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陈情表》读后感 > 地图 > 《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3-03-18 来源:互联网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1000字。

在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一些故事细节会引起很多人的感触。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陈情表》读后感精选,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篇1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篇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也许你忙于工作、学习之中而忘了给父母一声亲切的问候,也许你很久没有牵过他们的手,更没有注意到他们头上的银丝。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很深,李密从小的遭遇就不好,生下来才几天,父亲就去世了,四岁的时候母亲改嫁,李密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的,小时候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走路,既无伯叔也无兄弟,孤孤单单,但李密从小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跟祖母刘氏的感情很深,可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卧床不起,李密伺候饮食汤药,从未离开不管。到了秦朝建立,李密受到朝廷的重任,先是被推举为孝廉,后被举荐为秀才,这时候,李密因无人照顾祖母,辞谢而未能从命,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为洗马,李密又上书报告皇上,辞不赴任,但是诏书急切严厉,郡县长官不断逼迫,李密想要为朝廷奔走效劳,可是祖母刘氏已经九十九岁了,年迈多病,于是李密又上书讲述自己无法去的原因。

在上书中写到,他感激朝廷的重任,但是家中祖母在等着他尽孝,进退两难,处境实为狼狈,“如今我已是个亡了国的卑贱俘虏,还受到朝廷的重任,宠爱优渥,怎敢另有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不会太长久,朝不保夕,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我,祖母没有我就无法熬过风烛残年,我与祖母相依为命,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实不能离家远走。”最后,他恳请皇上成全他的愿望,或许祖母能够侥幸保全余年,活着该当献出生命,死也当结草报恩,陛下被他这般孝心打动了。

人,应常常怀着感恩的心。《陈情表》告诉了我们孝心的重要性,让我们重新领悟“百善孝为先”的真谛,给我很大的启迪,及时尽孝吧,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感恩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报答,放弃某些机遇来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每个人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中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了感恩,是为了将无以回报的点滴铭记于心。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孝顺父母就应该从点滴做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哪怕是一个微信,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能体现孝心。人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孝心无价,愿以生命奉献,死也要结草图报,忠情之情一片孝心,令人感激涕零,这种朴素、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凡凡,不需浓妆艳抹只需本色,会让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不留遗憾,能孝顺父母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要让自己成功的速度快过父母老去的速度,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趁时光还在,父母未老。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篇3

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可以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陈情表作者李密,面对当朝的高官厚禄,面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面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己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保持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篇4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题记

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篇5

《陈情表》讲述的是一件忠孝两难全的事情,文章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祖母因疾病缠身,常卧病在床,李密一边照顾祖母,一边为报国恩之事担忧,最终造成“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结果。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优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种悲怆、凄惨、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泪。作者在忠孝两难全的境遇之下,最终选择了先尽孝后尽忠。反观现代,这种感人的尽孝的故事又何尝不多呢?

现代的父母,经常为了子女的幸福而劳碌奔波,但又有多少子女能领悟这份恩情,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这是我父母经常讲的一句话,小时候我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但现在我懂了。

在数个月前,我家曾经因经济问题,而一度陷入贫困。或许外人可能认为我们家笨,但作为一个有情义的人,朋友有难我们必须去帮。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在那段日子里,我体会最深的依旧是父母对我的爱。由于缺钱,我们的生活必须省吃俭用。每一顿饭虽然都比较丰盛,但这里却是父母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在一个星期五,晚餐桌上饭菜非常丰盛。一家人一边说笑,一边看新闻。突然,爸爸笑着对我说到:“儿子,你上学时,我和你妈妈过的是温饱水平的生活,一条鱼分两顿吃;但你一回来,我和你妈妈都直奔小康了。”表面上这是一句说笑的话,但这里面蕴含的辛酸,我又何尝感受不到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心酸,心中的刺痛一次次触动着我。

父母不仅给予了我们物质的支持,还给予了我们精神支持,激励着我们前进。父亲,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父爱如山,父亲是我背后最强大的靠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痕迹渐渐浮现在他的脸上,父亲老了。父亲虽然老了,但他永不言弃的精神始终未曾消磨。他每天依旧坚持运动,担负着家里的重担。每个周日,他总是想方设法的亲自送我上学。上学的路上,他总不忘叮嘱我要认真学习,不懂要多问老师。他相信付出了总会有回报的。父亲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成为生活、学习上的强者。虽然我不太好斗,但不代表我不会进步。我在学习上依旧坚持着永不言弃的精神,培养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不断追求进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于困难总要想办法去解决,永不言弃。

滴水之恩,本该涌泉相报,但父母的恩情,我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报答。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给父母最大的关爱。我们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减轻父母对我们的担忧,让他们每天快乐地生活,尽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篇6

李密曾担任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理解,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我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并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李密详细叙述自我悲苦的身世:出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我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证明祖母对自我恩重如山,自我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他期望自我像乌鸦反哺一样能够给祖母养老送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诱惑,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让李密极度的惶恐。他真诚地向皇上做出解释: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让我担当太子洗马一职,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确浩浩荡荡。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诚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向做官,原本谋求仕途宦达,并且,我此刻只是亡国奴,不敢有所盘桓。为了报答皇上的重用应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进朝为官,官至汉中太守。

李密向后人展示了他伟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图报!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篇7

《陈情表》讲述的是一件忠孝两难全的事情,文章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祖母因疾病缠身,常卧病在床,李密一边照顾祖母,一边为报国恩之事担忧,最终造成“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结果。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优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种悲怆、凄惨、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泪。作者在忠孝两难全的境遇之下,最终选择了先尽孝后尽忠。反观现代,这种感人的尽孝的故事又何尝不多呢?

滴水之恩,本该涌泉相报,但父母的恩情,我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报答。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给父母最大的关爱。我们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减轻父母对我们的担忧,让他们每天快乐地生活,尽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篇8

如果说,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那么亲情则是撑好温馨的港湾之伞。从降生到离去,它始终会为你遮风挡雨。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肺腑之言向皇上倾诉到:他从小父母离去既无叔伯,也没有兄弟,唯有祖母与他相依为命。特别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中余年”是那样令人感动,又是那样的令人心酸,这不禁让我深思:李密本可以升官发财,但是他为何那般依然决然地冒着生命危险推辞这等美差?

再深入的了解他的《陈情表》,我想我明白了他的那般决然,那般勇气从何而来。正如他所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他是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写给晋武帝,亦是怀揣着乌鸦反哺的心表达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他宁可放弃荣华富贵,也不愿意放弃亲情;宁可抗旨,也不敢懈怠报恩,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在我们功成名就之时,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的父母悄然退在了我们的身后;在我们一事无成时,他们默默冲在我们身前为我们铺好前方的路。但是,我们只是不断的向他们索求:在幼年时除了花钱就是贪玩;在壮年时,除了工作便是孩子,从未把心思放一点儿在父母身上。也许有一天我们终于想起为父母做什么事的时候,父母已然离去,这是我们除了无能的哭泣还能做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向李密学习?

就如他所言,“宠命优渥,岂敢盘恒,有所希翼,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区区不能废远。”功名利禄,只要有实力,何惧明朝?可是时光如梭啊!在我们长大之时,就是父母老去之时,他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像等着儿时我们长大那样,等着我们拥有一切之后再来陪伴着他们了。所以我们应该深思李密的《陈情表》,更应该学习李密的勇气与精神,在能抓住的时候,牢牢抓住亲情吧!别只顾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忘记了身后逐渐老去的父母。

我们说,每一对父母与子女的相遇都是注定的,却忘了问,父母天生就是父母吗?忘了问,爸爸妈妈这个千呼万唤的称谓背后的男孩,女孩是谁?在做父母之前,他们也是王子与公主;在做父母之后,他们甘愿沦为提款机与保姆;在你成为他们的全部之前,他们是那样的洒脱,在你成为他们的全部之后,他们却是拥有千万种顾虑与担心,这便是伟大的亲情。

请在还算及时的现在,多多陪伴家人,多听听父母的唠叨,多分一点儿心思给他们,路从今日起亲随。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篇9

刚背会了李密的《陈情表》,我觉得家里有小孩的都要让他背会,我的人生经历不过才三四十年,所见所闻可以说相当有限。但在这短暂三四十年里对我内心冲击最多,力量,让我最痛的只有一个字,就是“孝”。近到亲戚朋友,远到父老乡亲,少年时风风火火,中年时意气风发,但是能够安享晚年的……

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便是“孝”。读了《陈情表》后,更是临表涕零。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一个人,六个月大就没有了父亲,四岁母亲被逼改嫁,九岁还不会走路,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姐妹,连一个近一点的亲戚都没有,只有一个祖母扶养他,而祖母又多病,离不开汤药。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衣食无忧,住的是高楼大厦,出门汽车代步,入室空调暖气。我觉得我们已经很幸福了,为什么还有人有哪么多的忧愁?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因为李密很孝顺,又有文化,当时的太守推荐他为孝廉;后来刺史又推举他为秀才;他都因为祖母生病无人照看,不接受任命。不久朝廷又特别下了诏书,封他为郎中;没多久又让他做太子的待从。他都上表说明情况,不去就职。

这个事情如果放到现在,大家一定会说他傻。放着朝廷大官不做,在家里伺候老太婆。李密是对的,他知道孝敬祖母是根本,做人不能忘本。读后感·李密并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很简单的道理,这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试想人如果和动物一样,父母老了就把他们推到荒郊野外,听任其自生自灭,那人还是人吗?人何以称为万物之灵?乌鸦尚知反哺,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呢?

