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你在为谁读书3读后感 > 地图 > 你在为谁读书3读后感

你在为谁读书3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20181209/《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美]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


选书理由

最近,想了解一些求职与职业规划相关的书籍。看到有评价说这本书几乎是所有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入门读物,看到有比较高的评价,我就开始看了。


内容摘要

书的开篇就介绍了目前的就业情况,总的来说就是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很多公司招不到人。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求职者与雇主思维方式的不同。

求职的人,无论形势好坏,都倾向于用同样的方式找工作,可雇主不这样。当形势不好时,雇主会大幅度地改变招聘行为。而在困难时期,发现招人很容易,很多雇主根本就不看简历,也不发布空缺了。我们找啊找啊,到处发简历,但一无所获!曾经管用的方式,再也不好使了,我们彻底犯难了。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没空缺。而实际是有空缺,只是雇主改变了他们的招聘方式。

我们必须像雇主一样思考,搞明白他们怎样招人,然后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去应对。换句话说,得投雇主所好。

另外一个事实是,雇主和求职者的核心价值观不同。找工作的时候,我们的策略是尽可能找遍整个市场,所以追求的是覆盖率。而用人单位首要考虑的是风险。


接着,作者提到对于求职者来说,现在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求职者应该关注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作者建议求职者可以去百度百科或Google百科中创建自己的词条,然后将自己想要展示给别人的信息完善,将其他社交应用的地址也写上去,这样更有助于别人全面了解你。


然后,作者给出了求职面试、薪资谈判和全面认识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建议。

作者给出了求职面试的16条提示。(书中对求职者需要回答的问题、需要提问的问题及雇主最担心的问题给出了很多具体例子,这里不一一复述)。

提示1:没有“雇主”这回事儿

提示2:面试前,一定要做功课

提示3:遵守承诺

提示4:面试不过就是一场对话

提示5:他们会问的问题,和你能问的问题

提示6:面试中,遵循“50—50原则”

提示7:回答问题时,遵循“20秒到2分钟”原则

提示8:雇主最关心的是风险

提示9:细节决定成败

提示10:不管你找的是什么职位,关注大多数雇主都在乎的通用能力

提示11:面试时试着带一些证据,表明你具备某种能力

提示12:即使前任雇主很糟糕,也不要在面试中贬损他们

提示13:雇主不在乎你的过去

提示14:面试进行中,暗自留心面试官问题的时间框架

提示15:结束面试前,通常你要问五个问题

提示16:写感谢信的重要性


作者谈论了薪资谈判的6个秘密。

1.绝不要谈论薪水,除非在面试流程结束时,他们明确说想要你。

2.薪资谈判的目的,是发掘出雇主最多愿意给你多少钱。

3.薪资谈判中,千万别做先提数字的一方。

4.面试之前,详细调查市场上相关职位,及目标公司相关职位的薪水状况。

5.研究雇主脑海里的薪资区间,根据对方的区间,决定自己的期望区间。

6.知道如何结束薪资谈判,别“悬而未决”


作者提到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了解全面的自己(书中对每一个方面可以从那些具体的问题提问做出了具体的说明)。

1.从知识层面描述你是谁。

2.从最喜欢和什么人工作这个角度描述你是谁,或者和哪些人一起工作。

3.从你能做什么,或者最喜欢的/可迁移的技能是什么来描述你是谁。

4.从最喜欢的工作环境描述你是谁。

5.从期望的薪水和责任范围描述你是谁。

6.从最喜欢的地理位置描述你是谁。

7.从目标、使命和意义角度描述你是谁。


最后作者还对跳槽可以通过哪5种方式及实在找不到工作时可以选择创业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总结

整本书的重点是求职面试的十六个提示、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和全面认识自己的七个方面这三个部分。

虽说求职面试的提示中列举了很多具体的问题我没有办法一一记下,而且这些问题的数量也不算很多,但它给出了求职过程必须了解清楚的几点,这对于求职者回答为准备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就是全面认识自己那一章中提到的七个方面,如果能对照书中的问题来一一回答、总结,最终得到的花图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甚至是以后的发展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又是一年就业季,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们又面临着择业的选择。不仅,每一个正在择业的人,都想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可怎样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呢?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一书给出了答案,只需三个步骤:

分别是WHAT,WHERE和HOW。

作为职场近30年的老司机,我想结合这本书和自己的职场经验,给出你最实用的建议:

01按照自己想做的工作去找,或者曲线救国

找工作前,先想想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够干什么。

通过对自己提问,发掘出兴趣和天赋,并把你的这些技能列进一张清单。或许连你自己都会感到意外:原来我会这么多东西呢!

这是方法,但你会的,你喜欢的,用人单位不一定需要,那你确实喜欢这个公司,怎么办呢?可以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达成目标。

就像前两天我刚刚招聘的一个前台,各方面都感觉不错,形象好,有经验,薪资待遇也能满足。可人家姑娘说了,我看中的是这个公司,我的目标是做贸易,以后有转岗的机会吗?

当然有。但前提是你至少要做一年以上前台。握手成交。

按照自己想做的去找工作,并最终达成心愿。

02选择领域和公司很重要

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后,第二步是WHERE,即要找到施展这些技能的地方,对求职者来说,就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前一阵子我招聘驾驶员,很多来应聘的师傅驾驶经验多,上家的薪资待遇也不错,问起为什么离职,答案竟是也不想离职,但公司没了。

这是一种悲哀。原本想依赖,没成想却人间蒸发了。所以,选择公司很重要。

前一阵子看分析数据,做互联网的和做餐饮的,销售收入有着天壤之别,员工的薪酬,同样也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就算是同一种商品,名牌和大路货的销售差异也大相径庭。一朋友告诉我,都是销售羊毛衫,同样是做促销,苦口婆心卖一件,人家提成是他的两到三倍。

选择大于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03如何打动面试官或老板?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又该怎么做呢?我前几天在文章面试时,不要只谈钱,掌握这三点,你的录用几率更大中对如何面试做了详细论述,书中也做了强调:

