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黄金时代》观后感 > 地图 > 《黄金时代》观后感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2023-02-16 来源:互联网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精选。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观看完的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精选”,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篇1)

我分了好几段才看完这部电影,说实话并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足够吸引支撑我一口气看到底,因为我总是对类似纪录片的电影不感冒。

其实这些文人的相处方式我不是很懂,对于萧红处理情感的方式我同样不懂。

不过,好歹看完了,觉得里面有的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因此截屏留着自勉了。

这段是骆宾基问萧红,问什么能和端木蕻良那样的人生活三年,萧红如是回答。

此前,萧红和聂绀弩说,她有时很看不起端木,他胆小,懦弱。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传闻端木曾两次抛弃萧红。种种纠葛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后来给了怀着萧军孩子时的萧红一生中唯一一次婚礼的人确是端木。

可能在萧红看来,不和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和谁也就无所谓了。

这里不说萧红萧军的爱情,因为我并没从片子里感到那种深切的爱。不排除是由于我的钝感。

不过这是个通理,每个人都有所爱,能竭尽全力,敢竭尽全力,去爱自然是潇洒,也算不负此生,但并不代表会有最好的结局。

之前我确实不曾想过,爱也会成为一种负担。但它一旦成为负担,就也毫无甜蜜可言,所以我认为这世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甜蜜的负担。

如果再一段关系已经不能保证大部分时间都令彼比愉悦,那,便永远地分开罢。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篇2)

由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在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比中获得五项大奖,而她理所当然的获得最佳导演奖。这也是她第五度获得这一殊荣。

看了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之后,很满足,尽管这是一部成本不高的艺术电影,但是绝对比动辄几千万预算的乱七八糟的电影高级的多。据说影片中30多名明星的总片酬只有370万。其中冯绍峰更是主动请缨演萧军,分文未收。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在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在难得。

当然,导演许鞍华在当下大数据大市场票房第一的环境下仍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更加难得。这是一部带有纪录性质的艺术电影,许鞍华曾经拍过小成本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更以《桃姐》再登事业巅峰。她说我学《童年往事》学了几十年。这种记录形式的艺术电影兼容了纪录片和艺术片的所有元素和精髓,让观众同时感受到两种艺术相互交织又不断撞击而产生的张力,从中我享受到了两种电影艺术带给我的美感。

感谢许鞍华,让我在不多而有限的艺术电影中发现一部认真严肃的电影,当下很多电影已经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电影了,完全走到另一个极端,讨好观众,迎合观众,完全丧失了电影艺术的本质。

《黄金时代》美中不足的是,文学性不强,若在影片中再突出和强化一些文学色彩,更能打动一批文学爱好者包括文艺青年。毕竟,萧红是一位出众的文学才女,她的文学创作之路,文学艺术思维都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所关注的。

文学是要通过文字来传递情感和思想,此时我想起了萧红,1936年11月19日,萧红独身在日本,给萧军写了很长的一封信,其中写道: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象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这些文字的描写很好的表现了此时此刻萧红的内心世界,也让观众看到此时此刻萧红文学创作时的状态。她说这是她身在笼中的自由和平静。类似这样的文学描写再多一点,肯定会打动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和文艺青年们。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篇3)

赶上《黄金时代》的尾巴,坐在偌大的影厅正中间,最好的视角,以最舒服地姿态,准备着接受一场文艺的“洗礼”。有人说《黄金时代》是许鞍华反电影的学术作品,冗长而无味。但是可曾想,这就是时代,就是生活?

萧红的一生与苦难结伴,与抛弃相随,她抛弃了家人,任凭弟弟苦苦相劝也不愿回;她抛弃了第一个孩子,仅仅只看了一眼且伴随着惊恐;她抛弃了同甘共苦的萧军,选择了懦弱怕事的端木;她抛弃了萧军的孩子,闭眼逃离……种种表明,她是一个没有任何担当的女子,可谁又来担当她的担当?谁又停止了对她的抛弃?

那个时代,名声重于一切,与表哥陆舜振私奔的萧红,声名狼藉,但是她不在乎!她以为,有爱就够了。但陆舜振不堪压力,弃她而。她离开家是,家人因为她一人,举家迁移,身败名裂,当弟弟苦苦相劝的时候,握着杯子的她,拼命地喝滚烫的咖啡,想掩饰内心的犹豫和不安,她明白,那个家容得下的不是她!她放下理想随未婚夫了,却在欠债累累的时候遭到抛弃,孤独坚强的她,还以为,未婚夫会回来。至于萧军,爱得深入骨髓,伤得也透彻心扉,最艰难的时候欢声笑语,开始安稳的时候包容不再,怀有孩子的萧红被萧军“成全”。当爱没有了信任,担当也就无从说起了吧?最后的最后,病中的萧红,拉扯着要走的端木的衣角,她那么无助,她需要的只是一双安稳的手,在需要的时候握住就好,倦了的心神也就安了。

因为才情,萧军萧红相守相伴,虽然清苦,但是没有芥蒂。爱的最初总归是愉悦美好的。是什么让共患难的也易碎?如果没有朋友的“萧红比你有才!”,如果没有中学生女孩的出现,如果没有朋友妻的介入,如果没有端木的殷勤,如果没有……

如果爱!

萧军爱她,却在她被困旅馆时无计可施,最终是萧红自己挺着大肚子跳下窗户,她靠的是自己!萧军爱她,却几次不忠,无视萧红的痛苦隐忍,而萧红选择自行冷静,给自己孤寂。萧军爱她,却没成全她“只想安稳写作”的小小心愿,冰冷她的挽留,坚决选择分开,对于最后的抛弃,她没有言语,只有“痛彻筋骨”,也就不怕端木的“皮破血流”了。

平铺直叙和出景的旁白,我以为我也会困乏,但没有!浓浓的时代感,扑面而来。我竟苦恼着剧中的苦恼,紧张着那时代的紧张。仿佛在与这些文人们聊天,他们说,我听!听得出神听得入迷!

最后,她了,有人为她哭了。我为她高兴,她不用再害怕被抛弃了。她终于可以“安稳”了,只是不能再写作了……

如果有来生,愿有独人不负才情,不负卿,即是黄金时代!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篇4)

169分钟的影片,但是没有冗长的感觉。像一幅徐徐推开的诗意画卷,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时代风气,彰显着民国时期令人感慨的文人傲骨,挥洒着自由的精神意志,当然,也充斥着炮火,盘旋在烟霾之上的防空警报以及无处不在的窥探。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但思想却在自由的土地上开出了最绚丽的花朵,不单文坛群星璀璨,学术领域更是诞生了大批站在世界技术前沿的科学巨匠。

吸引我观看这部影片的首先是其制作精良的海报:一张是白纸黑墨间,衣着厚重的萧红驻足凝思,一张是如刀锋般凌厉的笔画间萧红一袭旗袍,低头吞吐烟圈。没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却给人深深的震撼,无声铺张出那个深沉的时代,一下子把好奇心抓到谷底。海报的字体也不容忽视,魏碑体的苍劲古朴,凸显民国时期的文人风骨。电影画质中溢出悠长的复古气质,在光影的巧妙渲染下,极尽苍茫的时代感。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影片的叙述方式,通过多位萧红生前友人的视角呈现了这一民国才女跌宕悲戚的短暂人生。萧红生前流传的作品不在少数,但对于自己的波折的经历以及复杂的情感纠葛却很少提及。这是一部群星荟萃的电影,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手夹卷烟,吞云吐雾,以当事人的身份娓娓述说着并不连贯的故事,倒是增加了观众的亲切感。如此般讲述的方式,一则增加了萧红经历的传奇性和神秘感,二则为讲清人物间纷繁的关系降低了难度,再者这样剪辑插叙式的口吻有意打破剧情的连续性,维持了叙述的节奏感,多少吊起了观众胃口,让这部尽三个小时的电影没有拖沓冗长的感觉。

萧红其人:

她的童年并不算幸运,孩童时期的她在祖父的呵护下也曾拥有着人生中短暂的亲情,幼年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场景人生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最苦涩的时期,不断闪现在她的脑海。当时文坛大多迎合革命潮流,而她偏偏独载一叶孤舟,只身前往留存在她记忆深处精神乐土。她的人生开始就注定不平凡,年少时同家庭决裂,过着漂泊而窘迫的生活,很早就开始考虑生死的问题。如果说世间还存留她生存的欲望,最不能放下的还是涌动在她灵魂深处的生生不息的创作热情。

常会有人把她跟丁玲作比较,两人也曾有过短暂的相识,她们都有一股倔强叛逆的狠劲儿,一生之中都与多位男性有过交集。丁玲的政治经历多少有点掩盖了她的文学成就,而她本人更像是一个燃烧着革命烈火,自尊而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其情感之路仿佛是开着suv狂飙猛进,绝不拖泥带水,正如她一身戎装,精简干练。相较之下,萧红骨子里是悲观柔弱的,她传统的女性观念使她在无形中把自己的命运托付在男人身上。与萧军同居的早期生活应该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萧军说,他看中的是萧红的才华。他将萧红引入文坛,并为她取了“萧红”作为笔名,两人谓之“小小红军”。在艰苦年代,物资的窘迫反倒加深了他们的感情,相同的志趣更是将他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抛开食不果腹的生活条件,二萧在情感和精神上不可谓不甜蜜富足。在当时文坛领袖鲁迅的发掘下,他们来到憧憬已久的革命中心上海,得到了长辈般的关爱,也借助更广阔的平台,看清了时代的纷繁杂乱。

萧红与萧军的裂痕是她人生由幸福走向悲剧的起始,即便时候来有了端木的陪伴,但那分明是是她向生活低头的姿态,也很少能够,看到她的眼睛,散发着即使在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却因有爱人陪伴的快乐的光芒,也没有那种因爱而痛把烟蒂深深戳进皮肉的执拗。她把寂寞和忧愁从烟雾中吞吐出来,精神已受如此打击,皮囊之苦也算不了什么。

黄金时代———一个最好和最坏的年代。

想通过她的文字,了解她更多一些。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篇5)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读萧红的作品的,虽然读得不多,主要是读了《呼兰河传》。对于她个人的人生经历,之前看过宋佳拍的《萧红》,只觉得她作为一个女人命运比较悲惨。就像张爱玲一样,文章飞黄腾达,命运却乖蹇。文章憎命达吧。

这两天,想找汤唯拍的《命中注定》来看看,没想到没找到却看到了《她看到了风暴》,就是《黄金时代》的预先片。本来没有什么兴致看《黄金时代》的,不过,看了预先片却觉得也可以找来看一看。于是,在充满期待的情况下看了《黄金时代》。

汤唯、冯绍峰这样的俊男靓女来拍萧军与萧红似乎有些不合适。不过,也就将就着看吧,看到导演与编剧如此有热情有态度地拍了这么一部看似费力不讨好的影片,如果不是真正喜欢萧红,可能也不会做这件事儿了。精神上让人十分感动。

当然,影片有很多打动人的细节,应该是根据萧红等人的文字还原的生活细节,比如萧红被打的细节;萧红请大家吃冰找零的钱送给服务员的情节;比如萧红在日本时写给萧军的信中提到的有黄金时代四个字情节;比如,结婚典礼时,她所说的那几句让人心酸的大实话

然而,就是这些生动的而且是真实的细节,也很难为我们还原出一个饱满的萧红来整部电影还是显得有些单薄,有些支离破碎。对萧红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来看,还基本可以看得明白;如果对萧红没有更多的了解,那么,这部电影作为一个艺术品独立地存在就显得不那么成功了。毕竟,电影不能依附于剧中人物更多的自说自话来实现魅力。

真的,拍这样的电影是有些费力不讨好的。

因为很难找到详实的资料了解萧红的生平。我们看到的只有她的作品。至少,张爱玲在《小团圆》影射到了自己部分生活;而萧红因为活得太短,还没有来得及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或许人们眼中对她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她与几个男人的故事,而她,也许正是她的痛处,不足与外人道也,假使她能活到七到八十,她也不一定会将这些故事放到她的文学作品中。

真实的作家不是虚构的小说人物。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爱人有假日记;小说《紫阳花日记》中的女主人公有外遇日记;萧红没有日记。因此,她的人世颇有些像未完的《红楼梦》一样,全凭读者兴趣,或者了解资料多寡,随性地解读着她。

刚刚读了她的短篇小说《弃儿》,看看小说主人公的日子真的也是很不好过。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女人,我当初也很想不通她为什么会出尔反尔,抗婚后又跟着汪恩甲,还怀了他的孩子;想想那她之前的抗婚还有什么意义?但是后来一想,当生存的压力摆到第一位时,别的一切都显得无足重轻了,毕竟活着是最重要的。

这让我感觉到:萧红既是一个敢于寻找真爱的人;同时也和常人一样,在无奈的现实之中,懂得妥协的人。

似乎她最爱的始终只有萧军,哪怕在香港时,念念不忘的也是萧军。只是她没有从萧军那里得到对等的爱,萧军的花心,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她先是忍,到最后的无法再忍。况且萧军是没有与萧红结婚的,他们之间更像是工作上的同志关系,不太像夫妻关系。萧红是没有能力约束他的见异思迁的。顶多也就是暂避到日本,眼不见心不烦而矣。

试问,有多少女人能做到这一点?也许旧时代的女性更能接受这一点?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张爱玲选择了分手。

是后来,端木介入她的生活后,她才与萧军分手的。端木欣赏她的才华,欣赏她的文风;端木也会温和地待萧红。因为他的性格是比较温和的。

受够了萧军的粗暴,端木就像天堂一样充满温暖与柔情。但端木又有些矫枉过正。是不是端木性格软弱?这个我不太了解,也不太了解内幕。但是说端木没有责任心,似乎也不妥当。首先,端木给了她一个婚礼。未曾谈婚论嫁的端木一大小伙给了萧红一个还可得去的婚礼。所以《黄金时代》中的萧红在婚礼上讲了一些感激的同时也是让人心酸的话。意思是她这样的一个女人,得到了端木的尊重,用郑重其事的婚礼来迎娶她让人心酸,因为听起来,觉察到了萧红的自卑。不谈别的一切,仅仅就是她这样一个跟了几个男人的.女人,还有端木这样的男人郑重地与她结婚所以,听着让人心酸。其次,萧红离世后,端木每年都会祭奠萧红,所以我想:即使端木有自己性格的弱点,但他肯定是真正爱萧红的,这是谁都否定不了的。十多年后,他才重新结婚,而且还会和妻子一起祭奠萧红。最后,骆宾基对端木很有意见,觉得他在香港没有尽到人夫的责任,常常玩失踪。不过,据说端木只是在联系医院与寻找住院费用。而他,面对众多人的指责,并没有太多的解释,难得。

也许,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想法吧。

基于这几点,我对端木的印象还好。比对萧军的印象好。萧军真的太花心了,离了年轻女人好像就活不下去似的。洁身自好的文人多了去了。哼!

作家的生平毕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作家的作品。如果真的对萧红感兴趣,就好好读读她的作品吧。

她个人命运的悲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大时代的悲剧,其次才是她个人性格的悲剧。男人拯救不了她,别人也拯救不了她。有的事情,只能靠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一般的情况下,就是我们年富力强的时代。趁这样的时光,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多做一些自己现在能够做到的事情,不要虚度光阴才好。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篇6)

影片末尾,骆宾基嚼着糖果,看影片的我恰好也嚼了一颗奶糖——是无心的巧合。可,瞬间让我感到,似乎他在冲淡萧红逝去的哀伤,我在咀嚼萧红一生的滋味。我嚼着嚼着,发现我是羡慕她的一生的。

原谅我先说些影片之外的事情。学生孤陋寡闻,看到这部影片才知道曾经有那样一个年代,由此不禁让我怀疑现在所处的时代,谁能不分物质和精神的回答我一下,现在我们的状态,究竟称得上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暂且将这个问题的无解归咎于十年的战乱吧......

平复一下心情,说回电影。我很喜欢电影中的叙事方式,整部影片虽然看起来很散,但是始终让人感觉像是谁家烹饪了美馔,一缕香气贯穿始终,而这食材竟是萧红短短的黄金岁月;也像点了一根熏香,一缕味道从影片开头缠缠绕绕,一直到影片结尾,而香炉内燃的也是萧红31年的黄金时代。

看完影片后我心里一直反复问自己:萧红的一生惨吗?如果我是萧红死后空中一缕没有散去的魂,一直停留在那里,反复看自己30年短短的一生的话,我是满意的。而且作为我自己,我是羡慕的。我羡慕她请大家吃冰时,不用找零时的气魄,相比要为生计所烦恼,计划着剩下的钱怎样度日,这么的随遇而安是多么畅快的一件事啊,当时内心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腌臜。入世的想法或者俗世的想法在这种生活心态面前是多么的自卑不堪!