曾子说孝有三等,第一,子女到了能够自己谋生的年龄阶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第二,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第三,子女力求发奋图强,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篇10

刚背会了李密的《陈情表》,我觉得家里有小孩的都要让他背会,我的人生经历不过才三四十年,所见所闻可以说相当有限。但在这短暂三四十年里对我内心冲击最多,力量最大,让我最痛的只有一个字,就是“孝”。近到亲戚朋友,远到父老乡亲,少年时风风火火,中年时意气风发,但是能够安享晚年的……

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便是“孝”。读了《陈情表》后,更是临表涕零。《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一个人,六个月大就没有了父亲,四岁母亲被逼改嫁,九岁还不会走路,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姐妹,连一个近一点的亲戚都没有,只有一个祖母扶养他,而祖母又多病,离不开汤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衣食无忧,住的是高楼大厦,出门汽车代步,入室空调暖气。我觉得我们已经很幸福了,为什么还有人有哪么多的忧愁?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因为李密很孝顺,又有文化,当时的太守推荐他为孝廉;后来刺史又推举他为秀才;他都因为祖母生病无人照看,不接受任命。不久朝廷又特别下了诏书,封他为郎中;没多久又让他做太子的待从。他都上表说明情况,不去就职。

这个事情如果放到现在,或许会有人说他傻。放着朝廷大官不做,在家里伺候老太婆。李密是对的,他知道孝敬祖母是根本,做人不能忘本。李密并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很简单的道理,这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试想人如果和动物一样,父母老了就把他们推到荒郊野外,听任其自生自灭,那人还是人吗?人何以称为万物之灵?乌鸦尚知反哺,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呢?曾子说孝有三等,第一,子女到了能够自己谋生的年龄阶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第二,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第三,子女力求发奋图强,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百善孝为先,饮水要思源,愿我们家家户户都母慈子孝,幸福美满!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编辑推荐

学习读后感1000字精选


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读后感的内涵呢?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文风质朴无华,但是真实的故事让人感动。我们可以写篇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把值得感慨和分享的情节总结一下书写出来。读后感大全的编辑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学习读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学习读后感 篇1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1000字!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最重要的是它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的阅读提示,我从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阅读,有以下两点感悟。

1.学习欲望的存在会促进更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产生。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个人而言是有益的,对于他人而言则具有传染性。教师必须时刻将“更多的东西”带给学习者:经验、超值情境、单纯的实践咨询,或是文化。他必须传递欲望。教师必须把学习者打开,即使他并不清楚结果如何。作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龄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多时候考虑和追求的,是这道题目多少人对了,谁又错了,怎样去改正,是谈心,还是单独辅导,还是利用兵教兵的机会去完成?怎样提高学生的分数?至于学生愿意不愿意我们跟他们谈心,愿意不愿意接受辅导,愿意不愿意同学的帮助,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学习如果没有欲望,教师如果不能传递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被动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算是失败的教育。

2.学习是一项持续的事业。它要求人们时刻跳出习惯性常规和自命真理。在书中,安德烈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先有概念”。他说,所有儿童和成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学习,就是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文中,作者还特别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亚做讲座的经历。在这个例子里,作者被自己在方向处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晕头转向,不分东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然而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

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但是先有概念不断地维护原有的经验,这就使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存在矛盾体。在我们比较擅长的学科的学习中,这种矛盾的影响是存在.并且固执的。打破常规,打破这种先有概念的束缚,是更进一步地学习要跨越的一个关口。这也意味着学习是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观点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告诉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学习来说,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学习者的思想结构和他可以采集的信息之间的多重联系。不过这些互动从来都不是即时的、自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一种媒介。教师、专业人员、传授者等等,必须促进怎个个体的意义生产,陪伴他,对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扰。学习者是通过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借由自身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代他学习,但必须在场,因为学习者不能一人学习。

学习读后感 篇2

读了几遍后使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就谈谈读完这一文我的感受和体会。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从思想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作风,即为书中讲的主观主义的态度,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毛泽东号召改造我们的学习,展开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首先分析了共产党建党这几十年来党为革命作的努力,以及党对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对马克思有了更多的了解,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是作为我党解放民族的最好武器,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会使中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具体还分析了广泛存在党内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即主观主义的倾向,并且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____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还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非马克思主义,即主观主义的态度详细说明了三方面的情形:一是不注重研究现状,二是不注重研究历史,三是不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而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违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于是,自己造出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与实际分离。毛泽东对这种主观主义态度的人作了一个很形象的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着重突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巧用对比手法将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主义态度进行对照,正反鲜明,有力地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可贵,文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注重研究现状;就是注重研究历史;就是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华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要长期坚持的思想态度,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通过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后,我的感想是:理论和实际是统一的,要有效的结合自身的工作去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与自身能力。同时学习不能盲目的去学,要有策略、深刻探究、有针对、有目的的去学习,同时分析一些案例从中吸取经验,学会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去创新。

学习读后感 篇3

《学习的答案》读后感2000字!

觉察与学习有关吗?

因为自己这几年一直都走在持续学习的路上,并且目标是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所以对学习方面的事情特别关注。这本《学习的答案》为终身学习者赋能就强烈地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本书教你觉察学习、致用学习、分享学习三种学习方法,还有信息、动力、计划三项学习资源,从而达到更好的认识自己,达成目标,赋能他人。

其中我对觉察学习最感兴趣,因为之前觉得觉察就是身心灵方面的事情,跟学习扯不上半点关系。

觉察学习分为4个要素,分别是看清事实、说出情绪、记下想法、觉察真我。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看清事实。我们怎么看见事实呢?不要带任何主观意见去评价,而是要客观地去观察。作者给出了一种经典练习方法“吃葡萄干”。细想一下,其实我平时真的没有试过观察葡萄干是什么样子,只是在追剧或者聊天的时候粗暴地抓起一把就往嘴里送。当时除了甜的感觉外,也没有其他的感觉。但作者强调可以通过五感去观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先去仔细观察这颗葡萄干的样子,用手去触摸看看有什么感受,在触摸时能听见什么声音,放到鼻子前面闻到什么味道?放在嘴里咬一口尝到什么味道。这五感也可以用在提升孩子写作能力上,效果不错。对于提升观察能力,作者给出了三种练习方式。第一正念呼吸。第二是全身扫描。像用CT扫描身体那样,从脚至头逐个部位慢慢扫描并细腻地感受。之前武志红老师说过可以用这个方式来缓解失眠,我自己也尝试过,效果还可以。第3种方式是观察自己最满意的身体部位。

其次是说出情绪。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感知情绪、描述情绪、探寻情绪。感知情绪就是认识到情绪,我之前很早就想把各种情绪罗列出来,并用图文的形式来教孩子,辨认出自己的各种情绪,目的就是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书籍可以作为辅助教材,开心的是作者提供了一本耶纳斯创作的立体儿童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他将情绪拟人化成情绪小怪兽,所以我就准备把这本书买回来,和孩子一起学习。第2步是描述情绪。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去细致的描述情绪,而不是简单的开心、不高兴,还可以在词语的右侧写出曾经让你产生这些情绪的事件,并进行打分,这样可以做成自己的一个情绪档案袋。还可以写情绪日记,情绪日记之前在Mia的高效成长营里有学过,但是都还没有付诸行动,所以准备要实践起来。最后一步就是探寻情绪。其实我们可以仔细的思考一下,这个情绪背后它是有哪些情绪按钮被触碰到了,这个情绪按钮和我们以前经历过的一些深刻事情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被称为我们内心的一些印痕。我们把它深挖出来,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还有消极情绪背后也有它积极的一面,要学会寻找。

其次是记下想法。记下想法可以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回溯想法,就是从结果倒推回去,想清楚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和路径。第2个方法是自由书写。这个我自己也是有很深的体会,我试过有一段时间早起自由书写,写完之后自己心里觉得特别轻松、特别舒服。不停的快速的写,可以记录下来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包括灵感。

最后是觉察真我。真实自我有4个角度,价值观、特长、兴趣和信念。关于兴趣,作者提出可以给自己写一张快乐事情的清单。快乐清单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小确幸,可以把微信里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夸奖,截屏保存下来;还有自己喜欢的音乐、食物,还有其他的物品、回忆等,都把它可以罗列出来。这样就能让自己更加快乐。那我们怎么样来找到真实的自我?可以通过觉察、接纳、跃迁这三步,实现自我的成长。接纳就是要允许一切发生。在自我接纳中有两个原则,就是正向和自主。正向就是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要用正向的态度。每件事情都找到正向的资源,悦纳自己和别人。自主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掌控自己的命运,不要被外界或外人而影响。找到真我以后,更加确认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自己,慢慢前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上是我对书中觉察学习的一点体会。作者还给出了详尽实用的付诸行动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表单,可以跟着进行练习,强烈推荐给爱学习的你们。

田俊国老师说“读万卷书不转化你也就是一个kindle”。让我们一起在学习的海洋中深潜,学以致用,分享出去,赋能他人,成长自己!

