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从军行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从军行读后感1000字

从军行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读后感1000字(3)篇。

常言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书,大多数老师会要求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作文,这样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累计素材和资料,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读后感1000字(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终于读完,投行工作的科普文,虽然科普可啃起来有些地方还是觉得晦涩难懂,微信里有几个在投行工作的朋友,股市在牛市时早上5,6点起来工作,晚上又加班到凌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以及想要在新的一年学习了解经济学的我翻看了这本书。投行在中国通常是指证券公司内的从事一级市场证券承销、保荐及公司收购业务的投资银行部门。是一个完全根据股市动态的行业:股市牛市,投行行情好,会有非常多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项目,大量需要撰写的文件,项目建议书、IpO招股说明书、再融资募集说明书、证监会反馈意见回复、股票发行报告等,可以说国内的投行70%的工作都是在写文件修改文件,同时还需要准备考保荐代表人考试,项目多自然出差就多,常年回不到公司,且在企业做尽职调查也是一件需要斗智斗勇的事,一般一个IpO项目在1-3年时间是常有的事,参与的项目最终上市成功投行人士也修成正果,但正因为等待的时间漫长且具有不确定性,等待项目过会给投行人士所带来的精神折磨远胜过加班对肉体的折磨。而遇到熊市,2008年及2012年两次IpO暂停,近年来每次市场行情持续走弱,监管层救市最有效的手段救市暂停IpO发行,结果导致投行业务在政策风险加市场风险的双重打击下很难开展,习惯了出差忙碌的中国投行人士在金融危机和市场停滞状态中不得不放下脚步,调整心态,从某种意义讲,投行也是吃“青春饭”的。

电影《华尔街》、《华尔街之狼》里描述了美国华尔街两个时代阶段投行及证券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西装革履出入各种高大上场合、游艇、私人飞机、酒会、美女,真如天上人间一般。正是这样的造富梦驱动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迫切挤进该行业,梦想有一天能过上这样光鲜富足的生活,班妮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展示了本土投行的真实图景,这里不仅有光鲜的外在还有痛苦的牺牲,要想获得理想的人生就得经历他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坚持直至蜕变(生来好运的人不在此列),尽管作者赤裸裸的展示了投行工作心酸苦楚,我想这仍然不会打消大多数人梦想进入投行工作的冲动,人性如古老的山岳一样,屹立不倒的在一代代人群中轮回,有的路必须要自己走一遍才能领悟此中真谛,希望任何人都不要明白的太晚!有梦想的人啊,金融市场是奖励人性的地方,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思维认知及心性驾驭能力超越他人,请进入,因为这里是造梦的天堂,如果不是,请离开,因为这里也是碎梦的地狱!

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一段故事,反映了一个微观行业投行的扫描图景,既有高大上的路演发行,也有更多的光鲜外衣下面忽悠式的承揽项目、累成“狗”的尽调辅导、帮助企业包装上市、 荣大制作材料等诸多酸甜苦辣咸般五味杂陈。虽然过程是琐碎艰苦的,时常若出现一个过会不成功的项目,更是一把辛酸泪。

但是我仍认为投行是一个若有机会值得去经历的行业,它是在规则的筐里纵横捭阖,能够创造出一个个值得玩味的作品;它能让你深入不同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洞悉行业特点,把脉未来趋势;它能让你接触各路高人汲取智慧之光。它考验人的耐力与定力,放大人的视野,提升人的应变与灵活能力。哪一行都有辛苦付出与劳累,经历投行在涉猎面和统筹力方面的收获相对付出而言,还是很值得的。何况,投行应该是一个收入不错的行业,只是作者吝惜笔墨没有过多谈及于此。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心得阅读

侠客行读后感1000字精选


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读作品,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写作品的读后感有哪些技巧呢?你不妨看看侠客行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侠客行读后感 篇1

《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诗人进而写游侠的行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诗人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的、事实上。诗人之所以少好任侠,乃是以此为理想人格而向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侠社会意识,写得如此深刻而生动。

最后,诗人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二壮士例,阐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之旨。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紫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恒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三杯吐然诺,五岳为之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紫霓生。重然诺,尚意气的任侠,真是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张华《壮士篇》)的。震撼了大梁城:千秋二壮士,是当之而不愧。不惭世上英!诗人对二壮士叹服不已,情见于词了。

然而,诗人不仅在热烈的颂唱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杨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是为壮夫所不为!

《侠客行》诗,虽在歌颂任侠,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把诗人少年的豪情壮志,表现无遗了。

侠客一道,是中国文化自远古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真正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体制的强权无法控制一切,使得这个文化不会完全丧失活力。到了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的压制下,这个基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而到了近代,更是又来了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压制,中国人吃饭、穿衣、一举手、一投足、一动念,都变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规范,是否有绅士风度。因此,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中国也是离死不远了。现今的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但如果你真仔细想想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的侠客,你会发觉那都只不过是一些可爱的小男人和小女人。作为消闲,可爱固然是可爱,但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经由别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闲就够了;但如果我在前面所说的新的极权世界果真降临,我们恐怕就更需要唤醒远古的基因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就算是某一种眼花耳热后的梦话吧!

侠客行读后感 篇2

众人眼中的侠,或豪爽,或隐忍,或克己,或放浪形骸,他们的结局,总不过退隐渐渐消失,淡出人们的视线。

《侠客行》中的小丐,阴差阳错地成了帮主石破天,黑白双剑的爱子中玉,又和赏善罚恶二使结拜兄弟。和生性顽劣的石中玉外貌相似或许是他的不幸。与丁丁当当、阿绣的结识,遇张三李四得玄铁令也或许是偶然,但石破天毕竟不是痴儿,如果没有用一腔真诚对待其中的每一个,他也就不会尝到人情冷暖,书中写亲情、爱情、友情的篇幅不多,但每个情节都蕴含着,若光有这些情,叫做少年行也是可以的,侠客二字由何而来?我觉得真正像侠的部分,是他对人的牵挂和敢于舍弃牵挂的超脱吧。有人说这种纯善敌不过险恶,但对石破天来说,江湖就是人间,别人用一生来行走所谓的江湖,他也在行走人间的过程中体会了闵柔的眼泪,白万剑的锋芒,还有形形色色的门派。

