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独立自强的小妹读后感 > 地图 > 独立自强的小妹读后感

独立自强的小妹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8-24 来源:互联网

《人生当自强》读后感。

古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生当自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生当自强》读后感

蒲公英老了,子女们问她给他们留下了什么遗产。蒲公英没有说话,默默地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放上一只远飞的伞。从此,世界便多了无数的自立者。——题记当保护你的人不再存在,那熟悉的港湾不能泊船,你该怎么走完生活的路呢?有人选择了逃避,说这叫失去了爱便失去了一切;有人选择了勇敢地迎接挑战,也就是——自强。

我很喜欢这样优美的旋律:“今天会成为昨天,昨天会成为记忆的片段;相逢也会成为再见,再见又会成了遥远的思念,泪水和笑脸都不是永远……”

是的,泪水和笑脸都不是永远。崇尚“创新服务”的屠炳杰,为了使客户满意,他不知赔了多少笑脸,说了多少好话,受了多少委屈。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投诉,他总是微笑着去解释,去道歉,去安抚,以得到客户的理解。他不断地创新服务内容,不断地提供给顾客更方便更优质的服务,并致力于营造团队合作氛围。终于,他创造了服务行业的神话:从平凡中创造了伟大,服务也能出品牌。屠炳杰的成功,在于把平凡看成崇高,认真去对待平凡的工作,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学艺不言苦”是职业明星的座右铭。“首席工人”傅祥方是宁波甬江职业高中电池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应聘在中银(宁波)电池公司机修车间当机修工。他“像影子那样跟着师傅”学技术,下班后总要到“车间转转”,寻找干活机会,钻研技术。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机修工成为宁波市“首席工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敬业精神和不息追求。正是他的敬业和刻苦,才使他熟能生巧,学技至精,成为企业机械设备的“120”。由此可见,不息追求是事业成功的秘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成就未来的法宝。

人生之路漫漫,并非泪水与笑脸所能填满的,还须对生活充满想象,充满希望。大海辽阔的壮美,必须先从跌宕的小溪积累;深邃蓝天的静美,必须先从变动的白云飘起;雄鹰健硕的奇美,必须先从瘦弱的小鸟飞起。大鹏经历了万里远飞的艰苦,却享受翱翔的快乐;幼蝶经历破茧的艰苦,却得到新生的快乐;凤凰经历涅盘的艰苦,却获得重生的幸福。

泰戈尔说:“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空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请相信,我们这些职高学子经过职业生涯中艰苦的拼搏,正像风雨过后会有彩虹;走过苦痛的高山,必将踏上欢乐的平原。屠炳杰、傅祥方之所以获得了成功,源于他们自信、自立、自强及其对事业的坚定信念、执着追求和艰苦的奋斗拼搏。

虽然我们现在是一棵小树苗,但只要接受暴风雨的洗礼,最终将长成参天耸立的大树;虽然我们现在只是一条小溪,但只要永不停息地奋斗,最终将与浩瀚的大海拥抱;虽然我们现在只是一只雏鹰,但只要坚持不懈地锻炼双翅,最终将自由地翱翔于蓝天日丽之中。

每一朵馨香扑鼻的梅花后面,都经历了一番彻骨奇寒;每一个甜美的果实后面,都经过了一段苦涩的过程;每一个胜利的笑容背后,都流下了无数辛劳的汗水。只要自己努力向上、永不懈怠,事业终能成功。

愿我们在经历职业生涯中艰苦的磨砺后,都将事业有成,享受幸福人生的甘甜。泪水与笑脸都不是永远。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人生不能重来》读后感


