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 地图 >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电影寂静之地影评。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电影寂静之地影评,欢迎你的品鉴!

话说这部电影,在初看之时真的是紧张到爆,全电影基本上没有台词,交流全靠眼神和手势。在这样的一个寂静的世界,你会不会发声?虽然电影已经上映很久了,但是看到这部电影,还是会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啊!

寂静之地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灾难中尽力生存几次三番险些团灭的故事。

在片中饰演男主角同时也是这个家庭之中最重要的父亲这一角色的是约翰卡拉辛斯基,他同时也是本片的导演以及编剧。

影片一开始是主角一行来到了镇子上的便利超市搜刮物资,在进行完简单的人物角色交代之后小男孩Beau找到了一个玩具火箭。

这在本片的开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伏笔,在此之后火箭的每一次出现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都是一次命运的转折。

在这里,姐姐Regan和小男孩Beau展开了本片的第一次对话。

Beau笨拙地用手语比划着坐火箭一起逃离这里,姐姐Regan对于小孩子的天真烂漫并无更多关心,而是娴熟地用手语回道:比划得真不错。

由于影片中的角色们都必须保持安静,不能说话,剧组还特地请来了专业的手语老师进行培训以及现场指导。

而且也能够看得出来,姐姐Regan对于手语的使用最为娴熟。因为Regan的扮演者米莉森西蒙斯在现实生活之中确实是一名患有听力障碍的女演员。

在主角一行准备离开的时候,父亲Lee发现了Beau手上拿着的玩具火箭。

他在仔细检查了之后将其中的电池卸了下来放在桌子上,并用手语告诫着小男孩Beau这太危险了!

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到一个男人对于自身至亲的溺爱,哪怕是在危及性命的前提下也不会完全剥夺孩子享受快乐的权力。

等其他人都出门之后,小男孩将桌上的电池拿了回来,在这个时候所有观众都已经明白了即将发生什么事。

当众人赤着脚行进在洒满了白色粉末的道路上时,所有人都在期待、害怕的事情总算发生了他们的背后突然传来了那幼稚的电子枪炮声响彻在整个山林。

寂静的山林仿佛被玩具的声音惊醒了一般,所有的粗壮树木都在逐一摇摆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登场了!

在影片的后面,观众们可以在Lee也就是男主角的工作室里的几个镜头看到他搜集来的怪物的基本资料。

这是一种外星生物,它们突然降临在了地球上。

它们的外貌很像一只巨大的,以血肉堆砌而成的螳螂。

并且多方证实这些怪物并不具备基础的视觉捕捉能力,与之相反的是它们的听力十分敏锐,会粗暴地攻击发出声响的位置。

而且从时间发生一年多后,全世界各处都在沦陷而各国军方都没有动作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怪物对于物理伤害有着极高的抗性。

其实像哥斯拉一样将怪物的产生归咎于人类的污染、战争等等原因或许会让本片更加具有教育理念,但约翰卡拉辛斯基想要表达的东西显然不在这里。

寂静之地中意识的表达像极了社会派推理小说,怪物如何产生的,人类如何奋起反抗,最终又如何一败涂地这些情节都不重要。

约翰卡拉辛斯基真正想表达的反倒是母爱、父爱、亲情、理解、责任这些跟灾难片格格不入的东西。

于是,小小的凯德伍德沃德就在剧组领了盒饭。

这是火箭埋下了伏笔之后的第一次出现,这一次的出现代表着死亡以及崩溃。

之后情节推进到了Lee需要出门获取食物以及淡水,这次外出他选择带上了家中的长子由诺亚尤佩饰演的Marcus。

Marcus显然十分害怕,在这之前父亲还没有让他经历过任何的危险,小戏霸诺亚在用他全身的细胞表现着抗拒。

值得一提的是,诺亚尤佩自2015年以来已经出演了许多的电视剧以及院线电影,年前的奇迹男孩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他。

仅仅半年的时间就可以看到演技的成长,无论是情绪的掩藏和表达还是日渐成熟的台词功底都让人感到十分震惊。

在这里,无论Regan怎么要求想要一同前去,Lee都一再地表示她需要留在家里照顾怀有身孕的母亲。

这一场戏镜头不断地在父亲Lee和长女Regan两个人之间切换,两人背对着背,渐行渐远。

从Marcus和父亲Lee的简短几句交谈中可以让人意识到他们两人显然都对于小男孩Beau的去世心怀芥蒂。

父亲Lee和Regan都想将此怪罪于对方但总会在不应该的时候意识到要背最大的锅的人终究得是自己。

在这里就引申了影片中无论如何都会到来的最大灾难母亲Evelyn即将临产。

而且只要是事先知道片长的观众们都会知道,新生儿的诞生绝不会让自己等得太久。

无论是母亲在分娩中的痛苦还是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都很显然地会发出声响吸引到怪物。

如何不被团灭,是他们一直以来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

Lee和Marcus来到了河流的上游,在瀑布巨大的流水声掩盖下出现了影片第一次真正的对话是用真正的语言,而不是手语。

而另一边,姐姐Regan带着背包落寞地来到了小男孩Beau的墓碑旁。

她从背包里取出那个致Beau于死地的玩具火箭,拔掉了连接着发声装置的电线再安上电池放在墓旁。

然后,她就在这里睡着了。

这里火箭再一次出现,代表的也是追悼和无法释怀。

Lee和Marcus两人并肩往回走,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红色灯光,这是他和妻子先前约定好的临产信号。

Lee安排Marcus去发射火箭,也就是烟花,想要用爆破时巨大的声响来引开怪物们。

自己则带上了猎枪准备去和房子里的怪物决一死战。

Marcus尽管十分害怕,但他还是很顺利地做到了。

他一个人穿过漆黑的苞米地,冲进此起彼伏的怪物嘶吼声中。

他紧闭双唇不发出一丝的声响,不必再有父亲来紧紧捂着他的嘴。

他一头扎进无边恐惧里最终变得勇敢。

孩子顺利出生了,而怪物们也似乎离开了。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儿子和女儿都没有回来。

Marcus在苞米地里被怪物追赶时脑袋撞上了树,不过这也救了他。

昏迷之后非但没有一丝一毫的声响甚至连心跳声也异常地平稳。

而姐姐Regan则是在Beau墓前被烟花爆破声吵醒后发现自己和家人已经被怪物们分隔开来了。

她在苞米地里找到了刚刚醒来正在潜伏的Marcus,两人爬到了谷仓顶上等待着父亲的援救。

另一边妻子Evelyn则对Lee说道,你是他们的父亲,无论如何也要保障他们的安全。

其实这里可以看得出来Evelyn也看得出来Lee和Regan之间心怀芥蒂,但她从来都没有说过什么。

这里再提一下,Evelyn的扮演者艾米莉布朗特在现实生活中和约翰卡拉辛斯基也同样是一对夫妻。

所以他们秀起恩爱来功力确实十分了得,在那种环境下各戴一只耳机跳舞我是做不出来。

谷仓的顶上,Regan和Marcus有了分歧。

Marcus主张等父亲的救援,他们现在在这片谷地最高的地方,而且烤着篝火应该很容易发现。

而Regan则是觉得父亲不会来找他们,一来她和父亲Lee之间本身就有芥蒂,二来这会儿擅自离家差点害死了母亲必定会受到父亲的责怪。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寂静之地》观后感200字


《寂静之地》观后感

外来物种的侵袭是人类一直会遇到的危机,哥伦布发展新大陆,对于印第安人来说也相当于是外来物种侵袭,英国的库克船长发现澳洲,库克船长也相当于是外来物种,带来的都是毁灭性地灾难。
外星生命都会有些一些特异功能,比如说这个怪物耳朵非常好,而且特别讨厌声音,攻击力也远超人类。所以人类跟他打架那是徒劳,但人类的智慧发明的东西倒是可以跟他一试高下,比如感应器、音响还有枪。智慧还是可以跟外来物种作一定的抗衡的。
父亲是伟大的角色,在孩子眼里父亲是天,电影里的父亲为一家人提供安全服务,照顾着一家人,为老婆生小孩提供地下室方案,深夜出去寻找两个小孩,为了救两个小孩故意发出声音吸引怪物的注意,牺牲了自我。父亲看起来很强大,但遇到更强大的对手时可能也会很渺小,但是精神力量是伟大的。

《寂静之地》吓人吗?据说看过电影的人都吓着了


《寂静之地》吓人吗?答案是肯定的,全程用手堵耳朵的小编可以和负责任地告诉你,起码要受惊3次,一开始就知道它是一个恐怖片会增加自己观影时的恐怖感,所以小编告诫大家看完简介或许会更好。

今天,小编受到了一次粗暴的惊吓,非、常、粗、暴。

《寂静之地》,光电影海报就毫不隐讳的告诫你两个字:屏息。

《寂静之地》究竟玩的是什么套路,据说看过电影的人都吓着了

这是部什么电影?

《我是传奇》+《迷雾》+的混合升级版。

剧情一点不复杂。

地球上发生了一个大规模的入侵,让人类几乎全灭,幸存的主角一家开始过着无声的生活,因为一旦发出声音,就会出大事儿。

《寂静之地》究竟玩的是什么套路,据说看过电影的人都吓着了

新奇的剧情设定,导致观影全程进入了一种被折磨的惊吓与寂静。

电影没有花多余的时间去详细交代人类毁灭的过程。

开场,《我是传奇》那种强烈荒芜的末世氛围就扑面而来。

主角一家,出现在一个荒芜与世隔绝的小镇,想尽一切消音的方式交流。

此刻观众还搞不懂,what are you弄啥呢?

《寂静之地》究竟玩的是什么套路,据说看过电影的人都吓着了

比如父亲看见小儿子在废弃的超市拿了一架可以发出声响的玩具飞机,小儿子正准备上电池的时候,父亲千钧一发阻止了这个举动,并用手语告诉他,嘘。

这种桥段就等于是在告诉观众,接下来要上演的应该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同时,你也特别想知道,我就出声了,你能咋滴。

一家人血拼完正惬意的走在林间小路上,小儿子这时非常嗨皮的给飞机上了电池,导演还在这调皮了下,先是给了小儿子一个得意的特写,接着就给了老爹老妈老姐老哥一幅受到了极大刺激的表情,老妈捂住嘴不愿相信儿子真的作死,老爹朝着小儿子狂奔而去,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戏在消音的镜头前,陷入了一种折磨的寂静。

结果,小儿子被随即出现的一声巨响,一波带走。

此处该有问号脸?

what fuck?

