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诗经采薇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诗经采薇读后感800字

诗经采薇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22-09-09 来源:互联网

写作模板:《诗经·采薇》读后感(1120字)。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在阅读写的作品时,我们会得到一下启发和知识。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写作模板:《诗经·采薇》读后感(1120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一)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二)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读。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个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来自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而这种经历与体验原本就不是他的选择,即使他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选择,而选择不了自然。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三)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四)

《诗经采薇》中情感最突出的恐怕就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了。从字面上来理解,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其实这首诗却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雪花漫天飞舞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大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远,味之无尽。

这四句是诗经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具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个戍卒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

读了《采薇》,想到诗歌中士兵们有家不能归,战争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家庭家破人亡。我很庆幸,庆幸自己能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专心学习,可以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我希望世界上从此没有战争,永远充满着和平。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五)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它唱出了从军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思念归还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但也深感征战之长苦,将士们的心中深深地渴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该小节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以抒情诗为主流,出于天籁,成于自然。四言形式,赋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字叠韵等众多艺术特色。其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更为一大亮点。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等诗句,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切切的思想感情,在含义上多了一层忧伤的情调,但它并不影响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正是因为爱国之深,害怕国家被猃狁所占领,所侵略而表现出的忧愁,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将士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一边防御着猃狁的入侵,一边期望能够早日打败敌人回到故乡这样一种矛盾但又真实的情感深刻地反应了当时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的期盼。忧伤的情感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的从春到秋,薇菜从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到叶片肥嫩到最后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的一串客观现象。时光无情地流逝了。薇菜的由嫩而老不正象征着将士们的身心被时间而不断地消磨着最后变得憔悴的事实。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因此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先是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紧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那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节的色调十分的华美,那层层密密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但在残酷的战争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随战火的硝烟流逝,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反之是战斗时的高昂情怀。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仿佛浓缩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命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这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道: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诗经》《小雅·采薇》有感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它唱出了从军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思念归还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但也深感征战之长苦,将士们的心中深深地渴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该小节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以抒情诗为主流,出于天籁,成于自然。四言形式,赋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字叠韵等众多艺术特色。其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更为一大亮点。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等诗句,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切切的思想感情,在含义上多了一层忧伤的情调,但它并不影响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正是因为爱国之深,害怕国家被猃狁所占领,所侵略而表现出的忧愁,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将士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一边防御着猃狁的入侵,一边期望能够早日打败敌人回到故乡这样一种矛盾但又真实的情感深刻地反应了当时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的期盼。忧伤的情感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的从春到秋,薇菜从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到叶片肥嫩到最后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的一串客观现象。时光无情地流逝了。薇菜的由嫩而老不正象征着将士们的身心被时间而不断地消磨着最后变得憔悴的事实。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因此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先是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紧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那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节的色调十分的华美,那层层密密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但在残酷的战争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随战火的硝烟流逝,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反之是战斗时的高昂情怀。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仿佛浓缩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命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这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道: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诗经·采薇》读后感1200字


这世界上有一千种等待,

最好的那一种叫做来日可期。

我愿意站在这里,

从这一秒开始倒数,

等待多年后的相遇

这是我看完《诗经·采薇》后,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一段话。

“曰归曰归”是《诗经·采薇》中每一位戍边战士心中急切的呼唤。可是这样的等待却迟迟不能实现。从开始的“薇亦作止”,到后来的“薇亦柔止”,再到“薇亦刚止”,随着时间的流逝,薇菜从春天的破土发芽,到到夏天的幼苗柔嫩,再到秋天茎叶老硬,这一生长过程,暗示我们戍边战役时间的漫长,“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从开始的“岁亦莫止”到后来的“ 心亦忧止”再到后来的“岁亦阳止”,思归之情愈加浓烈。久思而不可得的东西,在我们心中会变得弥足珍贵。于是,这份等待就会更加持久。因为等待,是我们和时间之间的一场博弈。等待的不可知性,是一份考验,一天一天,一步一步走向希望或者失望。所以等待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的煎熬,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 “曰归曰归”的心情更加迫切。

