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完璧归赵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完璧归赵读后感1000字

完璧归赵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完璧归赵》读书笔记300字。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完璧归赵》读书笔记3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觉得《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很好看,我最喜欢其中的故事《完璧归赵》。

故事是说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和氏璧,这是一块稀世璧玉,秦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换他的和氏璧,赵王怕秦王耍赖,就派了蔺相如去,蔺相如对赵王说如果秦王不给十五座城池,就会把璧完整的送回来。

后来蔺相如就去了秦国,蔺相如看出秦王只想要和氏璧,根本就无意给赵王城池,就对秦王说,如果强逼夺取和氏璧,他就与玉璧一起同归于尽,蔺相如估计秦王肯定是不肯给赵王十五座城池的,于是就叫一个随从穿上老百姓的粗布衣服,藏着璧玉从小路逃回了赵国,后来秦王知道了以后,只好把蔺相如放回了赵国,赵王就封他做上卿,负责处理国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为自己的国家考虑,就像我们的解放军叔叔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保卫着我们的国家。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完璧归赵读后感


完璧归赵读后感(一)

今天,我有幸品读了《完璧归赵》这篇文章,令我感悟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述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赵惠文王有一块绝世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此事,便想将和氏璧据为已有,并对文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文王便命閵相如去和秦昭王交换。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蔺相如去见秦昭王时,秦昭王不但不升正殿迎接他,还傲慢无礼,只字2020不提用城换壁的事,蔺相好如看出秦昭并没有给十五座城赵国的意思,蔺相如就假装要把和氏璧撞碎,秦昭王没办法,只好把和氏璧还给了赵国。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像秦昭王一样,不分十五座城给赵国,以怎能得到和氏璧呢?遇到困难时,要像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一样,不能向困难屈服,自己要冷静想办法去解决,就会完璧归赵了。

完璧归赵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2020叫做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说的是赵国有个人将一块美玉送给赵王,秦王也非常喜欢那块壁,派人向赵王请求,假装用十五座城换那块壁;赵王知道这是一个骗局,秦王肯定不会给。但是不把壁给秦王怕吃亏。就派蔺相如带壁去秦国,要不失壁,又揭穿秦王的骗局。蔺相如来到秦国,将壁献给秦王,秦王很高兴,却不提给赵国割城的事,蔺相如灵机一动说:这块璧有斑点,我指给你看。秦王把壁给他。他拿到壁说:我把壁给你,你却不割城给我国,如果你再不割,我就把壁摔碎。秦王怕玉毁了,就答应了。蔺相如又说:你必须举行很大的庆祝活动,否则就不给。秦王答应了,举行完后,秦王向蔺相如要壁,可蔺相如却说:壁已经派人送回赵国了,将城池给我国,再派人送来。要么,你也可以杀了我。秦王本就不诚心换壁,又怕破坏两国关系。后来,秦王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给秦国壁。

读完后,我真佩服蔺相如,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所以才能取胜。既顾全了大局,又保护了自己,真是聪明!我们要学习蔺相如的聪明才智,而不要学习秦王的不守信用。

完璧归赵读后感(三)

前些日子从老师的推荐书目中,爸爸为我挑选购买了林汉达先生着的《上下五千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发生重大事件的一本历史书籍,因此研读这本书可以探索古代奥秘。最近,在老师每次为我们读其中的故事,我也渐渐被它迷住了,尤其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完璧归赵》,主要讲在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想方设法夺过来,便假意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当时秦强赵弱,加之秦国是虎狼之国,赵王不得不从。只得硬着头皮,派使者去送,可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敢去,因为秦王太强大了,拥有重兵,对赵国那可是虎视眈眈,根本不把赵国放眼里,要想得到十五座城池更是天方夜谭,(.org)这次任务基本上就是去送死。这时,赵国有一位叫蔺相如的文臣,自愿去当使者,最后他在秦王的威逼下毫不惧怕,几经周折,最终带着宝玉,平安无事地回到了赵国。由此,我深深地被蔺相如折服了。

蔺相如是多么聪明,多么沉着。面对当时全国最强大的秦王,他完全没有惧色,镇静地跟秦王谈判以15座城池换和氏玉的事情,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秦王根本没有用15座城池跟赵王交换和氏玉的意思,所以,他在大殿上举起和氏玉对秦王说:您没有诚意跟我们找过交换和氏玉,只会故意做样子来骗人,所以我宁可玉碎也不愿瓦全,我要和这块和氏玉一起撞向墙壁!秦王因为害怕玉碎了,只好道歉,当天晚上,蔺相如就叫人把和氏玉秘密交出去,完好无损交回到赵王手上,这样即便秦王想要也要不到了。

蔺相如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可见他是多么伟大。面对强国的威慑,他没有一丝的惧怕,可见他是多么有胆识。在秦王的阴谋诡计下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本国,可见他是多么有谋略。

在他的身上有很多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学习上,我们面对难题不能慌,要沉着冷静,要仔细想办法去解决它,战胜它,而不是知难而退。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也得向他学习,人生无坦途,我们必须在不平坦的路上排除那些绊脚石,使自己顺利抵达人生的目的地。

完璧归赵读后感 (300字)


今天,学了《将相和》,它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我感受最深的是《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是讲述了一次秦王知道了赵国有个无价之宝,就写信说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所有的人都知道,秦国是最不讲信用的。这时候蔺相如说,他愿意去秦国,还一定把和氏璧送回来!

到了秦国的宫殿,秦王看见和氏璧,对15座城池绝口不提,这时,蔺相如说:“和氏璧有点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得到和氏璧就说:“我看陛下并不想交换15座城池。”你不给我,我就和和氏璧死在这里。秦王怕他真的把和氏璧弄坏,就送他走了。

让我知道了,遇到问题不要退缩,要用打败困难。获得的知识就更多!!