开场就这么刚的吗?

对,没有过多的交代故事背景,与危险因素。

而是用非常粗暴的操作,跟你解释了主角一家陷入了寂静之地,一旦发出声音就会被无所不在的不明生物一波带走,绝不空大。

荒芜的场景设置揭示主角一家完全借助不了任何外界救援,所以,从最开始瞎子怪(俗称,等会儿会解释)放大之后,电影就进入了无比恐惧和无所适从的屏息状态。

接下来介绍整部电影的恐惧来源,瞎子怪。

电影简化了瞎子怪的形成过程,用单刀直入的登场告诫主角和观众,他们虽然看不见,但有着极其发达的听力与毁灭能力,一旦被他们听到声音,就一定会在你掩盖声音之前把你一波带走。

瞎子怪所带来的危险,产生的恐惧感有讲究。

开头我说这是《我是传奇》+《迷雾》的混合升级版。

《我是传奇》的核心在于无所适从的()绝望。

《迷雾》的核心在于给人一种在劫难逃的生理恐惧。

《寂静之地》把这两种元素揉在一起,让绝望和生理恐惧升级成了压倒性的感官威胁。

比如,主角一家看似躲入了父亲处心积虑设下的安全区,但瞎子怪的每一次登场又预示着安全区其实没卵用。

再者,你很清楚它玩的是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惊悚套路。

明明知道,只要不发出声音就不会有事。

可偏偏就是要出现一些看似无可避免的套路威胁。

最典型的就是女主怀孕还踩钉子这一设定。

怎么看都觉得不该出现这么一个定时炸弹。

但当这个定时炸弹快爆不爆的时候,你才发现,同样的套路,它愣是做到了让你情不自禁的在求爹爹告奶奶的拜托,可特么千万别爆啊。

不止这些,同时,他让你极度恐慌,焦虑,那些不知何时会出现产生威胁的瞎子怪。

所谓的安全,被困于一种其实不然的状态中。

其次,就是这种类型电影里必定会出现的主角光环。

《寂静之地》嘛,不存在的。

且不说,开场悲惨的领了便当的居然是主角一家最小的儿子。

这个让三叔戏称一场怀孕和一颗钉子引发的血案,直接就带走了主角一家当中光环最强烈的人。

完全不带商量,瞎子怪以非常粗暴的大招,直接一波带走了xxx。

拿《复联3》的梗来开句玩笑就是:瞎子怪(灭霸),想要带走谁,就是一个响指的功夫。

每当瞎子怪出现的时候,三叔就会情不自禁的屏息,甚至焦虑的想大喊MMp。

《寂静之地》非常粗暴的解释了看惊悚电影,惊悚到底是个啥?

再者,脑洞大开的剧情设定,寂静无声。

寂静发声的主题,以至于电影的台词不多,可节奏却相当紧迫,胁迫式的恐惧感断绝了你想看手机,想上厕所的一切念头。

就连在吓人这件惊悚电影的终极目的上,放弃了所谓的惊悚音效,和常规的恐惧特写镜头。

惊吓,都来源于我们认知到主角的绝对弱小,在面对无法战胜的怪物时,因绷紧的情绪导致行为举动出现致命的错误。

《寂静之地》里面的怪物是什么?长什么样子?


《寂静之地》中的怪物是一个耳聪目不明的浑身外壳比金属还硬的外来生物,其听声时会张开小脑袋,耳孔也是异常巨大,具体长什么样子,小编就不放图,大家去影片中观看吧,一定会让你的心脏嘭嘭嘭。

《寂静之地》中的怪物没有视觉能力,所以幸存人类便只能通过视觉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影片中主角一家正是因为有一个听觉障碍的女儿,所以用起来美式手语沟通起来得心应手。也正是因此,后期才发现了怪物的致命缺点。

()

原来怪物受到声波袭击变得脆弱会降低防御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用爆头就能死的怪,一个声波武器就破防的怪,除了咬人没任何其他攻击手段的瞎子,关于长相,这个怪物长得像一个令人没有食欲的鸭锁骨。

影片中比怪物还可怕的其实是钉子,相对而言,比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殖。所以女主角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生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孩。

因为已发出声响就会被怪物袭击,《寂静之地》中地球上所有动物几近灭绝。那么《寂静之声》中的怪物为什么要攻击发出声音的生物呢?

首先,要说《寂静之地》中的怪物长什么样,从设计角度来演,应该是参考了电影《外星人》中的魔王,以及《怪物》、《异形》《科洛弗档案》影片中带獠牙的毒液怪物。

但是影片的指导人却说,《寂静之地》中的怪物的长相是参考了鹦鹉螺,可以说是十分有趣了。

据了解,鹦鹉螺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和大熊猫一样稀有,是一种实力非常低的海洋生物,《寂静之地》中的怪物不仅长得和鹦鹉螺相似,拥有强大的攻击力和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更是没有视力。

值得一提的是,《寂静之地》中有一个小细节,报纸上将这种怪物称作死亡天使,在西方犹太人的传说中,方舟天使萨麦尔的外号就是死亡天使,还被称为盲眼神。

当然,影片在结束之前还有一个疑点困扰着观众们和男主角那就是怪物杀了人或者其他生物之后为什么不吃他们?

只杀不吃,不是为了果腹,难道是为了娱乐吗,真正的目的何在?

原来,超过30分贝以上声音会让怪物感到剧痛,所以才会摧毁所有发生声响的生物。影片中其实也给出了细节交代,当在怪物面前发出声响时,他们会扭动身体,因为长相狰狞,所以无法辨别他们的表情有多痛苦。

寂静岭2影评


寂静岭2影评(一)

美国人毁日本恐怖题材电影、游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要我说恐怖片这种东西,如果是日本人网友原创投递的,好莱坞就别碰了好不好。求求你们了。

如果说寂静岭1电影在氛围上的拿捏还很准,只不过剧情上稍微狗血点,勉强可以打个70-80分,那么寂静岭2电影从剧情、氛围、特效上都只有20分的资质。坦白的说,抛开对游戏致敬的因素不谈,这部片子哪怕在B级片里都根本就是处于及格线以下的水准。

不光是寂静岭电影,其实寂静岭游戏系列本身因为欧美团队的参与也基本被毁的不行了,KONAMI最近终于醒悟,要把寂静岭下一作的开发移回日本,并祭出小岛秀夫来担纲制作(还没有最终拍板,初步意向达成)。

先科普一下:寂静岭原本由TeamSilent制作,虽然目前为止有8部游戏问世,但真正由原来组员操刀制作的只不过是1-3代罢了,后来的几部续作都是狗尾续貂之作。山冈晃在勉强参与了4代开发之后也退出了。从剧情、意境、音乐各方面看,只有1-3代是真正意义上的寂静岭。

为什么说1-3代才是真正的寂静岭,又为什么说第一部电影至少在神似上及格了呢?

寂静岭1-3的游戏特色是:

1.通过有缺陷的镜头视角来最大化密室恐惧心理效应

2.山冈晃的音乐营造的地狱效果(电影里其实直接拿来用的)

3.扭曲的怪物设计,看似随意其实造型都隐含寓意

4.从不通过突然跳出妖怪来吓人,而是充分营造“怪物在附近随时会出现”的意境来吓人。

5.宗教寓意深刻的剧情和严密设计的剧情背景,连地图上的街名设计都有讲究

6.刻意将人物动作设计得很别扭,因为游戏的主角们都不是专业的战士,这种设定更加剧了恐惧感,很多时候遇敌第一反应就是“逃”,使游戏的节奏更为紧张。

从这几点上看,第一步SH电影只做到了一两条而已,而第二部则几乎一条都没做到。

好歹第一部电影还多少还原了一些游戏中的恐怖气氛,虽然还是很不够。(试想,如果可以将收音机的元素放到电影中,该多好啊)

从第一部开始,导演就非常无脑地把三角头和性感护士给放进来了。在1-3的游戏设定中,人家日本人明明说的清清楚楚,三角头是2代James内心赎罪的象征,而性感护士和人体模特则是他内心性欲的表现。在1、3两作中(也就是和电影相关的两作)是没有三角头的,也是没有性感护士的(只有长裙护士,不性感的)。这个错误不仅电影犯了,美国游戏开发组也犯了,以至于人们一想到寂静岭,就想到了三角头和性感护士。这样无脑的设计,马上使电影的内涵和剧情内部逻辑性降低了三个档次。

另外,寂静岭3游戏塑造了一个很成功的女性角色,电影里却给她设计一个了小男朋友,搞错没?典型的好莱坞青少年狗血剧情。

总之,其实有这点时间,宁可上网搜索下寂静岭的游戏攻略视频,远胜于看这部浪费时间的电影。

寂静岭2影评(二)

寂静岭2电影上映去呢看、在哪里看,寂静岭2高清评价如何,去pptv下载播放器就能找到寂静岭2高清版,当然也可以下载百度影音但是要看高清还是去pptv吧,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我从第一部开始就开始关注第二部的上映了,下面狸子来分析这部影片吧。

每当我们去看一部恐怖片的时候内心都是充满恐怖的,不同的恐怖片都有不一样的恐惧感,就好比我们去看国版林正英的僵尸片,喜剧中带点恐怖。对于80后的我门都知道国版的《山村老尸》看起来挺挺可怕的,后来我就总结一句话:国版恐怖片冤冤相报何时了啊。后来日本的贞子就开始攻击电视机了,是个电视机她都钻,不管是多大尺寸的,日本这货也是挨家挨户的损坏别家的电视机的灰机啊,然后是韩剧吧,以前还以为韩国竟会搞一些泡沫剧,谁知道他们也效仿外国搞一些变态片子,后来就开始看美国的丧尸、吸血鬼、变态杀人片,其实我确实不怎么去可以的去看这些片子,而是为了找找刺激寻求另类世界。

