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牡丹亭读书心得 > 地图 > 牡丹亭读书心得

牡丹亭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2-09-22 来源:互联网

读牡丹亭个人心得感想汇集。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阅读《牡丹亭》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汤显祖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好一篇《牡丹亭》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的内容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牡丹亭个人心得感想,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读牡丹亭个人心得感想【篇一】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读牡丹亭个人心得感想【篇二】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此剧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展示,表达了饱受封建教条束缚的人们突破封建思想与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朦胧愿望。

从剧情上来看,《牡丹亭》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那就是爱情与现实的矛盾。不过在此剧中,它所反映的现实具有特殊的意义,即是为明代统治阶所极力倡导的宋明理学中的思想枷锁和封建礼教制度。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一种天性,尽管她身居闺阁,但仍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思春情愫,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此剧的意义就在于用形象化的说法肯定了人之爱的合理性,并对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提出了批判,并特别突出了人之情与教之礼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了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的不合理性。

从思想性上来看,《牡丹亭》一剧表现出了以往戏剧所无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会特征,它不再局限于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范畴之内,而是明确地提出了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口号。所以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为爱而生,也可以为爱而死,这便赋予了爱情不可战胜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因此,剧中的杜丽娘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夺目的人物形象。她的死即是当时社会男女道求爱情的结果,同时也是当时社会青年男女摆脱理学、礼教束缚的方式。

读牡丹亭个人心得感想【篇三】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牡丹亭》表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它通过“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夸张情节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因读《诗经》中的爱情篇章,而激发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作者虚构情节,让她在梦中或以魂游的方式实现了这一切。比如她耳听母亲的唠叨,却在梦中幽会柳梦梅。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诉衷肠,并打动了鬼差让她寻情郎,但在还魂之后,他的父亲却竭力阻挠她与柳梦梅的结合。作者通过现实与虚幻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牡丹亭》全剧多用抒情手法表现人物情感,所以品读此剧更如品读一首首抒情诗。尽管以诗入戏的手法在我国戏曲中由来已久,但《牡丹亭》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剧中的宾白也饶有趣味,不仅有着北曲的泼辣沉重,同时也有着南词的清隽秀丽。剧中男女主人公倾诉情愫多用南词,而描写斗争、鬼怪则常用北曲。

《牡丹亭》辞藻奢华、浪漫驰骋,但也未能从本质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尤其是杜丽娘还魂之后的情节,更是遵理从礼,没有表现出彻底的以情代理的思想。但总体而言,它敢于对抗封建保守思想,倡导自由、解放,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据着先行者的地位。

读牡丹亭个人心得感想【篇四】

读《牡丹亭》留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美,文字美、故事美、人物也美。《牡丹亭》是我国四大戏曲之一,对其后世的文学作品有深远的影响,如《红楼梦》。《牡丹亭》是其作者汤显祖在遭遇困顿后所作,而汤显祖人生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也是我们普通读者的大幸。这可能也是一种“缺憾产生美”吧!

我认为,本书中的文字美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读书时,文中美的文字片段一个接一个涌入眼帘,让人应接不暇,美得使人窒息。当然纯粹的文字堆叠是不能打动人的,那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架子,是没有内涵的。真正优美的文字要建立在情、景的基础之上,要叙述一段情,要描写一片景,而本书的文字美正是如此。它的每一段文字都不是空写,而是有所表现的,空说无凭,简单的看一看“闺塾”一出中的一些文字吧。“闺塾”这出完全是用轻松的语气来表现的,让人忍俊不禁,这也正是文字运用的高超之处,美之处。书中的陈最良的迂腐,春香和杜丽娘的叛逆也都在此表现无遗。也许有人会问“杜丽娘如何表现叛逆的?"文中杜丽娘与春香形成鲜明对比,一个静,一个动,似乎杜丽娘并未叛逆,然而书中的杜丽娘确是处处偏袒春香,支持春香的行为,有一处更是表现了杜丽娘对陈最良迂腐的不满“师傅,依注解书,学生自会”,表面好像很礼貌,实际一个“自”字深切地表现了这一感情。有关文字美更有“游园”一出中一系列的描写,美得惊艳,表达出杜丽娘的内心,同时与读者发生共鸣,这些都令读者获益匪浅。

本书的故事情节也是极美的,美得就像一个梦。而本书之所以向高潮发展,正是因为两位主人公做的两个梦,柳梦梅梦见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杜丽娘从花园回房昏昏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支垂柳前来求爱。从此一段穿越时空的精神爱恋在两个素未相知的主人公之间发生了。这种情节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仅叫人拍案叫绝。而书中杜丽娘梦而相思,相思而死,死又复生,最终经历曲折与柳梦梅结为夫妻,更称得上是一段传奇,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来说“真是难为了他怎么想得出来?”同时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叫的恰到好处——柳梦梅。“柳”象征着男主人公,“梅”则指代女主人公,不管是柳梦梅还是梅梦柳,他们皆由一个梦所牵引,因此这个名字正好符合书中的整体情节。

最后提及人物美,男女主人公自是美的,春香也是可爱的,难道说迂腐的陈最良也是美的吗?说陈最良迂腐,的确如此,但这只是一个片面,他在本文后段,却也做了救国救民的大事,也算得上是一个英雄,因此说他也是美的。再以“闺塾”为例详细地分析杜丽娘和春香的个性美。不难发现这出中杜丽娘的语言远不及春香的抢眼,这也刚好以春香的口吻侧面表现了杜丽娘的个性。春香说“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到何知州家”。她对《诗经》无心的歪解,说杜丽娘讲衙内的斑鸠放飞,侧面表现了杜丽娘对自由的向往。因此说杜丽娘向往自由和对青春的觉醒并不是从游园开始,而是早已有之,游园只是一个导火索。再有陈最良说“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春香则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春香才不管别人怎么读书,她只关心小动物的生死,这也表现了春香的可爱无邪和对小姐杜丽娘失去自由的深切同情。

本书中处处都是美的,每一出戏都可以拿来单独赏析,“游园”一出中写杜丽娘感叹韶光易逝,对此读者都应深有同感,借用一句歌词“年少轻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结束”,因此作下文以记之。

碧杆托粉丹,冰清玉洁意微含,原是美人簪。怜心拆数瓣,玉骨冰肌,白鹭欲魂断。金屋藏,裙摆翻,玉殒香消散;银光闪,红泪流,只为心中的企盼。思幽幽,情漫漫,至死始恨。蓬头发乱。

断井残垣看遍,徒叹得这韶光贱。曾经茂林修竹,而今枯藤老树。往昔不复,与吾归者知何处?伤心处,泪如注,难觅归途;叹息间,愁似雾,迷离前路。孤独不苦,苦无孤独。但求化身破庙,留你片刻的驻足,风吹日晒受尽皆不顾;但求化身孤月,寒夜中将你守护,姹紫嫣红开遍,我不羡慕。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牡丹亭》(精选)


