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 > 地图 >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2-03 来源:互联网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模板。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模板,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篇1】

初读《社会学的想象力》这本社会学的名著,“不明白,混乱,沉闷,”充斥着我的脑海,慢慢开始品读一回,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读完以后,我感叹作者的内容翔实,思路清晰,临界深度。虽然我对于这些例证的研究相当不足,不过其中的关键、哲学的见解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的多样性。我很佩服作者用延伸的思维观察到了人类主体的多样性,不同学科,不同重点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

由于我的职业也涉及到教育,所以对于治学我也很敏感。米尔斯的总结简易而独特,他列举了的七种方式刺激社会学想像力的方法堪称经典,也同时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对于文章我也有很多我不明白的地方。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凭什么就断定我们的时代是焦虑和冷漠的?我认为这只是一个人偶尔的心情?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基础描述,这样的写作容易引发读者尖锐的批评,我觉得这是一点作者不够高明的地方。

不过,细微的瑕疵在所难免,我们不能够单纯因为一点瑕疵全盘否定《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意义。《社会学的想象力》之中还是有很大内容,我们还需要慢慢揣摩,我希望更多的读者欣赏这部作品。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篇2】

不得不说写这篇读后感不仅是在考验我的记忆力,同时也是在测验我有没有社会学想象力。虽然《新社会学想象力》部头不大,但抽象度很高,读后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而就是这样难读和难懂的书,我竟然还将读后感的草稿弄丢了。所以,现在看到的这个读后感是我重新写的。除非记忆力非常好,能一字不漏进行叙述,否则第二次和第一次写出来的定然有很大差异。对于我这样一个记忆力不是很好的人来讲,第二次和第一次写出来的差异应该还比较大。没有完整读过《社会学的想象力》,就去读《新社会学想象力》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可能有很深的感触,也或许没有多大感觉,对我来讲,属于第二种情况,因为《新社会学想象力》和赖特middot;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它们之间并既没有直接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同时在内容上也没有多大联系,仅是在书名上有较多相似的词语而已。对于读者来讲,吸引其阅读兴趣的一定是书名或文章题目,从这个角度分析,《新社会学想象力》做到了,但是从其内容来讲,读完未必会有《社会学的想象力》给读者的冲击感。对于接触过社会学基本知识的人来讲,提到社会学想象力,首先想到的便是赖特middot;米尔斯及其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但是社会已经发展到21世纪,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应该有所发展,这并不是说社会学的想象力过时了,而是说应该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下世界进行新的解释。因此,《新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说是社会学想象力的运用,而不能将其理解成如何理解社会学想象力,即不能望文生义。

《新社会学想象力》,由(美)史蒂夫middot;福勒著,施丽华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社会学想象力》分为三篇,共计十四章内容,第一篇讲“21世纪对社会学的拼命寻求”,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意味着其大有用武之地,它是时代的产物,必然要解决时代的问题。进入21世纪,社会学对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依然有巨大作用,同时社会现实也对社会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社会学陷入认同危机,而之所以对社会学要进行拼命寻求,无非是要摆脱对社会学的认同危机。对中国来讲,这种危机更为严重。所以,中国社会学从恢复重建到现在已经近40年,但大家对它的认可度依然不高,甚至不知道社会学毕业生能做什么,或者说能挣来多少钱。社会学能解释很多问题,或者说用社会学解释问题有助于对问题有更新和更清楚的认识,不过遗憾的是,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只喜欢短视的看待社会学。第二篇讲“社会科学的生物学挑战”,这篇内容相信有不少读者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作者竟然认为,“当今,区分社会学和生物学至关重要”,我想如果我告诉学生或者其他老师,社会学和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难以区分,大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无论怎样,社会学与生物学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客观的,甚至不需要再争论什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注意这种区分,比如说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就是在人为政策的干预下,被变成了社会学理论,但是生物学上的进化论与社会学上的进化论是有区别的,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区分,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第三篇讲“人类是我们这个时代濒于灭绝的物种”,人类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物种,也是最伟大的物种,因为人在创造着这个世界,并不停地在改造着这个世界。无论人类的出发点是怎样的,都不得不承认人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一步步将人类推向灭亡的深渊,当人类行为造成的恶果超出了其解决能力时,人类是不是就变成了疯狂的纳粹。

《新社会学想象力》并不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社会学想象力,或者社会学想象力与新社会学想象力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而是从当下的世界发展来分析社会学面临的危机以及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如何理解现存世界。《新社会学想象力》就是要让读者自己思考,思考社会学想象力到底有没有用,思考社会学想象力到底是什么?即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想象“社会学想象力”。为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书的附录专门罗列了文中的一些抽象名词,并对这些词语作了简单解释,以供大家参考,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新社会学想象力》非常抽象和难懂。对于这样一本难以读懂的著作,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和意义不大,因为要读懂它,必须要拥有丰富的学识作为基础,对我来讲,这显然是不具备的。所以,对我来讲,读这本书只能算作略读,不当理解,还请大家批评指正。批评者和作者实际上处于不平等位置,批评者可以任意批评任何观点,即便批评者的观点是不妥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依然可以这样做,而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不可能做到这样任性,作者总是希望将自己的思考清楚表达给读者,而且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自己读自己写的都会有当初写作时不一样的看法,又怎么能让别人不表达异样的声音。因此,不同的声音容易发现问题,而思考并探索问题之间的潜在联系才能培养人的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篇3】

这本书由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撰写,被视为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自195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社会学教学中备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在这部书中,米尔斯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在社会阶层的研究经验对美国社会界的成果和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强调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定义,作者在第一章伊始就做出了解释:它“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又会遭遇什么。”对于这一含义,我是这么理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方法、思考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联系,又要能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要有站在宏观立场看待问题的思维。我一度将它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它也确然与之雷同,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仔细想想,社会学的想象力竟然还蕴含着哲学的味道!

至于它的运用,米尔斯在书中也有所涉及,“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借助社会学的想象力,人们现在可以期望把握世事进展,理解自身遭遇,并视之为人生与历史在社会中的相互交织的细小节点。”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运用有助于个人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使个人更有能力透过纷繁多样的情景捕捉到社会结构中的复杂观念。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篇4】

整本书读下来,我的感受是晦涩难懂,一时间很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把这样一部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书作为入门书籍,难道他们没考虑到社会学初学者或者是社会学知识匮乏的人的感受吗?难道他们没考虑过这样做会沉重打击社会学初学者吗?我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怀疑的态度读这本书的,这样的态度使我慢慢理解这本书被作为社会学入门书籍的原因,也使我逐渐加深对社会学的认识。

难归难,但安静地读下去也不至于什么都获得不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三点心得: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含义及其运用,对本书内容和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及本书的现实意义。以下作简单阐述:

书籍简介与含义

这本书由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撰写,被视为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自195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社会学教学中备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在这部书中,米尔斯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在社会阶层的研究经验对美国社会界的成果和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强调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定义,作者在第一章伊始就做出了解释:它“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又会遭遇什么。”对于这一含义,我是这么理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方法、思考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联系,又要能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要有站在宏观立场看待问题的思维。我一度将它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它也确然与之雷同,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仔细想想,社会学的想象力竟然还蕴含着哲学的味道!

