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 地图 >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6-03 来源:互联网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8篇。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疑智慧;读书,使人豁然贯通,柳暗花明,相信对于作品这本书的阅读会让人心里感触很多。我们如果文字把感想记录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大全编辑为您准备了一些有关“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的内容,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1

我思慕已久的《小学生之友》终于发下来了。刚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她打开,恨不得一口气把她读完。里面的文章真是写得太精彩了!其中的一篇作文《生命的'意义》,尤其让我印象最深刻。

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在一次暑假劳动中的故事。作者写道:

去年暑假,他和妈妈到外婆家去玩,妈妈说:“我们帮助外婆打扫打扫卫生吧!。”

说干就干,妈妈拿着抹布擦窗户,他便帮外婆扫地和拖地。这时,在一个角落里我无意间发现一个蜘蛛网。于是他便用扫把和鸡毛掸子把蜘蛛网弄破了。心想:这蜘蛛没有了蜘蛛网蜘蛛就无法捕捉食物,看它怎么生存?

因为外婆总要他们在她家住一晚上,所以第二天他得以继续观察……

第二天早上,作者发现,咦!蜘蛛又织好了一张大网,他生气地又用棍子搅破了网。没想到的是,过了几个小时蜘蛛又把网修补好了。蜘蛛那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本能太令我佩服了。

看完这篇作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不可能有两次。既然到世上走一回,就得珍惜生命,让每一分每一秒都体现出它的价值。有些同学把时间用到整天打游戏、玩耍上,而对学习不闻不问,白白浪费了,这多可惜啊!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是的,我们需要树立信心,选定那些自己的目标再次荡起生命之帆,不再留恋岸边的风景和安乐,到百坷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命之河,一如从前,勇敢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当新的一天伴随黎明的到来,我们将推窗而立,怀着对生命的虔诚和渴望,凝视没有尽头的远天远地,这种意境,又怎能不倾尽自己所有去热爱生活呢?

虽然我们还是小学生,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我们可以珍惜每分每秒,把它用在学习上,学好本领,将来长大了就可以为祖国做出贡献。同学们珍惜生命吧!

这样精彩的文章实在太多了,每读一遍都有不小的收获。读了《小学生之友》,就如同交了一位良师益友。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2

许云龙

也许我们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同样也问过自己。我有时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尤其在最痛苦的时候,感觉一切都似乎和我没多大关系。现实的残酷,理想的美好,反差之大让人难以承受。

当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曾经看过的一部影片映入眼前《穿着条纹睡觉的男孩》。德国对犹太人的残害,让自己为他们这样的行为而感到愤恨。

这本书先从集中营的经历讲起。不可置疑的是:没有真正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是无法真正感受在集中营里的痛苦。每天吃不饱却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活,而他们却以还能继续从事着这样繁重的劳动而感到庆幸。那种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殴打,面临死亡的日子让人无法去想象,人的精神生活是多么倍受摧残,读后感《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他们面对遥遥无期的痛苦日子,有多少人能不绝望?

然而,其中也不乏有意志坚定的人。维克多?弗兰克尔就是其中一个。他写的这本书激励了很多人,也可以说救了很多人。

当人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都能勇敢地活下来,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美好,为何还有那么多轻生的人?也许当他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应该知道比自己痛苦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可他们却仍然坚定不移地活着。为什么自己却不能做到呢?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不断地赋予,人只有活着才能拥有更多更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我们应该对生活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加法运算,而不是总在做减法算式。

这本书也让我明白成功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决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心态,努力和坚持,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做一个始终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并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能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人做一份积极的工作,可能他感觉不到自己的意义所在,但他的意义确实存在,社会的美好是由各个层面的劳动者共同建立的。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那只是一种感觉,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为社会贡献了一点力量。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3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心理医生、犹太人,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效果很好。这本书就由这两部分组成:狱中的劫难和意义疗法介绍。

读这本书缘于吴伯凡的推荐,在我眼中吴伯凡属于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读三四遍的书,自然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只是读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吴伯凡为什么如此钟爱这本书,但某些事还是触发了一些我的感悟。

一、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苛责及死亡,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

狱中经常进行的“换营”,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想想都觉得血腥;俘虏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或绣在衣裤上,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号码”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人被剥夺了尊严,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

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活下来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酷覇”们。一般来说,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合担当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们还会被刷下来,因此他们格外卖力,打起人来,比纳粹警卫还狠。因效忠纳粹,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成为俘虏们羡慕的对象,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记得几年前看过《朗读者》,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估计“酷覇”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好处,做丧尽天良的事情。

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或偷或抢,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因为不堪回首,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作者才鼓起勇气,公开陈述他的信念。

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尽快认清现实,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如作者所言,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覇,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提出治疗建议,以此博得酷覇的关照,躲过了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仍能攻破缝隙,露头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被投入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入狱前大多生活水平较高,从他们入狱后被收缴的饰物就可以看出来。入狱后,最初的反应是震惊,等他们一步步被剥夺了人的所有权利,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活着走出集中营成为他们的唯一的目标。为此他们忍受各种各样的身心折磨:无法刷牙、一件衬衫穿半年,直到毫无衬衫的样子、一连几天不能洗澡、用臭鞋当枕头。而就是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浅睡易醒症。等俘虏们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们就进入了狱中生活的第二阶段:冷漠,就是情绪死亡的状态。因为冷漠是自卫的妙招。每当有人死去,众俘虏一哄而上,挨着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了身边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现实就变得模糊起来;俘虏们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关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当俘虏们由工地返回营区时,常常会松一口气地叹道:“又活了一天”。

此时有些俘虏们开始在饥饿中画饼充饥,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饥饿感,但这种方法事与愿违,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动起来的味蕾绝不满足于每天只发一次的面包,这些人往往是最先挂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难处的时候,他都会拿出一点面包来,放到嘴里大声咀嚼,靠食物所给的安慰支撑下去。

慢慢地俘虏们将狱中生活常态化了,他们开始了苦中作乐,以在绝望、孤独的集中营生活中,遁入过往的生活,找到一个避难的港口。于是狱中出现了“宗教热”、“招魂术”,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阳,甚至还有艺术节,节目有歌曲、诗朗诵、讲笑话。

第一次听说奥斯维辛还有艺术节,真的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四、意义疗法的由来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作者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观察,发明了意义疗法。他发现,即使在奥斯维辛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人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尽管有人选择做“酷覇“;有人选择苟且,但仍然有人选择将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别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间安慰别人。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行为让作者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恰恰是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每个日子,每个时刻都在为人提供选择的机会。写到这里,我明白了吴伯凡每年读这本书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有意义的: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的生活,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而既缺乏创意、又忙碌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义,就像集中营的生活,使人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人性的残暴与悲悯。作者则将狱中所受的一切苦难看作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平静地迎接每一场苦难。

意义疗法在现实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爱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欢,作者寥寥数语让老先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说:“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话,她会怎么办”?老先生说:“她会很痛苦。”作者说:“对啊,现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顿时觉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追寻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不该追问人生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意义?

