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京华烟云读后感 > 地图 >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4-12 来源:互联网

京华烟云读后感5篇。

我们要怎么样去写作品的读后感?读完作品之后,我们不妨尝试写一篇读后感。面对书中的人物,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去具体分析,读后感大全为您整理了一些《京华烟云读后感》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根据林语堂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引起了我深读林语堂先生原著的极大的兴趣。

小说《京华烟云》描写的是1900年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择,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作者还以其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深刻描写了他心目中深爱的女子姚木兰,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中国优秀女性的落落大方之美、娴淑端庄之美和刚柔兼备之美。

应该说改编的电视剧比林语堂原小说从某些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也存有很大不足,主要是人物错异、相互嫁接成分太多,搅乱了人物形象,引起了观众和读者的不少争议和批评。但我觉得改编者有一点把握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就是牢牢抓住了情感丰富深邃这一主线,向人们形象化地展示了一个中华优雅女性光辉耀人的精神风采。

怀一片知恩图报的真情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通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幼年的经历从这里展开,婚姻从这里结缘、命运从这里延展。

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电视剧中的姚木兰,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代嫁风波,最终以放弃自己的爱情换来的代嫁,成全的也是曾家二老。

我们暂且不评价姚木兰委曲求全的合理性,但对那个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始终衔着报恩的坚定情怀,还是应该给予很大欣赏的。

持一缕终生相许的深情

林语堂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极强的信心,对自己的爱人寄托着无限的深情。据说,1919年林语堂与结发之妻廖翠凤两人结婚。婚后林语堂和妻子商量,把婚书烧掉了。因为他认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于是他就把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完全附在姚木兰身上。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他们有旧式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还经常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史,喜笑颜开,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间的爱慕。

我很欣赏木兰自吟的那首小诗和曾荪亚所喜爱的小诗:

兄抛鱼网赴中流,

妹撒钓丝待上钩;

尽日得来仍换酒,

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在小说中,林语堂所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轻松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直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爱情阵地。

我不赞同电视剧中对姚木兰婚姻关系的设计,不赞赏塑造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姚木兰形象。包括她所选择的错嫁,她对曾荪亚这个不理想的丈夫的苦心善良和忍辱负重,忍受、痛苦和屈辱,甚至对情敌曹丽华的超乎正常的宽容。因为这不是语堂先生所崇尚的完美女性形象,是一种在封建社会中才有的对女性人格的扭曲,完全不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文特征。

涌一脉妙想联翩的激情

林语堂的姚木兰是个会吹口哨,谈吐诙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妙想家。她的妙想来自于她的家庭教养,来自于她的聪明才智,也来自于她的勤奋好学。

小说中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的天性中还有着追求理想的独特浪漫。她的生活方式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连她头发和服饰的式样也随之改变,以至最终成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村姑。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凝一段深藏偶露的柔情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也是阳春三月的季节。李白和孟浩然这两位终身的好朋友来到黄鹤楼。

李白,听说孟兄要去扬州就问孟兄:孟兄您是否要去路途遥远的扬州呢?孟浩然说:李兄我是去扬州,所以我这一次为什么要约你在这黄鹤楼呢?李兄听了大吃一惊,因为他最好的朋友孟兄要去扬州。孟兄和李兄紧紧的拥抱着。孟兄对李兄说:我要去很久,可能我下一辈子都呆在扬州。李白听了十会万分就说:我一定要记住你这一个友情深厚的好朋友。

孟浩然伤心的说:李兄谢谢您在这几年中用心的照顾我,呵护我,不让我受伤。反而你自己受伤比我多。说完后孟浩然就上了船,慢慢地滑呀滑!李白一直望着孟浩然的船,有船遮住孟浩然的船,李白都一直凝视着孟浩然的船。当孟浩然的船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消失了。只有长江的水波涛汹涌的涌来。

回到家后他想起了孟兄来,他很想大哭,可他哭不出来。因为他们的友谊永远不会变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信仰和爱情人类永远的主题,在人间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专注的主题,无论文学也罢,现实生活也罢,对爱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无法回避的。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浓墨重彩所打造的一个形象,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既有道家的潇洒脱俗,又有儒家的锐意进取。她的爱情无疑也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对姚木兰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意的失踪而结识了曾家,也许在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最后她嫁给曾家的小三,曾孙亚。就在曾家到姚家提亲的时候,她的心里正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时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确实逸夫,逸夫生于贫寒人家,却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深得大家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兰来说,家教很好,对财富和金钱向来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东西本来就很少,对于积累的财富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种拖累。所以她对逸夫的爱恋是发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亘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寻找,是不是都希望从中找到自我,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认可。最后她还是接受了所谓“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给了曾孙亚,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孙亚容貌可人,性情温和,显然是人们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说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为逸夫留这一席之地,时刻伴随这她。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狱,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让她有这种勇气和决心。

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可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都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也许在生活中存在,也许只是一种概念,可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为这样一个虚拟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在图书馆翻到了这一本英文版的《京华烟云》。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好在看过电视剧及中文版,大体能够理解.

林语堂先生一生多用英语来写书向国外介绍中国悠久的文化和中国人民淳朴的生活。这正是他旅居海外时用娴熟优美的英文完成的巨著,向那些鄙视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真正的文化。

《京华烟云》主要描述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从19xx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展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该书还被视作现代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曾提到:“(该书)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个,丫头亦室来个。大约依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妈,阿非则远胜宝玉。”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一样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梦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异常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99.,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梦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

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我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可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一样,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一样——木兰的冲动和梦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当然最让人佩服的是木兰——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我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简便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终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我。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终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我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能够战胜!海明威说的好:“人能够被毁灭,可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京华烟云读后感1300字: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动荡岁月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完全再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也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述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理解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个性喜欢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礼貌的传播。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礼貌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取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

在《京华烟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木兰了,我觉得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礼貌双重影响下构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齐,但木兰和曾荪亚也过得十分的幸福。木兰和曾荪亚在婚前没有感情。却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产生了感情,虽然这感情不能占领在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这平凡的感情,也能让木兰对曾荪亚一辈子忠贞不渝的了。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让我感叹这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曾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述,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们期盼着当抗战胜利后,能够迎来新的天地。

读后感《京华烟云》


读后感《京华烟云》

很小的时候,看过赵雅芝演的《京华烟云》,但一直未看过原着。我知道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所以百忙之中也定要抽空看看。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2024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着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2024,却依然美丽古朴,字2024字2024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不停的告诉自己,不能把这本书当成言情来看,但我到底不是有觉悟的青年,还是把京华烟云当成了言情故事在看。以至于后面穿插了几集电视剧,为此深表后悔,伤害了自己的三观。

《京华烟云》里面流淌着的,是一种宁静芬芳的味道。人的内心都平和安详有尊严。那种又有钱又有文化的大户人家养出来的雍容又剔透的感觉,让人很是羡慕。而北京城也在林语堂的笔下令人惊艳。当走近罗马古城,看着人家骄傲地指着那颓败的城墙和城门,说这是几千几万年前的....巴黎街头的画面,看着整个城市把古建筑保存得那么完整,心里充满了惆怅。想想咱们的北京城,就这么给弄成现在一个高楼林立的大京城了。而林语堂笔下的北京,真是完美之处啊。甚至说普天之下,地球之上,没有别的城市可与比拟。说它既有人文精神,又富有崇高华严的气质与家居生活的舒适。虽然那已经完全不是今天的北京城了。

林语堂《京华烟云》里有一段论命格与婚姻的话:人有五种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男女婚配,就是这种命型配合的学问。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辅,彼此相成。有的两种命型,即使不是两者相克,渐渐也趋于两者相伤。

他说,木兰是金命,莫愁是土命,荪亚是水命,立夫是木命。配得好,金入于水则金光闪灼;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配得不好,比如土若与水混和起来,结果只是软稀泥;金克木,而一个骨节外露,肌肉条纹横生,脸盘子宽,手指关节挺硬巨大的木命,就会把软嫩的金命弄得迟钝,失去锐利,变得单纯。所以,木兰配荪亚,莫愁配立夫,才是天作之合。

木兰虽然内心里对立夫有奇妙的感情,但当父母做主把她嫁给荪亚,她也是欢喜的。她带着惆怅又带着憧憬开始婚姻生活,不是不幸福的。虽然她无可避免的带着那个时代的安顺,但她又非常真诚,大气。所以,林语堂说,若为女儿身,只做木兰也。这是一个偶像型的女人。这里不得不提,因为担心阅读进度无法完成,我看了几集电视剧,没想到三观受到粉碎性毁灭啊。在电视剧里,姚木兰只不过是现代这个乱糟糟社会里,一个焦虑,哀怨的女人,一个欲望很多,假装克己的女人而已。电视剧赵薇版的烟云,,姚木兰要嫁给老大冲喜,幸亏蔓娘回来,虚惊一场;妹妹莫愁又和老三好上了,结果为了一个很拙劣的小误会,导演偏让他们解释不清,然后大家闺秀出身的莫愁,楞是在大喜之日离家出走,说是为了惩罚一下老三。把老爸老妈晾在那,恨不得撞墙。接着木兰同学又大义凛然地出现了,这次替妹妹出嫁.此同学就是活雷锋,哪缺新娘往哪补。

可笑的是,在原著里恩爱非常的木兰和老三,在此剧里却很具有现代婚姻的样子。老三压根不爱木兰,和画画的女学生搞到一起,还骗人家他没结婚,接着又骗人家说自己老婆是母猪....然后木兰开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老公保卫战。保卫的结果是,人家干脆住到家里来了.姚木兰同学流着泪对她婆婆说:作为一个女人,丈夫不爱我,我好失败啊!哭得好伤心,我实在忍不住了,真伤心啊真伤心。赵雅芝版的看了前两集,感觉比较忠于原著。

原著里的人物,最喜欢的还是木兰。林先生自己也说,木兰是他理想中的女子。人们都用道家的女儿来形容木兰,第一,凡事都不要强求,你得用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第二,凡事不要太聪明。举书里的一个例子,木兰刚进曾家,管账的时候,见着账目少有不符,木兰总是微微一笑,那种笑容足以显示她并没被蒙在鼓里,不过她不说什么。你知道,人家也知道你知道,用不着事事张扬。有些事,别人说出来尴尬,扯了个谎,心里有个数就行,何必问得水落石出,双方见着都没面子。

林语堂的女性人物继承发展与《红楼梦》,木兰莫愁都有其中的影子:

1.姚莫愁vs薛宝钗

相似之处:美德/容貌/才情

这两人无疑都是封建淑女的代表。身为封建淑女标本儿的薛宝钗总是:锋芒不外露,喜好不显现,感情不强烈,跟贵族公子和小姐们合得来,丫头婆子们也说她好,不太个别,有一点普通,不太突出,有一点平,不太尖锐,有一点温,不太超拔,有一点俗。姚莫愁孝敬长辈、体贴入微;对姐妹宽容薄责;在动荡的环境中,能安分随时、心思填密、镇静自如,所以对上对下都处得来,使众人喜爱有加。所以林语堂多次借姚木兰之口称其有福。她就如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一般。薛宝钗和姚莫愁均深深地烙下了这一印记,并时刻用以规范自己,所以才能成为社会的宠儿,让人羡慕的楷模。而这种品德也是现代社会所认可和赞许的。

两人的外貌。对于她们的描写无外乎两个字:一是美,一是丰。薛宝钗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薛宝钗之美犹如牡月一般荣华富丽、美若天仙,丰满多肉,而且在大观园内外也已达成共识。姚莫愁生的圆脸盘儿,圆眼睛,五官较为,皮肤较为白嫩,这证明她一辈子过的生活安闲舒适。

薛宝钗和姚莫愁同样的聪明智慧、学识渊博。但是不管是处在森严的封建礼教下的薛宝钗还是处在宽松的现代社会里的姚莫愁,都不期而然地遵循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套伦常,不仅用以规范自己,也警示别人。她们的价值观不仅只有文字上的意义,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封建的儒家礼教己根深蒂固,不仅在封建社会风靡,而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

不同之处:选择爱情时,也有着不同的归宿。

薛宝钗对爱情的追求也如她的感情一样理智和婉转,且带功利性。她总是采取远着宝玉的策略来抑制自己的情感。因为在宗法社会里,男女双方无婚姻自由,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原则,所以薛宝钗竭尽全力去取悦、讨好封建家长一贾母和王夫人,而对贾宝玉却是若即若离的。仅有的一次情感流露也是在贾宝玉被打,她拿着药丸去探望并劝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但是话刚出口,就意识到不妥,有违封建淑女的规范,便低头不语。可见,她对贾宝玉是有感情的,但因理的制约,使她的爱如闪电般稍纵即逝,她只希求通过规范的程式获得美满的婚姻。现代式的封建淑女姚莫愁对爱情的追求虽含而不露,但并非像薛宝钗一样对爱那么冷漠、疏远,也无功利性可言。对于才貌双全的孔立夫,姚莫愁也曾倾慕,但却很矜持;也为孔立夫穿着自己亲手熨烫的衣服而颇感满足,但这仅仅深藏于芳心之内;虽然自己的婚事也是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下承办的,但却合乎自己的心意;她毫不介意孔家的清贫,也不埋怨自己的婚事没姐姐的奢华、壮观;对于丈夫,她一心所想,一身所行的就是为了他舒适、幸福,并能以超强的韧性和耐性保护丈夫,以不逼上梁山为度去督促劝导;她不求权贵、不问政治,只要求丈夫做好自己的学术。可见,姚莫愁是以一颗真心对待爱情,并未夹杂任何的功利之心,她的幸福就在于崇拜和照顾丈夫儿女。总之,较之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更自由、解放、民主,女性的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新旧思想于一体的姚莫愁较薛宝钗也更纯洁、坚韧,也更懂得婚姻的真谛。

2.姚木兰vs史湘云

相似之处:性情/气质

《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风韵各异,唯独史湘云惆倪洒脱独标风致,

她大气、英气、娇憨、率真。宝钗没有她真情,黛玉没有她深厚,她从来不沾染那些高贵小姐矜持扭捏的气习,她是一个不愿受统治阶级礼教穿凿、矫饰的好姑娘。用现代标准的话,无疑是一个帅气的白羊座少女(我也是白羊座)。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林语堂在汲取了《红楼梦》的气息之后,塑造了一位与史湘云近似的理想女儿一姚木兰。她顺其自然、豪迈豁达,率性自得地生活着,对礼俗反叛,女青年唱京戏、吹口哨、进馆子、看电影等行为在彼时被视为不正经的,但姚木兰却不顾他人非议,觉得快乐无比。在对待爱情婚姻上更是主张顺乎自然,尽管丈夫不是自己的所爱,但她坦然接受了婚姻,并和丈夫和睦相处,从婚姻中寻求幸福,给自己的心理找到平衡。

史湘云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大家闺秀。对于贾府的上上下一她能与人为善,真诚相待;从小寄人篱下,对于婶娘百依百顺;对于自己的婚姻,也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妇之言的安排;青春丧偶,但终身为其夫守寡;最能体现她的儒家观的是劝解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姚木兰一向受母亲传统的教育,对于传统女性的主要美德她样样具备:从小学做烹饪、剪裁。一缝纫等家务活;对长辈孝敬有加,排忧解难;对姐妹,关怀教导,济困扶危;对下人,礼遇有加、不见疾色;对丈夫,宽宏大量、从不嫉妒;对于孩子,关怀备至,视儿女如生命,因此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木兰既是虔诚的道家女儿,又是标准的贤妻良母,这也正是林语堂儒道交融、寓道于儒的人生哲学的体现。

不同之处:

史湘云和姚木兰虽出身富贵之家,但是一个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一个幸福快乐,备受宠爱;一个由不得自己做主,一个无忧无虑;一个青年丧偶,一个婚姻完美;一个是无望、犹如黑夜的期待,一个是有望,犹如晨光的期待。姚木兰更像是中西结合,既不是纯粹的传统型的,也不是全盘西化的,她体现了林语堂一生都在构建的中西合璧的文化体系。林语堂不仅把自己的文化道德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的女性美全部揉合于姚木兰一身,还把自己特殊的女性观加之于身。这也许是姚木兰成为林语堂理想女儿的真正原因吧。总而言之,姚木兰虽然承续了史湘云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但是她们也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结局。

京华烟云读后感8篇


感谢查阅读后感大全为你推荐京华烟云读后感,阅读完作品心中的感受一定会很多很多。我们可以用文字将感悟表述出来,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也是阳春三月的季节。李白和孟浩然这两位终身的好朋友来到黄鹤楼。

李白,听说孟兄要去扬州就问孟兄:孟兄您是否要去路途遥远的扬州呢?孟浩然说:李兄我是去扬州,所以我这一次为什么要约你在这黄鹤楼呢?李兄听了大吃一惊,因为他最好的朋友孟兄要去扬州。孟兄和李兄紧紧的拥抱着。孟兄对李兄说:我要去很久,可能我下一辈子都呆在扬州。李白听了十会万分就说:我一定要记住你这一个友情深厚的好朋友。

孟浩然伤心的说:李兄谢谢您在这几年中用心的照顾我,呵护我,不让我受伤。反而你自己受伤比我多。说完后孟浩然就上了船,慢慢地滑呀滑!李白一直望着孟浩然的船,有船遮住孟浩然的船,李白都一直凝视着孟浩然的船。当孟浩然的船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消失了。只有长江的水波涛汹涌的涌来。

回到家后他想起了孟兄来,他很想大哭,可他哭不出来。因为他们的友谊永远不会变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民国版的石头记,越看越像红楼梦,王府花园像大观园,红玉像极了黛玉,银屏对命运的抗争但最后又死于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传统教育礼教下的曼娘,她眼里的一切言行举止都要谨遵克己复礼,甚至于有些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情绪,在她看来只要和对方牵了手,就已认定这辈子都是他的人,尽管最后和平亚还未好好享受新婚之喜就阴阳两隔,但其对感情的守护确也是真的至死不渝。姚家两姐妹虽都出于富贵人家,但不曾有小姐病,不仅很有家教,而且洗衣做饭各种女生该会的家务事也都一应俱全。一句天下谁人不知只有姚木兰才会识得甲骨文,迅速将孔立夫和姚木兰的志趣相投联系在了一起,但或因幼时受曾家救命之恩或因姻缘之说,最终两人并未结为夫妻,而是和更适合做一个好丈夫的曾荪亚相伴一生,而在曾荪亚的宠溺之下,也更是直接赠与其妙想家,妙想夫人的称号。尽管后来曾荪亚曾因对曹丽华小姐心生爱慕,但也被木兰和木兰的父亲以智慧和宽容使二人的生活又重归于好,从那以后木兰也不再过分沉迷于乡间生活的纯朴,而是继续像他们刚结婚时那几年一样总是在尝试不同的新花样,使他们的生活也不断的充满了新鲜感。而性格虽与木兰大相径庭的莫愁却也在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智慧与孔立夫琴瑟和谐。尽管在后来孔立夫因一篇树木皆有感情之说,而被人故意以与共产党有牵连遭遇牢狱之灾时,木兰再也无法压抑自己内心的担心,只身一人前往司令部拿到解救立夫的手令,而引起四人间的隔阂,但也都被巧妙化解了。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儿女情长背后的国家大义,又让人不得不为其遭遇而扼腕痛惜,清末民初的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袁世凯夺权等使新旧思想交替下的人们,有坚持三纲五常老思想的,也有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其中因受父亲姚思安接触维新思想而保持天足的木兰,更是率先步入了新思潮的行列,若说姚家两姐妹的不同之处,大概就在于既有着传统大家闺秀该有的礼节,又有着对新学科新思想的见解独到之处,既知性又摩登。尽管后来在学生运动中痛使大女儿的木兰身心倍受打击,但在后来日本军队大肆烧杀抢掠屠杀我国同胞时,还是同意了儿子前去参军报效国家的愿望。文章的最后,在木兰和荪亚避难途中帮助一位产妇接生时,木兰的一句我们不仅要保住咱们家的血脉,现在更重要的是保住中国的血脉更是让人值得钦佩和深思。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信仰和爱情人类永远的主题,在人间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专注的主题,无论文学也罢,现实生活也罢,对爱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无法回避的。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浓墨重彩所打造的一个形象,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既有道家的潇洒脱俗,又有儒家的锐意进取。她的爱情无疑也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对姚木兰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意的失踪而结识了曾家,也许在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最后她嫁给曾家的小三,曾孙亚。就在曾家到姚家提亲的时候,她的心里正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时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确实逸夫,逸夫生于贫寒人家,却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深得大家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兰来说,家教很好,对财富和金钱向来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东西本来就很少,对于积累的财富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种拖累。所以她对逸夫的爱恋是发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亘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寻找,是不是都希望从中找到自我,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认可。最后她还是接受了所谓“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给了曾孙亚,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孙亚容貌可人,性情温和,显然是人们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说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为逸夫留这一席之地,时刻伴随这她。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狱,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让她有这种勇气和决心。

