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观后感 > 地图 >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观后感

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6-20 来源:互联网

热门范文: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集锦五篇。

观赏一部影片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在认真品味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大部分的人都是从喜欢开始,慢慢接触这些作品,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观后感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热门范文: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集锦五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一】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过着连平民百姓都不如的生活,他本可以接受家长所定下的亲事,过上那时平凡百姓该有的生活,可是离家出走依旧成了他最后的选择,他不甘就这样任人摆布,她不愿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结果。他,就是萧红。

在小旅馆仓库中蹉跎度日时,萧军曾问萧红,你现在自杀的理由很充分,你为什么还要活着,萧红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萧红口中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自然是旧时的封建制度。萧红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平凡,他想凭自己、凭手中的笔杆子帮助千万受到旧制度迫害过的女性!当时的萧军也是为萧红的过人的才华,以及他的魄力所动容吧。

但是魄力归魄力,才华归才华,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终究是可悲的,女人的可悲不仅来自于当时的人们的腐朽思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人的感情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就足以击垮他们。

女性生来便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罢。

现在人们口中时常会出现女强人”这个词,女强人,不过是在情感控制上更胜一筹,他们的本质与其他女性一样,他们外表如刺猬般,气焰咄咄逼人,内心实则没有因为外表而改变一丝一毫。

从古至今,女性不应该因其某些不足而被区别对待,他们本就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二】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三】

王小波是个幸福的人,我觉得,尽管他自己可能不这么认为在他那个时代,大多是浑浑噩噩的人,被战乱、苛政和艰难困苦的生活消磨着心智,吸干了骨血。诚然,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只不过换成了娱乐、阶层和信息茧房。

我时常觉得,我依然有着上一代的影子,越向着太阳,影子的痕迹越明显。这大概也印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多明哲保身,刺头死的死残的残,学会了做绵羊的人得以活命,把这种行事方式贯彻了一生,温顺的基因便传了开来。

我也是这个时代的农民,不敢离开自己的工位,每日上班下班,重复地铁窗外的风景,与我的祖辈在耕作多年的田间踱步,期盼聊以糊口的收成一样并无二致。

我经常会不切实际的幻想,脑海中翻涌着酣畅淋漓的情节,而主角就是我自己,幻想以后的快意的生活和得体的工作,地铁上,被窝里,工作时,我被这些突发的美好幻象挟裹着,在某个时刻蓦然清醒过来,发现自己仍处在现实的枷锁之中,心中就莫名的失落,唐诗里的忧愁似乎与我的不同。守在乌托邦的门外,想透过氤氲看清里面的东西,目光却怎么也穿越不了迷离的雾气。

看过那些情节,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才明白做出不一样的事情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看过一句话:“他时常回忆起1995年第一次来中国。

从武汉到宜昌,再辗转巴东,在神农溪,9名纤夫拉着竹筏前进。他说:那些纤夫中可能就有另一个比尔·盖茨,但他出生在这,命运便锁在河岸”。读后感·这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也是悲哀,拼搏的种子在发芽前便被环境腐蚀糜烂,也更能显出不一样的想法的稀少和珍贵,我也是纤夫中的一个,不甘被缚在原地,王二便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缺失的.从来不是天马行空和梦人呓语,也不是越过舒适线的勇气,而是迈出几步后不被干扰的坚持,太多一蹴而就的想法在我身前累积成一堵高墙,我得想办法打破或者越过它。

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夸下海口,三天热度,希望能坚持久一些,给我和她一个交代。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四】

三个小时,不觉得长,身为写作者,在《黄金时代》里看到的,是让我喉头为之一热的命运关键词:相遇。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中国,那青春中国,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动乱、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平、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五】

和民国时代的林微因、张爱玲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相比,萧红更像是一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蝼蚁。她这一生,与之有关联的词语大约是:贫困、凄苦、孤独、疾病和短命。19岁离家出走,未婚先孕,而后又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认识了萧军,她的命运和创作都走向了一个高度,可这也是造成后来他们感情破裂的潜伏因素。

萧红的作品大概是最近几年才被发掘和重视的。读得不多,最初独到的是《呼兰河传》,大学时候读的,具体讲些什么也大都忘却了。现在了解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也是继《生死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了。那个时候记得萧红也是因为“二萧”的缘故吧!总觉得志同道合的文人之间能有这样的结合,总该是一件浪漫,志趣相投、互相爱慕,一起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林荫小道上,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晚饭之余,相互捧一本喜欢的书,或相互交流、或各自阅读,烛台上一闪一闪的小火苗调皮地跳着舞,不停地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舞姿,像是为他们配乐。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里跳着爱情的华尔兹……这才是想象中的“二萧”的爱情。

真正了解过之后,才明白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却也是怡然自得,自有一份文人的默契和傲骨支撑着他们度过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后来的东京、武汉、延安、重庆、到最后病逝于香港,萧红短暂的一生漂泊了这么多地方。直到最后,她还是她,任性的她、自我的她、敢于斗争的她、满腔才华的她。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们,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好像也只有张爱玲、林徽因、丁玲他们了,萧红的价值是近几年刚刚被发掘的。我想这是时代的选择吧!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贫困的状态,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所以张爱玲才会被赋予“小资”的称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萧红的作品描绘的贫穷、寒冷和饥饿,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拼命摆脱的,所以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太快了,意识到我们应该真正地把文学的精华展示给世人看,慢慢地,萧红的文学地位开始上升了。

萧红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她有天生的写作才能以及后天的笔耕不辍。她的才气、文笔绝对不亚于家喻户晓的张爱玲,可是在文学史上却并没有的到应有的地位。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热爱萧红作品的人的悲哀。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萧红和三毛拿来对比。她们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随性洒脱的性格是十分相像的,可他们却是不同的人,萧红经历了凄惨的人生境遇却从来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活得坚强而自我。三毛失去了最爱的荷西,但她还有爱她的家人朋友,可是她却选择了去黄泉奔赴亡夫。从这点来看,萧红是胜过三毛的。可是就作品传达出来的声音来看,三毛传递的更多的是爱和自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可萧红的作品大多描写饥饿和贫穷、传递的更多的是负面能量,这样看来三毛倒是略胜一筹了。可热爱生活的人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再被生活遗弃的人却勇敢地活下去和命运作斗争。这些没有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只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两个闪亮的灵魂。都应该是我们所学习和敬仰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收藏]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简短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剧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观看作品的时候,我沉浸其中感触良多,我们会在生活不是永远相似,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观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收藏]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简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一)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过着连平民百姓都不如的生活,他本可以接受家长所定下的亲事,过上那时平凡百姓该有的生活,可是离家出走依旧成了他最后的选择,他不甘就这样任人摆布,她不愿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结果。他,就是萧红。

在小旅馆仓库中蹉跎度日时,萧军曾问萧红,你现在自杀的理由很充分,你为什么还要活着,萧红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萧红口中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自然是旧时的封建制度。萧红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平凡,他想凭自己、凭手中的笔杆子帮助千万受到旧制度迫害过的女性!当时的萧军也是为萧红的过人的才华,以及他的魄力所动容吧。

但是魄力归魄力,才华归才华,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终究是可悲的,女人的可悲不仅来自于当时的人们的腐朽思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人的感情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就足以击垮他们。

女性生来便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罢。

现在人们口中时常会出现女强人”这个词,女强人,不过是在情感控制上更胜一筹,他们的本质与其他女性一样,他们外表如刺猬般,气焰咄咄逼人,内心实则没有因为外表而改变一丝一毫。

从古至今,女性不应该因其某些不足而被区别对待,他们本就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二)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三)

王小波是个幸福的人,我觉得,尽管他自己可能不这么认为在他那个时代,大多是浑浑噩噩的人,被战乱、苛政和艰难困苦的生活消磨着心智,吸干了骨血。诚然,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只不过换成了娱乐、阶层和信息茧房。

我时常觉得,我依然有着上一代的影子,越向着太阳,影子的痕迹越明显。这大概也印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多明哲保身,刺头死的死残的残,学会了做绵羊的人得以活命,把这种行事方式贯彻了一生,温顺的基因便传了开来。

我也是这个时代的农民,不敢离开自己的工位,每日上班下班,重复地铁窗外的风景,与我的祖辈在耕作多年的田间踱步,期盼聊以糊口的收成一样并无二致。

我经常会不切实际的幻想,脑海中翻涌着酣畅淋漓的情节,而主角就是我自己,幻想以后的快意的生活和得体的工作,地铁上,被窝里,工作时,我被这些突发的美好幻象挟裹着,在某个时刻蓦然清醒过来,发现自己仍处在现实的枷锁之中,心中就莫名的失落,唐诗里的忧愁似乎与我的不同。守在乌托邦的门外,想透过氤氲看清里面的东西,目光却怎么也穿越不了迷离的雾气。

看过那些情节,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才明白做出不一样的事情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看过一句话:“他时常回忆起1995年第一次来中国。

从武汉到宜昌,再辗转巴东,在神农溪,9名纤夫拉着竹筏前进。他说:那些纤夫中可能就有另一个比尔·盖茨,但他出生在这,命运便锁在河岸”。读后感·这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也是悲哀,拼搏的种子在发芽前便被环境腐蚀糜烂,也更能显出不一样的想法的稀少和珍贵,我也是纤夫中的一个,不甘被缚在原地,王二便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缺失的.从来不是天马行空和梦人呓语,也不是越过舒适线的勇气,而是迈出几步后不被干扰的坚持,太多一蹴而就的想法在我身前累积成一堵高墙,我得想办法打破或者越过它。

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夸下海口,三天热度,希望能坚持久一些,给我和她一个交代。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四)

三个小时,不觉得长,身为写作者,在《黄金时代》里看到的,是让我喉头为之一热的命运关键词:相遇。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中国,那青春中国,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动乱、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平、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五)

和民国时代的林微因、张爱玲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相比,萧红更像是一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蝼蚁。她这一生,与之有关联的词语大约是:贫困、凄苦、孤独、疾病和短命。19岁离家出走,未婚先孕,而后又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认识了萧军,她的命运和创作都走向了一个高度,可这也是造成后来他们感情破裂的潜伏因素。