寂静岭2是我看过的最为精彩的一部恐怖片,在寂静岭2中,寂静岭与其说是一个邪恶之地,不如说是一个神圣之地。每一个被召唤到此地的人,都有自己解不开的心结,而寂静岭中所出现的怪物都是从自己内心中折射出来的,每个身在此处的人都要与自己心中的邪念战斗抗争从而得到自己的救赎。相反,如果身在此处的人类,不想得到救赎就会被其他人类惩罚。Eddie就是这样而死,而Angela也是基于寻找自己的救赎这样的目的下独自走上燃烧着宛如地狱之火的阶梯,而主角James不管是哪种结局(除了MARIA结局)都解开了自己的心结,得到了救赎。

你心中有没有一种解不开的心结,我相信不管是你还是我或者是所以人都会有很多面,但是我们能不能在这个里面走出来,能不能找到我们另一个自己呢?在生活中我们的精神是有限的不要让内心黑暗的一面阻挡了心中的去向,不要让黑暗变异我们的心灵,积极阳光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才能更美好的生活下去。其实这部片子也说明了很多。寂静岭由大雾弥漫转而变成黑暗、血腥、腐坏。我们能在剧终找到更多自己的感悟。

寂静岭2影评(三)

因为拍的其实很不错,只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所以就四星吧。

我的道格拉斯就这样瞬间炮灰了,然后克劳迪娅冒出来个硕大的儿子,好捉鸡,还叫文森特…好捉鸡好捉鸡。

这部电影最可惜的就是,太短的时间里压缩了太多的内容,导致节奏过快剧情含糊,很多可以伸展的部分都压缩甚至删除了。这造成没有玩过游戏人的不理解。如果能分成上下两部拍,相信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电影第一代有头有尾,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该留下的悬疑也都留下了,这样妥帖的安排并没有被彻底利用,rose的话甚至给我一种“这就是前情好了该说的说完了你们继续”的感觉。游戏里相当重要的几条线——道格拉斯的过去、希瑟的精神问题、哈利梅森之死,也都没有了。

没有道格拉斯的自述,他帮助希瑟就有点儿莫名其妙了;游戏里完美结局中希瑟再次见到道格拉斯,二人相扶离去的镜头虽不能说催泪,至少也让人在紧张痛苦之后松口气。

希瑟的里世界并不只是一个吃人肉切人体的血腥世界,随着她精神问题加重,她里世界的变异程度才加深——比如我一生的噩梦一之寂静岭3的医院。游戏里最初还是很和谐的,尤其是血的颜色可以调整,一开始的怪也都很萌很可爱,明显就是小姑娘做噩梦有可能梦见的奇葩(能梦到那些奇葩的小姑娘也够奇葩的)。

游戏里这代的护士一点儿都不性感,形象可以说是几代里最朴素的,只会发出马上要死一样的喘息声,蛋疼程度可以和暴雨里screamer们相比,我因为这些噪音不惜放弃完美结局专门K死她们。可能导演要吸引眼球——毕竟电影第一代里的护士成为一些人看第二代的理由。于是那些跳着痉挛芭蕾的爆乳护士们,摆着难度更大的pose出现在电影2里。

电影最后哈利梅森留在了寂静岭,想要寻找老婆,然后把闺女托付给认识没两天的寂静岭2女boss的叛徒儿子。之后他俩坐着特维斯的卡车离开寂静岭。

寂静岭2影评(四)

2006年推出的《寂静岭》电影版可以称得上是游戏改编电影中的极品,虽然单纯从电影制作本身来说,其称不上经典电影水准。但是对比其前十年,近十载的众多电玩改编电影来说,其水平绝对堪称高手所为,不但细致的展示了一部完整电影应有的一切,也顺带完成了电玩世界和电影世界的完美融合。然而短短的6年过后,此游戏原作系列的江湖地位早已物是人非。一手把电影版《寂静岭》的构想变为现实,同时也把《寂静岭3》以后的系列游戏带入‘死胡同’的制作人山冈晃,早已离开了东家konami公司;而游戏改编电影的风潮,也因为相关雷作不断的尴尬局面而步入了低潮。在种种不利的前提条件下,电影版《寂静岭2》的诞生本就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如果此片出现在《寂静岭》电影版上映的一年之内,那么本片未必能死得很惨,起码故事有一定衔接,外加风格也的确进行了‘无缝’延续。但是问题恰恰在于,一部时隔了6年后才姗姗来迟的续集,看过原作的老鸟要不早已丧失了等待续作的耐心,要不就是电影版培养起的观众群早已生疏了作品背景。出现时间如此突兀外加故事内容晦涩的《寂静岭2》要是想延续原作的不错口碑和勉强看得过的票房,那才是真正的怪谈!

《寂静岭2》依游戏版第三部为依托,描写了电影版第一部中的父亲角色席尔瓦带着前作中大boss兼核心人物艾丽莎的再世--女儿希瑟,为了躲避那些一心想完成寂静岭召唤魔神仪式的教徒们,辗转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然而随着女儿希瑟18岁生日的到来,那些邪恶的‘寂静岭’中的众生也慢慢靠近了这对儿父女。。。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本片在视觉特效和化妆上都比较好的继承了电影版第一部的风格,也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游戏版第三部的世界观背景设计。比如游戏中开场就出现的游乐园、百货中心、以及几乎成了寂静岭系列代名词的经典场景---医院,这些原作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都得到了稳定的延续和继承。而且为了表现出电影版自身的气质,本片制作者也按照游戏原作风格对电影中的众多元素做了一番改进,比如电影中那个蜘蛛形态的人偶模特组成的怪物,就是借鉴了《寂静岭》游戏版第五部中的boss形态和电影风格融合后产生的作品。其次,《寂静岭》游戏系列原本就非常出色的配乐水准,在本作电影版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和插入。我们可以在整个电影的多个段落中,听到那些早已被我们这些游戏迷们烂熟于心的众多经典曲目。可是,我必须遗憾的表示,以上两点似乎是这部《寂静岭2》仅有的优点,而需要被吐槽的地方却多如牛毛!

本片故事自身的设定就第一部《寂静岭》有着众多的冲突,众所周知按照电影版第一部的逻辑,片尾处的艾丽莎和其母亲并没有走出‘寂静岭’的势力范围,而是‘寂静岭’所代表的里世界力量向现实空间进一步进行了延续。而这个略显黑暗的结局是颇为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按照《寂静岭2》电影版中的故事开端,希瑟的出现和成长履历已经明显违背了这个电影前一部就定下的基调,艾丽莎都没有离开寂静岭,希瑟又从哪里来?作为父亲所解释的希瑟是艾丽莎的一部分又从哪里得来?而随着本片的不断展开,与原始设定有所冲突的元素越来越多!其中作为最终电影版boss出现的柯达利亚的突然转变,也让观众和原游戏fans摸不着头脑。 导演自做聪明的为她所制作的那个变身后的怪诞化造型,与其说是‘寂静岭世界’中走出的,倒不如说是是美系漫画《再生侠》的风格。而作为原游戏中重要线索人物的老侦探道格拉斯更是彻底沦为酱油一号。而其在商城中被谋害的剧情设定,也和‘寂静岭’中里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 ’一说明显对立。按照游戏中的设定,希瑟所看到的‘寂静岭’中的世界和怪物,应该是其自身受到了其体内邪神力量趋势后看到的幻象,而那些来刺杀其父亲和自己的怪物,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只是因为邪神力量的趋势才使得在希瑟的眼中,他们都变成了面目狰狞的怪物!而《寂静岭2》电影版中对于这个设定的电影化展示就做的很模糊了,因此柯达利亚化身成的怪物在商城中杀害了道格拉斯的设定,就完全不能自圆其说,是‘寂静岭’的黑暗力量得到了外延,还是柯达利亚以肉身的形态去进行谋杀,只是在希瑟的眼中她幻化成了魔怪。。。总之这种不能自圆其说的设定直接把游戏迷和电影爱好者都看糊涂了!而导演为了突出本片3D卖点所硬加进去的一些血腥和特效镜头,更是直接就拉低了电影自身的内涵和层次,赤裸裸的变成了一部带着3D效果骗钱的C级恐怖电影!

游戏改编电影最重要的成功基石,就是平衡好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带给爱好者快乐感的兴奋点。游戏的兴奋点更加主动并带有探索性,而电影所呈现出的可观赏性对于观众来说明显是被动性的。因此,必要的前提背景铺垫和故事过渡是提高电影可观赏性的首要前提!而《寂静岭2》电影所展示的如同过山车般的故事推进速度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剧情跳跃式过渡,完全是建立在电影的观众既是超级游戏发烧友,又同时必须是电影重度爱好者的基础上!电影中的所有信息和线索已经被导演‘聪明’的认为早已经‘植入’了众人的大脑,他需要做的就是简单的用视效来加以实体化展示而已!而这可能吗?《寂静岭2》电影版糟糕的内容以及票房和15年前的《魔宫帝国:歼灭战》(1997年出品)的失败几乎如出一辙!1997年的《魔宫帝国:歼灭战》同样是依托于前作《魔宫帝国》的游戏化内容电影实体化演出的成功经验,完全不顾及游戏玩家和电影观众群体不同的入手角度来盲目对游戏内容真人化表演,最终产生了毁灭性的恶果!电影惨败外加续集制作遥遥无期!似乎这种高开低走的续集厄运,已经成为了本身就霉运连连的游戏改编电影系列作品不能回避的死结!

