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对抗抑郁观后感 > 地图 > 对抗抑郁观后感

对抗抑郁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27 来源:互联网

对抗抑郁观后感集锦。

读后感大全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对抗抑郁观后感。电影中精彩的情节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我们总会被作品中的情节所吸引。当心中感想无处发散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适当引用影片内容,但不需要将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吗?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对抗抑郁观后感【篇1】

抑郁症,一个看似离我们很远的词语,在近几年却频频冲上热搜。

曾经以为那与我无关,但当我看完《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这部纪录片,却对此有了新的认识——玻璃晴朗,桔子辉煌,让人不禁忘记了那些阴冷的情绪在暗处潜伏着,伺机而动。

抑郁症,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这部纪录片一共有六集:“少年已知愁滋味”“她们”“步入老年”“或许你也有条黑狗”“坚持,再坚持一下”“寻找精准医学之路”。每一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全面地向观众介绍了抑郁症以及科学对抗抑郁症的方法。但是在此之中,最让我触动的,是贯穿整个记录片关于“偏见”的话题。

在这个加速发展的世界,所有人都在马不停蹄的向前。仿佛停下一刻就会被社会淘汰。在这样压抑的氛围里更容易滋生心理疾病——在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超过一个亿的抑郁症。但尽管数据如此惊人,人们却依然持有不解的态度。我国在2012年12月才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在法律上规范和保障了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权益。而中国的精神科医生只有2万人,缺口40万,社区防控基本空白。

“我说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矫情。”在传统文化的塑造下,我们提倡勇敢坚韧的人格精神,而抑郁症作为“富贵病”“心里脆弱”的代表被人误解甚至鄙夷。

或许正是在整个社会态度、传统观念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在这个网络如此发达,动动手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信息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仍然是一个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就是矫情吗?什么抑郁症。”“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面对这样的误解,多数抑郁症患者还是如纪录片里的钟华一般,长期处于一个“失语”的地位。

但其实引发抑郁症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来自遗传有的来自后天,是内因加外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据国外调查显示,一个人一生之中,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最高是到20%。也就是说这样的“疾病”甚至可能不确定性地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当深夜藏在枕头里痛哭时,或是走在街头茕茕孑立形单影只时,又或是穿梭人海却感觉格格不入时——抑郁时时刻刻潜伏在我们身边。

这时候,我们还能说,抑郁离我们很远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那我们又该如何对抗抑郁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坐在书桌前长久地沉默。

那时窗外秋日晴朗,阳光透过叶隙细细碎碎洒在宿舍的阳台,楼下有同学呼朋唤友的声音,嬉笑着远去。然而我知道,在一切欢愉、明媚的时刻,总有阴影藏在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有阴冷如蛇一般的情绪悄悄缠绕在某个人的心。

药物、科学的手段等或许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但是却无法避免心理疾病卷土重来。对抗抑郁,更重要的或许是理解以及热烈的爱。是“正常人”对于抑郁症摘掉有色眼镜的了解,是抑郁症患者消除病耻感而对于自身正确认识,是人与人之间无畏而坦荡的爱。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切身地体验到他人的感受,体验到那些他们面对苍白天空时向外界求助的绝望与颤抖。

抑郁症一直环绕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但只要能够正视它,它就并不可怕。毕竟,太阳强烈,水波温柔,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和植物一样幸福。

情一样复杂,有敏感与脆弱,也有倔强与顽强,但是我们依然坚信,即使最痛苦的地方,也能生长出美丽的生命之花。

对抗抑郁观后感【篇2】

抑郁症也不是真的那么可怕,只要及时的发现并勇敢袒露自己的心声,相信身边的人会帮助你,帮助你摆脱困境。积极的医疗配合,父母的关心体贴,也都是治愈抑郁症的良药。当然大家每一个人都要预防自己被这种疾病缠身,首先要树立精神核心,不屈不挠!毕竟完美主义是要改变世界的,挫败感必然常有,但是我们的精神不朽。其次要确立方向,努力学习。而恰恰很多人是没有方向的,那么要么大,要么小。大就改变世界,小就文以载道,最后人们抱团取暖,要让人人都感觉到温暖,抑郁症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希望人人都不要用有色眼睛去看待患抑郁症的人,他们也缺少关爱和理解,我相信社会是一个大集体,多一点关爱,多一点理解,这个世界上抑郁症就不觉得可怕,人类的幸福感就会大大提升。

上面就是网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观后感300字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抗抑郁观后感【篇3】

早年听说“抑郁症”这个词,是在纪念张国荣逝世的时候通过漫天的新闻、媒体上得知的。当时在21世纪初的中国,“抑郁症”这个词对于大部分中国人都比较陌生,顶多只是会扣上一个心态不好的“帽子“,唐塞过去。当然不敢想象这个不像“病”的病,居然会夺走一个鲜活的生命。

但是对于当时的我,一个6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丝感同身受。从医学角度上来说,女生的青春期本来也会比男生提前2-3年,青春期即将来临的我仿佛像有了预警一样,渐渐喜欢在每个晒着太阳的下午,静静的望向窗外,不想理任何人,亦不想让任何人理我。也许是因为好几年前突然转学的缘故,一个小孩背着书包孤零零的在远离父母的地方求学的恐慌感。父母没有对我解释为什么要突然把我送到一个远离他们的地方,有些事情一旦时间久了,自己也仿佛跟慢慢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不愿再追着问。但好在乡里读书的日子还是很愉快的,少了城市的喧嚣,丰富的课外活动让我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后来,面临大学择业,父母苦口婆心的规劝我就在他们安排的舒适圈待着,我带着稚气的声音反抗过,无效。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否定、打压。那段在异地实习的日子,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傀儡,一颗棋子,被捏起、放下,没有灵魂,没有力量。有次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我竟然想冲动地站在马路中央,任由周围的喇叭“滴”“滴”声将我淹没…我拿起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电话那头熟悉的一声呼唤,一个踉跄,我退缩了,赶忙回到马路边歪歪斜斜地站好,深深的喘了好几口气。“喂,妈,我很好,您放心吧。我还有事儿,挂了哈!”那可能是我第一次离所谓的“抑郁症”那么近,那种窒息、身体不受控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

也许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抑郁症仿佛就像一只无形的暗黑之网,笼罩在头顶,透不下来一丝的,哪怕是微弱的光线。的确,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也手足无措过,独自在无尽的黑夜里痛哭,小心翼翼地发出过求救信号。好在,父母慢慢察觉到了,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找清了人生的方向,及时的调整了把舵,重新起航…随着自己有了工作经历,现在又重返校园,其实发现“抑郁症“并不只是单纯的靠发病来辨认,例如长期996工作高压下的神经紧绷也会使人产生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来的想法,而这可能就是抑郁症的前期征兆。在这部CCTV出品的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开篇即提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是15%,有很高比例的青少年会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稍不留意,就会走向疾病状态。而在15-29岁青壮年第二大死亡原因就是:自杀,仅次于车祸。由此可见,抑郁症并不特殊,它可能就在你身边,并且很可能在你持续性情绪低落的时候趁机而入。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称自己的抑郁为“黑狗”,而每到冬天,这只“黑狗”便会更加张狂,让丘吉尔痛不欲生。其实,不仅是丘吉尔,如今也有很多人在冬天会情绪压抑、心情郁闷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只变幻莫测”黑狗“,不小心沾染了“黑狗”,我们该怎样尽快找对方式方法进行处理?《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纪录片里提到:危机干预。不光是学校、社会,都应该有有危机干预的培训。抑郁症互帮互助团队也应该受到大众的信赖和推崇。在抑郁症群体中,女性群体的高度占比也应引起大众的关注,激素的变化水平和强大的共情能力对女性的抑郁似乎也有“促进”因素。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当生活中的激情逐渐淡去,身体机能慢慢衰弱,抑郁疾病和老年疾病纠缠在一起,也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所以抑郁症的群体应该覆盖整个年龄段,并注重性别特征,不能武断笼统的划清界限,如果发现自己有抑郁情绪的征兆,一定要向身边亲人发出求救信号,如果周围的亲朋好友并不能够理解,那么可以寻求专业的医疗结构进行就诊。诚然,有身边人的帮助是幸运的,但是我们自身对自我的宽容与关怀,才真正适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的生命力就像抑郁症一样复杂,有脆弱、有敏感,也有倔强与顽强,把抑郁当作生命的滋养,我们要相信,即便是在最脆弱的时刻,始终面朝大海,也能春暖花开。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观后感1500字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抗抑郁观后感【篇4】

纪录片伊始引用了丘吉尔“抑郁就像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的文字,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纪录片中探讨了我们该如何对抗抑郁,如何驯服这只黑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注视着一个个与病魔抗争的抑郁症患者,也渐渐明白了“对抗”一词背后所体现出人们对于生命的追问与思考。

纪录片共分为六集,讲述人轻声细语地描述着触动我内心的真实案例与极具感染力的抗郁故事。整个讲述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虚空的存在,更没有虚假的共情。纪录片聚焦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用全方位视角向观众展现了抑郁症患者如何面对无法解脱的圈套、如何走出隐秘的内心,从而去寻找重生的历程。在他们的眼神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种极度渴望的被需要与被理解。我原本以为抑郁症的痊愈标志是开心起来,抑郁症往往表现为长时间心情低落。收看纪录片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在一个个案例中,我明晰了抑郁症的表现不是只有强烈的忧伤这样简易,它的反面也不见得就是快乐。抑郁症的表现实则是一种被压抑,更像是一种没有尽头的黑洞。片中有一个女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叫子烨,在豆蔻年华不幸患上了抑郁症。她说产生自伤念头并不稀奇。有一次她找不到剪刀上的盖子十分焦虑,但当她用刀在手上划出了血时,她才平静下来。更令我不解的是,她用了三年时间让家人接受她患有抑郁症的事实。透过家人的表现,我也感受到了大众对这一精神性疾病带有极大的偏见而表现出的茫然、不了解、不理解等行为还需要我们用很长时间去普及抑郁症有关知识,从而让大众更好地接受。如今抑郁症依旧是一个被大众所误解的病症,在社交网络的语境中逐渐被污名化。大众也许会对未知的恐惧做出负面的评价,如何像片中的毛阿姨一样去唤醒大众意识,让人们认同从而处理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情绪,让患者们不再被“病耻感”束缚,也是这部纪录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理念。

“你头脑里着了火,但没人能看见火焰”,这句话是另一个患者蔓玫说的。在纪录片中,她也同样勇敢地面对镜头说出了自己的抑郁经历。我想说暴露伤口、展现脆弱并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为倾听和理解正名。在她的书《抑郁生花》中写道:郁闷是没有必要的,死亡是值得惋惜的,不要想不开。除了你自己,又有谁对你的生命有发言权呢?通过大量的案例,我也从这些患者身上找到了很多共性——他们也许经常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自我认知,把自己正常范围内的失利无限放大,不合理的放大最终成了灾难性失败。当凝视自身过久,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时,最终意识到自己自身内部空空时,抑郁也无可避免。而当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变成同义词时,这也意味着一个拒绝实现自我潜能的人,可能就会是一个“病人”。对于很多人来说,探索自己的情绪深处就像是一个人走一条暗巷。在面对疾病时,纪录片中的人们在抗争与追寻中,看到了自己的勇气与可敬的意志力。他们相信爱,追随光!与家人相视而笑,体验幸福的时光,勇敢地接纳当下,将这个刻骨铭心的经历看做是内心的救赎、生命的改变与洗礼,从而不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情绪一旦超过了某些阀值就可能带来致命危机,所以要学会与问题共存,去解决问题。我也不断告诉自己:如果问题一直在那里,而我只一味执着于缓解情绪的方式,反而会令我陷入桎梏。所以,问题解决优于情绪解决,沉湎于追求情绪的完美而忽略了源头的问题,反而会陷入死胡同。所以在直面问题时,先直面自己的勇气,这样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詹姆斯·鲍德温曾说过:“没有什么比从痛苦中解脱更令人向往了,也没有什么比丢开依赖更让人害怕了”。当我们面对身边的抑郁症患者时,放下我们的偏见,去尊重这些直面自己灵魂的人吧。内心救赎的过程是漫长且枯燥的,他们渴望被外界理解。共情力最弥足珍贵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始终对伤害持有戒备,我们知道痛苦是什么,我们不再轻易去伤害别人,抚慰人心的力量会给予很多慰藉。抑郁症的治愈不但需要大众合力,而且需要医学助力。纪录片最后一段话给予了我很多对未来的期待:抑郁症是一个可治疗的疾病。或许人类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但的确在与具体疾病的较量中,不断取得胜利。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医学,我们寻访科学家和医生,看到他们面对精神疾病的思考与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终有一天,阴霾散去,阳光普照!

正如片中乙辰的朋友说:“最黑暗的地方最靠近光明。”也许让黑夜降临我们内心的,也会留下星星。抑郁症就像黑夜,而我们可以成为最闪亮的星星,去照耀黑夜中行走的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去读懂自己的内心!愿我们的眼底有光,心里有火!更愿阴霾散去,阳光普照!

对抗抑郁观后感【篇5】

纪录片中,有那么多人,在努力地与抑郁症作斗争,他们坚强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令人动容。而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或许我们没办法感同身受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但我们可以在与他们相处时,把语气放温柔一点,让他们能够放松,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美好,因为能够感受到爱意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看到他们承受着病魔的无尽折磨的同时还在努力热爱生命,我就在想,我们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在这美丽的世界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我们没有那么敏感,没有那么神经质,我们能从和朋友们的小玩笑里感受到爱意,能从袅袅炊烟里看到幸福,能从花开叶落里感受到世界变幻的美好,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而他们的世界里,玩笑话都可能是恶意,他们没办法接受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没办法体会社会百态,这本身就已经很痛苦了,所以,很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他们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善意和美好。

对抗抑郁观后感【篇6】

在央视看到了一部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共有六集,先看了第一集《少年已知愁滋味》。看标题就知道这部纪录片,是讲抑郁症,而第一集是讲年轻的抑郁症群体。随着几个航拍的镜头,交代了地理位置和城市环境,一个电话铃声被接起,有人拨打了广州心理援助热线。画面整体色调灰暗,也很符合纪录片的主题,纪录片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一些隐私信息做了处理,这提醒我们在拍摄纪录片题材的视频也要注意获得拍摄许可的问题。解说词的语气十分温柔又低沉,同期声和旁白同时出现,也交代清楚了心理援助的情况,顺便引出了青少年对抑郁情况的求助逐渐增多。画面还给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的电话号码、QQ号、网站网址几秒钟的特写,也是在呼吁有抑郁情况的观众可以及时求助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采访的对话,配着内容有关的画面,更多的是空境。在一个专业讲座之后,介绍了很多青少年抑郁症的资料和情况,给中学老师培训危机干预的课程。开启介绍了第一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子烨,她是第一个答应拍摄的孩子,漆黑的房间随着窗帘拉开的缝透出一丝光亮,黑白色的画面,慢速卡顿的镜头,她选择戴上了口罩。第二位主人公叫钟华,她在高三时选择了一个社会项目是对抑郁症的病耻感调查。她们两个存在很多共同点,都是自己知道自己似乎生病了,并且主动需求帮助,和父母诉说。这种情况下,父母不理解,认为只是孩子心情不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看到视频下面有很多人评论说这部纪录片拍的不好,刻画的不够深,选取的角色也都是大城市有资格治疗的小部分群体,不够真实或者是比较片面。但也或多或少地让观众们意识到了抑郁症的严重性,反映了中国开始重视心理问题,也是一次不错的宣传,央视拍摄这一小类群体,也告诉我们抑郁疾病可能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他是需要被重视的,不但是消极的情绪。对我来说,纪录片不仅仅是讲故事,更重要的是有那么一部分人,能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产生共鸣。我在看完前几集之后,内心想的是,希望我们都能有光明的未来,但是后来又觉得,故事里的人比我要幸运的多,他们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有自信去对抗抑郁,而我不行。在今年去医院确诊抑郁焦虑状态前,我和他们一样,渴望自救,被关心,和父母沟通却一次次被否定,直到拿到医院的诊断书拍照给父母看,他们才意识到,啊,我真的病了。这不是一部特别高端的纪录片,拍摄和剪辑都很朴实,用了很多隐晦的空镜,但是想要传递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们不要误解和排斥这种疾病,应该去努力正视它,愿我们都能好好的爱这个世界。

对抗抑郁观后感【篇7】

万物都具有向阳而生的本能,人也无一例外,谁不喜欢温暖明媚的阳光呢?可是却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眼中的世界黯然,即使阳光映进眼里,也变得灰暗。他们与外界隔绝,将阳光拒之门外,其实并非讨厌阳光,他们只是患了心疾,抑郁了。

人们对抑郁症都或多或少存在误解。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对抑郁症的关注度提高,民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浅薄就暴露了出来。有的人不区分抑郁症与抑郁情绪,遇到挫折就认为自己抑郁了直言不想活;有的人觉得抑郁症非常酷,把社交账号的头像换成黑色,打着抑郁症的旗号,发表自以为看淡一切的消极的言论;有的人甚至认为抑郁症患者是在作秀,不解他人苦,便言行攻击;还有的抑郁患者以病为耻,逃避现实,终日颓废......

