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货币之权利之争读后感 > 地图 > 货币之权利之争读后感

货币之权利之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为权利而斗争》有感:民法中的权利。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读《为权利而斗争》有感:民法中的权利,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民法中的权利

--读《为权利而斗争》有感

徐玮欢

从《汉谟拉比法典》到《论法的精神》,从《韩非子》到《社会契约论》,从“王法天下”到“依法治国”,纵观法律的发展,那是一部凝结智慧与思想的文明史,更是一部充满杀戮与抗争的血泪史。法学家边沁说:“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思维习惯,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其间的落差正是法律人的责任。炎炎七月,论道民法,全员读书活动给您带来耶林——《为权利而斗争》。

《为权利而斗争》中耶林的思想路径分析

从体系上看,这篇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为权利而斗争”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此部分包括文章的前五个章节。第二部分即为文章的最后一章——现代罗马法与为权利而斗争。

从内容上看,在第一部分,作者先从法的起源与法的生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无论是客观意义上的法(法律规范)还是主观意义上的法(权利)都起源于斗争,其生命也在于斗争。接着,作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即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为权利而斗争是对国家的义务、为权利而斗争对国民生活的重要性来加以论述。作者认为,权利是人格存在的基本条件,而法感情也正是存在于这基于权利产生的理念价值中,权利主体主张权利就是在保护自己的人格本身及其法感情。同样,为权利而斗争,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也是如此。在第二部分,作者对当时的现行罗马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当时的德国现行法律制度和社会背景进行评价。最后,作者再次强调放弃对自身权利的主张就等于精神上的自杀,为权利而斗争是我们的义务。

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法律产生的艰辛,法律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的行为指南,更是我们的人格和精神存在的必要条件。

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中指出: “主张自己的生存是一切生物的最高法则。它在任何生物都以自我保护的本能形式表现出来。但对于人类而言,人不但是肉体的生命,同时其精神的存在至关重要,人类精神的生存条件之一即主张权利。若无权利,人将归于家畜。”基于此,他还主张:“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并认为“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权利是主观化的法律,法律是客观化的权利。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权利意识,为权利而斗争。在民法领域,权利意识有益于社会主体权利的行使。民事主体权利行使的自由、权利行使的平等与诚信、权利保护等意识的养成,对民法制度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的权利一旦被侵害,就会产生精神上的痛苦。在现代民法,权利的行使首先体现为意思自治,即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一定的民事活动,不受国家和他人的非法干涉。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特征的突出反映。没有意思自治,商品交换关系就难以进行,婚姻关系就难以成立,就没有遗嘱制度,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核心原则。

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设定了权利也就意味着设定了相应的义务。但是,在民法制度中是以权利为中心的,这也就意味着民事义务仅仅是为了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设置的。因此,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不但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还应当自觉遵守民法中对其设定的相应的义务规范,从而使得权利可以得到更好的维护和实现。

就民事司法而言,司法人员在民事司法实践中,有时会出现背离法权关系的行为,但是司法者往往在主观上认识不到其对法权关系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经常损害到民事主体的利益。如果在全社会“为权利而斗争”的大背景下,司法工作者能够提高自己的权利意识,也有利于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

同时,民事司法中,也要处理好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的关系。民法是实体规范,是对主体权利的认可;而诉讼法则是保障实体规范的程序规范。主体权益受到侵犯,就要求程序规范公正、高效地解决纠纷。只有有了完善的程序规范,才能使实体民事权利真正实现。

可以看到,民法与权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民法以权利为基础,通过构建合理的权利体系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尊重并维护公民的权利不但关系到单个民事主体的利益,更关系到国家法律制度的发展。因此,在人们为全力抗争的过程中,只要他们的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那么其行为都是应当被允许的,不应受到不合理的干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为权利而斗争读后感


为权利而斗争读后感(一)

上大学后一直想读一本关于法律的文章,可是又不知道到底哪一篇比较好。后来询问学法律的朋友,其中一写为我推荐了《为权利而斗争》这篇文章。于是就读了一番,读后感慨颇多而且有了新的体会。

有奇书读胜观花,信然。这篇文章不仅思想的形式优美,而且收录了《为权利而斗争》、《契约的死亡》、《契约的再生》、《私法中的人》、《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六篇名着。经典的力量是历久弥新的,而融众多经典于一炉,其浓墨重彩、酣畅淋漓便真的是浓得化不开了。不由的赞叹我那个朋友的水平。因为这篇文章没有像我想象中的法律书籍那样枯燥无味,相反的大师的字2020字2020珠玑、精深论理、澎湃激情和严密逻辑让我折服。总而言之这篇文章潜词造句的精美,使人心旷神怡,未有研读之苦;其严密的逻辑和精深的法理分析,又使人如醒醐灌顶,有豁然开朗之感。

老实说在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我本觉得为权利而斗争更象是一个空洞的发概念或口号,虽令人振奋,但终究是理想主义的,象是缺乏血肉的骨架。而诚如耶林所言,在经理了一件事后,我真正体会到了为权利而斗争是怎样令人激动而又沉甸甸的六个字2020。

举个简单的例子,记得以前看过新闻说是一个人为了2元钱的地铁车票纠纷,历时两年花费2万余元最终赢得了4院钱的双倍罚款。当时只是觉得这人就是有病。但是在看完了《为权利而斗争》一书后,我则明白了他的举动的意义:他的行动,不只是停留在一个纠纷好事者(诉讼癖)即使实际上要支付高额代价还要向对方倾斜愤懑的冲动的层面上,而是源于一中受伤的法感情。诉讼和奋争在这里已不是纯粹的利益计算问题,而是为蒙受不法侵害而产生的伦理痛苦。原告为保卫其权利免遭卑劣的蔑视而进行诉讼的目的,并不在于微不足道的标的物,而是为了主张人格本身及其法感情这一理想目的,与这一目的相比,诉讼带来的一切牺牲和劳神对权利人而言,通通无足挂齿目的补偿了手段。我真正体会了耶林要将不得姑息不法放在不得为不法之前的原因,对比他们,联系人们普遍对恶势力的妥协、对腐败的情有可原、无法愤怒,我不能不感叹我国国民性软弱、息事宁人的一面,也希望能出现更多的像他那样倔强地坚持原则、要讨个说法的人。只是,有时棉队那固执得不可理喻的当事人,我又要怀疑是否要给为权利而斗争划一个界限,起码符合现行的合理的法的规定,适可为止,以免徒劳无功。因为有时,对权利的适当放弃,或许能带来更好的后果。

人们对《为权利而斗争》的赞赏似乎只停留在为权利而斗争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于法感情和执法者的论述上,而未涉及耶林对德国当时法律缺陷的批评。而在我看来,这恰是让我受益最大的部分。如果说前面耶林是在替权利人在较低层次上向权利侵害人开火,那在本书第六章《现代罗马法与为权利而斗争》中,耶林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现行法,对其存在的两个根本性的错误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这种批判无疑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立法的失误和缺陷无疑会给权利带来更普遍、致命的伤害,对恶法的斗争是为权利而斗争的高级形态,是更根本的。国家权利乃所以保护人民的权利,而今人民的权利感情反为国家权力所侵害,则人民将放弃法律途径,这是事所必然!

比如说,在证据上将非法等同于未经同意。证据的要求之一是合法性。我国司法解释规定,未经对方当事人的同意非法录制录音录像所取得的证据不能用。这里就将非法与未经同意划了等号,认为只要未经同意就是非法的。但问题是,未经同意为什么是非法的?除去少数侵害隐私权的情况,债权人为证实债权的存在而未经同意录音录像,既不会违法,又能证明案件事实,为何不能作为证据采用?如果在过去,法律出于对债务人这一弱者保护的考虑,将法律的天平想其倾斜,那么,让我们反思一下,在信用危机的现代中国社会里,究竟是债权人处于优势,还是债务人处于优势?从借钱的是大爷,要债的是孙子的俗语中看得一清二楚:如今的杨白劳已翻身做了主人,黄世仁则在借出钱后成了仰人鼻息的可怜虫。所以,在债权处于优越地位的今天,如何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就成为立法的重点,合同法对债权人代位权、撤消权的规定即是明证。而诉讼法却坚持非法=未经同意的立法,这无意是不利于对债权人的保护的。如果严格债权人借出钱时未打借条,又不能在事后以电话录音等方式来证明,得不到法院的保护,那确实是债权人的灾难,债务人的幸运了。这样的规定,是对债务人的滥施宽容,是对债权人利益的公然漠视,会使债务人丧失对法律的信心,转而自力救济,由此导致犯罪。笔者就曾听说过有个债权人因私自的录音不被法院采信,追债不成,遂怒而雇佣黑社会的人绑架债务人,逼其写下欠条,因此锒铛入狱的案例。这里就不能只怪债务人法律意识淡薄了吧,法律本身似也应检讨一下是否对债务人过于偏袒,而对债权人过分苛刻了?另外,有学者指出,该等式也是违背国际惯例的,是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误解。该规则通常只适用于刑事审判,并不适用于民事诉讼中私人保全证据的行为。在西方,只要私人保全证据的行为未构成犯罪,取来的证据哪怕是具有非法因素也可以用。民诉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如不承认公民私自的录音录像是证据,就直接限制了当事人的举证资源,当事人保全证据的权利缩小了,很多事实就无法证明,债权人的利益就得不到保护。

又如,我国民诉法对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较少研究,而实践中这是经常要运用的,民诉中的见解证据运用规则的要求应该不象刑诉中要求的那样严格,不需要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证据链,但要证明到何种程度?优势证据规则到底应如何运用?不无疑问。这恰恰证明了民诉法研究中理论对司法实践指导作用的缺失,是不应有的现象。另外,为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民诉对间接反证的运用、举证责任的合理分担以及财产保全、债权人代位权、撤消权的行使程序等,都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必要。

所以正因为如此这般我们才应当学会运用法律,敢于为权利而斗争。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种信念我们的法律就会更加完善,我们的国家也将更加强盛!