我羡慕他们的爱情思想,丁玲的出现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近有一步的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开头提出那样的疑问。原来人的思想早就开化过的甚至比现在还要开化的,可是我们却又足足牺牲了几代人,几十年,才又达到今天的时代。我曾经感觉到的时代进步,我曾经感觉到的思想提高自由解放,难道从来都不是进步吗?我把这样的疑惑说给了我妈,我妈说就像时装流行一样,兜兜转转我们又觉得几十年前的衣服好看了。面对历史,某种意义上我们好像不是在前进,某些方面我们也好像不是历史学家所说的螺旋式上升。

萧红的一生短吗?在我心中是不短的。如果我活到90岁,我是会羡慕她的,如果萧红活到90岁,她也会羡慕只活到30岁的自己的。30岁,像一朵刚绽放完成的玫瑰,你还看不出它在流失水分,它就彻底消失在了你的面前,给你留下的全是她美好的样子。如若没那么干脆,凋落的花瓣,残枯的枝叶,都是要给人添麻烦的。

影片中鲁迅说,对于幸福,人们只能回首过去,或者看向只有死亡坟墓的未来,他也诘问,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今之视昔,犹如后之视今,年年岁岁,虽时代流转,但烦恼相同,我们都困惑于生命之意义,抱怨生活之艰辛,有时候慨叹活着的虚无却又充满着对活的渴望。

复杂又矛盾,人是这样,萧红的一生也是这样。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篇7)

重温了一遍电影,总结一句话:战乱的年代,命运的多舛。看了一点她写的呼兰河传,感慨是怎样一双眼睛,可以那样的观人入微,一个寒冷的小城被她描述的栩栩如生。无疑她是天生的写手,她笔下的一切都是活的,经她刻画的场景,活灵活现。

说萧红的私生活,有人说她的一切都是作出来的,私生活过于放荡。和姐夫私奔、又投奔未婚夫,怀孕了还和萧军啪啪啪。我想说的是,她只是在一个懵懂的年纪犯了一个错,可是,在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思想,始终不愿意放过她,背叛、舆论、辱骂围绕着那个少女,她能怎么办?她只是想逃离那种生活,有什么错呢?我敢说换一个人如果不是这种活法,多半就自杀了。哪个好?有人说她不自爱,拜托,那个年代,一个女人,亲人不理解,又没有朋友、能想到去投奔未婚夫我都觉得她很聪明了好不好。

她和萧军的相遇,用电影的话来讲,那是一场注定的相遇。萧军是真正的陪她同甘苦、共患难过的男人。她怎能不爱他?就算他出轨、他家暴,可爱就是爱,爱了以后,你犯的所有错,她恨,但她还是爱你。就像晚年的萧军拿出尘封多年的来往书信,他也是爱萧红的,即使他们永远的分开了,即使他当时看到萧红和端木在一起了,爱,难以消褪。

再说端木蕻良,这个人懦弱、胆小、没那么聪明。2个场景,一是萧军当时发现了他和萧红的情愫,他首先是去找别人帮忙说辞,而不敢坦荡的挡在萧红面前承认。二是当时萧红打算逃离武汉去重庆的时候,好容易搞到了一张票,让他先走,他却真的天真的认为萧红还有一张车票。可是,这样的男人在萧红最后的生命里,他没有离开,他倒痰盂、帮萧红吸血,虽然没有时刻守在身边,却也算是尽了丈夫的本分。

可如果你问如果是我,更喜欢哪一个,我的回答是,我也会爱萧军更甚过爱端木。那个时刻都把我护在身后,那个风雪天带我去吃肉的萧军,那个即使分开也会把我托付给朋友而不是让我孤零零离开的萧军。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你爱的人不会早一点也不会晚一点,只能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出现,然后和你一起,书写一段故事。如果有幸,你们终将一同来书写这后半生。如果不幸,那也终将是一生中的一笔拂去。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篇8)

这部电影真的是太对我胃口,当时上映的时候是大三的国庆档,拉着闺蜜陪我一起去看,她还可爱兮兮的睡着了,后来也介绍给室友,也是分了好几次才看完的。

但我感觉这部电影太神奇了啊,讲述的对象是我最欣赏的当代女作家,并且从导演许鞍华到演员全都是我关注并且喜欢的啊,女神汤唯袁泉郝蕾男神冯绍峰朱亚文祖峰,现在我对冯绍峰无感了,但当时我仅有的男神女神就是冯绍峰和汤唯,也是因为这部片子,我延续了对汤唯的喜爱至今。

之前看过一部小宋佳演的《萧红》,虽然小宋佳我也很喜欢的,当时因为沉迷《闯关东》觉得小宋佳的气质十分难得。但是那部电影呢,真的是,我现在记不大清了,就记得小宋佳在昏暗的小阁楼里,怎么说呢,身上完全感受不到萧红的才气,这里也就不接着diss了。

电影的风格延续了许鞍华导演的前几部片子,是我最喜欢的纪实风格。至于拍摄手法什么的过于专业我不大懂,但就是全片从开场到落幕我都很喜欢。这些所有我都很喜欢很喜欢,除此之外还有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坛,真的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场黄金时代了。

遇见喜欢的就很激动,完全不够稳重,要改。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篇9)

短短31年的生命,留下了旷世巨著,仿佛她生来就是为了受苦,然后再将那苦化做文字。是真的用生命来写作。

孤独充滞了她的生命,幼年丧母,私奔,迫于饥饿与不爱的男人同居,怀孕后险些被卖到青楼,被萧军解救后,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为了挽留萧军的爱,也迫于现实的压力,将出生的女儿送人。在爱情中的萧红是不管不顾,飞蛾扑火般的,即使两人饿的连饭都吃不上,只要和萧军在一起,萧红就是幸福的。从小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的萧红将萧军当作精神的支柱,生命的慰藉,命运的拯救者,是她悲苦命运中想把握的一丝温暖。可惜,这样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萧军屡次出轨、背叛,并且伴有家暴,时时讥讽萧红的文学创作。在萧红与萧军的爱情中,萧军无疑是处于主导的,他自认为是萧红的拯救者,而萧红是作为一个被侮辱等待解救的孕妇进入他的视野。萧军骨子里也许对萧红是轻视的吧。毕竟,在中国这种根深蒂固的自私男权思想是很难改变的,即使到今天依然如此。

萧军解救了萧红却也毁灭了萧红。他的背叛带给萧红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面对萧军的冷漠,想想那被送走的女儿,萧红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悲凉。

端木恭良能有勇气娶怀着萧军孩子的萧红结合,无疑是萧红生命中短暂的安慰,但是,这一次,萧红却又是以一个被侮辱被抛弃待拯救的孕妇形象走进男人的视野。战乱时期端木的自保,让萧红又饱尝了孤独和颠沛。与萧军的孩子在生下来第三天就夭折了,萧红的生命又一次经历了死亡的打击。也许这个时候她对生死已经麻木了吧。情感的打击,多年颠沛的生活让萧红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即使在病床上,她依然笔耕不辍,以平均一年10万字的速度在进行创作。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抗战,但她其实时刻关注着国家局势,在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弱小民众的同情。

所以,萧红绝不仅仅是一个有才华的命运多舛的女作家,她是当之无愧的有时代感的女作家。这一点,张爱玲是无法与她相提并论的。

在生命最后的时候,萧红凭借她与生俱来的文学才华,得到仰慕者洛宾基的陪伴。

萧红临死前的遗言是希望骆宾基帮她寻找送人的女儿,还有就是希望能葬在鲁迅的墓边。这样的遗言,着实让人唏嘘。

到死她放不下的牵挂是那个被遗弃的女儿,到死她才明白,在她生命中,唯一带给她温暖没有伤害的男性是鲁迅。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篇10)

没注意到这个电影3个小时这么长,我在下班后的晚上,一个人静静地观看。看了两天才看完。这部电影是讲萧红的生平,一位颠沛流离的女作家,一位文青圈非常有名的女作家,但我其实并不怎么了解她。偶尔瞟过她写的小说的名字,叫做《呼兰河传》,一看就没有兴趣。所以,我并不是被电影的主题所吸引,而是被主演汤唯所吸引。

看过她演的《命中注定》,电影,也是一部小众电影,浪漫爱情轻喜剧,并没有什么过人的电影。但我喜欢她的自然的神情,可以很骄傲,也可以疯狂,可以很不知所措,仿佛她的表情没有界限,随心所欲。而且,我很喜欢她的眼睛,很有神,会说话。

所以,我去看了她主演的这部《黄金时代》。

说实话,这并不是我通常爱看的电影类型。

我喜欢的是轻松的、简单的、明快的电影。有深度的电影,我看不来。

但是,这部电影,拖沓、冗长、缓慢、深沉,色调灰暗,人物命运悲惨。我竟然能够平静地看完,并且看得如痴如醉。这不可思议。

我很喜欢电影里,汤唯为萧红配的音,一字一句,清晰分明,不缓不急。想起有一次,一人写信说我的声音是清凉的。可我觉得,她的声音能够给我那种清凉的感觉。就像一脉清泉,徐徐流淌,不论环境如何变换,它依然是那样,总也不变。以亘古不变的姿态,穿越过时间的河流,敲击人心。

这也不太像一部电影,像一部纪录片,夹杂着小片段,夹杂着作家们断续的回忆。它常常从人物的生活片段,插入到某作家多年后的口述回忆,又从某些文字里穿越回到人物的生活,从人物的笔下穿越到另一段时光。颠来倒去,就像我们也常常通过影像、文字,穿越到不同世界、不同时刻去生活一样。

通过影片,我了解到了一些萧红写下的文句,真的是清新自然,毫不矫饰,让人读着很舒畅,很亲切。以一种缓缓的调子,让你步入她营造的世界里。

但是,影片并不主讲她创作的事,而是主讲她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知道是悲是喜的短暂人生。31岁的人生,何其短暂,然而,她却经历了那么多波澜壮阔——在人看来,可能主要是悲苦。但是在一段悲苦结束的时候,该是会用一点快乐来终结它,才算是一段的结束吧。就算那不是快乐,仅仅是平淡,在她一生悲苦的基调里,已经算是巨大的幸福了吧。所以,我还是称之为波澜壮阔。

她怀孕过两次,每一个孩子都是上一段爱情,或者男人的结束。那两个孩子的结局,就像她爱情的结局一样。第一个不知所踪,第二个冰冷死去。她的第三个男人,这次并没有孩子,而是她用自己的死来宣告了爱情的结束。

我也不知道,那些男人是不是爱她的。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看上去是那么温暖,体贴。但另外一些时候,又显得那么冷漠和残酷。

第一个,汪恩甲,在她年少无依,流浪落魄的时候接济了她,然而却在某一天悄然离去,留下她身欠巨款,身陷囹圄——欠了酒店的巨款,酒店把她关起来,准备等孩子出生后,再卖出去。

第二个,萧军,在她最苦最难的时候,爱上了她,给了她巨大的生活下去的希望,像灰暗生活中的一束阳光,他们都没有钱,一起住过没有被子的旅馆,那是在冬天的哈尔滨,外面是零下二十几度的温度,没法知道他们是怎样熬过来的,然而生活永远会给人机会,随着萧军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他们的生活逐渐改善起来,两个人小说方面的才华,也使他们慢慢地都有了名气。他们好像在一起很多年,但应该又不久,不过他们经历了很多,从萧红被关在旅馆里,两人为六百块巨款发愁,到逃出来后第一次拿到家教的钱到地摊下馆子,到结识鲁迅先生,再到后来慢慢生活舒适,再到萧军结识了年轻的程女士,到萧红去日本散心,萧军又和另一女士纠缠,萧红被接回来,两人一起在临沂生活,直到抗战爆发,萧红要搬到西安专心写作,而萧军决定留下游击,两人就此各自别过,分道扬镳。但在火车上分离时,又分明那么难舍。等他们再次在西安见面时,就是他们永远分手的时候。

第三个,端木,软弱而懦弱的男子——萧红这么说过他,在萧军和她分手,她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依然决定和她在一起,在她生病卧床的时候,为她削苹果,用嘴帮她吸脓血。看到这一画面的时候,其实我是恶心的。但又觉得这好像也是个有情有义的男子。不过,在逃去重庆的时候,他用了唯一的船票先走。在香港沦陷的时候,他也把钱塞到萧红枕头底下,准备离开。这些又让我迷惑。可能,他也是爱她的,只是更爱自己。而萧军,爱她,奋不顾身,但他的爱也并不唯一。汪恩甲,故事太短,我看不出来,写不出来,也许只是年轻软弱,难以承担,但是应该也爱过,不然为什么会在最开始接纳那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未婚妻。

所以,我也不知道萧红的一生,是喜是悲。她永远都能遇到爱她的人,但那个人又不是永远,她不是他们的全世界。

不过,我看到萧红身上,那种沉默寡言背后的坚强,生命的力量,不屈。每个时刻,看上去那么无望,生无可恋的时候,她从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认为生活中还有那么一点东西让她眷恋,我能看到她眼睛里那种生命之光。她挺着肚子,抽着烟,看见从楼下经过的小渔船,大声跟渔夫说:我是个孕妇,求您救救我。那么理直气壮。然后从二层高的小楼,沿着外墙的广告牌的铁杆攀援跳下。她挺着肚子,左右手各提一个大箱子,艰难又坚定地蹒跚前行,在看到船要开走的时候,努力跑了那么几步,却又在码头的木栈道跌倒了,她挺着肚子爬不起来。但我没有看到她流泪、号啕、绝望,她就那么静静地躺着,躺着,等着有人经过的时候,大声跟他说:你好,我是个孕妇,跌倒了爬不起来,您能帮帮我吗。她那时候很开心,终于有人来了,她依旧那么理直气壮,毫不委屈。

我挺喜欢她的,电影里的她。就远远这样看着的时候。

在现实生活中,我恐怕还是难以接受这样的朋友吧。执拗,太敢作敢为,离经叛道。

好在,我可以只喜欢电影里和文字里的她。就是这么任性。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收藏]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简短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剧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观看作品的时候,我沉浸其中感触良多,我们会在生活不是永远相似,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观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收藏]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简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一)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过着连平民百姓都不如的生活,他本可以接受家长所定下的亲事,过上那时平凡百姓该有的生活,可是离家出走依旧成了他最后的选择,他不甘就这样任人摆布,她不愿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结果。他,就是萧红。

在小旅馆仓库中蹉跎度日时,萧军曾问萧红,你现在自杀的理由很充分,你为什么还要活着,萧红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萧红口中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自然是旧时的封建制度。萧红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平凡,他想凭自己、凭手中的笔杆子帮助千万受到旧制度迫害过的女性!当时的萧军也是为萧红的过人的才华,以及他的魄力所动容吧。

但是魄力归魄力,才华归才华,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终究是可悲的,女人的可悲不仅来自于当时的人们的腐朽思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人的感情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就足以击垮他们。

女性生来便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罢。

现在人们口中时常会出现女强人”这个词,女强人,不过是在情感控制上更胜一筹,他们的本质与其他女性一样,他们外表如刺猬般,气焰咄咄逼人,内心实则没有因为外表而改变一丝一毫。

从古至今,女性不应该因其某些不足而被区别对待,他们本就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二)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三)

王小波是个幸福的人,我觉得,尽管他自己可能不这么认为在他那个时代,大多是浑浑噩噩的人,被战乱、苛政和艰难困苦的生活消磨着心智,吸干了骨血。诚然,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只不过换成了娱乐、阶层和信息茧房。

我时常觉得,我依然有着上一代的影子,越向着太阳,影子的痕迹越明显。这大概也印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多明哲保身,刺头死的死残的残,学会了做绵羊的人得以活命,把这种行事方式贯彻了一生,温顺的基因便传了开来。

我也是这个时代的农民,不敢离开自己的工位,每日上班下班,重复地铁窗外的风景,与我的祖辈在耕作多年的田间踱步,期盼聊以糊口的收成一样并无二致。

我经常会不切实际的幻想,脑海中翻涌着酣畅淋漓的情节,而主角就是我自己,幻想以后的快意的生活和得体的工作,地铁上,被窝里,工作时,我被这些突发的美好幻象挟裹着,在某个时刻蓦然清醒过来,发现自己仍处在现实的枷锁之中,心中就莫名的失落,唐诗里的忧愁似乎与我的不同。守在乌托邦的门外,想透过氤氲看清里面的东西,目光却怎么也穿越不了迷离的雾气。

看过那些情节,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才明白做出不一样的事情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看过一句话:“他时常回忆起1995年第一次来中国。

从武汉到宜昌,再辗转巴东,在神农溪,9名纤夫拉着竹筏前进。他说:那些纤夫中可能就有另一个比尔·盖茨,但他出生在这,命运便锁在河岸”。读后感·这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也是悲哀,拼搏的种子在发芽前便被环境腐蚀糜烂,也更能显出不一样的想法的稀少和珍贵,我也是纤夫中的一个,不甘被缚在原地,王二便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缺失的.从来不是天马行空和梦人呓语,也不是越过舒适线的勇气,而是迈出几步后不被干扰的坚持,太多一蹴而就的想法在我身前累积成一堵高墙,我得想办法打破或者越过它。

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夸下海口,三天热度,希望能坚持久一些,给我和她一个交代。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四)