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不同使命。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4

生活中,我是个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常喜欢看一些动作片,那时我们叫武打片,当然大部分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以坏人死为结局,这也是大家喜欢的圆满结局。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些我不是在为正义的圆满而庆幸,而是在为死了的人难过,为他们见不到明天太阳而怜惜,让我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阳与我无关。

岁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关于人生依然有诸多不释,萦绕左右。在空间看到《北大清华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时间多看看书吧!》时,特别是推荐第一本书便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便是书名已把我征服。

准备买书时才知道此已绝版,只能买复印版,虽然书的质量不太好但也不影响阅读。但是作为翻译读物,总难免存在翻译的硬伤,加上书本身的逻辑性与理论性,有些地方让人读起来还是存在涩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无法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此书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所著,作者以在二战集中营经历为例阐述意义疗法,以及其心理医学与精神学的理论。

对于这样一本书,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一遍说皮毛也沾不到边一点也不过分。弗兰克尔是精神学与心理医学教授,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治疗理论与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疗,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样,但是读完此书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总以为有那么一条金科玉律能让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总在变化,但是从未停止,意义疗法说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是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第三是通过选择我们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态度。这段话读起来简单,但是却很难理解。弗兰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条是指成功与实现的途径(在我理解其实应该就成就感与满足感),意思十分明显,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释。

在生活中发现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体验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文化,或体验一个人——通过爱他。在意义治疗中,爱是与性一样的初级现象,正常情况下,性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但当性一旦成为爱的载体,也只有在成为爱的载体时,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爱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性的副产品,相反的,性是一种用来表达被称之为爱的最亲密体验的方法。

发现生命的第三条途径是经受苦难。当我们面对绝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可以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当我们不再能够改变一种情境时,我们将会面对改变自己的挑战。当我们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受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找到受难的意义。人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当然受难并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在受难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暂性是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观主义者就像一个人,他看着日历每天撕去一页,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越来越簿,而因为过去没有意义而害怕与悲伤。相反积极处理生活问题的人,每天从日历上撕下一页,将生命的意义写在其背面,并整齐仔细排列起来,对这些记录能够做出骄傲而愉快的反应。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来越老,当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呢?与可能性相比,我有过去的现实,不仅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和被爱者的爱,而且还有勇敢承受的苦难。这些苦难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尽管它们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5

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说起如何面对生死,在这本书里,对于活着、生存、苦难、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死亡就像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放弃,而每一次放弃都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短暂。只有知道怎样面对死亡,才能更好地活。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或许都默默地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曾经是心理医生的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九死一生,观察了各种人的心理行为、人格的扭曲与变化,如何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生命。

在生与死之间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更深更多地讲透生死,以及生死的意义,教人如何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我们的生命消耗在各种冲突与不快、快乐与欢愉、抽烟喝酒、熬夜以及没完没了的工作之中。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者,你是唯一能能够改变自己、改变你所在社会的人。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算是痛苦也有意义。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6

逼着让自己把这本书看完了。读书本来就是一种自虐的倾向。并不是书的内容不好,而是各种理论,第一次接触,生涩难懂。

尼采的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并应用。——“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看到最后,作者并没有具体告诉我们“意义疗法”和“存在主义分析”该做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必须那么做。

应经常思考:花几分钟时间琢磨生命的意义,尤其是未来日子的意义及其对我的意义。

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要实现个人的意义就必须超越主观的快乐,办法是去做某件“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献身于某种事业或所爱的人”。

保持积极的心态,赋予生命以意义。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

积极态度有助于成就我们生命的意义。

凡是人所能想到并且相信能够做到的,终究会实现;每一个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经验都会带来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种子。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7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学毕业前五月份看的一本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但是就从图书馆的书架上顺手拿下,现在才知道原来它在等《追寻生命的意义》,冥冥之中,终于等到你。

《活着》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牵着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结尾时弗兰克尔博士从集中营走出来,同样是全家去世独自一人。

我一直对生活很乐观,即使是悲剧我也觉得悲剧之后终会等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幸的是《活着》没有,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做到了。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农村讲究“喜葬”,认为老人活到80岁左右没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辈子积福积德。但是我又碰到过那些活到8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尽管疾病缠身,却仍旧不选择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学生写的书评,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福贵是个粗人,他不懂什么意义治疗法,但是即便还只剩下一头牛,他还是选择活下来,因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忆,有回忆才会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能够凭借回忆来记起自己曾经幸福生活过。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在《活着》当中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余华先生总算有一个对于活着的回应。但是,最后弗兰克尔还是没有说出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第一,创造和工作;第二,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第三,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8

暑假里,我读了田雅青女士翻译的《生命的意义》后,我深受教育。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像深刻:“思想是生命的再生,思想腐朽的人就会成为行尸走肉。”这句话的含义很深,但我似乎还是懂得了一些。

以前,我认为思想和生命是共存亡的。生命结束了,思想便会随着消失。看完这本书后,我懂得了生命是有限的,而健康的思想却是令人回味的。例如,雷锋叔叔,虽然他已经牺牲多年了,但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在人们心中闪烁着金子般灿烂的光芒,永远不会熄灭。

我奶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上帝造了三个人。他问这三个人同样的问题:“到了人间,你该怎样渡过你的一生?”

第一个想了想,回答:“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第二个想了想,回答:“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第三个想了想,回答:“我既要利用生命去创造,又要利用生命去享受。”

这三个人来到了人间。

第一个人表现出不平常的奉献精神和拯救力量,他对自己帮助过的人,毫无所求。他为执着的信念而奋斗。当他离开人间的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至今他还被人们深深怀念着。

第二个人表现出不平常的占有欲和破坏欲。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无恶不做。当正义之剑将他驱出人间的时候,他得到的是人们的鄙视和唾骂。他至今被人们深深地痛恨着。

第三个人没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现。他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为了这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忙忙碌碌,起早摸黑地工作,日子还算过得充实。后来,他离开了人间,没有几个人记得他,再后来,就没有人知道他曾经给人们做过些什么。

我认为第一个人最懂得生命的意义,他具有生命最伟大的思想——无私奉献。生命给了他一个宝贵的机会,他给予生命一个伟大的意义!他的事迹会被人们所传颂,他的思想值得人们学习,他的精神会在人们心中播下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一棵不朽的参天大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我思慕已久的《小学生之友》终于发下来了。刚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她打开,恨不得一口气把她读完。里面的文章真是写得太精彩了!其中的一篇作文《生命的意义》,尤其让我印象最深刻。

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在一次暑假劳动中的故事。作者写道:

去年暑假,他和妈妈到外婆家去玩,妈妈说:“我们帮助外婆打扫打扫卫生吧!。”

说干就干,妈妈拿着抹布擦窗户,他便帮外婆扫地和拖地。这时,在一个角落里我无意间发现一个蜘蛛网。于是他便用扫把和鸡毛掸子把蜘蛛网弄破了。心想:这蜘蛛没有了蜘蛛网蜘蛛就无法捕捉食物,看它怎么生存?

