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奇迹男孩读书笔记 > 地图 > 奇迹男孩读书笔记

奇迹男孩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3-04-14 来源:互联网

[收藏]奇迹男孩读书笔记集锦。

看过作品后,我心中十分感动。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抒发内心情感和感悟,今天栏目小编为您提供奇迹男孩读书笔记,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奇迹男孩读书笔记(篇1)

“颜即正义”这句话是许多“外貌协会会员”说出的。在如今,颜值似乎就是丈量一个人的标准,而《奇迹男孩》这本书,能带给你不一样的体会。

“我的出生是搞笑的”《奇迹男孩》的主人公奥吉以自嘲的方式介绍了自己,他经历27次手术,最终的面容却依然不太理想,进了学校之后,虽然一开始依旧收到了同学们带来的嘲讽、轻蔑的眼光,伙伴的欺骗与远离,但他并未放弃,通过家人、老师的开导与帮助,走出内心的封闭,融入了学校的生活,散发出了闪光点,创造了一个奇迹,毕业时的奖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奥吉是一个小英雄,从一开始的内向、弱势到逐渐开朗、强大,他虽然有一张不完美的脸庞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成长的路上,他拥有聪明、幽默,有爱心的种种特点,这是他的外表掩盖不了的,这也是奥吉最后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收获了友情的真正原因。反观,我身边的一位朋友,也与奥吉差不多。

我的那个朋友小时候因为贪玩,导致只能拄着拐杖行走。我小时候并不认识她,甚至一起与小伙伴围观她,那手还不礼貌地指向她,嘲笑她的腿,还不懂事地拉拢许多人过来围观她。她的眼眶盈满泪水,默不作声地背对着我们走了,我们没有看到她那伤心难过的表情,反而故意大声说:“看呐,瘸子走了!”我们当时一心只想从她身上取乐,说出的话是多么难听,多么刺耳,现在每每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都有种想攥紧拳头冲上去的感觉。

后来,我们在同一所学校上学,我能经常见到她了。有一次,我在下课时与同学嬉戏打闹,一不小心踩到了水坑,扭到了脚,本以为周围的伙伴会搀扶我一把,没想到她们竟然指着我,大笑地说:“瞧!她好像瘸子!”我根本料不到她们会这么说,眼神逐渐暗淡。这是,她过来了,我闭上眼,静静等待她的嘲讽,可不,现在角色互换了,我变成了当时的那个她。她的声音响起来,我等待着刺耳的话语,却没有想到她说:“把手给我,我扶你起来。”我愣住了,直到她吃力地搀起我,我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心中复杂的情绪,有震惊,有惭愧,还有感动……我与她慢慢接触,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女孩,接着,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面对这些人,其实我们只需要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放下偏见,他们不需要让别人以为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只想成为普通人,拥有接近常人的生活,仅此而已。我们与他们将心比心,虽然做不到感同身受,但也可以接近他们。或许我们会因为同情而接触一个人,但与他们真正相处融洽的原因却是他们的性格,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他们还没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后,也是他们收获友情,收获尊重的时候。

“每个人一生中都至少应该获得一次全场起立鼓掌的机会,因为我们都胜过这个世界。”这句话应该是所有人的真实写照吧!

奇迹男孩读书笔记(篇2)

关于《奇迹男孩》有感

在微读书城逛逛时,限时免费里有奇迹男孩,免费讲书,而且主播是寒霜。

我最喜欢的就打开来听听。听完觉得挺好,剧情也比较老套,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中偶尔还是需要这些励志,积极的充满爱的故事。

听完书不久,也就是腊月27,逛淘票票时,发现了这部电影,立即买了票,四排五座。

眼镜还没换,电影院的屏幕又小,很悲剧的我看不清楚字幕,对英文还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就看演员的演技了。

唯一庆幸的就是对剧情还算了解,从电影院回来我就去微读找这本书,加书架。我要开始翻阅这本书了。用了将近6个小时的时间看,记录了一百多条笔记。

奥吉本人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震撼。可能是励志的鸡汤喝多了,所以我的心变得,冷酷,无情,刚硬了。习惯了。

