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嘉丽妹妹读后感 > 地图 > 嘉丽妹妹读后感

嘉丽妹妹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12 来源:互联网

《嘉丽妹儿》观后感——在地化的经典改编。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嘉丽妹儿》观后感——在地化的经典改编",感谢您的参阅。

文/黄晶晶
《嘉莉妹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190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寻找自己向往的生活,周旋在推销员托罗埃和酒店经理赫森沃之间,最终凭借自己的美貌与实力成为红极一时的明星的故事。而在《嘉莉妹儿》中,7个重要故事情节以综艺节目的形式串联起来,演员以主持人和嘉宾的身份,互动、感染、交流、表演,最终呈现给我们一个更接地气、甚至是带着地方特色的“嘉丽妹儿”。
作为经典小说的改编话剧,如何既保留着原本故事中的核心意义和精神、又能跨越时代的距离感给观众更新鲜的审美体验,无疑是整个剧本和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思考点。无论原剧本(小说)有多优秀,只要能够作为经典一直为读者们喜爱并阅读,那么必定书写了一种人们所共通的、超越时空的精神话题,能够引起大家对自身生存境遇的普遍思考,而这种东西恰恰是一个经典改编话剧的核心所在,归根到底,戏剧是要反映生活、表现人生的。《嘉丽妹儿》中嘉丽这个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话剧的时间轴,表现的很精彩,或者说,这个表演是很接地气的,因为演员和观众同处于一个广阔的社会之中,拥有相对一致的对当下的热点的关注和思考,所以尽管在场景地点的设计上仍然保留着哥伦比亚、芝加哥这样的外国地名,但话剧的表演仍会让观众自然地跳脱出原小说中的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复杂场域而回到当下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数签签的情节的设计,将故事一下子拉回到日常生活,使得整个话剧的表演充满了张力。
当然,戏剧不单单是剧本的创新,演员和角色之间的互动同样是决定正常话剧成功与否的关键。演员如何地融入角色、如何表现角色、如何进行角色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观看体验和投入程度,大剧场如此、小剧场的演出更是如此。在小剧场里,演员和观众距离的拉近,会让观众更容易发现表情、动作或者是交流之间瑕疵,当然也更容易激起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的热情,后者从今晚的整个剧场的氛围就可以看出。第一个场景中嘉丽求职,她一心想要做文化策划,但老板所问的都是她在写作外还有什么绝活,嘉丽的懵懂和失望是能够带给每个观众对当下这个时代的浮躁气氛的深思的。此外,在赫森沃做直播的那个情节中,当他向众人谈起他曾经春风得意、妻儿圆满的旧时辉煌时,他受到的是鄙视、轻蔑和不信任,演员的背从开始的笔直到后来的佝偻衰弱,真切反映了一个从上层社会跌落下来的人的落魄和辛酸。
总之,这部话剧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能看得出是跟这个时代和社会直接衔接的,因而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是具有时代性和当下感的,对目前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反思、人与人关系之间的伪饰、欲望的不可掌控这些话题都有所涉及。正如阿莱达·阿斯曼在《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里说到的,“历史的纪念碑化是指这些戏剧把难以忘怀的人物和场景展示在人物的面前。激情澎湃的东西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如何为经典注入活力,使之保持着时代的鲜活感,我觉得将一直是改编戏剧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浮华时代——《嘉莉妹儿》观后感


近日,在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观看了话剧《嘉莉妹儿》。它是一部都市讽刺喜剧,改编自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是由王雷、林小会编剧,杨玉媛导演,由蔡佩云、杨会清、蔡诗珂、周于岚等主演。演员们以惟妙惟肖而又夸张的表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现代都市风景画,活脱脱演绎出一个浮华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看起来光鲜靓丽,充满时尚,为成功学所驱使,都想成为有钱又体面的人,就像所谓的股票分析师、情感婚姻顾问、节目主持人、电影明星等等。但是他们真的是成功者吗?他们快乐吗?都市的生活充满诱惑又充满无奈。人们嘴里却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言不由衷的事。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金钱,为了名利,又或为了爱情,为了家庭。人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吗?
在这部剧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塑造了一群形象各异、活色生香的女性形象。他们或是文艺女青年,或是职场中介,或是电视主持人、又或是娱乐圈明星。她们是可爱清纯的女孩儿,她们是都市性感女人,她们是矫揉造作的女人,她们是心怀恶念的女人,他们是幸灾乐祸的女人,她们是被都市生活异化了的女人。她们各有各的喜悦,各有各的忧伤,各有各的无奈,各有各的压抑,又各有各的失落。这些女性处于一种类似鲁迅所说的看与被看,观与被围观的生存境遇中,她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嘉莉妹妹的影子,或者她们每个人都是嘉莉妹妹。有趣的是,当她们合起来时,又构成一个女人形象。这个女人就是嘉莉妹妹,那些女人的故事连缀起来时,又像是在讲述一个女人的故事,就是嘉莉妹妹的故事。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清纯可爱的文艺女青年来到都市,她天真无邪,想靠自己的特长来工作,她年轻漂亮,受到了纨绔子弟的诱惑,青春无知的她慢慢失去了自我。后来,她经历了爱情的打击,婚姻的失败,为了生存,做过职业中介,做过主持人,情感顾问各种工作,为了生存她不择手段。她曾经历背叛,又背叛别人。最后,她成功了。但是,成功之后的她却失去了最真实的自己。她矫揉造作,戴着面具,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她都在演。她成为令别人厌恶的虚假的人。而只有当她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时候,才露出最真实的自我,一个充满失落和忧伤的自我。她,早已失落在这浮华人间,浮华的时代。全剧以一种不拘一格的大开大合的叙事方式来演绎这个时代的主题,令人发笑之后又忍不住去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时代?这个时代的人都怎么了?哪儿有点不对劲儿?这是这部剧作有深意之处。
为了揭示这一复杂而令人深思的主题,话剧不仅通过人物的表演和台词来表现,还通过道具椅子的顺序和排列方式的变化来暗示。再加上不同风格的音乐的穿插,时间、空间和场景、人物自由切换,在小说文本的朗读和现实人物的故事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文的关系,同时又给观众一种距离感和陌生化的感觉,从而使观众能跳出这个时代,并对之进行审视。这一切不仅丰富了剧情,而且在人物、时代和观众之间产生了繁复的戏剧张力,使戏剧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复杂,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凸显出来。就像剧中人物所表达的那样:嘉莉妹妹是你,是我,也可能是她,我们都可能是嘉莉妹妹。
作者:寿凤玲

2018年红色经典改编《铁道飞虎》观后感


红色经典改编《铁道飞虎》观后感一:

最早接触成龙,是在《红番区》《飞鹰计划》《A计划》《城市猎人》这些年代久远的片子中,那时候成龙是整个故事绝对的主角,他不仅年轻,能打,还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和女主角谈着恋爱,用一点点桃色作为动作戏的点缀。

后来成龙进军好莱坞,拍了《尖峰时刻》《神奇的燕尾服》,接触到这些片子的时候,我正在读中学。对那时的我来说,这些片子依然很好看。

再往后,随着学业越来越忙碌,成龙似乎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等到他再次出现在我的生活里,都是伴随着一些评分不太高的电影,一些花边新闻还有霸王广告的鬼畜视频。

这些年国内电影行业发展很快,成龙的不再像以前那样出挑,我也从未进到电影院中去看过他的电影。当满世界在呼喊着“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时候,我偶尔会想:为什么没人说我们欠成龙一张电影票呢?这就是我走进电影院看《铁道飞虎》的原因。

影片中,成龙、黄子韬饰演一群“乡巴佬”,组成了一个民间抗日游击队,虽然他们做事没有章法,也没什么明确的目标,只能是小打小闹,却也成功地破坏了日军的一些行动,拖延了日军的侵略脚步。

直到王大陆饰演的八路军出现,他们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目的——炸桥。而靠着这么一群连字也不识的乡巴佬,又怎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于是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来了,王凯饰演的饭店老板在众人危机之时犹如天降神兵,骑着骏马飘然而来,三下两下就化解了危机。

当然,基于整部影片的搞笑氛围,王凯肯定也是“帅不过三秒”,但不论如何,王凯这个角色在整部电影的剧情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成龙饰演的角色不识字,在发表意见的时候经常会忘掉自己想要说什么,他的相好由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换成了年老色衰的寡妇,甚至连他引以为傲的功夫,影片中都几乎没有体现。而王凯则仿佛变成了“年轻时候的成龙”,身手矫健,作用关键,虎虎生威,让场下的观众都发出一阵阵尖叫。

撩妹高手Ⅱ观后感 撩妹高手Ⅱ心得体会


感觉第二部明显比第一步玩得爽啊,是因为立绘全部换成那种我喜欢的style了嘛,柳如烟:那种第一印象是女强人,和亲近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是小女人吖

