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桃姐有感 > 地图 > 观桃姐有感

观桃姐有感

发布时间:2021-08-11 来源:互联网

观《桃姐》有感。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怎么写观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观《桃姐》有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桃姐》观后感

电影结束,掌声响起,《桃姐》内地首映场,我有幸身在其中。

然而,看了《桃姐》,情绪复杂,一方面觉得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电影,之前获得的所有荣誉都实至名归;另一方面,甚至担心自己没有勇气再看一遍,不是它不够好,而是怕他们无法承受。

生老病死,除了生,其余尽是灰暗当《桃姐》把衰老、病痛、死亡,用大银幕充分放大呈现眼前时,真的让人忍不住写下这样的句子。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都会有无力无奈无助的那一天,那是多么残酷的图景啊,一如《桃姐》里老人院的群像:孤独的老人,除了躺在床上和起床吃饭,生活似乎只剩下了呼吸;无力的老人,身上系着小孩子吃饭的围兜,等待护士一个个喂饭;寂寥的老人,没有家人,没有探望,只有政府的救济金帮助她在老人院熬过一个又一个除夕之夜

看着看着,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电影,而是生活本身。我们坐在电影院里,只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生活有多少种味道,《桃姐》就有多少种味道。电影里面有欢笑,有泪水,有希望,也有来自内心的恐惧。

写着写着,一切豁然了。正像《桃姐》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命的衰老无力,还有生命的爱,生命的尊严,那些小人物身上生发出来的善和美,那些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的人性光辉,那些生命的喜和乐所以,看《桃姐》的时候,笑声响起的次数,也压根儿不比一部喜剧少多少。

人人都怕老来潦倒,其实并非完全是怕孤独、没有人照顾、经济能力差等,而是怕从此丧失了做喜欢的事情、过自己生活的权利。然而一部《桃姐》,据说让很害怕此的许鞍华真的泰然了:即便你有儿女,他们不一定可以照料你,即便你有很多钱,确实可以雇最好的护士来照顾你,但到头来还是雇佣关系,那感受未必就比孤老好,所以潦倒不可避免。生老病死,是种自然,叶枯叶绿,花开花谢,真的无需担心太多。

直面《桃姐》,不会恐惧了,可以再看一遍。

1。这部电影里有很多明星,但你几乎都看不到,只看到一个个真实的人。

2。这部总体气质悲伤的电影笑点却比泪点更多,但没有一处刻意的煽情或者搞笑,让你快乐或者悲伤的都是生活本身。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观电影《桃姐》有感


电影《桃姐》观后感

今天去看一部宣传已久的电影《桃姐》,本片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港片,面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观影的感受自然不同,这也无可厚非。在看到叶德娴时,面对她不断的变化,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这固然是生活和表演的真实,但也解释了她为什么可以连摘影后桂冠。看她的表演,自然而又熟悉,这些只有面对自己的姥姥时才有的真实感,在她的呵护下才感觉到桃姐对罗杰的那种爱。而华仔的表演也是完全看不到演的痕迹了。在观众看来,罗杰就是罗杰,他不是刘德华,你在看时也会完全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是我自己在其中一样,原汁原味的港片在大陆上映,唯一不足的就是他在里面自己配音,虽然有点让内地观众有点不太舒服,有待改进,但是普通话说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华仔的演技决对是金马奖评委说的那样洗尽铅华、脱胎换骨。华仔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最真实的感情去演绎罗杰。的确放下许多包袱和光环。看了之后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没有了以前的影子。作为一个刘德华的影迷,我自认不是那种身上装有文艺细胞的潮人。也许会为了一部文艺类型的电影居然会有别人想像不到激情,但对于刘德华的表演我终究还是舒心的为之赞叹。还记得从暗战开始,他的减法式演出已经大为让我赞叹和惊讶。不在像以前的华弟和混混潇洒式演出,而在桃姐中的极致生活化,或者说与之融为一体式的表演模式终于也能有菱有角的淡然呈现于我的眼前。

何谓减法式?许鞍华导演说:那是要你抛弃自己演员的身份,因为你演的是一个普通人!刘德华说:我一直可以,因为我原本就是个普通人!

