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 地图 >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2024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相关栏目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热门栏目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推荐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共 4128 篇)

  • 1、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汇总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1)

    她,掌控中国48年,中国在她手中日益腐败与衰微,她割出了苏联、朝鲜……她吸吮着民脂民膏――慈禧。咸丰无能,慈禧残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闯进了圆明园将这伟大的工程毁于一旦,昙花一现的圆明园早早夭折。

    下流无耻!卑鄙肮脏!丧心病狂!丧尽天良!惨无人道!毫无人性!杀人放火,烧杀抢掠是所谓的“文明”?世界上岂能有强盗文明之理?这可恶的侵略者,毫无休止地蹂躏中国的土地,杀害生命而眼也不眨,还说“要文明地抢和放火”!从军长到士兵,个个草包!英法虽已与中国建交,可一个“sorry”也没,东西一个不还,欧元一个不赔,烧毁、抢走的不仅有宝物,更有中国5000年的文明与中国人民的尊严与性命。中国人的胸襟再广,早晚也会发怒;中国人再忍辱负重,早晚也要爆发。

    圆明园在怒吼,中国人在怒吼,亚细亚在怒吼,世界在怒吼!

    早晚英法会迎来四面楚歌的一天,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圆明园毁灭,中国遭受巨大的损失,蒙受巨大的耻辱。圆明园中的国宝,让中国花去大把金钱,而只有一片残垣断壁。满地被火烧掉的砖瓦石块,让我异常悲愤。

    英法联军永远无耻,总统如何辩解都苍白无力。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不求复仇,只求出现第二个开元盛世。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分享(篇2)

    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现,这所有的壮美都要化为泡影,都要被摧毁,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该片以与《圆明园》的命运一起沉浮的人物为线索,从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圆明园从蓝图走向鼎盛的过程,而从咸丰皇帝那里,我们又目睹了圆明园被劫掠与焚毁的结局。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

  • 2、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系列

    从影视作品中汲取知识,是当代青年成长的一种途径,在观看了《烈火英雄》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浓浓的兴趣,这时我们最好专心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就是观看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您对撰写作品的观后感有什么好的想法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我们为你整理的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篇1】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

    所以,我们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篇2】

    在北京发生过我认为非常让中国人难以忘记的两件大事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至今还让我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我无法忘记《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画面。在这之前,他们要杀人放火,借口是主人他进屋偷盗,真是荒谬绝伦,还要恬不知耻的大声宣告。

    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历史把额尔金这个名字永远钉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示众,这位英国的勋爵下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命令——三千五百名士兵以火焚了人类一座最大,最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

    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勤,终于把乾隆皇帝下江南带回来的一个园林之梦。在北国旷野上建

  • 3、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9篇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9篇,感谢您的参阅。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篇1】

    在北京发生过我认为非常让中国人难以忘记的两件大事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至今还让我愤怒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我无法忘记《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画面。在这之前,他们要杀人放火,借口是主人他进屋偷盗,真是荒谬绝伦,还要恬不知耻的大声宣告。

    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历史把额尔金这个名字永远钉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示众,这位英国的勋爵下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命令——三千五百名士兵以火焚了人类一座最大,最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

    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勤,终于把乾隆皇帝下江南带回来的一个园林之梦。在北国旷野上建成。可他们一把火就烧了这座耗时几百年的伟大工程。

    十月十七日,英法联军司令就命令他们的军士对园中的陈设和珠宝玉器自由地,合法地,文明地选择。于是一场掠夺,野蛮得况左未闻。强盗你争我夺,分赃不匀。他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赃物。哼,这就是侵略者所谓的文明。拍卖之后,他们又用三天三夜的大火来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欲盖弥补,举世震惊。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

    当年的雄师已经沉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只任人欺负的猫。强大起来吧,中国!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篇2】

    纪录片《圆明园》让我们回顾历史,让我们了解圆明园从前的壮观辉煌,也让我们记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巨大耻辱。

    在看影片前,我们已经学过了《火烧圆明园》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了,对圆明园的历史已有部分了解。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们对圆明园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看到皇家画院为圆明园所画的建筑图时,如此美丽,如此壮观的景象使大家为之惊叹,个性是在建造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上,大家不禁感慨道:“这真不愧是在幻想艺术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世界奇迹。”可惜的是这个伟大的杰作于1860年10月被毁,从那时开始,这个伟大的杰作消失在地球上。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清代全盛时期的繁华与昌盛,脑海中映起了美仑美奂的圆明园倩影,这个集康熙、雍正、乾隆一生心血而建造的伟