说起赏善罚恶令,各大门派谈之色变,无可奈何,有的人选择了同生共死,有的则选择牺牲自己,不得不说,在生命与大义之间的选择,不可能一点迟疑也没有,包括小丐救大悲老人的那一段,也不排除是小丐石破天受到惊吓不敢动弹才会挡了那么多刀子的呼啸声,如今接了这两块铜牌,出于大义,也出于探索。既然江湖就是人间,那么真正可怕的,便是人心。

侠客岛上,除了难以下咽的腊八粥,真正的秘密是蝌蚪般的文字,每个人凭着江湖阅历尽力地解读,终究一无所获,最终太玄经被石破天破解,原因竟然是他不识字。

这一切都是阴差阳错啊,经历了太多的阴差阳错难免会无奈。石破天最后终究连自己是谁也不知,小说在他对自己的发问中终止。

我觉得大多数侠客退隐江湖,是因为认识了江湖,疲于在那里行走了。这种超脱和自然不一定就是好人的标志,一辈子争名逐利也未必是坏人,既没有好坏,就更不必说影射社会现实之类的了。但如果人间就是江湖,又该如何退隐呢?或许人间牵绊也难以割舍。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客行读后感 篇3

看罢金庸其他小说后,感觉《侠客行》的情节难以说万里挑一,但这里的序却很打动人。

处处文笔中,金庸不愧金大侠。

“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小说写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或成千成万人的性格和感情。他们的性格和感情从横面的环境中反映出来,从纵面的遭遇中反映出来,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中反映出来。”

“好或者不好,在艺术上是属于美的范畴,不属于真或善的范畴。判断美的标准是美,是感情,不是科学上的真或不真(武功在生理上或科学上是否可能),道德上的善或不善,也不是经济上的值钱不值钱,政治上对统治者的有利或有害。当然,任何艺术作品都会发生社会影响,自也可以用社会影响的价值去估量,不过那是另一种评价。”

“我们主张多元主义,既尊重少林武功是武学中的泰山北斗,而觉得别的小门派也不妨并存,它们或许并不比少林派更好,但各有各的想法和创造。爱好广东菜的人,不必主张禁止京菜、川菜、鲁菜、徽菜、湘菜、维扬菜、杭州菜、法国菜、意大利菜等等派别,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是也。不必把武侠小说提得高过其应有之份,也不必一笔抹杀。什么东西都恰如其份,也就是了。”

“这次第三次修改,改正了许多错字讹字、以及漏失之处,多数由于得到了读者们的指正。有几段较长的补正改写,是吸收了评论者与研讨会中讨论的结果。仍有许多明显的缺点无法补救,限于作者的才力,那是无可如何的了。读者们对书中仍然存在的失误和不足之处,希望写信告诉我。我把每一位读者都当成是朋友,朋友们的指教和关怀,自然永远是欢迎的。”

侠客行读后感 篇4

这个暑假,我在闲暇时间阅读了世界武林至尊金庸的中篇小说《侠客行》。我之前就拜读过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书籍,于是,我对金庸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侠客行》。

《侠客行》是金庸的第12部小说,颇有名气。里面讲述的是石破天在一个不知名的女人抚养下长大,他把她误认为是自己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不告而别,在他寻找妈妈,街头流浪时,遇到石清,闵柔、贝海石等武林高手奋力抢夺玄铁令,这枚玄铁令却被石破天无意中得到。

玄铁令的主人是谢烟客,当年被谢烟客送给自己的恩人,并许下重诺,谁拿着玄铁令来找自己都可以提一个要求,谢烟客都会满足。谢烟客见这个小叫花(石破天)得到了玄铁令,怕他给自己提一个无理的要求,便在雪山派弟子花万紫告诉石破天这条规矩之前将他掳走。在路上,石破天想救大悲老人,但最后没成。大悲老人临死前交给他十个小泥人儿。这些泥人正是一套武林绝学罗汉伏魔神功。

因江湖规矩,谢烟客不能以一指之力加害石破天。于是,谢烟客便教石破天罗汉伏魔神功,却只告诉他如何用内力把筋脉疏通,并不教他贯通之法,想让他走火入魔而死。

忽然有一天,长乐帮找上门来,将石破天带走,并叫他石中玉。石破天和石中玉极为相像,再经贝海石加工,一模一样。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故事。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金庸想写的是石清夫妇爱怜儿子的感情,和梅芳姑因爱生恨的妒情。而石中玉与石破天相貌相似并不是作者想表达的地方。

看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爱怜儿子,处处庇护儿子的母爱。石中玉如此顽劣,石清夫妇都说好了要亲自抓住他向白自在请罪,但在母子分离的时候,母亲还是为保住自己罪行累累的儿子,牺牲了自己的名誉,不听丈夫的劝告,独自一人拼死把儿子救出去。她明知道儿子永远逃不掉白万剑、封万里的追杀,但她还是没有犹豫,宁可把自己的生命赌一把,换来儿子几天的时间,母爱就是这么伟大。

另外我觉得石破天的为人老实。他一直以为所有人都是好人,但在金庸的书中,他因内力强大,想害他的人大多被他不经意间打死,他还为他们悲哀,这着实有点儿好笑。

这本书是一本经典的武侠小说,里面内容丰富,男生一定喜欢。我推荐大家多看一看金庸的小说,真的很好。如《天龙八部》、《碧血剑》等等。希望大家爱看!

[荐]湘行散记读后感1000字9篇


常言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书,大多数时候老师会在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作文,用来记录自己当时阅读后的一些体会和感触,那么,优秀的读后感模板有哪些?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荐]湘行散记读后感1000字9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1

这些文字,如清纯之花,让人难以放下;如坚硬磐石,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名著。书里写的是水手与妓女生活穷苦,但不会没有生活的希望。沈从文曾参过军,后离开队伍,改行作家。经他之手的作品,无不含有淡淡的忧伤。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期望,是水手和妓女对生活的希望。

在那时,生活就是辗转,在战争中平静地死去,不为人知;在穷苦中妻离子别,无人知晓。在逃离中苟且与他人同生活,十几年后再相见,却不认得了。仔细品味,竟含着痛苦。

然而,书中写的远不止这些。水手们干着以生命做赌注的活儿,收入却少之又少。妓女每天“多则二三十,少则一块八毛”却依旧快乐,毫不抱怨,水手上滩,必须互骂野话,妓女服务,必须令人满意;遇上激流,水手奋不顾身地下河顶船,碰上老板,妓女便让人随意摆布……在如此之困境中,他们依旧快乐,以至于随意。这难道不是对生活的希望吗?

