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 地图 >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2024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相关栏目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热门栏目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推荐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共 965 篇)

  • 1、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推荐5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放弃的艺术读后感(推荐5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篇1)

    《放弃的艺术》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感觉是一本蛮有意思的书,书中将“放弃”称之为“目标脱离”。

    头部讲述了生活中那些不可放弃之重的原因,穿插一些心理学现象和小故事;中部讲述人们习惯于采用的治标不治本的“目标脱离”方法;尾部给出方法如何才是真正意义上一步步“目标脱离”。

    假如你心中有忘不掉的人,假如你有想辞去的鸡肋工作,假如你心中有执迷又想戒掉的坏习惯,你可以读读此书,至少能让你明白为何你一直放不下,戒不掉,行动不起来。

    苦苦坚持的原因

    1、近在咫尺的胜利

    我们经常会有不自觉的心理误判,认为自己离设定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再坚持坚持,再努力努力,再忍一忍,事情总会有转机,目标总会实现。

    此时横在我们面前两个矛盾的事实的存在,其一:一个能看得见得胜利的目标,其二:你却始终够不到这个目标。

    这时我们会在心底暗示自己我该这样做,我那样做是不是好一些;你会往前迈出第一步,迈出很多步很多步,那那个目标却总是近在眼前却又总也摸不到。

    例子:

    很多人搓麻时的“赶本”心理,输钱时候总想多搓会能回本,但其实在回本后或者开始赢钱的时候还是会继续坐在麻将桌上,对麻将桌不离不弃。

    2、可得性启示

    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又可称为“可得性启示”,生活中过多的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题材电影,文章,书籍让我们总以为坚持再坚持,我们习惯说“当坚持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上帝会帮你开一扇窗”。坚持而成功的案例存在,但仅存在固定人物和场景下,但或许并不适合你的现状,你的智商情商。

    就像你身边任何人的成功你都没法原封不动的复制一样,你成为不了你想成为的偶像;你可以复制人家的努力和坚持,但你复制不了人家的性格,思维,情智商,周遭环境。

    3、间断强化

    间断强化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和“近在咫尺的胜利”相互作用,迫使我们继续加大投入,不断付出,貌似永久不知道停下动作,永远不知道放弃一样。

    间断强化是在面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时候,能获得的反馈一百次的负面的反馈期间中夹杂着偶然几次正面反馈;而你却无法

  • 2、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精选)

    《旅行的艺术》一书,作者并没有针对读者“如何旅行、为何旅行、怎样旅行”等疑惑给出具体解答,而是讲述一种旅行时的心境。用另一角度告诉读者,只有深刻了解当地风土文化,才能深入探究旅行的心境。比如倘若我们不了解古典音乐,没有聆听过巴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那么即便我们来到维也纳歌剧厅,也很难感受出其中的韵味:倘若我们不了解古罗马帝国的历史,不清楚古罗马帝国对当今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那么即便我们来到罗马斗兽场,也很难体会出时代的沧桑;倘若我们不了解二战后美国西海岸的人才引进计划,不清楚科技演变的文化传承,那么即便我们来到旧金山硅谷,也很难洞察技术的洪流。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www.dhb100.com

    多数人外出旅行,与其说研究当地文化,不如说是从一种熟悉的文化属地,“逃离”去一种陌生的文化属地。书中作者引用《沉思录》的话语:“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无论我们如何热爱旅行,终归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回归到自己的家中来。在自己习惯熟悉的生活中,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选择后者,前者则为数寥寥。

    慢慢的,我们发现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熵变的过程,有序逐渐变为无序。外出旅行的时间是短暂的,我们要学着从一种令人厌倦的日常生活转向一个奇妙的世界,让自我内心熵逐渐变小,逐渐从无序恢复到有序。探究自我内心的心境,其实也是旅行的艺术,旅行的心境。

