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

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7 来源:互联网

垓下之围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垓下之围读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垓下之围读后感(一)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德;楚歌四面,霸王傲气犹存!

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西楚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东城快战成在英雄善战之勇;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西楚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org)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风云叱吒,披荆斩棘,勇猛无比!此绝非常人所能及。伟大的战绩摆在眼前,面对这骇人之势,我们哪能不肯定,不折服?面对如此骁勇善战,敢作敢当之士,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乌江自刎成在英雄知耻重义之品;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生死抉择之境,霸王视死如归。面对骓马,霸王善良不忍;面对亭长及江东父老,霸王知耻重义;面对宿敌,霸王勇猛果敢;面对故人,霸王气度豁达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霸气犹存!自刎乌江,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绝非是常人所能践之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这感人肺腑的举止行动,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人无完人,霸王项羽当然也无能幸免。缺乏政治远见,而以武力经营天下,便是他值得遗憾的地方。但我们也要看到末路多情、勇猛无比、知耻重义的他,看到他刚柔相济、忠厚豁达、个性鲜明的一面垓下一战,从战争输赢的角度来说,项羽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就能因此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劳,伟大业绩吗?不能!

我们绝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来草率评论这一代霸王!在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实例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霸王项羽是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个伟大的成功者!

垓下之围读后感(二)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七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平常女子。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看得多了,对辗转征战之道也略知一二。她明白了,项羽今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出重重包围,以图再起。突围需要轻装,还需要经历几场恶战。她是个娇弱的女子,无力协助他冲杀破围。在突围作战中,项羽还需要分心分身来照顾她,保护他。这将使他如何一心杀出重围?两人感情深挚,是战争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项羽痴心眷恋着她,她也一刻离不开项羽。但到了突出重围、以图再起的关键时刻,豪爽不让须眉的虞姬,决不愿拖累他,舞剑自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失意得竟无力救一心爱的弱小女子,岂不悲乎?

二、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作为灭暴秦的英雄,由于缺乏政治谋略,大开杀戒,坑兵无数。章邯降后,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打败田荣后,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又烧杀纪信,烹周苛,杀枞公。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丧。项羽突围渡淮,到达阴陵时,天色已晚,官道失修,认不清道路。前队的尖兵,向路边的老农问路。老农欺骗说:左。队伍向前走,陷人了一大片沼泽地带。无路可通,只好慌乱地四处找路。项羽回过头来,再走上官道时,人马大多已走散了,身边只剩下了28骑。迷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让刘邦的追兵赶上了。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岂非民情之悲乎?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想当年项羽义杀宋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秦军主力。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邦大败。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从数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四、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移船靠岸,劝说项羽东渡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项羽却不愿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历来说法颇多。有人说项羽知耻重义,逃生是耻,弃众违义;有人说项羽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江,如今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有人说项羽慈悲为怀,大义当先,为免却无辜的生灵遭受涂炭,不愿把燃烧了五年的楚汉之争的战火再继续燃烧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苍生。不管后人如何评论,项羽此时真的是处于两难境地,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故乡,面对白发苍苍的乌江亭长,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死了之,岂不是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吗?

五、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六、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七、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以上六悲是同一层面,更深一个层面的悲是项羽到死尚不知败在何处。对于失败的原因,后人评说甚多。他的对手刘邦说夫运筹帏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若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若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正确指出项羽不能用人。《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柏林之围读后感范文3篇


我在暑假期间读了《都德短篇小说选》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柏林之围》,这部短篇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柏林之围读后感,欢迎查看。

柏林之围读后感1

《柏林之围》是都德的另一个短篇名作。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弗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

小说构思新颖,原本的“巴黎之围”,却被定名为“柏林之围”。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动人的悲剧色彩。风格委婉细腻,语言质朴无华,篇幅短小精悍,也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从艺术的巧妙性和思想的深刻上看,小说都堪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林中的爱国主义名篇。

