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为何家人会伤人读后感 > 地图 > 为何家人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人会伤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_2900字。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_2900字”,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2900字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有很多伟大的作品,托翁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琳娜》《复活》等经典著作中,托尔斯泰对于人性的揣摩深入彻底,直击灵魂深处.可是晚年的托尔斯泰却饱受生活的折磨,在与妻子多年的尔虞我诈中落荒而逃,宁肯流落街头也不愿再见到妻子.

美国总统林肯遇刺后坚决不见妻子,甚至有人说林肯最可悲的不是那次让自己身亡的刺杀,而是他的妻子.林肯的妻子经常喋喋不休,不是抱怨这个就是抱怨那个,不是说林肯没气质就是说他走路姿势难看.

本该是港湾的家,本该是依靠的爱人,却变成了最不想见到的人,相爱相杀成了常态,是爱错了吗?

不,是爱的方式错了.比“我爱你”更重要的是,如何爱你.

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一书中,作者通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师经验描述爱是如何伤人的.通过阅读此书,突然之间对于自身也找到了答案.这些年找的男朋友都是同一类人,儿时母亲的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等等.

如果你也不懂人性,不懂得如何爱.如果你也对自身的感情有很多疑惑,不妨走进本书,跟随作者武志红,亲临《为何爱会伤人》,跟随作者深入接触每一个心理咨询经典案例,来反思自己,结合人性寻找更好的表达爱的方法.本书从爱情的真谛、选择的玄机及真爱抉择三个方面来阐述关于爱的误区及如何走出误区,通过观察别人来反思自己,通过透彻的了解自己从而找到更好的切入契机,改变现有的不如意,走进不曾遇见的幸福人生.

武志红,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创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拥有多年心理咨询经验,深得广大女性同志喜爱.

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反观自己,恋爱一直找的是同一类的男人,有精致的五官,迷人的眼睛,极度的责任心及耐心,脾气温和或者善于控制自己的脾气.五官都是与父亲极度类似,但性格是完全相反的.于我而言,如此的审美?如此择偶标准难道是凭空产生的吗?并不是,而是从孩提时代,在童年的一件件经历中,通过对于生命中第一个男人的观察中塑造出的一个人物,而且暗中催眠自己,以后就要找个这样的另一半.

因为父亲长得英俊潇洒,能言善变,一直认可他的外在.但是外强中干,吹嘘虚荣,毫无责任心,没有担当,从内心深处鄙视如此行事的男人.

每次当他将那不堪一击的内在展现出来时,自己就会散发出否定的气息,继而在内心深处暗暗憧憬着完全相反的父亲形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未竟的梦想,却不自觉的将这个梦想投射在每次择偶的选择上.

细思后竟产生淡淡的无力感,这么多年终究是没有逃离出来,还是在被童年的一切影响着甚至摧残着.是我选择了爱情吗?是我选择了自己的另一半吗?都不是,是童年的一切就注定了我会选择什么样的男人,是我的父母给予我的生活奠定了我会被什么样的男人所吸引.

童年幸福的孩子,一生都会延续这种幸福;
童年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克化曾经的不幸.

十年前开始接触心理学,以自己为案例,进行分析及自我治疗,自卑、虚荣等自我厌恶的特点都一一攻克.随后为了更进一步的成为心目中的自己,开始了跑步,用近十年时间培养出了最大的特点:毅力.可是十年多的成年经历及自我塑造,依旧无法摆脱曾经的一切,这一刻深深的无力感倾泻而至,感觉自己要被吞噬了.

武志红在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从现实的异性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爱,他内心中的理想异性对他而言就尤为重要,而这个理想异性,与他的异性父母的差距也非常大,这种差距就是迷恋的根源.

很多人都说一见钟情不可靠,可是一见钟情又是非常可靠的.因为你早已在心中设定了某个模版,你一直在寻找,深入接触后你发现这人与你的预期并不一致,不妨将其与自己的异性父母联系起来对比看看,他们身上具备与你的异性父母极度类似的特点.

生命是一场轮回,我们总是做着相同的选择,喜欢同一款的衣服,喜欢同一款的男人,甚至于喜欢同一款食物.都说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但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很简单吗?恐怕并不是,这次跌倒了,下次还是会一如既往.所以在感情里受了伤,并不是对方伤害了你,而是你自己,你的倾向与选择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孩提时代,选择自己的玩具及玩伴;

学生时代,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及专业;

成年后,选择适合你的工作及伴侣.

以上的选择,只有相对值,没有绝对值,即选择均是正确的,存在即合理.同一个选择,在不同的人生中会呈现不同的效果,所以参考系很重要.