时至今日,在整个恐怖冒险题材电玩作品都不太景气的今天,随着2012年《寂静岭》系列游戏最新作《暴雨》的销量完败,这个昔日辉煌名作的气数早已是时日不多!而电影版《寂静岭2》的各种惨败,只是把这种凄凉的气氛映衬得更加让人心寒!毕竟2006年的那部真人版第一部曾经让不少此系列的爱好者感动过,也让不少电玩迷同时身兼影迷身份的弟兄们看到了一丝此类型电影前进的希望。可是6年过去了,希望却在短短90分钟和诸多的现实面前被撕得粉碎。

观《无主之地》有感


观《无主之地》有感

《无主之地》是一部战争讽刺片,是一部幽默机智的黑色喜剧,清新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风格简洁明快,它从一个别致有趣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疯狂而荒谬的本质,它呈现出鲜明的反战立场。说它的角度别致是因为它没有战争电影中常见的枪炮轰鸣、千军万马、鲜血四溅、尸横遍野的场面,但没有人会不承认它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它只需要一小群人就把战争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起巨大的打杀场景更能触动人的精神深处。

四面楚歌、风声鹤唳、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短兵相接当然有视觉冲击力,但这种镜头看多了也没意思了,不是人多的战争就好看,就能反映战争的本质。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的死亡却是悲剧。"《无主之地》就是"以少胜多",它把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两个民族、国家的命运浓缩在三个人身上,少数人就把战争的残酷、荒诞表现出来。《无主之地》的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曾经在一篇访谈中说到,他不喜欢拍摄战争,战争从来不是优秀的电影主题,拍电影主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处理主题的方式。

西基的情人曾经是尼诺的同学,如果不是战争,或许他们有可能成为朋友,可是他们有机缘巧合地被丢在同一个战壕,成为敌人,到最后双双死亡。拆弹专家帮塞拉拆除地雷的时候,塞拉把手上倒转的照片慢慢转正时,这是一张塞拉的心上人的照片,就是这个镜头让我觉得塞拉可能是没有获救的,总觉得这个镜头是塞拉走向死亡的铺垫和预告。

在电影中,战争中一个小小的事件引发了世界媒体的注意,媒体在这场拆地雷的事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某国际电视频道的女记者简的帮助,法国蓝盔部队的马钱德军士也不能请来地雷专家,也不会有下面的情节发展。维和部队和记者的关系是对立的,维和部队的虚伪,部分官员对战争不关心、不干涉,媒体对战争报道的无孔不入,使得战场上普通的拆地雷事件向着戏剧化的方向发展,到最后演变为一场荒唐的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的报道中,媒体为了获取消息,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吸引受众,他们真的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采取偷听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电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赋予战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内涵,日益成为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往,新闻媒体可能被禁止向外界发布有关战争的信息,或者只能通过官方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和通过对参与军事行动的军人进行采访获得信息,后来逐渐发展到媒体记者可以被安排到军队中去,与部队同住同行,甚至跟着部队上前线,这样媒体记者就能获得更多现场的信息。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官员由于电视新闻媒体对其活动进行报道,记者威胁将维和部队的"不干涉"行动曝光,官员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对躺在地雷上面的塞拉实施救援,女记者珍妮的说的一句话"能监察数以百万观众的回响将极之有趣",可见,新闻媒体有着广泛的受众群,这也是维和官员所顾忌的。实际上,政府处理和媒体的关系是考量政府自信心、承受能力、透明程度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勇气的一项重要指标。新闻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倾向、议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背后所隐藏的利益关系。

电影中,新闻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想比同行挖取更多的独家新闻,他们忽略了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就如女记者珍妮在采访尼诺时第一个问题就是"炸弹是你放在他身上的吗?"这个问题对尼诺来说是一种羞辱,而尼诺听了这个问题拒绝接受采访也是理所当然的。新闻媒体到底在战争中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在女记者珍妮间接帮助下,塞拉等来了地雷专家,联合国维和部队也采取一定的实际行动,这应该说是媒体的功劳,新闻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很大,他们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当塞拉身下的地雷无法拆除时,媒体却在官员的说服下离开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向世界报道的,可是媒体没有发觉这一新闻点。珍妮的摄影记者在将离开时问她是否真的不用拍战壕,珍妮说了句:"不用,战壕就是战壕,还不是一样?"

这也反映出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官员为了顾及其公共形象而对记者说谎,无可否认官员说的这个谎言的确高超,他说塞拉已经获救了,而他们也将举行记者会交代事件,虽然这只是暂时掩盖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一旦谎言被拆穿了,影响的不仅是政府形象与声望,甚至还危机到社会的稳定。其实,官员也有他们的难处,他们不仅要把信息以适合媒体的有效方式进行发布,更需要应对来自媒体的质问与挑战,但这不能成为他们掩盖事实真相的理由。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信息的透明度和开放程度,提高自身引导媒体报道议程的能力,当然这要把媒体引导到正确的地方,决不是欺骗媒体,虚报事实。《无主之地》表现的新闻媒体形象是好坏参半的,但这些新闻媒体对战争有什么作用呢?他们的介入使得小小的战壕变成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司令部领导、地雷专家、维和部队都招来了,但地雷还是没有拆除、塞拉还是没有获救,战争还在继续,新闻媒体连最后的真相都不知道就离去了。

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出于某些利益关系或许会有偏差,同时也有疏漏,即使是在有大量信息来源和大量信息输出的时代,我们还是能从战争的报道中看出许多疏漏,有一个外国杂志出版商曾经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报道,所有的战争都是一团糟,人们只能希望得到一些零零星星的消息。"有些媒体夸言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事态的发展,不过是商业宣传的滥调,正如战争双方都在标榜"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自己一方"一样。

新闻传播的特性之一就是公开性,要将事实的本源和受众需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公开,以维护受众的知情权。现在战争由于媒体的介入,记者嵌入式的采访、现场直播等手段的出现,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透明、公开,这有利也有不足。有些记者为了挖掘独家新闻,不惜一切代价,有时甚至泄露了军事秘密,带来军事损失。

在所有人都走后,塞拉依然躺在地雷上,他只能和战壕一起沉寂下去,最后消失在黑夜里,塞拉是受苦民众的代表,电影的结局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绝望的。波斯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语言是相同的,西基和尼诺虽然是敌人,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维和部队和记者需要尼诺进行翻译才能与西基和塞拉沟通,他们不只是语言上的不同,最深层的是身份、立场、利益的不同,我觉得这在侧面也反映出维和部队与记者并不能融入到战争的受苦人民中,不能站在战争双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到最后,就只剩下官员领导的一句"无论我们做怎么,也于事无补。"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受苦民众的悲痛。

《无主之地》是一部机智幽默的黑色喜剧,透过这个黑色喜剧,导演揭示了战争的冷酷,同时也嘲弄了民族主义的狭隘,以及国际主义的虚伪脆弱。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媒体、政府之间关系的思考,是一部值得用心感受的战争电影,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优秀电影。

电影《左耳》影评


电影《左耳》影评(一)

《爱一个人,就可以奋不顾身》

为看《左耳》在工业大学的点映几乎横跨半个南京城,期间转了三趟地铁,坐到头昏脑胀。所幸的是,那些在路上消磨的小情绪都在电影开场的刹那消失殆尽。以至于事后我一直在想,我要如何写出一篇影评,可以衬得上它的好看。

在去看《左耳》之前,我曾发了赵薇演唱的MV给一个朋友。她看完之后对我说,一定会去看这部电影。她从来是个挑剔的人,于是我忍不住问她原因,她说因为她看到了MV最后的苏有朋,那感觉,太知性。我笑,对她说苏有朋这次是导演,不出镜的。她却说那样知性的一个人,一定会拍出这部电影应有的情怀。

情怀,嗯,就是这个字眼。它可以大到无边无际,又小到浓缩至影片中每一个细节。苏有朋做到了,《左耳》做到了。在我至今仍对他在《风声》里面的演技津津乐道时,他又用《左耳》给我另一个惊喜。我不能剧透,所以我说说自己的感受。那就是你在观影的时候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导演是在用镜头用心的讲一个故事,而不是把一个无数浮华的符号和夸张的情感刻板的堆砌出来不由分说地推到你眼前。作为观众我必须讲,《左耳》让我实实在在感觉到了两个字——诚意。

电影结束之后,雪漫姐上台跟观众开始互动。她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因为这部电影导演、编剧和制片都是新人,不仅如此,演员也都用的是演艺界的新鲜人。她说这是一次冒险,显然太年轻的演员不会像是已经成角的大明星一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可我的想法恰恰相反,电影《左耳》最棒的地方就是用了这些年轻人,他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那些少年们的特质在他们的身上是如此突出,以至于他们根本不用“表演”青春,他们就是青春本身。

电影的拍摄地在厦门,这个地方简单清新,它让故事里短促的时光似乎可以无限绵延。我喜欢用有色彩的空气来标注我对这个电影的印象,比如小耳朵看到许弋,空气是萌萌的粉;吧啦遇见张漾,空气是热烈的红;小耳朵跟吧啦相识,空气是纯净的白;尤他跟小耳朵一起上学,空气是暖暖的黄……我用这样不同的颜色像是记号笔一样标注他们的少年时光,就像是我在看书,当书页合上,我就可以得到一本标注满满的日记。

影评写到这里,我还有一点私心,要写一点点文字送给我最喜欢的角色,尤他。胡夏饰演的尤他在电影里并不能算是主角,但他却是让我最心动的一个人。我最初知道胡夏的时候,他还站在台湾的综艺节目“超级星光大道”的舞台上,说实话,现在的他跟那时候的他似乎没有什么不同,还是那样淡定的一个少年,丝毫没有改变。我固执地以为,比起其他的几个或是热烈,或是腹黑,或是帅气的男生,尤他反而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最多的男孩子的形象,他安静、温暖、毫不张扬,但却总是出现在小耳朵需要的时候,护她周全。“中国好表哥啊!”观影的时候,坐在我身边的女孩喃喃地说。听到这句话,我也忍不住点头。谢谢胡夏,谢谢尤他,我喜欢《左耳》里所有人,但我偏爱他给人的温暖,像是林间清流,沁人心脾。

最后要谢谢雪漫姐,写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并且如约将它搬上了大荧幕,这必是一个不易的过程,但却从此让那些角色不再只鲜活于她的笔下,而是真真正正地出现在我们这些读者的眼中,让我们有机会跟随镜头看它无限延展,从而成就一段最美的时光。

电影《左耳》影评(二)

小虎队是太多人的青春记忆,初中高中毕业的联欢会上,我的表演都是他们的歌,《青苹果乐园》《爱》。从第一期来自台湾的潮,到他们解散,这一段时间,几乎涵盖我整个的青春记忆。

但事实上,3个人也各有各的粉。比如我,只爱苏有朋。长得帅,学习好,不装酷,不耍帅,对这样的人我是没有免疫力的。人红成那样,还考上那样好的大学。而我,死乞白列只做一件事也做不好。偶像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然后,苏有朋在大学转系、退学,重回娱乐圈出专辑、演戏,直到五阿哥的翻红,再到《风声》中阴柔的角色扮演……如今也是人到中年。我想,青春的疼痛和成长,在他也许更为深刻,因为经历。

上周六我刚下飞机,老公没来接我,很小人的揣测我会不高兴,于是一口气说,到廊坊,先吃饭,然后看电影……在《速7》和《左耳》中,老公说左耳吧!