看完电影,他们问我,能不能感受到什么,我说不多,但是我相信有些人能感受的更多,就是那些真正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能够真正明白那份情,而我说实话没有过这种经历,而从小到大家里的老人都还在,所以我可能不能真正感受到面对自己亲人离去的悲伤和无奈。但是,不可否认,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因为《桃姐》这部真的是用心做的电影,所以我完全能够融入到里面的角色,所以我能够感受到那份情,以及让我自己思考了我身边的桃姐是谁。或者说有一天我自己成为那个桃姐我又会怎么样呢?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正是时候。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怠慢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深深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一段两年的平静生活,浓缩成120分钟的精华,表现的是人一生的一个过程,笑有时,哭有时,生有时,死有时。一切都得经历,不管是否伤痛,谁都逃不掉的就是人生。

观《桃姐》有感二


《桃姐》观后感二

刚刚和我亲爱的妈妈看完在妇女节上映宣传攻势如火如荼的《桃姐》,从看到这部电影大纲就感觉许鞍华导演的这部新浪潮文艺片会有很大轰动,快要二十年前他有一部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品,萧芳芳小姐主演的《女人四十》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直觉上觉得许导的电影只要是很文艺很社会的电影表现都非常不俗。果然,威尼斯电影节桃姐的扮演者叶德娴封后,接着台湾金马再度囊括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今年香港金像奖8项提名,绝对的大热门。

一部表现女性,表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的电影在这样的季节上映很恰如其分,尊重女性,不光女人,男人更应该走进影院去看看。随着社会老年化的来临,我们会慢慢感受到自己的父母,包括自己,都在一天天的长大,成熟,包括变老,这不需要去逃避,更不必害怕,生老病死,自然而然。我前几年去世的外婆,她身子很硬朗,活到了100岁,最后人生的时刻也是那么自然而然的度过的。片中表达的那种老年人的生活,很准确,没有很开心,也没很不开心,人生就是这样,平静的面对自然的规律,亲人,天伦之乐,再要强的人也不要抗拒它。刘德华演的少爷罗杰,叶德娴演的老佣人桃姐,那种真实感人的亲情,早已超越了主仆情。正像罗杰每次介绍给朋友说:这是我干妈。桃姐从不自然到慢慢的接受和坦然了,亲情就是这样,很温情很快乐,人生没有遗憾,纵使亲母子没有感情又能怎样,感情是付出,报答,双向的给予。两人的表演,没有一丝痕迹,仿佛就是那样,就是这么对好似母子的主仆,关心着对方,照顾着对方,生活其实好简单,老年,疾病,死亡都没什么,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没有孤独。片中护老院里有个从没人来看的老婆婆,让人有点心酸。桃姐安静的走了,电影也到了结束的时候,想要表达的,我们会慢慢去体会,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因为我们都不能没有情感。

而在看完《桃姐》后,叶德娴如入无我之境的表演征服了所有人,在她面前,放弃耍帅、戴上老花镜、穿上蓝色工装的刘德华也失色了几分。与影片所呈现出的朴实风格一样,叶德娴的表演也是不动声色。第一天进入老人院时,她顺手在柜子上摸了一把,嘴角微微一瘪,观众立刻领会:这个在殷实人家服务了60年的仆人,对老人院的污秽是不习惯的。而当她打开家中的老式木柜,拿出一样样老物件儿时,观众眼中的她已不是桃姐,而是每个家庭里都有的那个慈爱老奶奶。看了这部电影,还去评价什么演技都不重要了,我们看到,我们感受到,这就是演技,演员做到了,我们懂得了生活,导演和演员帮我们发现了生活,该怎么生活,她们是了不起的,向她们致敬。在这里祝愿所有的老人们快乐,永远幸福。

观电影《桃姐》有感2


电影《桃姐》观后感2

一直期待的金马奖多项奖项获得影片《桃姐》终于在3月8日问世内地。我对于这部电影的了解仅止步于它的奖项,这片子是什么类型,除了刘德华影片还有谁,我都全然不知

看完整部电影,只是觉得整个电影所阐述的故事太现实,以至于我要慢慢回味,一丝一毫的摸索才能想明白在某个瞬间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从一开始,故事便发生在市井小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仆人身上,在世家做了一辈子仆人,耳融目染有主人一家对生活质量的保证,有对自身干净利索的要求。也有面对自己身份的自知之明与自卑。

影片从桃姐这个特殊的身份入手,围绕疗养院及院里的老人们将故事展开。桃姐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膝下无子,从进入主人家开始乃至到疗养院,与刘德华的扮演者Roger的阶级身份永远是主仆。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从习惯到失去,从拥有到回忆,从亲眼目睹别人的逝去,Roger渐渐以感恩回报的方式为桃姐安度晚年付出了许多感情与金钱。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无所依,当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无人陪伴左右会是怎样一种心情。疗养院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压抑,即使影片中会穿插着引人发笑的片段,但笑也是那么让人疲惫。觉得整个气氛都被行将就木的人们带出一种绝望的黑白色。面对老人院里简陋的设备,毫无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间,以及连假牙都可以错带的卫生条件。这样的养老院其实真真实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比影片中描绘的还要差很多。或许电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极力展现出社会温情的一面,呼吁大家懂得感恩,关爱老人。

