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应许之地观后感 > 地图 > 应许之地观后感

应许之地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5-07 来源:互联网

《应许之地》观后感。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应许之地》观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应许之地》观后感

如果不是马特?达蒙主演,这样的一部电影,单凭第一印象基本就会被我忽略。虽然,了解后才知道,主演马特?达蒙也同时是编剧,更原本想作为影片的导演。一直觉得,演员之所以好,并非单单是学会表演那么简单的。用某部影片里周星驰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才最重要。而在我看来,这种修养之高低,在演员传递给观众的过程中,不单单表现为银幕上其对角色的诠释是否出彩,更多的则表现为他的眼光是否独到:他为何选择主演这部电影,为何挑中这个角色,为何在演员这一身份取得成功之后却当起了编剧、导演。所以,在一开始,我常常会因为某个演员辞演某个非其主演不可的角色而疑惑不解,会因为某个演员转入幕后而惋惜,但渐渐的,终于开始明白这些抉择其实都体现着这些演员独到的眼光。

继《谍影重重》三部曲之后,马特?达蒙也主演过几部作品,但印象深刻的却莫过于其辞演《谍影重重4》,说来好笑,但我依旧相信一个好的演员,总会有好的作品呈现出来。在一个浮夸的时代,制作一部大电影然后横扫票房、娱乐大众,并非一件难事;但要杜绝浮躁地用一部小电影,做到全心全意地讲一个能够打动观众、引发思考故事,真的很困难。而困难很大部分在于,浮夸的观众往往忽略小电影,因此其作者往往被逼着往前者转型,这最终是让电影和影迷两败俱伤的事情。至今为止,有希望的解决之道似乎是,有影响力的电影人或者导演、或者演员,以其独到的眼光去参与制作多一些小电影,然后带动起观众对于这些小作品的关注,从而让电影不至于在商业与娱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回归主题,个人觉得马特?达蒙编剧并主演的这部《应许之地》可以称得上是名人小作品的典型。

影片《应许之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一个贫穷的小镇,主人公作为天然气公司的推销员,前往该处与小镇的居民们谈判,劝说他们同意租让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供天然气公司在该处安置钻井、开采天然气,而居民们则不仅获得土地出让金,更能在天然气开采成功后获得分红,告别农民身份成为富翁的梦想指日可待。这对于世代坚守在那块土地上的农民们而言,确实是巨大的诱惑,因为这意味着不但自己可以告别贫穷,不再依赖领取政府救济金度日,自己的儿女也将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改变其命运。

就在主人公认为一切尽在掌控、并将速战速决时,一位镇上的老教师对天然气开采是否如宣传所说的如此完美提出质疑,其高学历背景及所引用的权威数据让一大批小镇居民也对天然气公司的做法产生疑问。正当主人公陷入困境,却屋漏偏逢连夜雨,小镇来了一位环保主义者,声称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天然气开采会对该处的水源造成污染,并最终导致植被破坏、牲畜死亡。(观后感 )一切的一切,不断将主人公逼向失败的边缘。但其却仍坚信虽然天然气的开采技术并非完美,但农民们出让土地则绝对是正确的选择,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工作是在为当地贫困的人们开辟致富的道路。因此,虽然面临一次次挫折,主人公仍未放弃消除居民们的疑虑,并尝试各种方式以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I am not a bad guy! 影片中主人公数次重复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山穷水尽之后往往柳暗花明,正当主人公陷入困境找不到出路时,公司寄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提供了那个环保主义者造假的证据,证据显示其使用的照片压根与其宣传中提到的地址不符,而环保主义者所陈述的整个天然气开采污染水源之事件根本是子虚乌有。一切似乎豁然开朗,他只要向居民们出示这一证据,就能轻而易举揭下环保主义者的假面具,而终于发现自己被欺骗的居民们纷纷同意签订土地出让协议也无疑在意料之中。

故事到这里似乎已显露出结局,但其实不然。影片想探讨的主题,从这里开始才逐渐展开,而我想正是接下去的故事中所出现的出人意料的逆转及其在那种境况下人们所作出的各种抉择,才是马特?达蒙何以钟情于《应许之地》的原因。

正当被戳穿假面具的环保主义者就将黯然离场时,主人公在与其对话当中,却发现对方对自己所在的天然气公司的情况了如指掌,而最终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是天然气公司的成员。于是,整个故事方才明了。主人公终于意识到,自己和所谓的环保主义者其实都是天然气公司的棋子而已,这一开始就是个骗局,公司安排其作为推销员登场,当发现居民们因为老教师的质疑而出现顾虑时,一个最终将被揭穿虚假面具的环保人士登场,其与推销员的针锋相对只为分散居民们的注意力,等到谎言被揭穿,一切真相似乎水落石出,居民们早忘记了当初的顾虑重重,从而一致同意与天然气公司签订协议。