其实,2周的采访下来,有点儿吃不消了,我最需要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加上回来就要盯版一周,神烦!老公这种生物就是这样的,总是在你不需要的时候送上自以为是的温暖。而我又是那特别善解人意不忍拒绝别人好意的人,从了!

小说《左耳》我是没有看过的,单说电影,我很喜欢。最打动我的,是小耳朵和吧啦两个女孩的友谊。如果你也是一个平凡的女孩,相信你的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个让你又爱又羡的美女,闪着光,吸引着一切——我是说一切——不只是男女老少的眼球,还有运气什么的,总之她们想要的仿佛都能得到。可是,就算她美到没朋友,却偏偏和你投缘,她情商高讲义气。假如你喜欢的男孩喜欢的是她,你都不会恨她,只想和她靠得更近,偶而还会模仿……

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展现的都是成长中的痛,张漾,许弋,表哥,富家女……导演把它们呈现得很好。这些青春的心情,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都能理解,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曾经。

超喜欢女主左耳失聪这个梗,青春就是心语,耳语都不是,所以听不到没关系,我懂!

曾经有人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青春的王国。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穷困潦倒,而且年纪大了,可他却把青春写得那样美,高贵干净,细致入微,憾人心肺。真难为他能把青春记得那么清楚。后来我想,是不是就是因为他的青春太美也太痛。

电影《左耳》影评(三)

《青春的旅途没有红灯》

青春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摆在面前的是许多抉择,该通往何方,该去往何处?纠结而惆怅,孤独而彷徨,会遇到爱,也会遇到痛,需要在千回百转中挣扎,在挣扎中,我们成长而成熟。青春是叛逆的,青春是不羁的,青春是轻狂的,青春的旅途没有红灯。

苏有朋导演的青春电影《左耳》火热上映,经我鉴定,在我看来,无疑是一部佳作。一来,饶雪漫的文本就很出色。二来,这电影很有诚意,细节处也拿捏得很到位。当然,电影必定和小说有出入,这是无法避免的。话说,一流的小说只能改编成二流的电影,而一流的电影往往产生于二流的小说。但《左耳》证明了,一流的小说也可以是一流的电影。最起码这个电影不落俗套,没有诸如《匆匆那年》的“堕胎”诟病,也没有《致青春》节奏把控方面的小失误,总的来说,我很看好这部影片,也带给我几分感动。

我感动于黎吧啦的倔强。她的爱感人至深,她为了爱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心爱的张漾可以放下面子,“勾引”许弋。青春没有答案,只有秘密。幸运的是,她有一个特别要好的知心朋友小耳朵,藏掖在内心的痛苦终于可以倾诉出来。不幸的是,当她和天中欧巴张漾的爱情即将开花结果的时候,惨遇车祸,她的残酷青春便终结了。她像是化作一粒种子埋在很多人的心田,包括张漾,包括许弋,包括黑人,包括李珥。或许黎吧啦是个坏女孩,但她的爱是纯净的,其实她并不坏,只是任性而已。由于她的“背叛”与死也改变了另一个帅哥的命运,本是乖乖男的许弋最后走向了堕落和消沉。这也代表着青春的悲伤,伤怀是青春的添加剂,痛苦是不可或缺的味道。“谁不曾一世轻狂而消沉?谁不曾无意让别人恼恨?别怪身体偶尔会伤害你的灵魂。”

我感动于的李珥的单纯。她天生左耳失聪,内向而不起眼,但她对未来充满希望,她认为甜言蜜语该说给左耳听。十七岁那年,她暗恋上了许帅,那种爱是莫名其妙的,也是遏制不住的,她得知许弋被放浪女孩黎吧啦追到手,很是困惑与不解,甚至她动过变坏的念头,毕竟自己的性格就是这么清纯,她抱头哭泣。而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黎吧啦成了李珥最真挚的朋友,吧啦还叫她小耳朵,她俩交换了青春里最狠的秘密,亲密无间,然而造化弄人,吧啦永远离开了她。还记得小耳朵在海边撕心裂肺地呐喊,她失去了亲爱的吧啦,她迷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悲恸不已。李珥与许弋分手后,张漾与蒋皎分手后,清纯的李珥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归宿,最后与张漾走到一起。他们同坐一辆公交车的时候,张漾对着她的左耳说了悄悄话,“听不清的耳语最诚恳,看不到的内心都忠贞,执着难得,总不会辜负你的单纯。”

我感动于张漾的释怀。他本是天一中学最帅的男生,与小耳朵的呆萌相比,他是属于坏萌系。可惜命运一直与他开玩笑,他并不知道“母亲改嫁”的真相,从小隐忍着仇恨的怒火,

有些分裂,他以为母亲抛弃自己嫁给许弋的父亲而对许弋怀恨在心,直到吧啦出了车祸,直到父亲道出了真相,原来张漾是从孤儿院抱养而来的,与许弋并非亲兄弟。最终张漾释怀了,放下了恨,拥抱了爱。在电影里,张漾和李珥骑单车沿山路而下,一辆疾驶而过的车翻进了山沟。张漾挺身而出,终身一跃,冲进水中,预备舍己救人,他仿佛看到黎吧啦在水里与他共舞,他怀想着过往,救出了被困车里的陌生人,同时也救赎了自己,他长大了,回忆留给会痛的人,放下质问,就懂慰问。他爱上了小耳朵李珥,迎来幸福的转折点,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他走上了正轨,走上了溢满爱的旅途,从此以后,张漾的青春旅途也就没有了红灯,一路顺畅。“谁不曾以为看懂一个人?谁不曾面对自己想否认?和解需要误会的折腾才算完整。”

我还感动于尤他的成全,他和他的表妹李珥一样,都是在暗恋中选择成全。毕竟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有时候,不爱也是爱,这虽说的很绕,但也有道理。爱是无言,爱是成全。《左耳》这部电影处处散发着浪漫的气息,这也是青春文学作家饶雪漫的风格,她还写过一个小说叫《秘果》,其中小耳朵客串出场,讲的是关于秘密的故事。有些人,有些事,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就像电影里,李珥问尤他你喜欢的人是什么样的女孩,尤他连说了几个“不好说”,他深爱着李珥,后来送了手机表白了心意,就走上了新的旅途。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痛彻心扉却又焕然一新的远行。在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谁不曾犯错犯傻?谁不曾且歌且舞?青春是人生的实验课,错也错得很值得。青春是汹涌的波涛,青春是翻滚的巨浪,青春是无须听清的耳语。

苏有朋导演直言:“创作是一种享受。”在他的带领下,一众小鲜肉倾洒热血,共同营造了一个可爱的小世界。英俊欧豪饰坏萌张漾,清纯陈都灵饰亲和小耳朵,帅气杨洋饰炫酷许弋……苏导专门请来“小燕子”赵薇为影片献声,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左耳》的青春魅力,诚然影片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总体而言,这不失为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值得一看的能成为经典的电影。

看完这个电影,我进一步认识了青春,青春就是在挣扎中成熟与成长。成长中有疼痛,也有美好。很痛,忍一忍。很错,等一等。爱免不了悔恨,爱就带伤狂奔!你的爱就算被现实戴上紧箍咒,也要舞动着梦想的金箍棒勇往直前!毕竟,青春的旅途没有红灯。

电影《影》影评


话说这样的一部电影,是国内少有的夫妻搭档电影还如此之火的,电影只能怪邓超更是为了电影疯狂瘦了几十斤,如果说你看影结局没有看懂的话,那很正常,不妨再看一遍,或许就能明白,以下是影影评,与大家分享。

我以前有个喜欢故弄玄虚的臭毛病,表现在看电影这方面,就是总想在影片中找到导演埋藏起来的各种暗示。

我曾经认真思考过我得这个毛病的原因。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语()文课常考歌词大意举个例子在《秋夜》中,鲁迅先生写到,他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请问,鲁迅这么写想要表达什么?或者,他为什么要这么写?

其次则是我心中常驻的那个浅薄的哲学家影子在作祟。年少时念了不少武侠小说,无知愚昧,独独喜欢不好好写长句子的古龙。那个时候记性好,当然,肯定也不是说我有那过目不忘的本事。但是古龙的小说看一遍,书里好些个句子就能记住。再加上我又爱卖弄,不经意地说上几句。正所谓旧瓶子里装新酒,少年不识愁滋味,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爱故作深沉。

落实到看《影》上。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是在画外的尖叫声之后,小艾惊慌失措地拉起门环从门缝里看她是向门里边看还是向门外边看?她是要出去还是要进去?这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也是影片的最后一个。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我第一次看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直到鹅厂视频上线之后二刷才注意到。想不通这个,好苦恼。不过话又说回来,真是因为有了这首尾呼应的镜头,才更让人看完之后唏嘘不已。

《影》是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不知道是不是从《英雄》开始,张导的影片都是正片和纪录片同步。伴随着《影》的纪录片是《张艺谋和他的影》。说实在的,我相信看一遍正片再看一遍纪录片,每个人都会对于张艺谋这个人有新的认识。他被戏谑为国师,也不全是嘲讽之词。一个人在创作上对每一个细节的苛求和高标准是值得尊重的。

伴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其实运气并不好。他们对待创作的态度和功底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并没有跟上市场和时代的变化。我想这大概是他们在新世纪里的电影票房和口碑两极分化的原因。陈凯歌在最近的真人秀节目中,指导青年演员的表演,彷佛有神笔马良或者画龙点睛的奇效,足以证明他的本事。

《影》的主题是关于权利、欲望,贯穿始终的是阴谋。用阿汤哥的谍战系列来概括,就是谍中谍中谍中谍。辅以自我,自由,还有爱。女性在《影》中的角色,不再只是敢于与天斗与人斗的我奶奶,也不是一心要讨个说法的秋菊,更不是喊破喉咙我也不下楼的安红,也不是魏敏芝也不是那谁谁谁张导的电影中,女性终于不再是捅破窗户纸的那支手指,也不再是黑暗中的那一道光亮。我想这是他最好的归来。

电影1942影评


1942,似远去,实则未远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学新闻研究生)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谨以此文悼念那场灾难死去的人们!)