为权利而斗争读后感(二)

这两天在家里读冯 耶林 的着作《为权利而斗争》,联系身边之事感触颇深。 很惭愧,自己在渡过了在法学院的第一个学期之后才刚刚看完这本法律启蒙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被广泛的推荐,因为我们太过于缺少权利意识,以至于在自己权利遭到侵犯时毫无触动,或有所触动但胆小怕事而不敢有所回应,甚至于根本不知自己的权利遭到侵犯。 我们有必要好好补补权利这一课。

所谓权利,即是人权,基本人权和公民权,身边有些人对这些权利并不关心,因为他们认为权利是由法律规定的,而在法制建设不健全的国家,法定权利也会被随意侵犯,因此没有必要认真对待。但是不要忘了,权利是斗争来的,从理念上的人权到法定的人权,再到实际享有的权利,每一步都有斗争和鲜血,如奴隶制,黑奴制的废除。因此,即使有了法定权利,你不去争取权利依然只能停留在法律文本之中,法律是写着权利的纸,但其功能也仅限于一张纸。 虽说权利是可以放弃的,然而就像耶林在着作中所写的一样,维护权利是人对自身的义务。既是义务便不可以轻易放弃。没有为权利的斗争,面对侵害忍气吞声,权利的范围必将越来越小,到头来害的还是自己。

我们的社会有某种厌诉情绪,认为打官司,诉讼是件不光彩的事,这当然有相当的历史原因,但请不要忘了,就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抑或是见义勇为(维护他人权利)一样,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样光明磊落,无可厚非。因为上述行为同样是为了维护整个国家国民的权利而作的斗争。

也许又有人会说,在个人权利被国家公权力侵犯时,个人的力量无法与公权力较量,因此忍气吞声是无奈,也是明智的选择。不错,个人权利的确无法与公权力相提并论,但13亿国民的个人权利变绝对强于公权力。个人权利被侵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公权力缺少监督与制约,而监督权正是公民权的一部分(宪法上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监督权),我们很可能走入自身权利遭到公权力侵犯,而又因胆小,怕麻烦而放弃了自己监督,举报,申诉的权利,从而使公权力在缺少制约的情况下更加强权,结果导致了自己权利被进一步侵犯的怪圈之中。而跳出怪圈的方式只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伸张自己的权利。 主权在民的理论不是摆设,公权力来自人民,人民赋予公权力的目的是保障他们的权利,维护社会公正。这才是政府存在的最终目的,所有一切都服务于此。美国的强大在于其民主,而美国的民主并不源于其强大。

最后奉劝大家一句, 在别人陷于危难之际站出来的人,才会在自己危难时得到别人的帮助。


为权利而斗争读后感(三)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到底有多少权利?那些用美丽动人的语言写在纸上的权利,能够成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免受不法侵害的护身符吗?

前段时间,我一边阅读着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一边漫无边际地思考着。作者的观点犹如惊雷,对我的启发很大。

由于专业的关系,我接触了许多与公民的权利相关的案例:他们或是罪不容赦的恶人,却没有获得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他们或是正直守法的普通公民,却无辜蒙冤;他们或是为了生活乃至生存的需要而争取某种机会,却备受歧视(如就业中的身高、性别、相貌歧视等)。

当权利被践踏的时候,有的人选择了忍耐,而有的人却奋起反抗,被迫为权利而斗争。例如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的张先着和全国相貌歧视第一案的秋子,他们都是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选择了奋起反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0多年前,德国学者耶林发表了《为权利而斗争》的着名演讲,为权利而斗争后来成为了中外法学家们的座右铭。作者从法的起源开始,论证法是在斗争中形成的。斗争才是法的生命,法无斗争将无济于事,无斗争则无法。大凡一切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都准备着去主张权利。权利从它放弃斗争的瞬间也放弃了它自身。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还是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法的目标是和平,而为达到和平的目标必须斗争,法本身就是长期斗争的成果,法要得到真正的实施,更需要进行不息的斗争。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权利者对自己的义务,也是权利者对社会的义务。当个人按照法律的规定主张自己应有的权利时,就将个人权利问题转换为国家现行法的实现问题,他已不是为一己之私利而斗争,而是为法律的实现而斗争,为法律的生命而斗争,为国家的法律秩序而斗争!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法学殿堂的学子,我认为我们应该时刻拿着法律的武器扞卫我们的权利!遇到不公平,我们要勇于站出来去主持正义,去扞卫法律!尽管我们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只要我们努力去主张就一定能得到社会的回应!

为权利而斗争,自由从来都不是主权者主动给你的,你必须去主张,去斗争,唯有此你才能扞卫自己的权利,扞卫法律的尊严。为权利而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为权利而斗争读书笔记


为权利而斗争读书笔记

一直想读一本关于法律的文章,可是又不知道到底哪一篇比较好。后来询问学法律的朋友,其中一写为我推荐了《为权利而斗争》这篇文章。于是就读了一番,读后感慨颇多而且有了新的体会。

老实说在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我本觉得“为权利而斗争”更象是一个空洞的发概念或口号,虽令人振奋,但终究是理想主义的,象是缺乏血肉的骨架。而诚如耶林所言,在经理了一件事后,我真正体会到了“为权利而斗争”是怎样令人激动而又沉甸甸的六个字。

如果说前面耶林是在替权利人在较低层次上向权利侵害人开火,那在本书第六章《现代罗马法与为权利而斗争》中,耶林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现行法,对其存在的两个根本性的错误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这种批判无疑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立法的失误和缺陷无疑会给权利带来更普遍、致命的伤害,对恶法的斗争是“为权利而斗争”的高级形态,是更根本的。“国家权利乃所以保护人民的权利,而今人民的权利感情反为国家权力所侵害,则人民将放弃法律途径,这是事所必然!”

比如说,在证据上将非法等同于未经同意。证据的要求之一是合法性。我国司法解释规定,未经对方当事人的同意非法录制录音录像所取得的证据不能用。这里就将“非法”与“未经同意”划了等号,认为只要未经同意就是非法的。但问题是,未经同意为什么是非法的?除去少数侵害隐私权的情况,债权人为证实债权的存在而未经同意录音录像,既不会违法,又能证明案件事实,为何不能作为证据采用?如果在过去,法律出于对债务人这一弱者保护的考虑,将法律的天平想其倾斜,那么,让我们反思一下,在信用危机的现代中国社会里,究竟是债权人处于优势,还是债务人处于优势?从“借钱的是大爷,要债的是孙子”的俗语中看得一清二楚:如今的杨白劳已翻身做了主人,黄世仁则在借出钱后成了仰人鼻息的可怜虫。所以,在债权处于优越地位的今天,如何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就成为立法的重点,合同法对债权人代位权、撤消权的规定即是明证。在西方,只要私人保全证据的行为未构成犯罪,取来的证据哪怕是具有非法因素也可以用。民诉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如不承认公民私自的录音录像是证据,就直接限制了当事人的举证资源,当事人保全证据的权利缩小了,很多事实就无法证明,债权人的利益就得不到保护。

所以正因为如此这般我们才应当学会运用法律,敢于“为权利而斗争”。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种信念我们的法律就会更加完善,我们的国家也将更加强盛!