萧红的作品大概是最近几年才被发掘和重视的。读得不多,最初独到的是《呼兰河传》,大学时候读的,具体讲些什么也大都忘却了。现在了解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也是继《生死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了。那个时候记得萧红也是因为“二萧”的缘故吧!总觉得志同道合的文人之间能有这样的结合,总该是一件浪漫,志趣相投、互相爱慕,一起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林荫小道上,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晚饭之余,相互捧一本喜欢的书,或相互交流、或各自阅读,烛台上一闪一闪的小火苗调皮地跳着舞,不停地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舞姿,像是为他们配乐。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里跳着爱情的华尔兹……这才是想象中的“二萧”的爱情。

真正了解过之后,才明白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却也是怡然自得,自有一份文人的默契和傲骨支撑着他们度过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后来的东京、武汉、延安、重庆、到最后病逝于香港,萧红短暂的一生漂泊了这么多地方。直到最后,她还是她,任性的她、自我的她、敢于斗争的她、满腔才华的她。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们,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好像也只有张爱玲、林徽因、丁玲他们了,萧红的价值是近几年刚刚被发掘的。我想这是时代的选择吧!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贫困的状态,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所以张爱玲才会被赋予“小资”的称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萧红的作品描绘的贫穷、寒冷和饥饿,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拼命摆脱的,所以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太快了,意识到我们应该真正地把文学的精华展示给世人看,慢慢地,萧红的文学地位开始上升了。

萧红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她有天生的写作才能以及后天的笔耕不辍。她的才气、文笔绝对不亚于家喻户晓的张爱玲,可是在文学史上却并没有的到应有的地位。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热爱萧红作品的人的悲哀。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萧红和三毛拿来对比。她们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随性洒脱的性格是十分相像的,可他们却是不同的人,萧红经历了凄惨的人生境遇却从来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活得坚强而自我。三毛失去了最爱的荷西,但她还有爱她的家人朋友,可是她却选择了去黄泉奔赴亡夫。从这点来看,萧红是胜过三毛的。可是就作品传达出来的声音来看,三毛传递的更多的是爱和自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可萧红的作品大多描写饥饿和贫穷、传递的更多的是负面能量,这样看来三毛倒是略胜一筹了。可热爱生活的人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再被生活遗弃的人却勇敢地活下去和命运作斗争。这些没有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只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两个闪亮的灵魂。都应该是我们所学习和敬仰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


人的一生总是需要去观赏一些优秀作品去提高自己。优秀的影视节目能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慰藉,现在不妨相当走心的写一篇优质的观后感,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有没有可供参考的作品观后感模板呢?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黄金时代观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1)

穆若曦

你知道不管这条路有多么艰辛,你也必须坚定不移昂首挺胸地向前走。你知道,在追梦的路上,不能有退缩!

迎着冷眼和嘲笑,大步向前,你,是一颗普雅花,无人问津的普雅花,你生长在南美州40多千米的高原上,你的花期只有仅仅的两个月,但你却为了这仅仅的两个月的绽放而足足苦等了一百多年,你整日活在黑暗的世界中,温暖的阳光洒不到你那冰冷的身上,但你并没有为之放弃,努力地摆脱黑暗,在等待中积蓄力量,终于,经历等待的你成功了,享受到了温暖的阳光,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最美的微笑,因为你知道,只有付出努力,才会获得成功。

迎着冷眼和嘲笑,大步向前,知道愚公的承诺吗?相传古时愚公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影响附近村民的交通,愚公便下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心,就是要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他不顾亲朋友好友的不解与劝说,一然决然地发动村民去移山,期间,有个老人甚至嘲笑他骂他傻,但他全然不顾他人的看法说道:“就算我移不完,我的儿子,我的孙子,子子辈辈都会把它移走的!”他就这样一直努力地坚持移山,最终,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便派大力士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下凡去移开了两座大山,村民们都欢喜不已。愚公这样做,只因他知道,只有付出努力,才会获得成功。

迎着冷眼和嘲笑,大步向前,你收起了那些小说杂志,积累用词,背古诗、文言文,你开始发现历史其实是个很有趣的科目,可以让你从多个角度去了解、思考人物性格,分不清东南西北的你却开始在地理书上标明方向和经纬度,你开始明白你要为你自己的学业负责,不想让以后的自己后悔。即使很多人说你不合群,但你觉得这样也挺好的,生活的很轻松。你会这样做,只因你知道,只有付出努力,才会获得成功。

蔚蓝的天空下,一个少女以努力为线放飞着属于自己梦想的风筝,望着天边那金黄的太阳,嘴角慢慢上扬,露出最美的45°角的微笑,喊道:“努力吧,少年!”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2)

王嘉宁

当一轮喷薄的红日从东方升起,当中国人民富强的生活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为中国的繁荣露出自强的笑脸,但此时历史的警钟也在耳畔回响,是呀,哪些屈辱的历史怎能忘记?

那血淋林的一天,我们怎么能忘记?

天昏,地暗,凄风,苦雨。那天,惨无人性日本鬼子杀进南京南京城顿时被一种沉重、悲哀的气氛所紧紧包住,那些像禽兽一样的日本人,四处在南京城一片烧杀抢掠,三十万人都悲哀地倒在了日本人血淋林的屠刀下。有些人被日本人当成了刀把,活生生地被刺死,沉重的倒在日本人冰冷的倒下,有些人在这一天失去了众多亲人,泪水浸湿整个脸庞,悲痛欲绝,有些妇女被日本人所无理捉弄,哀苦难言。这天怎么能叫我们忘记?

那血淋林的一天,我们怎能忘记?

那些灰白的照片历历过目在眼前,我们的心好像被一颗坚利的针深深刺入,这些沉重的画面被我们深深地刻在了心里,像一块坚硬的磐石,永不移动。我们不能忘记它们,不能让那屈辱感动摇,这是历史,悲壮的历史!我们应该以比记住现在的富强更深刻地把它记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伤!

那血淋林的一天,我们怎能忘记?

如今那些蛮横无理的日本鬼子要改编历史,他们要改动他们国家的教科书,让日本的孩子认识到已扭曲的历史!不,历史是公平的,屠杀那一天那惨忍的画面是永远不能用笔改过来的!它深深地记在了每个有良知的中国儿女的心中,不改变。

那血淋林的一天,我们怎能忘记?

如今中国繁荣昌盛,我们不能忘那痛心的历史,带着沉重的屈辱感,我们要使现在的中国更加富强,我们努力学习,为中国的进步增添自己一份力量!争取让未来的中国站立在众国的顶峰!

深记历史,笑面未来。那一天,永不忘记!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3)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所有的东西在黄金时代里都变得冷漠的,就连同情感,也和性交一样诙谐荒诞。冷漠地看着这个时代。就像王小波的笔下,冷漠于时代,热忱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精神的黄金时代。但像他一样冷静地观察着、也在生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无所谓什么东西都不是精神的全部,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长时间的占据黄金时代里的王二的想法,哪怕是情感和性交。我们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也没有感受实切的压抑,我们也冷静地看着这黄金时代,就像王二一样。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有的人巴不得让全人类忘了这事,然而历史也像王二,看到了一切,看清楚了这个世界的荒诞无稽。

压抑好像一直离不开这个民族,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严肃地看待伤痕、愤怒,带着仇恨和嘴角的血,所以困在了自己的观念里。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也有着反复无常过,我很疲惫也很亢进,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愤世的想法常常在我心里浮现,因为某些事情,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之间,便生出种种不满来。然而冷静下来,回想后才觉得自己极为幼稚和激动。于是乎,我在这种往返思索和反复间,无数的命题被立起,又推倒,再立起,又推倒。我想这就是在受锤的过程,是我自己对自己的反省,不再一如既往的保持愤怒,待在地下。我接受了这个世界,在我的黄金时代。

我慢慢变成了陈清扬了,逆来顺受。因为做王二的成本很高,当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是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毅力的,就像在瀑布里的一颗水,大事所趋,它必然向山下去,但他仍不服气,终于凝成了一粒冰晶,但瀑布还是向山下流去的,冰晶也改变不了什么。

妥协最大的坏处就是妥协不能彻底,总会被内心的本能莫名其妙地唤醒。哦!然后我又成了王二,于是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总在徘徊于挣扎的边缘,努力着自己的,也顺着世界的。我想这是每个人的共同的悲哀,在愤怒里渐渐地燃烧殆尽,在最终的时刻回头这一切的时候,才知道一切都是荒谬的,包括这一次回头。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4)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叫《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萧红的一生。

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她出生在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对她很不好,还逼着她成婚,而她受不了就逃了出来,过上了四处漂泊的日子。

在萧红漂泊的日子里遇到了很多朋友,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萧红进入了写作的“黄金时代”,在那战火纷飞时代里,影响萧红创作重要的人就是萧军。作文两人因文学走到了一起,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对于萧红来说是非常美好的,在那样的一段时间里,萧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天赋并获得了鲁迅先生的赞赏。最后,两个人因为感情出现了问题而分离。与萧军的分离就代表了萧红的人生由幸福到悲惨。

萧红非常爱萧军,在萧红的人生处于低谷时,萧军给予了萧红温暖,陪她一起度过了难关,两个人开开心心的。

萧红的一生是跌宕的,但萧红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望,仍然坚持创作,写出了好多有名的作品。例如《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作家,值得人们尊敬。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5)

不管是什么年代,都是李银河心中的那个浪漫骑士没错了。

书中我特别喜欢的一段:“当时热风正烈,陈清扬头枕双臂睡得很熟。我把她的衣襟完全解开了。这样她袒露出上身,好像是故意的一样。天又蓝又亮,以至阴影里都是蓝黝黝的光。忽然间我心里一动,在她红彤彤的身体上俯身下去。我都忘了自己干了些什么了。”这个真的是百分百的心动瞬间了。

书中有很多辩证,我也很爱他的辩证描写,让我觉得很有趣。

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他说的:“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

我在我的黄金年代,我也有我的好多奢望我也有爱过有吃过有幻想过自己变成了天上的一朵云。我仿佛也到了他说的明白生活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是一天天老去的。但我现在还没有放弃自己的奢望,我还是对未来有很多期待。

希望自己像小波一样: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下去。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6)

骆祺缘

这一天,我听到了草原轻轻的声音,嗅到了草原清新的空气,摸到了草原清新的绿草,感受到了草原和煦的阳光。

这一天,新鲜空气在鼻尖,马儿轻鸣在耳边。一路青山清泉,只容一车独行的小路,载着我的期待向前行,是的,这是去往空中草原的路,九曲回肠的爬山路没有挡住车的脚步,也没有挡住我向上盼望的目光,那时一块净土,一颗落在高山之顶的宝石,闪耀着美绿的光芒。虽然此时路行不平,但,我希望,苦后是最好的,也是最甜的。

这一天,新鲜空气在鼻尖,马儿轻鸣在耳边。迎着新鲜的空气跨入草原,一望无际,草的柔和拂平了山的尖利,细花轻草在羊肠小道旁,不时有蝶在旁飞舞,当真是一副机美的蝶恋花图。我欲用手去捉,但不想破坏可这花草间的点点美景,只得去看其他芳草碧连天。不时轻风拂来,我昂起头,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没有灰的天,真好!