《牡丹亭》读后感倘若要感受真挚浪漫的爱情,那必然要品读牡丹亭这部作品了。它于1598年创作,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细腻华美的语句和主人公之间美好执着的感情让人沉迷其中,感叹万千。其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足见其成就之高,并且流传于后世,特别是当中的经典名句即便在今日也是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她游园的时候触景生情,回来后在睡梦中与男主人公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其埋葬的墓地建为梅花观。书生柳梦梅机缘巧合借宿观中,偶然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才惊觉这就是自己在梦中梦见与自己牡丹亭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的魂魄向书生说明原委,于是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俩人结为夫妇,相伴前往临安。后来虽然两人遇到重重困难险阻,但他们克服难关,感情坚定,得到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读完此文,我不仅为他们感情得以圆满而欣慰,同时特别钦佩杜丽娘追求真爱的勇气。她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舍身忘死的斗争,反映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知道,杜丽娘所处的正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庭,父亲希望杜丽娘成为一位淑女,也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一切都被人为的教条所束缚,没有思想的自由,与世隔绝,压抑自己的心愿。确实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个性无法解放,只能将失去自由的苦闷与抑郁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不知是可恨还是可悲。但杜丽娘则不同,即使周围布满了封建的枷锁,她仍然顽强的抵抗,特别是在梦中与书生幽会的心理愿望就反应她渴望自由的强烈诉求,最后宁愿死亡都要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值得人们歌颂。也正是她坚持的精神和执着的态度,才让她能克服世俗建起的重重障碍,最终获得她想要的幸福。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摧残,鼓励女性思想解放,具有很强的时代魅力。不得不说,这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与汤显祖华美的词藻是分不开的,我尤其喜欢里面的几句经典话语。其中一句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爱情就是生死相依、生死相随,情之所至,刻骨铭心。为爱情飞蛾扑火,即使可能没有好的结局也要奋勇一搏,这才是人间的真情。牡丹亭用圆满的大结局激励着无数真爱的人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情就是这般奇妙,又这般动人心魄。也许爱情的前方道路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素阻挠着我们,但如果我们有着杜丽娘这般不畏生死,坚强勇敢的决心,那么有情人终将突破阻碍,终成眷属。

读《牡丹亭》有感2000字


读《牡丹亭》有感2000字

书香广院

一上午,口干舌燥、白沫四溅地和朋友们聊起了《牡丹亭》。其实,我只是想使他们和自己弄懂一个问题——为何要读这本书。所有的行为都带上了一层功利色彩,更多时不是享受阅读而是完成工作而已。如果只是盲目的、冲动的,反而倒胃。记不得是朋友还是老师说过一句话:艺术产品不会使人完美,但使人趋向完美。我,听的很入神。

很惭愧我对《牡丹亭》的原始意识停留在美艳的戏服、绚丽的妆容、清雅的曲词,从未思考过白先生指向的方向。我以为要理解《牡丹亭》首先要理解汤显祖,其次理解罗汝芳,再次理解李贽,最后理解十六世纪明代史(最好读《1648年世界史》、《万历十五年》),唯有这样才能理解48岁的汤氏营造的"满园春色".作为明南戏如果不是在一个货色时代,失却了东南半壁富贵江山的支撑,遇见了一个道士皇帝,拥有完整的"言情"理论系统,估计这样的珍品还要等上许久吧。

白先勇先生说《牡丹亭》是一场灵魂的冒险,里面暗含一个神话解构,他认为多数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牡丹亭》的了解始终只在入乎其中的人物与情节中兜圈,乃无法同时产生另一种出乎其外的鸟瞰式的全盘视野,以作为内缘视角的支援,扩大读者对这个作品的感知意识。如果一旦读者愿意转移观视的角度,就会发现入口原来近在眼前。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是一种灵魂的冒险。只是,我想在冒险前加上一个修饰词——华丽。

对神话和民间文学的兴趣是对北师大钟敬文先生的敬意表示,知道它们都有记忆的残存功能,蕴涵着巨大的母题,知道它们都是某种意识的征兆,指引着结构的搭建逻辑。《神话》中指出"神话原是人通向内在生活,发现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与现实社会和谐的指南。"在所有的神话中神原型均在现实有对应的关系和人物。英雄作为人类探索和反抗的代表,都保留一条清晰地从人到英雄的轨迹,有时我们会像孩子般为他们填充上穿越黑森林、战胜暗魔法、打败巨人或女巫、获得奖品(不是貌美的公主就是大笔财富),抛开一切的符号,剩下的就是探索---斗争----付出---胜利----回报这样的公式。杜丽娘由生活在礼教精神的荒原、接受自然的情色启蒙(切不可认为是春香的启蒙,这一点不同于红娘和袭人),经历梦境而死亡与复活的全过程,已初步构成英雄历险的神话原型完整模式。它与成长危机的原型冒险具有相同的涵义,指喻青春期的心理转化与精神成长。杜丽娘在面临少女适婚年龄的人生重大门槛之际,春香闹学花园游春的打破禁忌,开启了被礼教封闭的心灵,自然之美与爱带来"情"的启蒙,唤醒她的灵魂,使她发现了自我所失去欠缺的自然生命。在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的对照并呈中,深深意识到生活在礼教荒原的生命危机,故而发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感叹,已被唤醒的灵魂是不会再甘于沉睡的,她接着在一场春梦中再度经历"性"的启蒙。杜丽娘的情欲启蒙,显然是礼教压抑下心理与生理的爆发,却激引她通往发现与追寻自我之路。有了这番游园惊梦的内在体验,从此杜丽娘再也不是原来的杜丽娘了。在神话中,死亡是冒险的英雄寻找灵魂之泉常常必须付出的代价,从反面看杜丽娘之死可视为对于礼教荒原的彻底抛弃。死亡是完全走向内在,在死亡中杜丽娘坚守了她的爱情,她的感觉,她的经验。所以写真的自画像留下了美丽生命的线索与信念。死亡在这种情境下乃变成通往内在自我肯定的考验,也是从危机与困境逃遁的出口,死亡必然为复活而奠定了基础。在相对的意义下,死亡又是冒险的入口。所以杜丽娘以深情通过地狱的审判,再度确认肯定梦中之爱,并且获得追寻真爱柳梦梅的自由。通过这一心理转化的杜丽娘,开始展现行动的能力。在找到柳梦梅之后,她变得主动而大胆。爱情追寻的结果,完成了性的结合,实现了爱的满足,杜丽娘终于寻找到她生活中欠缺失落的爱情,克服了生命的危机,但这还不是她历险之旅的终点。