三个小时,不觉得长,身为写作者,在《黄金时代》里看到的,是让我喉头为之一热的命运关键词:相遇。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中国,那青春中国,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动乱、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平、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五)

和民国时代的林微因、张爱玲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相比,萧红更像是一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蝼蚁。她这一生,与之有关联的词语大约是:贫困、凄苦、孤独、疾病和短命。19岁离家出走,未婚先孕,而后又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认识了萧军,她的命运和创作都走向了一个高度,可这也是造成后来他们感情破裂的潜伏因素。

萧红的作品大概是最近几年才被发掘和重视的。读得不多,最初独到的是《呼兰河传》,大学时候读的,具体讲些什么也大都忘却了。现在了解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也是继《生死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了。那个时候记得萧红也是因为“二萧”的缘故吧!总觉得志同道合的文人之间能有这样的结合,总该是一件浪漫,志趣相投、互相爱慕,一起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林荫小道上,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晚饭之余,相互捧一本喜欢的书,或相互交流、或各自阅读,烛台上一闪一闪的小火苗调皮地跳着舞,不停地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舞姿,像是为他们配乐。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里跳着爱情的华尔兹……这才是想象中的“二萧”的爱情。

真正了解过之后,才明白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却也是怡然自得,自有一份文人的默契和傲骨支撑着他们度过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后来的东京、武汉、延安、重庆、到最后病逝于香港,萧红短暂的一生漂泊了这么多地方。直到最后,她还是她,任性的她、自我的她、敢于斗争的她、满腔才华的她。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们,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好像也只有张爱玲、林徽因、丁玲他们了,萧红的价值是近几年刚刚被发掘的。我想这是时代的选择吧!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贫困的状态,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所以张爱玲才会被赋予“小资”的称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萧红的作品描绘的贫穷、寒冷和饥饿,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拼命摆脱的,所以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太快了,意识到我们应该真正地把文学的精华展示给世人看,慢慢地,萧红的文学地位开始上升了。

萧红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她有天生的写作才能以及后天的笔耕不辍。她的才气、文笔绝对不亚于家喻户晓的张爱玲,可是在文学史上却并没有的到应有的地位。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热爱萧红作品的人的悲哀。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萧红和三毛拿来对比。她们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随性洒脱的性格是十分相像的,可他们却是不同的人,萧红经历了凄惨的人生境遇却从来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活得坚强而自我。三毛失去了最爱的荷西,但她还有爱她的家人朋友,可是她却选择了去黄泉奔赴亡夫。从这点来看,萧红是胜过三毛的。可是就作品传达出来的声音来看,三毛传递的更多的是爱和自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可萧红的作品大多描写饥饿和贫穷、传递的更多的是负面能量,这样看来三毛倒是略胜一筹了。可热爱生活的人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再被生活遗弃的人却勇敢地活下去和命运作斗争。这些没有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只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两个闪亮的灵魂。都应该是我们所学习和敬仰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观后感范文:高三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


看完了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被编剧李樯的台词功底折服,他的台词不惊艳、不寡淡,恰到好处地还原了印象中萧红的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1

作为一个天才女作家,萧红注定了要和张爱玲一起被谈论的。

张爱玲18岁的时候发表《我的天才梦》,对自己除了文学天赋外一无所有的人生进行了深刻反省,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早早的意识到自己除了天才梦之外,有的只是天才的乖癖缺点,世人不会原谅她,所以她选择了避世隐居。晚年的张爱玲深居简出,连作品获奖,也没有去领,只是拍了一张照片寄过去,照片上有非常醒目的“金日成昨猝逝”字样。半年后,张爱玲收拾好自己的一切,躺在寓所的行军床上安静去世,几天后才被发现。

张爱玲真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走完了贵族般气定神闲的一生。用后人亦舒的话来说:吃相好看。

上面的这些话是我在看完《黄金时代》之后领悟的。

因为萧红,实在有违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基本修养。她的一生,缺少自省和克制,只活了短短31年,却处处碰壁,吃相难看。

萧红短短的一生经历了4个男人,都以遇人不淑黯淡收场。第一个是陆哲舜——萧红的表哥,萧红和他私奔的时候他已结婚,很快他们就受不了没有经济来源的日子,各自回家。表哥回到老婆那里,大概没怎么受罪就被接纳,萧红却回到自己的未婚夫汪恩甲那里!只得到7个月的收留,最后挺着大肚子被遗弃在旅馆里,欠下巨额债务。这时候的萧红才20岁。

张爱玲当年错爱胡兰成,也是青春年少,不过24岁。张爱玲最后也被胡兰成抛弃,并且为他背负了骂名。但是,人们怜惜张爱玲,觉得她是“无瑕白玉遭泥污”,是胡兰成配不上张爱玲。因为张爱玲心高气傲,胡兰成是她从成千上万人中挑选出来的才子,他懂她,欣赏她,也给过她神仙眷侣般的日子,所以后来胡兰成落魄后,张爱玲还愿意接济他,而后优雅地转身离开。

萧红后来又遇萧军和端木蕻良,她总是饥不择食,飞蛾扑火,不愿意反省自己的人生,所以每段感情都是遇人不淑,草草收场,这也极大地消耗了她生命的能量,使她过早地凋谢。

电影《黄金时代》还有一个细节:萧红认识鲁迅后,经常到鲁迅家里去,有时候仅仅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一坐就是半天。鲁迅身体不好需要静养,许广平家务繁杂无暇招呼她,她就那样一个人在鲁迅家转悠,许广平心里不舒服又不好说什么。

这个细节,交待了萧红被人讨厌的根本原因。

你年轻,你有才华,你会写点东西,你长得还算漂亮,你就觉得别人帮助你是理所应当的吗?

许广平难道不曾是文艺女青年?为什么她在剧中忙着柴米油盐,忙碌得像个邻家大婶?今天的人们很尊敬许广平,因为感激她温暖了鲁迅人生中最后的十年,鲁迅死后她也一直寄钱给朱安。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女文青甘心为了鲁迅洗手作羹汤,系着围裙,择着菜,哄着孩子,放下了琴棋书画酒诗花,一心惦记柴米油盐酱醋茶。她的爱掷地有声,有如黄土般朴实厚重,是让人敬重的。

作为一个伪文青,我一直认同林语堂的一句话:“我看人行径,不看人文章”。在丰衣足食的年代,或者饥寒交迫的年代,我们写点文字,记录一段人生,暂时蝉蜕于浊世,更厉害一点的变成一个作家,以文字为生,但这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才能。世上有多种才能,会做饭,会养花,会弹琴,会下棋,会摄影……写字不过是其中一种,实在没必要抬得太高。无论是否愉悦大众,我们都有更要紧的事情去做,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不要变成他人的负累。

生活才是目的。一个人可能不会写文章、不会美术、不会音乐,这都不妨碍他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努力生活,克制反省,一样可以活得有尊严,活得有底气,活得有滋有味。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2

没注意到这个电影3个小时这么长,我在下班后的晚上,一个人静静地观看。看了两天才看完。这部电影是讲萧红的生平,一位颠沛流离的女作家,一位文青圈非常有名的女作家,但我其实并不怎么了解她。偶尔瞟过她写的小说的名字,叫做《呼兰河传》,一看就没有兴趣。所以,我并不是被电影的主题所吸引,而是被主演汤唯所吸引。

看过她演的《命中注定》,电影,也是一部小众电影,浪漫爱情轻喜剧,并没有什么过人的电影。但我喜欢她的自然的神情,可以很骄傲,也可以疯狂,可以很不知所措,仿佛她的表情没有界限,随心所欲。而且,我很喜欢她的眼睛,很有神,会说话。

所以,我去看了她主演的这部《黄金时代》。

说实话,这并不是我通常爱看的电影类型。

我喜欢的是轻松的、简单的、明快的电影。有深度的电影,我看不来。

但是,这部电影,拖沓、冗长、缓慢、深沉,色调灰暗,人物命运悲惨。我竟然能够平静地看完,并且看得如痴如醉。这不可思议。

我很喜欢电影里,汤唯为萧红配的音,一字一句,清晰分明,不缓不急。想起有一次,一人写信说我的声音是清凉的。可我觉得,她的声音能够给我那种清凉的感觉。就像一脉清泉,徐徐流淌,不论环境如何变换,它依然是那样,总也不变。以亘古不变的姿态,穿越过时间的河流,敲击人心。

这也不太像一部电影,像一部纪录片,夹杂着小片段,夹杂着作家们断续的回忆。它常常从人物的生活片段,插入到某作家多年后的口述回忆,又从某些文字里穿越回到人物的生活,从人物的笔下穿越到另一段时光。颠来倒去,就像我们也常常通过影像、文字,穿越到不同世界、不同时刻去生活一样。

通过影片,我了解到了一些萧红写下的文句,真的是清新自然,毫不矫饰,让人读着很舒畅,很亲切。以一种缓缓的调子,让你步入她营造的世界里。

但是,影片并不主讲她创作的事,而是主讲她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知道是悲是喜的短暂人生。31岁的人生,何其短暂,然而,她却经历了那么多波澜壮阔——在人看来,可能主要是悲苦。但是在一段悲苦结束的时候,该是会用一点快乐来终结它,才算是一段的结束吧。就算那不是快乐,仅仅是平淡,在她一生悲苦的基调里,已经算是巨大的幸福了吧。所以,我还是称之为波澜壮阔。

她怀孕过两次,每一个孩子都是上一段爱情,或者男人的结束。那两个孩子的结局,就像她爱情的结局一样。第一个不知所踪,第二个冰冷死去。她的第三个男人,这次并没有孩子,而是她用自己的死来宣告了爱情的结束。

我也不知道,那些男人是不是爱她的。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看上去是那么温暖,体贴。但另外一些时候,又显得那么冷漠和残酷。

第一个,汪恩甲,在她年少无依,流浪落魄的时候接济了她,然而却在某一天悄然离去,留下她身欠巨款,身陷囹圄——欠了酒店的巨款,酒店把她关起来,准备等孩子出生后,再卖出去。

第二个,萧军,在她最苦最难的时候,爱上了她,给了她巨大的生活下去的希望,像灰暗生活中的一束阳光,他们都没有钱,一起住过没有被子的旅馆,那是在冬天的哈尔滨,外面是零下二十几度的温度,没法知道他们是怎样熬过来的,然而生活永远会给人机会,随着萧军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他们的生活逐渐改善起来,两个人小说方面的才华,也使他们慢慢地都有了名气。他们好像在一起很多年,但应该又不久,不过他们经历了很多,从萧红被关在旅馆里,两人为六百块巨款发愁,到逃出来后第一次拿到家教的钱到地摊下馆子,到结识鲁迅先生,再到后来慢慢生活舒适,再到萧军结识了年轻的程女士,到萧红去日本散心,萧军又和另一女士纠缠,萧红被接回来,两人一起在临沂生活,直到抗战爆发,萧红要搬到西安专心写作,而萧军决定留下游击,两人就此各自别过,分道扬镳。但在火车上分离时,又分明那么难舍。等他们再次在西安见面时,就是他们永远分手的时候。

第三个,端木,软弱而懦弱的男子——萧红这么说过他,在萧军和她分手,她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依然决定和她在一起,在她生病卧床的时候,为她削苹果,用嘴帮她吸脓血。看到这一画面的时候,其实我是恶心的。但又觉得这好像也是个有情有义的男子。不过,在逃去重庆的时候,他用了唯一的船票先走。在香港沦陷的时候,他也把钱塞到萧红枕头底下,准备离开。这些又让我迷惑。可能,他也是爱她的,只是更爱自己。而萧军,爱她,奋不顾身,但他的爱也并不唯一。汪恩甲,故事太短,我看不出来,写不出来,也许只是年轻软弱,难以承担,但是应该也爱过,不然为什么会在最开始接纳那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未婚妻。

所以,我也不知道萧红的一生,是喜是悲。她永远都能遇到爱她的人,但那个人又不是永远,她不是他们的全世界。

不过,我看到萧红身上,那种沉默寡言背后的坚强,生命的力量,不屈。每个时刻,看上去那么无望,生无可恋的时候,她从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认为生活中还有那么一点东西让她眷恋,我能看到她眼睛里那种生命之光。她挺着肚子,抽着烟,看见从楼下经过的小渔船,大声跟渔夫说:我是个孕妇,求您救救我。那么理直气壮。然后从二层高的小楼,沿着外墙的广告牌的铁杆攀援跳下。她挺着肚子,左右手各提一个大箱子,艰难又坚定地蹒跚前行,在看到船要开走的时候,努力跑了那么几步,却又在码头的木栈道跌倒了,她挺着肚子爬不起来。但我没有看到她流泪、号啕、绝望,她就那么静静地躺着,躺着,等着有人经过的时候,大声跟他说:你好,我是个孕妇,跌倒了爬不起来,您能帮帮我吗。她那时候很开心,终于有人来了,她依旧那么理直气壮,毫不委屈。

我挺喜欢她的,电影里的她。就远远这样看着的时候。

在现实生活中,我恐怕还是难以接受这样的朋友吧。执拗,太敢作敢为,离经叛道。

好在,我可以只喜欢电影里和文字里的她。就是这么任性。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3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____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4

影片末尾,骆宾基嚼着糖果,看影片的我恰好也嚼了一颗奶糖——是无心的巧合。可,瞬间让我感到,似乎他在冲淡萧红逝去的哀伤,我在咀嚼萧红一生的滋味。我嚼着嚼着,发现我是羡慕她的一生的。

原谅我先说些影片之外的事情。学生孤陋寡闻,看到这部影片才知道曾经有那样一个年代,由此不禁让我怀疑现在所处的时代,谁能不分物质和精神的回答我一下,现在我们的状态,究竟称得上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暂且将这个问题的无解归咎于十年的战乱吧......

平复一下心情,说回电影。我很喜欢电影中的叙事方式,整部影片虽然看起来很散,但是始终让人感觉像是谁家烹饪了美馔,一缕香气贯穿始终,而这食材竟是萧红短短的黄金岁月;也像点了一根熏香,一缕味道从影片开头缠缠绕绕,一直到影片结尾,而香炉内燃的也是萧红31年的黄金时代。

看完影片后我心里一直反复问自己:萧红的一生惨吗?如果我是萧红死后空中一缕没有散去的魂,一直停留在那里,反复看自己30年短短的一生的话,我是满意的。而且作为我自己,我是羡慕的。我羡慕她请大家吃冰时,不用找零时的气魄,相比要为生计所烦恼,计划着剩下的钱怎样度日,这么的随遇而安是多么畅快的一件事啊,当时内心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腌臜。入世的想法或者俗世的想法在这种生活心态面前是多么的自卑不堪!