这一天,新鲜空气在鼻尖,马儿轻鸣在耳边。一路青草,一路岩石,一路寻找一颗雪绒花,这是空中草原所特有的,白色的花立在青色的草众中,散发着个人的魅力。这,是一株花的力量,它那点点雪白使得碧绿无边的草原一下子通了口气,一下子有了活力。白色绒样花瓣在风中轻轻摇动,无后悔地为草原加了一丝丝色彩,雪绒花碧绿中独特的美。

这一天,新鲜空气在鼻尖,马儿轻鸣在耳边。一路骑马回到草原终点,路上,与马儿近距离,尝到了城市所不能体味到的快乐,在马背上看天地,如此开阔。历朝历代都是马背上打天下,那时,他们与马儿是并肩做战的伙伴,是朋友。由此可见,自古,人与马儿的情有多深。在此,虽然我没能似壮士一般在马背上杀敌卫国,但我也滋长了对马儿的无限情。

这一天,新鲜空气在鼻尖,马儿轻鸣在耳边。这一天,我领教了大自然的风姿,品味到了大自然给予草原的风采,体会到了雪绒花的魅力,领略了各国开国战士与马共舞,共同杀敌卫国的气概。这一天,让我铭记。

关于《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6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一】

大多数人的是被时代推着走,而在这个电影里的萧红是走在自己的黄金时代。

有人说,电影里没有时代,只有人物。这不正是编剧和导演所要的吗?只是大家习惯了用男性视角看大时代,看大开大合,看热血沸腾。而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就让大众觉得冗长、不适、冷淡。

她是如此追求自由,她背叛家族,她怀着孕抽烟,她跳窗逃走,她把第一个孩子送人,她给鲁迅寄去生死场,她只身去日本,她说她只想找个地方好好写作,她不想政治,她随意花钱给高额的小费,她第二个孩子的莫名死去,她为自己的肿瘤手术签字。

她有小女生的烂漫和脆弱,也有女人的坚韧和柔软。她在漫天雪地里说,鞋带散了,带着少女的顽劣的态度。她在火车的窗口深情地劝箫军跟她一起走,带着女人独有的温柔。她挡在端木的前面,面对动手的箫军,带着她独有的侠女的气度。

电影里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个异数,大家都在写革命,她在写故乡。而当多年后,人们远离了战争的满目疮痍,才发现这颗明珠般的作品。

电影里的萧红用一生都在证明她这种逆时代洪流的性格。最开始,通过鲁迅讨论上海左倾作家就是墙头草的时候点了一次,当她在日本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她说她在笼子里又点了一次,当她选择懦弱的端木的时候再凸显了一次,而对《呼兰河传》的评价继续点题。

记得妹尾河童在自传体小说里《少年H》有这么一段:“H观察人们接下来会怎么做,发现众人都很巧妙地随波逐流。就如同H潜入海中所见到的裙带菜一样。裙带菜会随着潮流晃动而不抵抗。可是根部仍然附着在岩石上。或许应该活得像裙带菜一样才自然。“不过我办不到,我不要当裙带菜,我又得继续当抵抗水流站立的木桩了,”H心里想。 现在我们也是一群裙带菜。”

成长好像是一个妥协地过程,而在大时代里,萧红却没有做裙带菜,没有随波逐流,她安静柔韧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像一个木桩一样。尽管一路漂泊,从呼兰河—青岛—上海—日本—临汾—西安—武汉—重庆—九龙—港岛,她却一直没有改变,她还是凭借自己天生的才华谱写自己的黄金时代。

她也受了很重的伤,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她仍然坚强面对。身体上她有肺结核,还有肿瘤。心理上,在面对背叛、暴力、懦弱的时候,她还在婚宴上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她被许多人怀念人,热爱着。有鲁迅,有作家,有编辑,有恋人。虽然她说你们都是箫军地朋友,但其实大家更深深爱着这个才华横溢和敢爱敢恨的小女孩。从这个角度,电影里采访式的镜头,正好从侧面说明了大家对萧红的爱,而镜头前最有力的两次哭泣也是为了说明所有与她接触的人都被她人格的魅力所感动,连吃下糖果都无法阻止由于失去她,带来的苦涩和泪水。

选择汤唯来演这个角色是绝妙的,她也不负所托。萧红的安静、自由、任性、才华、美好、敏感和坚韧也一定程度上与汤唯的经历共鸣。没有一定经历的女人,演不出“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的萧红。汤唯眼底不灭的倔强和嘴角那一点清浅,是萧红最好的诠释。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二】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过着连平民百姓都不如的生活,他本可以接受家长所定下的亲事,过上那时平凡百姓该有的生活,可是离家出走依旧成了他最后的选择,他不甘就这样任人摆布,她不愿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结果。他,就是萧红。

在小旅馆仓库中蹉跎度日时,萧军曾问萧红,你现在自杀的理由很充分,你为什么还要活着,萧红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萧红口中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自然是旧时的封建制度。萧红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平凡,他想凭自己、凭手中的笔杆子帮助千万受到旧制度迫害过的女性!当时的萧军也是为萧红的过人的才华,以及他的魄力所动容吧。

但是魄力归魄力,才华归才华,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终究是可悲的,女人的可悲不仅来自于当时的人们的腐朽思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人的感情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就足以击垮他们。

女性生来便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罢。

现在人们口中时常会出现女强人”这个词,女强人,不过是在情感控制上更胜一筹,他们的本质与其他女性一样,他们外表如刺猬般,气焰咄咄逼人,内心实则没有因为外表而改变一丝一毫。

从古至今,女性不应该因其某些不足而被区别对待,他们本就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也都会在纷闹的人世间爱与被爱着。

——题记

1911年,在呼兰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注定命运不凡的女孩降生了,她就是张乃莹,也就是后来的著名女作家萧红。

萧红成年后,父亲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她早已恋上表哥,为了心中的爱,便大胆的与表哥私奔。为此,萧红和家人惨遭他人的唾弃,表哥也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最终背叛了萧红。萧红不得已只好投奔了之前的未婚夫。但没多久未婚夫一家也不辞而别,消失了。萧红在旅馆欠下了一笔巨资,她向报社写信求救,因此结识了萧军。萧军看中了萧红的才华,愿意伸手相助,萧红也认为两人情投意和,便走到了一起。但爱情有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萧军、萧红的感情渐渐破裂,最终两人还是过到了尽头。后来,萧红遇到了端木,并于端木结婚。

萧红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短命、穷困、奔波,正是因为她这般不同的一生,才铸就了她特有的文笔风格。鲁迅先生曾在萧红最落魄时,给予她光明,对她的才华给予肯定。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曾这样评价萧红的文笔:人都知道穷苦,但没有人像她写的那么深刻!

萧红最终死于肺结核病,在她如流星般的人生中,划过属于她自己的光彩,和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四】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五)

王小波是个幸福的人,我觉得,尽管他自己可能不这么认为在他那个时代,大多是浑浑噩噩的人,被战乱、苛政和艰难困苦的生活消磨着心智,吸干了骨血。诚然,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只不过换成了娱乐、阶层和信息茧房。

我时常觉得,我依然有着上一代的影子,越向着太阳,影子的痕迹越明显。这大概也印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多明哲保身,刺头死的死残的残,学会了做绵羊的人得以活命,把这种行事方式贯彻了一生,温顺的基因便传了开来。

我也是这个时代的农民,不敢离开自己的工位,每日上班下班,重复地铁窗外的风景,与我的祖辈在耕作多年的田间踱步,期盼聊以糊口的收成一样并无二致。

我经常会不切实际的幻想,脑海中翻涌着酣畅淋漓的情节,而主角就是我自己,幻想以后的快意的生活和得体的工作,地铁上,被窝里,工作时,我被这些突发的美好幻象挟裹着,在某个时刻蓦然清醒过来,发现自己仍处在现实的枷锁之中,心中就莫名的失落,唐诗里的忧愁似乎与我的不同。守在乌托邦的门外,想透过氤氲看清里面的东西,目光却怎么也穿越不了迷离的雾气。

看过那些情节,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才明白做出不一样的事情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看过一句话:“他时常回忆起1995年第一次来中国。

从武汉到宜昌,再辗转巴东,在神农溪,9名纤夫拉着竹筏前进。他说:那些纤夫中可能就有另一个比尔·盖茨,但他出生在这,命运便锁在河岸”。读后感·这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也是悲哀,拼搏的种子在发芽前便被环境腐蚀糜烂,也更能显出不一样的想法的稀少和珍贵,我也是纤夫中的一个,不甘被缚在原地,王二便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缺失的.从来不是天马行空和梦人呓语,也不是越过舒适线的勇气,而是迈出几步后不被干扰的坚持,太多一蹴而就的想法在我身前累积成一堵高墙,我得想办法打破或者越过它。

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夸下海口,三天热度,希望能坚持久一些,给我和她一个交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六)

提起萧红,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她和祖父在花园内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流浪。