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可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都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也许在生活中存在,也许只是一种概念,可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为这样一个虚拟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之所以会有读《京华烟云》的想法,是因为对赵薇版电视剧《京华烟云》的喜爱。很多人喜欢赵薇演的小燕子,我却喜欢《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初次看《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时,我并不喜欢姚木兰的角色,觉得姚木兰太喜欢说道,喜欢用自己的学识智慧来驯服自己的丈夫。总觉得她和荪亚不是一类人,和立夫才是,因为我实在是太爱电视剧中立夫的角色了。可惜的是有情人终未成眷属,木兰和立夫只能活在彼此的心里。

当我开始读《京华烟云》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人物见解。但是其实不得不说,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和小说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披着《京华烟云》的书名,拍着民国时期的儿女情长。

我觉得书中的木兰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我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但木兰和荪亚也过得非常的幸福。木兰和荪亚在婚前没有心荡神怡的爱情,却在年深月久中感情日渐浓厚。虽然这感情并不能占领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置,但足够让木兰对荪亚一生忠贞不渝。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让我感叹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后来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选择信任自己的妻子,也是因为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他乃至观众折服。

书中还有另一个人物——我最喜欢的木兰的父亲。姚父精神世界宽广,为人处事豁达开明。姚父的描写,很多都和中国的道有关,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姚父关于庄子道德的思考。姚父的一生对于木兰影响很大。木兰记得很多父亲对她的忠告,这使得木兰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妥善处理。木兰能够养成这样完美的品行也和她殷实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木兰婚后和荪亚到处玩耍,游山玩水,踏遍中国古迹,这使得木兰一直不断成长。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流行说的“女儿要富养”的真正含义吧,既有物质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精神上的熏陶和培养。书中也描写了木兰人生的几次重大变故,比如她的女儿参与学生起义被射击,他们被迫离开北京逃离战争;她的儿子参加抗日战争等,这些灾难迫使木兰成长,使她变得更加坚强。

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剧》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我非常喜欢红玉的那句对联:闲人观伶伶观人。这句话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那么警醒世人。你以为你看到的别人是怎样的怎样的,你觉得自己是主观意识上的人,被观察的是伶,然而反过来你又何尝不是那个伶?

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便是如此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读《京华烟云》还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来写。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对于一个丫鬟的描写,其悲剧之处和《家》中的另一个丫鬟有相似。至于这本书,如果说是草蛇灰线的话,我觉得还是不恰当的。《京华烟云》总共45回,《红楼梦》有80回,如果说是伏延千里的话,那还真是不够长。我真想一句话说,《京华烟云》读起来不如《红楼梦》有意思。《红楼梦》,怎么讲,不愧是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很高的书。书中又有对对联啊,诗啊,赋啊的精彩描写,连对药材,对各种食物的描写也是各处都有伏笔的。所以,虽然《京华烟云》有可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是《红楼梦》更有意思的。但是呢,关于后面的日本侵华战争,以姚木兰自己家庭为视角的描写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另外,姚木兰也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物,同样,曼娘,银屏也是

《京华烟云》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姚木兰,虽然是富家小姐,但总是表现出身手不凡,不管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还是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唯一不足的是,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不是自己掌控的,虽然她自己深爱的人是立夫,但是却只有和他做朋友。所以说嘛,还是挺遗憾的。另外,姚木兰见多识广,从小就受到家族中各种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很渴望自由的灵魂。同时,她身上也很有庄子思想的影子,继承于她的父亲。虽然我比较喜欢老子的思想,但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姚木兰的父亲给她灌输庄子的思想还是很明智的一件事情。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6

《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可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明白,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样用凤仙花染指甲,怎样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样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述,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齐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述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向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此刻没能深刻体会的资料,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7

林语堂先生,是我最钟爱的作家之一。读他的散文,清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却不乏人生哲理。读他的小说,《红牡丹》、《京华烟云》,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书如见其人。异常是《京华烟云》,更被誉为近代版的《红楼梦》。读他的第一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作品——《中国人》,对中国人性格的全面阐释,兼收并蓄,既不像辜鸿铭先生那样全盘肯定,也非全盘否定,应当说是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颇有见地。

其中,在读过《京华烟云》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仍沉浸于人物故事的曲折离奇之中。林语堂先生本人比较尊崇道教,书中的姚老先生也是一位宗崇道教之人。他最欣赏的人物是书中的姚家二小姐——姚木兰。以往说过,养女当如木兰。林语堂先生有三个女儿,无一人上过学校,可是之后每个人都成为才女,成就非凡。最可惜的是大女儿,嫁给一个外国人,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她兼具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在处理自我个人问题的时候处于矛盾之中,既不能彻底放手,又没办法挽留。中年早逝。林语堂先生曾为大女儿写过悼文,十分的悲痛。

身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即便之后理解了许多的西方文化影响,但在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仍不免会转到传统文化中来寻求答案。因为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许多中国人都是外儒内道的思想。工作中要求“入仕”,忙碌的时候渴望“出仕”,从道家思想中寻找一些“宁静致远”的东西。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刺猬效应”,说的是两只刺猬想要为对方取暖,可是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鲜血淋淋。

通常人们会认为跟一个人吵架必须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容易跟家人吵架,常跟情人吵架,会跟好朋友吵架。试想一下,原先常跟我们有争执的人竟然都是跟我们最亲密的人,而能够跟我们发生争执的人也对我们有必须的了解,所以有人常说“吵架”也是一种沟通,而愿意跟你吵架的人,才是真正想了解你的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8

在图书馆翻到了这一本英文版的《京华烟云》。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好在看过电视剧及中文版,大体能够理解.

林语堂先生一生多用英语来写书向国外介绍中国悠久的文化和中国人民淳朴的生活。这正是他旅居海外时用娴熟优美的英文完成的巨著,向那些鄙视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真正的文化。

《京华烟云》主要描述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从19xx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展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该书还被视作现代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曾提到:“(该书)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个,丫头亦室来个。大约依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妈,阿非则远胜宝玉。”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一样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梦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异常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99.,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梦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

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我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可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一样,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一样——木兰的冲动和梦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当然最让人佩服的是木兰——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我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简便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终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我。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终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我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能够战胜!海明威说的好:“人能够被毁灭,可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14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京华烟云读后感14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虽然全书情节以逃难开始,又以逃难终结,但觉得前后半部格局和震撼力都非一个当量。前半部读来像另一部红楼梦(或许是人物性格也有不少对号入座),尽管不乏改朝换代革命运动这样的大事,但造成的多是府苑大家内部的闹剧和变化,这时最关心的不过是那几对棒打的鸳鸯:体仁银屏,平亚曼娘,木兰立夫,阿非红玉。觉得作者这么安排很吊诡,但又或许暗埋伏笔。

随着剧情展开,一直到后来国民革命和抗日,才发现作者根本无意给这些个人的情感有什么圆满的转圜:体仁(贾宝玉附身)在银屏(晴雯maybe?)死后不久也意外丧生,处女之身守寡的曼娘(李纨噗)一生低调没有再碰上第二个男人,木兰(abit史湘云)心里一直未放下立夫却也和荪亚作了标准的伉俪,而妹妹莫愁(薛宝钗咯)也并不介意姐姐与立夫的情愫,红玉(typical林黛玉)自己信了命签去投湖把阿非拱手让人

可面对入侵的中国人还是做出了选择:宁愿战争不愿亡国,这算是对命运的顺应还是反抗?木兰这人我没有特别的喜爱,因为单就着墨来看,女主光环特别严重。但觉得荪亚对她的评价特别合适:‘妙想家’。在令人神经紧绷的京华烟云里,依旧产生了理想,揣了爱情,不知哪来的勇气,把珠宝古玩往地下一埋,一双没有裹过的大脚就可以往未知走去。她是她父亲姚老先生道家风骨的实例化。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个时代的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妙想家’,与约翰列侬歌里的dreamer无异。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2】

当年初次看到的京华烟云是电视剧版的。

尤其记得潘粤明演的荪亚,为了一个年轻新派的小姐,将家里的妻子置之不顾。赵薇演的木兰非常娴静温婉,对丈夫的出轨逆来顺受,同时却又暗恋着立夫,(剧中是一个油头小开)饱受煎熬。

小时候就暗暗想,林语堂竟也是个俗人。

而今重看真正的京华烟云,所读之处皆为先生的妙语妙喻,不禁痛恨起当代恶俗的编剧。立夫本是寒门士子,哪里会油头西装呢。而木兰则是我误解最深的,先生笔下的木兰,活脱一个新派女子,美貌却又不失聪慧,并非对丈夫言听计从之辈,甚至在荪亚有了出轨的心思后,也能巧妙的挽回丈夫的心。就连曾经痛恨的荪亚,也只是喜欢女色,并非沉迷女色。

整本书细细读来,有当代红楼梦的错觉,不过是换了地点,发生在王府花园的一场幻梦,木兰的父亲云游十年,何尝不是宝玉最后雪地辞别贾政,随癞头和尚去也呢。

我最爱的一段话,是木兰和父亲为了躲避战乱,将古玩埋在地下,木兰担心宝物不见,父亲说: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

林语堂还是林语堂。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3】

之所以会有读《京华烟云》的想法,是因为对赵薇版电视剧《京华烟云》的喜爱。很多人喜欢赵薇演的小燕子,我却喜欢《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初次看《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时,我并不喜欢姚木兰的角色,觉得姚木兰太喜欢说道,喜欢用自己的学识智慧来驯服自己的丈夫。总觉得她和荪亚不是一类人,和立夫才是,因为我实在是太爱电视剧中立夫的角色了。可惜的是有情人终未成眷属,木兰和立夫只能活在彼此的心里。

当我开始读《京华烟云》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人物见解。但是其实不得不说,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和小说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披着《京华烟云》的书名,拍着民国时期的儿女情长。

我觉得书中的木兰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我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但木兰和荪亚也过得非常的幸福。木兰和荪亚在婚前没有心荡神怡的爱情,却在年深月久中感情日渐浓厚。虽然这感情并不能占领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置,但足够让木兰对荪亚一生忠贞不渝。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让我感叹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后来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选择信任自己的妻子,也是因为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他乃至观众折服。

书中还有另一个人物——我最喜欢的木兰的父亲。姚父精神世界宽广,为人处事豁达开明。姚父的描写,很多都和中国的道有关,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姚父关于庄子道德的思考。姚父的一生对于木兰影响很大。木兰记得很多父亲对她的忠告,这使得木兰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妥善处理。木兰能够养成这样完美的品行也和她殷实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木兰婚后和荪亚到处玩耍,游山玩水,踏遍中国古迹,这使得木兰一直不断成长。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流行说的“女儿要富养”的真正含义吧,既有物质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精神上的熏陶和培养。书中也描写了木兰人生的几次重大变故,比如她的女儿参与学生起义被射击,他们被迫离开北京逃离战争;她的儿子参加抗日战争等,这些灾难迫使木兰成长,使她变得更加坚强。

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剧》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我非常喜欢红玉的那句对联:闲人观伶伶观人。这句话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那么警醒世人。你以为你看到的别人是怎样的怎样的,你觉得自己是主观意识上的人,被观察的是伶,然而反过来你又何尝不是那个伶?