编辑推荐:

《完璧归赵》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说的是赵国有个人将一块美玉送给赵王,秦王也非常喜欢那块壁,派人向赵王请求,假装用十五座城换那块壁;赵王知道这是一个骗局,秦王肯定不会给。但是不把壁给秦王怕吃亏。就派蔺相如带壁去秦国,要不失壁,又揭穿秦王的骗局。蔺相如来到秦国,将壁献给秦王,秦王很高兴,却不提给赵国割城的事,蔺相如灵机一动说:这块璧有斑点,我指给你看。秦王把壁给他。他拿到壁说:我把壁给你,你却不割城给我国,如果你再不割,我就把壁摔碎。秦王怕玉毁了,就答应了。蔺相如又说:你必须举行很大的庆祝活动,否则就不给。秦王答应了,举行完后,秦王向蔺相如要壁,可蔺相如却说:壁已经派人送回赵国了,将城池给我国,再派人送来。要么,你也可以杀了我。秦王本就不诚心换壁,又怕破坏两国关系。后来,秦王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给秦国壁。

读完后,我真佩服蔺相如,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所以才能取胜。既顾全了大局,又保护了自己,真是聪明!我们要学习蔺相如的聪明才智,而不要学习秦王的不守信用。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完璧归赵》读后感范文


《完璧归赵》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2024叫做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说的是赵国有个人将一块美玉送给赵王,秦王也非常喜欢那块壁,派人向赵王请求,假装用十五座城换那块壁;赵王知道这是一个骗局,秦王肯定不会给。但是不把壁给秦王怕吃亏。就派蔺相如带壁去秦国,要不失壁,又揭穿秦王的骗局。蔺相如来到秦国,将壁献给秦王,秦王很高兴,却不提给赵国割城的事,蔺相如灵机一动说:这块璧有斑点,我指给你看。秦王把壁给他。

他拿到壁说:我把壁给你,你却不割城给我国,如果你再不割,我就把壁摔碎。秦王怕玉毁了,就答应了。蔺相如又说:你必须举行很大的庆祝活动,否则就不给。秦王答应了,举行完后,秦王向蔺相如要壁,可蔺相如却说:壁已经派人送回赵国了,将城池给我国,再派人送来。要么,你也可以杀了我。秦王本就不诚心换壁,又怕破坏两国关系。后来,秦王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给秦国壁。

读完后,我真佩服蔺相如,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所以才能取胜。既顾全了大局,又保护了自己,真是聪明!我们要学习蔺相如的聪明才智,而不要学习秦王的不守信用。

《完璧归赵》读后感范文【二】

前些日子从老师的目中,爸爸为我挑选购买了林汉达先生着的《上下五千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发生重大事件的一本历史书籍,因此研读这本书可以探索古代奥秘。最近,在老师每次为我们读其中的故事,我也渐渐被它迷住了,尤其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完璧归赵》,主要讲在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想方设法夺过来,便假意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当时秦强赵弱,加之秦国是虎狼之国,赵王不得不从。

只得硬着头皮,派使者去送,可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敢去,因为秦王太强大了,拥有重兵,对赵国那可是虎视眈眈,根本不把赵国放眼里,要想得到十五座城池更是天方夜谭,这次任务基本上就是去送死。这时,赵国有一位叫蔺相如的文臣,自愿去当使者,最后他在秦王的威逼下毫不惧怕,几经周折,最终带着宝玉,平安无事地回到了赵国。由此,我深深地被蔺相如折服了。

蔺相如是多么聪明,多么沉着。面对当时全国最强大的秦王,他完全没有惧色,镇静地跟秦王谈判以15座城池换和氏玉的事情,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秦王根本没有用15座城池跟赵王交换和氏玉的意思,所以,他在大殿上举起和氏玉对秦王说:您没有诚意跟我们找过交换和氏玉,只会故意做样子来骗人,所以我宁可玉碎也不愿瓦全,我要和这块和氏玉一起撞向墙壁!秦王因为害怕玉碎了,只好道歉,当天晚上,蔺相如就叫人把和氏玉秘密交出去,完好无损交回到赵王手上,这样即便秦王想要也要不到了。

蔺相如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可见他是多么伟大。面对强国的威慑,他没有一丝的惧怕,可见他是多么有胆识。在秦王的阴谋诡计下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本国,可见他是多么有谋略。

在他的身上有很多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学习上,我们面对难题不能慌,要沉着冷静,要仔细想办法去解决它,战胜它,而不是知难而退。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也得向他学习,人生无坦途,我们必须在不平坦的路上排除那些绊脚石,使自己顺利抵达人生的目的地。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完璧归赵》观后感250字


今天我观看了《完璧归赵》,我也想像蔺相如一样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爱国的人。

这里讲了赵王得到了一个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知道了,也想得到这一块和氏璧,就用十座城来换和氏璧。赵王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蔺相如看秦王没诚意换和氏璧,而是想霸占和氏璧,就机智地拿回和氏璧,并送回了赵国。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比学习课文时的体会更加深刻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被封为上大夫。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不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读后感范文:读《完璧归赵》有感