萧红一生都未曾得志过,正如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里所描述的,萧红没有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写文章,因此不是很受欢迎。更别提正值抗日时期,许多作家忙着写抗战小说时,她却在写《呼兰河传》,得不到时代的认可,自然未能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萧红的性格极为坚韧,哪怕她一次又一次被别人抛弃,被命运玩弄,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辗转生活,可她在哭过之后,总会坚强起来去继续战斗,“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些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这便是萧红活着的理由,也是女性在乱世之中难得拥有的一些可贵品质。从整体上来讲,我不太欣赏和佩服萧红。她一直在寻找着爱她的人,自始至终她都相信这着爱情,相信有一天她会和爱她的人能安安稳稳的生活在一起,只是可惜,所有她爱过的男人都未能如其所愿。不是将其抛弃,就是自己参军,或好或坏,上天一直在和她开玩笑。可是,她为什么不尝试着一个人独立生活下去呢?既然找寻不到自己的爱情,她大可以交一大堆朋友,谈天说地,交流写作,这也是一种动乱中的安稳。可她没有这么做。我想,她还是没有从封建的圈子中彻彻底底地跳出来。也不止是她,乃至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认为,女子必须早早出嫁,相夫教子,萧红怕也是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顺应时代,一方面又可以找到感情上的寄托。但孩子也算是一种感情寄托啊,她却弃之不顾,我至今也不解其是何用意。萧红临死时倒也不算孤独,端木就陪在她的身边。尽管如此,萧红的一生都未曾圆满过,甚至可以说,想得到的从未得到过。

时代背景决定了多数人的命运,国难当头,谁都不会有安稳日子可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观后感范文:高三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


看完了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被编剧李樯的台词功底折服,他的台词不惊艳、不寡淡,恰到好处地还原了印象中萧红的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1

作为一个天才女作家,萧红注定了要和张爱玲一起被谈论的。

张爱玲18岁的时候发表《我的天才梦》,对自己除了文学天赋外一无所有的人生进行了深刻反省,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早早的意识到自己除了天才梦之外,有的只是天才的乖癖缺点,世人不会原谅她,所以她选择了避世隐居。晚年的张爱玲深居简出,连作品获奖,也没有去领,只是拍了一张照片寄过去,照片上有非常醒目的“金日成昨猝逝”字样。半年后,张爱玲收拾好自己的一切,躺在寓所的行军床上安静去世,几天后才被发现。

张爱玲真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走完了贵族般气定神闲的一生。用后人亦舒的话来说:吃相好看。

上面的这些话是我在看完《黄金时代》之后领悟的。

因为萧红,实在有违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基本修养。她的一生,缺少自省和克制,只活了短短31年,却处处碰壁,吃相难看。

萧红短短的一生经历了4个男人,都以遇人不淑黯淡收场。第一个是陆哲舜——萧红的表哥,萧红和他私奔的时候他已结婚,很快他们就受不了没有经济来源的日子,各自回家。表哥回到老婆那里,大概没怎么受罪就被接纳,萧红却回到自己的未婚夫汪恩甲那里!只得到7个月的收留,最后挺着大肚子被遗弃在旅馆里,欠下巨额债务。这时候的萧红才20岁。

张爱玲当年错爱胡兰成,也是青春年少,不过24岁。张爱玲最后也被胡兰成抛弃,并且为他背负了骂名。但是,人们怜惜张爱玲,觉得她是“无瑕白玉遭泥污”,是胡兰成配不上张爱玲。因为张爱玲心高气傲,胡兰成是她从成千上万人中挑选出来的才子,他懂她,欣赏她,也给过她神仙眷侣般的日子,所以后来胡兰成落魄后,张爱玲还愿意接济他,而后优雅地转身离开。

萧红后来又遇萧军和端木蕻良,她总是饥不择食,飞蛾扑火,不愿意反省自己的人生,所以每段感情都是遇人不淑,草草收场,这也极大地消耗了她生命的能量,使她过早地凋谢。

电影《黄金时代》还有一个细节:萧红认识鲁迅后,经常到鲁迅家里去,有时候仅仅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一坐就是半天。鲁迅身体不好需要静养,许广平家务繁杂无暇招呼她,她就那样一个人在鲁迅家转悠,许广平心里不舒服又不好说什么。

这个细节,交待了萧红被人讨厌的根本原因。

你年轻,你有才华,你会写点东西,你长得还算漂亮,你就觉得别人帮助你是理所应当的吗?

许广平难道不曾是文艺女青年?为什么她在剧中忙着柴米油盐,忙碌得像个邻家大婶?今天的人们很尊敬许广平,因为感激她温暖了鲁迅人生中最后的十年,鲁迅死后她也一直寄钱给朱安。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女文青甘心为了鲁迅洗手作羹汤,系着围裙,择着菜,哄着孩子,放下了琴棋书画酒诗花,一心惦记柴米油盐酱醋茶。她的爱掷地有声,有如黄土般朴实厚重,是让人敬重的。

作为一个伪文青,我一直认同林语堂的一句话:“我看人行径,不看人文章”。在丰衣足食的年代,或者饥寒交迫的年代,我们写点文字,记录一段人生,暂时蝉蜕于浊世,更厉害一点的变成一个作家,以文字为生,但这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才能。世上有多种才能,会做饭,会养花,会弹琴,会下棋,会摄影……写字不过是其中一种,实在没必要抬得太高。无论是否愉悦大众,我们都有更要紧的事情去做,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不要变成他人的负累。

生活才是目的。一个人可能不会写文章、不会美术、不会音乐,这都不妨碍他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努力生活,克制反省,一样可以活得有尊严,活得有底气,活得有滋有味。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2

没注意到这个电影3个小时这么长,我在下班后的晚上,一个人静静地观看。看了两天才看完。这部电影是讲萧红的生平,一位颠沛流离的女作家,一位文青圈非常有名的女作家,但我其实并不怎么了解她。偶尔瞟过她写的小说的名字,叫做《呼兰河传》,一看就没有兴趣。所以,我并不是被电影的主题所吸引,而是被主演汤唯所吸引。

看过她演的《命中注定》,电影,也是一部小众电影,浪漫爱情轻喜剧,并没有什么过人的电影。但我喜欢她的自然的神情,可以很骄傲,也可以疯狂,可以很不知所措,仿佛她的表情没有界限,随心所欲。而且,我很喜欢她的眼睛,很有神,会说话。

所以,我去看了她主演的这部《黄金时代》。

说实话,这并不是我通常爱看的电影类型。

我喜欢的是轻松的、简单的、明快的电影。有深度的电影,我看不来。

但是,这部电影,拖沓、冗长、缓慢、深沉,色调灰暗,人物命运悲惨。我竟然能够平静地看完,并且看得如痴如醉。这不可思议。

我很喜欢电影里,汤唯为萧红配的音,一字一句,清晰分明,不缓不急。想起有一次,一人写信说我的声音是清凉的。可我觉得,她的声音能够给我那种清凉的感觉。就像一脉清泉,徐徐流淌,不论环境如何变换,它依然是那样,总也不变。以亘古不变的姿态,穿越过时间的河流,敲击人心。

这也不太像一部电影,像一部纪录片,夹杂着小片段,夹杂着作家们断续的回忆。它常常从人物的生活片段,插入到某作家多年后的口述回忆,又从某些文字里穿越回到人物的生活,从人物的笔下穿越到另一段时光。颠来倒去,就像我们也常常通过影像、文字,穿越到不同世界、不同时刻去生活一样。

通过影片,我了解到了一些萧红写下的文句,真的是清新自然,毫不矫饰,让人读着很舒畅,很亲切。以一种缓缓的调子,让你步入她营造的世界里。

但是,影片并不主讲她创作的事,而是主讲她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知道是悲是喜的短暂人生。31岁的人生,何其短暂,然而,她却经历了那么多波澜壮阔——在人看来,可能主要是悲苦。但是在一段悲苦结束的时候,该是会用一点快乐来终结它,才算是一段的结束吧。就算那不是快乐,仅仅是平淡,在她一生悲苦的基调里,已经算是巨大的幸福了吧。所以,我还是称之为波澜壮阔。

她怀孕过两次,每一个孩子都是上一段爱情,或者男人的结束。那两个孩子的结局,就像她爱情的结局一样。第一个不知所踪,第二个冰冷死去。她的第三个男人,这次并没有孩子,而是她用自己的死来宣告了爱情的结束。

我也不知道,那些男人是不是爱她的。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看上去是那么温暖,体贴。但另外一些时候,又显得那么冷漠和残酷。

第一个,汪恩甲,在她年少无依,流浪落魄的时候接济了她,然而却在某一天悄然离去,留下她身欠巨款,身陷囹圄——欠了酒店的巨款,酒店把她关起来,准备等孩子出生后,再卖出去。

第二个,萧军,在她最苦最难的时候,爱上了她,给了她巨大的生活下去的希望,像灰暗生活中的一束阳光,他们都没有钱,一起住过没有被子的旅馆,那是在冬天的哈尔滨,外面是零下二十几度的温度,没法知道他们是怎样熬过来的,然而生活永远会给人机会,随着萧军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他们的生活逐渐改善起来,两个人小说方面的才华,也使他们慢慢地都有了名气。他们好像在一起很多年,但应该又不久,不过他们经历了很多,从萧红被关在旅馆里,两人为六百块巨款发愁,到逃出来后第一次拿到家教的钱到地摊下馆子,到结识鲁迅先生,再到后来慢慢生活舒适,再到萧军结识了年轻的程女士,到萧红去日本散心,萧军又和另一女士纠缠,萧红被接回来,两人一起在临沂生活,直到抗战爆发,萧红要搬到西安专心写作,而萧军决定留下游击,两人就此各自别过,分道扬镳。但在火车上分离时,又分明那么难舍。等他们再次在西安见面时,就是他们永远分手的时候。

第三个,端木,软弱而懦弱的男子——萧红这么说过他,在萧军和她分手,她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依然决定和她在一起,在她生病卧床的时候,为她削苹果,用嘴帮她吸脓血。看到这一画面的时候,其实我是恶心的。但又觉得这好像也是个有情有义的男子。不过,在逃去重庆的时候,他用了唯一的船票先走。在香港沦陷的时候,他也把钱塞到萧红枕头底下,准备离开。这些又让我迷惑。可能,他也是爱她的,只是更爱自己。而萧军,爱她,奋不顾身,但他的爱也并不唯一。汪恩甲,故事太短,我看不出来,写不出来,也许只是年轻软弱,难以承担,但是应该也爱过,不然为什么会在最开始接纳那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未婚妻。