  • 4、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800字

    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现,这所有的壮美都要化为泡影,都要被摧毁,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该片以与《圆明园》的命运一起沉浮的人物为线索,从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圆明园从蓝图走向鼎盛的过程,而从咸丰皇帝那里,我们又目睹了圆明园被劫掠与焚毁的结局。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高空飘扬,永不垂下。
  • 5、 纪录片观后感
    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观后感(一) 今日看了《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这部纪录片,深有所触。自己连宇宙的一粒灰尘都算不上,那我的喜怒哀乐、我所认知的世界有意义吗?拥有的,说句最鸡汤的话:我活过我思考过,所以我存在过。 从天体物理学家的四维角度思考问题,宇宙中没有什么不可再生能源。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刹那便成永恒。所以在以亿年为刻度的时间维度之下,无论什么石油煤炭的,就连恒星都可以算作可再生资源。霍金也说过,宇宙之大,出现什么样的生命都不意外,也许差异之大远超人类的想象。也许也有把恒星当做货币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呢。 霍金大大还说过,宇宙中也许有一类生命,他们就像我们耗尽了母星的资源。自此生存于世代飞船上,作为宇宙的游牧民,榨取行星的资源。 如果把像人类一般有强烈的定居与怀念故土的生命成为农业民族,那些太空游民就像是飞蝗一般。不,用金融领域的名词类比的话,太空游牧民就像是大机构的热钱,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机机会,不断为了自己的利益洗劫某个国家乃至一众国家,将其国家几十年的积累洗劫一空后凯歌奏响,撤走。留下满目疮痍的国家与人民。而农业民族就像是价值投资者,寻找那些具备价值的对象,进入等待其成长。极端点的像是巴菲特,直接利用资金将目标的优势固定下来,再精耕细作,让其成长更快。典型的农业做法是不?两种不同的投资手法恰恰与历史上的两大类群体相对应,这也是我无比热爱金融领域的原因之一——那充满不确定的未来,造就了无数的奇迹。可以说,金融业正是面向未来的行业,大数据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登上大众视野的,但是金融领域早就开始了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还有人工智能方面的,金融领域也早就开始神经网络学习程序的开发。难怪金融领域往往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一切的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人的潜能可以在利益面前最大化。 前清秘史观后感(二) 元旦这几天,我一时来了兴致,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前清秘史。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能引发人的深思。 这个纪录片由学者李亚平撰写,一次偶然的谈话,他认识了导演尤小刚,两人情投意合,就制作了这部片子。 我特别佩服李亚平这样的人。现在他已经写了很多史学着作,但他本人的身份却是个大商人。资料说,他是山东人,很小的时候便随父亲去了辽宁农村,干种田,养梅花鹿的事情,直到21岁考上人民大学。按说八十年代大学毕业是很好找
  • 6、 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制度有历史的规定一性一,因为这一原因,对历史背景敏一感是必要的。即使在革命之后,新制度的建立者也并不是从历史的真空中起步。最终无论何时,习俗、规范、宗教信仰,以及许多其他被继承的制度都制约着行动。这几天想静静地思考一些问题,闲暇之余,得以有机会系统观看前不久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放的大型纪录电视片《大国崛起》,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看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诸强的兴衰变迁。简要地就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先谈谈个人的几点观后感,然后再把该片的简介附后,供您回顾和参考。如有不妥,并请指正。谨致谢忱!

    本来西方大国还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荷兰尽管有其曾经的辉煌,但我总觉得是昙花一现,进入20世纪鲜见有其突出的大国地位,我个人认为仍属小国之列,如果替代,可能意大利是比较好的替代品。由此可见,影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而多以鼎盛时期的辉煌稍作界定,且尚不够统一。这点或许需要改进和完善!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大规模的殖民扩张行为,给被奴役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是一种被奴役的改进;

    二、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都曾盛极一时,且从其衰败的历程给其他国家以警示;

    三、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

    四、曾经或正在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引领时代的进步,用更时髦的话讲就是与时俱进;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显然,中国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甚至连日本都不如。何故?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成吉思汗时代尽管用无力征服了世界的诸多地方,但毕竟是昙花一现,并未维持多久,就盛极而衰,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在明朝(当时gdp比重比现在美国占世界比重还要大)竟然常有倭寇袭击我沿海地区。清代中后期以来,泱泱中国更只是西方大国列强的蹂一躏对象和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

  • 7、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年。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一毛一中的皮一毛一,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一精一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只是看热闹。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

    《探险者来了》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一性一,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一精一心护送。心寒啊~~~。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一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一精一,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一精一品。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

    《千年的营造》

    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

    《藏经洞之谜》

    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一毛一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道真和尚,为了补全和增加经书,到处去乞经。那时好像都是靠步行哦,小小身躯,在