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对于父母和自己年迈时深刻的思索。电影里有一个老人的女儿几次三番因为哥哥不交养老院的费用与母亲吵架。老人却有偏有向一心只想着不孝的儿子。最后老人忽然逝世,女儿办理手续时悲痛欲绝,泣涕涟涟,而儿子却始终未露面。我不想去评价这个女儿的做法,因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理解她的行为。

其实我要说的很简单,父母只有一对,无论如何,生养都是恩情,足够你用生命来奉养他们终年。我们都有为人父母之时,或许年轻难以理解,但当亲身体会那种骨肉至亲的情感,就能完全理解自己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再后悔都来不及。

相信看过《桃姐》的人都对疗养院的老人校长印象深刻,这个人严谨认真,一生立于讲台之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老人,从笔直的腰板直到影片最后力不从心的衰老形象,让我为之揪心。有人说离现实越近就越让人敬畏。(观后感)这部片子的确太现实,让我在许多个情节里浮想联翩,比如会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他曾说过,将来不用我管,我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好了。当时觉得是句玩笑话,也并没往心里去。现在突然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心酸。想到父母也会慢慢老去的样子,内心抑制不住的难过。

桃姐是一个坚强的形象,她中风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复运动康复身体,她要强的性格铸就了她独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们记住。与Roger的一生,互相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候帮助对方,让彼此知道对方并不孤独。我想,无论是来自家庭的亲情也好,还是来自社会的关爱也罢。这个世界有年轻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迈人。他们都需要人文主义关怀和帮助。


观《桃姐》有感;真正的感动无须煽情


《桃姐》观后感;真正的感动无须煽情

去看《桃姐》之前,早就听说这是一部催泪大片,主仆深情,老年境遇,乃至对生死的探讨,所以我也备好了纸巾,只等泪闸开放。但真正在影院里看下来,我的纸巾基本没派上用场。是没有被打动么?不是,只不过许鞍华拍得极尽克制,一切可能煽情的桥段都弱化或避开了,甚至连音乐都没有用。我想,《桃姐》并不是一部非得让观众痛哭流涕的电影,但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心里一定会五味杂陈,那种无法言说的感触可能比眼泪更珍贵。

感谢《桃姐》这部电影,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带给我们善待身边人,更在于它能妥帖地关照我们心中的忧伤,看似灰暗的调子却让人豁然开朗。桃姐的一生,不敢说历经艰难,亦是有苦难有心酸,她不仅安慰着电影中形形色色的人,其实也在安慰着银幕前的我们,其中默默流淌的温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观令人感动之余浮生几分思索。

这部电影也向我们揭露了当今社会丑陋的,或许为人所知的现象养老院。虽说养老院是老人们乐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破旧的设施,平淡的服务态度,以及从那位女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的养老院背后的种种猫腻,一条条的利益食物链,将老人们本该拥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触即得,实则遥不可及,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表象,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真实,让我们不禁为如今所谓的朝阳产业所担忧,所顾虑,儿女们为了养老费而不和,将孤苦的老人搁置在中间,实在令人心寒

我们的一生中或许会路过几千里土地,擦肩而过数百万人,只是相交能有几许,知己复有几个?这个世界的转速是在太快,多少人在拼命追赶不敢喘息,生怕被离心力甩脱。然而人性中最善良宽厚的部分却让他们产生了深刻的羁绊,演绎出一段段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别样温情。

看罢这部电影,也许你会燃起一番冲动,想要去了解和珍惜出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或许身份低微,或许并不起眼,或许本与你瓜葛甚少,或许有着你无法忍受的缺点,但成就一段感情的永远不是外在的标识,而是两扇敞开的心扉。

桃姐是母亲、亲戚、佣人、邻居、朋友,桃姐可以是任何人。当我们在世上拼搏奋斗,在追逐着各种名利的同时,是否能够停一停,静下心来看看属于自己的那个桃姐?罗杰做到了,所以桃姐的离去,并没有留下遗憾。而当我们离去的时候,会否同样的不留遗憾?当我们不停索取的同时,是否能够问问自己,究竟给予过和奉献过什么?其实人生不必一定轰轰烈烈才叫精彩,生活,平淡、简单、真实,桃姐用她的一生来印证了这句话。在最简单平淡的生活里,真诚的去对待每一人、一物、一事,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幸福和爱。看着影片中的各种人来人往、悲欢离合、死亡和新生,不停的轮回,这是最根本的自然规律,如何在其中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也许不是物质金钱,也许不是名誉地位,也许不是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当成败生死之时,内心是否能够透明纯净。就如影片结尾处,罗杰再次拖着行李走近住宅时,仰望自家,桃姐就在那里,没有悲伤,没有遗憾,没有离开。

那么,你的桃姐是谁呢?

