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发现心流》的读后感 > 地图 > 《发现心流》的读后感

《发现心流》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2-11 来源:互联网

《发现心流》的读后感500字精选。

读一本好书,会使你更加坚强,更加聪明,更加坦然,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此时就应该动笔将心中所想写进读后感,并且结合书中精华进行提炼。考虑到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特意整理了“《发现心流》的读后感”,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发现心流》的读后感 篇1

在手机占据人们几乎每时每刻的情况下,人们是很难达到这种专注状态的,时不时想看一眼手机,这种念头是专注的大敌。先天的天赋,要想变成真正的才能,这个过程唯有不断地投入注意力才能实现。莫扎特是难得的音乐天才,可若非他的父亲督促他勤加练习,他的这份才华也无缘显露。

这也契合了当下关于孩子上兴趣班时,是兴趣重要,还是努力重要的问题。兴趣先行的情况下,只有投入了足够的专注与努力,一个人的才能才有可能开花结果。孩子今天喜欢弹钢琴,明天喜欢跳舞,后天又迷上了下棋,爱好广泛没有错,但是如果捡起一个就丢掉另一个,就像古话所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样一来,终将一事无成。

要想明白为什么注意力造就心流体验,还是要从精神熵的角度来解释。精神熵是米哈里用来说明人精神状态的,代表一种无序状态。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下,精神熵达到高值,而有序的思考,则会让精神熵降到低值,摆脱无序状态,人的精神力量才会更加强大。

如果将人的注意力比作水分子,那么,人在专注的时候就像结冰状态的水分子,坚固有力;而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就像沸腾时四散逸出的水蒸气。一个像是训练有素的军队,另一个就像是毫无组织纪律的散兵游勇,战斗力高下立判。

《发现心流》的读后感 篇2

如果我们将人的活动进行分类,工作、休闲、与人交往这三类活动基本上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要想在平时的生活中达到心流状态,就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明确的目标、即时反馈,还有挑战与能力想匹配。不同的活动中,这三个条件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最终都指向集中注意力这个目的。

在工作中,总是要设定一个工作目标,否则就像无头苍蝇般完全没有头绪。目标就像路标一样,指示着行动的方向。而在与人交往时,明确的目标就需要用心去寻求一个共同话题,如果两人的聊天是鸡同鸭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那么这样的谈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心流体验。

要说即时反馈,恐怕老板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每次完成一个方案,都要老板过目批准才行,这个过程就是对于工作的即时反馈。

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两人的互动、眼神的交流,都是一种反馈,这种反馈的顺畅程度,直接决定了聊天的质量。在进行休闲活动时,比如登山,每前进一步就会更接近山顶,比如弹琴,每按下一次琴键便流淌出动人的声音,这些即时的反馈,让人沉浸在当前的活动中。

如果老板突然分派一个远超你水平的任务,那种焦虑真的让人很崩溃,虽然最后也能够交差,但是过程真的很痛苦。作文但是一个过于轻松的任务,也无法激起你的热情与动力。这也就是说,想要达到心流状态,挑战与能力相匹配,才有可能在心情愉悦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并且乐在其中。

《发现心流》的读后感 篇3

如何过好这一生,如何让生活更有意义,是永恒的话题。人生路漫漫,过好当下才能过好人生。将每一个体验的瞬间连接起来,便是美好人生。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说过,如果非要他选择一段最喜欢的经历,那么他会说:此时此刻。

那么,该如何尽情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呢?我们都明白,看肥皂剧、蹦迪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暂时的满足只会面临更大的空虚。而面对着苛刻的老板、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也的确很难开心起来。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体验,一种倍感充实圆满的生活方式,正是解救人们脱离空虚的妙方。在《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一书中,米哈里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难以达到心流状态的种种阻力,并且提出了三种具体方法,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最优体验,提升生活品质。

《发现心流》的读后感 篇4

何为自得其乐?就是于事物本来的样子里发现乐趣。譬如下棋,就满心里想布局走棋的事儿,抛开名次排名的顾忌,享受单纯的意义,才会有大成就,而所谓的事业成功,其实是这种自得其乐的副产品。

就像《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提到的那样,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承担起生命的责任。

要想在生活中满足上文中的三个条件,最根本的还是要修炼成自得其乐的性格与达观的生活态度。同样是在飞机上加班加点地工作,那个为自己巧妙利用时间沾沾自喜的人,与那个满心抱怨占用自己休息时间的人,哪怕同时都具备了心流的三要素,他们的体验也必然是截然相反的。

全心投入生活中去,便是对人生意义最大的探寻。心流体验,是一种用心专注的生活态度。哪怕一开始需要花些心思,去选择积极应对生活也是值得的。因为,生活就像一汪春水,你若翩翩起舞,他必定春意盎然。

我是松间明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读书好时节。关注@明月共读书,一起读好书,丰盈人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生命的心流》读后感


什么叫心流?作者奇克森米哈里是个心理学家,也就是他首先提出心流的概念,其实心流指的是人全情投入到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能够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甚至会忘了时间的存在,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满足感。

怎么能获得这种简单、高质量的满足感呢?哈里给读者们一个非常有趣的答案:培养与拥有至少一项自己长期的业余爱好。沉浸于让自己着迷的爱好,如痴如醉,将时间赋予意义与喜悦,就是心流的作用。

书中还提到一个让人深思的平衡时间观,我们要把握自己的时间快慢平衡,需要慢下来的时间是和家人好友相处的时光、自我反思、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准备、思考重大的人生决策、创造性活动等等,而需要快起来的时间就是干家务杂活等体力劳动,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生活用品的购买等。

有时候我们常常聚焦当下,而忘记事情换个时间维度来审视的话,也就是用长期价值来考虑,就容易犯目光短浅的错误。有些事情现在看起来对我们来说极其重要,但是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等等,时间终会平淡一切的刻骨铭心,最痛苦的伤痕终究会结疤。因此,我们应该用平衡的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认真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以过去的反省总结与未来的期待视角来连接过去与未来。

《心流》读后感1000字


心流, 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时所呈现出的精力十足、高度专注的状态。全身心,意味着专注度达到一个高峰值;做喜欢的事情,说明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非但不感到痛苦,反而非常愉快。在心流产生的过程中,你表现得十分专注,同时又非常放松。在心流的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就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书中说到,我们快乐与否,内心是否和谐,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音乐或者运动的例子,就是说很多人在爱好中投入进去,就会获得很多的心流,就能享受到生活,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

书中还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 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也是引导人进入心流的重要途径。如,运动员、科学家、艺术家等,都是很容易进入心流体验的,因为他们总是能忘我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面,非常专注。

幸福并非瞬间发生,与运气和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不受外在事物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

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音乐、美食、运动都会让人产生心流,产生幸福感,如果能在这些领域持续投入,达到专业分析的级别,人的幸福感就会加倍增长,所以说,学习乐器从小开始最好,但是永远不嫌太晚。但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体验本身。

《心流》读后感300字


有钱没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一颗淡定的心

刚出社会那会,拿着那份还不够养活自己的工资,朋友们很不屑,而我却自得其乐,因为我觉得不光能赚到钱,还能学到知识

而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正是那份实习,培养我许多受益无穷的工作习惯

拥有一颗淡定的心,将会从容的面对一切

特别是遇到聚会的时候,朋友们总是无比羡慕的说:谁又升职加薪,谁又买房,谁又结婚

通常这种情况,失眠在所难免。而我总是淡定的一笑而过,因为别人的生活与我无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时区,沿着自己的轨迹旋转就好

正是对于金钱,名利没有那么看中,让我有颗平常心面对一切

我的另外一位朋友,却与我相反,每次聊天,都会迫不及待问你薪水多少,然后抱怨自己的工作,羡慕谁谁的工作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焦虑

有钱也好,没钱也罢,开心最重要。

《心流》读后感2000字


幸福是什么?如何通向幸福之路?不好意思我不是想谈心灵鸡汤,而是想谈谈这本积极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这是我读过的推荐文章最多的一本书,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清华心理学家赵昱鲲,企业家阳志平,网红科学作家万维钢,台大心理学家余德慧,著名乐队总监朱宗庆无不倾力推荐。我认为认真读了这本书并用它来梳理自己的心理、工作生活,就不会再抱怨知道了所有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1、先说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心流、精神熵。

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不一样,心流这个概念有其科学依据。前者更多算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后者是契克森米哈赖从十几万份日常体验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洞见。心流是当你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某件事情时达到的忘我状态,它的特征是目标明确,挑战适合(既有难度又匹配能力),有即时反馈,忘我而带有强烈的愉悦感。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心流体验,我在阅读、推导公式或者编程的时候经常体验过。不得不说,我们程序猿这个工作是特别符合心流这几个特征的,这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特别幸运的地方。后来的科学发展证明,心流确有其物,核磁共振扫描结果表明,心流体验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时的外在表现,当然契克森米哈赖在提出这个概念时并不清楚这一大脑工作机制。

再说精神熵。熵,玻尔兹曼提出这一物理学最伟大的概念之后,它被延申到很多领域,当然很多时候是被滥用。我认为精神熵是熵这个概念第二精彩的延伸,第一精彩当然是香农的信息熵。熵最开始的意义是表征的是热力学系统分子的无序程度,熵越大,系统的混乱程度越高。在这里契克森米哈赖引入精神熵的概念来描述精神世界的无序程度,当人很焦虑、烦躁,心里各种念头进行思想斗争的时候,这时候可以说精神世界非常混乱,精神熵很高;而焦躁的反面,精神熵极低的状态,就是心流。契克森米哈赖的受试者描述心流状态感觉是被一股洪流推着走,所有的精神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内心极其有序和谐安宁,契克森米哈赖也把心流称为最优体验。

