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入殓师有感 > 地图 > 观入殓师有感

观入殓师有感

发布时间:2021-08-06 来源:互联网

观《入殓师》有感:生命在继续。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观《入殓师》有感:生命在继续,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入殓师》观后感:生命在继续

整部电影都围绕生死观在探讨,但是正面的讨论也有好几处。

第一次是大悟在桥上看鱼,有两尾鱼拼命的往上游游去,这时候正有一尾鱼的尸体飘到了下游。大悟对老人说:多么悲伤啊,为了死而努力,终究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老人说: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这样。这里大悟陷入了虚无主义,既然都要死,结局归途都是一样的,努力还有意义吗?既生命是虚无的,生命本身有意义吗,死亡已经既定,为什么还要活着。但是老人回答的很轻巧,自然定理,本来就是如此。是的,不管是努力往上游游去的鱼还是死亡这件事情,本身都是很自然的,我们无法改变死亡本身,那么不能改变,活着就没有意义吗?

第二处是和社长的对话,这个时候大悟正打算和社长说辞职的事情。社长先是说了自己和妻子的事情,他妻子是他当入殓师的第一位客人,死亡的无法避免,但是可以让她美丽的离开,这个也是一种慰藉吧。然后说了一个很普遍的生物规律。这个也是对生死的一次讨论。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去,不想死的话就得吃。(我一直怀疑这里的字幕不太全)这里暗含着一种生死观念。死亡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生活中的死亡是很普遍的,只不过你的角度问题而已,你手里拿着的食物未尝不是一种死亡的物体呢?

第三次是火化澡堂老板娘时候,那个老人这样感叹: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总会再见的这位看着一个个人走向终点的人超脱而旷达,真正做到了对生死的参悟。

整部影片不说教,用音乐和画面来感染人,生命存在那么多的未知,明明活着的章鱼放生时反而死了,前几天还活着的人,突然就死去了。那个孤单的老人的尸体在两周后才被发现,死亡带着普遍而不可避免的特性,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权利去放弃生活。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观电影《入殓师》有感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两节课看完了日本电影《入殓师》,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入殓师从刚开始工作一直到成为职业入殓师的心理历程。

从这部影片里可以看出很多与心理人类学有关的知识。

首先,男主人公入殓师,以及他的妻子和朋友们,在一开始对入殓师这一行业抱有极端的反感,他们认为这一行业常常与死人为伴,工作的性质便是接触死人。按照世俗观点,这是晦气的,肮脏的,低贱的工作。因此男主人公在从事这项工作之后,他的妻子回了娘家,他的朋友不再乐意和他打招呼。但是到后来,由于男主人公的执著和努力,人们逐渐发觉入殓并非是低贱的。因为人死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变成了妖魔鬼怪,而是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从繁忙不息的工作走向了从容安稳的休息。所以,在一个人逝去后为他打点装扮是为了让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而使一个人有着完整的一生,其实这在实质上是对一个人的尊重。

其次,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待人处世的点滴行为大多是由自己内心情感所造成的。一个人从心理上对某一件事情敬佩欣赏,那么表现于外的必然是礼貌尊敬的行为举止,反之则表现出藐视的行为。所以,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是改变他人对某事的看法,首先就要调整心理。而具体来说,调整心理也就是调整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就是人性之根。

最后,从片中可以发现,日本是一个很讲礼仪的国度。人们内心之间的相互尊敬,表之于外便是礼仪,而反过来,礼仪也可以促进人们内心生起敬重之心。这就是《论语》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孔子认为祭祀中的羊代表了一种礼,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庄重感,因此不可为了节约而免去贡羊)。

观《入殓师》有感二


《入殓师》观后感二

除了宫崎峻的动画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节奏,我更愿意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但是这部去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却改变了我固有的观念!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电影。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东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额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回到了故乡,过起了清贫的日子。不久,在一则有着年龄不限,高薪保,按实际劳动时间计费,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广告的误导下,不明真相的他成为了专门把死者送往安乐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指南DV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会想吐;更因为对美香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社长佐佐木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这,就是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最后,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尾:使已经冰冷的遗体复生,授予其永恒之美。那是准确的,冷静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在最后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地,那一举一动都是如此的优美。