至于它的运用,米尔斯在书中也有所涉及,“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借助社会学的想象力,人们现在可以期望把握世事进展,理解自身遭遇,并视之为人生与历史在社会中的相互交织的细小节点。”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运用有助于个人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使个人更有能力透过纷繁多样的情景捕捉到社会结构中的复杂观念。

对本书内容与结构的整体把握

本书结构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经典套路解读。本书共有十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也就是“是什么”部分,那么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论述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写作背景进行了说明。第二章至第六章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为什么”部分,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也是我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当时比较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强调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第七章至第十章是第三部分,也就是“怎么做”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怎样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怎样研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其实按照我的构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完全就是多余的。从本书书名来看,我想大多数人的写作思路应该是,对社会学的想象力解释一番即可,再不济举例说明就是了。但是我们完全没想到,作者其实是在借助解释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对社会学未来的发展做蓝图规划。不得不说,作者的格局很大,非一般人可比。

米尔斯以批判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的主要成果为全书讨论的主题,也就是第二部分,作者对当时美国流行的五种趋势的批判,即作者所说的“久而成习的偏向”。这五种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气质和各种科学哲学。下面简要说明作者对以上五种趋势的批判观点:

第一,宏大理论。“所谓lsquo;宏大理论rsquo;,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它“究竟只是一堆胡乱堆砌的繁文冗词,还是究竟有些深意蕴藏其间?我的答案是:确实有些干货,虽然埋藏很深,但毕竟不乏洞见。”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宏大理论的批判: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概念层面,既有以概念解释概念,理论晦涩难懂之嫌,又有以静止的观点看待社会的问题,缺乏历史观的思维,看不到社会变迁。

第二,抽象经验主义。“他们研究了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但对于那些问题和回答的陈述都只是囿于任意武断的认识论中那些奇怪的自行强加的限制。”“作为一门学派,它是新的;作为一种方法,它的确有待时日检验;而作为一种研究风格,它现在还在逐步扩散到更全面的lsquo;问题领域rsquo;。”作者批判这种趋势脱离实际,忽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而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做机械堆积、增加,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各种实用取向。说实话,这一章看的是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只是作者感觉在批判:当时部分学者急于求成、贪图利益而不追求科学真谛的浮躁风气。

第四,科层制气质。“从事应用型社会研究的社会学家通常不会以lsquo;公众rsquo;作为自己的受众。”“要界定什么是lsquo;好的研究rsquo;,就是看它如何契合于特定的流派,因此学术上的成功往往有赖于主动接受占据支配地位的流派的信条。”这种趋势具有迎合逢迎的官僚作风,其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对政治迎合,丧失了自主性。

第五,各种科学哲学。“任何对于某个问题的充分解答,都将包含寻找战略干预点,即寻找据此维持或改变结构的杠杆,并对那些有能力干预却没有这么做的人做出评估。”作者批判这种趋势采用科学办法的教条模型而失去了研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阻碍了社会学的发展。

这五种趋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脱离了社会学研究的本真--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服务社会。它们或脱离实际,或缺乏方法论,或被其他事物束缚,总之它们已经无法真正完整地完成社会学研究的任务。作者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出手批判以指明社会学的发展道路。

本书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本书的现实意义,我想就是它对于我国社会和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米尔斯明确表示“社会科学将日渐成为我们这个文化时代的共同尺度,而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将日益成为我们最需要的心智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不仅为社会学提供思维方法,也可为其他社会科学借鉴、应用,从而为其它社会学科学提供新的方法指导,推动它们的发展。

对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美国社会学的发展问题我不敢妄言它们在中国也存在,但从中美社会学发展历史来看,相同或者是类似的问题必然会在中国发生甚或已经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开放范围,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范围,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必然会出现以往没有出现的社会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如何做出处理措施。我想社会学的想象力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虽然它无法提供确切的、具体的解决方法,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能帮助解决问题的类似的案例。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篇5】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1500字:

“他是激进传统的激进纠偏者,是对社会学课程满腹牢骚的社会学家,是屡屡质疑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是既倡导个体手艺也呼吁民众行动的辩护士,是深怀绝望的乐观主义者,是充满干劲的悲观主义者。”吉特林的这段话或许是对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很好刻画。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米尔斯短暂的一生,留下的作品中,或许《社会学的想象力》最为人了解。

半个多世纪以来,米尔斯的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名声在外,甚至成为一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入门必读书目,但或许正如本书中文新版译者李康老师所说,“它不是面向大一新生,而是面向所有打算回顾一下自己或长或短、有深有浅、间喜间悲的社会学生涯的学人。”因此,“它不是人云亦云者所荐由零开始的入门教程,也不是半通不通者所见一切归零的解构檄文,而是将悟未悟者所鉴重整积累的反思读物。与其说它能教给你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不如说它更能提醒你什么不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如果只是将其理解为米尔斯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主流的批判和反叛,或者认为他通过此书“确立”了一种独特社会学方法论,或许都是对本书的误读。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我们怎样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我们自身,这也是社会学的经典理论预设——无论它被称为结构与行动还是个人与社会。

米尔斯敏锐的观察到学术与政治间的复杂关系。哈贝马斯曾整理出来三套关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模型,即决断论、科技行政及实践论。决断论模式以政治领袖和官僚之间的截然分工为基础。具有强烈意志、有能力自行采取立场的领袖,善用具备了事实信息且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僚之服务,至于公民,只能对在技术上正确地执行了的领袖之主观决定表示赞同。而在科技行政的模型里,非理性的决定乃是多余的。决策的前提在决策过程中会自行成形,并受技术可行性的支配,却对技术可行性本身没有置喙余地,政治领导于是变成了行政管理,政治参与甚至说不上是由民意来直接表达赞同,而是完全沦为接受技术上的必要。至于实践论的模型,既不怀疑就技术与实践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探讨的可能性,同时,进行讨论的公共领域也未消失,学术与公众意见之间进行持续的沟通,成为了一种公认的必要,进而促成政治的公共领域的组成,在这样的公共领域中,技术性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和依附于传统的自我意识产生开通的互动。读后感·实践的问题可以转变成学术的问题,而这些学术的问题一旦获得厘清,又可以用学术信息的形式,回馈给具备了解能力的公共领域。在这种意义上,米尔斯的看法或可归入第三种模型。

作为韦伯著作的英文翻译者,米尔斯的这本书中时现韦伯思想的痕迹。韦伯指出“理性化与合理化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他的生存状况有更多一般性的了解”,米尔斯同样认为现在“创造历史的进程超出了人们根据所珍视的价值调试自身的能力”,人们无法看清自己面临的处境,深处一个“焦虑与漠然”的时代,或者说是所谓的“大众社会”,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心智的品质,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分析个人所处时代的生活历程,历史以及二者的交织,理解并把握自己的境况。

而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由过去的历史塑造,那么在理解我们面临的“公共议题”时就不能忽视历史分析,借由“社会学的想象力”,即“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结合起来,在结构和个人、历史与传记、宏观与微观之间穿梭”,透过对历史结构中权力的分析,跳出工具理性造就的“铁笼”,重拾人类理性和自由的价值。而作为一名社会研究者,在个人生命体验与学术生活的激荡之中,反思作为一名学者的定位与志业,向人们指出那些想当然的思维危险。换言之,用米尔斯在《治学之道》文末的话来说,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篇6】

这本书问世于1959年,作者米尔斯在当时的体制是失败的,终其一生都没有转为“正教授”,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了社会学科长期以来的入门经典读物。在书中,米尔斯批驳了已有观念,给出了思考,抛出了问题,但却并未提供答案。他像阿基米德要找到一个支点翘起地球一样,颠覆了我们的旧有理论,将我们的思想逻辑库重新洗牌。

这本书让我们去思考社会所认可价值背后的观念。虽然某种价值观为我们一直所信奉或批判,但是经过思考,支撑这些价值的观念就真的站得住脚吗?我们一直赞同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为我们一直摒弃的就断然是错的吗?当这种想象力扩散为民众的批判与理性精神的时候,我相信社会的车轮一定会是向前捻转的。

“社会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和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社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可见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包括了社会结构和以历史视角看待个人的经历和命运。在这本书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大的体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时,却变成了社会学的现象。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咖啡理念:人们喝咖啡,什么时候喝,喝多少,和谁喝,目的是什么和咖啡的销售等等,种种社会存在都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的变化而不同。当今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是由宏大的理论和抽象的经验主义方法和实用性构成,但是由于历史运用古板等原因这一体系在今天看来死气沉沉。米尔斯承认“共同价值”的客观存在却质疑“共同价值”形成的理由,他还批评宏大理论对于概念的盲目而偏执的崇拜是理论脱离了普及,成为了臃肿艰涩的概念。社会学想象力有助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外界其他的价值观念存在的关系,能够区分外来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自己本身的价值观念,从而不轻易受人支配。目前看来,人们的思想逐渐多样化,人们之间的沟通也复杂化和多样化。这样导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而个体内部也同样会产生矛盾,需要寻求调节。

最终一个理性的状态是社会多样化的发展,人们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矛盾,而且有关人员能够始终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人们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认识又会更进一步。

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篇7】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1500字:

我第一次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时,自以为理解了四成含义。第二次读时,才意识到,自己只理解了不到两成。第三次读时,发现这本书常读常新。

如果是别人写的书,那我会责怪作者文风晦涩,不具备将道理讲清楚的能力。但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不同,每当遇到费解的段落,我就会停下来,再读一遍,再想一想,再读一遍……

本书像是一台四冲程的活塞式内燃机,每一次阅读,都能给我提供强劲的奋斗动力。每当我低头读书时,它就在提醒我,“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多么重要的心智品质。每当我抬头环顾四周时,它就在提醒我,还有多少人不具备这种品质。

你可能是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才打开此书,翻看了几页后,悄悄地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默默打开笔记本电脑,偷偷输入一些关键词,搜了许多资料,读了很多篇别人写的读后感。然后,你假装自己读过了这本书,理解了其中的思想,感受到了米尔斯的当年的体会。

我不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人逼我读这本书。准确地说,是心理学和分析哲学这两种思维框架塑造了我的知识体系,我对社会学并没有浓烈的身份认同。私下里,我更愿意将米尔斯所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称之为心理学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力,不管前面加上哪个学科的名字,究竟有何作用?