契克森米哈赖把心流当作幸福的代名词,能经常获得心流体验的人当然是幸福的人。

2、重要观点:幸福不是人生的目的。

获得心流体验当然是有法可循的,但是契克森米哈赖认为不能把幸福当作人生主题。幸福是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个事情中,获得和谐安宁的状态,它只是追求真正人生目的时候的副产品。因为当你以幸福为目标时,你会发现阅读时是幸福、旅游也是幸福的、打游戏是幸福的、吃美食也是幸福的,那你应该选择哪一个呢?幸福不是一个好目标,因为它不能给你一个确定的方向来同意你的精神力量,不能降低你的精神熵,反而可能会让你陷入无谓的纠结和挣扎中。那什么是好目标的呢?你可以以提高你的知识丰度和认知力为目标,那你就去读书;你也可以以增长不同地方文化的见识为目的,那你就去旅游。像这种能给你明确方向的目标,是好目标。对于人生,你可以把你的人生设定为改进社会的某种问题这种高尚目标,也可以以提高家里人的生活质量这种小确幸目标,如果你完全以幸福为目标,那你有可能会去吸毒。

我把这一观点引伸到企业,赚钱不是企业的目标。虽然钱之于企业就像幸福之于人生,但是没有一家伟大的企业是以赚钱为目标的。与人的精神世界一样,企业也有熵,以赚钱为目的不能给企业明确的价值感,如果阿里巴巴以挣钱为目的,那么他有可能一会去搞房地产,一会去搞比特币,那它的企业熵就会变得很大,也就不可能会变成今天这样一家伟大企业,相反它一致秉持的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一个可以降低企业熵的好目标。

3、如何通往幸福之路?

作者认为获得心流体验的路径是很多的,日常生活,感官刺激、思考思辨、工作、人际交往甚至是挫折经历中,只要找齐获得心流的几大要素,即目标明确、难度匹配、及时反馈、全力投入,都能够获得心流体验,书中也展开很多章节进行论述。我认为书中最重要的几条建议:

掌握人生的主动权,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被环境所牵制,随波逐流;

建立复杂的人生意义,把复杂外部世界融入自己的人生意义系统,比如雪花和生命,它们的熵都很低,但是雪花很简单但很脆弱,生命很复杂但很顽强;

对目标进行真正的经营,投注精神能量。

4、愚见:幸福=自由度+贡献感+心流体验

心流理论存在不足,比如说玩数独游戏和解决一个世界未解数学难题,都能达到心流体验,假设它们目标明确、难度匹配、及时反馈、全力投入的程度都一样,那它能带来的幸福感是一样大吗?另外,比如说在集中营里被强迫干活的工匠,其实也能做到目标明确、难度匹配、及时反馈、全力投入,但是能达到同样的幸福吗?虽然作者在书中用失范和疏离两个概念做一定补充说明,但是从理论上不够完美。我认为用幸福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来补充比较好,阿德勒认为幸福来自自由度和贡献感。玩数独游戏虽然有心流体验,但是没有对世界没什么贡献,当然比不上解未解的世界难题;在集中营里被强迫干活的工匠没有自由度,即使有心流体验,幸福体验也不会太强。

所以如果把契克森米哈赖与阿德勒两人的观点综合起来,会不会更合理一点:幸福=自由度+贡献感+心流体验。

生命的心流读后感


生命的心流读后感(一)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每读一章都会有新的感受,开始有很多东西都了解得不深,只有不断重复地看以及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来。我觉得《生命的心流》整本书的根本在于人们在纷繁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什么样的状态去找到生活的真谛;通过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享受生活乐趣,提升身心的品质。书看完后收益不少,所谓生命的心流,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就是毫不费力的生活的诀窍。所谓毫不费力,是相较于辛苦工作、聪明工作,到最后轻易工作的境界一怎么样用最少的时间跟精力去得到最大可能的成果,这就是精髓所在。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的生活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人若无自我,便无法前进。大多数人都只在不如意时才会反省自己,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在眼前的焦虑与痛苦回忆的交互影响下,便会越发自觉悲惨。要想冲出

这种循环的方法就是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满意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但更好的办法是将精力投注在自我间接相关的目标或人际关系上。一旦体验到复杂互动中的心流,体验到具体且客观的回馈,我们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对自己产生正面的看法。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你必须做、却又不乐意做的,有些事是躲也躲不掉的,就算你才高八斗,你也依然非做不可。因此,你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百般不愿、牢骚满腹的做;一是心甘情愿的做,后者显然在感受上较为正面。就算最令人瞧不起的工作,你也可以设立目标。年复一年,我们的经验都循着生理与文化的脚本演出,唯一可以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学会让精力与意图同步,将精神能量投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自己生命的另外一扇窗户又被开启了。

生命的心流读后感(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快乐的,何为快乐?怎样寻求快乐?读完《生命的心流》一书才知快乐时一种浑然忘我我,如入佳境的感觉,源自获取心流体验的瞬间。

记得一为哲人曾说过这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虽然社会上有很多无足挂齿的丑闻和不堪的言行,但是这仅仅是极少的现象。我们要相信社会是美好的,至少他不会主动的抛弃我们,除非你主动抛弃他。当我们眼前浑浊的时候,我们不妨把心灵的窗户打开,用心体会世界,就会发现美丽依旧。生活是否快乐,那得看是否拥有一颗平常和乐观的心。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要用美好的心态和角度去观察,这样便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对待工作也一样,我们要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用平常心对待,不要有太多的起起伏伏。

许多思想家都说过,人类的所作所为,最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我们之所以想追求财富、健康或名声,都是为了借此得到快乐。但是在追求快乐的途中我们得摆放好心态和立场,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的真谛。

快乐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快乐是要用心体会的,快乐并不是一两句啼笑皆非的言辞,快乐时生活真正的感悟。不同的活动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倘若一辈子都做些搓志丧气的事,你便不可能拥有愉悦爽朗的人生。反之则易然,所有的事物都兼具正反两面,就看你是如何对待和面对。

快乐生活的同时,我们还得学会快乐工作。工作事一种奇怪的经验,既为人营造专注满足的时刻,给人骄傲及归属感,却又是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事。以至于人们对工作抱着爱恨交织、充满矛盾的态度,虽然知道工作事生活重要的元素之一,但真正在工作事,却又百般无赖。导致人们会有这样的心态总归是没有摆清自己的心态。工作时不能把利益观看得太重,工作是我们体现能力和实力的时候,当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的时候,你会觉得内心之中会有一种无法用言语描绘的情感,就像美国前冠诗人斯特兰德曾说当你沉浸在工作中,你便失去时间感,完全出神,全副精神都贯注在所做的事情上当你将某件事情做得十分出色时,你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我相信一个人的工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相当有难度的,但也是幸运的。

我们得学会劳逸结合,很多人觉得工作压力太大不快乐,可是很多时候他么的休闲时光也并非快乐。快乐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休闲的时候我们得学会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多参加一些组织松散或叫个人性的活动。

生活圈是一个复杂的社交圈,不能只活在自己世界里,亲人朋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良好的环境也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我们的心情往往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有很多时候快乐也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若无法找到实现自我更伟大、更永恒的目标,就绝对难以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热爱生活,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充裕,快乐就很简单,快乐就在身边。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相信明天会更好。

生命的心流读后感(三)

终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不算厚的《生命的心流》,感触很多。

这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寻找快乐的书。显而易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对自身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选择快乐的生活却是靠自身的自主性决定的。

一个人只要不是十分贫穷,即使给他再多的金银珠宝,他所获得的快乐程度也不见得会提升。的确,这叫好比叫一个饥饿的人去吃蛋糕,只有吃饱前的那几块蛋糕才会带给他快乐,相反,如果超越限度,蛋糕带给他的快乐感受则会递减,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经济学中把这个称为边际效应递减,很是贴切。在我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后,我们就应当转而去追逐理想,去设定我们生活的目标。正如书中所说,没有梦想,没有风险,生活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这本书的重点是心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事的灵感。然而很奇怪的是,当我们放松下来看电视或者上网时,(.org)我们所获得的心流与感受恰恰是很少很少的。但当我们拿起笔来工作或者学习是,我们获得的心流则是最大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全神贯注,集中精神与我们所做的事上。你会被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是受你追求目标的左右。一个人若缺乏一贯的目标,就会三心二意,难以贯彻始终。毫无疑问的,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确很有天赋,他们对音乐、数字2020很敏感,但若想成为真正的音乐家、数学家,则需要不断的投入精力去练习。这让我想到了刻意练习。