既然选择均是正确及合理的,那么我们在做出选择前,该做哪些准备呢?

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日复一日中,不停的重复着昨天的日子.

22岁大学毕业,选择了一家父母推荐的公司;

28岁在父母的安排下相亲,见了一个随和普通的女孩,没有特别的感觉,好像也找不到不喜欢的原因;

29岁,在家人的簇拥下结了婚,谈不上多爱,也找不到不结婚的理由;

往后就有了孩子,开始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而拼尽全力,直到退休,直到生命的尽头……

临死之际,躺在病床上,回忆这一生,突然发现从来就没有为自己活过一次.

对于女性而言,你一定要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要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还是成为一名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如果想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那么谨慎早早结婚、生子的想法,因为家庭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及精力,让你疲于奔命,最后在不甘心中与梦想失之交臂;

如果想要成为一名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那么在找到这名如意郎君前,潜心修炼自己,从着装、居家、厨艺、御家及教子等等方面来打磨自己,然后寻找一个潜力股或者绩优股.因为只有绩优股或者潜力股才有比较辉煌的未来及能力,给予你成为贤妻良母的可能性,不然光是金钱的匮乏就让你面目狰狞.

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性别上的差异,造成了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

女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是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

女人总以为自己是女人,是弱者,而女人天生就是需要被宠着的.然而没有人是天生注定的,就像女人不是天生注定受宠,男人也不是天生注定宠人,凡事都是相互的,就像力的博弈,你来我往间,势均力敌间才能长续以往.但凡任何一方用力过度,这场较量就会以失败告终.

可是大部分女人并不明白“度”的把控,一旦爱上就像飞蛾扑火,拼尽全力,要么成就一段佳话,要么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在自己的配偶无法满足自己时,便转移重心,将自己毕生的爱意全部转加在儿子身上.片刻不离的照顾他,爱他,倾诉,絮絮叨叨的倾吐对于配偶的不满意.

曾经是不知道把控对于配偶的爱,现在是不知道把控对儿子的爱,任何时候都要倾尽自身所有,直到对方厌倦,被迫逃离.

女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及表达爱情的方式导致了男人的痛苦,而男人在极度的痛苦之中选择逃离,而男人不遵守诺言的逃离让女人陷进无尽的痛苦之中.

世人都将目光注视在男人的逃离中,而鲜少有人思考自己的男人为什么逃离?曾经是配偶的逃离,现在是儿子的逃离.

感情就像沙子,轻轻攥着,沙子稳稳的禁锢在手心里,用尽力气去握紧,越往后剩下的越少.也像磁铁,刚开始时是互相吸引的,但当距离过近时开始排斥.

婚姻及与下一代的关系维系是非常微妙的,需要呈现出自己的爱意,但也要学会把握那个度,不让自己太累,不让对方太累.

爱是蜜糖,爱是港湾,爱是让你我感受到温暖的源泉.可是再炙热的爱,也要讲求火候及力道,过量及欠量都是遗憾.

想要被了解,又怕被了解;
想要被宠爱,又怕被禁锢;
想要甜蜜温馨,又怕按部就班.

既然爱是有度量的,不妨五五分成,五分留给自己,剩下的留给别人.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先将自己照顾妥帖,先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起来,剩下的留给父母、爱人及孩子等等.

当你将自己的人生过的精彩夺目,当你用剩下的时间来照顾其他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周围围绕着一堆爱你及你爱的人,如此幸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_900字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900字

