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矛盾论有感 > 地图 > 读矛盾论有感,2024读矛盾论有感
读矛盾论有感相关栏目
读矛盾论有感热门栏目
读矛盾论有感推荐
读矛盾论有感

(共 231 篇)

  • 1、 读《自相矛盾》有感范文300字

    这天我读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做矛和盾的人,他想让别人都来买他的货,所以就开始宣传。他说:“各位来看呀,这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矛是最锋利的,你们找一个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也能刺穿。”但是有人说:“你把你的矛刺你的盾一下。”这个人一听,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只好拿着自己的矛和盾在嘲笑声中溜走了。

    由这个故事我联想到了自己做的事,说话喜欢夸大其词,做事不认真、不考虑后果,还特别喜欢炫耀自己,我真为我自己的这些表现感到惭愧。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言语、行动前后互相对立,不能自圆其说,那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会时时刻刻用这个故事激励和磨练自己,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 2、 矛盾论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范文: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从失败走向胜利。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与理智这一对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开来而只按情感办事,不能情感地思考问题,曲解事实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应自觉地用理智战胜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情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应正确认识到特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不能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利益,同时又要认识到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物质利益对我们青年人来说,总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对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被物欲所累。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第二篇范文:矛盾论读后感1000字

  • 3、 读《蜀鄙之僧》有感:论志向

    论志向

    ——读《蜀鄙之僧》有感

    人立志向,这看似很寻常、很简单。但,非也。有些人的志向只存放在脑海里,整天都在想象;可有些人却对此付诸行动,让志向成为现实。清代彭端淑的一篇古文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释。

    《蜀鄙之僧》中描写了两个和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志向——去南海。可为什么最后一贫如洗的穷和尚能到,家财万贯的富和尚却到不了?那是因为穷和尚志向坚定、不怕困难,只要有简单的水瓶、饭碗就足够了;而富和尚对物质条件的需求太多,还不肯吃苦,成功当然就离他远去了。我们的志向就像一棵棵树苗,而浇灌那棵棵树苗的,是为实现这个目标付出的行动,我们对待困难付出的汗水、努力,使我们的志向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生活中具有“贫僧”精神的人还真不少,比如“黑色羚羊”威尔玛?鲁道夫,她出生时就因早产险些丧命,4岁时还患了肺炎和猩红热,左腿因此瘫痪。虽然她身患残疾,但她却立志当一名跑步运动员。当时家人、朋友都劝她放弃,可她却一直坚持练习,并最终在奥运会上荣获了3枚金牌!一名残疾女孩能登上奥运会的领奖台,她背后所付出的辛苦是无法想象的,一直支持她跑下去的是什么?是她那坚定的志向,坚持的毅力。她没有每天看着自己的腿唉声叹气,生活在幻想和虚无里,而是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行动,努力,不因别人的劝阻动摇,越挫越勇,并最终取得成功。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无目标而生活,犹如没有罗盘而航行。”有了目标,我们更要“用百折不回的毅力,有计划地克服所有的困难。”在生活中,我们要常立志、立长志,并付诸行动,鞭策自己勇敢前进!

    (新华小记者 刘佩宁)

  • 4、 暑期读《周国平论阅读》有感

    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暑期读《周国平论阅读》有感

    卢蒙蒙

    什么叫“读书”?有人说, “读书”是精神上的某一状态。读不读书,不仅关涉举动,还影响精神。加拿大学者一位学者就说过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 是啊,读书好,好在既便宜,又卫生。“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随着出版及印刷业的发展,普通人可以买得起书刊,阅读成为并不昂贵的消费。比起看电影,听歌剧,观赏芭蕾舞、交响乐来,读书还是最便宜的——尽管书价越来越贵。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它是极具韵味的。阅读有时候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任诞篇”里,写了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样无牵无挂、轻松洒脱的读书,是一种理想境界,令人心向往之。

    周国平在谈到自己的阅读经历时说,“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别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当作“闲书”读就好。”“一本经典的阅读,千万别当教科书去读,而要不感兴趣的就跳读、喜欢的就精读,读不懂的就放弃,读懂的地方就享受。”非常喜欢他的观点,这样读书,没有压力地读,没有功利地读,往深里说,这也是阅读的志趣与方法啊!由此不由得想起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叶内容”;不用心,不费力,拿这玩意来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翻来翻去,眼界自然开阔,不太容易受骗。这“随便翻翻”的意思,就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看,大师们都是这样读书的,这是他们的一种读书姿态。能在闲暇时捧上一本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生活。