    旅行的艺术就在于带领读者回归到一种真正自然,而不是被扭曲的状态,一场艺术的旅行也就是一种内心体验的人生之旅。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告诉人们如何用好奇之心去观察世界,让人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旅行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解答,全书尽管作者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但人们通读全篇后体会到,旅行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旅行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

    只要我们具备一种旅行的心境,懂得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无论我们远在他乡,还是身在家中,旅行的心境都会随时存在,熵变更不会增大。这就是“旅行的艺术”,一种回归本我的艺术。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m.dhb100.com

  • 3、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放弃的艺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佩格·斯特里普和艾伦·伯恩斯坦都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他们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向我们阐释了人们不愿意放弃的心理学原因、错误的放弃方式、正确的放弃方式。

    一、人们坚持不肯放弃的心理学原因:

    1.近在咫尺的胜利

    在“坚持”理念的作用下,当人们离达成自己的目标还差一点儿的时候,他们更可能视目标为“近在咫尺的胜利”,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失败。

    2.可得性启发

    这是从最有用和最生动的案例中获得的想法。当我们听多了关于某些人因坚持不懈而成功的案例后,我们对于“坚持就是胜利”这一信念会越发坚定,这种心理现象就叫“可得性启发。

    3.间断强化的力量

    间断强化,简而言之,就是当人们面对一个总是时不时有好事发生的事件时,人们就被那个没规律的好事给刺激了,于是不停地尝试。间断强化诱使我们坚持下去、继续投入,不断付出。

    4.承诺升级

    承诺升级是指在操作一件事的过程中,失败的倾向出现时,人们往往更易选择坚持,并将原本的承诺升级。

    5.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考虑到以往在这件事情上的投入,如果放弃,就意味着之前所有投入彻底损失,所以瞻前顾后,甚至明知该放弃,还要硬着头皮继续干。

    二、错误的放弃方式:

    1.逃避式放弃

    这类人已经习惯于放弃,他们似乎对放弃上瘾,一旦事情进展不如意,或情况变得复杂,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他们总是不假思索直接采取放弃的方案,这就是逃避式放弃,这成为其逃避困难局面的惯性手段。

    2.对决式放弃

    比如“我放弃是因为诚实对我来说更重要”。对决式放弃所强调的是坚持下去可能会给人带来的损失。

    3.假装式放弃

    指对配偶不满意却不愿意恢复单身、痛恨工作却喜欢工资以及其他矛盾的或冲突的情感,它能将假装式放弃变成不完全的放弃。

    4.威胁式放弃

    威胁式放弃的表现形式可以统括为“如果你不做这件事,那我就放弃”。这并不是真的要放弃,而是将放弃当做威胁的手段。

    5.无故失踪式放弃

    无故失踪式放弃是一种真正的放弃,特点是放弃者偷偷走开,放弃者或离开者对于自己的决定不做任何解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弃。

    6.爆发式放弃

    这就是所谓“忍无可忍”的爆发那一型。紧接着爆发式放弃而来的是长时间的抑郁、沮丧和情绪激动

    7.貌合神离式放弃

    指放弃者表面上假装不放弃,甚至还保证要继续努力,但实际上步伐正向着“出口”走去。

    三、正确的放弃

  • 4、 爱的艺术读后感800字:爱的艺术读后感

    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潜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透过看这本书明白爱其实是一种潜力,能够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个需要学习的潜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期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能够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潜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潜力是关怀。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最后一个需要学习并具备的潜力是尊重,真正的爱中必然有尊敬,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这本书就说尊敬其实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实的注视对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对待你,很多的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其实他们只是期望他的孩子变成一个他渴望构成的样貌,并没有如实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对方。

    《爱的艺术》是心理学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这是是一本能够简单阅读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书,很庆幸遇见了它,弗洛姆的文笔很流畅,思维很连贯,不是那种严肃的说教,也不是牧师般的引导,他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在讲述,就好像一个老者在讲自己人生中关于爱的那一章节,每个听众各取所需即可。

  • 5、 爱的艺术读后感1900字:爱的艺术读后感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感情无关的古话,却在必须程度上证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但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此刻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感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礼貌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