CCTV 9近期连播6集关于《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的纪录片,每集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群体出发,带领观众进一步认识抑郁症,走进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这应该是给这种社会现象上的最好的一课,也是给抑郁症患者播撒的最温暖的阳光。

那么抑郁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也与精神疾病的概念外延有交集。不论程度轻重,若不及时治疗,到最后几乎都会发展为自杀倾向。丘吉尔把抑郁比作一条黑狗。它会趁你不注意咬你一口,如果身边的人和你都不予理会,它就会变得嚣张,这样慢慢啃噬你的肉体,吞掉你的欲望,折磨你的灵魂,再将残存的躯干丢进无底的黑洞......这个过程无疑是压抑、绝望的,并不是悲伤消极的情绪那么简单。

正如蔓玫对自己患病期间的感受的描述:时间没有了,呼吸的感觉,你触摸的感觉都没有了,全部都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那个刻度和质地。很多人会以为,抑郁是郁闷,是忧郁,是很强烈的一种忧伤在作祟。但不是的,它到最后是一种被压抑的感觉,像一个很大的黑洞,所有东西都被吸进去了......

抑郁是一种慢性毒药,它的毒素来自各种方面,包括:家庭的打压、社会的冷漠、生活的重负、自我的封闭、体内激素失调......这些都像堆在人们胸前的碎石块,一旦超了负荷,又无法进行调节,人就可能会抑郁,会垮掉。

近年来,中国已逐渐成为抑郁症大国。在中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4.2%,无关性别、不论年纪,任何一个群体都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你无法得知,抑郁这条恶犬什么时候就会盯上你,或是你身边的人,也难以知晓,它盯上某人的具体原因。而在抑郁症患病率逐年增高的同时,就诊率却不到20%,大部分的民众对心理疾病仍存有误解及污名化,使得许多患者宁承受身心上的痛苦也不愿接受治疗,最终导致无法挽救的遗憾发生。人们总在悲剧发生后追悔,责问抑郁患者为何这么傻,却不曾想过,也许正是自己的不理解、不关心,堵住了患者求助的嘴,是压垮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抑郁并非洪水猛兽,它本身的力量并不强大。它可以非常严重,频繁地诱导患者自杀,也可以安静地暂时寄宿在患者身上,只等内外界合力将它拔除。有的人以为只要和抑郁症沾上关系,这辈子就完了,自己给自己封住了阳光照进来的孔,其实这也是对抑郁症的误解。心病虽难医,但并不是无药可医。并且如果不是特别严重,除了药物治疗,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治愈。

纪录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对抗抑郁,总结之后我得到这样几个关键词:理解、关爱、陪伴、勇敢、消除病耻感。而这些关键词最终的指向还是对抑郁症的认识。

我想,纵使疗愈的方法千变万化,最终还是得对抑郁症有正确的认识,这些方法才能发挥疗效。正确地认识抑郁症,是要认识抑郁症是什么,认识它的诱因,认识疗愈方法。如果都能正确清楚的认识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就会减消病耻感,积极对抗抑郁;医生就会根据患者自身状况,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身边人就会对抑郁患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爱,帮助他们一起抗抑;社会大众就会对抑郁症多一点包容,对彼此少一分冷漠,积极参与到抗抑宣传中......

看着纪录片中入镜的一张张或青涩或铺满皱纹的脸,听着他们讲述自己从患病到治愈的经历和感受,我为他们感到庆幸与骄傲,因为他们身边都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无私陪伴着自己的人,因为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努力的活着,勇敢地对抗抑郁。但在镜头背后,还有许许多多抑郁症患者直到最后都没有走出阴霾,原本鲜活的生命有的还在监护室苟延,有的早已悄然凋谢,相较于镜头前的人儿,他们是不幸中的不幸。

逝者已逝,抑郁症带来的悲剧也已成为过往,而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认识抑郁症,接纳抑郁症群体,让阳光不仅能够洒进我们的心中,也能穿过重峦叠嶂洒进抑郁症患者的心中。毕竟,谁不愿拥抱温暖而明媚的阳光呢?

对抗抑郁观后感【篇8】

原来真的会存在很多不快乐的人,很多人并不像他们表面所被人看到的一样那么快乐,他们也会特别不快乐,但是在努力装快乐,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去关心我们自己,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他们过得真的好吗?当然,虽然抑郁症像一个魔鬼一样徘徊在那些患着或轻或重抑郁症人的身边,但它也不是无敌的,它的敌人正是我们的爱与理解以及陪伴。

当我们自己遇到了这个可怕的魔鬼时,我们也不要轻易的放弃自己,像钟华那些花季般的少年一样,向父母求助,去和病友们一起共同对抗,用自己的爱将自己在黑暗的世界里唤醒,再用自己的爱去帮助其他的人,让自己重新燃起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抑郁生花,一颗自我宽容、接纳、关怀之花,一颗关爱她人勇敢行动的慈悲之花,记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的每张照片和面孔都散发着光芒的美!和抑郁和解,宽容接纳当下的自己,表达倾诉,寻求帮助,抑郁也可以转化生命的滋养,生活的助力。坚定信念,生活必现彩虹。最后我们愿这个世界会出现一天,那一天里所有人都是快乐,没有抑郁的折磨,因为每个人都能被理解和陪伴围绕着,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生活着。

上面就是好作文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观后感300字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抗抑郁观后感合集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抑郁观后感合集”,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抗抑郁观后感 篇1

我一生没做坏事,可为何会这样?

心中的抑郁就像一条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你尽可以打倒我,但永远打不败我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总有些时段是极度消沉,心情低落的,大多数人自我消化或经人开导度过了那段日子,而另外一些人则陷进去了,无法挣脱。抑郁症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生僻遥远的冷门词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抑郁症成为了世界四大疾病之一。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2亿的抑郁患者,每年有近80万人因此丧生。因此,我们不得不加强对抑郁症的了解和关注。

我们总是习惯性思维认为抑郁就是存在于青少年中间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其实并不尽然,抑郁症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年龄段,任何一个职业当中。抑郁症就像一条黑狗一样,它被认为是黑暗,是耻辱,并且一旦被咬住,便很难挣脱。可能有人会问,如今生活这么幸福,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高,怎么还会抑郁呢?纪录片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第一名是谁?

你都当妈了怎么还这么懒?

现在的年轻人就是矫情!

天啦,他有抑郁症,不会自杀吧?

青少年患病大多是因为父母期望值太高导致精神压力过大,而父母又缺乏理解交流;孕产期的妈妈从怀孕到产后都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疼痛;老年群体在生活的磨合中失去了激情加上各种疾病缠身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优胜劣汰的残酷的社会丛林法则,带来工作上的巨大压力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我们的内心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表现出来的是倦怠,懒惰,脱离生活,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生病了,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求助;家人将病情视为矫情、没事找事更是雪上加霜;整个社会对抑郁症的污名化,全世界合谋产生的抑郁症病耻感等都让抑郁症产生并难以摆脱,困扰着他们,阻挡着他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当然纪录片最深沉的意义是想要引起整个社会对于抑郁症的重视和关注,对抑郁症患者多一些理解,也给正处于困境中的患者一些帮助。抑郁症患者首先要学会自救,向家人社会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寻找精准的医疗之路;对自我多一点宽容和关怀,坚持再坚持一下,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家人朋友们应该给予患者多的理解和关怀,不要施加压力;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加强抑郁知识普及,了解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不会直接接触抑郁症的人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尊重他们,正确认识抑郁症,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条黑狗,它被我们锁在了心里,有时候它会嘶吼叫嚣,有时候它会冲撞铁栏,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锁是坚硬的,我们不会放他出来;另一部分人的锁不够坚固,让黑狗冲了出来,侵蚀了他们原本的意志,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指责他们因为这也不是他们所愿,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共同制服黑狗,将它重新管会牢笼,并且让笼子更加坚固。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为何人们总说我无可救药,不强求能明白我,不奢望时间倒流,因为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经爱过或许,你也有条黑狗,但是我想告诉你,这个世界真的非常美好,成功和幸福都不能被定义,如果你无法好好地去爱这个世界,就让我代替世界好好地爱你吧。

抗抑郁观后感 篇2

“我们不是矫情,我们真的只是生病了,我们都是温暖、善良的好人。”

临近高考的时候,经常会莫名其妙的产生焦虑。胸腔就像横亘了一把尖刀,深呼吸一口都会引发巨大的刺痛。时常需要重重的捶打,过一会儿才会有所好转。

那段时间时常会焦虑,前途渺茫,未来无望。看不清未来,也不满足现在。想来也是茫茫人海中微笑的孤独患者。

幸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状况逐渐消失。认识了很多值得信任朋友和老师,拥有一些不可复制的经历和回忆。家人身体健康,最爱的小太阳也在身旁。

那些悲伤的,微笑的抑郁症患者啊,都是孤独的勇士,在“活着”和“死亡”之间踯躅抵抗。那些离开的人,用别人的话说就是:“他们并没有失去生命,他们只是走出了时间。”那些继续活下去的人,都是孤独的天使,他们只是有段时间感到不开心,到总归要笑着活下去。

左灯右右右行,我觉得你只是一个不开心的天使,阴差阳错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权当掉落凡尘的天使,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历练一番,然后变得更识“人间疾苦“。最后,华丽转身。

很高兴认识你,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但总归还是认识你了。

抗抑郁观后感 篇3

纪录片伊始引用了丘吉尔“抑郁就像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的文字,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纪录片中探讨了我们该如何对抗抑郁,如何驯服这只黑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注视着一个个与病魔抗争的抑郁症患者,也渐渐明白了“对抗”一词背后所体现出人们对于生命的追问与思考。

纪录片共分为六集,讲述人轻声细语地描述着触动我内心的真实案例与极具感染力的抗郁故事。整个讲述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虚空的存在,更没有虚假的共情。纪录片聚焦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用全方位视角向观众展现了抑郁症患者如何面对无法解脱的圈套、如何走出隐秘的内心,从而去寻找重生的历程。在他们的眼神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种极度渴望的被需要与被理解。我原本以为抑郁症的痊愈标志是开心起来,抑郁症往往表现为长时间心情低落。收看纪录片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在一个个案例中,我明晰了抑郁症的表现不是只有强烈的忧伤这样简易,它的反面也不见得就是快乐。抑郁症的表现实则是一种被压抑,更像是一种没有尽头的黑洞。片中有一个女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叫子烨,在豆蔻年华不幸患上了抑郁症。她说产生自伤念头并不稀奇。有一次她找不到剪刀上的盖子十分焦虑,但当她用刀在手上划出了血时,她才平静下来。更令我不解的是,她用了三年时间让家人接受她患有抑郁症的事实。透过家人的表现,我也感受到了大众对这一精神性疾病带有极大的偏见而表现出的茫然、不了解、不理解等行为还需要我们用很长时间去普及抑郁症有关知识,从而让大众更好地接受。如今抑郁症依旧是一个被大众所误解的病症,在社交网络的语境中逐渐被污名化。大众也许会对未知的恐惧做出负面的评价,如何像片中的毛阿姨一样去唤醒大众意识,让人们认同从而处理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的情绪,让患者们不再被“病耻感”束缚,也是这部纪录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理念。

“你头脑里着了火,但没人能看见火焰”,这句话是另一个患者蔓玫说的。在纪录片中,她也同样勇敢地面对镜头说出了自己的抑郁经历。我想说暴露伤口、展现脆弱并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为倾听和理解正名。在她的书《抑郁生花》中写道:郁闷是没有必要的,死亡是值得惋惜的,不要想不开。除了你自己,又有谁对你的生命有发言权呢?通过大量的案例,我也从这些患者身上找到了很多共性——他们也许经常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自我认知,把自己正常范围内的失利无限放大,不合理的放大最终成了灾难性失败。当凝视自身过久,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时,最终意识到自己自身内部空空时,抑郁也无可避免。而当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变成同义词时,这也意味着一个拒绝实现自我潜能的人,可能就会是一个“病人”。对于很多人来说,探索自己的情绪深处就像是一个人走一条暗巷。在面对疾病时,纪录片中的人们在抗争与追寻中,看到了自己的勇气与可敬的意志力。他们相信爱,追随光!与家人相视而笑,体验幸福的时光,勇敢地接纳当下,将这个刻骨铭心的经历看做是内心的救赎、生命的改变与洗礼,从而不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情绪一旦超过了某些阀值就可能带来致命危机,所以要学会与问题共存,去解决问题。我也不断告诉自己:如果问题一直在那里,而我只一味执着于缓解情绪的方式,反而会令我陷入桎梏。所以,问题解决优于情绪解决,沉湎于追求情绪的完美而忽略了源头的问题,反而会陷入死胡同。所以在直面问题时,先直面自己的勇气,这样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詹姆斯·鲍德温曾说过:“没有什么比从痛苦中解脱更令人向往了,也没有什么比丢开依赖更让人害怕了”。当我们面对身边的抑郁症患者时,放下我们的偏见,去尊重这些直面自己灵魂的人吧。内心救赎的过程是漫长且枯燥的,他们渴望被外界理解。共情力最弥足珍贵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始终对伤害持有戒备,我们知道痛苦是什么,我们不再轻易去伤害别人,抚慰人心的力量会给予很多慰藉。抑郁症的治愈不但需要大众合力,而且需要医学助力。纪录片最后一段话给予了我很多对未来的期待:抑郁症是一个可治疗的疾病。或许人类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但的确在与具体疾病的较量中,不断取得胜利。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医学,我们寻访科学家和医生,看到他们面对精神疾病的思考与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终有一天,阴霾散去,阳光普照!

正如片中乙辰的朋友说:“最黑暗的地方最靠近光明。”也许让黑夜降临我们内心的,也会留下星星。抑郁症就像黑夜,而我们可以成为最闪亮的星星,去照耀黑夜中行走的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去读懂自己的内心!愿我们的眼底有光,心里有火!更愿阴霾散去,阳光普照!

抗抑郁观后感 篇4

纪录片的整体立意和形式都很不错,由于剪辑的原因,有些地方并不是很连贯,但是不影响作为普及抑郁症知识的宣传片。纪录片的立意,是抑郁症人群,因为很多人对抑郁症的不了解,所以对广大的患者有着很大的误解,同时还有一些污名。片子的形式很好,采用对患者、家属、医生、志愿者等人采访的形式,让大家看到和听到患者的状态和心声。但可能因为患者隐私的问题,内容都是患者康复后和平稳期的情况,没有抑郁发作时的情况,同时也没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发作的展现,也可能是因为躁狂发作时,不能完成采访吧。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里面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可能是因为我对情绪敏感,同时也有朋友正在遭受病患的折磨,所以感触更多一些。

有关纪录片的内容不再多说,写写那些片子里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和我感触很深的地方。

病耻感

这个词在片子中很多次,很多人提到,这是抑郁症患者及其家人所要面对的第一关,也是最难突破的一关。近年来,人们对心理问题的接受程度有着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是对精神类疾病的接受程度还是很低,而且抑郁症的治疗基本都是在精神专科医院,所以很多患者不敢去医院,怕被人认为是精神病,有的患者自己也会这么想。正是这种病耻感,把很多患者拦在了医院门外,也因此耽搁了病情。我想这也是这种宣传片的意义所在,让更多人去了解,抑郁症只是精神类疾病,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精神病”。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抑郁症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患者有了更多的理解,会让更多患病的人走出家门,走进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也就会有更多的人会被治愈。

陪伴

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很多地方也会用到这个词,整个纪录片里,这也是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没有之一。但我们想到和做到的陪伴是真正的陪伴吗?我想多数时候不是的。就像有些新闻里的家长陪孩子的时候,就是孩子玩孩子的,家长在一旁看手机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这种我觉得只能叫“陪着”。而很多人不单单是患者需要的陪伴不是这样的,他们更需要的不是人在身边的陪着,而是心灵在一起的陪伴。这种心灵的陪伴,即使人并不在身边,看不到也摸不着,仅仅是通过声音和文字,他们也能感受到心灵的碰撞。那种你在我身边,你做你的事儿,我发我的呆,这也是没什么效果的。陪伴也不是拉着别人滔滔不绝,而听者却想要逃跑。真正的陪伴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让对方的心感受到你的存在,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这个时候哪怕什么都不说,也会有治愈的效果。

社会支持

这是一个相对专业的词语,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大意是指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等对自己的一个支撑。简单说就是,我心里难过,去找一个人倾诉,那这个人就算是我的社会支持。对于患者和情绪不佳的人来说,很多时候情绪会堵在那里,上不来下不去,这时候社会支持就是他负面情绪的一个出口,情绪有了出口就不会被压抑,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因为压抑了太多的情绪没有出口,而集中爆发出来,抑郁症患者可能也是如此。

纪录片里直接说道爱的地方不多,但是有几句话,一直在耳边环绕。

“家人爱的那个我和我想成为的我不一样,如果我所追求和喜欢的东西和他们预期的不一样,那些爱还会在我身上吗?”