给我带来震撼的是奥吉的姐姐,朋友。

奥吉就像是我们自己身上,或者我们身边的,那些异于常人,与众不同的一些人或缺陷,别人如何对待我们的异于常人,我们又是如何对待别人的与众不同。

维娅并没有因为家人全部的目光在弟弟身上就堕落。虽然她在生活中遭遇很多难题,内心有时也很痛苦,也会有抱怨,但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爱自己的弟弟。甚至觉得自己遭遇的和弟弟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多么善解人意的姐姐啊。开学第一天,姐姐在弟弟耳边低语:有些人注定生来与众不同,你就是其中一个。

杰克以前在商场就见过奥吉,当时因为震惊,弟弟尖叫,而被保姆带着走开了。后来校长打电话让他在开学之前带新同学熟悉学校,当他听到校长说这个学生比较特殊时,立即就想到了奥吉。一开始他不想同意,后来回想很乖的弟弟都因而震惊尖叫,混蛋的小孩总会有的,那么奥吉这样的男孩在学校就毫无立锥之地了。

萨默尔让我想到有趣的灵魂总会相互吸引。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外表能够决定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本书以不同的角度描写,值得推荐,收藏。

奇迹男孩读书笔记(篇3)

似乎很久没有这么专注读一本书了,稍稍地又找回了之前的那种感觉,事情证明,还是要选好看什么书,这才比较重要。

昨天和今天下来,把《奇迹男孩》看了,让我陷入深思,回忆起了很小的时候的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想起来,也许,这是个好机会,顺便能反思一下自己。

回忆——幼儿园的大姐姐(我身边的奥吉)

我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她住哪里,更不记得第一次见她是什么时候,我知道的是,她是我们村里出了名的“傻子”,大人们都不喜欢她,小孩子们也对她避而远之。

我从小比较宅,除了我们家和隔壁邻居家,村里其他人我也不怎么认识,更不用说这个大姐姐了。直到有一天,那时我还在村口的“学校”上幼儿园,忘了是小班还是大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位新同学,说是跟我们一起上课,让我们对她友好一点,称呼她为“大姐姐”。之所以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她着实比我们大了好多岁,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六七岁大,而她,我记得应该已经是十三岁吧,也许记错了,不过无所谓,她的个头都比我大半个身子,我每次都要仰视她。

我不太记得别的小朋友是如何对待她的,也不知道他们如何看她,我只记得,而且记得很清楚,我自己的感受。她虽然五官正常,但行动迟缓,驼背和跛脚有点严重,而且常年流口水。我虽然跟她一起上幼儿园,但还是会害怕看到她,尽量避免接触她,顶多只是,远远地看着她。也许她需要帮助,但我应该从没主动接近她,更不用说帮助她了。大人们都在埋怨老师,让她与我们一起上课,而且相信不止我一个,其他同学应该也收到了家长的告诫——不要接触那个大姐姐,不要跟她一起玩。

记得很清楚的是,有一天在上学路上遇到她迎面走来,我战战兢兢地往路的另一边走去,尽量不在同一边与她擦肩而过。我藏掖着偷偷瞄她一眼,不巧,她也在看我,我们对视了。我很害怕,但又挪不开眼。我看见,她对我笑了,很友好,也很亲切。现在回想起那个笑容,让我想到了《千与千寻》里面的无脸男,也许就是那种感觉,明明那么无害,明明那么友好,为什么我还要对她敬而远之?我愣住了,目送她忽高忽低的背影离我远去。我第一次,产生了想要去扶她一把的冲动,不过我最终没有挪动半步,也不记得站了多久。

大姐姐似乎只上了一学期还是一年,不记得了,反正她后来也不去上学了,也许当时的小朋友对她也不友好吧。那次相遇,应该是她不去上学之后的事吧。后来我发现,我再也没有见过她了。我问了家里的长辈们,他们说她已经去世了......

我没有太多的感觉,也没多问,当时的我也还不知道去世是什么概念,只是有种心一沉的感觉,我知道我不可能再见到她了。我知道她于我如浮萍,无足轻重,但我似乎有些后悔没有好好和她相处,就像同其他小朋友那样正常地说说话,似乎也没有。我做到了老师说的让我们称呼她为“大姐姐”,但没有做到对她友好一点。

只是,多年之后已经忘却的那个笑容如今又浮现在我脑海,感到一丝怜悯的同时又觉得很温暖,因为那个笑容,可能是我至今见过最纯洁的笑容了,pure到了极致。

似乎,我再也没见过类似这样的笑容了......