在神话中,与心中所爱结为一体恒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意味着更进一步的心理与精神转化,也是杜丽娘为跨越门槛回生的必经之途。杜丽娘必须在爱情中重新复活诞生(柳梦梅开坟的象喻,这一点在蒲松龄的笔下常有出现),从黑暗走入光明,归返曾经使她窒息而死的世界。因为获得真爱就是获得生命,爱情的本质是向阳的生机,是福赐、和谐与光明。一如多数追寻神话中复活归返的英雄,杜丽娘在寻求到爱情的圣杯之后,也必须超越欲望与恐惧,解放个人之爱的偏执,扩大自我的人性人格,从狂野的热情中化生出慈悲,将爱的福赐带回世界,为枯涸的荒原注入活力与生机,为现实创造和谐与光明。这是爱的救赎,这是英雄冒险的真正目的。真爱的精神不是排斥与自闭,而是接纳与开放,必须能够包容所生活的世界,这就是杜丽娘必须死而复生的意义,非如此不能成就情至的最高生命境界。它的神话意涵是青春期的内在心理转化成功,跨越成人婚姻的门槛,与对新世界的精神意识的觉醒。我感慨在中国作家的笔下同样的以梦为背景的人文探索空间要比西方戏剧家们更为延展,视线更为遥远;我更感慨这样理想主义的冒险,在人性自觉自知自尊的舞台上彰显的如此华丽。

不管如何,要感谢玉茗堂里走出的爱情故事,它使我们有了可以对话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可能;不管怎样,要感慨说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读后感(一)

《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 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牡丹亭读后感(二)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后感(三)

《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

感情本就是让人难以琢磨的东西,而感情中的恋情又是一种特例。那是因为责任的存在,如果没有弄清楚这一点,就不要谈恋爱。也有人说:感情是可以培养的。话是不错,但培养不是玩闹开心,培养的目的到最后是要负责任的。我说不清楚,只道:那是别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惯也无权过问。语文写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我过的潇洒快乐。既然没有恋爱也能快乐,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恋爱的快乐呢?

明代重要戏曲作品牡丹亭的读书心得汇集四篇


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在阅读了《牡丹亭》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您抓住了《牡丹亭》的哪些精髓呢?下面的内容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代重要戏曲作品牡丹亭的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明代重要戏曲作品牡丹亭的读书心得【篇一】

前不久,网上流行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年纪爱你,不因为你有车有房,只是那天阳光很好,你穿了一件我爱的衬衣。”初读,便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爱情。而当下的社会是物欲横流的,已然成长的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纯洁无暇的爱情,却也再是难觅了。

所学的元曲里有很多爱情故事,但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一句话就成全了内心所对爱情的全部希冀。也许在他看来,至情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有至情之人才是世间最可爱之人。《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但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我觉得在当下也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或许爱情不是万能的,就像《裸婚时代》中那个残酷的结局一样,应了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纵使有一颗“爱你到老的心”,仍然拯救不了爱情。但是如果没有爱情,那生活就太现实、太无趣了。或者有一天,我们可以期待着张爱玲所描述的爱情:“于千万人之中你遇见了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惟有轻轻的叹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柳梦梅和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了。这便是真的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从《游园》开始,杜丽娘就明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终有一天也会雨打风吹去,付与那断井颓垣。她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咏叹着,生怕自己稍一草率便辜负了这绝美韶华。但是柳梦梅出现了,虽终究南柯一梦,奈何她却决心等下去,即使是死了。“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杜丽娘葬在了花园的梅树下,等着柳梦梅的发现,一等就是三年,而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再真挚热烈的感情也不一定能战胜距离和等待。等到岁月把爱情熬成了伤口,我们就各自挥手。在想,现代生活中,假设如果有谁为情而死如丽娘者,必然遭到众人惋惜之余的批判,因为现代人们更爱的,是自己的生命。虽然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异性,却难以心动。人类发展到现在的时代,我们或许悲哀地发现,我们爱的方式没有进步,爱的能力却仿佛在退化。像杜丽娘那样的至情,不只是文学作品的虚构,而且变得更加遥远。在“为情而死,感情而生”这几个字面前,我们很快就会止步于前四个字,或者还有人为自己找借口说:“既然明知死而不能复生,为何要为情而死?”是啊,痴情如商小玲者,香魂一去再无返。纵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架不住人生苦短,珍爱生命才是真理。因此,我们终究成不了他人羡慕的情侣,因为纯真无暇的爱情而今只能去书中找寻。

明代重要戏曲作品牡丹亭的读书心得【篇二】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羞的往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何独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明代重要戏曲作品牡丹亭的读书心得【篇三】

在她之前,是崔莺莺,在她之后,是林黛玉,她们何其相似,而又不能苟同,她是杜丽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普普通通八个字却拆散了多少姻缘,为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望而不可及,为什么相爱不能相守…没有人回答,因为理学不允许,因为礼教不允许。

古往今来,若说有情女子,当提丽娘。“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她的人生第一课是《关雎》,古人以为这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女子的闺范读本,但殊不知在丽娘眼中,这分明是一支恋歌。她正值青春,为何要日日身居闺房?她偏要走出牢笼。

“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放其心,着甚春伤?”,丽娘偏不。游园见柳生,见后又惊梦,不到园林,又怎知春色如许,不出闺阁,又怎知相思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丽娘怎甘在幽闺自怜?父亲却怜女儿无知,“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游空冷无人之处”忙训春香,殊不知丽娘心中燃起的情分岂是春香能够阻拦。梦醒,便寻梦,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丽娘自是寻梦心切,白日青天,却叫人抓不到魂梦前,痴儿自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也不见,寻也不见,从此时时春梦里。

梦回人杳,闺深魂销,丽娘“泪儿几曾干燥”,可怜消的人憔悴。“春香,记起来了,那梦里书生,曾折柳一枝赠我。”短暂欢喜却转心焦,“则怕呵,把俺年深色浅,当了个金屋藏娇”,日思夜叹,因何一病,起到半年。父忧泣,忙请人禳解拿药,可奈,“世间只有娘怜女,天下能无卜与医!”。人间奔忙,只为阴阳,折柳情人不在,谁能禳解。

不颦不笑,哀哉年少。“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冷雨幽窗,灯落人亡。丽娘一病,终是魂归冥,魄归泉,人间不见,阎浮殿里,冥判其阴司数未该,魂魄任来归。

彩云扶月上,青鸟闲来往,丽娘寻的柳卿,冥界人间穿行,柳卿亦起深情,长夜难过,无眠清坐。“夜传人鬼三分话,早定夫妻百岁恩”,柳生欲复丽娘生,此生只为丽娘人,行到丽娘身没处,手披荒草看孤坟。可叹情缘,沧海不负桑田,牡丹亭内,人又如故!“我便是柳梦梅,小姐,好生将息去。”

叹情丝不断,梦境重开,久尘埋,又出烟花界。丽娘妻柳郎,“柳郎,今夜方知有人间之乐也。”

“喜的一宵恩爱,被功名二字掠开。好开怀这愈酒三杯,放着四婵娟人月在,立朝马五更门外,听六街里喧传人气概。七步才,登上了寒宫八宝台。沈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归来。”,闺阁不知戎马事,丽娘不知。丽娘走上朝廷,才知道它比冥殿可怕。