我羡慕他们的爱情思想,丁玲的出现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近有一步的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开头提出那样的疑问。原来人的思想早就开化过的甚至比现在还要开化的,可是我们却又足足牺牲了几代人,几十年,才又达到今天的时代。我曾经感觉到的时代进步,我曾经感觉到的思想提高自由解放,难道从来都不是进步吗?我把这样的疑惑说给了我妈,我妈说就像时装流行一样,兜兜转转我们又觉得几十年前的衣服好看了。面对历史,某种意义上我们好像不是在前进,某些方面我们也好像不是历史学家所说的螺旋式上升。

萧红的一生短吗?在我心中是不短的。如果我活到90岁,我是会羡慕她的,如果萧红活到90岁,她也会羡慕只活到30岁的自己的。30岁,像一朵刚绽放完成的玫瑰,你还看不出它在流失水分,它就彻底消失在了你的面前,给你留下的全是她美好的样子。如若没那么干脆,凋落的花瓣,残枯的枝叶,都是要给人添麻烦的。

影片中鲁迅说,对于幸福,人们只能回首过去,或者看向只有死亡坟墓的未来,他也诘问,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今之视昔,犹如后之视今,年年岁岁,虽时代流转,但烦恼相同,我们都困惑于生命之意义,抱怨生活之艰辛,有时候慨叹活着的虚无却又充满着对活的渴望。

复杂又矛盾,人是这样,萧红的一生也是这样。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5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讲述了作家萧红悲惨的一生。以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讲述完了她的一生,让世人了解了萧红。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沉浸在他们的悲欢离合中,让我深有所感。

萧红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中。在这个家里,萧红感觉不到爱,唯有祖父十分疼爱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萧红的祖父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流而怠慢她的学习,亲自为她讲解文化知识。正因如此,萧红才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可好景不长,一九二九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第一次饮了酒。那年,她刚十八岁。

随后,萧红举家迁往她的老家。萧红不久后又和表哥私奔。后来又投靠她的未婚夫,在一家旅馆内产下一子,送人不久后死亡。而她的未婚夫也不见了踪影。

后来,萧红的才华横溢,让一家报社的人慕名而来,而他的第一个丈夫萧军,也因她的才华而与她在一起。但萧军的心眼却很小,在一次聚会中,几个朋友夸赞萧红天赋极高,连萧军都有所不如时,顿时让他妒心大起,从此便和萧红日渐疏远。当意识到之后,萧红问他:“如果我没有你所期待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他回答说:“怎么会呢?”虽然嫉贤妒能乃人性之常情,但如萧军这般妒到自己妻子身上的,说实话我第一次见。

而萧红的才华也同样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青睐,鲁迅先生曾多次邀“二萧”到家中做客。他们间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

萧红在与第二个丈夫端木蕻良在一起后,产下了他与萧军的孩子。在这之后不久,便染上了肺结核,在重庆辗转多家医院后去世,享年31岁。

尽管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她的作品会像星辰一般,发出耀眼的光辉,永远被世人铭记。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通用


在生活中有空看一看电影已经是很习以为常的事情,很多人都是从喜欢开始,然后再慢慢的去接触这部作品,为了充分增进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就需要赶紧认真的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不仅可以记录我们的心得,而且可以增强我们的共情能力。如何为自己撰写作品观后感提供灵感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别编辑了“《黄金时代》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1)

和民国时代的林微因、张爱玲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相比,萧红更像是一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蝼蚁。她这一生,与之有关联的词语大约是:贫困、凄苦、孤独、疾病和短命。19岁离家出走,未婚先孕,而后又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认识了萧军,她的命运和创作都走向了一个高度,可这也是造成后来他们感情破裂的潜伏因素。

萧红的作品大概是最近几年才被发掘和重视的。读得不多,最初独到的是《呼兰河传》,大学时候读的,具体讲些什么也大都忘却了。现在了解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也是继《生死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了。那个时候记得萧红也是因为“二萧”的缘故吧!总觉得志同道合的文人之间能有这样的结合,总该是一件浪漫,志趣相投、互相爱慕,一起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林荫小道上,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晚饭之余,相互捧一本喜欢的书,或相互交流、或各自阅读,烛台上一闪一闪的小火苗调皮地跳着舞,不停地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舞姿,像是为他们配乐。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里跳着爱情的华尔兹……这才是想象中的“二萧”的爱情。

真正了解过之后,才明白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却也是怡然自得,自有一份文人的默契和傲骨支撑着他们度过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后来的东京、武汉、延安、重庆、到最后病逝于香港,萧红短暂的一生漂泊了这么多地方。直到最后,她还是她,任性的她、自我的她、敢于斗争的她、满腔才华的她。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们,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好像也只有张爱玲、林徽因、丁玲他们了,萧红的价值是近几年刚刚被发掘的。我想这是时代的选择吧!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贫困的状态,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所以张爱玲才会被赋予“小资”的称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萧红的作品描绘的贫穷、寒冷和饥饿,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拼命摆脱的,所以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太快了,意识到我们应该真正地把文学的精华展示给世人看,慢慢地,萧红的文学地位开始上升了。

萧红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她有天生的写作才能以及后天的笔耕不辍。她的才气、文笔绝对不亚于家喻户晓的张爱玲,可是在文学史上却并没有的到应有的地位。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热爱萧红作品的人的悲哀。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萧红和三毛拿来对比。她们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随性洒脱的性格是十分相像的,可他们却是不同的人,萧红经历了凄惨的人生境遇却从来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活得坚强而自我。三毛失去了最爱的荷西,但她还有爱她的家人朋友,可是她却选择了去黄泉奔赴亡夫。从这点来看,萧红是胜过三毛的。可是就作品传达出来的声音来看,三毛传递的更多的是爱和自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可萧红的作品大多描写饥饿和贫穷、传递的更多的是负面能量,这样看来三毛倒是略胜一筹了。可热爱生活的人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再被生活遗弃的人却勇敢地活下去和命运作斗争。这些没有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只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两个闪亮的灵魂。都应该是我们所学习和敬仰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2)

位俊陶

生活的足迹,在我们辉煌的时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挣扎、咆哮、伤心,快乐这都是生活的节奏……

天空,你在对谁微笑?晨曦,阳光微微探出头了,小鸟就像定时的闹钟,趴在我的床前,那声音清脆而动听!我眯着双眼,迟迟不愿起来,窗台前的花也微笑着对我开放,我乐坏了,起来了!打开门窗,透心凉的风,微微抚摸着我的脸颊,似乎这一天的希望也顺着光滑的脸蛋升向天空。

我在对希望微笑。

天空,你在对谁微笑?中午十分,忙碌的人们,大街上,小吃店,公司里的上上下下,来来回回的穿梭着。我也不甘示弱,走在路旁用麻木的表情来掩盖内心的烦躁!虽然今天是星期天,可是我爸的工作,我妈的唠叨更可怕的是我的学习都应接不暇……可还是心甘情愿的消除了心里的烦躁。出门看看大街小巷的人们忙忙碌碌这不是也挺好,这才有生活的节奏。

我在对静心微笑!

天空,你在对谁微笑?午后,慵懒的我在狂吃中停歇,回到自己的书房打开扉页静下来读书。突然,看到了一个非常显眼的词——“时间”,才发现时间过的好快好快,这一天好快好快——

我在对珍惜微笑。

天空,你在对谁微笑?夜晚,红色的太阳慢慢落下山头。时间也好似停在了这一瞬间,又好似过得太快,一股脑把黑暗给了我。无奈之下只好把我的“小桔灯”打开,微弱的灯光使我变得好不自然,可就是那晚的灯光给了我在孤独的黑夜一丝温暖!好难熬——已经1点了,外面黑乎乎一片,不过我要坚持一点再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胜利的曙光。

我在对坚持微笑。

终于,天刚刚亮,也被人称作黎明,可就是这一点点光亮给了我再次燃烧的希望,有这样一句话——往往坚持一天一夜,却在黎明前死去,还好我还在……

我会永远铭记这一天!花还在慢慢散发香味,弥漫了我的心扉……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3)

《黄金时代》是主角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时代,也是那个人人迷惘孤单找不到方向的年代的代称。

最值得深思的是伟大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

初读像流氓骗了少女;再读,像少女爱上了流氓;

再读像少女变成了流氓;再读又像流氓的相亲相爱;再读又像高级流氓的各自安好,如此这般,多么可贵。

有性,有情,有志,有趣,有始,有终,有欲,有愿,有行,有幸,有规。

王二的流氓气和痞气里包裹着细腻纯真美好的灵魂,正如他有着丑陋的性器官同时有着修长灵巧的双手,它们各自受着男人两个大脑的支配。他看懂时代的不堪又无力改变,貌似苟活实则一直清醒,甚至以自嘲与沉默玩着与环境幽默的对抗。

他不放弃活在当下的每一次快乐,这个快乐的表象是荷尔蒙旺盛支配的男欢女爱,内里则是对黑白混淆众生皆苦的世道的挣扎。

我没有权利选择被世道和众人怎么对待,但我有权利选择我的快乐和快乐的方式,谁也夺不走,谁也管不着。

陈清扬的知识,高冷,优雅,美丽,全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界的认知里被随意蹂躏与践踏,她一直被流言强暴,她的孤单是一种哀鸣。

她被王二洗脑今朝有酒今朝醉,却不是一种破罐子破摔,反而是觉醒,不负时光不服输的觉醒。

她这样的女知识分子当然是鄙薄苟且之事,不会认同无爱而性的,然而她的佩刀行事,在批斗会上的配合和每一次会后的疯狂,都像是泥淖里无法游动的白天鹅在声嘶力竭的哀鸣,表达自己的存在,也表达自己仍认得出自己。

她所有的世俗道德观定义的灵性与贞洁,被她自己亲手摔碎,却在重复的男女之事里一再升华。

正如她最后的交代材料,一字不改:她爱上了能证明她的清白与存在的王二。爱,与搞破鞋,绝不可能同日而语。她终于明白自己的意义,于是从污泥中开出清雅的莲。

小说结构严谨,白描感的文风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素净又肃穆的味道,文末最后的交代材料再次掀起故事的高潮:白色冰雪女王般的陈清扬带上堕落的黑点更加丰富立体。

本就是二赖子,黑色王二的灵魂却是不染于世的洁白,二人如同道家黑白双鱼的交汇,构成了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任谁也无法割裂的圆满,不论时光荏苒,时空仍然……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4)

1911年6月1日,在黑龙江呼兰城的一个在财主家族,一个女孩出生了,她就是后来的女作家——萧红。

虽然出生在财主的家族,但萧红过得并不幸福,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冷酷无情,只有在祖父那里才能感受到温暖的爱。

20年后,父亲为萧红定下了一门婚事,但萧红对这门婚事并不认可,于是她和表哥连夜逃走了,后来表哥抛弃了她,她只好回家了,而家人并不欢迎她,无奈之下,她投奔了她当年背叛过的未婚夫汪恩甲,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萧红,汪恩甲也抛弃了萧红。此时,萧红身怀有孕被困在旅馆,她写信给报馆求救,从此认识了萧军,二萧情投意合,他们之间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最后两人却真正做到了相爱相杀。

几年后,因战事,二萧永远分开了,后来,萧红与端木蕻良结了婚,直至萧红去世。

萧红在困难时,她会去找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于萧红也是亦师亦友。鲁迅先生十分欣赏萧红的才华,因此萧红更愿将鲁迅先生当作她的挚友,正因为鲁迅先生对萧红的鼓励,才让她鼓起勇气,继续走下去,走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那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都来源于她那苦难的生活,她的一生是短暂的,是悲惨的,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她的文学造诣。

萧红在写作上与出了她的黄金时代,但在生活上却是悲悯的,令人同情的。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像萧红说的,“只因我是个女人”。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5)

韩璐瑶

一颗流星滑过星空,我抬头想望,心里不禁暗然神伤。

空空如也的大沙漠,只有我在努力挣扎,我这颗渺小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扭动着身子。微微地探出头来。才知道,这世界是多么可怕!

是拼搏?是放弃?但是在两者之间我并没做出判断。只是像羽毛,风吹到哪,就瓢到哪。我真的害怕,我这棵微不足道小草儿,是否能给我所在的这片无边无际的沙漠增添色彩,但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想法。我这弱小的草儿何时能展现呢?屡次地失败,击败了我柔弱的心灵。轻轻抚着自己流下的泪水,才发觉自己在这世界的意义是多么的渺小!难道这就是我生命的意义吗?

“拼搏吧!”我在心里默念。

但是我又有何种力量来助我一臂之力呢?没有吗?又好像有一点儿?矛盾交织在我的心头。恶劣的环境阻挡了我的生长,但又炼就了我坚强的品格。力量到底来源于何处,我也全然不知。我也曾多次思考过,反省过:“要不就去试探试探?”但都被我的胆怯所丢去。这天这个念头重复在我耳边,我想去忘记,但它又卷土重来。终于我下定决心,我要试试!

背负着一切,带着我重燃希望的火苗,准备与这世界拼比到底。我扭扭身子,挺直了腰杆,就像拔高了一节,才发现我这株小草力量不大,但一定能改变沙漠!于是我祈求风儿帮我在沙漠中拨下种子,希望小溪流向这里。终于我看见了一株小芽,那是多么圣洁啊。在这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这就是唯一!努力汲取营养,愿背负一切来到这片沙漠上。

这时,我轻抚眼睛,流下让我刻骨铭心的眼泪,甜甜的。望着这片早已变绿的“沙漠”才知道,我活在这世界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启迪!

一颗流星划过天空,映衬着紫蓝的星空。一束金光闪去,充满希望!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6)

敬雨桐

“叽叽喳喳”的叫喊中偶尔掺着几声悦耳的蝉鸣,溪水又划过了几块光滑的石头,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花瓣上,我依旧懒懒地趴在花蕊中央。

轻风抚过,连带着我身处的花朵微微一摆,我便陷入了一片粉尘之中。第几个白昼了呢?或许是第几十个罢,想起我刚刚降生时的兴奋激动,心里不由一阵苦涩……那段时间,我下过多少个决心,要努力成长,长成这片林子里最美丽的枯叶蝶,但真是应了那句“怕什么来什么”,都这么久了,我除了身体又被那些可口的叶子养圆了一圈,便再无什么收获了,这时,我看到一只飞过的白鸽,心里忽然又涌现了许多力量:我定要似那白鸽,自由翱翔!

花朵轻摇,连带着我身处的花蕊一齐倒下,它便跌进了一注露水之中,我闭上了眼,忽然觉无虚弱,刚刚那股力量早已消失得不见踪影,我依然觉得希望如此渺小,身体早已被露水染透,我却不想出来——返难徊的清凉令我无法留连。那一瞬我竟在想:就如此罢,这样也好,做为一只毫无用处的毛毛虫,每日过着坐吃等死的日子,这时,一阵狂风猛然掠过,我睁开眼一瞧,只瞅见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哦,原来是一只色彩鲜艳的鹦鹉。我望着那鹦鹉,心中的无力感顿时消散,我定要似那鹦鹉,灿烂夺目!

周身一凉,连带着我身上的水珠,都偶然浮在了空中,糟了!我一惊,猛然明白过来我现在的处境:我被一只秃头鸟叼在了口中!但我还没实现自己的愿望呀!我心里着急,身体也扭动地越发厉害,但仍无济于事。这时,那秃头号鸟不知着了什么邪,“啪”地松开了嘴,扔下我跌跌撞撞地换了个方向往林子深处飞去,我感觉自己慢悠悠地落在一片叶子上。我紧闭双眼“倏”地开,有一种劫后还生的庆幸。我趴在那片叶子上回想着刚刚,更加坚决地肯定:我一定要变成那最美的蝶!

我会努力的,努力成长,努力伸展我的身体,努力张开我的双翅!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7)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8)

三个小时,不觉得长,身为写作者,在《黄金时代》里看到的,是让我喉头为之一热的命运关键词:相遇。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中国,那青春中国,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动乱、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平、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9)

电视有点播功能,也是极好的。每天一部电影,今天的是《黄金时代》。看之前并不知道讲述的是萧红的故事,看介绍以为是部普通国产文艺片,但开片就挺吸引眼球,一个只活了31岁的女人,一段勇敢的逃婚和大胆的爱,再一些文艺的诗,慢慢知道,贯穿全片的那个人是只有所耳闻过的萧红,也对这样一个人产生了些好奇。不得不承认,挺不会欣赏艺术。至今看了两部许鞍华的片子,都有打盹,中间部分有些遗漏,不过不影响整体感受。这样一个女人,给我的震撼还是极大的,忍不住百度了下萧红的生平。更愿意理解成共经历过四个男人,而且在那个时代,倒不觉得是放荡。与已婚中学同学的同居,到与未婚夫汪恩甲经历的一年多,再与萧军的命中注定、共同创作和相念一生,到最后的与端木蕻良共结连理走完余生。给我印象,这是一个敢于抛开世俗尊崇自己内心,有想法有才华,善良正义,经历过贫苦与富足,孤苦的女人。用了很多对我来说极少用的赞美人的词语,除此也不完全认同,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也不能作过多评价。短暂却也精彩的一生,羡慕的是她的创作热情,留下很多好文。一个人活着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一些东西,却可以长久地流传再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也便是文学与各艺术于人类最大的意义了吧。曾经说过,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也许碌碌无为的人健康无病地活了很久,也许给你一身才华的同时,却也收走你一部分健康或是其他。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即便不是大环境下需要的主旋律。

戏里,每个人物都很深刻,不过每个都细说就有些不大合适了。正如这片长,导演也是没法再剪了吧,剪哪儿,都会不合适。一个个小小的人物,一份份小小的信念,一点点小小的努力,构成了一个黄金时代。

最后以片中丁玲对萧红的回忆和另一段话收尾吧。

她说的话是很自然而率真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许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了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吭地,就拖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10)

李沫瑶

还记得,夕阳中,和煦的微风扫过你的脸颊,你缩着眼泪,动情对我说,说我要更加努力,更加努力把你的家园装扮地“更美”。

你说你不喜欢蓝的天空,于是我轻轻把手一挥,把蓝天染成深深的——灰色。

原本,天上的云儿像一个个绵花轻柔,夕阳中,给它们抹上火红的颜色;太阳高高地悬在头顶,为万物镀上一层金边;空中排成“人”字形的大雁,悠闲地飞过云顶……我轻轻地把手一挥,天空瞬间化为灰色,死气沉沉的灰色,毫无生机的灰色,悠闲的云儿立刻垂下头号,沮丧地从灰天中退出;太阳也害了羞,捂着脸悄悄退出;大雁们紧张地扇动起翅膀,逃离了。这时,你的脸颊上露出了笑容,拍手说:“你真好!继续努力!”我加把信念。

你说你不喜欢盛开的花儿,于是我用画笔轻轻一描,把鲜艳的花瓣绘成了干巴巴的样子。

原本,我看到过成千百的花儿,在小溪旁,石桥边争奇斗艳的开着,像眼睛在望着我;像星星,眨呀眨的,一阵微风吹过,它们伸伸懒腰,享受着美好,感受着幸福,一滴露珠滴到它们的娇小的头上,只见花儿用柔嫩的小手轻轻一拂,让自己的每一处都感受着清凉……我用手中的画笔轻轻一绘,美丽的花朵瞬间枯萎,淡紫色的花瓣变成枯黄的颜色,你垂下头号,弯下佝偻的腰,花瓣从花苞一片片凋落……这时,你的脸颊上露出了笑容,拍手对我说:“你真好!继续努力!”