因为外婆总要他们在她家住一晚上,所以第二天他得以继续观察······

第二天早上,作者发现,咦!蜘蛛又织好了一张大网,他生气地又用棍子搅破了网。没想到的是,过了几个小时蜘蛛又把网修补好了。蜘蛛那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本能太令我佩服了。

看完这篇作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不可能有两次。既然到世上走一回,就得珍惜生命,让每一分每一秒都体现出它的价值。有些同学把时间用到整天打游戏、玩耍上,而对学习不闻不问,白白浪费了,这多可惜啊!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是的,我们需要树立信心,选定那些自己的目标再次荡起生命之帆,不再留恋岸边的风景和安乐,到百坷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命之河,一如从前,勇敢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当新的一天伴随黎明的到来,我们将推窗而立,怀着对生命的虔诚和渴望,凝视没有尽头的远天远地,这种意境,又怎能不倾尽自己所有去热爱生活呢?

虽然我们还是小学生,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我们可以珍惜每分每秒,把它用在学习上,学好本领,将来长大了就可以为祖国做出贡献。同学们珍惜生命吧!

这样精彩的文章实在太多了,每读一遍都有不小的收获。读了《小学生之友》,就如同交了一位良师益友。

生命的意义_《生命生命》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们学习了《生命生命》。学完了这一课,我不禁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感到惊讶,也让我想到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张海迪的资料。

1960年,五岁的张海迪因患髓血管瘤导致胸以下全部瘫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知识,并学习了针灸,在当地学医。

一个下半身瘫痪的人在与命运抗衡,让自己释放出更大的价值,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健不健康都要热爱生命。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世界是由美丽的生命组成的。人有生命,动物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有生命。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

让我们都来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我们独特的生命,用爱与坚强去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

《再塑生命》读后感——生命的意义


《再塑生命》一课,记叙了一个叫海伦凯勒的残疾人。她从小又聋又哑又瞎,但在沙莉文细心的照料下,她终于再次受到了生命的气息。

在当前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含量也日渐加深。当然一些跟不上技术的人员也会面临下岗。对于这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一些人不是选择乐 观面对,而是郁郁寡欢甚至想到轻生。如果真可以像传说中说的一样我想那些为了一些事情自杀的人一定会后悔不已。也许只是一时冲动,也许只是一刻的想不开, 他们为之付出了生命。

母亲含窗如苦,把我们抚养成人。从十月怀胎到精心呵护,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许多许多。难道我们报答就一个灵魂暗暗的忏悔吗?当然不是,我们应该尽力报答母亲,在母亲年老之时,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尽力了。

生命是伟大的,他使我们品味亲情。我们应重视生命,不让生命的最后留下一点遗憾。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优选5篇)


对于“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这本书,很难说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读后感就是对阅读的总结和反思,那么在写作品读后感时,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呢?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1)

我想更多的称之为一本心理学的相关著作,介绍了一种让人产生希望的方法———意义疗法。作者写了三种方法,其一,做你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其二,去爱他人,去爱与被爱。其三,去经历必要的苦难,如果苦难来临已逃脱不了就面对吧,你经历的苦难终究会以另外的方式回馈给你。

感触最深的就是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时候,被自己的执念所困住,无法自拔。一个人告诉你你所经历的不是没有意义的,于是我们的内心转念之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整个人都不同了。深刻感受到心念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自己的执念控制了,钻入牛角尖,可是事物不是只有一种解释的方法,还有另外一种另外的许多种解释,当我赋予我所经历的一切积极的意义,我发现我似乎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情,我的人生都充满了力量和自信,更加的自尊和自爱了。

想到一些宗教里的仪式,比如忏悔,比如祈祷,忏悔的时候是在告诉佛或是上帝我做错了某些事,我深刻的认识到我做错了,我祈求原谅,我后不再造。这实际上也是与自己内心的那股恐惧在对话,忏悔后有些人觉得一身轻,是因为他放下了那份执着,他知道他之后所做的事情是对之前措施的弥补和修正,因此做的事情有了一个正向的意义,这个意义使他觉得未来在一点点变好,人生还有希望。佛教里所说的因果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意义疗法,今生我们所承受的所有磨难,比如贫穷孤独比如被伤被害等等都是因为我们前生或累生也伤害众生了,前生累世因为我们悭吝所以今生贫穷因此要多行布施,我们伤害了别人所以今生也要被别人伤害,这些佛在三世因果法中说的很明白。每一个果都有一个前因,每一个因都有一个后果,有的果报来得早有的果报来得晚,当你用这种前因后果的解释去看待事情时也能发现似乎更有勇气接受和面对了。我认为这和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说的“ 意义”是有共通之处的。他们共同的一点就是让我们这些苦难中的人改变自己的心念,转念一想,整个世界似乎都不一样了,我只能感叹,心念的力量之强大,生命中利用好自己的心念,控制好自己的心念,就基本上把握住了人生。作者也说你可以剥夺我的一切却无法剥夺我思考的自由,所以控制自己内心的力量是每个人都有的能力,生命需要一个意义,这个意义是我们自己去赋予的,这个意义不是一个概括的意义,而是有许多具体的意义构成,每一个阶段,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去赋予意义,当我们赋予意义,便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在做什么,又将要如何去做,人生便不会茫然虚度。

作者还提到了责任,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更善于发现与别人的联系和事情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用责任,爱和慈悲,忍耐去生活,去勇敢面对。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2)

本以为这是一本传记只是描写了在集中营里的琐事,是一本历史传记,可是当一个心理学家写历史的时候感想是不同的,知道集中营里最狠的不是士官而是同样生为囚徒的囚头,才发现这世间的恶在权力当头是无论如何都会存在,看到人性的冷漠,对于死亡熟视无睹,也许在苦难的时候每个人都回归了原始的本性,在死亡面前人还是太渺小了,我们终究没有能力坦然面对死亡。

这本书最终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认清生活,现在大多数人在苦难来临时一味地逃避,苦难的意义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生命在他们面前无足轻重,总觉得自己经历的苦就是不应得的,不能背负苦难的成长都是自以为是的成长,看过了很多自我了结的人,虽然自己没有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但是总觉得很多人都是太过草率的看待生命和苦难这件事,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生存,我们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是因为父母,爱情,金钱,权力还是等等一切物质上的事,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意义所在我们才能掌控自己的生命,而苦难就是考验你对意义的信念最好的方式,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意义就不完整,所以找到人生的意义好好活下去吧。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3)