三生石上看来去,万岁台前辨真假,姻缘姹,一曲终了,“状元柳梦梅,除翰林院学士,妻杜丽娘,封阳和县君。”牡丹亭下,千愁万恨已过,有情人还魂情人应。

圣人理学,封建礼教,强压的是人性,人可无情?情可应缚?丽娘的爱情偏要循心,哪怕三年埋土下,亦要寻郎,死亦要复生。书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但凡提到丽娘二字,总不免想起黛玉,二者皆活在封建礼教下,所谓的爱情从来不被世人认可,婚姻大事,定当听从父母,或门当户对,或为联姻之棋子。像丽娘追求梦梅,像黛玉渴望宝玉,丽娘的反抗胜过崔莺莺,而黛玉,又胜过丽娘,只是丽娘的反抗有果,她最终得到了幸福生活,而黛玉却含恨而死。

有多少压迫,就会有多少反抗,封建之“理”又怎能大过“情”这一字,可终究,一句“存天理,灭人欲”,一句三从四德,还是离了多少鸳鸯,还是让普天之下少了多少爱情佳话。无论是谁,都没有阻挡有情人终成眷属,阻挡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权力,也没有束缚女子,束缚大好年华的理由。

一曲牡丹亭唱尽世间多少凄凉和荒唐,世间何物似情浓。

明代重要戏曲作品牡丹亭的读书心得【篇四】

《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

感情本就是让人难以琢磨的东西,而感情中的恋情又是一种特例。那是因为责任的存在,如果没有弄清楚这一点,就不要谈恋爱。也有人说:感情是可以培养的。话是不错,但培养不是玩闹开心,培养的目的到最后是要负责任的。我说不清楚,只道:那是别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惯也无权过问。语文写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我过的潇洒快乐。既然没有恋爱也能快乐,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恋爱的快乐呢?

分享汤显祖经典作品牡丹亭个人心得范文集锦(4篇)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牡丹亭》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由作者汤显祖撰写,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我们如何去领会《牡丹亭》的内函呢?请您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分享汤显祖经典作品牡丹亭个人心得范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分享汤显祖经典作品牡丹亭个人心得范文【篇一】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最美也最悲凉的一句祝福,天下有情人,有多少能此生不渝,相伴白头偕老的?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祝化蝶,都只开了爱情的花,来不及经受现实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考验。他们的爱情,也因之而永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恐怕是古今所有爱情故事最深刻的一条主线。《牡丹亭》中更是如此。爱情,能让生者为之死,死者为之生,何等壮阔的情怀。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呢,当然是有的。但粗糙的现实生活总会使爱情之火渐渐熄灭。虽然爱情是男女两个角色共同分担的,但主角却往往是女性。女人为爱而生,这话不假。也因此,爱情的悲剧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女人在爱情中艰辛成长,最终,实现真正爱情的,也往往是女性。

看过《胭脂扣》的人大概都会被如花的痴情所打动。她与十三少,相约死后重逢。然而,五十年过去了,依然是她一个孤魂野鬼。她的十三少在人间混迹,潦倒不堪,也早把她忘记。对爱情的信仰让如花最终如愿见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昔日情人。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一个邋遢的早已忘却他们之间惊心动魄的爱情的陌生人。当如花心碎地离开,她该知道,爱情,只是她一个人的一场执着梦。里尔克曾谈到爱,“女人对爱无限投入,而从不或是几乎从不要回报。”

爱情给予女人的,女人反过来哺育爱情。她们令爱情荡气回肠,地久天长。

分享汤显祖经典作品牡丹亭个人心得范文【篇二】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分享汤显祖经典作品牡丹亭个人心得范文【篇三】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读懂《牡丹亭》,读懂汤显祖,更读懂了新旧时代的矛盾和斗争,新生力量反抗旧制度旧思想的坚强意志和渴望美满生活的热情。

这书,似乎更适合独坐清辉之下,在墨香萦绕的案几前,看窗外落花如雨,飞云过尽,为书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还魂复活的斗争的力量所震撼、感动。

杜丽娘在当时封建统治的严格管制下,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去过。唯一可以接触的男人是她的老师——年过六十,满脑仁义道德,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陈最良。

在《寻梦》一折中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在一次偷去花园,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她的青春觉醒了。她不甘于做一个循规蹈矩典范的封建妇女,虽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出路。于是她只好把自己的理想托付给偶然在梦中出现的书生,而且为他相思成疾,最终为他埋骨幽泉。对于杜丽娘来说,这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在摆脱了现实的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忠于爱情、勇于进取的柳梦梅,主动向他表示了爱情,还还魂为夫妇。

作者汤显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的政治极端腐化的时代。像汤显祖这样有才气的文人士子,不愿堕落而洁身自好。因此受到迫害和打击。这样的风骨和操守,让这位“清远道人”在《牡丹亭》中高举“情”大旗,以对抗“理”的束缚,宣扬为了情,生者可死,死者可以生,带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几百年后的我们,难道不也同样需要这种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我理想的新思想吗?为了美好的自由的愿望,我们要勇于斗争、奋发进取,突破格律式的束缚,用生命的辉煌高歌!

分享汤显祖经典作品牡丹亭个人心得范文【篇四】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爱情故事下《牡丹亭》读书心得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您也许正在阅读作者汤显祖写的《牡丹亭》,也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赞叹,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您抓住了《牡丹亭》的哪些精髓呢?为满足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爱情故事下《牡丹亭》读书心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爱情故事下《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一)

读《牡丹亭》留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美,文字美、故事美、人物也美。《牡丹亭》是我国四大戏曲之一,对其后世的文学作品有深远的影响,如《红楼梦》。《牡丹亭》是其作者汤显祖在遭遇困顿后所作,而汤显祖人生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也是我们普通读者的大幸。这可能也是一种“缺憾产生美”吧!

我认为,本书中的文字美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读书时,文中美的文字片段一个接一个涌入眼帘,让人应接不暇,美得使人窒息。当然纯粹的文字堆叠是不能打动人的,那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架子,是没有内涵的。真正优美的文字要建立在情、景的基础之上,要叙述一段情,要描写一片景,而本书的文字美正是如此。它的每一段文字都不是空写,而是有所表现的,空说无凭,简单的看一看“闺塾”一出中的一些文字吧。“闺塾”这出完全是用轻松的语气来表现的,让人忍俊不禁,这也正是文字运用的高超之处,美之处。书中的陈最良的迂腐,春香和杜丽娘的叛逆也都在此表现无遗。也许有人会问“杜丽娘如何表现叛逆的?"文中杜丽娘与春香形成鲜明对比,一个静,一个动,似乎杜丽娘并未叛逆,然而书中的杜丽娘确是处处偏袒春香,支持春香的行为,有一处更是表现了杜丽娘对陈最良迂腐的不满“师傅,依注解书,学生自会”,表面好像很礼貌,实际一个“自”字深切地表现了这一感情。有关文字美更有“游园”一出中一系列的描写,美得惊艳,表达出杜丽娘的内心,同时与读者发生共鸣,这些都令读者获益匪浅。

