻。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本想看不敢看的书,这样少女心冒着粉色泡泡的书名,描述的却是残酷的现实故事,林奕含用生命换来社会对保护性侵受害者的反思与关注,台湾也因为修改了立法,只是这代价对于一个26岁的女生来说未免太大。

但是更让人觉残酷的是,只怕陶崇园的生命连一些大的社会改变都无法带来,毕竟当他的同学想要去静坐悼念的结局都是被驱散被约谈。而沈阳的事件更是在二十多年后,在众多事件之下才被同学举报出来引发关注,可想当年高岩的父母是如何在屈辱隐忍的状态下承受失去女儿的痛苦,而沈阳继续做着他风光无限的“长江学者”,可谓奇观。

我也总是希望自己对一些事情还能保持一点怀疑,会觉得事情荒谬奇怪是因为在怀疑它的存在是否合理,是因为怀疑它是否违反了某种底线。相反地,对罪恶的事件总觉得正常,见怪不怪,我想这会是我最害怕看到的一个人在社会的状态,他/她对眼见的一切全然地接受,没有自己的准则,没有任何试图做出一点改变的努力,如果这个人是我的同龄人,真的会特别遗憾吧,于我可能就会是一种警醒:成为另一种你想成为的人。

周末的时候,去见了一个朋友,我到她家楼下等她的时候,她带了两盒打包的菜回来。她说,以前吃饭菜多了最后倒掉也觉得习以为常,后来看到新闻,知道这个世界更多人的生存状态就越觉食物的可贵,不敢再浪费轻慢,宁可少一点,万一多了就选择打包。回想几次与她吃饭的经历,多了就打包对她而言真的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是的,我们无力改变什么,但是有些事情你依然可以选择做与不做,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最近读《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信中写,“我相信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说实话我是有点惧怕谈论道德这回事的,但是觉得龙应台的解释很有道理:消极道德是发生在生活的一点一滴里,通过不做某些事情让状态朝的状态发展,比如不浪费,不嘲笑他人,不破坏自然环境;积极道德就是主动去做一些让现状变好的事情。

而现在我能做到的最好的“消极道德”就是不觉得一切与自己无关,能做到最好的“积极道德”就是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可以影响哪怕一个人也是好的。

以上。

喜欢《《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_11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龙应台目送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