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理想国》的读后感 > 地图 > 《理想国》的读后感

《理想国》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06 来源:互联网

《理想国》的读后感通用。

读书是人生至乐的事,在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有着颇多感触。为了不忘记心中所想,我们通常决定写一篇作品的读后感,您是否在寻找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有请阅读栏目小编为你编辑的《理想国》的读后感,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1】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

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

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则城邦就会秩序混乱不堪。他们只允许简单的音乐、体育、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存在。而且音乐的风格要一成不变,不然也是会改变人们是风尚的。我觉得这样的城邦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坏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进步,那么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这样的城邦又怎样始终保持其所谓的合理的秩序呢?还有就是城邦的成员构成,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我姑且先不讨论他们这样有没有阶级歧视,就只说他们对于护卫者这一阶级的要求,我觉得是近乎苛刻。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这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呢,这样的城邦还能算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吗?护卫者,在他们看来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对城邦也的贡献最大的,可是他们不能有一丁点自己的私有财产,否则就会有腐化的危险,所以他们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外,什么都不给。这样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公平吗?

还有,他们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一条空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一些东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会成为纯粹的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的媒介”。原来“灰色地带”也是可以这么定义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国》之后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都说这是一部大书,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我觉得我的知识和我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能体会其中的真谛的时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有一定认知的时候,再来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2】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对于《理想国》,它的内容十分符合它的名字,理想中的国度。《理想国》中作者为了实现真正的现实正义,做了很多假设。什么是理想,百度释义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而“理想国”中的“理想”即是对一个正义的城邦臻于最完善境界。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在现实中我们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国度。

理想国是怎样一个国度?它是一个强大的国度。它强大是因为它有着一个所向披靡的军队。这个军队有着这样的形容词:兵强马壮,坚甲利兵,而让这个军队有着这样的形容词的原因是它的背后有着一批专门生产粮食的农民,专门打造武器铠甲的工匠,这些“专人”他们一生中只专一件事,他们不做除自己职业以外的任何职业。因此他们能生产出富足的粮食、锋利的兵器。而这个军队的组成人员,也同样只专一件事。这群军人或者说是勇士,他们从出生开始,所接触的所有事都是为一件事做准备——为城邦而战。这种专门为战争培养出来的军队,如何不会所向披靡?当然,这个国度的强大不仅仅只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我觉得它的强大还在其国民的思想的纯粹性。它的国民只专与自己职业有关的事,他们都各得其所。这样的国家如何不令人羡慕。

但是,就像我前文所说的那样,这个国家是理想中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在理想国中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其国民思想的纯粹性就是最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人的思想是最不可琢磨的,就算开始时可以设定人的思维定式,但这个思维定式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发生改变。以及我前文所说的军队,你不会知道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做一个军人,就算这个孩子有着强于其他孩子的体魄,但他不一定会有一个军人的思想,他可能会贪生怕死,而这个思想他从来不曾展示于人。天生适合当军人的人不是没有,后天培养成功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其寻找以及培养所耗费的资源不可计数。而且,理想国虽然是以“国”命名,但严格来算这只是一个城邦,所以其结构相较于现在的国家来说过于简单,而且这是几千年前的根据当时社会条件所设想的“国”,就算它再超前,也不可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适用于现在。虽然“理想国”不能成为现实,但这个理想国的构建过程,却值得我们参考学习。在理想国的构建过程中所涉及教育学政治学等,值得我们借鉴。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3】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志向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具体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志向,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珍宝。这个学期,我专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志向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索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速、机灵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辩,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志向国”的蓝图,向世人呈现了自己的政治志向。

《志向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志向。柏拉图心目中的志向国实质应当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肯定是才智的、英勇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志向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驾驭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驾驭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阔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驾驭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需是有护卫国家的才智和实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切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英勇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平安,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确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听从统治者的全部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志向蓝图,满怀着向往,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憧憬。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当不惜限制全部艺人,阻挡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愿听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行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育、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当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行能长期恒久的被压制的。

《志向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改变。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别出心裁的一种相识论,囊括理念论和相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建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志向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美丽,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学问的人才能将详细事物与理念事物精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相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缘由,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相互联系的处于发展改变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相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相识会受立场、学问、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育一些哲学思维,肯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索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看法,同时也能学到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4】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掌权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5】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苏格拉底简直在胡说八道。又不得不说这本书非常神奇,论证过程中时常偷换概念,但是结论偏偏正确得你无法反驳。

所谓世界观,没有世界,只有观。问题的结症就在书名,“理想国”。这本书不正是柏拉图自己个人创建的非善即恶,非美即丑,非正义即不正义,非道德即不道德的理想城邦吗?从这个角度思考,一切解释合情合理,无可辩驳,因为结论和前提都已经确定好了,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围绕着这个主题,不得不说苏格拉底的思辨行云流水,深幽回环。

然而哲学政治与城邦统治政治不是一码事。理想国中的各种假设都是柏拉图自己的梦想,所以才叫理想国。哲学政治是如何保障人的良好生活,而统治政治是如何维护政体、权利,保障既定利益。柏拉图的哲学政治并不是建立在人的良好生活上的,而是建立在城邦的良好秩序上,与人的良好生活也不同,与统治阶级更不同。

柏拉图说正义即是人人干适合自己的活,反过来说,他也已经严格限定了阶级,阶级不可逾越,你必须从一而终。守护者就像是柏拉图捏的泥人,而这个泥人其实是没有独立思想的,柏拉图为了维护城邦运行而创造的。何止这些呢,城邦里的一切既定规则柏拉图也都已经规定好了:法律、教育、体育、文化、甚至是婚姻。

