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 地图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11-06 来源:互联网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范文)。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也许以下内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范文)”合你胃口!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m.dhb100.com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余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共分为三篇,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部分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指导,是一本非常有使用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飞速向前,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幸福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做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总之课堂教学变革式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成长。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m.dhb100.com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平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

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精神

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中国女排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中国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联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核心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学习的意义。

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学习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平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

阅读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自律、尊重和认真。其中认真关乎做事的态度,现在,大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强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待万事万物,对待所有的工作。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m.dhb100.com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要认真工作,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与学生进行每一次心灵的沟通!

每每看到夜深了,学生们都已经离开,还有老师伏案疾书,为明天的课潦草做准备,被老师的认真态度而感动!办公室中,时常看到同学科教师,为了一道题的出题意图而讨论的热火朝天;因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几个搭班老师,共同讨论共同找办法解决;曾经沈婷老师为了出一份自己满意的试卷,一有空就坐在自己的电脑前,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敲打出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期末要开家长会了,为了给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牛主任从手机中搜索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自己学习剪辑软件,制作出令我们都羡慕的视频!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不断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从学生的角度讲,就要认真学习,正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而对于数学学科,更要认真的写字,工整整洁的字体不但能赢的老师的喜爱,更能够增强自我的信心。可是,学生长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个别学生的书写很是潦草!针对这种情况,班老师让写字不工整的学生去她的办公室,握着学生的手一笔一划的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严格,更是不好意思,慢慢的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写字习惯,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正是有了老师的认真与较真,才慢慢促进学生的认真!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必备品质。十一班的刘佳和冬焕彪两个同学,不受其它学生的干扰,上课认真听讲,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一下课就跑过来问老师问题,一遍听不懂,就跑过来问第二次,这种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才有了自己优异的成绩!

俗话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日本就是一个追求认真的民族,在日本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跳槽两次,是很难再找到工作的,很多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份职业,并做事认真,精益求精,那怕是用过的报纸都会叠的整整齐齐,才使得他们为世界创造了很多品牌!

做为一名教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以我们的认真唤起学生的认真!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编辑推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怎么写4篇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编辑推荐: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怎么写4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做一个文明之人演讲稿【篇一】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呢?常言也说,“人美看道德,花美看颜色。”道德自然与文明挂钩,我想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文明之人。

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也不乏讲文明的人就比如像下面这则事例:

那是在学校的一天,小丽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小同学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小同学一看是一名比他大的小姐姐,就要退回去给让路。于是小丽连忙阻止她说:“小朋友,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她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这位小同学下楼了,他才下楼。

我想,在我们的身边像小丽和这位小同学一样讲文明的人还有许多。然而,我们周围也有少数的人不讲文明,他们还没真正认识到文明的可贵。

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看到有一群小朋友正在玩耍,我看到他们玩的很开心,但是他们却是一边吃东西一边在玩,而且吃过果皮纸屑是胡乱的扔。不一会儿,东西就掉的满地都是,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不但没把吃掉的东西捡起来,还践踏起草坪来。当时的我很气愤,于是我走过去对那群小朋友说:小朋友,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我们的国家是文明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古至今,大家都讲文明。况且我们是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以后的接班人,我们从小就要学会讲文明懂礼貌,长大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啊。这几位小朋友听了我说的话,羞愧的低下了头,他们说:姐姐,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不应该乱丢垃圾,应该讲文明。听了他们的话,我高兴的笑了,知错就改就是好学生嘛。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还有少部分的人不讲文明,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文明之人。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因此让我们大家都做文明事,争当一个文明之人。最后,让文明与我们同行,让文明之花开遍整个社会,文明自我,和谐中国。

做一个文明之人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记得的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经常性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的怎么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每一种答案和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随地吐痰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一种受人尊敬并为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的地讲就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同时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比最高的智慧、它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

我们学校现一直强调行为规范教育要求我们。

1、遵文明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知道,良好的纪律是学好文化知识的保障。因此,做文明的中学生首先要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新晖中学行为规范》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尊师爱友,自律自强;诚实守法,文明礼貌;遵守公德,爱护公物