1

闲来无聊,写个精评。

齐聚一堂

燕京,府邸之内,今天是端木磊的生日,来祝贺的人,相当之多,端木磊,龙帝,这个华夏第二位守护神,不仅有着无数的财富,其实力也是强大无比,没有人可以看透他如今的修为,哪怕是一些上古势力,也不敢轻易招惹端木磊,但是当众人来到府邸之后便后悔了,因为实在是太虐人了,只见端木磊走在中间,刘诗雨在左,秦若曦在右,俩边依次排序,季嫣然,宛微,杜月婵,叶碧婷唐宣,柳如烟,燕玲珑,师晴柔,郭映雪,宁妃,苏静怡,诸葛青鸾,东方婉儿,周素雅,任秋滟,而走在最后面的则是三个异国美女,今井雅子,苏珊公主,以及露西亚。这不仅让来贺寿的人汗颜,这些美人,拥有一个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这个家伙竟然感全部收了,端木磊也发现了众人不善的眼光,但是却是一脸的得意,望着二十个倾国倾城的美女,端木磊心里都乐开了花了,暗暗在想,皇帝也不过如此吧。然而当众人看到端木磊这些女人旁边时,不禁齐齐的又把目光瞄向了端木磊,这个家伙也太强大了吧。因为这些女人身旁都带着俩个孩子,一男孩,一女孩。其中任三石最大,第一个开口;爸,生日快乐。紧接着所有的孩子,异口同声的开口,祝爸爸生日快乐,也祝诸位妈妈与爸爸白头到老。如此庞大的队伍,让前来杜宇是彻底的无语了。自己的三哥实在是太牛了。反正自己是比不上了。爸爸,你偏心,正在这时一个声音在客厅外面响起,一个拥有绝世容颜的女孩子走()了进来,季嫣然看到之后十分激动,最让众人奇怪的是这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女孩,竟然拥有着大天位前期的修为。端木磊则是更加激动,瞬影一闪,将女孩抱进怀里,众人只见一道黑影闪过,灵儿,你突破大天位了,有没有事,试炼当中出没出什么危险,不管父亲以后有多少孩子,你都是父亲的第一个孩子,亲生女儿。季嫣然在听到这话时心里更加激动,端木磊,谢谢你。

直到此刻众人才明白。原来这就是端木磊最宠爱女儿,端木灵,也让众人想起了,三年前那件事,三年之前,燕京的至尊家族,白家,白天以,看上了端木灵,并且将端木灵迷昏,想来个生米煮成熟饭,结果端木灵,修为正好突破,一脚将白家唯一的继承人的命根子当场踢断,端木磊知道后,大发雷霆,直接当着华夏国国家主席的面,打开杀戒,将白家连根拔起,撂下一句话,以后谁敢对我的女儿出手,格杀勿论。今天就是榜样。自此之后端木灵失踪三年。被端木磊这样抱在怀里,灵儿很享受,但也想到现在的场合,于是从端木磊的怀里一闪,站到一旁,爸爸,祝你生日快乐。好好。正在这时,一个幼稚的声音响起,灵儿姐姐,这就是我的好多干妈,和爸爸吗。这一句话在场的所有人都一楞。连端木磊自己不禁也是一楞。众人之间一个女人从客厅外面走了进来,旁边跟着一个粉雕玉琢小女孩,最让众人惊讶的是,这个进来的女人似乎只有大天位层次,而被她牵着的小女孩竟然有着玄天位前期的可怕修为,众女也认出来人,长孙倾城,端木磊一声惊呼,随机看向长孙倾城旁边的小女孩,她叫............端木磊甚至已经有些混乱了,他并没有于长孙倾城做过那种事。可这孩子,端木磊竟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端木灵看出来老爸的尴尬,于是说道,爸她的名字叫端木念磊。什么。她是我的女儿........................。

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无数的花瓣从天空上飘落,之间端木磊双膝跪地,我端木磊愿意和眼前的21位姑娘为妻,从此好好爱她们,此生此世,永远不变,希望在座的宾客为我做这个证明,二十颗求婚钻石,闪闪发光,分别向众女飞去。我希望众位都记住,以后她们都是我的合法妻子。永世不变。你们愿意吗。

众女激动地捂住了嘴。最后同时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2

【死于非命】结局需要叶碧婷好感80才可避免,叶碧婷好感点快捷通道指引

第一回2双全法:+5;

第三回1埋暗钉:+随机5~10;

第三回6灭北冥:+随机10~30;

第五回4美人恩:+随机5~10、+随机50~60;

第五回6一指仇:+随机0~10;

第九回3暗殿成:+随机10~20;

所以,在选项倾向碧婷的前提下,全选对运气再背,也够过关了~绝对不需要买数值的~~

【沦为血食】通关:苏珊好感80;

快捷通道党参考

苏珊的好感主要在第4回第5节公主号、第7回第3节长公主、第7回第6节齐聚首、第10回第1节亚瑟王,这4部分有加。

《三湾改编》观后感精选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我们在观赏时,需要仔细地领会,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湾改编》观后感精选”,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三湾改编》观后感 篇1

电影中无数官兵勇往直前、热血集结的画面,令人热血沸腾。青年毛泽东眼神坚毅,用铿锵的声音向革命战士们宣告:我们要把支部建在连上,就是要把枪杆子紧紧握在我们共产党人自己的手里!要让工农革命军这面旗帜高高地飘扬!简短有力的话语瞬间点燃全场。一同发布的定档海报中,红色的旗帜迎风飘扬,以毛泽东为中心的革命先辈们逐一呈现在眼前,他们以信仰之名凝铸军魂,只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赤诚之心也深深感染着现场每一位观众。卢德铭总指挥的牺牲让我一度泪目,影片拍得太真实了,也深刻了解到我党建设军队的艰难曲折,感觉距离拉近了,体会到了信仰的重要性,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使命,将红色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强大。影片以历史对接时代,用新型散文式的表现方法,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通过象征意义的使用,使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高度结合,让真实的人物在历史中游走穿梭,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本生动鲜活的教材。

《三湾改编》观后感 篇2

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2021年12月26日上午,湾里小学全体教师观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三湾改编》。

电影《三湾改编》依托于真实历史,主要讲述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三湾村领导三湾改编,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故事。

在历史长河中,三湾改编不仅是一次部队的整顿与改编,更是一次从根本上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建部队军事、政治、组织纪律,创立党内民主和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塑性改革。毛泽东同志曾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原则的确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三湾改编》重点聚焦本段历史,讲述百年前先辈风貌,共聚青春力量,将艺术表达与历史故事完美融合,填补了电影史上本段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空白,让本段历史鲜活、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忠实地反映了历史,无数官兵勇往直前、热血集结的画面,令人热血沸腾。以毛泽东为中心的革命先辈们,以信仰之名凝铸军魂,只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赤诚之心感人至深。

卢德铭总指挥的牺牲一度让我泪目,我深刻了解到我党建设军队的艰难曲折,体会到了信仰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定信仰,将红色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三湾改编》观后感 篇3

说起《三湾改编》,学过革命史的,脑子里都会浮现两句话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同志是一代伟人,但他不是神,不会未卜先知,他提出这创造性的治军方略,也是在经历失败后,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理论经验。

中国工农革命军在组建初期,军队成分复杂,有旧军阀部队的军官与士兵,也有新吸纳的工人、农民和大学生。秋收起义失败后,在撤退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敌军和地主反动武装的偷袭,部队伤亡严重,士气极度低落,士兵不断逃亡,在这人心涣散的时刻,部队怎么带?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主席面前的重大难题,这才有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它提出支部建在连上,设立党代表,实行官兵平等的民主主义制度,初步酝酿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从此奠定了我们党政治建军的基础。

只有支部建到连一级,才能有相对自下而上的完整党组织构架;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官兵一致,全军上下才能一心。有了坚强的组织核心,有了当家做主的责任意识,才能在政治上、组织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只有通过学习党史,对那段艰苦岁月有了深入的了解,才会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听党话、感党恩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该落在实际行动上。通过学习净化思想,提高党性,努力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党员干部。

《三湾改编》观后感 篇4

在革命战争早期,我们党就科学认识到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著名的三湾改编,以建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而载入史册。鲜红旗帜映初心,革命精神永不息。在历史长河中,三湾改编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建了部队的军事、政治、组织纪律,创立党内民主和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塑性改革。

影片再现真实历史,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今天我们全副武装,就是要以自己的方式为建党百年献礼。我们也将铭记先辈精神,不辱使命,坚决听党指挥,以随时能战的姿态,答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答卷。红一连是从三湾改编走出来的连队,这个连队见证了我军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全过程,它就像一粒种子在中华大地开花,为我军今天的强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需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新生活越燃越旺。

《三湾改编》,是一次精神洗礼,也是一次思想熏陶,更是一堂生动的党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切实肩负起责任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党的宗旨使命。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身为大学生,我们要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接受政治体检,扫除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增强政治免疫力。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三湾改编》观后感 篇5

2021年9月28日,在单位的组织下,我观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三湾改编》,联系近日国内华为财务执行官孟晚舟回国的新闻,颇有感受。