在奇葩说里见过作者武志红老师,印象特别深的是节目中他简短举个案例,高晓松吐露并反思了从未在公众场合提及过的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就,咦,挺厉害的呢。国内心理医生和精神分析师很少面对公众,武老师玩微博又上综艺节目,可以说是很前卫了。
这本书通过四个部分诠释“爱”这个字眼,第一方面讲原生家庭,成年后的爱是复制童年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好像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都喜欢讲原生家庭的作用和轮回,关于这一点,我确实在自己的习惯中体察到许多和父母生活的影子,大部分是一些可以自我消化的应用,并且因为我爸妈十年如一日相亲相爱,我因此受到的影响是追求高质量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也发现有些细节无意中变成符号点点滴滴渗透到我的身上,变成我表达爱确认爱的方式。但是转念一想,那些在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里度过童年的孩子呢,他们受到过什么负面影响吗,将怎样或者已经如何影响其一生。
第二、三部分举了很多心理咨询案例来验证作者的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更恰到好处地理解人的思想路径,追溯不同人的选择与行为渊源。在作者的笔下,放好心态,换位思考,没有相处不好的爱人,在我看来是一种提升心理自愈能力的理性鸡汤。
最后一部分作者列举了男性、女性的恋爱需求心理差异,人要打开心扉接受善意的爱,但又不能拿爱情作为生命意义的唯一凭借。我一直在思考孤独与自由的关系,似乎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幼小的男孩儿,睡觉的时候要妈妈在身边守着,但又不喜欢被搂紧入眠。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永远是陌生人,这个思想在亲密关系中显然是不可取的,但离得太近,又没办法做人见人爱的小甜心,最好的方法是保持亲密有间,相爱有度,有信任与尊重,珍惜那根拴紧双方的链接绳,构建幸福平和的小日子。
作者毕竟是心理医生而不是作家出身,文字铺垫未能环环相扣,读起来很顺畅但没有饥饿感,也可能是我自我意识强,相信引导的力量,不太绝对认同这种心灵干预的思想,但文中道理和逻辑朴实易懂,有些案例的解说和改善办法确实可以套入实际生活,能给我们自省和反思感情分歧多提供一个维度。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_1700字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1700字

概要:

热恋期(一段感情是怎样发生的?爱情是一种轮回,是想重温童年的美好,或是想修正童年的错误/不美好)

磨合期(为何爱会伤人?内心不符的幻想破灭+错误倾听的沟通障碍+需求不满的心里创伤)

稳定期(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密关系?接受真实的对方而非幻想投射+倾听满足对方真正的心理需求与感受+接纳自己和家人的不完美与内观自省)


提取关键词:轮回、自省、感受、“三角关系”、(反)依赖

轮回命运=心理的强迫性重复。对于所有人而言,恋爱都是童年关系的一次轮回。轮回,是为了什么?有两层含义: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童年受过的苦,我们长大后一般至少要再重复一次。童年受苦的时候,弱小的我们无处可逃,只能接受。成年再受一次类似的苦,其实是埋着这样一个愿望:这一次,我要做主,我要修正童年的那次错误。一段完整的感情会有三个阶段:1+1=1。1+1=0。1+1=2。第一个阶段,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两人宛如一体。第二个阶段,你是我人生痛苦的根本,我是你人生痛苦的所在,我们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天大的错误!第三个阶段,我是我,你是你,但我们在一起,并且真的感觉到我应该和你在一起。熟悉感是一见钟情的秘密。而投入到迷恋者的陷阱,但他们早晚会发现,迷恋者对真实的自己并不感兴趣,他们爱的,只是他们投射到自己身上的幻影。
自省年龄越大,越懂得关爱这句话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人们都是爱学习、爱自省的。一个内心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于是,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自省能力是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如果有人让我就“该找什么样的恋人”这一点提建议,那么我要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一定要找一个有自省能力的人。
感受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实现相互理解的唯一途径。“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我将我的感受告诉你,你将你的感受传递给我,我们就这样建立起了链接亲密关系(形成)记住,要相信对方的感受,与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测“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来聆听对方的感受。谈事情(A)时,重要的不是去分出个对与错来,重要的是自己和对方的感受。我们要永远记住: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三角关系”一个人只有在关系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我们常讲“享受孤独”,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可能一万个人里都找不出一个。两个人组成的关系只是一条线,脆弱、不平衡。相反,一个三角关系才容易是平衡的、稳定的。如果一个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太过于紧密,那么这个三角关系就失衡了。三角关系中的一角不必非得是人,也可以是事业或其他事物。譬如,李银河和王小波没要孩子,但他们共同做同性恋的调查研究,也一起写书,那便是他们的“第三者”。有智慧的女子知道,老公最好要有一个嗜好,要么嗜好事业,要么嗜好旅游、收藏、摄影、音乐或体育等,嗜好便是稳固的第三者。“你最好接受相机和镜头这种情敌,否则你可能就要面对真正的情敌”
(反)依赖客体关系理论称,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其实是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再现。研究还发现,如果3岁前妈妈与孩子分离达两个星期以上,由此造成的伤痛就是不可逆转的。最起码,在婴儿3个月大前,妈妈不要离开孩子。因为这3个月是至关重要的3个月,假若这一阶段妈妈对孩子很亲,将孩子照顾得很好,这个孩子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的基础。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太疏远会给孩子带来创伤,而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太过于亲近也一样会带来创伤。
后语:“找一个相守一生的人,未必要完美,甚至未必是至爱,只要同路就好,可以结伴而行,不至一生寂寞,足够了。”这个结伴而行的人,必定要让你感觉到默契,他必须懂你,你也必须懂他,你们两个都愿意相互陪伴,能够相互慰藉彼此。