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值得外行人无条件地盲从。罗素说,他发现自己的头发越是花白,别人就越相信他说的话。社会学的想象力,作用也类似。每当你口中蹦出一些外行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时,外行人就开始准备盲目地相信你说的话了。

让我们抛开这种炫技带来的副作用,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货真价实的效果上。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对自己来说,究竟有何作用?

米尔斯认为,在注意力被信息所主宰的时代,一个理性思考者需要的不只是信息,甚至不只是理性思考的技能,而是一种心智品质。一种有助于人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便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的心智品质。这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的品质,也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书中简单的两段话,还不足以让人们理解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甚至,你就算把这本书读个两三遍,也不见得就具备了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那我为什么还要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别人都在推荐,我不推荐就显得自己不合群吗?还是因为别人都没有推荐,所以我要靠推荐这本书来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可能是因为我看到了太多不合理的事情,内心总是在忧虑。我又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这些不合理的事情,心中毫无忧虑。于是,我希望别人也像我一样忧虑。

就像你在网上看到一张辣眼睛的图片,随手就将它转发到朋友圈中,配上文字:“大家都来感受一下,绝不能让我一个人瞎。”

出于这种“报复社会”的动机,我经常向他人推荐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思想是一种传染病,被感染的人将变得身不由己。当你被社会学的想象力所感染,你就会从“本该熟悉的房子里突然惊醒”,意识到“过去显得理据充分的决定,现在来看,似乎成了无法解释的糊涂脑袋的产物”。你会被迫变得“不再漠然,转而关注公共论题”。

“意义”一词有两种混合交织的意思,一种指“价值”、“作用”、“效果”。我们说工作的意义、旅行的意义,读书的意义,说的其实是工作的价值,旅行的作用,读书的效果。

另一种指“含义”、“意思”、“内涵”。我们说“人艰不拆”的意义就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我们说英文单词“bank”有两个意义,分别是“河岸”和“银行”;我们差不多就是在说这种意义。

阅读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有什么意义?

作为含义的意义,只能在翻译中体现。如果你想知道,那我只能打开书本,拿出纸笔,一句一句地解释给你听。

作为价值的意义,因人而异。阅读这本书对我所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不会在你身上完美重现。

不过,我依然要向大家推荐此书,因为,我喜欢它。

我喜欢这本书的全部。译丛的总序,第一章到第十章的正文,作为附录的《论治学之道》,Todd Gitlin的新版跋,李康的译后记,我全都喜欢。

都说可爱即正义,如果你愿意仔细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也会认识到它的可爱与正义。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太难,那乔恩·威特的《社会学的邀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可能更适合你。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最新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通用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最新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通用,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1

关于本书的现实意义,我想就是它对于我国社会和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米尔斯明确表示“社会科学将日渐成为我们这个文化时代的共同尺度,而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将日益成为我们最需要的心智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不仅为社会学提供思维方法,也可为其他社会科学借鉴、应用,从而为其它社会学科学提供新的方法指导,推动它们的发展。

对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美国社会学的发展问题我不敢妄言它们在中国也存在,但从中美社会学发展历史来看,相同或者是类似的问题必然会在中国发生甚或已经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开放范围,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范围,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必然会出现以往没有出现的社会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如何做出处理措施。我想社会学的想象力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虽然它无法提供确切的、具体的解决方法,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能帮助解决问题的类似的案例。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2

本书结构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经典套路解读。本书共有十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也就是“是什么”部分,那么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论述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写作背景进行了说明。第二章至第六章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为什么”部分,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也是我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当时比较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强调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第七章至第十章是第三部分,也就是“怎么做”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怎样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怎样研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其实按照我的构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完全就是多余的。从本书书名来看,我想大多数人的写作思路应该是,对社会学的想象力解释一番即可,再不济举例说明就是了。但是我们完全没想到,作者其实是在借助解释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对社会学未来的发展做蓝图规划。不得不说,作者的格局很大,非一般人可比。

米尔斯以批判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的主要成果为全书讨论的主题,也就是第二部分,作者对当时美国流行的五种趋势的批判,即作者所说的“久而成习的偏向”。这五种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气质和各种科学哲学。下面简要说明作者对以上五种趋势的批判观点:

第一,宏大理论。“所谓‘宏大理论’,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它“究竟只是一堆胡乱堆砌的繁文冗词,还是究竟有些深意蕴藏其间?我的答案是:确实有些干货,虽然埋藏很深,但毕竟不乏洞见。”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宏大理论的批判: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概念层面,既有以概念解释概念,理论晦涩难懂之嫌,又有以静止的观点看待社会的问题,缺乏历史观的思维,看不到社会变迁。

第二,抽象经验主义。“他们研究了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但对于那些问题和回答的陈述都只是囿于任意武断的认识论中那些奇怪的自行强加的限制。”“作为一门学派,它是新的;作为一种方法,它的确有待时日检验;而作为一种研究风格,它现在还在逐步扩散到更全面的‘问题领域’。”作者批判这种趋势脱离实际,忽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而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做机械堆积、增加,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各种实用取向。说实话,这一章看的是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只是作者感觉在批判:当时部分学者急于求成、贪图利益而不追求科学真谛的浮躁风气。

第四,科层制气质。“从事应用型社会研究的社会学家通常不会以‘公众’作为自己的受众。”“要界定什么是‘好的研究’,就是看它如何契合于特定的流派,因此学术上的成功往往有赖于主动接受占据支配地位的流派的信条。”这种趋势具有迎合逢迎的官僚作风,其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对政治迎合,丧失了自主性。

第五,各种科学哲学。“任何对于某个问题的充分解答,都将包含寻找战略干预点,即寻找据此维持或改变结构的杠杆,并对那些有能力干预却没有这么做的人做出评估。”作者批判这种趋势采用科学办法的教条模型而失去了研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阻碍了社会学的发展。

这五种趋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脱离了社会学研究的本真——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服务社会。它们或脱离实际,或缺乏方法论,或被其他事物束缚,总之它们已经无法真正完整地完成社会学研究的任务。作者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出手批判以指明社会学的发展道路。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3

这本书由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撰写,被视为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自195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社会学教学中备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在这部书中,米尔斯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在社会阶层的研究经验对美国社会界的成果和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强调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定义,作者在第一章伊始就做出了解释:它“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又会遭遇什么。”对于这一含义,我是这么理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方法、思考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联系,又要能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要有站在宏观立场看待问题的思维。我一度将它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它也确然与之雷同,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仔细想想,社会学的想象力竟然还蕴含着哲学的味道!