《人生不能重来》读后感

“字写错了可以擦掉重写,画画错了可以撕掉重画,惟有人生之路,走错了就没有归途。”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从头到尾读完了青年作家张小莉的长篇小说《人生不能重来》。故事大概的情节是这样的:江丰市原副市长郑煜辉落马的消息一天天被证实,老母亲无法承受沉重的打击,含恨离世。儿子郑烨伟、儿媳李香怡以及表弟钱飞都涉嫌贪污受贿案件,钱飞为了自保,不惜制造车祸现场,让郑烨伟、李香怡“人间蒸发”。面对人生巨变,女儿郑雅琳挑起重担,照顾精神几近崩溃的母亲和年纪尚幼的侄女。男友甄浩男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她下定决心答应求婚,生活似乎柳暗花明,不曾想却又节外生枝……

林岷教授为小说题写序言“一部撼人心灵的反腐力作”,高度评价了此书对党员领导干部具有的教育意义。这部小说打破了一些反腐作品常规写法,不写贪官如何腐败犯罪,小说用十个诗一样的章节,分别描写了贪官老母亲的悲愤,妻子的痛苦,女儿的忧伤,儿子、儿媳的无奈和小孙女的可怜,从另一个角度全方位展示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不仅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永远地将自己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而且也亲手破坏了家庭的幸福,给家庭成员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全书无处不让人感悟到腐败带来的打击和灾难是巨大的、致命的,腐败的代价是高昂的、沉重的。这种极具人情味的“软化”教诲,比起那些直来直去不善转弯的“硬性”说教,平添了诸多的“润物细无声”的委婉效果,对于一些人已经和正在进行的腐败似乎更有极大的惊醒效用,尤其是其中一个章节里郑煜辉幼小孙女可怜的心碎般的哭叫声:“我要爷爷、我要爸爸妈妈……”这哭声撕心裂肺,让人柔肠寸断,心灵不由得受到震撼!情到深处我热泪长流,不由自主慨叹:“为了自己的亲人,一定要固守廉洁!”书中每个章节,都让我接受到深刻的精神洗礼!我为这部书的质朴、平实又感人、动人的情节叫好!

从近年来一些贪官落马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贪污受贿大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想给子孙留下一些钱财,让他们生活的更加“幸福”。舔犊之情,人皆有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但我们如何爱孩子,该给他们留下什么样的财富,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和家属们最应该深思和警醒的问题。林则徐家训:“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増其过。”其寓意就是更加通俗直观地告诉我们:无论子孙有才无才,留给他们金钱物质,绝不是明智的选择。本部书中的副市长郑煜辉包括我们现实中的一些党员干部却往往悟不透这个道理,他们为了给孩子“日后生活留点后路”和让孩子“生活的更幸福”,践踏职责使命,违反党纪国法,其结果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

读完此书,我再次告诫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严守党纪,绝不贪污腐败,看淡名利,看淡金钱,量力消费,一家大小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人生的功课》读后感


《人生的功课》读后感

刚接触到这本书,读了序感觉作者想法有些偏激。“濒死是教授心灵历程的好老师”,从死亡处感受心灵,这种观点并不能被我接受。但是随着慢慢深入的读下去,才感觉到自己想法的渺小和浅薄。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如何去学会生活,热爱生命。

舍友曾经说过:心灵鸡汤类的书,很多道理其实我们都很明白,而且也知道如何去做,结果却是做不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也不尽如人意。其实,我们偶尔也是需要心灵鸡汤的刺激和抚慰。看多了,说不定哪句话正好击中你心灵最深处,引得共鸣,改变自己。平时自己也会买来一些类似的书看,但是像《人生的功课》这样的,探究到生死的问题的书,还是第一次接触和研讨。

很惭愧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把书读完,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给我带来的思想的波动。真实的功课中说到,“人在一生之中会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虽然我们已经学会如何去转换角色,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回顾它们。”就如现在,我在读研期间的角色主要就是学生和“实验员”。偶尔回回家,就是女儿妹妹的角色。家庭的角色暂且不谈。在这一年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很多时候这两个身份是相互交叉的。上学期由于还未真正接触到自己的课题,仅仅是一介学生。

