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阿勒泰的角落》最新读后感 > 地图 > 《阿勒泰的角落》最新读后感

《阿勒泰的角落》最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4-29 来源:互联网

写作示范:《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5篇。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一】

这几天在读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认,写作这东西,确有“天赋”的存在。而天赋这东西,又未必人人都乐于或善于应用——有些人钟情写作,却未必懂得去体悟和探索人生的壮美,写出来的文字不免陷于空洞苍白;有些人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却不屑或不擅长以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所感所想。而李娟却同时是一位擅用文字又具灵秀触觉的女子。她写的都是她身边熟悉的环境,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但她的视觉是如此的敏锐独特,竟然可以在平凡不过的世俗琐碎里探寻出那样鲜活的人生趣味;在那样广漠孤清的寂静里发现大自然如此惊心动魄的美……

就象大地上会长出麦子,长出苞谷和其他灵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从她身上“长”出来的那么天然、那么纯粹,看不到修饰的痕迹。这种文字是教不出,学不来的。读着这本书,你会感叹,作者是有着一颗多么贴近大地的心灵啊!追随着她的眼光,你会发现深藏在这片大地肌肤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读着那样的文字,你甚至会觉得,任何试图评价她文章的文字,都显得有点蹩脚和尴尬。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二)

我没去过阿勒泰,但李娟告诉我,那是一个精彩的地方:碧蓝苍穹下,牛羊成群,时光随小河流淌,自由同飞鸽翱翔。在这里,一个普通人为了还账会苦寻一个季度,一只雪兔为了自由也会卧薪尝胆,以生命掷下豪赌,深夜中裁缝店的一盏孤灯就能驱散一切孤独,冬日里一辆粉红色大车便可承载起几个村庄的旅途。

阿勒泰的生活对我来说实在过于新奇,那里像是一片充满魔法的土地,美丽遥远,初读《阿勒泰的角落》时,我便被阿勒泰深深吸引,此前我也从未对想到达某个地方有如此强烈的渴望。

但其实阿勒泰的美是与李娟的视角分不开的,如果仔细回味全书,其实好多美丽的场景在现实中不一定能被我们接受,在商店时花竟然都能在柜台间绽放,那场景一定很美,但是花多的地方虫子也不会少,就我本人在草原游玩的经验,晚上如果再点一盏灯,除去吓人的飞蛾和甲虫纷纷出现外,蚊子也会咬得你无法入眠。还有那块被香气熏得酥软而掉进锅里的强泥,听起来幽默有趣,但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一定感觉不到任何浪漫,没准还会把锅直接扔掉。我相信,如果我这样评价阿勒泰——那是一个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地方——一定不会有人反驳我,因为这就是事实,但是阿勒泰的角落亲口告诉我的,不是李娟总能看到那美丽有趣的一面,也总能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

或许我所憧憬的阿勒泰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我所向往的那个角落仅仅是一个善于感受美的灵魂眼里的阿勒泰,这样的灵魂永远不会苦于在生活中苟且,因为生活于他们而言只有诗和远方。

就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没有足够宽广的视野一睹天下美景,也没有足够宽大的臂膀,一览世界的万千姿态,我们终究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生活一世。但只要相信我们所处的角落一定很美丽,是广袤草原中的一袭长裙,或是海边深蓝中的一抹魅影,或是月下的一声吟唱,又或是灯光下舞动的笔墨……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属于自己的一片精彩的角落,也许空间不大,但值得我们享受一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三)

游牧地区的人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赶着羊群四处游牧,没有固定的物质来源,连普通的生活用品都很稀少,环境恶劣,夏天干热,冬季又极度严寒,昼夜温差大。但生活在这片自然的土地上的人们野蛮,恣意生长,拥有着最淳纯洁朴实的灵魂,他们坚强纯洁,或温柔安静或活泼热情,虽生活贫苦,却满足与而幸福。那里没有尔虞我诈,人们相处得轻松自然。在喀吾图向牧民放债,只需在纸上记上名字,最后他们一定会将钱还上。一个浅浅的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这样的方式若是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敢赌呢?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没有担保,向陌生人借钱,可能会被当做笑话来看待吧。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作者也能与他们相处得很好,透过他们的内心去认识体谅他们。作者笔下的他们滑稽有趣又可爱,活得那么真实,却又那么寂寞艰难,让我无比向往这样的生活,平凡踏实。

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意外之喜:忙碌奔波的生活中出现的林林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幸福;冬天坐爬犁回桥头的路上,在纯然平静的天空中出现了完美的环形彩虹……我喜欢这样干净的生活,简单却舒服。

“我所面对的是古老的,历经千百年都没有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平等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作者如是说。我再次打开书,感受着真正的自然,感受着原始的生命状态,感受这独特的风景和令人沉醉的生活。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四)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说她是当代的萧红。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萧红的文字在纯真的视角背后总是藏着一股浓浓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给人更多的是治愈,是温暖,是希望。

这里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离海洋最遥远的腹地,在如此物质贫瘠、自然条件恶略的环境下,生活着不止一个人。他们努力着,而又孤独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不止一次的有这种疑惑,既然这里的冬天那么冷,生活的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苦苦的坚持,长久的生活……。苦吗,从来不都是这样吗。北京有啥好,离我们这里那么远。

原来,我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定义着评判着他人的生活。

见过冬日的戈壁吗,见过夏日的牧场吗,见过乌伦古河边那破旧的村庄吗,虽然没有,但我却深深地喜爱上了那片未曾亲眼见过的土地。

这蔚蓝的天,这广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葱茏,夜晚无人知晓的月色,被世界遗忘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论怎样对这生活的热爱,只有在这里,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五)

李娟的文字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又透露着俏皮的幽默。读者跟随李娟的文字能进入迷人的阿勒泰,遇到不同的人,体会阿勒泰的自然风光。李娟一家也渴望有固定居所,荒凉的红土地差点成为她们的家。我对作者的好奇胜过对书中所描述的阿勒泰,作者也去过外面城市打工,流水线的枯燥无聊、机械化,让作者又回到了阿勒泰。

初到阿勒泰,李娟和妈妈开了裁缝店,招收学徒。阿勒泰的游牧民族和农民对衣服的需求简单实用,穿坏了才会买新衣服。裁缝是个体力活,加上游牧民族周期性迁移,常常需要赶工,夜里缝缝补补。有不少人来店里问有没有酒等商品,李娟她们一家就开了一个杂货铺;李娟叔叔的带来加上了鞋匠这一项。

阿勒泰的人淳朴善良,不会赖账,时隔很久的账还是会还;在阿勒泰,8岁小孩当做一个成年劳动力使用;小孩子们为小卖铺带来了各种各样大自然特产。“生长在其中的孩子们,让我感觉到他们的坚强,纯洁,温柔,安静,还有易于满足。”孩子们的玩具是土,废弃的瓶子等;书中写到有个来买玩具的女孩,最后只能卖洒水壶给她,孩子们用简易的玩具玩的不亦乐乎。红土地是接近被废弃的村庄,曾经的红土地有电影院、学校、澡堂;现在的红土地只有几户人家。李娟一家在红土地有了自己的家,后来政府要集体搬迁,她们又过回了跟随游牧民族的生活。

李娟在书中感叹“夜晚真好,为什么夜里无论再冷,再漫长却总是显得舒适的静呢?可能是因为夜里再也不用干活了,不用四处奔波了吧。”夜晚让人想到即使休息也是理所应当的,白天总在催促你干事情,不能无所事事。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夜晚的来临让人满足。阿勒泰人言稀少,更多的是广袤的森林。“我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上,这里大、静、近,真的真实,又那么直接。”李娟在书中透露的生活哲学是知足常乐,“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食物,身上裹的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遗憾。”

诚然阿勒泰的生活不仅仅有美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还有生活上的不便。其实由于环境限制,人的需求会变少,人不需要外在太过丰富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700字精选5篇


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不能停止阅读,读作品,让我们的脸上焕发光彩。你有记录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心态来写作作品嘛?下面由读后感大全小编给您带来的“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

有幸拜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作者以轻松自在朴素的文字描写了冰天雪地、戈壁滩沙漠、移动的羊群牧民和随地扎下的毡房子……,这些在我有生以来都是没有见过的。那些山峰、那些河流、那些森林、那些牛羊骆驼、那些人、那些事,在作者的笔下灵活生动,仿佛置身其中。

文中作者一家在语音不精通,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居然敢给人赊账。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所以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你信任我,我也要对得起这种信任,大概也就这种意思了。

想到了前年3月份,在跟人做生意,对这家公司资质了解的很清楚,对这个人也算是相处甚久。基于对朋友信任,没有任何押金的情况出售了一台机台,当时说好是一个月后债款付清。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你的信任在别人眼里是一分也不值。在一个月后迟迟不到款。于是断断续续的催款,催款是很头疼的事情。开始这个人于各种困难跟你说暂时资金不到位,说得真是声情并茂,痛哭流泪的样子,心一软算了,再给他一点时间吧。时间久了,这家老板继续于各种理由搪塞。于是一台一两万的机台款就一拖再拖。

都说欠钱的是大爷,这话一点儿也不差。毕竟都是辛苦钱,供应商的款是现结的,而卖出去的机台却分毫无收,那叫一个心急,急的时候真的是骂这人不守信的王八蛋。于是我带着两岁多的儿子,拿着催款单,手机开着录音,到他公司要钱。继续说没钱,再问具体什么时候付,承诺说年底前付5000千。我也不再信他的话,强烈要求他在催款单上签名,催款单上有备注,如有如期付款,以千分之五的日息付违约金。

在这种情况下,在年底前收了5千元过年,可是等到年后来,竟然的人去楼空,什么也没有了。于是只有走法律途径,各种证据,在历经八个月后终于结案。虽然胜诉,但对于一个失信的人来说,胜诉也一个说法而已,货款照样没有。

所以当看到流动的牧民中,很多人都是记不住,仅仅是一个签名就是缚束,在羊群南下,膘肥体壮时,路过喀吾图一带时,还债的人千打听万打听,打上门来结清倒债。亲眼看着记账的本子上用笔划去自己的名字,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这让我特别的感动。虽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你给我的信任,我定不辜负,这是一种最起码的为人尊严。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读完有几天了,一直想写一个读后感,但都没来的及,今晚静下心来,开始写了这个拖了好几天的读后感。

再还未读完阿勒泰的时候,就很想去北疆看一看。

但我觉得我喜欢上的,大概是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吧,连通着真实的土地和我的想像。在城市住惯了的我,一定受不了干燥、风沙、暴晒,支撑不了长时间的劳作,那么再美好的风景和再有趣的人也都是隔生而徒劳的了。身体安定不下来,心怎么会踏踏实实地欣赏景致呢。

有时候我真的羡慕李娟,羡慕她怎么能那么安定满足地生活。虽然一直在走从未停下来,但这状态本身就是从容不迫的。依靠着大地,没有什么可怕的,它会满足我们所有的大的小的愿望,长出食物,长出牛羊,长出灵气的姑娘和少年。

她那么爱那片土地,蓝天下,到处都是沉默无语的善良。而我们总在苛求我们居住的地方,嫌这嫌那,从未餍足,我们的爱掺了私心在里面,希望土地、气候、人群,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充满希望地抱怨它,改造它,让它更舒适,更方便,从来不为大地想一想,它只想保留本来的模样,却一次次地接受和承担了。我们活在它的面目全非里,却还在向往更好的地方。

是啊,我是多么羡慕她,她从来就生活在离自然最近的地方,用劳动和大地维持着亲密的联系,习惯它,感知它。电气、现代化、甚至舒适本身,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必需,我们抛弃了天赋,扭曲生活的本质,歪解文明的本意。我们有多傻,可是我们却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像那些挑食的鸡一样刁,即使站在美丽的风景和复杂的生活质感面前,我们也始终是一个游客了,我们只能看看风景,然后遗憾着走掉。现代化的舒适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我们是它终生的奴仆。

对于风景,我始终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每当我读完一整段的描写,他们在我心里,依旧还是灰扑扑的。景色的奇妙是难以仅凭想像就了然于心的。于是阿勒泰的美震撼了我,我只知道它美,却不知道它是这样的美。美得那么漫无目的,不求欣赏和垂怜。我多希望李娟能有一部相机呢,能拍下夜晚边缘锋利的月亮,拍下一黑一红花朵一样美好的金鱼,拍下群山、牧场、眼睛明亮的哈族小孩,拍下蓝天底下渐渐静止的时光。所有透过她的眼睛和心看到的事物。可是转念一想,这个想法有多愚蠢!

在一个地方住下来,明知道最后一定会搬走,还是会当做一辈子一样来安排生活。安心的留下来,走的时候,也安心的走。离更久远的时光越来越近,快乐是被夯实的了没有一点疑虑的快乐。如果不拥有太多,就也不会怕失去,人自然就会勇敢,勇敢而单纯,最终如土地一样,天然而宽厚,对万物的爱,清澈而绵长。

以天地为背景,连命运,也退到很远的地方。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3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说她是当代的萧红。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萧红的文字在纯真的视角背后总是藏着一股浓浓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给人更多的是治愈,是温暖,是希望。

这里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离海洋最遥远的腹地,在如此物质贫瘠、自然条件恶略的环境下,生活着不止一个人。他们努力着,而又孤独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不止一次的有这种疑惑,既然这里的冬天那么冷,生活的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苦苦的坚持,长久的生活……。苦吗,从来不都是这样吗。北京有啥好,离我们这里那么远。

原来,我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定义着评判着他人的生活。

见过冬日的戈壁吗,见过夏日的牧场吗,见过乌伦古河边那破旧的村庄吗,虽然没有,但我却深深地喜爱上了那片未曾亲眼见过的土地。

这蔚蓝的天,这广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葱茏,夜晚无人知晓的月色,被世界遗忘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论怎样对这生活的热爱,只有在这里,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4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是新疆的散文作家李娟写的。李娟高中毕业后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阿勒泰的角落》就详细描写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和所见所感。

李娟的语言富有特色,没有多少华丽的修饰,只是用简朴的语言细腻地描绘自己身边的细节,也颇有幽默感。在《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这一章节中,作者李娟描写了自己用模模糊糊的哈萨克语言与顾客做生意时遇到的障碍麻烦,形容“卖出去一样东西真是难于爬蜀道”,随后又连续写了好几个“是这个吗?”来显示寻找顾客要的东西十分烦琐。作者李娟最后还风趣地点评“折腾到最后,对方要买的也许只是一毛钱一匣的火柴。”

李娟也善于观察生活,尤其是一些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作者李娟写有关叶尔保拉提一家的事时,细致描写了叶尔保拉提妈妈的力大无穷,通过揉面和劈柴火两件事来表现。两件事都先由作者的无能与笨拙引入,作者李娟“双手捏成拳头使足了劲擂下去,也只能在面团上陷两个三公分深的拳头印子”。读后感·而叶尔保拉提妈妈就“一拧,轻轻巧巧地揉开了,一揉到底,极利索畅快,好像揉的是棉花,面团在她手中驯服得不可思议”。

劈柴火时,作者李娟“高高地抡起斧头,深呼吸,大吼,重重地、狠命砸了下去!结果只砸出了一道白印儿……”而叶尔保拉提妈妈磕完瓜子,轻轻拎着斧头,身轻如燕,但落斧如神。柴火几下子就散成一堆渣子了。

李娟生活的新疆阿勒泰地区,物质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在她的描写下,边疆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5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阿勒泰的角落阅读心得体会精选(5篇)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好的《阿勒泰的角落》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阿勒泰的角落》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我们该如何去写《阿勒泰的角落》的读后感呢?急您所急,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阿勒泰的角落阅读心得体会”,希望您能喜欢并分享!