相信大家都听过“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但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宝王“和氏璧”。秦王得知,遍说用十五座城池换宝玉,赵王犹豫不定,蔺相如自愿带着宝玉去谈判。到了秦宫,秦王让大臣们一一观赏,毫无交换之意。蔺相如便设计拿回“和氏璧”,并对秦王说如要硬抢他便与“和氏璧”同归于尽。秦王无奈,只好假装交易,但被机智的蔺相如识破了,蔺相如又设计让秦王斋戒五天才能献宝,然后又偷偷差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得知后,又不敢攻打赵国,只好放了蔺相如。文章逻辑清晰,论述很严密,辩驳有力,合情合理,十分具有说服力,让人们真切而强烈地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简洁而朴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胆识和智慧。当秦王欣赏宝玉却不想交换城池时,蔺相如灵机一动,说宝玉有个缺陷,要指给秦王看,多么随机应变啊!秦王假装交换城池时,蔺相如又机智地说赵王为了送宝斋戒五天,让秦王也要斋戒五天才能献宝。从这些言语中,我们感受到蔺相如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智勇双全。要知道,带着宝物去秦宫是十分危险的,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以身涉险,他是多么的爱国啊!文中有处说蔺相如情愿自己和宝玉同归于尽,此处看似毁玉实则是护玉更护国。最后秦王无奈放蔺相如,也是折服于他的足智多谋,英勇爱国。我们也要有智有勇,才能走在人生的阳光大道!【作者:孙一鸣】

小学生完璧归赵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中国成语故事中的一个故事叫<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秦王说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去秦国,到了秦国,蔺相如看见秦王并没有诚意要交换,就想方设法的说服了秦王拿回和氏璧,并在那天晚上,蔺相如就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仅知道蔺相如很聪明,秦王很狡诈,而且我们应该学习蔺相如的聪明才智,不能学秦王的不守信用,我们大家都应该做一个守信用,对人真诚的好孩子!

完璧归赵读后感分享7篇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或许"完璧归赵读后感分享7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完璧归赵读后感(篇1)

读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仿佛使我穿梭于历史时空之间,回到那时而太平盛世、时而又硝烟弥漫的遥远时代。书中描绘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中国从古至今,从民族创建到现代五千年之间的历史故事。夏启创建夏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三国时期群雄纷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建立新中国等等,故事内容十分精彩,一波三折,有将士出谋划策,如巧施连环计的王允,火烧连营的陆逊,忍辱负重的蔺相如。有将士善于战斗,如单骑退敌兵的郭子仪,统一北方的李存勗。有爱国的勇士,如投江而尽的爱国诗人屈原,无辜而死的岳飞……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古人顽强的抗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其中,我最欣赏《将相和》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次政治交锋,蔺相如靠三寸不烂之舌当上了相国,老将廉颇不服气,便决定找机会羞辱他。蔺相如听说了,处处躲让着他,门客觉得蔺相如胆小怕事,蔺相如却说:“秦国之所以现在不进攻我们,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将军在,若我们关系分裂的事被秦国知道了,趁这个机会攻击我们,我们就会被吞并。”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是顾全大局,宽容忍让,十分羞愧,便上门负荆请罪,他们又和好如初。

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敬佩蔺相如。敬佩他有爱国之心,敬佩他聪明机智,敬佩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敬佩他将楚国的荣誉放在第一位,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危!写到这里,我想说《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是一部精品著作。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刻苦自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有先人的坚强的意志,发奋读书,永不放弃。

完璧归赵读后感(篇2)

最近,我在《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读到一个故事,名叫《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完后,我陷入了沉思。

这个故事讲得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凭着他的机智、聪明和勇敢,与秦王进行交涉,最后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并且自己也平安回到赵国的事。

蔺相如有勇有谋,使得完璧归赵,挽回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真是好样的!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一个记者嘲笑中国穷,便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存款?”周总理不慌不忙,幽默地说:“十八元八角八分。当前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它们加起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很好,币值稳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周总理和蔺相如一样,智勇双全,有力的回击了外国记者的刁难,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我在心里为他点个大大的赞!

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比利时人民反侵略战争中,战败的西班牙入侵者在逃离该市之际,点燃了通往市政厅地下火药库的导火索,企图将市中心夷为平地。当时一个名叫于廉的小男孩发现正在燃烧的导火索,急中生智,立刻撤泡尿将导火索浇灭,使该市幸免于难。他的机智和勇敢也令我深深的佩服!

蔺相如、周总理、小于廉它们都是好样的,我要向它们学习,成为一个遇事果断、有勇有谋的人!

完璧归赵读后感(篇3)

俗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的确,当我们中学生面对久远的历史和浩瀚的史籍时往往会出现迷茫。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垣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枯发黄一翻就碎的古籍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是那么的生动活泼,为什么到了某些作者的笔下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那些自以为是的历史学家为什么就不能将历史扣人心弦、曲折跌宕、回味无穷的一面展现出来呢?

写史写得好的书也并不是没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下五千年》。首先,这本书的标题简洁明了,区区五个字就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绵延幽长。还有,书里面的内容浅显易懂又不过于简单,不像某些“学究书”那样故作高深,看上去什么都写了,其实什么都没写。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而且,这本书涉及的面广,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几十年前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五一例外的写在里面。从官场争斗到战争场面,从帝王心术到政治制度,甚至对古代的天文、科学、医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都作了详细介绍。这一系列内容可以说是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最后,本书作者向读者直观地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历史。他站在百姓立场上,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看待历史。对一些帝王,包括有功劳、杰出的帝王所犯的错误,都如实指出,真真是难能可贵啊!

