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冬牧场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冬牧场读后感800字

冬牧场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800字。

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读后感,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很熟悉,看过某本书籍之后都需要写观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从中带来思考。有没有哪些优秀的读后感可以作参考?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800字。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800字

虽然是战争背景的小说,但是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留给我更深的印象。首先是茉黛,他和沃尔特在一起,但他远比沃尔特勇敢,他在一战爆发前勇敢地嫁给了站在英国对立面的德国人,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她只见过一次她的丈夫,她不能公开她的婚事,但她从没想过放弃。她作为一个贵族,却始终站在工人的一边,争取女性权益。在战争结束后,她毅然跟随丈夫去了战败的德国,与供养她的哥哥断绝关系,靠在夜总会弹琴来养活失业的丈夫。她从来都坚强,独立。然后是黛西,她是一个非常富有的美国女孩,最初,她一心想嫁给当地最有地位的家族的男孩,渴望被所有女孩羡慕,在婚约被取消后,她去了英国,因为她对其它嘲笑她的女孩说她会和英国国王一起跳舞。在英国,她受到公爵的儿子博伊和穿着借来的礼服跳舞的工人儿子劳埃德,她选择了博伊,并追随丈夫成为了一名法西斯分子。后来,她逐渐发现,丈夫并不如想象中爱她,她真正爱的是劳埃德。她在伦敦轰炸期间开救护车,终于认识到她以前所追求的那些一点都不重要。有时候觉得黛西自私,但又觉得她诚实的可爱,她清醒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最后是卡拉,她没有她母亲茉黛那么好,她从小说出场就冷静独立,反而觉得人物单调。但在最后为了保护丽贝卡不被红军轮奸挺身而出,还是觉得很震撼。她一直很干净很清醒,她从不做错误的事,但到这时候,她还是选择去主动承受这一切。甚至在她得知怀孕以后,她也没有选择放弃这个孩子。她回想不起那些红军的面孔,她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她还有一个在战争中失去消息的男友,但她还是把孩子留了下来,并用心去爱他。她甚至给这个有着东方面孔的孩子取了父亲的名字,给了他一个美好的希望。她从开始就是一种刚强有主见的性格,但这个孩子似乎软化了她的形象。还是最欣赏那些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小编推荐

《巨人的陨落(全集)》读后感_800字


《巨人的陨落(全集)》读后感800字

还不错咯其实…也许部分描写会夸张比如俄国人的野蛮贵族的愚昧的程度但毕竟是小说需要突出特色…

与其说是巨人的陨落其实也可以说是巨人迈的一个大步…不抬起这只巨大的脚用力往前跨世界永远不会进步…但是巨人跨步需要耗费的气力也更多而历史的这一步更是伤筋动骨…进步是艰难的但总有在用生命努力…每个人想要的都不同…政治的自由恋爱的自由生存的自由…但勇于追求并且愿意承担追求带来的边际效应的人都很可爱…所谓值不值得都取决于自己…也许有人觉得小说太理想化茉黛在德国艰苦的生活里也许后悔会多于和爱人生活带来的满足感,饥饿会抹杀精神的愉悦,但我情愿相信有人觉得她过得挺满足给她一次机会她也会做同样的选择…

有一个情节令我很难过…伯尼因为有人提议让艾瑟尔当议员候选人时的种种反应…特别失望和心塞…不是基于爱情的角度…

全书里最喜欢的人物不是艾瑟尔,比利,茉黛,沃尔特或者格斯…而且格雷戈里…一直在恶劣的生活里逆境里苦苦挣扎却坚韧成长…有血性有人性…哪怕是在最后自己努力进入了权利的圈子也始终在心里平衡着自由…也特别心疼他…在最后看到在自己努力奋斗争取来的“自由”的政权里无辜的人因为行使普通的自由的权利而被当局的秘密机构枪杀…赶脚容易信仰崩塌整个人陷入迷惘和绝望…

对一个n年前历史高考考了138分文科生来说…当年的课本里一战只占了6本书里的几页纸…对于人们的苦难,挣扎,抗争真的只有寥寥几行字…然而这本书里这些情节被具体形象化了…具体形象得令人窒息…永远忘不了那段写到信使给人们送丧报的场景…多少无辜的人为他们根本不清楚的目的,为与他们无关的欲望和私心,为一小群人的面子和愚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为所有在战争里牺牲人们默哀…向所有追求自由的人类致敬…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个地方是我们为生存而奋斗但不仅仅只因为生存而奋斗…

