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有吸引力的心灵读后感 > 地图 > 有吸引力的心灵读后感

有吸引力的心灵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幼儿教师《有吸引力的心灵》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 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并创办了第一所 儿童之家。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

本书是根据二战期间,蒙台梭利在印度艾哈迈德巴德授课时的意大利语讲稿而完成的。

第一章 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

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语言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

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我们为3岁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 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 的。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

如果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仅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天赋喜好 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伺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第二章 决定一生的教育

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

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这一成长时期的儿童给予科学的关心和关注。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当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儿童并不是一个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被动个体,并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空瓶子。恰恰相反,没有儿童就没有成年人,没有儿童就没有人类。

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就像他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各种习惯和传统一样。

父母一旦能够说服自己从这一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

儿童也是一个劳动者,他们劳动的目的是长大成人。父母要给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三章 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06岁 它虽完全不同于以后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保持不变。可分为两个小的时期:03岁,成年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我们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36岁,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第二阶段:612岁 这一阶段儿童平静而快乐,在精神和身体上,他都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在这两个心理阶段之间,身体也有明显变化,换牙就是一例。

第三个阶段: 1218岁 这一阶段人有相当大的变化,身体也在这一阶段基本长成,18岁之后不会再发生显著的变化。也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1215岁,1518岁。

令人惊异的是,官方教育已从经验上认识到了这些不同的心理类型。大多数国家的儿童612岁上小学,12岁以后的中学又分成初中和高中,这并非偶然巧合。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与上面提到的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却被当作儿童来对待:他们必须坐在那儿听讲,服从教授的要求。年轻人花费了多年时间去听讲,而仅仅听讲并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才。只有实际工作和经验才能使年轻人成熟起来。

今天同过去一样,大学仍然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因为在那里读书的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像我一样,许多人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在大学,而在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我们说:儿童记住了这些东西。但是想要记住这些东西必须有记忆力,而儿童却没有。相反,他必须建立起记忆力。在人知道语序影响 语义之前,他必须先学会推理。这种能力也是儿童所缺乏的。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我们的学习过程仅仅是一个接受者而已,知识输入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又把它储存起来,我 们与这些知识却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就像一个花瓶与它里面装的水没有直接联系一样。相反儿童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使了 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部分。儿童通过他们周围的环境建立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称这种心理类型为有吸收力的心灵。

教育成了向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它不再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了。

第四章 新的途径

与成年人逐步走向死亡不同,儿童正在走向生命和辉煌。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变得愈加强壮和聪明。但年龄增长也有不好的一面,他无法像儿童时期那样完善自己,简单地说,再没有人像以前那样帮助他成长。

我们可以发现成年人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作为父母的心态,一种是作为社会成员的心态。成年人作为父母的心态表现出了人类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

如果生存仅仅依靠强壮的身体,那么物种早就消失了。因此,生存和物种延续的主要原因就是成年个体对幼仔的爱。这种爱使父母为不能自卫的幼仔提供保护。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财富吸引力法则》读书笔记


偶然会上网搜索一些书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了它-----《财富吸引力法则》这才知道是一本多么有名的书,而我却现在才发现它----不过比起想要知道它却找不到它的人我是如此的幸运---由于此刻我已拥有了它。
《财富吸引力法则》吸引我往买这本书恰正是由于它的书名,财富一个布满遐想的词汇,一个无穷自由的通道;吸引力一个让你赶超时光加快步伐的中介物;法则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法;看到它的第一眼我有一种发现宝躲的感觉,迫不及待的想要拥有它,希看能够借助它来达成我的心愿。很快我就收到了这书,我没有马上翻看,而是把书名又重新看了一遍《财富吸引力法则》,它真的有那么神奇能帮助我达成财富之梦?
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开始了探索财富之旅,慢慢的我发现实在我的生活正如书中所说一切皆为振动的思想,吸引力法则一直开启一边看着书,一边回想着我的过往,似乎一切发展正吸引力法则一样,我所想的逐一在实现中,我记得我在上学期间说;我想当导游,那样我就可以处处玩,才不会往当什么会计,财务之类的,天天坐在办公室,天天对着账单,做着枯燥乏味的事。于是按照吸引力法则,它接收了我对会计财务的反感的信息,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我----做着枯燥的工作(吸引力了它不会辨别你的喜欢或是厌烦,它只关注你所关注的,我经常说着我所讨厌的于是它真的出现了)还有就是买车的事我记得我在买车的前几个月我就开始关注买什么车了,并想着要是年前能有一辆车,那该多好,那样就可以一家人出往玩了,于是吸引力法则为我完成了心愿,我家真的有车了固然不是我买的,但不管怎么说它还是被我所拥有了,再后来就是我希看能够治理整个公司的内帐(究竟我已经开始做财务这一块,希看能多学点)于是在公司的一i次改革下决定内帐由我打理,慢慢的我发现自己由原先的反感转换成欢喜,我很享受每一次外出结账带给我的喜悦,由于每结一次上账公司就会多一笔活动资金。想着想着心里不由的兴奋起来,原来吸引力法则一直存在,它不会由于你不知道它的存在而消失。
越是细读越是觉得奇妙,我深信它的存在,我知道只要我心怀感激地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我就一定会拥有更多,而那属于我的财富也会不断向我靠近,所以在这里我要说出我的几个心愿,而且我相信它一定会实现!
一、2年内我家肯定会有一辆比现在更好的车;
二、1年内我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室;
三、我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出色--由于你们的存在。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 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