举个例子,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总是喜欢在面试的时候说自己学习能力强、积极热情主动上进,但这种泛泛而谈的说辞很难打动老板,倒不如说说自己有哪些实际的技能,并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

也不要夸夸其谈谈,在面试时就锋芒毕露,讲一讲①你为什么到这儿来,②你能为我做什么,③你是什么样的人,④你和其他拥有同样技能的人有什么区别即可。

面试官或老板问你问题时要略加思考,诚意答复。如果能当场拍板最好,即使不成功,可以再找,就像谈恋爱,总会有满意的归宿。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断强调兴趣和技能的重要性,内驱力能够让你坚持得更远,而坚持,是找到满意工作的关键。

职场是门终生学习的书,每个公司,每个行业,每个老板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多读书,多学习,你的运气一定不会差。相信每一个公司每一个老板都需要积极主动上进的员工。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选对技能,更容易进阶到自己想要的摸样n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努力在自己的人生中寻觅线索,寻找什么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书中有个理论,就是可转换技能,每种工作其实都是由这些技能叠加构成。所以,选对技能,往往能起到加速前进的效果。类似于游戏中吃了某种特别的道具。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目标?n先问问自己,喜欢做什么、最喜欢什么样的人、想在哪里做喜欢的事等。线索收集得越多,目标就越清晰。什么是可转换技能?n可转换技能是所有工作或职业的基石。可转换技能是灵活多变的,它能从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行业或一份工作中转换到你选择的任何一种行业、任何一份工作中去,与你从哪里获得这些技能与运用多久没有直接关系。通常情况下,一种工作用到的主要技能不过4~7种(亦称为“技能组合”)。现在你应该明白知道自己掌握哪些技能有多重要了吧。只有做到对自己最擅长的技能了如指掌,你才能很好地把你掌握的技能与工作需要的技能作比较,这样才能帮你找到你真正喜欢的工作。你在工作中运用最佳技能的机会越多,你就会越热爱那份工作。比如,平面设计这种技能就可以转换到或者说运用于设计师、演讲者、美术编辑、美术老师等等。一般设个平面设计用到的技能大概是n色彩鉴别n基础手绘n版式控制npS技术nAI技术n整理能力n收集能力n沟通能力n当然,大部分技能可以分为“能做”和“想做”两种。能做的技能你通常不想天天运用。比如,你的确有能力洗完30个人在感恩节大餐后用过的盘子,但是你想多久发挥一下这种能力呢—一整天、每天、一年一次还是最好永远也不要呢?大部分都喜欢做那种富有挑战性的技能,比如所谓的创意思考。很多人会说设计师都很酷,每天能接触不同的案子。再具体一点的例子。李小明兴趣广泛,其中之一就是医学。她很会照顾病人、伤员,所以想成为一名护士。但护士的种类有很多,需要护理技巧的地方也很多。最终能成为哪种护士取决于她所接受的培训、选择的专业以及她个人的兴趣点。医学的范围太宽泛了,因此我们找了一些适合李小明做的工作:n喜欢小孩子的话,可以去做儿科护士,那么儿科就是她施展技能的行业; 想要护理癌症病人的话,可以去肿瘤科(行业为肿瘤学);n想要战斗在急诊第一线的话,可以去急诊室,加入救援队或急救医疗队(行业为急诊医学);n如果碰巧对休闲生活感兴趣的话,也可以选择在游轮、度假村做个护士。找出你感兴趣的行业n寻找前的准备,找到5种最喜欢的活动,并列出里面常用到的技能。每项活动找出4-5种技能。重复的技能给标识出“打钩”。最终出现的技能树就是我们最擅长以及要到达目标所需要用到的技能。1. 翻开“我的降落伞”,找到“我最大的兴趣”。2. 仔细想想你都有哪些兴趣,想在什么行业施展才能?每个兴趣至少找两三个对应的行业。3. 把你想从事的工作写在另一张纸上,或者记在你的日记里。但不是这样就结束了。以后你对各种工作的了解会越来越多,想法也会随之改变。到那时,你就把不喜欢做的工作划掉,把想要尝试的工作写进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10篇


希望这份“什么是什么读后感”能够带给您更多的收益,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在我们想要对作品抒发的感情进行记录时,可以通过书写读后感的方式,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 篇1

教师常常问咱们:“夸姣是什么,你夸姣吗?”我一向以为夸姣便是承受和争夺事物,直到上三年级时,我才真实的理解了夸姣是什么。夸姣是一个多么夸姣的形容词;夸姣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形容词;相同夸姣也是最难获取的宝贵的形容词。让咱们怀着猎奇的的心境去阅览《夸姣是什么》。

这篇课文首要讲了三个孩子各自去不同的当地寻觅夸姣,约好十年后在一口水井碰头。夸姣可以用许多东西来代表,如:吃喝玩乐、一大笔财富·······这都是咱们现代人所神往、寻求的“夸姣”,但那三个孩子所找到的夸姣与现实生活中的“夸姣”彻底不同。他们的夸姣是:做医师的,帮患者把病治好,让他们脱离逝世的魔爪,生命连续;做工人的,兢兢业业作业,觉得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做农人的,把农作物做好,养活了人们,自己的劳作没白搭,便是夸姣。他们三个的夸姣是那么真,那么充分,这不便是真实的夸姣吗?可现代的人都把夸姣作为物质的享用,两者的差异多么大呀!我想这便是夸姣的真与假吧!