观电影《入殓师》有感2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2

2009年2月,一部电影界没有给予太多关注的日本电影《入殓师》,意外地成为了81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上最出人意料的黑马。随后,世界各地闻风陆续放映了这部《入殓师》,使得这部原本无人问津的作品成为了那一年最热门的电影之一。

《庄子》中曾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开始是死亡的开始,生命的结束却是重生的轮回。我们活着一秒,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向死亡迈进一秒。生与死,无法逃避,无法拒绝。面对生,人们总是充满了希望;面对死,恐惧会占据我们的内心。

《入殓师》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故事。由于乐团解散而失业的大提琴演奏者小林大悟决定带着妻子回到乡下,并阴差阳错的进入了一家名为NK代理的公司,成为了一名新手入殓师,惊慌失措的大悟决定向妻子和周围的人隐瞒这个事实。在见习期间,受到社长的影响,大悟逐渐改变了最初对入殓师的映像,对这份将死者最美的面貌保留在世间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此时,妻子美香和朋友却知道了这件事,妻子离家出走,朋友的鄙视,以及死者家属对他的辱骂是他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最终在社长的鼓励下,大悟加持了下来,而怀孕的妻子也归来了,且理解了大悟的心情。影片的结尾也是高潮处,大悟接到了抛弃他三十年的父亲的死讯,在为父亲整理仪容时,大悟回忆起了少年时父亲的脸,回忆起了父亲对他的爱。

本片不同于以往的日本文艺片,在继承了日本文艺片的朴实沉重,叙事平淡外,导演还加入了许多极富喜感的情节,使影片在给人启发的同时又能会心一笑。开篇时大悟作为新手在清理遗体时发现本以为是个美人的女子实际上是个男人的尴尬情景使这个略带乏味的情节变得极富情趣,同时也让观众唏嘘不已。这一片段在影片进行中有再次出现并得到补充,入殓师对死者生前意愿的尊重使我们对这个职业有个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认知,他们并不仅仅是化妆师,而是让死者与生者都得到安慰的人。而大悟站在桥头,看到水中的鱼拼命向前游,力竭后死去,这使他对生命的感悟加深,这一片段看似无用,其实是为接下的情节做心理铺垫。老入殓师佐佐木在为一位主妇的遗体化妆时,细心地观察了死者的遗照,照片中清秀的妇人与死者暗青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后感 )佐佐木精心为死者整理妆容,冷静、庄重、悲悯,使在场的大悟深受震撼。佐佐木为妇人涂上了生前常用的口红,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作为入殓师的佐佐木的细心,同时也表现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尊重。妇人在入殓师的妙手下重现了生前的美丽,入殓师让死者安然踏上了旅程。在这一片断中入殓师的心怀慈悲、妇人女儿的孝顺懂事、男主人隐忍的悲伤无不让人动容。男主人最后后悔而又留恋地说:今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使观众感觉到了亲人对已去之人的爱,也让大悟明白了入殓师的可贵之处。大悟从这件事请开始成长为一名入殓师,而大悟成为一名合格的入殓师的标志是在同年玩伴的母亲的入殓仪式上,根据老妇人的喜好,大悟为她围上了她生前极喜爱的丝巾,这一行为与老入殓师为死者擦上过去常用那个的口红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命是在按照自然规律的运行生而复灭,鱼是这样,人也是这样,入殓师是为了将逝者的最美一面留在人间,同时给死者带来安慰。