2、行文明路。

你会走路吗?每个同学都会说:谁不会走路。但我发觉不是每个人都会走路。在学校走廊、教室不能奔跑;上下楼梯要靠右走。在马路上遵守交通规则,不逆行马路。

3、讲文明话。

不讲粗话、脏话。遇见老师要问好。多用“请”、“谢谢”、“对不起”。

4、做文明事。

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在教室里,在马路上,不随地吐痰,不随手扔果皮、纸屑。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喊大叫,不妨碍其他人学习、工作或休息,不在建筑物上或课桌椅上乱刻乱画。对人友好,做到“与人为善,心中有他人”。

同学们,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留给记忆,明天将交给梦想,你能把握的,就只有今天!让我们珍惜今天这美好时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最后,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监督自己,使自己率先成为一个文明的中学生吧。谢谢大家!

做一个文明之人演讲稿(篇三)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在这里,想和大家说一件小事:有一天中午,一位同学手拿一小袋零食,进了校园,边走边吃,到了三楼吃完了,包装袋飘然而下,落到地上,我很想看看这个垃圾袋的命运如何,于是就站在不远处观望,一位同学匆匆而过,第二位同学视而未见,又一位男同学来了,他走的很急,但从突然减慢的步伐可以看出他看到了那个小袋子,而且,他还弯下了腰,捡起了垃圾袋,又急匆匆地走了。看着这位穿着校服的六年级同学背影,我感到十分感动,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他捡起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垃圾,而是宝贵的社会责任心和闪光的社会公德,将来他一定能得到社会给他的公平的回报;而第一位同学,丢掉的也绝不仅仅是一小片垃圾,那是你的形象、你的尊严,折射出的却是你的品质、你的素养。同样都是举手之劳,但却有着天壤之别。开学到现在,校园中很多地方都有同学们随手丢弃的垃圾,教学楼后面经常会发现从楼上飘下的纸片。放学后,大操场、篮球场上乘车同学留下了一个个塑料袋、食品袋等等。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谁都希望有一个干净整洁、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我们谁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举止优雅、言行不俗的人。在湖小的校园,翠竹挺拔、芳草依依、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干净整齐、简洁明朗,我们常常在不经意之间就能够感受到她的和谐、她的魅力,这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地方,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绿色校园,是我们全体师生齐心协力打造出来的美丽家园。在这里,我们的老师紧张而愉快地工作,我们的同学健康而快乐地成长。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也许你有时会发现,在你匆忙走过的花坛边、在你举步走过的楼梯上、在你教室的一个角落里、在你课桌的一侧地面上,躺着一张废纸、一个白色的塑料袋、一个被人丢弃的果核,每一阵风过,它们都会随风而舞,但却绝不会给人美的享受。你可能并没有弯下腰,用你的举手之劳,去除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是因为你太匆忙吧,还是因为你正在思考什么问题而没有留意?是因为你不愿意吗,还是因为你觉得这不干我的事?是因为你已经习以为常了,还是因为这个不和谐音符的作者就是你?同学们,只要我们的举手之劳,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亮丽,更加迷人,而你的举手之劳,会使你的行为更美,使你的举止更优雅。同学们,如果你留意,也许你还会发现,在你自己的课桌上,写着几行“秀丽”的小字、画着一幅“精美”的图案;在一面洁白的墙面上,印着一只“醒目”的脚印,在教室门前整洁的楼道里,粘者一块黑乎乎的口香糖。这些刺眼的符号是从哪里来的呢?也只不过是个别同学的“举手之劳”罢了,但这样的举手之劳,留下的却是白玉上的瑕疵,难以擦除的污点,每当这些“杰作”的作者经过你的作品、“欣赏”它的与众不同时,你能产生快乐和自豪的感觉吗。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监督,自我约束,共同努力,齐心创造湖熟小学美丽和谐的校园。下个星期的国旗下讲话,我们共同来关注有哪些班级、哪位同学做得比较好。