学习读后感 篇4

初看它的书名,第一感觉是又属于励志类书籍,如以前一些畅销书《学习的艺术》之类的。但细细读来,却非如此,全书没有一句提到让人如何能更好的学习,而是从根本出发,直接提出学习这种受教育方式的定义,以及从学习引申的教育的含义。

在《一生的学习》中,虽然更多的是哲理,而非哲学,但是,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还是可以从书中窥得。在克氏论证何为真正的学习与教育时,你确实可以发现其中某些观点正和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论点如出一辙,“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书中提出了我们对待生活应当持有的态度:能够自己创造性地发现整体的生活意义。这正是真正完整的教育所能达到的结果。书中所提出的对教育的观点与对生活得思考,确实可以让人更清楚明白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康德说过:我只在意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很多时候人是被外生的欲望驱使而忽视内驱的自我,而通过一本书可以学会如何更好的了解自我,摒弃偏见与预期而产生的欲望,完整的理解生活与生命,这或许才是这本书留给读者最宝贵的财产。

学习读后感 篇5

读完《改造我们的学习》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要认真研究状况,从客观的真实状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

工业设计教研室杨敬源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近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情绪,阅读了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著作。

这篇著作是一九四一年五月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一篇重要报告。对于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这种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倾向进行了分析、批判。使广大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得到提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带给了有力的思想理论保障。这篇著作重点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回忆二十年来,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我党幼年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此刻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我党经过艰苦的奋斗牺牲,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是指出了党内存在的缺点,并指出要纠正这个缺点,否则工作就无法更进一步。首先是缺乏对国际国内现状的研究,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我们要认真研究状况,从客观的真实状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违反了这一原则。其次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气氛不浓,只明白研究马列,忘记了自我的祖宗。再次就是在学习国际革命经验方面,只知学马列,不能应用于实际,违背了马列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对两种态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一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即对于周围的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第二种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不能割断历史,要实事求是。

四是提出了三点意见:1。向全党提出系统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2。研究近百年中国历史;3。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方针,废除静止的孤立的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毛主席著作提出的观点,对我们这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着重要的指导好处。

一是在学习中要注意研究我们所处的现状,把我们放在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看我们所处的位置如何,我们有何优势,有何不足。

二是在学习中要注意研究我国的历史。我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由动荡到稳定,由受凌辱到强大,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贴合中国国情的斗争之路、发展之路。

三是在学习中要注意研究外国成功的经验。我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务必向先进国家学习,研究他们发展的历程,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

四是学习务必理论联系实际。把别人先进的经验、先进的理论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博采众长,使自我提高到新的高度。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遵循毛主席的教导,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一切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为党的事业和学校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读后感北方1000字精选


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接受,也要学会加以自己的思考。最近读了作品,感受颇多,是时候写出一篇能体现作品内涵的读后感了,可以借鉴范文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吗?下面是栏目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北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读后感北方(篇1)

最近正在读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一部被为诗的小说。正如题目所示,描写的是祖国北方的四大雄浑的河――黄河、无定河、湟水、永定河。不失诗的赞誉,贯穿着他一贯的文风,大气而有力量,深沉雄厚的语言描绘着同样雄浑的河。

王蒙在《大地和青春的赞礼》中评价这是一首刚强滚烫的歌,一份鼓舞人心的精神,真切,燃烧着眼珠。

闪闪发光的河,横穿在“黄土冒”中,滚着浑厚的黄土的气息,便是母亲河:黄河。我想该是全书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段吧。读着那北流不息的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不觉想起了曾经课本里精读的那篇他的文章《汉家寨》,一种强烈的喘息震撼着人心,酷似那苍凉广阔中的坚守,像万顷铁石一般激荡着什么;那《心灵史》中哲合忍耶回民干涸阔土中的信念的追求,执着而沉重。一种无形的力量埋藏的“他”心中,激荡在黄河岩石间激起的白浪中。

他和她的心灵的触动,点缀着黄河的雄浑。我喜欢他对黄河“父亲”的比喻,拥有“母亲”河的包容孕育,而有多了父亲特有的庇护与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支持,无言的承托。像是责任,像是拼搏,孕育着永远向前拼搏的豪迈。他十年前与今日两次横渡黄河的无畏与挑战,在“父亲”的“庇护”下再登彼岸。今日入水的一瞬,她相机下“咔”的定格,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汹涌着菱角分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的宽臂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像是怒吼,像是皈依。

“父亲”般雄浑庇护的黄河,领着北方厚重的一条条河,叙说着一代人的热情。长江,在这里是不适宜的,她显得太单薄,太瘦小了。卷着泥沙,狂吼着奔向大海,黄河,庇护着代代青年,奋勇向前。

读后感北方(篇2)

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

记得半个世纪之前,第一次展读这首诗时,开头四行作为小引的诗,就吸引住了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

“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这四行诗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门,一步就跨进了无边无际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广阔的天地,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我不久写了《鄂尔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写诗的热情。当年我当然不会晓得这位“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端本蕻良。对于他,北方无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话就将北方的魂灵带血带泪地剖露了出来。而艾青把写小说的端木称为诗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当年能说出“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话,就应当被尊为诗人。

端木和艾青说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真实的境界,至少在我当时的感觉上,它绝不仅仅指荒凉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两个平凡的词,但这两个词一旦命运地关联在一起,就成为一声深情的呼唤,还有着历史的可感的深度。这是生命的自来的语言,只能是这么朴素。

一首诗,这般亲切和自然地写来,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还是第一次吧?“这难道是诗的语言?”当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诘难。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诗人用亲切的口语写这首诗,跟他着意要无遮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这么写,甚至带着挑战的姿态。排斥了华丽的矫饰,弃绝了空洞的说教语言,采用鲜活的有弹力和流动感的语言和语调,这正是现代诗应当有的艺术要素。困此,对于当年初学写诗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启迪的。它引导了一代人写起这样的带有散文美的自由诗。

艾青式的自由体诗不是离开了诗,而是更真切地体现了诗。当我们诵读这首《北方》,便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只能一口气读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顿,读者的心只能与诗人坦诚的情感一起搏动。诗的语调是沉缓的,有力的,不但没有分行的感觉,吟读时,还深深体会到这些起伏的诗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动。没有脚韵,更没有那些外国学院派的“头韵”和“腰韵”。然而读艾青的诗(不仅指《北方》),我们仍能自然地读出它内在的有撼动感的深沉的节奏。艾青的自由诗,其实是有着高度的控制的诗,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须有真情,有艺术的个性,有诗人创造的只属于这首诗的情韵,这样才显现出一个浑然一体,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广大境界。

艾青为什么执着地写《北方》这样情境的诗,还在创作中“激起了愉悦”?一方面说明艺术创作本身有着创造者的那种开创陌生境界的愉悦,但我以为,艾青当时还有另一种近乎挑战者的愉悦,这就是他从当年流行的理念中冲出来,获得解脱,这也是一种愉悦。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诗无真情实感,只凭借空洞的叫喊以达到慑服读者的声势。也还有另一些诗,无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们在孤独中制作精巧的诗自慰。艾青的全部诗没有一行是呻吟的,尽管有着那么深重的悲哀(民族的,个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须具有坚强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还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质)。不论是空洞的呐喊,还是空洞的呻吟,毫无疑问,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诗的制作。而健康的诗总是朴素的,它绝对不需要用庄严的概念和美丽的词藻来装饰。因而当年写朴素的诗,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种美学领域的战斗。艾青在论诗的文章里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读艾青的诗,特别是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写的那些短诗,一点感觉不出诗人和他的诗与读者之间有任何的隔阂,有什么心理上的距离,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写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没有浮夸,没有虚拟,读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实感,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诗人最后的几十行诗,悲哀升华为巨大的力量,且有着深隽的哲思: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这十几行沉重的诗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怀与气质。《北方》的语言和情境,以及它显示的宽阔的姿态,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国土和种族赋予诗人塑造这首诗的灵魂。《北方》所以能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诗。

读后感北方(篇3)

将《艾青诗选》捧在手中,感受近代历史的痕迹。

一本橘色的书皮的背后,满载着中国男儿的坚强,勇敢,他们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凶狠残忍的帝国列强对我们国家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将无法抹去。艾青以他苍劲有力的诗句述说着历史的悲凉。

艾青的《春》: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甜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作者将战争的胜利比作春天,用了多个那些以及将将土地比作野兽,吸着血,可以从侧面写出敌人的残忍,激烈,死伤惨重,表现出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是用无数战士的血液换来的,表达了艾青对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爱国的战士的赞美和敬佩。

艾青笔下的每一段诗歌都诉说了一段故事,表达对战士品质的赞美,对战争的痛恨。最后呼吁人们和平,反对战争。读着艾青的诗,朗诵着艾青的句子,有种浓浓的爱国情谊涌上心头,眼前拂过战争的一幕幕,不禁握起拳头。

艾青是善良的,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的初心都是善良的,是战争的无情,冷漠的改变了他们。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利益的争斗中,死伤不计其数,战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益争斗。我们应该保持初心,反对战争,人之初,性本善。

我和艾青一样,让勇敢无畏的人成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站起来,反正战争,不要在利益的世界里被污秽沾染,我们要保持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艾青,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大多以时代背景为主,以此来展开叙述。《北方》是其中一首诗。下面是由精心挑选的艾青选集北方读后感600字作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读后感北方(篇4)

俄罗斯文学是讲究写大地的,对于广阔的俄罗斯大地的深爱与忧思,这是一些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例如契诃夫、高尔基--身上最动人的特点之一。前几年出现了中篇小说《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它以苦难而又美丽的中华大地的魅力使读者激动不已。现在又有了《北方的河》,它唱出了对于祖国大地,对于大地上的艰难而又奇妙的生活,对于唱着"花儿与少年"和"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人民,以及对于永远年轻的理想和热情的刻骨铭心、始终不渝的情歌。它把他的同胞,他的同时代人,他的同行唱得心头热热的了。