桃姐影评


桃姐影评(一)

横扫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各大主要奖项,代表香港地区出战奥斯卡颁奖礼角逐最佳外语片奖,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提名,香港导演许鞍华的作品《桃姐》可谓香港电影在今年给影迷们带来的一个惊喜。很多人看完此片都觉得故事感人至深,真情动人,本人也不否认这一点,在观影过程中确实有许多场面非常感人。但是本人认为,总体而言,本片的文艺气息偏重,在注重戏剧冲突、人物矛盾和情节起伏发展的商业电影里并不显得优秀,但是细节做得非常细致到位,自然感人。

本片的首要人物自然是桃姐,电影开头以字幕的方式方式交待了钟春桃,即桃姐的身份和故事的前史:桃姐已经在梁家做了60多年的女佣,照顾了梁家三代人。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桃姐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非常尽心尽责的女佣,把主家的人已经看做亲人对待,把罗杰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关心,自己却坚持在女佣人这样的角色上,并不要求主家给予自己太多利益、关爱和地位。接下来的主要人物就是罗杰了,罗杰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一个非常好的少爷,把桃姐认作干妈,而且一直非常好地照顾桃姐,直到她安然离开人世,这样把主要人物关系说出来后,突然发现其实这部片的首要人物并没有足够多的内心需求,故事也没有设置足够的障碍去对抗人物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下,矛盾冲突就弱下来了。唯一可以算得上冲突的也许只有桃姐不愿意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高和罗杰要求对她的给予之间的冲突,因此整部片故事节奏比较缓慢,内容也比较平淡,很难找到高潮点。

根据类型电影要求,生活的矛盾零散而孤立,戏剧冲突应该注重因果关系和递进关系。所谓因果关系是每一次冲突都源于上一次冲突,所谓递进是每一次冲突都比上一次更为激烈,这样的联系和递进才保持了戏剧张力。

我们看一下桃姐的剧情,主要的故事线索是桃姐年老病倒,罗杰把她送到老人院并给予很多帮助和照顾,桃姐在极力不想麻烦主家的情况也在主家的坚持下接受了许多关心和照顾,最后在医生征求罗杰同意下减少药物维持静静离开人世。在故事中我们可以挖出很多感人的细节,罗杰小学同学问候电话、罗杰母亲回来看望桃姐、桃姐和罗杰整理陈年物品、罗杰带桃姐看他的电影首映,(这些细节在文章后面会提到)虽然这些细节做得很成功,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细节故事悬挂在故事线上仿佛没有足够的动力和支持作为情节点,把故事向最终方向推进,即使把这些“情节点”交换位置,仿佛也不影响整部片的结构,这样就说明了影片情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递进关系并不强烈,像树状结构而不是纵向结构发展。

在人物塑造方面,罗杰和桃姐是很成功的,但一些角色只表现了一些枝节却不够有力,没有集中烘托主题,轻轻带过后来又不讲了。比如蔡姑娘的家庭身世,桃姐问她她不想回答,后面也没交代。我们把明星效应抛开不谈,但从人物作用分析,徐克和洪金宝扮演的这两个角色好像除了说明罗杰是监制就没什么用了,黄秋生扮演的这个角色作用也难以理解的,教罗杰收回深水埗的屋子找人去恐吓房客一顿。可能真的反映了一些现实,但对《桃姐》的主题表现作用不大。

当然,总而言之,《桃姐》还是很成功的,前面说到影片的故事细节偏于平淡,但也许正是这种偏向平淡的故事细节成就了《桃姐》,人们观看的时候总会在影片里面找到许多自己生活中一些人一些事的影子,因为这些故事太真实了,有点像生活的记录,这些故事很有可能会发生在每个观影者的身上。从桃姐身上,很多人都看到了许多自己家中的老人的影子。的确,这个善良朴实真诚的女佣,把梁家的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不求回报地付出,这些优点正是许多中国老年妇女的标志。下面看看几个影片中感人的细节。

