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康熙大典读后感 > 地图 > 康熙大典读后感,2024康熙大典读后感
康熙大典读后感相关栏目
康熙大典读后感热门栏目
康熙大典读后感推荐
康熙大典读后感

(共 953 篇)

  • 1、 祭孔大典观后感
    祭孔大典观后感 薛力铭 如果,这夜幕,少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那么这一湾星河,会失去多少璀璨。 如果,这先秦,少了那家仁德的学派,那么这一场百家争鸣,又会失去多少光辉。 我不敢想。 如果说,儒家,是皓月,那先生,就是红日。 月光,终究是对阳光的薪火相传。 我们今天所说“友善”所说“和谐”,宋明时所称“代圣人立言”,汉朝时所言“无常之道”,亚圣所言“浩然之气”,不过都是对先生的薪火相传罢了。 他说: “仁”。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里,站在祭孔大典会场,横舟在《论语》的川中航行,渡到诗书礼乐易的彼岸。 看这一场流离失所的春与秋。 彼时,佛尚在菩提树下,耶稣尚未来赎人世。 于是他降世了。 先生姓孔,孔雀的孔。不是凡鸟,却执意要向末世来。 一管史笔,写得乱臣贼子抱头鼠窜;两袖清风,教了弟子门生桃李天下。 在民不聊生的乱世,在礼崩乐坏的末世,他让善人如飞蛾般追随着他,让恶人如硕鼠般躲避他。 他即是光。 可是,你知道飞蛾为何义无反顾地扑向火吗? 因为它曾见过光。 那你知道府库中的硕鼠,为何人们永远难以捕捉吗? 因为它在躲着光。 也不知先生在临终前又是多么遗憾,多么惆怅——正如我们今天站在孔子像下,透过历史的烟云,望这一世白衣如星一般。 今日并非末世,今日并未礼崩乐坏,可这个社会,发展了两千多年的社会,依旧需要克己复礼,依旧需要仁者爱人。 诚然,这说明先生思想的正确性。 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尽管过去了两千多年。我们有些东西,未曾被改掉。 愿先生跨越千载,仍是圣人,也愿先生终不再是圣人;愿他的教诲传承百代,仍是至言,也愿他的教诲终不再为人需要。 愿你我共勉。
  • 2、 《康熙大典》观后感

    《康熙大典》观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千古一帝康熙同样心怀昌盛之梦。在这个炎热的盛夏,我有幸来到承德元宝山观看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收获的不仅是一份华美震撼的视觉体验,更是一场由千古帝王引发的心灵反思。

    夏季的承德元宝山惬意而又清凉,远方的荷香淡淡飘过,让人有一种远离尘世的恍惚感。夜色中,大型实景演出《康熙大典》终于上演。在元宝山近万平方米的自然舞台上,在美轮美奂的灯光特效中,观众们宛如走进了真实的历史,与康熙大帝一起逐鹿中原

    试想,以天地为舞台,以山水为实景,这该是怎样的一种观看体验?在现场观众的阵阵惊叹声中,《序逐鹿》开始了。苍茫群山中,数十匹战马从夜色中奔来,宛如一阵迅疾的旋风。在华美的灯光特效下,马蹄声疾,旗风猎猎,八旗兵士在夜色中疾驰,马背民族的豪迈随风飞扬。这一刻,观众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重帘,来到那个传奇的时代

    清之鹿如何不失?在清雅的乐声中,一卷浩大的书简徐徐开启,在光影中弥漫着历史的书香,为了寻求治国之道,少年康熙努力学习汉民族文化,研修儒道治世之学,将汉民族文化的经典纳入袖中,将盛世之门缓缓开启。在《天问》一幕中,设杏坛、习六艺等历史经典一一再现,引发观众席中的声声惊叹。最让观众惊艳的是庄周梦蝶的一幕,在绝美的灯光效果中,一只只奇幻的蝴蝶翩然而舞,与夜色群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我们的心也仿佛与千古一帝同归梦中,追寻那个繁华的盛世。