在工作生活之余,我们也应该学会休闲。一般来说,我们的休闲集中在电视和上网上,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爱好,音乐、运动等,然而这些爱好需要我们过多的准备时间,因此我们往往在短时间内选择电视,即被动式休闲。被动式休闲不需要我们耗费太多的精力,也不具备什么挑战性,因而它很轻松,但同时,我们也不会获得很大的乐趣。过多的被动式休闲也会让我们产生松懈感,精力不易集中等问题。所以,在我们的日常休闲中,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爱好,即使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很大,但相反我们得到的乐趣也是很大的,同时我们也会培养起我们自己的健康的休闲方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休闲过后就是社交了。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我们需要有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分担我们的伤痛,社交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最大的。那些患有抑郁症的病人,他们在于外界交往时往往是正常的,但独处是,则就会引发他们内心的恐惧。所以,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会带给我们心灵的触动,会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心流》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是在今年初红杉书单看到的,而且是沈南鹏推荐的两本书其中之一。当时在微信读书看到介绍,就觉得是自己想读的书,便下载来读。

本书作者是[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契克森米哈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其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读完觉得很有收获,比如人怎样才会觉得幸福,在什么状态中体验到心流最多?我记得书中提到,在工作中体验到心流的次数远远高于休息或者无所事事,结合最近讨论的比较多的996,很多人沉浸工作觉得很幸福,即使经常感觉到压力和挑战,但专注其中尤其还能不断战胜和超越就会觉得一切努力和投入都值得。我是体育迷,顶尖运动员不断超越人类极限需要付出常人难以企及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但如张继科所说,如果能得冠军,死了都值得,他们体验过世界之巅,战胜对手超越自己的顶级体验,这种体验此生难求。还有,沉浸在音乐、绘画等艺术享受和爱好中也比较能体验到心流。

我推荐一篇豆瓣读书上这本书的读后感,总结得不错。

[最新]心流读后感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最新]心流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心流读后感(篇1)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就爱不释手。苦儿雷米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这本书写:一个柔弱的孩子在那样一个无助的社会里是怎样生存的。当我看到内容时,我就心痛,雷米是那样的可怜那样的柔弱。

使我感到庆幸合欣慰的是:雷米在艰辛的流浪生涯中,并不是孤独的。他又始终爱他把他当亲儿子的巴伯兰妈妈;有教会他做人、识字、弹唱的维塔利斯老人;有与他息息相关的“心里美”和小狗卡比;有无私收留他的花农老爹;有倾心爱他的丽丝姑娘;有与他同甘共苦的可爱的马西亚;还有偶然收留过他的米丽根夫人……这些人所具备的心地善良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同时更衬托出了加罗福里、巴伯兰先生、米丽根先生这类社会渣滓的丑陋。

书的结尾,雷米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我真替雷米感到高兴。读完这本书,我多么同情雷米,但同时也感到非常的欣慰,有这样多帮助他的人,雷米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温暖的家。祝福你雷米,愿你永远快乐的生活。

心流读后感(篇2)

同学们,你们知道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同亲爱的爸爸妈妈围在桌边吃着可口的饭菜时,你可曾想到旧社会的流浪儿是怎样生活的么?

《三毛流浪记》这本书,讲了一只小蚂蚁因找不到食物而决心向蜘蛛学织网的故事,他以为有了一张网,就可以一劳永逸的等食物自投罗网了,但经过和蜘蛛的一夜相处,小蚂蚁终于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只有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毛就是这千万儿童中的一个.

《三毛流浪记》这本书唤起了我对穷苦人民的极大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在这个旧世界的缩影中,最心酸,最难过的是三毛,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谁能说得清他的父母哪里去了呢?我想肯定也是被旧社会给逼死的吧,要不三毛怎么会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过着衣不遮身,饭不饱肚的生活呢?到了冬天,连富人家的狗都穿上棉衣,而三毛只穿一条由几块破麻袋片缝起来的单裤,时常被寒风吹得缩在路边,三毛其实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是那万恶的旧社会把他弄成这个样子的。

想到这,我就恨不得一下子把旧社会打个稀巴烂!把三毛他们全请到我们这个光明的世界来,和我们一起吃饭,一起上学,一起玩耍。我想,三毛也很希望这样吧!可能甚至连做梦都梦见自己背着书包上学。难道这个愿望不能实现么?如果在今天的社会,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

三毛他机智,勇敢,有志气,他恨坏人,经常同那些欺压人民的坏蛋进行斗争,他同情好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是那样贫苦,确拾金不昧,他捡到钱包后,拼命追赶那个失主,把钱包还给了他。

唉,其实我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不知道他们的痛苦,后来就是这本书告诉了我,是我永远忘不了。在旧社会的流浪儿,他们或者沿街讨钱要饭,或者到处擦皮鞋捡垃圾,有时他们忍不住饥寒,就惨死在马路边,屋檐下。

看过了这本书,我很旧社会,恨那些欺压人民的人,我十分同情三毛,但同时也很喜欢他,因为他在困难中,不低头,不退缩,有勇气,有正义,我恨旧社会,更爱新社会,更加体会到了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今后我要加倍珍惜它,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更加美好!

心流读后感(篇3)

如何过好这一生,如何让生活更有意义,是永恒的话题。人生路漫漫,过好当下才能过好人生。将每一个体验的瞬间连接起来,便是美好人生。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说过,如果非要他选择一段最喜欢的经历,那么他会说:此时此刻。

那么,该如何尽情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呢?我们都明白,看肥皂剧、蹦迪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暂时的满足只会面临更大的空虚。而面对着苛刻的老板、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也的确很难开心起来。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体验,一种倍感充实圆满的生活方式,正是解救人们脱离空虚的妙方。在《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一书中,米哈里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难以达到心流状态的种种阻力,并且提出了三种具体方法,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最优体验,提升生活品质。

心流读后感(篇4)

当我们感动幸福时,有时候真的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就觉得很棒,很棒,好像有一股洪流带领着我们。这本书就是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定义了这种幸福,就是心流,HeartFlood。而心流的对立面就是精神熵,熵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是度量混乱程度的,那么精神熵就是你精神情绪的混乱程度。

仔细回想,精神熵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

通过本书映射下工作与生活,先讲讲最近的心流和情绪熵增的现象。今年的KPI检查通过了,浑身释然;我今年负责的工程项目事半功倍,领导在大会上表扬我了,HeartFlood;领导交办我这么多工作,根本忙不过来,情绪熵增;三方能不能做事啊,每次交代的事情都完不成,情绪熵增.......熵增的时候,我们内心是失序的。

心流的体验就是幸福,而这种幸福是源于我们内心的秩序,你的心流更多的是发生在什么时候?

经调查,54%的心流发生在工作中,工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痛苦,领导交办我这么多工作,那么一个一个来,大不了加班做;三方不按规矩做事,那么我就强化对他的管理考核;自然而然,情绪熵增也逐渐演变成心流体验,工作时刻变成了享受时刻。

所以当我们知道心流是怎么发生的,心流是可以找到感觉的,我们就可以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控制自己内心的秩序,创造更大的心流体验,让自己更有幸福感。

心流读后感(篇5)

问题是最近盛行把内心的感觉当作发乎真性情的行为准绳。许多人只信任直觉,如果某件事感觉不错,自然而不做作,就必定是好的。如果我们不加诘问就服从基因和社会的控制,不啻就放弃了对意识的控制,成为非人性力量的玩物。如果无法抗拒食物或酒精的诱惑,或无时无刻不欲念缠身的人,就无法自由控制内在的心灵。

人性解放论认为,所有的直觉与冲动都可以接受,都应该支持,但常会产生严重的反作用。现在所谓的“写实主义”,事实上只是宿命论的老调新弹:把一切行动的责任全都归咎于自然。然而,人生而无知,难道我们就不该学习吗?有些人男性荷尔蒙特别旺盛,攻击性较强,难道他们因此就有权使用暴力吗?尽管不能否定自然,但我们更应该改进自然,追求至善。

向基因屈服有时相当危险,因为这会导致我们彷徨无助。不能在必要时反抗基因指示的人往往很脆弱,他们非但不能根据个人的目标决定行动方向,反而被肉体的欲望牵着鼻子走。摆脱社会制约的首要之务便是控制本能的冲动,因为只要我们凡事跟着感觉走,一举一动就不难预测,别人就很容易利用我们的好意,达到他们自私的目的。

彻底社会化的人,只追求周遭他认定应该期望的东西——往往也是与天性密切结合的欲望。他可能会经历许多难能可贵的事,作文但因这些事与他的欲望不符,他就会完全忽略它们。他在意的并非现在拥有的,而是满足别人的要求后能获得什么。这种沦为社会控制奴隶的人,只知道周而复始地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

在复杂的社会中,有很多强势团体执行着社会化的工作,有时它们的目标乍看似乎相互矛盾。一方面,学校、教堂、银行等官方机构致力于把我们塑造成拼命工作与储蓄的负责任公民;另一方面,商人、厂商、广告商却不断哄骗我们将辛苦赚来的钱悉数购买令他们获利的产品。此外,还有赌徒、皮条客、毒贩组成的地下组织,提供禁忌的快乐,它们完全与官方那一套相呼应:只要付钱,就提供放荡的快乐。尽管透露出的信息截然不同,但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剥削我们的精力以逞其私欲,使我们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

心流读后感(篇6)

五年级开学两个月,老师在班里开展了“读一本好书。”的活动。爸爸推荐我读《苦儿流浪记》这本书。他说:“读读这本书会对你有好处的,让你体会19世纪的外国孩子所受的苦与折磨。”

这本书主人公——雷米,一个柔弱的孩子,在那样一个无助的社会里怎样生存的。一打开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雷米从小失去父母,在外流浪,他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着,受到人们的嘲笑、饥讽。一天,一位中年妇女——巴伯兰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教他学会做人、识字。巴伯兰的丈夫和他们的女儿马西亚和丽丝都非常喜欢雷米。他们这些人拥有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合上这本书,我眼睛里含满了泪花,为雷米那勇敢面对生活勇气感动骄傲。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优越的条件下,动不动就发小脾气,如果再这样下去怎能肩负起祖国的明天!