影片第51分钟,罗杰的几个小学同学一起在罗杰家中怀念桃姐的饭菜,打电话给桃姐唱了一首俏皮歌,桃姐一一认出他们的声音,并很亲切地交谈,话筒递给罗杰时,她不想让罗杰耽误时间看望她。一个充满慈爱的女佣人,在时隔多年后竟然还记得罗杰的小学朋友,可以联想到当年他们小时的欢乐时光和桃姐对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真挚的感情。

影片第60分钟,桃姐整理物品细数很多伴随罗杰成长的故事,细数背带、香皂、旧钞票等等。相信这点家中有老人的观众都深有感触,老人喜欢怀旧,喜欢讲过去的事情,东西不舍得扔掉,桃姐此刻就像我们家中的老人,絮絮叨叨却倍感亲切。

影片第65分钟,桃姐和罗杰在公园里看到新婚的夫妇然后互相调侃对方的情感生活。虽然双方都在嬉笑,但是背后的情况是:桃姐为罗杰大龄未婚的状况担忧,罗杰害怕桃姐老年单声孤独。两人亲如母子却又没有年龄的隔膜。

影片第86分钟,罗杰带桃姐看自己监制的电影首映,桃姐虽然不会欣赏这部电影,在电影中打瞌睡,但看到罗杰在事业上的成功,万分高兴,一路兴奋地说:“我看到你的名字了,好大个。”“你爸爸如果还在看到这景象的话,他开心死了。”罗杰说:“他不会,你才会。”两人手挽手,情如母子,罗杰让桃姐走人行道里面。看到这里我们看出罗杰的父亲并不十分支持罗杰的事业,但是桃姐却一直为罗杰事业默默加油。

影片第94分钟,神父在桃姐病重的时候抓住罗杰和桃姐的手,说:“生有时死有时”,罗杰说:“血管手术有时,胆囊手术有时。”桃姐说:“吃奶嘴有时,进棺材有时。”两人都不禁笑了起来。桃姐此时已经很从容地等待死亡的到来,而罗杰想在桃姐临走时多给予一些欢乐,安然离去,以致于最后他同意让医生减少药物维持,而不想桃姐忍受太多痛苦。

细节还有很多,来不及一一列出。

《桃姐》被定为文艺片,用商业片的套路分析可能并不中肯。但总体而言,个人觉得由于细节出彩,《桃姐》还是一部很优秀的影片。

桃姐影评(二)

基本上《桃姐》是一部看了都说好的电影,零差评或许稍显夸张,但口碑极佳肯定是不争的事实。深刻者看到人情冷暖,港人百态;娱乐者看到很多明星脸,幽默搞笑一样不缺。悲观者见怜,乐观者开怀,散文诗般的剧情,不闷不骚,亦无刻意煽情,实属年度好片。

自然,许鞍华在《桃姐》里是寄托了私情的。尽管改编自真人真事,可到了电影里,再真实的事都幻化成导演意图,以或高调或暗涌的方式呈现。料想同样终身未婚年逾花甲的许鞍华,在听到桃姐的故事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无儿无女,何以为老?进而推及,人老之后,该何以为度?

所以在看《桃姐》时,始终有个问题萦绕着我---到底桃姐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她一手带大的罗杰少爷,真待她亲如生母?她帮佣了一辈子的这家人,是真把她当亲人了吗?纵然她病了,罗杰送她去医院;她要去老人院,罗杰出钱安顿她;怕她孤单,时不时抽空去看她;春节过年还把猫带去给她做伴;每次去看她,都带她下馆子;两人并肩散步,说说笑笑…总之看起来非常主仆情深,亲如一家。

可是事情的另一面却同样醒目:她那么老,伺候他吃饭,他当她空气一般只顾自己闷头吃喝,坐沙发吃水果看电视,她就默默收拾碗筷,自己躲厨房里吃剩菜。明明全家都移民了,几个房间都空着,却还是让她住在阳台小屋,里面塞得满满当当,根本无法转身。她突然中风病倒,他就按她要求送去老人院。春节过年全家都去外国团圆了,留她独自待在老人院。他母亲见了桃姐也是极尽客气礼貌之能事,带各种礼物给她,不像馈赠,倒像施舍。临到头,他明知桃姐时日无多,还是冷静得对医生说,“我要出差一礼拜,如果这当中她过世,就让她先进太平间,等我回来办手续。”语气平稳,好似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