电影斗牛影评


电影斗牛影评(一)

抗日题材的电影一直都是中国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管虎的《斗牛》在相同题材的电影中则显得别具一格。在电影中,离奇怪诞的叙事历程和滑稽悖谬的事件命题,人的动物化和动物的人化,同时否定现实和批判人性。人和牛在超越抗战的意识形态中不可思议的存活了下来有人认为它堪称是人兽版的《鬼子来了》,而在我看来,《斗牛》在黑色幽默和揭示人性丑陋之余,也同样展现了许多温情。

故事展开于一纸契约,这张纸将猥琐、滑稽、可笑的牛二和温顺、巨大的荷兰八路牛连结在了一起,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分开。他们一起熬过了日本兵的袭击,也迎来了饥饿的同胞和土匪。善良的牛二帮助大规模流亡的难民,挤奶一直挤到了滴血的程度,可是难民们没有任何感恩的意思,反而想要吃掉他们口中“像娘”一般的奶牛,牛二愤怒的喊出了:“你娘喂你奶你也吃她啊!”,他不懂为什么帮助了难民却要断送自己的幸福。同样,土匪的出现也显得十分可笑,无知的土匪闹哄哄的要求黄牛和外国奶牛交配。在这样一个以生存为最高目标的环境中,人畜的生命同等的低贱,电影表现出了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一个社会形态下总会产生不同的矛盾意识与碰撞,难民与土匪都是饥饿的一群,身体的也是心灵的,他们匮乏于身心却又无法摆脱。[①]我想导演的终极目标是试图通过这些来控诉天灾人祸对人性的摧残。当人最终战胜自己的弱点,使人性的光辉更加灿烂之时,人的胜利才显得更加珍贵。

相比于难民与土匪,牛二的存在则充满了温情。仅仅因为一纸契约,他便可以冒死去救牛,将自己的生命与牛绑在一起,将奶牛视为自己的精神伴侣,将兑现承诺视为存活的重要动力,这样的朴素与诚实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当看到日本兵拿出家庭合照时,手拿砍刀的牛二动摇了,他也深深思念着他的家人,可是战争却摧毁了一切,最终善良的牛二没有杀掉那个日本兵,反而将他安置在了牛背上一起逃命。其实牛二与奶牛很像,一样逆来顺受,一样温和,在纷乱时期默默承受时代给他的使命,一如影片最后,文盲牛二拼出的那四个字“二牛之墓”,将自己归类为了牛,最后他说了一句话“别害怕,一切都会过去呀”,他获得的平和生活是以逃离现实世界、封闭自我而实现的,他对社会群体已然失望甚至是绝望了。看到影片结尾,让人不禁在笑过后沉重的反思人性。影片喜剧与悲剧的互相交融、冲突,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张力。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应该有好的剧本、好的场景和好的台词,更为重要的是电影背后的思考,能让观影者在观看过后,对人生有所感悟,而不是像速食的消费品,管虎的《斗牛》做到了。管虎曾这样概括《斗牛》:“大概故事是讲一个人和一头牛在残酷环境下的存活经历,相濡以沫,生命和生命之间互相照顾,特美好。”电影对文化、战争和政治都进行了反思,虽然反应了人性在残酷环境下的便恶,但对于世界和未来依旧充满着希望。

这一学期看了很多抗日题材的电影,其中不乏好片,如《鬼子来了》、《斗牛》等,当然也有一些烂片,如《风声》、《金陵十三钗》。好片以《斗牛》为例,和其他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它不仅仅为了展示战争而描写战争。有些片子在展现战争场面时,让人极度的心理不适,而非让人震撼进而反思。如若战争电影只是为了重演历史,那和揭开民族伤疤又有什么区别。《斗牛》中没有多少战争场面,可是它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人在灾难环境下的扭曲也表现精彩。

本学期我介绍的电影是《黑太阳731》,当时对其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兴趣。但事后进行反思和对比,清晰发现它的缺憾。牟敦芾导演一心想要表现731部队的残忍,一心想要让我们铭记历史,却没意识到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超纪实的表现形式有时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在这个层面上,也许比起管虎导演的手法的确是欠缺了一些。

电影斗牛影评(二)

对于大多数有一定阅片量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斗牛》一定会被称为一部好电影。因为它有一个讲述的非常完整的小故事,它有着非常鲜明的艺术个性,除此之外,它还有那么点似有似无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的思想。在当前的中国电影环境下,坚持做有艺术个性的东西,已经十分难得,坚持做有艺术个性,同时又能兼顾普通观众感受的东西,可以说是弥足珍贵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管虎的《斗牛》是今年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国产片。管虎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步,我想和他近几年的电视剧拍摄经历不无关系。就像管虎自己说的:他把电视剧当饭吃,把电影当酒喝。当一个人吃饱了喝足了之后再搞艺术,一定和那些把艺术当饭吃的人拥有不一样的境界。

从整体上看,《斗牛》的故事可以用“高级”来形容。它通过一个不求进取的懒汉农民牛二的一次非正常历险,将日本兵、八路军、国民党、难民、土匪等几乎所有的抗战期间的角色进行了奇遇式的有机串联,再加上不断闪回的牛二的战前生活,从而引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战争本身,对我们这个民族,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民性进行适当的思考。影片中不断出现的对过去美好生活的闪回,一方面是对影片单线条叙事的弥补,一方面它也起到了和现实生活的对比作用。战前的生活是生动的,幸福的,战后的世界是冰冷的,残酷的。战前老祖一声令下,大家会排着队抓豆子,战后人们会为了一口饭恩将仇报,自相残杀。战前牛二和九儿最大的矛盾不过是一只银镯子,战后“两个大活人,‘当’‘当’两声就上天了”。战前牛二的世界总是热热闹闹,吵吵嚷嚷,战后牛二的生活凄凄惨惨,孤苦一人。战前的影像虽然灰暗,确还有颜色,战后的影像几乎只有灰蒙蒙一片。

《斗牛》显然不是那种有一个核心主题贯穿始终的电影。如果那种电影是超级大厨做的金牌大菜,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手艺人做的精致的小吃。它不像数学证明题那样严谨,你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得到同一个答案。它更像一颗怪味豆,看似随意,将许多好玩的佐料都放在里面,但却自成风格,耐人咀嚼。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点,不同的人对同一点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是这种多义性,使这部电影显得更加的内容丰富。老祖总是坐在“床”上底气十足的大声喝斥“人神共愤”,“人神共愤”;那个猎人家的土猎枪和弓箭,看似精致,却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关键时刻还差点让牛二送了性命;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狗”,在这里成了贼头贼脑最不吉利的“狼崽子”,真是“人不像人,狗不像狗”;还有那个反复出现的“大炸弹”,最后牛二将它奋力拔起,扛到自己和主角牛山上的“家”,摆在自己“家”门口,等等等等,除了正常表意外,好象都有那么一点弦外之音,但又很难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对于这点,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像怪味豆一样,每个人嚼出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没有必要寻求统一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牛二心中唯一的亲人就是那个总想抢走自己银镯子的九儿,九儿死了,他唯一的亲人就是那头牛了,所以他最后管那头牛叫“九儿”。他的所有理想就是和九儿好好过日子,“生个一男半女的”,但这个简单的理想却无法实现。除非他们像原始人那样住进山洞里。

从电影艺术技术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最值得说的是对道具和空间的利用。土猎枪,弓箭,望远镜,长马鞭,银镯子,大铡刀,老祖家的破药柜,老祖怒斥晚辈时坐的“床”,还有那个反复出现的不会爆炸的大炸弹和几块现大洋。这些都给影片增加了不少情趣和一些似有似无的象征意义。那个塔楼,四通八达的地道,九儿说话时抱着的“电线杆子”(不知道是什么杆子),一堵墙,一棵树,牛二从一块儿高地往院子里扔石头,还有反复出现的有点超现实感觉的石头山和山上的大石头。这些不仅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它们几乎成了影片叙事必不可少的元素。大家想想,如果没有这些,许多故事的构建是很难成立的。

最后想说一句,牛二的小黄牛太可爱了,主角牛的演技太好了,导演是怎么控制的?

电影斗牛影评(三)

看完管虎导演的《斗牛》,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余华的那部作品《活着》,不论是一直处于贫困的牛二还是曾经有过美好时代的富贵,最后的结局都回归到了简单的人和牛。

影片中生与死对于牛二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但牛二顽强的生命力仿佛让其成为了打不死的小强,牛二身上所表现的出是中国农民身上所特有的那种吃苦耐劳,顽强的生命力,以抗战为时代背景的电影讲述,对普通农民的生活来说,日寇、流民、土匪、八路、国军,乃至日后的解放军,都成了过眼云烟,在最朴素的生存理念的支配下,农民卑微而又坚韧的活着,“城头变幻的大王旗”永远无法遮蔽农民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最后,他们还用最质朴的契约理念无情嘲笑了所谓的宏大价值,《斗牛》用小农意识曲径通幽的玩了一把市民理念的宣泄。最后当牛二(黄渤)拉着他的牛坐在土坡上感叹年华的流逝时,如同是了余华在《活着》里描写的那个老农和他的那头牛的一个翻版。

一个少爷混混,历尽人生坎坷跌宕起伏生离死别,到老唯有黄牛相伴,孤苦伶仃,可无论如何,他活着。一个乡村浑小子,阴差阳错为了一头牛而疲于奔命九死一生,最终和牛相依为命归隐山中,他,也活着。葛优之《活着》,命运多舛,福祸相依,无可奈何。黄渤之《斗牛》,且喜且悲,似喜似悲,初喜终悲。一样的小字辈,一样的大背景,一样的人性的真实和生命的惨淡,当然,还有一样的,那就是无论如何,总要活下去。也有不同,富贵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一种在生命无常的境况下学会了适应的惯性的活着。而牛二,多了个由头,那就是信守一种承诺,尽管这承诺是被迫担上的,让人哭笑不得,可就是这农民的纯朴天性,在战乱的大背景下,给了他一次次死里逃生的机缘,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信念。作为农民的他或许根本没意识,但至少,这成了电影得以黑色幽默的非常重要的线索:一头共产国际送给八路军用于补养伤员的奶牛,在鬼子扫荡之前被委托给村民牛二保护,签字画押后的一纸承诺,支撑着牛二经历了鬼子扫荡、难民乱相、土匪火并、国民党残兵,以及后来的解放军,尽管全村人都没了,尽管中间经历的各色人等也多死于非命,可牛二,和那头来自共产国际的奶牛,依然顽强地活着,这是电影的奇迹,可未尝不是奇迹的现实。?