阿勒泰的角落阅读心得体会(篇一)

去书店,看到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翻看,发觉不错。回家后,翻看,断断续续的翻看。这,又是一本不用记页码的书,也是一本不用一气看光的书。闲暇时打开来,读几节。读着,便会将心绪平静下来,便会想,那些遥远地方的风景和生活里的情趣。这一切,来源于作者的文字,干净、明亮、可爱、温暖。与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够好的。

如她是这样描写男人喝酒的:

我家的柜台下的角落里至今还堆着一些无法处理的宝贝,包括五件皮夹克、几顶皮帽子、几根马鞭、一副皮手套、两三个手电筒,还有一个摩托车头盔、一大堆匕首、一叠身份证、一个户口簿、数不清的手表(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还有一双皮鞋……全是赊帐的酒鬼随手抵在这里的,估计酒醒后就忘掉了。

更可气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毅力,冰天雪地里能连续敲几个小时的门。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是不给开;我们越是不给开,他们越是要坚持到底,不烦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觉去了,一觉睡到晚上,吃饱了饭,再来接着敲。

经常是干活干到半夜,一出门,就给门口堵着的东西绊一跤。低头一看,又是一个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里倒了多久了,于是赶紧把他拖进房子,扔到火炉边搁着,让他自己醒过来好回家。可气的是,这种人醒了以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为自己刚刚俭回一条命来而稍有害怕。

奇怪,为什么要喝酒呢?酒到有什么好喝,那么辣,而且还得花钱。

一个做裁缝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动着,做着裁缝,所以对钱自有一点单纯的意识,写来也可爱。

来这里做衣服裙子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的简直都不忍心收他们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们会像念诗一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

年龄小的就更难对付了,她干脆紧紧搂住我妈的脖子,拼命亲她,让她气都透不过来,再口口声声地喊她“妈妈”、“亲爱的妈妈”。

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个档次——实在是没有办法呀……

价格一降,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是候,经常是深夜过去天亮了的时候才开始休息。

爱情会在任何地方发生,她写妹妹的恋爱亦是可爱的。

十七岁、十八岁,虽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别太大了。去年还是一个倔强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开窍了似的。虽然这件事上我们都瞒得很紧,但她自己肯定感觉出了什么,并且还有所回应呢!第二天,赶在卢家小伙子过来接她之前,我们看到她把各破三个洞的球鞋脱了,换成压箱底的新皮鞋,还欲盖弥彰地解释:“噢,昨天汗出多了……那双打湿了,……湿透了”

到了第三天,又把灰蒙蒙的运动服换成了天蓝色的新外套——干活去穿什么新衣服啊?但我闭了嘴什么也没说。她自己都舍得我还多什么嘴。

一拍篷土的头发也细细地洗净了,从此做饭和倒煤灰时,头上会小心地包着头巾,下地干活也不忘包着。

不写了。

附言:

建议大家去买这本《阿勒泰的角落》读读。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里面看到她的博客地址,这段时间没事就会过去看一看,读读哪些北疆的生活,感觉那苍茫的群山、荒凉的戈壁、寒冷而寂静的零落人家。

有篇文章写的,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附近的阿勒泰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还有长颈鹿,甚至还有贝壳。真是沧海桑田啊!从地图上看几乎就是亚欧版块的最中央位置的'地方,居然当年也是一片汪洋,那是不是更或者,在现在大洋深处,当年曾经确实一片陆地,还能找到当年的城郭和村落。

亿万年过去后,世界在颠倒性的变迁着,我们也只是匆匆的过客,几十年或许只是白马过隙,转眼都会四散云销,或许谁都不再会记得。只有我们自己,记得身边经过的、爱过的人,也算我们曾经来过。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阿勒泰的角落阅读心得体会(篇二)

这时,敲门声响起,有人立刻起身去开门。进来的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拴缰绳。我们房子外面光秃秃的,没有可栓马的地方。那人站屋里,手里扯着长长的缰绳,环视一圈后,把绳子系在门边的一只小板凳上,这才转过脸让我们看清她的模样。

马就在外面拖着缰绳静静站着,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被系在什么东西上,因此永远也不会尝试跑掉。好几次我都想拾起这个小板凳出去给它看看。

这个人向我们一一问好,然后买了一包方块糖,一块钱的碎饼干和两只苹果。他把方块糖和饼干分别放进外套左右两边的口袋,又把苹果细心地揣进怀里,这才俯身凑近蜡烛和我们说话:“巴拉尔茨没有几个人嘛,你们来这里干什么?你们为什么来这里呢?”

他是一个风趣而和气的人,我们聊了好一会儿,才知道原来他是个阿訇呢。真让人好奇,原来阿訇也要吃饼干呀,原来阿訇也得到商店买东西,原来阿訇的时间也有一部分需要打发才过得去。

这个上了年纪的阿訇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给我们讲了许多巴拉尔茨过去的事情。我们都很喜欢他,希望他下次还来。他走时,我们抓了几粒球形泡泡糖让他捎给他的小女儿——他说他小女儿六岁了。

 

阿勒泰的角落阅读心得体会(篇三)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阿勒泰的角落阅读心得体会(篇四)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说她是当代的萧红。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萧红的文字在纯真的视角背后总是藏着一股浓浓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给人更多的是治愈,是温暖,是希望。

这里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离海洋最遥远的腹地,在如此物质贫瘠、自然条件恶略的环境下,生活着不止一个人。他们努力着,而又孤独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不止一次的有这种疑惑,既然这里的冬天那么冷,生活的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苦苦的坚持,长久的生活……。苦吗,从来不都是这样吗。北京有啥好,离我们这里那么远。

原来,我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定义着评判着他人的生活。

见过冬日的戈壁吗,见过夏日的牧场吗,见过乌伦古河边那破旧的村庄吗,虽然没有,但我却深深地喜爱上了那片未曾亲眼见过的土地。

这蔚蓝的天,这广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葱茏,夜晚无人知晓的月色,被世界遗忘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论怎样对这生活的热爱,只有在这里,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阅读心得体会(篇五)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携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8篇


请阅读以下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交,阅读作品时,被其跌宕起伏的剧情,流畅的文体深深吸引了。看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是非常有必要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1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2

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第一感觉是温暖。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在阿勒泰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在漂泊不定,甚至有些困窘的童年中,也依旧以孩子的角度看到了世界的可爱与发光的一面。

可爱的人

书中有和鸭子互动的妈妈,有明目张胆企图偷金鱼的孩子们,有白天不停睡觉、晚上窸窸窣窣玩小玩具的奶奶,有努力维持友谊,却总是傻乎乎搞砸的我,有情窦初开总是害羞的妹妹……他们的生活并不轻松,相反他们总是在贫穷中挣扎,可即使住的房只是由几块木板搭成,即使衣服又脏又破,他们也始终可爱地欣赏世界,就像作者说的,“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

空灵的世界

那里有长达半年之久的严寒,抵挡一切的风,又将泥土深深掩埋的雪,有毫不吝啬馈赠人类的原始森林。“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空气似乎都刻满了清晰的划痕,风兜着我的裙子,带着我顺风往前走……”那里的孩子们总能得到大自然给予的各种食物,在那里人类不盲目扩张,自然与人和谐,令人感动。

“自然会平息一切突兀的情感”,是的,那里孩子们都脏兮兮的,可他们却永远会用干净澄澈的眼睛望着你,那里的风很烈,可门一关几十层棉被一压,人们再也不会寒冷。贫穷的日子的确难熬,阿勒泰的人们是幸福的,他们脚踏黄土,背靠森林,有的是大自然的庇佑,有的是破烂中发光,不可磨灭的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3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是新疆的散文作家李娟写的。李娟高中毕业后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阿勒泰的角落》就详细描写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和所见所感。

李娟的语言富有特色,没有多少华丽的修饰,只是用简朴的语言细腻地描绘自己身边的细节,也颇有幽默感。在《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这一章节中,作者李娟描写了自己用模模糊糊的哈萨克语言与顾客做生意时遇到的障碍麻烦,形容“卖出去一样东西真是难于爬蜀道”,随后又连续写了好几个“是这个吗?”来显示寻找顾客要的东西十分烦琐。作者李娟最后还风趣地点评“折腾到最后,对方要买的也许只是一毛钱一匣的火柴。”

李娟也善于观察生活,尤其是一些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作者李娟写有关叶尔保拉提一家的事时,细致描写了叶尔保拉提妈妈的力大无穷,通过揉面和劈柴火两件事来表现。两件事都先由作者的无能与笨拙引入,作者李娟“双手捏成拳头使足了劲擂下去,也只能在面团上陷两个三公分深的拳头印子”。读后感·而叶尔保拉提妈妈就“一拧,轻轻巧巧地揉开了,一揉到底,极利索畅快,好像揉的是棉花,面团在她手中驯服得不可思议”。

劈柴火时,作者李娟“高高地抡起斧头,深呼吸,大吼,重重地、狠命砸了下去!结果只砸出了一道白印儿……”而叶尔保拉提妈妈磕完瓜子,轻轻拎着斧头,身轻如燕,但落斧如神。柴火几下子就散成一堆渣子了。

李娟生活的新疆阿勒泰地区,物质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在她的描写下,边疆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4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读完有几天了,一直想写一个读后感,但都没来的及,今晚静下心来,开始写了这个拖了好几天的读后感。

再还未读完阿勒泰的时候,就很想去北疆看一看。

但我觉得我喜欢上的,大概是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吧,连通着真实的土地和我的想像。在城市住惯了的我,一定受不了干燥、风沙、暴晒,支撑不了长时间的劳作,那么再美好的风景和再有趣的人也都是隔生而徒劳的了。身体安定不下来,心怎么会踏踏实实地欣赏景致呢。

有时候我真的羡慕李娟,羡慕她怎么能那么安定满足地生活。虽然一直在走从未停下来,但这状态本身就是从容不迫的。依靠着大地,没有什么可怕的,它会满足我们所有的大的小的愿望,长出食物,长出牛羊,长出灵气的姑娘和少年。

她那么爱那片土地,蓝天下,到处都是沉默无语的善良。而我们总在苛求我们居住的地方,嫌这嫌那,从未餍足,我们的爱掺了私心在里面,希望土地、气候、人群,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充满希望地抱怨它,改造它,让它更舒适,更方便,从来不为大地想一想,它只想保留本来的模样,却一次次地接受和承担了。我们活在它的面目全非里,却还在向往更好的地方。

是啊,我是多么羡慕她,她从来就生活在离自然最近的地方,用劳动和大地维持着亲密的联系,习惯它,感知它。电气、现代化、甚至舒适本身,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必需,我们抛弃了天赋,扭曲生活的本质,歪解文明的本意。我们有多傻,可是我们却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像那些挑食的鸡一样刁,即使站在美丽的风景和复杂的生活质感面前,我们也始终是一个游客了,我们只能看看风景,然后遗憾着走掉。现代化的舒适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我们是它终生的奴仆。

对于风景,我始终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每当我读完一整段的描写,他们在我心里,依旧还是灰扑扑的。景色的奇妙是难以仅凭想像就了然于心的。于是阿勒泰的美震撼了我,我只知道它美,却不知道它是这样的美。美得那么漫无目的,不求欣赏和垂怜。我多希望李娟能有一部相机呢,能拍下夜晚边缘锋利的月亮,拍下一黑一红花朵一样美好的金鱼,拍下群山、牧场、眼睛明亮的哈族小孩,拍下蓝天底下渐渐静止的时光。所有透过她的眼睛和心看到的事物。可是转念一想,这个想法有多愚蠢!

在一个地方住下来,明知道最后一定会搬走,还是会当做一辈子一样来安排生活。安心的留下来,走的时候,也安心的走。离更久远的时光越来越近,快乐是被夯实的了没有一点疑虑的快乐。如果不拥有太多,就也不会怕失去,人自然就会勇敢,勇敢而单纯,最终如土地一样,天然而宽厚,对万物的爱,清澈而绵长。

以天地为背景,连命运,也退到很远的地方。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5

读完《阿勒泰的角落》,满满的都是感动,像吃了一颗甜而不腻的糖,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小时候的情景。也忽然觉得我把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叫做“故乡”多少有些生疏了,叫“老家”才更亲切。

老家不大,站在不高的小山坡上就能看到全村。村里连个像李娟家那样的杂货铺都没有,买东西要到好远的地方去。村路不好走,卖东西的车也是百年来一回,来一回就在村里激起不小的动静,像是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男女老少,不管买不买东西,都出来凑个热闹,看看车上会藏着些什么稀世珍宝。其实,车上也无非是几样水果蔬菜,或是洗衣粉之类的日用百货。在卖东西的车边,老太太们拄着拐杖站在一起聊天,中年妇女们坐在大石块上谈天说地,小孩子们则蹲到地上玩沙子,堆砌着他们心中的城堡。

每年的腊月是村里的杀猪月,这个月就算不做饭也不会饿着。今天你家杀猪,明天他家杀猪。村里有个风俗,无论谁家杀猪,都会叫全村的人去尝尝鲜,杀猪的那家人会在提前一天晚上就找好帮手,谁是第一把刀,谁是灌血肠的,谁是抓猪的,分红明确。第二天一大早,被找到帮忙的人就自动来到了这户人家,天气冷,呼出的气都是白雾,大伙进屋抽根烟喝杯水,暖和暖和说会儿话,等人都差不多到齐了,就准备动手。有时赶上雪天,干活的人的眉毛上,睫毛上都是亮晶晶的雪花,进进出出会踩到屋里一地的雪,化了以后就被踩成一个个大脚印,稍不留神还会被冰滑倒,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们一般都忙得顾不上管孩子。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被满屋的猪肉被吓哭了。

杀完猪,男人们去屋里谈天说地,女人们在厨房帮忙做饭,煮杀猪菜。杀猪菜,其实就是把干白菜和鞋厂猪肉一块煮了,味道却出奇得好。饭好了就去邻居家借桌子借凳子借碗借盘子借筷子。小孩子这时候会被派去请村里的人来吃饭,有推脱不来的,爸爸妈妈还要去请第二遍第三遍,那是真心实意的请,而不是假装客套。村里有的老人牙都掉光了,也要请来,实在不来的,饭后也会送点猪血肠和杀猪菜过来。

有时村里同一天有好几家杀猪,这个时候被请吃饭的人家就会很为难,去这家那家会很遗憾,于是乎一家三口就分三家去吃饭。有的人有时候从这家吃完出来,经过另一家门口也会被叫进屋喝几杯。有时喝完了,还会一起打打麻将。天晚了就乘着月色回家,我始终都觉得老家的月亮确实比别处的亮,老家的星星也比别处更密更闪,别处的星星总是稀稀疏疏像是秃了的头顶。村里总是静得让人心安,尽管没有一盏路灯,却比走在亮处更让人觉得安全。

串门是村里人的一个习惯,闲暇时,人们爱去邻居家坐坐。来串门的大多也算不上客,自然也没有那么多招待客人的礼节,倒杯水,拿点瓜子,嗑着瓜子也能聊一个晚上,他们的话题无非就是上上下下几个村子里的新鲜事:谁家的女儿又生了个大胖小子,前院的三婶的远房侄女家又添了一对小羊羔,后院的大娘明天就去城里接送小孙女上下学了。

记忆里的村子没怎么变过,除了新修的水泥路和大桥,以前的小土路一下雨全是坑,混合着路边的粪堆汇成一滩散发着特殊气味的水坑,在被小鸡小鸭踩上几脚斑斑点点,确实不咋讨人喜欢。村头的桥连接起小村与外面的世界,没有这座桥,修这座宽敞的水泥桥之前,留在我记忆里的是座大铁桥,听妈妈说以前还有木头桥搭在岸两边颤颤的窄窄的一条,人踩上去摇摇晃晃。到了春天,天气回暖,小孩子们就时常去捉那些藏在石缝里的小鱼,裤子弄湿了,就爬到河边的大石头上晒会太阳,把裤子晒干了,再下水去玩儿。胆大的男孩子还会下水游泳,我是不敢去的。