《应许之地》的结尾,当主人公发现了公司所设下的这一骗局,虽然最终的结果将是作为推销员的自己在这个小镇顺利地完成公司给予的任务,他思考再三后还是决定在揭穿环保人士真面目同时让居民们知道整件事情的真相,从而让真正的决定权交给小镇居民。主人公虽然因此而遭公司解雇,但其坚持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因为他始终觉得I am not a bad guy ,而好人就是应该做出那样的抉择,哪怕因此而丢掉饭碗。是的,倘若工作违背了你的本心,那就去工作!

相比之下,全程与主人公一同奋战的同事,即便终于知道整件事情的真相,她依旧觉得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作为工作,你完成了业绩即可,何必多此一举将真相告知公众。而这,我想是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

其实,除却故事主人公及其同事对故事真相所呈现出的不同反应之外,影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出让土地与坚守土地的抉择面前都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行动,这就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丰富与真实。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虽然主人公丢掉了工作,但小镇居民最终是否投票决定允许天然气公司的进驻不得而知。但这是否本身并不重要,不是吗?重要的是人们做出的选择是基于对真相完全明了的前提之下。

写到这里,我突然又觉得整个故事越发地像一个童话了,因为按我们这片土地上的逻辑,让人们在完全明了真相的前提下做出抉择这么单纯的情况只能出现在童话里。可就算现实与童话之间的距离再遥远,都不应当成为阻碍我们向往童话王国的理由,不是吗?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禁锢之地》观后感500字



《禁锢之地》观后感


求生欲是个很悬的东西,很多电影因为人们强烈的求生欲而成为世界上伟大的影片,最知名的,比如《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名单》《飞越疯人院》《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

《禁锢之地》也是一部求生欲爆棚的影片,主人公吴若昕(王真儿 饰)作为一场火灾的幸存者,有着被囚禁在精神病院的经历,更担负着一场凶手案嫌疑人的罪名,如何在火灾中脱身?又如何在钢铁密室,电锯手术刀,捆绑与血浆淋漓的环境中自保生存,以及最终能否洗脱嫌疑,都在考验着一个女性的抗压能力。

但影片更能翻过求生欲去看背后构建的庞大阴谋,这是一场人性与人性的斗争,也是黑暗对抗黑暗的战役,如论从故事布局,到角色诠释,再到谜底反转,一环扣一环的智商角力和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沉浸,都让这部国产犯罪悬疑片有着不一样的观感。

首先是对身体以及精神边界的探索,被铁链束缚的大腿,被勒闭的嘴巴,被电锯割裂的肢体,血浆喷涌的自虐,抑或与骷髅共舞,这些极其震撼视觉与心理的情节设计,确实走向了同类题材影片的深处,更为用力的去挖掘人类潜藏的恐惧。

将环境推到极致之后,则是要全面欣赏演员的表演了,王真儿和T-bag给这部影片带来了最为激烈的碰撞,也因为两人的演技,让故事更有身临其境之感,那种封闭环境下,人的绝望与凄厉,无不让禁锢之地带上被诅咒的罪恶,却又堂而皇之的挑战每个人承受的底线。

一个时刻沉浸在无边恐惧之中,要崩溃,要歇斯底里,要封闭,要迷离,要癫狂,一个则享受制造恐惧,要信步闲庭,要满脸微笑却恶意满满,要绅士的举起手术刀这种强烈的对比,情绪愈紧张愈让观众颤栗,人物愈放松愈让故事显得狰狞,确实很挑战观影习惯。

不同人的求生欲会造就不同的故事世界,而这一次,是一个女性的求生欲所产生的奇迹,随着谜底慢慢浮出水面,故事最后的反转,也让人看到这个世界荒诞的残忍,《禁锢之地》或许并不伟大,但它却可以如此直接的探讨恐惧,探讨恶,探讨人对人、人对这个世界最深不见底的侵犯,真的是可以用震撼二字去评价的。