本书的故事情节也是极美的,美得就像一个梦。而本书之所以向高潮发展,正是因为两位主人公做的两个梦,柳梦梅梦见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杜丽娘从花园回房昏昏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支垂柳前来求爱。从此一段穿越时空的精神爱恋在两个素未相知的主人公之间发生了。这种情节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仅叫人拍案叫绝。而书中杜丽娘梦而相思,相思而死,死又复生,最终经历曲折与柳梦梅结为夫妻,更称得上是一段传奇,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来说“真是难为了他怎么想得出来?”同时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叫的恰到好处——柳梦梅。“柳”象征着男主人公,“梅”则指代女主人公,不管是柳梦梅还是梅梦柳,他们皆由一个梦所牵引,因此这个名字正好符合书中的整体情节。

最后提及人物美,男女主人公自是美的,春香也是可爱的,难道说迂腐的陈最良也是美的吗?说陈最良迂腐,的确如此,但这只是一个片面,他在本文后段,却也做了救国救民的大事,也算得上是一个英雄,因此说他也是美的。再以“闺塾”为例详细地分析杜丽娘和春香的个性美。不难发现这出中杜丽娘的语言远不及春香的抢眼,这也刚好以春香的口吻侧面表现了杜丽娘的个性。春香说“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到何知州家”。她对《诗经》无心的歪解,说杜丽娘讲衙内的斑鸠放飞,侧面表现了杜丽娘对自由的向往。因此说杜丽娘向往自由和对青春的觉醒并不是从游园开始,而是早已有之,游园只是一个导火索。再有陈最良说“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春香则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春香才不管别人怎么读书,她只关心小动物的生死,这也表现了春香的可爱无邪和对小姐杜丽娘失去自由的深切同情。

本书中处处都是美的,每一出戏都可以拿来单独赏析,“游园”一出中写杜丽娘感叹韶光易逝,对此读者都应深有同感,借用一句歌词“年少轻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结束”,因此作下文以记之。

碧杆托粉丹,冰清玉洁意微含,原是美人簪。怜心拆数瓣,玉骨冰肌,白鹭欲魂断。金屋藏,裙摆翻,玉殒香消散;银光闪,红泪流,只为心中的企盼。思幽幽,情漫漫,至死始恨。蓬头发乱。

断井残垣看遍,徒叹得这韶光贱。曾经茂林修竹,而今枯藤老树。往昔不复,与吾归者知何处?伤心处,泪如注,难觅归途;叹息间,愁似雾,迷离前路。孤独不苦,苦无孤独。但求化身破庙,留你片刻的驻足,风吹日晒受尽皆不顾;但求化身孤月,寒夜中将你守护,姹紫嫣红开遍,我不羡慕。

爱情故事下《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二)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爱情故事下《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三)

《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

感情本就是让人难以琢磨的东西,而感情中的恋情又是一种特例。那是因为责任的存在,如果没有弄清楚这一点,就不要谈恋爱。也有人说:感情是可以培养的。话是不错,但培养不是玩闹开心,培养的目的到最后是要负责任的。我说不清楚,只道:那是别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惯也无权过问。语文写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我过的潇洒快乐。既然没有恋爱也能快乐,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恋爱的快乐呢?

爱情故事下《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四)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羞的往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何独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笔墨沉香——观《牡丹亭》有感


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

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XX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

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

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

学生读牡丹亭心得体会通用模板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我们在读作者汤显祖写的《牡丹亭》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牡丹亭》读后感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学生读牡丹亭心得体会通用模板”,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学生读牡丹亭心得体会通用模板【篇一】

前不久,网上流行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年纪爱你,不因为你有车有房,只是那天阳光很好,你穿了一件我爱的衬衣。”初读,便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爱情。而当下的社会是物欲横流的,已然成长的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纯洁无暇的爱情,却也再是难觅了。

所学的元曲里有很多爱情故事,但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一句话就成全了内心所对爱情的全部希冀。也许在他看来,至情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有至情之人才是世间最可爱之人。《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但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我觉得在当下也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或许爱情不是万能的,就像《裸婚时代》中那个残酷的结局一样,应了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纵使有一颗“爱你到老的心”,仍然拯救不了爱情。但是如果没有爱情,那生活就太现实、太无趣了。或者有一天,我们可以期待着张爱玲所描述的爱情:“于千万人之中你遇见了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惟有轻轻的叹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柳梦梅和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了。这便是真的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从《游园》开始,杜丽娘就明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终有一天也会雨打风吹去,付与那断井颓垣。她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咏叹着,生怕自己稍一草率便辜负了这绝美韶华。但是柳梦梅出现了,虽终究南柯一梦,奈何她却决心等下去,即使是死了。“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杜丽娘葬在了花园的梅树下,等着柳梦梅的发现,一等就是三年,而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再真挚热烈的感情也不一定能战胜距离和等待。等到岁月把爱情熬成了伤口,我们就各自挥手。在想,现代生活中,假设如果有谁为情而死如丽娘者,必然遭到众人惋惜之余的批判,因为现代人们更爱的,是自己的生命。虽然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异性,却难以心动。人类发展到现在的时代,我们或许悲哀地发现,我们爱的方式没有进步,爱的能力却仿佛在退化。像杜丽娘那样的至情,不只是文学作品的虚构,而且变得更加遥远。在“为情而死,感情而生”这几个字面前,我们很快就会止步于前四个字,或者还有人为自己找借口说:“既然明知死而不能复生,为何要为情而死?”是啊,痴情如商小玲者,香魂一去再无返。纵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架不住人生苦短,珍爱生命才是真理。因此,我们终究成不了他人羡慕的情侣,因为纯真无暇的爱情而今只能去书中找寻。

学生读牡丹亭心得体会通用模板【篇二】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

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坚持的。

学生读牡丹亭心得体会通用模板【篇三】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学生读牡丹亭心得体会通用模板【篇四】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最美也最悲凉的一句祝福,天下有情人,有多少能此生不渝,相伴白头偕老的?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祝化蝶,都只开了爱情的花,来不及经受现实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考验。他们的爱情,也因之而永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恐怕是古今所有爱情故事最深刻的一条主线。《牡丹亭》中更是如此。爱情,能让生者为之死,死者为之生,何等壮阔的情怀。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呢,当然是有的。但粗糙的现实生活总会使爱情之火渐渐熄灭。虽然爱情是男女两个角色共同分担的,但主角却往往是女性。女人为爱而生,这话不假。也因此,爱情的悲剧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女人在爱情中艰辛成长,最终,实现真正爱情的,也往往是女性。