村子里很少有什么新鲜人物来,村里的人也很少有出去的,他们带了一瓶水和干活的工具出去劳动,晚上回家喂鸡喂猪,料理家庭中大大小小的事务,他们也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吵过架后依然会互相串门,农忙时互相帮着干活,家里种的什么菜也会送一点给对方,他们很简单很开心很淳朴,那是我的老家,那些人是我的家人。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6

实际上,我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经决定选这本书,但我其实说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无非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平淡无奇的生活,平实的语言,没有猎奇,没有悬念。

因为所涉及的题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时的生活,身处都市的人们容易从中寻得久违的纯真、朴素与平静。这也许是有的人喜欢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并不觉得遥远的村落,没有工业污染的无人区就比喧闹的都市纯净,污浊的心灵,就算到无尘实验室也不会获得净化。

李娟文字里的纯净、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创作那些文字时内心的状态,而非刻意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冯远征一样。《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么贫穷,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么的不便,这是文字里告诉我的(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对这一切的艰苦浑然不觉)。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样的轻松与乐观,而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乐观,这让我觉得矛盾。

这样的文字必定会耗费作者很多的能量,读起来让我如坐针毡,因为我的轻松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当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是隐约感觉不自然,直到我读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在再版序里说: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我的两本「阿勒泰」系列阅读起来很轻松,而这本书则非常沉重。可实际创作时,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写得非常艰难,写这本书时则轻松许多。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李娟与《阿勒泰的角落》创作时间相近的博客合集,这本书情感致密,毫不节制,看得我喘不过气来—她将阿勒泰系列背后的沉重写在了其他地方。原来那不自然的感觉,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内心扭曲,不愿相信存在那样纯粹的乐观。

不管怎么说,《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放松的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7

这时,敲门声响起,有人立刻起身去开门。进来的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拴缰绳。我们房子外面光秃秃的,没有可栓马的地方。那人站屋里,手里扯着长长的缰绳,环视一圈后,把绳子系在门边的一只小板凳上,这才转过脸让我们看清她的模样。

马就在外面拖着缰绳静静站着,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被系在什么东西上,因此永远也不会尝试跑掉。好几次我都想拾起这个小板凳出去给它看看。

这个人向我们一一问好,然后买了一包方块糖,一块钱的碎饼干和两只苹果。他把方块糖和饼干分别放进外套左右两边的口袋,又把苹果细心地揣进怀里,这才俯身凑近蜡烛和我们说话:“巴拉尔茨没有几个人嘛,你们来这里干什么?你们为什么来这里呢?”

他是一个风趣而和气的人,我们聊了好一会儿,才知道原来他是个阿訇呢。真让人好奇,原来阿訇也要吃饼干呀,原来阿訇也得到商店买东西,原来阿訇的时间也有一部分需要打发才过得去。

这个上了年纪的阿訇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给我们讲了许多巴拉尔茨过去的事情。我们都很喜欢他,希望他下次还来。他走时,我们抓了几粒球形泡泡糖让他捎给他的小女儿——他说他小女儿六岁了。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8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在阿勒泰,新疆之大使得旅游主要是坐车,而我,正是在车程上看完了此书。

里面主要是早年发生在阿勒泰的普通人的小事,故事多数发生在冬天,而我在夏天来到这里,成群的牛羊,漫路繁华,这边一路都是美景,在阿尔泰山顶,还能看到一点点白雪,而且,就算是夏天,一下雨也能冻成狗。

本书里贯穿所有的就是作者的家人,可能作者有点自黑,她的加人都很可爱,篇幅最多的是她的妈妈,坚韧,乐观,不服输,她的外婆也是很可爱,朴实,简单,她的妹妹勤劳,能干,她的叔叔(应该是继父),也是踏踏实实,十项全能。反而对她自己的描述,偷懒,爱胡思乱想。而且前面的篇幅,写妹妹和叔叔的极少,导致我到后面才发现她有个妹妹,有个继父,不知是不是情感转变的体现。

其实书里最让人喜欢的是作者一家碰到的那些人,通过一个个的故事,生动描绘出阿勒泰人的生活,贫穷却坚强,乐观,独立,也都是善良可爱。这次的阿勒泰之行,见到了草原,草原上许许多多的牧民毡房(类似蒙古包),但毡房之间离得真的很远,还有成群的牛羊,牧民真的骑着马,赶着牛羊,只是现在交通发达了,牧民生活也都好了,看到毡房边基本都有汽车或摩托,即使这样,也要开上好久的车才能到达城区,可以想象没有公路,没有车时,那是怎样一种封闭,因为有时候车开了好久才能看到一座毡房孤零零的坐落在广袤的草原上。

优选: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合集5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优选: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合集5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一】

这几天在读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认,写作这东西,确有“天赋”的存在。而天赋这东西,又未必人人都乐于或善于应用——有些人钟情写作,却未必懂得去体悟和探索人生的壮美,写出来的文字不免陷于空洞苍白;有些人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却不屑或不擅长以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所感所想。而李娟却同时是一位擅用文字又具灵秀触觉的女子。她写的都是她身边熟悉的环境,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但她的视觉是如此的敏锐独特,竟然可以在平凡不过的世俗琐碎里探寻出那样鲜活的人生趣味;在那样广漠孤清的寂静里发现大自然如此惊心动魄的美……

就象大地上会长出麦子,长出苞谷和其他灵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从她身上“长”出来的那么天然、那么纯粹,看不到修饰的痕迹。这种文字是教不出,学不来的。读着这本书,你会感叹,作者是有着一颗多么贴近大地的心灵啊!追随着她的眼光,你会发现深藏在这片大地肌肤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读着那样的文字,你甚至会觉得,任何试图评价她文章的文字,都显得有点蹩脚和尴尬。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二】

用了长达十四个小时读完《阿勒泰的角落》,也在作者的笔下访遍了阿勒泰的角角落落。

初读李娟的书是从《冬牧场》开始的,那是一个飘雪的季节,我半躺在充气沙发上读这本书的。说真的,很惭愧。我们的经济条件早已达到了温饱的水平线,可她们还在温饱线上做垂死挣扎。在《冬牧场》一书中,人们要去很远的地方背雪,做为生活用水,捡牛粪羊粪做燃料。居无定所,经常要随着季节而迁移。零下四十度的温度下,没有取暖设施……但是寒冷没有将人们生存的意志打垮,人们还是沉浸在小而琐碎的幸福里。文字朴实,但毫不枯燥,反而被她们这朴实平凡的生活所感染。没有比较,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美好;没有比较永远也不知道我们都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再读《阿勒泰的角落》感受又不同。似乎一家人的生活好起来了,有自己半流动的裁缝铺,小杂货店,还可以修鞋。作者一家人在阿尔泰深山牧区过着游牧生活。喀吾图、巴拉尔茨、沙依横布拉克、桥头,书中描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几个地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喀吾图:看他拉面的男人、因为语言不通,把雪兔当成黄羊买回家、家里的裁缝店怎样去应对不同身材的人……在巴拉尔茨:五岁好动的叶尔保拉提一家、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虽然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通过作者的笔,摇身一变成为童话故事。在沙依横布拉克: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和喀甫娜做朋友,因为给喀甫娜做的马甲又肥又没有样子,而且门襟还熨糊了,就这样她们成了朋友;最逗的一段就是到外婆出去玩。谁都因为外婆年龄大的问题不想带她出去,可外婆很机灵,提前做好出发的准备,甩都甩不掉……读到这段都能笑出声来。虽然整本书都是描写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没有起伏的情节,平平淡淡的。但是,平平淡淡中透着对自由的向往,对宁静的追求。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三】

我没去过阿勒泰,但李娟告诉我,那是一个精彩的地方:碧蓝苍穹下,牛羊成群,时光随小河流淌,自由同飞鸽翱翔。在这里,一个普通人为了还账会苦寻一个季度,一只雪兔为了自由也会卧薪尝胆,以生命掷下豪赌,深夜中裁缝店的一盏孤灯就能驱散一切孤独,冬日里一辆粉红色大车便可承载起几个村庄的旅途。

阿勒泰的生活对我来说实在过于新奇,那里像是一片充满魔法的土地,美丽遥远,初读《阿勒泰的角落》时,我便被阿勒泰深深吸引,此前我也从未对想到达某个地方有如此强烈的渴望。

但其实阿勒泰的美是与李娟的视角分不开的,如果仔细回味全书,其实好多美丽的场景在现实中不一定能被我们接受,在商店时花竟然都能在柜台间绽放,那场景一定很美,但是花多的地方虫子也不会少,就我本人在草原游玩的经验,晚上如果再点一盏灯,除去吓人的飞蛾和甲虫纷纷出现外,蚊子也会咬得你无法入眠。还有那块被香气熏得酥软而掉进锅里的强泥,听起来幽默有趣,但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一定感觉不到任何浪漫,没准还会把锅直接扔掉。我相信,如果我这样评价阿勒泰——那是一个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地方——一定不会有人反驳我,因为这就是事实,但是阿勒泰的角落亲口告诉我的,不是李娟总能看到那美丽有趣的一面,也总能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

或许我所憧憬的阿勒泰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我所向往的那个角落仅仅是一个善于感受美的灵魂眼里的阿勒泰,这样的灵魂永远不会苦于在生活中苟且,因为生活于他们而言只有诗和远方。

就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没有足够宽广的视野一睹天下美景,也没有足够宽大的臂膀,一览世界的万千姿态,我们终究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生活一世。但只要相信我们所处的角落一定很美丽,是广袤草原中的一袭长裙,或是海边深蓝中的一抹魅影,或是月下的一声吟唱,又或是灯光下舞动的笔墨……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属于自己的一片精彩的角落,也许空间不大,但值得我们享受一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四】

这时,敲门声响起,有人立刻起身去开门。进来的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拴缰绳。我们房子外面光秃秃的,没有可栓马的地方。那人站屋里,手里扯着长长的缰绳,环视一圈后,把绳子系在门边的一只小板凳上,这才转过脸让我们看清她的模样。

马就在外面拖着缰绳静静站着,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被系在什么东西上,因此永远也不会尝试跑掉。好几次我都想拾起这个小板凳出去给它看看。

这个人向我们一一问好,然后买了一包方块糖,一块钱的碎饼干和两只苹果。他把方块糖和饼干分别放进外套左右两边的口袋,又把苹果细心地揣进怀里,这才俯身凑近蜡烛和我们说话:“巴拉尔茨没有几个人嘛,你们来这里干什么?你们为什么来这里呢?”

他是一个风趣而和气的人,我们聊了好一会儿,才知道原来他是个阿訇呢。真让人好奇,原来阿訇也要吃饼干呀,原来阿訇也得到商店买东西,原来阿訇的时间也有一部分需要打发才过得去。

这个上了年纪的阿訇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给我们讲了许多巴拉尔茨过去的事情。我们都很喜欢他,希望他下次还来。他走时,我们抓了几粒球形泡泡糖让他捎给他的小女儿——他说他小女儿六岁了。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篇五)

每到年底,我都会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呼吸困难。这时候读一本淡淡的书再合适不过了。只需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品一品世上其他人的生活。回头再看自己的日子,便从容了许多,呼吸也顺畅了。《阿勒泰的角落》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李娟生活在新疆,她以自然笔调记录日常点滴趣事,向读者展示了阿勒泰地区淳朴自然的风物人情。

李娟一家到达阿勒泰的第一站是喀吾图,在喀吾图开了一家裁缝店,之后又转行开杂货铺。因为做生意的缘故,李娟一家跟随牧民在夏牧场和冬牧场之间辗转迁徙,流动的生活让她走遍阿勒泰的各个角落,见识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式各样的人和事。

经历了多次银行贷款的我在看到《喀吾图奇怪的银行》一文时简直惊掉了下巴。喀吾图的银行一年到头都冷冷清清的,可是到了农业贷款发放那两天却热闹非凡。几百公里以外的老乡也赶来了,当地人对“贷款”这一概念的认知模糊到居然以为那就是国家发给大家随便用的钱。“难道不想还了吗?”当地人回答:“为什么不还?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还嘛。”而李娟家也贷了三千元,之后行长调走,从没人找上门来提这事,李娟家又搬了很多次家,过了很久都没还。最后那个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到夏牧场走亲戚,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不小心撞到了李娟家,才终于还上了。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非常口语化。叶尔保拉提一家、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外婆的早饭、补鞋子的人,这些都是她平日里见到的人,写他们的故事时也就直接把现实对白写进来。在《尔沙和他的冬窝子》中,描写“尔沙讲起汉话来,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起码隔着三个逗号的停顿”,李娟就真的用了三个逗号,尔沙说话时憨厚的样子立刻出现在眼前。

在李娟的文字里,世界很静很静,时间很长很长,而人很小很小。她一个小小的人在用心感悟这片土地,本是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李娟和她的家人却过得温暖、丰盈与喜悦。我不由得想到了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李娟就是那颗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却丝毫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感受生活,自豪地盛开着。

[参考]阿勒泰角落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阿勒泰角落读后感”,敬请访问。

阿勒泰角落读后感 篇1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

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骚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

阿勒泰角落读后感 篇2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两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阿勒泰角落读后感 篇3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阿勒泰角落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是微博上喜爱的几个写手大力推荐的,看了下内容也是比较偏爱的,可没想到买回来后竟成了厕所读物,半天也没个结束。倒是这次中秋回成都,因为出租房里只有一台电视,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就用来啃书,上次这样啃完的是《rework》,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小书,一章就是一页纸的内容配上一个有趣的插图,虽然会有浪费纸的感觉,但插图真的很有心思,而且内容也言简意赅,直扣中心,不浪费字。而《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当然不是说有浪费字的意思,只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描写,除了让我佩服文字描述能力之外,我好像沾惹不到一点浪漫情怀,全书让我最喜欢的是作者的母亲,在字里行间慢慢显现出的这位母亲,时而有孩子的稚气,时而有商人小小的奸诈,时而有一家之长的风范,总而言之,在书里是个什么都会的人,敬佩得不得了。

阿勒泰,地处北疆,去过新疆的人都知道,南边比北边富裕,而阿勒泰应当属于北疆中比较贫乏的地区。然而在这个地方,作者的一家跟随牧人的行走、居住,体验着千百年流转下来的游牧生活,看着千百年来形成的草原、戈壁滩的景色。这里,物资是匮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的生活却是蓬勃旺盛的,虽然天气恶劣、环境恶劣,有无边的空旷和寂寞,但都能让人感受到美,生活的美。我总是想把这一切归功到作者的母亲身上,不知是否偏颇。作者其实应该也算是个任性多情而敏感的小姑娘吧,不然如何能感受这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儿的美妙,然后写出来和和大家分享呢?

“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孩一直坐在我对面,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静静的瞅着我。一连坐了两三个小时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动都不动一下,更别说哭闹了。

我大声说:谁的孩子?

没人回答。车厢里一篇鼾声。

我又问那孩子:爸爸是谁呢?