所以,我也不知道萧红的一生,是喜是悲。她永远都能遇到爱她的人,但那个人又不是永远,她不是他们的全世界。

不过,我看到萧红身上,那种沉默寡言背后的坚强,生命的力量,不屈。每个时刻,看上去那么无望,生无可恋的时候,她从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认为生活中还有那么一点东西让她眷恋,我能看到她眼睛里那种生命之光。她挺着肚子,抽着烟,看见从楼下经过的小渔船,大声跟渔夫说:我是个孕妇,求您救救我。那么理直气壮。然后从二层高的小楼,沿着外墙的广告牌的铁杆攀援跳下。她挺着肚子,左右手各提一个大箱子,艰难又坚定地蹒跚前行,在看到船要开走的时候,努力跑了那么几步,却又在码头的木栈道跌倒了,她挺着肚子爬不起来。但我没有看到她流泪、号啕、绝望,她就那么静静地躺着,躺着,等着有人经过的时候,大声跟他说:你好,我是个孕妇,跌倒了爬不起来,您能帮帮我吗。她那时候很开心,终于有人来了,她依旧那么理直气壮,毫不委屈。

我挺喜欢她的,电影里的她。就远远这样看着的时候。

在现实生活中,我恐怕还是难以接受这样的朋友吧。执拗,太敢作敢为,离经叛道。

好在,我可以只喜欢电影里和文字里的她。就是这么任性。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3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____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4

影片末尾,骆宾基嚼着糖果,看影片的我恰好也嚼了一颗奶糖——是无心的巧合。可,瞬间让我感到,似乎他在冲淡萧红逝去的哀伤,我在咀嚼萧红一生的滋味。我嚼着嚼着,发现我是羡慕她的一生的。

原谅我先说些影片之外的事情。学生孤陋寡闻,看到这部影片才知道曾经有那样一个年代,由此不禁让我怀疑现在所处的时代,谁能不分物质和精神的回答我一下,现在我们的状态,究竟称得上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暂且将这个问题的无解归咎于十年的战乱吧......

平复一下心情,说回电影。我很喜欢电影中的叙事方式,整部影片虽然看起来很散,但是始终让人感觉像是谁家烹饪了美馔,一缕香气贯穿始终,而这食材竟是萧红短短的黄金岁月;也像点了一根熏香,一缕味道从影片开头缠缠绕绕,一直到影片结尾,而香炉内燃的也是萧红31年的黄金时代。

看完影片后我心里一直反复问自己:萧红的一生惨吗?如果我是萧红死后空中一缕没有散去的魂,一直停留在那里,反复看自己30年短短的一生的话,我是满意的。而且作为我自己,我是羡慕的。我羡慕她请大家吃冰时,不用找零时的气魄,相比要为生计所烦恼,计划着剩下的钱怎样度日,这么的随遇而安是多么畅快的一件事啊,当时内心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腌臜。入世的想法或者俗世的想法在这种生活心态面前是多么的自卑不堪!

我羡慕他们的爱情思想,丁玲的出现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近有一步的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开头提出那样的疑问。原来人的思想早就开化过的甚至比现在还要开化的,可是我们却又足足牺牲了几代人,几十年,才又达到今天的时代。我曾经感觉到的时代进步,我曾经感觉到的思想提高自由解放,难道从来都不是进步吗?我把这样的疑惑说给了我妈,我妈说就像时装流行一样,兜兜转转我们又觉得几十年前的衣服好看了。面对历史,某种意义上我们好像不是在前进,某些方面我们也好像不是历史学家所说的螺旋式上升。

萧红的一生短吗?在我心中是不短的。如果我活到90岁,我是会羡慕她的,如果萧红活到90岁,她也会羡慕只活到30岁的自己的。30岁,像一朵刚绽放完成的玫瑰,你还看不出它在流失水分,它就彻底消失在了你的面前,给你留下的全是她美好的样子。如若没那么干脆,凋落的花瓣,残枯的枝叶,都是要给人添麻烦的。

影片中鲁迅说,对于幸福,人们只能回首过去,或者看向只有死亡坟墓的未来,他也诘问,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今之视昔,犹如后之视今,年年岁岁,虽时代流转,但烦恼相同,我们都困惑于生命之意义,抱怨生活之艰辛,有时候慨叹活着的虚无却又充满着对活的渴望。

复杂又矛盾,人是这样,萧红的一生也是这样。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5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讲述了作家萧红悲惨的一生。以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讲述完了她的一生,让世人了解了萧红。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沉浸在他们的悲欢离合中,让我深有所感。

萧红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中。在这个家里,萧红感觉不到爱,唯有祖父十分疼爱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萧红的祖父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流而怠慢她的学习,亲自为她讲解文化知识。正因如此,萧红才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可好景不长,一九二九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第一次饮了酒。那年,她刚十八岁。

随后,萧红举家迁往她的老家。萧红不久后又和表哥私奔。后来又投靠她的未婚夫,在一家旅馆内产下一子,送人不久后死亡。而她的未婚夫也不见了踪影。

后来,萧红的才华横溢,让一家报社的人慕名而来,而他的第一个丈夫萧军,也因她的才华而与她在一起。但萧军的心眼却很小,在一次聚会中,几个朋友夸赞萧红天赋极高,连萧军都有所不如时,顿时让他妒心大起,从此便和萧红日渐疏远。当意识到之后,萧红问他:“如果我没有你所期待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他回答说:“怎么会呢?”虽然嫉贤妒能乃人性之常情,但如萧军这般妒到自己妻子身上的,说实话我第一次见。

而萧红的才华也同样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青睐,鲁迅先生曾多次邀“二萧”到家中做客。他们间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

萧红在与第二个丈夫端木蕻良在一起后,产下了他与萧军的孩子。在这之后不久,便染上了肺结核,在重庆辗转多家医院后去世,享年31岁。

尽管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她的作品会像星辰一般,发出耀眼的光辉,永远被世人铭记。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通用


在生活中有空看一看电影已经是很习以为常的事情,很多人都是从喜欢开始,然后再慢慢的去接触这部作品,为了充分增进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就需要赶紧认真的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不仅可以记录我们的心得,而且可以增强我们的共情能力。如何为自己撰写作品观后感提供灵感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别编辑了“《黄金时代》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1)

和民国时代的林微因、张爱玲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相比,萧红更像是一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蝼蚁。她这一生,与之有关联的词语大约是:贫困、凄苦、孤独、疾病和短命。19岁离家出走,未婚先孕,而后又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认识了萧军,她的命运和创作都走向了一个高度,可这也是造成后来他们感情破裂的潜伏因素。

萧红的作品大概是最近几年才被发掘和重视的。读得不多,最初独到的是《呼兰河传》,大学时候读的,具体讲些什么也大都忘却了。现在了解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也是继《生死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了。那个时候记得萧红也是因为“二萧”的缘故吧!总觉得志同道合的文人之间能有这样的结合,总该是一件浪漫,志趣相投、互相爱慕,一起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林荫小道上,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晚饭之余,相互捧一本喜欢的书,或相互交流、或各自阅读,烛台上一闪一闪的小火苗调皮地跳着舞,不停地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舞姿,像是为他们配乐。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里跳着爱情的华尔兹……这才是想象中的“二萧”的爱情。

真正了解过之后,才明白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却也是怡然自得,自有一份文人的默契和傲骨支撑着他们度过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后来的东京、武汉、延安、重庆、到最后病逝于香港,萧红短暂的一生漂泊了这么多地方。直到最后,她还是她,任性的她、自我的她、敢于斗争的她、满腔才华的她。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们,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好像也只有张爱玲、林徽因、丁玲他们了,萧红的价值是近几年刚刚被发掘的。我想这是时代的选择吧!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贫困的状态,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所以张爱玲才会被赋予“小资”的称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萧红的作品描绘的贫穷、寒冷和饥饿,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拼命摆脱的,所以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太快了,意识到我们应该真正地把文学的精华展示给世人看,慢慢地,萧红的文学地位开始上升了。

萧红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她有天生的写作才能以及后天的笔耕不辍。她的才气、文笔绝对不亚于家喻户晓的张爱玲,可是在文学史上却并没有的到应有的地位。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热爱萧红作品的人的悲哀。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萧红和三毛拿来对比。她们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随性洒脱的性格是十分相像的,可他们却是不同的人,萧红经历了凄惨的人生境遇却从来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活得坚强而自我。三毛失去了最爱的荷西,但她还有爱她的家人朋友,可是她却选择了去黄泉奔赴亡夫。从这点来看,萧红是胜过三毛的。可是就作品传达出来的声音来看,三毛传递的更多的是爱和自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可萧红的作品大多描写饥饿和贫穷、传递的更多的是负面能量,这样看来三毛倒是略胜一筹了。可热爱生活的人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再被生活遗弃的人却勇敢地活下去和命运作斗争。这些没有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只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两个闪亮的灵魂。都应该是我们所学习和敬仰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2)

位俊陶

生活的足迹,在我们辉煌的时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挣扎、咆哮、伤心,快乐这都是生活的节奏……

天空,你在对谁微笑?晨曦,阳光微微探出头了,小鸟就像定时的闹钟,趴在我的床前,那声音清脆而动听!我眯着双眼,迟迟不愿起来,窗台前的花也微笑着对我开放,我乐坏了,起来了!打开门窗,透心凉的风,微微抚摸着我的脸颊,似乎这一天的希望也顺着光滑的脸蛋升向天空。

我在对希望微笑。

天空,你在对谁微笑?中午十分,忙碌的人们,大街上,小吃店,公司里的上上下下,来来回回的穿梭着。我也不甘示弱,走在路旁用麻木的表情来掩盖内心的烦躁!虽然今天是星期天,可是我爸的工作,我妈的唠叨更可怕的是我的学习都应接不暇……可还是心甘情愿的消除了心里的烦躁。出门看看大街小巷的人们忙忙碌碌这不是也挺好,这才有生活的节奏。

我在对静心微笑!