做一个文明之人演讲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文明之人》。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校园里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作为一中的学子,文明在我们身上要体现得更加具体,包括文明用语,不说脏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大家要牢记。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有时它比智慧、比学问还重要。

文明还要体现在一中学子的行为方式上,教学楼内不吃东西,不拍球,不去校外的小摊小贩购买食品,不乘坐电动三轮车选择文明出行,每天穿校服,保持文明形象等等。我们是家之学子,国之未来。切之弊病,正身立己,不断提高文明素质,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应该必须做到的。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让我们大家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24个字,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做文明之人,永远的呼唤!一生的追求!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的读书笔记


导言

(一)教师发展的几个因素:认识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重视自身综合运用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生命体验、感悟。

(二)教学行为具有实践性、个人性、情境性、生成性、操作性等特征。

(三)教学行为的结构

1、教学行为是由内在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师的时间智慧转化而来的活动状态,表现为三种性质的教学行为:

(1)程序性教学行为

(2)生成性教学行为

(3)策略性教学行为

2、按照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教学行为又可以区分为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后的行为

3、在国内,教学行为的功能结构大体有两种分类办法:(1)按照“基础—技术—组织”理论分为教学基础行为、教学技术行为和教学组织行为;(2)按照“主要—辅助—管理”理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行为。

(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保持一种积极研究的心态,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围绕教学行为问题进行反思,它应该以行动研究方式的进行。而且教师的这种行动研究实质是叙述一个故事。它叙述教师个人独特的声音与感受,用教师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行动研究过程。因此,教师叙述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节,要直接反映事件真实而具体的过程。

专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就明确的突出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交际性和人文性,为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作出了理性的定位。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表达了四项基本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重点和对现实的追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独立性与多元性及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重新审视以往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人们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问题、方法;有多少个班级(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得多。课堂教学过程不再只注重文本、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和老师个体的体验,成为了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根据现代课程理论,语文课程是在语文学习情境中,以预选的资源为基本内容,在老师、学生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的情境、过程、文本以及其他成果;是以语文学科知识、与语文相关的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对话等要素的整合所构建的具有动态性和创生性的教育“生态环境”。

教学实践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来进行更大的创造。语文教师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复杂多变的事件,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潜能,进行有创意的工作;学生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各种信息的刺激,需要梳理自己原有的经验,寻找有效的成长,建构具有个性的意义世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教学创新。创新就意味着勇于探索,大胆开拓,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所以,无论从语文教学观,还是课程资源观看,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专题二、教学设计行为的创新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课堂教学的现代特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根据语文新课程所表现的新理念,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以下原则: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进行具体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把握教学的主体内容、主体脉络,保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削减那些浅表性活动,改变教学中刻板呆滞状态,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根据课型不同、教学着眼点不同,统筹兼顾,课始、课中、课尾巧做安排,优化组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而且要帮助学生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策略;还应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专题三、教师课堂呈示行为的创新

教师的课堂呈示形为包括讲述行为、体态语的运用、板书行为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行为。

讲述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常运用的教学行为,它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城县、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从信息传播方向上看,讲述行为具有单向性,它不要求学生有对应的互动行为。

教学语言是传承教学信息的口说的书面语言,也是借助非语言表达方式的语言。非语言表达方式中,通过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来表达教学中的某种意义,称为体态语或态势语。一个成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利用语言手段,他(她)还会借助于体态语辅助有声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板书是指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所写的文字、数理化公式、符号以及所画的图表。板书是教师在精心研究教材或教学资源、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或思路浓缩,取其精华,把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凝练、准确的书面文字形式展示在黑板上,从而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行为方式;教师的板书是展开于空间,表现为静态,感知于视觉,以展开知识的“核”而存在于黑板上的一种艺术。

声像呈示形为是教师运用视觉和听觉媒体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学习知识的行为。随着视觉、听觉媒体,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这些媒体不再仅仅停留于向学生提供某种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而是逐渐与教学中的某些要素相结合,扩大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已开始“独立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的声像呈示行为将成为今后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专题四、教师课堂对话行为的创新