经过这三个孩子寻觅真实的夸姣一事,我真实的理解了夸姣是是什么,夸姣便是给予和协助,我真实的感触到了夸姣,夸姣便是带给别人快乐和温暖。《夸姣是什么》这篇课文使我获益无量。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 篇2

当提到教育,我们都会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想到“学校教育”,我们每个人最开始都是从学校中学习知识,可以说学校教育是我们知识启蒙的最初战场。作文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师道尊严”问题较为普遍,我们都经历过“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学方式。在以成绩论的评价体系下,家长、老师、学校对于学生都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并在不自觉间裹挟到这种社会压力下,让不同年龄段的教育阶梯错位,并最终把焦虑传导给了学生。《教育是什么》这本书就提出了要逐步还原教育本真所追求的业师向人师转变,实现学生培养的量体裁衣。

近年来,街道工委提出“理想教育小镇”建设,其中的“教育”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从最初“向善家长学校”开启以小手牵大手的反哺式社会教育模式,初步改变岱山片区社会治理环境,用效果赢得辖区居民百姓的概念认同;逐步升级为更鲜明的标识和特色价值内涵展示,不断让让居民们受益。我想,“理想教育小镇”建设正是一种以“大教育”为抓手,落点基层街道,寻求突破社会治理瓶颈的创新实践探索。让“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发挥“教育”文化(动词)人的核心作用,进而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教育是什么》这本书凝聚了沈思(杨锦宁)先生的思考和提炼,先生以中西权威教育理念为支撑、以中西教育实践尤其是自身的教育实践为依据,让关心教育的人多了一个观察教育的新视角,更是一本教人如何顶天立地的不错选择,接下来我还要再细读、深读。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 篇3

夜已深了,一幢房屋的小书房里的灯却迟迟没有熄灭,它犹如一盏长明灯,照亮着书房里男孩的心。他在干什么?月光如流水般轻叩窗前,才发觉那男孩已泪流满面。这个流泪的男孩就是我。这时的我刚读完了《爱是什么》这篇文章,心潮澎湃,心中有千言万语要说。

爱是什么?可能大家对于爱的认识是有点模糊的。文中的海伦凯勒也是如此。她因三岁时得了猩红热,而失去了视觉和听力,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而是顽强拼搏,成了一位大作家。这其中的坚持与努力都离不开她的老师对她的支持。正是因为老师对她深深的爱,海伦凯勒才能一次又一次度过难关,勇敢前行!

读完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爱是什么?我觉得:爱是奉献,爱是给予,爱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爱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爱有许多方式,每种爱都是一朵不败的鲜花。爱是至关重要、无与伦比的最美的事物!

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吧,就像夜幕中的星星一样,把爱的光芒洒向人间的每一个角落。别人给予你爱,你也要回报别人爱。就算面对不爱你的人,你也要用爱去感化他。

这些就是我看《爱是什么》体会最深的地方。看了这本书,我更加懂得了爱的真正含义,如果你有空也不妨看看,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文章!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 篇4

今日,我观看了中心一套的开学第一课《美好是什么》。我在电视上看见有一个小孩,尽管他是一个瞎子,可他十分酷爱钢琴。他妈妈为了让他学习钢琴,找了40多所钢琴校园,由于眼睛的原因许多校园都不接纳他。最终他来到一所瞎子钢琴校园,总算被接纳了。所以,他的妈妈用牛皮给他做成盲文,使他把握了曲谱。经过尽力,他总算取得了成功。

还有一位女孩,她被称为“最美丽的女孩”。她的爸爸扔掉了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又瘫痪了,没人照料,她每天正午都要急着跑回家,给妈妈煮饭。她经常由于照料妈妈没有时刻吃饭,只好拿个冷馍边跑边吃,赶着去上学。

尽管盲孩子双目失明,但他有自己的愿望和爱他的妈妈,最终他成功了。那个女孩子一边读书一边照料妈妈,并用小小的胳膊撑起了这个家。

这些让我知道到了“美好是什么”?美好便是自傲,美好便是支付,美好便是关爱别人!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 篇5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以为过春节才是幸福,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东西,又能逛五彩缤纷的灯会。总之,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觉得这似乎太孩子气了,但对于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总感到有些迷惘。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后,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砌了一口井,智慧姑娘代表森林的花草树木和动物们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牧童问:“什么是幸福?”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后再到这里相见。十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边相见了,他们各自谈了自己的幸福观。当医生的、干杂活的和留在村子里种地的,他们都感到幸福。智慧姑娘听了后说:“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掩卷沉思,智慧姑娘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雾,不禁为过去的幼稚无知而羞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不见得。凡事要看具体情况。电影《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幸福吗?他最终自己都觉得那种“幸福”难熬,撒手出家了。没有好的吃,没有好的穿,日子过得艰苦就不幸福?也不见得。方志敏烈士为了革命,一生过的是清贫艰苦的生活,可是,在他的《可爱的中国》的遗书里不是讲了他的一生是乐观、幸福的吗?

我们再次来看一下吧。在这篇童话中,第一个往西走的牧童进了大城市,学到了很多知识,做了一个医生。他说,他明白了幸福就是救助病人,让他们恢复健康;第二个往东走的牧童到过许多地方,做过很多事。他说,他明白了幸福就是要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第三个留在村子里的牧童耕地。他说,他明白了幸福就是要用麦子来养活别人,他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所以他们都是幸福的。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复思索,我悟出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个人的幸福观。怎样看待幸福,关键是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一生该怎样度过才有价值。你看,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一辈子只是为自己吃好穿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那样的人认为的幸福不用说是低级的,他的一生也是无价值的。也有另外的一种人,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让我们选择,应选后者。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的一生应该很好地尽一个共产主义者应尽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幸福,我们从人们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即使生活艰苦,虽苦犹乐,幸福无比,你看,那些守卫祖国边陲的战士们,他们远离家乡,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苦涩的地下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猫耳洞,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崇高的理想是“战死沙场我心愿,祖国人民要安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他们无私奉献,换来的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革命导师马克思说得好,“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智慧姑娘,我感谢你!你使我变得成熟多了,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使我懂得今后我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该怎样做人!我立志从小树立革命的幸福观,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我的一生一定会沐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阳光之中。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 篇6

《前方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

打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真的教师,面对教育的困境,不能总是闭上双眼;这一代教师必须面对现实,不放弃理想,有批判的勇气,有理性的反思,非此不足以担负教育重任。”即使当今教育改革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然而,教育工作者当有“前方”的意识,不会借口“看透了”而放弃理想。“人有信仰,即使单枪匹马也会无所畏惧。”

翻阅着,我心潮澎湃着。字字如针见血地直指要害。当今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盛行,教师、学生、家长深受其害。补课、教辅资料、反反复复地练考,学生还有什么童年与快乐?当老师只剩下压学生考高分时,工作意味着剥夺!剥夺了教师的幸福、学生的快乐!越来越变本加利的强调升学率、高考上线率,只会让学生反感、厌学。但是政府讲实效、领导要政绩、教师就算不要教学奖金,也还要一纸排名,与职称考核紧密相关啊!

