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 地图 > 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酥油》的读后感范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酥油》的读后感范文 ”,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酥油》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看《酥油》之前,对西藏了解甚少,当然早就神往,然而要亲身去体验还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如果能有一本写实的关于藏族地域文化的书,那自然是求之不得。我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看写实又真实历史背景,如《追风筝的人》、《麦田的守望者》、《狼图腾》等等,可以给你来个便宜的精神之旅,不喜欢看逻辑性强的推理的费脑细胞的,自己也确实头脑教简单。

《酥油》今天看完,确实也没有买错,是自己喜欢的口味,也自然深深为故事感动。作为正统的汉人,一直对信仰这个东西很陌生,或者是不解,然而在看完这本书,以及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一些地质灾害,现在好像慢慢有点理解了,有点懂了。想想人在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再加上人知识的贫乏,见识的短小,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固然是需要信仰来安抚软弱的心灵,来支撑人的精神,给人力量,否则何来文明,何来文化,藏族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才有属于他们自身的宗教体系,和风俗人情。

书中对藏区特殊的地域风情很详实,人文也很吸引我,以孤儿学校为主线,写了很多给人真实的故事,对喇嘛的生活方式,牧民,农民,藏区居民生活节奏都有个了解,以及对藏区特殊地域环境的描写也很真实,给我这个对西藏神往的内地汉人长见识了。因此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

读完《酥油》这本书,内心很难过,是不是因为落后,我们才寄托信仰?

觉迟是个有大爱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的善良,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不计任何回报的付出,我想:那也是一种存在的快乐吧。

想告诉自己:善良,我们应该在任何时候把它表现为一种人的本能,慈善,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做的,不是某层次人的专利。量力而为。

那些淳朴的藏民啊,他们那样的生活也许是一种天然的快乐,是我们这等世俗人士永远不可能体会到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酥油》读后感1000字


《酥油》的读后感2000字


好友推荐了一本书《酥油》,说她常常看着看着就流泪了。上网看了一下评论,据说是2010年最感人的小说。好奇之余,便在网上订购了一本,趁中秋节闲暇一口气读完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

作者江觉迟是一名安徽女子,她根据自己2005年后在藏区草原义工支教的经历,充满深情地写出了一个既绝望而又美丽的故事。

书中主人公梅朵是个安徽的女子,接受了一位寺庙喇嘛的邀请,来到了高原支教。

学校位于川藏线的深处,到那里需要先坐火车,再换汽车,然后是拖拉机、摩托车后再加上两天骑马的时间,最最后需要步行翻过大山。到了后梅朵才知道,所谓的学校只是一座废弃的碉楼,而且学生也需要她一个个到藏区去寻找。

藏区的自然环境恶劣,常常会有雪灾和泥石流,每一次灾害发生过后,就会产生很多失去父母的孤儿。除此之外还有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产生的私生子。这些孩子常常吃不饱饭,经常被偷猎者要挟进保护区做向导,还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茶楼做女招待,他们没有读书机会,好一点的情况下即使能够被领养,也常常是为领养的家庭做仆人。

她把全部的热情和爱留在这里。为了那一个个寻找出来的孩子,为了那斑驳残破的碉楼学校,为了给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一个庇护所。。。。。。从一个如花美眷成为一个百病缠身的女子。

除了爱她学校里的孩子,还有她心爱的人月光。

月光是喇嘛安排帮助梅朵开展工作的当地草原男子,梅朵和他以及那些他们一个一个从深山草原里找出来的孩子相依为命。梅朵和月光,渐渐相爱,深爱,经历生死,不离不弃。然而,梅朵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胃病、贫血、吐血。月光恪信寺庙的力量,可是寺庙救不了梅朵的身体。她不能再在藏区继续坚持下去。梅朵要下山治病,顺便也想多积攒点资金给她的孩子们。

两个相爱的人不得不面临分离,他们相约,两年之后,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梅朵都要回到月光的身边。这两年间他们的联络,是月光每次花几天时间到县城后打给梅朵的电话,除非梅朵死了,梅朵永远等着月光的电话,永远不关手机。

梅朵告别了月光,来到了平原,发现自己已经同平原里的生活完全脱节了。她忘记如何看红绿灯,不敢过马路,听不懂公司里面的人讲话不过为了给孩子们筹钱,她在平原坚持了两年,除了白天正常的工作外,晚上还要给人补习外语,以便能够积攒更多的资金给孩子。就到了同月光约定好的时间,马上就要回高原的时候,梅朵出了车祸,一昏迷就是六个月。