孟晚舟女士的回国。不仅仅是中国外交的一次巨大的成功,更意味着美国的霸权主义第一次没有得逞。一方面体现了在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国家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中国同胞和任何一家民族企业,并且绝不会让我们的同胞成为政治霸权的牺牲品;另一方面,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是具备一定的实力能够与美国叫板,谈条件的,充分体现中国实力和中国担当。而中国实力的底气必将依靠于国防和军队。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保一方安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而《三湾改编》这部电影依托于真实历史,讲述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引领军队南撤过程中,摸索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终确立党的绝对领导、支部建在连上,紧密的扎牢了军人的思想基础和防线,为我国强大的军队力量奠基了夯实的基础。

重温三湾改编这一历史事件,带我们回到了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中,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

三湾改编强调了军队纪律。是一次军队的整顿与改编,更是一次从根本上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建部队军事、政治、组织纪律,创立党内民主和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塑性改革。

在赢得村民的信任后,村民自发将家中适龄男青年送去革命,士兵们勇往直前、热血集结的画面,令人热血沸腾。青年毛泽东眼神坚毅,用坚定的声音向革命战士们宣告:我们要把支部建在连上,就是要把枪杆子紧紧握在我们共产党人自己的手里!要让工农革命军这面旗帜高高地飘扬!简短有力的话语瞬间点燃全场。以毛泽东为中心的革命先辈们以信仰之名凝铸军魂,只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赤诚之心也深深感染着现场每一位观众。

军民关系融洽、军官地位平等。紧密契合了我党建军的价值内涵。电影中,在徒步南撤的长途跋涉、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手下营长在无人看管的村民地里挖来红薯给士兵们充饥时,毛泽东同志仍坚守纪律底线,训诫士兵的做法,并千叮万嘱一定要折价将钱银送予村民;

《三湾改编》这一历史史诗,让我深刻领悟到党的坚定信念、初心使命、优良作风,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三湾改编》观后感 篇6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了解党的历史,传承井冈山精神是我的使命。观看《三湾改编》这一电影,我收获颇丰,于是写下此感悟。

我曾参加过数次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与青春心向党的活动,前前后后也上过两堂三湾改编的情景教学课,老师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解三湾改编这段历史故事,并给了我们上台展示的机会,使我全方面了解三湾改编后红军的组织结构,拉近了和红军生活的距离。再坐在电影院的席位上观看《三湾改编》,感触更是良多。很有幸再次见到电影中大雨行军的情景:他们高声歌唱、大步行军,无一人掉队。我曾作为小演员参演过这段情景剧。支部建在连上、规定军队内人人平等、设立军医这些举措,都是三湾改编之后全军推广、一直沿袭的政策。

今年学党史教育活动以来,回溯历史的脚步,我聆听到了很多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虽然那段艰苦的革命时期已经过去了九十多年,但他们无畏艰难、无畏生死、为国家为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仍然活在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大地上,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红军服,背钢枪,红米饭,南瓜汤,红军战士与我们党一路走过的艰难险阻、一路上的层层改革创新,我们都应该铭记、学习。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会牢牢记住这段难忘的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珍惜这个时代,服务人民群众,担当时代使命!

《三湾改编》观后感 篇7

看完电影《三湾改编》,感受很深。在三湾改编前,从未有过一支军队是完全受到先进政党的领导和指挥,尤其在刀兵四起、军阀混战的时期,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国民党反动派更是抛弃原有的政治委员制度,用反动军队和威逼利诱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军队没有统一思想和坚定信念,反而是沿袭了旧军阀、旧官僚的习气,逐步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战斗力逐渐降低,以至于在抗日战争中节节败退、丧城失地,更有甚者卖国求荣,成为可耻的汉奸,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沉痛的伤害。实践证明,三湾改编中明确的党指挥枪原则让人民军队有理想、有合力、有斗志,以先进思想引导开展革命斗争取得伟大胜利,也杜绝了武装政变的可能,让军队时刻保持强劲的战斗力,同时我党也将这一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形成了党政军民学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而逐步确立并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带领广大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全力以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湾改编》观后感通用(9篇)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观看完的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你也许需要"《三湾改编》观后感通用(9篇)"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三湾改编》观后感(篇1)

在革命战争早期,我们党就科学认识到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著名的三湾改编,以建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而载入史册。鲜红旗帜映初心,革命精神永不息。在历史长河中,三湾改编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建了部队的军事、政治、组织纪律,创立党内民主和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塑性改革。

影片再现真实历史,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今天我们全副武装,就是要以自己的方式为建党百年献礼。我们也将铭记先辈精神,不辱使命,坚决听党指挥,以随时能战的姿态,答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答卷。红一连是从三湾改编走出来的连队,这个连队见证了我军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全过程,它就像一粒种子在中华大地开花,为我军今天的强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需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新生活越燃越旺。

《三湾改编》,是一次精神洗礼,也是一次思想熏陶,更是一堂生动的党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切实肩负起责任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党的宗旨使命。

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身为大学生,我们要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接受政治体检,扫除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增强政治免疫力。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三湾改编》观后感(篇2)

影片讲述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全景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非常重要,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决定领导,奠定了人民军队的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如果没有统一的军事管理,它将回到民国初期那种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如果没有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它将陷入当前泰国、缅甸等动辄军事政变的无序境地;如果没有军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它将面临美军在日本、韩国那样军人滋扰社会治安的痛苦经历,就没有人民军队抗洪抢险、扶危救困的美丽景象。

建国70年多来,我国社会的繁荣稳定,是与三湾改编的成功实施分不开的,可以说三湾改编泽被后世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学习之路无穷无尽,党史学习更是要始终如一。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认真的干劲,学习党史,了解党史,提高对党和国家的认知,增强学习党史的自觉性。

《三湾改编》观后感(篇3)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了解党的历史,传承井冈山精神是我的使命。观看《三湾改编》这一电影,我收获颇丰,于是写下此感悟。

我曾参加过数次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与青春心向党的活动,前前后后也上过两堂三湾改编的情景教学课,老师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解三湾改编这段历史故事,并给了我们上台展示的机会,使我全方面了解三湾改编后红军的组织结构,拉近了和红军生活的距离。再坐在电影院的席位上观看《三湾改编》,感触更是良多。很有幸再次见到电影中大雨行军的情景:他们高声歌唱、大步行军,无一人掉队。我曾作为小演员参演过这段情景剧。支部建在连上、规定军队内人人平等、设立军医这些举措,都是三湾改编之后全军推广、一直沿袭的政策。

今年学党史教育活动以来,回溯历史的脚步,我聆听到了很多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虽然那段艰苦的革命时期已经过去了九十多年,但他们无畏艰难、无畏生死、为国家为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仍然活在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大地上,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红军服,背钢枪,红米饭,南瓜汤,红军战士与我们党一路走过的艰难险阻、一路上的层层改革创新,我们都应该铭记、学习。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会牢牢记住这段难忘的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珍惜这个时代,服务人民群众,担当时代使命!

《三湾改编》观后感(篇4)

前几天观看了电影三湾改编,感触很深。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为了中国四万万同胞的幸福,在备受众人排挤和不信任的前提下,他睡不着,吃不下,与战士同甘共苦,与老百姓以心换心。

伟人的这种不放弃,坚持到底的革命精神正是现下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我们的年青一代,一遇事便抱怨,不是去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一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如果我们不珍惜现有的生活,怎么对得起毛泽东这一辈革命家打出来的江山呢?我们要用满腔的热情去珍惜当下的生活,用积极的态度去创造更好的未来。我们没有理由和借口,更没有退路,为了祖国的未来更美好,为了给后辈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我愿意用我的满腔热情站好三尺讲台,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三湾改编》观后感(篇5)

19日我观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三湾改编》。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电影《三湾改编》依托于真实历史,主要讲述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三湾村领导三湾改编,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故事。

影片为观众更加具体形象地呈现了我军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三湾改编,从而传颂三湾改编精神,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堂生动的党史课。鲜红旗帜映初心,革命精神永不息。以气贯长虹的气势展现出人民军队的精气神,将观众带回那段特殊而又激荡山河的红色岁月中去。

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之时,把三湾改编这一影响深远的伟大历史事件搬上大银幕,再现那段峥嵘岁月,对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铭记光辉历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影片,观众能够从中深刻体悟党的坚定信念、初心使命、优良作风,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在历史长河中,三湾改编不仅是一次部队的整顿与改编,更是一次从根本上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建部队军事、政治、组织纪律,创立党内民主和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塑性改革。毛泽东同志曾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原则的确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影《三湾改编》重点聚焦本段历史,讲述百年前先辈风貌,共聚青春力量,将艺术表达与历史故事完美融合,填补了电影史上本段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空白,让本段历史鲜活、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无数官兵勇往直前、热血集结的画面,令人热血沸腾。青年毛泽东眼神坚毅,用铿锵的声音向革命战士们宣告:我们要把支部建在连上,就是要把枪杆子紧紧握在我们共产党人自己的手里!要让工农革命军这面旗帜高高地飘扬!简短有力的话语瞬间点燃全场。一同发布的定档海报中,红色的旗帜迎风飘扬,以毛泽东为中心的革命先辈们逐一呈现在眼前,他们以信仰之名凝铸军魂,只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赤诚之心也深深感染着现场每一位观众。随即全体领导及主创上台,共同点亮启动柱,宣布定档7月19日,以精良的品质,真实还原的历史故事,向建党百年献礼。