“我们所谓的爱,都是自以为的爱,父母用他们认为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体会到的真正是爱吗?这是不一定的……而且有时候还会有负担,这还是爱吗?”

“什么是爱呢?爱其实它真的是无条件的,爱是一个全然的允许,可以真实的做自己。”

我们经常会说“爱”这个字,但我们很多时候的爱也都是有条件的,就像以前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再怎么怎么样,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你要是听话,爸爸妈妈就爱你。”……当然现在我们并不太会这么去说,但是很多做法会让人感受到爱是有条件的。我觉得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因为爱的缺乏造成的,当我们用那种无条件的爱来对待孩子,让孩子在爱的环绕中成长起来,可能会少很多的心理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不管做怎样的选择,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有人爱着我。

自伤、自残、自杀

通常我们不愿意说这些词,但并不等于我们不说它们就不存在了。抑郁症患者中这种情况会有很多。其实不只是患者,当我们在抑郁情绪或者抑郁状态中时,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前段时间的一个抑郁状态,让我对这几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概两个月前,因为某件事,自己整个人都在深深的抑郁之中,虽然还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是一切都是那么的无趣,晚上躺在床上脑子一片空白,有时候泪水会止不住的留下来。忽然某一天,身体的某个部位开始疼,这种疼痛给我的感觉是疼的很爽很舒服。跟一位好友聊到这件事儿的时候,她的回答是“那个痛就好像是有个人在陪着一样”而我的感受是,身体上的疼痛远比心理上的痛苦来的舒服的多,而且这种疼痛让整个人的注意力有了一些转移,有了关注的点。我想某些患者的自伤、自残也可能会是这样的原因。而自杀,在片子里很多患者的心里更是一种解脱和放松的方式。

理解、接纳、认同

这三个词放到了一起,这也是我们对待患者的一个基础。再次引用片子里的几句话。

“充分认同她的情绪,相信她的所有言行举止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理取闹”

“就想躺着,什么都不管,但家人会说为什么这么懒,都当妈的人了,会认为这就是娇气”

两个叙述对比很明显,前者是家人接纳了,后者并没有。对于患者来说,后者的那种否定和不理解,会让他们也对自己产生否定,导致他们不愿意再去沟通,而选择把情绪继续压抑下去,也会让病情加重。患者需要我们理解他们的心思,接纳他们的行为,认同他们的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自愈。

病因和治疗

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真正的病因并没有被学界找到,所以也就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物,患者一直也都是在试药,遇到药效好的才行。有的人对药物不敏感,连续换药很多次,最后可能面临的境况是,没有什么可用的药。即便是这样,药物治疗依旧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选择及时就医是最好的选择。对于治疗,除了药物,还需要其他方式的辅助,比如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都是常用的方式。

活力

“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这是很多人误解的地方,认为抑郁就是不开心,我们常常觉得让抑郁症患者开心起来就好了,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想开心,而是失去了获取快乐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去快乐。片子中也有患者提到,那种感觉像是一个黑洞,把所有都吸进去。而活力是抑郁症患者们源动力,通过这种活力,才能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或者没有什么兴趣,但是要去做些什么,要在承受范围内,尽量的去做。虽然这很艰难,也可能不知道做什么,哪怕只是走动,也绝对要比躺在那里强很多。同时,家人也要以鼓励的方式,不要强求和逼迫。

后记:引用蔓玫的一句话“目前播出的正片内容只是我们对谈的冰山一角”,然而整个纪录片也只是每个患者冰山的一角。由于时间仓促,这篇内容没有时间去修改与整理,但是内容都是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一篇只写了从纪录片里摘取的一些词语以及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想法,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后续会再写一些东西,敬请期待。

抗抑郁观后感 篇5

万物都具有向阳而生的本能,人也无一例外,谁不喜欢温暖明媚的阳光呢?可是却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眼中的世界黯然,即使阳光映进眼里,也变得灰暗。他们与外界隔绝,将阳光拒之门外,其实并非讨厌阳光,他们只是患了心疾,抑郁了。

人们对抑郁症都或多或少存在误解。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对抑郁症的关注度提高,民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浅薄就暴露了出来。有的人不区分抑郁症与抑郁情绪,遇到挫折就认为自己抑郁了直言不想活;有的人觉得抑郁症非常酷,把社交账号的头像换成黑色,打着抑郁症的旗号,发表自以为看淡一切的消极的言论;有的人甚至认为抑郁症患者是在作秀,不解他人苦,便言行攻击;还有的抑郁患者以病为耻,逃避现实,终日颓废......

CCTV 9近期连播6集关于《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的纪录片,每集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群体出发,带领观众进一步认识抑郁症,走进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这应该是给这种社会现象上的最好的一课,也是给抑郁症患者播撒的最温暖的阳光。

那么抑郁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也与精神疾病的概念外延有交集。不论程度轻重,若不及时治疗,到最后几乎都会发展为自杀倾向。丘吉尔把抑郁比作一条黑狗。它会趁你不注意咬你一口,如果身边的人和你都不予理会,它就会变得嚣张,这样慢慢啃噬你的肉体,吞掉你的欲望,折磨你的灵魂,再将残存的躯干丢进无底的黑洞......这个过程无疑是压抑、绝望的,并不是悲伤消极的情绪那么简单。

正如蔓玫对自己患病期间的感受的描述:时间没有了,呼吸的感觉,你触摸的感觉都没有了,全部都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那个刻度和质地。很多人会以为,抑郁是郁闷,是忧郁,是很强烈的一种忧伤在作祟。但不是的,它到最后是一种被压抑的感觉,像一个很大的黑洞,所有东西都被吸进去了......

抑郁是一种慢性毒药,它的毒素来自各种方面,包括:家庭的打压、社会的冷漠、生活的重负、自我的封闭、体内激素失调......这些都像堆在人们胸前的碎石块,一旦超了负荷,又无法进行调节,人就可能会抑郁,会垮掉。

近年来,中国已逐渐成为抑郁症大国。在中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4.2%,无关性别、不论年纪,任何一个群体都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你无法得知,抑郁这条恶犬什么时候就会盯上你,或是你身边的人,也难以知晓,它盯上某人的具体原因。而在抑郁症患病率逐年增高的同时,就诊率却不到20%,大部分的民众对心理疾病仍存有误解及污名化,使得许多患者宁承受身心上的痛苦也不愿接受治疗,最终导致无法挽救的遗憾发生。人们总在悲剧发生后追悔,责问抑郁患者为何这么傻,却不曾想过,也许正是自己的不理解、不关心,堵住了患者求助的嘴,是压垮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抑郁并非洪水猛兽,它本身的力量并不强大。它可以非常严重,频繁地诱导患者自杀,也可以安静地暂时寄宿在患者身上,只等内外界合力将它拔除。有的人以为只要和抑郁症沾上关系,这辈子就完了,自己给自己封住了阳光照进来的孔,其实这也是对抑郁症的误解。心病虽难医,但并不是无药可医。并且如果不是特别严重,除了药物治疗,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治愈。

纪录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对抗抑郁,总结之后我得到这样几个关键词:理解、关爱、陪伴、勇敢、消除病耻感。而这些关键词最终的指向还是对抑郁症的认识。

我想,纵使疗愈的方法千变万化,最终还是得对抑郁症有正确的认识,这些方法才能发挥疗效。正确地认识抑郁症,是要认识抑郁症是什么,认识它的诱因,认识疗愈方法。如果都能正确清楚的认识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就会减消病耻感,积极对抗抑郁;医生就会根据患者自身状况,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身边人就会对抑郁患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爱,帮助他们一起抗抑;社会大众就会对抑郁症多一点包容,对彼此少一分冷漠,积极参与到抗抑宣传中......

看着纪录片中入镜的一张张或青涩或铺满皱纹的脸,听着他们讲述自己从患病到治愈的经历和感受,我为他们感到庆幸与骄傲,因为他们身边都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无私陪伴着自己的人,因为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努力的活着,勇敢地对抗抑郁。但在镜头背后,还有许许多多抑郁症患者直到最后都没有走出阴霾,原本鲜活的生命有的还在监护室苟延,有的早已悄然凋谢,相较于镜头前的人儿,他们是不幸中的不幸。

逝者已逝,抑郁症带来的悲剧也已成为过往,而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认识抑郁症,接纳抑郁症群体,让阳光不仅能够洒进我们的心中,也能穿过重峦叠嶂洒进抑郁症患者的心中。毕竟,谁不愿拥抱温暖而明媚的阳光呢?

抗抑郁观后感通用


经典电影对我们的人生是很有益的,看完一部电影后,我们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而观后感则成为记录这些想法的最好方式,观后感就是一种感受,是由心而发的的感受。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抗抑郁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抗抑郁观后感 篇1

我一生没做坏事,可为何会这样?

心中的抑郁就像一条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你尽可以打倒我,但永远打不败我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总有些时段是极度消沉,心情低落的,大多数人自我消化或经人开导度过了那段日子,而另外一些人则陷进去了,无法挣脱。抑郁症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生僻遥远的冷门词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抑郁症成为了世界四大疾病之一。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2亿的抑郁患者,每年有近80万人因此丧生。因此,我们不得不加强对抑郁症的了解和关注。

我们总是习惯性思维认为抑郁就是存在于青少年中间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其实并不尽然,抑郁症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年龄段,任何一个职业当中。抑郁症就像一条黑狗一样,它被认为是黑暗,是耻辱,并且一旦被咬住,便很难挣脱。可能有人会问,如今生活这么幸福,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高,怎么还会抑郁呢?纪录片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第一名是谁?

你都当妈了怎么还这么懒?

现在的年轻人就是矫情!

天啦,他有抑郁症,不会自杀吧?

青少年患病大多是因为父母期望值太高导致精神压力过大,而父母又缺乏理解交流;孕产期的妈妈从怀孕到产后都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疼痛;老年群体在生活的磨合中失去了激情加上各种疾病缠身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优胜劣汰的残酷的社会丛林法则,带来工作上的巨大压力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我们的内心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表现出来的是倦怠,懒惰,脱离生活,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生病了,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求助;家人将病情视为矫情、没事找事更是雪上加霜;整个社会对抑郁症的污名化,全世界合谋产生的抑郁症病耻感等都让抑郁症产生并难以摆脱,困扰着他们,阻挡着他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当然纪录片最深沉的意义是想要引起整个社会对于抑郁症的重视和关注,对抑郁症患者多一些理解,也给正处于困境中的患者一些帮助。抑郁症患者首先要学会自救,向家人社会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寻找精准的医疗之路;对自我多一点宽容和关怀,坚持再坚持一下,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家人朋友们应该给予患者多的理解和关怀,不要施加压力;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加强抑郁知识普及,了解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不会直接接触抑郁症的人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尊重他们,正确认识抑郁症,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条黑狗,它被我们锁在了心里,有时候它会嘶吼叫嚣,有时候它会冲撞铁栏,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锁是坚硬的,我们不会放他出来;另一部分人的锁不够坚固,让黑狗冲了出来,侵蚀了他们原本的意志,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指责他们因为这也不是他们所愿,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共同制服黑狗,将它重新管会牢笼,并且让笼子更加坚固。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为何人们总说我无可救药,不强求能明白我,不奢望时间倒流,因为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经爱过或许,你也有条黑狗,但是我想告诉你,这个世界真的非常美好,成功和幸福都不能被定义,如果你无法好好地去爱这个世界,就让我代替世界好好地爱你吧。

抗抑郁观后感 篇2

万物都具有向阳而生的本能,人也无一例外,谁不喜欢温暖明媚的阳光呢?可是却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眼中的世界黯然,即使阳光映进眼里,也变得灰暗。他们与外界隔绝,将阳光拒之门外,其实并非讨厌阳光,他们只是患了心疾,抑郁了。

人们对抑郁症都或多或少存在误解。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对抑郁症的关注度提高,民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浅薄就暴露了出来。有的人不区分抑郁症与抑郁情绪,遇到挫折就认为自己抑郁了直言不想活;有的人觉得抑郁症非常酷,把社交账号的头像换成黑色,打着抑郁症的旗号,发表自以为看淡一切的消极的言论;有的人甚至认为抑郁症患者是在作秀,不解他人苦,便言行攻击;还有的抑郁患者以病为耻,逃避现实,终日颓废......

CCTV 9近期连播6集关于《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的纪录片,每集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群体出发,带领观众进一步认识抑郁症,走进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这应该是给这种社会现象上的最好的一课,也是给抑郁症患者播撒的最温暖的阳光。

那么抑郁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也与精神疾病的概念外延有交集。不论程度轻重,若不及时治疗,到最后几乎都会发展为自杀倾向。丘吉尔把抑郁比作一条黑狗。它会趁你不注意咬你一口,如果身边的人和你都不予理会,它就会变得嚣张,这样慢慢啃噬你的肉体,吞掉你的欲望,折磨你的灵魂,再将残存的躯干丢进无底的黑洞......这个过程无疑是压抑、绝望的,并不是悲伤消极的情绪那么简单。

正如蔓玫对自己患病期间的感受的描述:时间没有了,呼吸的感觉,你触摸的感觉都没有了,全部都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那个刻度和质地。很多人会以为,抑郁是郁闷,是忧郁,是很强烈的一种忧伤在作祟。但不是的,它到最后是一种被压抑的感觉,像一个很大的黑洞,所有东西都被吸进去了......

抑郁是一种慢性毒药,它的毒素来自各种方面,包括:家庭的打压、社会的冷漠、生活的重负、自我的封闭、体内激素失调......这些都像堆在人们胸前的碎石块,一旦超了负荷,又无法进行调节,人就可能会抑郁,会垮掉。

近年来,中国已逐渐成为抑郁症大国。在中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4.2%,无关性别、不论年纪,任何一个群体都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你无法得知,抑郁这条恶犬什么时候就会盯上你,或是你身边的人,也难以知晓,它盯上某人的具体原因。而在抑郁症患病率逐年增高的同时,就诊率却不到20%,大部分的民众对心理疾病仍存有误解及污名化,使得许多患者宁承受身心上的痛苦也不愿接受治疗,最终导致无法挽救的遗憾发生。人们总在悲剧发生后追悔,责问抑郁患者为何这么傻,却不曾想过,也许正是自己的不理解、不关心,堵住了患者求助的嘴,是压垮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抑郁并非洪水猛兽,它本身的力量并不强大。它可以非常严重,频繁地诱导患者自杀,也可以安静地暂时寄宿在患者身上,只等内外界合力将它拔除。有的人以为只要和抑郁症沾上关系,这辈子就完了,自己给自己封住了阳光照进来的孔,其实这也是对抑郁症的误解。心病虽难医,但并不是无药可医。并且如果不是特别严重,除了药物治疗,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治愈。

纪录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对抗抑郁,总结之后我得到这样几个关键词:理解、关爱、陪伴、勇敢、消除病耻感。而这些关键词最终的指向还是对抑郁症的认识。

我想,纵使疗愈的方法千变万化,最终还是得对抑郁症有正确的认识,这些方法才能发挥疗效。正确地认识抑郁症,是要认识抑郁症是什么,认识它的诱因,认识疗愈方法。如果都能正确清楚的认识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就会减消病耻感,积极对抗抑郁;医生就会根据患者自身状况,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身边人就会对抑郁患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爱,帮助他们一起抗抑;社会大众就会对抑郁症多一点包容,对彼此少一分冷漠,积极参与到抗抑宣传中......