最后,愿世界安好~~

[收藏]《冬牧场》读后感800字模板


在我们找不到前行的方向时,一本好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确定目标。当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会有很多领悟,一篇文章,可以找出许多感点,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可以不拘束特定的格式。你知道一篇精彩的读后感都有哪些要素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冬牧场》读后感"这样的内容,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冬牧场》读后感 篇1

一位作家的成就不是空穴来风。李娟的微博我曾经关注过。她的书,她的人,成功的在我的视线里交汇了一下,又再次分道扬镳。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文字驾驭了作家,还是作家驾驭了文字。在作品定型的一刻起,它已经拥有了独立的生命。而作家此刻已经起身再次长行,至于路途中是否会再有建树,谁都说不清楚,但是她的灵魂中的一段香气,如同薰衣草,只要深深闻嗅一次,就会充满书中世界。而作为读者,放下此书再次前行的时候,也许腕底,也许衣襟,早已悄悄沾染了些许芳香,在路途中小憩的时候,风荡起微芳,就是作者和我们共鸣的幸福时刻。

有人说,写作是最容易的事,一个人,一只笔即可。

其实写作是最不容易的事,要不停的把灵魂打碎,重建,那种疼痛,绝对可以摧残掉一个人,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会退缩。真正的作家是会把自己写死的,致敬那些伏案写作,掏空自己灵魂的作家,她们痛苦的自我拷问,留给我们的是直接体味的幸福。

希望再今后路途中可以再次遇到李娟,然而《冬牧场》已经终结,冬牧场的李娟在书里,真实的作者李娟已然远远的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从此独立存在。

《冬牧场》读后感 篇2

致《冬牧场》

有的东西也许是太好了,甚至不敢写出一些赞美的词,怕亵渎了她在心里的神圣。

她的文字让人感觉清澈质朴时时还忍俊不禁却又徕人寻味,读着读着不得不让人寻思那是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其实作者自己也写到她在别人眼里的四不,不结婚;不工作;不串门;不体面,是个只会赶鸭子放牛的丫头,或许他就是那么喜静低调而富有个性吧!

其实在她的文字里我时时停下来思考和回味就好比:“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也许城市的喧哗早已令人们忘却了抬头仰望蓝天,但如果到了无人的角落你也会忍不住共鸣吧!

在他的文字里生与死也变得道貌岸然:“在宰羊的时候牧羊人会为他祈祷,那么羊听到了吗?羊谅解了吗?这是一个被宰杀者看着长大的生命。宰杀它的人,曾亲手把它从春牧场上的胎盘旁拾起,小心装进准备已久的毡袋,再小心系在马鞍后带回家……宰杀它的人,曾漫山遍野带着它四处寻找最茂盛多汁的青草,当它迷路时,冒着雨把它找回……曾一次又一次给它抹灭虱的药水,处理发炎的伤口……在寒冷季节,领它去往开阔暖和的南方旷野……这些羊都记得吗?宰杀它的人,又有什么仇恨和恶意呢?大约生命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吧:终究各归其途,只要安心就好。”是啊:终究各归其途,生命的秘密又有谁要明白呢?

其实她的文字更多的是带给人会心一笑:“虽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日日夜夜都那么窝囊,但是,没感冒就是硬道理。我对自己的装备还是比较满意的。大家也都不好意思说我什么,只是一到出门时就替我发愁,嫌我带出去丢人。”看完这段时我乐了,但同时想想人生贵在有自知自明时还敢自嘲,也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少苦难才能练就这样的本事啊!