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靡室靡家”,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不遑启居”,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戍未定,靡使归聘”,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为国赴难的责任感,戍边战士一边等待着回归家乡,与亲人团聚;一边却要拼死杀敌,为亲人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平安度日。思乡之情与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在戍边战士的心中此起彼伏,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世界太平。

于是戍边战士心中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戍边战士,奋力拼搏,只为早早结束战事,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见到渴盼已久的亲人。“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戍边战士们每天忙碌地战斗者,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紧随战车冲锋陷阵。一匹匹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猃狁实在猖狂,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

戍边战士思归之心急切,可是在国难家仇面前,他们唯有奋力拼搏,别无选择,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出发的时候,杨柳依依,今天我归来之时,却已大雪纷飞。物换星移几度秋,在这期间没有那一刻我是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而今,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一别经年,“靡使归聘”,家中父母的生死存亡,两不可知,“近乡情更怯”,等待已久的“曰归曰归”终于到来的时候,心中却更加不能平静了。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道路崎岖,即将归家的戍边战士又饥又渴,不由得回想起那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心中甚是忐忑。

因为,这个戍边战士虽然归家了,可是战事并没有彻底的结束,不一定什么时候,他或者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又将背井离乡,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又将面临着“曰归曰归”的思乡之苦。

唯有彻底结束战事,这些戍边战士方能安心归家,唯愿这样“和平”的生活,来日可期!

采薇读后感


采薇读后感(一)

初读《采薇》的时候,刚读过《采苓》,那时觉得古代人特别有意思,不是《采苓》就是《采蘩》,还有《采苹》《采葛》等等,都是在采某种植物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情愫,进而做诗抒情。虽形式随意,却自然直白,直抒胸臆,饱含深情。再读《采薇》,就被歌者那亲切真挚感人的语言感动了。

《采薇》这首诗主要写士兵久戍边不归时产生的思念家乡、渴望回家的心情。《采薇》把士兵思乡的心情逐步升华,最后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痛情绪写尽了士兵的孤苦生活和无尽的感伤。前三段写士兵久戍边疆的苦思。以薇菜刚长出芽、发芽、已经变老为时间顺序,一次一次想要回家却被公家差事耽误,想要休息也没有空。心里焦急、愁闷、痛苦。生怕从此回不去!第四、五段写士兵的军中生活。将帅乘大车架高马去征战,士兵怎敢安居军营不出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一月三捷。将帅倚车把仗打,士兵靠车把身防。一月要争几回胜?从这两段中我似乎读出士兵对君王将帅的不满:君王将帅只想着打仗扩大自己的地盘,有没有想过百姓士兵的生活?壮年百姓服兵役去当兵,家人省吃俭用交赋税,饥寒交迫盼亲人归,可能等来的也只是亲人的一纸死亡通知书。士兵呢?冲在战事第一线的是士兵,死伤最多的是士兵,吃不饱穿不暖的还是士兵。可士兵得到了什么?没有稳定富足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自主权也就罢了,连回家都成了奢望。可能临死都见不到家人一面,战死他乡,成了孤魂野鬼。为什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总是百姓士兵,享福享乐的总是君王将帅?第五段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写出戍卒士兵的感伤和故乡的物是人非。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生动形象的描写出士兵回归家园时身心疲惫的样子。仰天长呼我的心里太伤悲,谁能知道我心悲。

感伤过后是思考:一个国家的富强稳定对这个国家的百姓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虽然现阶段我国因为钓鱼岛事件、南海事件等出现了领土的争端为题,但国家领导人并未因此大动武力,劳民伤财发起战争争夺领土,而是尽量以和平的各种方式解决问题,给国民一个稳定安全的国家。国家领土完整固然重要,但人民的生命更重要。在这两者中,国家领导人选择了保护人民的生命,(.org)领土完整再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类越是向着文明发展,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趋于文明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会事先考虑百姓的疾苦,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着想,尽量避免武力带来的伤亡。相信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这么想这么做的话,整个地球将不会再有战争,地球将会是人类最好的家园。

采薇读后感(二)

文/李云辉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采薇读后感(三)

之前并没有读过《采薇》这类的改编神话或历史小故事的文章,我不喜欢这种文章,好像把原着改了,也没有更多的令人惊喜之处,反而有点无趣。这次无可奈何,我就去认真的看了,原来鲁迅还真不是随便写写的,证实了那一句存在即合理的的哲言!