天空,你在对谁微笑?午后,慵懒的我在狂吃中停歇,回到自己的书房打开扉页静下来读书。突然,看到了一个非常显眼的词——“时间”,才发现时间过的好快好快,这一天好快好快——

我在对珍惜微笑。

天空,你在对谁微笑?夜晚,红色的太阳慢慢落下山头。时间也好似停在了这一瞬间,又好似过得太快,一股脑把黑暗给了我。无奈之下只好把我的“小桔灯”打开,微弱的灯光使我变得好不自然,可就是那晚的灯光给了我在孤独的黑夜一丝温暖!好难熬——已经1点了,外面黑乎乎一片,不过我要坚持一点再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胜利的曙光。

我在对坚持微笑。

终于,天刚刚亮,也被人称作黎明,可就是这一点点光亮给了我再次燃烧的希望,有这样一句话——往往坚持一天一夜,却在黎明前死去,还好我还在……

我会永远铭记这一天!花还在慢慢散发香味,弥漫了我的心扉……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3)

《黄金时代》是主角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时代,也是那个人人迷惘孤单找不到方向的年代的代称。

最值得深思的是伟大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

初读像流氓骗了少女;再读,像少女爱上了流氓;

再读像少女变成了流氓;再读又像流氓的相亲相爱;再读又像高级流氓的各自安好,如此这般,多么可贵。

有性,有情,有志,有趣,有始,有终,有欲,有愿,有行,有幸,有规。

王二的流氓气和痞气里包裹着细腻纯真美好的灵魂,正如他有着丑陋的性器官同时有着修长灵巧的双手,它们各自受着男人两个大脑的支配。他看懂时代的不堪又无力改变,貌似苟活实则一直清醒,甚至以自嘲与沉默玩着与环境幽默的对抗。

他不放弃活在当下的每一次快乐,这个快乐的表象是荷尔蒙旺盛支配的男欢女爱,内里则是对黑白混淆众生皆苦的世道的挣扎。

我没有权利选择被世道和众人怎么对待,但我有权利选择我的快乐和快乐的方式,谁也夺不走,谁也管不着。

陈清扬的知识,高冷,优雅,美丽,全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界的认知里被随意蹂躏与践踏,她一直被流言强暴,她的孤单是一种哀鸣。

她被王二洗脑今朝有酒今朝醉,却不是一种破罐子破摔,反而是觉醒,不负时光不服输的觉醒。

她这样的女知识分子当然是鄙薄苟且之事,不会认同无爱而性的,然而她的佩刀行事,在批斗会上的配合和每一次会后的疯狂,都像是泥淖里无法游动的白天鹅在声嘶力竭的哀鸣,表达自己的存在,也表达自己仍认得出自己。

她所有的世俗道德观定义的灵性与贞洁,被她自己亲手摔碎,却在重复的男女之事里一再升华。

正如她最后的交代材料,一字不改:她爱上了能证明她的清白与存在的王二。爱,与搞破鞋,绝不可能同日而语。她终于明白自己的意义,于是从污泥中开出清雅的莲。

小说结构严谨,白描感的文风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素净又肃穆的味道,文末最后的交代材料再次掀起故事的高潮:白色冰雪女王般的陈清扬带上堕落的黑点更加丰富立体。

本就是二赖子,黑色王二的灵魂却是不染于世的洁白,二人如同道家黑白双鱼的交汇,构成了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任谁也无法割裂的圆满,不论时光荏苒,时空仍然……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4)

1911年6月1日,在黑龙江呼兰城的一个在财主家族,一个女孩出生了,她就是后来的女作家——萧红。

虽然出生在财主的家族,但萧红过得并不幸福,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冷酷无情,只有在祖父那里才能感受到温暖的爱。

20年后,父亲为萧红定下了一门婚事,但萧红对这门婚事并不认可,于是她和表哥连夜逃走了,后来表哥抛弃了她,她只好回家了,而家人并不欢迎她,无奈之下,她投奔了她当年背叛过的未婚夫汪恩甲,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萧红,汪恩甲也抛弃了萧红。此时,萧红身怀有孕被困在旅馆,她写信给报馆求救,从此认识了萧军,二萧情投意合,他们之间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最后两人却真正做到了相爱相杀。

几年后,因战事,二萧永远分开了,后来,萧红与端木蕻良结了婚,直至萧红去世。

萧红在困难时,她会去找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于萧红也是亦师亦友。鲁迅先生十分欣赏萧红的才华,因此萧红更愿将鲁迅先生当作她的挚友,正因为鲁迅先生对萧红的鼓励,才让她鼓起勇气,继续走下去,走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那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都来源于她那苦难的生活,她的一生是短暂的,是悲惨的,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她的文学造诣。

萧红在写作上与出了她的黄金时代,但在生活上却是悲悯的,令人同情的。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像萧红说的,“只因我是个女人”。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5)

韩璐瑶

一颗流星滑过星空,我抬头想望,心里不禁暗然神伤。

空空如也的大沙漠,只有我在努力挣扎,我这颗渺小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扭动着身子。微微地探出头来。才知道,这世界是多么可怕!

是拼搏?是放弃?但是在两者之间我并没做出判断。只是像羽毛,风吹到哪,就瓢到哪。我真的害怕,我这棵微不足道小草儿,是否能给我所在的这片无边无际的沙漠增添色彩,但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想法。我这弱小的草儿何时能展现呢?屡次地失败,击败了我柔弱的心灵。轻轻抚着自己流下的泪水,才发觉自己在这世界的意义是多么的渺小!难道这就是我生命的意义吗?

“拼搏吧!”我在心里默念。

但是我又有何种力量来助我一臂之力呢?没有吗?又好像有一点儿?矛盾交织在我的心头。恶劣的环境阻挡了我的生长,但又炼就了我坚强的品格。力量到底来源于何处,我也全然不知。我也曾多次思考过,反省过:“要不就去试探试探?”但都被我的胆怯所丢去。这天这个念头重复在我耳边,我想去忘记,但它又卷土重来。终于我下定决心,我要试试!

背负着一切,带着我重燃希望的火苗,准备与这世界拼比到底。我扭扭身子,挺直了腰杆,就像拔高了一节,才发现我这株小草力量不大,但一定能改变沙漠!于是我祈求风儿帮我在沙漠中拨下种子,希望小溪流向这里。终于我看见了一株小芽,那是多么圣洁啊。在这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这就是唯一!努力汲取营养,愿背负一切来到这片沙漠上。

这时,我轻抚眼睛,流下让我刻骨铭心的眼泪,甜甜的。望着这片早已变绿的“沙漠”才知道,我活在这世界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启迪!

一颗流星划过天空,映衬着紫蓝的星空。一束金光闪去,充满希望!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6)

敬雨桐

“叽叽喳喳”的叫喊中偶尔掺着几声悦耳的蝉鸣,溪水又划过了几块光滑的石头,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花瓣上,我依旧懒懒地趴在花蕊中央。

轻风抚过,连带着我身处的花朵微微一摆,我便陷入了一片粉尘之中。第几个白昼了呢?或许是第几十个罢,想起我刚刚降生时的兴奋激动,心里不由一阵苦涩……那段时间,我下过多少个决心,要努力成长,长成这片林子里最美丽的枯叶蝶,但真是应了那句“怕什么来什么”,都这么久了,我除了身体又被那些可口的叶子养圆了一圈,便再无什么收获了,这时,我看到一只飞过的白鸽,心里忽然又涌现了许多力量:我定要似那白鸽,自由翱翔!

花朵轻摇,连带着我身处的花蕊一齐倒下,它便跌进了一注露水之中,我闭上了眼,忽然觉无虚弱,刚刚那股力量早已消失得不见踪影,我依然觉得希望如此渺小,身体早已被露水染透,我却不想出来——返难徊的清凉令我无法留连。那一瞬我竟在想:就如此罢,这样也好,做为一只毫无用处的毛毛虫,每日过着坐吃等死的日子,这时,一阵狂风猛然掠过,我睁开眼一瞧,只瞅见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哦,原来是一只色彩鲜艳的鹦鹉。我望着那鹦鹉,心中的无力感顿时消散,我定要似那鹦鹉,灿烂夺目!

周身一凉,连带着我身上的水珠,都偶然浮在了空中,糟了!我一惊,猛然明白过来我现在的处境:我被一只秃头鸟叼在了口中!但我还没实现自己的愿望呀!我心里着急,身体也扭动地越发厉害,但仍无济于事。这时,那秃头号鸟不知着了什么邪,“啪”地松开了嘴,扔下我跌跌撞撞地换了个方向往林子深处飞去,我感觉自己慢悠悠地落在一片叶子上。我紧闭双眼“倏”地开,有一种劫后还生的庆幸。我趴在那片叶子上回想着刚刚,更加坚决地肯定:我一定要变成那最美的蝶!

我会努力的,努力成长,努力伸展我的身体,努力张开我的双翅!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7)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8)

三个小时,不觉得长,身为写作者,在《黄金时代》里看到的,是让我喉头为之一热的命运关键词:相遇。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中国,那青春中国,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动乱、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平、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9)

电视有点播功能,也是极好的。每天一部电影,今天的是《黄金时代》。看之前并不知道讲述的是萧红的故事,看介绍以为是部普通国产文艺片,但开片就挺吸引眼球,一个只活了31岁的女人,一段勇敢的逃婚和大胆的爱,再一些文艺的诗,慢慢知道,贯穿全片的那个人是只有所耳闻过的萧红,也对这样一个人产生了些好奇。不得不承认,挺不会欣赏艺术。至今看了两部许鞍华的片子,都有打盹,中间部分有些遗漏,不过不影响整体感受。这样一个女人,给我的震撼还是极大的,忍不住百度了下萧红的生平。更愿意理解成共经历过四个男人,而且在那个时代,倒不觉得是放荡。与已婚中学同学的同居,到与未婚夫汪恩甲经历的一年多,再与萧军的命中注定、共同创作和相念一生,到最后的与端木蕻良共结连理走完余生。给我印象,这是一个敢于抛开世俗尊崇自己内心,有想法有才华,善良正义,经历过贫苦与富足,孤苦的女人。用了很多对我来说极少用的赞美人的词语,除此也不完全认同,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也不能作过多评价。短暂却也精彩的一生,羡慕的是她的创作热情,留下很多好文。一个人活着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一些东西,却可以长久地流传再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也便是文学与各艺术于人类最大的意义了吧。曾经说过,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也许碌碌无为的人健康无病地活了很久,也许给你一身才华的同时,却也收走你一部分健康或是其他。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即便不是大环境下需要的主旋律。

戏里,每个人物都很深刻,不过每个都细说就有些不大合适了。正如这片长,导演也是没法再剪了吧,剪哪儿,都会不合适。一个个小小的人物,一份份小小的信念,一点点小小的努力,构成了一个黄金时代。

最后以片中丁玲对萧红的回忆和另一段话收尾吧。

她说的话是很自然而率真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许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了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吭地,就拖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10)