你说你不喜欢澄澈的小溪,于是我轻轻吹一口气,为小溪添上一层黑色的薄纱。

原本,小溪中,鱼儿在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蹦跳着,时不时吐出几个水泡,的水藻随着水流轻轻飘动,向小溪中投进一块石头,水面映起一圈圈波粼,不断扩大、扩大……我轻轻一吹,溪水变为了黑色,小鱼儿立刻翻起白白的肚子浮在水面,水藻立刻变为“黑藻”水也搅不动了。这时,你看你的脸颊上露出了笑容,拍手对我说:“你真棒!继续努力!”

夕阳下,看着你那绽开的微笑,我决定,我会继续地,努力的。

热门范文: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集锦五篇


观赏一部影片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在认真品味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大部分的人都是从喜欢开始,慢慢接触这些作品,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观后感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热门范文: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集锦五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一】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过着连平民百姓都不如的生活,他本可以接受家长所定下的亲事,过上那时平凡百姓该有的生活,可是离家出走依旧成了他最后的选择,他不甘就这样任人摆布,她不愿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结果。他,就是萧红。

在小旅馆仓库中蹉跎度日时,萧军曾问萧红,你现在自杀的理由很充分,你为什么还要活着,萧红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萧红口中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自然是旧时的封建制度。萧红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平凡,他想凭自己、凭手中的笔杆子帮助千万受到旧制度迫害过的女性!当时的萧军也是为萧红的过人的才华,以及他的魄力所动容吧。

但是魄力归魄力,才华归才华,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终究是可悲的,女人的可悲不仅来自于当时的人们的腐朽思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人的感情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就足以击垮他们。

女性生来便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罢。

现在人们口中时常会出现女强人”这个词,女强人,不过是在情感控制上更胜一筹,他们的本质与其他女性一样,他们外表如刺猬般,气焰咄咄逼人,内心实则没有因为外表而改变一丝一毫。

从古至今,女性不应该因其某些不足而被区别对待,他们本就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二】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三】

王小波是个幸福的人,我觉得,尽管他自己可能不这么认为在他那个时代,大多是浑浑噩噩的人,被战乱、苛政和艰难困苦的生活消磨着心智,吸干了骨血。诚然,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只不过换成了娱乐、阶层和信息茧房。

我时常觉得,我依然有着上一代的影子,越向着太阳,影子的痕迹越明显。这大概也印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多明哲保身,刺头死的死残的残,学会了做绵羊的人得以活命,把这种行事方式贯彻了一生,温顺的基因便传了开来。

我也是这个时代的农民,不敢离开自己的工位,每日上班下班,重复地铁窗外的风景,与我的祖辈在耕作多年的田间踱步,期盼聊以糊口的收成一样并无二致。

我经常会不切实际的幻想,脑海中翻涌着酣畅淋漓的情节,而主角就是我自己,幻想以后的快意的生活和得体的工作,地铁上,被窝里,工作时,我被这些突发的美好幻象挟裹着,在某个时刻蓦然清醒过来,发现自己仍处在现实的枷锁之中,心中就莫名的失落,唐诗里的忧愁似乎与我的不同。守在乌托邦的门外,想透过氤氲看清里面的东西,目光却怎么也穿越不了迷离的雾气。

看过那些情节,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才明白做出不一样的事情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看过一句话:“他时常回忆起1995年第一次来中国。

从武汉到宜昌,再辗转巴东,在神农溪,9名纤夫拉着竹筏前进。他说:那些纤夫中可能就有另一个比尔·盖茨,但他出生在这,命运便锁在河岸”。读后感·这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也是悲哀,拼搏的种子在发芽前便被环境腐蚀糜烂,也更能显出不一样的想法的稀少和珍贵,我也是纤夫中的一个,不甘被缚在原地,王二便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缺失的.从来不是天马行空和梦人呓语,也不是越过舒适线的勇气,而是迈出几步后不被干扰的坚持,太多一蹴而就的想法在我身前累积成一堵高墙,我得想办法打破或者越过它。

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夸下海口,三天热度,希望能坚持久一些,给我和她一个交代。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四】

三个小时,不觉得长,身为写作者,在《黄金时代》里看到的,是让我喉头为之一热的命运关键词:相遇。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中国,那青春中国,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动乱、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平、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五】

和民国时代的林微因、张爱玲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相比,萧红更像是一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蝼蚁。她这一生,与之有关联的词语大约是:贫困、凄苦、孤独、疾病和短命。19岁离家出走,未婚先孕,而后又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认识了萧军,她的命运和创作都走向了一个高度,可这也是造成后来他们感情破裂的潜伏因素。

萧红的作品大概是最近几年才被发掘和重视的。读得不多,最初独到的是《呼兰河传》,大学时候读的,具体讲些什么也大都忘却了。现在了解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也是继《生死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了。那个时候记得萧红也是因为“二萧”的缘故吧!总觉得志同道合的文人之间能有这样的结合,总该是一件浪漫,志趣相投、互相爱慕,一起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林荫小道上,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晚饭之余,相互捧一本喜欢的书,或相互交流、或各自阅读,烛台上一闪一闪的小火苗调皮地跳着舞,不停地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舞姿,像是为他们配乐。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里跳着爱情的华尔兹……这才是想象中的“二萧”的爱情。

真正了解过之后,才明白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却也是怡然自得,自有一份文人的默契和傲骨支撑着他们度过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后来的东京、武汉、延安、重庆、到最后病逝于香港,萧红短暂的一生漂泊了这么多地方。直到最后,她还是她,任性的她、自我的她、敢于斗争的她、满腔才华的她。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们,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好像也只有张爱玲、林徽因、丁玲他们了,萧红的价值是近几年刚刚被发掘的。我想这是时代的选择吧!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贫困的状态,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所以张爱玲才会被赋予“小资”的称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萧红的作品描绘的贫穷、寒冷和饥饿,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拼命摆脱的,所以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太快了,意识到我们应该真正地把文学的精华展示给世人看,慢慢地,萧红的文学地位开始上升了。

萧红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她有天生的写作才能以及后天的笔耕不辍。她的才气、文笔绝对不亚于家喻户晓的张爱玲,可是在文学史上却并没有的到应有的地位。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热爱萧红作品的人的悲哀。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萧红和三毛拿来对比。她们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随性洒脱的性格是十分相像的,可他们却是不同的人,萧红经历了凄惨的人生境遇却从来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活得坚强而自我。三毛失去了最爱的荷西,但她还有爱她的家人朋友,可是她却选择了去黄泉奔赴亡夫。从这点来看,萧红是胜过三毛的。可是就作品传达出来的声音来看,三毛传递的更多的是爱和自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可萧红的作品大多描写饥饿和贫穷、传递的更多的是负面能量,这样看来三毛倒是略胜一筹了。可热爱生活的人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再被生活遗弃的人却勇敢地活下去和命运作斗争。这些没有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只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两个闪亮的灵魂。都应该是我们所学习和敬仰的。

关于《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6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一】

大多数人的是被时代推着走,而在这个电影里的萧红是走在自己的黄金时代。

有人说,电影里没有时代,只有人物。这不正是编剧和导演所要的吗?只是大家习惯了用男性视角看大时代,看大开大合,看热血沸腾。而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就让大众觉得冗长、不适、冷淡。

她是如此追求自由,她背叛家族,她怀着孕抽烟,她跳窗逃走,她把第一个孩子送人,她给鲁迅寄去生死场,她只身去日本,她说她只想找个地方好好写作,她不想政治,她随意花钱给高额的小费,她第二个孩子的莫名死去,她为自己的肿瘤手术签字。

她有小女生的烂漫和脆弱,也有女人的坚韧和柔软。她在漫天雪地里说,鞋带散了,带着少女的顽劣的态度。她在火车的窗口深情地劝箫军跟她一起走,带着女人独有的温柔。她挡在端木的前面,面对动手的箫军,带着她独有的侠女的气度。

电影里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个异数,大家都在写革命,她在写故乡。而当多年后,人们远离了战争的满目疮痍,才发现这颗明珠般的作品。

电影里的萧红用一生都在证明她这种逆时代洪流的性格。最开始,通过鲁迅讨论上海左倾作家就是墙头草的时候点了一次,当她在日本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她说她在笼子里又点了一次,当她选择懦弱的端木的时候再凸显了一次,而对《呼兰河传》的评价继续点题。

记得妹尾河童在自传体小说里《少年H》有这么一段:“H观察人们接下来会怎么做,发现众人都很巧妙地随波逐流。就如同H潜入海中所见到的裙带菜一样。裙带菜会随着潮流晃动而不抵抗。可是根部仍然附着在岩石上。或许应该活得像裙带菜一样才自然。“不过我办不到,我不要当裙带菜,我又得继续当抵抗水流站立的木桩了,”H心里想。 现在我们也是一群裙带菜。”

成长好像是一个妥协地过程,而在大时代里,萧红却没有做裙带菜,没有随波逐流,她安静柔韧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像一个木桩一样。尽管一路漂泊,从呼兰河—青岛—上海—日本—临汾—西安—武汉—重庆—九龙—港岛,她却一直没有改变,她还是凭借自己天生的才华谱写自己的黄金时代。

她也受了很重的伤,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她仍然坚强面对。身体上她有肺结核,还有肿瘤。心理上,在面对背叛、暴力、懦弱的时候,她还在婚宴上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她被许多人怀念人,热爱着。有鲁迅,有作家,有编辑,有恋人。虽然她说你们都是箫军地朋友,但其实大家更深深爱着这个才华横溢和敢爱敢恨的小女孩。从这个角度,电影里采访式的镜头,正好从侧面说明了大家对萧红的爱,而镜头前最有力的两次哭泣也是为了说明所有与她接触的人都被她人格的魅力所感动,连吃下糖果都无法阻止由于失去她,带来的苦涩和泪水。

选择汤唯来演这个角色是绝妙的,她也不负所托。萧红的安静、自由、任性、才华、美好、敏感和坚韧也一定程度上与汤唯的经历共鸣。没有一定经历的女人,演不出“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的萧红。汤唯眼底不灭的倔强和嘴角那一点清浅,是萧红最好的诠释。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二】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过着连平民百姓都不如的生活,他本可以接受家长所定下的亲事,过上那时平凡百姓该有的生活,可是离家出走依旧成了他最后的选择,他不甘就这样任人摆布,她不愿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结果。他,就是萧红。

在小旅馆仓库中蹉跎度日时,萧军曾问萧红,你现在自杀的理由很充分,你为什么还要活着,萧红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萧红口中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自然是旧时的封建制度。萧红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平凡,他想凭自己、凭手中的笔杆子帮助千万受到旧制度迫害过的女性!当时的萧军也是为萧红的过人的才华,以及他的魄力所动容吧。

但是魄力归魄力,才华归才华,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终究是可悲的,女人的可悲不仅来自于当时的人们的腐朽思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人的感情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就足以击垮他们。

女性生来便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罢。

现在人们口中时常会出现女强人”这个词,女强人,不过是在情感控制上更胜一筹,他们的本质与其他女性一样,他们外表如刺猬般,气焰咄咄逼人,内心实则没有因为外表而改变一丝一毫。

从古至今,女性不应该因其某些不足而被区别对待,他们本就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也都会在纷闹的人世间爱与被爱着。

——题记

1911年,在呼兰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注定命运不凡的女孩降生了,她就是张乃莹,也就是后来的著名女作家萧红。

萧红成年后,父亲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她早已恋上表哥,为了心中的爱,便大胆的与表哥私奔。为此,萧红和家人惨遭他人的唾弃,表哥也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最终背叛了萧红。萧红不得已只好投奔了之前的未婚夫。但没多久未婚夫一家也不辞而别,消失了。萧红在旅馆欠下了一笔巨资,她向报社写信求救,因此结识了萧军。萧军看中了萧红的才华,愿意伸手相助,萧红也认为两人情投意和,便走到了一起。但爱情有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萧军、萧红的感情渐渐破裂,最终两人还是过到了尽头。后来,萧红遇到了端木,并于端木结婚。

萧红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短命、穷困、奔波,正是因为她这般不同的一生,才铸就了她特有的文笔风格。鲁迅先生曾在萧红最落魄时,给予她光明,对她的才华给予肯定。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曾这样评价萧红的文笔:人都知道穷苦,但没有人像她写的那么深刻!

萧红最终死于肺结核病,在她如流星般的人生中,划过属于她自己的光彩,和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四】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五)

王小波是个幸福的人,我觉得,尽管他自己可能不这么认为在他那个时代,大多是浑浑噩噩的人,被战乱、苛政和艰难困苦的生活消磨着心智,吸干了骨血。诚然,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只不过换成了娱乐、阶层和信息茧房。

我时常觉得,我依然有着上一代的影子,越向着太阳,影子的痕迹越明显。这大概也印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多明哲保身,刺头死的死残的残,学会了做绵羊的人得以活命,把这种行事方式贯彻了一生,温顺的基因便传了开来。

我也是这个时代的农民,不敢离开自己的工位,每日上班下班,重复地铁窗外的风景,与我的祖辈在耕作多年的田间踱步,期盼聊以糊口的收成一样并无二致。

我经常会不切实际的幻想,脑海中翻涌着酣畅淋漓的情节,而主角就是我自己,幻想以后的快意的生活和得体的工作,地铁上,被窝里,工作时,我被这些突发的美好幻象挟裹着,在某个时刻蓦然清醒过来,发现自己仍处在现实的枷锁之中,心中就莫名的失落,唐诗里的忧愁似乎与我的不同。守在乌托邦的门外,想透过氤氲看清里面的东西,目光却怎么也穿越不了迷离的雾气。

看过那些情节,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才明白做出不一样的事情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看过一句话:“他时常回忆起1995年第一次来中国。

从武汉到宜昌,再辗转巴东,在神农溪,9名纤夫拉着竹筏前进。他说:那些纤夫中可能就有另一个比尔·盖茨,但他出生在这,命运便锁在河岸”。读后感·这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也是悲哀,拼搏的种子在发芽前便被环境腐蚀糜烂,也更能显出不一样的想法的稀少和珍贵,我也是纤夫中的一个,不甘被缚在原地,王二便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缺失的.从来不是天马行空和梦人呓语,也不是越过舒适线的勇气,而是迈出几步后不被干扰的坚持,太多一蹴而就的想法在我身前累积成一堵高墙,我得想办法打破或者越过它。

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夸下海口,三天热度,希望能坚持久一些,给我和她一个交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六)

提起萧红,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她和祖父在花园内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流浪。

萧红一生都未曾得志过,正如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里所描述的,萧红没有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写文章,因此不是很受欢迎。更别提正值抗日时期,许多作家忙着写抗战小说时,她却在写《呼兰河传》,得不到时代的认可,自然未能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萧红的性格极为坚韧,哪怕她一次又一次被别人抛弃,被命运玩弄,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辗转生活,可她在哭过之后,总会坚强起来去继续战斗,“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些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这便是萧红活着的理由,也是女性在乱世之中难得拥有的一些可贵品质。从整体上来讲,我不太欣赏和佩服萧红。她一直在寻找着爱她的人,自始至终她都相信这着爱情,相信有一天她会和爱她的人能安安稳稳的生活在一起,只是可惜,所有她爱过的男人都未能如其所愿。不是将其抛弃,就是自己参军,或好或坏,上天一直在和她开玩笑。可是,她为什么不尝试着一个人独立生活下去呢?既然找寻不到自己的爱情,她大可以交一大堆朋友,谈天说地,交流写作,这也是一种动乱中的安稳。可她没有这么做。我想,她还是没有从封建的圈子中彻彻底底地跳出来。也不止是她,乃至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认为,女子必须早早出嫁,相夫教子,萧红怕也是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顺应时代,一方面又可以找到感情上的寄托。但孩子也算是一种感情寄托啊,她却弃之不顾,我至今也不解其是何用意。萧红临死时倒也不算孤独,端木就陪在她的身边。尽管如此,萧红的一生都未曾圆满过,甚至可以说,想得到的从未得到过。

时代背景决定了多数人的命运,国难当头,谁都不会有安稳日子可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荐]《黄金时代》观后感10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专题“《黄金时代》观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在闲暇时间,我们通常会看一些影视剧,优秀的影视节目能够充实我们的内心,观后感,就是把看完之后的感受写下来的文字,写作品观后感要注意一些什么?您也在考虑认真撰写作品的观后感吧!为此,小编特意呈上“《黄金时代》观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1】

1911年6月1日,在黑龙江呼兰城的一个在财主家族,一个女孩出生了,她就是后来的女作家——萧红。

虽然出生在财主的家族,但萧红过得并不幸福,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冷酷无情,只有在祖父那里才能感受到温暖的爱。

20年后,父亲为萧红定下了一门婚事,但萧红对这门婚事并不认可,于是她和表哥连夜逃走了,后来表哥抛弃了她,她只好回家了,而家人并不欢迎她,无奈之下,她投奔了她当年背叛过的未婚夫汪恩甲,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萧红,汪恩甲也抛弃了萧红。此时,萧红身怀有孕被困在旅馆,她写信给报馆求救,从此认识了萧军,二萧情投意合,他们之间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最后两人却真正做到了相爱相杀。