于是,我们看到了,课表可以做假,转来的学生常常成绩不理想而安排不下去。谁想领个“差生”影响期末排名啊?教学资料不外传其它学校,甚至同一学校因为竞争有偷偷印发的。为了抓成绩,任课老师仿佛要把学生占为私有,只准做他任教的科目作业,清晨、中午、体育课,所有的时间都要霸占。

如今讲的教研教改、大阅读,就曾听老师说过“做那些有什么用?眼前都顾不到,还管那么远?”总有一些老师把学生自己阅读的课专为己有,背质检科目的东西。音乐、美术课几乎都改语数外了,实在没法,期末也统一进行考试。然而,老师又出了新对策,就在考试前抓住一些理论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本来多么有趣、有灵性的艺术科目就这样变相地害苦了学生。呜呼,他们上不了这些课就算了,还要如此枯燥地去记,完全为了考试。

考试,是其中的手段之一,目前,或许还没有出台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然而,当我们家长、老师、社会都拧成了一股应试教育的细绳,越绷越紧,终究是违反了规律。

教育部门与服务行业不能完全复制。不是为了生源、为了权力金钱可以赔笑脸的。也不能为了所谓的“竞争”斗得你死我活。学生从小还是培训好习惯,立德树人。据吴非老师介绍,当今,国外更多强调合作、互赢。如果,我们还是盲目地培养学生单枪匹马竞争,恐怕又将落后了。读后感·回首自己的教学生涯,感觉也是渐行渐远。刚毕业走上讲台,我还是激情饱满,认为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将自己曾经有些遗憾的音乐要给孩子们恶补回来。可是,后来,发现,所有的考核、工作实绩都与学生的考试密不可分。

当我也任教质检科目后,我一样希望学生考得好些。这样,我有面子,似乎学校也喜欢。不过,我从来没有花其它的时间让学生“加油”。但是,我心理还是喜欢学生考好些。曾经,为自己比同年级的老师任教的学生考得好有点自鸣得意。

可是,我也碰到过基础特弱、习惯特差的学生,而且,自从我接上了管理工作,似乎用在教学上的精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慢慢地,我的学生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我当时的失落感无法表达。学生时代我就一直品学兼优,工作后也没落伍过。这种情况让我很难堪。我不仅没面子,也与评优晋级无缘。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忧郁不已。当我看到吴非老师这本《前方是什么》反思自己,我也同千百万人一样希望在应试教育中取胜。只不过是我没有别人那么挤占学生的时间,希望不变相挤占学生时间又考出高分而已。同样为自己汗颜。或许,我们听了那么多“教育是什么”的美好语句,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我们每天的工作实践中。把学生当成人,当成未来国家建设者、幸福公民来看,我们要培养真正的人、幸福的人!

合上书本,我的心仍然久久无法平静。借吴非的话,前方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不能后退……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 篇7

此外,说者也需要对说话效果负责。让听者听懂有两个前提条件:

✿在于说者自己说得是否清楚。如果对自己所讲的内容都没有真正掌握,就不可能把事情讲清楚,这样只会让听的人越听越糊涂。

✿在于说者对听者的了解程度。对听者的了解程度越高,讲话的效果越好。

社区工作者每天都在为群众答疑、解难、服务,做好群众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好好说话。

0

1、精通业务

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研究居民情况,研究分管工作,熟悉工作业务,确保在工作实践中拿得出、用得上,通过扎实的业务能力提高服务群众水平。

02、精准解难

学会换位思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为群众办好事,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03、用心交流

居民对社区有较高的期待,社区的工作对象年龄不同,做群众工作就要善于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寻求共同语言精心沟通和交流,就要掌握“到哪家门说哪家话”,这样才能易于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其实,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能说,是否会说,直接影响每个人对机会和成功的把握。说话是一种能力,会说话是一门技术,会说话的人有如天上的太阳,即使不动也能发光发热。

有始有终让交流更愉悦

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常识、明事理的人适合做管理者,有专业知识或技能但不那么明事理的人适合做被管理者。因为管理者要为一群拥有各种不同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服务,让每个拥有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在接受同一个事理的基础上分工合作。所以作者认为有常识、明事理是管理者的必要条件,当然有常识明事理又有专业知识更好。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介绍当好管理者的必要条件,那么,当好执行者需要什么样的必要条件呢?我认为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就是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1.凡事有交代

工作如何做到细致?有没有跟同事沟通清楚问题?同事理解到的信息是不是我要表达的?为了表达清楚,我可以采取文字写出来或者再加以语言描述是不是效果更好?还是口头沟通一下即可?这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但所有工作无论大小,都要及时有交代。

2.事事有回音

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是否给领导做了及时地反馈?就目前的大多数情况看,大家一般只是在完成任务时给领导一个结果,其实,作文最好的状态是阶段性进展和最终结果都有汇报,让领导时刻知道他交代的任务的完成进度,以便他随时跟进以及调整工作安排。但在阶段性进展汇报时还要注意逻辑性,侧重描述重要节点,遇到困难以及后续工作计划,并做好解答领导疑问的准备。

3.件件有着落

自己要做的工作是不是每一件都完成了?保证万无一失的好方法就是每天都要列出待办事项,做完一项划去一项,防止漏干、少干。当面对的工作特别多,干不过来的情况时,就要采取优先法则。着急的先干,重要的先做,并且考虑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优化工作流程和提高效率,通过这一系列工作保证所有承诺或接受的工作都在推进完成中。