他的蓝眼睛一眨都不眨的望着我。

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让我抱。真让人心疼。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怕惊扰了怀中小人安静而孤独的梦境。”

这是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话,读完我发现我的嘴角上翘而不自知,是了,我想到曾今也有一个小人儿靠着我的臂弯。他一直哭,要找妈妈,我便抱着他找妈妈,我一直记着那小小软软孩子,温暖极了。结尾的这一刹,我想,我和作者的心是那么的贴近。

最后,当然我不免俗的很想去阿勒泰走走,看一看作者笔下的那些人事物,只是不知道能否受得住恶劣的环境,对此虽有些汗颜却也无能为力。

最近想去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想去我所爱所崇敬的那些历史人物的墓地上走走,想去宣帝杜陵去看看那“故剑情深”“南园遗爱”的深情,还有文天祥还有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很多人。可是我这脑袋似乎也记不住那么多名字,那些名字我还能去追忆,这就是为什么我赶着趟的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记下来吧:

西安是一定要去的,且不说我喜爱的唐王朝,还有很多很多的那些人,那些故事。“功名竟在长安道”,长安长安,念着念着全身上下就不自已的荡漾出一种情怀,这个地方怎能错过。当然,还想去敦煌,看一看那些壁画,为的是当年离家去国在这里一刀一笔刻下美丽佛像的壁画师,当年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到这里,完成这些美丽的让后人敬仰的佛像壁画呢?还有洛阳、开封,数不完呢。

阿勒泰角落读后感 篇5

这时,敲门声响起,有人立刻起身去开门。进来的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拴缰绳。我们房子外面光秃秃的,没有可栓马的地方。那人站屋里,手里扯着长长的缰绳,环视一圈后,把绳子系在门边的一只小板凳上,这才转过脸让我们看清她的模样。

马就在外面拖着缰绳静静站着,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被系在什么东西上,因此永远也不会尝试跑掉。好几次我都想拾起这个小板凳出去给它看看。

这个人向我们一一问好,然后买了一包方块糖,一块钱的碎饼干和两只苹果。他把方块糖和饼干分别放进外套左右两边的口袋,又把苹果细心地揣进怀里,这才俯身凑近蜡烛和我们说话:“巴拉尔茨没有几个人嘛,你们来这里干什么?你们为什么来这里呢?”

他是一个风趣而和气的人,我们聊了好一会儿,才知道原来他是个阿訇呢。真让人好奇,原来阿訇也要吃饼干呀,原来阿訇也得到商店买东西,原来阿訇的时间也有一部分需要打发才过得去。

这个上了年纪的阿訇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给我们讲了许多巴拉尔茨过去的事情。我们都很喜欢他,希望他下次还来。他走时,我们抓了几粒球形泡泡糖让他捎给他的小女儿——他说他小女儿六岁了。

 

阿勒泰角落读后感 篇6

实际上,我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经决定选这本书,但我其实说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无非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平淡无奇的生活,平实的语言,没有猎奇,没有悬念。

因为所涉及的题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时的生活,身处都市的人们容易从中寻得久违的纯真、朴素与平静。这也许是有的人喜欢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并不觉得遥远的村落,没有工业污染的无人区就比喧闹的都市纯净,污浊的心灵,就算到无尘实验室也不会获得净化。

李娟文字里的纯净、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创作那些文字时内心的状态,而非刻意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冯远征一样。《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么贫穷,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么的不便,这是文字里告诉我的(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对这一切的艰苦浑然不觉)。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样的轻松与乐观,而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乐观,这让我觉得矛盾。

这样的文字必定会耗费作者很多的能量,读起来让我如坐针毡,因为我的轻松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当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是隐约感觉不自然,直到我读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在再版序里说: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我的两本「阿勒泰」系列阅读起来很轻松,而这本书则非常沉重。可实际创作时,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写得非常艰难,写这本书时则轻松许多。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李娟与《阿勒泰的角落》创作时间相近的博客合集,这本书情感致密,毫不节制,看得我喘不过气来—她将阿勒泰系列背后的沉重写在了其他地方。原来那不自然的感觉,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内心扭曲,不愿相信存在那样纯粹的乐观。

不管怎么说,《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放松的书。

阿勒泰角落读后感 篇7

每到年底,我都会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呼吸困难。这时候读一本淡淡的书再合适不过了。只需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品一品世上其他人的生活。回头再看自己的日子,便从容了许多,呼吸也顺畅了。《阿勒泰的角落》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李娟生活在新疆,她以自然笔调记录日常点滴趣事,向读者展示了阿勒泰地区淳朴自然的风物人情。

李娟一家到达阿勒泰的第一站是喀吾图,在喀吾图开了一家裁缝店,之后又转行开杂货铺。因为做生意的缘故,李娟一家跟随牧民在夏牧场和冬牧场之间辗转迁徙,流动的生活让她走遍阿勒泰的各个角落,见识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式各样的人和事。

经历了多次银行贷款的我在看到《喀吾图奇怪的银行》一文时简直惊掉了下巴。喀吾图的银行一年到头都冷冷清清的,可是到了农业贷款发放那两天却热闹非凡。几百公里以外的老乡也赶来了,当地人对“贷款”这一概念的认知模糊到居然以为那就是国家发给大家随便用的钱。“难道不想还了吗?”当地人回答:“为什么不还?什么时候有了什么时候还嘛。”而李娟家也贷了三千元,之后行长调走,从没人找上门来提这事,李娟家又搬了很多次家,过了很久都没还。最后那个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到夏牧场走亲戚,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不小心撞到了李娟家,才终于还上了。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非常口语化。叶尔保拉提一家、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外婆的早饭、补鞋子的人,这些都是她平日里见到的人,写他们的故事时也就直接把现实对白写进来。在《尔沙和他的冬窝子》中,描写“尔沙讲起汉话来,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起码隔着三个逗号的停顿”,李娟就真的用了三个逗号,尔沙说话时憨厚的样子立刻出现在眼前。

在李娟的文字里,世界很静很静,时间很长很长,而人很小很小。她一个小小的人在用心感悟这片土地,本是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李娟和她的家人却过得温暖、丰盈与喜悦。我不由得想到了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李娟就是那颗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却丝毫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感受生活,自豪地盛开着。

阿勒泰角落读后感 篇8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读完有几天了,一直想写一个读后感,但都没来的及,今晚静下心来,开始写了这个拖了好几天的读后感。

再还未读完阿勒泰的时候,就很想去北疆看一看。

但我觉得我喜欢上的,大概是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吧,连通着真实的土地和我的想像。在城市住惯了的我,一定受不了干燥、风沙、暴晒,支撑不了长时间的劳作,那么再美好的风景和再有趣的人也都是隔生而徒劳的了。身体安定不下来,心怎么会踏踏实实地欣赏景致呢。

有时候我真的羡慕李娟,羡慕她怎么能那么安定满足地生活。虽然一直在走从未停下来,但这状态本身就是从容不迫的。依靠着大地,没有什么可怕的,它会满足我们所有的大的小的愿望,长出食物,长出牛羊,长出灵气的姑娘和少年。

她那么爱那片土地,蓝天下,到处都是沉默无语的善良。而我们总在苛求我们居住的地方,嫌这嫌那,从未餍足,我们的爱掺了私心在里面,希望土地、气候、人群,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充满希望地抱怨它,改造它,让它更舒适,更方便,从来不为大地想一想,它只想保留本来的模样,却一次次地接受和承担了。我们活在它的面目全非里,却还在向往更好的地方。

是啊,我是多么羡慕她,她从来就生活在离自然最近的地方,用劳动和大地维持着亲密的联系,习惯它,感知它。电气、现代化、甚至舒适本身,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必需,我们抛弃了天赋,扭曲生活的本质,歪解文明的本意。我们有多傻,可是我们却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像那些挑食的鸡一样刁,即使站在美丽的风景和复杂的生活质感面前,我们也始终是一个游客了,我们只能看看风景,然后遗憾着走掉。现代化的舒适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我们是它终生的奴仆。

对于风景,我始终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每当我读完一整段的描写,他们在我心里,依旧还是灰扑扑的。景色的奇妙是难以仅凭想像就了然于心的。于是阿勒泰的美震撼了我,我只知道它美,却不知道它是这样的美。美得那么漫无目的,不求欣赏和垂怜。我多希望李娟能有一部相机呢,能拍下夜晚边缘锋利的月亮,拍下一黑一红花朵一样美好的金鱼,拍下群山、牧场、眼睛明亮的哈族小孩,拍下蓝天底下渐渐静止的时光。所有透过她的眼睛和心看到的事物。可是转念一想,这个想法有多愚蠢!

在一个地方住下来,明知道最后一定会搬走,还是会当做一辈子一样来安排生活。安心的留下来,走的时候,也安心的走。离更久远的时光越来越近,快乐是被夯实的了没有一点疑虑的快乐。如果不拥有太多,就也不会怕失去,人自然就会勇敢,勇敢而单纯,最终如土地一样,天然而宽厚,对万物的爱,清澈而绵长。

以天地为背景,连命运,也退到很远的地方。

阿勒泰角落读后感 篇9

游牧地区的人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赶着羊群四处游牧,没有固定的物质来源,连普通的生活用品都很稀少,环境恶劣,夏天干热,冬季又极度严寒,昼夜温差大。但生活在这片自然的土地上的人们野蛮,恣意生长,拥有着最淳纯洁朴实的灵魂,他们坚强纯洁,或温柔安静或活泼热情,虽生活贫苦,却满足与而幸福。那里没有尔虞我诈,人们相处得轻松自然。在喀吾图向牧民放债,只需在纸上记上名字,最后他们一定会将钱还上。一个浅浅的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这样的方式若是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敢赌呢?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没有担保,向陌生人借钱,可能会被当做笑话来看待吧。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作者也能与他们相处得很好,透过他们的内心去认识体谅他们。作者笔下的他们滑稽有趣又可爱,活得那么真实,却又那么寂寞艰难,让我无比向往这样的生活,平凡踏实。

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意外之喜:忙碌奔波的生活中出现的林林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幸福;冬天坐爬犁回桥头的路上,在纯然平静的天空中出现了完美的环形彩虹……我喜欢这样干净的生活,简单却舒服。

“我所面对的是古老的,历经千百年都没有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平等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作者如是说。我再次打开书,感受着真正的自然,感受着原始的生命状态,感受这独特的风景和令人沉醉的生活。

阿勒泰角落读后感 篇10

初中的时候唐老师推荐过这本书,一晃近十年过去,看到熟悉的篇章里有些熟悉而陌生的生活,那些我似乎见证过的人,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慨和温暖。前几天我因为做错一件事十分懊恼,心里很难受,心里静不下来,情绪无法排解,逼不得已我拿起电子书看起了这本书,我深深的陷入作者所赋予的这个美丽,纯朴,善良的世界,也让我想起我的故乡—我也是出生在阿勒泰内地人,我也看到过富蕴满天的鹅毛大雪,我也被那些哈萨克族同胞的热情所感染,我也经历着或者看着别人经历着这样简单,朴素,自然,奋斗着的生活。我很长时间没有认认真真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用些许时间来感受自己的内心,感受生活的细节,记录自己的生活。便捷化的电子设备,功利主义的环境氛围,常常剥夺着我的时间,精力,我不知不觉丧失着对生活的耐心,急功近利。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本书让我看到小小世界大大的精彩,或许我该审视一下自己,究竟什么是你想要的东西,究竟如何做才能让自己不负自己的时间,不负自己的心。

阿勒泰角落读后感 篇11

清澈泉水叮咚响,隐藏着淡淡的忧伤—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

我似乎颠倒了阅读顺序,这本是早期作品,我是读了后期的《羊道》系列再读早些时候的《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九篇雪》,然后是《阿勒泰的角落》。好像站在某个点回溯她来时的路。正读的起劲,忽然就到了结尾了,有些失落“怎么这就写完了?”此书一如她的风格,这本早期作品朴实自然带着她特有的灵性,带着青春气息像清澈的泉水叮咚作响。不知为何在其中我体会到隐藏的淡淡忧伤。

1.她的序你一定要好好读,能看到她的真诚:“刻意地保持纯真,这本身就不是一件纯真的事吧?而真正的朴素也用不着去“保持”的。至于城市与现实的“污染”,我不相信还有人能避开这个时代的印记。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不是穿越而来。而我,要么是强大的,不受这印记的主宰;要么是懦弱的,回避了这印记。”能看到她的谦虚,没有因为出书就沾沾自喜:“同样都是练笔之作。如果说有成书的必要,大约是因为它们所记录的这些与自己有关的游牧地区生活景观,还算是少有人记录的。如果说其中也有几篇漂亮文字,那倒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的对象自身的美好。哪怕到了今天,我也仍然只是攀附着强大事物才得以存在。”写作的事物比较新奇或新颖较容易被读者接受并喜欢,作者没有回避这点。2.灵气的语言好像泉水叮咚作响:“这棵栖满了孩子的树在下一秒钟内,像掉果子一样,扑扑通通,转眼间就掉得一个也没了。只剩一地的树叶。”

说胖

“胸脯像兜着一窝小兽,请再看她的侧面——她的厚度远远超过了她的宽度。这个老妈妈的屁股由于实在是太大了,大得只好举着屁股走路,举着屁股站立,并且举着屁股坐(至于睡觉是怎么个情形就不太清楚了),使这屁股跟一面小桌子似的,上面随便摆点什么东西都不容易掉下来……胖成这样,实在不容易呀。”

说美丽的孩子:

五岁的叶尔保拉提实在是一个漂亮的孩子,一团面粉似的雪白,眼睛美得像两朵花一样,睫毛又浓又长又翘。笑起来的时候从头发梢到脚趾头尖都溢着甜甜的细细的旋涡儿。这小孩牙齿雪白,嘴唇鲜红,眼睛亮得!幸好这眼睛总是在不停“骨碌碌”地转,要是它在如此热烈的情况下停了下来,专注地盯着某一点看的话,那地方过不了多久一定会渐渐地发黄,发黑,然后冒出一串青烟来。他侧过脸去的时候,我看到这孩子的额头高而饱满,眼窝美好地深陷了下去,小鼻梁圆润可爱地翘着,脸颊鼓鼓的,下巴好奇而夸张地往前探着。真是一个精致完美的侧影。这是只有年幼的生命——一切最初的、最富美梦时刻的生命——才会呈现出来的面目。

说孩子美艳的眼睛:

她眼睛的轮廓狭长,外眼角上翘,睫毛疯长着,零乱而修长,像最泼辣的菊花花瓣。迎着这样的瞳子看去,里面盛着一池碎玻璃,再一看,又全是钻石颗粒——晶莹交错,深深浅浅的绿晃着闪闪烁烁的银……被这小孩的美目正眼瞅一下,一定会失神片刻的。

说美丽的少妇呼之欲出: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是我们这一带最最出众的两三个漂亮女人之一,她有着猫一样紧凑明艳的容颜,目光像猫一般抓人。举止也像只猫,敏捷优雅,无声无息。常年粗重的劳动和寒酸的衣着似乎一点也没有磨损到她的青春的灵气,反倒滋生出一股子说不出的鲜鲜的野气。

她眼里的景物:

一条珠光宝气的毛毛虫;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花能散发香气,多么像一个人能够自信地说出爱情呀;一行大雁从北向南整齐地横过天空,是这大风中唯一无动于衷的事物。看着它们如此寂静地飞翔,像是通过天空的屏幕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情景。看得人动弹不得,仰着脖子想要流泪…金鱼在水里游,像是这世上没有的一种花朵。细致的鳞片在水波回旋处闪烁,世上永远没有一种宝石能够发出这样的光芒。它的鳍与尾袅袅款款,像是缭绕着音乐。金鱼就是浸在水中的舞蹈!它轻盈地上升,袅袅篷开绚丽的尾,像张开双臂一般张开透明的双鳍……又缓缓下沉,向我游来……鱼能在水里游,就像鸟能在天空飞一样神奇。充满了美梦。

她对生命的哲思:

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百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平等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生长其中的孩子们,让我感觉到的他们的坚强、纯洁、温柔、安静,还有易于满足、易于幸福——这也是自然的。我们出于本能生活,老鼠难道不也在出于本能生活吗?只是,为什么受到比我们强大的事物的伤害,就是命运。而吃了老鼠这样弱的事物的亏,就仇恨它,认为全都是它的不对呢?世界上所有的不平等其实是在维护一场更为宏大的平衡。我妈和我外婆,在她们的那个年龄上,她们所渴望的幸福、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肯定和我是不一样的了。在红土地,我想的是:总有一天会离开的。而她们则想:就在这里一直待下去的话也不错呢…