李沫瑶

还记得,夕阳中,和煦的微风扫过你的脸颊,你缩着眼泪,动情对我说,说我要更加努力,更加努力把你的家园装扮地“更美”。

你说你不喜欢蓝的天空,于是我轻轻把手一挥,把蓝天染成深深的——灰色。

原本,天上的云儿像一个个绵花轻柔,夕阳中,给它们抹上火红的颜色;太阳高高地悬在头顶,为万物镀上一层金边;空中排成“人”字形的大雁,悠闲地飞过云顶……我轻轻地把手一挥,天空瞬间化为灰色,死气沉沉的灰色,毫无生机的灰色,悠闲的云儿立刻垂下头号,沮丧地从灰天中退出;太阳也害了羞,捂着脸悄悄退出;大雁们紧张地扇动起翅膀,逃离了。这时,你的脸颊上露出了笑容,拍手说:“你真好!继续努力!”我加把信念。

你说你不喜欢盛开的花儿,于是我用画笔轻轻一描,把鲜艳的花瓣绘成了干巴巴的样子。

原本,我看到过成千百的花儿,在小溪旁,石桥边争奇斗艳的开着,像眼睛在望着我;像星星,眨呀眨的,一阵微风吹过,它们伸伸懒腰,享受着美好,感受着幸福,一滴露珠滴到它们的娇小的头上,只见花儿用柔嫩的小手轻轻一拂,让自己的每一处都感受着清凉……我用手中的画笔轻轻一绘,美丽的花朵瞬间枯萎,淡紫色的花瓣变成枯黄的颜色,你垂下头号,弯下佝偻的腰,花瓣从花苞一片片凋落……这时,你的脸颊上露出了笑容,拍手对我说:“你真好!继续努力!”

你说你不喜欢澄澈的小溪,于是我轻轻吹一口气,为小溪添上一层黑色的薄纱。

原本,小溪中,鱼儿在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蹦跳着,时不时吐出几个水泡,的水藻随着水流轻轻飘动,向小溪中投进一块石头,水面映起一圈圈波粼,不断扩大、扩大……我轻轻一吹,溪水变为了黑色,小鱼儿立刻翻起白白的肚子浮在水面,水藻立刻变为“黑藻”水也搅不动了。这时,你看你的脸颊上露出了笑容,拍手对我说:“你真棒!继续努力!”

夕阳下,看着你那绽开的微笑,我决定,我会继续地,努力的。

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系列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系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写到,"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幅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一一他画的天空全是红的,观众当然认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是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他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在90年代写下这些作品,想必定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他是完完全全的"另类"。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如此黑暗的年代却写出有喜感的文章。看全文时觉得文风自然洒脱,让我以为是作者信手拈来,后来看了他的后记才知道这故事写了二十年,果然看似不经意的作品原来最费心力。

读这本书时,不经意间会思考全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是否会激励自己向上。读到最后的时候豁然开朗,在那样的年代作者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而不是在作品中夹杂某些刻意说教。王二证明了物质贫瘠的时候,也可以有特立独行的精神财富。

单看文章的各个章节,就好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从年轻的黄金时代到最后的阴阳两界,刚好是一个人的一生,而作者以王二为主人公贯彻全文,就像是自己写自己的一生,这一生的故事,被王小波一一回忆在了纸张上,这是被打乱了,隐隐约约有联系在一起的线索,似是非真模棱两可,不同时代的性爱也有不同,但我竟然回忆不起具体的内容,或许多问我两遍的话,我都不确定每个故事里的女主叫啥,好了,我好像真的忘了。

在看了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的两本之后,留在我脑子里或许只有那么几个人名了吧,我觉得我现在应该去看看别人的想法。

看了专业人士的分析,大叹自己只是一个粗人,或许我只是在看花,他们是在喝水。

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书籍,敢于写这样的书籍,精神国度早已超越众人。

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我承认自己爱上了那段天昏地暗,乱七八糟的时光,看不清未来,找不到想要的生活,和唯一的一个大概能谈得来的朋友,一起过着原始人的日子,从不会想着要一个结果,明天,是奢侈的字眼,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艰难·······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无所顾忌地去爱,爱上此时你觉得对的人,不去想下一秒钟你担负着谁的责任?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扔掉所拥有的一切,逃跑到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过原始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快乐···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

我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太大了,从一个夏天无法入睡的夜晚开始,一直到秋风扫落叶的一个中午,以至于我一边看也在一边忘记,本来也是零零碎碎到现在所剩无几了。王小波真不愧是李银河说的最有趣的一本书,“幸运的是我选了小波这本书来读”。人生呀就是一本书一本自己作自己读自己收获与失去的大书,我们从书写的过程中一点点懂得什么该珍重,什么该放手,领悟人生参透人生同时也生活在这痛苦的人世。

不止王小波的语言,包括他的思维都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我看到了他荡漾的内心。诙谐有趣的叙述,让我那个无法入睡的夜晚竟嗤嗤的笑起来。这部作品让人对革命时代有了更具象的了解,人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关于爱关于性,但小波的文字仍然是活泼的,那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王二真是个有趣的灵魂,他心里有一匹自由的马在奔驰,看不见悲戚看不见落寞,总是那么生机勃勃。而那些爱过王二睡过王二的女孩子们也是各有各的风姿,但他们有一点是一样都与众不同独领风骚,性格与行为在那个年代应该都算得上怪诞了吧,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女孩子真实的可爱。

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4

生活是个缓慢受捶的过程,而锤炼之后是灰烬还是精华就仁智各异。

真实就是无法醒来。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下一瞬间她就下定了决心,走上前来,接受摧残,心里异常快乐。

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

有些事情,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就因为这种态度,别人都不相信我。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好好积德认真读书。

那会儿我醒了。你在我肚脐上亲了一下吧?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

那时候我们一无所有,也没有什么能妨碍我们享受静夜。

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来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我在队里喂猪时,每天要挑很多水。这个活计很累,连偷懒都不可能,因为猪吃不饱会叫唤。我还要切很多猪菜,劈很多柴。喂这些猪原来要三个妇女,现在要我一个人干。我发现我不能顶三个妇女,尤其是腰疼时。这时候我真想证明我不存在。

那一天我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岁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奢望--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源于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风把道沟里的落叶吹出来,像金色的潮水涌过路面。我一个人走着,前后不见一个人。忽然之间,我的心里开始松动。走着走着,觉得要头朝下坠入蓝天,两边纷纷的落叶好像天国金色的大门。我心里一荡,一些诗句涌上心头。就在这一瞬间,我解脱了一切苦恼,回到存在本身。

【观后感收藏】萧红《黄金时代》观后感模板汇总五篇


在观看一部作品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在观赏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想法,我们也许会因为一个作品将彼此的距离拉近,感受这你我之间的共同点,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写作品的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收藏】萧红《黄金时代》观后感模板汇总五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萧红《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一】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过着连平民百姓都不如的生活,他本可以接受家长所定下的亲事,过上那时平凡百姓该有的生活,可是离家出走依旧成了他最后的选择,他不甘就这样任人摆布,她不愿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结果。他,就是萧红。

在小旅馆仓库中蹉跎度日时,萧军曾问萧红,你现在自杀的理由很充分,你为什么还要活着,萧红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萧红口中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自然是旧时的封建制度。萧红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平凡,他想凭自己、凭手中的笔杆子帮助千万受到旧制度迫害过的女性!当时的萧军也是为萧红的过人的才华,以及他的魄力所动容吧。

但是魄力归魄力,才华归才华,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终究是可悲的,女人的可悲不仅来自于当时的人们的腐朽思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人的感情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就足以击垮他们。

女性生来便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罢。

现在人们口中时常会出现女强人”这个词,女强人,不过是在情感控制上更胜一筹,他们的本质与其他女性一样,他们外表如刺猬般,气焰咄咄逼人,内心实则没有因为外表而改变一丝一毫。

从古至今,女性不应该因其某些不足而被区别对待,他们本就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

萧红《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二】

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目前正在热映中。虽然口碑两极分化,不过片中汤唯饰演的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的坎坷情路一时间成了影迷们的热议话题,而她与几个男人的爱恨纠葛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其中,宋宁饰演的陆哲舜令她失身,冯绍峰饰演的萧军令她失落,朱亚文饰演的端木蕻良令她失望……而袁文康饰演的汪恩甲则令她落魄失魂。这几位男人中,最令萧红刻骨铭心的想必应是萧军,但最令其念念不忘的,估计则是汪恩甲。

片中汪恩甲的戏份不多,不过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为曾是萧红未婚夫的他与萧红同居了七个月后,突然抛下怀孕的她独自离不知所终,成为荧幕内外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另一方面是因为袁文康的出演。

首先,就形象上而言,袁文康很符合历史上的汪恩甲“相貌堂堂”这一条件。其次,上戏毕业的他曾凭借在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中的精彩演出荣获第十五届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和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新人奖提名,演技自然亦不在话下。此番出演《黄金时代》,他把汪恩甲塑造的冷峻里不带锋芒,儒雅中又不失阳刚,话虽不多,然而眉目之间似有万语千言,含蓄表达了他对萧红的不忍与怜惜,以及对所做抉择的无奈与彷徨……他这样的诠释,令人信服——能令人更好的理解萧红对他的特殊感情,明白为什么当年甚是叛逆轻狂的萧红虽是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下才投靠的他,但之后并未急着离开,而且还心甘情愿地跟他同居并且未婚先孕。所以,此男虽不地道,但在袁文康的演绎下,这个令萧红失魂的谜样男子多了一份深情与难言之隐,从而也就不那么令人憎恶。

作为一位年轻演员,能先后与冯小刚、许鞍华等这些重量级的导演合作,袁文康无疑是幸运的。只是可惜,在萧红漫长的坎坷情路上,汪恩甲短暂的如同过客,故而在《黄金时代》里其也就注定不会有太多戏份,于是连带着袁文康终未能获得更大的表演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不过好在由他出演新剧《大清盐商》、《长安三怪探》等已陆续开播,《解忧公主》、《女医?明妃传》等也已顺利杀青,相信他凭借在这些影视剧中的磨砺,演技会更加出色,之后会塑造出更多、更生动鲜活的角色。

萧红《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三】

王小波是个幸福的人,我觉得,尽管他自己可能不这么认为在他那个时代,大多是浑浑噩噩的人,被战乱、苛政和艰难困苦的生活消磨着心智,吸干了骨血。诚然,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只不过换成了娱乐、阶层和信息茧房。