《为何爱会伤人》读后感


看到老韩在微信群里发了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很好奇,于是毫不犹豫就要了一本,原来是心理学作家武志红写的心理学方面的书,有点小失望(我一向认为心理学书是很难懂的),还是带着爱怎么可能会伤人?的疑问开始读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这不是纯理论方面的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把现实的生活呈现到我的面前,我不得不相信:爱是会伤人的。

《为何爱会伤人》讲述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其实,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

为何爱会伤人?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

要想爱不伤人,我们就需走出幻想,正视对方真实的存在,夫妻同心协力,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能够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对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慢慢地改变对方。如果说女人的温柔是男人疼出来的,女人的哀怨是男人冷出来的,女人的快乐是男人暖出来的,女人的娇媚是男人惯出来的,女人的勤劳是男人夸出来的,一个正常理智的女人变成一个神经病似的泼妇也是男人逼出来的。那么我要说,好男人也是好女人造就出来的,孩子的幸福是好父母给与的。

事出有因,因必果。正视问题,直面问题,结出善果,让爱不在伤人。

《爱为何会伤人》读后感1500字


爱情是一种轮回,对于爱情,武志红老师提到一个观念:爱情是一种轮回。

为什么呢?

爱情的感觉就是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武志红老师认为,异性父母是我们人生中第一个爱上的异性,于是长大后我们第一个爱上的人,总会与现实中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同时,我们的潜意识深处会塑造出一个理想爱人的形象,这个理想的爱人,完美地弥补童年时期父母对我们的亏欠,或者是留下的遗憾。

前段时间和朋友也聊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今天阅读这本书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封存的记忆慢慢打开了一个豁口。

父亲对我的影响:

.其实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道父亲喜不喜欢我,这一直是心里的一个结!

关于童年时对父亲的记忆,努力的搜寻了一遍,能够清晰呈现的大多是父亲的责骂。父亲是远近出名的标致青年,很能干也很大男子主义。一直以来我都感受不到父亲的爱和温暖,也许是在那个时代的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造成了我不受欢迎的根源。但是后来听母亲说,父亲好像也没那么在意,虽然后来有了弟弟,也是在我八岁的时候,如果他们特别想要生男孩,可以早一点生的。

在和朋友聊的时候,谈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现在大抵是没啥希望了,小时候经常被嫌弃事情做不好,被骂是家常便饭,偶尔会被爆打,在父亲面前从来不敢开口说话,还经常成为父母吵架后的出气筒。记忆里父亲能好好跟我说话的时候屈指可数,如果能和父亲好好说几句话就感觉特别开心,当时打出这句话的时候突然泪如泉涌!

.有一段时间,母亲说要把我抱养给别人,我心里就特别期待,根本不去想去别人家后会怎么样,只是想快点离开这个家。

毕业以后,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可以离家远远的了,可以自己挣钱自己支配了,可是母亲总是唠叨着要我上交工资,虽然很不情愿,可是父母把我生养大,有什么理由拒绝呢?这时父亲反而为我说话,说我长大了,工作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也需要用钱。听到父亲这样说特别感动,所以给我妈的直接是钱,而父亲过生日的时候,我精心的为他买了生日蛋糕,选了一套西服,那个时候西服在农村来说还是很洋气高档的。后来裤子被小偷偷走了,衣服穿了大概十年,母亲走后,父亲还穿着那件西服去相亲。

寻找爱:

爱人是同事的朋友,在同事的生日聚会上认识的,然后去了外地,每周打电话到单位,写三四页的情书,交往过程中对我言听计从,每天买好吃的做好吃的,把我租的小房子换成了大房子,有时候我只是想想还没说,他就做了,那个时候以为是心有灵犀,感动得不行,其实现在想想也可能只是巧合而已。

他并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对象,从颜值来说比我父亲差远了,也没有什么文化,字写得不如小学生,甚至有些大舌头,话也说不太明白。但是他能给我父亲没有给过我的关心的话语,温暖的拥抱,特意为我做的饭菜,这是我向往的,父亲只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才下厨,平时只要我在家,都是我做饭,从几岁开始。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一个人能好好爱我,关心我,成为我避风的港湾。

结婚后,生活并没有多么美好,两年后我父母才第一次去他们家,可见我父母是有多放心,或者是对我有多不在乎,才能够这么轻易的把我交给别人,婚宴他们也没参加。结婚后各种问题接踵而来,一个困难不是变成了两人来承担减轻了,而是我一下子承担了两份。我没有找到避风的港湾,自己成了港湾,大大小小的事他都拿不了主意,也不踏踏实实工作,猜忌多疑碎碎念,甚至没收我的卡和手机,多次玩失踪。

于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恐惧的牢笼,崩溃想要逃离。经过无数次自我的折磨与抗争,最后发现真如武志红老师举的那个例子一样,即使一个对人从来不发脾气的人,在你面前就变成了坏东西。我所期望的好像永远跟我无缘,只能逼自己坚强!