妇女儿童公有放在今天不说惊世骇俗也会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制度,公元前4世纪的哲人思想这么长远,不得不赞叹。个人非常认同,也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当人人高度“自私”,且社会文明到达一定的高度,秩序已经稳定,物质不再匮乏,婚姻不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须时,这一制度并非臆想。而理想国中这些确实是前提条件,所以也是合理的。

柏拉图是思想王国中的王者,但他从来没当成现实中的哲人王。柏拉图多次踏入政治,却依旧失败,其中差点性命不保。最终柏拉图专注于学园的工作,未再卷入实际政治。

如果哲学家为王,那城邦就不需要王,人人皆自省,人人皆为尧舜。哲学家为王从未成功过,最出名的是罗马皇帝奥勒留,即便如此,他也首先是一位智慧的君主,其次才是很有造就的思想家。

陈嘉映说我们只见过哲人被君王用作工具的,没见过君王被哲人用作工具的。是不是很悲观。也许回到柏拉图正义的观点上来吧,正义即是人人干适合自己的活。那统治交给政治家吧,哲学家还是思考星空吧。

诚如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切与他,因为我也更爱真理。只是一直在寻找真理。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6】

《理想国》的对话体写作方式让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我们中国的孔子。虽然《理想国》里思想都是柏拉图本人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其思想观念受苏格拉底之深,而且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写,书中一直把正义作为讨论的对象,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而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遵循着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寻求智慧之路,所以我们读来常常感觉就是苏格拉底本人在辩论。同样是生活在差不多时代的伟大哲学家,一先一后,经历竟也是如此相似,孔子有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撰写的、记录其言行的《论语》,苏格拉底有其弟子借其口而使早期对古希腊哲学最初探索得以流传的《理想国》。

初中时就通过一些简单渠道听说过《理想国》,心中对“理想国”的定位如莫尔的“乌托邦”,如陶渊明的“桃花源”,真正拿到这本书才知道“Republic”的真正来源。比起充满幻想的描绘一个理想社会,这本书更是向我们展现了古希腊那个充满魅力的辩论时代。由于读的不够精细,所以不敢说真正读懂领会了多少东西,但是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哲学家们最初一直倡导和崇拜的理性的玄冥、逻辑之曲折、言辞之诡秘。曾经中学时代在历史课上看到那些类似于智者学派的古希腊人热衷于辩论,在田间街头、小巷集市运用各种辩论法则,或谈笑风生,或面红耳赤,或洋洋得意,或灰头土脸的你说我论时,总会对那个诞生最早文明的古国之一,产生无限遐想,所以庆幸在年轻时代还能真正有机会走进书里,走进那个神秘世界。

“什么是正义,”这是柏拉图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西蒙尼德在第一卷一直讨论围绕的中心,“欠债还钱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分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而后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认为一个好的城邦应该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等美德,每个人都是在国家里执行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如孔子的“性相近也”观点一样,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可以激发人性里潜在的能力和知识,而柏拉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沿袭。当城邦里的统治者、守卫者、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时,这个城邦就具有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从城邦类比到个人,认为那是“大”“小”“内”外‘的关系,正义的个人就是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宰自己,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某些政治事务、私人事务上,保持和谐的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行为。

正义永远是快乐的,而不正义反之,王政最好,寡头政治、民主政体、僭主政体都不如以哲学王做统治者更符合正义的定义。针对社会,讨论还涉及了女子教育、儿童的生育与培养等问题,并且含有男女平等的民主辉光,一个国家里也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他们也可以去守卫城邦。“理念”说也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他认为哲学王应该成为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因为他可以“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文中“苏格拉底”用船长的譬喻说明一个真正哲学家在城邦的处境。

读到中后部分,我的脑海里似乎才开始勾画出“苏格拉底”所描绘的“理想国,”可是就他自己来看,“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当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的时候,”城市、国家才能完善,才能成为理想国。同时柏拉图还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似乎也成为柏拉图哲学的出发点和坚持的原则。于是我也深刻的体会了所谓的“日喻”“线喻”和“洞喻,”柏拉图建构起了他的理念世界。

关于国家,非得有哲学王不可,于是柏拉图也极力探讨几何学的重要性,也包括天文学、音乐、体操和辩证法,并且论述了这些的重要程度,他有关这些课程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是他心目中创建理想国的思想核心。柏拉图为我们这些后来人描绘的理想蓝图,为19世纪的空想主义者提供了蓝本。

一本《理想国》,涉及到了道德、民主、教育、文艺、平等等诸多问题,一系列看似平常的谈话,范畴广泛,信息量大,却又毫无间隙,娓娓道来,整合而连贯。我想,哲学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先哲们对它的孜孜以求,也不仅仅是因为后来的许多学科就是从哲学分支而来,而是因为它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理论与实践的精华。深邃的思考、对美好的追求,看待事物的态度、缜密的思维方式等等都与哲学息息相关,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看待学术问题的不同眼光,无一不需要我们的哲学功底,需要我们与哲人对话,采撷他们思想的丰硕花朵。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7】

在该书中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柏拉图先是探讨出城邦的正义,进而推及到个人。在他看来,正义是各司其职,互不侵扰。

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不过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热忱于寻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这就涉及到了真理问题。

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那些只爱好具体事物如美的声调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见而无知识,只有那些认识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将其与具体事物区分开,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

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说明,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通过“线”的比喻进一步将两个世界划分为4个部分:

第一,影象;

第二,影象所像的实物;

第三,数理对象。灵魂将影象的实物作为影象来研究,它只能从假设出发下降到结论;

第四,理念。灵魂从假设出发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象而是使用理念来作系统研究。

前两个部分属于可见世界,后两个部分组成了可知世界。

与此相应,灵魂的状态也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就是想象或猜测、信念、理智和理性。