  • 8、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感(一)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10集的纪录片《华尔街》,然后就有写些东西的冲动。虽然我本身学的不是经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后可能也不会去华尔街谋职,但华尔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个概念。相比于中国的股市,华尔街给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场,更多的带来了一种模式,一种利用资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在客观上以非常高的积极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于全社会的大事情,而不是通过政府拍板从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强行拿出一部分来干政府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模式的好处在于实际上这个决策过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项目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项目被足够多的人认可了。而且通过华尔街的参与,不仅国内人民的财富能够帮助政府来做事,国外的资本也能通过资本市场流入国内,帮助本国进行建设,这也是一种创新。 以连接美国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为例,本来纽约州时任州长德威特·克林顿 希望通过财政部拨款七百万美元、在十年之内建成的巨大水利项目,被财政部拒绝了,于是他转而求助华尔街。与政府官员犹豫不决到最终拒绝克林顿的建议相反,华尔街的经纪商们想方设法帮助克林顿实现这一提案在议会中的通过,因为如果他们帮助克林顿成功筹集这700万美元,那么按照当时的佣金率1%,他们就可以得到7万美元的收益。最终由于工程的确过于巨大,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工程分期进行,华尔街发行伊利运河的分期债券,通过向全社会集资的方式成功地为伊利运河的工程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当伊利运河一期在投资100多万美元却能够得到每年25万美元的收益的结果公示之后,伊利运河的债券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追逐的金融产品。甚至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伊利运河债券都是炙手可热,最后十年的工期由于资金的重组被整整缩短了两年,伊利运河也为美国东西部运输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四分之三的运输成本,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后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国后来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
  • 9、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一: 今天,我满怀深情地观看了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录片之《烽火陕甘》和《纵横西北》,该纪录片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文献纪录片。该记录片以朴实的风格,生动的叙述,全面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政治家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生涯。 “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3年1月为习仲勋同志亲笔书写的题词,也是对他一生最客观准确的评价。1926年,年仅13岁的习仲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他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1928年,年仅15岁的习仲勋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经历何种革命斗争和各种复杂环境考验,面对逆境坎坷,习仲勋同志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 他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闹革命打江山;他热爱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毛泽东主席如此评价。 “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是习仲勋同志一生的忠实坚守。该纪录片反映了习仲勋始终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党尽忠,心系群众。 在今年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向习仲勋同志等革命前辈学习,时刻牢记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时刻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为民务实,清正廉洁,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共产党员。 习仲勋纪录片观后感二: 近日,央视播出了六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完整回顾了习仲勋同志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奋斗历程。习仲勋,祖籍河南省邓州市,生于陕西省xx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习仲勋13岁入团,15岁入党,19岁发动“两当兵变”、21岁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习仲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在创建陕北苏区这一时期,直接在党危难时期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想想那时习仲勋才21岁,在这么年青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不得不令人敬佩,学习。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 10、 纪录片牡丹观后感
    纪录片牡丹观后感

    01

    那方寸之地的美却开向世界,那千年沉淀的美也走向人间。本片以牡丹为主题,华丽的技法,唯美的画面,优雅的音乐无差别的展现她的美,她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她是一个民族的符号,她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解说词控制了节奏,渲染了气氛,使影片在更大的曲线里做周转。缓慢悠长的解说词贯穿整部影片,阿贝尔冈斯:“构造影片的不是画面,是画面的灵魂。”。解说词作为片中的第一声源,毫无疑问,是灵魂所在。解说词的诗意的描绘,解说词的设立使人们对牡丹有了一个全新的人文读解,让这朵原本陌生的花卉在观众面前立体式的绽放,深刻感受到了她在自然中的独特,文化中的灵动,历史中的沉浮。片中,解说词不止一次提到了描述牡丹的诗句。诗句作为古代人们对于牡丹的描绘与现代人对与牡丹直观的感受相互碰撞,在为影片主题带来了诗意的美感的同时,也为观众展现了更为全面这朵国花所蕴含的文化,以牡丹和中国文化做背景,把具象的牡丹以解剖的形式开放在生活里,在人们眼前,使观众对这朵神秘的花卉有了更深刻理解。

    镜头的运用为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了牡丹绽放的镜头。牡丹从花蕾到开花的全息展现给观众,镜头与牡丹开花的完美切合,观众欣赏牡丹慢慢开放,积攒了情绪,使叙事更加丰富,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感。在观众欣赏牡丹开放的同时,所看到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再度绽放,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瑰丽一面的展现,警醒人们,在牡丹文化还没有被现代经济文化挤兑到完全消失在人们眼中的时候,保护这些美丽文化。片中镜头里无处不在的牡丹,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朵美丽的花卉,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儿女精神的象征乃至情感寄托,人们在牡丹花丛中那享受的神情,那一份家国情怀,那一份国民情怀,那一份民族情怀,在历史的波涛中她依旧承载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骄傲的绽放。

    声音的设置使影片叙事带有的情绪力量。作为影片带动情绪的第一元素,音乐,渲染情绪与氛围。音乐,使影片主题有了不同的文化指代,她时而轻巧灵动,时而雍容华贵。成为民族的符号,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优雅抒情的音乐贯穿了整部影片。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为影片主题蒙上了一层唯美的面纱,让原本在观众眼中具象的牡丹抽像的在人们面前开放,使观众在一种抒情的气氛里,看到的不只是那一朵朵牡丹,更多的是牡丹所蕴含的万千中华儿女对她的眷恋和依赖。关键时候的消声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2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09-23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1-02

  • 2019-10-28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2024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