读《湘行散记》会不由自地陶醉于沈从文的文字间。“牛保”还在热被中美梦,船上人就叫开船了。牛保也无可耐何,但心情依旧那么快地转好,与大家有说有笑,将前方看得一片光明。这对生活的希望,宛如纯真的花儿,千年百年都是一个样儿。

面对那不顺的现实,也许我们并不需唉声叹气,不需哭天喊地。只要放宽心,一切都会好。

我们能选择生活,改变生活。记起往日的好,未来的希望,将要使我们永远放宽心,心存不会灭的希望之火!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2

书的前面是写给爱人的信,字里行间怎一个相思了得。看了几章,稚气痴情,没想到沈从文还有这样一面,有点感动。看到十几章还是这个调调,就有点腻。虽然行文中也夹着人物风情,却被腻得有点看不下去。蹦蹦跳跳好容易过了三十九章,那个喜爱的沈从文才又回来。

最喜欢作者文字中那种存在既合理的心态以及对家乡的爱。

在沈从文眼中,人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每个人都生动活泼有趣。想想如果是我自己亲眼目睹,恐怕会看到无知粗鄙无赖。因为我狭隘所以眼中的世界就狭小。

记得年少时的一件往事。曾经坐长途车从昆明下景洪,途经思茅去一个朋友的朋友家拜访。那是一栋三层的居民楼。在厨房里我吃惊的发现烧水做饭居然用的是柴灶!现在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无知,脱口问主人为什么楼房还要用柴灶。以前的经历已经使当时的我明白楼房也不一定用管道煤气,但是柴灶还是有点超想像了。一直感恩所有旅行中遇到的都是好人。当时的主人也是纯朴善良,完全没有认为我是城里人的`傲娇什么的,真正理解我只是浅见无知而已,仔细的给我解释了当地的民生以及南北能源差异。

作者笔下的人物,一直都在提醒我,旅行时遇到的当地人。他们可能没上过什么学,没去过百里之外的地方,但是他们努力生活,心中对未来都有规划,而且他们心中不以恶意对人。

喜欢沈从文是因为个人觉得他并没有高高在上或冷眼旁观的自以为是,只是单纯的“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他没有去评判什么,也没有去试图改变,就像书生会有的那种以为是热血激情,其实是何不食肉糜的好心。

喜欢沈从文还因为他对家乡的无条件的眷恋。他笔下的湘西宁静平和,人物活泼有趣,人事物都淡淡的又吸引人,就像是一副印象派的画作,具体画的什么不清楚,满眼都只有光影色的印象。没有去过湘西,也并没很渴望沿着沈从文的路线走一次,是因为我知道我不会感受到沈从文的湘西。对于那片土地,作者是全身心的爱恋,全无半点介意。很多人也是爱着家乡,但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不如意,可能是风沙太大,梅雨季太潮湿,冬天太阴冷,邻居太粗鄙,乡亲没文化,等等。每当看到爱恋家乡的文字背后那点介意,都会想到沈从文。在沈从文笔下,家乡的一切都好,每一点一滴汇聚成那幅叫湘西的画,缺了哪一笔,画都不成画,家乡都不是家乡。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3

十年前到湘西凤凰旅游的时候,突然被眼前一座不起眼的老宅门匾所吸引:沈从文故居。原来这里竟然是沈先生的故乡啊!青山、秀水、吊脚楼、苗家女子……难怪能写出《边城》这样秀美的作品。这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里里外外共十间房屋,重檐黛瓦、雕花门窗,见证着数代沈家人的悲欢离合。这里是沈先生小时候居住的地方。想到百年前沈先生在此玩耍,而今斯人已逝,不禁心生无尽感慨。

沈先生的一生颇为传奇。15岁时即参军入伍,奔走于湘川贵的崇山峻岭之间。后来写《湘行散记》里的诸多军人而得心应手,或许与他早年的经历颇有关系吧!20岁时,成为中国最早的北漂。无大学录取,于是到北京大学旁听。虽到底没有获得一张北大的文凭,但弃武从文的沈先生居然文学才华如岩浆般喷薄而出,终成一代文学大师。

我最初听到沈先生大名是因为他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于是很好奇,与沈先生同时代的作家成百上千,有名者也很多,为什么唯沈先生会被提名,而且还是两次?于是,翻开《边城》。这是一部挺浪漫的小说。没有鲁迅先生小说的压抑,没有巴金小说的对封建家庭束缚的抗击与挣扎,有的,只是灵秀的少女,慈爱的爷爷,帅气的小伙子……结局虽略带伤感,但读者相信,翠翠终会等回心爱的傩送的。

后来读《湘行散记》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怎么一部散文集里一大堆书信?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其实是一本家书集。新婚燕尔的沈从文听说母亲病危,于是急急地赶回凤凰。答应夫人每天写一封信。后来,沈先生把这些信结集出版,也就成了今天的《湘行散记》了。这其实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不知吴越美女张兆和女士是否读得懂。因为动不动来点儿湖南方言。虽然我也去过湖南几次,但有些方言也实在是读不明白。而且,也不知沈先生当时怎么想的,文中乡野山人的各种粗言俗语也一一记录下来,看着颇有点别扭。

于是,这样一本广为大众称道的作品断断续续读了几次才读完。最近为指导学生写作,又把其中几篇翻开看,才慢慢品出点味儿来。看似风流不羁的水手其实有着人间最宝贵的真情,巴巴地把作者送他的几个苹果送给情人。看似水性扬花的女孩子其实有着说不尽的辛酸与悲凉,看似玩世不恭的少年军官有着凛然的正气……突然才明白沈先生写作背后隐藏着对故乡人无尽的爱,对世间真情的渴慕与赞美。这,不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吗?世事变迁,几十年倏忽而逝,但人间社会依旧冷漠,依旧凉薄,或许这就是今天沈先生的作品仍会让我们推崇倍至的原因吧?