作为难得的真实题材,我为能看到这样一本书而感激。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3年可谓,受尽苦楚。我曾经看过一部美剧,有讲述类似于他这样的生活,于是在书的前半部分,我读到不敢读下去。我形容当时的心情是:压抑着悲悯着,哭不出来的压抑与窒息感。我为自己的反应感到奇怪,对于这替古人担忧的举动感到难以理解,我停下了书的阅读,不断反思,最终看到了自己的'恐惧,这毫无缘由的恐惧。是我内心的恐惧,让我不能顺利的流畅的读下去。我不知道这恐惧是因而而已,但是我看到了,不理智的懦弱,我随后做了自我调节,又继续阅读下去。人们在做改变前,总是喜欢给自己加上种种限制,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以为一切就应当如此,或者他们更愿意使这一切看起来更合理化,让自己可以为自己的“不上进”宽心。但是自由处处都在,它不会是一种挤压感,就像空气一样,你以为满了,而是存在太多空隙。

于是,人和人的差别也就这样展现开来,是自主的靠向自由,然后改变,还是被自己的枷锁困住,寸步不前。我以为弗兰克尔用自己的智慧救了自己,用自己的超然救了自己。用形式打破了形式。我们看到了他的卓越,还有他为人类社会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每当上帝给我们一个磨难的时候,就是给我们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一个思考的机会,一个改变的机会,一个更有作为的机会,一个活出自己生命意义的机会。

当我们必须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的时候,似乎应该感激,因为是上帝瞧得起你,不想让你蹉跎终了或者玉损香消。生命的意义应该在生命中找寻答案。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觉得是推翻了之前一些教科书的肯定句,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意义疗法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可以为我们所用,为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此书还是值得一读,更值得细品。书籍精髓的整理详见笔记摘录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4)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包含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讲述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介绍了意义疗法,这一疗法替人们找到了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书中介绍意义疗法,是着眼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追求。

意义疗法既非说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劝戒也不是逻辑推理。用一种形象的方法来比喻就是,治疗师扮演的角色好比眼科专家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眼科医生试图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意义疗法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意义疗法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作者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汇聚在书中的一字一句中。告诉我们无论怎样解释生命的意义,只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短短一生如蜉蝣,若能看透生命的本质,找到生而为人的源动力,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我们的生活。这一世才真的没有白白来过。

正如诗人尼采所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5)

最近阅读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我思索看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看书的层次我想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得是通俗易懂的文字与书籍,对文中人物分析只能停留在表面,过于偏激,看问题只看表象。

第二阶段:更上一个台阶,看得是文学类书籍等,对社会风情、人世沧桑、心灵追求的一种探索,因此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评价文中的人物,而不是第一阶段一味地过于指责。

第三阶段: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生命追求的一种探索。读完此书之后,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与意义又是何在?

因此我认为读书是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渐提升自己的一个过程。就如一类文学名著,小时候看什么也看不懂,现在再来翻阅又稍微懂着那么一丁点儿,再往后年龄、经验、生活阅历到了一定阶段再来翻阅,我想又会是一种不同的分析与感受。

而我想要说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前阶段作者集中营的经历让我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还能够看得懂也能客观的分析。后阶段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作者利用心理学等角度来进行描述,让我感觉似懂非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般朦胧,唯有看了书友的评论才知晓,噢,原来是这样。

我想我目前阅读及理解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这么一个中间环节,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说到底还是阅读量太多狭窄,看问题太过表面,思维模式也还停留在表层。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我想对于我们来说活到老学到老一切都不会太晚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通用10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生命的意义读后感通用10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1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包含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讲述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介绍了意义疗法,这一疗法替人们找到了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书中介绍意义疗法,是着眼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追求。

意义疗法既非说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劝戒也不是逻辑推理。用一种形象的方法来比喻就是,治疗师扮演的角色好比眼科专家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眼科医生试图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意义疗法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意义疗法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作者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汇聚在书中的一字一句中。告诉我们无论怎样解释生命的意义,只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短短一生如蜉蝣,若能看透生命的本质,找到生而为人的源动力,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我们的生活。这一世才真的没有白白来过。

正如诗人尼采所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2

所谓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而是活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永远记住:“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或“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面对侮辱、被剥夺,时刻可能会到来的死亡等感受时,弗兰克尔不断地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决不放弃也决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

后半部分主要讲意义疗法:

对于面对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

我们无法选择遇不遇到厄运,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厄运摧垮我们!

如果恐惧死亡,那么生命的短暂就是尽量过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3

好像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很少提到生命的意义。

回顾中国近代史,倒是在经历抗日战争的时候,意义经常被强调。那个年代,生而为中国人的意义,就是保家卫国。抗战结束,内战爆发,水深火热之中的意义是解放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处在亟需解决温饱再奔向小康的阶段,所谓意义都是很实际的事,似乎大家摆脱赤贫以后,意义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说起生命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作为伴侣的意义,也可能在说作为员工或者领导的意义。人,可以通过自己工作找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中国,大多人是需要退休的,这就阻断了多数人通过工作的途径实现自身一生意义的道路。

另一层现实是,自小没有经过职业启蒙的我们这一代人,如何能在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呢?印象里,关于工作,接受的教育都是在要求我干一行爱一行,也许用成熟的眼光看待工作,工作都是一样的,但是人是可以主动调节的,这个时候大概总要搬出那套想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理论,来证明工作和工作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有差别的是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这个理论乍看之下无法反驳,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感受。嗯,我想,也许这也是许多人并不能从工作当中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的原因吧。

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抑或为人伴侣,属于书中所述第二条实现意义的方式,人类生来就要寻找爱,通过爱与被爱看见意义。但是人生不总是快乐美好,就像书中写道: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也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一种方式。随后作者又解释道,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而是,即使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生命永不重复,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人对于苦难的看法与感受也是不同的,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这本书的作者在纳粹时期,全家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妻子均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促使他开创出了意义疗法。作者所受的苦难就是不可避免的苦难,在我想来,现代的普通人是幸运的,至少不必要遭遇这种苦难,或者中国抗战时期的苦难。

我们普通人的苦难,或许最多的还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坎坷,除此之外,算的上苦与难的大概就是生离死别吧。杜甫有句诗说: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大意是,只是因为死亡而离别的话只需要吞声哭泣就好了,因为死亡无法挽回,可是知道对方活着还要分别,那必然非常悲伤。交通科技发达的现代,距离造成的分别已经不需要像古代那般生别常恻恻了,死别,应该算是不可避免的苦难之一了。我们的启蒙教育习惯,是没有死亡教育的,而且,中国人都比较忌讳死这个字眼。我第一次接触到死亡,大概是在我小学的时候,那年我的外曾祖母去世,只记得那天还需要上学,早上醒来妈妈没在身边,爸爸告诉我妈妈没在是因为外曾祖母去世了,我只是想到,妈妈会因为这个哭的很伤心,所以我也哭了。之后再对死亡有印象,已是初中,那年曾祖母去世,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爸爸在床边面对着窗户坐了一天或者更久,坚挺的背影透露出来的却是忧愁与无奈。那时候还不能理解死亡这个字眼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不能理解永远回不来的永远到底有多远。