这样生动轻灵的笔触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样的美好就如清澈的泉水叮咚随处洒落颗颗珠宝,不时给读者惊喜。心随着阅读开阔明亮悦动起来。

3.读了几本后渐渐在字里行间发现那隐藏的淡淡忧伤,它们来自于自身的经历、波折的生活。

“大约也因为从小生活动荡,才更贪恋宁静与一成不变;因为历经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与温柔;因为悲伤,才敏感于喜悦…作为我文字的起点,这本书,这些已经结束的故事,已经消失的生活,这些昨日的情感,将永远是我写作最重要的基石,支撑我生命中最沉重的一部分。”“经历过喀吾图的岁月的青春总是沉默的、胆怯的、暗自惊奇又暗自喜悦的。虽然我还见过另外一些喀吾图的女孩子们,面目艳丽,言语热烈。但是,她们粗糙的浓妆后仍是一副安心于此种生活的神情,放肆的话语里也字字句句全是简单的快乐。而我,却总像是不甘心似的,总像是在失望,在反复地犹豫…人静静地坐在缝纫机前,一点一点摆弄着一堆布,一针一针地缝,又一针一针地拆。时间无影无形,身心沉寂……用牙齿轻轻咬断最后一根线头,天亮了。无能为力的事情太多了。我像是刚刚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一样,又像是一个到了最后时刻仍然一无所知的人…远在人类诞生之前,世上就有花了,人类消亡以后,花仍将一成不变开遍天涯……便深深感觉到孤独的力量是多么深重巨大。我们和世界无关……那是死在愤怒中的事物,是有强烈的灵魂的。这灵魂附在植物上,植物便盛放花朵;附在河流中,河便改道,拐出美丽的河弯……自然总是公平的,总会平息一切突兀的情感。至于那些生来就对周遭万物进行着损害的,快乐而虚妄的灵魂,因为始终不能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何不妥,也会坦然轻松地过完一生,又因为毫无遗憾而永远消失。让世界波澜不起。但愿如此。”

至于她对妈妈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一个孤单的妈妈如何坚强勇敢乐观地支撑生活,李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她,离不开妈妈的影响。只是我总能体会到她和妈妈的孤独艰难,从那往返冰天雪地的进货搬家,从搭建梦想中的房子,从那与不同民族村民的讨价还价,从娟的求学入学之难,从打工的一无所有,从景色壮美的草场森林里那旺盛生长又莫名忧伤的青春那样美好却无人欣赏……我们能从中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当然,作品只把它埋在跳脱灵动的文字后面,不是大肆渲染的悲苦,不是昏黑恸哭的绝望,所以调和成的色调刚刚好。

是啊,生活未必总是亮色,哭过还要继续前行;既然绕不过去就尝试笑容多一些吧。像李娟一样,做戈壁上的一股清泉,在生活的角落洒下自己的美好。如果你喜欢她的清澈,来阅读吧;如果你能听懂她,来欣赏她吧。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合集7篇)


有没有合适的读后感模板可以给我们学习借鉴呢?在阅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感悟。我们不妨书写一篇读后感,将对于作品的认同和感悟记录下来,读后感大全推荐你不妨读一下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篇1】

清澈泉水叮咚响,隐藏着淡淡的忧伤—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

我似乎颠倒了阅读顺序,这本是早期作品,我是读了后期的《羊道》系列再读早些时候的《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九篇雪》,然后是《阿勒泰的角落》。好像站在某个点回溯她来时的路。正读的起劲,忽然就到了结尾了,有些失落“怎么这就写完了?”此书一如她的风格,这本早期作品朴实自然带着她特有的灵性,带着青春气息像清澈的泉水叮咚作响。不知为何在其中我体会到隐藏的淡淡忧伤。

说胖

说美丽的孩子:

说孩子美艳的眼睛:

说美丽的少妇呼之欲出:

她眼里的景物:

她对生命的哲思:

这样生动轻灵的笔触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样的美好就如清澈的泉水叮咚随处洒落颗颗珠宝,不时给读者惊喜。心随着阅读开阔明亮悦动起来。

3.读了几本后渐渐在字里行间发现那隐藏的淡淡忧伤,它们来自于自身的经历、波折的生活。

至于她对妈妈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一个孤单的妈妈如何坚强勇敢乐观地支撑生活,李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她,离不开妈妈的影响。只是我总能体会到她和妈妈的孤独艰难,从那往返冰天雪地的进货搬家,从搭建梦想中的房子,从那与不同民族村民的讨价还价,从娟的求学入学之难,从打工的一无所有,从景色壮美的草场森林里那旺盛生长又莫名忧伤的青春那样美好却无人欣赏……我们能从中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当然,作品只把它埋在跳脱灵动的文字后面,不是大肆渲染的悲苦,不是昏黑恸哭的绝望,所以调和成的色调刚刚好。

是啊,生活未必总是亮色,哭过还要继续前行;既然绕不过去就尝试笑容多一些吧。像李娟一样,做戈壁上的一股清泉,在生活的角落洒下自己的美好。如果你喜欢她的清澈,来阅读吧;如果你能听懂她,来欣赏她吧。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篇2】

小学的时候,大家都小,也不会很八卦的打听别人家的事。大家都很普通,基本都是留守儿童。一个班50多号人,基本上有40号人都是留守儿童。每年学校还偏偏会统计留守儿童的个数,班主任总是来教室,在讲台上问我们,留守儿童的举手。有一个女生和我同姓,因为姓黄的人没有很多。都是姓刘,姓李比较多。加上她成绩也很好,我就默默的关注她了。还没有到熟的地步,因为小学的时候虽然是同班,但是家都隔得特别远。都是好几公里外来学校念书的。所以如果不是交家庭作业,基本上是说不上什么话的,尽管是一个班的。

她一直都不是留守儿童,我就特别好奇。但是也不能去打听,感觉打听人家家里的事有一些莫名奇妙。有一次听班上另外一个和她看起来不同姓的,家也不在一起的男孩子说,她家庭条件不太好。那时候才知道她的情况。据说她父亲是种菜的,我们这叫菜农。她父亲很老实,很大年纪才结婚,结婚后,她妈妈生下她。他父亲每天都种菜去集市上买,挣得钱没有很多。但是一家三口过得也还有滋有味的。但是还是条件没有别人家盖新楼房那么好。她妈妈在她6岁左右,离家出走了,而且,还把她家的积蓄全部带走了,据说那天她父亲去卖菜了。回来发现人不见了。好在没有把她带走。可能她母亲也不想带着她一起跑吧。他父亲后来找不到他母亲。日子还是要过的,毕竟小孩也要读书。就又默默任劳任怨的养着他宝贝女儿。看得出来他父亲很喜欢她。因为她的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的,都是不破旧的,很讲究的。虽然也有可能是亲戚朋友送的。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很多都是亲戚朋友大姐姐穿过的。但是她衣服每次都很整洁。不像班里有些同学,每天都是脏兮兮的。她说话也特别温柔,做事很认真,都是我默默观察得出的结果。很多同学都和她玩,男生都让着她。成绩好,老师也特别喜欢她。我也很喜欢,我这都是默默喜欢。现在说起我的名字她都不一定记得。不过我记得她的名字就行了。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篇3】

我没去过阿勒泰,但李娟告诉我,那是一个精彩的地方:碧蓝苍穹下,牛羊成群,时光随小河流淌,自由同飞鸽翱翔。在这里,一个普通人为了还账会苦寻一个季度,一只雪兔为了自由也会卧薪尝胆,以生命掷下豪赌,深夜中裁缝店的一盏孤灯就能驱散一切孤独,冬日里一辆粉红色大车便可承载起几个村庄的旅途。

阿勒泰的生活对我来说实在过于新奇,那里像是一片充满魔法的土地,美丽遥远,初读《阿勒泰的角落》时,我便被阿勒泰深深吸引,此前我也从未对想到达某个地方有如此强烈的渴望。

但其实阿勒泰的美是与李娟的视角分不开的,如果仔细回味全书,其实好多美丽的场景在现实中不一定能被我们接受,在商店时花竟然都能在柜台间绽放,那场景一定很美,但是花多的地方虫子也不会少,就我本人在草原游玩的经验,晚上如果再点一盏灯,除去吓人的飞蛾和甲虫纷纷出现外,蚊子也会咬得你无法入眠。还有那块被香气熏得酥软而掉进锅里的强泥,听起来幽默有趣,但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一定感觉不到任何浪漫,没准还会把锅直接扔掉。我相信,如果我这样评价阿勒泰——那是一个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地方——一定不会有人反驳我,因为这就是事实,但是阿勒泰的角落亲口告诉我的,不是李娟总能看到那美丽有趣的一面,也总能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

或许我所憧憬的阿勒泰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我所向往的那个角落仅仅是一个善于感受美的灵魂眼里的阿勒泰,这样的灵魂永远不会苦于在生活中苟且,因为生活于他们而言只有诗和远方。

就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没有足够宽广的视野一睹天下美景,也没有足够宽大的臂膀,一览世界的万千姿态,我们终究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生活一世。但只要相信我们所处的角落一定很美丽,是广袤草原中的一袭长裙,或是海边深蓝中的一抹魅影,或是月下的一声吟唱,又或是灯光下舞动的笔墨……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属于自己的一片精彩的角落,也许空间不大,但值得我们享受一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篇4】

这是一本李娟的书,李娟这个作家,说她很伟大,倒也不见得;说她文章写得特别好,倒也没有。总之,我不清楚我能不能用“优雅而不失风趣”来形容她的作品。而她的作品都是散文,没有连续性的,好像就是一天记一点,一天记一点下来的。这时我脑海蹦出一句话“写作就是记录真实、真情,要是没有真情实感,凭着脑海里生硬的想像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这样的作文也是没意义的。”

李娟记录了她和家人在阿勒泰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句子都被她写得那么漂亮。而且,她记载事情是有时间推移的,比如第二篇,她从一个人手里买了一只兔子,然后写和兔子如何生活,过了多久……兔子又怎样怎样,再加上她惟妙惟肖的语言,简直能把人带入其中。

还一个就是她描写人物的语言了,我看了那《我们的裁缝店》里的李娟和她的助手哈迪娜,哈迪娜的外貌、为人处事、性格特点都描摹得淋漓尽致。

要说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吧,就只能用“感动”来形容。阿勒泰那里生活得多艰辛啊!李娟是从所有作家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作家,她的经历更为特殊。读后感。她将她不平凡的事迹分享给平凡的人。(应该不能算是不平凡……)印象最深的镜头就是外婆对着兔子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仅仅只是看到这句话,我的内心就感慨万千。

外婆很孤独,她是一人;兔子也很孤独,它是一只兔子。关于外婆说兔子好可怜啊,应该是自己感同身受吧,只是将自身的处境讲给兔子听罢了,孤独久的人,才会有体会吧……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篇5】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说她是当代的萧红。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萧红的文字在纯真的视角背后总是藏着一股浓浓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给人更多的是治愈,是温暖,是希望。

这里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离海洋最遥远的腹地,在如此物质贫瘠、自然条件恶略的环境下,生活着不止一个人。他们努力着,而又孤独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不止一次的有这种疑惑,既然这里的冬天那么冷,生活的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苦苦的坚持,长久的生活……。苦吗,从来不都是这样吗。北京有啥好,离我们这里那么远。

原来,我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定义着评判着他人的生活。

见过冬日的戈壁吗,见过夏日的牧场吗,见过乌伦古河边那破旧的村庄吗,虽然没有,但我却深深地喜爱上了那片未曾亲眼见过的土地。

这蔚蓝的天,这广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葱茏,夜晚无人知晓的月色,被世界遗忘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论怎样对这生活的热爱,只有在这里,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篇6】

去书店,看到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翻看,发觉不错。回家后,翻看,断断续续的翻看。这,又是一本不用记页码的书,也是一本不用一气看光的书。闲暇时打开来,读几节。读着,便会将心绪平静下来,便会想,那些遥远地方的风景和生活里的情趣。这一切,来源于作者的文字,干净、明亮、可爱、温暖。与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够好的。

如她是这样描写男人喝酒的:

我家的柜台下的角落里至今还堆着一些无法处理的宝贝,包括五件皮夹克、几顶皮帽子、几根马鞭、一副皮手套、两三个手电筒,还有一个摩托车头盔、一大堆匕首、一叠身份证、一个户口簿、数不清的手表(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还有一双皮鞋……全是赊帐的酒鬼随手抵在这里的,估计酒醒后就忘掉了。

更可气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毅力,冰天雪地里能连续敲几个小时的门。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是不给开;我们越是不给开,他们越是要坚持到底,不烦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觉去了,一觉睡到晚上,吃饱了饭,再来接着敲。

经常是干活干到半夜,一出门,就给门口堵着的东西绊一跤。低头一看,又是一个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里倒了多久了,于是赶紧把他拖进房子,扔到火炉边搁着,让他自己醒过来好回家。可气的是,这种人醒了以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为自己刚刚俭回一条命来而稍有害怕。

奇怪,为什么要喝酒呢?酒到有什么好喝,那么辣,而且还得花钱。

一个做裁缝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动着,做着裁缝,所以对钱自有一点单纯的意识,写来也可爱。

来这里做衣服裙子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的简直都不忍心收他们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们会像念诗一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

年龄小的就更难对付了,她干脆紧紧搂住我妈的脖子,拼命亲她,让她气都透不过来,再口口声声地喊她“妈妈”、“亲爱的妈妈”。

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个档次——实在是没有办法呀……

价格一降,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是候,经常是深夜过去天亮了的时候才开始休息。

爱情会在任何地方发生,她写妹妹的恋爱亦是可爱的。

十七岁、十八岁,虽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别太大了。去年还是一个倔强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开窍了似的。虽然这件事上我们都瞒得很紧,但她自己肯定感觉出了什么,并且还有所回应呢!第二天,赶在卢家小伙子过来接她之前,我们看到她把各破三个洞的球鞋脱了,换成压箱底的新皮鞋,还欲盖弥彰地解释:“噢,昨天汗出多了……那双打湿了,……湿透了”

到了第三天,又把灰蒙蒙的运动服换成了天蓝色的新外套——干活去穿什么新衣服啊?但我闭了嘴什么也没说。她自己都舍得我还多什么嘴。

一拍篷土的头发也细细地洗净了,从此做饭和倒煤灰时,头上会小心地包着头巾,下地干活也不忘包着。

不写了。

附言:

建议大家去买这本《阿勒泰的角落》读读。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里面看到她的博客地址,这段时间没事就会过去看一看,读读哪些北疆的生活,感觉那苍茫的群山、荒凉的戈壁、寒冷而寂静的零落人家。

有篇文章写的,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附近的阿勒泰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还有长颈鹿,甚至还有贝壳。真是沧海桑田啊!从地图上看几乎就是亚欧版块的最中央位置的'地方,居然当年也是一片汪洋,那是不是更或者,在现在大洋深处,当年曾经确实一片陆地,还能找到当年的城郭和村落。

亿万年过去后,世界在颠倒性的变迁着,我们也只是匆匆的过客,几十年或许只是白马过隙,转眼都会四散云销,或许谁都不再会记得。只有我们自己,记得身边经过的、爱过的人,也算我们曾经来过。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篇7】

生活的本意是生存、活着。有人说,生活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有人说,生活是在世上舒舒服服地活着。我认为生活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物质生活而活着,更是要有意义、有价值的活着。虽然人生苦短,但是这样也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了。