从佛教的观点来说,这是有宿世的因缘,有债没还完,你是欠人家的债,对方是来要债的,不是报恩的。这也是轮回,因果轮回!

《爱为何会伤人》读后感2000字


在离婚率日益增长的今天,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两性关系,并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一段完整的感情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幻想阶段。这个阶段我们总是将完美另一半的形象投射到对方身上,自我感觉良好极了。这种情况一般在一见钟情式男女和热恋中男女比较常见。这个阶段的男女,眼里的对方一切都是最好的,容不得旁观者说对方一丁点坏话。在荷尔蒙的刺激下“武大郎赛潘安、母猪赛貂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我们将自己心中幻想的完美情人的形象强加到对方身上,实际上我们并不是跟真实的对方谈情说爱。恋爱中的人都是傻瓜,这个论调并不是毫无根据。

第二个阶段是幻想破灭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男女关系发展到同居阶段或者步入婚姻阶段,这时对方的真实面目一点点暴露出来,一双臭袜子、谁洗衣谁做饭、先去谁家父母过节等琐事都会成为吵架的导火索。这时你会发现当初让你爱得死去活来的人怎么是这样一个人,这种反差会让你不得不怀疑当初自己怎么就选了他(她),真是瞎眼了。分开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正应了那句话“因陌生而相爱,因了解而分开”。

第三个阶段是互相接受对方真实存在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家都对自己和对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大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需要自己的空间,不再妄想改变对方。接受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对方,这时产生的爱才是最踏实、最真切和最成熟的爱。

实际上,大部分的爱情始于幻想阶段死于幻想破灭阶段,真正要走到第三阶段很不容易。如何能走到第三阶段,实现“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愿望,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种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伤害来到世间,并把这种模式带入到爱情中,没有安全感、过度依赖对方、过度自卑、过度自恋等等表现都是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这个话题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有详细的探讨。

为何爱会伤人?那是因为受了爱情教条主义的毒害。很多人谈恋爱并不是靠感觉,而是信任别人所说的经验,这就是为什么喝了那么多爱情心灵鸡汤却依然不幸福的原因。书中列举了“一个人越爱我,会对我越好、越忘我的爱越珍贵、年龄越大,越懂得关爱、对朋友越好,对我会更好、他说我不行,那一定是他行、付出一定有回报”

为何爱会伤人?那是因为我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对方。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读后感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到别人身上。我们是恋人,所以总是理所应当的认为不需要我开口你就会明白我所想知我所需,我喜欢的你也应该喜欢,我能行的事你也应该能行,我给你的你就应该接受。正式因为太多的“你以为和应该”,导致了原本相爱的两个人渐行渐远,即使不分开也是互相折磨。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立足都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多重身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人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偶尔发发牢骚、抱怨几下也是很正常的。可很多时候这样做并不是需要对方出主意,而仅仅需要的是一句宽慰的话、一个温暖的怀抱。但实际上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评判或者出主意或者争辩,结果把简单的事复杂化,费力不讨好。在一段好的感情里,懂比爱更重要。

如书中所说:每一次缘分都是一个功课,爱情出了问题要在自己身上找答案。我们都曾执着的认为幸福就在于找对一个人,所以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正确先生或正确小姐。然而事实上没那么容易,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找到还为此受了不少苦。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受局限的,都有一套自我体系,任何希望对方改变或者改造对方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假如我们能明白,幸福在于内心的和谐,而外部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展现,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答案就在自己身边,就是那个和我们一直厮守着的伴侣其实是我们自己。

这本书还有很多经典的观点,但由于自身经历和领悟有限,只能体会和分享这么几点。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写此篇文章的时候正播新闻:一恶父亲怒甩孩子,致头着地,颅脑损伤,孩子危在旦夕。起因是妻子和婆婆为谁带孩子争吵7天,丈夫找不到妻子,一时气愤,拿孩子出气。再了解丈夫找不到妻子子是因为夫妻矛盾,男子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妻子住院,丈夫心生愤怒。

家原本是避风港,为何会变成血淋淋的战场?为何家会伤人?!