在原着中,史上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在原着中,作者褒赞着叔齐和伯夷的铮铮骨气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气。而在鲁迅的小说中,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很明显是以他们为原型,不过鲁迅把他们用在小说中不是取他们的骨气,而是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

伯夷和叔齐是商末辽阳孤竹君的大儿子和三儿子,这从他们的名字2020可以看出他们的排行。孤竹君死后本来是叔齐当国君,但叔齐是个讲孝悌的,觉得不应该夺了大哥伯夷的王位,所以离开了;而伯夷呢,是讲仁的,认为竟然父王要三弟继位一定要遵守,而如今三弟要让位,他不愿接受也觉得无法解决所以逃离了。最后两兄弟竟然在流浪途中相遇了,索性结伴而行,后来被周文王收留了养老。但后来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要伐纣,伯夷和叔齐觉得不孝不仁,所以据食周粟,避走首阳山。在这之前,他们两个还专门跑到周武王面前骂他不孝不仁。

伯夷叔齐两兄弟流落首阳山,无以为食,就薇而食。伯夷叔齐因采薇达到拒食周粟突显其仁孝的目的,最后又因采薇而死。因为四海之滨莫非王土,即使野菜也是周武王的,无论他们逃到哪里,都要食周粟。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才明白他们一直在逃避和自欺欺人,多么可笑和愚蠢,唯有一死才能真正地拒食周粟,所以他们饿死了。即使饿死了,还是被人们嘲笑。因为拿掉那最后稻草的人,就是一个乡绅的丫头阿金姐,为了开脱自己的责任,就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伯夷和叔齐因为鹿肉而死的,给他们的死安了一个恶名。

虽然我对叔齐和伯夷最后的死有点怜惜,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做错社么,只是在坚持自己的心而已,最后可以说是为坚持而丢了性命,可却无辜的被世人抹黑,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他们是真的很不会变通,墨守成规,只能用这么一句话来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另一方面,处于鲁迅那个时代,在采薇中,叔齐和伯夷是必须死的,他们必须为他们的固执和盲目守旧而付出代价。这也是鲁迅像通过文章传递给那个混乱时代的麻木迷茫的人们的忠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时期,很多民众因不识字2020,不知时势,不问国事,坚守旧时规矩,不能接受新思想。当然也有很多被八股毒害多年的读书人对新思想抱以怀疑否定的心态。人们就惯于受老规矩的拘囿,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什么都按老规矩办事,而不知根据事物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加以变通。按现代的话说就是不能与时俱进,这对于一个新的中国的建立是不利的。采薇在警醒世人,开阔思想这方面有着很大作用。其一,运用白话文,故事短浅,容易让更多的百姓接受,潜移默化的接受新文化的熏陶。其二,史上的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读书人很熟悉,鲁迅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他们,对比之下,给世人一个思想冲击。因此,我觉得《采薇》还是挺有现实主义的风格。

我的目光短浅,就只能看到这了,可是我相信鲁迅先生的目的远远不止这样。但是,仅仅从我看得这些来看,《采薇》并不是一本无趣或者是我用的文章,只有深入写作的背景才能了解其中的蕴意深远。突然间,我想起,从前我认为无用的书,是不是我没理解到它的真正含义,只是浅获表意,却沾沾自喜。真是很是惭愧!

月度读书心得精选 《诗经·采薇》读后感五篇


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读后感是记录人们对于一本书的阅读见解和心得。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月度读书心得精选 《诗经·采薇》读后感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一】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二】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读。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个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来自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而这种经历与体验原本就不是他的选择,即使他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选择,而选择不了自然。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三】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四】

《诗经采薇》中情感最突出的恐怕就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了。从字面上来理解,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其实这首诗却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雪花漫天飞舞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大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远,味之无尽。

这四句是诗经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具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个戍卒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