我要向雷米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好少年!

心流读后感(读后感)


初见《心流》,以为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关于心灵鸡汤的书籍;初阅《心流》,知晓这是一本科学的著作,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心理学始终无法解决的幸福问题,很多书籍的作者都是参考了《心流》的研究结果再得出他们的学术结果;再读《心流》,反复翻阅,加深感悟,它教会我如何提升幸福感,获得幸福的能力。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提高幸福感?幸福无法度量,《心流》作者认为幸福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秩序,通过引入物理学概念“熵”,提出“精神熵”这个概念,认为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与人生的痛苦程度相关,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就是“心流”的概念。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感到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而“心流”感受的出现就是真正的幸福。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这些都是生活中“心流”的体验。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心流”状况发生在工作的时候,18%的“心流”状况发生在休闲中,没有质量的纯粹放任的不断“熵”增的休闲方式并不能给人带来“心流”的体验。现代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识别并想办法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的话,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工作的时机都转换成沉醉的时刻。

怎样获得“心流”?书中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知行合一,全情投入,心流不是高大上的职位才能获得,就算你的工作很简单,每天做着简单的动作,但是如果能够非常投入喜欢做这份工作,肯定也是以此为乐的。

《心流》系统的阐述了心流的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心流的方法,为人铺就通往稳定幸福的高速公路。越是成长越是能感受到书籍的力量,安定人心,指明方向。

“你幸福吗?”“你快不快乐?”这是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提问,也是每个人在探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带来幸福的体验。《心流》一书便是告诉读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细细读来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我阅读一本书时,如果这本书只是一本闲杂文字(不具备挑战),那我就会经常从书中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题比较复杂的书(有挑战),我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目标),那我就能聚精会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阅读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获得反馈),这时我感觉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吧。每天我都会带一本书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车上,通过获得阅读“心流”,我便不会受到塞车和颠簸的烦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给我们进入心流的环境,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内心的体验品质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来源。

书中还说到,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我们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资讯,决定让哪些资讯进入自己的意识,如果不假思索让所有的外部资讯都进入意识,那就会造成内心秩序混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精神熵”,严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现代人因为比古代人获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无限的资讯,所以现代人才会更加苦恼,不知作何选择,从而内心秩序混乱,体验的品质降低,感觉不到幸福快乐。每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外科医生,还是艺术家、运动员和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唯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对挑战,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乐趣,最终才能收获幸福。

诚然,外界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是让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个人内心的和谐有序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体验到“心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教家溪)

中国人自古就有三大喜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但是,这三件事都是一个点,对于过程没有表述。金榜题名只有一人,洞房花烛只有一夜,故知总要分别,此后还是人生海海。我们的幸福不应该只是一个点,只是一个结果,还应该贯穿通向结果的整个过程。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

幸福,要时刻在线。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辛弃疾也曾叹息“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虽说大部分时间是不如意的,但是掌握一些方法,虽说不能让你幸福,但至少可以让你不那么不如意。

第一个心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是很“爽”的。不仅会感到“爽”,还能得到物质上、精神上的极大满足,简直是一举两得。爱因斯坦,虽然在专利局做一个小职员,但一直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1905年连发5篇改变世界论文,硬生生把普通的一年,变成了“爱因斯坦奇迹年”,人们可能忘记了其他年月,但肯定会对1905充满遐想。

第二个心法,赋予事情以”意义“。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大概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幸福”这个词了。在我们做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赋予事情一定的”意义“,会让我们更有动力,虽然不一定幸福,但至少不会感觉那么难受。比如做家务,都觉得自己做多了,另一半做少了,付出多回报少,心里不平衡。但是如果你知道,日常琐事有利于身体健康,因而把做家务赋予“健康”的意义,那么在做家务时,会不会就没那么抵触呢。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我也赋予了意义,但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我觉得,你是强行赋予意义,而自己并不信,赋予了事情“假意义”。因此,我们要真的信我们所赋予的意义,知行合一。如何相信自己赋予的“意义”呢,我有两种方法:

1、诉诸权威。既然对自我赋予的意义不一定确信,听权威的,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比如进行体育锻炼,到网上去搜怎么练好、最有效,这就是典型的诉诸权威。

2、享受“功成”。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有权威解答,甚至有些怀疑权威还值得怀疑。在经过少有人走的路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意义可以提供,我们要做的就是先采取行动,并有意识的去衡量行动的结果,把“功成”当成意义,享受“功成”的快乐。

第三个心法,“人生就是有一些事你必须做,无论喜恶”。

这是一个心理建设。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找到意义,在我们这一生中,很多事情我们不得不做,这就是生而为人,所必须的负担,我们必须要呼吸、必须要进食、必须要为了生活而奔波。不得不做,不是强迫自己,而是直面生活,对生活坦诚,真诚以待。鲁迅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就是让自己成为那个勇敢的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三十而立才渐渐明白,很多问题缺的不是道理,而是通往目标的方法,很多人给我们讲了好大好大的道理,却从来不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所以我们懂了很多道理,却还过不好这一生。即便我不是**样的人,但是可以通过方法使自己表现得像**样的人,长此以往,究竟是不是**样的人,还有谁能够分得清呢。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心流读后感800字合集


我们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心流读后感”。读后感,所谓“感”,主要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当我们对待作者写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时。一篇文章,可以找出许多感点,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可以不拘束特定的格式。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心流读后感(篇1)

自己目前的三大核心价值观为健康、幸福、自我成长,幸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很难用具体的语言去描述,自己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知道如何去追求幸福。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追求幸福的具体路径:心流——即最优体验。并且也概括了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第三,有即时的回馈。

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

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或多或少有过心流的体验,比如在冥想的过程中、在跑步的过程中、专注思考问题并且想出解决方法的时候……

我之前会觉得追求幸福就是要生活当中一直都开开心心,这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的生活;但是现在我觉得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和完美主义,此刻的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想法:生活当中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但是会有很多微小的瞬间,让我们得到心流的最佳体验,或者让我们感受到一些消极情绪。

生活的感受并不一定是连续的,生活本身也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最佳体验,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幸福的人生。

心流读后感(篇2)

本书中有大量枯燥的人生哲学,像一位人生经验丰富的长辈在你耳边絮絮叨叨,听着觉得不耐烦,听进去了觉得是这么回事,听完了发现只是听了个理论,依然会在生活中找不到调。

不过,阅读本身就是体验心流的一个过程,能静的下来阅读这样一本“枯燥”的书本身就是一次心灵秩序的塑造。道理我们都懂,但作者为我们娓娓道来,也是对我们所懂的零零散散的道理进行了一次秩序重塑,重塑也许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大改变,但会让你躁动不安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抚,这就是秩序的红利。

从精神熵中创造秩序,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看电视、商业资讯等,可以维持我们内心的秩序,并不能提升我们创造秩序的能力。适当适时地设定符合自己预期的目标与挑战,是不断提升心流品质的关键。光有这些阶段小目标还不够,这些小目标必须能整合起来服从你人生的主题目标,这要求你需要找到人生的意义,用意义作为灯塔,指引你最终的走向。期间需要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整来适应变化,需要让自己的计划保持适当的弹性,否则,因为变化导致的节节挫败只会让你与灯塔渐行渐远。

本书于我,就像零食一样,断断续续地磕完,有心流的体验,有即时的反馈,维持了片刻的秩序,但并没怎么提升心流体验品质。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入个门先。

心流读后感(篇3)

比浪费时间和金钱更可怕的是浪费什么?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统计过,现在看一天网上的新闻,比前互联网时代一年知道的新闻还多。海量的信息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作者在书中引入了“精神熵”的概念,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事情吸引,不能集中注意力,精神熵就会增加。面临太多要求、选择及挑战,我们会觉得焦虑,内在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由于注意力的稀缺,掌控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

幸福在自己的手中吗?对于那些能控制自己意识的人来说,是的。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最优体验是由我们自己所缔造的。一条新资讯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威胁,造成意识的失序;但它也可能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精神能量。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作者这样概括心流的特征,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其中的一项或是几项。第一,注意力。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价”了。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是想着争第一,工作了也常常想着争先。这些想法并不是不好,而是这样很容易让外界控制我的喜怒哀乐,享受不了当下的生活。总是等着被励志、被鼓励、被奖励。等不到就沮丧失望。其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阐释。最好的方法是不以社会的奖赏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必须完全放弃社会认可的每一项目标;相反,我们要在别人用以利诱我们的目标之外,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

人值多少钱?身体的价值在不同的对象那里也不同,或一文不值,或价值万千。改善生活品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着去控制身体和感觉。这些感觉都能提供无穷的乐趣,但只有发展必需的技巧才能享受得到。对于没有技巧的人而言,身体不过是廉价的血肉之躯罢了。意识使用率决定生活品质。唯有从每天的生活体验中创造乐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质。我们觉得不快乐、沮丧、厌倦时,有一条很方便的出路:尽量利用自己的身体就行了。学习足够的技巧,充分利用自己的眼、耳、口,享受美景、音乐、美食带来的心流。从小学到大学,作为一个体育从来没有及格的人,我现在爱上了健身。难怪我的私教说,健身是会上瘾的。通过对健身技巧的掌握,我开始掌控自己的身体,当我可以做更多的卷腹、举起更多的重量,体力越来越好,我感受到了心流,增强了自信。