导演通过影片为我们传达了他对生死的理解,就如老拣骨师所说的,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在影片中我们见到了许多葬礼:因性取向异于常人而自杀的美貌少年,额头上印着亲人唇印离去的老人,手握十字架离去的男孩,想穿着长筒袜入殓的老婆婆等等等等,众生百态,导演把充斥着死别的葬礼导成了一幕幕白色喜剧,让死亡也带上了让人动容的温暖。除此之外,影片还展现了一种爱的传承。在影片结尾处,大悟在已僵硬的父亲尸体的手中找到了幼年自己给父亲的一块石头,大悟又将这块石头贴在妻子的腹部,将父亲对自己的爱传给了自己尚未出生的儿子。这种深刻的亲情将影片的主题再一次升华,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影片中让我们感到有趣的是,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竟然是通过吃来表现出来的。第一次接触腐烂的尸体时,大悟看到妻子为他准备的鸡肉呕吐不止;见习老入殓师为家庭主妇进行仪式后,与老入殓师一起吃死者家属送的肉干;因为妻子离家出走感到动摇的时候,社长请他吃了美味的河豚鱼白;为自己的事业而努力时,在圣诞夜与佐佐木社长、上村助理一起吃鸡,强调出只有摆脱死亡阴影,才能享受人生。导演通过这种特殊的连接巧妙地将影片贯穿起来,而且增加了喜剧效果。

若要用音乐来诠释生命,我们想大提琴无疑是最好的乐器。电影要请来着名的New Age作曲大师久石让为此片配乐。这部电影延续了久石让以往唯美、简朴、纯净的音乐风格,可听性极强,即使没有看过影片也会深受感动。大提琴深沉,极具感染力,复杂却带着质朴,用它诠释生命这一复杂而又简单的概念,是最为贴切的。因此,久石让在配乐时就以大提琴为主奏乐器,贯穿全剧。而大提琴手就成为了主人公原来的职业。

影片结束,小林在一片草地上拉奏着大提琴。影片色调也变得明丽轻快,从白雪皑皑的场景转换到了春意盎然中。曲子的下段也完全显现了出来,音色的转化也带着情绪的转变,形成了一个高潮段落。这是象征着一段美好的旅程,不仅通往天国,也延续着生命的意义。像画面中的草一样,冬日的枯竭,却是为了春天的新生。死亡不是离别,逝去也不是终结。吃时的情绪已不同于之前的哀怨低沉,悲伤凝重,而是有着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影片在此时已不再是简单地阐述如何面对死亡,而是对未来的畅想。音落,结尾处轻缓。那是将一切看开,迎接未来的暗喻。

写这篇文章不是说我们已对生命十分了解了。而是在看过这部电影后,自己对生命有了一份思考。生与死是一种在自然,也是一种必然,无法改变。然而,请记住,在生于死之间还有一段旅程,叫做生活。这段旅程美丽与否,精彩与否,都看你的选择。

观日本电影《入殓师》有感


《入殓师》观后感

日本电影《入殓师》是一部难得的作品,很有哲理。我看后有几点心得:

1、有人说亚洲的困境在于历史。是,日本侵略过我们,我们要铭记。但也要吸收日本好的东西,不要看到日本的东西就拒绝。日本的电影有些就不错,如《罗生门》。这部《入殓师》相信大家看后会有收获。

2、人生最好是做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且还能赚钱。但大多数人难以实现他们的梦想,于是为了生存,他们干一些别人不愿干的工作。人是如此,企业也是如此,都在夹缝中生存。

3、一种生物靠另外一种生物生存,要吃就吃最好的。生活要节俭,但不回避好吃的东西。

4、不回避死亡,把它想通想透,理解死亡对理解人性有帮助。死是另一种生,死是一扇门,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很多东西。很多人从人的死亡中领悟了。

5、生活不易,我们要专注于我们做的工作,尊敬每一个人。

6、我以前觉得父亲是个混球,一生没干什么事。现在看来我错了,父亲把我们抚养大,他就了不起。无论他做过什么,无论他拥有什么,他对我们的爱是不变的。

《入殓师》观后感


我在茗那家排深进班二阶段的学习期间观看了日本电影《入殓师》,深沉的大提琴曲惹得我们每个人泪洒衣襟,有一种无形而又深沉情感在场内、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流淌。影片结束后我们默默地拿起了纸和笔,拿着笔的手在颤抖,眼泪在悄悄地流淌。

我做了件平生从未做过的事,给爸爸写了封信,我不知道爸爸看了这封信会不会激动,担心爸爸的身体。但是我现在不说怕是会永远失去机会,我终于说出了积压在我心中好多年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

我前几年就一直想和爸爸和解,也给爸爸通过电话,但是面对着父亲那稀疏的白发,始终没有勇气说不出那句对不起!

