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呐喊小说读后感 > 地图 > 呐喊小说读后感,2024呐喊小说读后感范文
呐喊小说读后感相关栏目
呐喊小说读后感热门栏目
呐喊小说读后感推荐
呐喊小说读后感

(共 6060 篇)

  • 1、 小说《七爷》读后感2000字

    《七爷》是一本网络小说,是一本耽美文学,喜欢看小说的小伙伴们应该看过吧,大家有什么感受?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小说《七爷》读后感2000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七爷》是晋江大神priest大大写于2010年的早期作品,被甜甜自己列进了黑历史的分类里。看完大长篇《相见欢》后,就想看个短一点的,于是凭着眼缘,看了这篇。

    诚不我欺,不愧为黑历史啊。

    七爷

    《七爷》应该算架空古代权谋重生题材的耽美小说,但是权谋混乱,前世重生无甚关联,而耽美剧情平淡,确实算得上p大作品里罕见的三无产品了。两个字总结一下寡淡。

    故事主要围绕那个在三生石前,彼岸花畔,枯坐了六十三年的男人,满头银发的七爷景北渊开展。

    前世的景七恋上从小相依相伴,患难与共的皇太子,助他问鼎大业。本应白头到老,享七世情缘,却因地府白无常勾错一人魂魄而致两人相互猜忌,反目成仇。景七因太子忌惮而死,死时仅三十二岁却已满头白发。可他仍痴心不改,在黄泉边等那人一同入轮回。

    黄泉边彼岸花畔

    可他没等到。他不肯喝孟婆汤消除前世记忆,无法转世为人。于是那人轮回了几世,他便化作非人之物陪了他几世。可惜,每一世,皆不得好死,作践他的心意。七爷心灰意冷,痛饮三碗孟婆汤,却再也无法忘却。

    于是他枯坐六十三年,等着最后一遭,与那人的纠缠。

    可没想到,这最后一世,终于能转世为人的他,又回到了起点。原来白无常百年来亦对七爷心()怀愧疚,于是倾尽修为,换他来世青丝,把他送回了曾伤心断肠的第一世。

    七爷和乌溪

    回是回去了,可景七的心,已经冷了。

    哀莫大于心死。死心眼的白无常,牺牲了自己,逆转时空,景七的心意却已蒙了尘,再难转圜。

    重生的景七再无执念,仍明里暗里助太子夺得天下,匡扶大业,却再不敢与太子亲近,用心机计谋造出假面,时时带着违心的笑容伪装自己,不再将真心示人。

    七爷和周子舒

    包裹真心的壳子,或许只有真心方能破解。心如枯木的景七,历经三百年转世之苦,终于等来了愿为他付出真心的命定之人。

    这能让死树开花的实心眼,就是那个在地府等命定之人顺便当差的白无常转世,南疆质子,巫童乌溪。

    由于景七心意的变化,今世时空也随之改变,事态发展不受景七所控,只得随之浮沉。可变化也把乌溪这么一个前世没有的人,送到了他眼前,日日相伴,更与他牵上了红线,共度生死。

    乌溪

    夺嫡之战的最后,外邦入侵中原,景七与太子并肩,苦守皇城。就在景七命悬一线,大

  • 2、 《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读后感2000字_

    《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读后感2000字

    那年桃花

    寒假期间购买书,并阅读完了《小说教学教什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新奇,以往读的书都是条理分明,目录之后直接进入书的内容,或阐述主题,或讲述故事。但是这本书却是主题学习、共同备课、课例研究三大块共同组成。更特别的是每章节都会出现反思、要点提炼、还要自己提炼要点,章节后还有问题需要回答。不过对于网师中已经经历过深度阅读的我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书中的重要的知识点都用绿色加粗字体标注了出来,我需要阅读的是字里行间的的沧海遗珠。很快的读完理论章节,并用铅笔在书上写了问答题答案。

    3月开学,讲师公布作业,二选一,我选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等于帮我又筛选了一遍知识点,对于文中的脉络已经大概清晰。但是结合自身的阅读,我还有话想说。