幸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是因为宇宙初创之时,就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为念。它广袤无边,充斥着对人类生存的各种威胁。从古至今,我们都是掌控了自己的身体和能力之后,才实现了对外界的改变。就像《傲骨贤妻》里,当被问到想要什么,女主Alica说,“I want to control my life”。

心流读后感(篇4)

如果我们将人的活动进行分类,工作、休闲、与人交往这三类活动基本上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要想在平时的生活中达到心流状态,就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明确的目标、即时反馈,还有挑战与能力想匹配。不同的活动中,这三个条件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最终都指向集中注意力这个目的。

在工作中,总是要设定一个工作目标,否则就像无头苍蝇般完全没有头绪。目标就像路标一样,指示着行动的方向。而在与人交往时,明确的目标就需要用心去寻求一个共同话题,如果两人的聊天是鸡同鸭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那么这样的谈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心流体验。

要说即时反馈,恐怕老板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每次完成一个方案,都要老板过目批准才行,这个过程就是对于工作的即时反馈。

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两人的互动、眼神的交流,都是一种反馈,这种反馈的顺畅程度,直接决定了聊天的质量。在进行休闲活动时,比如登山,每前进一步就会更接近山顶,比如弹琴,每按下一次琴键便流淌出动人的声音,这些即时的反馈,让人沉浸在当前的活动中。

如果老板突然分派一个远超你水平的任务,那种焦虑真的让人很崩溃,虽然最后也能够交差,但是过程真的很痛苦。作文但是一个过于轻松的任务,也无法激起你的热情与动力。这也就是说,想要达到心流状态,挑战与能力相匹配,才有可能在心情愉悦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并且乐在其中。

心流读后感(篇5)

这是一本讲如何幸福的书。经常听人讲:“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说起来,所有的幸福都与钱相关。钱是一个必要的基础。但事实上,经济发达城市里的人们的幸福感未必就比农村里的人高。

心流就是让你体会幸福感的过程。

文章里面讲得有点啰嗦。其实幸福就是你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的过程。

这里有一个前提,大多数的人对自己的意识是缺乏控制能力的,而精神上的混乱会让你很不烦躁。这就是精神熵。而克服精神熵,比如说看电视、玩游戏,都能让你的意识变得有序,但这不是心流。等放下游戏,关上电视,你又会有深深的失落。

心流的几个要素,首先是一个明确的目标,有点挑战性,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全力以赴,达到忘我的地步(有多少烦恼都是因为我们只在自己的头脑里,反复想“我、我、我”造成的啊),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意识也受到了控制和整理。等任务完成后,你觉得自己得到了成长,能力有了加强(结果的成长性区别于玩游戏的快乐),自我有了满足。

心流读后感(篇6)

初见《心流》,以为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关于心灵鸡汤的书籍;初阅《心流》,知晓这是一本科学的著作,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心理学始终无法解决的幸福问题,很多书籍的作者都是参考了《心流》的研究结果再得出他们的学术结果;再读《心流》,反复翻阅,加深感悟,它教会我如何提升幸福感,获得幸福的能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提高幸福感?幸福无法度量,《心流》作者认为幸福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秩序,通过引入物理学概念“熵”,提出“精神熵”这个概念,认为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与人生的痛苦程度相关,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就是“心流”的概念。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感到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而“心流”感受的出现就是真正的幸福。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这些都是生活中“心流”的体验。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心流”状况发生在工作的时候,18%的“心流”状况发生在休闲中,没有质量的纯粹放任的不断“熵”增的休闲方式并不能给人带来“心流”的体验。现代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识别并想办法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的话,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工作的时机都转换成沉醉的时刻。

怎样获得“心流”?书中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

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知行合一,全情投入,心流不是高大上的职位才能获得,就算你的工作很简单,每天做着简单的动作,但是如果能够非常投入喜欢做这份工作,肯定也是以此为乐的。

《心流》系统的阐述了心流的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心流的方法,为人铺就通往稳定幸福的高速公路。越是成长越是能感受到书籍的力量,安定人心,指明方向。

心流读后感(篇7)

前阵子,看了一篇关于“周一综合症”的调查,发现原来大部分的打工人都有中度到重度的周一综合症症状。甚至,有不少人是周日下午就开始进入一种抑郁、烦躁、失落的状态。加上今年网抑云这个词汇大肆流行,可以想象现代人的心理压力究竟有多大。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呢?

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能从工作或学习中投入到“心流”的状态,就能从看似枯燥乏味的事务中,感受到成就与满足感。

什么是心流呢?书籍《心流》这么解释:是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

进入心流的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抗拒中断。即是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入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与充实感。

乍听之下,心流对许多人来说,似乎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就好像是某个人在跟你述说他作梦的内容一样,跟自己难以产生交集。

其实,我们多数人多多少少会有过些微心流的感觉。比如很多人在打游戏时找到心流的感觉:专注于明确的目标,全身心投入游戏任务中,过程感到愉快且充实,甚至废寝忘食也舍不得离开半分钟。

这种心无旁骛的专注,便是最优的心理体验。只不过,人生除了电玩,我们还需要工作、学习来满足生存的需求。而大部分人恰恰是对这些事情并不感冒,甚至视之为痛苦的来源。可就如米哈里所言:“工作可以残酷而无聊,但也可能充满乐趣和刺激。”

只要懂得运用积极心理学,你也可以在工作或学习中,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并且提升幸福感和效率。工作占了我们人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如果我们无法从工作中找到幸福感,那么就更无从谈及所谓人生幸福。

生命心流读后感1000字3篇


常言道:“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书,大多数时候老师会在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作文,这样可以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那么,你有没有收集优秀的读后感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生命心流读后感1000字3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生命心流读后感 篇1

终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不算厚的《生命的心流》,感触很多。

这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寻找快乐的书。显而易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对自身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选择快乐的生活却是靠自身的自主性决定的。

一个人只要不是十分贫穷,即使给他再多的金银珠宝,他所获得的快乐程度也不见得会提升。的确,这叫好比叫一个饥饿的人去吃蛋糕,只有吃饱前的那几块蛋糕才会带给他快乐,相反,如果超越限度,蛋糕带给他的快乐感受则会递减,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经济学中把这个称为边际效应递减,很是贴切。在我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后,我们就应当转而去追逐理想,去设定我们生活的目标。正如书中所说,没有梦想,没有风险,生活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这本书的重点是心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事的灵感。然而很奇怪的是,当我们放松下来看电视或者上网时,我们所获得的心流与感受恰恰是很少很少的。但当我们拿起笔来工作或者学习是,我们获得的心流则是最大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全神贯注,集中精神与我们所做的事上。你会被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是受你追求目标的左右。一个人若缺乏一贯的目标,就会三心二意,难以贯彻始终。毫无疑问的,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确很有天赋,他们对音乐、数字很敏感,但若想成为真正的音乐家、数学家,则需要不断的投入精力去练习。这让我想到了刻意练习。

在工作生活之余,我们也应该学会休闲。一般来说,我们的休闲集中在电视和上网上,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爱好,音乐、运动等,然而这些爱好需要我们过多的准备时间,因此我们往往在短时间内选择电视,即被动式休闲。被动式休闲不需要我们耗费太多的精力,也不具备什么挑战性,因而它很轻松,但同时,我们也不会获得很大的乐趣。过多的被动式休闲也会让我们产生松懈感,精力不易集中等问题。所以,在我们的日常休闲中,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爱好,即使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很大,但相反我们得到的乐趣也是很大的,同时我们也会培养起我们自己的健康的休闲方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休闲过后就是社交了。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我们需要有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分担我们的伤痛,社交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最大的。那些患有抑郁症的病人,他们在于外界交往时往往是正常的,但独处是,则就会引发他们内心的恐惧。所以,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会带给我们心灵的触动,会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生命心流读后感 篇2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快乐的,何为快乐?怎样寻求快乐?读完《生命的心流》一书才知快乐时一种浑然忘我我,如入佳境的感觉,源自获取心流体验的瞬间。

记得一为哲人曾说过这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虽然社会上有很多无足挂齿的丑闻和不堪的言行,但是这仅仅是极少的现象。我们要相信社会是美好的,至少他不会主动的抛弃我们,除非你主动抛弃他。当我们眼前浑浊的时候,我们不妨把心灵的窗户打开,用心体会世界,就会发现美丽依旧。生活是否快乐,那得看是否拥有一颗平常和乐观的心。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要用美好的心态和角度去观察,这样便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对待工作也一样,我们要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用平常心对待,不要有太多的起起伏伏。

许多思想家都说过,人类的所作所为,最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我们之所以想追求财富、健康或名声,都是为了借此得到快乐。但是在追求快乐的途中我们得摆放好心态和立场,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的真谛。

快乐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快乐是要用心体会的,快乐并不是一两句啼笑皆非的言辞,快乐时生活真正的感悟。不同的活动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倘若一辈子都做些搓志丧气的事,你便不可能拥有愉悦爽朗的人生。反之则易然,所有的事物都兼具正反两面,就看你是如何对待和面对。