当每个人都能够因为这个“有始有终”的行为习惯,和他人、组织首尾相接,我们就能形成一个高效的行为网络,形成“接任务——处理中——有反馈——再完善”的行为闭环。在如今强调“协作、协同”的环境下,当个体作为一个协作网络中的“节点”,他最大的美德,不是能力强,而是能力确定,不给协作者带来风险。

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它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个人最好的品质。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 篇8

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有钱就是幸福;也有人说,穿得好、吃得好、玩得好、喝得好就是幸福;还有人说,是开着名车,住着别墅就是幸福……

对我来说,幸福其实就隐藏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

幸福就是早晨当阳光照到屋子里,睁开眼睛,却假装睡着,偷偷地看着妈妈轻手轻脚地在屋子里忙着,一会荷包蛋的香味就弥漫了整个房间。

幸福就是紧紧地拉着妈妈的衣襟,走在喧闹的集市上好奇地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吵着妈妈买这样买那样,终于和妈妈一起吹出洋溢着童稚梦想的肥皂泡泡。

幸福就是当我本应该考100分的,却只考了92分,一个人忐忑不安地捧着试卷不敢进家门,躲在一旁偷偷地哭时,妈妈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摸着我的头,安慰着我:“宝贝儿,别灰心!一次没考好代表不了什么,相信我的宝贝儿下次更棒!”

幸福,就是渴了递到你手里的热茶;幸福,就是饿了端到你手里的热气腾腾的面条;幸福,就是你沮丧的时候,轻轻地拥你入怀的安慰……

这就是我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是不是也时时围绕着你呢?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 篇9

今天,我读了《幸福是什么》,颇有感受。

这篇文章写的是:从前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口老喷泉,已经不喷水了,上面堆满了枯枝败叶。三个牧童主动拿着铁锹和锄头去清理这口喷泉。经过他们的艰苦努力,结果把这口老喷泉清理好了,重新又喷出了水。村里的人们、花草、树木,又喝到了水。这时,出现了一位智慧姑娘,智慧姑娘为他们的健康喝了三口水,又祝他们幸福。三个牧童问她幸福是什么,她没有告诉他们,她让三个牧童自己弄清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他们再见面。如果到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她就告诉他们。十年以后,他们又相遇了。他们互相说出了幸福是什么,过了一会儿,智慧姑娘来了,她总结了一下幸福是什么。

今天,我懂得了幸福是什么: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比如,我为班级打扫卫生,美化了教室环境,给同学们带来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学们很高兴,我也感到了幸福。我在马路上捡果皮、纸屑,美化了社会环境,没有了果皮、纸屑,人们摔不倒,我也感到幸福。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 篇10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学生作文范文参考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以为过春节才是幸福,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东西,又能逛五彩缤纷的灯会。总之,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觉得这似乎太孩子气了,但对于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总感到有些迷惘。

读了《幸福是什么》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复思索,我悟出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个人的幸福观。怎样看待幸福,关键是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一生该怎样度过才有价值。你看,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一辈子只是为自己吃好穿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那样的人认为的幸福不用说是低级的,他的一生也是无价值的。也有另外的一种人,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让我们选择,应选后者。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的一生应该很好地尽一个共产主义者应尽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幸福,我们从人们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即使生活艰苦,虽苦犹乐,幸福无比,你看,那些守卫祖国边陲的战士们,他们远离家乡,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苦涩的地下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猫耳洞,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崇高的理想是“战死沙场我心愿,祖国人民要安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他们无私奉献,换来的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革命导师马克思说得好,“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掩卷沉思,智慧姑娘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雾,不禁为过去的幼稚无知而羞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不见得。凡事要看具体情况。

电影《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幸福吗?他最终自己都觉得那种“幸福”难熬,撒手出家了。没有好的吃,没有好的穿,日子过得艰苦就不幸福?也不见得。方志敏烈士为了革命,一生过的是清贫艰苦的生活,可是,在他的《可爱的中国》的遗书里不是讲了他的一生是乐观、幸福的吗?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000字(3)篇


读这本书源于《薛定谔传》中提到“《生命是什么》开启了DNA的研究”,好奇物理学和生物学到底什么关系,于是来读此书。书的开头就论述了细胞和原子的关系,自己其实从高中就一直迷惑,所有的有机物、无机物不都是原子构成的,那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和构成石头等非生命物体原子到底什么关系?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这本书的烧脑之旅。结果还是高估了自己的水平,热力统计学、量子物理、多维时空、相对论,还有各种数学物理公式,看得自己数次昏昏入睡,手机都不小心滑落到地上数次。这些科学的知识竟然还论证推导了意识、生命、宗教、感知等哲学问题,实在令人佩服,怪不得许多大科学家最后都研究起了哲学。不管怎样,这是一本令我肃然起敬的书,因为看不懂,因为它把生命与物理连接起来,因为它能从科学角度去阐述社会哲学问题,因为它是提出了玄而又玄“薛定谔的猫”理论的薛定谔作品。这世界太玄妙,借用其中引用的荣格的话:“一切科学都是心灵的活动,心灵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源泉。一切宇宙中的奇迹,其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心灵。”n上升到哲学高度,“主体与客体在同一个世界中,尽管物理学现在的实验一再地证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但主客体仍然是同一个世界,因为它们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n

自然状态下,世界是一场熵增旅行,有序自发走向无序。但是,生命却反其道而行之,是一场负熵运动,所以它显得那么美妙。在本书写成的年代,尚不确定基因的成分是何与如何作用。本书前半部分,作者试图从量子力学入手来解释生命,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提出精彩的疑问。本书后半部分,作者糅合科学与哲学对诸如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客观与主观,科学与宗教等问题提出探讨。

1.决定论与自我意志: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自己既是斧头也是雕塑,既是征服者也是被征服者。一个真正持续不断的“自我征服”在个体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主观与客观:给予我的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存在和感知互为一体的世界而不是其他。主体与客体在同一个世界中,尽管物理学现在的实验一再地证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但主客体仍然是同一个世界,因为它们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是在提问,而并非在解答。

白天睡多了,晚上一个睡不着居然看完了。

前半本因为太专业有点晦涩,后半本还是很好看的。

“感觉是所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然而,这样的科学知识中并没有关于感知的成分,因此,它不能解释感觉。”