读这本书,你可以看到大禹治水的为民着想;孔子教学的呕心沥血;秦王统一天下的豪情万丈;诸葛亮火烧连营的智慧谋略;玄奘西游的诚恳求学;安史之乱的刀光剑影;忽必烈一定乾元的大气磅礴;郑和七下西洋的波澜壮阔;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科学严谨;孙中山建立民国的救国就民……

作者写出了轻松的历史,其实并不轻松。但读者读得很轻松,就是水平。

我们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日理万机。在闲暇时读读《上下五千年》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真是一举两得。

完璧归赵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说的是赵国有个人将一块美玉送给赵王,秦王也非常喜欢那块壁,派人向赵王请求,假装用十五座城换那块壁;赵王知道这是一个骗局,秦王肯定不会给。但是不把壁给秦王怕吃亏。就派蔺相如带壁去秦国,要不失壁,又揭穿秦王的骗局。蔺相如来到秦国,将壁献给秦王,秦王很高兴,却不提给赵国割城的事,蔺相如灵机一动说:“这块璧有斑点,我指给你看。”秦王把壁给他。他拿到壁说:“我把壁给你,你却不割城给我国,如果你再不割,我就把壁摔碎。”秦王怕玉毁了,就答应了。蔺相如又说:“你必须举行很大的庆祝活动,否则就不给。”秦王答应了,举行完后,秦王向蔺相如要壁,可蔺相如却说:“壁已经派人送回赵国了,将城池给我国,再派人送来。要么,你也可以杀了我。”秦王本就不诚心换壁,又怕破坏两国关系。后来,秦王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给秦国壁。

读完后,我真佩服蔺相如,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所以才能取胜。既顾全了大局,又保护了自己,真是聪明!我们要学习蔺相如的聪明才智,而不要学习秦王的不守信用。

完璧归赵读后感(篇5)

这周我们读了《中华上下5000年》这本书。读罢之后,我不禁被这本书中的一个个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感动着,骄傲、愤怒、感慨和无奈,等诸多感情不断交织在一起……

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一直生活着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距今已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在这5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们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让每一个华夏儿女说起它的名字都会热血沸腾,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上下五千年》一开始用几个神话故事来告诉我们地球和人类的'诞生——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奇特的想象一下子把我吸引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蛮荒之时,炎帝黄帝带领人们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发明了火种,学会了种桑、养蚕、织布,创造了文字……让人们慢慢地过上了较为文明的生活,人民拥戴黄帝炎帝做部落首领,尊它们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这就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再后来到了尧舜禹时期,他们带领百姓垦荒治涝,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再到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朝代更替,风云变幻,历史不断向前推进演变,直到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丧权辱国、卖国求荣,大厦倾覆,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的火种撒遍祖国各地……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泱泱大国历时5000年,荣辱兴衰已成过去,现在,我们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我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用心学习文化知识,用自己微薄的之力报效祖国!

完璧归赵读后感(篇6)

《完璧归赵》,主要讲在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想方设法夺过来,便假意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当时秦强赵弱,加之秦国是虎狼之国,赵王不得不从。只得硬着头皮,派使者去送,可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敢去,因为秦王太强大了,拥有重兵,对赵国那可是虎视眈眈,根本不把赵国放眼里,要想得到十五座城池更是天方夜谭,这次任务基本上就是去送死。这时,赵国有一位叫蔺相如的文臣,自愿去当使者,最后他在秦王的威逼下毫不惧怕,几经周折,最终带着宝玉,平安无事地回到了赵国。由此,我深深地被蔺相如折服了。

蔺相如是多么聪明,多么沉着。面对当时全国最强大的秦王,他完全没有惧色,镇静地跟秦王谈判以15座城池换和氏玉的事情,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秦王根本没有用15座城池跟赵王交换和氏玉的意思,所以,他在大殿上举起和氏玉对秦王说:您没有诚意跟我们找过交换和氏玉,只会故意做样子来骗人,所以我宁可玉碎也不愿瓦全,我要和这块和氏玉一起撞向墙壁!秦王因为害怕玉碎了,只好道歉,当天晚上,蔺相如就叫人把和氏玉秘密交出去,完好无损交回到赵王手上,这样即便秦王想要也要不到了。

蔺相如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可见他是多么伟大。面对强国的威慑,他没有一丝的惧怕,可见他是多么有胆识。在秦王的阴谋诡计下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本国,可见他是多么有谋略。

在他的身上有很多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学习上,我们面对难题不能慌,要沉着冷静,要仔细想办法去解决它,战胜它,而不是知难而退。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也得向他学习,人生无坦途,我们必须在不平坦的路上排除那些绊脚石,使自己顺利抵达人生的目的地。

完璧归赵读后感(篇7)

上个暑假,我攻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就像明灯一样在指引我前进。

在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神农尝百草”。它的故事情节令人紧张。它在讲炎帝为了人民能够摆脱病痛,不怕危险、艰难的事。

传说炎帝成了部落首领后,他忠心耿耿,进取为人民做好事。他发现,人们因为没有固定的饮食,什么都吃,连一些有毒的东西都吃了。所以,吃了以后,人们就开始生病。这个问题可让炎帝急坏了。一天,他在踱步的时候,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亲自去尝一尝,看看哪个有毒,哪个没毒。读到这,我想:万一他也中毒了怎样办?他想到这些了吗?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境继续往下读。正好,书上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他虽然想到了这一点,可是,为了人民的安危,他必须这么做。我自豪地想:原先,中华民族还有这样为了人民,而牺牲自我的伟大的人啊!

炎帝出发了,他开始尝百草了。有一次,他竟中了70多次毒,而他却毫不在乎。只要不死,他就会继续走,继续尝。可是,有一次,炎帝尝到了一种包含剧毒的“断肠草”。最终,肠子烂了,停止了呼吸。可是,炎帝造福了后代,发明了五谷,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当我应对困难时,我会退缩;当我身处在茫茫世界中,我会感到孤独;当我应对社会中的茫茫人海时,我会感到无助……可是炎帝不会,他必须会勇往直前。

在我读这篇文章之前,我连发个本,捡个笔都不愿意。同学们都不愿意托我办事。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以后,我经常帮忙有困难的同学。