快乐生活的同时,我们还得学会快乐工作。工作事一种奇怪的经验,既为人营造专注满足的时刻,给人骄傲及归属感,却又是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事。以至于人们对工作抱着爱恨交织、充满矛盾的态度,虽然知道工作事生活重要的元素之一,但真正在工作事,却又百般无赖。导致人们会有这样的心态总归是没有摆清自己的心态。工作时不能把利益观看得太重,工作是我们体现能力和实力的时候,当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的时候,你会觉得内心之中会有一种无法用言语描绘的情感,就像美国前冠诗人斯特兰德曾说当你沉浸在工作中,你便失去时间感,完全出神,全副精神都贯注在所做的事情上当你将某件事情做得十分出色时,你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我相信一个人的工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相当有难度的,但也是幸运的。

我们得学会劳逸结合,很多人觉得工作压力太大不快乐,可是很多时候他么的休闲时光也并非快乐。快乐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休闲的时候我们得学会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多参加一些组织松散或叫个人性的活动。

生活圈是一个复杂的社交圈,不能只活在自己世界里,亲人朋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良好的环境也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我们的心情往往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有很多时候快乐也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若无法找到实现自我更伟大、更永恒的目标,就绝对难以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热爱生活,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充裕,快乐就很简单,快乐就在身边。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相信明天会更好。

生命心流读后感 篇3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每读一章都会有新的感受,开始有很多东西都了解得不深,只有不断重复地看以及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来。我觉得《生命的心流》整本书的根本在于人们在纷繁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什么样的状态去找到生活的真谛;通过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享受生活乐趣,提升身心的品质。书看完后收益不少,所谓生命的心流,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就是毫不费力的生活的诀窍。所谓毫不费力,是相较于辛苦工作、聪明工作,到最后轻易工作的境界一怎么样用最少的时间跟精力去得到最大可能的成果,这就是精髓所在。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的生活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人若无自我,便无法前进。大多数人都只在不如意时才会反省自己,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在眼前的焦虑与痛苦回忆的交互影响下,便会越发自觉悲惨。要想冲出

这种循环的方法就是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满意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但更好的办法是将精力投注在自我间接相关的目标或人际关系上。一旦体验到复杂互动中的心流,体验到具体且客观的回馈,我们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对自己产生正面的看法。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你必须做、却又不乐意做的,有些事是躲也躲不掉的,就算你才高八斗,你也依然非做不可。因此,你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百般不愿、牢骚满腹的做;一是心甘情愿的做,后者显然在感受上较为正面。就算最令人瞧不起的工作,你也可以设立目标。年复一年,我们的经验都循着生理与文化的脚本演出,唯一可以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学会让精力与意图同步,将精神能量投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自己生命的另外一扇窗户又被开启了。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汇编


读后感,所谓“感”,主要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会感觉很充实。经常写读后感,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得到提高。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于是,栏目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1】

心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你所有的心理能量都在往同一个地方使,那些跟任务无关的念头都被完全屏蔽,甚至包括你对世界的意识、对自我的感知,更不用说对别人评价的患得患失、对物质得失的精心计算,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并不是只有一个念头,你的大脑仍然在高速运转,但是所有这些念头都是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的,就像一支高度有纪律的军队,井井有条地组织了起来,高效率地去完成一个任务。这时候,你的感觉就跟“心流”这个词的英文flow原意一样,心里的念头就像一条钢铁洪流,浩浩荡荡但是又井然有序,势不可当但是又能从你心所欲,喷涌而出但是又不会四处洒落,而是汇聚成一条水龙,冲荡开一切泥石沙砾,创造、奋斗、整合,你不需要特意去控制这个过程,但一切又都在你的控制之中。正如契克森米哈赖所总结的,这就是最优体验。”

一个听起来就非常美妙的过程。简单来说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控制意识的指标是能否随心所欲的集中注意力。神经官能症患者普遍无法集中注意力,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没有控制任何事物进出意识的能力。

除了集中注意力,设置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人生目标也尤为重要。社会为了使我们实现它的目标,有若干手段:生理需求与基因制约。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以社会的奖罚为念,而要在社会要求的目标之外,另行设置一套自己的目标。人可以靠信仰、生理驱动或社会普世价值(财富、权力、名望)去追寻幸福,但本书阐述中最接近幸福的状态就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一种由最优体验汇聚而成的掌控感。那么关于幸福的另一重理解,是否也可以是维持一个混乱程度最低、秩序井然的心理状态呢?

除“明确目标”外、任务的“即时反馈”和“匹配难度”原则也很重要。既不能与自己的水平毫无相接可能,又需要具备能不断提升技巧以获得乐趣的空间。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2】

获得心流体验当然是有法可循的,但是契克森米哈赖认为不能把幸福当作人生主题。幸福是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个事情中,获得和谐安宁的状态,它只是追求真正人生目的时候的副产品。因为当你以幸福为目标时,你会发现阅读时是幸福、旅游也是幸福的、打游戏是幸福的、吃美食也是幸福的,那你应该选择哪一个呢?幸福不是一个好目标,因为它不能给你一个确定的方向来同意你的精神力量,不能降低你的精神熵,反而可能会让你陷入无谓的纠结和挣扎中。那什么是好目标的呢?你可以以提高你的知识丰度和认知力为目标,那你就去读书;你也可以以增长不同地方文化的见识为目的,那你就去旅游。像这种能给你明确方向的目标,是好目标。对于人生,你可以把你的人生设定为改进社会的某种问题这种高尚目标,也可以以提高家里人的生活质量这种小确幸目标,如果你完全以幸福为目标,那你有可能会去吸毒。

我把这一观点引伸到企业,赚钱不是企业的目标。虽然钱之于企业就像幸福之于人生,但是没有一家伟大的企业是以赚钱为目标的。与人的精神世界一样,企业也有熵,以赚钱为目的不能给企业明确的价值感,如果阿里巴巴以挣钱为目的,那么他有可能一会去搞房地产,一会去搞比特币,那它的企业熵就会变得很大,也就不可能会变成今天这样一家伟大企业,相反它一致秉持的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一个可以降低企业熵的好目标。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3】

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层体验论。

第一层是满足感官的体验模式(知觉型文化,也可以解释为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一层)。追求基础的生存需求,满足基本的生命延续能力,而在内化思考上略有欠缺,对外界刺激有很活跃的反应,因此称为感官体验。而且这种模式具备一定的自洽性,可以用欲望满足欲望,即满足口欲期之后会进而追求口欲的内容、种类、方式,表现为贪婪的无穷无尽。

第二层则是外化思考的体验模式。这种模式跳出了对于刺激和欲望的循环追求,开始思考个体与外界的关系,思考自己皮囊内外的输入输出,即我能从社会获得什么,又将会给社会回馈什么。这是迈向升华的第一步。

第三层则又回归本心,开始将社会思考的智慧结晶吸收为己所用。建立起一套完整自洽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能用这套完整的体系说服自己、解答世界。这是将盾转化为矛的蜕变期。古来圣贤大儒脱俗哲人,皆于此取源源活水。

第四层大概就是神的领域了吧。能讲自身融会贯通,或者说,超脱了人类形体的束缚,将精神融入世界/宇宙,从客体世界的角度思考。很难说这样的体验境界有什么样的目的或者意义,也许存在本身就是意义所在。但也因为超脱了“人”这一概念的束缚,难以被寻常人类所窥探了。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4】

终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不算厚的《生命的心流》,感触很多。

这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寻找快乐的书。显而易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对自身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选择快乐的生活却是靠自身的自主性决定的。

一个人只要不是十分贫穷,即使给他再多的金银珠宝,他所获得的快乐程度也不见得会提升。的确,这叫好比叫一个饥饿的人去吃蛋糕,只有吃饱前的那几块蛋糕才会带给他快乐,相反,如果超越限度,蛋糕带给他的快乐感受则会递减,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经济学中把这个称为边际效应递减,很是贴切。在我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后,我们就应当转而去追逐理想,去设定我们生活的目标。正如书中所说,没有梦想,没有风险,生活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这本书的重点是心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事的灵感。然而很奇怪的是,当我们放松下来看电视或者上网时,我们所获得的心流与感受恰恰是很少很少的。但当我们拿起笔来工作或者学习是,我们获得的心流则是最大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全神贯注,集中精神与我们所做的事上。你会被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是受你追求目标的左右。一个人若缺乏一贯的目标,就会三心二意,难以贯彻始终。毫无疑问的,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确很有天赋,他们对音乐、数字很敏感,但若想成为真正的音乐家、数学家,则需要不断的投入精力去练习。这让我想到了刻意练习。

在工作生活之余,我们也应该学会休闲。一般来说,我们的休闲集中在电视和上网上,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爱好,音乐、运动等,然而这些爱好需要我们过多的准备时间,因此我们往往在短时间内选择电视,即被动式休闲。被动式休闲不需要我们耗费太多的精力,也不具备什么挑战性,因而它很轻松,但同时,我们也不会获得很大的乐趣。过多的被动式休闲也会让我们产生松懈感,精力不易集中等问题。所以,在我们的日常休闲中,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爱好,即使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很大,但相反我们得到的乐趣也是很大的,同时我们也会培养起我们自己的健康的休闲方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休闲过后就是社交了。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我们需要有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分担我们的伤痛,社交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最大的。那些患有抑郁症的病人,他们在于外界交往时往往是正常的,但独处是,则就会引发他们内心的恐惧。所以,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会带给我们心灵的触动,会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5】