看过《胭脂扣》的人大概都会被如花的痴情所打动。她与十三少,相约死后重逢。然而,五十年过去了,依然是她一个孤魂野鬼。她的十三少在人间混迹,潦倒不堪,也早把她忘记。对爱情的信仰让如花最终如愿见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昔日情人。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一个邋遢的早已忘却他们之间惊心动魄的爱情的陌生人。当如花心碎地离开,她该知道,爱情,只是她一个人的一场执着梦。里尔克曾谈到爱,“女人对爱无限投入,而从不或是几乎从不要回报。”

爱情给予女人的,女人反过来哺育爱情。她们令爱情荡气回肠,地久天长。

《牡丹亭》读书笔记800字


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XX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 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

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

读伤逝个人心得感想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阅读鲁迅写的《伤逝》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伤逝》读后感写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读伤逝个人心得感想”,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读伤逝个人心得感想 篇1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是《伤逝》的开篇。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采用了第一人称独白的表现手法。从结构上来说是采用的倒叙的手法,也可以说是时间上的交错对比。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给人以一种物是人非,人走茶凉的凄寂之感。

全文有大量的篇幅是对过去的回忆。从涓生和子君未搬离各自家庭前到两人怀着个性解放的强烈意愿,勇敢地冲出家庭结合在一起,寻觅到应得的爱情与幸福,再到两人因目光只局限在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甜蜜,失去了社会解放的大目标,终究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而破碎,都由涓生的回忆、悔恨贯穿而成。这样反复出现的悔意,在我看来,无非是涓生为了获取心理上的一种解脱。

究其过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涓生还是子君都是五四新文潮运动中崛起的有着觉醒自我的新青年。而于子君,涓生可谓她的启蒙老师。从不好意思看雪莱的半身像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俨然从一个未脱尽旧思想束缚的中国女性成长为一个有着独立意识的女性。这样的形象让涓生意识到中国的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而子君一旦觉醒,便显示出自己的坚定立场。

然而子君的坚定来源于爱,当涓生因意志动摇而对子君说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的话时,子君在生活面前的退缩尤甚,只能让生命随着希望一同死灭。而涓生则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殊不知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继而又承认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所以文章中一次又一次的提到涓生会突然想起子君的死来,一直生活在后悔和自责中。然而他后悔的是不该早早的对她说出真相。

涓生的思想概括为个人奋斗,尽管意识到爱的盲目然而没有将社会解放这样一个前提摆在个性解放之前,很难取得成功。他即便从自己的启蒙立场上退却下来,所感受到的仍只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他想要逃离,却最终不知该往何处去。在旁人甚至友人看来,子君的死竟无半点伤感,依旧可以听到哈哈声。

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的到来,无名的,以外的。然而彼时所能明确认知的无非是死的寂静。这样的矛盾、困惑与痛苦正是作家在五四落潮后寻求新路的困惑与迷惘的反映。要遗忘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更显示出曙光追寻者的不馁和无奈,对追求新路的坚韧。然而这新路又该从何而来?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种追寻或许只能算作彷徨中的无奈之选吧

读伤逝个人心得感想 篇2

人到中年,寒冷雨夜,重读鲁迅,别又有一番滋味。

尤其是在《伤逝》里,看到子君重复说的“我是我自我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就想到自我年轻时候也像个新青年一般,大胆妄为地满心追求所谓的感情与自由。两个小青年跑去民政局打了结婚证才通知了双方父母自我的婚事。我的母亲在错愕之余,对我跟他说:“你们两个还可不能够改一下?你的年纪比她小,你做我们家的儿子,做老三的弟弟,如何?“听了,我只是吃吃地笑了。

两个又去了对方父母家里,当晚因为有了一张证书而名正言顺地睡在了一齐。

想想自我年轻时候的荒唐之举,不由得哑然。

我想像着子君那时单纯的模样,她听涓生说话的时候眼中闪耀着的光芒,想着她如何摘回那枯槐树的新叶,怎样短发尽是汗的忙碌着去做那直到无米下炊的饭,想着她跟官太太为油鸡的那些琐屑的争吵,还有她的花白的瘦骨嶙峋的,直至被遗弃了的阿随。

我无权去指责涓生的自私与始乱终弃。

他是真实的,起码他敢于应对真实的自我。

感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也是真理。

起码他们有过吉祥胡同那些安宁幸福的那些夜晚啊。子君为了她的感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子君为什么死呢?她的生命随爱而幻灭,她攥着他人的衣襟,她寄生于他人。她无颜背负着道德枷锁,去看她父亲与叔子的脸色。她父亲接走了她,说明他父亲是爱她的,无论这个孩子犯了错,都还是容纳着她的生。

而涓生不再爱她了。他在心里早已经念想几次她的离去,甚至她的死了。

这篇感情小说写得如此的真实。而我的理解却是这么的浅显。

其中字句到今日读来依旧精彩而富有哲理。如涓生为逃避家中的冰冷而在图书馆:

那里虽然没有书给我看,却还有安闲容得我想。待我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这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自我已经颓唐得多......

如果子君在爱消亡之后,也能够独自勇敢地扇动着翅子去飞,而不是回到旧式的家庭中去了断。她的结局又是如何?。她的生命是附丽在虚无的爱之上,爱断情殇。她的柔弱注定了她的死亡,完全不见了她在恋爱时的那种勇敢和坚忍以及最终一段: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涓生的领悟也很好,第一,他明白了人首先要活着,才能够有所追求,他是个进取进取的青年。

第二,他明白了爱,这段逝去的爱与创伤是属于他的保密,但从中他学会了如何去爱下一个人,爱一个人其实不必那么真实,应当学会说谎,那才是为了不伤害对方的最大的善意。

寒流来袭,蛰居简出,看书上网,胡思乱想,倒是个好消遣。

读伤逝个人心得感想 篇3

读完鲁迅的《伤逝》心中充满了惋惜、悲凉与愤怒。小说以涓生与子君从恋爱、结合到最终的离异,这不到一年时间中,两人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为资料。向我们展现主人翁追求感情的历程,而最终的结局无疑是可悲的。

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或许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果。涓生从一开始对感情充满活力,到之后的淡漠与残酷,直至亲手将子君推向死亡。子君为感情坚定、奋不顾身,而最终也为感情将其埋葬。子君与涓生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他们是勇敢的、无畏的。尤其是子君。他们一同构筑梦想中的家园,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应对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而这背后,正是由于子君经济上的不独立。没有经济基础,在感情中便没有了发言权,即使有也微乎极微。子君由一个勇敢独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躏下,变为一个怯弱的、传统的家庭主妇。涓生喜欢的则是与之有共同梦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结合后这样的子君。这样的子君是涓生无法容忍的,当然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同时涓生强调“感情必须实时更新、创造”,的确,感情也有保鲜期。涓生与子君结合后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没有恋爱时的活力与新鲜感。涓生感到厌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据,加速两人感情走向灭亡。

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或多或少是对现代感情的反映。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感情是的热情,得到感情后的满足,抛弃感情是的无情。而子君则是女性的代表,为感情而盲目,而坚定,而奋不顾身,最终也因感情而死。其实这种感情杯具的产生,并不完全归咎于涓生,当然子君也无可责备。只能说现实太残酷,他们未能经受住残酷的考验……