信寄出后,我内心得以平复,人生得到圆满。

我能够成为心灵勇士,是茗那家排的引领。感恩茗那家排能让我学习、成长,看到自己,也看到爸爸,接纳爸爸如是的样子,也接纳自己如是的样子。并让我与父亲产生链接,从父亲那里找回爱、找出归属感、找回那份肯定、接纳。

我回来后又重看了一遍,感慨颇多,希望与君共勉。

人生不是影视剧,没有彩排,不会给你多NG的机会。

2

大悟在社长连诓带骗的引领下走上了入殓师的道路,社长不仅仅是他职业上的引路人,也成为大悟心灵上的引路人;同时社长填补了大悟童年父爱的空白和欠缺,成为了大悟灵魂上的父亲。

大悟刚刚从事入殓师的工作,就给他一个正视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是了却他人生最大遗憾的机会。

大悟的第一次入殓师生涯对他来说就是很大的考验,虽然画风很搞笑,但是正是在滑稽表象后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反差更能体现出大悟对妈妈去世没能送母亲一程的愧疚感。

随着低沉深情的琴声大悟对母亲的爱从心底流淌而出,他多想妈妈再给他尽孝的机会,但是已经是物是人非。

他回到家想在妻子身上寻找那份母爱,那份安全感。他所从事的这份职业也是对自己灵魂上的救赎。

大悟在经历那么多死亡洗礼后,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重建。

他看到鲑鱼拼命逆流而上,生命就是这样顽强不息;生命就是这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鲑鱼在完成生命的传承后,走向死亡。

虽然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终点站,但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体会到了爱与被爱,并把我们爱的结晶留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命得已延续和传承。

日本对生命的离去的仪式感令人很感动,我看到的是对逝者的那份爱,而不是像我们国家有的人一样,只追求排场。对死者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每一份工作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入殓师能够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们永恒的美丽。这是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他们能够让分别的时刻静谧,所有的举动如此美丽。

入殓师正是这样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为往生的人送行,代替家人为他们尽最后的心意,让他们体面、安祥地走。

入殓师就像理发师一样,只能给别人服务,而不能为自己服务。他们带着那生命的那份尊重为每个人送行,当他们离开的那一天,有谁为他们服务?

社长、大悟和女同事看到了太多生命的离开,他们深知活在当下是对生命对好的尊重,他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

3

人生没有脚本,不知在哪里改变。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结局注定是孤独的,即便是最爱的那个人也不会陪伴我们一生。我们每个人都会一个人离开,没有人陪伴,我们也不愿有人陪伴。夫妻也只是陪你走一程的人,夫妻总要分别的,被留下是痛苦的。

我曾经和先生说我要先离开,他说为什么是我留下?我是想让先生比我多活一段时间,我以为这是爱。其实我是自私的,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面对以后的人生。我可以为先生送行,不让他一个人留在这个世界上孤苦无依。我们要做的是活在当下,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不要在纠结什么对与错、多与少。

我们可以选择离别的方式,分别可以在脸上印满口红,用爱去告别。

亲人并没有离去,我们不会分开,他们只是换个形式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会比他们多活一段日子,然后我们会团聚的。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且超越,走向下一程。

看淡生死,那是我们人生必经旅程。死亡是下一个开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传承。

父母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那道门。有父母在,我们不用也没有想到去直面死亡。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我爸爸是个有着大智慧的人,他说他离开的那一天不喜欢哭哭闹闹的,爸爸喜欢简单隆重的仪式。

父母离开的那一天,我会平静地送走他们。然后说:亲爱的爸爸或妈妈,我还会继续活一段,最终我们会在另一个世界团聚的。

4

我预感到大悟会为在澡堂遇到的老奶奶送行,也算是弥补母亲去世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的遗憾。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也是出于对婚姻的珍惜,大悟对妻子隐瞒了工作的真相。

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我们会失落、孤独、寂寞、无助、纠结、迷茫、忐忑。

有些时候无声的体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悟通过为澡堂老奶奶送行,也了却了为母亲送行的心愿。