  • 6、 关于《不轻言放弃》的读后感

    一个男子听说有个地方蕴藏着银矿,便悉心寻找。有一次他在那座山中挖拉二百米的坑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他弃洞而走。十年后一个矿山公司重新挖掘拉这座废弃的矿洞,又往前挖拉一米,仅仅一米,竟出现了奇迹:发现了丰富的银矿,为这家公司赚了好多钱。

    一个男子听说有个地方蕴藏着银矿,便悉心寻找。有一次他在那座山中挖拉二百米的坑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他弃洞而走。十年后一个矿山公司重新挖掘拉这座废弃的矿洞,又往前挖拉一米,仅仅一米,竟出现了奇迹:发现了丰富的银矿,为这家公司赚了好多钱。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成功就在眼前,由于自己信心不住导致半途而废,垂手可得的机遇竟白白丧失。

    我们往往也是这样三分钟热度,过了那个白热期,我们就会半途而废,接着开始另一件事的白热期,然而过了这三分钟我们就有放弃,开始另一件事,就仅仅"一米"的成功也被我们拒之门外,像对自己招收的成功说"不"。我就是这样,对自己下好大的信心甚至发誓可也从来没兑现过。值得庆幸的是我的日记,从开学到现在,我很努力的坚持着。我希望可以留住这三个月的回忆。

    因为胜利常常在你不懈的努力中出现,曙光也往往在那最黑暗的时刻降临,回报也恰恰容易在你已经绝望时给鱼,成功也缓缓在你殊死的奋争中兀现。

    因此,我们决不放弃!

  • 7、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篇一:读《艺术的故事》有感】

    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艺术类的书,其中有一本叫《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很强大,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怀着毕恭毕敬的心情,本来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无比厚的书给读完。因为我是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以前看书只要超过400页我都没有看完,我一直以来都没有读书的习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总是耐不下心来,把一本书给读完,更别说从中找到乐趣了。但是,这本书好像有巨大的魔力,每天早上都催促着我起床,把我呼唤到图书馆,那丰富的图片和那有趣的故事强烈的吸引着我,读那么厚的一本书突然变成了我的一种享受,每次读《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就让我感觉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总会有一种喜悦的心情。其实能够让我这样着迷的是那些细节的阐述。《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就是画了12个人而已嘛,但是读了《艺术的故事》关于《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描写,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会觉得妙不可言。引人注目的是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她真像是正在看着我们,而且她有着自己的想法。就在这里,作者水到渠成的开始介绍渐隐法并且很贴心的在旁边附上衣服蒙娜丽莎面部的大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这个画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更让我佩服的是,凡是有可以做比较的参照物,作者都不会忘记表明这个参照物到底是在书本上的第几页,具体是什么地方可以对比或者反衬,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吧。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在前言我被震撼了,看到了很多实话。作者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他还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作者谈到了原始人和古埃及人是画他们的所知道的东西,而印象主义者却是想画他们所见的东西。作者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读完这么一本厚厚的书,觉得《艺术的故事》不仅教给人们欣赏艺术,而且它还让人们欣赏了知识和智慧的魅力。所以,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读。

    【篇二: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这本

  • 8、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 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

    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

    在林语堂那里,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礼物。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着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

  • 9、 读书的艺术读后感

    读书的艺术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读书的艺术》。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写了作者对读书的理解与认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使我明白读书本身是快乐的,我们应该抛弃心中一切杂念,去感受读书的快乐。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快乐,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篇文章也使我想到现在教育情况。很多人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读书渐渐丧失原来的乐趣,变得枯燥无味。有些学生承受巨大压力,一看到书本,就想到考不好该如何,就想到父母的鞭子,不由得全身哆嗦,干脆不读了。读书已失去本质,不快乐了。我认为,我们不应为了功名而读书,而应真真切切喜欢读书,从中能获得快乐,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书本面前不可拘束,应该平静地、快乐地面对书本。空闲时,随时翻阅几下,不是为了任何目的,就是感兴趣,就是想读,就像鱼要游泳、鸟要飞翔一样。因为爱读,所以读。