这让我看得很纠结,也很痛苦。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桃姐究竟在罗杰心中算何位置?他对外说是自己干妈,心里分明是有分寸的。哪怕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她把他一手带大。佣人,终究是个佣人。这一点,桃姐心里更是清如明镜。也因此,当他送她去医院,她就说我干不动了,我要辞职,你把我送去老人院,钱我自己出。在老人院里盼着他来,像是盼自己的亲儿。真来了,她又不断抱歉,说浪费他时间,叫他别来。最明显的是,他母亲来看她,带礼物给她,她那种谦卑感谢,发自肺腑。最后让她拍全家福,她更是千恩万谢,受宠若惊。

主仆之情,一主一仆,全在这丝丝入扣的分寸感中。好像什么都没发生,看的人却真真切切,感同身受。这也是我喜欢《桃姐》的原因,在极简的表象下隐藏着极复杂的人情。就如英文片名《ASimpleLife》所指,桃姐的人生确实非常简单,可同时又岂止如看起来的那般简单?一切似是而非,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除了主仆俩外,其余配角也各自精彩。老人院里众生相,道尽世态炎凉。不管是春节加班的蔡姑娘,还是偏爱儿子被女儿指责的阿婆,抑或到处借钱打炮的坚叔…没有刻意展现任何丑态老态失态,镜头中传递出的孤独与悲悯,丝毫不减。

桃姐从中风到好转再到离世,前半程娓娓道来,后半段急转直下。这份节奏感,亦如人生,总是开头缓慢,结尾快。从这个意义而言,倒是苍生平等,无论富贵。难得的是,这一路的铺陈,始终从容淡定,尽在掌控。到葬礼,便得某种圆满。没有死的过程,更不展现悲伤。所有的情绪都压着,就像桃姐一世的命运---再亲昵,终是仆。认命,是她终身恪守的本分。

不用说叶德娴的好,这份好在桃姐身上显现的是妥帖自然,好像她就是这么一个随时都可能消失的平常老妇。表演的至高境界是融入角色,我在叶德娴身上便看到了这份融入。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刘德华的收敛,原本这么一个大众偶像是不适合演罗杰的,容易让人出戏。但最后竟能忘了他是刘德华,同时又不时被他的一些小包袱逗笑,不容易。

说到包袱,这片子的幽默搞笑,也是一大看点。无论是徐克、洪金宝、刘德华三人联手哄骗于冬;还是刘德华被误认为空调工、出租车司机;黄秋生的潮人扮相;抑或刘伟强、关锦鹏、宁浩等众导演集体客串,统统笑料百出。就连一向低调的许鞍华,也忍不住在自己片中客串了一把。

我不能说《桃姐》是许鞍华最好的作品,拍过《客途秋恨》、《千言万语》的她,在电影的表达上,始终有自己的坚持。这一回,我想她更多是把情绪放在了人物背后。有时候不需要跌宕起伏,人生的惊涛骇浪,照样叹为观止。桃姐就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桃姐》就是这么一部片。

桃姐影评(三)

一直认为,香港影坛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拥有许鞍华这样的导演,如果缺少了许鞍华,香港电影将是残缺的,即使她仍拥有王家卫、徐克和吴宇森——因为许鞍华是香港电影的底色。从《客途秋恨》到《女人四十》、《千言万语》,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再到如今的《桃姐》,许鞍华的镜头一直对准香港最普通的民众,成为注重传奇色彩绚烂的香港银幕上最暖最本真的色调。看许鞍华的电影,一方面总是折服于她的从容和细腻,另一方面又总能深深地感受到她作品当中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凝重的社会历史感。

《桃姐》是一部讲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电影,本片的英文名“ASimpleLife”可谓影片的最佳注脚——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刻意赚取眼泪的煽情,没有华奢的矫揉造作,所有的一切都如同发生在每个平凡香港人身边的生活。

故事中的女佣桃姐为少爷Roger的家族工作了整整六十年,伺候过老少五代人,如今年逾古稀还患有中风,于是Roger把她送去了老人院。这本应使得他们关系渐渐疏远,但没想到却成为了彼此间关系的真正开始——因为它迫使Roger重新审视自己与桃姐之间近于母子的感情。

这世上有太多的东西要到快要失去时才会让人发现它的价值,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或几个“桃姐”——她/他可能是你的父母,可能是你生活中的另一半,也可能是你的朋友。他们的所在对我们而言是如此的理所当然,以至于会让我们慢慢忽视他们。

桃姐对于Roger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女佣,她更像他的母亲,关切他,牵挂他——她是那个深爱他的人。于是当桃姐搬入老人院以后,Roger会如此失落,因为他失去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照顾他衣食起居的人,而是空掉了心的某个角落。