大悟的朋友通过大悟为妈妈入殓得以化解。朋友看到了大悟身上的大爱,从而对他的工作理解和尊重了。

大悟的太太也去给澡堂老奶奶送别,她看到了大悟工作的神圣,从而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大悟在得到妻子和朋友的理解后,他会面对更大的考验。

我预感大悟会在父亲离世前与父亲和解,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他会满怀着爱送走父亲。原谅父母的不完美的功课越早完成越好,因为我们也不完美。后来才知道大悟还是错过了父亲的和解。

让爱的人漂漂亮亮地离开,是社长从事这份工作的动力。

大悟像儿子一样尊重、敬重社会,是缘于社长的大爱和人格魅力。

冬去春来,生命在孕育。作为他无私为人的回报,一个新生命来到他们的家庭。

5

大悟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的第一意识是不想去。他是恨爸爸的,恨爸爸抛弃了他和妈妈,恨爸爸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爸爸说每年会给他寄石头信的,但是这么多年他的成长爸爸是缺席的。

大悟的女同事也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她对自己儿子很内疚。她和大悟父亲也有一样的经历,她也想儿子能够原谅自己,同时她对大悟有心理投射,希望大悟原谅自己的父亲,也就相当于儿子原谅自己了。所以她希望大悟能够去给爸爸送行。

大悟压制不住对爸爸的牵挂,最终还是带着社长的心意,带着妻子来给父亲送行。

大悟父子三十年不见,父亲的形象在大悟心里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他看不见爸爸,在内心也看不见爸爸,他把爸爸排斥了。

父子两个最终终于见面了,但是一见已是阴阳两隔。大悟还是爱着爸爸的,只是对爸爸的恨压住了他的爱。

他给爸爸入殓的时候,他才看清了爸爸的脸。当他瓣开爸爸的手,看到那颗没有寄出的石头信的那一刻,父子之间两次建立起了链接。他看着父亲三十年没有寄出的光滑的石头,那是满满的父爱。

石头信,也叫石碑,以前人们还没有懂得文字,很久之前,据说人们会寻找符合心意的石头送给对方。收到石头的人根据石头的触感和重量,了解对方的心意。滑溜溜的石头代表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头表示担心对方。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爱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悟看见了父亲,与父亲和解了,虽然迟了些。大悟带着对父亲满满的爱为父亲入殓,眼泪盈而不落,深沉而内敛。

这一刻圆满的不仅仅是爸爸,更是大悟,他与爸爸妈妈都和解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一刻,大悟是一个完整的大人了,他真正地长大了,从他这一代做起,他是一个合格的好爸爸,他会陪伴自己孩子的成长,不错过每一刻。同时大悟把爸爸没有寄出的石头传给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把爱传承下去。

一个生命离开,同时又有一个新的生命延续,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6

入殓师其实是我与父母和我与死亡的课题。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归宿。

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相伴的,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课题。父母不会长生不老的,不会给我们无限的机会,与父母和解越早完成越好。

父母是大的,我们是小的。我们要尊重父母,尊重他们的命运,尊重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苦难,尊重他们所有的一切,我们把父母的尊严还给他们。不要冒犯他们,不要企图拯救他们,不管他们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切与父母的地位和能力无关。

一个无法与父母和解的人是不完整的,包容接纳父母也是包容接纳我们自己,父母是我们的根。不要等父母离开之后给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

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痛,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受到那么多的悲欢离和,这份恩情足以。

父母的爱没有表达,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爱。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生存是第一要务,物质满足才会有更高的追求。而且我们的民族是含蓄的,不善于表达的。我们要读懂父母那份没有表达出来的爱。

父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也是由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背景,他们可能也没能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爱,一个吃不饱的人怎么能给别人食粮呢?

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让自己内在更加丰盈,更加清静平和,做一个优秀的祖先,打破悲剧的代际传承,不让我们的孩子再吃我们吃过的苦。

我们用爱滋养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儿,回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把父母的位置还给他们,做回孩子。让内在那个小孩成长,不再去寻找父母,不再让孩子做我们的父母。

做一个在位的子女、妻子、丈夫、父母,就是对亲人最好的爱!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入殓师》有感:生命在继续》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入殓师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