梅朵重新上高原以后,发现月光因为打不通梅朵的电话,以为梅朵已经死了,自己心灰意冷以后,决定出家做喇嘛

人的心灵深处是什么?书的开头这样写道: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真实的弱势者,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人间的疾苦和贫困。这与你到贫苦中体验生活完全不同。就好比把两个人丢进茫茫沙漠,一个有后援,一个无后援。

我们没有在贫困的藏区生活过,我们感受不到那里的真实。但我想,这个故事却足以点亮我们内心深处人性的光辉。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世间最亮、最温暖的光辉,只是我们缺少着光明来照亮我们通往内心深处的路。

江觉迟,好名字。净空法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她并没有觉迟,相反的是,她给我们每个人上了一堂最生动感人的觉悟课。

作者说:我写作有两层意思,首先当然是找到接替我的人,另一层面,草原并不只有一个孤儿学校,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帮助。需要更多的爱心认识,到深山把人找出来,把资料带出来,社会才能帮助他们。

也许,就如同书中的梅朵一样,五年的高原岁月,让觉迟成长为一个酥油般的女子。这里的酥油,不再只是高原牧民用以果腹的食物照明的燃料,它已化为一缕精魂,渗透进他们干枯的长发,酱紫的面容,拖曳的氆氇,连绵不绝的诵经声,以及虔诚如磐石的信仰,陪伴着他们一世又一世,承受着因果循环,在纯净的高原上轮回。而我们的觉迟,她用超脱人性自私的博爱去关注高原,关注高原上的孤儿,关注牧民们清苦的生活,然后,拖着病体,在昏黄的酥油灯下,写出这一个个故事,向我们铺展开她生命中那一段段深刻入骨的岁月。

人在自然面前是脆弱和渺小的,可是人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来的相互关心依赖的情感又体现出了无法形容的伟大。一个娇弱的南方女子,用自己坚强的毅力为孩子们在他们的内心里面点燃了一盏温暖的酥油灯,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以后,也会延续老师爱的理念,继续为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点燃心中的明灯。善良和爱,能够在这样的相互温暖中得以不断地延续下来。

让我们大家一起,点亮一盏酥油灯。让高原上每一个孤单的孩子,眼睛里都有光。也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点亮通往自己内心深处的路。

《酥油》的读后感1500字


点起一支迷香,我要说一个迷香一样的故事。在作者的化身梅朵的娓娓道来中,一个一个故事依次铺在我面前,最终酝酿成泪水从心底一路蔓延到眼角。故事在一场悲哀的无言中落幕了,这个酥油女子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留在高原上,但她希望找到可以点亮下一盏酥油灯的人。

看完书的那一刻,觉得用任何语言来表达我的心情都是贫乏的。充满热情地帮助草原上孤儿的汉族女子梅朵,善良支持梅朵工作又有着虔诚信仰的藏族青年月光,好心的班哲和喇嘛,那些可怜的孤儿还有草原上的人们,久久盘旋在我的脑海。那些关于爱,关于信仰的故事,让我突然觉得自己渺小、世俗。那是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他们的生活一般人无法忍受,他们安于现状,认为目前的一切都是佛祖的心意。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来了一个现代人,她被形容成梅朵(藏语花),她来这里帮助孤儿,希望他们可以学文化,可以更好地生活。月光则一直陪在她身边,支持她、帮助她。如果他的信仰稍微轻一点,他们一定在那片天堂过着美好的生活。但正如梅朵自己所说,一个心中只有佛祖的人和一个他认为混沌的相信现在文明的人,他们的相遇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

书中从一开始便充斥着浓厚的信仰,藏族人对佛无条件的信仰,不能用愚昧落后形容,因为毕竟那是他们的精神依托,比起现代人的虚华浮躁,他们是宁静的。但,事情的症结就在这里,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他们的信仰。苏拉的姐姐为了赎罪在转经时饿死自己,那个有着画画天分的孩子因为相信大师可以治病而毁掉了自己的右手,还有月光,因为梅朵的一句誓言在梅朵出事后出家对于高原上的他们来说,这样的事也许没什么稀奇,因为这一切都是佛祖的安排。可是,在我们看来,会用愚昧来形容吧。他们的信仰已经渗入骨髓,可以这么说,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前世赎罪或为下一代祈福,他们对佛祖从不怀疑,更不允许任何人质疑。这是怎样的信仰?我无法体会。但它的影响也许是深远的。记得其中有梅朵回到汉地治病的叙述她竟然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与高原的日子相比,仿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好友蒋央和湛清又与她是那么的不同了。