    周先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学生,经常偷读课外书甚至是逃课,多年后回首往事,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当然本文不是想否认课堂教学的意义,周先生所说也只是一家之言,很多人抱有一定的目的性做事,做学问,也能取得很不错的成就。

    相对而言,读什么书并不是非常重要,喜欢读就好了,讲究的是读书的趣味。真正爱读书,迟早会找到自己的书中知己,这恰恰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领域。只要一个人通过阅读发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品尝到了在这个世界里漫游的快乐,从此

  • 5、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

    读《伤寒九十论》有感

    朱章帅

    虽在本科时就买了许叔微医学全集,不过一直都找到时间去看,前段时间看叶氏全集其中一部分时,看到叶氏对许氏的评价非一般高,便决定去读许氏的《伤寒九十论》。看完这本《伤寒九十论》,确实有很多收获,对许氏将伤寒运用的如此神妙尤为佩服,真的感觉如获至宝。

    这本书是以医案讨论的形式为特点,并且全书是用仲景的理法及方为主。

    下面浅谈一下我读此书的心得。

    1.许氏善用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许氏将桂枝汤视为表虚证,麻黄汤视为表实证。桂枝汤与麻黄汤的鉴别要点在有汗与否。而大青龙汤与麻黄汤的鉴别在于大青龙有烦躁的特点。这些许氏对孙思邈有所继承,而后面历代注解伤寒论的大家更是总此二家的学术观点。

    2.论桂枝汤中桂枝为桂枝非肉桂,他认为两药的区别为:桂枝轻薄,治伤寒,为发散之用;而肉桂为浓实,治五脏,取其镇重。

    3.由耳聋一案足以看出其辨证之水准。耳聋,他医认为是少阳证,然许氏凭两手脉弱而无力,断非为少阳证。并论之"若少阳则渴饮水,心烦,但寐,咽痛,今俱无此证。但多汗惊悸,必汗过多所致也。仲景云未持脉时,另病患咳,而不咳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因重发汗,虚故如此",后投真武白术附子汤辈数日果真愈。从此案不仅仅看出许氏断证之准,更看出他将伤寒精髓更是学通了,能辨其疾病的发展由来,真乃神也!

    4.许氏善识阴阳。由"闽人李宗古得疾。口中气热。唇干。屈体卧。足冷。舌上有苔。予诊之。尺寸俱紧。或者谓气热口干。疑其阳胜。蜷足卧。足冷。疑其阴胜。而又阴阳俱紧。是诚可疑也。若不熟读仲景方法。何能治。予曰尺寸俱紧。是寒邪胜也。仲景云阴阳俱紧。法当清。邪中于下焦。又云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干舌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盖以上证候。皆是阴盛阳弱。故仲景云勿妄治者。诚恐后人之疑也。故予以抑阴助阳温剂与之。紧脉渐退。四体和。不汗而自解矣。"此案确实是好案,此案的要点在脉与蜷卧。这与热厥是有区别的,我记得我之前的亲身经历是口干想饮水,烦躁,四肢凉,但脉象却是滑的。哇!果然,历代国手都十分善于辨识阴阳。

    5.善识生死。由"里有张姓者。病伤寒。医汗之。汗虽出。身热如旧。予诊之曰。得汗。宜身凉脉静喜食。今脉躁。身热。不食。狂言。病名阴阳交。不可治也。素问黄帝问有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病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名何疾。岐伯曰病

  • 6、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

    知识分子小论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

    王小泽

    以赛亚·伯林这本关于俄国知识分子及其思想的书读下来确实有些艰涩——这大概也是所有关于思想类的书籍给我的感觉。这或许也是因为关于思想的问题本来就是非常复杂的缘故吧!如果说非要询问自己从这样一本书中读出来了些什么,我想应该就是重新去思考我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

    在我上本科的时候我大多数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彼时我对于中国的左右之争什么的完全没有在意——当然今天虽然注意到了,但是事实上我依然不愿意去站定某个立场来思考问题。但是读研之后,随着对于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尤其是面对现代文学的左翼作家的时候,我不得不表面我的立场和态度。比如说对于丁玲这样的起初追求个人主义,后来看起来却又极左的作家,她的转变怎么认识?传统的观点,左派的知识分子会说是适应人民的大众的立场,是本身主动接受改造;右派的知识分子们则会说这是一种规训。但本质来说,其实就是水火不容的二元对立。非黑即白,就这么分明。