读龙应台《美丽的权利》有感


读龙应台《美丽的权利》一书有感

By Anna Lv AMDream

首次阅读龙应台女士的书籍,她的思维十分理性,下笔的文字犹如子弹,字字珠玑。很久没有遇到一本能让我凝神通读的书了,很久没有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了,很是惭愧。

谈美丽的权利,实则在谈女权,而面对这样的话题,人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就连我这样的女子都会有自己的认知,不管是激进派的,保守派的,借用本书的一句话,当我们在谈"女权"的时候,也不过就是在争取充分发展的权利。

才疏学浅的我,抱着一份敬意,分享自己在读这本书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对于女权背景的了解,我们就不能参与这个话题呢?在《美丽》这本书里,我的思考一直跟随着龙女士那只急切的笔,亦或是本书里收录的其他读者的文章来寻找答案。代序里她写自己,"毫无选择,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我什么也不是,只是我自己。我对世界有着超出寻常的好奇;因为好奇,我得以用近乎童稚的原始眼光关照世界的种种,这种眼光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穿透力。我对人和事又怀着极大的热情,热情使我对人世的山浓谷艳爱恋流连。别人的流连也许以华丽的辞藻托出,我却喜欢简单,总想让自己的文字如连根拔起的草,草上黏沾湿润的泥土。"

《美丽》一书分为三辑,每一辑,都会有一篇主文章,以此引发不同观点的辩论,每一章辑里都有出彩的观点。开篇的一辑下笔之重,引起的争论之多,这里面的说了社会群体里各个年龄层的女性,她们或柔或刚,在依然重视男权的社会里,这些女性的生存现状,以及反映的一些由于观念导致的问题。由"查某人的情书"一文,可以读到,作者作为一名女儿,妻子,儿媳,大嫂,和女人,每一个角色都有许多烦杂的事务等待着她处理,究竟哪一个角色才是属于她自己?或许诸多中国女性有着同样的不解。

女性,我们在分担着社会给予我们的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同时,依旧要在工作场合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希望得到认同与理解,而不是处处透着一种被动接受的责任,这些是你应该去完成的事情,这样的态度,让人透不过气,也无法理解,这样的应该究竟从何而来?但我们依然能够理解,男性也有社会价值体系里给予的不能抗拒的压力,所以在家庭里,我们试着分担了繁杂的家庭事务,是出于爱和体谅,也是希望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相处与交流。

女性亦可在社会中,找到自我的社会价值,在《美丽》一书的第二辑星洲风波中,我们看到的女性理性探讨社会问题的可能,并且是从批评的角度出发,而批判有时候并不是不好,是出于希望得到改正,做的更好的关切之心。作为一个宽容的人或国家,我们要肯定真实的批评,合理的自我审视,适度的做出改正,善于接纳帮助自己成长的不同"声音".

最后一辑,以"啊,上海男人!"为主导,跳脱出了之前略显强硬的行文风格,转而舒缓俏皮了一些,上海男人作为地域特色化的一列分支,总被传闻得略显"娘娘腔",而旧时上海女子被形容的"嗲兮兮"得风情,现如今也是少有显见。于此同时国内的青少年成长问题也开始凸显,大家觉得男老师少女老师多,教育环境导致现在的男孩子越发的"温柔",女孩子越发的"勇猛",于是家长们开始担心,男生是否缺失的某些男性气概,而女生是否又太过男性化?这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或许是我们越来越重视男女平等问题的引线。

这本书写在1985年,而放在今日的中国,又完全没有距离感,有些问题依然存在,但可贵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女性开始发现自我,愿意为争取人性的平等发展的权利而努力。还是引用本书最初吸引我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吧,"所以,当我们在谈女人处境的时候,我其实同时在谈男人的处境,因为,如果女人觉得自己被双重负担压得透不过气,如果她觉得丢失了性别和自我造成了心灵和情感的残障,如果她的女人角色使她疲惫不堪,力不从心,那么与她共处的男人,下厨也罢,不下厨也罢,怎么可能生活在幸福快乐中呢?"

2016年4月17日

《权利的游戏》读后感


《权利的游戏》读后感

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关于亚太安全而出作的《权利的游戏》,其书中以建议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进行处处设防和围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下面阐述下应对策略:

1,作者:御鹰者

(1)加强自身建设

从美国版的一带一路战略可以看出,中美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从目前我国面临的形势来看,要做好与美国长期抗衡的准备。

有道是:百足之虫,虽死犹生。

今天的美国可与后工业时代的英国有一比,美国的闭关锁国与美国优先政策必将让它跌落神坛,这注定是一个漫长时期,而在世界大国间核平衡下,预计不会有大战发生。

这对我们来说,从侧面看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而要与美打持久战,须先让自已强大。回顾近代史上强大起来的世界大国发展历程:

英国,在18世纪中期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走向称霸。

德国,在二战前也是靠四个计划的工业革命扭转德国当时的颓势,最终走向强大。

日本,在19世纪60年借助西方资本主义的西风,掀起一场民治维新的工业革命而走向强盛。

而美国,其强大更是在大发战争财的基础上,借助信息革命起向世界霸权。

再看我国,国内现状制造业基本面虽然比较大,但不强,与西方相比,工业产品的高精尖仍有较大距离,竞争力不足,导致产能过剩,民企存在相对发展危机,近年来民企始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相应的经济措施大有脱实向虚的节奏。

另外,地方债绑架着的房地产等领域均存在着诸多问题都急需解决。

但是,在教育与医疗方面,仍有很大的前景需要挖掘,这都是扩大内需,为国家增加肌肉的领域。

从长远看,更关系着国计民生。

因此,要想长远发展,还须打好基础,而工业化程度、信息化的应用正是我们要强化的方面。

因此,要想走向正在强大,须从自身做起。

(2)夯实周边国家关系

近年来,我周边虽然风波不断,但总体来看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南海已走向阶段性缓和,东北亚也迎来了难得的和平,但还需深耕,目前问题相对较多的还是与印度的边界问题,防止矛盾激化。而缅甸左右摇摆的政局也对我长期经略皎漂港有一定的挑战。

因此,强化东亚经济一体化,建立并巩固适合东南亚与东北亚的贸易规则和体系,用经济纽带将东亚各国拴在我国这个强大经济体上,再慢慢输出我价值观,以加强东亚各国对我国认可与依靠。

(3)未来走向印度洋

加强现有港口的军事化建设,平时民用,战时立可转为军用,并适时给南亚次大陆小国给以安全保障方面的承诺,学习美国,为东南亚及斯里兰卡等国培养军事教官。

加强印度洋国家间军事演习,熟悉水文及环境。

(4)携手欧洲,弯道超车

今天的欧洲已经是四分五裂,而德法也是孤掌难鸣,此时正是我拉拢和借助欧洲的最了时机,东欧落后国家是我一带一路主要经营的路径,应该大力输出中国制造的同时,积极与英,德建立良好关系,向英国与德国的工业化取经。

同时,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方面,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在与老牌发达国家建立往来的同时,输出我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产品,实现弯道超车。

人工智能以海量的数据占有为基础,我国十来亿的庞大人口,以及蓬勃发展的信息产业,尤其是涉及衣食住行的微信,支付宝等现代支付工具的大量覆盖,这是一种原生于中国的稀缺资源,为人工智能的崛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可能拉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以此为利器,因此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加以发展,以高科技新兴产业颠覆新旧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状态,打造二十一世纪的大唐数字帝国。

(5)作好战争准备

和平崛起是我们的发展愿望,但时刻作好战争准备,要有防止我国周边可能的局部战争预案。

最后:

无论外部敌对势力如何嚣张,

无论修斯底德陷阱还是金德伯格陷阱存在,

我们只视为有着5000年文明的大国发展历程中的一瞬间而已,国家能否长久并不在于一时力量之强大,而在于其民族向心力也即民族精神是否永恒!