而在这个学期,就经常在这两者之间换来换去。就会把“学生”这个角色在上课的时候当成是“实验员”的休憩。而在做试验的过程中,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实验的过程中,就是在好好发挥“实验员”的角色。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担不担得起这个名号。有时由于作业或者课程安排就会在“实验员”时被“学生”受到干扰,是自己没有调节好和安排好时间导致的后果。在角色转换上,我都没有做的很好,更不用说去回顾了,说来挺羞愧。

说到时间,时间的功课告诉我们,“时间的价值取决于个人感觉”。当我们认真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时间就如白驹过隙般,一闪而过。当我们在等待某个人,某件事的时候,时间就如蜗牛,慢慢流逝,不凿痕迹。其实,时间是一个很奢侈的物品,它一直向前,从来没有回头路。时间,对于世人,很吝啬,也很公平。它给每个人的度量值都是一样的,而如何把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方式来对待。

“珍惜时间等于延长生命,钟情于时间的人,时间对他也最钟爱。”这是伟人的教诲。既然自己选择了读研,就应该把这两年的时间合理的运用起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混文凭浑浑噩噩的混两年。同样是两年的时间,做出一些令自己满意的实验,多多接触一些仪器实验,认认真真地把实验结果写好,用两年的时间,为自己明年的工作准备好敲门砖,而不是到头来在毫无头绪中找工作而又继续得浪费时间。

心灵鸡汤嘛,就是要时不时地拿出来,督促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给自己的心灵加油和鼓励,把自己的人生活出别样的精彩,这就是《人生的功课》带来的魅力。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


《无命运的人生》读后感

我推荐的这本《无命运的人生》,它是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的代表作。我选择它的原因,不仅因为它赋予了作者诺贝尔奖的荣耀,事实上,当你和活在凯尔泰斯?伊姆雷记忆中的集中营里的目光接触,透过它直面那个荒谬的世界,这,无疑是种冒险的尝试。

什么是地狱?对于《无命运的人生》的作者,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想象的。但对于一个被抛掷到所有的认知一次性地向他涌来,失去了它们本应依赖于渐次铺展的时间顺序的混沌中的人,便有了这样一种同样不可想象的东西来比喻地狱了。而这也指灭绝营火车进站后的二十分钟,当奥斯维辛最初的印象砸到每个被绑架的脖子上,惊呆的人们竟感觉不到恐惧,愤怒,绝望——剩下的只有可耻和模糊感。被强制分隔的人群,毫无察觉便穿上的囚服,重重铁丝网环抱着的营房,甚至那夜晚的漆黑吞噬不尽的半个天际的焚尸炉的焰火——一切消无声息地潜入人们的意识。也许,他们甚至没有真正理解其间的意味,但那二十分钟渐渐凹陷成了一个黑洞,撕裂开的裂隙空洞深邃,直至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它从未被填满,却劫掠、抹平了无数的人生。

如果说,《无命运的人生》的作者曾赞同或怀疑过当时的说法:只要有充裕的时间,无论怎样的生存环境,即使是监狱人们也能适应。但这是集中营,一个人永远也无法适应的地方——你其实无事可做,除了那奇怪的等待。人们等待着,但也许未曾真正想弄清等着他们的是什么。也有人划分了这种等待的怪诞含义,他们把它叫做希望。

而这正是作者在伙伴柠檬邦迪身上感受到的。他暗地里学习后者的各种生存技巧,模仿柠檬邦迪在劳作中摆动铁锹的方式来省下每分力气,模仿他领晚餐时尽量待在后头——为了能分到锅底的厚料,模仿他无论多饿都要将半份早点留到中午……然而,我们无法判断,希望是否给集中营的生活带来了益处,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监狱中的老者说的一句台词:“希望在这儿是个危险的东西。”

但也有事情是确定无疑的,那便是正在产生的变化。起初,你毫不在意,于是当它放大到无法被遮掩时,你吃惊的目光无法从上面移开,你可怕地想到了“人形”这个名词,把全副身心专注于上面,似乎仅仅为弄明白它的含义,直至你厌恶地把这些“人”的特征塞到囚服中,再不能去瞥上一眼。这是作者看到——“确切地说是意识到”——一个家庭中所有挚爱的成员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后发现的。