热爱生活的事例倒不少,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心灵的眼睛。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多时因患病而失聪、失明。她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在老师的帮助和教导下,她克服种种困难学会了识字,学会了说话,并逐步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她利用自己所学,写了《我的人生故事》、《走出黑暗》等一系列名著,到世界各地演讲做报告。她建立了慈善机构,帮助和她一样的残疾人士。她的爱心行动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同,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她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还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海伦凯勒从小就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没有享受到一个正常孩子的童年生活。她这一生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舒服安逸的生活,虽然身残,但志不残,她一心想着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如何为贫穷的人做更多的贡献,这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活着。

李娟写的《我的阿勒泰》一文,是作者热爱故土的真实写照,是用她在新疆一点一滴的生活故事编写了这本书。李娟从小在新疆长大,那时候的新疆非常落后,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公路,出去乘车不方便,用的电话也只有卫星电话,这种电话不但贵,而且语音效果差,一到阴雨刮风天就卡壳。新疆的气候变化无常,不下雨时闹旱灾,雨下得多时就闹洪灾。夏天有冰雹,冬天天冷时闹雪灾,还时常闹蝗灾。可尽管这样,李娟仍然选择生活在这儿,主要是她热爱这里的土地,热爱这里的生活吧!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塞涅卡曾说:“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活,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时间来衡量生活”。

生活如水,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内心宁静,清澈透明;人生如茶,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你既想真正热爱生活,就得参悟出这生活的滋味。

假期阅读阿勒泰的角落的读后感5篇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阿勒泰的角落》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记得的《阿勒泰的角落》,它由作者撰写,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如何在写《阿勒泰的角落》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读后感大全编辑收集并整理了“假期阅读阿勒泰的角落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假期阅读阿勒泰的角落的读后感【篇1】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假期阅读阿勒泰的角落的读后感【篇2】

我们了解到的边疆:贫穷原始,经济落后,教育不普及……但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更像是一个人间仙境,一个世外桃源,人们生活在一片乐土上,放牧耕种,遥远的布匹,透在窗板间的“我”,看到近在身边的明月以及梦里的猫。

似乎是因为我也正生活在落后小城的一角,于是感触更多,更难以忘怀。临近高三,就愈发向往大城市,向往城市的梦幻喧嚣与自由,却忽略掉了身边的美:洁净的蓝天白云,到温泉小镇20公里的路程,到原始森林小溪山谷只需不到三小时的车程,生活美好,没有波澜,没有紧迫,饭后散步的路上也时刻遇到熟人。

阿依邓、库兰……小孩子们也没有压力,生活在自然之中,快乐悠闲。农活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无谓做与不做,作者也在这小地方里获得人生的安宁与快乐。

人生的意义不正在于这简单的平凡之中吗?不被一个忙字所支配,而是享受周围的一切。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只雪兔,离春天只有20公分,颇像那个晚课,我们一起看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夜夜挖通道直至通向自由。也许一只失败的雪兔才更符合着生活的本质,成功是艺术,而失败才是常事,但没关系,雪兔的失败为他收获了一家人的爱。

每个人都很平凡,但每个人都很幸福。

假期阅读阿勒泰的角落的读后感【篇3】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假期阅读阿勒泰的角落的读后感【篇4】

对于这本书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优美、清新,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李娟用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进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千头万绪的,而在李娟的世界里,是一种清净、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风景在李娟的笔下让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到处是人流与汽车的轰鸣,每天有缕不尽的烦恼,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似乎她的生活永远那么美好。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李娟写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觉了。库委是个好地方,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加上李娟平时也不用太管小卖部的事,所以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山野里,往草场上一躺整个人陷入大地。

我想,那种闲适是每个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终归太过孤单,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想李娟或许是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如果让我们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没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场所,我们能过静下来,在草地上睡上几天吗?她那些优美的文字或许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蹦出来,跳到了她的日记本上。

哈萨克人的友善与质朴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可爱迷人的江阿古丽、漂亮温和的麦西拉、天真活泼的努尔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那么平静,玩的时候,高高兴兴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弹起优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热烈的哈族舞蹈,干活的时候,换上旧衣服就会夯起土坯或是骑上大马牧羊。

哈萨克人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给人的感觉是美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烦劳,没有那么多生活中的琐事,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涨工资。当一年工作完成的时候,族里的人们可以聚起来办一场盛大的拖依,让欢快的舞蹈与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劳。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有所感,三个女人,包括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新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生活拼搏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三个人却从没有被任何困难打倒。虽然小卖部赚的钱并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却很快乐。书中写道当她们一家人随牧民转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刚到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天还下着连绵不绝的雨,帐篷刚搭起来就被掀翻,夜晚雨水会灌进被子,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她们一家人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还会继续读,感受她平静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假期阅读阿勒泰的角落的读后感【篇5】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两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阿勒泰的角落摘抄及感悟汇总(5篇)


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阿勒泰的角落》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优秀的《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勒泰的角落摘抄及感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阿勒泰的角落摘抄及感悟【篇一】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阿勒泰的角落摘抄及感悟【篇二】

这时,敲门声响起,有人立刻起身去开门。进来的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拴缰绳。我们房子外面光秃秃的,没有可栓马的地方。那人站屋里,手里扯着长长的缰绳,环视一圈后,把绳子系在门边的一只小板凳上,这才转过脸让我们看清她的模样。

马就在外面拖着缰绳静静站着,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被系在什么东西上,因此永远也不会尝试跑掉。好几次我都想拾起这个小板凳出去给它看看。

这个人向我们一一问好,然后买了一包方块糖,一块钱的碎饼干和两只苹果。他把方块糖和饼干分别放进外套左右两边的口袋,又把苹果细心地揣进怀里,这才俯身凑近蜡烛和我们说话:“巴拉尔茨没有几个人嘛,你们来这里干什么?你们为什么来这里呢?”

他是一个风趣而和气的人,我们聊了好一会儿,才知道原来他是个阿訇呢。真让人好奇,原来阿訇也要吃饼干呀,原来阿訇也得到商店买东西,原来阿訇的时间也有一部分需要打发才过得去。

这个上了年纪的阿訇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给我们讲了许多巴拉尔茨过去的事情。我们都很喜欢他,希望他下次还来。他走时,我们抓了几粒球形泡泡糖让他捎给他的小女儿——他说他小女儿六岁了。

 

阿勒泰的角落摘抄及感悟【篇三】

新疆在我的旅行计划中一直排在第一位,可因为种种原因,每次出游都被迫放弃这个地方。也许正因为不可得,才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新疆的向往: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美丽多姿的天山、瓜果飘香的吐鲁番、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总之,那是种遥不可及的美。但自从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一系列书后,新疆的形象在头脑中一点点鲜活起来,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会觉得是自己亲身走在清凉的河边或站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或徜徉在茂密的丛林中,时而会为沉重的生活而叹息,时而又会为人们的乐观而鼓舞。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孩,跟着妈妈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她们跟随着牧民的步伐进山、转场,在草原、戈壁、废弃的矿场聚居地艰难地经营着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在那里,自然给予人类的是繁重的劳动、匮乏的物资和严酷的环境,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他们寂寞而卑微,隐忍、坚毅又乐观,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

作者的妈妈是一个能创造一切的“巨人”,凭着一双手在废墟中搭起一个家,并不断改造修缮,即便那只是个临时住所,也要用住一辈子的态度“折腾”它。她在零下二三十度靠着胸口的体温把从来没有在阿勒泰见过且毫无用处的金鱼带到戈壁滩上,只是因为“金鱼在水里游,像是这世上没有的一种花朵。”她的努力也许并没有给家里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大的改观,但正是她饱满的热情才支撑着这一家汉人在天遥地远的阿勒泰扎根生存。

有时艰苦的生活也会让人需要一些能够慰藉心灵的东西,比如酒。作者的杂货店里来过各式各样的喝酒的人,有买一杯散酒一饮而尽就满意离去的,有买一瓶二两装的二锅头慢慢啜饮无比享受的,还有一类酗酒的人,“这类人则总是以一种非常可怕的,简直可称之为‘精神’的态度酗酒。”年轻的作者开始并不能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喝酒,酒那么辣还要花钱,后来才渐渐明白“艰苦的生活太需要像就这样猛烈的,能把人一下子带向另一种极端状态的事物了。”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能够从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抽身出来去感受一下与天地为伍的艰辛与豪迈。

阿勒泰的角落摘抄及感悟【篇四】

实际上,我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经决定选这本书,但我其实说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无非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平淡无奇的生活,平实的语言,没有猎奇,没有悬念。

因为所涉及的题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时的生活,身处都市的人们容易从中寻得久违的纯真、朴素与平静。这也许是有的人喜欢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并不觉得遥远的村落,没有工业污染的无人区就比喧闹的都市纯净,污浊的心灵,就算到无尘实验室也不会获得净化。

李娟文字里的纯净、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创作那些文字时内心的状态,而非刻意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冯远征一样。《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么贫穷,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么的不便,这是文字里告诉我的(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对这一切的艰苦浑然不觉)。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样的轻松与乐观,而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乐观,这让我觉得矛盾。

这样的文字必定会耗费作者很多的能量,读起来让我如坐针毡,因为我的轻松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当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是隐约感觉不自然,直到我读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在再版序里说: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我的两本「阿勒泰」系列阅读起来很轻松,而这本书则非常沉重。可实际创作时,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写得非常艰难,写这本书时则轻松许多。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李娟与《阿勒泰的角落》创作时间相近的博客合集,这本书情感致密,毫不节制,看得我喘不过气来—她将阿勒泰系列背后的沉重写在了其他地方。原来那不自然的感觉,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内心扭曲,不愿相信存在那样纯粹的乐观。

不管怎么说,《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放松的书。

阿勒泰的角落摘抄及感悟【篇五】

游牧地区的人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赶着羊群四处游牧,没有固定的物质来源,连普通的生活用品都很稀少,环境恶劣,夏天干热,冬季又极度严寒,昼夜温差大。但生活在这片自然的土地上的人们野蛮,恣意生长,拥有着最淳纯洁朴实的灵魂,他们坚强纯洁,或温柔安静或活泼热情,虽生活贫苦,却满足与而幸福。那里没有尔虞我诈,人们相处得轻松自然。在喀吾图向牧民放债,只需在纸上记上名字,最后他们一定会将钱还上。一个浅浅的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这样的方式若是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敢赌呢?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没有担保,向陌生人借钱,可能会被当做笑话来看待吧。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作者也能与他们相处得很好,透过他们的内心去认识体谅他们。作者笔下的他们滑稽有趣又可爱,活得那么真实,却又那么寂寞艰难,让我无比向往这样的生活,平凡踏实。

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意外之喜:忙碌奔波的生活中出现的林林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幸福;冬天坐爬犁回桥头的路上,在纯然平静的天空中出现了完美的环形彩虹……我喜欢这样干净的生活,简单却舒服。

“我所面对的是古老的,历经千百年都没有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平等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作者如是说。我再次打开书,感受着真正的自然,感受着原始的生命状态,感受这独特的风景和令人沉醉的生活。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篇一:《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这几天在读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不得不承认,写作这东西,确有天赋的存在。而天赋这东西,又未必人人都乐于或善于应用有些人钟情写作,却未必懂得去体悟和探索人生的壮美,写出来的文字不免陷于空洞苍白;有些人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却不屑或不擅长以文字去表达他们的所感所想。而李娟却同时是一位擅用文字又具灵秀触觉的女子。她写的都是她身边熟悉的环境,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但她的视觉是如此的敏锐独特,竟然可以在平凡不过的世俗琐碎里探寻出那样鲜活的人生趣味;在那样广漠孤清的寂静里发现大自然如此惊心动魄的美

就象大地上会长出麦子,长出苞谷和其他灵秀的植物,李娟的文字也象从她身上长出来的那么天然、那么纯粹,看不到修饰的痕迹。这种文字是教不出,学不来的。读着这本书,你会感叹,作者是有着一颗多么贴近大地的心灵啊!追随着她的眼光,你会发现深藏在这片大地肌肤里的种种有趣的秘密。读着那样的文字,你甚至会觉得,任何试图评价她文章的文字,都显得有点蹩脚和尴尬。

【篇二: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小动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篇三:《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作文】

人活着,就是要一种淳朴的感觉。不论一生有多贫穷,都要活得开心、快乐、满足,不要抱怨、伤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而又漫长的,总会有离开的那一天。所以,不要有遗憾和不满,在眼轻轻闭上的时候,脑中浮现的都是美好和希望。懂得欣赏生活的美好,停一下,放松自己,生活就会晴空万里。

生活中,快乐其实就在身边。像书中的蝗虫来了一篇小文章,就充分的写出了穷人家的孩子的快乐。文章中的孩子,纯真,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观察蝗虫,它们正好对称的翅膀,灵活的腿,敏感的须子,这一切是多么不可思议,而这,正是童真的美好。欣赏夕阳,感受大地的温热,太阳落下,一轮圆月当空照。抛掉烦恼,享受美好。人为何要有如此多的要求和愿望,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意与外界交流分享快乐,这样做就只有一点,那就是永远的不快乐和不满足。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这句话人人都知道,而谁真正可以做到呢?用淳朴的眼睛欣赏世界,世界也会变得美丽。但我们总是太过虚荣,为了那远在天边的理想而奋斗一生。而其实,当你静下心来,看看夕阳的余晖,大海的波浪,鸟儿的飞翔,享受身边的一切,你就会觉得,这一切有什么值得你哭泣和悲伤?当你为了物质去追求的时候,停下来,享受生活,物质也变得没有那么重要。累了,就休息一下,受伤了,就等它愈合,停下奔波的脚步,品味近在咫尺的美好。而且,对于无法改变的事实,要欣然接受,不要与它做无谓的抗争。也许,仔细想想,它们也挺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可爱美好的小文章,有袖珍兔不袖珍,金丝熊小耗子,慈祥的奶奶,善良的母亲,和他们之间微妙的爱。这些,都是贫穷但不低贱的好人,这些,都是幼稚但不缺乏美好的生活,我向往这种生活,但是,应该不会拥有。

我喜欢这本书,就是因为它的淳朴和淡淡的一抹乡情。再浓的咖啡,也不如清香的茉莉花茶

【篇四:《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篇五: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携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篇六: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骚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

【篇七: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对于这本书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优美、清新,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李娟用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进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千头万绪的,而在李娟的世界里,是一种清净、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风景在李娟的笔下让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到处是人流与汽车的轰鸣,每天有缕不尽的烦恼,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似乎她的生活永远那么美好。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李娟写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觉了。库委是个好地方,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加上李娟平时也不用太管小卖部的事,所以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山野里,往草场上一躺整个人陷入大地。我想,那种闲适是每个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终归太过孤单,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想李娟或许是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如果让我们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没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场所,我们能过静下来,在草地上睡上几天吗?她那些优美的文字或许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蹦出来,跳到了她的日记本上。

哈萨克族人的友善与质朴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可爱迷人的江阿古丽、漂亮温和的麦西拉、天真活泼的努尔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那么平静,玩的时候,高高兴兴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弹起优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热烈的哈族舞蹈,干活的时候,换上旧衣服就会夯起土坯或是骑上大马牧羊。哈族人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给人的感觉是美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烦劳,没有那么多生活中的琐事,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涨工资。当一年工作完成的时候,族里的人们可以聚起来办一场盛大的拖依,让欢快的舞蹈与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劳。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有所感,三个女人,包括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新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生活拼搏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三个人却从没有被任何困难打倒。虽然小卖部赚的钱并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却很快乐。书中写道当她们一家人随牧民转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刚到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天还下着连绵不绝的雨,帐篷刚搭起来就被掀翻,夜晚雨水会灌进被子,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她们一家人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还会继续读,感受她平静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篇八: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甚是喜欢《阿勒泰的角落》,平实的语言,言之有物,如实地记载,乐观的生活态度,就像有一个朋友娓娓道来。很遗憾没有抽出一个完整的时间一口气翻完,陆陆续续见缝插针的几章几章地往前挪。这样的书适合在一个闲适的下午,配一杯茶,合一首慵懒的音乐,才不会辜负。