对话主要是指主体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灵魂的问答,是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相互敞开与接纳,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交锋与同构,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碰撞与融合,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考问与消解。从语文的文化特性和功能来说,语文教学的对话,是平等主体间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是心灵的体验与感悟,是情感的激发与敞亮,也是主体间自主与合作、倾听与诉说的相互交融。对话型语文教学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达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和生命成长的目的。

专题五、指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逐渐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了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专题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行为的创新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需要语文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语文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专题七、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行为的创新

所有教师都扮演着多重角色:他是作为教员的教师,也是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还是作为咨询者的教师,更是作为公共关系专家的教师。无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实际上都在履行着多重的职能。教师已不单单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策划者,而是成为融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型教育者。因而,每一个教师在承担着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有课堂管理的任务。好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其中可以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进行审美创造。好的教师应当是这样的管理者:不论他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他都能从中发现美好的东西,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并有效引领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是指挥的创造者。苏霍莫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所学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脑力活动非常局限和单调,没有培养他们的智力兴趣和需要;而且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处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学生,没有用自己的双手去从事过任何复杂的、精密的、要求细心和动脑筋的作业。这种做法给这所学校的许多学生的智力发展打下了烙印:16岁到18岁的男女青年,当需要他们用最基本的机械进行操作时,竟显得束手无策,心慌害怕。这所学校没有一个毕业生通过高校入学考试。这就是在总的智力贫乏的背景上暴露出低劣的劳动素养而造成的可悲后果。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年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的活力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不会觉醒了。

因此,我们从一年级起,就要要求学生的双手能作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在课外小组里,孩子们就学习用纸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细的图画。谁学会了使用雕刻刀,能写出漂亮的字,他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敏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

我在许多年间观察了在职青年业余班的学习情况。许多学员尽管没有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也不上课,但是他们掌握数、理化的知识却比全日制的学生深刻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激发他们的智力才能的一个强大刺激物就是他们都有一双很巧的手在工作。业余班里的优秀的数学老师,都是一些有文化、有天赋的机械师,就是那鞋在民间被称为自学成家的人。精细的、耐心的、用脑的创造性工具,使他们变成了无师自通的人。我们借鉴日常生活中这些有益的经验,努力做到不仅在劳动课上,而且在其他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的双手激发他们的思维。

苏霍莫林斯基的这种做法,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正在采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农村教师并没有真的落实,除了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并没有切实教好。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刚打开一本杂记就看到了这么一篇让我深思的文章,不得不让我想到自己的学校。"互听互评"课在我们学校搞地非常热门,对教师的培养也是相当的有效,可是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沉默了。

整篇文章是这样的:

我听过这样一节历史与地理学科结合课。学生就祖国统一这一问题的子问题分小组汇报,提问。主持人由学生担当,教师只是评述小组的发言,或者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适时地站出来。学生的表现很精彩,真正让人看到有个性的学生。

这堂综合课是两节课连着上的,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听课的教师却走了五分之四。

教师们为什么没有兴趣把这一堂学生表现很精彩的课听完? 我想,很大原因在于教师要听的是教师表现很精彩的课,而不是学生表现精彩的课!

课堂的主角到底是谁?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听课听的是什么? 一堂好课就是要展示教师多才多艺,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吗? 一堂好课就是教师准备充分,衔接得当吗? 教师教得好,学生就一定有收获吗?