他将他们的离去在脑海中制作成幻灯片,一遍遍回放着,同时也用同样的方式审视自己的变化。没有第二条选择,事物永远是忽然地冒出,太突然了,然而你不愿去回溯其间的过程,人们只是承受,面向向他们抛过来的无休止的强烈印象的喷泉——奥斯维辛的形式。

没过太久,人们便开始逃避。这儿有“三种逃逸的方式”。一种出现在早点名的时候,体现在对不上的人数上。总有人固执地抓住一个念头,盯住一个不会被发觉的角落,在意念中把自己伪装起来,不断重复强调它的安全性,最终,为了多睡一小时不惜任何代价。然而,“起床号只叫不醒那些永远不可能被叫醒的人”。他们已逃得足够远。另一种是“真正的逃”。有看上去周密不缺半点考虑的计划,有胆大的决心,但这冲往自由的翅膀只能融化在惩罚者的手里。最后一种,也正是作者采用的一种,同样称得上是固执的火花在偷偷摇曳。他们可以从你身上夺走数不清的东西,唯独有一种,最执拗,最独立,那便是独属于你的想象,或者说,透过奥斯维辛铁丝网上永远灰色的天空,转向自由的那不可磨灭的目光。

作者最喜欢让那个享有纯粹自由的自己,回到匈牙利的家中。他总惯于挑选一个平常的,完完整整的一天——起早上学的一天,太平淡了,以至于当初未觉察到这许许多多平常日子的可爱:“对于当时所有蕴藏在其中为我所错过的、我没有做对的,甚至根本没有发觉的东西,现在在集中营里,我尽了最大的可能把它们完美地修复了过来。”难以想象,支撑起作者的苦难生活的,并不是某些为人敬仰的、伟大的观念或斗争,却是一种细微地流淌的、俯拾即是的时光。原来,自由也是如此地真实过,在过去的每时每刻被不自觉地呼吸着。

但想象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当你的身体每天都在给你新的惊讶,当你逐渐深陷一种不寻常的平静的罗网,这便是你开始以一无力的姿态,企图挣扎着摆脱他们拉扯着的人生——你的人生。作者看到自己从一堆“人”的东西中间醒来,寒冷的雨扑打着脸,而远处汇来了一片熟悉的活动声,叮叮当当准备开饭的声响,敲响了胸中有某种非理智的东西,于是有了这声令人惊叹的咏唱:“我想在这个美丽的集中营里多活一阵子。”是啊,只要生命还在,世界仍能让你感到美丽,甚至你拥有的只有集中营的生活,即使你的人生正在深刻地滑向未知,以一种不可重演,不可拯救的趋向崩碎在历史特定的偶然性之中,而那是一种原本并不是为你准备的、非正常的命运。就像作者在书中频繁地重复“自然”这个词,它的意味让你精准地了解到,为了活着,仅仅为了走下去,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在《无命运的人生》的结尾处,关于真正的解放,回归家乡的真实之旅,作者谈得很少。在路上,在家乡里,他碰上了对大屠杀持怀疑态度的陌生人,要求他起来为遇难者发音的记者,还有劝告他忘怀奥斯辛威的亲人,对于他们,他认识到他们无法了解他知道了些什么,而他对于过去的诚实挫伤了他们。这是不能被要求忘怀的,因为里面包含着一个无辜者的自尊。即使他要继续下去本该不是为他安排的人生,但一切都像他所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一切来了,我们也走了。”不允许停留,他们的人生仍在流淌,即使是化为黑色的河流继续歌唱。

请理解我的描述中有些地方用了“你”来代替作者,因为读了《无命运的人生》,你将尝过最高程度的诚实和朴素,无法逃脱开这份脆弱经历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以冷静审视者的目光来看待它。即使奥斯维辛属于消散的历史,但它里面铸就的每一桩荒谬都应为我们铭记。正如作者努力让我们认识到的,这是一个有关文明的降落点,在痛苦的黑暗真实中,它让你直入思考我们文明的未来方向,并为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庆幸。以及书中发出的“美丽的集中营”的感叹,更让你在震撼中体味到我们天性中对自由的坚定追求,对生命的无尽热爱。