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杯具,让我们感悟到现实的残酷,人生的无奈,与人性的怯弱。女人对于感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坚决,坚决到盲目。愿为感情舍弃一切,而最终的结局大多是可悲的。在感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于理智,而男人则相反。尤其是结婚后的女人,抛弃自我的梦想、追求,投身于家庭琐事,相夫教子。经济上不独立,在生活中大多没有发言权和自主权。对于男人,事业抱负往往比感情更重要。一旦发现感情成为自我的累赘,可理智的选择抛弃。

人需要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童话,我们也不会成为王子或是公主。不可为感情而舍弃一切,尤其是亲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感情转化为亲情,让爱人成为亲人,这样感情才能永恒。

读伤逝个人心得感想 篇4

昨天看了《伤逝》,有点怅然。记得大一__时,高中老师说我们是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与脆弱,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他说子君养小鸡当宠物,后来还是杀掉吃肉。我那时并没有在意他说的话。

初中时代读鲁迅,有点反感。不过我和邻座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句话:“倘若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这是斑蝥。那时前面坐了一个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脑袋也大,脊背总是弯着,而且,经常放屁。记得我不时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听得“噗”,他转过身来...于是我们给他起名为“斑蝥”,这个绰号用了三年。那时我和一个叫明玉的女生特别好,她长得很漂亮,皮肤很白,但是汗毛比较重,于是我们叫她“monkey",后来上历史课,学到苏联文学史,她灵机一动给斑蝥起了个俄国名字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气了,转过身来恶狠狠地说:“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后来到了高中,我有一阵子特别迷鲁迅,觉得他简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时看他的文章,觉得特别好,尤其是心理描写,最喜欢他的《狂人日记》。当时觉得那个狂人的心理他怎么就能描摹得那么真切呢?难道他亲身经历过?而我,之所以觉得《狂》很好,是因为那时心里状态很糟糕,看着鲁迅的描写,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不过,我那时仍然觉得他的文字欠佳,没有许多文学家那样的灵性和气势。后来看了他写的《明天》,其中阿五帮单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写,仍是心理的,真是太准确了,鲁迅想必很细心敏感的,不然不会如此。

伤逝的结构是很别致的,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就像一个人在面前细细絮絮地诉说,忏悔,还不时抹眼泪。我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极好,他本来是学理,学理的人写文章就是这样,不潇洒浪漫,但是严谨准确,说他的文锋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笔也是如手术刀一样利落精确。你不了解这个涓生,但是从他的话语中,可以逐渐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仿佛他俩是你隔壁的邻居,你见证了他们因为爱情走到一起,听到他们的小鸡和房东太太的鸡们混在一起喳喳叫,看到他们的“阿随”栖息和瘦弱地喘气,后来被主人用黑布一蒙头,推进一个不很深的土炕......这一切都是变化着的,由爱情到后来不爱了。

鲁迅说爱情第一要生活,没有生活爱情也会磨灭。他说的话我信的,于是想自己当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现在,读到《伤逝》里“爱情是需要时常更新的”,才发现自己以前认为只要不被破坏,就一直完好。是错了,不进则退,没有永恒。

克氏说,人们爱的时候,多是用头脑而不是心。人的头脑太发达,进化了心灵的真纯,有时人是在用心爱,但也不再是最初的无私。人们付出爱,是为了得到爱情,人们渴望爱情,其实是在渴望被爱。那么多人感叹找不到真爱,真爱不住在他们心中,因为他们不够真,也没有去爱。

想必鲁迅是很懂得爱的,才能写出《伤逝》,逝去,即是渐渐地消失。如影随形的爱情,慢慢游走,自私的人不要只会悲伤。

读伤逝个人心得感想 篇5

鲁迅先生的小说,自高中到现在,约摸算来,不知不觉,已经读过四五本了。而印象极深、爱不释手的还是《伤逝》。故而,《伤逝》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又一次读了两遍。

深夜,适合读书,亦适合写文。出于对《伤逝》的爱,我罢了日常的缠身规律,定要停下来,挤出点宝贵的时间来,写点什么。鲁迅先生的《伤逝》出于《彷徨》小说集,也是唯一鲁迅先生以第一人称自述爱情的小说。鲁迅先生的诸多小说,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甚至指鹿为马,自然不能浮于表面来看,更多的要深入,深入到每一个人物角色的性格与骨子里,更要深入那个鲁迅先生默然写作的夜晚。

第一次看《伤逝》的时候是可怜子君,恨涓生。而现在第二次看是恨涓生也为涓生悲痛,对子君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首先,暂且不论古代,因为那时候制度与现代不同。论《伤逝》中的涓生,这个人就是典型软弱无能文人的代表,譬如《都挺好》中的苏明哲。可以妻子隐忍着因他而来的现实的苦痛与重担,若相反,这个男的恐怕要投降现实生活,当一个逃兵,带着悔恨和谎言过一辈子。

在无能的男人看来,生活难过了,永远是因为有一个累赘老婆。这就是无能男的本质,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的意识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自私、懦弱。其次,子君身为一个思想意识觉醒者,最后沦为家庭主妇,也难免带有女性自身的局限。《伤逝》中的子君就是典型的依附性的被奴化的女性。

面对现实生活的茶米油盐酱醋贵,她带着传统官僚作风的旧习,有大胆追求婚姻爱情的勇气,却缺少思路和行动。她的行动便是嫁给自己想嫁的男人,而结婚之后却仍旧归属并安于家庭主妇的附属地位。家庭已经频频经济危机,还不知道走出家庭赚钱维持经济,最后还是只靠涓生这样的男性,即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加上子君带有市侩妇女的习气,与邻居盲目攀比,斤斤计较,不顾生活现实水平,太理想主义,想的太好,做的太少。

再者,子君,沉沦于生活的琐碎,没有个人独立的思想与生活,整天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忙碌,自然与文人涓生越走越远。文人写作,不喜嘈杂,她还养鸡,并不顾涓生的工作而打扰他。

最后涓生说出分手之后,她因为无法承受对男性依赖和附属的自我奴化的境地,思想狭隘,走向绝境,选择自杀,也不无愚蠢,带有典型女性软弱、奴性特征。圈子太小,爱好太少,沉湎于双方的爱情,自然思想空虚寂寞,依赖性强。

女性要想独立起来,必然要像男人一样,实现经济独立,有了自身的地位的提高,进而到思想的独立、人格的独立,才不致于像子君那般脆弱不堪。被一个男人抛弃就要死要活的,真是没有自我价值。

更不该为了爱情舍生忘死,而该有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人,这样谁也无法威胁和动摇自身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读伤逝个人心得感想 篇6