虽然炎帝死了,但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小学生400字作文:《完璧归赵》读后感


小学生400字作文:《完璧归赵》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说的是赵国有个人将一块美玉送给赵王,秦王也非常喜欢那块壁,派人向赵王请求,假装用十五座城换那块壁;赵王知道这是一个骗局,秦王肯定不会给。但是不把壁给秦王怕吃亏。就派蔺相如带壁去秦国,要不失壁,又揭穿秦王的骗局。蔺相如来到秦国,将壁献给秦王,秦王很高兴,却不提给赵国割城的事,蔺相如灵机一动说:这块璧有斑点,我指给你看。秦王把壁给他。他拿到壁说:我把壁给你,你却不割城给我国,如果你再不割,我就把壁摔碎。秦王怕玉毁了,就答应了。蔺相如又说:你必须举行很大的庆祝活动,否则就不给。秦王答应了,举行完后,秦王向蔺相如要壁,可蔺相如却说:壁已经派人送回赵国了,将城池给我国,再派人送来。要么,你也可以杀了我。秦王本就不诚心换壁,又怕破坏两国关系。后来,秦王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给秦国壁。

读完后,我真佩服蔺相如,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所以才能取胜。既顾全了大局,又保护了自己,真是聪明!我们要学习蔺相如的聪明才智,而不要学习秦王的不守信用。

小学生400字作文:《完璧归赵》读后感(二)

今天,我有幸品读了《完璧归赵》这篇文章,令我感悟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述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赵惠文王有一块绝世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此事,便想将和氏璧据为已有,并对文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文王便命閵相如去和秦昭王交换。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蔺相如去见秦昭王时,秦昭王不但不升正殿迎接他,还傲慢无礼,只字不提用城换壁的事,蔺相好如看出秦昭并没有给十五座城赵国的意思,蔺相如就假装要把和氏璧撞碎,秦昭王没办法,只好把和氏璧还给了赵国。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像秦昭王一样,不分十五座城给赵国,以怎能得到和氏璧呢?遇到困难时,要像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一样,不能向困难屈服,自己要冷静想办法去解决,就会完璧归赵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_《上下五千年》读后感600字


最近,我在《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读到一个故事,名叫《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完后,我陷入了沉思。

这个故事讲得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凭着他的机智、聪明和勇敢,与秦王进行交涉,最后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并且自己也平安回到赵国的事。

蔺相如有勇有谋,使得完璧归赵,挽回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真是好样的!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一个记者嘲笑中国穷,便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存款?”周总理不慌不忙,幽默地说:“十八元八角八分。当前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它们加起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很好,币值稳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周总理和蔺相如一样,智勇双全,有力的回击了外国记者的刁难,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我在心里为他点个大大的赞!

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比利时人民反侵略战争中,战败的西班牙入侵者在逃离该市之际,点燃了通往市政厅地下火药库的导火索,企图将市中心夷为平地。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当时一个名叫于廉的小男孩发现正在燃烧的导火索,急中生智,立刻撤泡尿将导火索浇灭,使该市幸免于难。他的机智和勇敢也令我深深的佩服!

蔺相如、周总理、小于廉它们都是好样的,我要向它们学习,成为一个遇事果断、有勇有谋的人!

评语:本篇读后感先为我们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之后引用材料,结合现实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结尾扣题,作者从中明白了:做事应该有勇有谋!结构合理,情感真实自然。如果能将每个事例后的观点和感受阐述的更详细些、具体些,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了!

作者:冯昱茹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5000字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5000字范文:

这套《南渡北归》总算是看完了,这是去年在看完一些大师作品的时候朋友推荐的,一直排时间排到今年第四个月才开始读,《南渡》、《北归》、《离别》一共三部,读了恰好三个星期,实话说第三本并没有读完,大师们往往死的很惨,所以我决定就放下不读了。

还有一点要特意说在前头,虽然读我文章的朋友不是太多,每篇阅读量也就百来个左右,但是我不愿意给任何一个朋友误导。我确实要为这套书写读书笔记,不过这套书写的真的不怎么样。这个作者付出了一定的诚意,包括前往许多西南联大的旧址探访,还有和当事人的子女或学生求证等等。作为一本清末民初到解放后记录中国学术社会变迁历史的书,非常的不合格。主观立场太多,一件历史事实加上了太多他自己喜好的情绪评判,有愧于史家应有的态度。另外,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虽然他长的奶白奶胖的,居然非常喜欢写八卦。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之间的恋爱关系写的真细,包括林徽因和冰心之间的江湖撕逼也分出了单独的篇幅。所谓男生女相是不是性格也会更加三八呢,这个长得略微像老年女性的作者如此写史,居然也是为了向大师表示敬意。

当然,吐槽归吐槽。写一部跨度时间这么长,涉及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本来就很不容易。作为长篇八卦野史来读,每种读者应该都能找到自己喜欢读的地方。至少我看到了许多我喜欢的大师更为详尽的信息。

话说回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读的书越来越多,发现小时候从课本上读来的,或者听老师讲的许多东西真的不可靠。比如说郭沫若就不是个好东西,尽管他才高八斗,十分难得。中国和西方特别不同的一点是,中国非要讲究个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不管现不现实,不管讲什么才能总要讲一下为人,尤其这些文人墨客高级知识分子,本来就无德还非要给自己装点特别多的道德文章。前阵子跟着单读的共读活动了解了一下写《尤利西斯》的乔伊斯,发现西方作家非常坦荡,乔伊斯是个当之无愧的混蛋,但是他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字天才,写出了百年英文文学经典里好几部代表作。他一生也没有说过任何一个字称自己是好人,也不需要去讲人家是不是好人坏人,而在西方的文化圈子里也没有这个必要,活儿好就是活儿好。