柏林之围读后感2

我在暑假期间读了《都德短篇小说选》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柏林之围》,这部短篇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的一个老人贯穿了全文,那就是菇沃上校。这个老人是一个特别看重荣誉和爱国主义的人,当他听说法军战败后,当即中风倒下。她的小孙女和医生为了他的病情,不断编谎话。在普军包围巴黎时,他们说是法军包围了柏林。普鲁士兵进巴黎时,老上校以为法军凯旋,于是,他穿上军装准备迎接凯旋归来的法国士兵,而他看到的却是一队队普鲁士士兵行进在巴黎的街道上,这晴天霹雳,使老人的心猝然停止了跳动。

这篇小说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视角的运用,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动人的悲剧色彩。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篇幅短小精练也成为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爱国诗人陆游,他在老年时仍不忘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但始终没能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幕,最终在抗金的呼声中病终。他不也是和菇沃上校一样,热爱祖国,但终究心愿未成,含恨而死。我很敬佩他们爱国的高尚情操。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向菇沃上校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爱国思想。努力学习,争取做国家的栋梁,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柏林之围读后感3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太长了,我怎么也看不下去。总是知道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在战争年代应该尤是如此,我们想出去,敌人想冲进来,无论是围城,还是被围都有了主观的冲动。所以战争总是由欲望的膨胀而来的。因而,战争总是残酷的,美丽的幻想和悲剧的事实可能只有一墙,仅仅一墙之隔。

都得先生对普法战争的写作数量不多,确是那一期间最好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都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总是沉重的步调,总是悲惨的结局。所以,才能将战争的残酷体现出来。那个经历拿破仑时代的,不知多少次打败德国军队的儒弗就是最终的牺牲品。有道是,死而无憾,可他却是在幻想和事实交织时,被迷惑所杀的人。

在普法战争后期,巴黎即将被德国围攻。那个儒弗上校听了战败德消息后麻痹在地,医生和老人的孙女开始挽救他。然而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被挽回的希望很渺茫。当一个错误的战报传入他的耳朵后,渐渐他的身体开始好转。当然,真正的消息一定会要了他的命。因此,他的孙女打算开始用错误的谎言骗老人,让他的身体恢复起来。她编造法国军队即将围攻柏林,然而事实是德国人开始围攻巴黎。围攻巴黎的军队渐渐逼近,巴黎即将被德国人占领。出乎意料的是儒弗老人打开了窗户,在阳台上看到了残酷的现实。最终,摔下了阳台……

多么悲怆的作品!一位有着爱国热情的老人却是在幻想和“谎言”中表现出来的。包括《最后的一课》在内,我们不难发现,都得写得不是英雄形象,而是一个个普通人。不过,体现得却是同样的高尚伟大的情感。这就是沉甸甸的民心,不再激昂壮烈,而是深沉厚重,那是与生俱来的,却不是宣传的作用,给予人们无尽的哀思。

作品本身也充满了许多的不知性,给人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后来的虚幻(巴黎之围和柏林之围)两条线的互相交织更是给人十足的妙趣,让我会心一笑。的确,很好。也许这就是都德本领,更广义地说是高超的写作技巧,那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了。

摘记:

瞧他们在一起,可以说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色泽与光洁。

这时,前哨部队的头四个骑兵可以看见在高处阳台上,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挥着手臂,跄跄踉踉,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这一次,儒弗上校可真的死了。

读《垓下歌》有感


读《垓下歌》有感

良辰美景奈何天,英雄末路美人怜。

手持吴越薄钢刃,香魂血洒乌江边。

题记

历史静止于一个凄凉之夜,

垓下、四面楚歌。

一轮残月悬挂在苍穹,鹅毛般的雪肆意地下着,四周一片寂静,只剩北风的呼啸和鸟儿的哀啼。项王帐中,昏黄的烛灯发出凄冷的光。火炉在帐中熊熊的燃烧着,殷红的火光映暖了营帐,却融不了人心头的寒冰。耀眼的炉火旁,端坐着一位绝代佳人,她是项羽的夫人,楚地有名的虞美人。可此时,美人的绝世容颜少了往日的明艳与动人,多了一层幽怨和哀伤。她紧紧的裹了裹身上的大氅,蜷缩在榻上,心中充满了迷惘与不安。我的将军,他真的会失败吗?从未见他如此落寞,他可是我的英雄,是西楚霸王,怎么会败呢?她在心中反复思索着。