不记得在哪看到过一个故事,中国人很忌讳谈论生病跟死亡,尤其是与临终之人。一个人的父亲得了很严重的癌症,检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全家就决定瞒着这位老父亲,怕给病人增添额外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这位病人隐约从自己亲人的态度中察觉出什么,每每想问清楚,却总也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家人总是告诉他就是小毛病不要想太多,过阵子就好了,病人就在这个善意的谎言中一天天衰竭,直到病情突然恶化而离世。也许,隐瞒真相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隐瞒真相也让临终之人失去了面对死亡的缓冲时间,也失去了实现遗愿的唯一机会。生老病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那对待死亡,可能也只有好好告别。

若死别即苦难,那又怎样从这份苦难中找到意义呢。或许是警醒活着的人一辈子不长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或许是提醒我们生活平淡但是不要忽略了平淡中的那一抹美好,又或许是在教会我们好好告别,不留遗憾。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在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愿每一个追寻意义的人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4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5

这个暑假的前两个星期,我读了《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我们活着就是要去创造出这个意义。意义是主观的,人自己定义的。这样一来,生命的意义就变成了每个人自己的观点。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在人出生前,人没有先天固定不变的本质,所以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可是,从进化发展的角度看,人在出生前就已经决定了人的生命是实现熵减过程的载体和工具,人的本质先于存在。既然存在着先于存在的本质,那么人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就是其本质。

动物只要生存繁衍了,就实现了它存在的意义。进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不需要动物去努力。对于人来说,并不是只要生存繁衍了就实现了存在的意义,而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没有人的努力,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把人生的意义依附于一定的事业和成就。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有的人努力奋斗了,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从人类总体来说,努力的过程和失败的尝试都是有意义的。

人活着并不一定要有意义,但如果能够有意义,人会活得更充实。人不是为社会而活着,而是为自己活着,然而,人又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因为人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常常是不自觉地促进了社会的前进,使我们的后人也因为我们的努力而生活得更好。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6

很多东西是没有看懂的,这本书是需要不断的翻阅吧。不过有两点是稍微理解了一些,一是生命的存在是要负责任的,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责任,为人父母的责任等等你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担当的和在各个角色所享受的乐趣,都应该是你活着的意义。但是,如果是一个智障人士或精神异常(天生或后天的),他们的责任又是什么呢,如果没有责任,难道他们生活就没有意义了吗,还是说讨论的仅限于可以正常思维的人呢?

二是经历苦难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比如作者从集中营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义,就像跑步(当然这不能叫做苦难)当你呼吸急促、口干舌燥、双腿发酸时,脑袋里其实想的只有怎么坚持下去,怎样提高1秒的速度,怎样多100米,不断的坚持突破,你会发现大汗淋漓后的舒畅,突然发现原来跑步如此的快乐,慢慢的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喔,这就是跑步的意义,大概可能弗兰克尔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人的生命对于各类痛苦和不适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来越舒适的条件让更多的人忘记了苦难的模样,生命的意义也就只停留在的欲望的满足。So,活着的意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7

关于生命的价值,作者提出要忘记自我:“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工作而言,由于现代社会看重功利,很多人都是把工作仅仅当成一种赚钱的方式、养家糊口的途径而已,却忘记了工作中所能体现出来的个人价值。而通过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不是简单的目标实现式的;而是心中有个目标,然后忘我地勤奋工作,这样成功往往会不期而至,因为“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如果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工作的价值(这里所说的“工作”是广义的概念,比如周末去做一个志愿者也是一项工作),能够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工作可以为团队、为集体、为一个大的事业贡献出的绵薄之力,那本身将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而现实中,很多时候人们在工作中容易丧失自我,就像叔本华所讲的那样“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焦虑是因为担心做不好而有压力,厌倦是因为认识不到工作的价值而产生虚无感。所以,我想在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静下来想想,在工作中我能够为这个团队创造什么、为他人带来什么,我能从中收获什么、能够得到哪些方面的成长与提高,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和总结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成就感。但是,我需要重申一点,答案未必是高大上的,往往是很普通、很平凡的。比如一个交通协管员,如果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那么他将度过一天又一天无聊的时光;而另外一个交通协管员,每次看到红灯亮起时在他的召集和劝解下安稳的人群,绿灯亮起时大家有序通过的样子,觉得这种感觉真好,那么他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心情都是舒畅的。所以,善于发现工作中点滴的美好,尤其是和自己相关的点滴美好(倒不一定是与自己的行动有因果关系),更容易让我们工作得快乐些。

谈到工作,我其实很佩服你。你虽处于困境之中,但是你热爱着你的工作,你没有放弃,你一直在努力。由于心理上的一些困扰,很多时候,你承载的比别人要多,你所遭遇的内心的波澜别人可能不理解。其实,我也难以全面理解,只不过我稍微学过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所以我能理解很多时候一个人想控制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难,而你无疑是一个坚强者。记得有次聊天,你告诉我,有时候你工作时心里根本平静不下来,记忆力也很差,由于睡眠很差,白天工作的状态一塌糊涂;有时候,由于内心的焦虑、低落,甚至从不远的住处走到单位,都要花费很大的勇气,每走一步都感觉很艰辛;有时候,由于内心不平静,很难与别人打交道,很想逃避,甚至和熟人见面,打个招呼都是那么的困难,没有勇气面对人群、面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而这一切,你都在承受,你没有放弃,你默默地用自己的双肩勇敢地扛起来。我还清晰地记得,你告诉我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你深爱着你的工作、你的团队、你的好伙伴们,你甚至有时候觉得对不起他们,他们关爱着你、帮着你、替你承担着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希望以后自己可以慢慢好起来,可以做得更多。所以,我真心佩服你,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你没有放弃自己的职责,没有放弃自己作为团队一份子的存在感或是荣耀感,这一点真的很赞。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8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心理医生、犹太人,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效果很好。这本书就由这两部分组成:狱中的劫难和意义疗法介绍。

读这本书缘于吴伯凡的推荐,在我眼中吴伯凡属于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读三四遍的书,自然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只是读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吴伯凡为什么如此钟爱这本书,但某些事还是触发了一些我的感悟。

一、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苛责及死亡,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

狱中经常进行的“换营”,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想想都觉得血腥;俘虏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或绣在衣裤上,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号码”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人被剥夺了尊严,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

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活下来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酷覇”们。一般来说,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合担当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们还会被刷下来,因此他们格外卖力,打起人来,比纳粹警卫还狠。因效忠纳粹,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成为俘虏们羡慕的对象,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记得几年前看过《朗读者》,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估计“酷覇”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好处,做丧尽天良的事情。

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或偷或抢,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因为不堪回首,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作者才鼓起勇气,公开陈述他的信念。