心理学书籍《为何家会伤人》诠释了很多心理真相。一个人的人格6岁前就形成,不是棍棒教育训出来的,也不是通过讲道理教导出来的,只形成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模式。孩子6岁前的主要抚养者形象会被孩子内化为内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会内化为内在的小孩。所谓人格即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一个人和外界相处的任何关系都是我们内在关系的投射。即我们原生家庭中我们和抚养父母关系传递到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模式上,比如和配偶,孩子的新家关系模式中。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我们已经知道棍棒教育的坏处,许多年轻夫妻不会体罚孩子。可现在我们身边还是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孩子不听话,抚养者会威胁说:你再不听话,我就要打你了。在孩子小时言语威胁通常容易奏效,孩子听话了,满足了大人的希望。这仿佛是最立竿见影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是这样么?言语威胁是偷懒的教育,家长出于的心理需求是:我用这种方法来快速让孩子听话,我的意志能控制孩子。如果站在孩子角度,弱小的孩子依赖家长,没有能力反抗,他学到武力能使别人服从,强悍的人有话语权。孩子把用学到的方法来和同龄人相处,把内在小孩投射到他人身上,言语威胁来表达自己,形成暴力人格,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几天报纸上频繁出现的父母虐打子女事件,正是这样的结果。

在书中,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我评价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一)

Nichole

接触到心理学,其实是很多年前从小巫的育儿书开始,当时小哥还没出生,看得我如梦初醒般"惊叹"自已的无知。"无条件的爱""自由""界限"…这些词我都是从那时开始的,也知道了很多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从此爱上了"心理学家"写的书,慢慢地走上了"认识自已"的道路。在认识自已的路上遇到了武志红老师,读他的专栏,分析社会热点事件背后人物的心理,我完全被折服了。每一篇都清晰了我脑海中那种蒙眬的认知,感恩遇见!

《为何家会伤人》,是我正式读武老师的第一本书,里面精准解析了中国家庭的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夫妻情感关系模式的根源,只有一句话:恍然大悟!

婆媳矛盾关系中的根源-----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

从听说的故事中,10个家庭有8个婆媳关系出问题,每每听到这些故事,总是劝说讲述人宽容一些,抑或是愤怒处,也会对对方说那就不用理会,冷处理。总觉得隔靴挠痒,不到痛点!书中武老师直戳要害处:会何婆媳矛盾的根源都在抢夺家中的男人(婆婆抢夺儿子,媳妇抢夺先生),由于中国家庭关系中,爸爸一职的缺失,儿子从小跟着妈妈长大,妈妈自婚后把全部身心在儿子身上,跟儿子建立了超夫妻关系的心理亲密关系。一旦儿子长大建立自已家庭,婆婆难以承受儿子的离开(心理上),所以无论此时媳妇再好,再没问题,婆婆总能挑出刺来为难媳妇,所以这关系好不好关键在于儿子(先生),可大部分的儿子(先生)从小就没跟爸爸建立很好的链接,妈妈把他保护得太好,所以儿子(先生)责任感不强,很多事无法担当,能拖就拖,能假装看不见就看不见。如果你的先生是这类,那只能自求多福!打破这个魔咒的方法就是现代家庭中,妈妈跟儿子该爱时爱,该分离时心理上要分离,家庭关系的主角是妈妈跟爸爸有个固稳的亲密关系,待儿子长大心理分离时,妈妈要有妈妈的事情,妈妈应该围绕的中心是爸爸,而不是儿子。整个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而不是错位的母子关系,父女关系。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小哥今天告诉我成绩,全班第11名(二年级32位同学),我都很惊喜!告诉他非常棒,比上一次进步很多(我们考前父母不复习,考试真得是他自已的事情),但我知道很多的父母把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当成天大的事情,吃不好睡不着,比孩子还紧张。这是大多数中国式父母亲的真实生活写照。这背后就是惊人的焦虑…为什么父母亲尤其是大多数母亲有这种焦虑?武老师书中有答案,那就是母亲自身内心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很多的母亲对于跟上现时快节奏的社会感吃力,他们对于自身的成长停滞下来了,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已的成长去解决这个"跟上"问题,而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压在孩子身桌子上,结果孩子承担了本不该由他承担的。那这样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书包,外加两份心理压力,待压力超过他所能承受的,很多悲剧就会发生。每个成人都要对自身的成长负责,请勿把这种责任或者压力转嫁给孩子。