至于它的运用,米尔斯在书中也有所涉及,“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借助社会学的想象力,人们现在可以期望把握世事进展,理解自身遭遇,并视之为人生与历史在社会中的相互交织的细小节点。”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运用有助于个人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使个人更有能力透过纷繁多样的情景捕捉到社会结构中的复杂观念。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4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1500字:

“他是激进传统的激进纠偏者,是对社会学课程满腹牢骚的社会学家,是屡屡质疑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是既倡导个体手艺也呼吁民众行动的辩护士,是深怀绝望的乐观主义者,是充满干劲的悲观主义者。”吉特林的这段话或许是对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很好刻画。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米尔斯短暂的一生,留下的作品中,或许《社会学的想象力》最为人了解。

半个多世纪以来,米尔斯的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名声在外,甚至成为一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入门必读书目,但或许正如本书中文新版译者李康老师所说,“它不是面向大一新生,而是面向所有打算回顾一下自己或长或短、有深有浅、间喜间悲的社会学生涯的学人。”因此,“它不是人云亦云者所荐由零开始的入门教程,也不是半通不通者所见一切归零的解构檄文,而是将悟未悟者所鉴重整积累的反思读物。与其说它能教给你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不如说它更能提醒你什么不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如果只是将其理解为米尔斯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主流的批判和反叛,或者认为他通过此书“确立”了一种独特社会学方法论,或许都是对本书的误读。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我们怎样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我们自身,这也是社会学的经典理论预设——无论它被称为结构与行动还是个人与社会。

米尔斯敏锐的观察到学术与政治间的复杂关系。哈贝马斯曾整理出来三套关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模型,即决断论、科技行政及实践论。决断论模式以政治领袖和官僚之间的截然分工为基础。具有强烈意志、有能力自行采取立场的领袖,善用具备了事实信息且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僚之服务,至于公民,只能对在技术上正确地执行了的领袖之主观决定表示赞同。而在科技行政的模型里,非理性的决定乃是多余的。决策的前提在决策过程中会自行成形,并受技术可行性的支配,却对技术可行性本身没有置喙余地,政治领导于是变成了行政管理,政治参与甚至说不上是由民意来直接表达赞同,而是完全沦为接受技术上的必要。至于实践论的模型,既不怀疑就技术与实践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探讨的可能性,同时,进行讨论的公共领域也未消失,学术与公众意见之间进行持续的沟通,成为了一种公认的必要,进而促成政治的公共领域的组成,在这样的公共领域中,技术性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和依附于传统的自我意识产生开通的互动。读后感·实践的问题可以转变成学术的问题,而这些学术的问题一旦获得厘清,又可以用学术信息的形式,回馈给具备了解能力的公共领域。在这种意义上,米尔斯的看法或可归入第三种模型。

作为韦伯著作的英文翻译者,米尔斯的这本书中时现韦伯思想的痕迹。韦伯指出“理性化与合理化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他的生存状况有更多一般性的了解”,米尔斯同样认为现在“创造历史的进程超出了人们根据所珍视的价值调试自身的能力”,人们无法看清自己面临的处境,深处一个“焦虑与漠然”的时代,或者说是所谓的“大众社会”,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心智的品质,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分析个人所处时代的生活历程,历史以及二者的交织,理解并把握自己的境况。

而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由过去的历史塑造,那么在理解我们面临的“公共议题”时就不能忽视历史分析,借由“社会学的想象力”,即“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结合起来,在结构和个人、历史与传记、宏观与微观之间穿梭”,透过对历史结构中权力的分析,跳出工具理性造就的“铁笼”,重拾人类理性和自由的价值。而作为一名社会研究者,在个人生命体验与学术生活的激荡之中,反思作为一名学者的定位与志业,向人们指出那些想当然的思维危险。换言之,用米尔斯在《治学之道》文末的话来说,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这本书是去年在“金陵读书会”被伏龙安利的。伏龙是社会学专业的,介绍这本书时说是社会学的入门之作。他讲的过程中,透彻的针砭时弊尤其是对“科层制”的批判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阅读这本书。

但书买回来却屯了半年,最近才拿出来读。虽说是社会学的入门之作,但这本大作却和其他的人文学科的学术论著一样读起来非常吃力,作为对人文学术研究零基础的小白读者读了两遍,才渐渐理出一些头绪。

首先介绍下,作者赖特米尔斯,他被称为美国当代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著有《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权力精英》和本书《社会学想象力》,而《社会学想象力》被视为他的集学术之成的大作,在社会学家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学想象力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对美国社会学界的批判,第三部分是谈论如何发展社会学想象力,第四部分是论述如何将社会学作为一种学术职业。

在作者看来,现代社会变化太快,每一刻都迅速成为历史,而作为个人则经常感受到滑入陷阱的感觉,我们来不及拥抱和理解,就已经被时代所弃。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一种心智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能看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清晰全貌,这种能力被作者定义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它要求从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历史和个人与社会全方位去认识个人所处的环境,不断的转换视角,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历对价值的重新评估,从而获得一种心智能力。

每个人都会有个人的困扰,当环境与我们的内心产生冲突时,困扰变产生了,但是,个人的困扰却是私人的,只是自己所珍视的价值受到了威胁。但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所有人都有一样的个人困扰,这就成了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个人的困扰的解决有赖于对社会公共论题的讨论和解决,社会学所关注的正是公共论题的讨论与解决。

而经常遇到的情况下,公众对很多公共论题很漠然,因为公众感受不到威胁,另外一方面,很多时候公众感受到不安,却不知道来源于什么威胁,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所珍视的价值是什么。社会学的另外的任务就是搞清让公众漠然和不安的论题。社会学如此的重要,从创立之后却发展出了不好的趋势:

一,倾向于一种宏观的理论,概念的组合和分解,过于抽象化和概念化,而缺乏对真正问题的踏实的感受。宏大理论试图系统性解释所有问题,但最后脱离了具体的,经验性的问题。

二,倾向于某种方法论和抽象的经验主义,局限于方法和技术手段将导致技术专家的产生,从而扼杀了创造性和富有活力的思想。

三,倾向于各种各样的适用性,社会学与意识形态和科层制结合,从而失去了社会学的中立和自主性。

四,社会学服从于科层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院派系,社会学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环境。

针对这些趋势,米尔斯提出对社会学发展重要的几个方面:

一,重视科学的方法,避免僵化的程序

二,关注人类的多样性

三,对历史的正确运用

四,注重理性和自由

五,对政治责任的关注

最后一章,米尔斯论述了作为一个将社会学作为自己学术职业的学者,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包括议题选择,档案建立和如何写作。

这本书对于研究社会学并以社会学为职业的学者而言,的确是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经常翻阅的书。米尔斯的批判给真正的社会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作者:秋筠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1000字(模板8篇)


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细细品味作者的作品,您一定能从中体会到什么,读书感是真情实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那么读后感怎么去写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1

初读《社会学的想象力》这本社会学的名著,“不明白,混乱,沉闷,”充斥着我的脑海,慢慢开始品读一回,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读完以后,我感叹作者的内容翔实,思路清晰,临界深度。虽然我对于这些例证的研究相当不足,不过其中的关键、哲学的见解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的多样性。我很佩服作者用延伸的思维观察到了人类主体的多样性,不同学科,不同重点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

由于我的职业也涉及到教育,所以对于治学我也很敏感。米尔斯的总结简易而独特,他列举了的七种方式刺激社会学想像力的方法堪称经典,也同时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对于文章我也有很多我不明白的地方。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凭什么就断定我们的时代是焦虑和冷漠的?我认为这只是一个人偶尔的心情?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基础描述,这样的写作容易引发读者尖锐的批评,我觉得这是一点作者不够高明的地方。

不过,细微的瑕疵在所难免,我们不能够单纯因为一点瑕疵全盘否定《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意义。《社会学的想象力》之中还是有很大内容,我们还需要慢慢揣摩,我希望更多的读者欣赏这部作品。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2

关于本书的现实意义,我想就是它对于我国社会和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米尔斯明确表示“社会科学将日渐成为我们这个文化时代的共同尺度,而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将日益成为我们最需要的心智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不仅为社会学提供思维方法,也可为其他社会科学借鉴、应用,从而为其它社会学科学提供新的方法指导,推动它们的发展。

对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美国社会学的发展问题我不敢妄言它们在中国也存在,但从中美社会学发展历史来看,相同或者是类似的问题必然会在中国发生甚或已经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开放范围,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范围,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必然会出现以往没有出现的社会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如何做出处理措施。我想社会学的想象力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虽然它无法提供确切的、具体的解决方法,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能帮助解决问题的类似的案例。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3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1500字:

“他是激进传统的激进纠偏者,是对社会学课程满腹牢骚的社会学家,是屡屡质疑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是既倡导个体手艺也呼吁民众行动的辩护士,是深怀绝望的乐观主义者,是充满干劲的悲观主义者。”吉特林的这段话或许是对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很好刻画。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米尔斯短暂的一生,留下的作品中,或许《社会学的想象力》最为人了解。