中国人很有意思,做什么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讲真,我一直不喜欢胡适。读过他的散文,寡淡无味,既没有文字之美,也没有真正的朴实。也不知道胡适先生的研究专长到底是什么,就像王国维可以拿出来称为专长的简直太多了,中国甲骨文研究者最高贡献者之一,精通多国文字等等,几乎可以为此再写上一千字,所谓“不观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不管怎么说,胡适先生对于学生的提拔、抗日时期出使美国四处演讲争取支持,最后甚至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珍珠港事变之后的美日交恶,他是有功劳的。当他跟着失败了的蒋政府去了台湾以后,由于他学术领袖的地位(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他是领袖),在内地形成了势必要打倒他的风潮,郭沫若就是领军先锋之一。胡适我不喜欢,但是他至少这辈子除了民国时期在报纸上和鲁迅等“法日派”打打嘴架,不怎么会刻意的恶意攻击,真是比起那些倒胡运动冒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要好太多了。

这套书里,我更愿意看到的是许多真正的大师风范,还有学术之外的家国情怀。在谈论真正的大师之前,有一些人在我心目中还不能称为大师,但是我会一直记住他们。比如七七事变北京即将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起来决定一起南迁,其中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当年在英国求学,导师为了支持中国科学研究赠送了他50克放射性元素--镭。他用一个坛子装好,请梁思成夫妇用小汽车连夜用小汽车将他送出北京,一路南迁,路途艰险,他的家当丢光了,身上的衣裳都破了。一个多月后,一个紧紧抱着咸菜坛子的乞丐走到了长沙,拄着一根木棍晃晃悠悠的走到了三个大学的临时大学门口,工作人员不让乞丐进入。他看见了梅贻琦,忙喊了一句“梅校长!”梅校长一怔,仔细看了好久才认出来这个人,继而泪水涌出了眼眶。

中国的田野考古学应该从李济开始的,他学的并不是考古,他是哈佛人类学博士。他曾经说过一段话我很喜欢。“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作为一个出国多年并没有留在当地的现代人,大概听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没留在国外。当然谈不上什么报效国家,只是怀念二十四小时永远有人气的故土。

在七七事变后,日军即将进京,这几个大学和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个壮举,文物南迁,一万八千多箱文物国宝在抗战八年时期一直在中国的土地上辗转,一件未失!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讲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鼓,就曾讲起过这段历史。这里就有李济教授的功劳,尽管在他后来随蒋政府赴台带走了一部分,形成了现在的台北故宫博物馆,但是这也是中华文化历史的传承。

李济是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后除了名声斐然的四大教授外,唯一的正式讲师。清华大学的来历是庚子赔款所成立的,所以清华当时不成文的流程大概就是清华读书八年,美国留学,回到清华教学。除了一些家境不好实在不能成行的学生以外,培养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说到这里,我又很感叹,剑桥、牛津、哈佛这些世界名校的风范,号称泱泱大国的天朝上国,或者其他号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根本办不成这样世界性的大学,没有门户之见的教育了来自于多少不同文明的青年。或许当年的清华还有一些这样的影子。

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的时候,有一个简单的教职员公示:

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讲师:李济;

助教:陆维钊、梁廷灿、章昭煌;

主任:吴宓

事务员:卫士生;

助理员:周光午。

就像王国维的治学之论:“一校之中实行教授之人多,而名为管理之人少,则一校之成绩必可观矣!”作为当年最好大学的国学研究院,仅仅只有两三个行政管理人员(毕竟吴宓也算是个学者)。简直不能想象现在一个大学里多少行政管理人员,现在任何一个机构里多少行政管理人员。

这四大教授里除了赵元任后来出国不是很了解,其他三位在我心目中是不可替代的三位大师。尤其陈寅恪,被称为三百年才出一人的大才。据说保守估计精通至少十三种语言,精通既是可以阅读并使用,这些语言中还包括许多已经灭绝的民族和死掉的文字,他最擅长的历史是隋唐前后,他在清华上课的时候,其他的教授包括吴宓、朱自清他们都会乖乖旁听,所以也被成为“教授们的教授”。而且陈先生是没有大学文凭的,他在欧洲游学十几年,包括后来又去了哈佛被称为“哈佛三杰”之一,他都是在学习一种学问或者语言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后,直接寻找下一个导师下一个学校下一个课题,从没想过要拿文凭。据说吴宓在邀请他从哈佛回国任教时,他就一个要求,先多给些钱,他需要买大量大量的书。

插一句题外话,陈寅恪这样的极特殊天才适用于无文凭聘请,还有许多类似于北大教授沈从文的自学成才等等。也不必过于怀念那个年代无文凭的大师还是有一些的,虽然现代天朝的教育体制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大学讲师到大学教授,必须对应一定学问的文凭,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一个看上去比较死的门槛至少保证了绝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至少不算太差。

陈寅恪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已经有一只眼睛不好了,到南迁前已经近乎于失明,他放弃了出国就医的机会,执意跟着学生一起奔赴西南,他喜欢清华园里好好研究好好教书的生活。他的讲课风格很有意思,据说每次搬着一摞参考文献,从踏进教室的那一瞬间开始,就能从上一次课讲到的内容开始继续,直到走到黑板前,写上满满的板书,再走到为了他准备的椅子坐下滔滔不绝的讲下去。之后他有一次受邀去牛津讲课的机会,原本已经动心,为了救治太太的病,从西南联大辗转到了香港准备登机出境,结果被孔祥熙的妻女用自己的行李、家具、宠物和杂物霸占了整架飞机。官太太大小姐跑路了,日军轰炸,进而香港沦陷。学术界一度以为陈教授死在了香港,引起学潮、罢课等教授与学生同时暴动。在此刻,陈教授正在香港用日语驳斥上门送米粮的日本兵,并将粮食扔出了家门。

陈教授在晚年的时候,两个眼睛几乎都失明了。民国时期从不见他在报纸上或者什么媒体上与其他人争吵,也没有跟随傅斯年去台湾,解放后他也没参与任何运动去批判别人。一辈子做学问,教学生。这套书的第三册《离别》我看不下去,就是因为陈先生等人的死尽在第三册,世界性的文化财产死的都太惨了。