柏拉图通过“洞穴”的比喻指出,认识的4个阶段并不是后天学习的发展过程,而是“灵魂的转向”。因为灵魂本身具有一种认识能力,教育只是使这种能力掌握正确的方向,使它从黑暗转向光明,从现象的世界走向真实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国》的重要主题之一。

柏拉图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课程,除了体育和音乐这两门初等课程之外,必须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等5门课程,按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步引向哲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统治人才,促成他们的灵魂转向。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到了共妻共子的制度。他提倡最好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结合,并将生下来的孩子由官员抚养。这个观点即使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不赞同。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这个观点进行批判。

柏拉图的这种构建国家的思路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些观点我并不敢苟同,例如:共妻共子的理念,我认为这有悖人伦,和动物没有区别的人伦关系我很反对,人高于动物的区别在于自爱和爱他人、懂得尊重他人,而并非应为是理想的国度而放弃做人的准则。总之,理想国的有些民主自由的精神是值得推崇,但是一些弊端还是要摒弃,毕竟他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8】

理越辩越明,踮起脚尖便更靠近阳光。——题记

假期中,我第一次阅读了柏拉图的经典作品《理想国》,虽多有不解,但依然感触很深。这一本书是柏拉图的集大成之作,富含了他的哲理、经济思考以及执政见解,让后人可以看到这位思想家所追求的美好和节制。书中最主要的是对于正义和智慧的辩论,关于“理想国”这样一个完美的城邦,柏拉图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首先,何为正义?与柏拉图辩论的三人分别给出了“正义即是欠债还钱”“正义是给每个人付出努力相同的报答”“正义就是善给予友人,恶给予敌人”这三个答案。相比之下,柏图认为正义是一种特质,而不是某一种行为体现的。如,头脑的作用本是控制身体的行动,那么瘫痪便是头脑失去了这种特质;思想亦然,思想本是让人行为正义,那么邪恶便是思想失去了原有的特质。自第二卷伊始,柏拉图便开始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在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维度上讲,正义的界定要复杂许多。城邦的正义需要由它人民的勇敢、智慧和节制来体现,但这相对来说绝对的正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柏拉图给出了一个更为基本的定义,那么就是人们各司其职,守本分,不要僭越自己的领域。因为正义的人内心的灵魂和思想本不该互相干涉,所以城邦中的人也同样不该如此。对于柏拉图来说,品质的协调,人民的和谐状态便是正义的体现。每个人踮起脚尖,便能看到城邦的正义阳光。

谈到节制,柏拉图是不可忽略的一位人物。他主张节制的生活,节制的看待自己的欲望。在谈及“理想国”这个完美城邦时,他多次提及节制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节制呢?节制,指的便是“统治自己的快乐和欲望”,不让贪求快感成为人生的主要成分。节制可以让人的灵魂获得一种统治的力量和正确的秩序,柏拉图的幸福论的整体框架也是基于如此。让灵魂中较好的部分控制较恶的部分;让理性支配感性便是节制。

“渴望认知并靠拢完美的理念或形式”这是柏拉图所一直主张的,是他可以在城邦中尽可能看向阳光的条件。如理越辩越明,品性也是越修越真,比起一味追求渴望的事物,克制和保持距离永远不失一个好的选择。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9】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正义应是……

克法洛斯认为:(读书笔记 )“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相信读过《查士丁尼法典》的都会很熟悉这一句话,因为这种说法与其第一条极为相似。)或者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对于这种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特拉徐马霍斯认为:“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特拉徐马霍斯的这个定义类似于奥斯丁的论断“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显然在这里,正义被理解为一种对强者的屈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成了其它人的义务。无论称为“强者”或者是“统治者”,我认为这个词的本意应当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优势的人群。他们形成权力是依赖于强力。

以上两种观点,柏拉图都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评。柏拉图没有很确切地提出正义的完整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否定步步逼近真理。我发现,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归谬法的终点在于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构不成正义。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心中的正义包含智慧和德性这两个要素。

我们可以知道诸如“正义是给每个人的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对利和害的一种功利计算”,这些观点都是后世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学命题,都曾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见,柏拉图的否定并未彻底地驳倒这些观点,尽管书中苏格拉底的一个个对手理屈辞穷。但柏拉图自信论说圆满的前提是以上这些正义观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义应当包含这两者。这种“真理”的认识,显然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后世对这些被否定了的命题的再认识,也是一种观念群变化了的结果。

二、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同的对话似乎就是一座城邦形成的过程。对粮食、住房、衣物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夫、瓦匠、纺织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吃饱喝足后,为了不成为猪的城邦,还需要奢侈品与艺术品的提供者、医生、法官等等。将这段对话简单化,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是想这么说: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各种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因此一种人最好固定地干一种事。当然,战争也是一种技艺,为了精于此艺,苏格拉底又说“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众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 这种种安排,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允许“模仿一切”的人出现,柏拉图明白的说法律不欢迎“扮什么,像什么”的人进入城邦。因为这样,一种人只从事一种生产的状态就会被扰乱。而且,从事生产的人不能从事护卫者的工作,这不但是由于成为护卫者需要接受精心教育,更因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论述完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通过分析法探讨个人的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 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这三个品质彼此内在的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智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一个正义的人应该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

通过对这几章的阅读,我发现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围绕德性和智慧展开的,并且智慧是指导人们实现德性的知识。可见,正义的核心是智慧,哲学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于是哲学与正义建立起了联系。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10】

今人都懂得民主自由,晓得为自己的权利站出来抗议,甚至革命。今人也懂得苏格拉底的智能,并为之敬佩不已。公元前三三九年,雅典民主派当权,追求智能的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端邪说和荼毒青年,被判死刑。