可惜沈先生后来没有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对于读者,颇有点遗憾。晚年用尽后半生心血出版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享誉海内外,真应该借来读读了。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4

在“辰溪的煤”中沈从文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叙述,毫无修饰,像那苦命人的生命如草芥一般糟蹋在社会的现实里。

故事讲完后沈说读书人不配说“同情”而应当“自愧”。因为这些人生命的庄严,读书人是毫不明白的。

读了这我想了好久,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我同意沈从文的说法。即便是在现在我依然与沈有所契。

是的,一个人的经历给一个人感受,经历之外的人唯有一声感叹,仅此而已,别无其他。沈从文与张兆和为夫妻五十多年,张后来感叹自己不全然理解沈,这不能不是个很好的佐证。张出身名门,从小按部就班的上学,生活。不曾为生计奔波,也不曾与下层人民亲密接触过等等,都注定她感受范围是无法与沈从文达到同一个高度的。

沈从文曾在“湘行书简”,给张兆和写的信里里写道:“因这些曲子我还记起了我独自到锦州,住在一个人的旅馆中的情形,在那旅馆中我听到一个女人唱大鼓书,给赶骡子的客人过夜,唱了半夜。我也一人便躺在一个大炕上听窗外唱曲子的声音,同别人笑语声。这也是二哥!那时节你大概在暨南读书,每天早上还得起床来做晨操!命运真使人惘然。”两种命运就连沈从文自己也感觉不可思议。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5

潺潺流水,不及在溪边读一本书;游戏的通关,不及在书中寻找那宝藏的钥匙;听一首流行歌曲,不及书页翻开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美好。有如在墨香、文字中遨游。

翻开《湘行散记》,周围的一切仿佛就静了下来,留下的只有书中人物的话语与他们的动作。

牯子,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待“我”也是十分友好。十三年前,他为了一个心心念念的女人掉进了水中,那时已经是冬天了,还下着雪,但他却没有半丝埋怨,而是打趣地说“这下完了”,一边笑着爬上了岸。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学学牯子的这种乐观呢?虽然在冬天里不小心落在了河里,但是笑着爬上了岸。面对挫折的我们也是可以这样的,将自己碰到的挫折视为脚边的石子,绊倒了,那么就重新站起来,被磕破了,就笑着吹着伤口继续往前走,最终,你所被绊倒的石子、磕破后结痂的地方,都是你成功的见证,你无畏的证明。

在桃园的日子中,“我”看到了一片血迹,那是清党前后,有个姓唐的青年和其它40多名青年的血迹。姓唐的青年以党特派员资格率领了4万以上四乡农民和一些青年上城请愿,不料碰了壁,还发生冲突,守城兵将这些青年和特派员杀死,其余农民看情形不对便逃之夭夭。后来,那些士兵用刺刀把特派员钉在城门木板示众,三天之后,连同其他牺牲者一起抛进了清流里。

抗战时期,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像唐特派员那样为祖国捐躯,江姐为了不泄露组织的机密,宁愿承受敌人的折磨,也不愿为了活命泄露关于组织的一切活动,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祖国。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没有了战争,却也有很多英雄们:有为了救护他人生命,而冲入火海的消防员叔叔;有为了捉拿犯罪凶手的警察叔叔和肖缉毒警叔叔。他们这样做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不,不是的。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别人的生命。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救了无数个生命,为了我们有更好而安定的生活。他们视国家与人民为第一,奋斗在最前线。

合上书,一个个鲜活人物在我的脑海里演绎:外表粗犷,内心却很柔弱的屠夫、助人为乐的祖送。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但在我眼里,他们不仅浸透了沈从文先生深沉,真挚的情感,还寄托了他的哀戚,悲悯与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6

随手翻开《湘行散记》,便被沈从文先生构建的亦真亦幻、淳朴美好的湘西世界吸引。这部散文集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是1934年作者回故乡时所作的游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黑暗的时光中,《湘行散记》依然能繁花尽开、向阳而生,令人惊叹。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是“花”,是盛开的向日葵,是永远保持的一种向上的姿态。文字中氤氲着烟火气、草木香和书卷气,令人初读时便心生愉悦。清新易懂的笔触中,透出沈从文先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一颗赤子之心;几笔传神的描写,便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现在每一位读者眼前。且看《桃源与沅州》中的这一段:“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种小小回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寥寥几笔,这桃源仙境的美丽便溢了出来。

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开满了“花”,是傲骨不屈的梅花,是品格坚韧的象征。纤手老头儿对生活的努力执着、拉船人对生命的忠实庄严、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的豪迈豁达等人物身上的顽强品质是令人赞叹崇敬的。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而沈从文先生又未尝不是呢?在沈从文先生所塑造的人物身上能看到他的优秀品格与志向、期望,蕴含着对黑暗社会的思考和不满,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在与沈从文先生的交谈中,我仿佛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性情率真、喜欢字画、对湘西有着无限眷恋和热爱、身上不乏劳动人民勤劳的影子。看着沈从文先生,我很好奇:“在那如此黑暗的年代,湘西人民为何还能保持如此乐观的心态生活?”沈从文先生深邃的眼睛似乎眨了眨,透出智者的光芒,他说:“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顽强的品格,有着属于中华儿女的那份坚韧不拔!”是啊,这些美好的品格多么难得,多么需要新时代人们学习传承!

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是否需要湘西人民的那份执着坚定和勇气?考入海南中学,进入新的的学习旅程,起初我并不适应,遇到了许多困难:人际关系重新洗牌,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这一切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我相信,努力不会白费,花开的日子不会遥遥无期。终于,在期末考试时,我的成绩有了质的飞跃。

再一次拿起《湘行散记》,回首那些闪光的日子,一股澎湃的力量醍醐灌顶,贯注我的全身:面对困境,我没有任何的理由退缩和放弃,必须坚定目标,付出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守望花开。在黑暗中,我们最需要的,便是那份执着坚定,以及信心和勇气。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7

我最初是在喜马拉雅听到这本书的,由于朗读者是位女声,加上那篇文章文笔比较细腻,让我误以为是位女作者写的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沈从文的作品,因为以前看过《边城》,所以顿时对这本书也产生了兴致。

还是先购买的电子版,不过看完之后决定再买一本纸质版的,因为觉得这本书日后还有再翻阅的价值,而想要圈阅或批注点什么的话,电子版就不如纸质版拥有这个乐趣了。

前面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书信我就不评论了,他们的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搜索,我这里重点想谈的是对于散文的几点看法。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一是因为作者文笔比较有趣味,读起来比较轻快,作为消遣来说,比较不会发闷。二是籍此可以了解湘西的民风民俗,那个时代、那些个普通人物的生活质朴而又真实,让这本书成为最真实的记忆。最重要的是作者怀有一颗平和、尊重、敬畏的心,这才是本书最大的闪光点!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为了炫艺,也不仅仅是为了直抒自己胸臆,而只是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这个大千世界的真实感悟并分享给大家。所以作为一名艺术家首先自己要有一颗悲悯之心,感情一定要真诚,其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感动别人。

《湘行散记》书中描述的如画风景,让我看了都想要跟随作者的足迹去一一探寻,那淳朴的市井生活、好听的橹歌,让我也想去好好领略一回。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即便再卑微也努力生存着的生命让人感动。原来每个生命都生而不凡,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敬重!