角落是主持人的作业,看着各位爆的猛料,八地兴高采烈,我心里很是惆怅。从来就是一个敞亮的人,顺顺利利,水到渠成,没有什么犄角旮旯呀?眼见作业大限已到,猛然想起五月回家乡武汉的重重感叹,好吧!就这个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回家和角落有什么关系?这完全源自于在异乡珠海定居后,每次回武汉的感觉,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生在武汉长在武汉的异乡人,家乡变的太快,翻天覆地,颇有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之感,我时常恍惚我是否在这个城市存在过,儿时对于这所城市的记忆只能放在角落里封存。

小学时最喜欢在外面过早,过早是武汉人早餐的形式,那时还用粮票呢!我隐约记得是一张粮票再加几张毛票,吃的丰富呀!香口热辣的热干面配桂花味的糊米酒,软糯粘牙的豆皮,油澄澄又香又脆的油条,大炉子里炕的烧饼,炸地酥脆的油饼,还有煎饺,苕面窝,每天不重样的吃,味道好,份量大,实在!早上吃的满足,一天的心情就会特别好!这些味道沉在我的味蕾中深深地记忆下来。现在每次回武汉第一件事情就是盼着过早,可遗憾的是再也找不回原来的正宗的味道。有一次偶然在珠海街道上遇到一家打着热干面旗号的小店,本不作任何期待,点了一碗,一入口,就是那个让我千思百转的味道,只觉得眼睛里热热的。食物能铭记某个时刻,我懂了。

初中高中时,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我会经过一间小小的书店,虽然只有50平方米但总是被学生们挤得满当当地,拿一本书我是被挤进去,又被弹出来,今天的书店可没有当年的它那么豪气。为什么这么火爆?因为书店里只卖言情小说和武打小说,这可是老师和家长的头号大敌呀!所以只能偷着看。在这个书店里我认识了亦舒,她告诉我女人不能美则美矣,然却毫无灵魂,认识了岑凯伦,给了我最初的关于穿衣搭配的美学知识,认识了金庸的江湖,了解了什么是谈谈情说说爱!在大学时书店被网吧代替了,有了电脑谁还会去借书看呢?有时我会想,那些和我一起挤书店的孩子们现在在哪儿?会不会和我一样想起它。

儿时最好的女同学,现在已经失了联系,但当时感情真是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上学一起走,放学一起回家,时常会你先把我送回家了,我再把你送回家,然后再送回去。她家住在一幢红色的房子里,是很多家串着一个走廊的那种,父母早早离异,和几个年长的姐姐住在一起,完全没有大人的管束,父母只提供经济支持,什么事情自己作主,自己搞定。这在当时我们小屁孩的眼里可牛了,再加上她长得漂亮,乎闪闪的大眼睛,全班的男生都迷她,女生都喜欢她。我和她时常腻在一起,在她们家流连。夏天时,她们家的外墙上会爬满爬墙虎,冬天屋檐下会挂一串串的冰柱。这次回去,我特意去了那幢房子,大门口挂着条幅早拆早搬新房,早搬早选房武汉誓要旧貌换新颜的节奏,似乎一切旧的老的存在都是不合理的。我知道下次我再回来,这幢房子将不复存在,只能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回忆。

角落是回忆最好的安置!

读《阿勒泰的角落》有感1000字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范文


读《阿勒泰的角落》有感1000字

歌谣

看完《阿勒泰的角落》被李娟孩童般的笔触逗得咯咯直笑,看着我吃面的"当地人",簇拥着我做新衣服的姑娘,翻山越岭来倒卖东西的孩子,珠光宝气的毛毛虫,还有"我"的妈妈,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着的鲜明的印记。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在一个冬天的雪夜,有个人想卖个我们黄羊,因为价格低的惊人,颇让我们有种"捡了个大便宜"的感觉,于是我妈怕他反悔,立刻进柜台取钱,并叮嘱道,"好孩子,你们以后要再有了黄羊嘛,还给我家拿来啊,无论有多少我都要啊!可不要去别人家啊,去了也是白去".

于是达成交易,哪成想这东西并不是黄羊而是雪兔,既然这亏已经吃了,我们一家都还是善待这个美丽的动物。"太漂亮了,不愧是十块钱买回来的!比那些三四块钱的兔子们大到哪儿去了,跟个羊羔似的。而且还是活的呢,别人买回来的一般都是冻得硬邦邦的".

一家人对它照料有佳,但是终于它还是不见了。再次发现雪兔的时候,它已经奄奄一息的躺在原来的笼子里,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它是如何回来的,原来我们以为它是穿过笼子逃出来的,后来才知道它在笼子的底部打了一个两米多长的洞,用一整个冬天的时间通过吃纸箱子抵御饥饿寻找自由的春天。

看到这里,我的震撼类似于看到《肖申克的救赎》。兔子在我们心中是怎样脆弱的动物,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前进呢?差点丢掉性命的雪兔在这个春天抱着外婆的鞋子又开始蹦蹦跳跳起来,没有获得自由的安迪会如何呢?

河边的杨柳树

在遇到林林之前,我幻想自己能爱上一位淘金人。因为一个能够从泥土里发现金子的人,会有一颗多么细致敏感的心啊!淘金的工作因为过于寂寞和艰苦而深含"久远"的内容……

当我日日夜夜在缝纫机前一针一线地做着一件衣服,反复拆改,他也在河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浪水声中,从一堆又一堆泥沙里,以每次仅能以肉眼勉强察觉到的分量,一点点收集着世间最贵重的东西……

你看喜欢一个人的理由就是这样的简单。为此,我常在烈日如瀑的日子里,倔强穿着裙子和凉鞋。而我最终也没有遇到淘金人,但却遇到了林林,我们的缘分起于"大盘鸡",虽然最终没能在一起,但是却给我通过引擎声识别柴油车和汽油车的技能,你瞧爱情总能叫人收获到什么。

阿勒泰是什么地方?位于新疆北部,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北与蒙古国接壤,西南部接乌伦古特沙漠,东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交界,西南与塔城地区相邻。大家都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而"我"是少数在这儿谋生的汉族人,这里没有公路、没有电、没有像样的房子、没有同伴,但是"我"的眼睛看到的是瑰丽、是纯朴、是渗透生活的细小感动。

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阿勒泰角落的村庄和人儿,收获的是甘甜和触动,同样也看到作者清澈的灵魂。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骚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

有关阿勒泰的角落学生读后感悟精选五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作者在《阿勒泰的角落》描述了这样的情节:情节,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阿勒泰的角落学生读后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阿勒泰的角落学生读后感悟(篇一)

我们了解到的边疆:贫穷原始,经济落后,教育不普及……但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更像是一个人间仙境,一个世外桃源,人们生活在一片乐土上,放牧耕种,遥远的布匹,透在窗板间的“我”,看到近在身边的明月以及梦里的猫。

似乎是因为我也正生活在落后小城的一角,于是感触更多,更难以忘怀。临近高三,就愈发向往大城市,向往城市的梦幻喧嚣与自由,却忽略掉了身边的美:洁净的蓝天白云,到温泉小镇20公里的路程,到原始森林小溪山谷只需不到三小时的车程,生活美好,没有波澜,没有紧迫,饭后散步的路上也时刻遇到熟人。

阿依邓、库兰……小孩子们也没有压力,生活在自然之中,快乐悠闲。农活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无谓做与不做,作者也在这小地方里获得人生的安宁与快乐。

人生的意义不正在于这简单的平凡之中吗?不被一个忙字所支配,而是享受周围的一切。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只雪兔,离春天只有20公分,颇像那个晚课,我们一起看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夜夜挖通道直至通向自由。也许一只失败的雪兔才更符合着生活的本质,成功是艺术,而失败才是常事,但没关系,雪兔的失败为他收获了一家人的爱。

每个人都很平凡,但每个人都很幸福。

有关阿勒泰的角落学生读后感悟(篇二)

实际上,我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经决定选这本书,但我其实说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无非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平淡无奇的生活,平实的语言,没有猎奇,没有悬念。

因为所涉及的题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时的生活,身处都市的人们容易从中寻得久违的纯真、朴素与平静。这也许是有的人喜欢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并不觉得遥远的村落,没有工业污染的无人区就比喧闹的都市纯净,污浊的心灵,就算到无尘实验室也不会获得净化。

李娟文字里的纯净、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创作那些文字时内心的状态,而非刻意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冯远征一样。《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么贫穷,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么的不便,这是文字里告诉我的(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对这一切的艰苦浑然不觉)。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样的轻松与乐观,而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乐观,这让我觉得矛盾。

这样的文字必定会耗费作者很多的能量,读起来让我如坐针毡,因为我的轻松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当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是隐约感觉不自然,直到我读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在再版序里说: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我的两本「阿勒泰」系列阅读起来很轻松,而这本书则非常沉重。可实际创作时,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写得非常艰难,写这本书时则轻松许多。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李娟与《阿勒泰的角落》创作时间相近的博客合集,这本书情感致密,毫不节制,看得我喘不过气来—她将阿勒泰系列背后的沉重写在了其他地方。原来那不自然的感觉,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内心扭曲,不愿相信存在那样纯粹的乐观。

不管怎么说,《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放松的书。

有关阿勒泰的角落学生读后感悟(篇三)

去书店,看到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翻看,发觉不错。回家后,翻看,断断续续的翻看。这,又是一本不用记页码的书,也是一本不用一气看光的书。闲暇时打开来,读几节。读着,便会将心绪平静下来,便会想,那些遥远地方的风景和生活里的情趣。这一切,来源于作者的文字,干净、明亮、可爱、温暖。与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够好的。

如她是这样描写男人喝酒的:

我家的柜台下的角落里至今还堆着一些无法处理的宝贝,包括五件皮夹克、几顶皮帽子、几根马鞭、一副皮手套、两三个手电筒,还有一个摩托车头盔、一大堆匕首、一叠身份证、一个户口簿、数不清的手表(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还有一双皮鞋……全是赊帐的酒鬼随手抵在这里的,估计酒醒后就忘掉了。

更可气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毅力,冰天雪地里能连续敲几个小时的门。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是不给开;我们越是不给开,他们越是要坚持到底,不烦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觉去了,一觉睡到晚上,吃饱了饭,再来接着敲。

经常是干活干到半夜,一出门,就给门口堵着的东西绊一跤。低头一看,又是一个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里倒了多久了,于是赶紧把他拖进房子,扔到火炉边搁着,让他自己醒过来好回家。可气的是,这种人醒了以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为自己刚刚俭回一条命来而稍有害怕。

奇怪,为什么要喝酒呢?酒到有什么好喝,那么辣,而且还得花钱。

一个做裁缝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动着,做着裁缝,所以对钱自有一点单纯的意识,写来也可爱。

来这里做衣服裙子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的简直都不忍心收他们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们会像念诗一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

年龄小的就更难对付了,她干脆紧紧搂住我妈的脖子,拼命亲她,让她气都透不过来,再口口声声地喊她“妈妈”、“亲爱的妈妈”。

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个档次——实在是没有办法呀……

价格一降,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是候,经常是深夜过去天亮了的时候才开始休息。

爱情会在任何地方发生,她写妹妹的恋爱亦是可爱的。

十七岁、十八岁,虽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别太大了。去年还是一个倔强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开窍了似的。虽然这件事上我们都瞒得很紧,但她自己肯定感觉出了什么,并且还有所回应呢!第二天,赶在卢家小伙子过来接她之前,我们看到她把各破三个洞的球鞋脱了,换成压箱底的新皮鞋,还欲盖弥彰地解释:“噢,昨天汗出多了……那双打湿了,……湿透了”

到了第三天,又把灰蒙蒙的运动服换成了天蓝色的新外套——干活去穿什么新衣服啊?但我闭了嘴什么也没说。她自己都舍得我还多什么嘴。

一拍篷土的头发也细细地洗净了,从此做饭和倒煤灰时,头上会小心地包着头巾,下地干活也不忘包着。

不写了。

附言:

建议大家去买这本《阿勒泰的角落》读读。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里面看到她的博客地址,这段时间没事就会过去看一看,读读哪些北疆的生活,感觉那苍茫的群山、荒凉的戈壁、寒冷而寂静的零落人家。

有篇文章写的,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附近的阿勒泰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还有长颈鹿,甚至还有贝壳。真是沧海桑田啊!从地图上看几乎就是亚欧版块的最中央位置的'地方,居然当年也是一片汪洋,那是不是更或者,在现在大洋深处,当年曾经确实一片陆地,还能找到当年的城郭和村落。

亿万年过去后,世界在颠倒性的变迁着,我们也只是匆匆的过客,几十年或许只是白马过隙,转眼都会四散云销,或许谁都不再会记得。只有我们自己,记得身边经过的、爱过的人,也算我们曾经来过。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有关阿勒泰的角落学生读后感悟(篇四)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两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有关阿勒泰的角落学生读后感悟(篇五)

游牧地区的人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赶着羊群四处游牧,没有固定的物质来源,连普通的生活用品都很稀少,环境恶劣,夏天干热,冬季又极度严寒,昼夜温差大。但生活在这片自然的土地上的人们野蛮,恣意生长,拥有着最淳纯洁朴实的灵魂,他们坚强纯洁,或温柔安静或活泼热情,虽生活贫苦,却满足与而幸福。那里没有尔虞我诈,人们相处得轻松自然。在喀吾图向牧民放债,只需在纸上记上名字,最后他们一定会将钱还上。一个浅浅的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这样的方式若是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敢赌呢?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没有担保,向陌生人借钱,可能会被当做笑话来看待吧。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作者也能与他们相处得很好,透过他们的内心去认识体谅他们。作者笔下的他们滑稽有趣又可爱,活得那么真实,却又那么寂寞艰难,让我无比向往这样的生活,平凡踏实。

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意外之喜:忙碌奔波的生活中出现的林林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幸福;冬天坐爬犁回桥头的路上,在纯然平静的天空中出现了完美的环形彩虹……我喜欢这样干净的生活,简单却舒服。

“我所面对的是古老的,历经千百年都没有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平等共处息息相关,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作者如是说。我再次打开书,感受着真正的自然,感受着原始的生命状态,感受这独特的风景和令人沉醉的生活。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800字精选10篇


我们常常会为文档的写作而焦头烂额,有独立思想的人离不开范文的借鉴。借鉴优秀的范文能减少我们对于写作的困难,那么我们可以注意范文的哪些细节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1】

我们了解到的边疆:贫穷原始,经济落后,教育不普及……但李娟笔下的阿勒泰更像是一个人间仙境,一个世外桃源,人们生活在一片乐土上,放牧耕种,遥远的布匹,透在窗板间的“我”,看到近在身边的明月以及梦里的猫。

似乎是因为我也正生活在落后小城的一角,于是感触更多,更难以忘怀。临近高三,就愈发向往大城市,向往城市的梦幻喧嚣与自由,却忽略掉了身边的美:洁净的蓝天白云,到温泉小镇20公里的路程,到原始森林小溪山谷只需不到三小时的车程,生活美好,没有波澜,没有紧迫,饭后散步的路上也时刻遇到熟人。

阿依邓、库兰……小孩子们也没有压力,生活在自然之中,快乐悠闲。农活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无谓做与不做,作者也在这小地方里获得人生的安宁与快乐。

人生的意义不正在于这简单的平凡之中吗?不被一个忙字所支配,而是享受周围的一切。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只雪兔,离春天只有20公分,颇像那个晚课,我们一起看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夜夜挖通道直至通向自由。也许一只失败的雪兔才更符合着生活的本质,成功是艺术,而失败才是常事,但没关系,雪兔的失败为他收获了一家人的爱。

每个人都很平凡,但每个人都很幸福。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2】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说她是当代的萧红。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萧红的文字在纯真的视角背后总是藏着一股浓浓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给人更多的是治愈,是温暖,是希望。