这是我目前觉得最能安慰人、看起来最合理的对于意识的解释了。追究“认知主体的观测与客观世界蕴含的真理到底哪个才是正确”,这种问题简直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让人好奇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下本不搞这么高深了,看个小说。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模板5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什么是什么读后感模板5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篇1)

近日,笔者有幸拜读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所著的《历史是什么?》。由于本人热衷历史,在阅读过程中感受颇深。因为档案学的最初起源于历史学科,笔者尝试着从档案角度理解此书其中的一章,从而推动对档案历史主义展开更为全面、深层次的研究,发掘当代历史档案在构建集体记忆、丰富民族精神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重大社会价值。

书中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三章的内容历史、科学与道德。众所周知,目前我们所学习的档案学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那么历史是学科还是科学呢?这是许多历史学家都在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历史学和档案学一样,是一门学科。首先,历史学家研究的是特殊的事件、节点,而科学家研究的是普适的一般规律;其次,历史不能用来预言未来,科学却具有一定预知未来的能力;最后,历史的阐释是主观的,科学的论述都是客观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当把历史主义的价值观念放到档案学科中来看,历史和档案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紧密相连的。那些在历史中形成的,年代足够久远的档案,我们把它们称为历史档案;把从一整套事件中归纳出的出处与另一整套事件去作比较:当我们在阅读档案或者档案工作者在归档的时候,都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尝试从本源上比较和拿捏几件人、事的相似点,这样做就促使档案学界的来源原则逐步成型。

历史和档案从不仅仅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依据过去研究现在也意味着根据现在理解过去,用历史主义的态度去了解档案再通过档案反哺历史研究形成了一段段历史。历史档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理解来促进对这两者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借助档案将集体记忆和民族精神从历史中唤醒。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篇2)

“幸福是什么?”我以前只觉得幸福就是父母的宠爱,就是有糖果、巧克力吃,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有和我一同玩耍的小伙伴。

今天,一篇《幸福是什么》完全改变了我的幸福观。智慧的女儿告诉我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是的,那才是辛福,智慧女儿的话是真理。

有人终日坐在门槛上,一事无成,盼望天上掉下大馅饼,可结果却是非怆的叹息和一头银发的代价。幸福呢,与此类人无缘。

有人一心想得到幸福,却不努力去追求,而是投机取巧。他可能会得到一叠钞票,一阵欢喜,可那些都只是暂时的。幸福呢,也不可能与此类人长久相伴。

还有一种人费尽心机,损人利己,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幸福呢,绝不会与他沾边,他所获得的“报酬”除了那令人心悸的财物外,就是锃亮的手铐与人民的愤恨。

记得在电视上曾看到过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紧紧握手的人!我还看到过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飘扬,一位位奥运健儿聆听着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两颊滚落着串串晶莹的泪珠。他们的泪是幸福的泪。我想幸福不是靠嘴巴说出来的,而是要你用心去体会,那是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

当我帮助同学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看到他紧锁的双眉舒展开的时候,当我在上学路上扶起一位跌倒的小女孩,拍干净她身上的尘土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一位小天使在我耳边悄悄地告诉我“你是幸福的”。

是的,我是幸福的。我想,我应该继续去创造幸福,追求幸福。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篇3)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学生作文范文参考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以为过春节才是幸福,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东西,又能逛五彩缤纷的灯会。总之,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觉得这似乎太孩子气了,但对于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总感到有些迷惘。

读了《幸福是什么》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复思索,我悟出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个人的幸福观。怎样看待幸福,关键是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一生该怎样度过才有价值。你看,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一辈子只是为自己吃好穿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那样的人认为的幸福不用说是低级的,他的一生也是无价值的。也有另外的一种人,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让我们选择,应选后者。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的一生应该很好地尽一个共产主义者应尽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幸福,我们从人们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即使生活艰苦,虽苦犹乐,幸福无比,你看,那些守卫祖国边陲的战士们,他们远离家乡,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苦涩的地下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猫耳洞,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崇高的理想是“战死沙场我心愿,祖国人民要安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他们无私奉献,换来的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革命导师马克思说得好,“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掩卷沉思,智慧姑娘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雾,不禁为过去的幼稚无知而羞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不见得。凡事要看具体情况。

电影《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幸福吗?他最终自己都觉得那种“幸福”难熬,撒手出家了。没有好的吃,没有好的穿,日子过得艰苦就不幸福?也不见得。方志敏烈士为了革命,一生过的是清贫艰苦的生活,可是,在他的《可爱的中国》的遗书里不是讲了他的一生是乐观、幸福的吗?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篇4)

幸福要靠自己的努力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

我想,世上的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人的一生,就是追求幸福的整个过程。这就是我读《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的的主要内容

小时侯,我幼小无知,只觉得幸福就是父母宠爱我。今天,这篇《幸福是什么》完全转变了我的幸福观点。书中的智慧女儿告诉我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要靠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才是幸福,智慧女儿的话是说的对的。有人终日做在门槛上,一事无成,盼望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可结果掉下来的却是悲枪的叹息和一头白发的沉重代价。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人,在我的家乡,有一位年轻而又帅气的小伙子,但是他总是拿他妈妈的的钱,还读书不认真,希望不劳而获,考到很好的大学。可最后,因为分数太低,他不但没有读到很好的学校,而且还毁了一生的前途,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幸福呢?与此人类无缘。

我想,幸福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创造出来的,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只要付出,才会有收获。

什么是什么读后感(篇5)

“美好”许多人在寻求它。但是什么是美好,人们的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曩昔,我认为过新年才是美好,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东西,又能逛五光十色的灯会。总归,好像吃好穿好便是美好。其实,我也觉得这好像太小孩子气了,但关于“美好终究”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总感到有些苍茫。读了《美好是什么》这篇文章后,我才受到了启示,找到了答案。