看着纪录片中入镜的一张张或青涩或铺满皱纹的脸,听着他们讲述自己从患病到治愈的经历和感受,我为他们感到庆幸与骄傲,因为他们身边都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无私陪伴着自己的人,因为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努力的活着,勇敢地对抗抑郁。但在镜头背后,还有许许多多抑郁症患者直到最后都没有走出阴霾,原本鲜活的生命有的还在监护室苟延,有的早已悄然凋谢,相较于镜头前的人儿,他们是不幸中的不幸。

逝者已逝,抑郁症带来的悲剧也已成为过往,而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认识抑郁症,接纳抑郁症群体,让阳光不仅能够洒进我们的心中,也能穿过重峦叠嶂洒进抑郁症患者的心中。毕竟,谁不愿拥抱温暖而明媚的阳光呢?

抗抑郁观后感 篇3

“我们不是矫情,我们真的只是生病了,我们都是温暖、善良的好人。”

临近高考的时候,经常会莫名其妙的产生焦虑。胸腔就像横亘了一把尖刀,深呼吸一口都会引发巨大的刺痛。时常需要重重的捶打,过一会儿才会有所好转。

那段时间时常会焦虑,前途渺茫,未来无望。看不清未来,也不满足现在。想来也是茫茫人海中微笑的孤独患者。

幸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状况逐渐消失。认识了很多值得信任朋友和老师,拥有一些不可复制的经历和回忆。家人身体健康,最爱的小太阳也在身旁。

那些悲伤的,微笑的抑郁症患者啊,都是孤独的勇士,在“活着”和“死亡”之间踯躅抵抗。那些离开的人,用别人的话说就是:“他们并没有失去生命,他们只是走出了时间。”那些继续活下去的人,都是孤独的天使,他们只是有段时间感到不开心,到总归要笑着活下去。

左灯右右右行,我觉得你只是一个不开心的天使,阴差阳错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权当掉落凡尘的天使,去到一个特别的地方历练一番,然后变得更识“人间疾苦“。最后,华丽转身。

很高兴认识你,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但总归还是认识你了。

抑郁症观后感1000字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抑郁症观后感10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抑郁症观后感【篇1】

之前关注了一个话题“如果身边有人抑郁了,我们可以为Ta做什么”,其中有一位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本书内容很短,全部是以漫画的形式呈现,文字简练,可画中的蕴含的信息很多,尤其是从抑郁症的视角来诠释他们看到的灰色的世界是怎样的。

阅读本书可以对抑郁症的症状及他们的问题有初步了解,也能明白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些平时外人看起来的乐天派会突然自杀,就是他们会因为害怕别人发现他们的脆弱,而去伪装,为了保护自己把自己搞得更累。

我更多是想从“陪伴者”的角度来写我的个人书评,本书的作者是两位,患上抑郁症的丈夫和照顾他的妻子。我刚拿到书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对于抑郁症而言,对方需要的是一个让他感到信任和安心的角色,双方应彼此认为亲密,这样的陪伴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按照书中给的建议去做。

如果你没有办法获得他的信任、或者他对你像对其他人那样,这样的陪伴会把你自己搞得很累。

书中对于陪伴者的建议:如果他不主动提起,当他是个正常人,偶尔支使他做事,使他意识到自己没有被人区别对待,有个人价值。在他主动提起病情的时候,和他讨论,可以陪他看医生,监督他吃药。但不要说一些类“你就是想多了”或者“加油”这样的废话,他们每天都在很努力的让自己活着。陪伴者应该对抑郁症有科学的了解,了解抑郁症的症状,理解这是由于大脑缺少某些物质的分泌而产生的病情,需要药物干预。

以不经意的方式关心他,不要做的太刻意。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就默默的陪伴,让他知道你在旁边。作者形容这点是你能给他的最好的帮助。在和他相处的时候,如果对方将你当做亲密的人,可能会在你面前暴露许多负面情绪,你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被他感染。告诉他能救他的只有自己,不是你。很遗憾,我没有获得对方的信任,这点没有切身的体会。

如果对方情况比较严重,请记得保管好他可能自残的工具,或者一些你认为有用的电话,监护人、120等。最后,如果看到这则书评的你,也是和我起初一样,想要去帮对方,我想告诉你,你要明白你们的关系,确定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对方是否需要。

抑郁症观后感【篇2】

前一段时间,大概是因为青春期,总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时常在你一定得了抑郁症和你不可能得抑郁症之间徘徊。所以在网上找了找关于抑郁症的书,希望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建议,以此来给自己一个答案,至少可以在低落的时候帮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本我认为很专业也很有意义的书,它的名字叫渡过。

《渡过》的作者是一个曾经得过双相情感障碍的记者,书里讲了很多关于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药物的作用,家属和社会应如何处理以及一些患者的故事。

我觉得我读这本书最有意义的有两点。

一是了解了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有些类似于抑郁症,它会使人情绪低落、没有欲望、呼吸困难但是它不像抑郁症是持续的,它会有狂躁期一个让人忽然精力无比充沛甚至有些兴奋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人会感觉自己有无穷无尽的体力,不管做什么都不会累,整个人经常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睡眠减少、体力活动增加、心跳加快都是明显的症状,在这个时期,患者经常会误以为自己好了,但其实它只是下一次转相(也就是从情绪的一种极端转到另一种极端)的开始。

然后我就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得了双相情感障碍,因为18岁到20岁以下的人相对于抑郁症更容易得双相情感障碍。在此之前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就像是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无法解释,无法预测,它可能忽然一下就使我自闭,也可能突然就让我表现得像个多动症。不过后来我就否定了这一猜想,只有当某一状态或行为干涉到了正常生活才叫病,我既然还能够没有太大心理障碍的正常上学,就证明这还在可控范围内。

第二个是关于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看法。《渡过》的作者张进,在书里说,双相情感障碍确实带给他很多困扰,让他生不如死,但同时,因为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时候他无力做其他事情,所以他能够静下来,去回顾自己的过去,总结自己,反思自己。当病好了的时候,他比以前更加清晰自己要做什么,并且更容易付之于行动一个连死都挺过去的人,还有什么畏惧的呢?

我很敬佩他,也很感谢他。我第一次听见有人给予心理疾病正面评价,这也让我对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有了另一个层面的认识。

我曾经在某个科学公众号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它的意思就是容易得抑郁症的人(基因方面)很有可能比一般人更优秀,因为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文章认为,可塑性和韧性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二者必取一舍一。一般人韧性比较强,能够适应比较恶劣的环境,就像蒲公英一样,在哪都能长;而那些容易得抑郁症的人,就像是兰花,虽然对环境的要求很苛刻,但是一旦绽放,就会令所有色彩都瞬间暗淡无光。

总之,抑郁症也好,其他的心理疾病也好,只要有心,都是可以发现它们有利的一面的。

抑郁症观后感【篇3】

首先五星献给作者严谨的态度,其次,请好好对待、陪伴,你身边的、你喜欢的每一个人。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虽然有一些对于抑郁症的印象,但现在再看回去才发现实在是浅薄的不值一提,以前会更多的以为抑郁症大概率是心理疾病,完全没想到患了抑郁症的人整个身体从内而外都已经不是正常的了,身体机制的运作都发生了改变。

读到3亿这个数字的时候触目惊心,如此庞大的患病群体在当今医学条件下几乎可以比肩任何一种疾病,无法想象在我们身边会有这么多人饱受抑郁的困扰,更无法想象他们过着怎样一种生活。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待身边这种看似“心理性”的疾病时,的确往往带着不屑一顾的态度,以为只不过是简单的情绪低落过一段时间自然就好了,最常用的方法也不过是几句不痛不痒的劝慰。然而这些正常人听着再正常不过的劝慰,很可能是给抑郁症患者的一把刀子,他们的大脑已经没有办法识别、处理这些信息了,这是一件无比恐怖的事情。

真的是仿佛在一个身体里装着两个人。

在作者客观严谨的陈述中,似乎又意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抑郁症目前几乎是没有办法完全治愈的,哪怕暂时性治愈了,也不排除再次复发的可能。

这听上去更加恐怖,假如一个人一辈子都在经受这种苦难,不止伴随着身体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还要经受住心灵拷问,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思想,没有办法理解世间的一切事物,从而没有办法融入社会……起码在心里,孤独至死。

认真想了想,大概能让抑郁症患者好上一些的,除去药物治疗,只剩下真正的陪伴了。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体验过孤独,抑郁症患者对于孤独的感受尤为强烈,我在想真正的、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暖意的陪伴是不是能够治愈这种疾病,就像陪伴能够让我们脱离孤单一样。即便不能治愈,我也坚信会让他们好一点儿,从主观的意愿上来说,心灵是可以被慰藉的,心情开朗的人往往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主观上的情绪未必不能给身体带来改变。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善待、陪伴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抑郁症观后感【篇4】

抑郁症对我来说一直概念模糊,直到最近看到金晨的访谈,她说从小就是挺扛造的一个人,从没想过自己也会得抑郁症,她说虽然停药康复了,但那种可怕的记忆永远忘不掉,说直到现在她也不能赖床,因为她需要每天的第一缕阳光。

偶然发现这本书,对抑郁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许是外部生活中的压力与刺激,也许是性格里的要强不服输完美主义,甚至或许找不到绝对直接的原因(当然万事皆有因),从身体到精神爆发的生活动力的全面瓦解,这就是抑郁症。所以它不仅是心理的问题,还伴随着严重的生理问题,令人痛不欲生。书里有句话说,别对抑郁症患者说加油,他们会更痛苦,因为不是他们不想加油,而是发动机已经瘫痪了,连修理加油的力气也丝毫不剩了。

或许这就像重感冒一样,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可能遇到,但即使死一般的痛苦,也有微弱的光告诉你它会好会治愈,即使心里的伤疤还在。或许正因为生活有那么多苦与无奈,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才如此必要。愿每一个人都能被自己善待,都能与生活和解。

抑郁症观后感【篇5】

慢下来,静静地读给自己听

01

你需要在内心找一个空间,装下那个你认为“不够好的旧的自己”。

接受它的存在,我们才能在这种接受中不再消耗能量去抵抗去谴责去逃避。

我们才能在平静中,轻装前行,去塑造一个新的自己。

02

感情的输赢,不是你最终有没有赢得他,

而是你有没有,活成一个不带遗憾的自己。

03

一个有自己的价值观,可以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不被他人的行为影响和动摇自己的信念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04

关键不是改变他人,而是我们应该在这样一个世界如何活着。

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如何定义自己,如何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

05

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所指的不是在他人眼里,你是怎样的你,

而是在你自己的内心里,你相信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一个你控制不了的世界里,过得幸福获得解脱的真正方式,是和自己达成一致。

06

做别人的情绪旁观者,而不是拯救者,不要动不动就把别人的情绪承担在自己的身上。

07

如果关系里连关于感受的对话都没有,这样的关系能满足什么人?

也许只能满足,“被物化”“去心灵”的人。

08

不要总是把事情,放在你和另一个人之间。

而是可以让感受、情绪、体验,在你和另一个人之间流动起来。

给感受一个可以流动的时间空间。

09

小孩子其实什么都懂,他的潜意识就像海绵在捕捉所在环境里细枝末节秘而不宣的一切,融刻进自己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人格,形成了模式。

10

我们习惯把感受包装在事情里面。

总是谈事情,不谈感受。

11

情绪,需要被处理,

我不是在找一个人处理我的事情,而是一直在找一个人,处理我的情绪。

12

不同的人之间,就是不同的潜意识在交流,潜意识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

彼此之间产生的爱,和彼此付出的行动的反应,也会因此而大有不同。

13

自卑的人常常是这样的,先有了“我不够好”的潜意识先入为主的判断,然后再去搜集去证实自己不如别人的证据。

14

因为人性的关系,在这个世界里,爱本来就不是绝对和纯粹的。

既不是100%的纯度,也无法永恒,会随很多条件改变。

15

在觉得自己不够被爱之前,要搞清楚的是,你去索爱的那个人,他具备多少给出爱的能力。

爱的多少,不是你努力要就有,也不是他努力给就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

16

或许,他以你看来匪夷所思的方式来对待你,那就是他在这段感情甚至所有感情中的极致,

对于不够好的爱的回应,你有权利选择,离开。

17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孤独?

因为无论拥有多少物质,拥有什么位置,但是你最需要的还是,你的心有人可以看见和交流。

18

一定要问一个只有一百元的人借一千元,一定要在一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身上不断挖掘爱的证据,除了让自己越来越痛苦失望,不会有任何收获。

不要把你的自我,建立在对方支付不起的爱上。

19

在保护你的身体健康、让财富增值、养育后代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灵魂,

关注自己的感受,别让心灵枯竭。

20

很多人,根本没有在关系里处理感受、表达感受、接纳感受的技能,

是因为,在原生家庭里,在他成长的最初,他的感受,就没有被人好好地处理过。

21

我们在关系中,找的其实是一个处理我们情绪的转换器,

谁拥有这样的转换功能,谁就能更多地带给对方幸福。

愿我们,都拥有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

22

最不幸的事情,不是你得到的爱相比他人更少,

而是你因此判定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灵魂。

23

我们虽然活在关系里,却不能为关系而活。我们虽然如此地渴望爱,但我们也不能只为得到爱而活。

我们要建立自我,为自我而活。

既不为关系,也不为了爱。

24

在爱情面前,诚实地表达自己,远比姿态重要。

25

感情中把自己保护得太好的人,最后还是会伤了自己。

好像是个悖论,但却很真实,

因为你也许会在余下漫长的时间里,怪自己在这段感情里,没有尽力。

26

一个人,如果没有看清和觉察自己本身的脆弱,没有看清自己转化负面能量的系统其实作用微弱,

还在关系中,不断掏空自己,去为他人提供正面能量,而不进行自我滋养和补给,那么结果是危险的。

27

有的人,会有一种本领,去掏空他人,控制他人,绑架他人,

以爱之名,以付出之名,以牺牲之名。

他们的本能深谙此道,根本不需要头脑的刻意筹划。

就像婴儿吸吮母乳,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一种停不下来的需求。

28

我们之所以习惯于在一种自我责备和攻击中去努力,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就是常常在“责备和攻击”,而非“鼓励和支持”之中,努力。

29

带着“我不够好”的内心标签去努力,你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

负面思维、消极暗示、没有觉察的潜意识模式,

只是拖住了你成功的后腿,其实是牢牢捆住了你的两条腿。

30

很多人以为,自己只要实现了某个目标,就可以用大价钱去别人那里,赎回自己的人生了,

这个大价钱,就是你给自己设置的障碍,这个大价钱,就是别人的看法在你的世界里,重要的程度,这个大价钱,就是你的心,被这个社会潮流影响的程度。

抑郁症观后感【篇6】

虽然不喜欢看这类书,但也看了,而且写了。

抑郁症,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很多人或多或少听过,但真正了解的人却少之又少。事实上是,有的人明明被抑郁症困扰多年而不自知,而有的却是一时无法排解的抑郁状态便自我怀疑定性为抑郁症,更有很多人明知是抑郁症,却讳疾忌医,无法面对,其深层原因便是强烈的病耻感!一人身患绝症,还可以换来些或廉价的或真诚的怜悯和同情,而即便是在今天,不少人还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抑郁症,哪怕是身边至亲至爱之人!他们也无法理解!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无病呻吟、做作矫情之病,甚至有人把抑郁症当作精神病人看待,戏谑和歧视者皆有之,悲哀至此,难怪真正的轻度抑郁症患者会选择沉默和隐瞒,毕竟,不但要忍受世俗亲友的异样眼光,而且可能要在现实中付出极高昂的代价!躯体的病痛,内心的折磨,却不能对外界所道,煎熬程度便可想而知。

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关注我们!一、抑郁症不是想不开,不够坚强,它是病了,真病了!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理和情感问题,而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器质性疾病。二、真正的抑郁症治疗必须通过一定的药物,尤其是中度和重度患者,也许最后战胜它还是要依靠内心的“自渡”,但专业的医生和药物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三、“他渡”也很重要,心理治疗也很关键,也许人们不经易的一句关切的问候,就是我们走出泥淖的动力。有时不需要劝解和开导,只需要陪伴,静静地陪伴即可。四、轻度抑郁症是可以在不用药的情况下自我恢复的,哪怕有反复,但可以“自愈”,对此我坚信。五、抑郁症并非全是性格内向人的专利,开朗外向者也可能拥有,很多人内心十分痛苦,但在亲人、朋友、同事面前,经常表现得有说有笑,以掩盖自己的郁闷心境,这种非典型的隐匿抑郁症值得注意。六、假如你总觉得“生无可恋”,不断思考死与生的问题,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请一定要让他人陪伴,因为抑郁症的阴影早已在你身边徘徊了。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所以,让我们用心倾听自己的内心,好好地做好自己。可笑的是,这个社会,总有很多人,凭自己极其狭隘的主观臆测来面对这复杂、曲折的人性,轻易地以对与错来评价人和事。他们不懂的是:有时候,宽恕和慈悲远比是非判断更重要!