这是一首刚强而又滚烫的歌。黄河不能不是这首歌的主旋律。"父亲"的比喻与横渡畅游的栩栩如生的刻画,使浑黄的、燃烧起来了的、温暖多沙的一块一块的黄河居于群河之冠。而"曲流宽谷"即"老黄土帽中的拐弯河大深沟"永定河,抱着马脖子渡过的钢蓝色的额尔齐斯河,青麦、雪山、浅山和花头巾边的湟水河,把北京西北的巍峨山脉劈出了深峡长谷的永定河,以及坚硬的冰甲咔咔作响地裂开、青黑的水翻跳着推开巨船般的冰岛的正在解冻的黑龙江,便成为黄河的补充、延伸和变奏。

张承志写实并不写意,写景、写情而又充满严肃的思辨,他既提供了形象清晰、凸现可触的众河景观,又深深地挖掘着各河的特色与众河的统一的北方的雄健粗犷的灵魂。他同时还从象征的意义上通过河流写了我们的即使破碎过也永远美丽、永远充满希望和力量的生活。那就是说,小说不但写了北方的几条河,而且写了生活的河,生命和青春的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河。

小说对于马家窑文化,关于彩陶的河的描写,恐怕不仅是顺便提及,而是有它的深意的。这样的高瞻远瞩,这样的对于历史、大地、生活的沉思,不能不给我们的引人自豪的当代文学带来新的精神境界、新的信息,这是一切鼠目寸光、小打小闹的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一切迷茫、颓废、只知无休止地咀嚼自我的作品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如果猜测作者的动机,也许张承志更有意于通过"他"和"他"的河来写那一代人,他意欲显露那一代人的奋斗、思索、烙印、选择、幼稚、错误和局限,表现他们的深刻的悲观与最终病态软弱的呻吟在新生命的欢叫中被淹没(见小说题词)。应该说,有许多地方他写得很成功,像"她"的经历对于"他"的经历的补充、修正和冲击,像"他"的艰苦奋斗、脚踏实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特别是"他"对于爱情的态度、"他"请"她"吃西餐的场面,都相当感人,像一幅彩色的、配有动情的背景音乐的电影画面。而这种栩栩如生的画面,正是张承志过去偏重遐想、思辨色彩浓郁的作品中所缺少的。

我尤其欣赏"他"关于四个真正的男子汉的豪言,"牛虻、马丁·伊登、保尔·柯察金"、"还有一个是我",这最后一句话"他"当然没有说出来。即使仅仅是豪言壮语也罢,这样的豪言壮语也是空谷足音式的黄钟大吕!一些人变得琐碎、纤细、扭捏,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肚子牢骚、一肚子怨气,久矣!尽管是安定团结的和平建设时期,尽管人们可以大听轻音乐与大看时装杂志,但牛虻、保尔·柯察金的革命理想主义与自我牺牲,难道就不需要了么?在社会风气还如此不理想的今天,扶正挽颓,保持这种情操、这种精神,也许更加难能可贵吧?壮哉斯言,革命正气,民族正气,男子汉气概代代不绝!

顺便说一下,有一些读者对张承志的作品里的男性美深为赞赏。确实,张承志的作品里处处流露着男性的眼光、男性的骄傲和热情,男性的肉体、生命、灵魂的搏动和力量,这在当今文学创作中是很有特色的,除了蒋子龙、张贤亮等少数几个作家以外,几乎没有几个人有这种雄风。《北方的河》在这方面也是非常强烈的,甚至强烈到窃以为或许多一点节制和含蓄会更好些。

但是整个来说,《北方的河》里关于社会生活的描写远远逊于它对河流、对作品主人公的思索与情怀乃至有关地理学的描写。尽管张承志在作品中企图把生活写得更实一些,也许这是一个可喜的与必要的尝试。正因为他的河写得太好了,他与"他"以外的人物包括"她"就难免令人觉得相形见绌。也许是我的偏见,我觉得他的徐华北与"她"甚至还有顺手写到的湟水边上浇水种树的老汉有光彩,还不如红脸后生与唱歌的青海妇女更能给人以难忘的印象,颜林和他的父亲就更差些。

张承志显然还没有从当今城市生活中感受到诗和力,像他从内蒙古草原、从北方的河流与土地上所感受到的那样。对结构全篇起着重要作用的"他"考研究生的故事,不仅写得匆匆忙忙,从整体来说,也写得缺乏深度和新意,更缺乏全篇作品所具有的那种杰出的气势和壮美。他这个故事没有选好,起点低了,与河及关于河的描写处于不同的精神高度上,因而也影响了和谐。

但无论如何,《北方的河》的发表令人振奋,也令人鼓舞。波浪翻滚的几条大河向着我们的文学事业发起了勇猛的冲击,它号召着更加开阔、高大、强健而又深沉的文字,它号召着向新的思想境界与艺术境界进军,它号召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的文学巨人、文化巨人的诞生。它的出现展示着一种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姿态、新的快乐和庄严、新的胸怀和更高的文化智能根基。

读后感北方(篇5)

北方的河奔腾不息的,汹涌澎湃的贯穿了他的生命。

在他——一个北方的小伙子身上,我体会到了雄浑、勇敢、无畏、热情、坚定、硬朗,我吸纳着他的力量,我感到他粗壮的血管里奔腾不息的血液在流淌,亦如他所爱的北方的河。北方的河,用粗放的水土把他浦养成人,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他的血液

他虽然有过苦难的过去,有过迷茫的徘徊,但是在当他的身躯与精神完全融入北方大河的过程中,他以一个不屈服于挫折困难的“战斗者”的姿态重现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北方的河给了他重生的力量。

在小说里,作者也写了他和她。他们擦肩而过,只是曾经遇到过,然后又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继续前行,并没有因为遇见过什么人,经历过什么事而停留、改变。可能他们注定就是这个样子的,各自有着各自的方向。但是,作为她而言,在内心深处肯定有过比较、衡量的,最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说她的选择是错的,因为每一个人肯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批评、指责。当然,他也没有,他只是默默地祝福她。我认为,他做得对。

“你的疼痛深切,我当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是呵,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就算你在那儿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北方的河,我顺流而下,躲过沙洲暗礁,越过荆棘浪口,或者带着坚毅与果断顺额尔齐斯河北上,勇敢驶入北冰洋,或者怀着执着与热情乘黑龙江东流,去拥抱蔚蓝色的太平洋。我就是我。

北方的河是幻想的河,是热情的河,是青春的河。

读后感年级1000字精选


常言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书,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会要求我们去写一篇作文,这样可以将我们阅读时的感触记录下,写好读后感,有哪些关键要点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读后感年级1000字精选,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读后感年级 篇1

《傅雷家书》是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朱梅馥、傅聪,编者是傅敏。《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 [1] 期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其儿子傅聪间往来的书信。不仅是一本充满了亲情的家信,更是一本充满哲理的好书。

傅雷的童年,是在他母亲几乎不近人情的教育与监视中度过的。受此影响,他对傅聪的教育也就沿袭了他母亲的风格,教子严格,家规严厉,加之傅雷脾气暴躁,父子之间的关系极其僵硬。有一次仅为一点小事就大吵一架,傅聪离家出走长达一个月才被接回。

后来,为了深造,傅聪出国了,傅雷给儿子写了很多的书信,而这些书信最后集结成了《傅雷家书》。在这些信中,我们能够看出一颗深切的父爱之心,即使到现在读来,岁月都无法磨灭那种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和关爱。

在这些信中,最与一般父亲不同的是,一开始傅雷在信中不断地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愧疚,诉说自己的后悔之情,后悔儿子在身边的时候待儿子太严格、太狠,并说到“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傅雷表现出的知识分子那种敢于反省的优良品质,更体现出作为父亲对儿子的真切的爱。

随着我对《傅雷家书》进一步的阅读下载,我越来越感觉到傅雷是一个好父亲,虽然脾气暴躁是他的缺点,但是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望子成龙的那种期盼。在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不断的思念之中,在一字又一字、一封又一封诉衷肠的信件之中,一种微妙的感情与关系在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产生了—那是一种宛若朋友的父子情。在信中,他告诫儿子与人说话时不要把双手插在口袋中,脱下大衣时要把围巾也一起拿下,还建议儿子专注于学业,将谈情说爱暂且搁下,教他说话要学会委婉,要懂得感恩,要时常与帮助过自己的人通信等等,点点滴滴,不一而足。

可以说,傅雷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授予傅聪,希望对他有用。傅雷日日夜夜期盼儿子的来信,那种思念的感情透过书和岁月不断地向我们涌来。对于儿子的来信,我们几乎感受到了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那种珍贵和期待。让人不得不感叹“封封信,涓涓情”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作为在外面求学的儿子傅聪,没有让父亲失望,早早地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音乐家,也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对于我来说,读《傅雷家书》可以说收获颇多,除了书中傅雷说的那些谆谆教诲外,我对于父母亲的那种深切的爱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我深觉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贤人促膝长谈: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受到一位严师的教诲,阅读下载的甘露将会伴心田一生。而《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好书。

