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 地图 >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2024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大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相关栏目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热门栏目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推荐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共 6845 篇)

  • 1、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精选9篇)

    有了心灵的震撼,我们应该要将其第一时间纪录成观后感,写观后感时要循序渐进地写出作品的特色,切记不着边际的发表感想,大家平常有没有收集优秀的观后感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这样的内容,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总理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总理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2

    3月30日下午,****队和市**局统一安排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将周恩来同志四个昼夜里的一言一行浓缩在100分钟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凸显,感情真挚细腻,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堪称新形势下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观后感触颇深,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总理日理万机,深入基层**研究,体

  • 2、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精选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观看完的以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精选,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有关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的讨论方兴未艾。值此良机,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历史影片,不仅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好处,而且能够从电影情节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什么才是领导走基层调研了解状况,什么才叫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仅仅如此,还能影响、感染广大党员同志在实践中践行这些先进理念和指导思想。该影片的多个情节在反复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笔者选取其中几个感人至深的细节谈谈自我的感受,以期能与大家分享。

    红烧肉前门难进,一碗拽面情更深。两个相似的门槛,两种不一样的情景,两种不一样的情绪。总理刚去到伯延时,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他那条已经迈进屋子里的腿又迈了出来。想必此时总理的情绪很复杂,看到社员都在弄虚作假,人民群众却在忍饥挨饿,内心反差十分强烈。所以总理的那条腿毫不犹豫地退了回来。同样是吃饭,看到连弟奶奶做的拽面,他毫不犹豫、大跨步地迈了进去,大口大口地吃开了,这次总理吃的很舒心、很踏实。这两个情节的鲜明比较,不费一言一语,却将总理急群众所急、反对官僚作风的群众观点鲜明地展示出来了。

    心系百姓动神州,毕生只为济沧海。总理亲自下地与社员一齐插地瓜秧、与社员一齐冒雨挽救正在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在地里喝社员盛的水时先倒下去一大半自我只喝了一小口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周总理的亲民

  • 3、 【推荐】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范文锦集五篇

    观后感是写欣赏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普通的评价。在认真品味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我们的可以在影片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作品观后感记录下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推荐】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范文锦集五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一】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调研工作中,总理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总理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

    周总理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社区最基层的工作人员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想着人民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真正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儿女,高质量的做好本职工作。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二】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800字:

    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好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总承包一部机关党支部组织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电影。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时,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

    影片让我们重温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

  • 4、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文/马庆云

    中国当下,不能拿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也不能拿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这话虽然伤及中国左右两派,但却符合一个整体论原则。中国自49年以来的社会,并非是一个前后割裂的政治脉络,而是有着起承转合关系的,这里边,一脉贯之的,还是吃饭的问题。前三十年,用集体主义的方式吃饭,吃不饱,但大伙吃的差不多差;后三十年,用个人主义的方式吃饭,有的吃饱了,而且吃的非常好,有的吃不饱,有的吃饱了但吃不好。这六十年,终究还是吃饭的问题。所以,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与其说是民国史,不如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下史,是国人在吃饭之余,对吃不上饭的一种焦虑。

    49年以来的前三十年,用集体主义的方式全民勒紧裤腰带,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后三十年,则是用个人主义的方式让一大部分人勒紧裤腰带,完成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向大托拉斯资本主义的转化,从现在起的三十年,也是哲学上说的,中国正式步入世界化的三十年,则是怎样监控托拉斯主义、完善反垄断社会法则、将托拉斯主义产生的资本以社会福利的方式向曾经勒紧裤腰带已经六十年的底层转移。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陈力主导创作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应运而生。

    该部电影,显然在关注前三十年的吃饭问题,并试图通过邯郸伯延这个小地方来管中窥豹。为了更贴近吃饭问题这个主题,影片时间截口直接选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巴年一九六二年。饥饿是这部电影以后可能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笔的最有价值的符号,与之相比,周恩来这三个字,只是一个政治化的符号,用这个符号来完成影视作品立场性正确的总局需要。

    与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相比,《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编剧无法选择底层和高层两个阶层如何面对饥饿这个双线套路推进故事,因为底层如何面对饥饿这条线地推进,必定面对建国后的政治不正确等诸多审核问题。诚如一些野史中所言,一九六二,依旧如一九四二一样,饿殍遍地,流民四野,如果将这些展示出来,一定是我们当下的影视审核制度所不能容忍的当然,我坚信,这种不能容忍,会在未来的三十年内,有一个巨大的突破。