爱,一路铺开。梅朵与月光的爱,梅朵和月光对孤儿的爱,喇嘛、班哲他们对高原人的爱爱情,友情,亲情,所有的爱都集中在这个故事里,成为一种大爱。有一种人他真的可以傻到这种程度,爱别人永远比自己多,仿佛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别人。我很羡慕,可是我做不到。很久以前我也想过让穷苦的人都不再受苦,可是后来呢,我亲手埋葬了自己的梦想,我的梦都是为了自己,我渐渐地向这个世界妥协,成了一个自私的人。看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是渺小而卑琐的,愧疚像藤一样紧紧缠绕着我的心,让我不能心安理得地过现在安逸的生活。我不是没有爱,但我的爱都是自私的爱。梅朵与月光的结局虽然凄凉,但他们的爱延续了下去,他们对孩子们的爱,一寸寸地温暖着这些孤苦孩子的心。没有谁会拒绝爱,也没有爱是不能被延续的。梅朵回到城市治病时,蒋央和湛清的帮助,蒋央同事的捐助,都是无私的爱。我知道,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像梅朵他们那样大公无私地付出,但我们起码可以做到爱亲人,爱朋友吧。只是现在世风日下,有些人竟可以弃父母于不顾,陷朋友于不义,我不明白世间为何还有如此卑劣的人,他们的心难道不是肉长的?人与人可以有差别,但这种天壤之别究竟又是为什么?

一本纯净的书,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掺杂着希望、热情、迷茫与坚定,没有生动华丽的词语,却有无可比拟的真实。这个酥油一样纯洁的女子净化了我的内心,黑暗中我仿佛看到她手持一盏酥油灯缓缓地走来,将路过的地方依次点亮。我不由得伸出手,接过她的酥油灯,将爱一直传递下去。

《酥油》读后感2000字


昨晚上2点多,我看完了《酥油》这本书。从中篇中间开始,我是一路心痛着看完的。

这是一个年轻女志愿者与高原孤儿的故事。她是一位老师,一位汉地来的年轻善良的姑娘,多农喇嘛安排给她协助开展工作的当地康巴青年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梅朵(花朵的意思),她深爱的这位康巴青年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月光。

也许每一位读《酥油》的读者都和我一样,在打开这本书的第二页是即迅速被它吸引,那是一种现代女子穿越回落后的古代时空的感觉,也是因为它浓郁、真实的高原牧区的感觉。直到现在,我仍然感觉那是个唯美感伤的故事,可它却又那么真实,真实到让我一直比较着今年的今天我与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年龄,我总是不自觉地比较,即使在每一次比较前我已经知道他们大我不过几岁,也许还不到十岁吧!

是的,这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段真实的故事,它就发生在2005年到2010年。我能看到百病缠身的汉地女子梅朵,也看到了一位高大壮实的虔诚的康巴青年,他有一头美丽青黑的长发,可是,当父母在塌方中死去,在他与梅朵失去联系,以为梅朵病死了之后,他那头美丽的长发就削落了,月光成了喇嘛。你能想象那是怎样一种心痛吗?我想起当梅朵要离开草原回汉地治病、工作、赚钱时,月光舍不得她,陪着坐了一个站又一个站不愿意下车。我又想起梅朵为了构建他们的未来把一天当成十天来用;为了和月光在一起,为了和他生他们的小孩,她选择了危险的保守治疗而不愿意切除子宫当他们掰着手指头等到了即将相聚的日子,却又有那么多的天意的阻碍,工作上也许不算什么,可是那一场车祸,让梅朵毫无所觉地躺了六个月,六个月时什么概念?六个月也就是梅朵用三宝向月光保证,除非她死了,手机才会打不通。手机在车祸中没了,远在高原的月光以为梅朵真的病死了。而接下来,月光又在巨大的塌方中失去父母。在高原那个落后的封闭的地方,他们最珍贵的信仰到底救了月光还是葬送了他们的爱情,我不知道,唯一能确定的是,信仰救了月光他哥。

有时候,我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话语来形容一个人的真诚,也许就像梅朵一样,她不知道如何去拒绝一位真诚的老阿妈。当梅朵为了帮所画去向寺庙索赔时,被恶狗咬伤生病了,月光阿妈向活佛求来了一颗神药秘方深丸。梅朵明知这颗药对自己不会起任何作用,并且担心它的成分里有喇嘛的粪便和死人的腐肉,却怎么都不忍心拒绝老阿妈。因为自己拒绝这颗药,老阿妈是又念经又磕头,直磕得头冒血。梅朵怎么拒绝得了呢?怎么拒绝得了这颗信仰之药?它包含了老阿妈多少真诚的关心和担心啊!