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尽快认清现实,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如作者所言,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覇,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提出治疗建议,以此博得酷覇的关照,躲过了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仍能攻破缝隙,露头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被投入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入狱前大多生活水平较高,从他们入狱后被收缴的饰物就可以看出来。入狱后,最初的反应是震惊,等他们一步步被剥夺了人的所有权利,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活着走出集中营成为他们的唯一的目标。为此他们忍受各种各样的身心折磨:无法刷牙、一件衬衫穿半年,直到毫无衬衫的样子、一连几天不能洗澡、用臭鞋当枕头。而就是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浅睡易醒症。等俘虏们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们就进入了狱中生活的第二阶段:冷漠,就是情绪死亡的状态。因为冷漠是自卫的妙招。每当有人死去,众俘虏一哄而上,挨着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了身边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现实就变得模糊起来;俘虏们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关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当俘虏们由工地返回营区时,常常会松一口气地叹道:“又活了一天”。

此时有些俘虏们开始在饥饿中画饼充饥,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饥饿感,但这种方法事与愿违,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动起来的味蕾绝不满足于每天只发一次的面包,这些人往往是最先挂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难处的时候,他都会拿出一点面包来,放到嘴里大声咀嚼,靠食物所给的安慰支撑下去。

慢慢地俘虏们将狱中生活常态化了,他们开始了苦中作乐,以在绝望、孤独的集中营生活中,遁入过往的生活,找到一个避难的港口。于是狱中出现了“宗教热”、“招魂术”,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阳,甚至还有艺术节,节目有歌曲、诗朗诵、讲笑话。

第一次听说奥斯维辛还有艺术节,真的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四、意义疗法的由来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作者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观察,发明了意义疗法。他发现,即使在奥斯维辛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人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尽管有人选择做“酷覇“;有人选择苟且,但仍然有人选择将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别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间安慰别人。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行为让作者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而恰恰是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每个日子,每个时刻都在为人提供选择的机会。写到这里,我明白了吴伯凡每年读这本书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有意义的: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的生活,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而既缺乏创意、又忙碌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义,就像集中营的生活,使人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人性的残暴与悲悯。作者则将狱中所受的一切苦难看作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平静地迎接每一场苦难。

意义疗法在现实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爱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欢,作者寥寥数语让老先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说:“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话,她会怎么办”?老先生说:“她会很痛苦。”作者说:“对啊,现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顿时觉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追寻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不该追问人生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意义?

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不同使命。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9

看了弗兰克的《活出意义来》,尽管还没有看完,但仍让我觉得一个人在极端恶劣情况下坚持生命的意义是多么伟大,同时人的潜能也真的是无限的。

在人变得一无所有,很多人的欲望与动物相同,而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人,却一样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来。他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还会坚持生命的意义,会在面对死亡时选择照顾那些病人,还会为了朋友而放弃逃跑的机会,也就是说,他能为了他心目中生命的意义而放弃生的希望,最主要的是,这些决定都不是在瞬间决定的。我们对于瞬间的决定可以理解为一种冲动,但经过仔细考虑而做出的稳定决定,不能不让人佩服。

一个生活优越的人,在瞬间变得身无长物,穿着单薄的衣服面对严寒,做着繁重的劳动,而食物匮乏,还要时不时忍受屈辱和毒打、面对各种死亡现象。人变得越来越冷漠,可是人还是本能的寻找着生的出路。也同时认同,人没有适应不了的环境。并且在如此环境下,仍有伟大的生命能保持着心灵的自由。

作者写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介绍集中营的生活,而是要让人们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心的自由,是的,心自由了,人就会无比坚强,突然想看看老子的著作,不知道是不是有相通之处。

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10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除了自己的生命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失去时,这时你的心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是不是就像菊三宝老师内心呐喊的那样,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活着却换不来生活的安逸和内心的满足,这样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弗兰克尔博士现身说法,讲述他如何亲身经验,发明了“意义治疗法,”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够坚强的活下来,而有的人早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集中营里不讲求人性,生活在里面的人就等于你的半个身子进入了黄土,生病或者受伤,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你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等待你的只有死亡。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并且各种折磨让人痛不欲生,面对这样的生活,放弃生命的人不是少数,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着!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和你爱的人的一次烛光晚餐,也许只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会让你傻傻地笑,就想吃了蜂蜜一样甜,更重要的是,这是希望:将来,我们可能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作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谁不渴望得到呢?

弗兰克尔博士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是快乐的。他想活着,哪怕他只剩下光秃秃的身体,并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但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他想沉浸在这个世界里,因为这个世界给了他太多的美好回忆,他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是那样的快乐美好。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他爱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是牵挂,是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学毕业前五月份看的一本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但是就从图书馆的书架上顺手拿下,现在才知道原来它在等《追寻生命的意义》,冥冥之中,终于等到你。

《活着》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牵着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结尾时弗兰克尔博士从集中营走出来,同样是全家去世独自一人。

我一直对生活很乐观,即使是悲剧我也觉得悲剧之后终会等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幸的是《活着》没有,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做到了。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农村讲究“喜葬”,认为老人活到80岁左右没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辈子积福积德。但是我又碰到过那些活到8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尽管疾病缠身,却仍旧不选择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学生写的书评,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福贵是个粗人,他不懂什么意义治疗法,但是即便还只剩下一头牛,他还是选择活下来,因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忆,有回忆才会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能够凭借回忆来记起自己曾经幸福生活过。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在《活着》当中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余华先生总算有一个对于活着的回应。但是,最后弗兰克尔还是没有说出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第一,创造和工作;第二,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第三,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生活的意义读后感(精选8篇)


读书不仅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使心境更加豁达。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难免会有新的想法,总是感觉想记录什么,那就写一篇读后感吧,您是否在寻找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生活的意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生活的意义读后感 篇1

拿到《生活的意义》这本书,跟我的想象有所反差,以为只是简单的讲些生活中的道理而已,却不知可以这样:享受思维的乐趣,洞悉生活真谛。的确,生活因哲学而明澈通透,哲学因生活而平易近人。

常听人讲生活在别处。在很多人眼里,别处会有梦里水乡,会有绝美风光。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否也在别处,离我会有多远?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直到读到《生活的意义》这本书,突然有种心灵的顿悟。原来,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主角。

想起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的时候在婚书上写的句子胡兰成张爱玲结为夫妻,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生活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社会,遭遇着苦难,而对于新婚的他们来说,更是渴望着静好岁月。

如果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一定存在的,那就是经历苦难。那么什么是苦难呢?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苦难?对于那些感受到痛苦的人,他们确实会说:为什么是我?或者我们听到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确实也会想:为什么是他们?宿命吗?注定吗?我们在庆幸自己活得如此安好的情况下,是否也应该学着更加认真的生活呢?