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伟哉之中华文明必将克服千阻万险,最终远甩其他文明于后跟,以自信姿势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


【篇一:《异端的权利》读后感】

读此书之前,加尔文在我心中完全是概念化的、光辉的形象:改革家、反封建斗士,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历史性的人物,和许多伟人排在一起。

然而茨威格告诉我们,加尔文是一个宗教独裁主义者,在他统治日内瓦期间。对异见分子血腥铲除,最为有名的是活活烧死了宗教异端塞尔维特。而各一位主张宽容和宗教自由的异端卡斯特利奥,则离开了日内瓦,小心翼翼地不被加尔文抓住任何把柄,写成了著名的《论异端》。

茨威格写道:

宗教改革本是在精神与宗教事务方面保证和平的运动。它的目的,在于把福音交在每个人手里,而不加任何限制。造就基督徒品性的是个人的信心,而不是罗马教皇,也不是宗教会议。基督徒的自由由路德创始,却连同所有其他形式的精神自由,给加尔文从其信徒手里无情地夺走。在他眼里,上帝的言语绝对清晰,于是他颁布了法令,规定惟他一人可以解释上帝的言语,阐发神圣的教谕,旁人都决不允许。

卡斯特利奥、塞尔维特,以及其他成千上百的人,都需要了解到一点,便是如欲和加尔文这样狂热的教条主义者作对,或是即便在微不足道的教规上面向他们挑战,都是极端危险。在这一方面,加尔文堪称典型,他僵化刻板,有条不紊。他不似路德那般狂暴,也不至屈从于迸发的激情;他绝不粗鲁鄙俗,那原是法里尔之流的特征。他的仇恨有如利剑,正是一样的苛酷,一样的锋利,一样的尖锐。

卡斯特利奥清楚,每个时代都找得到一批倒霉的人,给集体仇恨充当出气筒。有时这出之于他们的宗教,另一些时候,则出之于他们的肤色、种族、出身,他们的社会观与哲学观。便是这些弱势小群体,变成了多数人发泄潜在精力的标靶。口号、理由,可以各有不同,然而诽谤、蔑视、消灭这些方法却是一成不变。

卡斯特利奥最后没让加尔文得逞,是老死的。在加尔文死后,卡的著作被人重新翻了出来,得到广泛的认可。

加尔文主义虽然狂热决意打击个人自由,经过奇特的和缓过程,竟促成了政治自由观念的诞生。荷兰、克伦威尔时的英国,以及美利坚合众国,这三国最先设计出现代意义的自由主义,是它们为国家的自由民主观念开拓了宽阔的领域。近代最为重要的一份文献美国的《独立宣言》便产生自清教徒的精神。

对于记忆力实在糟糕的我,没多久之后会忘记卡斯特利奥或者塞尔维特。但是,至少我对加尔文有了点重新的认知。除了再次说明任何人都其历史局限性和人格瑕疵之外,我想还有一点其他的感触:

1、心理学的登门槛现象在其他领域一样有效。加尔文或者是希特勒,起初人们都是仅仅因为需要恢复秩序或者需要一些改变而让其上台,但渐渐地,人们便很难再拒绝他们随后的行为直至专制。

2、政治家往往会在流放中获得权威,加尔文是如此,其他例子也颇多,茨威格写道许多卓越的人物,都是在流亡当中获得了权威;这样的权威,惟有那些影响超群、信心炽烈的人才行使得来。凯撒在高卢,拿破仑在埃及,加里波第在南美,列宁在乌拉尔,都因其消失,反比其在场更加强大。

3、历史恒进步论并非在任何时间尺度上都是正确的。这种进步论只有把全人类历史看成一个整体,略去各地各时那些小情节不谈,这种演进论才是可讲的。而各地各时的那些小情节,有时甚至几个世纪,都可能是进步的沼泽地。

【篇二:《异端的权利》读后感】

中世纪的三百年间,以异端为名,近一百万人像塞尔维特一样经受了暴虐的火刑,在灰烬中竖起了一座座焦炭状的雕塑。

热爱自由,就得为自由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因此,选择异端的身份,本身就是英雄之举。就像布鲁诺(因赞成日心说)被烧死之前对刽子手说的那样:你们宣布对我的判决时所感到的恐惧,也许比我这个被判决者更为强烈。一切光荣,最终也必将归于异端。

加尔文要把日内瓦建成符合上帝理想的国家,它一尘不染,没有腐败、混乱、犯罪,为了彻底压制人类的个性、冲动和欲望,加尔文创造了著名的教规。从此,生命的自由和快乐在日内瓦的生活中消失了。

人们在加尔文教义的影响下,冲进教堂,破坏圣像,摧毁雕塑。

专制统治的开端总是由一个理想或一个信念的实现而引起的。那些致力于实现理想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理想上,赋予它鲜明的个人色彩。

加尔文本身也曾是个受到天主教迫害的新教传教士,他也曾大声疾呼过要进行宗教改革,也呼唤过反对宗教迫害,但是当他在新教占统治地位的日内瓦取得绝对的统治权后,他自己则变成了异端的迫害者,其做法甚至比旧的迫害者更甚。

【篇三:《异端的权利》读后感作文】

《异端的权利》(生活在迫害年代)(奥)斯蒂芬。茨威格著

刚看完了这本书,感想颇多。简单的介绍一下背景。

1553年10月,因反对三位一体的教诲,在加尔文(日内瓦新教教派领袖)的操纵下,塞尔维特在火刑柱上被活活烧死。

中世纪的三百年间,以异端为名,近一百万人像塞尔维特一样经受了暴虐的火刑,在灰烬中竖起了一座座焦炭状的雕塑。

热爱自由,就得为自由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因此,选择异端的身份,本身就是英雄之举。就像布鲁诺(因赞成日心说)被烧死之前对刽子手说的那样:你们宣布对我的判决时所感到的恐惧,也许比我这个被判决者更为强烈。一切光荣,最终也必将归于异端。

加尔文要把日内瓦建成符合上帝理想的国家,它一尘不染,没有腐败、混乱、犯罪,为了彻底压制人类的个性、冲动和欲望,加尔文创造了著名的教规。从此,生命的自由和快乐在日内瓦的生活中消失了。

人们在加尔文教义的影响下,冲进教堂,破坏圣像,摧毁雕塑。

专制统治的开端总是由一个理想或一个信念的实现而引起的。那些致力于实现理想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理想上,赋予它鲜明的个人色彩。

加尔文本身也曾是个受到天主教迫害的新教传教士,他也曾大声疾呼过要进行宗教改革,也呼唤过反对宗教迫害,但是当他在新教占统治地位的日内瓦取得绝对的统治权后,他自己则变成了异端的迫害者,其做法甚至比旧的迫害者更甚。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除了接受世俗政权的统治外,还要受到宗教法庭的迫害,宗教法庭把在教义上与自己有不同见解的人称之为异端,更有甚者,他们可以任意地指认别人为妖女,然后把这些妖女送上火刑柱。

也许是这样的压迫太残酷了,欧洲人对于自由的向往更为强烈,有些人甚至被送上了火刑柱也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在那个让人窒息的年代,有一个勇敢的战士卡斯特里奥不畏火刑勇敢地揭露了加尔文的罪行。

仅仅是由于某种错觉的驱使,千千万万的无辜者就惨遭迫害,在无视法律存在的情况下,他们被绞死、被淹死、被烧死。可是,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触犯过什么上帝的旨意或是国家的法律,其言行也与同时代的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除了在无法触摸的意识形态方面与主流思想有些差别外。

一个人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并不是一种罪过,更不能以此作为对他进行迫害的借口。

卡斯特里奥始终坚持认为真理与正义在他这一边,他勇敢地面对着死亡与酷刑的威胁,对日内瓦的统治者加尔文进行了道义上的审判。

历史最终也无情的抛弃了加尔文及加尔文教义,现在的日内瓦竖起了一座塞尔维特的雕像以纪念那些受到宗教迫害的人们,这也是对加尔文罪行的控诉。

历史有时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也有过疯狂的文革时期,人们在批判封资修口号下,把许多历史文物付之一炬,好像古人就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去做一样,可是这种观点本身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谁要是穿着漂亮一点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好像人们劳动创造就是为了过清教徒式的生活。

最最可怕的就是文字狱,记得当年姚文元有篇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把《海瑞罢官》这出戏说成是为彭德怀翻案,就是这篇文章将三个国宝级人物吴晗、邓拓、廖末沙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让他们含冤而死。

咱们姑且不论这出戏是不是为彭德怀翻案,就便是为彭德怀鸣不平又有何不可?

当一个社会只能有一个主义、一种思想、并且不能有任何不同声音的时候,这样的社会无疑是专制的;是向中世纪倒退的;也是不人道的。在似是而非的说教下,上至国家主席、开国元帅,下至平民百姓,许多人被无辜迫害致死,就是他们死了,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人们一个个都是没有独立思想的人。

人们有时在面对强大的思想控制面前往往采取放弃自己独立思想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甘愿成为思想上的矮子,精神上的懒人,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

现在来看看这幅文革时期批斗大会的照片,两个彪形大汉把一个赢弱的女子反拧胳膊站在台阶前批斗,这是多么残暴的甚至是有些流氓似的下作的行为,它就这样以革命的名义发生了。据说这个批斗大会有三十万人之巨,却没有一个人有罪恶感,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悲哀,由于我们没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连简单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丧失了。

在文革时期也有几个像张志新、遇罗克这样的小人物,敢于说出他们不同的观点,可是他们却显得那样的渺小,那样的无助,最后他们只能用生命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文革式的悲剧重演,这是我们的责任。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2500字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2500字:

越久远的历史,就越难以被还原。高中历史书中的加尔文,形象光辉,作为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他所写的《基督教原理》是新教的首要指南和典范,堪称宗教改革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但在《异端的权利》一书中,他却是以一个暴君、独裁者的形象而出现,这样巨大的反差,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兴趣,读完它后,我了解到一个截然不同的加尔文。虽然加尔文在文章的形象由于作者自身的偏见而有所丑化,但我们至少能知道的是,加尔文绝非其它对他歌功颂德的书中那样伟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两本书中不知真假的一些事件来评判他,所以我选择了《异端的权利》来作为本次读书报告中主要分析的书籍。

《异端的权利》一书中主要讲述了人道主义学者卡斯特利奥对抗日内瓦“新教的教皇”加尔文的故事,以加尔文开始夺取日内瓦最高权力为始,卡斯特利奥斗争失败后被处死,但加尔文死后卡斯特利奥的思想逐渐取代他的思想为终。文中的加尔文狂妄自大,热衷于攫取权利并且以权力控制人民,卡斯特利奥则是个温和有礼,学识渊博且勇于斗争的人道主义者。加尔文在获得权利后,利用所谓的“教规”控制人民将划一的服从强加于人民,书中这样描写此时的日内瓦“这城市曾经自由快乐,如今却仿佛裹上了尸布。色彩鲜明的服装消失了踪影,被划一的黄褐色取而代之……”

“这城市的节奏,恰似时钟一样有板有眼,冷冰冰地滴答作响,绝不被喜节假期打断——单调乏味,规矩可靠。”诸如此类的描述还有很多,可见日内瓦的气氛已经十分严肃,人民失去了生活中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自由。加尔文在掌权之前,也是一个受天主教迫害的新教传教士,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他甚至被逐出了自己的祖国,作为一个曾经的“异端”,他却在获得绝对权力之后疯狂地迫害他眼中的“异端”,一大批坚持信仰的仁人志士被杀害,一个勇士卡斯特利奥在此时出现,他本是加尔文的支持者,受法里尔的赏识,后来却与加尔文反目,开始他“苍蝇战大象”式的斗争,在强大的加尔文面前,他个人的力量显得那样弱小而不值一提,最终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卡斯特利奥被处死,但在加尔文逝世一年之后,人们迅速推翻了加尔文主义,卡斯特利奥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即使是“异端”的言论也应该收到保护,正如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人民的言论只要不对社会或公民造成大的坏影响,就应当受到保护。公民有选择的权利,不应该单单由一些所谓的掌权者来控制我们应当看什么和不应该看什么。现代社会,言论的自由仍然是一个问题,我们但凡发表言论,都需要注意一些所谓的禁词,我常常会逛贴吧、论坛等,发现很多词汇会被莫名其妙的和谐,其实说起来,这些词汇并没有什么反人类反社会的属性,只是官方认为这些词汇带有不正当的含义,所以我们无法直接使用。卡斯特利奥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不应该用火烧别人来证明我们自己的信仰,只应为了我们的信仰随时准备被烧死。”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任何人或者团体都应该有表达言论的权利。没有人可以证明自己的言论是完全正确的,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有其思想上的局限性,可以说他的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而历史上有许多掌权者由于心里对绝对掌控和高度集权的追求而对人民的言论自由横加干涉,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清时期大兴的“文字狱”,都是言论控制的表现,而这种被扭曲的管理方式,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人民的反抗,遗臭万年,加尔文也是如此,他对日内瓦人民的言论控制让他在在去世后迅速被推翻,而他的加尔文主义也普遍被人认为是不合理的。读书笔记言论自由是建设一个民主社会的关键,人民只有言论自由了,才能有更开阔的视野,对国家体制的了解也会更深刻,人民才能具有更好的政治素养,政府也才能得到更多来自人民的支持,社会才能进一步向民主的方向推进。反之,如果政府对言论的控制过于严厉,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人都有难以察觉的逆反心理,政府越是不想让人民看到或者听到的,人民就会对其更感兴趣,倒不如大方地让人民看到一些所谓的有点不合时宜或者说与主流思想相反的言论,反倒能让人民自己对这些思想有一些理解,如果他们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也不必太过担心,人民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我能从这本书中想到的另一点则是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不该由后人来评说,因为后人往往不能了解事件的全部真相,一个人一生中会经历很多事,仅凭记录下的或者杜撰的一小部分又怎么能够了解这个人物的全部性格呢?有时候会感叹,每个国家的历史书都是有失偏颇的,编写教材的人潜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纂,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就是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者书写的,胜者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功绩,丑化败者的形象,以显示自己是仁义之师,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斗争的,执政者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毕竟要巩固自己的政权。所以人民就更该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一味被当权者或者史学家牵着鼻子走。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加尔文,如果不读这本书,加尔文在我心中完全是一个概念化的形象,在学界,对加尔文这个人的争议很大,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正义勇敢的宗教改革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打着宗教改革旗号为自己攫取权利的恶魔,加尔文主义就是彻头彻尾的“异端”。所以我们也很难知道加尔文这个人真实的样子到底是怎样,关于他的书,也不能完全相信。《异端的权利》只能当做一本小说,而不能作为一本正经的史书来看,作者明显有意对加尔文进行了一定的丑化,而突出他所崇拜的卡斯特利奥身上的高尚品质。但适当的扭曲历史有时是必要的,在希特勒高举法西斯大旗,整个世界乌云密布的时候,这本书能够给人以振聋发聩的警醒,法西斯就是暴虐的加尔文,而人人都能成为勇敢的卡斯特利奥。历史,人们怎样解读,是它对人类的贡献的一个关键。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有史学意义、文学意义,更有其在当时大环境下对人民的反抗意志的刺激作用。士兵以武器与肉体战斗,作家则以笔来战斗。作者:杜雯

自由权利归众生-读《麦咭先锋》有感作文


· 在遥远而又神秘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无比的星球——啵啰啵啰星球,那里住着一群富有超能力的啵啰星人。可随着环境被放肆地破坏,啵啰啵啰星球即将被毁灭。为了生存,啵啰啵啰星球派出了麦咭小分队——麦咭、麦片、麦穗、麦田和麦芽糖去寻找祖先在地球上创造的“神秘东方”,并获取那儿的能量,啵啰啵啰星球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就在它们的飞船即将降落在地球上时,飞船发生了故障,麦咭小分队的队员们都失去了联系,所幸的是他们分别被航模天才艾小博、大胃王美南、热血少女毕拉拉、魔术大师孟老师以及神秘女孩阮丢丢收养。这个消息被科学狂人奇奇博士搜索到了,为了让自己能威震四方、名扬天下,便想把麦咭小分队捕获,并制作成标本证明自己的超能力。为了自由,同时也为了啵啰啵啰星球,麦咭小分队与奇奇博士的pk大战正式开始。

·奇奇博士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剥夺他人的自由,这样做的话,自己虽说是快乐了,可别人的感受是如何的奇奇博士你有没有想过呢?大家都知道画眉鸟吧!它不仅美丽、而且拥有一副好嗓子。正因为如此,它总是被人们所捕获并当作成“音乐盒”来听它的歌声,当自由自在的它不幸被人所捕获时,它的家人会在第一时间里喂它吃下一种有毒的果子,吃了之后就会立刻毙命。它的家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它又为什么还会吃下去呢?难道是它的家人或它太过于愚蠢了?还是因为画眉鸟真的不想活了吗?不不不……那是因为在它们认为:与其被人类束缚,没有了自由,还不如去天堂,最起码在那它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自由自在地歌唱。

·鸟儿尚且如此珍惜自由,我们人类就更应该珍惜自由,不仅珍惜自身的自由,还要珍惜他人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自由。要永远记住自由权利归众生!

《异端的权利》的读后感2000字


或许,还记得那火刑架上坚贞不屈的科学精灵-----布鲁诺

或许,还记得那被戕害至死的封建异类-----李贽

或许,还记得那被各国驱逐的思想伟人-----马克思

他们分属不同时间和空间,但他们却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异端!