一说陈寅恪,似乎避不开一个人叫傅斯年。大概是除了蔡元培先生,我另一个最有印象的北京大学出身的学者。他与陈寅恪相识许多年,这个胖子大概这辈子除了陈寅恪大概也没在学问上服过谁。这个胖子脾气不好,当年在北大念书的时候,看谁不顺眼就怼谁,不管是怼教授还是怼学生,又很聪明,体型又魁梧,一副梁山泊好汉的领头架势,还是五四运动发起人之一,典型的学生领袖。留学回来后作为英美派代表跟着胡适骂了许多法日派回国的学者,还看不起许多本土成长起来的土包子。所以我真的不太喜欢这个胖子,但是实在是不得不承认,如果我回到那个年代,大概跟这个家伙的品性差不多。

更加不得不说的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学者们体弱,包括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他的弟弟梁思永因为肺病多次病危又抢救过来,包括后来陈寅恪通过香港试图去英国为太太治病,虽然最终因为孔老二的白痴女儿没有走成。这背后都有傅斯年不计一切代价背负着许多政治压力、财政压力争取来的努力。即便他愚忠蒋家去了台湾,后来成为台大校长,大力改革教育体制,才有了台大如今声名斐然的良好学风。胖子脾气不好,加上他的体型,高血压简直就是催命符。他在各种形势复杂的环境里顶住压力骂遍天下,为了办学,为了更好的大学教育,却在冬天冷的没有棉裤,赶紧给杂志写篇稿子赚点稿费,期盼着能让夫人去帮忙做条棉裤,稿费还没有收到就病发忽然走了。

中国的田野考古从李济开始,后来有了梁思永回国,还有本土成长起来的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但是这一路护航的人是学生领袖傅斯年,一个讨人厌的凌驾于教授们之上的太上皇。包括田野考古的研究,包括故宫文物南迁之路,都有他保驾护航的影子。而像陈寅恪那样不拿文凭做好学问的天才,傅斯年也是有的,只是他太喜欢呼风唤雨了。尽管我不喜欢这个胖子,但是我真正觉得他是个汉子,每一次政治漩涡里他是一面正大光明的石碑,他有民族大义,也有友人义气,真的不应该被忘记。

讲到中国的考古学,就想要谈起来的是第三位大师,梁启超。从小读历史时看到戊戌变法,他与康有为试图从光绪年间推行君主立宪,不论成败如何这件事情都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当他成为清华四大教授时已经名声很大了,他的次子梁思成被送出去学建筑,三子梁思永被送出去学考古。他推崇用现代科学保留中国的历史文明,并将孩子们全部送往这条路上,这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梁启超先生的肾不好,当时住进了协和医院,由学成归来的外科医生动了手术摘除坏肾。结果动手术前,医护人员标记错了位置,手术医生也没有再次核对,取走了梁先生的好肾,这是近乎于致命的。可以想象当年造成了多么坏的社会影响,可是梁先生自己劝说大众,把医学交给专家,不要怪罪现代科学,现代科学并没有错。加上梁先生连日伏案写作,想要留下更多文化研究的成果,五十多岁就过世了。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真的不仅仅是学问。

那时候的学者教授们真的很穷,比如蔡元培先生的女儿蔡威廉,因为没有钱治病死掉了。有些人穷的忽然性格大变,比如闻一多比如吴晗。这也是小时候知道的所谓革命家的又一个违背真相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穷的很有志气,比如梅贻琦校长,他作为清华大学校长握着庚子赔款以来的基金会很多年,就算最后去了台湾,也只用来办学,他真的特别瘦特别清贫,最后去世时随身携带的破公文包里,只有这笔基金这些年每一笔账目用途的明细。在昆明办西南联大时,委托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校舍,从第一流的大学建筑设计改了无数稿,因为没有钱,最后把梁思成气的将设计稿摔在了梅校长的面前,面对梅校长恳求他再改改,流着眼泪改成了茅草教舍。

在那个时代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家族,曾家。曾国藩的家书在现代社会里突然红极一时,他留下的家教真的堪称典范。不仅拥有上万册的私家藏书楼,曾家子女好像没有不成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曾昭抡,美国麻省理工毕业的留洋博士,穿着不爱洗的长跑,也不爱刮胡子,两只鞋子前后均有破漏,却在西南联大成立南迁时,每天比其他师生更早出发,走到前方写日记等着大家赶上来。留英考古学专家曾昭燏是曾昭抡的妹妹,南京博物院院长,等等。翻阅曾家的家谱,各类学者都有,而且几乎都未参与过任何是非性活动。不像鲁迅还有个软骨头弟弟周作人,日军入京的时候选择留在北京为日本人办大学。(有时候真的感叹历史真是个面目全非的BIAO子)

就像我篇首提到的,这套书写的不算好,但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我喜欢的大师还是我喜欢的,曾经在小时候耳濡目染的一些主流教育里如雷贯耳的宣传人物,可能真的不咋样。前阵子在公众号里读到的那句话,爱因斯坦讲,偏见,不过是十八岁以前所有常识的总和。而我以为,对于绝大多数并不思考的人类来说,可能八十岁依旧如此吧。

我所写下的这一些,几乎都是在脑子里一蹴而就的,既没有时间翻着书来写,也觉得值得记忆的并不会忘。而我也将持续不断的把这些曾感动过我的人和事,继续传承给每一个想听的中国人,请不要忘记,我们真正骄傲的历史财产。作者:王匆匆

《不如归》读书笔记就读后感1000字


《不如归》读书笔记就读后感1000字:

《不如归》是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的著名作家德富芦花的代表作。《不如归》有多个译本,最著名的是丰子恺的译本。如丰子恺所言,《不如归》中所描写的是封建家族制度压迫之下的一个惨剧。其中包含的问题很多:婆媳关系问题、母子关系问题、夫妇关系问题、新旧道德问题、传染病问题、义理人情问题、妇女解放问题等。当然,在此的诸多问题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婆媳关系问题,夫妇关系问题以及母子关系问题。

《不如归》描写一位日本女性——浪子,与丈夫武男以及其各有的家族之间的纠葛。浪子不幸罹患了肺病,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无法医治,并且这是容易传染的疾病。武男的母亲因此要迫使这对夫妇离婚。在当时,日本虽是历尽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但存留下来的封建思想观念等还在人们心中占据这主要地位。因此,武男在封建家长制的压迫下,很难去违抗自己的母亲,即便他是怎么的反抗,也注定了失败。而恰巧的,此时正值中日战事急迫,武男作为一名海军不得不参战。在武男归于军队之时,母亲趁机迫使浪子与武男离婚,并将浪子送回娘家。这对可怜的夫妇,在此便再无重新结合的机会了。

《不如归》的描写十分优美,情节更是扣人心弦。使人读完,倍感凄凉,又能顿幻出美的情感。小说在开篇时,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这两片丰柔可爱、大可盈抱的云,慢慢地离开了赤城山顶,在万里无遮的太空中象双飞的金蝶一般发出光辉,悠悠然地向足尾山方面移行。不久夕阳西沉,寒风乍起,这两片云就褪成蔷薇色,向上下分飞,在夕暮的天空中越离越远地飘浮了一会儿;下面的一片渐渐地小起来,不知不觉之间消失得行迹全无;残存的一片变成了灰色,茫茫然地在空中彷徨。”这段描写并非简单的环境描写。联系全文来观察这段描写,便可以清楚的发现,这段描写更是对武男及浪子的描写,两朵云便是他们的象征。云的消逝,是对他们结局的暗示。如丰子恺所评述的:其中一句一字,处处暗合,处处双关。由此,可见芦花对于环境描写及情节设置的高深。

《不如归》系芦花由真实案例改编而成的。丰子恺在《不如归译后记》说:“据《日本文学大辞典》的编者藤村作的记述:那时日本有个陆军大将,叫作大山岩,他有个女儿叫做信子。信子嫁给一个子爵,叫作三岛弥太郎。结婚后,信子患了肺病。那时还没有特效药,这是一种致命病,而且容易传染。三岛家就向大山家提出离婚的要求。大山家先不答应,后来媒人把女儿说服,信子终于和丈夫离婚。回到娘家,不久就死了。一八九六年,芦花在逗子的柳屋旅馆里遇见一个妇人,是大山大将的副官福星中尉之妻,她把信子的惨史讲给芦花听了,芦花就是根据这事实而创作小说《不如归》”由这样真实的案例改编而成,较为真实的表现出当时人们生活的无奈,这也是《不如归》的特点。

《不如归》描写一段凄美爱情故事,给人以恸哭难受的心情,或者是欲哭无泪的叹息。它促使着我们不断的回顾着曾经无奈的现实,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珍惜当前。它所包含着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是十分深重。总之,一部优秀的作品,历古常新。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都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有望了解从前人的情感读者,十分适合读一读。对于情感无助无奈的人,同样适合读一读。作者:王子仲

红岩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300字


这里没有飞鸟滑翔的苍穹,这里没有午后阳光的余温,白色恐怖无情冷枪氤氲人间!

渣梓洞、白公馆是名副其实的地域恶魔,极尽能力吞噬正义的魂灵,吐不出一滴残留的血渍。昏天暗日的阴霾压不跨坚定地信念,冲不散革命的热情。

许云峰,成岗,丁长发、齐晓轩。。。这是一群不平凡的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他们与病魔抗争到底,他们与严刑拷打做朋友。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人民,把希望的火种延续下去,他们用青春来架构桥梁,无从悔恨。你听!他们在笑。震耳发聩的笑声吓得敌人一身鸡皮疙瘩,冷酷的蔑视你这胆小鬼。

黑夜隐去夕阳,沉寂静默的大地拥抱着藏匿的温情博爱的抚慰着。明天,就是明天!这里终将是红日东升,普照万物!

《宝莲灯》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300字


大意:宫中的三圣母爱上了人间书生刘彦昌。为了爱情,三圣母不顾郎神的反对,带着宝莲灯私奔下凡与刘彦昌相会。七年过去了,他们的孩子沉香渐渐长大,和母亲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二郎神从宝莲灯的闪光中发现了他们。为了维护天规,他抓走了小沉香,要威胁三圣母交出宝莲灯。无奈之中,三圣母只得把灯交出来,并被压在华山底下。云开露散大地回春,沉香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母子终于相会了。

优美词句:1。高高的华山2。山势险峻3。容貌美丽4。谈吐不凡

心得感想:三圣母为何会爱上人间书生?那个宝莲灯有甚么用呢?这位小年纪,为什么沉香可以劈开华山而救出自己的母亲?看完这本书后我会好好的孝顺父母。

《史记》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300字


在假期的时间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对于司马迁在书中所表现的文字艺术让我很喜欢。从书中我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于文字运用自如,更喜欢用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想法,观全书可以说司马迁是很喜欢写书很擅长写书的。书中所体现的社会阶层是很广泛的,大到国家政事,小到市井琐事都有涉及,是很全面的一本社会纪实的书籍。

《史记》当中所讲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当中也穿插了许多历史故事,也是很有趣味的。更难得的是作者司马迁也开创了文字艺术的先河,摆脱了当时繁杂的写作手法,以一种更为轻松写作手法加以表现。为当时本就枯燥的书籍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以此奠定了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在书中司马迁笔下的史实,是很值得肯定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相信《《完璧归赵》读书笔记3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完璧归赵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