苏格拉底做过什么?不少路人会发现这个人经常呆呆地站地广场上思想一整天,不时还会跟路人搭讪,用那种经典的苏格拉底式的辩论,一步步将人的思想从心底拉出来。他用极为谦虚的语气向途人询问,并指出他们思想中矛盾的地方,藉以进入深刻的探讨,同时考察人们和他自己的想法。

他曾经就谁是最有智能一事询问阿波罗神殿的通灵者,结果是:苏格拉底是最有智能的。得知这个神喻之后,他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心想,不可能的啊,我一直觉得自己最无知,为何睿智的阿波罗神说我最有智能?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那些被称为有智能的人。然而,他与好几个自认为有智能的人交谈之后,感到深深地失望,认为他们闻名不如见面,所谓智能的言语都是错漏百出,矛盾横生。最后,苏格拉底就明白到一点,原来他比他们更有智能的一点在于:他知道他自己是无知的,相反地,那些自以为有智能却闭口不说自己的无知。

牛虻,苏格拉底经常这样自称自己,意下即是将雅典比喻成牛,而牛虻则叮牛来促使他前进。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并无作恶的意图。他抱着使雅典进步的动机,加上一颗自认无知的心,随处与人交谈,揭发人们的无知,进而逼使人们反思──这难道是一件错事?

问题来了。苏格拉底做这样的事就被控以思想荼毒,被判以死刑,是否应该?

依据柏拉图的《申辩篇》和各处考证,可以得知苏格拉底申辩时,柏拉图身处现场。目睹民主(大众)杀害哲人,作为贵族后裔的柏拉图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民主制度是否正义的呢?新政权是否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的先是怎么说的,后来是怎样做的」。

在当时,哲学之类的高等教育只面向贵族和少数自由人,所谓民主的投票在柏拉图看来无疑是叫

一大帮盲人来投票决定走哪一条路。对于人民的愚蠢,柏拉图倒也没有感到十分愤怒,因为在他看来,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只要安守本份就行,智能本不是属于他们的,而民主制却让多数无知的人决定城邦和公民的命运,这使他不得不对民主制度产生反感。当然,这也许是出于他贵族的优越感,也因为这种优越感,使他《理想国》一书中,表达了对哲人-王这种独裁制度的好感和向往。

《理想国》的读后感【篇11】

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能够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能够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明白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后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理想国读后感2400字:理想国读后感


以前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于自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个性关注了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结合自身所学,我针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自我的一些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正因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在仔细阅读后,我首先是对于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必须的认知。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咱们不应用生命来庸碌地追求钱财,在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应学习并领悟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轻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咱们应当为自我的一切行为负责,有所担当。老后更不好正因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要勇于理解自我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我大致能够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就应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愉悦国家的模型。

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就应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十分理想的国家,务必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职责,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理解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理解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正是正因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咱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此刻咱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但是如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透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柏拉图还为理想国中的教育划分了年龄段,讲求阶段性教学。他提出要以游戏的方式向儿童传授教育。在7到18岁时要给予青年普通教育,包括艺术,音乐,诗歌,舞蹈,体操及军训等。18到20岁要以体育锻炼为主,主要领悟军训,然后是科学理论。20到30岁,要传授给人们辩证法的思想,培养思维,以便日后能成为统治者。少数人在30岁以后能够领悟哲学,5年后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透过15年的实践,进行考试,升为国家统治者。由此来看,柏拉图的这种教育思想与咱们此刻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领悟等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柏拉图有不少的教育思想是很先进的,他提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就应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与此刻普遍提倡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很相近的。

另外,在他的书中还涉及到了优生优选优育问题。柏拉图规定了最佳的生育年龄,女生从24到40岁为国家抚养儿女,男生则从过了跑步速度最快的年龄到55岁。禁止近亲结婚。由立法者选出优秀品质的男女共同锻炼,结合培养下一代,优秀者的孩子交给国家托儿所进行公育。天生有缺陷的孩子要秘密处理掉。虽然他的有些处理方法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是,从科学的角度看,他所提出的某些优生方法还是比较合理的。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理解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构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取故事的资料,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能够说和此刻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理解完美,而厌恶丑恶,构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一样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领悟兴趣,这与当下咱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咱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正因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习并领悟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到达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领悟书中的学问,更要从领悟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通用


书籍可以让我们静心。阅读理想国后,我被柏拉图描绘的场景深深吸引,并产生了很多思考,我们可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撰写理想国的读后感时,有哪些可写的角度呢?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国读后感800字”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 篇1

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 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 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 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 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能够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能够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这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 篇2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王权,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 篇3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就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如同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柏拉图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他在《理想国》中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于欺骗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创造三种人的说法:第一个等级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是国家当然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他们是神用银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国家的保卫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德。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孩子们通常都属于他们父母的那一级别,有天赋的才能。即通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虽然他也认为有时孩子不属于父母的级别可升降级别,但这显然是一种伪装矫饰过的唯心主义的天赋论。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国家中执行不同的职责。至于奴隶,在柏拉图看来,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只有这样,整个国家才算是取得“和谐一致”,实现了正义的原则,否则就违反了“正义”的原则,国家就要灭亡。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 篇4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理想国读后感800字 篇5