听听平安夜的钟声吧,为所有饱受抑郁困扰的人们祝福!

抑郁症观后感【篇7】

随着知识大爆炸,人的大脑已不堪重负;加上来自社会、家庭、工作上等精神压力,每个人心理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你是否有出现那种极度让你悲伤的事情?你是否有让你陷入类似愧疚、后悔、气氛和绝望的情绪当中?不过这不用怕,这只是一种短期的抑郁情绪。通常有抑郁情绪的人,当问题解决了的时候,你的抑郁情绪就会自然缓解并恢复正常状态。

但是,抑郁症就大为不同了。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抑郁症是积累的,是慢慢养成的,人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为一个有抑郁症的人。患抑郁症的人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有时过分自负,有时过分自卑,有时过分杞人忧天。从最初的稍微有些悲观到病情日益加重。

你或许知道,有一种心理疾病叫自闭症,科学上认为这是由于染色体和遗传方面的紊乱导致的。抑郁症很像自闭症,不同的是自闭症是整个人格的编码都错了,而抑郁症只是所有编码中的一个区间,当人患病时,就好比人生进入了这段错误的编码中。

治疗抑郁症的关键点不在于医生,而是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他们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和给你无私的包容。治疗抑郁症的重点,是改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豁达自己的心胸,培养自信。

当你从精神泥沼里走出来时,你会发现,天依旧是蓝蓝的,人生依然是如此询丽多彩。

抑郁症观后感【篇8】

走出抑郁症误区——

通常我们都认为,抑郁症只是心理、情感问题,只要谈谈话,疏导疏导,“打开心结”,就能“走出来”。

抑郁症是一种器质性疾病,而非简单的心理问题。

什么是抑郁症?

①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志

②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的动力

③多巴胺——传递快乐

如果这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人们就会失眠、焦虑、抑郁。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心理疾病,殊不知抑郁症首先表现为生理疾患,那时,患者完全不会知道自己得的是抑郁症。比如,头痛。这种疼痛是一种钝痛,不剧烈,但沉重,有重压感。它有如一片乌云,盘踞在你的大脑里。有时候突然消失,就像是被风吹走;但你不敢轻松,因为你知道它还会不期而至,你恐惧地等待着它的到来……再如,胸闷、胃痛、肩颈痛、耳鸣、心慌、食道堵塞感和烧灼感,等等。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躯体症状;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有一个患者曾经电话里对我哭诉:“我现在全身没有一块地方是好的。”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曾不假思索地认为,抑郁症是患者意志不够坚强所致。现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许永远也不能体会患者内心的挫败、孤独和苍凉。由于大脑发生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他遭遇意志无法控制的精神障碍和痛苦。局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居高临下甚至带有一丝优越感地同情、开导或者指责他们,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

好吧,一直觉得抑郁症很神秘,仿佛蒙着面纱,一直想了解。直到今天才翻来第一页。

因为今天看了一个微博上的视频,信誓蛋蛋,他们聊的一个话题,关于抑郁症。一直很大大咧咧、乐观开朗的钢蛋,讲到这个话题,一直在擦眼泪,我是很震惊的。他说,他有一个朋友,前段时间,得了抑郁症,可是他没有给足够的帮助(我猜主要是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怎么帮),现在说这些,他的朋友已经听不到了,太晚了……他在节目的最后,反复在说的,这个病是可以战胜的,这可以战胜的。

好吧,从来没见过男人哭。带着克制的、后悔的、内疚的甚至有一些负罪的感觉。他没能帮到他的朋友。节目最后,他一直在反复提醒看节目的观众,患者不要放弃、朋友要给予关心和帮助。

有一些心酸、有一些无力感。想帮助不知道怎么帮、不知道有没有用。

昨天看到一段这样的话,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他说,我现在最羡慕的是那种卖肾买iPhone的人。他说:“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可思议,但我特别希望自己能为了某个东西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付出一切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我现在有抑郁症的倾向。我现在最大的悲哀是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我全力以赴的事情。”

有一位患者,他的朋友们努力让他开心起来,带他去吃美食、旅游,让他干适量的工作以获得价值感,等等,百无一用。后来,一个朋友尝试着问:“假如你所有的愿望都实现,你会高兴吗?”他听了,想了一会儿,无力地摇了摇头:“没有愿望。”我认识一位患者,仅仅是疾病早期,就萌生严重的不祥念头。她告诉我,在家里,看到儿子穿着新衣服活蹦乱跳,心里就非常酸楚:“妈妈明年这个时候就看不到你这样快乐了。”

绝境中的人不知道如何自救。绝境外的人,不知道如何帮忙。

真正能帮上忙的,只有医生。

西医、中医、心理、练功、瑜伽、灵修、念咒,等等。到底哪一种有效?在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西医的疗效最为确切;心理疗法应该有效,但受很多条件限制,较难把握;中医是否有效,尚待科学验证。至于练功、灵修、瑜伽、念咒之类,基本不靠谱。

我们已经知道,抑郁症就是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三种神经递质失衡。所以,药物治疗的主要就是平衡这三种东西,并且,稳定。

多了,削减一点。少了,补一点。达到平衡。

而其实药物和药物之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金龙医生也认为,药和药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就看怎么用。

对医生来说,技艺高低就在于如何将某种药的疗效发挥到最佳,以及将该药的不良反应减少到最小。

而,抑郁症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很多

在服用这些药后,我逐渐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头疼、头晕、内热、尿潴留、震颤,等等。记得震颤最严重的时候,我手抖得无法用筷子把饭菜吃到嘴里;喉咙无法发声,说话像低吟,一天里说不了几句话;双腿发软,迈不开步子,走起路来觉得高低不平,下不了楼梯;味觉失灵,嘴巴发苦。这些天,是我有生以来最痛苦的时期。同时服用这么多种药(加在一起每天服用十几粒),药的正作用没有产生,副作用却一个不落地出现了。那一段时间,我内心充满了绝望,不知道哪一天是终点。我对自己说:“熬了四个月,终于是这几种药把我打垮了。”完全是靠理智,遏制住想自杀的念头。记得那时乘电梯,我都用理智告诉自己,远离电梯旁的窗口,就怕自己瞬间冲动一跃而下。

折磨抑郁症患者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更多的是药物的副作用。

但是,因为副作用就停止用药吗?不可以的。

这道选择题,只有两个选项

A副作用B死亡

其实,也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题,答案只有一个。

治疗的过程,就是医生对患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的判断,多退少补。尽量减少副作用。如何减少副作用,完全靠经验。他们几十年来长期大量用某个药物,就会摸透那个药物的特性,熟知如何将那个药物的疗效发挥到最佳,如何将其副作用减少到最小。

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因为患者随时可能撑不下去,崩溃、跳楼。医生必须快、狠、准,精准判断、果断用药。

而撑下去的人、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人,获得重生!

犹记药物见效的那一天:如同一个密闭的房间,被厚厚的窗帘遮挡,不见一丝光亮。突然,“唰”的一声,窗帘被一只手强有力拉开,灿烂的阳光瞬间破窗而入,穿透了整个房间。

抑郁症观后感【篇9】

科普抑郁症和对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建议对我意义不大。

有一些建议,其实之前看书也看到过,自己在历次斗争里面,意识到确实应该那么做,也一直在鼓励自己。但是有些时候就是做不到啊。

书里提到以整化零,就是把一件你看来压力很大的时候,哪怕是最基本最日常的事情,化成很简单的一步一步,再去逐步完成,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压力,但那种时候,就是做不到,我知道这样会容易很多,但还是会一直躺着哭。

还有就是不要逼迫自己,我一直觉得很多事情,你不要过分在意,顺其自然就好了,比如失眠、早醒……书里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早上醒的早就爬起来看看书,出去散散步,或者做个早饭、洗个热水澡,随便做点儿什么都很好,让你觉得放松和愉悦的就好,哪怕玩一会儿单机游戏也成,但是最好不要是会引起情绪波动太大的联机游戏。不要强迫自己睡觉,也不要苛责自己,可能我本来的计划是五点钟起床,但是我凌晨三点多就醒了,强迫自己入睡也睡不着,反而会让自己更难受,我怎么这样,连睡眠也无法自控,为什么别人的睡眠那么easy,睡眠质量还那么好……别想这些,辩证来看,我早起的做事效率很高的啊,而且能安静独处,我很喜欢合上书的时候,转身看看窗外,天刚刚放亮的感觉。我的情况,四个小时睡眠足矣,晚上回来也没感觉特别疲倦,睡眠质量还可以。

当然了,最近状况又有变化,我的睡眠太多了,白天也特别困,虽然困倦疲惫早就是日常了,哈哈哈,就像我的暴食和很多别的事情,涝的涝死,旱的旱死,两个极端来回跑,就是很难保持那个微妙的平衡。之前每天睡四个小时,也很好,最起码我还能看看书,好歹可以哄骗自己还是做了点事情的。作文最近睡眠质量就超级差,经常做噩梦,但就是醒不过来……再醒过来,已经六七点了,洗漱也很难做到快速,我已经前一天晚上收拾好背包,但是……起床和洗漱变得异常困难,有生之年啊,我居然也会大早上一直躺在床上啥也不干,一躺好久…这算不算赖床,哈哈哈哈。之前是醒来躺床上干瞪眼,我很希望自己能快速再次睡着,但终究只是收获失望和沮丧,觉得自己超级差劲。总之,别逼迫自己,也不要太在意这些,适得其反的。我偶尔也会放任自己纠结一下,指责自己什么的,但那又不是我的错,不是任何人的错,心态上顺其自然就好了,但不是啥也不干、放任自流。尽量做到合理、规律的饮食和锻炼吧。

还提到了饮食和自杀倾向,不得不承认,书里说的可能是对的,尤其是暴食,哈哈哈哈,well,包括酒精和咖啡因,书里一直建议少碰或者不要碰,不需要永久戒掉,至少在抑郁症的恢复期不要,睡前不要猛吃东西,不要在床上看书看电视,一些建议的实用性,因人而异叭,要因地制宜。

抑郁症观后感【篇10】

抑郁症笔记(三)

①杏仁核——情绪(愤怒、喜悦、悲伤、恐惧)

②丘脑——接收大部分感觉信息并传递给大脑皮层对应区域,控制高水平大脑功能(如演讲、行为反应、运动、思考、学习)

③海马——记忆、回忆、恐惧感(如,一朝被蛇咬)

④血清素——调节睡眠、食欲、抑制痛觉

⑤去甲肾上腺素——血管收缩、提高血压,触发焦虑

⑥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感动

人的大脑中有100亿个脑细胞,宇宙也有100亿颗星星,但目前人类对大脑的了解,还远不如对宇宙星球的了解。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原文我忘了,大概意思是说:情绪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开朗和阴郁是交替的。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自然规律。既然每个人都一样,就要学会调节。生气的时候先学会冷静。保持冷静是最好的调节方法。

管理情绪,可疏不可堵。

如果实在解决不了,那就随它去。

“随它去”,自从我学会了这句话,我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那些纠结、执念,没有意义。

学会取舍,学会放下。人生就是不断地放弃。有些事情,是注定不可能做好的,我们无法控制,也无法影响。对这类事,想亦无益,不想最好。乐天知命,等候命运的决定。对于不可挽回的事情,要坚持隔离式思考。一码归一码,不要将不相关的事情混同考虑,免得满盘皆输。

陈奕迅的歌里唱的那样:其实你知道,烦恼会解决烦恼,新的刚来到,旧的就忘掉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个大的麻烦,确实解决不了,就在大脑中把它封闭起来,暂且搁置。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书、爱过的人。

其实,还有你受过的委屈、受过的伤害。

前段日子热播剧《都挺好》,明玉小时候受过的所有的委屈,当然还有她的倔强和她的机遇,塑造了她的性格。

她一生渴望家庭,渴望被爱。

一个人的童年创伤,被一层层防御所覆盖,最后终于被击穿,表现为心理障碍。

好吧,我又写了一篇没有主题的作文,还好高中语文老师已经不教我了,否则要被我气死

我以为离题千里已经很过分了!可是你居然连题都没有!!

…………

抑郁症观后感【篇11】

(一)首先,看了一些评论,对于想从本书中感觉到文采的人,我只能说,这只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述,作者又不是作家,只是一个普通人,叙述又不是编小说,这种文章不能也不该虚构(个人认为涉及道德),所以,那些想要看到文采或内容精彩的人,恐怕要让你们失望了。

(二)其次,我发现对作者经历给他“感同身受”的人,几乎都是经历过抑郁的,而那些不理解或觉得不真实或矫情的,几乎都是没经历过的。这就更验证了,真的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而这本书,本来就是写给“少数人”,也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理解的,所以对于“多数人”的不理解,我觉得也是正常,但是“不理解”没关系,但是请真的不要把自己“道听途说”和某些“经验之谈”说的“言之凿凿”,很容易误导人,虽然这是一个“打字不用负责任的年代”,但还是希望大家可以“不明真相,不做评论”,因为对于一个抑郁症的人来说,敢于把它写下来,去回忆那些事情,已经是很大的勇气和毅力了,在此我必须感谢作者。

(三)最后,对于本书的内容,这只是一位“中毒抑郁症患者的叙述”,它有它的普遍性和共性,也有特殊性和作者个人化的东西,所以有的部分会感觉“说的就是自己”,有的部分又感觉“我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这很正常,如果全部内容都对上了,这种特别高的相似度概率才真的不大。而且无论是“患者”出于“救赎”还是普通人出于“好奇”来看这本书,一定要记住这只是作者个人的“经验之谈”,肯定有好的和适用的地方,也肯定又不适用于自身的地方,不要全盘接受,也不要一味否定,根据自身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另外关于作者抗拒药物治疗这一点,我要说,如果是轻度,根据情况,也许可以不用药物治疗,自己调节,但到了中度就要辅以药物,尤其是重度,必须吃药,关于一些“奇怪的想法或偏执”,吃药真的有用,希望大家一旦感觉有什么情况,及时去正规的大医院去检查,及时的和家人朋友沟通交流,不要一个人硬扛着,早发现早治愈的概率就越大,拜托拜托。希望没有抑郁的人不要经历抑郁,正在经历的人可以早日走出抑郁。

(五)说一句非常个人的话,我认为抑郁是一种特殊的苦难,是一种“际遇”,我不会感谢抑郁,也不会痛恨抑郁,自己如果能完全走出来,只会感谢“在抑郁中努力而拼尽全力的自己”,如果不能完全走的出来,也只能选择握手言和,它是众多“意外”的一种,而人生往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外。

《姥姥》观后感集锦


以下内容“《姥姥》观后感 ”为读后感大全收集整理。有些优秀的电影对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那些情节不断与我们的思维交融,产生了不少心得。这些想法我们可以写进观后感,方便自己查看或者和别人分享,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言辞恳切,论点鲜明。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姥姥》观后感 【篇1】

《外婆的家》观后感

今天窝在床上看了韩国的电影《外婆的家》,77岁的外婆与7岁的外孙的故事。

我挺经常看孩子,虽然我很喜欢他们,但是小孩子的精力旺盛,一般两个小时我就会觉得有点疲乏,感觉需要谁和我换班下,让我喘口气。而且我又是一个一定要午睡的人,不午睡觉得很痛苦,所以到了午睡时间,我就会把孩子交给他们的妈妈。这时我就会想以后我当了妈妈,午睡时怎么办呢?

经常能看到姐姐和嫂子对孩子超出我了解的爱与忍耐,但是也能经常听到她们忍耐到极致的发泄与责怪。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想要什么,我想要玩什么,我想要做什么,他们是无法想到说有什么后果,或者说考虑到他人,暂时先放下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当你的意愿与他们的意愿总是背到而驰,而且听从他们的愿望又会伤害到他们,这个时候怎么办?有商量,有哄骗,有转移,有威胁,有恐吓。有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他们的呢?是和风细雨,还是棍棒教育呢?