读后感年级 篇2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皮囊》。

作者写皮囊之意,恰不是要写皮囊,而是想抛开一众皮囊,看透整个人,挖掘整个人生。作者写自己的血脉之地,在自己最熟悉的皮囊中,窥见身体,看清众生。作者仔细审视过那些裹着自己血脉而行走于天地、付出于身边的皮囊,审视过那些皮囊之后,识心、识人、识自己。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应当开始于接受自己,结束于生命终止的那一刻。

《皮囊》让我这个胆怯的人“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看见”他们,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自己,以及这个“世界”。我明白,我们既然已经出发,就注定是既失去家园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而这一路上,“看见”便是受我们自己控制的“命运”。

生活绑架了一切,又释放了一切。生活就像火箭,必须在适当的地点和时刻一节节点燃推进,才能到达所谓的远方。我们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生怕耽误了一个节点,造成这支火箭的脱节和偏离轨道。可有趣之处又在于,我们对于目的地是迷茫的,对于生活却又是紧迫而又敏感的,以为丢掉了一步,就丢掉了整个人生。殊不知,生活至此,忙忙碌碌不知为何,紧紧张张患得患失,才是的悲哀。也或许,这便是生活。我们都曾离开家乡,却从未抵达远方。

阿太的理性与睿智,母亲执拗背后的可爱,父亲重病下的朴素道理,先有皮囊再论心。医院里,生命很重,每个人都活得很努力,生命也很轻,轻薄到照面之后一切归于平静。神灵朋友教会我,无论多绝望,请留给自己一点安慰和信仰。

张美丽背离世俗寻找自我一定很累吧?阿小无处安放的心想念故乡吗?文展为什么到不了远方?海是藏不住的,找到的观海距离。在成长中回答那个始终的追问。

看见他人,也就看见了自己。

读后感年级 篇3

故事内容是:从前,有一个王子爱上了一位猎人的女儿,于是送给她一枚戒指,然后回宫去求父亲允许他们结婚。老国王得了重病,临死前,老国王要王子和一位公主结婚,王子只好答应了,猎人的女儿听到消息,十分伤心。猎人就找了十一个和他女儿一样的姑娘,扮成猎人来到王宫陪新国王打猎。国王的狮子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国王,国王不相信很生气。十二个猎人又陪国王出去打猎,仆人报告国王说,和国王订婚的公主快来啦。猎人的女儿一听,晕倒在地,国王下马扶她手时,看见了那枚戒指,认出了她,国王决定娶她为王后。

每个人都要讲真诚,你有多少钱财,没有真诚也算是什么都没有,不管你有多穷,只要真诚待人,做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你就是拥有比成千上万的钱财的人,谁都离不开真诚,离开了真诚就什么也没有了,真诚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你给予别人信任,别人也会给予你信任,这种真诚是一种永远不息灭的灯,那里有真诚,哪里就有快乐、愉悦。如果世界上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美好。

六年级读后感:读十二个猎人后的心得

读后感年级 篇4

第一次知道半生缘,是看了林心如演的电视剧,当时觉得还蛮好看的,然后再是看的小说。

当时感觉这部小说固然是好,可到底平和了些: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富商之子沈世钧与出自寒门的顾曼桢相恋。世钧因经历过寂寞的童年而格外渴望温情,曼桢则因家中弟妹多而颇具长姊之风,故两人走到一起极为般配。但他们还是被拆散了。曼桢的姐姐出于私心,设计让曼桢嫁给了自己的丈夫,此后曼桢和世钧一别就是xx。xx后当这对有情人再度相逢时,虽然彼此依然深爱,但岁月无情,他们都回不去了,于是只有在心中惘然地祝愿对方幸福

我其时不太理解世钧和曼桢的感情,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好像特别务实。两人见面时谈论的多半是工作、同事、家人之类,不像是在恋爱,倒像是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似的。小说的结尾我也不能接受,多年以后世钧、曼桢重逢时他们似乎没有狂喜,更不消说下决心去改变各自的生活了。两人只是在内心深深地震动着,然后云淡风轻地问好,见对方生活得不坏似乎就心安了,接着就各人走各人的路去了。“这算什么大结局呢!难道人到中年就会失去追求幸福的勇气?”那时的我直犯嘀咕。

这回五一长假得以重读《半生缘》,我终于有些懂小说里层层包裹着的心了。我甚至爱上了那种波澜不惊的爱情。我喜欢看到男女主人公新年里在寥落的小饭店里相识,喜欢看到世钧冒了雨去公园找曼桢失落的手套,我也赞成主人公表白心迹的方式:曼桢不由自主地告诉世钧她一向讳莫如深的身世——父亲早逝,全家6口人的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不得已姐姐曼璐牺牲了自己去当舞女。世钧听得感同身受,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她,只微笑道:你不要难过。

这种素朴如蓝印花布的对白,令今天的我听来尤为感慨。是啊,一个年轻女孩将她从不肯透露的清寒的家世原原本本告诉了对方,如果这不是爱,那还会是什么呢?世钧自然也懂这层意思,所以才温和地、略有些笨拙地安慰她。他说得似乎简短了些,不过也许这样更好,简短总是跟隽永连在一起,纸短而情长,言浅而意深……曼桢和读者们都听出了他话里隐藏着的万斛情意。

世钧和曼桢定情后的家常日子亦是我百看不厌的。慢慢地看着世钧热心帮着曼桢找房客,看着他一天好几趟地来找曼桢,看着小别后他第一次见到曼桢时微妙的心情:他几乎认不出用湖绿羊毛围巾包着头的曼桢了。这样是否好看些他说不上来,不过他还是喜欢她平常的样子,不喜欢有一点点改动……这些情节都让我有说不出来的欣慰。没错,这都是些好兆头,只有结结实实地爱着对方的男人才会有此种心情。曼桢的表现也委婉动人:她替世钧打毛衣,走到哪儿都带着一团绒线;替世钧送早点过来,因为他无意中说过一句“早餐都是在外面将就的”;世钧离开她几天,她无法克制对他的思念,于是忍不住去找叔惠,因为叔惠是世钧的好友,她若去了叔惠肯定会对她说起世钧……

读这些楚楚动人的细节,真有那样的感觉:一个人如果一辈子不谈一回像世钧、曼桢那样的恋爱,实在是亏了。

读懂了这一对恋人相濡以沫的感情,再来看他们最后的选择,似乎就释然了:他们都体谅着对方,希望对方比自己生活得好,所以才全无再续前缘的念头。世钧是因为有了妻子孩子,惭愧自己给不了曼桢碧绿鲜洁的爱了,曼桢则是不愿意令世钧为难。总之在他们看来,只要知道彼此仍然深爱着就已经足够,至于终生厮守,他们不作此种奢望。

从一知半解《半生缘》到心领神会《半生缘》,也许这就是从青春年少到淡定中年的距离吧。与其说是喜欢世钧、曼桢的半生缘,还不如说是欣赏他们的生活态度:知道这个世界是有些寒意的,却不抱怨,不沉沦,只沉静地行走在茫茫人海之间,并且真诚地希望自己能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点暖意。

或者这也正是张爱玲的生活态度。写作《半生缘》时,张爱玲已与曾经深爱的胡兰成分手。没有了爱,仍然写出了这样温婉纯净的故事,塑造了曼桢这样“命运虽百负之而不恨”的女性形象,而且还以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不少使作品更加醇厚的点滴,比如说南京的玄武湖、清凉山,安徽的瓜片茶、炒米粉,做父母的怎样抱怨儿子不听话,年轻一代又怎样热衷于看电影、郊游和照相等等,凡此种种,除了说明作者对世间真爱和人间烟火的不舍,实在没有更好的解释了。

这么想着的时候,又有些怀念旷世才女张爱玲了……《半生缘》是张爱玲的不了情,而张爱玲则是读者们的不了情吧。

读后感年级 篇5

最近读到《提醒幸福》这篇文章,感觉对我是篇心灵鸡汤,加上现在的工作性质使得我感触颇深,才知道“幸福也需要提醒”。

“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这正是现在的我正在忽视的地方,我们手术室每天的工作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手术,手术,手术!大家都忙碌的完成工作,没有停下的时间来静静的想一下,在这样的工作中一样可以感受到幸福,难道每台手术的成功不是应该值得庆祝的吗?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而需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团圆……

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会借了它们的衣裙,袅袅婷婷而来,走得近了,揭去帏幔,才发觉它有钢铁般的内核。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地伴随我们。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

所以,当我们从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请不要踌躇片刻后的别离。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有无数孤寂的夜晚可以独自品尝愁绪。现在的每一分钟,都让它像纯净的酒精,燃烧成幸福的淡蓝色火焰,不留一丝渣滓。让我们一起举杯,说:我们幸福。

所以,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天地无常,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他们,会无限追悔此刻的时光。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幸福如此简单,尤其是在我从事的护士这个职业2年多的时间里,我真切的感受到当病人进入医院时的惊慌失措、无助彷徨,感受到他们对手术的紧张与希望,我觉得在此刻他们离幸福如此之远;也许在这些时候,我们的一句关怀,我们的一点耐心,我们的一个微笑,对他们都是一种鼓励,我们要在这时候为他们“提醒幸福”,战胜疾病,重建健康,让他们可以微笑着说:我很幸福!