卢德铭总指挥的牺牲让我一度泪目,影片拍得太真实了,也深刻了解到我党建设军队的艰难曲折,感觉距离拉近了,体会到了信仰的重要性,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使命,将红色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强大。影片以历史对接时代,用新型散文式的表现方法,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通过象征意义的使用,使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高度结合,让真实的人物在历史中游走穿梭,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本生动鲜活的教材。

《三湾改编》观后感(篇6)

2021年9月28日,在单位的组织下,我观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三湾改编》,联系近日国内华为财务执行官孟晚舟回国的新闻,颇有感受。

孟晚舟女士的回国。不仅仅是中国外交的一次巨大的成功,更意味着美国的霸权主义第一次没有得逞。一方面体现了在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国家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中国同胞和任何一家民族企业,并且绝不会让我们的同胞成为政治霸权的牺牲品;另一方面,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是具备一定的实力能够与美国叫板,谈条件的,充分体现中国实力和中国担当。而中国实力的底气必将依靠于国防和军队。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保一方安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而《三湾改编》这部电影依托于真实历史,讲述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引领军队南撤过程中,摸索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终确立党的绝对领导、支部建在连上,紧密的扎牢了军人的思想基础和防线,为我国强大的军队力量奠基了夯实的基础。

重温三湾改编这一历史事件,带我们回到了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中,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

三湾改编强调了军队纪律。是一次军队的整顿与改编,更是一次从根本上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建部队军事、政治、组织纪律,创立党内民主和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塑性改革。

在赢得村民的信任后,村民自发将家中适龄男青年送去革命,士兵们勇往直前、热血集结的画面,令人热血沸腾。青年毛泽东眼神坚毅,用坚定的声音向革命战士们宣告:我们要把支部建在连上,就是要把枪杆子紧紧握在我们共产党人自己的手里!要让工农革命军这面旗帜高高地飘扬!简短有力的话语瞬间点燃全场。以毛泽东为中心的革命先辈们以信仰之名凝铸军魂,只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赤诚之心也深深感染着现场每一位观众。

军民关系融洽、军官地位平等。紧密契合了我党建军的价值内涵。电影中,在徒步南撤的长途跋涉、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手下营长在无人看管的村民地里挖来红薯给士兵们充饥时,毛泽东同志仍坚守纪律底线,训诫士兵的做法,并千叮万嘱一定要折价将钱银送予村民;

《三湾改编》这一历史史诗,让我深刻领悟到党的坚定信念、初心使命、优良作风,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三湾改编》观后感(篇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值此重要的历史时刻,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三湾改编》,电影讲述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景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三湾改编》以历史对接时代,精神薪火相传,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部生动鲜活的影视教材。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在牵动着我的内心,从卢总指挥一匹马一把刀深入敌营腹地最后壮烈牺牲,到用脚用血写下共产党万岁被大火吞没的革命志士,共产党人不畏生死、心怀家国、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牢牢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心底,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是催人奋进的精神丰碑和道德楷模,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纪念、学习、传承、弘扬。历史总是在拼搏奋斗中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当时刻铭记历史,认清肩负的责任,不断培养自身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岗位,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三湾改编》观后感(篇8)

看完红色电影《三湾改编》后,我对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党的重要举措有了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秋收起义失败后,面对敌强我弱、人员冗杂、人心不齐等现实困难,毛泽东同志作为前委书记,带着脚伤一路调查研究,为了保住革命武装力量不断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他坚持工农革命军是人民的军队,坚持官兵平等,将自己的马让给受伤的士兵,和士兵吃一样的伙食;坚持强调军队纪律,军队进驻村庄不许打扰群众,全部驻扎在外;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三湾村的老乡打出了水井,解决了喝水难题等等,用实际行动诠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为深厚的为民情怀,更加激励我们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奋发前行。影片的最后,毛泽东同志在永新三湾村宣布了设党代表,增加基层军官和士兵为前委委员等五项整编措施,这些措施,开启了党对军队领导和民主政治建设之路,铸就了人民军队之魂,也成为我们党取得最终胜利的奠基石。

《三湾改编》观后感(篇9)

电影中无数官兵勇往直前、热血集结的画面,令人热血沸腾。青年毛泽东眼神坚毅,用铿锵的声音向革命战士们宣告:我们要把支部建在连上,就是要把枪杆子紧紧握在我们共产党人自己的手里!要让工农革命军这面旗帜高高地飘扬!简短有力的话语瞬间点燃全场。一同发布的定档海报中,红色的旗帜迎风飘扬,以毛泽东为中心的革命先辈们逐一呈现在眼前,他们以信仰之名凝铸军魂,只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赤诚之心也深深感染着现场每一位观众。卢德铭总指挥的牺牲让我一度泪目,影片拍得太真实了,也深刻了解到我党建设军队的艰难曲折,感觉距离拉近了,体会到了信仰的重要性,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使命,将红色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强大。影片以历史对接时代,用新型散文式的表现方法,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通过象征意义的使用,使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高度结合,让真实的人物在历史中游走穿梭,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本生动鲜活的教材。

《张丽丽》新闻纪实片观后感


《张丽丽》新闻纪实片观后感

张丽丽事迹英雄不会被人们遗忘,我们的最美女教师张丽丽事迹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成了电视新闻纪实片,NS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按照省教育厅通知要求,组织全体教师在三楼微机室收看了纪实片《张丽丽》,活动中心并把《张丽丽》电视新闻纪实片,挂在中心的网站上。11月11日中午下班回家吃完午饭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电脑前又一次观看了《张丽丽》新闻纪实片,共四集,我利用近二个小时的时间看完的,让我再一次品味了张丽丽老师的英雄壮举后的点点滴滴。

通过剧情的展现,我看到张丽丽老师关键时刻的一推,并非破空而来的神迹,而她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位敬业慈爱的良师。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她为了保护一个学生,被一辆滑得刹不住的自行车挂破了裤子。现在看来,那几乎就是前几个月这场灾难的预演。从几年前开始,张丽丽老师每月资助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一百元钱,寒暑假也不间断。她一边关心学生成绩,一边关照学生生活,张丽丽老师为学生付出了智慧、金钱和心血,爱学生已经成了她的下意识。从张丽丽老师的几张生活照来看,她是一个容貌美丽、热爱生活的女孩儿。从张丽丽老师亲友、学生的叙述中来看,她是一位心思细密、善于换位思考的女性。正是因为心中有爱,她在平常总是不声不响的奉献爱心,而到了生死瞬间则是拼命的庇护学生。

2012年5月8日的一幕,诠释了师爱。当一辆飞奔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张丽丽老师一把推开受到惊吓的两名学生,自己却不幸被车轮碾压,双腿血肉模糊。( )第十九中学教师李金茹当时在现场,她回想起这一幕时,泣不成声,她记得自己当时问张丽丽老师“你疼不疼?”,张丽丽老师只是微弱地说,“不疼,学生都怎样了?”随后,她便失去了意识。

这让人揪心的惨剧,让我们既心痛又感动,心痛的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即将面临生死抉择,而感动的是一位老师却用爱拯救了学生的生命。相信,她奋力一推的那刻,是对学生的爱,是一名教师的责任感让她将全部力量化成熊熊烈火,将自私、懦弱烧成灰烬,她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轻如鸿毛,却把学生的一切看得重如泰山。只是那样一推,毫不犹豫,却把整个世界点亮。

回想起那些节衣缩食,却只为省钱给学生们买些文具的老师。又回想起忙得无法照顾自己的儿女,却为学生操碎了心的老师们,正是他们的默默无闻、奉献一切,才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让学生们找到心灵的依托。

张丽丽老师是当代教师的典型代表,她身后有无数教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书写着师生情谊,他们感动着人们、感染着学生,把教育者的精神火种传承延续。张丽丽老师舍身一推,将爱传递。她就如自己所说,像是一枚火炬,“熄灭自己,传递光明”。

张丽丽老师的英雄事迹在感动中国亿万人民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今后,我会加倍努力,以张丽丽老师为榜样,我要向张丽丽老师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她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学习她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踏踏实实的做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为NS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撩妹高手观后感 撩妹高手心得体会


从立绘上来看,作者很用心的选了很多授权立绘,在动画制作上也用了很多高级模式,不仅仅是复制粘贴文字,而是同时配合了文字和动画的效果,让大家更有代入感,目前对于剧情来看,作者很用心

1

玩了这么久,再来给瓶子写一篇长评吧

端木磊,其实这个名字最初能想到的便是《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男2,从原作者的设定来看,这也是一部汤姆苏的小说,只是再玩了剧情之后,只觉得端木磊的辛酸与无奈

他花心却又专情,他每个女人都想去保护,他可以为了刘诗雨随时不要性命,他可以为了郭碧婷闯龙潭虎穴,他可以为了燕玲珑不停地杀人,有这样的一个男人愿意为自己,也是每个女人心动的原因。

端木磊,他大度但同时却又小心眼,他大度,因为他不介意季嫣然曾结过婚,他不介意灵儿是别人的女儿,他可以视灵儿如己出,在灵儿被抓的时候,不惜灭了一个家族救出灵儿,即使这个女儿并非他的亲生女儿,但他同时又是个小心眼的人,比如三个男人同时表白自己三个女友,他不留余力的一一把情敌击垮,一点面子不留,甚至对于宁妃,这个初相识的女子,面对别的男人挑衅,也把所谓的高富帅贬的一文不值。

端木磊看似坚强,实际上内心却又是十分脆弱,所以他不停地提高自己,想要让自己变得做强,他想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帝国,在这个帝国里可以称王,从大学生到巅峰集团,再到如今灭商家,灭云南王,再到如今恢复身份,成为根正苗红的军三代。这每一步都是靠着自己的聪明和机警。

端木磊仁慈却又残忍,对待敌人,一向是斩草除根,他不能忍受别人伤害自己的女人,更如今他有了李家孙子的身份,他的责任也就更大了,期待瓶子后续的改编,加油~!