前几日在新华书店,发现了这本名为《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的书,很快就被封面上的几行小字所打动用阅读温暖儿童的心灵,也温暖我们自己。读吧,让我们一起回家于是我也决定带这本书回家,回家再细细品读。

当儿童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如果孩子的心灵逐渐成长,你却发现自己的心灵早已麻木空洞,那是多可怕的事啊!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如果你是家长,这本越读地图会给你提供多个与孩子交往、交流的角度,让你更了解孩子,改变或完善与孩子的关系,让你与孩子的心灵靠得更近,让你与孩子的欢乐更加同步,让你的心灵更柔软,让你回归童年的乐土;如果你是老师,这本越读地图可以为你提供很多工作上的便利,让你更加了解学生,可以帮助我们老师形象地把握儿童兹尼、更新教育观念,甚至领悟到有益的教育方式方法。如果你是孩子,这本地图就是一个老师,他会无声的引领你走向美好。我想,这一大段话足以成为我推崇此书的理由了。

本书以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容为视线,为孩子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放飞快乐的青鸟自信、乐观这一章里,作者为低年级的孩子推荐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小猪唏哩呼噜》《第十二只枯叶蝶》,为中年级的孩子推荐《柳树风声》《长袜子皮皮》《笨狼的故事》,为高年级的孩子推荐了《女儿的故事》《青鸟》等。当我仔细阅读这张地图后,惭愧地发现有许多景点我不仅没去过,甚至还没有听说过。

当我看到一些熟悉的景物,就欣喜地在地图的指引下重游一番,真的发现那里有一些更有意思的风景,而同一处风景,也真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于是,在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我又找到了纯良的心境和飞翔的心态。

带上这张地图,让我们心灵做一次旅行吧!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心灵幸福成长!

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用文学滋养自己的人,那么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幼教专业书籍,它概括了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基本准则,还介绍了不同情况下的沟通技巧。如:当孩子不喜欢收拾积木;孩子把喜欢的幼儿园玩具藏在自己的抽屉里时;孩子在幼儿园受和小朋友闹矛盾时;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分歧时;孩子不小心摔伤时等等都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状况。书中对每一个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沟通建议,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以及与家长交流都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篇文章做个懒一点儿的老师,自从看了这篇文章感觉自己有点豁然开朗。它让我想起了自己曾在《人民教育》看到的一句话 如果你是一个忙碌的老师,你的学生也是忙碌的学生,那你就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怎样让我们从琐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事半功倍地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呢,那该是多么理想一种教师境界啊。

幼儿园工作繁忙又琐碎,有时候总觉得自己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怎样合理安排能让自己可以偷懒呢? 也许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收拾玩具,边收拾边玩,有的还捣乱,结果把框中的玩撒了一地。看到这样的场景真的让老师很无语,也许我们会过去训斥孩子或干脆自己动手收拾,省得让他们添乱。于是,我们也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养成了孩子懒的行为。其实教师应该把属于孩子的锻炼机会还给孩子,做一个懒动手的老师。 陈鹤琴说过,帮助孩子最好只用一只手。懒动手,以解放孩子灵巧、能干的双手。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孩子的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如穿脱衣服,在讲清并示范动作要领后,就棵通过训练、比赛,让孩子学会穿脱衣服,可要求孩子互相帮助,实在不行老师再去帮忙。再如生活角把牛奶壶、点心放在合适的位置,让孩子自己动手倒牛奶、拿点心等,这样,不仅促进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有效地增进孩子的食欲。老师包办少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就多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又如在幼儿游戏时,老师也可懒一些,少准备一些成品,多准备一些半成品,让孩子有更多的想象发挥余地

当然懒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懒动脑。懒动脑,以开发孩子们的脑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有时,孩子们会有许多的问题提出来,我不急于给他们答案,有时候老师也可以佯装不懂,让孩子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所以,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懒动脑,把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求答案,如求助别人、作试验、寻找资料等。老师的懒是经过设计的。若是懒得恰到好处,把锻炼的机会留给孩子,就会造就一个勤孩子、巧孩子,使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懒字被赋予了太多的贬义意思,致使很多人都不愿意被说懒,只是,现在繁重的负担与压力下,我们要聪明的学会躲懒,其实不见得能懒掉一些什么,只是多一份乐观的态度罢了。教是为了不教,懒的前提是认真而有智慧地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所以会偷懒的老师是聪明的老师这句话确实说得不错。

在阅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的过程中,让我感悟了教育的真谛、领悟了教育的艺术、启迪了教育的智慧、分享了阅读的快乐。我喜欢偷懒的老师,聪明的老师才会偷懒,有能力的老师才会偷懒。让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特长,学着如何在偷懒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