    邓彤教授谈到"为什么要读小说"的问题,他认为小说可以延长人有限的生命,可以丰富人生体验。这点我非常赞同。一个人的出生、求学、工作、生活的经历时有限的,我喜欢看精彩的世界,除了看身边的人和事以外,能够开阔眼界,使生命更加厚重的,就是阅读。不同的作者书写的书,多少都带有自身的痕迹。如严歌苓的书,如毕淑敏的书,作家的书写只能是来源于生活。闭门造车的作品禁不起时间的磨砺。在书中,散文和诗歌不如小说带给人的冲击大。初中的时候听语文老师读路遥的《在平凡的日子里》,听得热泪盈眶,还节省了两个星期的生活费在代销点里买到一套《平凡的世界》旧书,一读就入了迷。路遥当时给我展现的路,给予我的精神力量,比老师天天教导要好好学习力量要强大的多。那个时候就知道了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可能脱离当时的生活。(我是农村娃)历经了求学生涯后,我又回到自己所在的县城一所乡镇小学教书。虽然脱离了农村,但生活的环境仍旧很局限,但是阅读却能让我的心灵插上翅膀,观看古今,欣赏中外,书中人物的虚拟人生,却让我的生活日渐丰盈,人生愈加厚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事情,使我的生命丰富了、延长了、立体了、多样化了。腹中有诗气自华,小说读多了,对人生也更通晓,人情也更练达了。安身立命知足常乐,不都是阅读教会我的吗?

    单单是愿意阅读,热爱阅读还不够,还要能够读出什么。邓教授就指点我要读出来小说说了什么,要找故事层面。那么小说的故事怎么说,怎么叙述的呢,这更是我要会的。只有我理解了,通晓了,才能去教给学生。小学生虽然小,但也有阅读的权利,更有读懂小说的权利。我和学生师教学相长的

  • 3、 有关于呐喊读后感2000字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下面小编为您整理几篇有关于《呐喊》读后感2000字相关范文提供参考!

    《呐喊》读后感2000字(一)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

    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

    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

    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

    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

    《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

    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

    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

    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

  • 4、 小说读后感2000字2020

    小说读后感2000字2020

    《追风筝的人》

    只是觉得书写得这么好,自己又深受感动,不写点什么,似乎对不住作者,也对不住自己。但是,写点什么呢?又毫无头绪,无从说起。于是给自己一段充裕的时间,再翻看,浏览一下,回忆故事情节,作者的构思,捡拾起自己感动过的句子

    小说《追风筝的人》主要讲阿米尔,一个阿富汗富家男孩和他家仆人之子哈桑是童年伙伴,纯洁善良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无条件地忠贞。然而阿米尔,出于软弱,或者说怯懦,在举行阿富汗传统的风筝比赛的一个冬天,在哈桑为他去追风筝而被阿瑟夫等三人强暴之时,选择了沉默。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为了缓解自己的不安,阿米尔选择了更残酷的方式:他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一些钱。阿桑被迫离开。多年来,阿米尔一直背负着良心的谴责。26年后,已在美国定居的他回到阿富汗,走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却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阿桑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最终勇敢的面对了阿瑟夫,带回了阿桑死后留下的儿子索拉博总之,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胡赛尼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可以说,这部小说有两条关于背叛与救赎的线索,一明一暗。明的线索是成年的阿米尔重回故乡阿富汗,为童年的背叛赎罪;暗的线索则是,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个背负谎言而生活的人,他和仆人的老婆上床,生下了阿桑。他为了自己的名声,不能也不敢和阿桑相认。一辈子活在自己编织的自责的网中,他也在期待获得救赎。他施舍街头的穷人,建了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而最终,在阿米尔的行动中,看到两代人完成了自我救赎,获得心灵安顿。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他们的救赎之路使我们想到,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谁人不犯错,谁人不偷窃,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而已。那些平凡的普通的,似乎不值得一提的小错误,小过失,别人不追究,我们自己也不放在心上。也没有产生内心的不安和自责,更没想过要怎样想尽办法去弥补。只有那些我们觉得重大的,影响恶劣的事情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内心情感的波动。其实,正如小说中阿米尔的父亲所说: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了公平的权利。同样,做为教师的身份,我敏感的想到:当一名教师懒散,迟到走进课堂,他便偷走了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和权利。当他拖延批阅作业,他便偷走了学生及时了解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权利不论小大,都有影响,就像书中所说