2

玩了这么长时间,来写个评语吧,首先作者改编的这篇小说,目前读了一下,相对来说,怎么说呢,改版起来比较困难,就像()很多人说的似乎很多选项没什么用,其实我想说因为这部小说设定属于男性向的文,而且应该是后宫型的,而且各个逻辑之间比较紧密,作者所以只能按照原著去改编,不能轻易加自己的内容,但是作者在属性上做了调整,肯定也是为了后期开独立剧情而写。

从立绘上来看,作者很用心的选了很多授权立绘,在动画制作上也用了很多高级模式,不仅仅是复制粘贴文字,而是同时配合了文字和动画的效果,让大家更有代入感,目前对于剧情来看,作者很用心,至少作者很用心选贴合原小说的立绘。

比如漂亮校花刘诗雨,比如女总裁季嫣然,包括叶碧婷,作者对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是很认真选取立绘,而我也是因为作者的游戏才开始阅读了原小说,相对来说,原小说的在剧情方面,有些地方关于主角外挂开得比较大,也难怪作者后期要自己写了。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男主比较欠抽吧,为什么总是没事找事,这点我根据作者设定和原小说来回答一下。

男主本来是孤儿,可能性格从小有些孤僻,再加上后期得到继承古武者的力量,总是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可能也和原小说的走向有关,再加上男主是个重义的人,同时更重情,参考那么多的桃花,大体上谁动我女人,我就让谁不好过,再加上各路配角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身份,看不起男主的出身,更激发了男主内心想反抗的感觉,所以男主会做一些让人看起来比较欠抽的事情,实际上还是叛逆的心里。

而且大家还注意一点,游戏里男主还是个大学生,目前还没有大学毕业呢,虽然已经有了很多钱,但实际上还没拿到大学毕业证,还是比较年轻,属于青春叛逆期,基本上这就是我的理解,期待后期作者的剧情,加油,玩了这段时间的感想。

叶嘉莹观后感4篇


或许你需要"叶嘉莹观后感"这样的内容。人生每个时期观看的影视作品各不相同,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观看电影,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时不能脱离原片,只说自己的感想。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叶嘉莹观后感 篇1

考中进士的李商隐受到当时另外一位高官王茂元的赏识,并招纳李商隐做了自己的女婿。李商隐不但个性耿直,为人也极其单纯,他没有过多考虑当时的朝政,就与王茂元的女儿成婚了。事实上,当时的唐朝正处于激烈的朋党之争时期。李商隐之前的恩师令狐楚属于牛僧儒的牛党,而自己的岳父王茂元却属于李德裕的李党。李商隐夹在两党之中,十分痛苦。朝堂上下一致认为李商隐对令狐家是恩将仇报,人品低下。

当时令狐楚虽然去世,但他的儿子令狐绹已经位居宰相的高位。李商隐曾恳求令狐绹谅解自己的苦衷,并希望他能帮助提携自己,但都遭到令狐绹的果断拒绝。为此,李商隐还写过一首诗,叫《九日》:“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他怀念恩师令狐楚,回想起当年与恩师在朗朗秋日的白菊边惬意饮酒的情景,不禁悲从中来。那过去的一段恩情无人再记得,自己也无处再去诉说。于是,他又说:“十年泉下无人问,九日樽前有所思”。恩师离世已经十年,回想起这十年的遭遇:被人轻慢,被人冷落,被人排挤,就忍不住心酸落泪。如果恩师还在,自己也许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李商隐虽然壮志难酬,常年奔波辗转于各幕府中工作,但与妻子的感情深厚,这多少给自己孤独悲苦的心带来些许的安慰。然而,与妻子聚少离多的李商隐,万万没想到,妻子居然生病早逝,这给李商隐又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妻子死后,当他再回到岳父王茂元家中时,曾做过一首《正月崇让宅》的诗,中间两句十分精妙:“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他看到蝙蝠在岳父家的帘子上飞过,老鼠在床边走过时,也引起了李商隐的惊心。李商隐的这两句诗里正把那种黑暗、隐曲的感觉表现了出来。他长期在党争之中处于夹缝里边,牛党的人鄙弃他,李党的人也鄙弃他,因此他一生不得志,只能生活在哀怨之中。

带着对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叹,带着对曾经美好追求的怀念,一代才子李商隐46岁便凄然辞世了。

叶嘉莹观后感 篇2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 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叶嘉莹觉得,吟诵是“复活”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

当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叶嘉莹说自己“好为人师”,因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诗词里的好处告诉别人。

她阅读涉猎广泛。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心理学的,经典的、畅销的,她都看。

受聘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间,叶嘉莹几乎每天开车经过西南海边大道。大道右边是高高的森林,左边是住宅区,越过住宅区,是广阔无边的太平洋。退休之后,只要从中国讲学回来,她仍每天风雨无阻地在这条路上往返,去亚洲图书馆看书、研究、撰写新的论著。除了午饭时分到休息室吃自带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图书馆关门才离开。

她在海外查着英文字典教书,英文提高了,就去听西方人的课,借西方文学理论的书。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中有的说法与中国传统诗论有暗合之处。

叶嘉莹指出:中国传统文论, 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论来补足和扩展。

她讲心与物相感的关系,是中国传统诗词的“比兴”,是西方现象学所说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她讲秦观填词的用字和内心的敏锐时,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观点——不管小说的内容有多少不同,他总能在不同故事、情节和风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她因此解释用词源于“真正心灵情感的本质”。

谈到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句“懒起画蛾眉”,她讲杜荀鹤和杜甫的诗,也用西方学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蛾眉”就是联想轴上的一个语码。因为“照镜画眉来做托喻,在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一个传统。可以唤起我们的联想。你一看蛾眉,就能想到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隐《无题》里的‘长眉已能画’。”

近些年,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本科时读英文专业,然后去国外学西方理论。回国后,将这些理论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她觉得这不可取,必须先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理论是荃,目的在鱼。”

她创造了一个名词“弱德之美”,诠释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的本质性。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很多人在她身上也看到了“弱德之美”。

“我是一个生来就属于所谓‘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她说,“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起,她开始在南开招收研究生。

她不喜欢麻烦别人。回国教书后,她在南开大学校园内独自居住,不请保姆。一次起夜,她在卫生间滑倒,摔断了锁骨,怕影响秘书休息,她在地上躺了4个多小时,天亮才拨对方电话。

为了节省做饭的时间,她让秘书可延涛买好速冻水饺,最多一次买了10斤。可延涛说,叶先生对学问的要求很严谨,但对生活的要求很低,特别是不愿意在吃饭穿衣这样的琐事上浪费时间。她的衣服好多都是二三十年前买的,很旧的衣服,她也从不舍得扔掉。有的破了洞,叶嘉莹就自己拿针线把破处缝好。

沈祎记得,到叶先生家里拍摄时,她捧着饭碗大口吃饺子,但从没有衣着随意、不打扮不收拾的片刻。

一生里,她最看重“教师”的身份。直到91岁时,她还在家中给学生上课。她要求学生读文献原文,多背诵。对于不认真的学生,她会严厉地批评,语气近乎呵斥。但学生如果刻苦认真,即使谈诗谈得笨拙可笑,她也宽容。

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学生钟锦曾回忆,有一次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一个年纪挺大的师兄说得完全不对路,旁人都听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认真投入。一看叶嘉莹,她用书把脸挡着,躲在后边悄悄地笑。

只要血压平稳,学生和朋友们传来的邮件她会在晚饭后逐一回复。哪怕是收到群发的风光图片,她也会一个手指敲打键盘,认真地回复“收到,谢谢”。

热爱古典诗词的陌生学生写信或邮件给她,也能收到她的回应。

从物理系转读古代文学的学生考研失利,写邮件给叶嘉莹。叶嘉莹用家里座机打电话给他,鼓励他不要灰心。还有的学生没奢望过回复,信里没有留联系方式,她便托秘书顺着信件里的信息找到对方。