我还听过一堂小学语文课——耳朵上的绿星星。课堂上教师的朗读很有感情色彩,他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学生也模仿老师的语气姿态朗读课文。看起来,这是一堂很好的课,教师表演出众学生生气勃勃。专家对这堂课的评价是美丽的老师上了一堂漂亮的语文课!但是,很遗憾,我们只是看到了美丽的老师,我们赞美的只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地方,都被教师占据了。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看似教师引领到位,实则学生失去了主体性。但是恰恰是这样的课,被很多教师所认可,而对一堂学生抢了教师的风光,甚至占尽课堂风光的课则很不理解,甚至于不屑于听。

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表现精彩?是因为教师教得好,引领得好啊!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不是天生的,是教师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学生表现的精彩,就是教师表现的精彩啊!像前述那堂综合课,我们看到精彩的学生,有个性的学生,自然就会想课下教师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难道在课堂上就看不到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吗?不是!在每个小组汇报之后,甚至在小组汇报之中,教师都要适时地站出来,给学生适宜的指导,给学生的汇报画龙点睛,给学生思维的延伸指明方向。这更需要教师下工夫,也更看得出教师的真功夫。

作为教师,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什么都知道,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本事。所以,教师一定要时刻问自己:课堂到底是谁的?不要怕学生抢了教师的风光,将学生的自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到最充分的状态,就是教师的本事。当别人夸你的学生表现精彩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夸教师,学生的精彩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啊!

俗话说的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是在看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给了我一些启发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的确,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种种事实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能学的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但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但同时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所以我们要思考……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笔记


近来读到《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中教育家思想这一部分,成尚荣先生提出:“活教育是核心素养的摇篮。”细细咀嚼,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对于人们认识教育本质,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育、培养儿童仍具有指导与启迪意义。回溯到民国时期,在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旧教育的“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陈鹤琴与陶行知联合提出把“增加幼稚儿童的身心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该有的幸福与快乐,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改进家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总目标,也是在此背景下,“活教育”教育理论被提出,并进行实践。

一、“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激活学生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儿童观与教育观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改变。在传统观念中,儿童是成人的附属品,应当按照要求与规则成长,许多与生俱来的“天性”、“天才”被湮没。而在上世纪初叶中国“新教育”的热潮中,“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继承者。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长,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这让我想起《园丁与木匠》一书,我们好比是园丁,可能我们在花园中汗流浃背地忙了一天,但那些花草没有一个地方是按照我们原来的心意长出来的。我们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创造和保护这种生态系统,儿童能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自由探索,从而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二、活教育在教学上给我们以启示:寓教于做,才是有活力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自然性、社会性和相关性,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灵活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教授能力,教育方式活;学生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活。我们不是教科书的“复读机”,学生也不是我们的“录音笔”,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为辅,让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成尚荣先生通过多个案例给我们以警醒:应该淡化我是“某某”学科的老师,而是要强调自己是教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更要关注我们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引领学生学习的。教学生以思维,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最后以书中的四句话做以总结,是教育前行路上的明灯,也是对自己的警醒:1.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不仅带得走,还要能带着走。2.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3.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4.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兰莹莹)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


今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只能居家休闲过年了。闲暇之中,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收获颇丰。读完这本书,我们常谈到的一些问题又促使了我陷入了思考:什么是教学?我们教学的价值何在?带着这样的问题,结合本书给我的启示,谈谈我的认识。

什么是教学?有的老师认为,这是什么难的问题?我们每天都在上课,让学生掌握当天的知识,这不就是教学吗?还有的老师会认为,我们的教学就是教书育人。读了这本书后,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前一种认识是浅显的,很显然,在我们的教学中,从未思考过学生在课堂中学的知识,能使学生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怎样才能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想明白这些问题,才是真正的教学;而后一种认识的确很明确的回答出了“培养人”的问题,但实际生活中,我们的教师大多是“教书匠”,常常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了,教学中,虽然尽职尽责,辛苦勤勉,却从未思考过如何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样的教学同样是肤浅的。

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真正的教学绝不是把储存在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再储存起来,而是要把外在于学生、和学生没有关系的知识,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对象,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转变成学生成长的养分。真正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强化的是学生的自我发展;真正的教学,是教师、学生、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的过程。

而这样真正的教学正是我们所说的深度学习。谈到深度学习,我想到了我们平常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考试后,试卷讲评时,常常听学生无奈的说,这些知识我都会,可解题时我怎么想不到呢?还有老师说,这知识我都讲了三遍了,学生怎么还错呢?仔细分析上面的问题,究其本质,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学习时,没有深入知识的本质,也或者是没有从多角度的去研究、去应用,也就是学习只停留在了浅层次的学习中。