读后感年级 篇6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读后感年级 篇7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句话众所周知,可你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读了《时光老人》这个故事,我才真正理解了那句话。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不学无术的年青人,虚度光阴,到了晚年,开始悔恨。他乞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次青春,要求得到了时光老人的准许,他又回到了迷人的少年时期。可是,他经不了那花花世界的诱惑,又开始虚度光阴,时光老人知道了,毅然收回了他的青春,拂袖而去。从此以后,一个人只有一次珍贵的青春与宝贵的生命。

虽然世界上并没有传说中的时光老人,可在人们的生命中的确只有一次青春。“少不勤苦,老必艰辛”、“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话引领着多少人踏上了成功之路,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经得住“勤苦”二字呢?

其实,那些整日游手好闲的人不单生活在传说中。也许,在我们身旁就有那些人。在我们学校、在我们班级里也有好多无所事事的灵魂在游荡,这些“调皮鬼”钻进同学们的躯体里,使得同学们身在教室,心在室外。每天日出晚,日落早,凡事总是“明日复明日”,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看着有些同学迷迷糊糊地过日子,我不知有多着急。然而细细反省自己,其实在我平静的生活中,偶尔也有几个懒鬼闯入我的生活,使我沉迷于电视之中、玩乐之中……唉,真不该呀!

《时光老人》这个故事,虽没有华丽的字眼,动人的语句,可它却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我懂了,同学们,你们懂了吗?

读后感年级 篇8

潇潇雨夜,打开窗户,听着雨滴敲打树叶的声音,微风惊动树枝的声响,望着路灯下飘洒的银丝般的细雨,我心里充满了对海伦。凯勒的敬佩!

这几天我正在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里,海伦那“不平静”的人生以及她与命运抗争的历程鼓舞了我,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作为正常人的我很难想象一个双目失明,失聪,失语的人可以用心去感知天地万物,用心去倾听世上最美妙的声音;用心去欣赏世上最美丽的风景!

海伦本来也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女孩,半岁的时候就会说一些简单的语言,刚一岁就会走路,她比一般的小孩要聪明得多,好学得多,然而好景不长,幸福时光总是结束得太快,19个月的时候,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再醒来时耳朵聋了;眼睛瞎了;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一个19个月大的小孩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其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一般人来讲这种难度超出人的想象,这种痛苦是不可忍受的!

幸运的是海伦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安妮。莎利文。莎利文老师不但打开了海伦的心灵之窗,更改变了她的一生,从只会用手语表示意思到可以独立阅读下载再到用口与他人交流,海伦付出了比同龄人上千万倍的努力,她接受了命运的挑战,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为人类创造了奇迹!

正是由于她这种惊人的毅力,才使她进入了很多健康人都难以追求到的哈佛大学,毕业后她用生命的力量四处奔波创建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因此她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赞扬和嘉奖!

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不平静”的,它给予人们极大的鼓舞;给那些残疾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给我们健全的人太多的启示。这使我感到:我们这些健康的小朋友们,不能迟疑;不能虚度光阴,应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长大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后感年级 篇9

与《伊索寓言》的结识起源于那篇短小但趣味横生的《埋在葡萄园中的珠宝》。

那是一个纷繁的夏,我仅是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中午我们一直不肯乖乖睡觉,老师只好给我们讲故事哄我们入睡:“一个农夫身患重病,即将病逝,但他担心三个儿子不劳作,于是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临死前,告诉三个好吃懒做的儿子:家中葡萄园里埋藏着珠宝,需要他们自己去挖掘。三个儿子正为日后的生计发愁,听了父亲的话大喜,不分昼夜地挖掘那片葡萄园,最后,三个人累得筋疲力尽,却怎么也找不到埋藏的珠宝,但是三人惊奇地发现,今年的葡萄由于他们的日夜”松土“长得特别好,晶莹如玉,美如甘露。三人顿时觉悟了,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珠宝“,真正的宝藏是要自己通过努力换来的。他们摘下葡萄,到集市上买了一笔好价钱。······”大部分的同龄孩子只听到一半就睡熟了,我却激动的迟迟不能入睡。起床后,忙去找老师,问这个故事的出处。老师笑着告诉我,这个故事出于一本名叫《伊索寓言》的书。从那时起,我就记下了这个名字。上了小学,我学会了识字,缠着妈妈买回了一本标着拼音的《伊索寓言》。步入高年级,我已不满足于那本被我翻看了无数遍的画书,我买回了原版的《伊索寓言》。几位朋友不明白我为什么这么对这本书情有独钟,那些故事看过就罢了,问我为什么在几乎已经会背的程度下还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我笑了,这其中何止是一个个故事,那是一个个人生道理啊!正是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正如那篇《埋在葡萄园中的珠宝》,它告诉我:劳动创造了财富,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有辛勤的耕耘才有丰硕的成果。

也许,这一个个小故事不如童话那般梦幻飘渺,也不如小说这般跌宕起伏。它们那么短小,还未读到尽兴便走到结尾。但浓缩的又何尝不是“精华”?它短小,但吸引人心,发人深省。《伊索寓言》中的大多数故事结构简单,情节紧凑,语言精练,往往只通过一件事就明确的表达出完整的主题。古语道:“半步《论语》治天下。”其实《伊索寓言》可称得上是翻版的《论语》,它比《论语》浅显易懂,却也教会了我们怎样看透恶人伪装的面具,同时又以博大胸怀接纳善人。静下心来,认真的读完这本书,且不说达到“治天下”的境界,至少知道了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这些最简单的,往往是最重要的。

长征读后感1000字(精选)


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单位购置了许多书籍,其中有王树增先生的《长征》,这是一部用纪实方式反映长征的报告文学,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并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与其它作品不同的是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的许多感人小事,读来感触颇深。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s://www.dhb100.com/

红军长征在党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红军长征的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1936年,红军胜利到达了陕北,那一刻,中国革命的战斗激情在陕北沸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长征的胜利,使得中国革命的光辉征程中,永远镌刻了火红的两个大字——长征!如今,再次品读长征,感悟伟大精神的力量!可以说,没有长征,便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毛泽东被历史选择成为党的领袖,不也在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一步步走向成熟吗?正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共产党人磨砺了意志,砥砺了心态,用两万五千里描绘了自己的成长与奋斗。

辉煌壮烈的长征史,是人类历史上一座划时代意义的精神丰碑!人们喜欢给长征带上太多的光环,对于长征,对于长征精神,已经到了溢美之词无以复加的程度。毫无疑问,这是应该的。但,在这种赞美的环境下,很多人体会不到长征的那种艰辛和环境的恶劣。在当时,红军长征纵横14个省,穿越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总行程达6.5万余里,但这些都是时间和距离的考验。更为严峻的是,天上成百上千的侦察轰炸机,地上10倍于红军不择手段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途中高不可攀的雪上和漫漫无边的草地,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无尽无止的疾病。

长征途中,先后打了600余次重要战役,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场战斗发生,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体会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究竟是什么感觉!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我辈面前的是“新时代的长征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让我们认真学习并继承长征精神,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长征计划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之举,两万五千里的漫漫路途,就这样被红军士兵的坚韧意志所攻下。我们称颂长征中无数的感人事迹,我们称颂长征中铸造丰功伟绩的领袖将士。但总有一群人,会被遗忘。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www.dhb100.com

哪一群人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从红军开始大规模的军事转移说起。

当毛泽东和朱德在瑞金地区建立了庞大的苏维埃共和国后,瑞金就成为了当时苏区的首府,人民安居乐业,战士谈笑风生,一片融合景象。但国民党的强烈攻势粉碎了这和平,中央红军被迫作出战略性决定——放弃根据地,放弃瑞金,进行大规模军事转移。

但就算主力红军迁徙,也总得有人守着这片岌岌可危的土地。去或留成了最艰难的一个选择——没有人不知道,留在瑞金,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当年留在瑞金的将领士兵们,无一不遭受巨大的痛苦,他们最终的命运,远远比作出留下决定的那一刻想象的结局更加悲惨。

当年留下的是什么人呢?陈毅,瞿秋白。没有一个伟大的领袖留在这个地方——因为他们要指挥更艰险的战斗。实际上,这里就是极其艰险的战斗,面临九死一生的困境!

作者说毛泽东当时也曾被加入留下来的人的名单中,但他最后没有留下来。我们现在看这个片段肯定会苦笑一声:毛泽东当然不能留下来!如果他留下来,那么新中国的主席不就换人了么?

说到毛泽东,他是伟大的,这不可否认。他建立了第一个红军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他与朱德的队伍是第一支红军。他是决策者,是队伍首脑,所以毛泽东必须活下去。事实上毛泽东没有经历过很艰辛的战斗,也没有受过一次伤。他始终在红军的根据地,也就是安全地带的前头。红军胜利后他建立了新中国,是伟大的毛主席!全中国的人民,都记得这伟大而神圣的名字,毛泽东。

但那些作出巨大选择的伟大的将领们,却没有被铭记。他们还来不及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就被英雄的决定而打垮。这是这些英雄自己的决定,无可辩驳。但他们大义凛然的就义,隐居山林的气概,在某种程度上,是比开国首领还要伟大,还要令人敬佩的。

但历史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准确说,是没有留下个人的名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我们都清清楚楚地记得他们的伟名字,因为他们不仅指挥红军打赢了战争,赶走了国民党,还建立了新政权,从此中华大地上矗立着崭新的中国!他们对新政权的巩固,中国经济的腾飞,外交关系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些伟大的领袖。

但作出巨大牺牲的人们,只有一个模糊而笼统的团名“伟大的红军”。在许多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红军伟大牺牲的品质十分珍贵”“那些红军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才建立了崭新的中国!”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了。我们最多在一些纪实性文学上窥见他们的身影,但也是短短几段,一瞬而过。更多的文字要留给坚持到底的人,他们经历了一切。

这些牺牲的人,不该被遗忘。

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们还有几个人关注这段热血沸腾的历史呢?他们更关注几部傻白甜的电视剧,综艺嘉宾在节目上哈哈大笑,高品质的口红化妆品,新款的球鞋……还有谁会在意这些呢?就连朱德等的炙手可热的领袖都在被渐渐淡忘,又有谁会想起那些无名的为了信仰而牺牲的人呢?