《让人生更精彩》读后感


《让人生更精彩》读后感

那日,楼下的快递送来一个包裹。我轻轻地打开:是一本散发着早春芳香的散文集《让人生更精彩》,作者是现供职于山西省繁峙二中的一级教师王俊英女士。书籍的包装和气质,不是那么华丽,只有单纯的淡绿色和单纯的绿叶在封面起舞摇曳。从一本书的装帧设计,大体上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和趣好。用绿色环绕书籍的四周,大约体现了作者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内化成书中一篇篇精美的标题和正文。

全书文笔优美,思绪悠扬。用独特的个人化的女人视角,为我打开了一个现代知性女人的内心世界。按照我的阅读习惯,在看一本书之前,先要审读各个章节的标题。标题,在我看来,就象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倘若第一眼就看得很舒服很得体的话,那么,就会有欲结交的愿望。该王俊英的这本散文集,我只读其目录,就足矣,余下正文留待后来读者去品味。我的观点是,美文要省读,不要一下子读完,要留一段空白。于是,我的目录读法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节《女人风情》:在作者清秀的笔下,呈现出千姿百态,婀娜诡秘的景象。如果你不去看正文,就看一溜正文的标题,大约就可以触摸到作者内心情绪的肌肤。什么是风情?每个人对风情的感悟和理解都不一样,王俊英的理解是从文学艺术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开始的。《艺术形象中的女人们》用《爱情絮语》《彼此的诱惑》来阐释《孤独的玫瑰》这是一种艺术化了风情。《女人的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个“熬”字,省去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和艰险。熬成的结果,就成了《女人的风景》。《秋风几度催人老》,《人间有味是清欢》。《女人如花》,《女人是苹果》,决不是一种做作,这是一种诗化了的风情。

第二节《倾吐心声》:一个长期与语文为业的女人,文字理所当然地成了她把赏的对象。且看这些优雅的标题,是怎样观照她内心的独白?《今春为何姗姗来迟》,那是因为《冬至飘走的感觉》。《滨河踏青》,到《赵庄赏杏花》,感受《丽江之恋》《生命光影》。

第三节《影评书评》:很多人看完电影,一走了之。从不去追问,也不去怀想。影片中的喜剧和悲剧自踏出影院门槛后,就各自分道开路了。没有人记得《爱的力量》从何而来,没有人记得《田小娥的悲剧人生》从何时开始。一部电影的《细节折射出爱的光环》,也折射出《刚烈不屈的精神写照》。现实是人生,电影也是人生。人生中林林总总的《仁心、仁术、仁义》,《不仅仅是宫斗,也是女人的成长史》。

第四节《旅游随笔》: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迫不得已的历程的话,那么,由此而衍生的带有审美情趣的个体旅游就是一篇随笔。“随笔”,随时随也随性随情地表达看到的一切和一切的看到。无论你是《北部之行》,还是《北京纪行》;无论你是《朝拜五台山》,还是《神游古北台》;无论你是《晋中之行》,还是《中原之行》,其所有的感受都《顿悟在本心》。

读一本书,不一定非要把书中所有的正文都读完。对随笔散文类的书籍,可以正读,也可以反读。好的散文集,只读一溜走下来的标题,就可以看到风景的别处。如果再由风景的别处,进入正文的圣殿,那便是看到了锦上添花了。王俊英的这本书,就是一座风景的别处。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只是一片叶子,或是一朵花的侧面。而剩下的一棵树,或是一座森林的风景,要等待后来的读者去开掘,去想象,去延伸。

弗罗洛的双面人生——剧本《双面人生》读后感


弗罗洛的双面人生——剧本《双面人生》读后感:

喜欢阅读与音乐,热心公益,于《巴黎圣母院》研读颇深,并用现代手法改编《巴黎圣母院》,创作了剧本《双面人生》。她愿意将自己阅读《巴黎圣母院》的感悟与即将走入高考考场的同学们的分享。

弗罗洛的双面人生:

谈及《巴黎圣母院》,首先想到的或许是那标志性的,集善良与丑陋于一体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纯洁美丽却肤浅天真的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又或许是空有一张英俊面庞却纨绔而愚昧的腓比斯。但论及人物的丰满程度,以及表现张力来看,最值得深究的也许是那端庄而严肃的副主教,那在黑色法衣裹缠下栖息于圣母院之中的鬼魅——克洛德?弗罗洛。

在书中,克洛德·弗罗洛的色调是晦暗的。除却他身为神职人员气质中固有的那一份庄严而神圣气场,让人望而生畏而不敢靠近,他本身的性格也是沉郁而压抑的。雨果赋予他的那些形容词——严肃冷峭、神态庄严,威严而沉郁,也皆是冰冷色彩。作为一部从宗教角度阐释人的命数与枷锁的小说,弗罗洛代表着宗教鹰犬,是宗教伪善与教会恶势力的化身。可这样的人又何以会产生对埃斯梅拉达的爱慕之心,又何以付出完全不对等的爱来抚养沦为孤儿的小弟约翰,不顾众人“巫师”的嘲骂与惊愕的目光,抱养弃婴木榻上的畸形婴儿。

追本溯源,翻开副主教大人的过去,或许暗示着他的另一面。

自幼被送去修道院接受神学教育,19岁之前的他是不知感情为何物而专注于神学的。在经书与希腊文辞典中长大成人的他注定安静而稳重。他低头垂目、轻声说话的习惯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一点。他虽生性忧郁,不苟言笑,却也极为刻苦、勤奋。上天显然也在这方面给予他特殊的眷顾,极高的天赋加以后天的努力,使他还是神学院学生时其神学造诣便可与神父分庭抗礼,并且十九岁时的他已精通神学、法学、医学,及拉丁文、希腊文与希伯来文。我们不难看出,副主教的大人拥有聪慧的头脑,同时年轻时期的刻苦学习带给他的涵养在后期发展中也是难以抹消的。

十九至二十岁这段期间,弗罗洛经历了思想性格上的第一次大变革。一场瘟疫使他由学术的世界回归现实——并给他留下沦为孤儿的小弟约翰。于是乎,有什么除了思辨与诗句之外的东西在年轻的弗罗洛心中觉醒,使他“焕然一新”,那便是感情。性格深沉、虔诚而专注的青年恍然间意识到了心灵所占的地位,人类的情感在他白璧无瑕的心中苏醒,让他朦胧的意识到温情与爱在生活中的地位,这种感情“就像初恋一样”的挤进他的心。而若是说抚养小约翰多少还有一丝年轻教士未意识到的亲情的维系,那么二十岁时已成为神父的他收养卡西莫多为义子便完全是出于一种悲悯,是由新生情感又催生的一种神圣的本能,同时也出于为弟弟积下一笔善意的投资。年轻的教士,他懂得许多,又不懂许多东西,神学的熏陶与由其本性激发而来的是一种单纯、温顺、博爱与慈悲。

第二次大变革,教士的心中觉醒了另一种情感。

过分卓越的天赋与年轻时候留下的勤奋学习的习惯似乎并非一直有益,在三十六上下的年纪时他已穷尽了“人类知识的‘正规领域’”,为满足自己永不餍足的智力活动,弗罗洛开始否定青年时研读的医学,“医学乃梦幻之女”,奉炼金术为真理。同时,不知何时滋生的对权力的渴望也难加掩饰,称若是能造出金子,“那么,法兰西国王就不叫路易,而叫克洛德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炼金术是荒谬的,囿于时代,即使是在其他领域登峰造极的弗罗洛也难以在此有所突破,这是自青年开始便以求知为唯一目的的弗罗洛无法接受的,于是出于从年轻时延续下来的专注与严格自律,他开始有了强迫自己的倾向。他仍有身为神父的圣洁与庄重,却也藉此变得愈发阴沉、偏激与焦躁。