    帝王之梦是如此浩大,《康熙大典》以恢宏的笔调将一幕幕真实展现,以金戈铁马一般的气魄纵横开阖。在江南的如画烟雨中,康熙大帝读懂了江山之美;在西洋的望远镜中,他开启了科技之门。而大典恢宏的视觉特效更是渐入高潮,烟雨江南,小桥流水,佳人撑起一把油纸伞翩然走过,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月满西楼,流云飘渺,那一刻如梦如幻,不知今夕何夕。深黑夜空,佛光浮现,康熙大帝向佛祖垂拜,期待万民安泰,华美得令人惊叹在《天问》、《天籁》、《天命》、《天下》之后,康熙大帝终于迎来了繁华盛世。而在《尾声满汉全席》的欢乐气氛中,一大帝王迎来了一生的辉煌!

    我发现,作为全球首部以皇家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康熙大典》为观众献上了最美妙的视觉大餐。与《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实景演出相比,《康熙大典》的风格更为恢宏浩大,它完美再现了一代帝王家国天下的博大胸怀,成功演绎了康熙大帝从少年逐鹿到昌盛之梦的步步成长,不失为中国皇家文化的经典之作。

  • 3、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一:康熙大帝读后感】

    我最近看了一本二月河写的《康熙大帝夺宫初政》,这是一本历史书,可是二月河不仅遵循了历史情结,还用了小说的手法,使枯燥无味的历史,成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迷醉其中。

    这本书讲了康熙受顺治遗命,八岁就当上了皇上,当时朝中有顺治留下的四位辅国重臣,为鳌拜、索尼、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可是其中鳌拜居功自傲、跋扈专权,待第一重臣索尼病死后,与遏必隆合作,杀了苏克萨哈,在朝中视皇权为己有,居心叵测,欺负皇帝年幼,欲弑君自立。可是康熙自幼聪慧早熟,他早发现鳌拜的司马昭之心,秘密拜落弟举人、江南才子伍次友为师,勤奋学习历朝皇帝的治国经验,并秘密挑选、训练了一批心腹侍卫,等待时机消灭最大隐患。

    二月河又把康熙和鳌拜比作成两个集团,这两个集团暗地里争得你死我活,他们的矛盾也逐渐扩大,已是满朝皆知,可谁也不敢说,鳌拜势力在迅速地结党营私、购买武器。康熙集团也是精挑细选精良侍卫。战争一触即发,终于,在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召见鳌拜,在毓庆宫和鳌拜展开了一死殊死搏斗,鳌拜虽武艺高强,可敌众我寡,鳌拜最终被打败了。

    看完书,我闭上双眼,却满眼的厮杀,回想起当时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还有后宫的勾心斗角,加上朝中局势突变、跌宕起付,真好比在观看一场震撼人心的电影大片!太精彩了!

    康熙年少,却聪慧过人,他仅凭自己的智慧和自己一手挑选的侍卫之力,竟打败了强大的、历经两朝风雨的的鳌势力,令人佩服、令人赞叹!

    这本书我看了还想看,您们也快来阅读吧!

    【篇二:康熙大帝读后感】

    8岁登基,智除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在位61年清朝康熙大帝一直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皇帝。他不仅是清朝最伟大的一位皇帝,更是自古以来最勤政的一位皇帝。

    康熙八年五月,16岁的康熙,经过周密的策划,单独会见独揽政权的逆臣鳌拜,并一举擒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余党一网打尽。有人说16岁的毛头小伙能做到这点真是很厉害,然而我却认为康熙真正厉害的是在擒获鳌拜前,为了这一天,康熙从登基开始忍辱负重,从亲政以来秘密策划。这期间整整8年就是一个字忍!

    忍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恐怕是最难的,然而对于康熙来说,那么小一个孩子一个深仇大恨竟能忍八年,还总是受人欺负,这是多么了不起呀!忍字是康熙成功亲政的第一功臣,一个小小的忍字,怎能有这样大的力量?