异端的出现使当权者颤栗,进而被奋力扼杀。无疑,在每一个时代总有这么一批新的倒霉者成为当时势利集团的出气筒。但就是他们,宁愿接受永久贫困的苦涩胆汁,宁愿放弃平静安逸的生活,放弃获得晋升的良机,乃至失去至为宝贵的生命,也不愿掩埋自己的信仰,违背自己的良知。

从黑暗出走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尼采在黑夜里奔上山顶怒吼我是太阳!;鲁迅在黑夜里呵呵一笑,抽出智慧的宝剑,启迪世人;艾青在黑夜里挨家挨户通知黎明到了!;波特莱尔在黑夜里将自己锁进令人爽心的黑暗,精致地品味自我与世界的分离我们都该记住他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才提前开启了黎明的帷幕。

可历史往往是不公正的,极少眷顾道德的价值,它的目光只停留于胜利者的身畔,仅仅倾注胜利者的风姿。失败者只能在黑暗的角落中被慢慢遗忘,在朔朔寒风中哭泣。成败论英雄,话语权的确是一把至为锋利的匕首,在不经意间抹杀、掩饰、弱化着另类和异端的声音,甚至将他们撕成碎片,丢至角落。有一天,当我们于无意中在历史的角落与缝隙里拾起血淋淋的真实碎片时,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这岂不又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茨威格撰写的《异端的权利》或许就是这样一片带血的历史碎片。

如果不读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加尔文在我心中完全是概念化的光辉形象:改革家、反封建斗士。他站在历史的一个阶梯上,与无数长袍长髯的伟人排在一起。但事实上他急躁、狂暴,企图用严厉的教规去禁锢日内瓦的所有人,加尔文进了城,日内瓦失了自由。我怎么也不明白,就是这个因怀有理想而受迫害、遭追捕、不得不亡命他乡的有志青年,一旦登上权力的宝座,对那些曾是,甚至依旧是他的朋友和同志的人,会表现出那样的常人难以置信的专横、残忍与卑劣。

如果不读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我也不会知道被妖魔化的为自由和宽容而战的一个战士,他的名字叫卡斯特利奥,竟然是一个如此谦逊温和,并如此坚贞的君子。虽被人遗弃,但仍然为着神圣的事业而奋力挣扎,以及执着于那不可毁灭的坚定信仰。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3篇)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

【篇一:《异端的权利》读后感】

读此书之前,加尔文在我心中完全是概念化的、光辉的形象:改革家、反封建斗士,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历史性的人物,和许多伟人排在一起。

然而茨威格告诉我们,加尔文是一个宗教独裁主义者,在他统治日内瓦期间。对异见分子血腥铲除,最为有名的是活活烧死了宗教异端塞尔维特。而各一位主张宽容和宗教自由的异端卡斯特利奥,则离开了日内瓦,小心翼翼地不被加尔文抓住任何把柄,写成了著名的《论异端》。

茨威格写道

宗教改革本是在精神与宗教事务方面保证和平的运动。它的目的,在于把福音交在每个人手里,而不加任何限制。造就基督徒品性的是个人的信心,而不是罗马教皇,也不是宗教会议。基督徒的自由由路德创始,却连同所有其他形式的精神自由,给加尔文从其信徒手里无情地夺走。在他眼里,上帝的言语绝对清晰,于是他颁布了法令,规定惟他一人可以解释上帝的言语,阐发神圣的教谕,旁人都决不允许。

卡斯特利奥、塞尔维特,以及其他成千上百的人,都需要了解到一点,便是如欲和加尔文这样狂热的教条主义者作对,或是即便在微不足道的教规上面向他们挑战,都是极端危险。在这一方面,加尔文堪称典型,他僵化刻板,有条不紊。他不似路德那般狂暴,也不至屈从于迸发的激情;他绝不粗鲁鄙俗,那原是法里尔之流的特征。他的仇恨有如利剑,正是一样的苛酷,一样的锋利,一样的尖锐。

卡斯特利奥清楚,每个时代都找得到一批倒霉的人,给集体仇恨充当出气筒。有时这出之于他们的宗教,另一些时候,则出之于他们的肤色、种族、出身,他们的社会观与哲学观。便是这些弱势小群体,变成了多数人发泄潜在精力的标靶。口号、理由,可以各有不同,然而诽谤、蔑视、消灭这些方法却是一成不变。

卡斯特利奥最后没让加尔文得逞,是老死的。在加尔文死后,卡的著作被人重新翻了出来,得到广泛的认可。

加尔文主义虽然狂热决意打击个人自由,经过奇特的和缓过程,竟促成了政治自由观念的诞生。荷兰、克伦威尔时的英国,以及美利坚合众国,这三国最先设计出现代意义的自由主义,是它们为国家的自由民主观念开拓了宽阔的领域。近代最为重要的一份文献美国的《独立宣言》便产生自清教徒的精神。

对于记忆力实在糟糕的我,没多久之后会忘记卡斯特利奥或者塞尔维特。但是,至少我对加尔文有了点重新的认知。除了再次说明任何人都其历史局限性和人格瑕疵之外,我想还有一点其他的感触

1、心理学的登门槛现象在其他领域一样有效。加尔文或者是希特勒,起初人们都是仅仅因为需要恢复秩序或者需要一些改变而让其上台,但渐渐地,人们便很难再拒绝他们随后的行为直至专制。

2、政治家往往会在流放中获得权威,加尔文是如此,其他例子也颇多,茨威格写道许多卓越的人物,都是在流亡当中获得了权威;这样的权威,惟有那些影响超群、信心炽烈的人才行使得来。凯撒在高卢,拿破仑在埃及,加里波第在南美,列宁在乌拉尔,都因其消失,反比其在场更加强大。

3、历史恒进步论并非在任何时间尺度上都是正确的。这种进步论只有把全人类历史看成一个整体,略去各地各时那些小情节不谈,这种演进论才是可讲的。而各地各时的那些小情节,有时甚至几个世纪,都可能是进步的沼泽地。

【篇二:《异端的权利》读后感】

中世纪的三百年间,以异端为名,近一百万人像塞尔维特一样经受了暴虐的火刑,在灰烬中竖起了一座座焦炭状的雕塑。

热爱自由,就得为自由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因此,选择异端的身份,本身就是英雄之举。就像布鲁诺(因赞成日心说)被烧死之前对刽子手说的那样:你们宣布对我的判决时所感到的恐惧,也许比我这个被判决者更为强烈。一切光荣,最终也必将归于异端。

加尔文要把日内瓦建成符合上帝理想的国家,它一尘不染,没有腐败、混乱、犯罪,为了彻底压制人类的个性、冲动和欲望,加尔文创造了著名的教规。从此,生命的自由和快乐在日内瓦的生活中消失了。

人们在加尔文教义的影响下,冲进教堂,破坏圣像,摧毁雕塑。

专制统治的开端总是由一个理想或一个信念的实现而引起的。那些致力于实现理想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理想上,赋予它鲜明的个人色彩。

加尔文本身也曾是个受到天主教迫害的新教传教士,他也曾大声疾呼过要进行宗教改革,也呼唤过反对宗教迫害,但是当他在新教占统治地位的日内瓦取得绝对的统治权后,他自己则变成了异端的迫害者,其做法甚至比旧的迫害者更甚。

【篇三:《异端的权利》读后感作文】

《异端的权利》(生活在迫害年代)(奥)斯蒂芬。茨威格著

刚看完了这本书,感想颇多。简单的介绍一下背景。

1553年10月,因反对三位一体的教诲,在加尔文(日内瓦新教教派领袖)的操纵下,塞尔维特在火刑柱上被活活烧死。

中世纪的三百年间,以异端为名,近一百万人像塞尔维特一样经受了暴虐的火刑,在灰烬中竖起了一座座焦炭状的雕塑。

热爱自由,就得为自由付出超乎想象的代价。因此,选择异端的身份,本身就是英雄之举。就像布鲁诺(因赞成日心说)被烧死之前对刽子手说的那样:你们宣布对我的判决时所感到的恐惧,也许比我这个被判决者更为强烈。一切光荣,最终也必将归于异端。

加尔文要把日内瓦建成符合上帝理想的国家,它一尘不染,没有腐败、混乱、犯罪,为了彻底压制人类的个性、冲动和欲望,加尔文创造了著名的教规。从此,生命的自由和快乐在日内瓦的生活中消失了。

人们在加尔文教义的影响下,冲进教堂,破坏圣像,摧毁雕塑。

专制统治的开端总是由一个理想或一个信念的实现而引起的。那些致力于实现理想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理想上,赋予它鲜明的个人色彩。

加尔文本身也曾是个受到天主教迫害的新教传教士,他也曾大声疾呼过要进行宗教改革,也呼唤过反对宗教迫害,但是当他在新教占统治地位的日内瓦取得绝对的统治权后,他自己则变成了异端的迫害者,其做法甚至比旧的迫害者更甚。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除了接受世俗政权的统治外,还要受到宗教法庭的迫害,宗教法庭把在教义上与自己有不同见解的人称之为异端,更有甚者,他们可以任意地指认别人为妖女,然后把这些妖女送上火刑柱。

也许是这样的压迫太残酷了,欧洲人对于自由的向往更为强烈,有些人甚至被送上了火刑柱也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在那个让人窒息的年代,有一个勇敢的战士卡斯特里奥不畏火刑勇敢地揭露了加尔文的罪行。

仅仅是由于某种错觉的驱使,千千万万的无辜者就惨遭迫害,在无视法律存在的情况下,他们被绞死、被淹死、被烧死。可是,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触犯过什么上帝的旨意或是国家的法律,其言行也与同时代的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除了在无法触摸的意识形态方面与主流思想有些差别外。

一个人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并不是一种罪过,更不能以此作为对他进行迫害的借口。

卡斯特里奥始终坚持认为真理与正义在他这一边,他勇敢地面对着死亡与酷刑的威胁,对日内瓦的统治者加尔文进行了道义上的审判。

历史最终也无情的抛弃了加尔文及加尔文教义,现在的日内瓦竖起了一座塞尔维特的雕像以纪念那些受到宗教迫害的人们,这也是对加尔文罪行的控诉。

历史有时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也有过疯狂的文革时期,人们在批判封资修口号下,把许多历史文物付之一炬,好像古人就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去做一样,可是这种观点本身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谁要是穿着漂亮一点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好像人们劳动创造就是为了过清教徒式的生活。

最最可怕的就是文字狱,记得当年姚文元有篇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把《海瑞罢官》这出戏说成是为彭德怀翻案,就是这篇文章将三个国宝级人物吴晗、邓拓、廖末沙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让他们含冤而死。

咱们姑且不论这出戏是不是为彭德怀翻案,就便是为彭德怀鸣不平又有何不可?