反思——每个人都是奥吉。

文末,译者的这篇文章,道出了她翻译的过程,也道出了她对这本书的感悟。她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奥吉。我想是的。因为,人无完人。

小说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不管从谁身上,我都能找到自己对应的某个部分。奥吉代表着不完美,只不过他的这点小瑕疵很显而易见,并且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于被扣上了“怪胎”的帽子。但他并非不正常,起码,从道德上讲,他是美好的存在。他勇敢,善良,富有爱心,他很伟大。

在我看来,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批判这批判那。面对类似的事,从道德上讲,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但是,真的做得到吗?真的做得好吗?也许我们都明白如何为善,却不会处处为善。在心里某个阴暗的地方,存在着我们的弱点,缺点,甚至是邪恶,只不过我们暂时还没发现罢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奥吉。

子夏曰:贤贤易色。

注曰: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

所以说贤人并不在乎外貌,而在乎是否好善而有诚。

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事,认识别人也当同理,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的应当是自己,而非他人。修身,当是一生的修行。

奇迹男孩读书笔记(篇4)

读书的过程中想到很多,小时候因为长得胖,被班里的男孩子起了各种难听的外号,其实也不是特别胖,而且也不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那么讨厌恶心,给别人难听的外号,自己还洋洋得意。后来,大概是一两年前吧,曾经叫我难听外号的一个男生死了,不知什么原因,但我心里没有什么感觉。

距离小学已经很多年了,曾经那些难听的外号始终在脑海里,那些人偶尔还是会想起,不知道是怎样的家庭才养出了没有礼貌的孩子,这些人后来在社会上又混得如何。

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天真的,善良的,单纯的,有趣的,是善于动手的,是充满好奇心的,是富有创造力的。小时候也喜欢画画,喜欢做手工,喜欢尝试很多新鲜事,会动手缝制斜挎包,会摆弄小石头玩一个下午,会布置小房子,会把桌子抽屉整理地特别整齐。后来,越长大越单调,越势利越现实,才发现,童年真的是最美好的,不在物质,而是精神世界的美妙。

关于奇迹,关于“奥吉”,人生而平等,身体长相不在个人选择,先天给予的,唯有坦然面对,尊重理解。

奇迹男孩读书笔记(篇5)

 我得说,《奇迹男孩》这本书很好看!

第一个原因是,这本书用第一人称来叙说故事,交待内心。各篇互相印证每件事情,使得来龙去脉更加清晰,故事更加完整,每个人物更加丰满。通篇读起来亲切自然,生动有趣,轻松舒展。

第二个原因,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先天畸形残疾,内心脆弱敏感,深受蔑视欺凌的少年奥吉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每个人的生活中、心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奥吉。不同的人对待奥吉当然有所不同。除了奥吉的家人,图什曼校长等一众成年人,杰克、萨默尔、米兰达等的友善,朱利安的自私,朱利安的跟班由歧视欺负到良心发现,逐步接纳,直至出手帮助奥吉。读者可以从这些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第三个原因,对待弱小者应该持有的态度,书中已有答案。生物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是生命都应同样受到尊重。也正是因此,译者的儿子才有了对待自认为美与丑的昆虫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把不好看的小昆虫用纸巾请到花坛,而不是格杀勿论;才有了协同同学愤然退群的悲壮举动。可见这部作品对教化社会的积极意义。

奇迹男孩读书笔记(篇6)

一上午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一边流泪一边读,有时候泪水是因为怜悯,有时候是因为欣慰,有时候是因为感动。奥吉既不幸又幸运,不幸于他的外表异于常人;幸运于他有爱他并智慧的爸爸妈妈和姐姐;在他“长大”的路上一直呵护引导。我的幼儿园亦有一个“奥吉”,他有返祖现象,他像文中的小主人公一样有家人的关爱和呵护。四岁踏进幼儿园对他及家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被各种目光打量,甚至有的老师都未做好心理准备,虽会在他面前尽量掩饰,私下里自然会说被他的手碰触都会全身起鸡皮疙瘩,看见他就会感觉害怕。总归前期是比较艰难的,午后散步没有人和他拉手,他默默地走到队尾,他说:我就喜欢这里。我假装自己很难过没有朋友拉手问他可不可以和我拉,那一刻欢喜写满他的脸上。后来第一次一个小女孩过去主动拉他的手说:我的妈妈说我们都是一样的,大家要互相友爱。一句话就湿润了我的眼眶;再后来慢慢的一切都自然起来,大家就像一切就应该是这样的,会一起玩玩具,一起打闹,一起争辩。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奇迹读书笔记