原本可能非常沉重的主题,以如此淋漓尽致轻松活泼的方式演绎,使得黄渤能够在其原本幽默搞笑的本份上表现更深一些的内涵。在嘻笑怒骂阴差阳错中,生死显得如此简单,看似玩笑,却非玩笑。无论鬼子兵、难民,还是土匪,都在一点点可笑却不夸张中尽展人性的黑与白、冷与暖。甚至包括那头奶牛,导演以其高超的功力,让牲畜带有了人的性情,尽管不会说话,但一举一动,一个眼神,甚至一滴泪,都颇生动。奶牛卜一亮相,撞倒了围墙矗立在黄渤面前,那架势,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就如同这让我想起《喀布尔快递》中那头驴子,可爱可笑加可气。奶牛和黄渤之间,演绎着一连串精彩的对手戏,最终相依为命,终老山中。

不得不提的还有阎妮,片中另一位主角,虽然给她的桥段不多,都是在倒叙中展现的,但她如此精彩地演绎了一位典型的乡村“泼妇”形象,嘻笑怒骂肆无忌惮,泼辣直爽充满活力,也许,这正代表着中国农村最古老却旺盛的生命力吧。牛二之于九儿(阎妮),牛二之于奶牛,粗糙而真实的乡村爱情,因了这永不止息的生命力,稀里糊涂却倔强坚定地活着。

从一些交错和闪回的镜头运用上,《斗牛》颇有点《疯狂的石头》的影子,但却没那么多线索,也不复杂,放在抗战乱世中,塑造了很多颇为真实的形象,并在风云际会中有对社会生活的颇多挖掘,这一点又比纯粹的商业喜剧高了个层次。但在主题上我看到的是“活着”,因为在我心里,《活着》是曾经一座很难逾越的丰碑,而现在,《斗牛》以更加精妙的叙述方式,在展现人最基本的生命意识上似乎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电影《斗牛》中看到的是欢笑之后的凄凉,看到了生存的艰难,看到了人世间如走马灯一样峰回路转的变迁。可最真实的依然真实,最纯朴的依然纯朴,最简单的依然简单,就如同黄渤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那样他还活着,只不过他的活是拍戏,牛二的活着是为了生存。

只为一个承诺,也许很模糊,也许只是一种惯性,也许所有人都可能忘记,但他还记得,并且为此,活着。

电影斗牛影评(四)

认识《斗牛》这部影片还是同学介绍,说是不错,我就专门把它下载下来,并认真欣赏这部影片。感觉很不错,深深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一看到斗牛这两个字大家一定会联想到西班牙斗牛,但这部影片却不是西班牙的斗牛,而是纯中国版的“斗牛”,而且这部影片中的主角之一——牛,却是荷兰奶牛,题材新颖,打破了以往影片的传统。

这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喜剧片,它反映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不幸与所遭受的悲惨苦难,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异常的残酷性。它是由我国著名导演管虎所导演,著名演员黄渤与燕妮共同主演的一部喜剧片,说是一部喜剧片,其中不乏有很多笑点,可是却无法让人眉开颜笑,原因就是它的场景太悲惨残酷了,而不禁地会让人惆怅起来。整部电影围绕着一头由国际友人赠送的荷兰奶牛展开的,真实的再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战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与不幸,让人深恶日本帝国主义给人民带来的深痛苦难与恶行,并充分展现了农民的卑微与朴实,同时反映了以男主人公为代表的广大农民的信誉。

虽然影片含有很多喜剧元素,却演绎出了中国三、四十年代最沉痛、最痛苦的那段历史。在影片中男主人公所住的整个村的人都被残忍的杀害了,只有男主人公与这头荷兰奶牛,这时的男主人公是孤独的,也是痛苦的,他所失去的不仅是与他朝夕相处的村民,他的那头老黄牛,他失去的还有他的挚爱——女主人公“九儿”,这正是他最痛苦的地方,为了这头“八路牛”,他失去了太多,但他还是坚持把这头“八路牛”成功从残忍的战火中解救出来并在与它朝夕相处的日子中培养出了深刻的情感,在这一方面有赖于这头牛不是一般的牛,而是能产奶的荷兰牛,另一方面是还有赖于男主人公的机智、勇敢与很好的信誉,没有这两方面的原因这头牛是不可能活这么长时间的。这时的男主人公与牛说话,在别人看来似乎就是对牛弹琴,但这时的主人公与牛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一般关系,男主人公已经与牛之间生了深刻的感情,甚至已经到了分不开的地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了战争时代中国农民的信誉,勇敢,敢于牺牲的爱国之情,从侧面也反映了日本鬼子的凶残。影片通过这些极为朴实的事例道出了一个意义深刻的道理,在这建国60周年之际,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是献给祖国的最好的礼物。

这也是一部注重细节刻画的影片,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破落的村庄,代表男女主人公爱情的银镯子,曾拯救过多人性命并经历过生死的奶牛都是导演所着重刻画出来的场景,打破了很多影片所体现出来的豪华阵容,在正方面我认为是一次创新,该影片虽然质朴但不乏教育意义,并能深深激起人们的爱国之情。

在影片最后男主人公意味深长的说出一句话:“别害怕,什么都能过去”,道明了只有活着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才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如今的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的生活已不再有战争带来的苦难,不再有饥肠辘辘,不再有由于战争而失去亲人与爱人的痛苦。因此,我们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在深刻感受到70多年前民族的伤痛的同时,也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也更应该保留在影片中男主人公所体现的坚守承诺的精神!

电影晚秋影评


电影晚秋影评(一)

看《晚秋》不禁想到《爱在黎明破晓时》,同样是一段偶遇,同样是一份不期而遇的爱情,却在截然不同的故事背景及东、西方文化氛围的差异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效果,《晚秋》的纠结与压抑使这段爱情看起来更像深秋远山的风景,总感觉隔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浓雾,美好却虚幻;而《爱在黎明破晓时》中刻画的爱情则有着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如露珠般清新,香茗般隽永。

其实,“晚秋”二字已深得整个故事之精髓,秋之末尾,美景不久矣!在这一季节生发的爱情,后果可想而知。把爱情拍出哀而不伤的清新调调,是许秦豪的拿手好戏,一部《八月照相馆》足以睥睨所有试图将爱情弄得玄玄乎乎五迷三道的影片;把爱情拍出哲学思辨的味道,是金基德的招牌特色,《春夏秋冬又一春》更是将各种元素有机融合,使得整部影片犹如老僧入定般浑然一体,至今仍无人可出其右。显然,《晚秋》兼容了许、金二者的特点,将一段最有可能发展为一夜情的故事,不但拍的含蓄纠结,而且因对男女角色身份的特殊定位,使影片无形中增加了一重哲理性的思考,诸如人之好坏,事之偶然必然。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该片只是徒袭了许秦豪的宁静淡远,这点在配乐上尤甚,倒是值得一赞,似有若无的吉它曲为影片寂寥、萧索的晚秋景象做了极好的渲染,但迷茫和纠结却仅表现在汤唯那张面无表情的脸上,实难看出有更高明的表现。至于哲理性高深度的探讨更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在很大层面上弱化了男女主角的个性,特别是对男主的刻画,只是在台词里出现“好”与“坏”的字眼,缺乏更深入的描述,给人感觉个性模棱两可。

两个他乡人,凭着同样拥有一张东方脸孔而相遇相识,进而相恋,尽管那个帅的令人窒息的勋不愿承认这点,但我还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相爱的缘起是因为在那辆巴士上,只有安娜那张面目柔和的黄色脸孔能让他相信会有小惊喜发生,也或许是作为一个阅人无数的牛郎,早已将断人相面融入潜意识中而不自觉。一个几经波折受尽情伤的女子,这额外特殊的三天像是上帝的恩赐,特别是在去西雅图这个浪漫城市的旅途上,若没有点艳遇,还真对不起自己。漠然面对一切固然是隔绝外界最好的方式,但对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来说,来自家庭的支离破碎和与旧情人间的疏离和尴尬,已将她对世间残存的最后一丝美好希冀,在犹豫纠结中,毫无保留的投射到勋的身上。一个靠出卖色相和肉体讨生活并且乐在其中的花花公子,自信是所有女人的爱情毒药,他丝毫不觉得这个职业有任何不妥之处,女人的笑脸和金钱对他来说唾手可得,耍酷、撒谎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人生就是一场游戏,而赢家永远是他。可能是这个落寞寂寥的女人有别于以往的客人,也可能他只想让这段寂寞旅程多点调味,鬼使神差中他总能遇见她,一个伤痕累累,一个游戏人生,爱情的花火就这样不期然的燃烧了。

该片已先后被日本韩国多次翻拍,本片已是第五个版本,导演金兑容没有把经典刻意地模仿或激情澎湃地膜拜,而是在平淡中缓缓铺陈,深秋的萧索和清冷是本片的主基调,勋和安娜在西雅图游玩的那段时光则是阴霾冷雨中的一抹光亮,给压抑的画面底色,平添些许温暖。故事中那段双簧表演最为有趣,“戏中戏”的场景加上男女主的自我视角,及惟妙惟肖的配音表演,各自述说着自己眼中的爱情,戏里戏外,语语双关,是片中对白最多,最有趣味的一段。

故事结束了,爱情仍在继续,又是一个晚秋,物是人亦依然,只是故人不知去向,面对熟悉的事物,一切恍然如昨,腕表的滴答声将他的气息一点点送远,喃喃自语中,这一切可是梦吗?