    陈力主导创作的一九六二饥饿电影如何展示这种饥饿状态,便成为该部电影是否具有电影史学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了。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影片通过周恩来这个符号化的人物的眼睛,观看到扒光的树皮、树叶,并通过一个童言无忌的小女孩的嘴巴,告诉观众,吃树皮、树叶,确实是那个年代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影片甚至于以最

  • 5、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8月8日上午,党委组织我们在老城区青年宫影视中心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述了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用四天四夜时间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通篇见微知著,催人泪下。总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我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点成长经历,谈一下自己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动力平衡认识。

    一、权力和爱的平衡。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权力和爱是天平的两边,权力越多,爱就越少,权力越小,爱就越多。的确如此,总理在邯郸伯延公社的四个昼夜,走街串巷,深入群众的田间地头,屋里屋外,和老百姓吃在一起,打成一片,包含了多少对老百姓的深情厚爱,总理把招待自己的红烧肉分给壮劳力吃,自己和百姓一起喝菜汤,吃窝头。总理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发号施令,却赢得了百姓最真挚的爱。总理即将回去时,连弟奶奶用自己的棺材换来一碗拽面,把当政者与老百姓之间爱和权利的平衡推向高潮。总理含泪吃了这碗拽面,私下却安排工作人员把连弟奶的棺材送了回去。这碗面是老百姓对总理爱的最高回馈。联想到这些年我们有极个别官员下来调研,警车开道,不到田间地头,只住宾馆、酒楼,他们运用手中权力呼风唤雨,搞潜规则,谋取私利,对老百姓没有什么尊敬和爱意。像原铁道部张刘志军,数年来运用手中权力大肆贪污受贿,怎么会和群众走在一起,他早已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在他心中很恐怕早就没有了对百姓的爱,有的只是对权利的欲望,把权力看做是敛财的工具,玩权力游戏,玩金钱交易,还哪里有一点点的爱。当然权利的对面是群众对他的爱戴也越来越少,对他的恨越来越多,你心中没有群众,群众心中自然也没有你,群众眼睛是雪亮的,群众也会选择,也在选择,哪些官为百姓说话,哪些官为特权人士说话,其实谁也不傻。权利和爱的天平是非常准确的,不容丝毫马虎。

    想到我们监狱新的党委班子成立后,为群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譬如给职工发放生日卡,组织职工带薪集体休假,成立红白事理事会,为学习优秀的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等等,这些举措按道理说,不是政策规定的,可以不做,但党委做了,这就是爱,爱是恭下身子给的,离群众最近,群众接受的最直接,感受最真、也最深。当一个领导把手中的权力转换为爱分享给群众的时候,他就在群众的心中站稳了。因为群众是最容易感恩的,最知道谁是真的在干事业,谁是真的在玩弄权

  • 6、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影观后感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文:姚泉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范围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为克服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几乎全体出动,分赴农村调查情况。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的就是在此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与夫人邓颖超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的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中与当地群众之间发生的故事。

    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特别是伟人题材的作品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只能算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在认真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怎么走的大问题。纵观之,电影给出了三个建议:即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

    听一听什么?听一听以刘邓大军为代表的党的队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伯延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人民群众和革命队伍水乳交融。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部带领人民群众在这里抵抗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在这里会晤高树勋,揭开了着名的邯郸起义序幕。

    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影片并没有影像重现这些历史画面,只是借众多人物零星的语言来构建这段史实,用以说明伯延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有着历史渊源。来到伯延的第一天,周总理就曾深情地回忆刘邓大军在伯延的战斗经历。然后,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连弟奶奶、老党员郭百岁等也经常在关节眼上提及刘邓大军的往事。

    最触动我的是郭百岁的那句:过去刘邓首长都拿我当块干粮呢!干粮在战争年代就是宝啊!着墨不多,但一个纪律严明、团结群众的刘邓大军形象,就已经出现在观众的心目中了。而且这个形象如同影片的潜在布景一般,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正因为刘邓大军当年在伯延成功播下了走群众路线的种子,才使遭受大灾之后的伯延群众仍有那么高的革命觉悟,愿意相信党,替党分忧。因此,我们不妨认真听一听群众的口碑。