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便是如此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4】

在图书馆翻到了这一本英文版的《京华烟云》。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好在看过电视剧及中文版,大体能够理解.

林语堂先生一生多用英语来写书向国外介绍中国悠久的文化和中国人民淳朴的生活。这正是他旅居海外时用娴熟优美的英文完成的巨著,向那些鄙视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真正的文化。

《京华烟云》主要描述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从19xx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展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该书还被视作现代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曾提到:“(该书)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个,丫头亦室来个。大约依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妈,阿非则远胜宝玉。”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一样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梦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异常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99.,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梦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

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我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可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一样,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一样——木兰的冲动和梦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当然最让人佩服的是木兰——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我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简便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终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我。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终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我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能够战胜!海明威说的好:“人能够被毁灭,可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5】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6】

读《京华烟云》的情绪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能够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个性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

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能够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理解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理解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再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7】

内容简介:《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诚如作者所言,“《京华烟云(纪念珍藏版)》曝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8】

烟火里浊了的心事在焚香里飘渺虚度,无情事无世故,已成尘、成哀,爱情终究为何物?

她追着她的红烛,遇见了乞丐的婚礼,终是落下感慨:我与蓀亚的洞房花烛夜倒是熄了红烛而变得这般薄凉。

她把她的红烛赠给了乞丐夫妇,新婚之夜应红烛长燃。明知是风俗之说,已是心灰意冷了去,倒是寻得一番慰藉。

代妹出嫁,原本是无可奈何的事,倒是愿意相信自己对蓀亚的了解,可以宽待他、宠爱他,等待他成长,给他指引和全部的爱。

她知,婚姻是粗茶淡饭,以对方为己任,想对方之所想,她从未勉强蓀亚做任何不愿意做的事,直至她听闻了蓀亚和曹丽华有了孩子,她的绝望像是从海拔三千五百米扑泻而来的潮水。无望,都是发疼的无望。

立夫问她,为何要这般让自己过得委屈。她说,我只不过想做个好女人罢了。

对于婚姻里前往的好,代价未免太大,倾尽所有的情感,都得不到一丝安慰与拥抱。

当她冷得不知自处的时候,只想听蓀亚的一声问候,但他还是在大雨的夜里去找曹丽华,她听着她的泪从眼眶里流出来,颤抖不已。但她内心里的倔强一直拨节,我不要妥协与认输。

她以为她的大爱能赢得蓀亚的成长、回归,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要让家里人失望。可是,得到的反而是孙亚的指责,她终究妥协了他的不爱、死都不爱。

但世间的爱都会是药,是生命浩荡中拯救良知的药。她的坚韧赢得了这场婚姻,蓀亚最终成了她心中的蓀亚,在日本占领北平的时候,众人逃难,蓀亚临危不惧,对木兰说,我要做回真正的男子汉。

姚父看着女儿说,谢谢你,木兰。

他深知她的委屈有过渊一样的黑也深知自己的女儿有慧人之悟,能唤醒世间已落哀的尘事。

木兰让这个有着叛逆情怀的大少爷感知日子只不过粗茶淡饭得过活。一家子在一起就是幸福,就是道悟。

而于立夫,她深知有着让世人羡慕的爱情,彼此深爱到没有言语就能洞明对方的心里,但她知道,那已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了。

立夫说,你离婚,我等你。

她说,我还想给他一次机会。答应曾母,要守护曾家。

她对蓀亚说,我留下来,只想让你体会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

每一次的宽容和忍让,终于让蓀亚知道自己的不成熟、没有责任感、自我、任性。他感慨,原来,躺在我身边的就是一个聚宝盆。木兰抱着他,此刻我正享受着真正的幸福。

而于荪亚和曹丽华的爱情,我们不能妄自抨击与评价,毕竟爱情,互为相爱,就是最好的情。

只是,他们没有遇到对的年代,然后坦荡荡地相爱罢了。

主角互为矛盾的爱情终是这部电视剧的主情调,而让人动容的还有桂姨对于曾老爷的相知相随。

曾老爷故世后,桂姨在房间里回想和老爷的平事,怎样馈赠于她宠爱,怎样在这个大家族里保留她的地位,怎样呢喃地赠于她情话可是,房间里只有她空荡荡的一个人,那些俨然旧去的故事又怎样磅礴再磅礴呢。

她幻想着幻想着念到:老爷,您走了,我可怎么活。

原来,曾经贪恋这个家族财产的念头都不是本意,只不过是想换来在这个家族里内心的笃定,而这笃定并非家财万贯可以取得,而是由衷的爱一个人、守护一个人,依偎他,贪恋他。日日守着、护着、念着。

她走了,是为一场盛世的爱情走的。

曾太太说,倒是想着你能走在我前头,毕竟老爷深爱的还是你啊!

互为珍惜、懂得、默契的爱情终像是一场童话,让人歆羡不已。

想着元好问的那句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倒是浓烈到至情至意里去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9】

《京华烟云》是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代表作,曾两次获诺贝尔学提名奖。据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于是用英写了一个现代版的《红楼梦》,也就是《京华烟云》。

因为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所以一开始看《京华烟云》,确实很不习惯,总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直到后读到抗日战争,家国情仇,浮生若梦,读到士兵们唱着歌开赴前线的情景,一声声: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我的心随之深深地震撼了。

通读全片,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女主木兰,一个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和婚姻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

蒋勋在《细说红楼梦》中提到:曾有人问林语堂《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林语堂说:探春。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聪明、大器,精明干练,追求自由,实现自我。因为仿写,《京华烟云》中木兰有探春的影子,但并不限于探春,尤其是木兰对待爱情的态度。

有人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

据说,林语堂年轻的时候,他喜欢上了自己同学的妹妹陈锦端。陈锦端当时也是非常喜欢林语堂的,但是由于两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交往遭到陈锦端父亲的严重反对。棒打鸳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

后他与富家姑娘廖翠凤相识,对方一句:贫穷算不了什么!此言一锤定音,成就两人的婚姻。婚后夫妻两人琴瑟调和,倒也乐哉悠哉,尽管林语堂在心里也一直留有初恋陈锦端的位置。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促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他的这一爱情观体现在他塑造的女主木兰的爱情中。

木兰和丈夫荪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双方家庭默认的一对。但从爱情的角度,木兰对荪亚的心跳频率还是低了点。结婚前木兰认识了奋发有为的青年立夫,一个朦胧中撞击木兰心扉的人。但木兰最终选择了和荪亚的门当户对、众望所归的婚姻。

木兰把对立夫的爱情仅限于内心,如花盛开,静静开放在心灵的一隅。(fsir)当立夫被捕时,爱情促使她夜访司令部,勇敢救立夫,却不让任何人感到疑惑。她是有分寸的。

木兰对爱情的理解:把爱情当点心,把婚姻当饭吃。

丈夫荪亚的温暖与平实给了木兰岁月静好。婚姻是她脚上那双最柔软的鞋,因为舒适,走得更远。木兰满足于自己的选择。对丈夫不想走官场之路,木兰也不逼迫,而是细心开导,遵从丈夫的意愿。当她察觉丈夫出轨后,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凭借自身满满的实力与无与伦比的智慧,从容淡定地击退第三者。然后,她也积极反思,之前一直一心过田园农妇生活的木兰,也光光鲜鲜的买了好多时新的衣服。

我认为木兰本质上对生活有着由衷的热爱的,她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她有世俗的生存智慧,才会在权衡中拥有。

茫茫人海里,我们寻找另一半,很难十全十美,最终找到的未必就是满分。但我们懂得取舍,知道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遗憾。如果他是满足了你的核心价值需求的,你自己再进行一点自我修炼,那么成就幸福婚姻的可能性就特别大。

就像木兰,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和当初心动的那个人在一起,照样能幸福地过一生,不负光阴不负卿。

就像林语堂,在与妻子结婚时,就把结婚证书烧掉,以示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0】

信仰和爱情人类永远的主题,在人间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专注的主题,无论文学也罢,现实生活也罢,对爱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无法回避的。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浓墨重彩所打造的一个形象,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既有道家的潇洒脱俗,又有儒家的锐意进取。她的爱情无疑也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对姚木兰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意的失踪而结识了曾家,也许在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最后她嫁给曾家的小三,曾孙亚。就在曾家到姚家提亲的时候,她的心里正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时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确实逸夫,逸夫生于贫寒人家,却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深得大家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兰来说,家教很好,对财富和金钱向来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东西本来就很少,对于积累的财富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种拖累。所以她对逸夫的爱恋是发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亘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寻找,是不是都希望从中找到自我,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认可。最后她还是接受了所谓“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给了曾孙亚,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孙亚容貌可人,性情温和,显然是人们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说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为逸夫留这一席之地,时刻伴随这她。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狱,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让她有这种勇气和决心。

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可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都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也许在生活中存在,也许只是一种概念,可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为这样一个虚拟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1】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不平等,不和谐的东西还有很多,有很多东西,我们只能冷眼旁观!其实,有些东西,不要自怨自艾,想通了就好了,命运是不公平的,我们只好着眼于当下,好好去进取!!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故事里有太多的人离开了我们,有英年早逝的,平亚,体仁,银屏,有寿终正寝的,老姚,老曾,他们对于活着的人们,都有着重大意义,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海枯石烂的爱情时时刻刻地在告诉我们,每失去一份爱,人就会老一分,直到最终,我们也会将其他人的爱随着带走!!