我读的这则故事主要写三个牧童经过一起劳作,砌了一口井,才智姑娘代表森林里的花草树木和动物们来感谢他们,祝他们美好。牧童们说:“什么是美好?”才智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个理解,十年后再到这儿相见。十年曩昔了三个牧童按期在小井周围相见了,他们各自谈了自己的美好观。当医师的、干杂活的和留在村子里种田的都感到很美好。才智姑娘听后说:“你们三人都理解了:美好要靠劳作,要很好地尽自己的责任,做出对别人有利的工作。”

掩卷深思,才智姑娘画龙点睛了美好的真理,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雾,为曩昔的天真无知而惭愧。曾经,我认为好吃好穿便是美好,《红楼梦》里金衣玉食的贾宝玉美好吗?答案是否定的。他终究自己觉得那种“美好”难熬,最终放手落发了。没有好吃的,没有好穿的,日子贫苦一点就必定不美好吗?方志敏勇士为了革新,终身过得清贫,但在他的《心爱的我国》一文中讲到,他的终身是很美好的。

我重复思索,总算悟出一个道理:人生观决议一个人的美好观。怎样看待美好,关键是咱们想做一个怎样的人,终身该怎样度过才算有价值。

这本书不只使我知道到了什么是真实的美好,并且使我清晰了我往后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

“你的梦想是什么?”——读《筑梦路上》有感


什么是梦想,我以为我大约是了解的,但查了查资料,才发现我的理解有偏差。梦想不同于理想,它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可以达到但必须努力才能够达到的境况,是一种信仰。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人生应有两盏灯,一是信仰之灯,一是理想之灯。有梦想的人才能走的更远,有梦想的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超越,这是在我看完《筑梦路上》之后的感悟。

《筑梦路上》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平凡人又不平凡的举动,汇聚起来成就民族的梦想——这当中,有为摒弃陋一习一为村里张罗“乡村春晚”的村干部,有宣传环境保护的“小小河道管理员”,有“依绿掘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遂昌电商,还 有进行“跨国并购、小蛇吞象”的吉利集一团一等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为提升杭州这座城市的国际美誉度认真学一习一英语的出租车司机。大众出租车公司的王师傅带领车队的同事建立英语学一习一微信群,将常用接待外宾的英语口语录好音上传到学一习一群,由于英语底子太差,怕读过就忘记,他只好用土办法将中文注音标注好,反复听,只为了有机会接上外宾微笑服务的同时,将文明、真诚和友好自然地融入每一句英语中,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友人更好的了解杭州。

看到这里,我很惭愧。我刚才还 因为背英语单词的事,被一妈一一妈一批评正闹情绪中。其实我知道,英语很重要,我也知道学一习一很重要,可是,当我在学一习一上遇到麻烦时,我心里的懒惰小人会立刻跳出来“玩一会儿吧,别学一习一了,干嘛这么累啊,玩多有意思啊”于是,我就很容易妥协,开始放弃,什么计划和目标,全部抛到脑后,视而不见。我想,我的学一习一环境和学一习一优势总比车队的司机师傅好吧,可我为什么做不到他们这样的执着和刻苦,很容易向懒惰和享受妥协呢?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原来是我没有梦想,对未来没有期望,一个人没有梦想,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差别呢?只有每个人用梦想激励自己,把每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才能成就民族的梦想。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汪峰导师最一爱一问的问题。现在,我知道了答案:做一个有用的人,于国家,于社会,于家庭。做为小学生,落实到实处,就从踏实勤奋地学一习一开始吧。

奥运是什么


奥运是什么?在我的眼里,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类之间的战争,就其本质目的来说,并不在于屠杀,而在于使敌方屈服,这一点,在奥运会上得以充分实现。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本来就有着协作与好战的双重属性,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但愿奥运能成为人类竞争与好胜的最终战场,而使血腥战争得以真正的消亡。

奥运是人类体能的博览会。似海豚,奥运会上有着那么多优美的泳姿;似猎豹,百米冲刺风驰电掣;似雄鹰,体操、跳水志在长空。美中不足的是,人类最大的潜能——发明、创造与利用工具的能力未能成为奥运会的竞技项目。

奥运是一个舞台,展现着力量、意志、技巧和自然的美,以及生理上的极限,赢得了数以亿计观众的青睐。人们为胜利所鼓舞,为失误而遗憾,为参与而自豪。每一枚奖牌,其分量均超过奥斯卡、金熊的奖杯。

奥运是人生的缩影。冠军是幸运的,在通往冠军的金字塔下,多少无名英雄为之而奋力攀登;冠军是短暂的,今日的冠军,明日可能名落孙山;冠军是相对的,某一项目的冠军,在其他方面很有可能是低能儿;冠军是荣耀的,但在他高唱国歌、热泪盈眶之时,想到的并不是未来怎样辉煌,而是回想到了数年来伤病的困扰和艰苦的训练;冠军是可贵的,在他的身上,有着多少不屈不挠、挑战自我、勇攀高峰的精神。

奥运是人类的圣会。除了它,人类的哪一项社会活动能在如此公正、祥和、欢庆的气氛中进行!我祝愿奥运精神永驻人间,给世界带来和平、带来欢乐、带来繁荣、带来希望。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栏目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作者写的作品,让我受到很多启发。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作品,不妨写一写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吗?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1)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000字: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1961)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2月薛定谔在爱尔兰作了一系列讲演,并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曾多次再版,我读的是1992年的版本,2013年第十四次印刷,七十多年的老书还有这么强的活力!除了《生命是什么》,这一版还包括了他1958年出版的《意识与物质》以及他去世一年前1960年写的自传。2003年出版的中译本是由罗来欧和罗辽复翻译的,后者是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生命是什么》中,作者介绍和解释了人们对生命和遗传物质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英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就是受薛定谔的影响而转行生物学的优秀物理学家之一。转行后克里克和美国的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合作,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由此可见,薛定谔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是十分重大的。中文版的译者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如火如荼的发展,九十年代以后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么》这个小册子中阐述的观点密切相关。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首次提出遗传物质(基因)是一种有机分子,“非周期的晶体或固体”,以密码的形式通过染色体来传递。在这以前,摩尔根已经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且于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还没有提出来。据詹姆斯.沃森回忆,薛定谔的这个观点对他很有启发,有助于他们后来对DNA的发现。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这个观点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