早上看这部电影时,经常笑到不行,心想这小破孩。有的时候也会感动,眼泪就留下来。这部电影是到一个位于深山只有八户人家的小山村里拍摄的,里面的场景很纯粹,奶奶也不是真正的演员扮演,而且是个哑巴,不能说话,可能这应该是导演刻意追求的简单。

小男孩在辱骂外婆迟钝、聋子、哑巴的时候;小男孩直接推掉自己不喜欢的食物或东西的时候;小男孩恶作剧地捉弄同村哥哥的时候;小男孩偷外婆的银发簪去买游戏机电池的时候,可能有的人又会得出小孩子真的是魔鬼,或者说这孩子小时候就这样,长大肯定会变坏。

外婆在面对外孙的时候,虽然不能说话,但并没有从表情肢体上去厌恶或者责备外孙。她尽力地去满足他的要求和愿望,无言的关心与陪伴,没去跟他计较与生气。可能她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不懂得很多人生的知识与大道理。但她却拥有无言的大爱。

我想里面原始的村落,淳朴的村民,导演要追求展现的是现代复杂的社会所缺乏的简单与本真。我不明白里面在心口画圈是什么意思,后面百度后才明白,是对不起,外婆不生气,反倒是亏欠。

小男孩是羞涩的,就像我们有时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知道要回去了后,默默地帮外婆穿好了所有针,反复教外婆写我生病了和我想你两句话,隔着车后窗对着外婆在胸口画圈。(读后感)这一刻明白小孩子本性是真善美的。

每对父母都会担心自己没做好,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怕提供不了孩子最好的环境,但是外婆的环境是如此穷困,也不会说话,但她却教会她的外孙最重要的东西。我想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和无言坚定包容的爱就是最重要的了。当然,父母也是人,也会有情绪,可以理解,不要过分自责,他们已经是在尽力地付出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

《姥姥》观后感 【篇2】

外婆的家》又名《爱·回家》,是韩国导演李廷香执导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城里长大的小外孙到从未见过面的山里外婆家生活的一段时间里,从最初对外婆的不接受,到最后被外婆无私的爱感化的故事。

故事非常简单,但影片呈现出的简单朴素的生活场景和非常真实的生活细节深深触动了我。当影片中满头白发、柱着拐杖、腰弯成九十度的外婆出现时,我瞬时湿润了眼眶,从此泪流不止,有几次心疼的不忍再看,当平复后继续看下去,眼泪又再次涌出。我想让我心疼到流泪的就是外婆那满头白发、拄着拐杖、佝偻着向前的身体,不能说话、只能用手抚在胸前进行的表达,简单的让人窒息的生活和维持生活的艰辛以及小外孙不能体谅甚至是嫌弃的举动。让我感动到流泪的就是外婆那佝偻依然坚强向前的身躯,不能说话依然无声的用无限的包容去爱着自己的外孙,很难听明白小外孙的话依然努力去按自己的理解为小外孙做出了水煮鸡。外婆的爱无声胜有声,无私而深厚,平凡而伟大,她在尽最大可能去爱她的小外孙,这样的爱怎能不让人感动?外婆简单淳朴,无私博爱,毫无所求,孤身生活在如此简陋破旧的茅草屋和闭塞落后的环境中,不能说话依然受到旁人的尊重,这样的外婆怎能不让人心疼?

当小外孙一点点被外婆无私深厚的爱感染的时候,他对外婆的爱也在一点点回归。当从集市回来,他偷偷把自己喜欢的饼干塞进外婆的袋里。当看到外婆生病,他着急的用毛巾给外婆降温。当要离开外婆,他连夜帮外婆穿了用不完的针,教不识字的外婆写“我想你”“我病了”。当与外婆告别,用手抚在胸前划出那句外婆经常对他用的手语—“对不起”时,那个任性的小顽童已经懂事了,他在外婆无声的爱中找回了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情感——亲情,这是多么令人欣慰!

这部影片于2002年放映,没有明星阵容,除男主角和他妈妈外,其余包括外婆都是当地村民本色出演,而当时男主角也不过是十岁的小男孩。影片却用最本色的表现和最简单的生活细节表达出了最真实的情感,外婆和小外孙那种宁静却浓浓的亲情,真切地勾起我关于外婆的记忆,我脑海里不断涌现出儿时和外婆的生活片断,这是隐藏在我内心深处最难忘最纯真的记忆。

也许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永恒记忆的人和事,尤其是电影诠释出的外婆和外孙之间这种朴实、纯粹和自然的亲情,应该是人这一辈子牵系一生、永不磨灭的情感。这部影片勾起了我们对亲情的记忆和礼赞以及个人反省,这也许就是影片所表达的意义和成功所在,它敲开了我们温暖和爱的心房,虽然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我们却泪流不止。

《姥姥》观后感 【篇3】

最近老师播放一部感人的影片让我们欣赏,影片描述一个单亲妈妈暑假时带小男孩回乡下外婆家的故事,刚开始小男孩很讨厌外婆,常常对外婆大吼大叫,但在外婆细心照顾下,小男孩感受到外婆对他的爱,他学会如何体贴外婆、关心外婆,最后,他们离别时依依不捨的画面,让我觉得非常温馨。

我的外婆也是独自一个人住在乡下,我们怕她孤单,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去探望她。寒暑假时总会回去跟她作伴,我最喜欢跟她一起买菜,因为无论什么菜,她都能煮一桌丰盛的佳肴;我生病的时候,她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她陪我聊天、做功课,陪我度过漫长的假期,所以我每次都是非常依依不捨,回到家后我总会马上打电话跟她报平安,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影片中的外婆与我的外婆都有可爱的孙子陪伴她,但是想想社会上仍然有很多的独居老人没有亲人的陪伴,一个人过着孤单的生活。虽然我的年纪还小,没办法关心其它独居老人,但是等我年纪比较大时就可以当志愿者,帮助更多独居老人,让这个社会充满爱与温馨的感觉,也希望大家都能发挥爱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独居老人,让老人家们也能感受祖孙相伴的幸福感。

《姥姥》观后感 【篇4】

最近老师播放一部感人的影片让我们欣赏,影片描述一个单亲妈妈暑假时带小男孩回乡下外婆家的故事,刚开始小男孩很讨厌外婆,常常对外婆大吼大叫,但在外婆细心照顾下,小男孩感受到外婆对他的爱,他学会如何体贴外婆、关心外婆,最后,他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画面,让我觉得非常温馨。

我的外婆也是独自一个人住在乡下,我们怕她孤单,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去探望她。寒暑假时总会回去跟她作伴,我最喜欢跟她一起买菜,因为无论什么菜,她都能煮一桌丰盛的佳肴;我生病的时候,她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她陪我聊天、做功课,陪我度过漫长的假期,所以我每次都是非常依依不舍,回到家后我总会马上打电话跟她报平安,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影片中的外婆与我的外婆都有可爱的孙子陪伴她,但是想想社会上仍然有很多的独居老人没有亲人的陪伴,一个人过着孤单的生活。虽然我的年纪还小,没办法关心其它独居老人,但是等我年纪比较大时就可以当志愿者,帮助更多独居老人,让这个社会充满爱与温馨的感觉,也希望大家都能发挥爱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独居老人,让老人家们也能感受祖孙相伴的幸福感。

《姥姥》观后感 【篇5】

今天窝在床上看了韩国的电影《外婆的家》,77岁的外婆与7岁的外孙的故事。

我挺经常看孩子,虽然我很喜欢他们,但是小孩子的精力旺盛,一般两个小时我就会觉得有点疲乏,感觉需要谁和我换班下,让我喘口气。而且我又是一个一定要午睡的人,不午睡觉得很痛苦,所以到了午睡时间,我就会把孩子交给他们的妈妈。这时我就会想以后我当了妈妈,午睡时怎么办呢?

经常能看到姐姐和嫂子对孩子超出我了解的爱与忍耐,但是也能经常听到她们忍耐到极致的发泄与责怪。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想要什么,我想要玩什么,我想要做什么,他们是无法想到说有什么后果,或者说考虑到他人,暂时先放下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当你的意愿与他们的意愿总是背到而驰,而且听从他们的愿望又会伤害到他们,这个时候怎么办?有商量,有哄骗,有转移,有威胁,有恐吓。有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他们的呢?是和风细雨,还是棍棒教育呢?

早上看这部电影时,经常笑到不行,心想这小破孩。有的时候也会感动,眼泪就留下来。这部电影是到一个位于深山只有八户人家的小山村里拍摄的,里面的场景很纯粹,奶奶也不是真正的演员扮演,而且是个哑巴,不能说话,可能这应该是导演刻意追求的简单。

小男孩在辱骂外婆迟钝、聋子、哑巴的时候;小男孩直接推掉自己不喜欢的食物或东西的时候;小男孩恶作剧地捉弄同村哥哥的时候;小男孩偷外婆的银发簪去买游戏机电池的时候,可能有的人又会得出小孩子真的是魔鬼,或者说这孩子小时候就这样,长大肯定会变坏。

外婆在面对外孙的时候,虽然不能说话,但并没有从表情肢体上去厌恶或者责备外孙。她尽力地去满足他的要求和愿望,无言的关心与陪伴,没去跟他计较与生气。可能她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不懂得很多人生的知识与大道理。但她却拥有无言的大爱。

我想里面原始的村落,淳朴的村民,导演要追求展现的是现代复杂的社会所缺乏的简单与本真。我不明白里面在心口画圈是什么意思,后面百度后才明白,是对不起,外婆不生气,反倒是亏欠。

小男孩是羞涩的,就像我们有时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知道要回去了后,默默地帮外婆穿好了所有针,反复教外婆写我生病了和我想你两句话,隔着车后窗对着外婆在胸口画圈.这一刻明白小孩子本性是真善美的。

每对父母都会担心自己没做好,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怕提供不了孩子最好的环境,但是外婆的环境是如此穷困,也不会说话,但她却教会她的外孙最重要的东西。我想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和无言坚定包容的爱就

《姥姥》观后感 【篇6】

爱·回家,又名外婆的家,好久没有好好看一部电影了,也好久没有好好写观后感了,只是这部电影还是比较打动我的,思绪万千,这不是一篇影评,这只是一些闲言碎语,个人所想。

机缘巧合,看到说这部的电影的小视频,当时有点被打动,感觉要找一个自己心情好的时间看一看,心情不好的时候还是不要自寻烦恼。看完之后,不出意外的,不是很好受,想了很多东西。

以前看《挪威的森林》,我说我有一个瞬间原谅了以前的自己,让我更加客观的看待过去与现在。现在看《外婆的家》,没有特别大的触动,只是或多或少看到了一些影子,过去的,现在的,可以被原谅的画面。

小时候发脾气,搞破坏,故意打人,不明白亲近人为何不会生气,或是说很明确的惩罚。后来长大的时候,受不了别人家的小孩子乱玩我的东西,领地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哈哈哈。而现在,当那个小侄子瞎来的时候,把精致的茶杯摔碎的时候,我内心竟毫无波澜,什么时候我也这么包容他了。

年岁渐长,所能接受的最坏变得更多,所能承受的后果也更多。虽然很多时候都是被迫的,但确实需要自己承担。

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这部电影很真实,十六年前的电影,留着时代烙印,一些我们做过的故意、破坏、恶作剧,一些我们遇到的单纯、善良、淳朴,让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光着脚丫跑的年纪,扬起的尘土在记忆中不曾散去。

我不想回忆过去,因为回忆这种东西是共享的,和对的人一起提起,才有意义,更因为回忆会骗人,因为我不知道我还会记得哪些发生的事,我不想知道我失去了多少人,以前的故事和人,干嘛拉出来鞭尸,然后彼此不快,面对那么多丢掉的东西,又有多少意义,还不如假装不记得。也不用告诉自己,你又虚度了多少光阴。

这一段过度解读,慎读慎读,跳过跳过。小男孩去找另一个小女孩,带着许多许多期待,回来的时候,遍体鳞伤,受到了伤害过的朋友的保护,得到外婆的慈爱。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我们倾其所有,不惜代价,伤害了我们的朋友、亲人,但朋友亲人还是会那样接受我们,在我们受伤后陪伴着。也可能我们有恃无恐,才这样做,无关对错,毕竟另一半才是陪我们走完此生的人,可能有,可能没有。突然想到,如果没有被伤害,是不是就不会发现身边的朋友亲人的好,应该是发现不了吧,发现的时候,应该也失去了。

每个人的心里柔软的那一面,舍得的舍不得的,忘掉的忘不掉的,时也命也。

一开始就做好完结的准备,该配合你演出的表演,谢幕后,就不要追究。你写道没想到我们以前那么好,我感觉我还是那个我,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你那里,不那么重要了。

是在下唐突了,不闻不问,不言不语,不悲不喜。

个中滋味,胡言乱语,聊作看客。

《姥姥》观后感 【篇7】

镜头中那小子撇着嘴,嘲笑恶语咒骂外婆,瞬间升腾出想揍他的冲动持续到片尾,玩游戏机、想吃肯德基、抛媚眼过家家,恶搞小推车。剧中没有角色替我教育他一顿,这说明李廷香比我有涵养,她原本就是要启迪我们如何去教育小孩。

故事很有冲击力,山路、稻田、绿树、疯牛、二嘎子;小石屋、明媚阳光、清澈雨滴、蛙声臭虫老南瓜,可惜那小子像被流放一样,一个怪异的城市垃圾机器在咆哮着,以往的生活劣迹逐一暴露。缺乏勇气、心存邪念,贪玩、只想着自己。然而这些词汇你接受了...重复了...说出口了,并斗争了,你就放大了罪恶,可能成就败类罪犯,外婆没有针对性做任何事,只是做了人性的善。故事的结尾就是另一个走向。

没有失败的肯德基就不用去卖老南瓜了;没有去卖老南瓜,就没机会吃巧克力汉堡了;没有想着泡妞,就没有金艺芬一个人去探望膝盖坏掉的老姐妹;她们告别的那句话,你们没有泪崩吗?

没有淋着雨抓回的老母鸡,就没有外婆发烧。

正是这样,有一束光照进了那小子的心。

然后就是接到信了,教外婆学写字,孩子的善良和智慧被激发出来了。

片尾突然想起的钢琴小提琴二重奏,优美而哀伤,仿佛两种岁月两种人生,两种倾述;当相宇在车窗上洒泪和外婆挥手时,他的人生已经修复完成;只是这孩子的妈妈,是刻意要控诉一批人吗?妈妈的心比她的灵魂还要僵硬,你们滚回城市去,不送!

当金艺芬岣嵝这身躯,一个人走过长长的石板山路,镜头长焦变化,孤独漫长无声,回到山顶的小石屋,归属到她自己生活。是绝望、是无欲、是天道的生活。

难道,就是为了告知家长们一件事,揍是不对的!

是,不全是!宽容抚慰灵魂,找到那束光照亮他的人生。

航天观后感集锦


一部优秀的影片能够发人深省,不同的人观看一部作品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体会。观后感是智识积累和人格塑造的过程,写作能力的进步可能在写日报时得到体现,什么样的作品名观后感才算优秀而有创意的呢?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航天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航天观后感(篇1)

星期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航天展。

一进去,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卫星、火箭的模型,有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嫦娥号,在电视上我还没见过这些飞船呢!见了这些科技就会想到:现在的科技可真发达呀!

每个火箭有三个空仓,最后只有一个空仓能返回地球,那就是返回仓,返回仓是航天人员休息的空仓。其余两个分别是操控仓和能源仓,操控仓是航天人员在控制火箭的时候,在这个空仓中工作。能源仓则是用太阳能吸收电源,给火箭各个空仓电源。

在宇宙中,有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我们就在八大行星之一——地球。地球旁边有一个月球,为了考察月球,中国曾经派出了“嫦娥”号卫星去考察它。月球上有水分,而且非常适合种植物,所以非常适合让人类住,如果地球的资源没了我们人类就可以住在月球。

我们玩了一会儿,突然发现有一个星球称,可以到任何星球上称体重,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月球。我按了月球,体重居然轻了六倍,在冥王星上竟更轻。

啊,这次航天展让我学到了不少的航天知识。

航天观后感(篇2)

二0二二年四月十六日,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令全国人民热血沸腾的日子,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因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中的三位宇航员成功着陆了!