我时常觉得,我依然有着上一代的影子,越向着太阳,影子的痕迹越明显。这大概也印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多明哲保身,刺头死的死残的残,学会了做绵羊的人得以活命,把这种行事方式贯彻了一生,温顺的基因便传了开来。

我也是这个时代的农民,不敢离开自己的工位,每日上班下班,重复地铁窗外的风景,与我的祖辈在耕作多年的田间踱步,期盼聊以糊口的收成一样并无二致。

我经常会不切实际的幻想,脑海中翻涌着酣畅淋漓的情节,而主角就是我自己,幻想以后的快意的生活和得体的工作,地铁上,被窝里,工作时,我被这些突发的美好幻象挟裹着,在某个时刻蓦然清醒过来,发现自己仍处在现实的枷锁之中,心中就莫名的失落,唐诗里的忧愁似乎与我的不同。守在乌托邦的门外,想透过氤氲看清里面的东西,目光却怎么也穿越不了迷离的雾气。

看过那些情节,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才明白做出不一样的事情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看过一句话:“他时常回忆起1995年第一次来中国。

从武汉到宜昌,再辗转巴东,在神农溪,9名纤夫拉着竹筏前进。他说:那些纤夫中可能就有另一个比尔·盖茨,但他出生在这,命运便锁在河岸”。读后感·这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也是悲哀,拼搏的种子在发芽前便被环境腐蚀糜烂,也更能显出不一样的想法的稀少和珍贵,我也是纤夫中的一个,不甘被缚在原地,王二便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缺失的.从来不是天马行空和梦人呓语,也不是越过舒适线的勇气,而是迈出几步后不被干扰的坚持,太多一蹴而就的想法在我身前累积成一堵高墙,我得想办法打破或者越过它。

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夸下海口,三天热度,希望能坚持久一些,给我和她一个交代。

萧红《黄金时代》观后感【篇四】

三个小时,不觉得长,身为写作者,在《黄金时代》里看到的,是让我喉头为之一热的命运关键词:相遇。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中国,那青春中国,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动乱、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平、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萧红《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五】

和民国时代的林微因、张爱玲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相比,萧红更像是一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蝼蚁。她这一生,与之有关联的词语大约是:贫困、凄苦、孤独、疾病和短命。19岁离家出走,未婚先孕,而后又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认识了萧军,她的命运和创作都走向了一个高度,可这也是造成后来他们感情破裂的潜伏因素。

萧红的作品大概是最近几年才被发掘和重视的。读得不多,最初独到的是《呼兰河传》,大学时候读的,具体讲些什么也大都忘却了。现在了解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也是继《生死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了。那个时候记得萧红也是因为“二萧”的缘故吧!总觉得志同道合的文人之间能有这样的结合,总该是一件浪漫,志趣相投、互相爱慕,一起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林荫小道上,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晚饭之余,相互捧一本喜欢的书,或相互交流、或各自阅读,烛台上一闪一闪的小火苗调皮地跳着舞,不停地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舞姿,像是为他们配乐。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里跳着爱情的华尔兹……这才是想象中的“二萧”的爱情。

真正了解过之后,才明白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却也是怡然自得,自有一份文人的默契和傲骨支撑着他们度过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后来的东京、武汉、延安、重庆、到最后病逝于香港,萧红短暂的一生漂泊了这么多地方。直到最后,她还是她,任性的她、自我的她、敢于斗争的她、满腔才华的她。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们,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好像也只有张爱玲、林徽因、丁玲他们了,萧红的价值是近几年刚刚被发掘的。我想这是时代的选择吧!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贫困的状态,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所以张爱玲才会被赋予“小资”的称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萧红的作品描绘的贫穷、寒冷和饥饿,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拼命摆脱的,所以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太快了,意识到我们应该真正地把文学的精华展示给世人看,慢慢地,萧红的文学地位开始上升了。

萧红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她有天生的写作才能以及后天的笔耕不辍。她的才气、文笔绝对不亚于家喻户晓的张爱玲,可是在文学史上却并没有的到应有的地位。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热爱萧红作品的人的悲哀。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萧红和三毛拿来对比。她们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随性洒脱的性格是十分相像的,可他们却是不同的人,萧红经历了凄惨的人生境遇却从来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活得坚强而自我。三毛失去了最爱的荷西,但她还有爱她的家人朋友,可是她却选择了去黄泉奔赴亡夫。从这点来看,萧红是胜过三毛的。可是就作品传达出来的声音来看,三毛传递的更多的是爱和自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可萧红的作品大多描写饥饿和贫穷、传递的更多的是负面能量,这样看来三毛倒是略胜一筹了。可热爱生活的人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再被生活遗弃的人却勇敢地活下去和命运作斗争。这些没有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只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两个闪亮的灵魂。都应该是我们所学习和敬仰的。

观后感范文: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


王小波作品很多,但最有名的莫过于《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四大作品了,没有看着这些作品你就不能说是王小波的粉丝。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1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写到,"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幅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一一他画的天空全是红的,观众当然认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是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他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在90年代写下这些作品,想必定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他是完完全全的"另类"。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如此黑暗的年代却写出有喜感的文章。看全文时觉得文风自然洒脱,让我以为是作者信手拈来,后来看了他的后记才知道这故事写了二十年,果然看似不经意的作品原来最费心力。

读这本书时,不经意间会思考全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是否会激励自己向上。读到最后的时候豁然开朗,在那样的年代作者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而不是在作品中夹杂某些刻意说教。王二证明了物质贫瘠的时候,也可以有特立独行的精神财富。

单看文章的各个章节,就好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从年轻的黄金时代到最后的阴阳两界,刚好是一个人的一生,而作者以王二为主人公贯彻全文,就像是自己写自己的一生,这一生的故事,被王小波一一回忆在了纸张上,这是被打乱了,隐隐约约有联系在一起的线索,似是非真模棱两可,不同时代的性爱也有不同,但我竟然回忆不起具体的内容,或许多问我两遍的话,我都不确定每个故事里的女主叫啥,好了,我好像真的忘了。

在看了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的两本之后,留在我脑子里或许只有那么几个人名了吧,我觉得我现在应该去看看别人的想法。

看了专业人士的分析,大叹自己只是一个粗人,或许我只是在看花,他们是在喝水。

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书籍,敢于写这样的书籍,精神国度早已超越众人。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2

生活是个缓慢受捶的过程,而锤炼之后是灰烬还是精华就仁智各异。

真实就是无法醒来。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下一瞬间她就下定了决心,走上前来,接受摧残,心里异常快乐。

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 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 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 表演。

有些事情,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就因为这种态度,别人都不相信我。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好好积德认真读书。

那会儿我醒了。你在我肚脐上亲了一下吧?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

那时候我们一无所有,也没有什么能妨碍我们享受静夜。

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来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我在队里喂猪时,每天要挑很多水。这个活计很累,连偷懒都不可能,因为猪吃不饱会叫唤。我还要切很多猪菜,劈很多柴。喂这些猪原来要三个妇女,现在要我一个人干。我发现我不能顶三个妇女,尤其是腰疼时。这时候我真想证明我不存在。

那一天我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岁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奢望--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源于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风把道沟里的落叶吹出来,像金色的潮水涌过路面。我一个人走着,前后不见一个人。忽然之间,我的心里开始松动。走着走着,觉得要头朝下坠入蓝天,两边纷纷的落叶好像天国金色的大门。我心里一荡,一些诗句涌上心头。就在这一瞬间,我解脱了一切苦恼,回到存在本身。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3

我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太大了,从一个夏天无法入睡的夜晚开始,一直到秋风扫落叶的一个中午,以至于我一边看也在一边忘记,本来也是零零碎碎到现在所剩无几了。王小波真不愧是李银河说的最有趣的一本书,“幸运的是我选了小波这本书来读”。人生呀就是一本书一本自己作自己读自己收获与失去的大书,我们从书写的过程中一点点懂得什么该珍重,什么该放手,领悟人生参透人生同时也生活在这痛苦的人世。

不止王小波的语言,包括他的思维都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我看到了他荡漾的内心。诙谐有趣的叙述,让我那个无法入睡的夜晚竟嗤嗤的笑起来。这部作品让人对革命时代有了更具象的了解,人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关于爱关于性,但小波的文字仍然是活泼的,那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王二真是个有趣的灵魂,他心里有一匹自由的马在奔驰,看不见悲戚看不见落寞,总是那么生机勃勃。而那些爱过王二睡过王二的女孩子们也是各有各的风姿,但他们有一点是一样都与众不同独领风骚,性格与行为在那个年代应该都算得上怪诞了吧,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女孩子真实的可爱。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4

关于时代的故事,大部分分为两种:第一个,是所谓的伤痕文学。应该是反思对社会的摧残和对那代人的伤害。不过讲道理,这种没看过,电视上也没放过。应该是哭哭啼啼式的。第二种是讲那个青春,激情的时代。比如都梁的《血色浪漫》,就感受不到任何的悲伤,只有那个激情的岁月。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过,感觉《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好像是少年的成长,里面有些情节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点像,不过,一个是在火热的年代,一群人的青春故事。另一个是战争年代,一个少年的内心。这中类型的应该是人生是豪迈的。电视上放的也是这种。黄金时代应该不属于这两种吧?

书里面描写了大量的陈清扬和王二同志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各种时节的巫山云雨。不得不说,在那个时代,能这么大胆的写作的人,应该没有几个吧?

这种描写和《白鹿原》中的明显不一样,其中细节描写确实很有意思,不是很露骨也不是很晦涩,绝对不是小黄书。

里面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具体记不清了。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但是生活就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毋庸置疑,生活可能就是这样。所以希望大家至少是慢慢受锤,不能一下被锤废了,这就不好了,哈哈哈。这让我想起微博上的那句话,尚未配妥剑,出门便已是江湖。最后一句是:愿千帆过尽,内心仍是少年。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5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我承认自己爱上了那段天昏地暗,乱七八糟的时光,看不清未来,找不到想要的生活,和唯一的一个大概能谈得来的朋友,一起过着原始人的日子,从不会想着要一个结果,明天,是奢侈的字眼,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艰难·······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无所顾忌地去爱,爱上此时你觉得对的人,不去想下一秒钟你担负着谁的责任?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扔掉所拥有的一切,逃跑到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过原始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快乐···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

相信《热门范文: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集锦五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