经典的影响,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他提出了一个命题,他给出了一个假设,他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他,就是柏拉图!最早接触到柏拉图应该是在高中的政治和历史课本了。那个时候对他的思想接触涉及甚浅,对他关于国家政体及相关的政治探讨从未涉及过。再次了解到柏拉图是在《理想国》中,它通篇饱含哲学见解和政治思想,构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关于社会分工,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公民分为三等:赋有最高理性的哲学家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军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生产者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他从个人、城邦两个角度出发,认为城邦应该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着生产者。但我们很清楚,历史向来都不是由帝王创造的,是由历史中的劳动人民群众缔结的,把生产者置于最低等级,很容易忽视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这种想法在如今体现出不合时宜的特点,或许夸张地抬高了哲学家的地位和品质,但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国家领导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正义,他认为城邦的正义就是“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这是因为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柏拉图强调社会分工:每个人根据上天赋予的天性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对于城邦来说,即为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其实在如今社会中,这个“正义”也得到了印证:只有保证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能使效率达到最大化,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由此促进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正义从来都不是假大空的,它体现在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匠心精神”。

关于教育,《理想国》告诉我们,“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儿女应该出生在父母年轻力壮的时候”。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现代人的择偶观念和育儿观念,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观点。《理想国》中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所以说,柏拉图对儿童早期优质教育的重视。但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这让我们思索,现在的应试教育是否带给孩子过多的强迫,扼杀了大多孩童的天性。同时,他也规定了一个连贯受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生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的教育——包括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的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进行了论述,反映教育应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这种观念与中国古代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谋而合。另外,关于教育柏拉图也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他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也应当接受教育,不得不说在两千多年前,这种观念十分难得。但令人质疑的是,在理想国里,受教育者只能接受对国家有益的教育。这难免使教育沦为了国家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思想统治。教育不应该与政治扯上关系,而受教育者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与理解在诸多有益无益的学科和知识里选择自己所要的。

“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这是柏拉图毕生的追求;个人是城邦的缩影,城邦是个人的放大,其要求公民内部高度统一与和谐,所以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而教育的政治化,也是为城邦的净化服务的。在理想国中,所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了最高的善,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而我们所知的古希腊正处于社会分裂混乱、统治者无知无能和人的品性的堕落的状态,柏拉图所设想的改造公民改变城邦的方案,注定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施行。但其哲学的智慧和政治的精华,予后人以瞻前贤。

《理想国》读后感


导语:《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代表性的参考范文,欢迎浏览借鉴!

理想国读后感(一)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曾经因为看莎士比亚文集,对几乎是纯对话的文体心存恐惧,觉得这样的作品会因为情节的缺乏而造成兴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现在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对情节没有过去那样依赖,还是译者的水平,还是柏拉图语言中所达到的妇孺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还是我自己的愚昧无知欢乐多,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柏拉图(尽管书中的主要谈话者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出现,但由于柏拉图是《理想国》的作者,我愿意将他当作柏拉图。或者说,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话中的思想。)有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时候看辩论赛的惯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们这样的一种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

肯定的,以我现在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和能力,我对理想国精神实质的理解是相当肤浅和粗陋的,甚至都没有触及问题的皮毛极可能是隔靴搔痒。我不可能有见地地发表对理想国的看法的,也没有办法很系统的说出它有什么好来,说出它的价值所在。我只是觉得很快乐罢了,因为觉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给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间,开卷有益,能领会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理想国,这也是许多传世巨著的共性吧。尽管这是专业课的推荐书目,我却不想让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此,这是说得好听的,其实是说我的思维未必可以达到从专业或者哲学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记叙自己对书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们引起的一些联想。纯系感想,无关学术,如有雷同,实为巧合。

理想国读后感(二)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理想国读后感


【篇一:《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篇二:《理想国》读后感】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篇三:理想国读后感作文】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

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独裁者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篇四:《理想国》读后感】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篇五:理想国读后感】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篇六:《理想国》读后感】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许多贪官污吏,便是如此。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我认为,关于正义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可能有分的不很恰切的地方还请见谅。)

第一部分,是关于什么是正义。旧的观点认为,欠债还钱就可以问心无愧,也就是正义。但苏格拉底不认同这一观念,总结科法洛斯的观点,并提出问题:究竟正义是什么?单纯的说实话,有债照还就是正义么?之后他打了个比方,如果一个醉酒的朋友要你归还他借给你的武器,这个时候不诚实,不归还反而是不正义的。或许正如我们常说的,正确、正义往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非一成不变。因而,苏格拉底并不同意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的观点,他认为归还欠别人的东西有时候是正义的,有时候未必是正义的。之后波勒马霍斯在苏格拉底的启发式的提问下,总结出传统意义上正义的含义,即给予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简言之就是:为友要善,为敌应恶。正义的人,要对待朋友友善,而对待敌人应该以恶还恶。之后,苏格拉底又将正义与社会分工联系到了一起(其实,在一开始的对话中,也有提到),例如讲医生给病人看病,是正义的行为。而在后来的对话中,他又将正义与社会分工区别开,使正义成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这会许也是苏格拉底提问法的一大特点。

第二部分,是关于智者的反驳。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应该认清朋友与敌人。为了朋友就可以两肋插刀,无所不为么?他认为,真正的争正义之人,不应该只是为了朋友而伤害别人。这便将正义的理论上升到又一全新的高度。苏格拉底在此告诉我们,一应定要认清谁是真正的朋友,不要被敌人的话蒙蔽了心灵。我想,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朋友,或许便是我们所指的知己。真正的朋友不多且珍贵,因而才更加需要我们加以辨别。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值的朋友。

第三部分,是关于诡辩者的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正义远比黄金的价值高很多,因为正义是人类的美德之一。但色拉叙马霍斯对苏格拉底的话很不满意,他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认为,他的观点存在明显的漏洞。如果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成立。那么运动员比其他人更为正义。很明显这是不成立的。之后诡辩者,又说到统治者便是强者,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服从便是正义,以及不正义能为人带来好处,等等?很显然这些理论也是存在漏洞的。