所以,珍惜眼前人吧,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对待他们吗??身边的朋友,没事好好联系联系;街坊邻居,不熟的大哥大姐,见面打打招呼!好好珍惜每一个人,人生的下一刻,没人能预料到!!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2】

几天功夫,把44集的新版《京华烟云》算是看完了(最后4集没完整看,以前看过)。观看期间,想过看完后一定要写写观后感;可真的看完了,又不知从何写起。不想写了。打开百度搜索,也有人对该剧作过一些评价,当然,分析的角度很全面,用词也很贴切。相比之下,也许我搜肠刮肚,也很难找出一些词句来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为了留个纪念,还是想稍稍记录一点东西,也不枉费这几日对它的牵肠挂肚。随便找个借口,我不是中文系的,用拙劣幼稚的语言来抒写,也无可厚非吧。也许这是规律把,近几年来,每个寒暑假,都有机会完整地看一部好剧。《新上海滩》、《半生缘》、《上门女婿》、《蜗居》、《拥抱阳光》等等。

记得20xx年,这部新版《京华烟云》出来后,遭到了很多非议,尤其是赵薇饰演的姚木兰。我没有看过赵雅芝版的姚木兰,无从比较,也没有什么可多言的。就像几年看《新上海滩》,孙俪版的冯程程被与赵雅芝版的比较而遭批一样。或许,真正深入人心的只是人物本身吧。所以,我想说的,也仅仅是针对这些角色,而并非演员的演技如何。

看了这么多电视剧,依然觉得民国时期的题材最有看头。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夹杂着政治、利益、功名的纠纷,似乎显得更加值得玩味。那是对一个时代立体地描绘。

姚木兰是我最想说的,也是最一言难尽的一个人物。当我看了剧情的前半部分,不禁感叹:难道一个女人太过完美也是一场悲剧么?她的完美让自己的丈夫感到畏惧而不敢爱,是命运的阴差阳错铸成了一段婚姻的悲剧。一直希望她能跟曾荪亚离婚,和志同道合的孔立夫结合。然而,她的责任、宽容、大度,使得丈夫浪子回头。这是一个传奇式的女子,但又并非真的那么神通广大。她用心良苦地帮助丈夫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却接二连三地受打击和伤害她很无助,很沮丧;但依然坚持。她要和曾荪亚离婚,也终于看到这个女子并非圣人,凡人的忍耐度总是有限的。可最终又留了下来,最初的原因,却只因放心不下丈夫在外面的私生子。那种无私的博爱,试问天下有几个人能做到?其实,真正的婚姻无所谓门当户对,而是两人志同道合,以精神为伴,感情才能地久天长。

一些爷们儿角色中,最敬重姚思安。这个喜好云游四海,无为而治的道家信奉者。大结局中,他在熊熊烈火中高喊的那一句“就算这甲骨化成灰,也要让它在华夏大地上”令人为之震撼。人活着为什么会那么累?无非就是抛不开名和利。而这些,在姚思安看来,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他对一切都很淡然,活得很洒脱,很逍遥。几年前,我买了于丹的《庄子心得》,通读了一遍,就搁在书架上了。一直以来,也很憧憬老庄的道家思想和活法。也许,是性情所致;也许,是羡慕道者在无为中脱离尘世的纷繁……但我知道,只要还身处在这个社会中,人心是无法真正做到这种平和的,尤其是人年轻的时候。只有不断经历一些事情,不断思索、思索,才能慢慢将人心从浮华中出脱吧。

一向很讨厌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分析小说、影视剧的一些手法啊、艺术表现啊……只是想从一些人物的人生轨迹中,寻找些影子和寄托。从姚木兰身上,看到了一个人,即使自身再完美,生活也总会留下一些遗憾——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但我们依然要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与坚持。姚父告诉我,除了亲情,名与利都为为“身外之物”,应时常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凡事都能想开了。烦恼的源头,不也来自这些“身外之物”么?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3】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可以知道,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面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可以非常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说到让我最为佩服的人物,当然是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面对生活的变迁,面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面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读后感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 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 《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京华烟云》读后感《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

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 记住你是中国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理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己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己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快乐。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快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校园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己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己的不同,能够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镇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兰晕了过去,妹妹莫愁却挺着大肚子,沉着地应付警察,其雍容与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肃然起敬,帮她丈夫说好话且来宽慰她。这份坚强与镇定,也十分可贵。莫愁又十分息事宁人,姐姐为她的丈夫晕倒,她看在眼里,却并无任何异样。这种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羡慕。犹如莫愁所说:身为玉质,有利也有弊。玉永远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但是最精美的玉应当发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温润柔和的美玉。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完美之处。

除了人物的描述个性鲜明有特色外,此书让我觉得还有更大的优点是在于其哲学好处。一翻开来,我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我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的感受。之后在看了由这本书该编成的电视剧后,让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构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转变,却能在木兰的爱心之下,逐渐恢复,且找到家人,最后嫁给经亚,暗香的爱甚至使经亚年轻起来;曼娘虽以处女之身守寡,她养育的儿子阿瑄却极敬爱她,她与媳妇以及孙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参军,因为母亲妻子与孩子的缘故,越战越勇,从未受伤;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却可抛弃奢华的生活,作村妇打扮,亲自下厨劳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虽然赞成庄子的自然主义且爱写批评时世的文字,却在国力最弱的时候,去做了自然科学家,明白木兰是爱他的,也仅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

云虽然做尽坏事,却也真心悔改,为国捐躯;林语堂在这部小说里面处处体现了世间的爱与温暖,更从小群体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与开阔的家国前景。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时,我们国家正处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林语堂犹能在《京华烟云》里秉承传统的忠与孝,赞成家庭伦理,而又倡导人生的智慧,极力鼓吹仁爱与慈悲,观之令人欢欣鼓舞,我想这就是林语堂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华烟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种如梦幻般的感觉,沉沁在书中情节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让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

京华烟云读后感600字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 年8 月至1939 年8 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 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 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自1939 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 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闭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华烟云》的后续篇是《风声鹤唳》,《风声鹤唳》也被誉为中国的《飘》。《京华烟云》读后感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4】

终于把《京华烟云》看完了,这是很长的一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2-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这部书被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作者极力刻画书中的每一个人,不同人的性格、形象跃然于纸上,使你感到的不是一个个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形态、面貌、言行,是如此清晰的展现于眼前。在未看之前我是不认识他们的,看完之后他们似乎就成了我的朋友,我所熟悉的人。

国难当头,在那个动乱年代,他们却有着好贵的品质。姚木兰出生在民国时期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性格深受其父亲的影响但又不失独立,她明理经事,忠国爱家,深明大义,而在父亲信奉道教的影响下又豪放洒脱,可谓女中豪杰。林语堂曾评价: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因此木兰给我留一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书中给我留下同样深刻印象的还有曼妮,这是一个性格与命运和木兰形成对的女性。曼妮有着中国式古典女子的软弱、失去自我、相信命运,她没有木兰和莫愁懂得保护自己,是那个时候传统女性的代表。曼妮新婚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年纪轻轻的就守了寡。后来从亲戚那抱来了个孩子作为养子。

整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人物对国之将亡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体现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今天的中国也是在像有他们这样品格的千千万万个人的努力之下铸造的。也让我明白应更加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京华烟云读后感英文


京华烟云读后感英文

Moment in peking is a historical novel originally ent in peking;the book most flash point is one of the natural Taoism. That scratch. As, eager to win through struggle. University of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 same way.

ent in peking is not only my wealth. But also is our duty to remember history ourself. This is a need to carefully try to figure out the book, in which it will benefit you for life.

读《京华烟云》有感


读《京华烟云》有感

曾嵘

各位书友,大家新年好,在这里先给大家拜年了。又到了该我和大家分享心得的时候了,最近被过年的各种琐事所困扰,一直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碰巧看到了电视里在重播京华烟云,不由的想起了林语堂老先生这本《京华烟云》。

此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将近4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展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林语堂曾在《我的话》中说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通过文字来构架其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致力于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原本是准备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版展现给西方读者的,因故未能翻译完成,便仿照《红楼梦》用英文写出了这本《Mon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张振玉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一直比较偏爱以女性为视角的电视或者小说,大学时候因为偶然看到过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便把原著找来细细品读,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还买来了英文版原著打算好好品味一番,奈何水平实在有限,英文版早已被搁置高台,最近又将中文版翻出来重温,虽然只读了前半部分,但还是被书中情节和人物的个性所深深吸引。

我很喜欢姚木兰,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有人说,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正是他心中的完美女人。木兰虽然出身高贵,但是却没有富家小姐的傲慢与娇气,虽然身处封建社会,但是却没有旧社会的陈腐与懦弱。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外柔内刚,才华横溢。

容颜之美。书中有许多对曼娘、银屏、桂姐等人物形象的具体描述,并没有过多的对木兰进行具体的描述,只是在出嫁之日,突出的描述了新娘装扮下木兰的美丽。"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窈窕,令人目迷心荡。一如我们常形容美女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可是她并不节食,也不运动。造物自然赋予他如此地完美,奈何!奈何!"通过这一段描述,林老先生将木兰的整体形象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但是却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或许完美的定义就是无法用任何词藻来形容,只能任由读者凭心去界定。在我认为,全文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用来形容木兰的外貌,但是从故事的开端到结束,每时每刻都无不衬托出一个完美女性的身影。

才华之溢。木兰的美,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更体现在她的学识和才华上,这一特点,在她小小年纪就体现出来了,幼时逃难与家人失散后,被曾家碰巧相救后,曾老爷大声叫道:"对了!对了!她就是木兰,天下之忧她一个小姑娘儿认得这种甲骨!"并称赞虽然自己多年一直搜求珠宝,但今天才找到一件真正的宝贝,那就是木兰。木兰文学上的造诣,和父亲姚思安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受道家思想的熏陶,木兰崇尚自由,但是又尊重传统。吹口哨、做家务、读私塾等等等等,她敢于接受新潮的事物,甚至在成为曾家媳妇后遇到财务危机,也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治家之道和经商头脑。正是因为她的才华横溢,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才一次一次帮自己和家人度过难关。

脱尘之逸。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道家顺其自然、超尘脱俗的的精神,在我看来,全文有两处特别能体现出木兰的脱尘,一是木兰面对婚姻的态度。木兰一直渴望自由,她的内心也是自由的,被立夫的才情所打动,内心极其喜爱立夫,但是为了妹妹,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荪亚,这正是她对自己最大的超越。婚后的她耐心经营家庭,面对出轨的丈夫、刁难的妯娌,通过自己的努力,妥善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和曾家的"大家".二是对金钱的态度。在战争的动荡后,她甚至恳求荪亚,放弃富家豪宅的生活方式,到乡间过一种草木小民的纯朴生活。甚至愿意做饭,洗衣裳,过着平平安安的日子。

此次分享比较潦草,内容也有可能有出入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可能书友会内许多人都可能读过此书,我觉得一本好书,就值得读两遍,读多遍,每读一遍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这次暂且就以木兰为对象谈了谈自己的体会,等我读完此书,再找机会和大家分享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顺意。谢谢大家。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5篇)


京华烟云一书,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京华烟云》读书心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1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2

林语堂先生曾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构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可是在我看来,牢牢的紧贴现实,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因为这能让我们设身处地去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的生活,能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能让我们更好的从中吸收一些东西。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勇气与骨气;积淀着醇厚的文化与底蕴;兼容着别样的善良与包容;融合着深厚的感情与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

木兰的才华令人钦佩与折服。木兰会吹口哨,会唱京戏,还认识甲骨。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这使得父亲的淳淳教诲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贯穿她的一生。