当一个社会只能有一个主义、一种思想、并且不能有任何不同声音的时候,这样的社会无疑是专制的;是向中世纪倒退的;也是不人道的。在似是而非的说教下,上至国家主席、开国元帅,下至平民百姓,许多人被无辜迫害致死,就是他们死了,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人们一个个都是没有独立思想的人。

人们有时在面对强大的思想控制面前往往采取放弃自己独立思想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甘愿成为思想上的矮子,精神上的懒人,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

现在来看看这幅文革时期批斗大会的照片,两个彪形大汉把一个赢弱的女子反拧胳膊站在台阶前批斗,这是多么残暴的甚至是有些流氓似的下作的行为,它就这样以革命的名义发生了。据说这个批斗大会有三十万人之巨,却没有一个人有罪恶感,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悲哀,由于我们没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连简单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丧失了。

在文革时期也有几个像张志新、遇罗克这样的小人物,敢于说出他们不同的观点,可是他们却显得那样的渺小,那样的无助,最后他们只能用生命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文革式的悲剧重演,这是我们的责任。

为女性的权利呐喊_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


为女性的权利呐喊_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_赛依伯《喀布尔》

《灿烂千阳》是卡勒德·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第二本小说。作为一个女性,《灿烂千阳》给我的震撼远远超过了《追风筝的人》。从头至尾,我心里像悬着一个秤砣一样沉重,让我一次次放下书,看看窗外的花鸟蓝天,喘上口气。

《灿烂千阳》就是一层一层的悲剧。女人生活在阿富汗就是一种悲剧,在和平年代如此,战争年代更是如此。玛丽雅姆,一个私生女,穷苦,母亲有癔症,性格暴躁。她渴望父亲,渴望爱和幸福,但母亲却将之视为背叛。她在父亲的门口等了一夜,看见窗帘后的父亲,明知道她在门口等待,却装作不知的父亲,终于心碎,回家后见到的却是母亲的遗体。而这,仅仅是她痛苦的一生的开端。

内疚的父亲将玛丽雅姆带回了镇上的家。为了接近父爱,她付出了母亲作为代价,这是她未曾想到的,然而内疚的父亲过了不久就将她远嫁,嫁给了一个老男人。婚姻的开始就是玛丽雅姆一生的坟墓。她的丈夫,拉希德,将她视为一个奴仆,一个归属物,而不是一个妻子。她忍气吞声,直到拉希德趁着战火,娶了一个小姑娘,莱拉。在莱拉和莱拉的孩子身上,玛丽雅姆重新感受到了幸福的感觉,为了莱拉和孩子的幸福,她在危急时刻杀了拉希德,自己慷慨赴狱。

玛丽雅姆的一生几乎是没有亮色的,几乎没有任何阶段,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生活。她心里都是苦,年幼时的苦,丧母的苦,内疚的苦,出嫁的苦。但好在,她没有经历过好日子,她不知道丈夫可以深爱着妻子,而不是像奴仆像畜生一样。如果她知道的话,她毫无亮色的人生将会更加痛苦。

我知道你还小,但我希望你现在就明白并且记住这个道理,他说,婚姻可以等待,教育却不行。你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女孩。真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这一点我很清楚。我还知道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了,阿富汗将会像需要它的男人一样需要你,甚至比需要它的男人更加需要你。因为,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过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莱拉。没有可能。

莱拉的父亲是书中唯一一个现代男性,深爱着妻子,尊重她,理解她。他人生的拐角就是苏联对阿富汗的战争,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两个儿子,妻子也变得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让孩子进行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真是一本好书。

因为朱永新老师的推荐,我才像看小说一样地拜读了此书。可能是水平和视角的问题,我觉得读懂作者的意图不是那么的容易,有些地方要多次反复看,才明白。朱老师特别表明作者戴维珀金斯在美国相当有名,是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本书主要是倡导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太过注重灌输知识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学习。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呢?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考试要考,这个回答太无聊也太不负责任了。也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对你以后有好处,但这个回答也很难有说服力。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哎!我的想法是内心的丰盈不是用成功和实用性可以表现而已。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也就是说,既不是关于阅读、算术这样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讨论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因为职业需要必须学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两块知识,不存在异议,每个人都值得或者说必须学习。而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里,到底什么知识值得学习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有必要反思。

在全书的第一章里,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这个概念可以用北京十一校的特级教师魏勇的话来解释,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能是个解二次方程的高手,却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些80%的人一用就灵,是中国人就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很清楚知道平均数、标准差这些基础概念,也能将这些概念应用在对一些统计数据的评判上。这些观点,我比较认同,作为一个资深的初中数学老师,我也不喜欢通过数据来简单地量化学生的优劣好坏。许多品质应该在做的过程中得以了解,教育应该重过程,轻结果。有人经过努力学有所成,如果他学会了二次方程也许就很有自信地学习其他知识。我觉得其中的思维品质还是有益于人的成长的,现在的数学新课改已经变成重思维方法,轻技巧死读就是很好的为未来学的很好说明。

珀金斯教授在书中讲到他看到过一个老师组织学生用跳舞的方式来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从教材里写的有丝分裂的各个步骤中提取线索,自己来编舞,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枯燥的、教条式的生物知识。这看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但是作者指出,这种方式的确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有丝分裂这个知识点,但却没有回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有丝分裂和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到底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说的很现实。反观我们听过的、见过的、甚至参与过的类似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多时候,我们为之叫好,仅仅是因为它的形式更新颖,而忽略了它在教学目标上是否有所突破。尤其是数学课堂的思维导向,更应该值得关注。而不是平庸热闹的花样。

我跟作者一样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珀金斯教授还进一步将这个定性的标准分解成了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个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对某种知识的理解是否具备全局性呢?作者给出了四个标准。四个标准是:

1)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越多样,越透彻,就越能丰富我们对事物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沟通,越智慧。

2)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也就是说,知识是有用的,不论是个体生活,还是参与社会生活。

3)全局性理解应该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就是学书本知识,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事实上,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和培养人的心性有关,就看老师怎么教了。

4)对某项知识的全局性理解在真实生活的很多方面会找到应用的机会,并且可以迁移到其他知识领域。

总之,教育不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在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我很认同作者提出的值得学习的知识的标准,而我同时也在想这样的标准在实践层面上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比如说如何平衡学习者当下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如何平衡学习者自己认为的需求和教育者认为他们有的需求?如何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作为一线老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转变为孩子进行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500字-不快乐的权利


《美丽新世界》部小说与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著作的《一九八四》,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我是在读过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后了解到这部小说的,所以前不久我读完了它。

这本书主要刻画了一个距今600年的未来世界,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接受着各种安于现状的制约和教育,所有的一切都被标准统一化,人的欲望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完全满足,享受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带来的痛苦,然而在机械文明的社会中却无所谓家庭、个性、情绪、自由和道德,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真实的情感,人性在机器的碾磨下灰飞烟灭。

与《一九八四》相同,它们描写的社会都有几个特点:一、阶级固化性。号民们各司其职,内党员外党员和群众的差异,、等不同层次的民众。二、拿性话题。《1984》的性生活是最严格的,至少对党员来说是这样。群众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自由的。《美丽新世界》是最自由的,从小就开始性交,这是作为人生之乐的一部分。三、把当事人认为幸福作为社会稳固或者说维系统治的重要手段。他们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我单单看重当事人认为幸福这个手段,是因为正因为这个手段,我无法反驳这两种世界的存在。我们可以说两种世界的当事人幸福都是强加的,虚幻的,《1984》里通过对个人内心情感的征服,《美丽新世界》直接从出生前就开始训练,幼儿时还要做条件设置。