有时也会有些鸡汤,但鸡汤从来没有娇柔做作,只是有时候莫名其妙的就懂了一些道理,表达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居麻说,差不多每年的十二月下旬到一月中旬总会是冬天里最难熬的日子,不可躲避。再往后,随着白昼的变长,气温总会渐渐缓过来。一切总会过去的。是的,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其实最开心的是能遇到这本书,遇到一个不一样的草原那里不是天堂是一个有才米油盐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忙着骑马放羊扛雪找骆驼,同时也有诗和远方。。。

《冬牧场》读后感 篇3

纪实文学《冬牧场》,描写作者李娟在20xx年冬天,跟随哈萨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与牧民家女孩一起背雪、放羊、赶骆驼、收拾地窝子,渡过三个月难得的原生态牧民生活。

在冬季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荒凉的冬牧场:雪水是浑浊的,混有风沙、羊粪;洗澡也很困难,更不用说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了。人是怎样生存的呢?作者写道:“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牧民家的子女放寒假,历经辛苦也要回到“地窝子”和父母们一起生活,而这段时间里父母绝不会把他们当做还在上学的娇滴滴的孩子,该放羊,放羊去,该背雪,背雪去,该做家务,做家务去。每个人俨然都熟识自己要干的事情,一切是那么井然有序。

以前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自小跟随父母从事家务劳动、田园劳动、市井买卖等一系列生活实践,掌握生活基本能,可以独立撑开生活的某一面,那是环境逼出来的,练出来的。现今的孩子,一是经济条件好了,二是课业越来越重,却渐渐的脱离生活实践。他们很多的假期在培训班度过,和父母一起做做家务,一起坐下来喝喝茶的闲暇时光少之又少。上学放学要人接送,吃饭穿衣要人伺候,生活不能自理,举手之劳的简单之事不会做,一到需要独立面对生活时便束手无策。虽然我们不需刻意创设贫苦家境磨练孩子,但失去锻炼孩子的机会也是一件憾事。

再回到冬牧场,哈萨克牧民居麻的女儿和儿子即使在爸爸离开几天的日子,也能担负起整个牧场的正常运转,而这样的劳动量常常使得男主人“放羊归来累的倒在炕上动弹不得,夜晚忍受长年累月辛苦劳作积累下来的一身病痛折磨,大把大把的吃着阿司匹林止痛片”。这样严苛的环境,孕育了孩子们美丽、坚韧、勤劳,尤其是男主人的女儿能干、爱美,笑起来如阳光一样灿烂妖娆。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阿勒泰广袤的天然牧场里流动着哈萨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期待我们的教育也能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坚守生命的活力,虽被裹挟却能善其身。

《冬牧场》读后感 篇4

茫茫的原野上,雪像羊毛被似的,把大地捂得严严实实的。在这寒冷的大地上,有无数的牛、羊、马,以及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

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去了冬牧场。《冬牧场》讲的是她以自述的方式,在冬牧场度过一段荒野生活。

李娟的文字很平实,不愧为文坛清新之风。一开头,李娟就说明了自己不是那种严谨,举止优雅的作家。“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的跑,边跑边回挥棍子。”感觉一点也不像个作家。

在沙漠中即使是很廉价的东西也是宝贵的,在荒野中,加玛带着的一对土里土气又廉价的耳环在荒野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动人。

还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水。一望无际的沙漠,沙漠里哪来的水呢,只能把地上的雪融化以后用,而且还是要把地上的雪渣一点一点收集起来,而雪水是有点,或者说非常脏,融化以后还要沉淀好几遍,而沉淀后的水也看不下去,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用水,而煮一下就成了饮用水了。

在冬牧场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牲蓄们了。人们对牲蓄们也是十分关心。关爱的在李娟的笔下,由许多动物,但她都以仿佛跟一个和一个人说话的口吻写他们。有因为生病而住进住院部地窝子的少先队员,小羊。天天被居麻打的嗷嗷乱叫的梅花猫,能吃好喝好假装努力守护地窝子的熊猫狗刚生完小狗就被人抱走了,连叫都不叫。还有到处乱跑找吃的骆驼。。。这些动物陪伴牧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天。

在李娟他们的冬窝子里有一台电视机。这玩意儿在荒野上得有多稀罕啊!虽然信号十分不好,充一次电需要很久,而看不了多久,又得充电。但是有了一个电视,她们就很满足了,他们能接受到外面世界的信息了,他们为了看电视,晚上也不点灯,大家在黑暗中一起注视着电视屏幕。

在书中有一句话出自李娟之口。“因为从小生活动荡,才更贪恋宁静与一成不变,因为历经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与温柔,因为悲伤才敏感与喜悦”正如李娟所言,在荒野中并非没有痛苦,只是将目光转向了快乐。在平凡的生活中写出不一样的瞬间。