心流理论存在不足,比如说玩数独游戏和解决一个世界未解数学难题,都能达到心流体验,假设它们目标明确、难度匹配、及时反馈、全力投入的程度都一样,那它能带来的幸福感是一样大吗?另外,比如说在集中营里被强迫干活的工匠,其实也能做到目标明确、难度匹配、及时反馈、全力投入,但是能达到同样的幸福吗?虽然作者在书中用”失范“和”疏离“两个概念做一定补充说明,但是从理论上不够完美。我认为用幸福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来补充比较好,阿德勒认为幸福来自自由度和贡献感。玩数独游戏虽然有心流体验,但是没有对世界没什么贡献,当然比不上解未解的世界难题;在集中营里被强迫干活的工匠没有自由度,即使有心流体验,幸福体验也不会太强。

所以如果把契克森米哈赖与阿德勒两人的观点综合起来,会不会更合理一点:幸福=自由度+贡献感+心流体验。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6】

正如米哈里所说:

工作可以残酷而无聊,但也可能充满乐趣和刺激。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每天工作都有八小时之久,占据自己清醒时间的一半左右,如果这个时间阶段体验非常糟糕的话,那么,整个人生想要追求幸福也无从谈起。在工作中,糟糕的工作体验往往有这么几种:

当工作难度很大,自己难以胜任岗位要求的时候,往往感受是--焦虑--。当工作乏味无聊,自己轻松搞定缺乏新鲜感时,往往体会是--厌倦--。当工作既没有挑战,也难以找到价值感的时候,往往表现为--淡漠--。

而心流体验,则是在工作有难度,但自己如果专注应对,可以挑战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可以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更可以让自己进入这种专注状态。作者认为,这种专注应对挑战的状态本身,就是最优的体验,让自己感受到幸福。在工作中,如果已经陷入糟糕的工作体验,不妨按照作者书中说的那样,采用“重新设计工作”的方式,让自己重获“最优体验”。如何才能做到呢?作者给出了三个步骤:

明确目标。如果遇到的工作十分乏味缺乏挑战,不妨自定标准,设定具体目标,这并非“画蛇添足”,而是在射箭的时候给自己树一个靶子,让自己能够在大脑中对原本无聊的工作因为聚焦产生兴趣。必要难度。我们在工作上遭遇的挑战太过简单,可能自己即便设置目标,也懒得专注,懒得专注,自然难以进入心流状态。这时候给自己的工作设置必要难度标准则十分重要。既不能难度过低,也不能让自己无从下手。及时反馈。很多文案工作,不管是做PPT还是填报表格,似乎都无法立刻获得反馈,尤其是多人协同的大型项目,更加难以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你认真写完一份报告,或者设计了PPT的版面,两个月以后拿下这个case,你也不知道这个报告/ppt在这个case中起到多少作用(如果失去这个case,倒很容易被人指责说是因为这个报告或PPT太糟糕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找到或设计及时反馈的地方,则可以让自己立刻得到修正,越做越好。

做到这三步,可以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提升自己工作的品质。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7】

《心流》一书告诉我们,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程度时,内心处于有秩序和安宁的状态,这个状态下的我们会感觉到幸福。

心流,快乐的源泉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当我们处于心流状态时,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米哈里将这种体验定义为“最优体验”。

米哈里发现:幸福与金钱、运气无关,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事实上,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刻意培养与维护,需要我们学会掌控自己的心灵。

想要幸福,先从控制自己的意识开始。

心流的关键词,成长

心流体验具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心流的构成要素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我们选择做的事要匹配自己的能力,事情太难无从下手会感到焦虑,事情太简单做起来又会毫无乐趣。

2.知行合一且全神贯注

当我们聚焦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头脑不被任何外物干扰,一切只为达成目标,过程要消耗大量体能,并运用高超的技巧。

3.明确目标与及时反馈

4.掌控自如

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控制感”。

5.浑然忘我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果,想拥有心流体验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做”,当我们做事时处于最佳状态,便能体会到心流。

6.时间感异常

处于心流状态,对时间的感知会有变化,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快,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慢。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体验。

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对孩子的心流体验产生好的影响,那就努力为孩子营造拥有以下特征的家庭环境。

“清晰”——在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目标明确且回馈及时,让孩子清晰掌握父母对他的期望。

“重视”——对孩子当下所做的事、孩子的具体感受和体验给予浓厚的兴趣。

“选择”——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选择,即使选择不听父母的话,只要孩子自己准备好承担后果。

“投入”——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全心全意做感兴趣的事。

“挑战”——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总之,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我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原因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乐,今天读了《心流》这本书,我明白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行动过程中的附带现象,是我们从事某项活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这种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努力探索!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8】

很多心理学家研究普通人和心理上有点不正常的人,而本文的作者契克森米哈赖喜欢研究那些优秀的人,经常经历“心流”就是优秀的人的一个共同特征。

那么什么是心流呢?为什么有心流体验的人是优秀的人呢?

心流是一个人完成沉浸在某种活动中,内心犹如有一股洪流源源不断的流经心脏,完全忘记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在活动中。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什么经常体验心流的人都是优秀的人?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进入心流的条件: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与解决目标上;即时的、有益的反馈;持续反思和完善。

从进入心流的条件,就可看出这个目标一定是具有挑战性的!需要集中精力,结合反馈,不断反思,并最终完成任务。一个不断完成具有挑战任务的人,一定也是一个优秀的人!

下面是个人觉得本书中不错的句子,与众位神分享:

1、人在得意时表现出来的种种优点令人羡慕,但人在困境中表现的种种优点更令人佩服。

2、他们坚持自己深信不疑的事,不在别人的反对之下退缩,他们有超乎常人的勇气。

3、在所有美德当中,首推把困境转变成乐趣盎然的挑战的能力。

4、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你明明害怕还坚持去做。

5、想要有所作为的愿望,比受到恐惧煎熬的念头更能使你兴奋,高尚的希望要强于内心的恐惧,它是带领我们克服恐惧的唯一工具。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9】

元概念:熵是一种系统的混乱程度。

理论原理:日常生活中,精神熵永恒增加导致内心趋向无序混乱。心流活动制造出熵减过程,有利于心理恢复秩序。

主要观点:幸福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人生目标的副产品。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状态,并因此得到内心秩序和安宁的时刻。

现实应用一:用心流评价成年人的工作和休闲

一、工作增加心流策略:1.设计工作,接近心流。2.培养性格,自得其乐。

二、休闲增加心流策略:储备体育、音乐、阅读等高品质休闲运动;摈弃游戏、购物等劣质休闲活动。

结论:如果以获得心流为标准,工作和休闲便不再泾渭分明,而是都可以获得自我控制的完美体验的途径。

现实应用二:关注儿童心流培养

凝聚注意力需要一个目标。自得其乐的人,主要目标都以自我为依据。也就是说,目标要自己找。米哈里认为:好的家庭环境就是不替孩子设立目标。因此,大人应该尽量保护孩子的心流状态,让孩子从独处中体会到心流的乐趣,更不要去打扰他们的自我秩序恢复这个美妙的过程。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10】

专心致志与全神贯注的力量——《心流》读后感1000字: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致:尽,极。志:意志。致志:一心一意。语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泰西人士,往往专心致志,惨淡经营,自少而壮而老,穷毕生之材力心思,以制造一物。”

对心理学书籍的阅读,我去年大量的时间沉浸在武志红的洋为中用的心理学上,看了六七本,虽有《巨婴国》这样的让人惊艳之作,但是后来越听越恐的得到“心理学课”让我半途放弃了继续研习,乃至取关公众号。后来是朋友推荐的徐文兵、梁冬的黄帝内经白话解读让我从体人又重新回到体己。这本最有体验心理学书就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被放在枕边,现在回头想想,最该先读、深度的应该是这本《心流》

这本书讲了一件事:专心致志的力量。心流,就是心无旁骛。

西方科学几乎都是实验科学,从实验结果得出的现象总结,推导到探究原因,再去找到本质逻辑。虽然心理学著作肯定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心流》是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推导、演绎,对我这种理工男而言,比起武志红,更对我的路子。

虽然都是诛心的书,但是他终究讲的还是求真体己,比起武太多的避害体人,让人心里更加阳光痛快。就像同样是跑100米短跑,旁边一个人喊的是:找到心流,找到那种全情投入的感觉;另一个人喊的是:摆脱心魔,找到伤口,那是有光照进来的地方,有了光就有了希望。

仔细品味一下,这是典型的Y和X的思维方式,给人的思维体验完全不同。

所以,此书是书到读时方觉晚!心流的成因和特性:第一,注意力;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呗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读后感·本书非常的全面,从心流来源的科学依据,到心流的成因、要素,与身体、意识、文化的关系,如何获得心流体验(最优体验);到心流与感官、思维、人际的关系;最终告诉我们如何用心流抵御挫折,追求幸福的人生、生命的意义。

读这一遍我的感觉是,是肯定不过瘾、不知其意、未有甚解的。所以决定三个月后,还要重读一遍。如果非要觉得精彩或者摘读的话,我觉得必须要多读两遍的是郑也夫先生的序,实在写的太精彩,可以读、再读、重新读。