桃姐可说是香港底层的小人物,但她的那份忠诚、善良和自尊令人动容。当她中风后,她主动要求住到老人院,虽然她对那个家有太多的不舍得,只因不想让东家太为她操心,她甚至于一开始非要坚持自己来承担老人院的费用;她一再叮嘱Roger没必要经常探望她,虽然她是如此的牵挂他,只因不想耽误他的工作;而当Roger在老人院里主动承认自己是她的干儿子时,虽然她表面上强作镇定,但我们仍然能看到她眼中闪现的泪花,感受到她内心的震动。这种小人物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正是支撑起我们这个社会的最伟大的力量,于是当我们看到Roger挽着桃姐走在街头时,我们会有一种由衷的欣慰,甚至为其落下泪来。

影片中的老人院像一面照亮人生百态和社会侧面的镜子,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比如那位因生活窘迫,为了医疗设施不得不住在老人院的女人;比如那位因为母亲重男轻女而与住在老人院的母亲不断争执的女人;再比如那位热爱生活、极度活跃,但又喜欢嫖的黎叔。

人,如此卑微又如此高贵,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强;生活,如此艰辛又拥有如此的幸福,再次感谢许鞍华为我们呈现生活中这并不完美的一切!

观《桃姐》有感:至真至爱是平淡


《桃姐》观后感:至真至爱是平淡

在末日之前温暖你《桃姐》海报上的主题词,虽说也是打着2012的噱头,但在我看来的确是一部温情脉脉的电影。整部片子里没有迭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它像是时间的河,缓缓地,平静地流淌着,它很朴素,像是桃姐的一生。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电影院里看着这部电影睡着了,或者觉得无趣埋首玩了两小时手机。我想,或者只是因为这样的温暖过于细微,而这个世界太过于冷漠与浮躁,爱显得如此荒芜,所以才感动不了你?或者现在只剩下那种铿锵的爆裂才引得起心脏的一次搏动?

可它就是感动我了。在这个故事里那些商业化的渲染情节显得有些画蛇添足,电影吸引人的地方,不是有多少大牌出场,而是故事本身。感动,是因为关注于桃姐,关于这个平凡的人,这个平凡的故事,以及,这平凡一生中的平淡真情。

在末日之前,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份温暖。在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它的灰暗,它的冷漠,它的偏离,所以,我们更需要《桃姐》,需要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样一份简单、纯粹的感情,让我们能够相信,这个世界上,仍有爱。如果有爱,如果是和爱的人在一起,那么,这个世界即使末日真正排山倒海地来临,我们依然可以把火山喷发笑看成了天边火烧云的美丽,我们依然可以把海豚越出珠穆朗玛的山巅作为一场视觉盛宴,我们怀抱遗憾却依然完美。爱,无限。

我想文艺要反映的就是社会现象,这个社会缺失什么,电影就彰显什么。或者,只是因为这个世界里像桃姐这样命运的人太少,我们从小孩成长为大人,有多少人变成了《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只剩下利益,只剩下追逐,只剩下财富,看轻了爱情,忘记了年少时的诺言,忘记了真心相待为何物,现实把我们柔软的心脏磨成铁石心肠,所以,你没有感动落泪,你觉得电影无趣,就是这样

我以为,人与人的相处,永远都是心与心的坦诚相对。我们的漫长的人生中,会遇见多少人?那些一起走过的曾经,那些平凡的日子,太阳准点升起,又准点落下。我们朝夕相对,如此亲近,又如此平淡。可是转过头去看,那份感情却比什么都真挚,原本以为只是几天、几个月或者一年两年的事儿,原以为会淡忘,可事实不是那样,即使分离,我们依然牵挂、依然想念,即使这些全部都悄无声息。为什么?是因为在那些相处的日子里,我们,都付出了真感情。我不认为,动了感情的一方就是输家,我相信,在真心相对里,我们是双赢。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它不仅证明,感情可以历久弥坚,可以证明日久见人心,同样也可证明一眼万年的道理。在那些时光里,睿智的人一定能够分辨出,哪一种亲近是阿臾,而哪一种关怀是真心。

桃姐是善与爱的象征。她的经历,也像是印证了中国人的古话:好人有好报。她穷尽一生为杰生家工作,她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仆人她给杰生安顿好生活起居的一切、她从不和杰生同桌吃饭可是她的爱又超越了她作为仆人的行为:她保留着多年前杰生的老照片,旧物什,还有她的第一份工资,她对那个家是有感情的,甚至把那家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她精挑细选食材,为杰生做了他喜欢的卤牛舌,并不是因为一个命令,而是一份宠爱,既疼惜杰生的身体喝止他不能吃,却还是用心地完成他的心愿。而当她老去,一次又一次地中风,虽然她不愿连累杰生照顾搬去老人院,可是杰生还是每个周末去老人院看望桃姐,带她出去走动,杰生的母亲给她带来羊绒围巾和燕窝粥,这成为羡煞住在那里的孤寡老人的事。那些坐在老人院里对桃姐露出羡慕眼光,又常常用一种期盼又无望的眼神望着门外的老人,给人多少落泪的冲动。