朦胧中,汉营的方向传来一阵楚地的歌谣,听着家乡的歌谣,她潸然泪下,思绪随着歌声飘向了远方。当年,项、虞两家均是楚国的贵族,两人结秦晋之好,被人们称连理枝、比翼鸟。项羽起兵后,她随夫君各处征战。那时的项羽,雄姿英发,豪气冲天。每当凯旋归来,军士欢呼雀跃,项羽骑在乌雅马上好似盖世英雄般向她走来,庆功宴上,拥她入怀,说:他日霸业大成,必将报答夫人的深清。听到这话,虞姬的心中无比的幸福。在她心中,项王是夫,是王,是天,更是她一生的骄傲。

突然,她的思绪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从帐篷的缝隙中望去,只见士兵行色匆匆。原来,他们也想家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可如此一来,兵败垓下便成了定局,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若兵败,她的英雄必定命不久矣。那她呢?又将何去何从?要么随项王而去,要么被接入汉宫.不!她失声的站了起来,不敢再想下去。她是楚国人,是项羽的妻子,是项王的夫人。她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丧失气节,在汉宫承欢侍宴,倚身卖笑,那是极大的侮辱。忽然,她仰头惨然一笑,两行清泪滑过脸颊,心中仿佛已有了答案。

虞姬换上华美的霓裳,化上浓艳的妆容,脚步坚定、从容,无所畏惧的走向她深爱的夫君,走向她最终的归宿。

此刻,项羽正伏在案前,斟酒自酌,杜康倾洒,浸湿了寒光凛凛的盔甲。她缓缓地走向项羽,依偎在他身边,抚摸项羽满是胡渣的双颊,道:将军,妾陪您喝一杯。举起金樽,饮下了满杯的忧伤。夫人.. 项羽深情的望着她,欲言又止。将军,还记得吗?当年在婚宴上,您说:遇上夫人,项羽三生有幸,定不离不弃,携夫人一起坐看天下。项王哑然,一声苦笑。将军,生于乱世,我一介女流,能带走些什么?又能留下些什么?能与将军相知相伴,已是万幸。今日,臣妾想送将军一句话:在这世间行事,过了便是错了,这便是过错,若有来生,将军必定还是盖世的英雄,只愿将军不再有过错项王怔住了,不知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还是对未能听进忠言的悔悟。望着眼前的项羽,她淡淡地笑了,举起金樽,扬起下巴,饮下一杯烈酒,罢了,妾再为将军献一支舞吧!

转身从项王腰间抽出佩剑,在凄凉悲壮的楚歌中,在侵心蚀骨的冷风中,翩翩起舞。她舞得刚柔并济,精妙绝伦,剑在她柔软的身边呼啸着掠过,阵阵烈风把她本已左右摆动的纱衣吹佛得若隐若现。刚柔间,一缕缕银光在寒冷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凄凉。此刻,没有丝竹相伴,没有笙箫相随,只有项王的低声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听着项羽的沉吟,她的心如针扎般疼痛。她看着她的英雄,依然那么魁梧与挺拔,不过眉宇间少了往日的霸气,多了几丝悲愁与无奈。项羽不看她,独自吟着他的诗,却分明是在问她,于是她随声附和:汉兵已落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道尽了她的柔情,诉尽了她的忧伤,这是她的答复,更是她的绝唱。

她的剑仿佛舞得快了起来,剑也越舞越靠近颈部。突然间,伴随着缓慢的楚歌,她优美地往颈间一刎,一滴滴鲜红的血和着泪水从空中下落,下落这一刎,结束了她的一生;这一刎,抹去了项王的暴虐;这一刎,别了她的情,断了她的英雄的顾虑。夫人不项羽如迅猛的猎豹般冲上前去,紧紧抱着他的虞姬,声嘶力竭地怒吼着。

大雪停了,北风止了,乌江边苍茫的大地上,连那鸟儿的哀啼也不见了。远处,仿佛传来一声哭诉,天地都为之动容,可虞姬香魂一缕,握不住,最终随风消散.