姚思安曾对木兰说过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邪气不能入侵。这些话是木兰生活中的准则,总是能让木兰从中获得无限勇气,总是能让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兰除了在文学等传统文化上有颇高的造诣外,还认识甲骨与金文,她还喜欢唱京戏,收集古玩,有着颇深的文化文学修养。她总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还有落落大方、贤淑端庄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这样一个开明无惧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欢与钦佩呢?木兰真不愧为新时期的奇女子也!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3

姚家有很多人,电视剧里编剧将曹丽华合和银屏并为一个角色荪亚的女友。导致了电视剧失去了一段精彩。银屏无疑是悲剧的一个角色,是当时大家庭等级制度下的产物。姚家不允许儿子和一个丫鬟结婚,银屏被逼无奈才做出后来的事情,体仁最后也没能好好走到最后;红玉有人说是林黛玉的另一个形象。那阿非要比宝玉强多了。阿非也许受了两个姐姐的影响,正直善良开放,再加上有着英式的绅士风格,让人读到最后最让人印象深刻。

再来说第二个家庭曾家。对于曾家,我说得最多的便是曼娘。曼娘,一个传统而伟大的女人。尚在花龄就嫁到曾家,受了一辈子活寡,没有自己的亲生的孩子。令人庆幸的是,曼娘和去世的平亚是相爱的,即使封建的婚约这个牢笼囚禁了曼娘一生。曼娘遵守妇道,裹着小脚,忍气吞声,搭理家事,是典型的中国旧社会妇女状态。我以为,曼娘的一生也就那么平平淡淡的度过了,殊不知后来发生的一切让这位旧社会的女子也不堪屈辱站起来反抗!全中国的妇女有大多半是曼娘!固守礼教,没有地位,没有生活的意义,只为了顺从,一味的顺从。后来,姚先生说中日大战,曼娘说打就打,说不打就不打。书里的木兰很疑惑,我也很疑惑,为何?到最后,看到曼娘的结局,我突然明白,林老想说:连曼娘这位传统女性都要站起来反抗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是时候觉醒了!曼娘最后上吊了,看到这一节时我的心一阵一阵的发麻难过。

曾家的另外的人,曾家的曾先生,也许出于官场的缘故,总是不想承认时代的变化,极力维护旧秩序,和木兰形成对立。但是在家里,曾先生即使意见不合,但是还是很爱木兰的。书中对于荪亚着墨较少,和木兰伴随出现,林老后来写荪亚变得尚金钱。我觉得他即使这样也不让人讨厌,代表了那个社会随机应变的中年人们。经亚显得平庸的多,我想他最勇敢的事情也许就是和素云离婚吧。曾家,因为木兰的加入变得精彩万分,有了素云的加入变得动荡不堪。曾家,我觉得真正的才像红楼梦中的贾家,曾经辉煌,最后落魄不堪依然骄傲。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4

昨天晚上终于读完了《京华烟云》,很厚的一本名著。有多久没有完完整整的读完一本厚厚的书了?自问自答:好久了。真的好久了,就到记不起来上一本读的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行字时,我莫名叹气。而后的一天时间里,仿佛还是在那段乱世之中,扎下根出不来,也不想出来,多呆一会儿,总是好的。

如今,我的脑袋里有了两个木兰的存在。一个木兰,巾帼英雄称豪杰,不惧强敌勇向前,是我们朝朝代代赞扬的对象,古书记载,励志故事,动画形象,让国人无人不知,家喻户晓。而另一个木兰,只是存在于林老的笔下,存在于读过《京华烟云》的读者心里。机灵活泼,端庄大方,时髦新派,抛弃旧习,思想自由奔放,敢作敢当,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先锋。书中的前言是林老之女林如斯所写,她说林老当时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可见林老对于木兰的钟爱。此处的木兰,没有巾帼的英雄奇迹,更现实更生动,让人不禁大声感叹:不做巾帼此木兰,必做书中彼木兰!

书中的人物和关系结构是我读过的所有书中第二复杂的,第一便是《红楼梦》了。很巧,林语堂先生终生痴迷《红楼梦》,对于庞大的人物体系细化之分,想必当时也受益于《红楼梦》。书中只是描述了曾,姚,牛三个富贵家庭的起落和变迁,仅仅三个家庭,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封建落后又努力挣扎的中国。

姚家,一个不参与政治的生意人家,产业遍布江浙。姚思安是道家的追崇者,这位老先生在整个过程中是唯一一个让我想不出缺点的人,人无完人,也许我没有参透看到。姚先生的思想的极度自由的,在看书时我就在想,如果他再年轻十岁二十岁,会不会和他的女儿一样,积极适应新社会,崇尚新思想。也许是因为年纪,姚先生的这种自由思想没有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但是在儿女身上,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即使到最后先生云游四海十年,我没有不理解,一个灵魂自由的人,即使山河破败炮火连天,又怎么能扰他清净?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在古人心目当中,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

林语堂的女儿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

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说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

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可以看出,在姚木兰身上既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极致的奥妙,综合体现了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

姚木兰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始终保持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能够保持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

当孔立夫和姚木兰一起攀登泰山时候,两个人对着秦始皇无字碑时的心照不宣,是表现姚木兰思想境界的画龙点睛之笔。他们看到,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立夫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木兰一语中的:因为石头无情。可见,木兰在精神上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她的崇高感情也得到了最美的升华。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一:读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有感】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我对冯红玉这个人印象深刻,但是还是不理解她的行为。我感觉她太多愁善感了,实在受不了。也许她自小多病,又是个才女的原因。最后她却因为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太纠结了。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篇二:京华烟云读后感】

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现在没能深刻体会的内容,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篇三:《京华烟云》读后感作文】

姚木兰一个个性十足,又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这是中国传统女性具备的优点;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

她聪明勇敢,拥有自己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随性改变自己的发型和服饰。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的浪漫情怀来自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亲的道教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庄子思想。她勤奋好学,喜欢看书,欣赏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喜欢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畅游,这也正是智慧的源泉。

小说中很多描写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莫愁与姐姐一样聪慧贤能,气质不凡,但和姐姐也有本质的区别。木兰热情洋溢,幽默诙谐,活泼开朗;而莫愁则沉静自如,真诚爽快,圆润浑厚,是中国传统型的淑女。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林语堂塑造如此优秀的女性体现了他自己对中国女性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女性进步的希望。

【篇四:《京华烟云》读后感】

一次一个人的旅行,一本《京华烟云》陪我度过了这几天孤独的日子,也正是这孤独,让我在候车室,火车上,海边能静下来把这本书看完。

和其他读过这本书的人相比,我理解的不能算透彻。但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是有自己的一些小感受。

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木兰,也会有许多人喜欢莫愁。对于我而言,我喜欢木兰多一些。她是那个时代新知识女性的一个完美形象。不得不承认莫愁也可以是一个完美代表,她贤妻良母,镇定,文雅。唯一一点让我的天平偏向木兰的是她缺少一份独立。自从和孔立夫结婚以后,她便时时刻刻围绕这丈夫,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而木兰不同,她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她开古玩店,喜欢安静举家南迁。每一个都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其实,除了木兰,我更喜欢的是姚思安,木兰的父亲。书中说他年轻是荒淫无度,突然的某一天他认识到了什么,从此安分的做生意。其最让我敬佩的是他能与时俱进,能够接受新思想,从木兰的天足到体仁的留学,从接受改革到支持革命,从出游南海到游历十年。他无时无刻都在发现着自己,发现着世界。与其相比,曽文伯却是一个顽固不化的老头。看不惯穿西装,接受不了革命,依赖大清朝,不信中医,直到用胰岛素治好了他的糖尿病。这个顽固的人,始终在被历史拖着走,都是在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面前低头。

曾家次子经亚和三子荪亚有两种相差很大的性格。经亚为人老实,不善言辞,骨子透漏着软弱,只是在机械的做事情,却无任何追求。他只是在逃避,直到有一天他内心真正迸发出不可抵抗的愿望,才看到现实。他的妻子牛素云做出了太出格的事情,经亚才意识到只能一纸休书了。素云的结局不能不说和经亚没有关系。相比而言荪亚就善于言辞将内心的想法和木兰沟通。虽然在杭州也作出了出格的事情,幸好让姚家父女及时化解。其实爱情就是一场保卫战,不要认为它就在那,不离不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要去保护它。

孔立夫这个人虽然才华横溢,却顽固不化,招惹了不少麻烦。幸而莫愁可以做出很多事情,巧妙的化险为夷,换做是木兰也许都做不到。

这部书对我影响最深的其实是姚思安的人生态度和他的智慧。他几乎完美的培养了木兰和莫愁,带着儿子阿飞出游南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游历十年,能看透人生,得到不朽。举一个例子,他说倘若曼娘都认为中日之间非打不可,那么中国就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其他人的态度都不算数。因为曼娘是典型的旧时女性,裹小脚,受封建礼教制约,为丈夫守寡,深居简出。倘若她都认为中国必须要反抗的话,那么全中国都会起来抗争,这正是姚思安的智慧所在。

《京华烟云》讲了姚、曾、牛三家的感情和事故纠葛,具有封建礼教的特点,又具有新思想的因素,是一部可以和《红楼梦》媲美的著作。只是我不明白林语堂老先生为什么要用英文来著写。感谢这部书,我学到了很多。

【篇五:《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读书笔记)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

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篇六: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动荡岁月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完全再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也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写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接受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特别喜欢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文明的传播。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文明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剧》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

在《京华烟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木兰了,我觉得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但木兰和曾荪亚也过得非常的幸福。木兰和曾荪亚在婚前没有爱情。却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产生了感情,虽然这感情不能占领在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这平凡的感情,也能让木兰对曾荪亚一辈子忠贞不渝的了。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让我感叹这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曾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后来曾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们期待着当抗战胜利后,可以迎来新的天地。