第四部分,是关于智者的回答。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人是聪明的,善良的,有知识的人是智慧的。因此,正义是智慧与善,争议的人是智慧的,真善的。此外,供职者以及统治者,要拿出自己全部的努力工作,不都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所统治的对象。正义能促使人更好的合作,是心灵的德性。最后,苏格拉底强调:不正义存在个人身上会发挥出一种功能,其一,使个体产生自我矛盾,毫无主见,不能付诸行动;其二,自己和自己为敌;其三,不正义的人认为正义的人是他的敌人。

以上,便是我对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这一部分的分析及一些个人观点。(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或者分析不够透彻的地方,还请见谅。)《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用书中的理念解决现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篇七: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称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前几天,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彻底读懂了这本书谈不上,只是有一些杂乱的读后感想,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所以从第五卷起,讨论中涉及到了儿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妇女儿童如何共有的问题,而且颇具戏剧性。

既然在建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所以,苏格拉底说,这个建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

在第六、第七两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和认识论学说,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

这时阿得曼托斯参与进来,提出了哲学家是怪人,对城邦无用的观点。苏格拉底用了一个船长的譬喻说明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在城邦中的处境。在现实中,哲学家之所以不受欢迎,一方面哲学这门最可贵的学问是不大可能得到反对者尊重的而这些反对者掌握着城邦的统治;一方面,使哲学蒙受最为巨大最为严重毁谤的还是那些自称也是搞哲学的人,他们玷污了哲学的名声,自然也搞臭了哲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成为一个哲学家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具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所假定的哲学家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那苏格拉底所谓的理想国是不是现在不会有,过去不曾有,将来也决不可能有的呢?针对众人的疑问,苏格拉底给出了其理想国存在的可能条件: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无论他们出于自愿与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

第六卷的末尾和第七卷的开头,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于是有了著名的日喻、线喻和洞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的理念所统治。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把这条线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然后把这两部分的每一部分按同样的比例再分成两个部分。

第七卷的开头便是最为精彩的洞喻。洞喻即洞穴之喻。

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木偶、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一切以人为本,要建立柏拉图心目中的那种理想国,非得有哲学王诞生不可。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哲学家来实在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七卷里为那些将来要成为哲学家的好苗子们,列出了一张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课程表:初等的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代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音乐辩证法。学习辩证法才是最重要的,以上都是为学习辩证法而做的准备。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的。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陷入了无知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同时用上面所列举的那些学习科目帮助完成这个转变过程。

相传柏拉图所建学园的门楣上写着这样的铭文: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可见柏拉图对数学这门自然科学的皇后、大脑理性思维的体操科学的重视。在谈论音乐时,他提出应该用心灵听音乐,而不是耳朵,我想,单用耳朵听音乐,会错过音乐的深邃;单用心灵听音乐,会失去音乐的激情和灵魂。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出如此英才。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我经历了许多事,见过了许多美好的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可以读出深刻的感受。辨证的看待,坚持矛盾的方法也许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后定会读出更多的内涵。

【篇八:《理想国》读后感】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

理想国与理想政治,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安邦定国开篇就是一句: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中国向来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调,我们首先求得了稳定,所以我们才可以发展的很好,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总之,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有稳定才有存在和发展。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篇九: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不久前,历史课程学习内容中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

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地看完全书。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秘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满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满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然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根据具体环境,情况而定的。也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众人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该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也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也许

理想国是一席高贵的谎言。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理想国)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篇十:理想国读后感】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正义应是

克法洛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相信读过《查士丁尼法典》的都会很熟悉这一句话,因为这种说法与其第一条极为相似。)或者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对于这种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特拉徐马霍斯认为: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特拉徐马霍斯的这个定义类似于奥斯丁的论断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显然在这里,正义被理解为一种对强者的屈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成了其它人的义务。无论称为强者或者是统治者,我认为这个词的本意应当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优势的人群。他们形成权力是依赖于强力。

以上两种观点,柏拉图都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评。柏拉图没有很确切地提出正义的完整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否定步步逼近真理。我发现,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归谬法的终点在于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构不成正义。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心中的正义包含智慧和德性这两个要素。

我们可以知道诸如正义是给每个人的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对利和害的一种功利计算,这些观点都是后世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学命题,都曾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见,柏拉图的否定并未彻底地驳倒这些观点,尽管书中苏格拉底的一个个对手理屈辞穷。但柏拉图自信论说圆满的前提是以上这些正义观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义应当包含这两者。这种真理的认识,显然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后世对这些被否定了的命题的再认识,也是一种观念群变化了的结果。

二、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同的对话似乎就是一座城邦形成的过程。对粮食、住房、衣物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夫、瓦匠、纺织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吃饱喝足后,为了不成为猪的城邦,还需要奢侈品与艺术品的提供者、医生、法官等等。将这段对话简单化,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是想这么说: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各种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因此一种人最好固定地干一种事。当然,战争也是一种技艺,为了精于此艺,苏格拉底又说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众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这种种安排,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允许模仿一切的人出现,柏拉图明白的说法律不欢迎扮什么,像什么的人进入城邦。因为这样,一种人只从事一种生产的状态就会被扰乱。而且,从事生产的人不能从事护卫者的工作,这不但是由于成为护卫者需要接受精心教育,更因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论述完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通过分析法探讨个人的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这三个品质彼此内在的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智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一个正义的人应该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

通过对这几章的阅读,我发现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围绕德性和智慧展开的,并且智慧是指导人们实现德性的知识。可见,正义的核心是智慧,哲学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于是哲学与正义建立起了联系。