半个多世纪以来,米尔斯的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名声在外,甚至成为一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入门必读书目,但或许正如本书中文新版译者李康老师所说,“它不是面向大一新生,而是面向所有打算回顾一下自己或长或短、有深有浅、间喜间悲的社会学生涯的学人。”因此,“它不是人云亦云者所荐由零开始的入门教程,也不是半通不通者所见一切归零的解构檄文,而是将悟未悟者所鉴重整积累的反思读物。与其说它能教给你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不如说它更能提醒你什么不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如果只是将其理解为米尔斯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主流的批判和反叛,或者认为他通过此书“确立”了一种独特社会学方法论,或许都是对本书的误读。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我们怎样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我们自身,这也是社会学的经典理论预设——无论它被称为结构与行动还是个人与社会。

米尔斯敏锐的观察到学术与政治间的复杂关系。哈贝马斯曾整理出来三套关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模型,即决断论、科技行政及实践论。决断论模式以政治领袖和官僚之间的截然分工为基础。具有强烈意志、有能力自行采取立场的领袖,善用具备了事实信息且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僚之服务,至于公民,只能对在技术上正确地执行了的领袖之主观决定表示赞同。而在科技行政的模型里,非理性的决定乃是多余的。决策的前提在决策过程中会自行成形,并受技术可行性的支配,却对技术可行性本身没有置喙余地,政治领导于是变成了行政管理,政治参与甚至说不上是由民意来直接表达赞同,而是完全沦为接受技术上的必要。至于实践论的模型,既不怀疑就技术与实践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探讨的可能性,同时,进行讨论的公共领域也未消失,学术与公众意见之间进行持续的沟通,成为了一种公认的必要,进而促成政治的公共领域的组成,在这样的公共领域中,技术性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和依附于传统的自我意识产生开通的互动。读后感·实践的问题可以转变成学术的问题,而这些学术的问题一旦获得厘清,又可以用学术信息的形式,回馈给具备了解能力的公共领域。在这种意义上,米尔斯的看法或可归入第三种模型。

作为韦伯著作的英文翻译者,米尔斯的这本书中时现韦伯思想的痕迹。韦伯指出“理性化与合理化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他的生存状况有更多一般性的了解”,米尔斯同样认为现在“创造历史的进程超出了人们根据所珍视的价值调试自身的能力”,人们无法看清自己面临的处境,深处一个“焦虑与漠然”的时代,或者说是所谓的“大众社会”,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心智的品质,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分析个人所处时代的生活历程,历史以及二者的交织,理解并把握自己的境况。

而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由过去的历史塑造,那么在理解我们面临的“公共议题”时就不能忽视历史分析,借由“社会学的想象力”,即“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结合起来,在结构和个人、历史与传记、宏观与微观之间穿梭”,透过对历史结构中权力的分析,跳出工具理性造就的“铁笼”,重拾人类理性和自由的价值。而作为一名社会研究者,在个人生命体验与学术生活的激荡之中,反思作为一名学者的定位与志业,向人们指出那些想当然的思维危险。换言之,用米尔斯在《治学之道》文末的话来说,就是“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4

整本书读下来,我的感受是晦涩难懂,一时间很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把这样一部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书作为入门书籍,难道他们没考虑到社会学初学者或者是社会学知识匮乏的人的感受吗?难道他们没考虑过这样做会沉重打击社会学初学者吗?我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怀疑的态度读这本书的,这样的态度使我慢慢理解这本书被作为社会学入门书籍的原因,也使我逐渐加深对社会学的认识。

难归难,但安静地读下去也不至于什么都获得不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三点心得: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含义及其运用,对本书内容和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及本书的现实意义。以下作简单阐述:

书籍简介与含义

这本书由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撰写,被视为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自195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社会学教学中备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在这部书中,米尔斯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在社会阶层的研究经验对美国社会界的成果和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强调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定义,作者在第一章伊始就做出了解释:它“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又会遭遇什么。”对于这一含义,我是这么理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方法、思考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联系,又要能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要有站在宏观立场看待问题的思维。我一度将它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它也确然与之雷同,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仔细想想,社会学的想象力竟然还蕴含着哲学的味道!

至于它的运用,米尔斯在书中也有所涉及,“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借助社会学的想象力,人们现在可以期望把握世事进展,理解自身遭遇,并视之为人生与历史在社会中的相互交织的细小节点。”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运用有助于个人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使个人更有能力透过纷繁多样的情景捕捉到社会结构中的复杂观念。

对本书内容与结构的整体把握

本书结构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经典套路解读。本书共有十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也就是“是什么”部分,那么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论述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写作背景进行了说明。第二章至第六章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为什么”部分,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也是我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当时比较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强调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第七章至第十章是第三部分,也就是“怎么做”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怎样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怎样研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其实按照我的构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完全就是多余的。从本书书名来看,我想大多数人的写作思路应该是,对社会学的想象力解释一番即可,再不济举例说明就是了。但是我们完全没想到,作者其实是在借助解释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对社会学未来的发展做蓝图规划。不得不说,作者的格局很大,非一般人可比。

米尔斯以批判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的主要成果为全书讨论的主题,也就是第二部分,作者对当时美国流行的五种趋势的批判,即作者所说的“久而成习的偏向”。这五种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气质和各种科学哲学。下面简要说明作者对以上五种趋势的批判观点:

第一,宏大理论。“所谓lsquo;宏大理论rsquo;,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它“究竟只是一堆胡乱堆砌的繁文冗词,还是究竟有些深意蕴藏其间?我的答案是:确实有些干货,虽然埋藏很深,但毕竟不乏洞见。”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宏大理论的批判: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概念层面,既有以概念解释概念,理论晦涩难懂之嫌,又有以静止的观点看待社会的问题,缺乏历史观的思维,看不到社会变迁。

第二,抽象经验主义。“他们研究了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但对于那些问题和回答的陈述都只是囿于任意武断的认识论中那些奇怪的自行强加的限制。”“作为一门学派,它是新的;作为一种方法,它的确有待时日检验;而作为一种研究风格,它现在还在逐步扩散到更全面的lsquo;问题领域rsquo;。”作者批判这种趋势脱离实际,忽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而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做机械堆积、增加,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各种实用取向。说实话,这一章看的是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只是作者感觉在批判:当时部分学者急于求成、贪图利益而不追求科学真谛的浮躁风气。

第四,科层制气质。“从事应用型社会研究的社会学家通常不会以lsquo;公众rsquo;作为自己的受众。”“要界定什么是lsquo;好的研究rsquo;,就是看它如何契合于特定的流派,因此学术上的成功往往有赖于主动接受占据支配地位的流派的信条。”这种趋势具有迎合逢迎的官僚作风,其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对政治迎合,丧失了自主性。

第五,各种科学哲学。“任何对于某个问题的充分解答,都将包含寻找战略干预点,即寻找据此维持或改变结构的杠杆,并对那些有能力干预却没有这么做的人做出评估。”作者批判这种趋势采用科学办法的教条模型而失去了研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阻碍了社会学的发展。

这五种趋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脱离了社会学研究的本真--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服务社会。它们或脱离实际,或缺乏方法论,或被其他事物束缚,总之它们已经无法真正完整地完成社会学研究的任务。作者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出手批判以指明社会学的发展道路。

本书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本书的现实意义,我想就是它对于我国社会和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米尔斯明确表示“社会科学将日渐成为我们这个文化时代的共同尺度,而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将日益成为我们最需要的心智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不仅为社会学提供思维方法,也可为其他社会科学借鉴、应用,从而为其它社会学科学提供新的方法指导,推动它们的发展。

对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美国社会学的发展问题我不敢妄言它们在中国也存在,但从中美社会学发展历史来看,相同或者是类似的问题必然会在中国发生甚或已经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开放范围,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范围,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必然会出现以往没有出现的社会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如何做出处理措施。我想社会学的想象力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虽然它无法提供确切的、具体的解决方法,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能帮助解决问题的类似的案例。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5