阅读苦难的哲学,人们可能更熟悉孟子的一段话: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相信,那些把苦难看作有存在意义的人,认为它存在于他们的意志、信念、想像力当中,而不是存在于苦难之中。的确,痛苦给英雄主义机会,它可以磨练、塑造人的性格,就像铸造钢铁。

书里走了很多路,抬头已是夜三更。庆幸自己,可以在文字里问好岁月,在岁月里感受美好。

爱因斯坦在晚年曾作过如下一段自白:

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但是,爱因斯坦毕竟从某个侧面作出了较明确的回答:

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我曾以为,一个人倘若经历太多的苦难就会失去爱的勇气,会对人、对社会冷漠。作为本书的读者,我承认自己没有那么的高尚,会像书中所言的古罗马思想家塞内卡那样,觉得流放只不过是换个地方。但是,我爱书中生活的哲学,爱一切在苦难的压力下不放弃思考,问好岁月的人们。

生活的意义读后感 篇2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这滩上啊,有两块“小小的石头”,一块是小青石,一块是小黑石。叶圣陶老爷爷笔下的两个小石头走进了我的心。

它们是在一年多前被山水带到这儿的,天天在地上躺着,仰望天空,跟蟋蟀、蝴蝶、小花儿做伴,享受和煦的阳光……多美妙啊!

如此这般安逸的生活,小青石却不满足,它过够了这样的日子,想去外面闯闯。可事实就像小黑石说的那样,石头的天性就是“老呆着不动”的。它没腿没脚,又不会魔法,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一动不动地呆着。可小青石却有雄心壮志呢!他想起了老家的水晶和玛瑙,它们可以成为姑娘的发簪、哥儿的纽扣,小青石也想像它们一样与姑娘、哥儿做伴,过有趣的生活,不甘平凡。

终于,命运转折的时刻到了:那天,石滩上来了一群工人。他们推着车,将河滩的小石头一铲一铲地铲到车上,小青石和小黑石也不例外。可一个小意外,小黑石滚到了草丛里,只剩小青石了,他要自己出去“打拼”!这辆车是通向城镇的吧?一路上很颠簸,小青石却觉得很舒服。

当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特大转变开始了:小青石与沙和水泥混一起被搅拌起来。经过了好多道“工序”。小青石感觉自己变硬了,它变成了什么东西?哦,原来已经成为水门汀的一小部分了!此后,每天都有好多脚从小青石身上踩过,有大有小,有赤着的,也有裹着的。小青石看着许许多多的脚,心里非常快乐。它知道了,它不属于任何人,它属于人民,属于大众,它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它知道:它过的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这首《雨花石》想必就能表达小青石此时的感受与愿望吧!它与其他的小石头一起,铺就了这条路,这是大家用自身来铸造的。它坚硬、结实,平整,汇集了所有小石头的心愿、希望,汇聚了所有小石头的力量,汇聚了它们的不甘平庸,汇聚了它们的欣欣向荣,汇聚了它们为人民服务的信心与决心,更凝聚了它们的生命,让这生命绽放光芒,照亮前方的自己,照亮人们前方的路。

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又何尝不像这些小石头一样呢?虽然他们没有水晶、玛瑙的高贵,没有像它们那样闪闪发光,但这份朴素中珍藏着更美、更有意义的东西。它们的生活不需要高贵,但有高度,它们没有闪闪发光,但他们更加夺目。那份静谧、那份美好、那份勇气、那份信念、那份执着、那份追求、那份奋斗、那份精神、那份永恒,弥足珍贵,是这世间所拥有的最美丽、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我们可能生来就是一块小石头,我们注定朴实,注定要向前奔跑,我们都肩负着我们自己的一份使命。记得有一部电影里说过:没有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人也是一样。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自从来到这世界的那一刻起,便注定:我们有用。何为有用?要对他人有用。如果只是自己对着自己做只对自己有用的事的话,那你可以停留在浩浩宇宙中的任何一个角落,迷失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对这世界对他人无任何影响,那岂不“来亦如不来”了吗?

作为小石头,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外在,就改变自己的内在,尽自己的本分让我们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多一些爱、多一些美好,去为大众谋福利,自己也在迎接黎明,迎接欢乐。就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将自己的心情、生活感悟和新观念,用优美的文字与我们一同分享,正因此,我们收获到了快乐,得到心灵的慰藉,甚至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我们感谢他,感谢他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与光明,叶圣陶老爷爷是一位好人,一位真正对大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自己,他人的生活多了一份便利、一份舒适、一份幸福、一份阳光,岂不快哉快哉?

这样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与人们一同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

生活的意义读后感 篇3

对于生活的意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想法

题记

有些人认为,生活只有在很充实的时候,才有意义。但也有人认为,恰恰只有当生活不那么充实的时候,它才更有意义。

假如我们在这里对充实的理解为丰衣足食,生活高枕无忧。很明显的,对生活的意义,以充实衡量,已经映出这些人的生活是多么清淡,表现出对生活的不满。相反,以不那么充实来怀念曾经,曾经的生活才算是有意义,折射出生活在富裕里的人,每天无所事事,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已经厌倦,倒怀念为充实的生活打拼的日子,是多么有意义。

不难看出,两者都对生活不满,前者则是攀比的心很重,以后者的生活标准对自己的生活对比,向往却达不到欲望,生活的意义在他的心里显得淡淡无光。后者对生活的意义没有太高的要求,对已经达到的标准止步不前,甚至厌倦。我们都知道攀登无止境,永不止步,每一次幸运的降临都是为了让我们看得更远,每一次辛酸的回首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更有意义!

有些人认为,我们很忙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的时候,生活才有意义。但也有的人认为,只有在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的时候,我们能够静静地欣赏时光流逝的时候,生活才更有意义。

生活是忙碌的,但不是没有间歇的忙碌。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农民,是工人,还是都在为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忙碌着。忙碌了一天的学生,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在静静欣赏时光流逝的瞬间,理出今天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该做的事情做完了吗,还有哪些没有完成呢?为明天的事情做充分的打算,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感叹生活的意义是多么美好!

生活的意义是来自忙碌的工作,源于静静地欣赏流逝的时光,两者相依相存,丢弃其中一样,生活的意义距离美好只会愈走愈远。

生活的意义读后感 篇4

拿我们的老师来说吧,他们有美好的理想,可以去当科学家、文学家……可是为了给国家培育人才,他们选择了教育工作。他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反复地讲解着一些很简单的知识:从a、b、c、d……1+1=2.……。但无论是大科学家还是大文学家,不都要从这些极简单的知识学起吗?他们为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都离不开启蒙老师辛勤汗水的浇灌。

老师像园丁,在他们辛勤汗水的浇灌下,一批又一批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材。可是当这些人材为人民做出贡献而受到人们赞扬的时候,人们往往忘记这些受人尊敬的人是他们的老师培育出来的。老师成了新一代攀登科学高峰的铺路石,让一批批的孩子从他们头上踏过去攀登新的高峰。老师像小青石啊!他们身上闪耀着小青石铺路精神的光辉。这是多么有意义生活!