  • 5、 呐喊读后感2000字2020

    呐喊读后感2000字2020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创作的小说14篇及自序1篇。全书贯穿着充沛的反封建热情,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严格的现实主义形象,巧妙的艺术构思,一篇又一篇新形式,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裘沙、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经历用画笔揭示。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收录了鲁迅在19181922年间所写的15篇小说。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文章皆为鲁迅的代表作。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著「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徵。而且用象徵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

    《明天》是鲁迅著力反映妇女悲惨命

  • 6、 小说《苦恋》读后感2000字

    梁晓声的短篇小说《苦恋》,上高中时就看过这部小说。这次网购了原版小说,出版日期是1997年4月。

    今天再次重温这个故事后,给我的感触太深了。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当时芊子是全村公认的好姑娘。她长的清秀可人,曾经和一位老人学过很多字,村里逢年过节的对联都出自她的手。

    十六岁的她情窦初开,却喜欢上了扮演许仙的戴小生(县城的台柱子),她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他比她整整大十岁,她喜欢他,暗恋他,为了他第一次偷他唱戏时的靴子,她曾偷偷的亲过那个早已变黑的靴底。当时她是多么爱他呀,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为了这个靴子,她被爸爸和哥哥打的半死。为了他,照着嫂子给她从县城上带回来的海报(许仙),花了很长时间一针一线将心里的许仙绣出来。

    后来发生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在她出嫁的那一天,他刚好被批斗,穿着很薄的衣服,脚上的一只鞋子也没有了。而她穿着红红的出嫁衣服,蒙着一块红头巾,骑着大马从他的身旁经过。当她看到他时,看到周围的批斗的人群对他无情的打骂和踢打时,她毫不犹豫打跑了那些批斗的人,将自己陪嫁的棉被铺在地上,拥抱着戴小生冰冷的身子,想用她温暖的身子把他捂热。

    婚礼自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爹娘哥哥和他断绝任何往来。芊子只能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破庙里,而这个还不是最糟糕的。没过几天一位高中生女孩,她告诉芊子,高中毕业后,她就会和戴小生订婚。央求芊子一定要救戴小生,要她证明他是无辜的。

    只有十七岁的她就像荆轲一样,义无反顾。为了心爱的他,一次次的往返于县城和村里的破庙,她为了救他不得不被批斗头子强奸,她还以为他很快就被释放了。多么善良单纯的一个女孩呀,不知道世道的险恶,戴小生没有被放出来,五个月后芊子却怀孕了,她上过吊却没能死成,孩子流产了。

    在那个年代,作为世世代代都是贫下农民的家庭,因为芊子的事情,家里的名声在村里甚至整个县里早已声名狼藉。家里人除了同情怜惜她的嫂子外,爹和娘还有哥哥早已不能容忍芊子继续待在村外的破庙里,继续破坏家里的名声。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哥哥将芊子绑住,和村里几个男人将她放在一辆长途汽车上,家人把芊子卖了,谁也不知道她被卖到那里,就这样芊子的故事也跟着销声匿迹了。

    四人帮被打倒后,戴小生又开始唱戏了,在省文化局局长夫人的帮助下(当年那位高中生),他当上了剧团的团长。为了回馈喜欢听他戏的人,决定到以前下过乡的县里去演出。后来遇见了芊子的嫂子,已经变成瞎子的中年人(为了芊

  • 7、 小说读后感2000字

    小说读后感2000字

    【追风筝的人】

    只是觉得书写得这么好,自己又深受感动,不写点什么,似乎对不住作者,也对不住自己。但是,写点什么呢?又毫无头绪,无从说起。于是给自己一段充裕的时间,再翻看,浏览一下,回忆故事情节,作者的构思,捡拾起自己感动过的句子