他们对于感情的表达是真诚而率直的。月光几乎时时刻刻能唱出一段小调、一曲情歌来表达对梅朵的爱意,希望梅朵当他的新娘,希望梅朵和他生很多的娃娃。这些康巴青年总能让我不由自主想起一曲《康定情歌》,总让我懊悔没有看那部叶童主演的关于高原藏区的电视剧,好像也叫《康定情歌》还是什么,我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里面的男主角,他高高瘦瘦的形象被我定位成了康巴青年的形象。

到最后,也许我要说,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虽然让所有人难过,但也许是最好的。因为汉地姑娘梅朵严重的高原病,注定她不能长久地与月光生活在高原,她最后是必须离开高原的。而月光,这位深情的康巴青年也不能去汉地,怎么说呢?不是平原病,而是高原与汉地差得太多了,生活方式的天差地别,怎么能叫一位在广阔草原上驰骋的青年到城市与别人挤汽车呢?也许,月光成了喇嘛,跟着心中虔诚的信仰走,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无限哀伤。

《酥油》这本书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下一位点亮酥油灯的有缘人。我被这本书感动了,被梅朵感动了,被月光、班哲感动了,被藏区的牧民们感动了。我在想,我能不能当这位接力的点亮酥油灯的有缘人呢?我清楚地知道,关于梅朵和月光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是作者编造出来的;我也知道自己从小就不是个能吃苦的人,连下一次梅雨都能让我痛苦烦闷得要死,再别说其它的苦了。而高原那个地方,天气那么恶劣,生活条件那么差,甚至连一张床也没有,甚至要和牛羊共寝一室,甚至一年四季不能洗澡,我怎么忍受得了呢?可知道,平时让我摸一摸宠物小狗小猫也要把手搓洗半天,平时隔一天不洗头发就觉得脏不可耐这怎么忍受得了高原藏区的生活?可是藏民们的真诚是真的、善良是真的、纯朴是真的,那里因频发的泥石流、山体塌方、冰川雪灾等一系列灾难造成了很多孤儿也是真的。大家都明白这个事实,都知道去那里不是为了游玩享乐,是为了让那里的人民生活更好,可都要怎么选择呢?

读《酥油》有感


一本三十万字的小说,作者是个叫江觉迟的女子。封面是西藏特有的蓝天白云,但嵌在其中的藏族孩子的身影,却暗示它有另外不寻常的故事。

作者在父亲的影响下一直做着孤儿工作,后来到大草原上积极开展孤儿教育工作,先后克服种种艰难收留并培养了25个孩子。期间有一个叫做“月光”的藏族青年默默地支撑着作者走过了这段极为艰难的历程。作者在经历了父亲去世,在收容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途中还经历了生死抉择等诸多危险,但作者永不言弃,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不变的信念,努力实现着自己一直的目标,超越了一个弱女子所不能的一切,令我感动至极。作者在藏区的5年时间了,经历了痛、困、爱的交织,但更多地表达了作者的那种大爱,那种脱离世俗的大爱,没有名无需利,但实实在在地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一次次涉及人生、人性、仁爱的经历,一次次表达着爱和恨的情感,既朴素又真实。

在书里用很大笔墨描写了藏区人民真实的生活,这些生活是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无奈。同时也描述了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人们对于自己信仰的坚持。从男主人公月光,到多农喇嘛,从梅朵第一次留住的女主人巴桑到月光的表哥班哲,还有梅朵救助的孤儿阿嘎、苏拉、小尺呷等,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神的敬仰无时不在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点亮酥油,用心灵去体会这本书!


江觉迟的《酥油》读后感1500字


一直以来,对西藏,我总有种莫名的情结,觉得它是一个太特别的地方,有着最湛蓝的天空,最纯净的湖泊,最自由的想象,最纯粹的信仰。我承认,之所以会翻开这本书,是被自己的西藏情结和封面神秘的引文吸引。我很想知道,迷香一样的故事是怎样的?酥油一样的女子是怎样的?在藏地生活的人们,怀着怎样的梦想、希望和牵挂?

品读这本书,让我看到另一个西藏。西藏不仅美丽,而且沉重,有着苦难的沉重,信仰的沉重,生命的沉重。一页页读下去,竟然发现心渐渐沉寂下来。难得有一本书,可以让我一个下午一页不想落、一刻不想停地看下去。是什么原因,让这本书这样的触动我呢?