有时候,人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就是这么血淋淋的。

《寂静之地》观后感200字


《寂静之地》观后感

外来物种的侵袭是人类一直会遇到的危机,哥伦布发展新大陆,对于印第安人来说也相当于是外来物种侵袭,英国的库克船长发现澳洲,库克船长也相当于是外来物种,带来的都是毁灭性地灾难。
外星生命都会有些一些特异功能,比如说这个怪物耳朵非常好,而且特别讨厌声音,攻击力也远超人类。所以人类跟他打架那是徒劳,但人类的智慧发明的东西倒是可以跟他一试高下,比如感应器、音响还有枪。智慧还是可以跟外来物种作一定的抗衡的。
父亲是伟大的角色,在孩子眼里父亲是天,电影里的父亲为一家人提供安全服务,照顾着一家人,为老婆生小孩提供地下室方案,深夜出去寻找两个小孩,为了救两个小孩故意发出声音吸引怪物的注意,牺牲了自我。父亲看起来很强大,但遇到更强大的对手时可能也会很渺小,但是精神力量是伟大的。

《禁锢之地》观后感1000字


《禁锢之地》观后感:没有公平的世界,不过是更大的囚笼
文/芳菲小猪

这两天有个热搜,叫做让学生证明自己是自然卷,其实这是个挺难的事儿,在一个渣男离子烫,渣女大波浪的时代,谁又能证明自己是天生的卷发呢?不过,比证明是不是自然卷,证明你妈是你妈更难的,恐怕就是让一个人证明自己不是疯子了!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细思恐极,会把人逼疯的事情。当然,也是电影《禁锢之地》整个故事的出发点!

如果有一天,你在大街上走着走着,忽然来了一帮人把你绑了,直接扔进一个暗无天日,到处是猥猥琐琐,目光呆滞病人的疯人院,并且告诉你,你被确诊为疯子,强迫你必须按时吃药,不然就会惨遭毒打甚至电击就是没疯,恐怕在这种环境下也已经被吓疯了。哪还会证明自己没疯呢?你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把自己伪装成疯子,然后伺机逃跑吧电影里,曾出演《上海女子图鉴》的王真儿所扮演的若昕也是这样想的。

但她更没想到的是,等她借着一场意外逃出生天,等着她的竟然是冰冷的手铐,才脱离苦海,又再入铁牢。稀里糊涂的她又成了杀人凶手。天底下哪有比这还倒霉的倒霉蛋?幸好她的经历被一个资深记者嗅到了成为爆炸性新闻的潜力,于是一场舆论与法律的掰手腕大赛再度上演,那么,若昕到底是有罪还是无罪?舆论又能否左右法律的判决呢?那就要精明的你,自己到电影里取寻找答案啦,9月6日,这部电影即将登陆全国院线,届时真相也将揭晓。

而我要说的是,这部电影与以往的国产犯罪题材相比,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电影在悬疑氛围的营造上,有着独到之处,电影感是极强的!其实这很好理解,在一个疯人院晦暗的幽闭空间,内心充满了惊恐的女孩一心出逃,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紧迫感喷薄而出。再加上新闻调查的步步深入,让线索一一浮出水面,也营造出了不错的时空交错感。关键是,真相似乎总在你眼前一晃而过,而你却抓不着,所以代入感也很强。你会情不自禁的跟着记者的脚步取探求真相

有意思的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还看到了一副熟悉的面孔,在电影里扮演院长的,竟然是美剧《越狱》中的超级反派T-bag罗伯特克耐普。他阴郁的气质,可以说是与这家背景盘根错节,看似牢不可破的疯人院不谋而合,而他的参演,也为这部电影的品质又加上了一道保险。

除了优秀的演员加盟,电影的氛围营造出彩,其实《禁锢之地》这部电影的内核更加耐人寻味。我们不妨想一下,一个青春少女当街被当成疯子抓走,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时候,不应该忧心忡忡么?这就好像最近的新闻联播里发生的事件一样,电影里的法制成了某些人自己手中的工具,变成了可以随意操控的私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何尝不就是一个更大的牢笼?

没有法制也没有公义的地方,与牢房无疑。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里疯人院中的那个女人不愿意离开疯人院的原因。在疯人院里,她还有用,但走出去之后,她恐怕只是被人嘲讽的疯子。因为舆论并不是都能照顾弱者的感受,舆论也是可以被操控甚至抹黑的。也许弱者可以得到怜悯,但并不会改变路人异样的眼光。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经典台词:真正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的囚笼,而是内心矗立的高墙!