在培养学生行为规范方面,雷夫老师就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这里提到的六个阶段带来的启示值得每人深思。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威胁孩子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首要动机如果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之后的一生将毫无作为。只有发自内心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一个人的行为,收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如果你作业完成得好,就能得到你一直想要的那个玩具作为奖赏或者是小红花之类的,这种奖励方法我相信或多或少被家长和老师当作一种极有成效的方法运用过,他们已经忘了,其实学到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当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很多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和喜欢的老师而做出符合规范与期望的行为,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专业,为了父母或老师而努力表现。这么做的理由完全是错的。这和之前两个阶段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出于行为本身,不是出于自己内心需求,完全背离了初衷。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大多数的老师会制定班规之类的规则供学生遵守。但学生很可能最终会因为规则要他这么做而这么做,只是简单的为了遵守规则而遵守,而不是因为真正的内心愿望所驱使。而且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比如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试着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会变得更善解人意,更体贴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人随意插队破坏秩序,也没有人在半夜三更吵闹不休,扰人清梦。这是一个很难企及的阶段,但我们还可以在此阶段上做得更好。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雷夫老师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如约翰诺斯的杰作《独自和解》小说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纪录。他简单地热了身,走上起跳台,接着要吉恩帮他计时。一分钟后,吉恩难以置信地看见菲尼亚斯破了纪录,但是她很失望,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来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她打算致电当地报纸,还要菲尼亚斯第二天在正式计时人员和记者面前重游一次。菲尼亚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吉恩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没有,他们自有描述和理解菲尼亚斯性格的方法。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观点本质都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受其它外力所驱使。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什么或是想得到什么而做。第五阶段倡导的,是在之前四阶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将他人当成自己一样的对待,自然就能善解人意的体贴别人,正所谓你想要受到别人怎样的对待,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道德最高阶段第六阶段,心中应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自己的做人原则,道德底线,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奇迹》读书笔记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威胁孩子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首要动机如果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之后的一生将毫无作为。只有发自内心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一个人的行为,收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如果你作业完成得好,就能得到你一直想要的那个玩具作为奖赏或者是小红花之类的,这种奖励方法我相信或多或少被家长和老师当作一种极有成效的方法运用过,他们已经忘了,其实学到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当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很多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和喜欢的老师而做出符合规范与期望的行为,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专业,为了父母或老师而努力表现。这么做的理由完全是错的。这和之前两个阶段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出于行为本身,不是出于自己内心需求,完全背离了初衷。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大多数的老师会制定班规之类的规则供学生遵守。但学生很可能最终会因为规则要他这么做而这么做,只是简单的为了遵守规则而遵守,而不是因为真正的内心愿望所驱使。而且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比如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试着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会变得更善解人意,更体贴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人随意插队破坏秩序,也没有人在半夜三更吵闹不休,扰人清梦。这是一个很难企及的阶段,但我们还可以在此阶段上做得更好。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雷夫老师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如约翰诺斯的杰作《独自和解》小说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纪录。他简单地热了身,走上起跳台,接着要吉恩帮他计时。一分钟后,吉恩难以置信地看见菲尼亚斯破了纪录,但是她很失望,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来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她打算致电当地报纸,还要菲尼亚斯第二天在正式计时人员和记者面前重游一次。菲尼亚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吉恩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没有,他们自有描述和理解菲尼亚斯性格的方法。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观点本质都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受其它外力所驱使。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什么或是想得到什么而做。第五阶段倡导的,是在之前四阶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将他人当成自己一样的对待,自然就能善解人意的体贴别人,正所谓你想要受到别人怎样的对待,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道德最高阶段第六阶段,心中应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自己的做人原则,道德底线,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追根溯源,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优异的成绩,一切皆起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首要动机。作为老师,首先要纠正并明确学生的首要动机,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正确的观念与方法,自然就能尽力做好每一件应该做好的事情。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收藏]奇迹男孩读书笔记集锦》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奇迹男孩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