不得不说写这篇读后感不仅是在考验我的记忆力,同时也是在测验我有没有社会学想象力。虽然《新社会学想象力》部头不大,但抽象度很高,读后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而就是这样难读和难懂的书,我竟然还将读后感的草稿弄丢了。所以,现在看到的这个读后感是我重新写的。除非记忆力非常好,能一字不漏进行叙述,否则第二次和第一次写出来的定然有很大差异。对于我这样一个记忆力不是很好的人来讲,第二次和第一次写出来的差异应该还比较大。没有完整读过《社会学的想象力》,就去读《新社会学想象力》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可能有很深的感触,也或许没有多大感觉,对我来讲,属于第二种情况,因为《新社会学想象力》和赖特middot;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它们之间并既没有直接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同时在内容上也没有多大联系,仅是在书名上有较多相似的词语而已。对于读者来讲,吸引其阅读兴趣的一定是书名或文章题目,从这个角度分析,《新社会学想象力》做到了,但是从其内容来讲,读完未必会有《社会学的想象力》给读者的冲击感。对于接触过社会学基本知识的人来讲,提到社会学想象力,首先想到的便是赖特middot;米尔斯及其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但是社会已经发展到21世纪,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应该有所发展,这并不是说社会学的想象力过时了,而是说应该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下世界进行新的解释。因此,《新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说是社会学想象力的运用,而不能将其理解成如何理解社会学想象力,即不能望文生义。

《新社会学想象力》,由(美)史蒂夫middot;福勒著,施丽华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社会学想象力》分为三篇,共计十四章内容,第一篇讲“21世纪对社会学的拼命寻求”,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意味着其大有用武之地,它是时代的产物,必然要解决时代的问题。进入21世纪,社会学对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依然有巨大作用,同时社会现实也对社会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社会学陷入认同危机,而之所以对社会学要进行拼命寻求,无非是要摆脱对社会学的认同危机。对中国来讲,这种危机更为严重。所以,中国社会学从恢复重建到现在已经近40年,但大家对它的认可度依然不高,甚至不知道社会学毕业生能做什么,或者说能挣来多少钱。社会学能解释很多问题,或者说用社会学解释问题有助于对问题有更新和更清楚的认识,不过遗憾的是,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只喜欢短视的看待社会学。第二篇讲“社会科学的生物学挑战”,这篇内容相信有不少读者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作者竟然认为,“当今,区分社会学和生物学至关重要”,我想如果我告诉学生或者其他老师,社会学和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难以区分,大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无论怎样,社会学与生物学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客观的,甚至不需要再争论什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注意这种区分,比如说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就是在人为政策的干预下,被变成了社会学理论,但是生物学上的进化论与社会学上的进化论是有区别的,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区分,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第三篇讲“人类是我们这个时代濒于灭绝的物种”,人类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物种,也是最伟大的物种,因为人在创造着这个世界,并不停地在改造着这个世界。无论人类的出发点是怎样的,都不得不承认人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一步步将人类推向灭亡的深渊,当人类行为造成的恶果超出了其解决能力时,人类是不是就变成了疯狂的纳粹。

《新社会学想象力》并不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社会学想象力,或者社会学想象力与新社会学想象力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而是从当下的世界发展来分析社会学面临的危机以及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如何理解现存世界。《新社会学想象力》就是要让读者自己思考,思考社会学想象力到底有没有用,思考社会学想象力到底是什么?即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想象“社会学想象力”。为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书的附录专门罗列了文中的一些抽象名词,并对这些词语作了简单解释,以供大家参考,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新社会学想象力》非常抽象和难懂。对于这样一本难以读懂的著作,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和意义不大,因为要读懂它,必须要拥有丰富的学识作为基础,对我来讲,这显然是不具备的。所以,对我来讲,读这本书只能算作略读,不当理解,还请大家批评指正。批评者和作者实际上处于不平等位置,批评者可以任意批评任何观点,即便批评者的观点是不妥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依然可以这样做,而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不可能做到这样任性,作者总是希望将自己的思考清楚表达给读者,而且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自己读自己写的都会有当初写作时不一样的看法,又怎么能让别人不表达异样的声音。因此,不同的声音容易发现问题,而思考并探索问题之间的潜在联系才能培养人的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6

这本书问世于1959年,作者米尔斯在当时的体制是失败的,终其一生都没有转为“正教授”,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了社会学科长期以来的入门经典读物。在书中,米尔斯批驳了已有观念,给出了思考,抛出了问题,但却并未提供答案。他像阿基米德要找到一个支点翘起地球一样,颠覆了我们的旧有理论,将我们的思想逻辑库重新洗牌。

这本书让我们去思考社会所认可价值背后的观念。虽然某种价值观为我们一直所信奉或批判,但是经过思考,支撑这些价值的观念就真的站得住脚吗?我们一直赞同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为我们一直摒弃的就断然是错的吗?当这种想象力扩散为民众的批判与理性精神的时候,我相信社会的车轮一定会是向前捻转的。

“社会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和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社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可见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包括了社会结构和以历史视角看待个人的经历和命运。在这本书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大的体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时,却变成了社会学的现象。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咖啡理念:人们喝咖啡,什么时候喝,喝多少,和谁喝,目的是什么和咖啡的销售等等,种种社会存在都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的变化而不同。当今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是由宏大的理论和抽象的经验主义方法和实用性构成,但是由于历史运用古板等原因这一体系在今天看来死气沉沉。米尔斯承认“共同价值”的客观存在却质疑“共同价值”形成的理由,他还批评宏大理论对于概念的盲目而偏执的崇拜是理论脱离了普及,成为了臃肿艰涩的概念。社会学想象力有助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外界其他的价值观念存在的关系,能够区分外来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自己本身的价值观念,从而不轻易受人支配。目前看来,人们的思想逐渐多样化,人们之间的沟通也复杂化和多样化。这样导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而个体内部也同样会产生矛盾,需要寻求调节。

最终一个理性的状态是社会多样化的发展,人们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矛盾,而且有关人员能够始终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人们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认识又会更进一步。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7

本书结构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经典套路解读。本书共有十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也就是“是什么”部分,那么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论述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写作背景进行了说明。第二章至第六章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为什么”部分,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也是我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当时比较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强调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第七章至第十章是第三部分,也就是“怎么做”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怎样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怎样研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其实按照我的构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完全就是多余的。从本书书名来看,我想大多数人的写作思路应该是,对社会学的想象力解释一番即可,再不济举例说明就是了。但是我们完全没想到,作者其实是在借助解释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对社会学未来的发展做蓝图规划。不得不说,作者的格局很大,非一般人可比。

米尔斯以批判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的主要成果为全书讨论的主题,也就是第二部分,作者对当时美国流行的五种趋势的批判,即作者所说的“久而成习的偏向”。这五种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气质和各种科学哲学。下面简要说明作者对以上五种趋势的批判观点:

第一,宏大理论。“所谓‘宏大理论’,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它“究竟只是一堆胡乱堆砌的繁文冗词,还是究竟有些深意蕴藏其间?我的答案是:确实有些干货,虽然埋藏很深,但毕竟不乏洞见。”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宏大理论的批判: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概念层面,既有以概念解释概念,理论晦涩难懂之嫌,又有以静止的观点看待社会的问题,缺乏历史观的思维,看不到社会变迁。

第二,抽象经验主义。“他们研究了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但对于那些问题和回答的陈述都只是囿于任意武断的认识论中那些奇怪的自行强加的限制。”“作为一门学派,它是新的;作为一种方法,它的确有待时日检验;而作为一种研究风格,它现在还在逐步扩散到更全面的‘问题领域’。”作者批判这种趋势脱离实际,忽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而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做机械堆积、增加,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各种实用取向。说实话,这一章看的是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只是作者感觉在批判:当时部分学者急于求成、贪图利益而不追求科学真谛的浮躁风气。

第四,科层制气质。“从事应用型社会研究的社会学家通常不会以‘公众’作为自己的受众。”“要界定什么是‘好的研究’,就是看它如何契合于特定的流派,因此学术上的成功往往有赖于主动接受占据支配地位的流派的信条。”这种趋势具有迎合逢迎的官僚作风,其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对政治迎合,丧失了自主性。

第五,各种科学哲学。“任何对于某个问题的充分解答,都将包含寻找战略干预点,即寻找据此维持或改变结构的杠杆,并对那些有能力干预却没有这么做的人做出评估。”作者批判这种趋势采用科学办法的教条模型而失去了研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阻碍了社会学的发展。

这五种趋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脱离了社会学研究的本真——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服务社会。它们或脱离实际,或缺乏方法论,或被其他事物束缚,总之它们已经无法真正完整地完成社会学研究的任务。作者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出手批判以指明社会学的发展道路。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篇8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1500字:

我第一次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时,自以为理解了四成含义。第二次读时,才意识到,自己只理解了不到两成。第三次读时,发现这本书常读常新。

如果是别人写的书,那我会责怪作者文风晦涩,不具备将道理讲清楚的能力。但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不同,每当遇到费解的段落,我就会停下来,再读一遍,再想一想,再读一遍……

本书像是一台四冲程的活塞式内燃机,每一次阅读,都能给我提供强劲的奋斗动力。每当我低头读书时,它就在提醒我,“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多么重要的心智品质。每当我抬头环顾四周时,它就在提醒我,还有多少人不具备这种品质。

你可能是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才打开此书,翻看了几页后,悄悄地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默默打开笔记本电脑,偷偷输入一些关键词,搜了许多资料,读了很多篇别人写的读后感。然后,你假装自己读过了这本书,理解了其中的思想,感受到了米尔斯的当年的体会。

我不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人逼我读这本书。准确地说,是心理学和分析哲学这两种思维框架塑造了我的知识体系,我对社会学并没有浓烈的身份认同。私下里,我更愿意将米尔斯所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称之为心理学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力,不管前面加上哪个学科的名字,究竟有何作用?

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值得外行人无条件地盲从。罗素说,他发现自己的头发越是花白,别人就越相信他说的话。社会学的想象力,作用也类似。每当你口中蹦出一些外行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时,外行人就开始准备盲目地相信你说的话了。

让我们抛开这种炫技带来的副作用,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货真价实的效果上。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对自己来说,究竟有何作用?

米尔斯认为,在注意力被信息所主宰的时代,一个理性思考者需要的不只是信息,甚至不只是理性思考的技能,而是一种心智品质。一种有助于人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便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的心智品质。这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的品质,也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书中简单的两段话,还不足以让人们理解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甚至,你就算把这本书读个两三遍,也不见得就具备了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那我为什么还要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别人都在推荐,我不推荐就显得自己不合群吗?还是因为别人都没有推荐,所以我要靠推荐这本书来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可能是因为我看到了太多不合理的事情,内心总是在忧虑。我又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这些不合理的事情,心中毫无忧虑。于是,我希望别人也像我一样忧虑。

就像你在网上看到一张辣眼睛的图片,随手就将它转发到朋友圈中,配上文字:“大家都来感受一下,绝不能让我一个人瞎。”

出于这种“报复社会”的动机,我经常向他人推荐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思想是一种传染病,被感染的人将变得身不由己。当你被社会学的想象力所感染,你就会从“本该熟悉的房子里突然惊醒”,意识到“过去显得理据充分的决定,现在来看,似乎成了无法解释的糊涂脑袋的产物”。你会被迫变得“不再漠然,转而关注公共论题”。

“意义”一词有两种混合交织的意思,一种指“价值”、“作用”、“效果”。我们说工作的意义、旅行的意义,读书的意义,说的其实是工作的价值,旅行的作用,读书的效果。

另一种指“含义”、“意思”、“内涵”。我们说“人艰不拆”的意义就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我们说英文单词“bank”有两个意义,分别是“河岸”和“银行”;我们差不多就是在说这种意义。

阅读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有什么意义?

作为含义的意义,只能在翻译中体现。如果你想知道,那我只能打开书本,拿出纸笔,一句一句地解释给你听。

作为价值的意义,因人而异。阅读这本书对我所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不会在你身上完美重现。

不过,我依然要向大家推荐此书,因为,我喜欢它。

我喜欢这本书的全部。译丛的总序,第一章到第十章的正文,作为附录的《论治学之道》,Todd Gitlin的新版跋,李康的译后记,我全都喜欢。

都说可爱即正义,如果你愿意仔细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也会认识到它的可爱与正义。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太难,那乔恩·威特的《社会学的邀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可能更适合你。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1000字(精选)


最近在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时我注意到这个观点: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它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就会成为社会学的现象。书中他举了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喝咖啡的问题,人们喝咖啡,什么时候喝,喝多少,跟谁喝,喝咖啡的目的,咖啡的生产和销售等等,种种社会存在都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身份、阶级的变化而不同。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

米尔斯又说,社会学是社会生活复杂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尖锐化的产物。他指出,在古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不可能产生也不需要社会学。我个人的观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活动都会因为知识的积累而发展,或者说是复杂化,因为我个人认为,人类本质上的追求还是没有变化。人们在生活变得复杂的同时,自然也会觉察到不同的复杂体之间,或是一个复杂体自身所产生的矛盾。并且又由于人们的智慧在日益的增进,所以就会有人探索和解读这些社会问题,试图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而社会学研究正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门科学。就如书中所说孔德创立社会学说根本目的不是填补学科空白,是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探寻认识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才是其根本目的。因为当时,社会已经发展到需要一门科学解释并解决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阶段。

所以说社会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同时,因为社会的发展,社会学学科也会继续发展。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它当然是会不断的复杂化,矛盾会不断地增加。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一百多年来,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各国的努力下,社会学的“本土化”工作发展迅速,社会学这一学科已在世界各国扎根、成长。

也许马克思曾经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到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但这毕竟离我们的社会太遥远。就我目前所能看到的是,人们的思想逐渐多样化,人们之间的沟通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就像先前所说的,不同的复杂个体之间可能会产生碰撞,需要调节,复杂的个体内部同样也会产生矛盾,需要寻求调节。单从这个方面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就需要继续进行下去,还要求发展。

当然,在人们的理性思维控制下,社会的发展应该不会最终是不至于因为矛盾的不断发展和多样化而走向灭亡。而这应该就是社会学研究发展有其重要地位的原因。社会学的产生即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而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矛盾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地同时,社会学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有可能会向不同的形式扩展,比如运用到学校教育中。

我想象这样的发展,最终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是社会多样化发展,人们可以及时的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并始终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又会进一步深入。(卫元元)

01、前景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开篇,米尔斯先论述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制度的、非制度的困扰:普通人所直接了解及努力完成之事总是由他个人生活的轨道所界定;他们的视野和权力要受工作、家庭和邻里的具体背景的制约;处于其他环境时,他们则成了旁观者,间接感受他人。人们之所以对于生活中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困扰感到焦虑茫然,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个人生活进程与社会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构性变迁联系在一起。

由此,米尔斯说:“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际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际遇”。这让我想到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我们在社会研究中,要回到某一行为发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想问题,了解行为发生的历史背景,而不是借着今人的眼光去看过去的问题,也不能拿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他人的行为。

米尔斯认为,社会研究中,除了要关注具体社会历史和社会结构外,还应该注重人本身与人性。他认为人类面临的困扰产生于个体的性格之中,产生于他与别人的直接联系之中,这些困扰与他所直接了解的有限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也与他自身有关。

因此,米尔斯说,在社会研究中,“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两者,就无法了解其中之一。”而米尔斯所认为的拥有社会学想象力的学者,恰恰是能够关注到:社会结构、社会历史、人本身这三类问题的人。

而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之所以是当务之急,就在于米尔斯所看到的当时社会上、社会科学界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劳动生产中日渐异化(像乔治·奥威尔《1984》中谈到的人那样,被机器和僵化的制度操纵)、

信息爆炸泛滥、政治界权力关系错综复杂。在学术界,学者研究内容受科层制影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师生评定指标)、价值中立不受重视(有特定的政治立场)、学术研究被标签化(课程教学侧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文科教育不开放)。而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

02、宏大理论

这一章作者对流行于美国社会研究界中的一种理论方法:宏大理论进行了批判。我认为这章很有意思的是米尔斯用四段文字转述了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一书,而且每次转述之后还不忘讽刺帕森斯几句。不过看到米尔斯在“怼”帕森斯时,我觉得挺大快人心!因为我们平时看到一些学术著作时也是很痛苦,明明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一个观点了,但作者还是要用大篇幅我们看不懂的文字词语来论述这一句话,感觉自己好不容易懂了作者说什么,但接着看下去就又被绕晕了。我想如果其他的社会学学术著作也都被米尔斯以几段文字转述出来,那我们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肯定会省不少劲儿。而这也就是米尔斯提出的“宏大理论家”的一个缺陷:玩弄语义暧昧的术语,常常围绕着几套复合的事实,阅读时必须了解、控制其隐含的意义并予以明确。