    而这恰恰是让我绝望的地方。在我看来,丁玲就是既有主动领受,同时又确确实实因为这种来自延安的外部的政治压力所改变。我试图去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然而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到了最后,其实我都对于自己的立场产生了怀疑。对于左翼的激进政治革命我是抱有同情和理解的——因为他们代表着进步、人的可能的真正解放(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但同时对于他们这种为了达到目的的规训、压制我又天然产生拒斥感——而对于自由主义,我认同那种对于自由的追求,但同时我又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有改变这个社会的能力——还是只是在事实上维持着某种秩序而已。在研究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呢?

    所以在这本书里,最后登场的屠格涅夫无疑是那个最吸引我的人了——这其中也许不无我自己顾影自怜的成分。

    在这篇《父与子——屠格涅夫与自由的困境》中,伯林在开头写到屠格涅夫在“生平大部分岁月里,他都痛切关心俄国教育阶层在道德与政治、社会与个人方面的争论”,而他尤其关心的正是“老年与年轻一辈之间深刻且惨烈的冲突”。而他的立场就是“试图站立一旁,以客观之眼观看战局”。当然,事实上这肯定是很难成功的。他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作为一个人和作家来说,他眼中的世界和真理并没有那么分明。伯林称他为“居心良好、耿耿忧惧、自我疑问的自由主义角色——复杂真理的见证人”。如果前边《刺猬与狐狸》那篇文

  • 7、 读《朋党论》有感

    读《朋党论》有感(一)

    喜爱《朋党论》,不仅因为文章本身,更是缘于对欧阳修的钦慕。在那个谈"朋党"色变的年代,欧阳修敢于承认"君子有朋"且能提出"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观点,的确胆识过人。就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如此直率的言论也够惊世骇俗的。可见欧阳修襟怀坦荡,是不折不扣的君子。

    所谓朋党,以当下的视角来看就是"小团体",即在行政机构里却不因"行政命令"而聚集起来的、规模较小且较为稳定的非官方组织。翻译成人话,就是管理者眼中的"非法团体".尽管任何企业文化都强调同事之间团结友爱,但当员工们真的身体力行起"团结友爱"时,管理者却又惊恐起来了。为什么呢?对此,官方的回答是:"企业强调的是‘大同和博爱’,反对私下里或个别人的亲疏勾结".官方就是官方,浩然正气(why are u so diao)。

    但问题来了,官方的"大同和博爱"似乎不怎么具备操作性。就是真的要贯彻起来,也得从团结和友爱身边人开始,也得经历一个亲亲疏疏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儒家文化"推己及人"的差别序列。因此,小团体内的团结友爱是"大同博爱"的萌芽状态,是情感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然而,当"团结友爱"按照其客观发展规律逐步向"大同博爱"发扬光大时,却因"小团体"的被打压和被取缔而"中道崩殂",这不能不令人遗憾。或许,这就是大多数企业无法建立起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团结友爱的原因吧。

    管理者忌讳"小团体",无非是担心"小团体"一旦形成气候便难以驾驭,怕小团体非主流的文化价值观、非正式的权威体系、非官方的沟通渠道和非常规的内部协作模式对企业原有的格局和秩序形成冲击。然而,事实上"小团体"并非如此不堪,尤其对于营造开放、活泼的团队氛围而言,小团体不仅无害反而有益。

    诚如欧阳修所言,朋党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必用"君子朋而不党"这种套话来掩饰。亲亲疏疏是人性使然,情感上的不平等与生俱来。管理者比谁都清楚这一点,也更善于利用党同伐异的手段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但是,"亲亲疏疏"的关系一旦下放到基层,管理者们便揣着明白装糊涂,大加批判起来。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说到底还是为了"极权".