【篇七:京华烟云读后感】

不知怎么的,当在心情浮躁不安时,品读这本小说《京华烟云》,原来躁动的心立刻能够平静下来,也许是被书中主人公姚木兰那种稳重而又端庄的形象所吸引,被故事中青年男女在面对争吵,背叛,分离时表现出来的如何爱,如何宽恕,如何追求而感动。电视连续剧与原著相比较,故事情节有许多不同,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青睐与电视剧。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所写的长篇小说,故事讲的是牛,曾,姚三家的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姚家的大小姐姚木兰是京城有名的才女,她从小深受父亲道家的影响,知书达理。在小时候因为一次逃难被拐后被曾家所救。在数年之后,曾家的大公子因为风寒,危在旦夕,曾家想到了冲喜,想到了木兰,因为木兰在他们心中是完美的,但木兰没有同意,曾家只好选中了木兰的妹妹莫愁嫁给荪亚,木兰的好姐妹曼尼嫁与平亚,牛素云嫁与经亚,而就在这大喜的日子,莫愁因为误会荪亚而逃婚,曾家来姚家要人,面对曾经的救命恩人,跪倒在地的请求,面对自己已经有了心爱之人时,木兰选择了替妹妹嫁给荪亚。嫁入曾家的木兰并不是和其他的新婚夫妇那样过着幸福的生活,她的丈夫荪亚看到新娘不是莫愁弃她而去,她的妹妹恨姐姐替她结婚,而她却默默的面对着丈夫的背叛,木兰一再善良的忍受着,终于当她得知荪亚与另一个女人曹丽华有了孩子时,木兰选择了离婚,可这是曹丽华却死了,荪亚痛苦万分,曾太太请求木兰可以留下来,木兰看着那个孩子,也许是出于母性的角度,木兰同意了了。木兰对那个孩子当作自己的亲骨肉来看待。最后,木兰赢得了荪亚的爱与尊敬,赢得了爱情。而妹妹莫愁早已不恨她了,与立夫结为了夫妇,对于素云后来伤害过曾家和姚家,即使素云和经亚离了婚,木兰仍然以一种宽容之心原谅素云,致使再后来帮助木兰共度那关。

木兰在每位女孩心中都是完美的,她不仅拥有才能而且拥有一份宽容之心,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好评。她以一份善良,一份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位人,不分贵贱。对于我们,被她那种精神而感动着,更应该学习她那种精神品质。

【篇八:《京华烟云》读后感】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我对冯红玉这个人印象深刻,但是还是不理解她的行为。我感觉她太多愁善感了,实在受不了。也许她自小多病,又是个才女的原因。最后她却因为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太纠结了。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篇九:《京华烟云》读后感】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可以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可以知道,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面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可以非常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说到让我最为佩服的人物,当然是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面对生活的变迁,面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面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篇十:《京华烟云》读后感】

花一个周末,窝在家里完了语堂大师《京华烟云》的中译本。我承认自己读得太快了,有点草率,有点对不住大师。有些评论家说《京华烟云》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老先生也觉得《京华烟云》是他个人最为自豪的作品,可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说实话,有点点失望,可能是我读的中译本,未能体会大师对英文的驾驭功力,可我觉得《京华烟云》虽然有些情节和人物的确有点像《红楼梦》,比如那个觉得自己就是黛玉化身的红玉,但总觉得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林老先生你不要从地下跳起来打我,在中学时代我把《红楼梦》读了两三遍,有不少句子当时甚至能够背出来;《京华烟云》我花了两天潦草读了一遍,除了个别段落,暂时还没有重读的想法。

再来比较一下原书和电视剧。很不幸,我是先看了电视剧再读书的人,大四的时候,我在找好工作等毕业的百无聊赖之中一边学着织围巾一边看完了赵薇版的电视剧,当时还觉得各种感情纠葛跌宕起伏;而且我挺喜欢赵薇塑造的木兰形象,说实话,我是从这部连续剧才重新认识赵薇的,彻底改观了我心里那个疯疯傻傻的小燕子的印象(喜欢小燕子的人表打我)。除了赵薇演的姚木兰之外,另一个我喜欢的两个角色,就是归亚蕾演的曾太太,那种腔调,不要太有派头哦。然后读了原书之后,我吐血了,发现很多情节被阉割了不算还嫁接了,林老先生大力渲染的道家思想和淡泊志向完全被编剧强奸了。

读到原著,才发现电视剧的剧情被改编地多么狗血,木兰和莫愁的哥哥体仁被删除了,他的浪子行径被搬到了曾荪亚身上;体仁和女佣银屏有一腿并诞下私生子的段子被嫁接到曾荪亚和女学生曹丽华身上,逼死自己孙子***人不是曾太太而是姚太太;曾平亚原来是结婚第七天被粽子噎死的而不是新婚之夜喝酒喝死的;木兰差点代曼娘给平亚冲喜是编剧杜撰的;曾家三个儿子同一天娶亲也是编剧YY的;原来姚木兰和曾荪亚是青梅竹马你情我愿;莫愁和荪亚的那一段情、莫愁逃婚、木兰代妹出嫁都是子虚乌有;原来姚木兰和孔立夫的感情并没有电视剧里表现的那么深木兰也从来没有起过和荪亚离婚而改嫁立夫的念头;至于姚莫愁和牛怀瑜的那段叛逆爱情以及姚莫愁被牛怀瑜的那个恶霸哥哥强暴的故事也是编剧的自说自话其他电视编剧篡改原著的例子我也不想一一赘述了,只是内心觉得,电视编剧应该在最前面加一段Risk、Factor:本剧情节和原著相差较大,观众不宜将剧情与原著比对,由此因此的种种困扰,责任由观众自负。加入各种狗血的感情纠葛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如果林老先生被气得从地下活过来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后果,责任由林老先生自负

言归正传,再来说《京华烟云》这本书,原书英文书名是A、Moment、in、peking,说实话,我还是喜欢京华烟云这个译名,中文到底还是比英文含蓄而优美啊。

全书最耀眼的角色非要木兰莫属了,木兰也许是语堂先生心中勾画出的最完美的女子,美貌绝世,才华过人,蕙质兰心,家财万贯,知书达理,机智幽默,温柔高雅,自在坦荡。一方面她已经开始向现代女性过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秀品质,德、言、容、工都是第一流的;她是最完美的女儿,妻子,儿媳,母亲,也是最完美的红颜知己和梦中情人。只可惜这样的的女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不知道是否前有古人,我只知道后无来者。

然而,书中木兰的两个观点是我所不能够接受的,一是书中的木兰虽是天足却羡慕小脚女人,另一个就是木兰劝荪亚纳妾,这两点让我大跌眼镜,实在是太颠覆我心目中木兰的形象了,也许这也是林老先生在通过木兰表现出自己对纳妾和缠足这两个封建恶疾的赞美,他在书里毫不掩饰地赞美小脚的美好,认为缠过的足和高跟鞋一样会改善女人的身体曲线,让女人前凸后翘像一个美好的花瓶,一面又说女人的天足把线条的和谐与美好都破坏无余了。林老先生同时还在大力赞美妻与妾的和谐,他认为妻子像鲜花儿,小妾像花瓶儿,花瓶儿可以提高花儿的高贵美丽,也可以因为花瓶儿而将高贵美丽一览无余。这个比喻让我想到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的纳妾论,这两位老先生在女人缠足和男人纳妾上态度如此一致,观点虽然荒谬但比喻却幽默可爱,让人不经哑然失笑。

除此之外,木兰总归还是个十分可人的角色,不说那些小的幽默和点点滴滴的生活情趣,单说木兰为救立夫智斗吴司令的那段和联合曹丽华化敌为友镇住即将出轨的丈夫的这段,都堪称智慧女人的楷模。可以说,木兰兼有大女人的智慧和小女人的情趣,她有众多风雅的爱好,古玩,甲骨,她擅长装扮自己也善于烹制美食。她亦静亦动,宅与不宅的时候都极会生活。木兰对红玉所说的那段对于爱情的探讨让我觉得精辟无比:当女人爱上一个男人的时候,定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那是她心灵的一部分,于是她四处去寻找自己失去的那部分灵魂,因为她知道,若是找不到,自己便残缺不全,便不能宁静下来,只有和自己的意中人在一起时,才觉得自己完整如初。昨天读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把这段话发到了微博上面。

顺便提一下让我觉得很有体悟的另外一段话;这段话姚思安教育小木兰的时候说的: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都能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清水。

林老先生笔下另一位可爱的姑娘是莫愁,虽然是亲姐妹又是同样的才貌双全,但两个人的性格却又十分不同,木兰是金命,聪颖、机智、敏感、细腻;而莫愁是土命,与姐姐相比,莫愁更为沉稳、安静、圆通、富足。在这里我要再次鄙视一下电视剧的编剧,在书里,莫愁也是一个多么才貌双全聪敏灵慧识大体顾大局的优雅女子,书中说木命的莫愁和木命的孔立夫是在电视剧中却被表现成一个傻大姐的形象,疯疯傻傻,一意孤行。逃婚,被牛家大少强暴后又要出家当尼姑,幸而被孔立夫救下然后两人结婚,这样狗血的胡编乱造真是让我吐血不止。

对莫愁描写里面,我最喜欢那段写莫愁的驭夫理念的,:莫愁,眼睛雪亮,知道何时让步,但是永远有耐性等待,伺机进言。立夫脾气火爆,反抗性极强,贤惠的莫愁有耐性,可以等待。每一次莫愁让步,立夫就知道他又被击败一次。莫愁越了解他,越相信只要不把他逼反,叫他干什么,最后他一定会照办,她渐渐使立夫变得切合自己的心意。(某人看了不要怕怕啊,我没这么厉害的嘿嘿嘿)

豆瓣上面也看了一些书评,有人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可我觉得也就那样吧,不是对大师不敬,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是我还年轻,也许等年岁再大些,就能理解书中的庄子了。或者等有空的时候去读一读英文原著,也许又会有新的体会呢。

【篇十一:《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一小丑否?林如斯的这段话说得极妙。也许是机缘巧合,我读这部小说时,大部分时间竟都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此时,万籁俱寂,唯一可听见的便是自己的心跳。假若偏巧窗外明月高悬,洒下的清辉伴着花香被阵阵微风送入室内,便是再好不过的享受了。

这本小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故事情节链接紧凑,扣人心弦,正如朱熹所言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然而看此小说时,我却常常陷入矛盾与挣扎之中精彩绝妙的文字吸引着我耸起精神,想要一口气看完。但由于小说故事太过精彩,我又舍不得短时间内仓促读完。于是不断提醒自己,放慢节奏,细细品读。仿佛一个孩童幸运地得到了大人赏赐的一块异常美味的糖果,既想一口气吃掉,又舍不得马上吃完,于是只好细咂慢品。但我内心里是热切地,迫不及待地,所以往往读至深夜,仍意犹未尽。直至全书读完,我脑子里紧绷的那根弦才得以松懈下来,连续几日的寝食难安终于消失不见,心心念念牵挂的人物命运都有了着落,心里反而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读小说之时,我总是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里面的一切都是那么精妙,都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让我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不自觉地肃然起敬。所以当我读完小说,想要写点什么时,却迟迟不敢动笔。怕自己没有资格妄加评论,更怕自己笨拙的笔触表达不出心中的感慨。但心中激荡的情感却犹如活跃的火山,即将喷薄而出,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有很多人习惯把这本书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事实上这本书也确实是林语堂先生仿照《红楼梦》的结构所写成的。也许书中人物多少带有《红楼梦》中人物的影子,但我以为这本书所蕴含的东西与《红楼梦》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读者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全书蕴含着到家精神,小说的开篇即为道家女儿。何为道?老子曰: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道德经》里也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道家精神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它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譬如小说中,木兰与荪亚订婚,傅先生主张男女婚配,用命型配合。他说木兰是金命,荪亚是水命,金入与水则金光闪烁。莫愁是土命,立夫是木命,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这种理论正是道教中阴阳五行在自然界中的协调和统一。小说中,牛财神治罪抄家,素云遭休弃都暗含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或者干脆可以说,小说中所有的事情都符合道家思想,因为事情发生了,变成自然。