《冬牧场》读后感 篇5

“干净”,是我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想到的词。整本书都太干净了,仿佛眼前真的茫茫而白,大雪掩埋了远方。羊啊,牛啊,和人啊,生活在一起,如此和谐纯粹。李娟并不会刻意去擦拭,在她眼中,她心中的那片土地便真的.是这般干净。读李娟的书,我想是需要沉淀的,包括你翻开书页时那一片刻的沉淀。

无论你到过阿勒泰与否,她想带你见的远不止眼前的苍茫景象。土地是有人情味的,即使天寒地冻,周遭的雪覆盖了所有去路,住宅里腾起的温热奶香和唠着的家长里短,都在温暖着那片土地,因为人,土地从不曾被放弃、被冰冻。冬天的阿勒泰是,他们听不懂汉语却听得出一声“李娟”,他们揽了所有重活累活只为了给你带来安逸的一夜,你赶着风雪去接一通远方来电,回过头会发现他们在盼你等你。

李娟的散文世界里,没有这个时代的焦虑,只有三样东西:极致的人性美、自然美与生存的底色,冬牧场像一个有浓烈色彩的童话世界,剥去明亮的部分,只留下大片的灰,那是草原人单调的生活,是一代一代人相同命运的重复,这种主题的文字,好像总易往灰暗的地方移了去,可李娟的世界,全没有寒凉与消沉,而是饱含着令人无法忽视的向上的力量,她真正懂得如何把别人看来艰难单调的生活过得有趣,写得有趣。

我们生活得其实有一些急躁,有时候会迫切地想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迫切地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甚至有时候读书是这样,阅读成为了一种工具,忘记了阅读的初心,忘记了我们是为什么而读。李娟的书则能令你慢下来,让你看到时间浓稠地流淌,让你有时间好好看一看,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

《冬牧场》的最后写道:“冬牧场的荒寒之气渍透了这半年来的喧嚣世事,每当心气浮躁的时候,总算还有磐石镇放胸间,总算不至迷惘。为此我深深地感激。”——这也是我想对李娟说的话!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_800字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800字

不是一次看完的,断断续续的,每次看一点看一点,平日里没事还能想着点,这本书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确有回味的地方,文字并不多,但该直白的特别明了,需要表达的又很有代表性,能反映二十三十年代那个通信交通很慢很慢的年代,人情世故在世事无常的环境反而尤为突出。

把船的老爷用了几乎一辈子的时间载着通往湖南与四川那条河上的乡人,守候着,等待着他与船的一生,更多的是坚守,妻子和女儿的不幸,一直是他的不言的痛,在自己古稀之年看着一直陪伴自己长大的外孙女,到了嫁人的年龄,是多么希望姑娘能够幸福如愿,一位值得尊重的老人,心情在现实中与期望嘎然而止,只能用死解释和寄托陪伴自己长大成人的姑娘拥有自己的幸福,回过来一个人的期望还是不能和现实并肩同行。

在固定的环境里有一位朴实无华的外公陪伴着,成长起来的姑娘多么纯真无邪,原有母亲那股为爱执着,和军人刚毅的基因,加上多受外公朴实的身教,就有了姑娘那么一点韧性和倔强,又不失农村最本质的纯朴,在花季年华初碰禁果,美好又羞怯。

外公看在眼里,心想船老大的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奈何出现的时间不同,次子出现最早也最巧,各自都暗自放心里了,长子出现较晚,用的是车路(媒),外公不知道的内情,只觉长子确是外孙女一个好的归属,殊不知姑娘对船老大的次子动情,从而就有了误会,次子的优秀让大哥不明就里,直到长子知道弟弟的心事,从此告别了大家,农村思想封建,把这事算在姑娘身上,也就出现了外公与世长存的解释,次子也受了影响,深感内疚便就此而别,留着姑娘只身一人不知何时是归期~留下的悬念也不知是作者无意之举,还是为了安抚读者对姑娘悲剧的有意而为!

在这快时代的现在,那个慢年代的农村,弃其糟粕,进步的同时我们丢下了很多纯朴的东西,很久很久之前的故事让我们重拾喜怒哀乐,也应该重拾那些丢失且值得珍惜的人和事。

《罗辑思维(全集)》读后感_800字


《罗辑思维(全集)》读后感800字

读完全书,感受最深的就是曾国藩先生的那句话——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真是好境界!