在《伤逝》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乐的颜色,尤其使我不快乐的事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幸而探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会看书,会和涓生探讨一些书本知识,她会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的口号,这在当时是很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这说明当时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去接受新东西的。可与涓生同居后的子君变得沉默了,虽然刚同居时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会在一起谈同居前的点滴,但时间久了,加上生活的紧迫,他们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大了。有时他们会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对涓生重复说着他们以前的故事,说得次数多了,以致于涓生对子君所说的故事都能够背了,也听得烦了。涓生此后宁愿呆在寒冷的图书馆也不愿早早地回去面对子君。子君一直活在了过去,活在了记忆力里,她找不到现在属于自己的自我。

与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后的子君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呢?我认为如果一个女性只会为家庭任劳任怨,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她的这种家庭主妇的角色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家庭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社会每天都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妇那么小的范围内,你就会失去很多与外界联系的机会,这样会使自己孤陋寡闻。

如果把一颗心死死地拴在家庭这一根绳上,把神经死死地绷紧来看住自己的家庭,那么你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变得小气起来。此外,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你不可以乱发脾气,不可以说出来,只能闷在心里。一个好的发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说话,做脸色。但这样的行为,在丈夫看来你是多么的不善解人意,不体贴。在以前,很多人认为,妇女就应该呆在家里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抛头露面,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一切,一切都应该依附丈夫听从丈夫。妇女们从来都是被定义被思考的。

当子君与涓生的生活泥已经走到尽头的时候,子君没有想过要去改变自己,改变涓生,而是过着像一潭死水一样的生活。子君当初为了与涓生同居,她与家里断绝了关系,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时被人指指点点,但子君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便毅然于涓生同居了。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行为是违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从子君果断与涓生同居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子君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但到后来,当她与涓生之间已经不存在爱时,她却缺少了给婚姻开死亡证的勇气,最终选择了郁郁而终,子君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重头再来。

《牡丹亭》读书笔记2000字


《牡丹亭》读书笔记2000字

在了解《牡丹亭》之前就已为它贴好的标签是“绝美”、“浪漫”、“痴情”之类,浮起的印象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真正阅读了文本之后,才发觉有很多地方出乎意料之外。

故事算不得陌生了: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年方二八,游园之后梦一书生共赴巫山,遂生相思痴情,以至于憔悴而死,死前留下一幅春容,于上题诗一首。三年后,南岭落魄书生柳梦梅赴临安赶考,盘缠净尽,流落至丽娘故宅改造而成的观庵中。柳生游春时恰拾丽娘之画,赏爱无加。正值地府人口普查,丽娘又从黄泉回到人间,死而复生,与柳生共结连理。

然而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柳杜二人同赴临安,柳生强行蹭到了考试,之后又去寻找成功镇压了扬州叛乱的杜太守,然而太守固执地将柳生当成诈骗犯,予以羁押。与此同时,杜母流落客栈,巧逢丽娘。最终柳生高中状元,太守升迁,一家人团聚,个个欢喜。

总看到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放到一起对比的说法,私以为二人并不处于一个量级。无论从作品数量、作品质量、思想深度、语言运用角度都如此。《牡丹亭》的语言或许与同期其他剧作相比是精美的,但明显可见的是小市民趣味的套路与局限。相比之下,《红楼梦》所描绘的那种凄绝到极致的痴情与《牡丹亭》近似,而无后者粗鄙俚俗之弊。

在我看来,《牡丹亭》最成功的部分不在《游园》、《惊梦》,而在《寻梦》、《离魂》。昨日刚拾翠踏青的庭院因为一场杳无踪影的春梦而变得陌生又熟悉,仿佛处处有自己的脚印、斯人的气息,但偏偏是春草无情、落花无语。一病沉疴从仲春转到中秋,一轮圆月偏被濛濛细雨遮掩,恰如丽娘的春容被零泪打湿。明明是阖家团聚的佳节,香魂一缕却在此时消散于虚空。那似有人实无人、似有情实无情的庭院,那似聚还散、似喜还悲的节日,是《牡丹亭》全书最深的悖谬与悲愁。全书的主脑只在于一“情”字,此情非柳生之情、亦非柳杜二人相悦之情,只在丽娘此时单方面的深情。二人相悦而生情,人之常耳,可贵者,是明知春梦空幻、明知相见无时,相思之情却如早春之水,明净、绵长、不可断绝,为此毫无希望的思爱不惜泼残生、损蛾眉,纵使“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亦毫不犹豫。丽娘当然有冷静的理智,明白生命之可贵,但幽情却在这理智之下滋蔓着,如冰下犹燃之火,这种自觉的牺牲,乃是愚蠢到极致又可敬到极致,执着到极致又淡然到极致了。唯有这样的“情”是真正精神性的“情”,是纯粹的理念的“情”,超越了一切世俗、庸俗、肉体、利害、后果、个体性的局限。

柳梦梅明显是没资格担荷这样的深情的。第二出《言怀》已可看出他在梦中与丽娘幽会过,故而才有改名一说,但当他流落庵中拾得丽娘春容后,又对其毫无印象。所以柳杜相逢之时,丽娘是认得柳生的,柳生却不认识丽娘。唯一的解释是,柳梦梅彻底忘了这件事,“事如春梦了无痕”。听闻丽娘自述身世,知道面前伊人乃鬼魂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惊疑局促。即使后来丽娘还魂,他对丽娘的感情也多是夫妻之间建立于肉欲与契约之上的平淡之爱。深情应以深情报答,柳生无力报答这样的深情。

还有一点令人不安的,是结尾杜太守的反应。太守紫袍加身,夫人无恙,女儿还魂,快婿折桂,真不知世上还有何人能享如此圆满。但太守的反应却偏偏是不信任,丝毫不信任,断定女儿是妖孽所化,女婿是诈讹狂悖之人,夫人要么也是妖孽,要么就是被这二人欺骗。中国的戏剧向来爱以大团圆作结,《牡丹亭》看似没能逃脱这个俗套,杜太守却将这个欢喜的m.i1766.com句号延伸成一个大大的问号。人间究竟有几多圆满幸福,即使真的有幸遭遇,人又有何权利有何能力去承受——不仅承受痛苦需要力量,承受幸福也是需要力量的。太守还象征着理性的思考方式,与丽娘恰成一对比。正是因为如此,太守才会抛下女儿的丧事,迎圣旨赴异地就任,正是因为如此,太守才会在最后对团聚的全家人抱有深深的敌意。

还是说回杜丽娘,这个全剧中最美善的人物。杜丽娘终究是寂寞的,从一而终。因为她不属于这个过于清醒也过于迷矇的世界,她属于最真切幻美的梦境,所以她不能见容于这个世界,亦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市侩的柳梦梅,理性的父亲,恪守妇道的母亲,迂腐的陈最良,通通不能理解。但丽娘之情不计任何后果,也不为任何因果所羁绊,她只是单纯地从至情中不断创造、发现着新的精神境界,这一份深情既指向柳梦梅这一个体,又不仅仅指向柳梦梅这一个体。这一份深情是凝固的永恒。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牡丹亭个人心得感想汇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牡丹亭读书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