这里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离海洋最遥远的腹地,在如此物质贫瘠、自然条件恶略的环境下,生活着不止一个人。他们努力着,而又孤独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不止一次的有这种疑惑,既然这里的冬天那么冷,生活的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苦苦的坚持,长久的生活……。苦吗,从来不都是这样吗。北京有啥好,离我们这里那么远。

原来,我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定义着评判着他人的生活。

见过冬日的戈壁吗,见过夏日的牧场吗,见过乌伦古河边那破旧的村庄吗,虽然没有,但我却深深地喜爱上了那片未曾亲眼见过的土地。

这蔚蓝的天,这广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葱茏,夜晚无人知晓的月色,被世界遗忘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论怎样对这生活的热爱,只有在这里,她才是最自由的。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3】

小学的时候,大家都小,也不会很八卦的打听别人家的事。大家都很普通,基本都是留守儿童。一个班50多号人,基本上有40号人都是留守儿童。每年学校还偏偏会统计留守儿童的个数,班主任总是来教室,在讲台上问我们,留守儿童的举手。有一个女生和我同姓,因为姓黄的人没有很多。都是姓刘,姓李比较多。加上她成绩也很好,我就默默的关注她了。还没有到熟的地步,因为小学的时候虽然是同班,但是家都隔得特别远。都是好几公里外来学校念书的。所以如果不是交家庭作业,基本上是说不上什么话的,尽管是一个班的。

她一直都不是留守儿童,我就特别好奇。但是也不能去打听,感觉打听人家家里的事有一些莫名奇妙。有一次听班上另外一个和她看起来不同姓的,家也不在一起的男孩子说,她家庭条件不太好。那时候才知道她的情况。据说她父亲是种菜的,我们这叫菜农。她父亲很老实,很大年纪才结婚,结婚后,她妈妈生下她。他父亲每天都种菜去集市上买,挣得钱没有很多。但是一家三口过得也还有滋有味的。但是还是条件没有别人家盖新楼房那么好。她妈妈在她6岁左右,离家出走了,而且,还把她家的积蓄全部带走了,据说那天她父亲去卖菜了。回来发现人不见了。好在没有把她带走。可能她母亲也不想带着她一起跑吧。他父亲后来找不到他母亲。日子还是要过的,毕竟小孩也要读书。就又默默任劳任怨的养着他宝贝女儿。看得出来他父亲很喜欢她。因为她的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的,都是不破旧的,很讲究的。虽然也有可能是亲戚朋友送的。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很多都是亲戚朋友大姐姐穿过的。但是她衣服每次都很整洁。不像班里有些同学,每天都是脏兮兮的。她说话也特别温柔,做事很认真,都是我默默观察得出的结果。很多同学都和她玩,男生都让着她。成绩好,老师也特别喜欢她。我也很喜欢,我这都是默默喜欢。现在说起我的名字她都不一定记得。不过我记得她的名字就行了。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4】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800字:

这是一本李娟的书,李娟这个作家,说她很伟大,倒也不见得;说她文章写得特别好,倒也没有。总之,我不清楚我能不能用“优雅而不失风趣”来形容她的作品。而她的作品都是散文,没有连续性的,好像就是一天记一点,一天记一点下来的。这时我脑海蹦出一句话“写作就是记录真实、真情,要是没有真情实感,凭着脑海里生硬的想像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这样的作文也是没意义的。”

李娟记录了她和家人在阿勒泰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句子都被她写得那么漂亮。而且,她记载事情是有时间推移的,比如第二篇,她从一个人手里买了一只兔子,然后写和兔子如何生活,过了多久……兔子又怎样怎样,再加上她惟妙惟肖的语言,简直能把人带入其中。

还一个就是她描写人物的语言了,我看了那《我们的裁缝店》里的李娟和她的助手哈迪娜,哈迪娜的外貌、为人处事、性格特点都描摹得淋漓尽致。

要说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吧,就只能用“感动”来形容。阿勒泰那里生活得多艰辛啊!李娟是从所有作家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作家,她的经历更为特殊。读后感.她将她不平凡的事迹分享给平凡的人。(应该不能算是不平凡……)印象最深的镜头就是外婆对着兔子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仅仅只是看到这句话,我的内心就感慨万千。

外婆很孤独,她是一人;兔子也很孤独,它是一只兔子。关于外婆说兔子好可怜啊,应该是自己感同身受吧,只是将自身的处境讲给兔子听罢了,孤独久的人,才会有体会吧……

阿勒泰环境恶劣,而李娟却是中国女作家中唯一一个记录阿勒泰生活的人。我看了她写的《记一忘三二》、《我的阿勒泰》。说实话平常一点也不爱看散文,断断续续的,没有连续性,可却对李娟的散文情有独钟,她的生活很艰辛,也很精彩;希望她能继续在阿勒泰生活,写出更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5】

实际上,我读了《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文章就已经决定选这本书,但我其实说不上她到底有哪些好。她无非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平淡无奇的生活,平实的语言,没有猎奇,没有悬念。

因为所涉及的题材大多是作者定居新疆阿勒泰时的生活,身处都市的人们容易从中寻得久违的纯真、朴素与平静。这也许是有的人喜欢李娟的理由,但不是我的,我并不觉得遥远的村落,没有工业污染的无人区就比喧闹的都市纯净,污浊的心灵,就算到无尘实验室也不会获得净化。

李娟文字里的纯净、纯真与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创作那些文字时内心的状态,而非刻意为之,但作家的文字不代表作者本人,就如安嘉和不代表冯远征一样。《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阿勒泰是多么贫穷,阿勒泰的生活又是多么的不便,这是文字里告诉我的(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对这一切的艰苦浑然不觉)。而作者的文字又是那样的轻松与乐观,而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乐观,这让我觉得矛盾。

这样的文字必定会耗费作者很多的能量,读起来让我如坐针毡,因为我的轻松是建立在作者的痛苦之上。

当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是隐约感觉不自然,直到我读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在再版序里说: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我的两本「阿勒泰」系列阅读起来很轻松,而这本书则非常沉重。可实际创作时,阿勒泰那些文字,我写得非常艰难,写这本书时则轻松许多。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李娟与《阿勒泰的角落》创作时间相近的博客合集,这本书情感致密,毫不节制,看得我喘不过气来—她将阿勒泰系列背后的沉重写在了其他地方。原来那不自然的感觉,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内心扭曲,不愿相信存在那样纯粹的乐观。

不管怎么说,《阿勒泰的角落》真的是一本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放松的书。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6】

对于这本书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优美、清新,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李娟用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进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千头万绪的,而在李娟的世界里,是一种清净、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风景在李娟的笔下让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到处是人流与汽车的轰鸣,每天有缕不尽的烦恼,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似乎她的生活永远那么美好。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李娟写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觉了。库委是个好地方,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加上李娟平时也不用太管小卖部的事,所以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山野里,往草场上一躺整个人陷入大地。

我想,那种闲适是每个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终归太过孤单,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想李娟或许是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如果让我们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没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场所,我们能过静下来,在草地上睡上几天吗?她那些优美的文字或许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蹦出来,跳到了她的日记本上。

哈萨克人的友善与质朴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可爱迷人的江阿古丽、漂亮温和的麦西拉、天真活泼的努尔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那么平静,玩的时候,高高兴兴的穿上漂亮的衣服,弹起优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热烈的哈族舞蹈,干活的时候,换上旧衣服就会夯起土坯或是骑上大马牧羊。

哈萨克人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给人的感觉是美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烦劳,没有那么多生活中的琐事,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涨工资。当一年工作完成的时候,族里的人们可以聚起来办一场盛大的拖依,让欢快的舞蹈与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劳。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有所感,三个女人,包括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新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生活拼搏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三个人却从没有被任何困难打倒。虽然小卖部赚的钱并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却很快乐。书中写道当她们一家人随牧民转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刚到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天还下着连绵不绝的雨,帐篷刚搭起来就被掀翻,夜晚雨水会灌进被子,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她们一家人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还会继续读,感受她平静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7】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在阿勒泰,新疆之大使得旅游主要是坐车,而我,正是在车程上看完了此书。

里面主要是早年发生在阿勒泰的普通人的小事,故事多数发生在冬天,而我在夏天来到这里,成群的牛羊,漫路繁华,这边一路都是美景,在阿尔泰山顶,还能看到一点点白雪,而且,就算是夏天,一下雨也能冻成狗。

本书里贯穿所有的就是作者的家人,可能作者有点自黑,她的加人都很可爱,篇幅最多的是她的妈妈,坚韧,乐观,不服输,她的外婆也是很可爱,朴实,简单,她的妹妹勤劳,能干,她的叔叔(应该是继父),也是踏踏实实,十项全能。反而对她自己的描述,偷懒,爱胡思乱想。而且前面的篇幅,写妹妹和叔叔的极少,导致我到后面才发现她有个妹妹,有个继父,不知是不是情感转变的体现。

其实书里最让人喜欢的是作者一家碰到的那些人,通过一个个的故事,生动描绘出阿勒泰人的生活,贫穷却坚强,乐观,独立,也都是善良可爱。这次的阿勒泰之行,见到了草原,草原上许许多多的牧民毡房(类似蒙古包),但毡房之间离得真的很远,还有成群的牛羊,牧民真的骑着马,赶着牛羊,只是现在交通发达了,牧民生活也都好了,看到毡房边基本都有汽车或摩托,即使这样,也要开上好久的车才能到达城区,可以想象没有公路,没有车时,那是怎样一种封闭,因为有时候车开了好久才能看到一座毡房孤零零的坐落在广袤的草原上。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8】

碧蓝如洗的天空之下,孤独也成了近似于幸福美好的东西。

重读李娟,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庆幸,如果不是被连篇的考题折磨得不愿动笔,如果不是手边正好放着一本《阿勒泰的角落》,我可能就要再一次错过一个细致如初雪的灵魂,一段与远方的邂逅。

手捧《阿勒泰的角落》仿佛置身于那湛蓝的天空之下,眼前绵延着辽阔的草原、无尽的山峦。李娟于阿勒泰的生活是质朴的,而她也不加矫饰地尽数向我们娓娓道来。在瑰丽的自然之中所发生的渺小的事,却有着难以比拟的赤诚的美。

就像在书中反复提及的阿勒泰那蓝到极致的苍穹,一览无余,就连一丝白云的遮蔽也不存在。那样的蓝是即使在阿勒泰正午灼热的太阳炙烤下也无动于衷的蓝,是骑马行千里却恍若静止的蓝,是纵使阿勒泰经历沧海桑田的变化也岿然不动的蓝。那份蓝与李娟,甚至整个人世都无关,却给予了李娟行文中孤独到静美的力量。

这份孤独不是城市中华灯初上时的寂寥,不是知音难觅的苦涩,而是行走千里全无人迹,四面八方唯独只有自己的渺小。这份孤独自人类诞生伊始便横亘在了人与世界之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麻痹自我极力否认,而李娟就那样自然地举起手掌,看着在湛蓝天幕下苍白到透明的指尖发出世界与我们无关的喟叹。

是溪流旁独自盛放的花所给的启示吗?还是那个一直存在却从未靠近的深处?生活给予了我们很多暗示,关于自己,关于世界,细腻如李娟代替我们一一拾起并细细告知。

但提到最多的还是蓝天,无论发生了什么一抬头便能看到的天幕。它自顾自地蓝着,李娟却给它点缀了更温柔的色彩。在爱情萌芽的那个月夜,它蓝得暧昧朦胧;在即将离别的正午,它又蓝得凉薄淡漠;在宁静的午后,它又在李娟清澈的瞳孔里映下纯净美好的色彩

突然想到了一句话美好的并不是这个世界,而是凝望着这个世界的你。如果说世界与我们无关,那么李娟你与我们密切相关,你将我们重新拉近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你是纽带,也是救赎。

阿勒泰有那么美吗?阿勒泰的天空真的蓝得那样惊心动魄吗?我不敢断言,但我确信,倒映在你的瞳孔中的阿勒泰美得让人心驰神往,抱膝坐在阿勒泰天幕之下凝望着整个世界的你,是我所知的最美好的存在。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9】

去书店,看到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翻看,发觉不错。回家后,翻看,断断续续的翻看。这,又是一本不用记页码的书,也是一本不用一气看光的书。闲暇时打开来,读几节。读着,便会将心绪平静下来,便会想,那些遥远地方的风景和生活里的情趣。这一切,来源于作者的文字,干净、明亮、可爱、温暖。与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够好的。

如她是这样描写男人喝酒的:

我家的柜台下的角落里至今还堆着一些无法处理的宝贝,包括五件皮夹克、几顶皮帽子、几根马鞭、一副皮手套、两三个手电筒,还有一个摩托车头盔、一大堆匕首、一叠身份证、一个户口簿、数不清的手表(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还有一双皮鞋……全是赊帐的酒鬼随手抵在这里的,估计酒醒后就忘掉了。

更可气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毅力,冰天雪地里能连续敲几个小时的门。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是不给开;我们越是不给开,他们越是要坚持到底,不烦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觉去了,一觉睡到晚上,吃饱了饭,再来接着敲。

经常是干活干到半夜,一出门,就给门口堵着的东西绊一跤。低头一看,又是一个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里倒了多久了,于是赶紧把他拖进房子,扔到火炉边搁着,让他自己醒过来好回家。可气的是,这种人醒了以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为自己刚刚俭回一条命来而稍有害怕。

奇怪,为什么要喝酒呢?酒到有什么好喝,那么辣,而且还得花钱。

一个做裁缝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动着,做着裁缝,所以对钱自有一点单纯的意识,写来也可爱。

来这里做衣服裙子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的简直都不忍心收他们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们会像念诗一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

年龄小的就更难对付了,她干脆紧紧搂住我妈的脖子,拼命亲她,让她气都透不过来,再口口声声地喊她“妈妈”、“亲爱的妈妈”。

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个档次——实在是没有办法呀……

价格一降,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是候,经常是深夜过去天亮了的时候才开始休息。

爱情会在任何地方发生,她写妹妹的恋爱亦是可爱的。

十七岁、十八岁,虽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别太大了。去年还是一个倔强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开窍了似的。虽然这件事上我们都瞒得很紧,但她自己肯定感觉出了什么,并且还有所回应呢!第二天,赶在卢家小伙子过来接她之前,我们看到她把各破三个洞的球鞋脱了,换成压箱底的新皮鞋,还欲盖弥彰地解释:“噢,昨天汗出多了……那双打湿了,……湿透了”

到了第三天,又把灰蒙蒙的运动服换成了天蓝色的新外套——干活去穿什么新衣服啊?但我闭了嘴什么也没说。她自己都舍得我还多什么嘴。

一拍篷土的头发也细细地洗净了,从此做饭和倒煤灰时,头上会小心地包着头巾,下地干活也不忘包着。

不写了。

附言:

建议大家去买这本《阿勒泰的角落》读读。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里面看到她的博客地址,这段时间没事就会过去看一看,读读哪些北疆的生活,感觉那苍茫的群山、荒凉的戈壁、寒冷而寂静的零落人家。

有篇文章写的,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附近的阿勒泰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还有长颈鹿,甚至还有贝壳。真是沧海桑田啊!从地图上看几乎就是亚欧版块的最中央位置的'地方,居然当年也是一片汪洋,那是不是更或者,在现在大洋深处,当年曾经确实一片陆地,还能找到当年的城郭和村落。

亿万年过去后,世界在颠倒性的变迁着,我们也只是匆匆的过客,几十年或许只是白马过隙,转眼都会四散云销,或许谁都不再会记得。只有我们自己,记得身边经过的、爱过的人,也算我们曾经来过。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悟【篇10】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读后感《写作示范:《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精选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阿勒泰的角落》最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