这个时代,已经不再属于红军了。

但还是希望,有人能慢慢地读那些曾经热血沸腾的故事。

至少,别让他们被遗忘。

电影的开篇就向我展示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红军战士冒着枪零弹雨奋勇突击。每次看到这样的战争场面,我总会思考现在能在和平年时代里学习和生活,是那些无名的英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我很惭愧,在看《长征》这部电影时现场的气氛有些嘈杂,我们应该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怀着对革命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去观看。《长征》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的地方,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电影《长征》介绍了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又重温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出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读后感金锁记1000字精选


常言道:“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书,语文老师会在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布置一篇相关作文,可以方便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写好读后感,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读后感金锁记1000字精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读后感金锁记【篇1】

《金锁记》通过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攀附权贵。七巧出身卑微,嫁到公侯人家,他的大哥是高兴的,而可怜的七巧以身相许的却是一个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三岁孩子高的残疾人,即使这样公侯姜家老小上下全然不待见她,让她在家族的宗法礼教和人伦纲常双重无形的枷锁下,不敢越雷池一步,无形的枷锁不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时也压抑着她的情欲自由,这为她以后扭曲的病态人性和悲催的命运深埋下伏笔。

多舛的生活熬过十年后,糟糕的丈夫和强势的姜老太太相继过世,十年的青春终于换来属于自己些许的物质上的补偿,但却没有换来被压抑情欲的解放。身体结实的小叔子精心设制骗局,通过爱情阴谋来骗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质财产,当她明白一切后,万箭穿心,“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于是她对钱财狂热地膜拜,为了得到金钱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枷锁的奴隶。

继而,七巧走向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运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不仅她做了情欲的俘虏又疯狂转型成了情欲的刽子手,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毁掉一双儿女的幸福作为自己最后的陪葬品。

“三十年后,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唉……家本是心灵的港湾,母亲又是家庭温馨气息的重要制造者,可七巧做主的家里处处充斥着她的抱怨、不满及无尽的欲望,拧结成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亲人窒息,家庭支离破碎。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没有悲壮,只有苍凉。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是一种启示。

人呀,时代变迁,命运归己,境遇无常,向上希望犹在,向下深渊莫测,一上一下注定幸福与悲催。

读后感金锁记【篇2】

张爱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满传奇色彩,她的性格聪慧、执着、特立独行、不受束缚,她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作品凄幽、秾艳、苍凉,充满了人性的主题。《金锁记》是她的早期作品,发表时她不过只有二十三岁,但作品已经是相当成熟,从取材的视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现技巧方面,都有突破,当时及后世的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篇小说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叫“金锁”呢,我认为是女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为自己带上了黄金的枷锁,别个爱她,她爱钱,最后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就连她的孩子的前程和幸福都葬送了,当然这金锁也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的腐败。

从这篇小说中也可以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烟消雾散。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邻,穷在闹市无近亲”。

读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觉从先前的无理取闹而厌恶,到后面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选择反抗——以自己的方式。

读后感金锁记【篇3】

那个瘦巴巴的老太太,真是可怜怜又惨兮兮。

有人警告我说,不要读张爱玲的作品,心里会很别扭。其实,不只是她的作品,是她那个时代,都是那样的。新旧交替,旧的抱残守缺,新的蠢蠢欲动,实力相当,所以撞击出一种近似变态的不可理喻,最可悲的是这种状态还可以自圆其说,美其名曰:历史的印记。

曹七巧一辈子不容易,也不快乐。她不是坏人,也不是好人。她受了一辈子苦,也让她的亲人跟着受了一辈子苦。我想骂她,用最毒的话咒她,可是,她该咒谁呢?

谁都有青春年少,她也有过几天烂漫洋溢的日子。上街买菜,接受年轻小伙的爱慕。然后为了钱财去了姜公馆,受着所有人的冷眼,还要守着死人一般的丈夫。她乖张暴戾,可是她不这样,早就死了。

最不能让人原谅的应该是她毁了儿女的幸福吧。可是这更能说明她有多恨自己不堪的一生。她恨她的出身,她恨姜公馆,她恨她受到的所有不公,只是,她若要报复,能得心应手的只有她的儿女了。

谁也不怨,都是时代进步的牺牲品。

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三十年后的月亮有什么不同?三十年前的人或许走不到三十年后,就算走到了,心态也会变了,三十年后,还有不少新人看到的是一轮崭新的新月,时间远去,留下的只能是回忆。

曹七巧死了,再怎么顽固的丑陋,也随着旧时代一起远去了,未来路很长。一切都在慢慢康复。我相信结尾那个传说是真的,也相信长安会幸福,不会像她娘一样,我们总是在向前走的,不是吗?

读后感金锁记【篇4】

说那曹七巧,一出场就是个悲剧身份,竟被个丫鬟看低了去。话说那个时候的阶级划分太过明显,连丫头片子都看人服侍,也让人愤懑。心想着长白与长安的一生被个老妈子白白的给耽搁了,委实觉得憋屈。及可悲的几个人物,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的拿捏甚为到位,应该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文人,她的文字处处可以看到红楼的身影,似处处有珠玑。

曹七巧三十年来带着黄金的枷锁,于我们,谁身上没有背着各种各样的枷呢?说好听点那叫梦想,实现梦想的那叫扶摇直上,一辈子徒于空背着个梦过日子的,那梦渐渐的就成了枷,锁的人太紧,逼得人太急,终是害人又害己。

曾经被人问起,你的愿望是什么?我天真的回答道:“很简单的,我只想要个幸福的家庭。”提问者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不简单啊,你的愿望其实是所有人愿望的最终归宿啊。不知从何时起,我就背着这个枷一直在人群中寻寻觅觅,总盼着能觅到一个可以给我幸福的人,我对幸福的定义并不高,开心才是硬道理,可是觅到了,却踽踽不敢再往前迈出一步,大抵是因为怕,怕,怕这么容易就实现了它,到显得我的梦真的就过于简单了吧。这个枷它锁不住我,我却也不愿将它放下,有梦想才会有希望,希望都没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读后感金锁记【篇5】

《金锁记》是一个残忍的故事,每一个字眼都洋溢着糜烂腐败如同死尸一般的气息以及血腥厚重的压迫感。而整篇文章从头读到尾无不感觉到压抑,就宛如一条巨蟒扼住你的咽喉扼住你的脾脏扼住你的神经潜入你情感中的可怕压抑感。

在我看来,《金锁记》锁住的是那个在封建社会悲凄可怜的女人曹七巧以及同在那个时代下饱受精神摧残与社会无形虐待下的广大女性。

曹七巧开始也是温润的也是同每个姑娘一样初生美好的。她也会高高的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她也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她也只是想找一个喜欢她的人生儿育女平平凡凡的生活下去。我想当时七巧也一定不会料到他会被哥嫂嫁到上海的富商姜家做了一个正牌的二少奶奶。更何况这是一个身患痨病生命萎缩的新姑爷。欲爱不能爱。从一开始这就是一段错误与畸形的婚姻。

在一个深浅冷暖的大家族生存下来是很不容易的。没有娘家的仗势没有夫婿的疼爱没有金钱的倚仗七巧怎么存活?她只好像个丑旦到处讨好可她不是从小生活在城府里的,他话不得体行不得人心处处碰壁。她的泼辣要强搬弄是非更是令人看不起他。七巧只好在内心封闭自己变态自己折磨自己。她像个行尸走肉一样在姜家过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金钱物质占据了他的内心。对他而言金钱是最重要的是他的依赖是他生活的满足他虚荣他专横的守着他的金钱。终于分了家。他拿着用自己的青春与婚姻换来的家产她担心他害怕他以为会被人夺走掠走。三爷季泽的为了钱财接近他灌尽蜜语的时候他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切的甜言蜜语全盘接受可他一想起卖了自己一生的钱财分给别人他又顿然醒悟处处戒备。

嫉妒是一条通往哀默的桥。她乖戾的忍受情欲的煎熬对男女之爱充满嫉妒。他泯灭母性破坏长白长安婚姻折磨儿媳致死败坏长安名声即便。他甚至带着儿女双双沾上毒瘾只为有人陪她堕落陪她陪葬。最后七巧死了。这个带着沉重的手铐脚镣的却人在肆意行走肆意折磨别人折磨自己的人死了。

曹七巧死了生活还在继续。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人还是只能哀默无奈的接受者社会给予的病态与畸形。那三十年前的月亮早落下来了,三十年前的人早死了可那故事的结局还没有完,那你看到了嘛,那故事结局下的那一群群被那个社会带着枷锁手铐脚镣苟且存活着的人们。