抛开这些,宗教中严格的教义使他从一开始关于情感的发展与其心智的成熟过程几乎完全剥离,生理上的欲望更是如此。我想,初见吉普赛女郎时,他心中激起的,隐秘的情感的焰火,是美好的爱情的觉醒。而对待这新鲜的、未知的情感,弗罗洛是谨慎而自制的。读书笔记.任凭内心暗流涌动波涛猖狂,他通过一次次的祷告与斋戒来遏制自己被激活的人的情感。他沉沉的陷入对埃斯梅拉达的迷恋,同时也彻底打破了自己平静的生活。人性的本能与禁欲主义的教条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并开始不断地折磨着他,最终将这一时间点,三十六岁,变为将他推向必然悲剧结局的转折点。如果说卡西莫多是“肉体畸形,精神也必定萎缩”,那么副主教大人便是由于人的本性常年压抑而无法得到正常的发展,注定成为精神上的畸形人。这似乎也也是其前后十六年性情的转变的注脚。从罔顾众人言语抱养卡西莫多,到面对刑台上的养子却拒绝施舍一滴水;从虽生性阴郁却也温顺的青年学生,变成平日严厉冷峻而在大发雷霆时粗暴而咄咄逼人的副主教。严厉冷峻源自于自幼养成的沉静涵养,而过分的压抑与矛盾冲突是他焦躁的原因之一。

纵观全书,对于弗罗洛的描写,作者在常用“黑影”、“幽灵”等词汇来形容其整体形象外,更注意通过眼神、目光表现其人性的复杂。比如他以一幅严峻而阴郁的神情看着埃斯梅拉达舞蹈时,“他那双深陷的眼睛里,却闪烁着非凡的青春、火热的活力、深沉的情欲”;再比如他初次向埃斯梅拉达表达心意时,凝视她的目光,是“一副鹞鹰的目光”,是“熊熊烈焰的目光”;密修室小窗口中追随女郎的目光淫荡而凶狠,最后河滩广场上他丧失理智时眼睛闪着淫邪而疯狂的神色。从他的目光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他心态转变的历程。不要忘记,他年轻时是怎样刻苦好学而自律的学生,是行止谨严,听到“丝绸衣裙摩擦声音”会拉下风帽遮住眼睛的人。因为见到埃斯梅拉达而激起的爱情,在他的认知中这是不圣洁的感情,他痛苦挣扎。作为一个人,他因为得不到女郎的爱而痛苦,作为一位神父,又因无法扑灭心中澎湃的情感而陷入深深自责,这是何等的煎熬。以至于在与自己的斗争中他终于败下阵来,在圣母院钟楼暗角的墙壁上刻下希腊文的“命运”,若是没有这样一番挣扎,仅出于邪恶与卑劣,我想他本不必多此一举。

情感需要得到表达,弗罗洛这份压抑而畸形的爱意也不例外,除却密修室中他一人痛苦的自我斗争,与吉普赛女郎三次直接的“示爱”虽一次比一次疯狂,动作也愈加粗暴,但细看弗罗洛的遣词,却很卑微。他询问:“我就这么令您憎恶吗?”,他丧失理智的喊叫,他的爱是一个下地狱的人的爱,他低声对姑娘说着“你就侮辱我吧,打我吧……干什么都行……可是行行好,爱我吧!”最后一次他的声调甚至都是哀怨而柔和的,以至于同他那盛气凌人的面容形成痛苦的对照。而就在这样情感宣泄的时刻他也本能的压抑着自己,一次次失态后,又会恢复“异常的平静”。诚然,他对埃斯梅拉达肉体的渴望难以掩饰,宗教压抑着他生理上的需求已经太久,可他若仅为了强占姑娘的肉体又何必费此周章,他的机会很多,可他却任凭这些机会一个个错失。他的诉求是姑娘对他爱的回应,是一种对等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回应。教士十九岁时,心中激起的人类的情感;三十六岁时,连带着情欲一同觉醒的爱情,都是叫他去爱别人,去付出自己的心,拿出自己美好的东西,可他没有被别人爱过,也不知道怎么去爱,以至于随着性格的偏激,他的爱也走向极端。甚至他爱上的可能都不是埃斯梅拉达本身,而只是眼前的一种幻象,他的一切斗争,一切纠结都是因为身为神父却恋上女色,因为吉普赛女郎与教士的生活环境相差如此之大,实在难以有合理的共鸣交集。只是这个幻象恰好托于吉普赛女郎的形体,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成为压垮他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使他心头情感决堤的最后一滴水。