无论身处何种险境,永远勇敢面对,无论身处何种黑暗,永远心怀希望!懂得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日子、懂得感恩目前所拥有的一切,知足常乐,用爱拥抱世界,这难道不是我们现在也非常需要的一种精神吗?生命无常,活着不易,人生百年,还有什么是不能看开的呢?

亘古的时间长河,多少生命轮回其中,沧桑岁月,不同的人物在相同的场景演绎着相似的生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或许无力改变些什么,却可以好好铭记他们同时深深反思自我。

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作者比较接地气,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作品流露的思想悲悯而不颓废,处处透露出对这方山水和淳朴生活的真正热爱。我惊讶于作者在这个年纪怎能如此通透,心里不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也好奇起来。

我原以为沈从文只是一介书生,后来才得知他小学毕业15岁就从过军,童年过早的见识了太多的杀戮,所以早早的就体会了生命的无常。早熟早慧的他不认命,19岁就独自北漂去了京城,从此在那里开启了自己另一番精彩人生。很多时候作品源于生活,一个有着丰富经历、生性坚韧而又淡然的人,其人生本就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书吧。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8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一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精选《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湘行散记》读后感。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二

沈从文其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便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品《边城》,《湘西》,《长河》等使其跻身中国最优秀作家之列。人生阅历丰富,经历坎坷,早年投身行伍,后又执教于青岛大学、西南联大以及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同时,他在历史考古领域中颇有建树,晚年完成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中国物质文化世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沈从文其情:想必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经历比较了解,其感情故事也颇为引人关注。从执教吴淞中国公学开始,便爱上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女士。张家四小姐可谓出身名门,大家闺秀,修养学养甚高。沈先生完全沉浸在对张兆和的爱慕之中,用情不可谓不深,用心不可谓不诚。最终在沈的执着追求的过程中,张被打动,终成就了一段佳话。

《湘行散记》其书:前面是对沈先生基本情况的介绍,网络上随处可见,并不十分难得到。我素来敬仰沈先生,也读到过不少他的文字。其中也包括这本著作,有些感悟,写上几百字作为自己的读后感与推荐的理由。沈先生是湘西凤凰人,湘西对我其实是个神秘之地。这本书就是他回到湘西一路的见闻感触,以及触发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这本书中用词诚恳简洁,很多词语的使用贴近生活,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对人物的刻画仔细深刻,人物的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对沿途景色的描写更是清新别致,仿佛置身其中。整部作品乡土气息浓厚,不但展示了湘西的人文地理特色,同时也写出了对自己故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感慨和忧虑。沈给了我们一张由云彩做成的飞毯,带着我们领略至美湘西。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9

我看过电影《湘西剿匪记》中的湘西,也看过沈从文《边城》里的湘西,更知道朱镕基《七律——重访湘西有感》中的湘西。湘西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三省市接壤,湘西也是沈从文的家乡,也真因为如此,让沈从文的散文有种江南水乡的细腻。昨日我借朋友的《湘行散记》,看看这本作者家乡的散文,湘西真的很美。

今天我就献丑,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来谈谈作者笔下的湘西和这个著名的作者沈从文。如果你有写过情书的经历,应该知道这句“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很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如果你有和命运挣扎的经历,应该知道这句“睁大了眼,什么事都分明,但自己又何尝能支使命运”。一本《湘行散记》写出了真正的沈从文。

唯美的江南,多是水造就的,湘西也不例外。这本《湘行散记》多的也是水,无论是写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还是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都是必须有水的,再加上一点小雨或者雪,那就更是美得离谱了。“我平日里想到泸溪县时,回忆中就浸透了摇船人催橹歌声,且被印象中一点儿小雨,仿佛把心也弄湿了。”回忆中的湘西,这么的静美和谐。

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在小学学过朱自清的《春》,对朱自清都很欣赏和了解,沈从文对朱自清有“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的称赞。但是想到朱自清的话,下一个就应该想到沈从文了吧!民国时期的散文,一个北方、一个南方,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家。真因为有朱自清,我们也知道了沈从文的江南之美。婉转的橹歌声中,荡漾着生命勃发的生机,沈从文凭借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湘行散记》最初的母本是因沈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另外次本书还收录《废邮存底》、《云南看云》和《偶感怀人》。无论写什么,沈从文的散文风景都那么有人情味,风俗人情都很惬意。

澄澈纯净的沅水之间,一片明朗朴野的湘西风光,闪耀着桃源般耀眼的余晖,这就是美丽的湘西风光。我是不是应该去湘西看看,这么美得地方,但是我又很了解湘西,从《湘行散记》中我就已经去了湘西、了解了湘西,还有去的必要吗?风景犹在,故人不存,我确实应该去看看湘西,为了心中的沈从文,也为了《湘行散记》中的湘西。

陶行知读后感1000字精选


常言道:“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有人热爱读书如同热爱生命,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会要求我们去写一篇作文,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你有了解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吗?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陶行知读后感1000字精选”,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陶行知读后感 篇1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读后感 篇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陶行知读后感 篇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

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斥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励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当我们遇到学生打架事件时,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机智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自己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说教,有时甚至会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指责和数落。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法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说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种等待和应付,等待着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后的一句“你错了吗?”学生会应付式地、高兴地回答“我错了。”“以后还会不会这样?”“不会了。”跟小朋友说“对不起”。犯错的孩子会在心里长长地舒口气,兴高采烈地对被欺负的孩子说对不起。开心地走出这说教的大门,回到教室去,继续着自己快乐的游戏。这样地说教有没有用呢?各位老师心里很明白,也许第二天孩子还会继续着他欺负学生的游戏,老师又会继续着自己的说教,实在没辙了就请父母。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赋予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对孩子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诱导,让孩子们自己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我们以往的批评,指责,抱怨换成欣赏,启发,激励。