就好像《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也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就好像电影中探求的所谓的真相,其实是真正的真相么?什么是真相?真相不过是人们最想要看到的东西人们不会相信真相,人们只相信他们希望看到的那个真相和所希望看到的那个真凶!而舆论做的,就是把人们希望的真凶塑造成真凶,而真正的真凶,却还逍遥法外

普通人为什么会变成凶手?因为他们已经不相信可以在法律层面得到救赎,因为他们已经在心中竖起了壁垒,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筑起了高墙,再也看不到高墙之外哪怕一点点的阳光。所以,这部电影虽然看似格局不大,却对社会与人性,都具有着双重的警示作用公平法制的社会与善良的人性之间,也是互相依存的!

《无主之地》观后感400字


《无主之地》观后感

片中发生在东欧一隅的波黑战争,国人大多已经淡忘,尽管这场欧洲大陆上最近的战争造成了二十余万人死亡,上百万人流离失所,战争带来的后遗症至今隐隐发作塞族和穆、克两族仍心存隔阂,少有往来。
方寸战壕里,一颗无法排除的地雷、两个你死我活的阵营、三个无法脱身的男人,就像一盘僵局死棋。独特的战争视角、跃变的情节发展,让激烈的遭遇战化为滑稽的夺枪游戏,胜者和俘虏的角色来回互换,没有强弱,没有因果,没有对错。这似乎意味着波黑战争的实质,什么铁幕对抗、民族纷争、宗教冲突,不过是各方争夺利益的托词。政客军阀们发表的滔滔宏论,去掉那些政治修饰语,差不多和西基、尼诺争论的是你们的人先烧了我们的村子还是我们的人先烧了你们的村子一样低级幽默。在这被遗忘的角落,谁的手中有枪,谁就是正义的化身,就有威权让对方承认罪行。大国的站台角力,遮掩不住背后的冷眼旁观和挑唆起哄,一如那位极尽推委之能事的维和部队上校。可悲的是,被看客们围观的战争狂徒们,尤自埋头搏命而不觉悟。
战争将人分裂成两具面孔:对自己文明体系内的人讲人性,对敌对文明体系中的人讲兽性。西基把受困于地雷的战友关照得无微不至,对尼诺却屡下毒手。双方在对峙中偶尔释放的善意、无意间发现的睦邻关系,都随着冲突的螺旋式升级演化成仇恨与暴戾,并以同归于尽告终。就如街头顽童一般,结束嘴仗的最好办法就是挥舞拳头。在文明世界的环视下,闹剧竟以这样的原始方式结束,这无疑提醒我们:在人类一只脚已踏上21世纪的门槛时,还有很多人的身体里依然住着一个中世纪的火枪手或铁面骑士。

观《无主之地》有感


观《无主之地》有感

《无主之地》是一部战争讽刺片,是一部幽默机智的黑色喜剧,清新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风格简洁明快,它从一个别致有趣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疯狂而荒谬的本质,它呈现出鲜明的反战立场。说它的角度别致是因为它没有战争电影中常见的枪炮轰鸣、千军万马、鲜血四溅、尸横遍野的场面,但没有人会不承认它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它只需要一小群人就把战争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起巨大的打杀场景更能触动人的精神深处。

四面楚歌、风声鹤唳、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短兵相接当然有视觉冲击力,但这种镜头看多了也没意思了,不是人多的战争就好看,就能反映战争的本质。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的死亡却是悲剧。"《无主之地》就是"以少胜多",它把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两个民族、国家的命运浓缩在三个人身上,少数人就把战争的残酷、荒诞表现出来。《无主之地》的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曾经在一篇访谈中说到,他不喜欢拍摄战争,战争从来不是优秀的电影主题,拍电影主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处理主题的方式。

西基的情人曾经是尼诺的同学,如果不是战争,或许他们有可能成为朋友,可是他们有机缘巧合地被丢在同一个战壕,成为敌人,到最后双双死亡。拆弹专家帮塞拉拆除地雷的时候,塞拉把手上倒转的照片慢慢转正时,这是一张塞拉的心上人的照片,就是这个镜头让我觉得塞拉可能是没有获救的,总觉得这个镜头是塞拉走向死亡的铺垫和预告。