有人说,这部片子是给文艺青年看的,可是我不觉得,它那样真实,甚至应该说是现实,如明镜般照出现世的冷漠与温情,。它尖锐地反应了这个社会最现实的问题老龄化严重、社会福利求助设施的不健全、子女对老年人生活的漠视、逃避责任以及社会对老年人关心关爱的作秀成分他们,显得那样可怜。那一群老人,他们丧失的,不仅是年龄,而是爱。相对于付出,得到的太少,这是让人酸的现实。所以我更觉得它应该是一部伦理片和纪实片

我们,有一天都会老去的,会看不清楚东西,会掉光牙齿,会行动不便,甚至卧床不起,那时也会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服侍床前。那时我们会特别寂寞,没有人喝茶聊天,也没有KTV、看不了电脑影片,仿佛每天只能等等末日来临。我们,会等待怎样一种温情?

大爱于微。爱不只是为喜欢的人轰轰烈烈的干一件什么事,也可以是在那如水的年华里,心甘心愿地付出,爱,只有平淡才最真。

《桃姐》观后感(二)


《桃姐》观后感

昨晚在金逸看了许鞍华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桃姐》。影片选择在3月8日这天上映自然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有关,但该片描写的绝不仅仅是某位女性的个人世界。下面谈谈我的观片体会。

如同片名,《桃姐》的叙述是平淡而简洁的,几乎放弃了一切浓烈的情感刻画。对于《桃姐》来说,眼泪是奢侈的,这不是说《桃姐》没有值得悲伤的情节,而是因为《桃姐》不想用眼泪来证明悲伤,我们看到的几乎全部都是真实生活里的出现的人以及他们的正常反应,包括对悲伤的承受与忍耐。

我发现这部影片并不太好评价,或者说并不能像我之前对其他电影那样评价,这不是因为我麻木,观看本片时我至少五次动容。也许是太久没有看过同样类型影片的缘故吧,一时不知从何入手。这部看上去很像纪录片的影片叙述故事时不动声色,观众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进入桃姐的世界的,又在不知不觉的情形下流下了眼泪,整个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的,我们就把桃姐当作了自家的佣人,当然是一个很不一般的佣人――由于长时间的相处与信任,桃姐事实上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名家庭成员,一位亲人,不知不觉,我们发现自己已为一份后天的情愫而高烧不退。说到这里,我发现《桃姐》不好评价的另一个原因――影片的主题已经被导演完全打碎并均匀融入到所有平常生活的细节中去了,当你试图对某一场戏进行概括时,又发现其实这场戏和另几场戏的情感浓度差不多,于是便打消了单独概括的欲望。嗯,关于故事情节的整体印象我想说的就只有这么多,无病呻吟的事情我是做不来。

如果说《桃姐》是许鞍华导演在不经意间拍的一部献给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华人世界的经典影片,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在理。观看本片时,观众心中一定会有着充满焦虑的发问――有一天,如果我老了怎么办,是不是也要被送进老人院蹉跎终老,期间还要和几个不孝的子孙、嫌弃我的媳妇为了几百块钱纠结?,是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担忧也许不是杞人忧天。《桃姐》并没有给出关于那些身患顽疾、被亲人疏远的孤独老人出路的答案,但桃姐给出了一个她认为合理的姿态――即便离开了亲人,也要独立、自尊、自足、善良的度过最后的时光。

《桃姐》里一位精神失常的老人曾站在老人院的玻璃门前反复念叨:我要回乡下,我要回乡下......。我想,这位老人想要回去的那个乡下其实就是她曾经为之付出并与之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共同存在的家园,家园里有人、有物,更有情。

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我们所爱的人终有一天是要老去的,感谢《桃姐》提供的温度,这温度使我们清醒――让我们善待老人,让善待老人真正进入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的传统――当然,善待老人最好不要成为我们的一种道德主张,这本该是我们的一种心理需要。

无独有偶,今天上午看到张扬导演通过微博发布了他以老年人为关注对象的新作《飞越老人院》的预告片,这是文艺圈里的一次重要巧合。

相信《观《桃姐》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桃姐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