深度学习它就是“真”教学,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中,用记忆代替思考,用背诵替代现象本质的理解和观察、操作-----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愿望”。这段话中的教学,有记忆的做法,有背诵的手段,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使学生“心动”,所以不是深度学习。诸如我国的一些古语“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心不在焉”等也描述的是没有“用心”的学习,它一定是无效的学习,更无从谈到主动而有深度的学习。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不能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得到活跃,就不可能有作为主体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还是理解性学习。它更强调一种深层次的思考,用解释、思辨、推理、验证、应用等形式去激发学生综合性的参与学习,且能围绕核心问题,并赋予真实的、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修正知识,创建模型,建立知识与真实情境的关联,从而理解世界,我们才说,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发生了真正的深度学习。

总之,真正的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有价值而深度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并创新实践。它的价值就是落实立德树人!让我们每位教师都从自己的日常教学做起,力求使每节课都有真实有效的学习发生。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笔记(精选)


近来读到《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中教育家思想这一部分,成尚荣先生提出:“活教育是核心素养的摇篮。”细细咀嚼,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对于人们认识教育本质,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育、培养儿童仍具有指导与启迪意义。回溯到民国时期,在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旧教育的“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陈鹤琴与陶行知联合提出把“增加幼稚儿童的身心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该有的幸福与快乐,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改进家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总目标,也是在此背景下,“活教育”教育理论被提出,并进行实践。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m.dhb100.com

一、“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激活学生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儿童观与教育观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改变。在传统观念中,儿童是成人的附属品,应当按照要求与规则成长,许多与生俱来的“天性”、“天才”被湮没。而在上世纪初叶中国“新教育”的热潮中,“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继承者。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长,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这让我想起《园丁与木匠》一书,我们好比是园丁,可能我们在花园中汗流浃背地忙了一天,但那些花草没有一个地方是按照我们原来的心意长出来的。我们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创造和保护这种生态系统,儿童能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自由探索,从而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二、活教育在教学上给我们以启示:寓教于做,才是有活力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自然性、社会性和相关性,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灵活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教授能力,教育方式活;学生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活。我们不是教科书的“复读机”,学生也不是我们的“录音笔”,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为辅,让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成尚荣先生通过多个案例给我们以警醒:应该淡化我是“某某”学科的老师,而是要强调自己是教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更要关注我们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引领学生学习的。教学生以思维,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最后以书中的四句话做以总结,是教育前行路上的明灯,也是对自己的警醒:1.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不仅带得走,还要能带着走。2.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3.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4.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

最近,我阅读了《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这本书的其中一部分,有了很多的感悟与收获。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www.dhb100.com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核心素养是智慧的合金,智慧是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这样的概念。他将智慧分为思维的智慧,实践的智慧以及创新的智慧。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更需要的是具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教会同学们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做到尊重孩子的多样性,让孩子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充满个性的发展,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以人为价值主体”。同时,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日后遇到相同的问题更能够举一反三,也使学生所学会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习题,更是如何实践与应用。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才。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与中华传统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对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感化与塑造的作用。因此我觉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对于诗词的赏析,对于古代名家名篇的鉴赏等,将中华传统的人文情怀潜移默化地植根在同学们心中,增加同学们的底蕴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他们产生影响。使同学们不仅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宽广的格局和良好的为人处世的心态,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强调“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聚焦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很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这句话让我觉得一定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敢于放手和留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己进行探索,就像我们现在实行的“对分课堂”,将一半的时间留给孩子自己进行讨论,让孩子自己内化吸收、解决问题,这不仅使孩子收获了知识,也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在合作、表达、探究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相较于传统的讲授模式更能促进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减少对孩子的束缚,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在尝试中学习与成长。

以上就是我这一阶段的读书心得,今后我也会不断用书籍充实自己,在教育的路上继续怒力的。

相信《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范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