读了《采薇》,想到诗歌中士兵们有家不能归,战争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家庭家破人亡。我很庆幸,庆幸自己能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专心学习,可以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我希望世界上从此没有战争,永远充满着和平。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五】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它唱出了从军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思念归还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但也深感征战之长苦,将士们的心中深深地渴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该小节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以抒情诗为主流,出于天籁,成于自然。四言形式,赋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字叠韵等众多艺术特色。其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更为一大亮点。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等诗句,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切切的思想感情,在含义上多了一层忧伤的情调,但它并不影响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正是因为爱国之深,害怕国家被猃狁所占领,所侵略而表现出的忧愁,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将士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一边防御着猃狁的入侵,一边期望能够早日打败敌人回到故乡这样一种矛盾但又真实的情感深刻地反应了当时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的期盼。忧伤的情感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的从春到秋,薇菜从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到叶片肥嫩到最后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的一串客观现象。时光无情地流逝了。薇菜的由嫩而老不正象征着将士们的身心被时间而不断地消磨着最后变得憔悴的事实。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因此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先是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紧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那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节的色调十分的华美,那层层密密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但在残酷的战争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随战火的硝烟流逝,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反之是战斗时的高昂情怀。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仿佛浓缩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命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这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道: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诗经》读后感模板通用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诗经》读后感模板通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诗经》读后感模板(篇1)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诗经》读后感模板(篇2)

诗经,就如古朴的石阶:虽陈旧,却已屹立千年;虽古朴,却载满了人情冷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读到的关于《诗经》的第一句句子。那时候的我学习《关雎》,什么都不懂,就只能听老师给我们讲它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和它所表达的意义。而如今,老师讲的我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唯一记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载的满满的浓情与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无奈。我也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只能“听老师讲”了,我已经可以独立地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诗经,可以在我彷徨躁动时给我清风般的抚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诗经·桃夭》是我在整部《诗经》中最喜欢的一首。《桃夭》虽是一首婚嫁赞歌,但写的却是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愿。《桃夭》中虽无对女子的妆容进行描述,但是却通过对桃树的描写,从侧面展现了女子的美丽。虽无直接表达对女子的祝愿,但是却通过满树的果实和茂密的枝叶,表达了他对女子的祝福。诗经,可以在你孤独无助时给你阳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战事不断,戍地不稳,战士背井离乡,妻儿孤苦,老母年迈。但倭寇猖獗,又岂可弃国家于不顾?无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战场为国家而厮杀。或许家人会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对国家无愧,这就够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人生的挫折。诗经,可以在人迷茫时如灯塔般为人指引方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灭的热情,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故事,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一场又一场的戏,聚集,然后淡然的离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轮回,出生,然后孤独的死去。我们不停地记录一张张面容,与别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过。我们走的道路虽各不相同,但最终我们必将去往同一个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动,《诗经》可以给你清风般的抚慰;若你感到孤独无助,《诗经》可以给你阳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诗经》则可以像灯塔,为你在重重迷雾中指引方向。读《诗经》,其实不在于你看了多少,而是在于――你懂了多少……

《诗经》读后感模板(篇3)

最近读了几首《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主要感觉古时的男子在描写自己心仪的女生,在赞赏她的美丽时,总是用周围美丽的、美好的景物来描写,而女生在对男生表达自己的爱慕总是说自己的心情,往往在人听得云山雾罩时用一个短句点明了自己的意图。

古时的爱情永远是纯洁的、美好的,但即使中间有父母的阻拦,爱情的力量也总能支持着他们,一根微不足道草就能让七尺男儿为其思绪偏偏,一句深秋墙下相见,就能让一大家闺秀情意连绵。几句词,几句景,轻描淡写地写出了男一女间神秘的情感。封闭社会的爱情你情我愿,无限美好。

当我沉浸在古人的爱河中,不禁又想起现代人的爱情,似乎没有他们的执着。女生同她们一样的忧郁徘徊,但又却是在一段恋情中还在思考着,选择他真的是最好的吗?所以一个人总是会有几段不堪回首的失恋往事。就这点来说,古人面对爱情,普遍来说对待一段感情比我们更要专一更用心。

古人的爱情观与我们的还是有着不同,一个是全心全意的对待,愿意把自己所有的倾其所有毫不保留,一个是两人之间一定还会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对于彼此的感情还是会保留,如果让我从中做一选择我还是较倾向于前者。