除此之外,宏大理论还有其他两个缺陷:一、思考层次过于一般化,宏大理论无法落实到现实情景的观察和处理中去;二、错误地构想了价值取向的规范性结构,也就是帕森斯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人们“困”在其中,也必须接受一定的“社会化”教育,使之成为社会化的人。我觉得帕森斯夸大了制度和规范的作用,也忽视了社会是动态的,他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发展,想用一套“万能理论(制度)”来总揽社会古今之变,是不可取的。

作者米尔斯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深受德国古典社会学理论和米德的实用主义社会学的影响,在政治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内颇有建树。米尔斯批判了50~60年代在社会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学说,分别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大理论”和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象的经验主义”,指出当代西方社会学正面临着深刻的理论危机。而这本出版于1959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其非常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著作。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该书分共十章,分四部分。

第一章是承诺,对“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涵义及意义做了总体阐述。

第二至六章批判了社会学科几个久而成习的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的气质、各种科学哲学,点出社会学研究中脱离实质性问题而沉浸于概念王国中,或因受制于方法论的规制而背离社会学研究的初衷。

第七至十章是提出自己对“社会学研究”的理解,人的多样性、历史的运用、论理性与自由、论政治,这是作者的对研究社会学的新方法与新视野。

最后一部分是附论:论治学之道,其核心内容是米尔斯独特的社会学方法论。

罗素说,他发现自己的头发越是花白,别人就越相信他说的话。社会学的想象力,作用也类似。每当你口中蹦出一些外行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时,外行人就开始准备盲目地相信你说的话了。让我们抛开这种炫技带来的副作用,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货真价实的效果上。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对自己来说,究竟有何作用?

米尔斯认为,在注意力被信息所主宰的时代,一个理性思考者需要的不只是信息,甚至不只是理性思考的技能,而是一种心智品质。一种有助于人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便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的心智品质。这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的品质,也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书中简单的两段话,还不足以让人们理解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甚至,你就算把这本书读个两三遍,也不见得就具备了社会学的想象力。阅读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有什么意义?

这种社会学的想象力,简单理解就是不能让所谓的“专业”的界限、“学科”的界限来阻碍这一思维能力在一般社会大众生活中的发展与运用。也就是说,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哲学所给予我们的内容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能够超脱个体的思维能力,就像是站到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一般从云层来俯瞰芸芸众生的世间百态,同时又要从高处走下来找到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去探寻人与人、人与社会、各个社会角色之间的关联,去参与现实和历史的建构。(潘晓琴)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感悟600字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感悟600字:

读这本书其实很意外,有一天偶然听喜欢的作家推荐的社会学的入门读物——其实或许不能算是入门了,就像在去学武林秘籍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武功基础一样,所谓的入门,也是指那些对社会学有一定了解的人。

而且,像这种理论性的读物难免枯燥,但每读一页就被作者折服一些-想起不知道在哪里看过的,最优秀的小说家并不是中文系教出来的,而是真正了解这个社会的社会学家,学中文只能教给人写作技巧,而真正了解这个社会的需求,真正写出能打动人的作品,写小说,单单有写作技巧是不够的。

还有就是读译本的一点好,也算是不好,它的前言后序都特别多——译者有话说,作者也有话说,担心你看不懂而错过了这本书的爱好者也有话说,这样,读者看起书来就并不纯粹了,因为带了太多其他人的看法,他们因着自己的喜爱和热情,真诚地推荐。而这些推荐,或者也可以称之为邀约,它能影响你对于这本书的看法和态度,世界上那么多人,没有人会完全认同另一个人的所有想法,但是会波别人的想法所影响,在看了推荐和序之后很容易先入为主,会有一点点影响你本身对书的看法和态度。

只是名著和大家作品大都如此了,经由人推荐再去读和自己在书海里发现的,终归是不一样的。

书是断断续续看完的,说是入门,其实也不算简单了,对这本书最大的想法就是——无论这个社会如何变迁,时代如何不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只是因为它具有永恒的意义。

那些聪明的通透的作者学者们留下的作品那么多,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神奇的想象力


暑假里,读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我的想象力被大大地激发了。爱丽丝是出于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笔端的女主角。

起初,爱丽丝恰好看到一只白兔在飞窜时,她没有多想。但是那只白兔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看完之后就匆匆跑掉,循着白兔的足迹,爱丽丝漫游奇境之旅就这样展开了:她梦见自己掉进了一个大厅,四周全是灯,于是她的冒险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一群长相古怪的人和动物、三月兔、柴郡猫渡渡鸟、素甲鱼、还有奇怪的扑克牌老K、红桃王后和红心国王构成了爱丽丝稀奇古怪的梦境……爱丽丝带着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世界;爱丽丝让我明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哭没有用,只有坚强的面对它,才能战胜它;爱丽丝让我明白无论遇到长辈还是晚辈都要有礼貌;爱丽丝让我明白,遇到事情要用大脑读完这本书,去好好思考……爱丽丝让我明白许多。爱丽丝去的世界是多么精彩纷呈、令人炫目啊!

爱丽丝去的那个世界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想象之中。

想象力是如此神奇啊!

我曾经就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做出了一个五彩的立体五角星。首先我剪了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纸,然后涂上一样的六种颜色(位置也一样)。之后,我又拿出一张纸,涂上五种颜色,剪成条状,沿着边将它们粘起来……

着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囊括世界。”在卡罗尔笔下的奇幻世界就是想象力的结晶。《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使我认识到想象力的神奇与可贵。因为有了想象力,有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世界也变得更加通达起来。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拔了一根毫毛,居然会变换出许许多多的小猴子,科学家霍金说不仅有三维空间,还有四维……想象力实在是太神奇了!

《2018》动了我的想象力


歌者最后的叹息也会让爬虫思考:我们将走向哪里?

------题记

华丽宏伟的写字楼,川流不息的车辆。人们疯狂的涌进超市,黑压压的人群拥挤着、争抢着------要均贫富了。这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圣诞节玩笑。而“我”在基延的诱惑与简简之间,彷徨着、徘徊者。为了逃避现实的残酷,简简选择了冬眠,而“我”选择基延—将能活三百岁,百年后两个曾经相爱的人,一个少女如初,而另一个却已经历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沧桑岁月。但或许,是能够触摸永恒的人。

滑膛站在垃圾场旁,手中的枪对准了那个像极了果儿的女人,但他明白,她不是。即使在他心中果儿永远活着。扣动扳机,她脸上没有痛苦,带着一丝微笑,倒在血泊中。画家的头发在风中舞动,他是最后一个。画家知道自己的命运,为她复仇吧。这是画家给滑膛的最后一桩业务。因为,哥哥文明,来了。

蔚蓝的海面上,鲸歌在响着,这是大海灵魂在歌唱。它用它那古老的无法想象的记忆唱着生命之歌,全然没有感觉它含在嘴中渺小的罪恶,广阔的大海一如既往的深邃。沃纳挣扎着在海水中狂笑:“他们不讲道德,社会不给他们,他们自己拿。”蓝鲸用它低沉的声音歌唱着,歌声久久的回荡。

这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包含在一本书中时,在感官上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却又显得那么和谐,仍就是那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许更偏向于第二个问题。宇宙大爆炸,从一个奇点开始便逐渐拥有了银河系、太阳系,有了人类,也就孕育了地球文明。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有了阶级分化,有了贫富之分。人类想要追求永生,也就有了基延。为了财富,也就有了后面世界上最富的人雇滑膛杀掉世界上最穷的三个人;也就有了沃纳用蓝鲸走私毒品,到头来自己被捕鲸人射死。这些看似荒谬可笑,更多的却发人深思,这就是《2018》,第五位自带干粮的面壁者刘慈欣的著作。

《2018》不仅仅展现了宇宙空间的美,更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新人类、理想与信念,光荣与使命的内在联系与意义。浩瀚的宇宙像时间一样是无尽的,什么都会出现,所有的可能与不可能,所有的现实与幻想。

茫茫宇宙,无边无垠,幽幽的星空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宇宙的深处偶尔也有超新星的爆发。在严苛的法则下人如尘埃、气体般,显得那么渺小。自以为经历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生命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远没有资格竞争。无边未知的宇宙等待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探索。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模板》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社会学想象力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