外出讲座,她每次仍站着讲两三个小时,有学生发现,叶先生腿都肿了。

为了让她有更好的讲课、开会、研究的场所,一位海外学生提议修建一所学舍,就像古代的书院一样。世界各地的学生开始响应。

“他们每个人都出资不菲。”陈洪回忆迦陵学舍的筹建,“若干学生听说了就来了,有学生说所有家具都是我的,有的说所有电器我都负责了。他们都是十几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听了叶先生的课。”

,迦陵学舍落成。叶嘉莹在海外讲课的录音、录像以及研究资料装在150个纸箱分批运回国,大小不一的旧行李箱上贴着注明“资料”的纸条。

这座中式四合院,东邻南开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西面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故居宁园。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大部分场景在此拍摄。看过这部纪录片,戴锦华直言,我们面对叶先生的诗和她本人会“失语”,“所有的语言都显得丑陋”。

有观众想到了叶嘉莹在台北写的一首诗,最后两句“千年沧海遗珠泪,未许人笺锦瑟诗”。叶嘉莹认为,李商隐诗歌凄美,不必因为没人作出笺注引以为憾,而是根本无法笺注,因为诗中幽隐难言又深广如海的寂寞,远非笺注所能为力。“叶先生为文、为人里幽隐难言又深广如海的寂寞,也是我们所难用语言表达的。”

“捧起一把水来,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离你很近但又离你很远。我觉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种‘距离’,在你的想象之间,可望而不可及。”叶嘉莹这样解释“掬水月在手”。

一名学生体会过这种美。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叶嘉莹站在台上讲课,他站在距离叶先生十几米的地方静静听着。“她讲的每句话你都能听懂,词里的美也能领略到,可就是觉得离叶先生那么遥远。”

有人形容这种感觉,“月光很近,但月亮很远。”

但叶嘉莹只谦虚地说,我只是水中之月。

叶先生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

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来台。在白色恐怖之下,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几年后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动辄暴怒。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一句,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6年3月24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

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一年后,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她决定定居南开。

对叶嘉莹而言,更沉重的打击在52岁那年到来。她曾对大女儿说早点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帮你带。这是她对自己晚年的另一种设想。

1976年3月,52岁的叶嘉莹在美国东部参加亚洲学会。她收到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立即飞往多伦多。回到温哥华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接连数十天闭门不出。

她在《哭女诗十首》里,写“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为”,“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参加完葬礼,她回来学校工作。见到同事朋友学生,最多眼圈一红,就低头走过去了。“她的丧女之痛,似乎都用学问和诗词抚平了。”叶嘉莹的朋友刘秉松回忆。

导演组问她,这种抚平,是因为叶嘉莹不敏感吗?

“我觉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对诗词中那些幽微的情感体会得那么透彻,怎么会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诗词救了她。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在刘秉松看来,“人生最难就是把自己退到一个位置,用相同的态度去接受一切去轻而化之。”

女儿的离世几乎彻底改变了叶嘉莹的后半生,家庭已经不再是她所谓的牵绊了。

“她觉得上帝听到了她的心愿,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务,所以带走了她的女儿。”《掬水月在手》副导演沈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她要这样去说服自己或这样去相信自己接下来的使命,其实是以他的亲人的离去为代价的。”

诗词帮助她缓解丧失亲人的痛苦,提醒她还有诗词传承的使命。

女儿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国探亲。那时_结束。在火车上,她看到年轻人捧着《唐诗三百首》,高兴得不得了。在长城参观时,买到《天安门诗抄》。

“我当时觉得,中国真的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尽管经历了那么多劫难,还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她觉得“平生学的这点东西”,还可以报效祖国。

1978年,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1979年,叶嘉莹回南开讲学之时,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只是帮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与中国,她都自费坐经济舱,讲课也分文不取。

陈洪坦言,当年叶先生还是有些“囊中羞涩”。自己跟着叶嘉莹去水果摊,3堆橘子价格不同,叶先生一定买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大的阶梯教室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跑来听这位北美教授的课。她回忆叶先生讲《古诗十九首》,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看到了另外一个智慧的女性师者的美”。戴锦华说,“叶先生是我当时毫不犹豫地选择未来要做教师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动力。”

叶嘉莹写竖排繁体的板书,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因为经常写板书,粉笔灰使她的手指总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总贴有胶布。

一些听过她的课的朋友,常常告诫她,讲得不要太大声,要节省点精力,注意身体。但她一讲起课来,就什么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声闻过情,君子之耻”的古训,叶嘉莹不喜欢过分热闹的铺排。但只要邀请方以弘扬古典诗词传统的重要性劝说,她都答应了。

“虽然我知道国内有不少才学数倍于我的学者和诗人,传承的责任也不一定落在我头上。可是我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种不能自已之情。”她给大学生讲,也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密集的时候,隔一天一讲,每次3小时。

有的课程录像中能看到她轻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语调没有降低或减慢。“如果用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我讲课,就是,‘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她的讲稿被整理出来,有学理工的学生看了一个通宵。

1990年,叶嘉莹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退休。她决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驼庵”是顾随的号,“永言”则从她已故的大女儿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个字。

前几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有记者来采访,叶嘉莹说,我本来也没有要他们公布。本来是我捐了就是捐了,是校友会他们说出去了。

“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是没有兴趣的。”面对记者的追问,她很直接地对着镜头回答。

叶嘉莹观后感 篇3

推荐《美玉生烟:叶嘉莹细讲李商隐》主体部分是是叶嘉莹2013年在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所作李商隐系列讲座的整理稿。B站上有视频,建议去观看。因为视频中,叶先生会唱诗颂诗,会讲解平仄变化的原理,而读书,则会让你进一步体会到诗句本身的魅力。

李商隐的诗总是引用了很多典故,看这些故事完全不像是初高中时教科书的注释,反而像一千零一夜那样,非常有趣。意向、语言、音调杂糅在一起,让诗变成了迷,让诗人也变成了迷。

读完此书,我记不得李商隐更多了,因为他完全被叶先生压住了。我敬爱叶先生,一位96岁的老人,毕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她读了一辈子的诗,每个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她命途多舛,可她依然乐观豁达。她在讲诗的时候常常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时你会发现,是你的阅历阻碍了你对诗词的感悟,你这一生太平庸,让你太麻木,太轻浮,太容易放弃。而你也会发现,你是的语言是这样苍白,没有办法去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最后引援一段叶先生的讲稿“我一辈子教书,现在教了七十年没有停止,我说’天池若有人相待‘,只要有一个人因为我的讲解而真的喜欢了诗,真的能够把诗传承下去,我’何惧扶摇九万风‘,这种九万风的遥远,劳苦我是无所畏惧的,我愿意进我的力量。”。每每读此我总是饱受鼓舞,我辈当自强。

叶嘉莹观后感 篇4

多少年过去了?在风雨中吟啸、在花雨中徐行、在诗词里观照人生,叶嘉莹先生走过来的是一路坎坷,似乎应验了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一句话。先生历尽生活的百难,一生有多少说不出的苦,幸好诗词给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最近先生看完我发表在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一篇写她的长文《欲将修短争天地》后,她便告诉我一个小小的秘密:其实“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体会,过乐观的生活”,是在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刚因车祸去世后,她在悲哀痛苦中挣扎起来时,曾经写下的两句自我勉励的话,只不过因为当时,她觉得不好意思说这样洞观人生的话是她自己的体悟,所以曾经托名说是她老师顾随先生说的,但现在她年事已高,所以她承认了这是她自己的话。如今想来,这两句话不正是先生在中国诗词道路上一路坚毅走来的写照!

“剩得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先生以为“词人是处在弱势的地位,不能够表白,也不能够言说,但是他有一种持守的品德。我处着一个弱者的地位,……在我保持一个弱者的姿态之中,我有我的持守……就是你的品格跟理想,不应该为外界的环境所左右而改变”。所以先生首倡这“弱德之美”,即使自己处在艰难苦痛之中仍旧终身持守。

今年先生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是未上映先轰动,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线售票时,5秒钟全部售罄,后来还得了电影金鸡奖。而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在山河唯美空灵的镜头上,在佐藤聪明《秋兴八首》的配乐中,在先生吟唱诗词柔美的嗓音里,一同经历先生传奇的一生,无不感动不已。

导演陈传兴先生说:“叶先生与诗词的关系,已经深到生命里面,她就像一个水月观音一样,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河,到河的彼岸。”先生曾有两句诗“要见天孙织锦成”和“柔蚕老去丝难尽”,先生把自己比作一条吐丝的蚕,因她从小热爱中国古典诗词,70余年从没有停止过教书,她希望她的学生和所有像她一样热爱古典诗词的年轻人,能够把她所吐的丝织成美丽的云锦,就像顾随先生早年对她的勉励和郑重的托付一样。

在今年庚子初夏,扬州广陵书社印了一部《驼庵迦陵师生酬唱集》,顾名思义,内容就是顾随先生和叶先生的诗词唱和。书是传统的木板手工雕版,用上等贡纸手工印刷,并作经折装,并配以宋锦函套,限量印成红、蓝、黑三色,可谓尽善尽美。这折子先生曾握在手中摩挲良久而不能释,那是文字因缘骨亲,更是他们师生传承永继的见证。

,我想从台北飞天津探望先生,先生在电话里头说:“我实在太忙,一般很少跟人聚首见面,我已经太老了,自己有很多事情要收拾和整理都来不及……”先生这么一说,听来是拒绝我的探访。然我不死心,过了一段时日,又致电先生,不意先生竟答应11月19日早上与我相见,我便在前一天清晨直飞北京,转车天津,航空陆路,抵达先生家已是傍晚五点半了,我这突然提前到达,一下子似乎打乱了先生的生活节奏。

然先生还是和我聊了许久,说起了上回在台北与周梦蝶先生的晤面,谈及痖弦先生曾在电影院外面看到她的往事。在先生为我带来的书一一签名后,我打算离开之际,照顾先生的阿姨突然问先生说炸酱有多煮,要不要留我下来吃炸酱面?