    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孙膑受挖膝盖之刑写《孙子

  • 4、 “康熙”观后感

    “康熙”观后感

    这个暑假我一直在看《百家讲坛》,让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康熙的那一段。

    看完后,我了解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的丰功伟绩。其中他对他的皇子,皇孙们的教育让我感到佩服。康熙让他的皇子,皇孙们二点多钟就起床,三点便开始到尚书房上课。一直到晚上七点钟放学。而且康熙还要来尚书房亲自观察。可见康熙皇帝对儿孙们的教育格外关注。

    其实,那些皇子们不用学习也照样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康熙却没有这样做,让他们读书。果然,他的三子成了着名的学者,四子就是精通政治的雍正皇帝,孙子是流芳百世的乾隆皇帝,这和康熙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康熙让他们3点上课7点放学,一天16小时都在学习,除了吃饭外没有休息。而我们早上8点上课,下午5点放学,中间还有午休。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些皇子生在现在还这样做的话,哪个博士后考不上啊!

    由此事可见,康熙不仅是一个世人敬佩的好皇帝,也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好父亲,好爷爷。

  • 5、 《康熙大帝》教师读后感

    《康熙大帝》教师读后感

    ------知识就是力量

    他,是一代千古雄君;他,恢复了祖国的统一;他,开创了清朝的太平盛世。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

    康熙的一生无愧于大帝这两个字2024。他做了61年皇帝,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他8岁登基,所继承的是一个饱经战火、经济凋零、国弱民贫、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国家基业。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不怕困难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经过八年苦战,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趁着告捷余威,再次把注意力转向台湾。康熙统一台湾是战争与谈判交替使用的复杂过程,是力量、智慧与争取人心的长期斗争。他大胆启用良才,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收复台湾;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统一了中国,那年他也不过34岁。光这些轰轰烈烈的成就,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也许有人会说:他的这些成就,不都是因为他的文臣武将们给他出谋划策吗?那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错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不是康熙拥有满腹经纶、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运筹帷幄、做出正确的处理,又怎么能创下万世基业?书上有云:幼年时即拜师学艺,后又经江南著名才子伍次友所点拨,饱览孔孟诗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通晓七种夷语,精通四书五经,《三国》都能倒背如流,而且他对当时并不流行的物理、几何、天文等知识都有非凡的造诣的------所以他能在以后的各场大大小小的战事中得心应手,出奇制胜。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康熙就是因为拥有了这样一种巨大的力量,所以才能在各种政治风浪中经久不衰。这又让我想到了发现万有引力的力学家牛顿,发现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发明地动仪的张衡他们不也是这句经典名言的真实写照吗?在学生年代,我就立志要在知识的海洋中要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经受住风吹雨打的考验,冲向成功的彼岸。现在我成为了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知识。只有拥有知识的巨大力量,我才可以昂然站在三尺讲台上,奋力拼搏,去实现山花烂漫的美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荣。

  • 6、 《寻找康熙》(读后感参考)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名叫《寻找康熙》的书。很有趣。

    康熙,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是宫廷戏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他是清朝第四代君主,我们总是康熙、康熙的叫着,以为他的名字就是康熙,而谁又真正知道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玄烨呢?而康熙这个名,只是他的年号罢了!庙号圣祖、清圣祖这些都是他获得的名号。他-不但是中国400多位帝王中在位最长的,也会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从智擒鳌拜开始,到薄赋轻税,他一直爱民如子得到老百姓的夸赞不说,还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也开创了中国帝国的一个黄金时代。