    小说【追风筝的人】主要讲阿米尔,一个阿富汗富家男孩和他家仆人之子哈桑是童年伙伴,纯洁善良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无条件地忠贞。然而阿米尔,出于软弱,或者说怯懦,在举行阿富汗传统的风筝比赛的一个冬天,在哈桑为他去追风筝而被阿瑟夫等三人强一暴之时,选择了沉默。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为了缓解自己的不安,阿米尔选择了更残酷的方式:他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一些钱。阿桑被迫离开。多年来,阿米尔一直背负着良心的谴责。26年后,已在美国定居的他回到阿富汗,走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却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阿桑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最终勇敢的面对了阿瑟夫,带回了阿桑死后留下的儿子索拉博总之,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胡赛尼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一性一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可以说,这部小说有两条关于背叛与救赎的线索,一明一暗。明的线索是成年的阿米尔重回故乡阿富汗,为童年的背叛赎罪;暗的线索则是,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个背负谎言而生活的人,他和仆人的老婆上一床,生下了阿桑。他为了自己的名声,不能也不敢和阿桑相认。一辈子活在自己编织的自责的网中,他也在期待获得救赎。他施舍街头的穷人,建了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而最终,在阿米尔的行动中,看到两代人完成了自我救赎,获得心灵安顿。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他们的救赎之路使我们想到,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谁人不犯错,谁人不偷窃,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而已。那些平凡的普通的,似乎不值得一提的小错误,小过失,别人不追究,我们自己也不放在心上。也没有产生内心的不安和自责,更没想过要怎样想尽办法去弥补。只有那些我们觉得重大的,影响恶劣的事情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内心情感的波动。其实,正如小说中阿米尔的父亲所说: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了公平的权利。同样,做为教师的身份,我敏一感的想到:当一名教师懒散,迟到走进课堂,他便偷走了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和权利。当他拖延批阅作业,他便偷走了学生及时了解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权利不论小大,都有影响,就像书中所

  • 8、 呐喊读后感2000字

    【篇一:呐喊读后感】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呐喊》所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便是痛心。书中各色人物的遭遇使我感到了心灵深处的深深的绞痛。至少与我们所熟知的当今社会比起来,那些活生生的人们所经历的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革命,是十月围城的背景,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位位战士牺牲的场景历历在目,他们有的怀揣梦想,和孙中山先生医治中国人腐朽的心灵;有的虽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国家大事,但为了报答恩情,他们义无反顾的走向了革命这条不归路。他们的作用和鲁迅是相同的。他们呐喊,希望腐朽的中国人站起来说不;他们牺牲,为了新中国更美好的明天。一切的一切,文人和武士都是为了两个字国家。

    吃人是狂人日记中的一个关键词。主人公认定这个世界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他勇敢发出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容不下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心声。十月围城中的李少白就像是其中的主人公。他教书,教给学生先进的西方思想,创立《中国日报》,带领学生上街发报纸,搞游行,告诉人们封建的君主专制需要改革,中国人民需要一个新的中国。

    然而,麻痹的中国人没有觉悟,吃人的社会在继续蔓延。在这样的社会中,滋生出一种叫做看客的一群人,他们更加可怕,不但数目庞大,而且人数增长极快。他们不动手杀人,用的只是一双眼睛和一张嘴。

    在观看日本人残害中国人时,中国洋留学生在笑,他们是一群看客;在看到八大义士在奋力脱险时,他们围成一个圈,指手画脚,似乎这不是一场拯救中国的行动,而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功夫表演。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

  • 9、 鲁迅小说集《呐喊》读后感2016

    导语: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读《呐喊》有感2016(1):

    《呐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迄于1922年的《社戏》, 呐喊的读后感 。作品的选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须急切地疗救的,是人的病态的灵魂。