因阿姨这么一问,先生就没有让我这万里而来的客人离开,说:“我实在太忙,我要去准备明天下午的讲稿,今期《中国文化》中有我《要见天孙织锦成》的演讲整理稿,你自己坐着看。待会一起吃饭,没准备,只有简单蔬菜,炸酱面不知道你是否吃得习惯?我吃得简单。”而阿姨一边煮面,一边对我说:“先生只要有演讲,都一直做准备,常常到晩上两三点都不睡觉……”

不久,阿姨端出了两碗面、一大碗炸酱、豆芽、毛豆和菠菜,先生便每样分出半碟给我,然后我们各自舀了炸酱拌面,食不言,我就厚着脸皮静静地陪着先生吃了一顿晚饭。我猜先生平日是不留客人在她家用饭的,这次应算是特例。我现在偶然想起这一件事时,还是觉得非常得意,因为能和先生一起吃饭,此生难得。

何为“弱德之美”

叶嘉莹先生提出的这一概念,出自对词这一文体美学特性和内在意蕴的研究,最早见于其《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一文。基于过往对词体的研究“神韵说”“境界说”等不能秉承主旨,叶嘉莹先生从张惠言“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等论点出发,探寻词作者因内心的“难言之处”于无意之中结合进入了词的创作,敏感地把握住词体以深微幽暗、富于言外之意蕴者为美的美学品质。

叶嘉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来归纳词体的这种美感:“这种美感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

叶嘉莹先生发现,在清朝词人朱彝尊《静志居琴趣》《江湖载酒集》等作品中,隐含了一段与其妻妹的不伦恋情。因为这段不为社会所容的爱情,朱彝尊将内心中缠绵郁结的“难言之处”,化生成词作中隐曲的“弱德之美”。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不但“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佳词、《花间集》中男性作者托名女性叙写所表现的“双性心态”,甚至苏东坡、辛稼轩等豪放词人蕴含“幽咽怨断之音”和“沉郁悲凉之慨”的作品,都具有“弱德之美”——究其本质,这些都是在外在环境的强压之下,不得不将“难言之处”以曲笔道出。

也正因此,叶嘉莹先生认为词体的“弱德之美”具有双重意蕴和双重心态。东坡词意蕴的深曲,因其儒家用世之心受挫后遁而为道家之超旷的一种双重的修养;稼轩词意蕴的深曲,因其英雄之志受到外界压抑所形成的一种双重的激荡;朱竹垞词作意蕴的深曲,只是由于爱情的追求在礼教的约束之下所形成的一种既想要冲决网罗却又不得不驯服于礼教的挣扎与矛盾。

朱彝尊收入《江湖载酒集》的一首小词《桂殿秋》,言尽朱词“弱德之美”:“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竹垞《桂殿秋》一词深受后世词评家激赏,甚至被况周颐评为清词压卷之作。江弱水《十三行小字中央:朱彝尊的风怀诗案》一文对朱彝尊与其妻妹缠绵悱恻的爱情作了福尔摩斯探案般的考据。

同为具有“弱德之美”的作品,但在叶嘉莹先生眼中,风骨高下立判:东坡词可以称为“弱德之美”中的达士,稼轩词可以称为“弱德之美”中的豪杰,竹垞词才真可称为“弱德之美”中一个真正的弱者。

叶嘉莹先生甚至认为,在古典诗歌行列中,陶渊明和李商隐也含有“难言之处”和“弱德之美”。陶渊明“不以五斗米折腰”,退隐归园田居。李商隐身陷晚唐牛李党争,以隐忍态度承受痛苦。陶渊明、李商隐的诗歌各有其“难言之处”,以曲笔委婉道出,同属“弱德之美”。

九月十日教师节,南开大学举办《掬水月在手》影片首映式。叶嘉莹先生是国际儒联荣誉顾问,我衔命陪同王念宁副会长专程赴南开致贺,有幸在南开礼堂聆听九十六岁高龄的迦陵先生与白岩松共话诗意人生。迦陵先生坐在轮椅上娓娓道来,鬓发皤然,声如洪钟,风华绝代。

首先,“弱德之美”是一个词体美学的概念。叶嘉莹先生将此种美感定义为:“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状态的一种美”。词体美学的“弱德之美”,是一种敬畏、节制、内敛、隐忍的美感,是“感情上那种承受”,是“在承受的压抑之中自己的坚持”。

再者,“弱德之美”不仅是词体美学的意蕴,更有人格风骨的美感,是一种在承受压力时坚持理想、坚韧不拔、外圆内方、一以贯之的美,是代表儒家至大气象的美。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弱德是我们儒家的传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我在承受压抑之时坚持我的理想、我的持守,坚持而不改变。”

进而,追问“弱德之美”因何而生?乃是因为词人追求理想境界而受挫不得,曲笔叙说“难言之处”。面对压力,词人可以保持沉默,但却选择了用折笔言之——苏轼、辛弃疾、朱彝尊莫不如是,那是因为他们皆受内心生发的理想情怀、美好情感所驱使。从这个意义而言,“弱德之美”追求的是天池、蓬山、瑶台这样的诗意胜境,是陈寅恪先生笔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

研读《迦陵诗词稿》,我发现叶先生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五种意象:荷花、柔蚕、蓝鲸、鲲鹏、妙音鸟,皆能体现“弱德之美”的意蕴。

叶嘉莹先生是在农历六月出生的,六月又称为荷月,叶先生的小名就叫小荷。也正因此,荷花在迦陵诗词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叶先生十六岁时初学作诗,就写了一首《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自此,荷花的意象伴随叶先生的诗词人生。“花开莲现莲落成,莲月新荷是小名”“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柔蚕的意象出现在两首迦陵诗词当中。二〇〇〇年,叶先生作《鹧鸪天》一阕:“似水年光去不停,长河如听逝波声。梧桐已分经霜死,幺凤谁传浴火生。花谢后,月偏明,夜凉深处露华凝。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二〇〇七年,叶先生用此阕词韵作七言绝句:“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从“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到“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相隔七年光景,迦陵诗词同样的意象,风格一变,由戚婉到豪健,由忧思惆怅到雄心万丈,仿佛杜甫笔下“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迦陵心态可见一斑。

二〇〇〇年,叶先生读到美国作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作《鲸背月色》(The Moon by Whale Light),说远古时期海洋未被污染以前,蓝鲸可以隔洋传语,受此意象感发,创作一阕《鹧鸪天》:“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 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时隔十七年后,叶先生又受此意象感发,创作绝句:“来日难知更几多,剩将余力付吟哦。遥天如有蓝鲸在,好送余音入远波。”

鲲鹏是《庄子·逍遥游》中出现的意象。叶先生年少时即熟读《庄子》,生平所作第一首诗作《秋蝶》,就有“三秋一觉庄生梦”之语。鲲鹏的意象在迦陵诗词中多有显现:“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

叶先生少年时从伯父习诗词,始知清代词人陈维崧别号“迦陵”、郭麐别号“频迦”,迦陵与频迦合起来,迦陵频迦就是一种鸟的名字。后来叶先生在辅仁大学从顾随先生学诗,选择与“嘉莹”发音相似的“迦陵”作为别号。迦陵频迦是佛经中描绘的一种栖息在雪山或极乐净土的人首鸟身的神鸟,向人间传递美妙声音,又被称为妙音鸟,在梵文中称为Kalavinka。迦陵频迦经常作为乐舞的形象,出现在各种讲经说法盛会上。在敦煌莫高窟的多幅唐代壁画上,在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柱头斗拱上,在正定隆兴寺大悲阁观音基座上,甚至在法门寺地宫金银器和日本正仓院漆器上,都能看到迦陵频迦的婀娜身姿。妙音鸟的意象在迦陵诗词稿中也出现了两处:“妙音声鸟号迦陵,惭愧平生负此称。偶往佛庐话陶令,但尊德性未依僧。”“迦陵从此得所栖,读书讲学两相宜。学舍主人心感激,喜题短歌乐无极。”