    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当你翻开一页页纸时,各种灵巧、美妙的句子出现在眼前,跟随作者一起走、一起看、一起听、一起思考,感受美,感受一种意境。这不是很快乐吗?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吧!读书在生活中,生活在读书中。

    读书的艺术读后感(二)

    最近阅读了由《博览群书》杂志社选编的《读书的艺术》一书,感觉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很有帮助,现做一些简要的摘录和感想:

    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读着此书就好象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告诉你如何阅读,怎样阅读。

    书中列举了许多名人、名家的读书方法。每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作为教师要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节下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求。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更应该有源头活水。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读书。可以定期阅读教育名着,从教育名家身上汲取营养,可以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 10、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篇一: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不记得是哪部童话里描述过一个通天的藤蔓,细细长长,直通云霄之上,它可以到天上感受另一番场景。对于旅行,通过精美的艺术品和心里的期待达到旅行的目的,而在《旅行的艺术》中,德波顿将直通云霄之上的细长藤蔓增加了枝叶,同样是通天的藤蔓,但是增加的枝叶可以接触更多的阳光和空气,感受更多的场景,看到天上的另一番场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完成。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打开你的触角,你的旅行不会只是固定思维模式下的身体和心智互相矛盾,最终只留下几片回忆的旅行,你的生活也不会因为对它的视若无睹而变得一片黑暗。

    德波顿认为旅行过程中的心境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卧室里的旅行,还是环游世界的旅行,目的地不是重点,心境才是构成获得旅行亦或者是生活乐趣的来源。满足心理需求的旅行才是旅行的意义,反过来说转换心境才能获得旅行的意义。旅行的过程中,身体和心境的分离是客观存在的,那就不去刻意逃避,让思绪在旅行的过程中思考,思考也是构成旅行意义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属于心境的一种漫步。来到旅行目的地首先感受到的是异域风情,如何将自己固有的有关国籍等等的思想抛弃,让心境彻底融入其中。好奇心,是将对身体的不适、旅游指南固有的事物等等转向对其他事物的关注,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之后,是城市心境与乡村风景的碰撞,更多细节的东西撞入视线。走到这里,德波顿化身心理医生,将之前对于自身处境的焦虑的解决转向壮阔的风景。暂时忘记你所焦虑的怀着好奇心,如果少了一双被打开的眼睛,什么都是徒劳。艺术品因为它的特质可以打开眼界,看到更多平时不会注意的美的事物,那么想要拥有美的事物也可以通过绘画和写作这些艺术品产生过程来达到目的。最后,德波顿回归故乡,目的地发生了变换,但只要旅行的心境不变,这里他强调依据自己的心境而不是受到旁人心境影响,那么这样的旅行也可以拥有美,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关于德波顿每章共同的写作特点就是善于用别人的思想完美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中,德波顿像是高挑美丽的模特走t台,其他人的思想就像他身上华丽的礼服给了他足够的自信,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贯穿全书就像走台时适当的背景音乐让你迷醉其中,三者的完美结合,缺少任何其中的一个,整个的美感就会缺失。

    《旅行的艺术》,通过它的书名也可以窥探出作者德波顿的写作意图,艺术的想象省略、压缩,甚至切割掉了一些片段,同时艺术也可以打开人们的眼界,德波顿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17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3

  • 2019-11-04

  • 2019-09-20

  • 2023-06-10

  • 2019-10-11

  • 2021-05-07

  • 2021-05-07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8

  • 2022-10-17

  • 2019-09-23

  • 2019-10-20

  • 2022-12-21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8

  • 2021-12-03

  • 2019-10-22

  • 2019-09-19

  • 2019-10-22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10-24

  • 2023-01-09

  • 2023-04-18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1-06

放弃的艺术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放弃的艺术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放弃的艺术读后感、2024放弃的艺术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