教师没有爱,教学就会没有动力。没有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心与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伟人都要大”,陶公亲切地称学生为他的“爱人”。心中有学生,心中就会有爱,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地亲切、和谐;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的美,那样地能吸引老师和孩子。民主的爱,智慧的爱,公平的爱,会让教师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从小沐浴在爱中的孩子他以后给予人家的也是爱。只有爱的教育,才会让孩子在充满阳光的道路上成长;只有爱的教育,才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师的职业情感,爱就是理解、尊重、信任与公正、赏识。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陶行知教育文集》中,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然而我想读出更多的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陶行知读后感 篇4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日常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也带领师生共同参与进生活劳动中,做一名志愿者,从劳动中获得感悟和学习。我认为这次生活实践远比学生在课堂上说着如何做一个勤劳的人来的更为实际。

陶行知读后感 篇5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陶行知读后感 篇6

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师德教育的核心。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

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立德树人。只有立德树人的爱,才能爱出师生间的师生谊,爱出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爱出爱满天下的陶氏风范,才不会出现10年后,20年后向老师秋后算老账,报复的怪异之风。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爱生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爱的双向功能是现代教育中的媒介,润滑油和催化剂,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决不会欢迎他。因此,爱生是现代教育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我从中深刻的领悟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要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就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耐心等待,学会感恩分享,学会换位宽容,学会尊重选择,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开拓创新。只有真正的具备这些素质,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爱学生,胜过爱自己,他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教育是公益一类事业,公立学校是不能赢利的事业单位。但现在教育多轨制并行,私立学校以赢利为目的,把教育事业以商业模式运营时,也存在极个别公立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受到物质诱惑和污染,课后私自开班收费的现象,让师道尊严在金钱和功利面上不断受贬低和质疑。我们要深深的反思:中国教育是怎么了?此时,陶行知先生的身影从我面前缓缓走过,不断清晰。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境界深深地震撼着我,感动着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果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而陶行知先生正是这样一个先行者。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温暖他们以关爱的眼光激励他们,以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品学兼优的规范导之以行,或教之以理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只有对学生爱,教学才有温度,才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才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欢乐。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以纯以知识领悟快慢为取舍(即唯分数论)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儿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优秀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兼爱难看的落后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无私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真诚的、公正的、稳定的、宽广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道德、良知、职业规范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或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真正的在教学教育工作和生活中加以贯彻执行,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

当然,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爱与严应并存。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要以此为准绳培育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爱是对事业的忠诚,对莘莘学子的无限激励。教师只有锤炼情感,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爱无私,才能方得始终,爱满天下。

陶行知读后感 篇7

陶行知专着读后感(一)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着,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一)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二)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于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的渗透与运用,会让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出实效,促进新课改的推进。

陶行知专着读后感(二)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习、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习。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几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陶行知专着读后感(三)

假期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在读到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我们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读后感湘行散记1000字合集


以下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湘行散记》。我们在书中学的东西,一定会在将来某个时刻派上用场,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绪随情节变化。这个时候我们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湘行散记【篇1】

他追求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上天,你为何要这样无情,对待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文人?这是我读《湘行散记》时一直在心中的谜团。

沈从文先生14岁时投身行伍,浪访湘川黔边境地区,他一生还撰写《边城》《长河》,笔下勾勒了人性美,生活美,这些故事原本基本上都发生在山重水复的湘西,朴实,平凡好似一层纱般的薄雾,盖去作者的苦,也给故事本身披上了朦胧美的面纱,从这个故事自身的唯一与独特,加之作者创造的非凡,构造了它。他对它情有独钟,除去自己对家乡的深沉思念。沈从文先生谈到自己说,自己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路,唯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他也就是凭这些对山、水、家乡,更是对湘的感情,好似无情地,被分割到另一个世界,他没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向往世外的生活,看似“玩世不恭”。

沈先生啊,你为何这么“大费周章”呢?你把情寄放于山水之间,你不知名利,更不图,你不晓政事,从古至今的文人们都面临,甚至是面对这样艰难的`选择。现在诞生了核心价值观,可你看看有多少人是真正领悟并做到。施蛰存先生说你身上还有着“茵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这一个,我茅塞顿开,现在成天享乐追求幸福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不是事与愿违吗?沈从文先生至少有着清正,乐观的品质,即使他看似贫困潦倒,他同样高尚,他已经与这个世界融合,这篇散文诠释了情感,沈从文先生从苦到幸福,是他与湘西、山水,更是家乡,坎坷人生的默契。

这样的文人是唯一的,他能渡过他的坎坷人生。

读后感湘行散记【篇2】

读过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后,我对湘西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我从未去过湘西,但却在书中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对湘西的了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个充斥着原始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神奇的巫术、蛊毒、赶尸术等,神秘莫测,奇幻怪诞。在地理书上接触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贫瘠,矿产丰富。有人说千百年前的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记》,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时候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在现代的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湘西的生产,建设,教育,文化还是远远落后的。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记录着他在船上的所见所闻,他由武陵过桃源时,了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渔夫,但是却戴着一顶价值昂贵的帽子,这是能引起了妇女们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对这个的印象较为深刻,他是一个粗俗中又带着些优雅的渔夫,很有特色。这个戴着水獭皮帽子的对一切满不在乎,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但他却是真xing情,懂得的道理也多。虽然这个水獭皮帽子仅三十五,但是却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这是让我觉得值得关注的。

在《湘西散记》中,引起我的关注的还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们不畏惧生死的精神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常年漂泊在外的让人不禁黯然,离开人,在江河上与水共生。他们常年在外头漂泊,缺乏寄托,便对吊脚楼上的妓女产生了深深的情意。

在第五章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中,我看到了那位水手和那位妇人的,这是让人却又感叹的一段相遇。水手和妇人纠缠之后,在妇人的身上,水手得到了感情的抚慰,妇人亦是如此,或许他们从此便无法再次遇见了。但他们也愿意各自交付了一把与一把埋怨。

想到这些眼泪与埋怨,如何揉进这些人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之一部时,使人心中柔和得很!这些妇女的痴情亦让作者感慨万分。我亦如此。

第二天早晨,另一个的水手开始叫着各种野话,因那位多情的水手还未下来,仍然留恋在妇人身边。不多久,传来吊脚楼上的妇人锐声的呼喊,正如同音乐中的笙管一样,超越众声而上。这位妇人提醒着着这位水手不忘她的深情,妇人如此这番多情,让人不觉生出爱怜之意。

生生,冷呀!你不怕冷吗?我这里有核桃,你要不要吃核桃?从水手这言语中,可见他的淳朴善良。水手赠予沈从文一袋妇人赠予的核桃,沈从文回赠四个苹果给这位水手,水手便拿着苹果飞奔而去,回到吊脚楼,将苹果献给妇人。他并未想自己享用这些苹果,而是将苹果送给对自己有恩情的吊脚楼妇女。他们这种却又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动。

沈从文的《湘西散记》带我领略了不一样的湘西,让我了解到了湘西有一群依赖着河流为生的人,他们善良淳朴。他们是如此平凡却伟大的人!