几年后,因战事,二萧永远分开了,后来,萧红与端木蕻良结了婚,直至萧红去世。

萧红在困难时,她会去找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对于萧红也是亦师亦友。鲁迅先生十分欣赏萧红的才华,因此萧红更愿将鲁迅先生当作她的挚友,正因为鲁迅先生对萧红的鼓励,才让她鼓起勇气,继续走下去,走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那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都来源于她那苦难的生活,她的一生是短暂的,是悲惨的,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她的文学造诣。

萧红在写作上与出了她的黄金时代,但在生活上却是悲悯的,令人同情的。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像萧红说的,“只因我是个女人”。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2】

把所有明亮的灯都关了,只留背后一束光亮,与早就期待的萧红的《黄金时代》相约。

电影很长,只看了上篇,很想继续看,但身体吃不消这么熬着。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的,根本不需要特效来提升所谓的技术含量,也无用激动人心的音效开捕获观众的心灵。那些所有朴素的画面会在不经意间,化成丝丝缕缕的青烟渗透你的灵魂。

无疑,《黄金时代》对于我来说,便是这样的好电影。

我爱它,爱它的表达方式。从一开始的独白开始,我就被导演独特的设计所吸引,当然也就十分舒服地享受着贯穿整部影片的讲述方式。

我爱它,爱它所有精心还原的画面,人物的情绪很多时候会因为环境改变。作为观影者,我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之所以被打动,那是因为内心住着一个这样的追求,住着一个这样的人生。

被萧红吸引,不是她外在的美丽,不在她四溢的才华,是她默默不语时的孤独,是她独自抽烟时的落寞。这份难以言表的孤独与落寞被萧红传神地表达出来,鲁迅懂了,许广平懂了。我蹲处在只有一束光亮的书房里,我的心因为萧红的缘故变得更加孤寂了。

可是,这样的孤寂却无法助我入眠,反而思绪涌现更多。那样多好,没有便捷的通讯设备,大家总是面对面交谈,没有便利的阅读通道,大家都读书看报。只可惜,我是再怎么希望也回不到那里了。黄金时代观后感400字

经过两个夜晚,我看完了黄金时代,起初对这种文艺范儿电影没有过多兴趣,也许是现阶段正处于沉淀期,也许是由于自己本身内在还是带有文艺范儿,更或许是萧红的名字激发我的兴趣去了解她的一生,我竟能在昏昏欲睡的节奏中慢慢去欣赏体味。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应该是这个味儿!汤唯那扑朔迷离,心不在焉地一举一动勾勒出了一个率真单纯、自主独立、倔强清醒,还有对生活苦痛默然无视的才女风范儿。从她被困旅店却无所谓的态度,露出窗台,悠然抽烟,从她在自己爱人出轨,缠在鲁迅家中却不抱怨天天发呆深思,还有自己孤独一人飘在日本,不爱美景爱忧伤,更是从她挺着大肚子躺在铁板上一夜,面对路人相助的欣喜感激,我看到了一个无所谓却用力生活的女人。过后我专门百度了一下萧红这个人的简介,看看照片眼神总觉得总有那么一点的不相称,但还是喜欢汤唯的塑造。或许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才华横溢的有风味的女人。

萧红的文章很朴实,或许是那个黄金时代所决定的朴实风格,很有些鲁迅的味道。原来够深的文学造诣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心从细节体会生活体会人生继而延展到哲学思想。仿佛大家都是这样的手笔。萧红的一生短暂并不美丽,坎坷却是自己选择,私奔、同居、弃儿、穷困潦倒、奔波漂流、交友又拜师、被出轨又出轨、怀着前夫儿子再婚、烟鬼、这一切的乱码构成了她独特的人生与人格,战乱中一朵逆向生长的'倔强的花儿。

先写到这儿,我决定再温习一遍,一部对我胃口的作品。《黄金时代》观后感400字 开始以为电影1个半小时,也不算长,看到头才知道原来只是一半,影片长达三个小时,但是一点也不枯燥,非常震撼,虽然影片无法完全还原萧红的生平事迹,但是通过跳跃的镜头还是将她的才气,魄力,魅力完美的展现给观众。看影片的时候常常被她的写作状态打动,烛台下,卧病中,以执着的精神用文字传递思想。多数的评论认为她的一生总体说是漂泊的,悲惨的,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年仅32岁便离开人世,虽然感情几经坎坷,但是她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她的思想是先进的,她的漂泊在我看来成就了她,没有这些经历何来经典的《生死场》,当大家都感叹她视角独特,刻画逼真时忽略了那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幸与不幸是她自己去感悟的,抛开这些,她带给别人的是太多的激励与鼓舞。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3】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4】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也都会在纷闹的人世间爱与被爱着。

——题记

1911年,在呼兰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注定命运不凡的女孩降生了,她就是张乃莹,也就是后来的著名女作家萧红。

萧红成年后,父亲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她早已恋上表哥,为了心中的爱,便大胆的与表哥私奔。为此,萧红和家人惨遭他人的唾弃,表哥也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最终背叛了萧红。萧红不得已只好投奔了之前的未婚夫。但没多久未婚夫一家也不辞而别,消失了。萧红在旅馆欠下了一笔巨资,她向报社写信求救,因此结识了萧军。萧军看中了萧红的才华,愿意伸手相助,萧红也认为两人情投意和,便走到了一起。但爱情有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萧军、萧红的感情渐渐破裂,最终两人还是过到了尽头。后来,萧红遇到了端木,并于端木结婚。

萧红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短命、穷困、奔波,正是因为她这般不同的一生,才铸就了她特有的文笔风格。鲁迅先生曾在萧红最落魄时,给予她光明,对她的才华给予肯定。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曾这样评价萧红的文笔:人都知道穷苦,但没有人像她写的那么深刻!

萧红最终死于肺结核病,在她如流星般的人生中,划过属于她自己的光彩,和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5】

王小波是个幸福的人,我觉得,尽管他自己可能不这么认为在他那个时代,大多是浑浑噩噩的人,被战乱、苛政和艰难困苦的生活消磨着心智,吸干了骨血。诚然,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只不过换成了娱乐、阶层和信息茧房。

我时常觉得,我依然有着上一代的影子,越向着太阳,影子的痕迹越明显。这大概也印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多明哲保身,刺头死的死残的残,学会了做绵羊的人得以活命,把这种行事方式贯彻了一生,温顺的基因便传了开来。

我也是这个时代的农民,不敢离开自己的工位,每日上班下班,重复地铁窗外的风景,与我的祖辈在耕作多年的田间踱步,期盼聊以糊口的收成一样并无二致。

我经常会不切实际的幻想,脑海中翻涌着酣畅淋漓的情节,而主角就是我自己,幻想以后的快意的生活和得体的工作,地铁上,被窝里,工作时,我被这些突发的美好幻象挟裹着,在某个时刻蓦然清醒过来,发现自己仍处在现实的枷锁之中,心中就莫名的失落,唐诗里的忧愁似乎与我的不同。守在乌托邦的门外,想透过氤氲看清里面的东西,目光却怎么也穿越不了迷离的雾气。

看过那些情节,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才明白做出不一样的事情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看过一句话:“他时常回忆起1995年第一次来中国。

从武汉到宜昌,再辗转巴东,在神农溪,9名纤夫拉着竹筏前进。他说:那些纤夫中可能就有另一个比尔·盖茨,但他出生在这,命运便锁在河岸”。读后感·这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也是悲哀,拼搏的种子在发芽前便被环境腐蚀糜烂,也更能显出不一样的想法的稀少和珍贵,我也是纤夫中的一个,不甘被缚在原地,王二便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缺失的.从来不是天马行空和梦人呓语,也不是越过舒适线的勇气,而是迈出几步后不被干扰的坚持,太多一蹴而就的想法在我身前累积成一堵高墙,我得想办法打破或者越过它。

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夸下海口,三天热度,希望能坚持久一些,给我和她一个交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6】

和民国时代的林微因、张爱玲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相比,萧红更像是一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蝼蚁。她这一生,与之有关联的词语大约是:贫困、凄苦、孤独、疾病和短命。19岁离家出走,未婚先孕,而后又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认识了萧军,她的命运和创作都走向了一个高度,可这也是造成后来他们感情破裂的潜伏因素。

萧红的作品大概是最近几年才被发掘和重视的。读得不多,最初独到的是《呼兰河传》,大学时候读的,具体讲些什么也大都忘却了。现在了解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也是继《生死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了。那个时候记得萧红也是因为“二萧”的缘故吧!总觉得志同道合的文人之间能有这样的结合,总该是一件浪漫,志趣相投、互相爱慕,一起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林荫小道上,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晚饭之余,相互捧一本喜欢的书,或相互交流、或各自阅读,烛台上一闪一闪的小火苗调皮地跳着舞,不停地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舞姿,像是为他们配乐。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里跳着爱情的华尔兹……这才是想象中的“二萧”的爱情。

真正了解过之后,才明白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却也是怡然自得,自有一份文人的默契和傲骨支撑着他们度过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后来的东京、武汉、延安、重庆、到最后病逝于香港,萧红短暂的一生漂泊了这么多地方。直到最后,她还是她,任性的她、自我的她、敢于斗争的她、满腔才华的她。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们,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好像也只有张爱玲、林徽因、丁玲他们了,萧红的价值是近几年刚刚被发掘的。我想这是时代的选择吧!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贫困的状态,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所以张爱玲才会被赋予“小资”的称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萧红的作品描绘的贫穷、寒冷和饥饿,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拼命摆脱的,所以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太快了,意识到我们应该真正地把文学的精华展示给世人看,慢慢地,萧红的文学地位开始上升了。

萧红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她有天生的写作才能以及后天的笔耕不辍。她的才气、文笔绝对不亚于家喻户晓的张爱玲,可是在文学史上却并没有的到应有的地位。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热爱萧红作品的人的悲哀。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萧红和三毛拿来对比。她们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随性洒脱的性格是十分相像的,可他们却是不同的人,萧红经历了凄惨的人生境遇却从来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活得坚强而自我。三毛失去了最爱的荷西,但她还有爱她的家人朋友,可是她却选择了去黄泉奔赴亡夫。从这点来看,萧红是胜过三毛的。可是就作品传达出来的声音来看,三毛传递的更多的是爱和自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可萧红的作品大多描写饥饿和贫穷、传递的更多的是负面能量,这样看来三毛倒是略胜一筹了。可热爱生活的人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再被生活遗弃的人却勇敢地活下去和命运作斗争。这些没有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只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两个闪亮的灵魂。都应该是我们所学习和敬仰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7】

对于《黄金时代》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张张彩墨风景的系列大海报吊足了各路文艺青年甚至各行业人士的胃口,不得不说宣发做得确实很成功,几次被动地宣传,也期待上映,首映前的几个月就看到各种媒介上观影人群的重重期待,更有各种宣传片看到几处关键情节镜头,把首映活动放在电影资料馆,却也说明了导演组和制片组对影片市场的定位和期待走向,文艺试验片的市场获取在于相当一部分的伪文艺青年和一些文学情怀的中青年,电影院里观影人群也大多都在7080年代左右。从电影资料馆提前一星期就把所有海报公开,置身其中当真有一种如同游走在那个激情时代,与左翼文学为伍的真实感,一股振奋人心激情澎湃暗涌心头一定要看首映,毕竟在电影资料馆里能够参加许鞍华拍摄的《黄金时代》首映也是一种情怀。当最后买了影票看完三个小时的半演半叙确实像一台话剧,也是一直在听着他们那一代文艺青年的唠叨日常,过高的期望总是无法满足,更何况剧情真的繁复无章,说不清是编剧为尊重萧红的灵动故意而为之,还是真的就没有能耐真正的架权。

院线电影只看一遍,三个小时认识萧红的一生,理解许鞍华的想法,巨大的信息量令人有些负重和不耐烦。许鞍华终究也是位大家,身为女性导演,她创作的女性题材总是细腻处有张扬,从“天水围系列”一路到《得闲炒饭》和《桃姐》,她的镜头故事叙述能力为各类人肯定,片中的几处长镜头以及场景构图和设计都能带来震撼和感触,感受到呼兰河的隐忍生机,萧红的苍白和坚韧,像一篇叙事诗娓娓道来。但是萧红的一身经历复杂,看得出导演想尽可能的把她的一生交代的全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多信息量太大,三个小时也让人看得拥堵。导演有丰富的主客观表达意愿,但是克制之下大多体现出的都是客观视角,可是萧红的不平凡没有让导演掌控《桃姐》那样把一个女性表现的游刃有余,对于许鞍华来说三个小时太短了,忍痛割爱又要保全想法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有些复杂、混乱和乏味的萧红简记,这也是萧红的不平凡。导演想拍萧红,有自己足够的看法和见解,为了迎合电影这种媒介形式虽然已经扩展到180分钟,但是不足表达,个人的理解或许《黄金时代》不以电影的理解来拍摄,效果会更好。似乎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更值得一看,宋佳饰演的萧红更具有电影风格。

影片中确实感受到萧红的每一段人生似乎都是身边的不同的男人为她解决生活食住的问题有关,汪恩甲萧军端木鲁迅等等,以生活的叙事来讲述人生,文学的造诣,生活的矛盾甚至感情的经历在其中深入浅出,像在延安生活,鲁迅一家的友谊还有与萧军的相识这些地方都很好,开篇的私奔以及后面与端木的生活信息量足够但是戏份的不足让人觉得有些缓冲过度的牵强,以至于刚开始逃婚与汪的生活给人一种萧红逃难四处觅饭的感觉,再加上汤唯本身的演员形象,虽然成熟有内涵却也还只是一个演员,那种萧红与生俱来的灵动被她演出了几分轻佻,总有几处让人出戏,但是萧红的焦虑和情怀依旧是汤唯的亮点。相比而言郝蕾和袁泉这种的话剧出身背景,反而在影片中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或许跟李樯编剧擅长的小人物生活挣扎戏相对而言,黄金时代里的人物对现在的影响都太大了些,不得不说编剧的格局小气了,点到为止的人物还可以,放到历史大背景注入时代里的人文气息就力不从心了,以至于让整个影片给人一种用访谈和文学记录来缅怀一个颠沛流离处处需要朋友接济的女子,这个女子有生机却不鲜活,有文采却不出格局,有家庭但没有看到多少感情。本来一个具有强大戏剧潜力的女作家形象,反而不如郝蕾饰演的丁玲有个性,不如袁泉更活灵活现。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8】

观看完今天的电影后,才发现了萧红那近乎与悲惨的生活。在初读她的书《呼兰河传》时,对于她这个人也只有想象中的真实,也只有她在后园中玩耍时欢乐的景象与神态,与自己对那样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当她长大后,呼兰河那些热闹的市场,那些继续跳大绳的人们也已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眼下仅有的只是透心的寒冷与爱情的悲痛。她不敢回家不敢见父亲,因为她的事在那里已成为冷嘲热讽的常事,没有过多的关怀,只有短暂爱情间的温暖,只有儿子的灵魂与她日夜相伴。鲁迅的邀请使她又重看到了生命中的希望,是他的鼓励与他的悉心介绍,才使得萧红有了日后依靠的朋友,才感受到了一丝丝“大家庭”的温馨。

日本的大举侵华加之身体原因,使她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病床上的她最大的感受便是孤独与寂寞,幸好有她的丈夫与朋友一直帮助她到最后。

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个选择造就了萧红既悲惨又充实的一生。她想到自己的祖父与那充满生机的菜园子,她向往平静同时也向往快乐幸福的生活,但命运道路却总与其背道而驰。她是痛苦的无助的,她希望被欢乐眷顾,但又一次次擦肩而过,可能只有死亡才是她最美好的归途。

寒冷的北风再一次吹过呼兰河,而萧红的心却与这大地一样被冻的撕裂,她永远沉默在了白色的回忆之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9】

三个小时,不觉得长,身为写作者,在《黄金时代》里看到的,是让我喉头为之一热的命运关键词:相遇。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中国,那青春中国,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动乱、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平、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10】

这是关于作家萧红的传记,是通过认识她的作家朋友们的口述形式来完整演说了萧红的一生。一个在常人看来,无比痛苦的灵魂,却坚强的面对着苦难,热烈地爱着这个世界,并把自己的感受用美好的文字记录了下来。

有些事情都无从考证,只有当事人最清楚,看不出萧红有什么抱怨,只有沉默。她是一个经历了苦难的女人,敢爱的女人、温柔的女人、坚强乐观的女人,一个真实生活着的女人。

萧红爱上了有妇之夫的表哥,与他私奔,表哥因受不了家里的压力,离开了萧红。因为这件事,萧红令父亲身败名裂,举家不得不迁居乡下。之后,萧红离家,独自生活。在饥寒交迫生活困顿之时,她去找了父亲指婚而自己背叛了的未婚夫,与他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身怀有孕,但两人坐吃山空,欠下旅馆的债务,未婚夫消失,把萧红一个人留在旅馆。