    看一看什么?看一看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周总理是中外政坛的一个奇迹,现在仍有许多人每每提及他,眼角都会情不自禁地湿润。群众对他的赞誉发自内心。作为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不是以驾驭战争的魅力征服群众(那是毛主席的活儿),而是以诸多执政细节来打动人民的心灵。《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导演陈力无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为了再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在调研伯延、戳破谎言、改变政策的大框架下,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处理细节,使整个故事丰满真实。我可以信手拈来:总理去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奶

  • 7、 教师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550字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总理毕竟是总理,他的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总理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建言的大写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 8、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合集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我们在观赏时,需要仔细地领会,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也许"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合集"就是你要找的,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1

    8月21日上午,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影片一开头,伯延公社主任请总理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就说明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只有廉洁才能获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亲切的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情况,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而公社主任觉得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总理添乱,便要求村民们也不许说出难处。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

  • 9、 党员《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洗礼——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今天,镇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在影院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总理能够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的写一篇文章,的确想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受。我,是生在70年代末的中国农村,记事时就常常听老人说过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人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们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后来我上学了,80年代的中国农村也并不富裕,我深有感触,父亲也和我经常谈起那个连树叶、树皮和草根都没得吃的年代来激励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那时我也是似懂非懂的点头。时隔多年,而我也已工作十几个年头,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1961年,周恩来总理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老百姓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恩来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这部电影的主体教育我觉得他在告诫我们领导要爱自己的群众,百姓在困难时期要同国家共患难,敢于说真话,勇于担当。同时这部电影也反映革命老区人民的质朴,没有坏人坏思想,只有好与更好之分,那个村主任不是不讲真话,有意隐瞒,我觉得他的初衷是好意的,是要为党分忧,不想给国家添乱,只不过他没有更深的理解是吃大锅饭滋生的党与群众关系的矛盾。不过今天想来在那个年代党员容易误入教条主义错误,忠诚在党员的心中根深蒂固。总理告诫村主任要“谦
  • 10、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2篇】

    篇一:《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作者:徐中兰

    不止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每次都是噙着泪花看完的。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1年,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里与当地村民们朝夕相处,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

    周总理拒绝吃公社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和鸡蛋,坚持与村民一起吃食堂喝糊糊啃代食窝窝头;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拖着病后虚弱的身体,带领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秧;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嘱咐地方政府妥善严肃处理违纪干部这一幕幕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伟大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种鞠躬尽瘁,俯首甘为儒子牛的奉献精神。

    通过这部影片,我学到了周总理四个高贵品格。

    首先是干净。三年的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食不果腹,周总理病体初愈,拒绝伯延公社为其准备的红烧肉和鸡蛋,将馒头让给公社的老人吃,自已同人民群众一样吃糊糊,啃代食窝窝头。为了让连弟奶奶高兴,吃了连娣奶奶用寿材换来的面条,还嘱咐工作人员临走前买了寿材送回去。周总理这种两袖清风的品格深深感染了我。

    其次是忠诚。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深夜大雨滂沱,周总理不顾病身弱体,带领工作人员与人民群众一道抢救地瓜苗。连弟妈妈怀孕参加劳动,晕倒在田里,周总理安排车辆送连弟妈去医院生产。伯延群众吃水困难,周总理指挥部队给群众送水。周总理干革命,搞建设,都是为了人民谋幸福,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种忠于人民忠于党的赤子之心值得我们终生学习。

    再次是担当。由于国内遭遇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周总理看到伯延人民生活异常困难,不由得痛心疾首。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周总理自我批评我这个总理没有做好、责任最大的也是家长、我们应该向大家道歉。在调研结束离开伯延前,周总理还不忘嘱咐支部书记郭凤林一定处理好多占群众口粮的干部,要得到群众原谅,严重的要党内处分。这些都体现了一个大国总理勇于担当的精神。

    最后是求是。由于历史背景的原因,周总理在伯延考察时,起初群众没有向他反映真实情况,几个平时敢讲真话的也被公社关了禁闭。周总理敏锐的观察到这个情况,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倾心交流,与二廷等人交朋友,掌握了伯延公社的真实情况。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促使伯延公社

  • 2019-11-02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11-02

  • 2019-11-04

  • 2019-11-02

  • 2023-01-16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2-12-12

  • 2019-09-20

  • 2019-10-28

  • 2023-02-11

  • 2019-11-06

  • 2023-02-17

  • 2019-11-04

  • 2019-09-25

  • 2019-11-04

  • 2019-09-25

  • 2019-09-21

  • 2022-12-15

  • 2019-11-06

  • 2019-11-02

  • 2019-11-06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大全等,希望丰富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