电影晚秋影评(二)

《晚秋》的故事在韩国电影史上到底有多经典我不得而知,之后的三次翻拍是否都完成得出色我也不甚了解,但我至少可以确定的是——金兑容执导的新版《晚秋》真的拍得很糟糕,并且这种糟糕是没有任何争议空间可供大家去探讨的。它就像是一面照妖镜,可以清楚地照出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以及二逼文艺青年三类人群。

普通青年会在看片过程中逐渐入睡,文艺青年会在坚持看完全片后无奈地叹上一口气,而二逼文艺青年则会自始至终如痴如醉,感受着所谓的“抑郁”、“忧伤”、“内敛”……等等,并且在事后还会大肆赞扬导演在情绪、氛围营造上做得有多牛逼……如果你身边恰好有这样的人,我只能友情提示正常的你尽可能地离他远一点;可如果你们还在牛逼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只能恳请你们早点结伴去“第九区”自首了。

的确,《晚秋》最大的败笔就是它的文艺腔。从影片开始的那一刻起,导演就奠定了一种悲伤的情绪基调。莫名其妙的凶案,精神受挫的女人,少到几乎绝迹的台词。乍看之下这似乎构成了一个很标准的文艺悲剧开场,可问题是,在随后的1小时里,整部影片始终没有半点情节上的推进,有的只是缺乏逻辑的人物行为与沉闷到爆的情绪镜头。当汤唯饰演的安娜回到西雅图的家中与家人团聚时,家中那书面味十足的人物对白,句句都刻着“做作”二字;当安娜意外邂逅了从事牛郎职业的勋后,两人那漫无目的的街头游荡看似是在诠释人物的孤寂内心,实际完全是在浪费胶片;当安娜在梦中与勋上演超长时间的吻戏时,那也完全可以被当成一种刻意拉长影片时间的行为。因为在这些碎片式的桥段中,根本就找不到半点对影片整体叙事有益的地方。

一个处于假释期的女人,一个游戏人生的牛郎,一个各怀心计的家庭。事实上,这三样东西放在一起,无论怎么编排,都可以制造出无尽的戏剧冲突与情感冲突。我相信放在李安的手中,《晚秋》的故事一定会成为一个精彩的家庭伦理片;我也相信这个故事在好莱坞编剧的手中,可以成为一段曲折的爱情片;即便是放在内地编剧的手中,至少也能成为曾经红极一时的知名女性犯罪电视剧《红蜘蛛》的番外篇。按理说,韩国编剧与导演的水准也普遍在内地之上,但最终居然可以拍得如此“不知所云”,这也的确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唯一的解释恐怕只能是说导演中了“文艺腔”的毒。

其实不管在什么时候,文艺片都是难拍的片种。因为文艺片最关键的内核永远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的东西,它可以是一种情怀,也可以是一种精神等等,但是不论这个内核怎么变,它都不应该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晚秋》就是把形式放得太大,继而忽视了整个故事中最关键的内容——安娜内心的抗争。这种抗争所产生出的力量,才是打动人心,并且最终完成自我情感救赎的真正动力。根本就不应该是现在占据主导地位的抑郁和做作,想玩这种充斥着宣泄情绪式的四处游荡,还真以为自己是《迷失东京》吗?别忘了人家再怎么情绪也还是有故事基础的。

电影晚秋影评(三)

西雅图的深秋,如汤匙摇动的苦咖啡,将醇厚的美丽和深沉的惆怅缓缓铺洒。故事的女主人翁,与世隔绝了7年的安娜,身着土黄色宽大风衣出现在这个叫她失语的城市。

在这个深秋,安娜将获得三日的自由,而她的灵魂仍在遥远的、陌生的、满是伤痛的爱情故事中沉睡。她的灵魂将会在72小时后,必须返回的阴暗的、狭小的监狱的小房间里沉睡。安娜接受这个宿命,她的思想,她的情感,她全部的愿景早已耗尽在她进监狱前的时光。监狱囚禁的是她的躯体,一个没有任何自己的思想支配的躯体。安娜就是带着这样的躯体被支配到西雅图浸漫着咖啡香气的街头巷尾,被安置进迷蒙恍惚的深秋季节。

她要做的事是从监狱到西雅图完成母亲的葬礼,然后即从西雅图回到监狱。给她的时间是三天,牢牢抓着她的躯体的是,一部监狱长放在她身上的,只要铃声一响必须马上汇报准确位置的手机。

胆怯的、局促不安的安娜与故事的男主翁—-玩世不恭的勋,就相遇在去往西雅图的路上。身处欢场,擅长搏取恩客欢心的勋,对无语、无妆、身心的疲惫的安娜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从公车上向安娜借车票钱,到车站旁将自己的手表抵压给安娜,并戴在安娜的手腕上,再到街心花园指着自己的手表向安娜询问时间。每一次的邂逅,安娜对勋的一切夸张神情与无厘头行为都被动接受。虽然没有语言,可她的表情在细微、细致的变化中,从漠然到期许。而勋,太自信自己逢场作戏的本领,但面对没有思想,没有语言、行色匆匆的安娜,从调情到难以自控的惦记。西雅图深秋的风景配合着剧情和故事的推进,每一个粘稠滞动的画面,都在将安娜和勋这两个互不相识、根本不相信爱情的灵魂慢慢拉近。

一边是母亲的葬礼,安娜沉默并沉痛在家人互争财产的嘈杂声中。一边是正滋长萌芽着一丝莫名的春意的西雅图的深秋。安娜麻木、沉睡的灵魂被这股春天的光芒悄悄渗透。

安娜停留在服装店的橱窗前,她冲动地选择了一件墨绿色露背连衣裙和一件奶白色的裘皮外套,她放下了零乱的发髻,她用漂亮的耳环费劲的扎透久已不用的耳洞,她涂抹了大红色的唇膏……再次走上大街的那一刻,安娜活了。安娜的灵魂复苏在西雅图的深秋。然而残酷的现实一瞬间将安娜短暂的快乐撕裂!

牢牢抓着她的躯体的手机铃声就在这时响起:“请汇报你的准确位置……提醒你别忘记明天准时返回!”就是一个电话,将安娜拉回现实,清醒的告诉安娜,自己是一个犯人!自己不属于自己!她匆匆地在卫生间脱下漂亮的衣裳,再次穿上风衣、戴上深色的围巾、挽起发髻,找到自己,自己的定位。她的步履只刚刚轻盈了几分钟,立即又回到沉重。没有灵魂也许会不觉得痛吧,而一线春光确实叫安娜的灵魂复苏得欲罢不能!刹那汹涌弥漫伤感和绝望叫安娜拖不动步阀,她茫然地停留在街角。

勋再次出现。安娜突然有留住最后一天春光的冲动!她把勋带到了宾馆。而这一切对勋来说太为自然,简直是轻车熟路!激情的刹那安娜犹豫了,因为她触摸到那根灵魂深处寻求真爱的藤蔓,绿色的正在蓬勃发芽的藤蔓。在对勋说:“对不起”的那一时刻起,勋还没从众多的疑问中回过神来,但冥冥中,勋都不知道自己已不能自拔地跟随着安娜,跟随着这份自己从未体验、认真过的情感。

若大超市的柜台里放置着被分割成各种需要的肉。安娜和勋跑到柜台前喘着气,一如柜台里没有生命的肉。安娜向勋说到自己儿时一起长大的恋人,说到恋人的离去,说到恋人在自己婚后的再次出现,说到丈夫的不依不挠的暴行,说到慌乱无措中自己的弑夫…

勋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恩客用大把的钱买断自己的感情,可是他离开安娜就难以呼吸的心,促使他不顾一切地走进安娜的世界。勋在安娜母亲的葬礼上出现。勋见到了背叛安娜早已结婚的人—-王晶。勋不能接受王晶置身室外的笑,不能容忍王晶

这个罪魁祸首对安娜情感的关心,勋不由自主地对王晶大打出手!而安娜在勋这看似出格的行为中咆哮,痛痛快快地把心底的痛彻底地嚎啕了出来。安娜在勋在这一刻明白彼此相爱!

安娜再次回到监狱,勋也必须为他前面的路买单。西雅图深秋三日春光扎根了给他们灵魂深处的就是情感中最最美好、最最缠绵的“等”。

历经沧桑的安娜与身处欢场的勋从三天前的毫不相识到三天后的彼此相爱真的毫无理由?不!安娜与勋都是需要找回灵魂的人。安娜对他人一切对自己的支配毫无思想的被动接受,与勋在情感世界中不按规柜出牌的游戏态度与自信,又为两个寂寞麻木灵魂的靠近与吸引提供了必然的契机。安娜与勋的邂逅是我们在萧条的人生路上的憧憬和期许吗?只要我们能够抵抗死死抓住我们的命运,不断提醒我们回到现实的“手机”。

西雅图深秋乍现的三日春光,我们能否有勇气去搏得?也许我们仅仅会选择让灵魂在思想的一次次突围中消沉、沉寂。

电影晚秋影评(四)

《晚秋》或许是韩国电影中为数不多被翻拍的电影,而此片金泰勇版的《晚秋》更是将电影搬到了美国西雅图,选用中国演员汤唯作为电影的女主安娜来搭戏韩国演员玄彬饰演的勋,相较于早期李晚熙版的《晚秋》,电影在忠于原著的同时融入了更为出色的剧情张力,看似静若止水的剧情中,想较于前作电影穿插着诸多的伏笔,明线暗寓的电影手法。使这部电影核心剧情是隐藏未明的包袱,所需的是一种对电影的感悟,而以此隐喻安娜并没有杀人的无辜,更是突显出安娜未遇勋之前一段错爱和无爱的悲情,而汤唯在此片看似木讷的演出,实则将一切都化为了不需言语的出色演技里,这迟来真爱的展现,便是电影借以安娜假释短暂的三天时限对爱的诠释。

安娜与勋的这场《晚秋》,实则就是两人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遇到了对的彼此展现出的宿命,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悲情隐喻,但实质两人之间爱的过程个人之见才是这部电影最既希望与展现给观众的,不管是两人在游乐园那场为情侣配音独具匠心的戏中戏,还是安娜以勋听不懂的中文诉说着自已过往入狱的因由,勋听不懂却对答的“好”与“坏”,以此展现二人语言不同却有着心灵共鸣,都是一场极为浪漫的真爱展现,虽然这场爱情带着因为迟来秋色的悲凉,但不可否认其就爱情电影创作而言这是一场弥足可贵爱的篇章。

但另一面正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电影过度的文艺手法让我更愿意相信导演本身是个理想主义者,首先电影某些场景对话过于的剥离现实,很多时候话又欲说又止,剧情的逻辑上近乎将一切的关键点都归于在了未言明的隐喻中,虽然我个人相信真爱某些时候是可以不用言说的,但就整部电影的成片而看,将一切都归于不言中,铸就了过于“高端”的文艺世界,这其实也就注定了电影口碑的两极化。

其实相较于电影开放式结局的争论,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更在乎其两人短暂的三天里由陌生到相知在到相爱的过程,汤唯电影结尾最后一句“你好,好久不见。”其实便已是《晚秋》最理想化的结局,晚爱若秋,一场值得品味的爱情故事。

喜欢《电影寂静之地影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