破碎自我,真假自我是如何产生的

存在等于被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已是真实存在的。这句简单的话里却包含了无穷的哲理,很多的孩子表达自已的情绪自已的感受自已需求时,总是被父母忽略,甚至粗暴打断,在孩子眼里,觉得被父母忽视了,没被父母"感知""看见",因而感觉自已"不存在",慢慢孩子心里会形成一个破碎脆弱的"自我",这种"自我"非常渺小与卑微,抱着这种"自我"去与人与社会建立联系时,只有被"吞没"感无法与人建立一份安全正常的关系,要么建立关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彻底孤立…他们经常会对别人表达的爱与理解当成是冒犯。如果运气好,成年后获得爱,同时慢慢去认识并不断确认自已的感受,投身到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内心的感受能力。他就会慢慢恢复成为整体上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人。

提到真自我跟假自我,让我想起很多孩子为了讨好妈妈,得到妈妈的爱,他们会发展出一个假自我,意思就是他围绕妈妈时所展现的语言与行为不是真实的自已。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已的感受而建立,而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的。假自我的悲哀在于,他所有的行为小时候围着妈妈而发,长大了到社会上都围着别人的感受而发的,永远为别人在活。假自我的孩子会导致两个后果,一个后时是迟钝,迟钝是一个表面反应,更深层次是,假自我者将他的身体与"我的行为"是分离的,把他真的自我隔离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去了,所以身体的伤害也不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痛。第二个后果是精神分裂。不管一个人的假自我有多么严重,他依然会寻求真自我,然而他们的假自我与真身体建立了链接,而真自我跟身体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链接,而身体才能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这样真自我并没有空间,也没有身体,只能沦为纯精神性的真自我,得不到知体的滋养而变成虚幻,由此而产生精神分裂…

很多人说:3岁前没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连接,那么就努力挣钱在他成人时找心理医生。这话不大,很实际,这本书里讲述的全部的案例,各种关系,各种行为模式,都可从当事人童年时被如何对待找到原因。So.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感受他的感受,关注他的需求。从现在做起!任何一个改变都要从聪慧的妈妈开始,加油吧!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二)

作者:张翼 单位:开发区组织人事和劳动社保局

偶然的机会,读到这本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感触良多。武老师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将其中直达心灵深处的苦痛与伤口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人不免唏嘘,进而产生忧思。

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他的人生观不正确,若不改正,这将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父母总说,因为爱孩子,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我生育了你,你就必须为我服务。所有的抵抗都是无效的,所有反动的想法都是叛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总是用这样的唯我独尊的思想压抑孩子内在的想法和天性。然而,这种企图让孩子成为实现自我理想的工具,可耻的用爱的名义来绑架孩子的行为,并不是爱,而是害。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总喜欢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成绩好的必然是好孩子,反之。但其实很多孩子总是生活在父母这张晴雨表中,努力学习也是为了父母或者老师的脸色,而不是自己真心想要获取知识,内在的评价系统总是因为别人的意志而改变,这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父母强迫让孩子"学好",而孩子偏偏要"学坏".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孩子"学坏",站在父母的角度看,这叫"逆反"或"叛逆",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孩子这样做(),不是因为"学坏"对他多么有吸引力,而只是为了与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外来意志抗衡,只是为了表明:我,还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在替别人做选择时,我们经常运用一个借口:我担心他做了错误的选择。但是,即使是错误的选择,那也意味着自己曾经活过。而没有选择,则意味着自己根本没有活过。我们其实都深深地懂得这一点,所以,我们普遍都很讨厌别人替自己做选择,无论那个选择看上去多正确。因为这是在杀死自己的精神生命。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趁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换句话说,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的,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假如父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就没必要做过分的举动。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

文狗

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老师,他是中国很有名的心理咨询师,我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读了三本他的书,分别是《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身体知道答案》、《为何家会伤人》,读完后,发现这三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武志红老师在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换句话说,这都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阅读这些案例,就像是看一个个小故事一样,很易读,读完后通过武志红老师的专业讲解,我们能够发现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进而让自己在生活中避免这样的情况。