    一代雄主,奠定了今日中国的面貌,从一个幼小的孩子接替一个国家的皇位,到成为一代名主,其中的风风雨雨真的是难于表达。

    顺治帝剃发出家,把一个刚刚奠基没有多久的国家就交给了康熙,一个刚刚几岁的孩子,在成人的眼中,这仅仅是一个小孩子,很多事情还需要大人操心,但是他并没有让人失望,在康熙登基2年后,就把朝廷中的桀骜不驯之人给拿下,成功稳定了朝廷的大局,这不能不说是雄才大略,而平定吴三桂的叛乱更显示了他的智慧,在不声不响之中,把不对调停得当,这其中的用人是一个大智慧,如果没有超人的毅力,很难支撑那样的局面。平定叛乱,减轻了朝廷的压力,从而为盛世奠定了基础。收复台湾也是他的一大决心。一个没有同意的国家,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残局,那不是一个真正的王朝应该面对的事情。很多人认为,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然而并不是。郑氏父子,一直反对清政府,三天两头来找事。而康熙收复台湾志在必夺,而其中的阴谋也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将士的鲜血,成就了一代名主,但是其中又有多少人倒了路途当中呢?时间对人是一个很好的标尺,在一个盛世的朝代前,很多人就沾沾自喜,不知道居安思危,想不到朝廷腐败到如此的境地,买官卖官,成了这个朝代腐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土地的兼并更为严重,很多人流离失所,终无定处,必将导致国家政权的倾斜。一个人的努力,在一定的范围中能够搅动一团湖水,心志的高雅决定一个人的品性,从小在皇宫中所收到的培养和熏陶,让康熙自己具备了成就一代雄主的条件,而其高傲的性格也让人很难揣摩他的言行。

    所以很多事情看似平淡,其实这位皇帝已经思忖再三,领导一个国家其实和一个人管理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班级又有多大的差别呢?用心去处理一些事情,稳妥的处理事情,在平稳当中能进一步有所发展。

  • 7、 《寻找康熙》读后感600字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名叫《寻找康熙》的书。很有趣。

    康熙,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是宫廷戏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他是清朝第四代君主,我们总是康熙、康熙的叫着,以为他的名字就是康熙,而谁又真正知道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玄烨呢?而康熙这个名,只是他的年号罢了!庙号圣祖、清圣祖这些都是他获得的名号。他-不但是中国400多位帝王中在位最长的,也会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从智擒鳌拜开始,到薄赋轻税,他一直爱民如子得到老百姓的夸赞不说,还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也开创了中国帝国的一个黄金时代。

    一代雄主,奠定了今日中国的面貌,从一个幼小的孩子接替一个国家的皇位,到成为一代名主,其中的风风雨雨真的是难于表达。

    顺治帝剃发出家,把一个刚刚奠基没有多久的国家就交给了康熙,一个刚刚几岁的孩子,在成人的眼中,这仅仅是一个小孩子,很多事情还需要大人操心,但是他并没有让人失望,在康熙登基2年后,就把朝廷中的桀骜不驯之人给拿下,成功稳定了朝廷的大局,这不能不说是雄才大略,而平定吴三桂的叛乱更显示了他的智慧,在不声不响之中,把不对调停得当,这其中的用人是一个大智慧,如果没有超人的毅力,很难支撑那样的局面。平定叛乱,减轻了朝廷的压力,从而为盛世奠定了基础。收复台湾也是他的一大决心。一个没有同意的国家,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残局,那不是一个真正的王朝应该面对的事情。很多人认为,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然而并不是。郑氏父子,一直反对清政府,三天两头来找事。而康熙收复台湾志在必夺,而其中的阴谋也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将士的鲜血,成就了一代名主,但是其中又有多少人倒了路途当中呢?时间对人是一个很好的标尺,在一个盛世的朝代前,很多人就沾沾自喜,不知道居安思危,想不到朝廷腐败到如此的境地,买官卖官,成了这个朝代腐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土地的兼并更为严重,很多人流离失所,终无定处,必将导致国家政权的倾斜。一个人的努力,在一定的范围中能够搅动一团湖水,心志的高雅决定一个人的品性,从小在皇宫中所收到的培养和熏陶,让康熙自己具备了成就一代雄主的条件,而其高傲的性格也让人很难揣摩他的言行。

    所以很多事情看似平淡,其实这位皇帝已经思忖再三,领导一个国家其实和一个人管理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班级又有多大的差别呢?用心去处理一些事情,稳妥的处理事情,在平稳当中能进一步有所发展。