《诗经》读后感模板(篇4)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课本上,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诗经》,就被《诗经》表达的那种和谐、那种执着、那份淳朴、那份圣洁所吸引了。于是带着好奇,又一次翻开了这本经典著作,细细品味。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像一条深沉的河流,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奔涌,而其中流淌着的,是她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质朴和安然。在这条河流中,蔓延着的不是桃花红、杏花白、香风玉露、姹紫嫣红,而是一片清新的草色。

曾有痴情的男子一边唱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边思念着自己心爱的人。我想,在那个秋日的清晨、在那河畔摇曳着的蒹葭,一定盈满着男子温柔而又细腻的思念。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只要心中还保留着那份强烈的感情,道路漫长难行又怎样?崎岖难攀又怎样?坎坷回旋又有何妨?这就是草色的爱情。诗中的蒹葭定然不如热情似火的玫瑰来的娇艳,但它所包含着的情感,却更加质朴和真实。

曾有戍边征战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低吟着“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将士在归途中,看见一片衰败的薇菜,不由想起自己离家时,家中庭院前那充满生机之景,这就是草色的思念。在岁月的流逝中,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却只能在心中默默描摹着家中的境况,是哀,是大哀!每当读到此处,总感到一丝草色的忧伤在心上流淌,像是一片濡湿的泪迹。

曾有忧愁的诗人,吟诵着“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恺我寤叹,念彼周京”追忆着旧时周朝的繁华。诗人在寒冷的水边行走,忽见水中难以生长的野草,不由想到周王室的衰败,再不复往昔盛景,不禁伤感不已,这就是草色的怀念。怀念着昔日的盛世繁华,怀念着周王室当时的四夷宾服……

草色在《诗经》的纸间弥漫,有忧愁、有欢乐、有离别……这是千年前的人们最质朴无华的情感。阅读《诗经》,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安然惬意。而这,正是《诗经》的魅力之所在!

《诗经》读后感模板(篇5)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的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深度。

《诗经》读后感模板合集


该怎么将作品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呢?翻看手里这本作品,心中泛起惊涛骇浪。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有很多感悟想写下来,为满足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诗经》读后感模板”。

《诗经》读后感模板 篇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读后感模板 篇2

我阅读过许多经典文学,但我阅读之前,阅读之时以及阅读之后,仍深深打动我的,还是《诗经》这本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阅读之前,我便早已被这些诗句吸引。其悠然的文学气氛,也开始在我心中弥漫开来。那优美的四字短语拼凑成的奇迹,朗朗上口;那清晰明媚的田园画面,魅力无穷。在初中时,学了几首《诗经》的诗,再也忍不住,自己购置了一本。挑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带着吉他和这本《诗经》,在公园的一处坐定,翻开了《诗经》的第一页。

第一首看到的诗是《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我至今仍深深怀念读到这句话的感动,因当时也在深深思念一位远方的朋友。“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也从中第一次认识到《诗经》不止是美好的欢乐与爱情,也有古人无可奈何的忧伤与思念。而这灵动的节奏,也让这悲伤添一股诗意,余音袅袅,久之不去。

先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对《七月》也还有巨大的兴趣。这首诗,也彻底坚定了《诗经》在我心中的地位,更让我对美有一种直观的体验。我爱的,不只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天然趣味。还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何等美好的春日图画!更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豪迈与壮阔等等。这首诗既满足了我的审美要求,也有壮志豪情,天然趣味,至今仍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高三的一次假期,再次翻阅《诗经》,翻到《桑中》这首诗。“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不断重复的一句,显现着浪漫主义的无穷妙处。尤其是注释中的拓展,提到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与之类似,更觉醍醐灌顶,心情极为畅快感动。甚至将此句写在课桌上,烦躁时一读,便觉身心轻盈,烦恼尽散。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令我感动的诗篇。我曾为之陶醉,深夜尝试软笔摘录;也因此深觉文字之美,翻看新华字典来学习繁体字。即便可能忘记如何背诵,但细细品读每一篇,每一句的感动,震撼,享受,都将是永恒的精神财富,在未来漫长人生中,不断滋润我,走好人生的道路。