最近刚读完《为何家会伤人》,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是讲在家庭中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生活矛盾,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有关于夫妻和孩子关系的,有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还有关于婆媳矛盾的。通过了解这些案例,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上,也许能够很容易地看出谁对谁错,再加上武志红老师的专业心理讲解,对于这个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生活矛盾就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看问题一定要看到本质问题,例如你觉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妇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其实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妇这边,认清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则,婆媳关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婆婆在抢儿子,媳妇在抢老公,但儿子和老公都是一个人,这个时候男人必须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不然家庭的关系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看一个问题一定要看到始终,看到本质,如果仅仅看表面,仅仅看谁和谁发生了矛盾,仅仅看这个矛盾的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甚至你解决的方向都是错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父母就去督促孩子,给孩子压力,不让他上网,但是却没有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始终,为什么孩子会去上网呢?或者说,父母为什么觉得上网不好呢?其实一步步思考下来,会发现,往往表面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实则本质问题在父母身上,如果本质问题不能够解决,那么按照表面问题来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糟。

这本书是心理学畅销图书,但是我更认为,这是一本极好的育儿书,现在太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孩子在小时候最需要的绝不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是心理问题的建设,当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那么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势必一生受益。所以,与其给孩子报辅导班,不如家长自己去读这本书,因为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能够给孩子最根本教育的不是辅导班,不是老师,而是家长你。

愿你我的孩子,都有能够被照亮的生命。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_10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000字

看完这本书,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为什么他对我那么“好”,却还是让我忍不住想逃离?原因在于一种病态的维持人际关系的方式———迎合型。

所谓迎合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对不起我。迎合者通常只意识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献,而意识不到“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如果和迎合者交流,你会发现他们似乎是那种能给予无条件的爱的人,因他们在频频付出后,经常会表示,他们的奉献不需回报。

但实际上,迎合者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于是就引起了接受者的歉疚感。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

然而,迎合者不仅在助人时细致入微,也非常谨慎小心,他们会向你很卑微地表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

面对这样的人,一开始我们很难能表达愤怒,我们甚至会因为自己心中的怒气而感到内疚:“我怎么能对这么好的人生气?”

不过,如果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你的愤怒会越来越难以遏制。于是,你要么向别人表达怒气,要么干脆远离这个迎合者。并且,和这个迎合者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这疏远是为了减少他迎合你的机会,那样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

更糟糕的是,因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他时,迎合者在恐慌中会对付出更加执着。但他越付出,对方越想逃离,由此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迎合者最在乎的关系反而断裂了。在没有改变迎合的行为方式前,越努力,就令人越想远离他。

对这一点,我也小有体会。每次见他时,我都感觉好像掉进了一个温柔的陷阱,这个陷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他设定好的。他很善解人意,会做出很多对我有利的小事情,而同时又表示,我不必在乎,因为这实在没什么,不会给我带来任何麻烦……

总之,好像不管走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他安排好的,而尽管他说他什么都不在乎,但好像我还是说一点感谢的话为好,可好像他也表达了,我不必表示感谢……那么,我该怎么办?很自然的,我的方法是忽略他。

例如,一天晚上12点时他忽然有了一个重要领悟,然后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和我分享他的感受,但过了没一会儿,他又发来一个短信说, 他的这个领悟不重要,他为打搅我有点惶恐,我不用回他的短信……

作为迎合者,他为我考虑了所有可能性,而既然我怎么做都是他的意志,那我只好表达我自己的意志——什么都不做。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_800字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800字

为何家会伤人?

因为家本来就不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它需要身在其中的人共同建设,才会成为温馨的港湾。家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家庭中的每个人尤其是核心人物,如果处理不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伴侣、自己与孩子、自己与父母的关系,那么这就是一张令人窒息的网,可以消磨所有人的活力。

这四种关系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现在的自己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经过原生家庭熏陶而成的。尤其是婴幼儿与童年期,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是否得到了足够的爱,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塑造了我们的基本性格,也可以说就是禀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不管现在的自己如何,我们不应该去埋怨父母或他人,因为他们也是时代与他们原生家庭的产物。审视过去,反思自己,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坦然面对与接受,不加任何评判。这才能够与过去和解,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黑暗一经照亮,便会成为光明。好的属于自己,不好的也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谁都是好的,也没有谁全是坏的。

“我行,你也行”,“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这是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最优心理原则。肯定自己,但不否定他人。相信自己,同时也相信他人。你、我是平等的,都具有同样的能力,都具有同样的品质。我能承受痛苦,你也能。所以,我不需要也不应该去替你承受痛苦,因为这剥夺了你经历痛苦的体验,剥夺了你因此而成长的权利。我快乐,你也能快乐。我不能用牺牲我的快乐的方式来换取你的快乐,因为,即使我那样做了,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同样,你也不能为了让我快乐,而牺牲自己的快乐。因为那样,内疚甚至负罪感将会缠绕于心,我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行,你也行”,“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就是最本质的最深层次的尊重与平等。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_29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为何家人会伤人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