我想,是它的真实。作者江觉迟在这样辽远的地方度过了五年,以亲身经历和六十万字的日记为原型,写出这本《酥油》。她并不是游客,不是为了享受风景、体会自由。她是为了心里的善和爱,选择只身踏上寻找孤儿的旅途。历经艰险,她寻找到了二十五位孤儿,为他们建立学校,教会他们读书,她却因为这份工作,染上了严重的疾病,最终回到了汉地,但她却一直挂念着,时不时重回高原。这份情,这份心,我想不是这短短60万字可以描述和记录的。虽然作者一再声明梅朵与月光的爱情是虚构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向读者道出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它的主题,是爱与信仰。这种爱,是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这种信仰,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这两个主题,都是触及灵魂的东西。在如今的浮华世界里,诱惑太多,浮躁难安,清远宁静太少,有如作者这样的纯粹与坚定便也鲜见了。

书中讲到了很多因自然灾害而流亡在草原上的孤儿,每一个孤儿都有一个苦难动人的故事。梅朵一个一个地把他们找到,通过文字,慢慢地将他们的身世呈现,她心疼着他们的稚嫩和懂事,教给他们现代文明的知识,教他们成长和爱。然而,当这些孩子在梅朵生命中变得不可缺少时,梅朵却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回汉地疗养,而当她终于归来时,孩子们却都因了各种不得己的原因,再次散落天涯。当得让这些孩子接受梅朵的教育只是为了让他们出家时,梅朵惊讶又愤怒,但却被另一种更深沉的悲哀和沉重压住了这是信仰差异造就的一种灵魂深处的负重,对于藏地的子民,那几乎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书中有关西藏人们的宗教信仰没有太明显的描写,但是作者却在每个眼神、每次对白中展示出藏民对他们自己的文化和神所怀有的虔诚。然而,这些崇拜也残酷得让人生畏。梅朵和月光争论的根源,正是来自于两人在宗教和文化上的彼此不相让。对他们来说,信仰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所以,当梅朵一不小心触碰到宗教信仰问题,温和的月光会变得坚决执拗,让人无言以对。尽管他们的爱情纯净得如同《西边月亮》那首情歌,但信仰上的差异使得两人之间始终存在着难言的痛楚和无奈。

这种差异,成就了那美丽而绝望的结尾。当梅朵历尽艰难回到草原时,却看到自己深爱的男子已经为了她出家,归顺了心中的神。她泪眼朦胧地想追问,却看到他的眼神已经静若深水,他漠然地告诉她,我已经属于神,注定用一生苦行祭奠你。两人再次相遇的眼神,仿佛远方一声长长的叹息,我突然明白了这种信仰差异的深刻与无奈。

有人说,梅朵所做的努力终究是无力而短浅的,不如多多捐钱,给他们实际的物质改善。而且,没有在藏地成长起来的梅朵,对那里的宗教是没资格在内心评论和质疑的。但无论如何,我想梅朵的坚持,足以证明她的热爱和虔诚。她愿意亲身到那里去,力所能及地去贡献和牺牲,这种勇气是少有的。

合上书,轻轻闭上眼睛,我突然觉得,那些遥远的地方,或许真的有一种魔力,身在那里,当你不经意抬头看到天空时,会让你感到某种触及灵魂的东西。作者说,希望通过这本书点亮下一盏掌着酥油灯的人,我觉得一定会有的。那些愿意付出爱,愿意坚持信仰的人,会来到这里,成为下一个梅朵,用生命谱写一段传奇。我也相信,这片美丽而苦难的土地,会因为有了更多的梅朵,而变得更加纯净,更靠近天堂。

读《酥油》有感400字


一本三十万字的小说,作者是个叫江觉迟的女子。封面是西藏特有的蓝天白云,但嵌在其中的藏族孩子的身影,却暗示它有另外不寻常的故事。

作者在父亲的影响下一直做着孤儿工作,后来到大草原上积极开展孤儿教育工作,先后克服种种艰难收留并培养了25个孩子。期间有一个叫做“月光”的藏族青年默默地支撑着作者走过了这段极为艰难的历程。作者在经历了父亲去世,在收容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途中还经历了生死抉择等诸多危险,但作者永不言弃,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不变的信念,努力实现着自己一直的目标,超越了一个弱女子所不能的一切,令我感动至极。作者在藏区的5年时间了,经历了痛、困、爱的交织,但更多地表达了作者的那种大爱,那种脱离世俗的大爱,没有名无需利,但实实在在地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一次次涉及人生、人性、仁爱的经历,一次次表达着爱和恨的情感,既朴素又真实。

在书里用很大笔墨描写了藏区人民真实的生活,这些生活是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无奈。同时也描述了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人们对于自己信仰的坚持。从男主人公月光,到多农喇嘛,从梅朵第一次留住的女主人巴桑到月光的表哥班哲,还有梅朵救助的孤儿阿嘎、苏拉、小尺呷等,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神的敬仰无时不在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喜欢《《酥油》的读后感范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范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