《诗经》读后感模板 篇3

拥抱华夏之美

——读《诗经》有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题记

叩开诗词的门扉,走入《诗经》的世界,我第一次领略到“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空灵境界,明白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拥有诗情画意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魅力。

《诗经》之美在于静。它不同于现代作家所描绘的喧嚣都市。它的世界安宁祥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阳,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学名“静好”的花。

《诗经》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惊鸿一瞥后,道出的青涩爱恋,是长河里始终飘摇的瑰丽诗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对的人的坚贞爱情,是携手一生的誓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看到心爱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会觉得她艳丽无双。《诗经》中的爱情令多少情人羡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诗词才能描绘出这般深情缱绻的爱情。

《诗经》之美在于随。纵观全书,没有作茧自缚的宗教信仰,没有凉薄自利的思想观念,更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这里只有着随性潇洒的华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宁静悠远。

《诗经》是华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华,无论何时都带着惊心动魄的美。让人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的魅力。

华夏传统文明有着上千年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并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世界为之侧目。

尽管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却依然不被许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记得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看《诗经》正入迷,忍不住轻笑出声,引得同桌好奇地凑过来,她扫了一眼便道:“这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迹地掠过她手中的言情书,笑着说:“没什么,一本很有名的书,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书瞥了一眼,顺带附赠了一个看异类的眼神给我,才转回身去。我哑然失笑,心中有几分悲凉。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真切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这需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诗经》读后感模板 篇4

窗外,一丝风吹过,吹动了树梢,也吹动了我的心……

“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是《诗经》里的一场邂逅。

隔着纸页,两千多年的烟雨飘拂,两千多年的尘起尘落,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淹没掉多少的人和事。这场邂逅,却没有褪色,它依然草青天碧着,鲜活在岁月深处,你只要轻轻一嗅,就能闻到它的气息,那是露珠的清冽味。那是青草的清香味。那是空气的清甜味,青年男女的欢颜,是突然乍开的蔷薇啊,在清晨的薄凉里绽放,灼灼复灼灼。

这样的邂逅,不着风月,却又隐了风月在里面。他们照见现实里俗世的`欢喜,男未娶,女未嫁,异乡的萍水相逢,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小时候背得摇头晃脑,因它的朗朗上口。幼小的心,不懂,却觉得美。哪里知道,自己所背诵的诗里面,是一段刻骨的相思呢。

现代人却难以怀上这样的单相思了,爱上谁,电话邮件短消息,轮番“轰炸”。恋情来得迅速,去得也迅速。今日结束,明日又重新披挂上阵。那只叫相思的鸟儿,已找不到栖落的枝了。让人惆怅,让人倍加怀念。

通篇《摽有梅》,不着悲凉,却字字凉透,等爱的心,看不见被谁伤了,却被伤得千疮百孔。

尘世的缘分,原都是一场花开,花期过了,花事也就尽了。

世间的恩爱,原都是这个样子的,几千年来,都是这个样子的,那就是,只要你平安着,我也就开心了。

这凡尘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原来,都是这些小欢喜啊,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唱着歌,跳着舞。活着,也就成了一件特别让人不舍的事情。

合上书,闭眼,脑中全是刻骨铭心的诗句,让人难以忘怀……

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了305首诗歌,它,是中国人民心血的结晶,它,是古代艺术最好的诠释,这,就是《诗经》。

推开窗,一丝暖风吹来,拂起发梢,也吹动了树梢,树叶“沙沙”地响,凝视远方,黎明前的黑暗来了,黎明还会远吗?