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约翰与新社会元首的对话,关于人性的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冲突:

可是我喜欢不便。

我们不喜欢,元首说。我们宁可舒舒服服做事。

可是我不要舒服。我要神,我要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至善。我要罪衍。

事实上,穆斯塔法德蒙说,你在要求着不快乐的权利。

那么,好极了,野人挑衅的说,我是在要求不快乐的权利。

不消说,还有变老、变丑和性无能的权利;罹患梅毒和癌症的权利;三餐不济的权利;龌龊的权力;时时为着不可知的明日二忧虑的权利;感染伤寒的权利被各种难言的痛楚折磨的权利。

一段漫长的沉寂。

我要求这一切。野人终于说。

关于欧美的小说,大多体现的价值观与中国的小说有些出入。他们更强调个人的感受,争取个人的权利,把个人当成个人,他们的作品中大多数有个人主义的意味;而中国强调的是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息息相关,个人不代表个人,而是代表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更是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当我在读这一段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原来苦难、悲痛、疾病也可以是一种权利,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喜欢或者愿意去承受这些不好的事物,但是也正因为人生是不完美的,这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亲友的爱和珍惜幸福快乐。

最近一段时间,我报名了入党积极分子并在学习党课,但是也许是因为本身学业上的事情就很繁忙,所以我们部分人的考试和平时笔记没有达到很高的要求。在结业典礼上,党支部的同学严厉的批评了我们并说我们三观不正,批评我们在空间和朋友圈抱怨党课材料多是不正当行为,这些行为都被我们看在眼里。在此我并没有责怪任何人的意味或者是说针对什么,只是我个人不喜欢这种受人监视的感觉,如同《一九八四》里的思想警察真实的潜伏在我的身边,仿佛要看透我的大脑和思想。

但是一个人是永远不能被真正的看的透彻的。

我们会成长,会思考,会移动,想法是瞬间万变不可捕捉到的。欢喜、悲痛、大笑或者嫉妒,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所有权利,我更愿意做一个情绪自由的人,而不想被控制或监视脑子。

《你的权利从哪里来》读后感2000字


五一假期为了不给大家添堵,窝在家里看完了一本书《你的权利从哪里来》。这是我第一次看法哲学一类的书,看完有如醍醐灌顶,忍不住拍案叫绝,所以懒惰如我,跑来公众号写读后感来了。

《你的权利从哪里来》,作者艾伦德肖维茨,美国当代著名的刑辩律师,28岁即成为哈佛法学院教授;他曾在备受瞩目的辛普森杀妻案、克林顿绯闻案与弹劾案中担任辩护律师。美剧《Boston Legal》男主艾伦肖的原型,正是本书作者。

作者这里强调的权利,是right,是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而非权力power,后者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所以,从书名上,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一本讲人权而非纯政治书,讨论的是与政府有关的个人权利。权利来自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权利的来源决定了权利的地位与内容。这本书可谓作者一生著作的缩影,本书的观点,一言以蔽之:我们的权利即不来自上帝,也不来自自然,而是源于人类所经历的恶行,是为了人类不再受过往恶行的伤害,是获得公平与自由的斗争过程Rights from Wrongs!(这一原标题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英文的博大精深。)

权利来源的分析,简单说分为自然法与实定法。自然法及自然法的衍生说法主张,偏形而上学,它认为权利内容的基础在于外在来源,如上帝、自然、理性或某种客观之前在的观念,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发明或被创造的。该主张有诸多逻辑漏洞,不一一列举,说一点:认同自然法的以宗教基要人士居多,他们认为权利来自于上帝,然而我们却看到上帝的律法针对两性地位设计了差别对待,上帝的神圣律令也成了将种族灭绝的圣战、宗教裁判所、奴隶制度、对穆斯林的偏见、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对美洲原住民进行的种族灭绝等诸多恶行予以正当化的托词。

现代社会的人权理论,讲求公平与平等,所以上述种种若真是奉行上帝的旨意,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若权利不来自于上帝,那么权利来自于自然吗?自然法学说支持者认为存在即合理,但权利来自于自然也不过是对权利来自于上帝的衍生说法,因为上帝创造自然,自然是上帝的艺术。然而自然是道德中立的。自然充满了美与奇景,但也在暴力与掠食中繁盛;自然不能成为人类法律或道德的生命逻辑。所以,作者提倡的是nurtural rights(培养权利)而非natural rights(自然权利)。

那么权利如何培养?基于人类的经验和历史。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的建构物,为的是努力提升人类自己以脱离自然状态加强人类为善的能力,打消人类为恶的能力。权利的构建取向为首先辩识出我们试图避免重演的重大恶行有哪些,接着则探问某些权利的丧失是否导致这些恶行的发生。权利来自于经验,随经验而变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皇帝君权神授高高在上,百姓凄苦却仍要跪地拜谢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几千年的不平等遭遇,最终培养出了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奴隶制度下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在这种恶行下,人类社会培养出了劳动法,以自由劳工取代奴隶。数万名黑人奔抗议多年,马丁路德金与肯尼迪总统先后被刺杀,才换来了今天的种族平等并迎来了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尽管妇女能顶半边天,全社会对女性依然持有偏见,绝对的男女平等依旧遥不可期;尽管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恐怖主义依旧猖狂。权利是避免恶行的斗争过程,只要恶行还在,权利的斗争就永远没有获胜的一天;恶行永在,因此权利长存。

我对文中所述观点,还有一处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作者说明了现代法律体系(尤其是美国)的构建其实是对权利的消极运用,或者说是负面清单。法律条文往往不会言明你可以做什么,而是限制你不可以做什么,尤其是对政府权利的限制。书的扉页摘录了一段第十六章不受政府审查的权利存在吗其中的一段话:有人说,一开始敢于焚书的政府,最后必定敢于焚烧人民。这种说法或许过度概括了历史,但它却指出了重点:实行政府审查通常会引起其他恶行,例如告密、搜查、宣誓效忠、胁迫与拷问这些行为往往隐藏在审查制度之中。通往不义的道路,往往是从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开始的。

作者对政府审查制度予以抨击,因为这往往容易造成恶行,中国历史上有太多因统治者审查而造成的冤假错案,说个近的,十年浩劫期间多少有识之士惨遭迫害?再举个例子,武则天登帝位初期,为了震摄朝堂排除异己,精心设计了匦检制度,鼓励下情上达,于是大家都去告密。她命人打造了一个铜匦,分成四格,开四孔可入不可出。四面正对东南西北,东面延恩匦,求仕进者投之;南面招谏匦,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伸冤匦,有冤抑者投之;北面通玄匦,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然除通玄匦外,其他三匦形同虚设,所有人都想着告密,梦想着通过告密一夜之间飞黄腾达。最有名的酷吏来俊臣还将他及其党羽制造冤狱的过程写成了一部经典著作《罗织经》,其中经典语录:刑有不及,陷无不至,不患罪无名,而患上不疑也。刑罚总有不能及的地方,而诬陷则没有什么办不到;不必担心没有名义加罪于人,就怕君主对这人没有猜疑。庆幸自己生在民主社会中,生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中。在民主制度中,真正的统治者终将是人民。

此书不愧是作者一生著作的缩影,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文采卓然。随手摘一段感受一下:如法朗士(Anatole France)所言:自然并无原则,她并未提供我们理性,让我们相信人类生命是值得尊敬的。自然对世事淡然处之,对善恶不加区别。

即便说出上帝不掷骰子这句名言的爱因斯坦,也不相信自然的不变法则可以直接转译为人类道德的永恒法则。任何人只要以客观的眼光注视自然,便会发现自然是道德中立的。自然充满了美与奇景,但也在暴力与掠食中繁盛。自然是头喂养无助幼兽的母兽,为了生存而杀死其他无助的动物。自然是带来生命的阳光,但尾随其后的却是死亡的洪水。人性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与希特勒;耶稣与托尔克马达(Tomas de Torquemada);康德与尼采;孔子与波尔布特(pol pot);曼德拉与本拉登;对遭轻蔑者伸出援手的马丁路德,与支持围捕犹太人并使之沦为强制劳动营中的可悲俘囚的马丁路德。人性是激进的穆斯林看到美国人从纽约世贸大楼跳下丧命而高兴地跑到街上跳舞,人性也是其他穆斯林进入清真寺祈祷恐怖主义的受害者能够幸免于难。人性是哈马斯(Hamas)建立学校与医疗中心给是自然伊斯兰儿童,人性也是哈马斯炸死正要上学的犹太儿童。

最后,以作者的话结尾:权利是人类得享安全的惟一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点,权利也需要人类倍加珍视和维护。为权利而斗争,权利才能永存!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为权利而斗争》有感:民法中的权利》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货币之权利之争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