    其实,"极权"也并非一无是处,"一言堂"起码能提高效率。但"极权"对于管理者的品德和才能要求太高,如果遇到一个"鸡贼+傻×"的管理者,那么团队就像"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那样,个个皆是陈胜和吴广了。而"小团体"恰恰能

  • 8、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5000字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社会契约论》是本值得一读的书。笔者一直对读书怀有这样一种感受:每一本传世之作,都是一份传世的心灵。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就翻开了几十年前的,几百年前的,甚至几千年前的那个写作者的心灵。“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而阅读这种孤独的,或者有时还带着苦闷的,但是天真而深刻的心灵,一直是笔者的生平乐事。单纯与深刻,是几乎所有传统型学者身上的两个互相矛盾但总是相生相伴的特点,卢梭亦不例外——“星斗其文”,世界上哪个思想家的崇拜者也没有卢梭的多,科西嘉岛的人甚至邀请他为科西嘉制定宪法;“赤子其人”,卢梭一生都活在被人误解与怀疑中:伏尔泰的贵族气的刺伤,与休谟的断交,与养母华伦夫人的不伦之恋,丢弃自己的女儿……塔克蒙在《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中写了这样一段对其心理的可以说是恶意的揣测:“一方面,卢梭是身处矛盾的包围之中,是矛盾的集合体,是一个隐士般的无政府主义者。他渴望回归自然,不断地做着火热的梦,反抗所有的社会传统,充满了感情的悲哀的悲屈的自我意识,也因此经常抱有不能够与环境协调的幻想。另一方面,他又是斯巴达和罗马国家的崇拜者,经常叙说着个人主义要在纪律和集团之中被淹没而消失。这种双重人格的秘密,潜藏在他苦恼的偏执狂、律己主义者的嫉妒的梦中。”

    正如一千个人眼里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样是卢梭,同样是《社会契约论》,在不同的人眼里褒贬不一:有的人慷慨激昂地歌颂,皮埃尔·勒鲁的《论平等》一书尽管没有在扉页煽情地写上“献给卢梭”,但是这本书充斥着卢梭的名字,甚至使用了序言整整一章来为卢梭辩护——这大概是笔者看到过的最浪漫奔放的读后感,他写道:“从卢梭起,科学之所以取得进步,法国革命之所以宣告了人类的平等,人类的传统如今之所以能得到理解,基督教以及以往得到了释义的全部宗教之所以只要求向我们提供武器,这一切都多亏了他!哦!要是我能有他的力量该多好啊!”;有的人不留情地批判,哈耶克在《自由宪章》里冷静地写道:“斯巴达既成了卢梭的自由理想,也成了罗伯斯比尔、圣鞠斯特,以及此后大多数主张‘社会’民主和极权民主的人的自由理想。”

    笔者身为一个研习民法的法律人,对于政治科学和哲学的知识非常浅薄,笔者更乐意从传统民法的角度来阅读卢梭这一部不朽巨著。

    是为引言。

    一、 卢梭眼中的民法

    民法是否在这本《社会契约论》中出现过呢?这确实

  • 9、 读《论中国》有感

    读《论中国》有感

    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终于走向了和解。

    基辛格在 2011年5月27日迎来了自己88岁的生日,其重磅大作《论中国》也在这一天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今年10月,《论中国》简体中文版隆重上市,各大网站争相报道,不啻为十八大之年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引进版著作。

    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的基辛格,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论中国》这本书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每个曾经或正在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一读。

    "世界之王"的陨落

    书的前半段,基辛格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清以前的中国,国运昌盛,四夷咸付,是以中国人酿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至于愿与中国通商的周边国家,天朝皆视其为"蛮夷",称通商为"朝贡",以示承认中国的至尊地位。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其对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借助工业革命的洪流,西方超越了中国。

    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列强环伺。仅仅10年,中国从辉煌中跌落,沦为殖民实力争夺的目标。

    大国博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本书的下半部以更大篇幅讲解了基辛格眼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史。作者试图从"围棋"和"孙子兵法"出发,形象地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杰出的政治战略思想,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敬服不已。基辛格甚至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中受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的规诫。"

    例如,1958年8月23日,为了试探美国保卫台湾的承诺坚决的什么程度,也为了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毛泽东解释说道,中国表明了军事决心后,将重启与美会谈,如此"既有行动场所又有谈判场所".基辛格把此解释为《孙子兵法》"斗中求存"古

  • 10、 读伤寒论心得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在你度过伤寒论之后,你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分享?下面是带来的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伤寒论心得篇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篇二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1

  • 2023-01-20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09-20

  • 2022-12-11

  • 2021-10-02

  • 2023-05-14

  • 2019-10-10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9

  • 2021-10-02

  • 2019-11-12

  • 2023-02-15

  • 2019-09-25

  • 2023-03-09

  • 2023-04-12

  • 2023-01-30

  • 2022-05-27

读矛盾论有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读矛盾论有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读矛盾论有感、2024读矛盾论有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