《诗经》读后感模板 篇5

朱熹曾经为《诗经》作序,在序中,他问过一个问题:“《诗》何为而作也?”而他思考后的结论是:“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即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他认为人生来就是静的,这是人之天性,同时能被物体感动,这是人自身的需求。人既然有需求,就肯定不是没有思想的;人既然有思想,就肯定不会不表达;既然要表达,那么言语所无法表达,而赞许咏叹的其他部分必然带有自然的声音与节奏而不停歇。《诗》的内容可以说丰富而又多彩,虽只有寥寥几千字,但这几千字却撕开一道口子,后人能够窥伺到周朝的的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如朱熹所说,《诗》取自人的生活体验,我能感受到那些佚名的作者在生活的起伏中的种种情感,酸甜苦辣一应俱全,这些情感满溢出来就变成了诗歌的语言,在千年之后仍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狡童》这首诗歌来源于《郑风》,取材于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描写了一位姑娘大胆追求另一个男子的故事。这首诗歌以一位姑娘的口吻,讲述了面对难关时甜蜜而又酸涩的心情,她大胆直率的向着对方表露了爱意,抱怨着自己由于爱情食不下咽,寝不能安。当然在阅读其他研究文献后,有部分学者认为这首诗也有可能是在描写一对情人之间爱情的波澜。在这篇诗歌中,姑娘热烈地称呼爱人为狡童,狡童狡童,一个美貌的滑头少年的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本诗也并不长,一共两章,每章四句,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引导读者,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候犹如和千年前的姑娘对话:“你这个滑头小子,为何不和我说话?你这个滑头小子,为什么不与我一起用餐?”浓烈的情感铺面而来。结尾戛然而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让人忍不住想要和姑娘一起质问狡童,又或者恍然之中自己就成为了那位姑娘,在千年前的郑地发出疑问。

接着我读到《大雅·下武》,就如朱熹所说《大雅》也是取材于生活的诗歌。众所周知《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是周王畿内乐调,其中的经学者推算,《大雅》莫约写成于西周初年,主要歌颂周王朝先祖甚至武王、宣王的功绩。本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一共六章,每章两句,每句分为两小句,每小句由四个字组成,工整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从题材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目的是为了赞颂历代周王的统治和贺喜于当今纣王。赞颂诗大体意思是说周朝世代出明君,前面的三位先王都十分英明,他们在天之灵指导着后人继续继承这些美好的品德,周武王和周成王治国有功,能效仿现任,继承祖德,四方诸侯前来祝贺。《下武》的音韵美也是十分罕见的,它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非常巧妙地将所有的赞颂内容串联起来,避免了普通赞颂诗落于俗套的结果,令读者在阅读时候仍能耳目一新。有学者评论这种结构可以上下维系,有如连环,这种刻意营造的巧妙结构,是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在美学这门学科中,结构就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而被学者们研究和重视,康德的完形结构就提到,在主客体同构的时候,两者之间能发生情感的交流。正如其所言,《下武》的结构美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仿佛能感受到在那个宴会上礼官歌颂起赞歌,向周王送上祝福的场景。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在祭祀上不仅有配乐,还有相应的舞蹈。它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而接下来的这篇就选自于《周颂》,《昊天有成命》这首诗是祭祀周成王的乐歌,它讲述了周代开始的三位王对周王朝的贡献,其中周成王被重点赞扬,歌颂了他为完成先王事业所做的各种努力。诗歌大意是:上天有命令,文王和武王收到了上天的指令,成王不敢贪图享乐,日日夜思考着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一种多么光明和辉煌的行为,认真经营只为履行天命,让国家太平民众安宁。我在阅读资料时了解到,这首诗的题目是《诗》中最长的,但是有趣的是,正文的篇幅是所有诗歌中最短的。因此在阅读的时候也能明显的感受到本诗语言干练之美,没有什么多余的修饰词,这有可能是因为颂歌的功能是告神,既然是与神对话,那么语言上就不能大加修饰,吹嘘自己的功绩,而是应当谦虚地陈述自己的所作所为,因此本诗“义必纯美”语言质朴,高度概括。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伺到一丝周朝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试想象在千年前的祭祀典礼上,人民恭敬地唱起对周王的颂歌,向上天传达着希望拥有美好生活的愿景。

阅读《诗经》,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周代的历史、政治、文化,《风》带我们浏览各地的民谣,靠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于缠绵悱恻的爱情,有艰辛劳动,也有怀念故土的,细细读来一个个周代百姓的形象仿佛就跃然纸上;《雅》更是被认定为中国上古时期仅存的史诗,记载了周历代各王的所作所为,与别的文物材料相互印证中国文明史的源远流长。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写作模板:《诗经·采薇》读后感(112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诗经采薇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