萧红给报馆写信,报馆的作家们商量怎样替她还债救她出来,于是萧军去拜访萧红,第一次就发现了她的文艺写作才能,从此两人相爱,同甘共苦。萧红生下孩子,没有办法养活,就送给了别人,后来她写了《弃儿》。

再后来,二萧一直追随在鲁迅的左翼作家团体里,与鲁迅、许广平交往密切,萧红的作品得到了鲁迅、许广平的赞许,在写作上,萧红的才能胜过萧军。由于萧军的背叛,给萧红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萧红一直深爱着萧军,但萧军坚持去从军打游击,二人分开。再次见到萧军,萧红的身边就已出现了端木,但她一直怀着萧军的孩子,从此,二萧永远的分开了。

萧红与端木结婚,但二人却不能共患难,萧红生下萧军的孩子,三天后孩子去世,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生存是多么艰难。萧红他们辗转去了香港,在香港她有肺结核,后来又发现了肿瘤,做了切除手术,端木到处去奔波,在萧红最后的岁月里,一直是骆宾基陪伴照料她,骆宾基开始写萧红传记。

在萧红31年的生命历程中,她写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也一直在追求着爱与自由,是那么勇敢,那么凄凉。在那个抗战的年代,她的作品也许并不能被大众所热爱,但离开战争年代,她的作品显现了光辉,尤其她的《呼兰河传》,这部文字优美的自传体小说,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美好与希望。

除了热情,萧红还满含着许多的忧郁,更确切是一种悲凉,但她却那么温柔地对待着世界,忍住悲伤努力爱着所爱的人,在她的艰难世界中,在她的生活中,在她的心里,永远存在着美好的希望,她是一个饱含热情的生命,虽被世事蒙上一层凄凉,但终究掩盖不了她曾在这个世界上热烈地燃烧过。

电影感人至深,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表达的那么清楚明白,世事变幻,谁能与谁同舟,到处是漂泊、凄凉、无情、冷漠。天地是寒冷的,唯有心存爱意的人是温暖的,温暖着自己,温暖着身边的人,也温暖着时代,更温暖着后来的人。

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系列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系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写到,"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幅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一一他画的天空全是红的,观众当然认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是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他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在90年代写下这些作品,想必定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他是完完全全的"另类"。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如此黑暗的年代却写出有喜感的文章。看全文时觉得文风自然洒脱,让我以为是作者信手拈来,后来看了他的后记才知道这故事写了二十年,果然看似不经意的作品原来最费心力。

读这本书时,不经意间会思考全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是否会激励自己向上。读到最后的时候豁然开朗,在那样的年代作者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而不是在作品中夹杂某些刻意说教。王二证明了物质贫瘠的时候,也可以有特立独行的精神财富。

单看文章的各个章节,就好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从年轻的黄金时代到最后的阴阳两界,刚好是一个人的一生,而作者以王二为主人公贯彻全文,就像是自己写自己的一生,这一生的故事,被王小波一一回忆在了纸张上,这是被打乱了,隐隐约约有联系在一起的线索,似是非真模棱两可,不同时代的性爱也有不同,但我竟然回忆不起具体的内容,或许多问我两遍的话,我都不确定每个故事里的女主叫啥,好了,我好像真的忘了。

在看了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的两本之后,留在我脑子里或许只有那么几个人名了吧,我觉得我现在应该去看看别人的想法。

看了专业人士的分析,大叹自己只是一个粗人,或许我只是在看花,他们是在喝水。

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书籍,敢于写这样的书籍,精神国度早已超越众人。

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我承认自己爱上了那段天昏地暗,乱七八糟的时光,看不清未来,找不到想要的生活,和唯一的一个大概能谈得来的朋友,一起过着原始人的日子,从不会想着要一个结果,明天,是奢侈的字眼,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艰难·······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无所顾忌地去爱,爱上此时你觉得对的人,不去想下一秒钟你担负着谁的责任?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扔掉所拥有的一切,逃跑到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过原始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快乐···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

我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太大了,从一个夏天无法入睡的夜晚开始,一直到秋风扫落叶的一个中午,以至于我一边看也在一边忘记,本来也是零零碎碎到现在所剩无几了。王小波真不愧是李银河说的最有趣的一本书,“幸运的是我选了小波这本书来读”。人生呀就是一本书一本自己作自己读自己收获与失去的大书,我们从书写的过程中一点点懂得什么该珍重,什么该放手,领悟人生参透人生同时也生活在这痛苦的人世。

不止王小波的语言,包括他的思维都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我看到了他荡漾的内心。诙谐有趣的叙述,让我那个无法入睡的夜晚竟嗤嗤的笑起来。这部作品让人对革命时代有了更具象的了解,人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关于爱关于性,但小波的文字仍然是活泼的,那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王二真是个有趣的灵魂,他心里有一匹自由的马在奔驰,看不见悲戚看不见落寞,总是那么生机勃勃。而那些爱过王二睡过王二的女孩子们也是各有各的风姿,但他们有一点是一样都与众不同独领风骚,性格与行为在那个年代应该都算得上怪诞了吧,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女孩子真实的可爱。

王小波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4

生活是个缓慢受捶的过程,而锤炼之后是灰烬还是精华就仁智各异。

真实就是无法醒来。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下一瞬间她就下定了决心,走上前来,接受摧残,心里异常快乐。

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

有些事情,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就因为这种态度,别人都不相信我。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好好积德认真读书。

那会儿我醒了。你在我肚脐上亲了一下吧?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

那时候我们一无所有,也没有什么能妨碍我们享受静夜。

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来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我在队里喂猪时,每天要挑很多水。这个活计很累,连偷懒都不可能,因为猪吃不饱会叫唤。我还要切很多猪菜,劈很多柴。喂这些猪原来要三个妇女,现在要我一个人干。我发现我不能顶三个妇女,尤其是腰疼时。这时候我真想证明我不存在。

那一天我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岁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奢望--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源于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风把道沟里的落叶吹出来,像金色的潮水涌过路面。我一个人走着,前后不见一个人。忽然之间,我的心里开始松动。走着走着,觉得要头朝下坠入蓝天,两边纷纷的落叶好像天国金色的大门。我心里一荡,一些诗句涌上心头。就在这一瞬间,我解脱了一切苦恼,回到存在本身。

观后感范文: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


王小波作品很多,但最有名的莫过于《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四大作品了,没有看着这些作品你就不能说是王小波的粉丝。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1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写到,"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幅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一一他画的天空全是红的,观众当然认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是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他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

在90年代写下这些作品,想必定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他是完完全全的"另类"。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如此黑暗的年代却写出有喜感的文章。看全文时觉得文风自然洒脱,让我以为是作者信手拈来,后来看了他的后记才知道这故事写了二十年,果然看似不经意的作品原来最费心力。

读这本书时,不经意间会思考全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是否会激励自己向上。读到最后的时候豁然开朗,在那样的年代作者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而不是在作品中夹杂某些刻意说教。王二证明了物质贫瘠的时候,也可以有特立独行的精神财富。

单看文章的各个章节,就好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从年轻的黄金时代到最后的阴阳两界,刚好是一个人的一生,而作者以王二为主人公贯彻全文,就像是自己写自己的一生,这一生的故事,被王小波一一回忆在了纸张上,这是被打乱了,隐隐约约有联系在一起的线索,似是非真模棱两可,不同时代的性爱也有不同,但我竟然回忆不起具体的内容,或许多问我两遍的话,我都不确定每个故事里的女主叫啥,好了,我好像真的忘了。

在看了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的两本之后,留在我脑子里或许只有那么几个人名了吧,我觉得我现在应该去看看别人的想法。

看了专业人士的分析,大叹自己只是一个粗人,或许我只是在看花,他们是在喝水。

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书籍,敢于写这样的书籍,精神国度早已超越众人。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2

生活是个缓慢受捶的过程,而锤炼之后是灰烬还是精华就仁智各异。

真实就是无法醒来。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下一瞬间她就下定了决心,走上前来,接受摧残,心里异常快乐。

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 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 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 表演。

有些事情,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就因为这种态度,别人都不相信我。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好好积德认真读书。

那会儿我醒了。你在我肚脐上亲了一下吧?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

那时候我们一无所有,也没有什么能妨碍我们享受静夜。

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来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我在队里喂猪时,每天要挑很多水。这个活计很累,连偷懒都不可能,因为猪吃不饱会叫唤。我还要切很多猪菜,劈很多柴。喂这些猪原来要三个妇女,现在要我一个人干。我发现我不能顶三个妇女,尤其是腰疼时。这时候我真想证明我不存在。

那一天我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岁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奢望--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源于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风把道沟里的落叶吹出来,像金色的潮水涌过路面。我一个人走着,前后不见一个人。忽然之间,我的心里开始松动。走着走着,觉得要头朝下坠入蓝天,两边纷纷的落叶好像天国金色的大门。我心里一荡,一些诗句涌上心头。就在这一瞬间,我解脱了一切苦恼,回到存在本身。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3

我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太大了,从一个夏天无法入睡的夜晚开始,一直到秋风扫落叶的一个中午,以至于我一边看也在一边忘记,本来也是零零碎碎到现在所剩无几了。王小波真不愧是李银河说的最有趣的一本书,“幸运的是我选了小波这本书来读”。人生呀就是一本书一本自己作自己读自己收获与失去的大书,我们从书写的过程中一点点懂得什么该珍重,什么该放手,领悟人生参透人生同时也生活在这痛苦的人世。

不止王小波的语言,包括他的思维都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我看到了他荡漾的内心。诙谐有趣的叙述,让我那个无法入睡的夜晚竟嗤嗤的笑起来。这部作品让人对革命时代有了更具象的了解,人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关于爱关于性,但小波的文字仍然是活泼的,那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王二真是个有趣的灵魂,他心里有一匹自由的马在奔驰,看不见悲戚看不见落寞,总是那么生机勃勃。而那些爱过王二睡过王二的女孩子们也是各有各的风姿,但他们有一点是一样都与众不同独领风骚,性格与行为在那个年代应该都算得上怪诞了吧,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女孩子真实的可爱。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4

关于时代的故事,大部分分为两种:第一个,是所谓的伤痕文学。应该是反思对社会的摧残和对那代人的伤害。不过讲道理,这种没看过,电视上也没放过。应该是哭哭啼啼式的。第二种是讲那个青春,激情的时代。比如都梁的《血色浪漫》,就感受不到任何的悲伤,只有那个激情的岁月。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过,感觉《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好像是少年的成长,里面有些情节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点像,不过,一个是在火热的年代,一群人的青春故事。另一个是战争年代,一个少年的内心。这中类型的应该是人生是豪迈的。电视上放的也是这种。黄金时代应该不属于这两种吧?

书里面描写了大量的陈清扬和王二同志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各种时节的巫山云雨。不得不说,在那个时代,能这么大胆的写作的人,应该没有几个吧?

这种描写和《白鹿原》中的明显不一样,其中细节描写确实很有意思,不是很露骨也不是很晦涩,绝对不是小黄书。

里面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具体记不清了。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但是生活就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毋庸置疑,生活可能就是这样。所以希望大家至少是慢慢受锤,不能一下被锤废了,这就不好了,哈哈哈。这让我想起微博上的那句话,尚未配妥剑,出门便已是江湖。最后一句是:愿千帆过尽,内心仍是少年。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5

在釜山,用A4纸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两个晚上,用瑜伽后的休息时间finish掉。

作者用一些看似极其不入流的思想去讽刺那个糟糕荒谬的年代。这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总是给它定位成灰色的惨淡。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意识上的自由带来的鲜明色彩。作者把那段时光命名为他的黄金时代。读毕,我确实赞同这种定义。

王小波式的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但,不过是种假象而已,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含着一颗裹着糖衣的药片,时间溜走后,留下的是长久化不掉的苦涩。

我承认自己爱上了那段天昏地暗,乱七八糟的时光,看不清未来,找不到想要的生活,和唯一的一个大概能谈得来的朋友,一起过着原始人的日子,从不会想着要一个结果,明天,是奢侈的字眼,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艰难·······

一个大的时代,总是可以催化了一代人的感觉,但是它同样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即现实的枷锁愈紧,人的心却愈渴望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呢?一切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赤裸裸的。

我们的心呢?

我们还有自由么?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无所顾忌地去爱,爱上此时你觉得对的人,不去想下一秒钟你担负着谁的责任?

今天的你,是否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扔掉所拥有的一切,逃跑到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过原始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快乐···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已经被这种反作用力完全催化了,我们宁愿不自由,我们宁愿享受禁闭。我们宁愿麻木。

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跳出来····多么简单又奢侈的念头啊~

要感谢作者,至少他给了我这么做的勇气。

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观后感范文

黄金时代观后感1000字模板


欣赏优秀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悦,每个人看电影的时候其实都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当下赶紧写一篇观后感,记录自己的感受是记录当下最好的方法,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作品的核心内容,并且加以学习吸收。是否考虑过自己写的作品观后感有没有完善空间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部名为《黄金时代》的国产文艺片。趁着刚看完的激动劲儿,我想记录下我此刻最真实的感受。因为对历史上政治上的东西不太了解,所以我只着重写一点我对人物情感上的感受与认识。

《黄金时代》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大背景的影片。说到民国时期。我想每个女孩都有一个民国梦吧?反正我是有,呵呵,虽然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但总想经历一把在民国时期那种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岁月,在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弥漫着战火硝烟的乱世中,仍然能无所畏惧地握起笔杆写着文字的热血女作家。

这部影片里的女主人公萧红,她正是我梦里的化身,一位坚强,有才华,怀揣着赤子之心的传奇女作家。

在我看来,萧红是伟大的,在如此纷乱的年代里,她对生的渴求与热忱,对爱与自由的不懈追求,让我心生敬佩。但她也是平凡的,她有着普通小女孩的真性情,也有倔强执拗的小脾气,对待感情,她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拥有一份踏实安稳的幸福。许广平先生曾这样评价她:萧红先生在文章上表现得相当英武,而实际多少赋予女性的柔和,所以在处理一个问题时,也许感性胜过理智。

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画面上方一直不停地滚动着各种评价,好的,坏的,称赞的,吐槽的,一大拨人在那闲聊,各抒己见,甚至每一个画面,每一排字幕刚切换的那一瞬间,就有一大堆评价蜂拥而至。起初,我心情很受影响,但越往后越觉得,其实大众的想法与评价给我了很大的启发与帮助。剧中出现的一个画面、一句话,一百、一千双眼睛总要比我这一双眼睛看到的多,体会到的多吧,大家在一起讨论、交流,又何尝不是一种提高的呢?更何况我对历史方面这么欠缺。

这部影片的叙述手法有些特别。片头先是主人公萧红的一段自白,她介绍自己说她病逝于XX地方XX医院,享年31岁、、、 看到这我不由得心头一阵冷:好惨,怎么这么惨、、、 接下来又多次以那个时代的作家们的讲述来叙述主人公,感觉跟个纪录片儿似的,真是看得我云里雾里。

刚开始我对萧红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些模糊,有很多地方都搞不太懂。在如此封建的年代里,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与自己爱慕的表哥私奔,回来被监禁十个月后又背井离乡,与家人中断联系。此后又投靠了与自己有过婚约的纨绔子弟汪恩甲,但好景不长,一夜之间汪恩甲与其整个家族都消失不见。萧红在一家旅馆里过着穷困潦倒,朝不保夕的生活,当时的她还怀有身孕。不久,热血男青年萧军因为欣赏她的才华对她渐生情愫,之后两人便情不自禁了、、、 看到这一幕,上面的评论又炸开了锅:这女的怎么这样, 怀着孕抽烟不说,还跟男的、、、 当时我也有些惊讶,但又想想,作家嘛,总会有感性大于理性的时候。之后,萧红的性格特点渐渐清晰起来,她的文字,她的性情,都让我特别敬佩,同时也对她心生疼惜和怜悯。她说一定会有很多人认为她是一个私生活浪漫的人,但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干干净净,敢爱敢恨的美丽女孩。

我想,直到最后她心里还是深爱着萧军的,她说如果她拍一封电报给萧军,他一定会赶来的,但也许是因为自尊心强,又或是因为她对这段逝去的爱情的无奈,最终她都没有这么做。萧军的性格有些大男子主义,不善于沟通,而萧红又太敏感,两人注定无法相守。端木曾问萧红:你是怎么和他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的?