读后感湘行散记【篇3】

潺潺流水,不及在溪边读一本书;游戏的通关,不及在书中寻找那宝藏的钥匙;听一首流行歌曲,不及书页翻开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美好。有如在墨香、文字中遨游。

翻开《湘行散记》,周围的一切仿佛就静了下来,留下的只有书中人物的话语与他们的动作。

牯子,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待“我”也是十分友好。十三年前,他为了一个心心念念的女人掉进了水中,那时已经是冬天了,还下着雪,但他却没有半丝埋怨,而是打趣地说“这下完了”,一边笑着爬上了岸。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学学牯子的这种乐观呢?虽然在冬天里不小心落在了河里,但是笑着爬上了岸。面对挫折的我们也是可以这样的,将自己碰到的挫折视为脚边的石子,绊倒了,那么就重新站起来,被磕破了,就笑着吹着伤口继续往前走,最终,你所被绊倒的石子、磕破后结痂的地方,都是你成功的见证,你无畏的证明。

在桃园的日子中,“我”看到了一片血迹,那是清党前后,有个姓唐的青年和其它40多名青年的血迹。姓唐的青年以党特派员资格率领了4万以上四乡农民和一些青年上城请愿,不料碰了壁,还发生冲突,守城兵将这些青年和特派员杀死,其余农民看情形不对便逃之夭夭。后来,那些士兵用刺刀把特派员钉在城门木板示众,三天之后,连同其他牺牲者一起抛进了清流里。

抗战时期,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像唐特派员那样为祖国捐躯,江姐为了不泄露组织的机密,宁愿承受敌人的折磨,也不愿为了活命泄露关于组织的一切活动,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祖国。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没有了战争,却也有很多英雄们:有为了救护他人生命,而冲入火海的消防员叔叔;有为了捉拿犯罪凶手的警察叔叔和肖缉毒警叔叔。他们这样做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不,不是的。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别人的生命。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救了无数个生命,为了我们有更好而安定的生活。他们视国家与人民为第一,奋斗在最前线。

合上书,一个个鲜活人物在我的脑海里演绎:外表粗犷,内心却很柔弱的屠夫、助人为乐的祖送。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但在我眼里,他们不仅浸透了沈从文先生深沉,真挚的情感,还寄托了他的哀戚,悲悯与希望。

读后感湘行散记【篇4】

读完之后,是应该写点东西的。

想读著名小说《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

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著名小说《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著名小说《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读著名小说《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到,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然后不为亲人知晓;有那么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然而不再相识。初读时,以为是在读著名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但远不止这些,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

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

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后感湘行散记【篇5】

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

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

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读后感湘行散记【篇6】

读著名小说《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那些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

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

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1000字


同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也许大家都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吧!这时候我们可以写读后感来记录下这些方法。什么样的作品读后感才算是有新意的呢?你可以读一下读后感大全整理的读后感陶行知教育,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 篇1

这次,我有幸拿到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原先想自己工作了将近20年,教育理论已经学了不少。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又会和以往的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种想法,我阅读了此书。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所谓学无止境啊!

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其中感触较深的是:

1、生活教育思想是贯穿在陶行知所有的教育思想之中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给生活以教育,对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我觉得学习陶行知思想时,重要的是把陶行知思想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更好的掌握教育规律,更贴近生活,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为学生服务,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能够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现在与今后需要什么,给予每个学生他需要的教学与教育,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每项本职工作,服务于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这就是我在读了这本书以后对教师工作进一步的理解。

2、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教学的重心要为学生今后的现实生活做准备中,现实生活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普通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以此为标准,以此为准则,实施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没有让“教”、“学”围绕着“做“这个中心。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读了此书后,我真正明确了,为了学生今后更好的生活,我们要尽可能给予他今后需要的知识,做人的道理,让他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 篇2

学习陶行知的精神后,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 篇3

我读了《陶行知》一书,说实话,我对陶行知先生了解的甚少而感到惭愧。对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有很大的感受,还依然能够从中得到关于做人,关于教人的深刻的哲理思想。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是的,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视之为子女,以满腔热情教育学生,用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爱关心、爱护、教育、帮助学生,使师生之间以诚相待、坦荡无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接近老师,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有爱才有未来,有爱才有希望,作为教师,得学生之“心”,让爱在平凡事业中升华,使学生在爱心中成长。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的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学习上也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更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头脑聪明却不善于自控的学生,多看他们几眼,多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眼神,多给他们一份坚定的信心,坚持下去,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裹着污泥的沙子竟是一粒金沙!

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些观点是他过去提出的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通过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 篇4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观点和理念在时下的教育界仍然是适用的,而且他的许多理念现在正在被我们所尝试和应用,在他身上我们这些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是可以学习到很多,感悟体会到很多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将陶老先生发表的教育理念整合,让作为读者的我更加系统完善的深入了解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

书的引言提出陶行知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的教育。正是陶行知的这个做法,才能使他的教育理念既能符合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又不至于像无本之木一样,脱离中国国情,所以他的教育思想真正的在中国起到作用。其中有一些思想对我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受益匪浅。 教学合一思想

陶行知先生将世界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把儿童做成书架子;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生依旧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种先生乃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校和学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要先生负执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负学习的责任。调理清晰,让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自我判断出自己是何种先生,明白自己的目标。先生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现在的教育现实中,有许多老师安于现状,把教学内容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交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所以我就觉得陶行知的眼睛真毒,寥寥几笔,却抓住了最关键的症结。

教学合一对于教师是极其重要的,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必须具备的思想。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学生自治这个问题,是自动主义贯彻德育的结果,使我们数千年来保育主义,干涉主义,严格主义的反应,是现在教育界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中国由于历史原因,群众长期处于被压制的阶级,所以在中国学生自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也是十分值得思考的。

学生自治办得妥当有四点好处:①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实验②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③学生自治能辅助风气之进步④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凡事都有两面,学生自治办的不妥当会出现以下几点弊端:①把学生自治当成争权的器具②把学生自治误作治人看③学生自治与学校在对峙地位......