如果需要一些碰撞的话,在这里也把我找到的金句和全书的目录分享给大家,浓缩的精华如下。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7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心流读后感”推荐内容。

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读后感的观点和感受要一致,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如何收集一些值得借鉴的作品读后感呢?也许以下内容“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合你胃口!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1)

何为自得其乐?就是于事物本来的样子里发现乐趣。譬如下棋,就满心里想布局走棋的事儿,抛开名次排名的顾忌,享受单纯的意义,才会有大成就,而所谓的事业成功,其实是这种自得其乐的副产品。

就像《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提到的那样,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承担起生命的责任。

要想在生活中满足上文中的三个条件,最根本的还是要修炼成自得其乐的性格与达观的生活态度。同样是在飞机上加班加点地工作,那个为自己巧妙利用时间沾沾自喜的人,与那个满心抱怨占用自己休息时间的人,哪怕同时都具备了心流的三要素,他们的体验也必然是截然相反的。

全心投入生活中去,便是对人生意义最大的探寻。心流体验,是一种用心专注的生活态度。哪怕一开始需要花些心思,去选择积极应对生活也是值得的。因为,生活就像一汪春水,你若翩翩起舞,他必定春意盎然。

我是松间明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读书好时节。关注@明月共读书,一起读好书,丰盈人生。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2)

无序的度量称为“熵”,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这就不得不提到热力学的三大定律了,第一定律为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有三种表述方式:1.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能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3.熵增加原理:孤立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可逆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增加。

(1)凉的物体不可能向热的物体传递热量

(2)能量转化过程中必有损耗

(3)在自发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

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并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从熵的发展角度或者说物理学家的眼中从新看待生命现象,这确实是个有趣的事情。

我们要走进心流的世界,即将内心的秩序维持稳定,由无序向有序进发,构成熵减的趋势。精神熵便可理解为内心世界的混乱程度,将精神熵减小即将内心的混乱度减少,构建内心的秩序与安宁。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3)

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不一样,心流这个概念有其科学依据。前者更多算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后者是契克森米哈赖从十几万份日常体验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洞见。心流是当你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某件事情时达到的忘我状态,它的特征是目标明确,挑战适合(既有难度又匹配能力),有即时反馈,忘我而带有强烈的愉悦感。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心流体验,我在阅读、推导公式或者编程的时候经常体验过。不得不说,我们程序猿这个工作是特别符合心流这几个特征的,这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特别幸运的地方。后来的科学发展证明,心流“确有其物”,核磁共振扫描结果表明,心流体验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时的外在表现,当然契克森米哈赖在提出这个概念时并不清楚这一大脑工作机制。

再说精神熵。熵,玻尔兹曼提出这一物理学最伟大的概念之后,它被延申到很多领域,当然很多时候是被滥用。我认为“精神熵”是“熵”这个概念第二精彩的延伸,第一精彩当然是香农的”信息熵“。熵最开始的意义是表征的是热力学系统分子的无序程度,熵越大,系统的混乱程度越高。在这里契克森米哈赖引入精神熵的概念来描述精神世界的无序程度,当人很焦虑、烦躁,心里各种念头进行思想斗争的时候,这时候可以说精神世界非常混乱,精神熵很高;而焦躁的反面,精神熵极低的状态,就是心流。契克森米哈赖的受试者描述心流状态”感觉是被一股洪流推着走“,所有的精神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内心极其有序和谐安宁,契克森米哈赖也把心流称为”最优体验“。

契克森米哈赖把心流当作幸福的代名词,能经常获得心流体验的人当然是幸福的人。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4)

如何过好这一生,如何让生活更有意义,是永恒的话题。人生路漫漫,过好当下才能过好人生。将每一个体验的瞬间连接起来,便是美好人生。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说过,如果非要他选择一段最喜欢的经历,那么他会说:此时此刻。

那么,该如何尽情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呢?我们都明白,看肥皂剧、蹦迪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暂时的满足只会面临更大的空虚。而面对着苛刻的老板、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也的确很难开心起来。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体验,一种倍感充实圆满的生活方式,正是解救人们脱离空虚的妙方。在《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一书中,米哈里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难以达到心流状态的种种阻力,并且提出了三种具体方法,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最优体验,提升生活品质。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5)

本书采用“心理体验抽样法”(简称ESM)收集资料。该方法是为每位受测者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为期一周,每当呼叫器一响,受测者就要写下当时的感觉或心情。通过分析收集到超过10万份人生体验的剖面分析记录,米哈里提出心流这一描述人最优体验状态的名词。

心流:一股洪流带领着我们。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屏蔽外界的干扰全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发觉自己的脑处理速度直线上升,时间的流逝速度很快或者很慢。如打游戏的时候,打球的时候。

要达到这中心流的状态我们需要留意几点:

(1)注意力

(2)有一个你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

(3)有即时的回馈

(4)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屏蔽和忘却

(5)达到忘我的状态

首先第一点很重要,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到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上)将内心的思绪由混乱转为清明整齐,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流,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很重要的事上。

为什么有些人刷抖音会停不下来,就是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容易被抖音上的刺激点牵着鼻子走。跟随基因的反应,享受自然的乐趣,并没什么不好,但我们应该认清事实真相。认清自身的行为和反应是我们终身的命题,我们最难理解的依旧是自己和这个社会,但历史洪流和方法论中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热力学第三定律:不告诉你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6)

问题是最近盛行把内心的感觉当作发乎真性情的行为准绳。许多人只信任直觉,如果某件事感觉不错,自然而不做作,就必定是好的。如果我们不加诘问就服从基因和社会的控制,不啻就放弃了对意识的控制,成为非人性力量的玩物。如果无法抗拒食物或酒精的诱惑,或无时无刻不欲念缠身的人,就无法自由控制内在的心灵。

人性解放论认为,所有的直觉与冲动都可以接受,都应该支持,但常会产生严重的反作用。现在所谓的“写实主义”,事实上只是宿命论的老调新弹:把一切行动的责任全都归咎于自然。然而,人生而无知,难道我们就不该学习吗?有些人男性荷尔蒙特别旺盛,攻击性较强,难道他们因此就有权使用暴力吗?尽管不能否定自然,但我们更应该改进自然,追求至善。

向基因屈服有时相当危险,因为这会导致我们彷徨无助。不能在必要时反抗基因指示的人往往很脆弱,他们非但不能根据个人的目标决定行动方向,反而被肉体的欲望牵着鼻子走。摆脱社会制约的首要之务便是控制本能的冲动,因为只要我们凡事跟着感觉走,一举一动就不难预测,别人就很容易利用我们的好意,达到他们自私的目的。

彻底社会化的人,只追求周遭他认定应该期望的东西——往往也是与天性密切结合的欲望。他可能会经历许多难能可贵的事,作文但因这些事与他的欲望不符,他就会完全忽略它们。他在意的并非现在拥有的,而是满足别人的要求后能获得什么。这种沦为社会控制奴隶的人,只知道周而复始地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

在复杂的社会中,有很多强势团体执行着社会化的工作,有时它们的目标乍看似乎相互矛盾。一方面,学校、教堂、银行等官方机构致力于把我们塑造成拼命工作与储蓄的负责任公民;另一方面,商人、厂商、广告商却不断哄骗我们将辛苦赚来的钱悉数购买令他们获利的产品。此外,还有赌徒、皮条客、毒贩组成的地下组织,提供禁忌的快乐,它们完全与官方那一套相呼应:只要付钱,就提供放荡的快乐。尽管透露出的信息截然不同,但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剥削我们的精力以逞其私欲,使我们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

心流读后感简短范文分享(篇7)

《心流》一书告诉我们,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程度时,内心处于有秩序和安宁的状态,这个状态下的我们会感觉到幸福。

心流,快乐的源泉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当我们处于心流状态时,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米哈里将这种体验定义为“最优体验”。

米哈里发现:幸福与金钱、运气无关,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事实上,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刻意培养与维护,需要我们学会掌控自己的心灵。

想要幸福,先从控制自己的意识开始。

心流的关键词,成长

心流体验具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心流的构成要素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我们选择做的事要匹配自己的能力,事情太难无从下手会感到焦虑,事情太简单做起来又会毫无乐趣。

2.知行合一且全神贯注

当我们聚焦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头脑不被任何外物干扰,一切只为达成目标,过程要消耗大量体能,并运用高超的技巧。

3.明确目标与及时反馈

4.掌控自如

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控制感”。

5.浑然忘我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果,想拥有心流体验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做”,当我们做事时处于最佳状态,便能体会到心流。

6.时间感异常

处于心流状态,对时间的感知会有变化,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快,有时觉得时间过的好慢。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体验。

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对孩子的心流体验产生好的影响,那就努力为孩子营造拥有以下特征的家庭环境。

“清晰”——在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目标明确且回馈及时,让孩子清晰掌握父母对他的期望。

“重视”——对孩子当下所做的事、孩子的具体感受和体验给予浓厚的兴趣。

“选择”——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选择,即使选择不听父母的话,只要孩子自己准备好承担后果。

“投入”——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全心全意做感兴趣的事。

“挑战”——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总之,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我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原因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乐,今天读了《心流》这本书,我明白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行动过程中的附带现象,是我们从事某项活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这种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努力探索!

喜欢《《发现心流》的读后感500字精选》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发现心流》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