荷花、柔蚕、蓝鲸、鲲鹏、妙音鸟,是迦陵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五种意象。柔蚕虽然纤小,但却是坚韧不拔、九死不悔的精魂。小荷与妙音鸟,一为先生乳名,一为先生别号,此二者身形小巧,甚至不失柔弱,却亭亭玉立、卓尔不群。蓝鲸与鲲鹏,身形不复娇弱,但却遗世高蹈,雍容华瞻,是天国人间美妙高洁的象征。此五种意象在某种意义上皆为迦陵自况,具有不折不扣的“弱德之美”。

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4月,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荣获最美教师称号,月,入选感动中国20人物候选人,9月,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这满目的荣誉和成就,象征着的是叶嘉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成长,然而这成长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荆棘满丛,充满痛苦的,每次生活刚开始出现一点阳光,立马又是一阵狂风暴雨,把所有的希望都一扫而空。

1924年, 叶嘉莹出生在一格充满诗书气息的大家庭里,给一个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尤其是她的伯父,伯父因为痛失了女儿,叶嘉莹的到来给他带了新的生活气息,所以从小就把叶嘉莹当作亲生女儿看待。

叶家是叶赫那拉的后代,和纳兰性德、席慕蓉同宗,或许从根源上就和诗书有着难以割断的渊源,叶家不仅是名门,还是旧学底子深厚的诗书世家。

从叶嘉莹的外曾祖母开始,个个都是诗词爱好者,外曾祖母的晚年还以自己的“仲山”名号自刻了一本诗集,集名《仲山氏吟草》,知书达理的父亲母亲,吟诵成性的伯父,还有善良质朴的姨母,连伯母都拿着《唐诗三百首》用心教她。在这些人的环绕中快乐成长的叶嘉莹,一出生,就被诗情浸染不停。

在众多优秀的人的精心培养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庭院里成长,叶嘉莹的童年可谓是过得充实又美满,因为从小家里人就培养了她的阅读习惯,所以叶嘉莹对诗书的爱从小就被建立起来了,家人都喜欢诗歌,叶嘉莹在这种美好的气氛下成长,渐渐地,诗发出来的光也照进了叶嘉莹的心。

因为年幼,对很多人和事没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叶嘉莹的诗是从她家的大庭院中的景物中得来的,她家的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子的匾额,写着“进士第”三个大字,由此可见,叶家是一个家底深厚的大户人家,既是大户人家,又是书香世家,庭院里的美自然能够充斥叶嘉莹的整个童年了。

等到叶嘉莹从家庭教育中脱离出来,进入了正式教育时,她已经是一个满腹诗书的大才女了,在中学的学校了也是人群中的焦点,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属于学霸级人物,高中结束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铺仁大学国文系,从此一生便和国文成为了一体。

1941年秋天,叶嘉莹怀着梦想进入了她的象牙塔,在辅仁大学,是叶嘉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人生总是在喜从天降时祸也不请自来,1941年9月,十七岁的叶嘉莹正沉浸在大学开学季的欢喜里,同时,也迎来了她人生当中第一个厄运——母亲的去世。

母亲的去世给叶嘉莹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打击,17岁的她,已经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已经对万事万物都有了深深的情感,她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孩子,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所以母亲的离去对她来说,无疑上天给了她一颗甜枣,又打了她狠狠地一巴掌,同时也断了她一条路。为了祭奠母亲,她写下了八首哭母诗,这段痛苦的日子是诗陪她一步一步走了出来。

此后,叶嘉莹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北京家中她是长姐,还要照顾两个弟弟,她一下子长大了,懂得了责任是什么,彼时沦陷区物质条件艰苦,度日很是艰难,但幸运的是,她情感并不孤寂,她还拥有贤惠慈祥的伯母,母亲去世后,伯母就担当起为两家人做饭的责任,每当叶嘉莹要帮忙时,伯母总推开她让她去专心读书。

走出母亲去世的阴影后,叶嘉莹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因为才华卓然,容貌清丽,很快就成为了学校里的名角儿,也就是在这期间,她遇见了人生的伯乐顾随老师,1942年秋季,叶嘉莹正值大二,在唐宋诗课程上,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贵人——恩师顾随,顾随既是她的文学教父,又是她的人生导师。

两人成为师生关系后,因为共同的爱好,对诗书的追求,使得两个人成为了高山流水之情,顾随的授课方式飘逸自然,从不刻板,因为对诗词有着很深得研究,所以很多东西信手拈来,叶嘉莹成为了顾随的小迷妹,顾随也非常欣赏这个极具天赋的姑娘,所以经常一起讨论诗词,一起做文学研究,这段日子是叶嘉莹最充实最快乐的日子。

《确定地可能》观后感


《确定地可能》观后感

看此片之前听到的评论都是一片赞誉之声,相对很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的我自然以较高期待的心情开始看这部温馨爱情小品。看完后,果然有一股很愉悦的感觉从内心流出。爱情喜剧片历来是广受大家欢迎的片种,特别是对于众多花季少男少女们,有着很强的杀伤力。将着眼点放在主角已婚或再婚等料点的温情喜剧也是老少皆宜的佳品,而此片正是这样一部水准上佳的温馨小品。

Will是一个婚姻遭遇红灯,已收到老婆寄来的离婚协议书的普通男子,在那个可以接女儿一起生活一天的周二,他的心情随着舒缓的音乐而慢慢平静。故事因Will的小女儿Maya在学校上完性教育课后的一系列问题开始,Maya试图搞清楚父母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她想提醒父亲挽回这即将破碎的家庭。而 Will则在Maya不厌其烦的追问下回忆起了过去许久的感情经历。三个不同类型的女人开始一次映入我们的眼帘。此时,本片更像一部爱情的悬疑剧。在欣赏着Will和Maya幽默风趣的对话之中,我们开始慢慢的了解Will,了解他的感情经历和内心最深处的爱情之火到底为谁在燃烧。

三个女主角风格迥异。Emily是温柔娴淑型;Summer则奔放性感;April最甜美可人。在与三人的关系和经历描述中穿插着Maya猜测谁是自己生母的悬疑线索,给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抹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让人感觉新颖。而在结果揭晓之后仍然有转折出现,虽最终结局是众人皆知的happying,可给人感觉还是不落俗套。而故事中穿插着Will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总统竞选的素材则更加充实了单调的爱情线路。影片整体风格轻松温馨,让看的人犹如在饮一杯香气四溢的香茶。影片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美国。比如Maya学校开设的性教育课。在我们还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略去生理知识一章节的时候,美国的学生们在小学就可以了解人的生理知识。在此我们不去探讨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仅做感慨而已。

寻找真爱一直是爱情片最终极的主题,此片同样如此。本是俗套、毫无悬念的爱情故事在出色的剧本组织和适当的演员表演之下有了超凡脱俗的表现。并不是演员的演技有多出色,而是整体看来片中一男三女加阳光小美女的角色特质和演员气质的结合相当完美。也许,看完之后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经历而对号入座。也许,你的生命中也出现过几个截然不同的主角,也许你也曾迷茫过,也许,你不确定哪一个是你的那杯茶。Maya说,April就像是故事中永远是朋友的那个。可最终,永远的真爱在她那里找到了。爱情不是童话,真爱其实也是只要你相信便依然存在的东西。有时候真爱就在身边,也许就是那个被忽略的人,那份被忽略的感情


风和日丽观后感


风和日丽观后感

《风和日丽》的剧情始终让观众感到纠结,这是人情合乎逻辑的感觉。

在这场命运与情感的角逐中,伍忠民、米艳艳等等“全部”草根阶层被完全淘汰出局,成为时代变迁中的失败者。以英雄“将军”和杨小翼为代表的高贵血统则获得了惨胜,让人吁嘘不已。

当然,演员的表演都是出色的。不幸的是所有有血有肉的情感都被设计成陪衬,尽管饶得文得到了一个不真实安慰奖。

主题歌《记忆》旋律很优美,每到让人心痛的时刻就凄婉的唱响。

刘世军演的真不错,他又一次用自行车带着杨小翼和米艳艳,那一段很美。多年过去,镜头在时空中切换,但是一切都过于残酷了。“将军”在杨沪死之前去探望她,也让人感到多少有一点虚,饶得文继续作他可怜的陪衬,但是有着浪漫情怀的观众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

有人认为剧终是开放式的结局,其实不是,并没有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小翼去非洲一年后,就与刘军大团圆了。饱受委曲的米艳艳被无情的忽略了,编导隐晦地付与她们一些草根的劣根性,使这落败成为合理.然而,真情在高贵面前真得是那么渺小吗?

欣赏这样一部情感史诗,让人心情一直沉重.

主题曲《记忆》

天空无声无息

我看不见你

风吹过的记忆

点点滴滴梦里

醒来的心未曾平息

时间的眼泪一滴

落下竟如此美丽

忧伤了岁月的呼吸

化解了凝结的回忆

用一生寻找自己

心底那宁静的痕迹

触摸你目光的日子里

温暖不只是记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嘉丽妹儿》观后感——在地化的经典改编》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嘉丽妹妹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