【篇十一: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篇十二:《理想国》读后感】

记得在上西方哲学史的课时,讲到柏拉图时老师的幻灯片上有怀特海的这么一句话: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由这句话可见柏拉图在西哲学乃到整个人类的精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而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或者说他的代表作,则是人尽皆知的《理想国》。所以当我捧起这本代代人推崇备至的伟大著作时,不期望能一下子读懂它,只希望能够从这本凝结着柏拉图和希腊智慧的结晶的书中,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启示和认识罢了。

《理想国》一书乃柏拉图壮年时期的力作,也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柏拉图的著作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的形式以示读者,此书也不例外。自知仅读一遍是无法体会其精髓,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不解之处便匆匆带过,只期能稍知其意而已。译者在引言中的介绍已经能令我大体了解到本书的博大精深,谈到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由于我的无知和欲速则不达,实在无法领略到本书的真意,因此仅在此回忆下本书的主体内容和所带给我的一点帮助和启发。

译者在介绍中谈到本书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婚姻自由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过这是学者在多次研究此书所总结归纳出来的结论,而对于我这种没有一点学术功底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方式,实在无法得出如此繁多和细致的结论。只能就此简易回忆下本书的大概内容了。

第一卷在苏格拉底和几个书中的人物开始对话之后,很快便引入本书所探讨的一大主线关于正义的定义。色拉叙马霍斯首先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要苏格拉底不要光提问题,而是要直接对正义下定义。而他对正义的定义则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是当时政府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则对此定义予驳斥。

第二卷到第四卷开始以从城邦来看正义比从一个人来看更加容易,由此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接着在第三讲到城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护卫者以及如何来培养的问题。接着谈到全体公民应当按天赋各就各业,城邦的正义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城邦的三种人各自做自己的事就是正义的。再由城邦的正义引到人的灵魂里有三种品质:理智、激情、欲望。

第五卷苏格拉底又谈到关于婚姻的问题,提出一个观点: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结合,而最坏的要尽少结合,以使品种保持最高的质量。

接着一系列的论述谈到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优秀的哲学家,并且提出哲学家是最完善的护卫者,也就是哲学家是最好的国王这个著名的论点。

第七卷接着谈到囚犯看阴影的比喻,讲到了灵魂要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在第八卷中总结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具备的条件。并且谈到了四种不好的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五种政制所对应的五种人。

理想的政制善者,正义者。

斯巴达政制好胜争强,领略荣名。

寡头政制爱财,寸利必得,省俭。

民主政制快乐间的平等,生活没有秩序,没有节制,平等主义,集合最多习性于一身的多样的人。

僭主政制被恶所充满,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

第九卷谈到人的基本类型: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爱利者。

三种人的快乐对比:哲学家能体验另两种快乐和学习事物本质的快乐。灵魂中用以学习的部分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

快乐和痛苦之间的中间状态,痛苦时想要平静为快乐,快乐时停止为痛苦。这是快乐和痛苦的影像,是一种欺骗。通过身体传到心灵的那些所谓最大的快乐,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脱离痛苦。

第十卷谈到理念的模仿。画家,造床匠和神谁是真正的模仿者。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模仿者的技术。

以上就是在看书时所记的一些主要的观点,自己看都有点对不起柏拉图这伟大的著作。本书的主线主要是围绕正义这一主线展开,对理想的国度的一系列规划,以及对应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正义。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启发,不过现在想总结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柏拉图对正义的一系列阐述使我认识到在人生中应当使严格的要求自己,控制自己不该有的欲望,让理性来引导自己,远离一切的恶,进入那真正的善。并且要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智慧,不断的充实自我,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而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的论述,在通过阅读了本书之后,才明白以前所认为的哲学家为王的观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定义是非常之严格的,并不是随便一个哲学家都能够成为一个理想国的国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才能够成为理想国的国王。

书中关于婚姻及生育的问题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类的伦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而关于优生优育的问题也是如此,将那些素质不好的后代弃之更是有悖于众生皆平等的法则。

书中对政制的描述也让我对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变,发现民主政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过份的自由和宽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对快乐的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我们原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快乐与痛苦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纯,而常常是快乐与痛苦的假象。有时候快乐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时痛苦也恰恰是快乐的停止。这让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以更宽广的心态,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面对的一切。

而柏当图的理念论也带给我很多看见。让我更懂得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当然柏当图的理念论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仅一点点的接触是不足以完全的认识它,但也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终于很勉强的将这本书看完,虽然过程挺辛苦挺纠结,但是收获颇丰。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但的从柏拉图的书里来寻求智慧,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阅读完柏拉图写的理想国后,我有很多心得和感悟想要记录。写读后感时,我们要分析材料,亮明自己的基本观点。您是否能够写出一篇感情细腻的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理想国》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篇1)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篇2)

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 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 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 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 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能够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能够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这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篇3)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个性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99。,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职责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

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好处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够选举产生得了吗?此刻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能够理解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篇4)

《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的,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本书讲述了柏拉图对国家的构建、治理和正义。这本书代表古希腊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相对比较理想化的一种社会。

其实我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上学的时候总会听到关于乌托邦空中楼阁、柏拉图式恋爱等等关于这本书的一些侧面的评论。国家层面的理论,年纪太轻体的我始终无更深的理解,所以分享使我最感兴趣的部分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当然我也是以这个为切入点的,很多人都以为柏拉图式恋爱是精神上的恋爱,并无男女之情的爱情。

而我读完这个部分的时候我觉得柏拉图式恋爱是,相爱的两个人思想精神层面高度同步,爱侣之间最害怕的应该是同床异梦,相互猜忌,表里不一,口口说爱你的并不一定是真的爱你,但是从来没有对你表示爱意的,从不关心你的人肯定是不会珍惜你的人。

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都人欲望都很强,我读完后更向往着这样的恋爱观,“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挣钱养家”,这话听着没有毛病,可是最后能实现的有几个人?