看!天空中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个焦黄焦黄的铁球,“咻”地一声冲过大气层,像一条绚丽的长龙,令人胆颤。过了几分钟,铁球“砰”的一声,打开了降落伞,铁球渐渐地变慢了,最后“轰”的一声,铁球安全着陆了。大地仿佛都震动了起来。随着铁球大门打开,医护人员们检查好宇航员们的身体后,把他们抬了出来。宇航员们微笑着报告自己的身体情况:“感觉良好!”全场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衣服,由于长时间在太空中,他们的皮肤格外的好。

被称为“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来到女儿面前,把一个“星星”送给了她,并说道:“看,妈妈摘到星星了。”她们都开心地笑了。多么幸福啊!

看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妈妈握着我的双手,铿锵有力地说道:“他们在太空中住了一百八十三天,他们是令人敬佩的,我们要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敬佩!

看着他们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我激动不已,心中都是自豪和骄傲。今后,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让祖国的科技更加发达,让祖国更加强大!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航天观后感(篇3)

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给我讲过《嫦娥奔月》这个凄美的神话故事,从此,我的思絮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飞到了那神秘的月亮和神奇的宇宙中去了。我常常在静谧的夜晚,遥望那皎洁的明月,尽情放飞我的思绪:月亮上面到底有什么?真的有嫦娥吗?真的有玉兔在捣药吗?

后来,随着我渐渐长大,我知道了那只是一段美丽的传说是人们千百年来对飞的追求和向往。

再后来,当我更大一点的时候我从网络里、新闻中知道了中国的航天业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飞速发展着。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02年12月30日,中国的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一次次地震撼着世界,一次次地刺痛欧美航天强国那傲慢的神经,中国发展的速度让他们听到了身后传来追赶的声音,可是中国的航天业却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也发射成功,第一次载人飞行,杨利伟,第一个在太空中出现的中国人,飘渺的太空中从此有了中国人的声音:“太空,我来了!”紧接着,在2005年10月12日,聂海胜、费俊龙两位中国航天业的先行者驾驶神舟六号再一次出现在太空中,这一次,中华儿女的脚印真真正正、清清楚楚地印刻在太空中,那飘扬的五星红旗就是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决心。2007年10月24日关注中国航天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那一天,嫦娥一号运载火箭也在西冒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虽然嫦娥一号在人们的视线里只停留了20秒,但是就是这短暂的20秒,凝聚了中国航天科技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努力。嫦娥一号和随后发射的天宫一号在太空中顺利对接,就像两只巨大的手,在太空中扭成一个拳头,一只宣告中国崛起的铁拳!

我再也忍不住了,激动地热泪盈眶,那压抑了许久的航天梦再一次高涨起来,那是我儿时的梦想——做一名能遨游太空的女航天员!为了能实现这个梦想,我从现在起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掌握更多更好的文化知识。当我长大的时候,就能祖国对我的希望,圆我儿时的梦想!

想到这儿,我多想快些长大,穿上航天服,驾驶着航天飞机,去遨游那浩瀚的宇宙!

航天观后感(篇4)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

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同时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如今,载人航天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奏响着新时代的华美乐章。

1992年,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大决策。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此起步远航: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浩瀚太空,开始谱写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崭新篇章。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中刻下属于中国人的数字,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终于成真。在载人航天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创造让世人赞叹的一个个新纪录。

一次次中国飞天的步伐,留下的是民族永恒的记忆——中国人来到了太空,而且有信心、有能力飞得更高更远。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为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重点工程。中国载人航天起步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如果按照别人的老路走,我们将永远落后于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实施以来,创造了成功率100%的优异成绩。“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下次任务永远不会是上次任务的简单重复”……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尽了载人航天事业辉煌背后的艰辛和努力。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广大航天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满怀激情,无私奉献着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伟业铸就精神,精神造就伟业。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至今,没有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不可能创造特别的业绩。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中科院院士包为民说,载人航天事业取得如此历史性成就,离不开这种精神力量的推动。

“特别能吃苦”诠释了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浩瀚太空令人神往,但是它对人类的要求极为苛刻。在攀登“天梯”的训练中,中国航天员们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低压缺氧耐力检查,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航天员冒着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甚至气栓的危险,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形容:“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很难熬过来。”在超重耐力训练中,航天员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按过。在以航天员为代表的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铸就辉煌、创造奇迹,离不开航天人的艰苦奋斗。

“特别能战斗”诠释了航天人独立自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工程论证、立项时,就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思路,跨过国外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自豪地说:“中国航天火箭上、飞船上的发动机,全是我们自己的。这是逼出来的自力更生。”

“特别能攻关”诠释了航天人攻坚克难、勇于登攀的品格作风。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形成了12种不同类型的火箭,能满足发射不同轨道、不同重量卫星的要求,具备了发射载人飞船的能力和技术物质基础。为支撑载人航天事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技人员又重点突破了高可靠性、逃逸系统、冗余技术等3道难关。为保证长征二号F火箭具备高可靠性,科技人员采用了55项新技术,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制了堪称世界级课题的火箭故障检测诊断系统,确保中国航天员安全进入太空。正是发扬不畏艰险、特别能攻关的精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技人员抓住一切机会提高火箭可靠性,最终完成了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别能奉献”诠释了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一人飞天凝结万人心血。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航天员、火箭、飞船等各大系统在内,每次载人飞行,有超过10万名技术人员用齿轮咬合般的团结协作托举起英雄飞天。从几十年如一日刻苦训练、等待飞天的航天员,到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广大一线航天人,他们的坚守与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厚重的一页。

经过几代航天人奋斗拼搏凝聚而成的载人航天精神,不仅是托起飞天梦的精神之翼,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加快建设航天强国、铸造中国航天新的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年,“两弹一星”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见证了我国从航天大国不断向航天强国迈进。

曾3次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每一次成功和进步,都离不开载人航天精神的引领,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火箭人”这样感悟:载人航天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

载人航天精神贵在“特别”,也难在“特别”。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落实在行动上,就是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状态、高质量的工作标准、高质量的工作作风、高质量的工作成效。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加快建设航天强国、铸造中国航天新的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航天观后感(篇5)

星期六,我看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航天飞机》。

一天,一家飞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它一会儿俯冲,一会儿爬升,一会儿翻筋斗,显得很得意。突然,一个庞然大物腾空而起,只见它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飞得无影无踪了。飞机想:这是什么呀?怎么飞得这样快呢?于是,它便去找智慧老人,想问个究竟,智慧老人笑着说:你刚才看到的是航天飞机。你能飞两万米高,它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四个多小时,它只需要飞七分钟。智慧老人停了停,又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它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它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飞机越听越不自在,智慧老人看出了飞机的心思,说:航天飞机有它的长处,你也有你的长处,你的作用也是航天飞机替代不了的呀!

看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短处,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瞧不起别人,要相互取长补短。

航天观后感(篇6)

你喜欢航天飞机吗?听了我的介绍,我相信你一定会喜欢我的。

我的脑袋尖尖的,身体庞大,机翼呈三角形,体型是普通飞机的三倍多呢!我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机舱、机身和机尾。第一部分载人,第二部分是安装和回收人造卫星的地方,至于第三部分就是安装发动机的地方喽。

别看我个子大可我很灵活,飞得比普通飞机要快要高呢!普通飞机最高也只能飞到二万多米,而我却能在离地球十几万米远的宇宙中遨游。普通飞机最快的时速也只不过五百到八百公里,而我每小时却能飞五千多公里呢!了不起吧!

我的作用也很大呢!我可以让人类在太空旅行,让人们实现到别的星球上去生存的愿望。我最拿手的本领是用来发射、维修和回收卫星,甚至还能用来截获和破坏敌方卫星。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喜欢上我了呢?

烈士观后感集锦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烈士观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从小到大,我们都观赏过许多精彩的影片,观看作品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一本好书让你留下的不仅仅是观后感更是一种人生的影响,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烈士观后感【篇1】

周末过后的第一天,我漫步的走进了校园,看见宣传栏上醒目的几个字眼,原来清明节到了,早早的就人为学校的板报刻画好了一片新的场景,走进教室,老师们都到了,然后老师教我们坐下,好像有什么任务似的,接着就说起了明天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地点是观看高桥烈士陵园,大家都高兴了欢呼了起来。

第二天清晨,大家都早早的集合在了教学楼下的大操场上,准备出发。活动的内容是观看高桥烈士陵园,这同时是我校举行艺术节和革命主题教育月的开幕式。当我们来到烈士陵园,一进烈士陵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刻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这是陈毅市长的题词。两旁雕刻着格式的浮雕,两边青松挺立,万古常青。

“悼念仪式开始!”喇叭响了,我们个个站直身子,摘下帽子。伴随着乐曲献上花圈,大家低头默哀。当我见到胸前的红领巾时心情格外激动,久久不能平静,红领巾、红领巾你是红旗的一角,你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要好好学习,珍惜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就这样它把我引进了缅怀先烈的哀思中。悼念仪式完毕后我们开始观看革命烈士博物馆,观看解放上海的影片,观看了英烈厅等,这些都给我增长了解放上海的历史知识,使我受益匪浅。这次活动真有意义,它使我进一步了解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

观看后烈士园,所有的人都被那些曾今的英雄所钦佩,我们心中都顿时都像要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烈士观后感【篇2】

这天,08国贸二班的同学们在这一齐哀悼,一齐祭奠!我们手里握小白花儿,一个之后一个地把小白花儿摆放在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前中间。我们明白他们都是英雄,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宝贵生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们久久地站在墓碑前,心里很沉重与敬畏。虽然我们不明白他们是在哪场惊天动地的战役中牺牲的,但我们明白他们都是在战争中与敌人殊死搏斗的英雄,是他们的热血铺下了我们走上完美生活的红地毯,是他们用生命谱写了祖国和平繁荣的完美篇章,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虽然我们去的烈士陵园很肃穆与庄严,但我们敬献的花圈为烈士陵园增添了几分生气。期望烈士们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祝福与崇敬!他们的付出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并在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前进。我们真的很幸福!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几项仪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三分钟默哀”。在肃穆庄严的纪念碑前,在严肃的氛围中,我们真正地诚心的默哀。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几十年前战士们英勇奋斗,捐躯卫国的壮烈场面。他们很多人都风华正茂,但为了解放中国,为了解救亿万中国人民,他们英勇献身,舍己为人。他们的精神和壮烈牺牲的壮举都会永载史册的!

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就应努力学习“五四”运动精神,并且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要有当祖国接班人的决心,并为此不断奋斗!更要珍惜我们这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与强大,也让和谐的生活更加完美!

烈士观后感【篇3】

4月1日星期三,早上我们在区委书记王文涛同志带领下,去参加上海市革命烈士陵园举行:共和国永远铭记——黄浦区各界缅怀革命先烈诗歌朗诵会。

走进烈士陵园,穿过那条林荫道,映入我的视线的是前任总书记**题的词:“丹心碧血为人民”。这正是对这些烈士最好的描述和评价,也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

今天黄浦区各界缅怀革命先烈的同志们,依次排队来到广场,为革命烈士献上花篮,在参加诗歌朗诵会的后面有一具庞大的石像,他用一只手托住天,象征革命烈士为我们创造的一片天。

缅怀革命先烈诗歌朗诵会结束后,社区党工委副瞿书记和我们支部冯书记等几位领导带我们走进形如金字塔的陈列馆,一个个的看过去,读他们的英雄事迹,也在读他们生命的价值,看着他们留下来的物品,看着他们记的日记,顿时心生愧疚,多久没有系统的记过日记了我不是非常清楚了,陈述每天平平的.日子,就是抱怨工作和生活的不如意,在我面前的这些日记里却是为国为民的抱负,是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今天生活安逸的我们,是否已经忘却了我们所肩负的重担——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看着那些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油画,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对死亡的无畏,在炮火中冲锋,试想现在的我们有谁还能如此的面对死亡?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我们之中又有谁是真正的勇士呢?当然现在的社会不需要我们这样做,但是中国共产党任重而道远,需要的也是这般的勇敢和毅力,因此,年轻的朋友,别让你们的青春虚度吧!你们要做的还有许多……参观完这些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遗址区、碑林区,我们的心情无比沉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社会主义成就的取得,同我国近一个半世纪无数烈士的英勇奋斗是分不开的。烈士的一生,就是一篇无比壮丽伟大的史诗。他们坚定的信仰,光辉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不朽的业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做人的楷模。我们应该多学习这些革命先烈的精神,紧紧围绕在党的旗帜下,更好的为祖国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最后我走出这片肃穆庄重之地,与进去的时候不同的是我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为我向党迈进明确了方向、增加了动力。

烈士观后感【篇4】

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他就是革命先烈李大钊。

“永远的丰碑”是李大钊纪念馆内石碑上内容的题目,更是对李大钊烈士品质的赞扬。

11月18日清晨,按照单位的安排,我们乘车来到坐落在京西香山东南的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烈士雕像前列队站好,三鞠躬,并逐一向李大钊烈士敬献了鲜花。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纪念馆内。

青年时期,他留学日本,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选择荣华富贵的生活,却甘心舍弃一切,投身革命,立志为中国摆脱压迫,为人民解放寻求一条出路。19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19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反动派百般迫害,可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义无返顾的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直至1927年不幸被捕。李大钊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上,年仅38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大钊先烈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在那个革命的年代,多少仁人志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崛起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在敌人残暴的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宁愿牺牲也不愿出卖民族的利益,更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传颂,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与传承!

如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面对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感慨万千。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去发展。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最为新时代新年的我们,应秉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要牢记使命,继承先烈的`光荣传统,去做新时代的青年。

走出纪念馆,再次站在烈士雕像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此刻,这一句句誓言并不单单是几句话那么简单,他是那么沉重,那么深刻!

烈士观后感【篇5】

20xx年5月12号,我们党课2班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到武进烈士陵园,凭吊半个多世纪前为共和国的解放牺牲的烈士们。

武进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武进新城区春秋城池遗址淹城西侧,陵园于1999年初步建成,由碑楼、纪念塔、祭扫广场、引桥及纪念馆组成。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20xx多位英雄在此长眠。在低回的哀乐声中,我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并三鞠躬,寄托我的无限哀思。在我们班班长的引导下,我们缓步参观了烈士纪念馆,试图尽最大可能记住每个平凡而又伟大姓名。流连于革命烈士诗抄碑廊前,我用心去领会那慷慨激昂的文字,感受那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感受那一颗颗为理想、为幸福为之奋斗的心。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照片,一帧帧珍贵的文物史料,一个个逼真的历史场面,无不让我们感到他们仿佛还活在我们中间。或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或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由烈士们开创的和平的年代里,无须经历炮火的洗礼,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但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从鸦*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造就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少英雄豪杰抛头颅、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换来今天的和平。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矢志不渝地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在对敌斗争中旗帜鲜明、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对党忠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去奋斗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中去。

从求学时起。祭扫烈士陵园是常有的事情,小学初中时候把它当作神圣的仪式。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以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今,我来到了常州,成为一名在常州读书的大学生,通过今天的参观,真实感受到了在常州这片热土上,曾经洒下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谱写过一曲曲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我为我们这座拥有光辉革命斗争历史的红色城市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会更加热爱这片热土,让英烈们安息。

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

烈士观后感【篇6】

今年国庆,我们少先队有一个任务。就是去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后写一篇观后感。于是,我就和父母去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参观。

一走进烈士陵园的大门,一排排整齐的罗汉松耸立在路两旁,好像一个个英勇牺牲的烈士的化身在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我们参观了广州起义纪念碑、广州公社烈士墓、叶剑英元帅墓、英雄广场等。在广州公社烈士墓刚好有一个旅游团也在参观,有个导游正在讲解。于是我也过去听。从导游的讲解里,我了解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

当时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和屠杀,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以及叶挺、叶剑英、苏兆征、聂荣臻、徐向前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崔镛健等150 多名朝鲜人和苏联驻广州领事馆人员也参加了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最终失败,在14日至19日的6天时间里,有5700 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

听完之后,我感受到了那些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们是多么的高大!他们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和屠杀,不怕辛苦,不怕困难,不贪生怕死!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是光荣的!他们是为广州的自由与和平而战死的!他们是我们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这些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为我们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人生中仅有的一次生命!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我们今天这样的太平生活。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是我们应该学习烈士们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好好学习,学好本领,以后为祖国多做贡献!

参观完了之后,我们满怀对烈士们的崇敬之意,依依不舍地准备回家。这时,一阵微风吹过,耸立的罗汉松“沙沙”作响,好像在向我们挥手道别似的,我对这些烈士们的敬佩之情再次油然而生。我们尊敬、勇敢的烈士们,您们安息吧!