《赵云杀出曹围》读后感400字


刘备被曹军追杀的无路可逃,只好从樊城逃到江陵。逃离过程中,甘靡二位夫人和儿子阿斗被冲散了。赵云苦苦寻找,终于从人群中找出甘夫人,让她先走,自己又在井旁边找到了糜夫人和阿斗。这时,曹军追来,把赵云围了一圈又一圈。靡夫人扔下阿斗,跳井自杀,赵云抱起阿斗,持枪上马,一连杀死无数大将,冲出曹军重围。

赵云感到长坡桥时已染战袍,跌跌撞撞回去,把阿斗递给刘备。布料,刘备把阿斗扔到了地上,说:“为了这小子,差点损失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十分感动。

我想对刘备说,你是一个仁义之君,总以仁义为本。但有时你的感情我也不能理解。既然阿斗已经救回来,赵云已经受了伤,你再把阿斗仍在地上,有什么意义?在那个年代,子继父业,阿斗也是你的接班人呢。

我想对赵云说,你不像关、张那样顽固,不像吕布那样无谋,你既武功好,又有谋略,还事事顾全大局,听军师的。你多次英勇抗敌为国杀敌,这次你又不顾一切地把阿斗平安地送回来,自己身负重伤。我喜欢你,你是一个很完美的人。

读后感作文400字:《垓下歌》阅读心得


这学期我家发起了读书运动,爸爸是老师,自然是领头的。爸爸从《古诗》里选了一些诗歌,让我背诵。有一首《垓下歌》写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别看这首诗就几句话,里面的故事可丰富了,而且故事就发生在我家乡!爸爸说项羽是个大英雄,但是运气不好被另一个英雄刘邦围困在垓下这个地方,眼见大势已去,项羽一边流泪一边写下了这首诗,跟自己心爱的战马和妻子告别。后来项羽突围出来,狂奔了八百里到了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过长江,拔剑自刎而死。据说行到江心的乌骓马见主人自刎,便跳下小船追随主人而去,马鞍遗落在江边变成了一座山,形成了现在的马鞍山市。我妈妈就出生在马鞍山呢。

爸爸说现在的乌江不是江而是一个小镇,离奶奶家只有20里路。现在那里还建有霸王祠纪念项羽呢。爸爸还告诉我,项羽死后,乌江人就不用翠为孩子取名了,因为翠拆开了就是卒羽

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英雄。

湖南百虎围村事件


用爱编织生命之网——读《百虎围村》有感

轻轻地合上《百虎围村》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万千。百虎夺幼虎的大爱情怀,雌雄林麝的感人爱情,兔狲拯救少女的暖心之举等画面,一直萦绕在我脑海。

书中描写百虎夺幼虎的壮观场面,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是1957年,在湖南某深山一只华南虎幼崽被猎人逮住,藏在村里。百来只大虎不畏猎人攻击,进村庄,跨火海,展开了一场人虎大战,最后成功营救了这只可爱、可怜的幼虎。

动物有情,人间有爱。还记得那个为救自己学生而被双腿截肢的张丽莉老师吗?2012年5月28日晚,一辆失控的客车撞向学生,危急关头,她义无反顾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在车下,年仅29岁的她,造成双腿截肢。一个看似文弱的女老师,在关键时刻怎会有那么大的勇气,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我想,那是因为爱赋予她神奇的力量。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爱的真谛,她用伟大的壮举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

人世间之爱,不仅萦绕于师生之间,也网织于偌大社会间。这又让我想起最美妈妈——吴菊萍。2017年7月2日,在杭州滨江区的某一小区,一个2岁的女童突然从十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但她的手臂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这正是人性的伟大之处,她的一伸手,是对生命的接手,是无畏,是大爱。正如歌曲《爱的奉献》所言: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今天,我要把这蕴涵着生命和爱的书推荐给所有人,让这张用爱编织成的生命之网撒满世界,爱让脆弱的生命变得更加坚强,变得更有价值。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垓下之围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垓下之围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