关于书中人物,首先要说的必是姚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最完美的女性。木兰生于富贵之家,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拥有优雅从容的气质。而且她才华横溢,思想自主。王国维有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然而不管在那个年龄阶段,作者对她外貌的溢美之词都是毫不吝啬的。她不仅上得厅堂,更能入得厨房,洗衣、下厨、刺绣、治家,这些传统女性具备的特质,她照样样样精通。她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有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胆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强,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她坦率真诚,尤其是看见美好的东西时会不自觉地流下眼泪,她完美得简直如误入人间的精灵!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她与立夫之间的感情。木兰在少女时期掷铜钱时与立夫结缘,后来又一起看洪水,在泰山观日出和无字碑,这些事件中的种种细节都表明了她深爱着立夫。然而她却以超乎常人的隐忍和克制来处理这份感情。在与荪亚订婚后,她对妹妹莫愁说:妹妹,你比我有福。看似平淡随意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多少无奈和伤感!让人看了心酸不已。因为无可奈何,所以顺其自然。毕竟她也爱着妹妹莫愁。然而木兰是个至情至性的真性情之人,在立夫受诬陷入狱有生命危险之时,她不顾一切,身入险境到司令家说情。凭借着她的聪明和机智救出了立夫。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虽然木兰此举有些失态和鲁莽并因此受到了荪亚的质疑。却让我们看到了她勇敢地真性情的流露,令读者深深佩服,肃然起敬。至于立夫对木兰的感情,书中没有明确说明,但从种种细节表明,立夫对木兰也有好感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人至始至终都保持着纯洁的柏拉图式的情感。一个身在杭州,一个身在苏州,平淡的日子里,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和月可以毫无瓜葛。各有各的悲欢离合,各过各的细水长流。

与荪亚的夫妻生活,木兰也照样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做为一个妙想家,她想过效仿曼娘裹脚,还曾想要把丫鬟给丈夫做妾,她会陪着丈夫游山玩水,访幽探胜;也会跟丈夫品茗赏月,探讨人生。她脑子里蹦出的奇思妙想,会带给丈夫许多惊喜与感动。她可以锦衣华服,雍容华贵;也可以布裙荆钗,朴素淡雅。她用不同的心态与妆容去适应不同时期的生活。她用宽容和智慧把荪亚与曹丽华的情感消灭在了萌芽之中,既顾全了丈夫的颜面,又悄无声息地化解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小说最后,木兰带领全家西迁之时,她仍然能够淡定从容,此时她的身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富家千金便成了普通村妇,然而她的出众的气质,对生活的激情一点都没有改变。在艰难的逃难中仍可以让大家充满欢乐和希望。

然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却是姚莫愁。木兰虽好,但正因太过完美,虚幻地让我觉得不可触摸。而莫愁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血肉丰满,鲜活生动的形象。如果说木兰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莫愁则是一汪清澈柔美的水。莫愁与木兰同样生于富贵之家,姐妹俩可以说是花开并蒂。也许莫愁没有木兰那样优秀,不过莫愁的性格较木兰而言多了一些成熟和稳重。作为木兰的妹妹,莫愁的才华毫不逊色,这一点在莫愁与立夫辩论时便可体现。但莫愁最大的智慧不在于文章诗词中的才华,而在其处世的哲学上。莫愁比较现实,她从来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该怎样去得到,她比木兰看得更透彻更实际。她也曾说自己已经由聪明转入糊涂,殊不知,难得糊涂才是人生最难得的境界!莫愁忠厚孝顺,在姚母生病卧床期间,她默默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任劳任怨,毫无怨言。与立夫结婚后,莫愁迅速地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从风花雪月的了浪漫之中退入到了相夫教子的现实生活中去。甘愿落尽繁华与心爱之人晨钟暮鼓,安之若素地过平淡生活。立夫性格固执,脾气火爆。莫愁性格中水的特质便发挥了出来,她深谙以柔克刚之术,懂得迂回曲折,绕过坚硬的石块。照样可以柳暗花明,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她用自己的柔情似水,化解了立夫的偏执,并坚韧得达到了水滴石穿的效果。

姐姐木兰对立夫的感情,敏感的莫愁又何尝不知?但聪明的她选择了宽容与缄默,既然无伤大雅,又何需小肚鸡肠!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这正是莫愁大智大慧的体现。莫愁似水,紧紧地环绕着立夫,却又能给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她知道何时进,何时退,张弛有度,于无声处现惊雷,保证了立夫的安全,莫愁是当之无愧的好妻子好母亲。相较于莫愁的太极之术,木兰则干脆的多。木兰与立夫有着相似的性格,相同的爱好,相当的观点。假若二人结合,必定志同道合,木兰绝对支持立夫所有的做法甚至是激愤冒险的行为。她会把立夫推出去,会给立夫带来毁灭性的伤害。所以说,莫愁和立夫才是最合乎完美的结合。

这本小说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古典的、现代的、保守的、开放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姚思安是道家思想的完美体现者,他崇尚自由,顺其自然,这在当时的社会是相当难得的。尤其是他晚年放弃荣华,抛下家人,四处云游,在乞讨中游遍了名山大川。最终大彻大悟,看破了很多东西。有这样一位好父亲才会有木兰莫愁那样出色的姐妹。说到立夫,我很欣赏他过人的才华,赞同他爱国的思想,佩服他报国的勇气,但我却不喜欢他其人。总觉得他太过理想化,书生气太重,做事易冲动,不够成熟。都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立夫最幸运地是他遇到了莫愁,能让他在平淡中最大的发挥出自己的才华。正如小说中所说,荪亚是个典型的老实人,没有多大才华,也无明显缺点。但就做丈夫而言,荪亚是合格的。他有情趣,懂生活,知道体贴老婆关心孩子,并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这就够了。小说中,我对曼娘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曼娘长得很美,气质优雅娴静,她更符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审美。为给曾家冲喜,她与母亲千里迢迢赶到曾家,与平亚见面时,她心中积蓄的万语千言只化为一句简单的平哥,我来了,而平亚的一句妹妹,你可来了。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更饱含了多少相思之情!怎无奈造化弄人,曼娘不得不在新婚给平亚守寡,而这一守就是一辈子!曼娘的做法在现代人看来不免有些迂腐,甚至难以理解。曾经有一度,我也对曼娘感到了乏味乃至厌恶。但读到文末,日寇侵华,曼娘自缢时,我被曼娘那种所谓的坚守感动了。曼娘用她一生的时间信奉着自己心中的信仰,这正是这位平凡女性的伟大之处!

读至文末,描述木兰一家在逃难途中看到道路上整齐地驶过一列军车,上面年轻血性的士兵高歌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木兰在广大的缓缓移动的人群中深深地震撼了!这场面不仅仅是一场逃难,更是一个民族深厚耐心和雄伟力量的体现。尽管有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但每一个人都怀有坚强的抗战精神,不把日本人赶走,誓不罢休!作者写到此处,眼睛里充满了眼泪,作者自己写得哭了,怎么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我读到此处时,早已是泪流满面,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看到此处时都会感动,会被震撼。这种深厚的情感非中国人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历史。我们会牢记历史,牢记耻辱,只有牢记,才能使我们更强大,也只有更强大才能洗刷耻辱!

林语堂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叫人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林如斯有精辟的总结: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接的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黯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读完全书,我确有此感,掩卷沉思,方觉浮生若梦。应该说林语堂先生的目的达到了!也许仅有一句话可以形容这本书的精妙:此书只应天上有!

【篇十二:《京华烟云》读后感】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根据林语堂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引起了我深读林语堂先生原著的极大的兴趣。

小说《京华烟云》描写的是1900年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择,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作者还以其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深刻描写了他心目中深爱的女子姚木兰,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中国优秀女性的落落大方之美、娴淑端庄之美和刚柔兼备之美。

应该说改编的电视剧比林语堂原小说从某些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也存有很大不足,主要是人物错异、相互嫁接成分太多,搅乱了人物形象,引起了观众和读者的不少争议和批评。但我觉得改编者有一点把握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就是牢牢抓住了情感丰富深邃这一主线,向人们形象化地展示了一个中华优雅女性光辉耀人的精神风采。

怀一片知恩图报的真情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通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幼年的经历从这里展开,婚姻从这里结缘、命运从这里延展。

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电视剧中的姚木兰,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代嫁风波,最终以放弃自己的爱情换来的代嫁,成全的也是曾家二老。

我们暂且不评价姚木兰委曲求全的合理性,但对那个年代的一个奇女子(读书笔记)始终衔着报恩的坚定情怀,还是应该给予很大欣赏的。

持一缕终生相许的深情

林语堂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极强的信心,对自己的爱人寄托着无限的深情。据说,1919年林语堂与结发之妻廖翠凤两人结婚。婚后林语堂和妻子商量,把婚书烧掉了。因为他认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于是他就把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完全附在姚木兰身上。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他们有旧式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还经常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史,喜笑颜开,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间的爱慕。

我很欣赏木兰自吟的那首小诗和曾荪亚所喜爱的小诗:

兄抛鱼网赴中流,

妹撒钓丝待上钩;

尽日得来仍换酒,

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在小说中,林语堂所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轻松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直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爱情阵地。

我不赞同电视剧中对姚木兰婚姻关系的设计,不赞赏塑造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姚木兰形象。包括她所选择的错嫁,她对曾荪亚这个不理想的丈夫的苦心善良和忍辱负重,忍受、痛苦和屈辱,甚至对情敌曹丽华的超乎正常的宽容。因为这不是语堂先生所崇尚的完美女性形象,是一种在封建社会中才有的对女性人格的扭曲,完全不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文特征。

涌一脉妙想联翩的激情

林语堂的姚木兰是个会吹口哨,谈吐诙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妙想家。她的妙想来自于她的家庭教养,来自于她的聪明才智,也来自于她的勤奋好学。

小说中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的天性中还有着追求理想的独特浪漫。她的生活方式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连她头发和服饰的式样也随之改变,以至最终成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村姑。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凝一段深藏偶露的柔情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读后感《京华烟云读后感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京华烟云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