愿攀上高峰的人们不要忘记铺路的青石,愿盛开的花朵不要忘记辛勤的园丁!

生活的意义读后感 篇5

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会遇到困难无法自拔,读完佐贺写的《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后,我深深体会到生活中重要的是要有乐观的优秀品质。

这篇文章我虽看出他们穷困潦倒,可那只是暂时的。先是说了我上学时家境贫寒,不能丰衣足食,老师让大家填写每天三餐时我却说天天吃龙虾,后知是外婆善意的谎言,那是螯虾;还有一次我在朋友家拿了西瓜皮面具,却被外婆腌了吃,闹了笑话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穷人生活中,最要紧的是每日衣食穿着,文中外婆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穷人,似乎在外婆眼中是一种自豪感。穷人的日子虽然物质上落后,但像文中的外婆一样活得有满足感,很快乐充足,有价值意义、情趣盎然和有滋味,那内心就是富裕的。既来之,则安之,文中的外婆不会因为贫穷而怨天尤人,埋怨上帝不公,而是内心坦然面对生活,内心乐观。拥有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品格与态度,那穷日子就会变好,坚信美好幸福的日子会到来。

文中外婆的内心就是明亮、正直善良的,她也活得十分无忧无虑、有尊严。名作家景天说过:生活的好坏是自己决定的,别人无法掌控你人生的权力,确实,比起我们现在的圆满生活,享受生活时有想过穷人吗?我们还在埋怨什么东西不好时,却有穷人每天仍过得十分有趣、乐观而熬过艰苦,这让我对穷人生活陷入沉思。

我和外婆也曾像文中外婆一样的经历:有一次我与外婆到公园打乒乓球,那时我还小,不知那个小又圆的球叫乒乓球,外婆逗我,便故意举起说:这个白球那么圆乎乎的,其实是个美味可口的鸡蛋,我半信半疑地放进口里张嘴就咬,顿时发现这个球是硬的,外婆捂肚开怀大笑,我也忍不住笑出来。那事儿一回忆起就感觉很有意思,当时外婆也不富有,已有一段时间没吃鸡蛋了,那时我一直想尝口梦寐以求的香鸡蛋,外婆也消瘦了许多。这不好比是文中的外婆,都是十分深含韵味,这就是生活中的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夹杂着人生的百般滋味与乐趣。像这文章的外婆有很多人,例如被贬多次却仍然不放弃机会的苏轼等等,这一种良好精神将世代相传。

这篇文章让我十分羞愧,同时也受益匪浅,从此之后也要体会生活的意义,遇到困难也要学会有乐观向前的精神,也要想起穷人的艰苦生活,同时让生活更有滋有味。在人生道路上,拥有文中外婆的品格!

生活的意义读后感 篇6

《生活的意义》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有一次出差到东北腹地,目的是为公司讨债,明知这几年经济状况不佳,要不回多少钱,更何况是偏僻的山区乡镇。我们由佳木斯搭乘火车去那个小镇,火车中途上来的乘客很多,多是由郊区去小镇的当地的农民。好在他和同事买到了有座号的车票,可以把头伸向窗外,避开车厢里污浊的空气。那时正值六月末,一望无际的平原,让作者惊叹不已。火车又临小站,上来的旅客依然很多,这时,作者看到一位少女。他的外表很平常,穿一件干净的浅色连衣裙,那裙子使她在那些穿着肮脏的乘客中异常显眼,而且简直就是不合时宜。在她的身后跟着几个学生模样的男孩和女孩,乖乖的随着她往车厢里挤。终于,他们在作者的斜对面站住了,这是我看到你少女转过身用手比划着什么,因此,很快作者就断定那少女是为教师,带着他的几个聋哑学生。有乘务员过来卖雪糕。作者和同事各买了一只,那位少女也拿钱买了五只,但是他们一共有六个人,她把雪糕递给学生们,自己有在看书。雪糕实在是难吃,同事只咬了一口就扔了出去。一个高个子的男生挤了出去,回来时手里多了一根雪糕。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能吃苦。

生活的意义读后感 篇7

我非常喜欢读叶圣陶爷爷的童话集《稻草人》,这是一本富含哲理的书。最近,我读了其中一篇《最有意义的生活》,让我幼小的心灵又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主人公小青石和一块小黑石被水冲到了岸滩上,和许多石头在一起。一年过去了,它们仍呆在原地。小青石对小黑石抱怨:这样的生活太无聊,我要像水晶与玛瑙一样去都市看看。又过了几天,一群人铲走了小青石,它和其他石头来到了大都市,被铺成了一条路,任各类人从它的身上踏过,最终,在这儿,小青石找到了最有意义的生活。

读完,我仍沉浸在故事中。我在想,水晶和玛瑙不正代表着贪图安逸享受的人吗?小青石则代表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比如:环卫工、操作工、农民。有钱人常瞧不起他们,觉得他们太卑微。可是我要说:如果没有这些最普通的人的劳动,我们就不会有衣服、粮食、美丽的家园、干净的城市没有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都保证不了,又怎么谈得上安逸的生活呢?

有很多劳动者虽普通,但他们却像小青石一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过得很有意义,因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这个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生活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这样的劳动者也是最可爱可敬的!

生活的意义读后感 篇8

我读完了《小青石》这篇文章后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呢?

《小青石》向我们讲述一块小青石和一块小黑石被水冲到岸滩上,过着安逸的生活的故事。小黑石觉得很舒服,小青石却厌恶这种生活,羡慕水晶和玛瑙,因为它们有的成为发簪,在人们头上闪闪发光;有的成为钮扣,在人们胸前光彩夺目。后来小青石和一些石块被运到市里去,变成混凝土的一部分,被铺在道路上成为让人们行走的铺路石。小青石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的生活,它悟出了一个道理:支持着大众的脚才是最有意义生活。

《小青石》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祖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有像小青石这样的人,他们像铺路的石子一样默默无闻地支持着大众的脚,在为人民大众服务。

拿我们的老师来说吧,他们有美好的理想,可以去当科学家、文学家

可是为了给国家培育人才,他们选择了教育工作。他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反复地讲解着一些很简单的知识:从a、b、c、d1+1=2但无论是大科学家还是大文学家,不都要从这些极简单的知识学起吗?他们为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都离不开启蒙老师辛勤汗水的浇灌。

老师像园丁,在他们辛勤汗水的浇灌下,一批又一批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材。可是当这些人材为人民做出贡献而受到人们赞扬的时候,人们往往忘记这些受人尊敬的人是他们的老师培育出来的。老师成了新一代攀登科学高峰的铺路石,让一批批的孩子从他们头上踏过去攀登新的高峰。老师像小青石啊!他们身上闪耀着小青石铺路精神的光辉。这是多么有意义生活!

愿攀上高峰的人们不要忘记铺路的青石,愿盛开的花朵不要忘记辛勤的园丁!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生命的意义读后感8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