    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对游荡在当时背景中的自弦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序文里,医病的问题,成为作者用于表述过去的一个基本线索。首先是为父亲买药医病,结果,我的父亲终于日复一日的亡故了。接着是上日本的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求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国看客。作者从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进程。这一思想转化的进程,对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从艺术表现上,作者思想的这种转化,又仅仅是通过并不曾为他人所注重的几则小事的表述来实现的,这显示出作者准确、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这篇序文里,作者并没有回避自己曾有的犹疑和孤寂,体现出了坦荡率直的艺术品格。而作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当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说的缘由:铁屋子作为作者对传统中国社会的象征,它既显现了鲁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时也昭示了作者要领着国人从精神上走出它的决心。于是,呐喊就成为作者从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从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一段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唤的特色。

    这篇序文的写作特点,突出地体现出作者的用笔素朴、简括,不事铺排。这种笔触,与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应;同时作者的素朴、简括,并不意味着作者思路的单调、狭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锁事的同时,总是把他的得寸进尺触,抵向我们的心灵和精神。至今,这篇序文仍以它简括深思的艺术个性和忧愤深广的思想,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索。

    然而《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

  • 10、 《呐喊》中的小说世界-读后感作文800字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人吃人的黑暗世界里,我看到一对明亮锐利的眸子,听到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以笔代戈唤醒疯狂的人类社会。

    白光,本应是充满希望的光,但黑暗世界里的白光可不一定是美好的,陈士成一次又一次狮子似的追寻着白光,那是金银珠宝闪烁的光,是对虚无希望的过分追求。陈士成最终死在了白光下,杀死他的,是生存在腐败社会里对功名利禄的强烈渴望。

    十六次落榜的遭遇给他的精神重重一击,这是导致他神志不清的直接原因。而中举与落第之间用铜币打点考官的距离太远,才导致他死在半途中,社会的腐败才是致使他走向地狱深渊的根本原因。

    那时的人们对榜首的名字有着对神明一样的敬畏,而名落孙山者连一群鸡也笑他。白光在这样污浊的生活,扭曲的人心中产生了,亮得刺穿了人们的良知,甚至断送了陈士成的性命。

    剥取死尸的衣服也是常有的事。即将入土之人也不能有一丝安宁,也要残忍的被洗劫一空。这样的世界已经没有人性的存在。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那个世界的冷血无情,正是刺痛了鲁迅先生,让他大声呐喊:救救我的祖国吧!

    黑暗、腐败、动荡,这些词离我们遥远,但在小说集《呐喊》中也确实是那个时期的标签,想起这些可耻的无知,我身为中国人而心痛与愤懑。

    有病不医最能体现那个时代人们无知的生活常事。鲁迅的嘲讽深深埋在那些因愚昧不治病而亡的孩子们的坟墓里。

    这些无辜可怜的孩子们,拖着病怏怏的身体,看着大人们争论不休,是花了巨额买回来的人血馒头治病好得快,还是求神签许愿心请巫婆法眼好的快。这些常人不该有的举动是不是比其他一切更能显示封建迷信,粗苯无知。

    《呐喊》中的小说世界折射出鲁迅所处的社会原貌,鲁迅先生用讽刺的表达方式写出一个又一个个性、身世鲜明的人物。用小栓、宝儿下葬时母亲痛苦的泪水浇醒人们,清醒吧,不要再用鲜血制造黑暗了,人们需要人性与良知。

    每一篇故事里的逝者都是惨痛的教训,救救那些还没吃过人的孩子们吧,救救那些还没有下葬的孩子们吧,让中国重新站起来,迎来真正的白光,拥有真正的希望。

    通过《呐喊》我们不只了解到一段历史,更深刻的记住了无知的悲哀,去好好学习,中国才不会再次沦陷。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3-01-18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09

  • 2019-10-19

  • 2022-05-28

  • 2023-04-17

  • 2019-09-19

  • 2019-09-28

  • 2019-10-20

  • 2019-10-19

  • 2023-02-23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3-05-15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3

  • 2023-01-20

  • 2021-12-29

  • 2021-12-30

  • 2021-08-07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09-28

呐喊小说读后感
呐喊小说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呐喊小说读后感,2024呐喊小说读后感,教您怎么写呐喊小说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