  • 8、 《康熙大帝(全集)》读后感_1100字

    《康熙大帝(全集)》读后感1100字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帝王君主制终于随风而去!幸哉! 话说秦始皇扫六国,车同轨,书同文,才有汉兴,国家一统百姓乐业,百废俱兴,有了张衡仪、蔡伦纸、相如赋。至魏晋八王之乱,天下便不可收拾,至唐一统,天下更呈勃勃生机。五代乱,百姓又复流离失所,百业凋敝,人民涂炭……纵观史册,想要国强民富,非一统不可!玄烨康熙帝八岁御极,十五岁擒鳌拜,十九岁决议撤藩,冒险犯难,力排众议,在位60年,国富民强,内内外外高歌天下明君贤相之德。初见一统大业之锋芒。天下百姓之福,后世当青史永记。 摘录一二如下: 太极无始更无终,阴阳相济总相同。 走即粘来粘即走,空是色来色是空! 任他强敌多机变,焉能逃吾此圈中? 郎似桃李花,妾似松柏树,桃李花易落,松柏常如故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南方人比北方人会吃,北方人比南方人会住 退居泉林,浪迹天下,泛舟随水而去,舞鹤于升平之世。 畜生是知足不知羞,人是知羞不知足,你怎么不知足也不知羞? 世上最聋的是装聋者,最哑的是作哑者,最傻的是扮傻之人 结甚么仇?造什么孽?害什么身家性命?侥你颠倒衣裳,此日自夸权在手。 贪尽了利,占尽了名,丧尽了天理良心。看他横行道路,一朝也有雨淋头! 周培公从容回奏,“但世人只读其文义,不解其精髓。敌我双方皆读此书,却有胜有败。知变则胜、守常则败,如此而己。 绿水长流不改,青山大路回转,怕不能再见?再见时,岂有擦肩而过之理?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末利,休苦劳……神。似隙中驹、石中火、梦……梦中身。满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取天真。不如归去……唉……做个闲人。背一张琴,一……一壶酒,一……一溪云……” 关汉卿的《黄钟尾》来,便吟道: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我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着青袍 对青灯 读青史册 擎青龙堰月刀 六合充忠义之气 生赤面 秉赤心 闪丹凤目 骑赤兔追风马 千古树儒将风标 松高枝叶茂 鹤老羽毛新 贫道居东倒西歪观,四处云游,成了南腔北调人 你是岳飞,我就是岳飞之母;你是秦桧,我就是秦桧之母!这就是‘夫死从子’!你好生想想吧! 火到猪头烂 处小人难,处君子其实更难

  • 9、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

    前一段时间读完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皇帝》,心花怒放,爱不释手,又马不停蹄地读完了《康熙大帝》。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这评价真是恰如其分,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但也是有过错的,人无完人。一些文学评论家就指出二月河先生的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充满了不少史实错误,我们要知道,小说不是正史,它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产品,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灵感,不是作者故意混淆视听,是情节需要才把康熙塑造为明君形象,价值观是没有问题的,读者和观众自有评判标准,谁也误导不了。

    我们读小说是为了快感,是读完某一段合上书会心一笑,是读到某处写景的段落叹为观止,是听作者娓娓道来一个肝肠寸断黯然销魂或相濡以沫佳人才子的爱情故事,脑海中是有个高大的忧国忧民、积劳成疾、学富五车的人君形象,而不是去精雕细琢康熙兴起的民族屠杀、文字狱、闭关锁国等,艺术是给人以希望的,小说也是文学艺术品。

    这部小说让人欲罢不能的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帝王形象,酒令、灯谜、笑话等信手拈来穿插其中,心狠手辣、为富不仁、人面兽心的王公贵族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上摸爬滚打,古代礼仪的缤彩纷呈且有模有样,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是怎样煎熬在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污腐败凄惨生活着。

    更精彩绝伦的是宫殿、园林、花园、村庄、春夏秋冬四时景物的描写,每一个景物几十个字,自然美的意境却早已跃然纸上,刻画于心。

  • 10、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一)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09-26

  • 2021-04-18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23-04-1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3-01-20

  • 2021-04-08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09-25

  • 2023-01-31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23-06-0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4-13

  • 2022-12-28

  • 2019-09-25

  • 2021-09-25

  • 2023-03-02

  • 2019-09-21

  • 2019-09-26

康熙大典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康熙大典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康熙大典读后感、2024康熙大典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