读后感金锁记【篇6】

对于张爱玲老师,我是久闻大名的,但一直没有读过她的东西。读《金锁记》也是因为在上课时老师的讲解下对它产生了兴趣,所以才决定去看一看,起初读觉得有点空洞,枯燥且乏味,但是我还是坚持读下去了。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这是金锁记的开头,故事发生在有着每个人都道不完的传奇的上海。女主人公曹七巧是个悲剧人物,她不仅是一个受害者:所嫁的丈夫是个“骨痨”病人,但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她正常的情欲因难以满足而受到压抑,是个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也是一个施害者,并且受害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亲生儿女。七巧因得不到情爱而受到压抑,在长久的压抑中开始疯狂,因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她百般破坏儿女的婚姻幸福,是中国小说中少见的具有变态人格的女性形象。曹七巧是可怜的,作为一个旧时代女子,她不懂得什么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她最初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美满的归宿,有人真心爱她就知足了。但是她不能自己选择,命运把她带进了一个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更没有爱情的世界,在那里,只有冷漠、欺骗、中伤,只有用绫罗绸缎、黄金珠宝堆砌起来的丑陋的世界。

除了对文章中女主人公曹七巧印象深刻之外,在这篇小说中也对曾多次提到的月亮深有感触。月亮是凄凉的象征,所以它的变化也就影射出人物内心的变迁。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一个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彰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七巧儿媳眼中的月。

从这篇小说中也可以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做鸟兽散。俗话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邻,穷在闹市无近亲”。

记得文中有这么一段,“七巧,一个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自己心爱的男人和钱!”我觉得正是七巧的母亲临死之前说的这句话彻底改变了七巧的下半辈子。也许七巧为了钱,曾经放弃过季泽,但是她到死的那一刻,手里还是紧紧地揣着那个季泽年轻时送给她的兔爷儿,而季泽虽说今生只会有兰仙一个妻子,但是却在长白说“如果我妈还在,该多好”的时候泪流满面。其实早在他们相爱的时候,他们就各自戴上了束缚了他们一辈子的枷锁,锁着七巧的是她到底该选择金钱还是爱情的考验之锁,而锁着季泽的是他爱着七巧却无法跟她在一起的苦闷之锁。他们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爱情走到一起,却因为他们的爱情各自做了许多不该做的错事,给自己留下了很多遗憾。

是什么让一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可憎、失去理性?一朵盛开的鲜花是不会没有任何理由就变成了一丛刺让人不能亲近,害人又害已的刺的,这里面有风霜的侵蚀,雨雪的相逼。只有无欲无求的人才最不容易受到伤害。正因为没有所求,没有期望,也就不会带来失望,也不会被各种各样的外界诱惑所伤。追求爱情的人,有爱就必有痛,得到爱时阳光灿烂,似乎得到了整个世界的幸福,但是爱情正因为美,却往往是因为她的残缺不全,得不到时,或得而又失时,痛彻心扉。追求钱财的人,有了一万想十万,有了百万想千万,富有是没有尽头的,然而贫穷和落迫却是有尽头让一个人丧失希望的。李白说:“千里散尽还复来”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境界罢了!但是无欲无求的人只存在于理论上,连佛祖怕也是做不到。七巧是个凡人,是一个比普通人更渴望成功的女人,她一直都在不懈地追求着自己所认为的成功。

读完全文,我对七巧的感觉不再是初读是的厌恶、憎恨,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有能力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选择反抗——以自己的方式去反抗。

读后感金锁记【篇7】

《金锁记》描写了小商人家庭出身的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大户人家要求门当户对,小户人家和贫穷人家攀附权贵。

曹七巧出身平凡,嫁入公侯人家,他的大哥是开心的,但可怜的七巧在公侯人家里面挺不起脊梁,小心翼翼。即使这样,姜家人大大小小还是不喜欢她。在家族宗法礼教和人伦纲常无形的枷锁下,七巧不敢跨越一步,无形的枷锁不仅限制了她的自由,还压抑了她的情欲自由,这为她病态的人性和悲惨的命运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时运不济的十年后,丈夫和姜老太太相继去世,十年的青春终于换来了一些物质上的补偿,却没有解放被压抑的情欲。小叔子设计爱情阴谋,骗取了她的物质财产,当她醒悟过来后,心如刀割。“谁都是不可靠的,可靠的只有钱”,所以,她狂热地崇拜金钱,为了得到钱不惜让自己成为一个带着枷锁的奴隶。

然后,七巧“吃,吃,吃人”的命运恶性循环,在原始欲望的折磨,她不仅成为欲望的囚徒,疯狂的转型为欲望的刽子手,他没有得到幸福,异常破坏一双孩子的幸福作为最后的葬礼。

30年后,她戴着黄金枷锁。用枷角杀死了几个人,即使没死,也丢了半条命。唉,家是心灵的港湾,而母亲是家庭氛围的重要制造者,但七巧在家总是在抱怨,家里充满了她的不满和无穷无尽的欲望,让亲人窒息,让家庭是支离破碎。

30年前的月亮已经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没有悲壮,只有荒凉。然而,30年前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太过悲壮是一种圆满,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面对时间的变化,命运的变化,向上就有希望,向下则是深渊,向上向下注定了幸福和悲伤。

读后感金锁记【篇8】

张爱玲不仅是一个天才作家,还是一个慧心独具的服饰设计师,她用自己对服装的独到见解,改良了中国的旗袍,引领了时尚的潮流。她的艺术审美眼光非常超前,所以她极其注重她笔下人物的穿着打扮,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的服装饰品非常契合人物的性格,甚至与故事的发展脉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通过那些服饰,可以看清一个人、看透一个故事,甚至明晰整部作品所蕴涵的深意。通过服饰,我们也能看清张爱玲心中的女性形象。

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来探寻一下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服饰与女人。将故事中的曹七巧与白流苏对比可知,她们都是一个以年轻的身体换取一个物质上可靠的将来。曹七巧嫁给了软骨病人,戴上了金锁,金钱对于她来说是让她安心生活的靠山,但更是将她身心禁锢,不得自由的枷锁,她本来年轻的、富于情感的心逐渐枯萎,变成了一片荒地,一口枯井,一个怎么填也填不满的沟壑。她永远不能填满心里的饥荒,那黄金枷锁不仅封锁了自己,还用那沉重地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正如傅雷先生评价《金锁记》是所说的:情欲的作用,很少像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债。其实这样的评价是再适合曹七巧不过的了。

文章中可以看出,《金锁记》是在时间上展现了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是怎样变成一个害人害己的疯子的。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曹七巧三十年来的服饰变化看得很清楚。

曹七巧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眼前时,是这样的的装扮:

(曹七巧)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胸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绸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

曹七巧是一个很喜欢打扮且善于打扮自己的人,她看见家中女眷脸上擦的猴子屁股似的,她猜是北边规矩,觉得乡气。七巧衣衫上的线香滚也是当时时髦的滚边方法:在衣服的边缘窄窄地滚上一条边,取代了早年曾经大为流行的大镶大滚。服饰的颜色有银红、葱白、雪青、闪蓝如意,色彩的精心搭配既明朗又富于层次感,衣衫的主体颜色银红透红年轻女性的心底的温情来。曹七巧刚嫁到姜家几年,有了两个孩子,软骨病的丈夫使她对婚姻极端失望。然而,越是感情匮乏,就越是需要情感的温暖。她爱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姜季泽,认为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只要看见他,就总是不由自主地要接近他,但季泽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的人,对她若即若离,结果曹七巧对季泽的厌恶。此时的七巧是情感上的匮乏者,她的痛苦是想爱而不能爱,同时她又是情欲的奴隶,她的内心空虚而焦急,需要很多很多的爱来填满。

十年后,守了寡的七巧终于迎来了她嫁到姜家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分家的日子,这一天,她的穿着是这样的:

七巧穿着白香云纱衫,黑裙子,然而她脸上像抹了胭脂似的,从那抹红了的眼圈儿到烧热的颧骨。

她穿的和素净,白衣黑裙,孝服似的,但内心的焦急和兴奋并未被掩饰住,从那抹了胭脂似的脸上流露出来。这一时期,七巧对爱情的狂想转化为对金钱的渴望,服饰也从鲜明艳丽转变为肃穆森然。这一次,她以肃穆的装束出现在众人眼前,既要让别人从她的肃穆中感受到她的争取的力量,又要用这种肃穆来坚定自己的决心:一定要不遗余力地获取金钱。除了金钱之外,她真的变得一无所有了。亲情、爱情如潮水般退去,苍白坚硬的岩石露了出来,此后,她的心彻底变成了白色的荒漠,在自己冰冷的家中一分一秒地度过漫长的岁月。

长期的情感上的匮乏和压抑终于使七巧变成了一个古怪、乖戾、变态的疯人。小说中有两处用疯人二字来形容老年时期的七巧: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她出现在女儿的未婚夫童世舫眼前的装扮,尤其像个疯子:

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锻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持着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步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

此时,七巧是自己家的主人,财富的拥有者和绝对控制者,但这个家庭的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团黑暗之中,黑暗腐蚀着她日渐孤独的灵魂,也让她们的女儿都成了不健康的人。她的家是一级一级没有光的所在,一个阴郁的、黑暗的、没有光明、没有梦想、没有希望的地方。七巧的服饰变化正是她一生的写照:颜色上,由红到白道黑,色彩从鲜艳到灰暗;款式上,从年轻时的明朗、时尚,到老年时的肃穆森然,暗示着她的生命一点一点地变得枯萎、灰暗。

通过《金锁记》,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人物服饰的细腻描绘。一个女人,服装是最好的掩饰亦是最显露的情绪,一部离不开女人的小说,同样也离不开服饰的渲染。

相信《《陈情表》读后感精选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陈情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