反思自己,有时候,要么纠结于未来的事,或恐慌或担忧……,要么纠结于过去的事,或难过或悔恨……,对当下的事反而不能专注于心,于是当下又变成了过去……

其实,在未来到来之前,一切都是变数,我们可以畅想未来,根据自己的目标、规划,努力奋斗,但是为了未来的事而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真的是庸人自扰,将自己带入了那种未成定局就先自我臆想的状态中,提前让自己遭受负面情绪的侵蚀,如果认定了会发生不好的事,那么反正迟早也会发生,发生的当下好好伤心难过就是了,何必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先自己入了角色,增长痛苦期呢?这样想想,也觉得自己那些时候的可笑。

对于纠结于过去发生的事情,为其伤心难过,这该说自己是恋旧呢?还是傻呢?明知事已成定局,无法改变,又何必沉迷于过去呢?可以从过去的事情中反思总结,从中成长,但不能还是活在过去中,总要面对现实,时间就这样在缅怀过去中浪费掉了。

再反观当下,当下总是被冷落,当失去当下的时候,又去缅怀,这样想想,人也还真是奇怪的动物。

何时才能学会珍惜呢?为何要等到失去之后才懂得——哦,原来自己当初拥有的时候是那么的幸福,这时候,过去的不珍惜又变成了现在的悔恨和遗憾,这就像一个死循环,但当你懂得珍惜的时候,这个死循环就会被打破,即使失去,也不会自责悔恨,因为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过,失去并不是自己的错,是不珍惜自己的对方不配拥有,反之,若拥有时不珍惜,那么失去也是必然,不要责怪对方,再难过悔恨也是活该,是自己不配拥有,这个时候,就要反思自己了,不要再沉湎于过去,要以更好的姿态专注当下,面向未来,这样就会看淡得失,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难吗?难,但不是做不到,愿自己,愿更多的人能够修炼出这样的境界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8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800字

今天,突然就看完了这本书。看书的时候,有过很多的感想。当然,我也爱上了这个朝代,我感叹朱元璋一代枭雄,开大明盛世;感叹朱棣平内定外,延续盛世辉煌;感叹朱祐樘励精图治,带来大明中兴不败。可是这一切又能怎样呢?历史终究还是历史,我怕,怕看见王振祸国殃民,给大明带来伤痕耻辱;我怕,怕看见刘瑾扰乱朝纲,带大明走向黑暗的歧途;我更怕魏忠贤专权乱政,奸宦当道,将大明彻底推向冰冷的深渊!大明有三位天纵英才的皇帝,也有三位祸乱朝堂的宦官。大明有夏言、徐阶、高拱等治世之名臣,却抵不过严嵩、张璁等人一朝的非为。大明有张居正,延续王朝寿命的千年一遇的改革家,却又赶上了文官集团的诞生,终究功亏一篑!这么多事情,这么多人物,无非就是两个字:历史。对的,这就叫历史,没有对错,不分好坏。我看懂了,这是一个朝代的故事,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一环。这一环,因为朱元璋去掉了丞相,而从一开始就显得另类,但它的光芒绝对比更多的王朝都要耀眼,都要引人注目,与之可比,唯有大唐!因为明朝,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却用和平的方式向世界宣告,我们从不会恃强凌弱,我们的发展,我们的先进,愿意让世界共享!马三保是这样做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都是这样做的。西方小国,鼠目寸光,殊不知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并非坚船利炮,而是友爱和平。因为明朝,我们的哲学再也不是空泛的理论了,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叫做真理。这个朝代有着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阴差阳错。我多么想把它想象成星爷的无厘头电影。可是我骗不了自己,那无厘头的背后,不也是心酸和泪水吗?更何况历史!那么明朝是什么,可能是一页书吧!可是书能记事,却不能书写明朝历史的厚重。那么它是一轮明月吧,但明月苍凉,却难以表明其中的悲欢离合。那么,它一定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抹黄沙,似在心上却又难以把握。对,一定是这样的!
明朝1368年—1644年,共276年。

喜欢《《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冬牧场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