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不爱自己的幸福生活?当我们热情地赞美蓝天白云,大好河山时,当我们尽情地享受幸福生活,安坐课堂时,谁又知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

今年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到雨花台烈士陵园春游,通过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使我明白了:没有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中华门南约500米,陵园以自然山林与名胜古迹为依托,绵延数里。这里山丘叠绕,松柏高耸,沿路灌木成林,绿茵如毡。山上红土遍布,卵石尽显。因为从1927年到1949年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在此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各界爱国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先烈,启迪后人,于1950年修建了烈士陵园。

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烈士群雕。抬头望去,那视死如归的眼神,宁死不屈的气概,实在是泣鬼神憾天地,魂盖苍穹啊!

进到烈士纪念馆内,墙壁上挂满了烈士的照片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玻璃柜里陈列着他们的遗物。我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们英勇就义时的情景:一个腥风血雨的清晨,空旷的中华门外大街上传来沉重脚链的撞击声。全副武装的敌人露出狰狞的面容,押着一列共产党人,他们衣裳褴褛,伤痕累累。他们的脚下流淌着斑斑鲜血:“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这悲壮的歌声响彻黎明前的夜空。

我的心发出阵阵痛楚,泪水模糊了双眼。这些年轻的共产党人面对死亡,长啸当歌,一身正气,威压敌顽。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出了烈士纪念馆,沿着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山路,爬上高高的山岗。仰望着蓝天白云,俯瞰着葱葱山林,我思绪万千!一位伟人说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会牢牢记住。

当我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再次拥入伟大祖国的怀抱之中时,我感觉心中已植入这块神圣的净土,接受了这场灵魂的洗礼。祖国在我心中!

烈士观后感【篇7】

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他就是革命先烈李大钊。

“永远的丰碑”是李大钊纪念馆内石碑上内容的题目,更是对李大钊烈士品质的赞扬。

11月18日清晨,按照单位的安排,我们乘车来到坐落在京西香山东南的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烈士雕像前列队站好,三鞠躬,并逐一向李大钊烈士敬献了鲜花。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纪念馆内。

青年时期,他留学日本,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选择荣华富贵的生活,却甘心舍弃一切,投身革命,立志为中国摆脱压迫,为人民解放寻求一条出路。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反动派百般迫害,可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义无返顾的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直至1927年不幸被捕。李大钊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上,年仅38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大钊先烈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在那个革命的年代,多少仁人志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崛起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在敌人残暴的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宁愿牺牲也不愿出卖民族的利益,更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传颂,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与传承!

如今,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面对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感慨万千。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去发展。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最为新时代新年的我们,应秉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要牢记使命,继承先烈的光荣传统,去做新时代的青年。

走出纪念馆,再次站在烈士雕像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此刻,这一句句誓言并不单单是几句话那么简单,他是那么沉重,那么深刻!

烈士观后感【篇8】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全体六年级学生去参观新烈士陵园”。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欢呼起来,甭提多高兴了!

下午3点整,全体师生一齐坐着车来到烈士陵园门口,一下车,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支利剑”上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金灿灿的大字,是啊,是革命烈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把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首先我们参观了展览馆一楼,在一楼我们了解了革命烈士感人的故事以及当时艰难的生活环境及工作情况,还看到了简陋的作战武器。二楼展出的是在我们当地出土的文物,有玉器、陶瓷、衣物等,看了之后,我被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深深打动了,不由地为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

随后我们向滩羊馆走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活蹦乱跳的“滩羊”,滩羊浑身都是宝,虽然它吃的是草,但它的毛、皮、肉、奶,甚至连它的骨头对人们来说都有好处,滩羊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滩羊是盐池县的标志,不也正是盐池县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精神的体现吗?

听说为了建设新烈士陵园,盐池县人民政府投资了一千多万元呢!但是黄金有价,情无价。它留给后人的却是无尽的激励与鼓舞,让我们记住先烈的遗志发奋图强,再创辉煌吧!

钢铁观后感集锦


观后感应该保持纯净的心态以此来更好地聆听作品的真实诉求,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通过写广告语来得到展现,怎样动笔写好一份关于作品名的观后感呢?栏目特意为你整理钢铁观后感,敬请您阅读本文!

钢铁观后感【篇1】

保尔,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在战乱的时期,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最有利的办法抗战!在富人面前,他没有卑躬屈膝,他选择挺起胸膛,让别人知道穷人不是好欺负的。贫贱不能移!在暴力面前,他没有低下他的头,他选择直面强暴,让别人知道穷人也有尊严。威武不能屈!

有时,我好羡慕保尔他们两兄弟,无时无刻都是那么的团结,没有一点破绽。即使是与自己的利益相冲突或者是关系到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就每那么幸福了,从小,我就和哥哥战争在中度过直到他到外面读书。可能那是增进感情的一种方法吧。保尔,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交到了真挚的友谊,拥有此致不渝的爱情,也算是不枉此生了吧,但,你有没有想过,保尔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呢?我想,那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他拥有钢一般的意志、精神。

在保尔被瓦西里神甫赶出学校之前,他和神甫的冲突就不断的发生,不是因为上次妈妈求情,保尔一早就被人赶出校门了,自从那次以后,神甫就一直想找个机会赶保尔出去学校,好让自己痛快一翻。而今次正好是机会,谁也不能怪,怪的就怪自己和神甫结怨了吧,大家一起干这件事,谁也没有事除了保尔,这次应该是公报私仇吧,不然哪能轮到保尔选中呢,他一向都很倒霉的。就算是他倒霉吧,妈妈也总算帮他找了一份工作,暂时安身吧。谢廖沙也算有点人性,在这时候,还能去安慰一下保尔,也不失为一个死党吧。有了谢廖沙的安慰,保尔也安了心,放心去闯出属于他的世界。

在保尔用心工作的时候,一起工作的阿姨和同年人跟保尔也相处得很好,不过,晴天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在这时候,一起工作的一些工人就眼红了,觉得保尔是来抢他们饭碗的,就四处刁难保尔,好让保尔知难而退。这时候,力量的象征--阿尔焦姆出现了,他为了维护弟弟的利益,他那沙煲般大的拳头就落在那帮人身上了。最后,保尔的利益被维护了,但,阿尔焦姆却被控告伤人送进了监狱。如果说阿尔焦姆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那是简单得不得了事了,就因为保尔是他的弟弟,两兄弟有困难的时候就应该挺出胸膛,告诉他,我们不是好欺负的!

在保尔被送进监狱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同年人,那是一个很漂亮的姑娘,她的每一处都深深地吸引着保尔。那个姑娘是被迫害送进监狱的,那些无耻的官兵迫害,他们想强暴她。但是,他们失败了,他们受到了姑娘的誓死反抗,最后她被送进来了。姑娘在和保尔交谈的时候,发现保尔是一个正人君子,她知道,如果过了今晚,她就会被那些可恶的官兵强暴,她宁愿把身体交给保尔也不愿被官兵玷污了她的身体。面对诱人的双唇、丰满的双乳保尔失去了力量,那是无法阻挡的诱惑,但是,当她靠近的时候,保尔没有失去理性,而是拒绝了她,保尔想到冬妮亚就无法接受别的一切,包括这诱惑。第二天,姑娘被送走了,她的眼里充满了水晶般的液体,既包含着失望又包含着绝望,那眼神使人难受,但是,保尔更不能背弃对冬妮亚的承诺,因为冬妮亚才是保尔的唯一。坐怀不乱,足以看出保尔对爱情的那种坚贞,这是值得让我们现代人借鉴的。

钢铁观后感【篇2】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内战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他的生命中充满了严峻的考验,他通过了。在命运无数次的压迫中,他没有低头,而是顽强地拼搏,活出了生命的真正价值。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这对一个人来讲,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一生坎坷,还要经历病情的折磨,虽然保尔想放弃过,但是他还是站起来了,用另一种武器与命运抗争。那就是写作。他把自己的故事写了下来,激励着那些同他一样的人们。我们怎能不说保尔的一生富有多少的传奇色彩。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有这样的人生了。可我们不得不说保尔的故事仍然可以激励我们。在我们的人生遇到打击时,就该像保尔一样。保尔遇到的是打的困难,而我们的困难远不及他的。既然那么大的困难保尔已经战胜了,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困难呢?世界上没有永远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有敢于竞争的精神,再大的困难终会在我们面前低头的。在不断地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活出了一个顽强的人生。

从另一角度看,保尔的经历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人生,不是虚度光阴。既然世界给了我们生命就该好好利用生命中的时间。莎士比亚说:“人生苦短,若虚度光阴,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在这既长又短的人生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平平淡淡的就这样过期吗?尽管不可能像保尔一样为革命付出,那么我们还不能身边的人付出吗?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晃即逝。看来很长的人生其实会很快就过去。所以活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活出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吧,至少不会辜负这个生命的存在。

钢铁观后感【篇3】

这个暑假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书,这是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这本书讲述了保尔·柯察金的一生,保尔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小镇上,因为恶作剧,所以被退学了,因为家庭贫困,他在餐馆、发电厂做童工,受坏人欺负,他曾偷过德国人的手枪,后来认识了革命者朱赫来,为救朱赫来而坐牢,几经波折之后,终于成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保尔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多次受伤,后来因为疾病而瘫痪在床,不能再上战场了,只好全心全意用在写作上,他写的《暴风雨所诞生的》唯一手稿遗失了,但是没有感到气馁,反而更加顽强,重新写作,最后终于出版了。

我最喜欢里面的这句话:人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读完这本书后,保尔的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我要学习保尔顽强、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姐妹观后感集锦


经过我们精心整理,推出姐妹观后感,如何修饰自己的观后感呢?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成一篇观后感。 我们应该深思熟虑,写出自己独特的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与作品的联系,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姐妹观后感(篇1)

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战火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里面的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

那是在孟良崮战役前夕,一件又一件心酸而又感人的事迹发生在沂蒙山: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的妇女老人为前线战士摊五千斤煎饼、收马草五千斤、做军鞋两百双;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春英一家为摊煎饼废寝忘食;月芬为战士回娘家借粮,却正好与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为终生遗憾…..当战役打响时,全村姐妹奔赴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顶着敌人的炮火在冰冷的河水中用柔弱的肩膀架起“火线桥”,使部队能够及时奔赴战场。

兰花、黑燕、春英、月芬、秀秀、小鹤,这六姐妹,每个人背后都有无数个动人的故事,在其中我最喜欢黑燕。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童年无忧无虑、开心快乐,童养媳黑燕却从小被婆婆又打又骂,还有干不完的活,她的童年在我眼里是多么灰暗、残缺,我深深地为她难过和痛惜!但黑燕却从未屈服,她不向困难低头,像一颗小草一样顽强地活着,尽一切所能为家庭为部队做贡献:在婆家犹豫让谁参军时,她自告奋勇申请参军;在为战士们捣衣做饭时,她鼓励姐妹们到最需要人手的前线去帮忙…..纯朴善良的她,人虽柔弱,但却有许多闪光点,她的独立、坚韧、顽强,感动了公婆,感动了战士,也带给我极大的触动。想想自己,从小到大,生活的衣食无忧,被爸爸妈妈捧在手心上,一遇到困难,就茫然无措,一筹莫展,更不要说为家人,为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部电影,沂蒙姐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以后,我也要做个坚强勇敢的女孩子,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多学本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把自己平凡的生命演绎的更加精彩绚烂!

姐妹观后感(篇2)

很多人都想在文学创作领域里获得成功,大多数立志于写作的人都忍受不了成功路上的寂寞与艰辛而半途而废了,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恩都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她们写出了《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这个世界文坛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勃朗特三姐妹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牧师,母亲过早地去世让这个家庭的生活压力更大了。为了生计,她们拾过破烂,当过保姆,做过家庭教师在社会上最下层苦苦挣扎着。就是这样艰辛的生活中,三姐妹都没有放弃学习,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姐妹的创作敬礼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们曾鼓起勇气把自己的诗稿寄给当时的文学前辈―――罗伯特;骚塞,本以为会得到鼓励和指点,而她们得到的却是―――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面对这样充满偏见的讽刺与打击,她们仍然没有放弃。三姐妹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纸和笔,一刻不停地思考着,创造着。

正如古人说的那样: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三姐妹为了实现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愿望,在逆境中勇敢地面对生活地困难,歧视地眼光,讽刺地话语。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就是创造世界文坛奇迹的原因啊!

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是不是也应该学习一下勃朗特姐妹的精神呢?从现在就开始为自己设定一个远大的理想吧,也许在前进的路上和她们一样会遭遇,发生许多不顺心的事,让我们也勇敢地面对吧!

姐妹观后感(篇3)

沂蒙总附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人们缅怀那段铮铮岁月,青山秀水背景下硝烟弥漫,时光飞逝,却无法忘记那一个群体,一种信仰,一种感动着无数中国人的“沂蒙精神”。

作为一名生在、长在沂蒙大地上的儿女,我观看了山东省唯一一部向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在影片中,沂蒙山区的妇女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必将彪炳史册,在建国六十年之际,我秉着向她们学习的精神,希望能把这种为理想坚持不懈,敢于奉献的理想发扬光大。

每一个热血儿女在看过这部影片后,都深有体会:战争年代给人造成的创伤,让我们的心一阵阵酸痛,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编剧把很多真实的故事搬上荧屏,把沂蒙女性爱党爱军、淳朴无私的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让我们无比的感动。这是一次完美的视听盛宴,这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这是一次鲜活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在观看影片时,泪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湿双眼,悄然滑落。我的泪为那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捐躯和无私付出、默默奉献的英雄们而流,为我们沂蒙山区的拥军支前的妇女们而流,为那些有名的没名的千千万万个沂蒙六姐妹而流。在这种激励下,我们应该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不断开创临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新局面 。

观看该影片后,我联想到我所在的这座红色大学——临沂大学。我的大学一直秉持着以红色育人的理念。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办学理念。积极投身于红色教育事业中去。沂蒙六姐妹无私奉献,不断拼搏的精神在我的校园里处处彰显。我已作为一名临沂大学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观看影片后,我觉得,片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单是指蒙阴烟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女英雄的事迹融入到影片中,真实再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该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光荣的革命历史丰碑上,亿万中华儿女将世世代代引以为傲。

姐妹观后感(篇4)

前几天,我在南京图书馆借了两本书,其间就有一本《我的超炫小说本之无敌姐妹花》。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许琪,韩惜雪的爸爸韩力建了一所双胞胎校园,许琪和她的妹妹也在这所校园上学。望文生义,双胞胎校园只要双胞胎才能进,并且每个年级只要两个班,一班是姐姐,二班是妹妹,这样就不会有人分不清姐姐和妹妹了。一天许琪放学时,有一个女性拦住了她,带她去咖啡厅见了一个叫伊真的男人,伊真让她看了一份化验单,上面清楚的写到:伊真和许琪有99.9的可能是父女。

许琪决议,要让自己变的“坏一点”,让同学们在她走之后忘了她,这样她才能够安心去其他校园上学。许琪的妹妹趁她不注意偷看了她的日记本,发现了这个惊天大隐秘。双胞胎校园五年级的一切同学,一同去求了伊真,让许琪留了下来。从此以后,许琪和同学们一同高兴的学习。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友谊的可贵,一定要爱惜和同学们一同学习、日子的日子。

姐妹观后感(篇5)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永远的姐妹》,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我在家中是担任一位妹妹的角色,也有个大我一岁的姐姐,与这一本书一样是一家四口;这本书也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加以学习。

这本书的内容是叙述一对相差五岁的姐妹原本出生于富裕的家庭,但于一次意外中失去了爸爸、妈妈,姐妹俩被唯一的叔叔收养,但婶婶却总是藉机找她们碴,两人只好偷偷的离开,回到已被查封拍卖的旧家。姐姐虽然费尽心思保护着妹妹,却因年纪太小、能力有限,两人终究被迫分离。分别后,妹妹一心希望姐姐能早日来找她,但后来,她却从希望、绝望转而到怨恨起姐姐。而姐姐则是为了想早点接回妹妹,从寄养家庭逃离,并休学去赚钱。几年之后,两人终于围聚,妹妹也在姐姐无怨无悔地照顾下,放下怨恨,姐妹俩合好如初。

家人,绝对不是成长中的旅客,更不会是人生里的装饰,对我而言,家人是无可取代的,因为他们总是不求回报地关心我,无时无刻。很多人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才想要回头抓住那曾经拥有的幸福。现在还没真正失去过的我,或许还不明白,但我始终会了解还是自己的家最温暖,与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最幸福。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对抗抑郁观后感集锦》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对抗抑郁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