分析至此,至于他最后的毁灭,似乎已成为必然。一个专注而深沉的教士,在埃斯梅拉达终于被绞死时爆发出了魔鬼一般的狂笑——是笑那拒绝了他不惜背叛自己的信仰也要付出的爱意的女郎终究毁灭在他手中,还是笑这一切终于画上句号呢?又或者如此明智的他在这一刻也已经预见到自己的毁灭呢。

克洛德·弗罗洛,在他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在其长长的罩体神袍下,掩藏的是在宗教禁欲主义的压制下产生的一颗走向疯狂的、孤独的心;一个在神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中成为牺牲品的可怜而又可鄙的灵魂。

作者:北师大二附中理科实验班学生 陈乐宁

《艺术人生》读后感800字


《艺术人生》读后感800字:

读完了全部的章节,唯一的感觉就是心里有种说不出口的滋味,既是欢喜也是哀怨。

全篇布局都在超高水准,大纲上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业界一流,网络上的那些风评我还没有来得及去看,但是在我心中,五颗星我可以给到四颗半,剩下的半颗就好像是他还让我心中有些梗塞,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的地方!感觉作者还可以写到更好,可是却又感觉像作者他自己都曾经在书里反复提到的那句话一样,他不是做不到更好,而是条件只能让他做到这么好了!

凌晨一点了,看完这本书,我脑海里闪过的念头只有一个,我钻研写小说其实也有蛮久了,脑洞开了不少,但是让我做到这个地步我觉得我可能还欠缺了什么。我一直以来的风格都是给自己一根主线,主线在,旁支我就不管,想到哪里填到哪里,只要主角还在我手里生和死,我就不在乎中间发生过哪些让人感觉想骂人的事情,可是看完了这本书,我突然感觉我错了!这种错误,是我这辈子都是头一遭的。

或许我这辈子都看不到我自己的书写出一个好成绩来的那一刻,但是我也会继续写下去,后会无期,也不是绝对的!

回到这本书,我看过那么多文娱小说。很多人评价这一类作品就是文抄公,这已经算是抄袭了,但是,事实上,这些书也无一不是在帮助着我们回忆起来我们脑海里的经典。

到目前为止,让我感到如此惊艳,甚至于可以称得上是眼前一亮的文娱类的书仅此一本!那么多人都在说网文害人,可是实际上呢?这些经典你真的拿来用过吗?你写作文的例子你真的拿的出手吗?举例举例,这些被拿来摆在文章里的歌曲电影那一个不是经典之作?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后来者写出来这样一本艺术人生,我感到无比的疯狂,从开头到故事结尾,我都沉浸其中,如果不是翻阅了书库,我想我也许就彻底错过了这本书了!

开头结尾,那个姓白的少年,那个自称白公子的少年都是鬼怪般的神,灿烂却孤独!人生本就是一场传奇,我们需要自行塑写。读完艺术人生,学到了很多写作技巧,也第一次正视到了自己与别人大纲这一块的不足,甚至是看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摆在我面前。艺术人生,写作就是一种艺术,在我有生之年,这样的艺术人生是我一辈子穷尽此生都要追寻的终极。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以此自勉。作者:后来者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人生当自强》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独立自强的小妹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