想要对方挣钱养家,自己貌美如花,但彼此之间的思想南辕北辙,这样的恋爱和婚姻也不长久呀,所以柏拉图式恋爱应该是两个思想高度一致的人,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和理解,彼此相互支撑对方并肩而行,舒婷说:"我爱你,也爱你脚下的土地。"的那种境界。

回到最原始的追爱,大家追求的仅仅是一份真挚的感情,没有外部附加条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只是有些时候在追求的过程中,他或她并没有达到彼此心目中向往的“柏拉图式的恋爱”仅此而已。

所以耐心等待,会在对时间里相遇对的人,皆大欢喜,遇到属于你的柏拉图式恋爱。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篇5)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


理想的国家就应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愉悦国家的模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1

《理想国》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和散文体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柏拉图。在这本书中,柏拉图阐述了自己贬低感性认识,抬高理性认识的哲学观念,评价了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他认为雅典贵族统治的古希腊前期是民主政体,是“理想国”,而“理想国”的国王必需由哲学家来担任。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柏拉图认为,正义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这对后来人们在考虑国家正义、法律正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柏拉图的正义提醒我们,重要的不仅是计算我们从社会获得了什么,而且还要计算我们为社会的顺利和成功提供了什么。

智慧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最高知识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是最高智慧。这就是《理想国》中的柏拉图密码。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以全新的目光认识自己和世界,明确认识到自己要走的路、世界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的路。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2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3

以前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于自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个性关注了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结合自身所学,我针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自我的一些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正因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在仔细阅读后,我首先是对于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必须的认知。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咱们不应用生命来庸碌地追求钱财,在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应学习并领悟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轻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咱们应当为自我的一切行为负责,有所担当。老后更不好正因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要勇于理解自我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我大致能够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就应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愉悦国家的模型。

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就应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十分理想的国家,务必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职责,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理解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理解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正是正因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咱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此刻咱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但是如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透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草木的理想国读后感


草木的理想国读后感(一)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一娘一。/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中那个美丽幽怨的女人,跃然纸上,在仲春时节,路过一树或一丛丁香,那浓重而热烈的芬芳气味,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绪,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一绵,亦如此树此花,阿来在【草木的理想国】中进行很好的诠释,正如他说: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然而,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

【草木的理想国】可谓图文并茂,面对一张张一精一美的照片,感觉这是一场鲜花的盛宴,蜡梅、梅、贴梗海棠、早樱、玉兰等等,21种鲜花姹紫嫣红,依次开放,就像朱自清在【春】中所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阅读此书,跟随阿来的目光,徜徉于鲜花的海洋,翻阅书页,绿色主色调,让人感觉安静、平和,亦如生命的颜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有的花中,我犹一爱一白玉兰,喜欢她玉石般莹润的白,喜欢它发出的淡淡幽香,不浓烈张扬,大方典雅,幽幽的,在灰色的世界中绽放出亮丽的色彩。

阿来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是狂妄的话,他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既然我们身处如此开阔敞亮的自然界,为什么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呢?阿来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于是,我们有幸读到这本与众不同的小书。

成都的物产丰富,享有天府之国美誉,花草树木在这里竞相绽放,正如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草木的理想国读后感(二)

尽管我未曾去过成都这个城市,但是最近所读的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让我走入成都这个城市的某处跳动的脉搏。尽管未能亲临其处,但是通过读书也仿佛置身于一曲最为优雅动人的草木圆舞曲。作为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比较另类的一种表达手法。里面没有太多人为因素的干扰;里面没有太多都市喧嚣的嘈杂;里面没有太多令人心烦意乱的杂物,里面唯有一片清新的红花绿叶将你我紧紧拥抱。对作者而言,他便是以一个当局者的身份静观着这些成都的生灵。生活在如此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大都市,映入他眼帘的不是那些光怪陆离的城市风貌。相反的,那些无声的,却又有形有色有味的草木是他最为魂牵梦绕的一精一灵。

感知着这些的植物们,他其实更渴望着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能够深入地去了解它们。个人以为其中的一句这是现世恐惧的美丽,还是历史忧伤的回眸既押韵,又有深意地揭示着全书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解读这个属于草木的理想国,欣赏这段专属于草木的圆舞曲,品味一个属于成都物侯的记录,感悟人生的某种境界和层面。本书的整体设计其实很是耐人寻味。深绿色的封面,浅绿色的页面,结合入诸多作者想要表达和介绍的植物花朵图片。就是在那么一瞬间,正本书的意境变得那么得有点纯,有点味,有点美,有点舒畅------透过这些花花草草,我们跟随着作者共同领略着那些看似随意记载却又有着话里有话的弦外之音。

全书的内容通过不同花木进行着相关的介绍和分解。尽管讲述的只是一些静态的植物们,但是它们却在作者的心意之下展现着最为美丽的一面。有图,有味,有历史,有诗句,有作者的感情。所有的一切在如此和谐的意境之下作者用他的文在表他的情。欣赏着阿来和这些草木的故事,我也不知不觉地感染于草木所营建的美的意境。原来,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城市有着多种多样的角度可以去渗透。成都武侯记的形式便是透过草木的理想国引导读者进入自然的包围之中。草木圆舞曲演出中,我们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放下以往的束缚,重新回归到一个和平宁静的环境之内。我们来自于自然,却因为世俗的约束而奔波忙碌。可是一旦当我们某时的驻足而再次回首之时,我们依然可以感知到那片来自于草木的和谐天地。这是一种一精一神上的顿悟,这更是一堂人生的哲理课程。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理想国》的读后感通用”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理想国》的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