在电影中,战争中一个小小的事件引发了世界媒体的注意,媒体在这场拆地雷的事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某国际电视频道的女记者简的帮助,法国蓝盔部队的马钱德军士也不能请来地雷专家,也不会有下面的情节发展。维和部队和记者的关系是对立的,维和部队的虚伪,部分官员对战争不关心、不干涉,媒体对战争报道的无孔不入,使得战场上普通的拆地雷事件向着戏剧化的方向发展,到最后演变为一场荒唐的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的报道中,媒体为了获取消息,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吸引受众,他们真的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采取偷听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电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赋予战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内涵,日益成为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往,新闻媒体可能被禁止向外界发布有关战争的信息,或者只能通过官方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和通过对参与军事行动的军人进行采访获得信息,后来逐渐发展到媒体记者可以被安排到军队中去,与部队同住同行,甚至跟着部队上前线,这样媒体记者就能获得更多现场的信息。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官员由于电视新闻媒体对其活动进行报道,记者威胁将维和部队的"不干涉"行动曝光,官员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对躺在地雷上面的塞拉实施救援,女记者珍妮的说的一句话"能监察数以百万观众的回响将极之有趣",可见,新闻媒体有着广泛的受众群,这也是维和官员所顾忌的。实际上,政府处理和媒体的关系是考量政府自信心、承受能力、透明程度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勇气的一项重要指标。新闻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倾向、议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背后所隐藏的利益关系。

电影中,新闻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想比同行挖取更多的独家新闻,他们忽略了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就如女记者珍妮在采访尼诺时第一个问题就是"炸弹是你放在他身上的吗?"这个问题对尼诺来说是一种羞辱,而尼诺听了这个问题拒绝接受采访也是理所当然的。新闻媒体到底在战争中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在女记者珍妮间接帮助下,塞拉等来了地雷专家,联合国维和部队也采取一定的实际行动,这应该说是媒体的功劳,新闻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很大,他们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当塞拉身下的地雷无法拆除时,媒体却在官员的说服下离开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向世界报道的,可是媒体没有发觉这一新闻点。珍妮的摄影记者在将离开时问她是否真的不用拍战壕,珍妮说了句:"不用,战壕就是战壕,还不是一样?"

这也反映出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官员为了顾及其公共形象而对记者说谎,无可否认官员说的这个谎言的确高超,他说塞拉已经获救了,而他们也将举行记者会交代事件,虽然这只是暂时掩盖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一旦谎言被拆穿了,影响的不仅是政府形象与声望,甚至还危机到社会的稳定。其实,官员也有他们的难处,他们不仅要把信息以适合媒体的有效方式进行发布,更需要应对来自媒体的质问与挑战,但这不能成为他们掩盖事实真相的理由。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信息的透明度和开放程度,提高自身引导媒体报道议程的能力,当然这要把媒体引导到正确的地方,决不是欺骗媒体,虚报事实。《无主之地》表现的新闻媒体形象是好坏参半的,但这些新闻媒体对战争有什么作用呢?他们的介入使得小小的战壕变成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司令部领导、地雷专家、维和部队都招来了,但地雷还是没有拆除、塞拉还是没有获救,战争还在继续,新闻媒体连最后的真相都不知道就离去了。

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出于某些利益关系或许会有偏差,同时也有疏漏,即使是在有大量信息来源和大量信息输出的时代,我们还是能从战争的报道中看出许多疏漏,有一个外国杂志出版商曾经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报道,所有的战争都是一团糟,人们只能希望得到一些零零星星的消息。"有些媒体夸言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事态的发展,不过是商业宣传的滥调,正如战争双方都在标榜"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自己一方"一样。

新闻传播的特性之一就是公开性,要将事实的本源和受众需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公开,以维护受众的知情权。现在战争由于媒体的介入,记者嵌入式的采访、现场直播等手段的出现,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透明、公开,这有利也有不足。有些记者为了挖掘独家新闻,不惜一切代价,有时甚至泄露了军事秘密,带来军事损失。

在所有人都走后,塞拉依然躺在地雷上,他只能和战壕一起沉寂下去,最后消失在黑夜里,塞拉是受苦民众的代表,电影的结局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绝望的。波斯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语言是相同的,西基和尼诺虽然是敌人,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维和部队和记者需要尼诺进行翻译才能与西基和塞拉沟通,他们不只是语言上的不同,最深层的是身份、立场、利益的不同,我觉得这在侧面也反映出维和部队与记者并不能融入到战争的受苦人民中,不能站在战争双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到最后,就只剩下官员领导的一句"无论我们做怎么,也于事无补。"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受苦民众的悲痛。

《无主之地》是一部机智幽默的黑色喜剧,透过这个黑色喜剧,导演揭示了战争的冷酷,同时也嘲弄了民族主义的狭隘,以及国际主义的虚伪脆弱。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媒体、政府之间关系的思考,是一部值得用心感受的战争电影,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优秀电影。

观后感《《应许之地》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应许之地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