生活即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在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已经在国际教育界广泛认同,但是陶行知先生并未沿用老师的理念,而是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更加适合中国教育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用陶行知的话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创造的教育

创造力对于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教育界而言则更加重要,教育人士自己要有创造性,更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这对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什么是创造的教育即既进行四星的教育,也要进行行动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只知道埋头苦学各种理论观点,而对于理论观点的应用能力却十分不足。中国现在的教育就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学校的教育更是死气沉沉。十分佩服陶行知先生思想理论的先进性,每一个理论都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除了以上的理念,陶行知对于农村教育、读书与用书、大众教育、民主教育、行知合一等观点的阐述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建设意义。陶行知先生用自己毕生的时间、经验投入到中国的教育发展事业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创造、发展,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由于社会的告诉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仿佛已经被人遗忘,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的了解也不全面,理解不够深刻,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我通过此次对于《陶行知教育名篇》的阅读,对于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是立国之本。陶行知的话不应该只是标语,更应该落到实处,成为教育工作者血液里的东西。学习陶行知思想,继承圣贤的理论,对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极其重要的。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 篇5

忙完了县第二教研片常规检查、教学设计比赛等事宜,终于能静下心来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感慨于陶先生宽广的视野、研究问题的深入,杨礼仙:《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想。以此为镜,我反思自己的教育与教学,反思自己的工作,目前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对待学生宽严有度“过严则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这是陶先生在评陈著之《家庭教育》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引起了我对自己的教育技术的反思。自从担任班主任以来,我时时处处对学生严格要求,虽然我严于律己,做出行为的表率,虽然我一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操心,但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在仰视着我,这眼神里有敬畏,这眼神里有躲闪,我常常会为此感到不解,感到心痛。看到陶先生的这一句话,我顿悟到我过于信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可能会让我欲速则不达。特别是我现在教低年级学生更要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此时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陶先生还提到类似的两种有害儿童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陶先生那么早就发现现代父母的通病,真是了不起!

二、“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有幸参加了“课堂实效”课题研究,让我更容易理解陶先生“教学合一”的理论,我知道了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得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其它的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我已经做好长期学习、实践陶先生“教学合一”这一理论的准备。正如陶先生所说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如果教师只会固步自封,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如沫春风。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将会继续影响、贯穿在我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 篇6

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获甚多,感慨万千。总感觉一位老人正在讲述着他一生对教育的感悟的种种表情。先生说:“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一,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谱写教育新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是我们这些教书匠的指路灯,我认为这盏灯,对我们来说,是最明亮着,永远是闪烁着,永远指引着文字前进再前进。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给予了我们启迪。“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与教学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概括出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个合格的教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一是只会读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二是不是在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我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而老师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是有限的。回想自已十年从教的过程中,不禁不吃一惊,原来这就是典型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喂饱鸭子就可以了。真的很惭愧。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应该对待每个学生以宽容,坦诚相待,不能搞“一言堂”。

《陶行知教育文集》说,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心胸要豁达,态度真诚,要有炽热的情感。公开、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有所不同来要求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研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创造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 篇7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我们学校里也常看到这句名言。作为一位教师,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有几点体会:

一、陶先生是热爱学习的楷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的典范

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 篇8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内容。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 篇9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爱是最伟大的信念,爱是教育的至宝。只有心中有爱,爱你的事业,爱你的学生,爱你的同事,你的工作和生活才会有热情,也才会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爱就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真诚;没有爱,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深厚的爱生之情,会促使教师去尊重学生,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积极寻找与学生对话的机会,以真诚的目光去关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他们以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教学才会顺利进行。只要凸现出爱,爱也永远伴随着你。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 篇10

在一个春意盎然,草长莺飞的美丽而温暖的季节里,我们一批走在教育改革的先行教师队伍怀着求知,创新的理念满腔热情地奔赴在南京行知路上。

初见和蔼可亲年过七旬的汤老师,被她的博学多才所吸引!被她的旺盛精力和神采飞扬所惊诧,被她的求知、传知的精神而折服!被她的忘我境界而感动!

我们敬爱的汤老师,连着三天给我们讲授陶行知思想,出口成章,联句成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听得我们入境入情,茅塞顿开

行知思想,行知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有幸结识汤老师作为教育引路人,给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将以行知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以前,我们只是机械的传授知识,教法死板、老套。只知道一味的灌输,不知道让孩子实践。听了报告,我们明白了不能读死书,死读书,不能一味的追求分数。要把课堂变得灵动活跃起来,贵在实践和参与。行知行就是通过实践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行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要解放孩子的头脑,眼睛,嘴巴,手脚。让孩子去尽情的想象,尽情的看,尽情的说,自由的跑家长放手,老师放手,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在清香的泥土中锻炼自己,在伟岸的大山间,在潺潺的溪水旁,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们的孩子是乡村的孩子,我们的学校是乡村的学校。我们有优势,我们有资源。我们要利用我们的优势和资源。让孩子参与耕、种、收。让孩子凭着兴趣和热情自己去开展一些乡村活动,亲自实践,掌握技巧,技能。从中获取知识,明白道理。一次实践活动远比在课堂上听一百遍要深刻的多!所以要重在动。只有多做,多动,多实践,多参与,才会有最大的收获!

现在是课堂讲授多,实践活动少。孩子听得多,而做的少,看的少。所以多数孩子有知识无能力。变成了所谓的书呆子。

要想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我们的教育就要顺应陶行知思想,从娃娃抓起,从现在做起。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注重差异,因材施教。把一代代的孩子培养成具有能力和魄力的健全人才。

乡村文明教育需要陶行知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乡村教育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永放光彩!

我们要以汤老师为榜样,牢记汤老师的教诲。汤老师的播陶,传陶,研陶精神激励着我们将在行知路上阔步前进!勇往直前!相信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陶友队伍不断壮大,让陶的种子遍撒每一个角落!

读后感陶行知教育 篇11

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一个是缺少教育实践的。日本人评价中国只有两个半教育家,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朱熹,那半个是陶行知。这当然是他们比较苛刻的说法,但也反映了陶行知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是当代着名教育家,是留洋回来的博士,但他真正在教育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认识,则来自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与实践的结合,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教育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我们发现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英语习惯性差,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整体英语水平偏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语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从英语自身的特点来看,英语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智慧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读后感1000字(3)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从军行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