而端木正好是萧军的对立面,他懦弱却温柔,从不发脾气的他为了萧红险些与萧军兵戎相见。端木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暖男吧,呵呵。但萧红其实心底并不信任他,她说端木不是能与自己患难与共的人,她宁愿选择自己一人留在武汉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最后骆宾基也问过他那样一句话:你是怎么和端木一起生活了三四年的? 萧红回答说:筋骨若是痛了,皮肤流点血,也就会变得麻木。 她选择与端木在一起只是希望能过上平淡的老百姓生活,她说过她对端木并无太大希求。

骆宾基的突然出现让我有些不解,萧红生前的最后时日也是与他一同度过的,但剧中对他这个角色的介绍也只是一笔带过,经了解,原来他是萧红的读者及仰慕者。

这部影片中的客串演员有很多,有些作家我们也曾有耳闻,但因为对他们角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不好评价。

影片最后以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一段优美句子收尾,再配上汤唯干净的声音,让人觉得很有味道,很棒。

《黄金时代》不仅仅只是萧红的黄金时代,也是他们共同的黄金时代。萧红的文字穿越战火,漫过硝烟,最终留给了我们。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却过着连平民百姓都不如的生活,他本可以接受家长所定下的亲事,过上那时平凡百姓该有的生活,可是离家出走依旧成了他最后的选择,他不甘就这样任人摆布,她不愿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是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结果。他,就是萧红。

在小旅馆仓库中蹉跎度日时,萧军曾问萧红,你现在自杀的理由很充分,你为什么还要活着,萧红是这样回答的: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我们现在看来,萧红口中让她死不瞑目的东西,自然是旧时的封建制度。萧红不甘心平庸,不甘心平凡,他想凭自己、凭手中的笔杆子帮助千万受到旧制度迫害过的女性!当时的萧军也是为萧红的过人的才华,以及他的魄力所动容吧。

但是魄力归魄力,才华归才华,封建社会女人的命运终究是可悲的,女人的可悲不仅来自于当时的人们的腐朽思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人的感情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就足以击垮他们。

女性生来便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罢。

现在人们口中时常会出现女强人”这个词,女强人,不过是在情感控制上更胜一筹,他们的本质与其他女性一样,他们外表如刺猬般,气焰咄咄逼人,内心实则没有因为外表而改变一丝一毫。

从古至今,女性不应该因其某些不足而被区别对待,他们本就不是用来顶天立地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

我喜欢半夜戴上耳机,然后听一些情歌,会让我有所领悟的情歌。

本来不该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打字敲着键盘的。至少我昨晚是这样想的,今晚不能熬夜,我现在剩下的也只有青春了,我要好好保存我的青春,然后渐渐把它送入坟墓,看着他毁灭,看着阳光在它身上流转,看着它,想着有关它的一切。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有所感触。

我不知道票房差的原因。将近三个小时的国产电影确实比较少见,毕竟你要把一个人的一生比较细节地告诉世人,导演一心一意的将这些表现出来。是国人不愿意把时间放在一部文艺片上吗。我不得不说这这年来我看过很多电影,大片还是国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是唯一一部能让我有观后感的影片。

如果你对文学有感觉,如果你对萧红感兴趣,《黄金时代》确实是需要好好看看。觉得电影冗长无聊的观众,也许是没有耐心。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情节是能让大家跳过或者说拉过去的。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在细节中感受的惊天动地,在贫穷中认识,共患难,每一个笑都像阳光。端木瘦弱的样子让人心疼却用一生只唯一一次的争执在萧军那里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萧红也将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婚姻给他了。时间距离以及感情的不同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所以萧军才会与一个相识三个月的女子结婚却不愿意给与自己在一起共患难的萧红一个名分。萧红最后生病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多数国情来看,男主角这时候会嫌弃或者抛弃。但让我想不到的是端木与萧红的对手戏,在无声的空间中演绎地淋漓尽致,他对她果真是爱。她对他果真是爱。最后,骆宾基的登场。萧红弟弟的朋友。在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用极其的细心耐心陪伴着。对她的感情绝对是熬过真火。最后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在大街上一边吃糖一边哭的情景,极为触动人心。

没有单一的旁白。以人物叙述的形式。以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描述萧红独立刚强自由的一生。这三个小时,我感觉是读了一本书。这本书,一页一页翻来翻去有滋有味。

以获奖的形式说明没有为艺术献身,但是票房差,估计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不能换成其他人的梦想,完成其他人的事情。是吧。

其实,我本意不是想说《黄金时代》。我想说说最近的我。最近的我。想想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吧。困了吧。自己在敲什么我都忘记。恩,晚安。自己就在自己心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4

电影《黄金时代》是一部人物传记版的故事片,整部影片风格略显沉寂,体现了导演对已故女作家萧红的深切缅怀与追忆,通过真实的故事还原了一位饱受生活之苦却仍然天真大气的女作家。从她生平事迹看虽然文章的创作风格上“离经”,但感情生活并不“叛道”,反而还总被那些薄情寡义的负心汉所叛,就像她遗弃自己的孩子那样,自己也总是被男人遗弃,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她那个想做一名普通女人过平凡日子的心愿。

自古文章憎命达,大多的优秀文章必须是经历过苦难的那些潇洒落魄的文人才能感受得到的,世态炎凉再加上落魄文人所散发出的那种独有的悲情色彩就更能很好的发酵成一壶陈年佳酿醉倒荧幕下的观众。而落魄文人大多都有一刻抛去私心杂念摈弃功名利禄后的纯洁之心,这纯洁之心就像是呼兰河上游坚冰融化的水,冰凉通明清无杂质,从远方而来又流向远方,任时光荏苒却永不枯竭,具有一股生生不息的魔力!

萧红一生都渴望能找一个体贴爱护她的男人,但是最终都只是个幻想。第一个男人由于好马不吃回头草的“面子问题”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黄了。第二个由于男人嫉妒心强,在女人面前深感自卑而最终选择去前线抗战离开了她也慢慢疏远忘记了她。第三个是由于胆小怕死,逃难的时候撇下了萧红自己先溜之大吉了。而且最令人为之流泪的是每次她都怀孕的时候被男友遗弃。其实作为女人她只是希望能有个名正言顺的归宿,体贴爱护她就心满意足了。可就这心愿也终究未能如意。因为她所希望要的和男人给他的或者男人以为她想要的之间总是错位,不禁令人感叹,在那样的时代里,女人的这些基本愿望原来显得是那样的奢侈啊!

她一生都在漂泊流浪躲避战乱,甚至挺着大肚子时也照样是笔耕不辍漂泊继续,这真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种薄命红颜总令人想到李清照说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那种漂泊,她的创作灵感游走于童年记忆里家乡的菜园和小说创作之间,生活的希冀游走于对男人的幻想和被抛弃的残酷现实之间。可以说在那样的一个特殊时代里的这名普通女子,终其一生也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宿,但后人却在文学祠堂里给了她一个名分,也算是对她在天之灵的一丝慰借吧。

她的文学造诣颇受人们认可,尤其鲁迅对她的才华更是青睐有加。小说《呼兰河传》里的呼兰河这个地名总令人联想到北方的丛林草场山田溪流,咋听上去感受到了一派浓郁的乡土气息。我没有生活过乡下并未亲眼见过电影中那样浪漫的画面,然而反而更加体会理解萧红笔下“呼兰河”的那番意境。可能是人对于没见过的事物有更加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可能是“久在樊笼里”更容易被激起动物那熟悉并乐于回归自然的天性和本能的缘故。看了几段虽有点代沟,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那股灵气与清新之风还是蛮好的,就如同他本人那样大气纯洁不拘于俗!

真的是一个纯真而无邪的女子。但是她的无知一样一直赤裸的展现出来,招人陷害却浑然不知,令观众同情怜悯。她的一生给人带来一种具有自虐倾向的快感,让性在撞击中升华,一个伟大的灵魂从电影中抽离出来,深刻地定留在你脑海深处。爱吧,朋友们,即使孤独,恨吧,朋友们,即使痛苦。在爱恨情愁中体会生命给你带来的厚重,让生命承受可以承受之重。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5

年轻时常看一本《黄金时代》的杂志,以致后来别人说起黄金时代时,总认为指的那本杂志。看20xx年第34届香港金像奖颁奖晚会,才发现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关于民国女作家萧红传记《黄金时代》。

本人学识浅薄,开博上网后学到了不少东西,逛博时曾看到过博友写有关萧红的博文,可因不喜欢终究没感兴趣。昨天逛博,又见一博友写了首关于萧红我的黄金时代诗文,于是在网上寻来汤唯演的《黄金时代》视频看看。感谢汤唯!真的,若不是汤唯,我至今还不见识萧红,也不会对此人感兴趣,虽喜欢文学,但从未看过萧红作品。认识汤唯,是从《色戒》开始,但这片我没看过,只是从此知道汤唯,看过她演的《晚秋》《北京遇上西雅图》。后来又在微博中看到过她的一些在外用外文演讲的视频,感觉汤唯不仅演技好,文采和能力也不错,不愧为人才!昨天午后闲来在网上看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汤唯,把那位民国女作家萧红,演绎得真是唯妙唯俏,棒极了!

在我的眼里和心中,感觉萧红就是汤唯演的那样,看到网上萧红的照片时,反倒觉得那不是萧红,汤唯演的才是。汤唯演得那么好,可惜没能凭借《黄金时代》夺得第34届香港金像奖影后桂冠,片中她将燃着烟头按向手腕熄灭,将萧军离去,萧红痛苦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汤唯,不知真实的萧红是否也这样?因为汤唯,我开始注意萧红。

说真的,我不喜欢这个不长寿的民国女作家,至于她的作品,以后有空有机会就看,但决不会刻意,更喜欢丁玲。喜欢汤唯,喜欢汤唯演的萧红,在《黄金时代》影片末尾,我听到并看到了有关萧红的文字,我和祖父的园子。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从《黄金时代》中,我看到萧红是崇尚自由的,个性也很开放,她只想拥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和爱,喜欢写作。她的写作能力是无限广阔的,感情也很细腻,以致于太专注于作品创作而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对她也太不公平了。从她的文字来看,很接近生活,作品文字描写什么的都很细致入微,直入人心,令人感动,这个还是值得学习的。

总之,《黄金时代》观后,见识了萧红,谢谢许鞍华导演导出此片,谢谢汤唯的表演,学无止境,我的黄金时代。

观《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有感


伊丽莎白和她的黄金时代

——观《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有感

文:郁文斌(student)

评:郭火火(teacher)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底涌起一股对伊丽莎白一世的崇敬之情。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在1585年,已经52岁的伊丽莎白一世仍然单身未嫁,但她的政治手腕已经非常成熟,处理国家大事比年轻时更加得心应手,她虽为新教徒,但她思想较为开明,允许民众信仰天主教,可她却受到了玛丽一世(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姐姐)的种种对抗,甚至派人暗杀她。后来劲敌西班牙来了,她亲自冲锋陷阵,带领士兵们捍卫自己的国家和子民们,在她的带领下,英格兰和苏格兰步入了黄金时代。

(评:人到中年的伊丽莎白一世褪去青涩,政治手腕娴熟,面对政治劲敌、宗教问题、国家战争,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关于伊丽莎白登基的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观看98年的第一部《伊丽莎白》,同样有凯特布兰切特主演。)

伊丽莎白一世为人谨慎,她的座右铭是:我观看,而且我沉默。她喜欢投资于昂贵的珠宝的衣服,华美的衣服凸显了的她的高贵和美丽。"光彩夺目的四轮马车闪着金光,扬起了一片尘埃。里面的她穿着一身华丽的锦衣,珠宝垂在她的颈上,装饰在她美丽的金发上,她……仿佛就是画笔下的一尊庄严女神。"这是加罗利·埃里克森对她的描述。在我看来在她的一生中,褪下华服的庄严形象后,她的内心柔软与坚强永远并存。

(评:从伊丽莎白一世的人生信条中不难看出她的谨慎性格,因她一举一动都牵涉国家。她也有女性爱美的天性,似乎向我们揭开了女政治家这一身份下的人性柔软部分。)

她的柔软在于:她一生未嫁,有时她的内心特别希望能被爱。关于这点,不妨借鉴《英国通史》里的评价。"时代的辉煌伴随着个人的辉煌,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君主之一,她的时代也跻身于英国最辉煌的时代之列,但公众生活的辉煌却以个人生活的黯淡为代价、伊丽莎白一世终生不嫁,其中的原因,就是只有她终身不嫁,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和谐,从而保证都铎王朝的繁荣昌盛。"

(评:呼应上段伊丽莎白辉煌的公众生活,揭示出这是牺牲黯然的个人生活为代价。国家-个人维度的取舍既有令人惋惜之处,更不乏令人敬佩之处。)

当大臣们劝她在邻国的王子中挑选合适的人来作为丈夫时,她拒绝了,因为与外国联姻会让英国无法保持中立的外交政策。因此她被后人著称为"The Virgin Queen"("童贞女王")。可这又怎样呢,她从小受到教育与艺术的熏陶,会说六国语言,在凯瑟琳·帕尔和教师的帮助与循循善诱下,她成为一名知性优雅、高贵美丽的女子,爱慕她的人比比皆是。

她的坚强在于:在1558年,她继位成为爱尔兰和英格兰的统治者。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分裂的混乱状态,为了巩固统治,缓和国内外压力,她采取了天主教和新教兼容的政策,稳定统治基础,成功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此后,在她的统治下,英格兰越发强大,经济繁荣,文化更是达到了顶峰,著名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在此期间出现了。除了文学家,还有许多航海家出现,这极大力度的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使英国国力更加强大。

(评:开始着墨伊丽莎白身为女政治家的坚强一面:"既能一笑泯恩仇,又能一掷决生死".)

更令我佩服的是,在敌国从海上入侵时,她也未曾慌乱不已,在她的指挥下,西班牙落败,人民都安全了。她临危不乱的想办法解决这场战事,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巾帼不让须眉,即使是男子又有多少人能在这种兵临城下的情况中机智应对敌人。罗马教皇西克斯图斯曾说"她诚然是一位伟大的女王……是她使得西班牙、法兰西、神圣罗马帝国和一切国家都畏惧她。"

撇开别的都不说,她是我所知道的统治者中最有智慧的女王。因为在国家和人民遇到危难时,她都用她聪慧的头脑解决了这些难题。她所实行的政策是人文艺术大力发展,而她自己更是亲自翻译了霍勒斯的《诗歌艺术》, 威廉·塞西尔爵士说:"她是我见过的最聪明女人,枢密院各大臣每次向她提意见,她没有不知道的。"

(评:在这些伊丽莎白众多的辉煌功绩中,最令人惊喜反倒是她身体力行推行文化事业,她亲自翻译诗歌,从侧面展示在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之余珍贵地保留了个人的兴趣。平凡的兴趣爱好成为不凡人生中的点缀,更让人敬服她内心的丰富充盈和睿智广博。)

关于伊丽莎白一世,我想她的美丽、她的睿智连同她的不为人知的哀愁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政治家有血有肉的一面。

评:郁文斌同学选择了《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主角是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她的丰功伟绩在影评中都做了细致的描述。令人欣慰的是评论没有仅仅限于主观,而是结合了不同人群的评价夯实观点。读完个人最喜欢的一处就像评论中提及的伊丽莎白在政治角力之下保留着个人的兴趣爱好,这不仅得益于自幼的良好熏陶,也必然也有她成年后世事历练的通透。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以后面对历史辉煌人物时,不妨从平常地方入手去解读。平凡处流露出伟人之伟,似大象无形,也如大音希声,可以帮助我们拉近同他们之间的距离。

黄金时代读后感700字


《黄金时代》一书由王小波所著,是一部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作品,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饱受歧视,其中一个知识分子发起了反抗,向这个时代发起了反抗,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伟大。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黄金时代读后感700字。

终于有时间拿起了这本书《黄金时代》,读完了其中的黄金时代章节,心里面早已起伏不荡,暂时写下这时刻的碎碎念。

王小二的黄金时代是在云南乡下当知青渡过的。那时的他是自由自在,特立独行的,正如书中一段精彩的描述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再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样一个独特的人,对自己的存在和不存毫无在意,以伟大友谊开始勾引着破鞋陈清扬,赤裸着身体在山上享受日光浴,挑战着情敌军代表,交代材料玩弄着文字游戏,与陈清扬醉生梦死的做爱,这不得不说是他的黄金时代。

而陈清扬在追问王二证明自己不是破鞋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的与王二做了爱,做了一个真正的破鞋。做为北大医学生插队来到乡下的她,对一切都不理解,对那时代发生的一切也都漠不关心。她不知道别人为什么都叫她破鞋,她不明白为什么可以与王二肆意的做爱,她不清楚为什么会不顾一切的去山上寻找王二;她可以与王二一块逃跑,她可以在别人批斗自己破鞋时,愉快的接受并当做表演,也终于在最后交待材料的时候交出了自己的内心。原来在王二背她过河的一瞬间,她早已心动了。多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她终于承()认那个时刻也正是她的黄金时代,她喜欢上了王二。

《黄金时代》给了一个另类时代的画面,一种唏嘘感慨的时代,一种窒息但终有希望的时代。可王二和陈清扬并不属于那个时代,他们是真性情的人,他们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忘记自己身份、劳作的艰辛、灵魂式的寂寞、批斗的煎熬以及所有,然这些并不是重点,关键的是他们相爱了。在那样爱的刻骨铭心之下,追寻着心灵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争取着仅剩的自由,要知道,那个时代是没有净土和自由可言的。

观后感《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精选》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黄金时代》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