这本书的第二部《意识与物质》“MindandMatter”也很引人入胜。《意识与物质》的原材料是薛定谔1956年10月在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做的报告,整理编辑后在1958年出版。《意识与物质》的主题是“意识”–意识的物质基础,形成过程和特征,并且引申至科学与宗教。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兴趣的第二章,“了解未来”,分析和预测了的人类进化的前景。六十年以前的观点,我觉得现在还很值得读。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自发性的遗传变化也就是突变中,有利的变异会被自动地选择。可惜这些变异往往是细微的进化步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达尔文理论中物种进化必须付出巨大代价,那些有巨大数目的后代的物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生存下来。薛定谔认为,这种进化机制在现代文明社会并不适用,在很多方面人们在朝相反的方向运作–保护生命的法律、社会制度和医疗手段会去不加选择地挽救所有的生命。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脏缺陷的婴儿活不下来。在医药发达的今天,同样的婴儿不仅能活下来而且能生儿育女。因此,薛定谔认为我们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经进入了进化的末端或死胡同(blindalley)。按照传统的达尔文理论,人类没有希望再进一步进化。

不再进化并不意味着灭亡。有些物种,比如乌龟、鳄鱼和很多昆虫,它们的身体受自己的贝壳限制,百万年以前就停止了进化,它们也存活至今。薛定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令人乐观的观点,这就是意识对生物的进化有反作用,行为的变化和体质的变化并行,并且互相影响。光靠达尔文的“偶然积累”,无法解释某些物种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习惯是怎么形成并且在遗传水平上固定的。为了避免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途径上停滞不前,人们必须重视行为对进化的影响。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宁可信其有。

惭愧的是,以前读书实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么》这本老书,了解到薛定谔这个通晓多门学科的思想家,他对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以及他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见解。趁机也重温了遗传学的其他一些里程碑–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到沃森-克里克,遗传三大规律,人们对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的理解,等等。准备把笔记整理以后作为附件。

葛惟昆先生附言:(上面)《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是一位78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同学黄斌所写,非常简洁明瞭、耐人寻味。对我们做物理的人而言,特别对“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对“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尤其有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启发。这就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非平衡热力学的思想基础。与经典热力学认为“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结论相悖。

还有关于“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更在当下“量子”满天飞的时代,会给人以启迪。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2)

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

1944年,奥利地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叫《生命是什么》,书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本书的作者王立铭教授以薛定谔为偶像之一,以同名科普著作有意向偶像致敬。

生命是什么?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孤独的地球人好奇地寻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归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书的主题——生命是什么?作者视野广阔,以进化论为原则,以生命的演化为轴线,从先哲探讨生命本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和贝采里乌斯的“活力论”)谈起,之后各国科学家登上历史舞台,用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展现了人类尽管步履蹒跚,却从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学、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历程。本书从生命的起源写到自有意志,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现象的神奇和诗意,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

回顾书中描写,我们的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星云涌动,最早的地球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生命的诞生需要“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五大元素作为驱动力。能量在混乱无序的大自然中建立有序的生命结构;自我复制保证了物质生命抵抗演化过程中的衰退和凋谢;细胞则让两者合一,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安身窝。此时的地球生命仍然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形态中,而以细胞分工为基础的多细胞形态让地球生命变得无限的可能。当细胞分工达到辉煌顶点,很可能是人类大脑和人类智慧。而人类智慧的形成同样需要五大元素:感觉、学习和记忆、社交、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说到底,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都是演化的产物,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

不久前看过一段视频——梁冬对话华大尹烨——尹烨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生命的本质是化学,化学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本质用数学描述,数学的本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如今看来也不难理解。他的观点也正好呼应了薛定谔曾经自信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

以上解决了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未来呢?其实,随着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理解越来越深,随着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尝试改变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了。例如转基因技术,在过去是异想天开,现在虽然争论不断,但也并不陌生了;又如试管婴儿技术,本质上说人类干预了自然繁衍的规律,发明者也从恶魔变成了“送子观音”。还有近年来的“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拿起“上帝的手术刀”,通过剪切错误的DNA位点,修正正确的位点。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主动参与生命演化过程的证明,表达了人类想变成生命主人的渴望。

所以,作者非常自信地说,“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非常理解生物学家的这种自豪感,但曾经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生物技术一旦变为现实,到底是魔盒还是神灯,谁又能说得清楚?毕竟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了解了“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仍遥不可及的“未知的未知”。

而我读完本书的最大感受,莫过于人类的渺小。人类自诩是高等生物,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仍然只是一个物种而已,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那么了不起的,应当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谦卑。也许在遥远的外星球上,真的有更高级的生命形态。说不定在他们眼里,地球人类也只是一群卑微、短命的生物而已,简单得如同草履虫。

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说,谁都知道,我们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而党员老陈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前者说的是客观的生命历程,而后者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理解生命科学,最终是为了认识我们自己,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对于生命的觉知性,看见自己的局限性,并接纳自己。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3)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莫过于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而对此做出最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都是因为读了一本由生命科学的“门外汉”写的探讨生命意义的书而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的专业,转而与生物结缘的。这位“门外汉”便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此书则是《生命是什么》,那这本书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本书为薛定谔两本著作的合集,作者独辟蹊径采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发生在生命世界中的事件,详细探讨了长久困扰人类的两个重大问题:生命和意识。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思考者放眼望去,整个星球上几乎到处都有生命,可是这对于理解生命的含义好像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我们的迷惑。一块石头与一条小狗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正如书中所指出生命体就连单细胞生物都包含数以亿计的原子,但非生命的石头也包含数不清的原子,所以数量不是充要条件。生命必须建立在有序之上,杂乱无章是生命毁灭的结果,这个有序还要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的物质(元素)和多样性的排列顺序,对于人体而言,一个个细胞都没有自由意识,可是恒河沙数般的细胞组成的大脑却有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在大量有序性排列基础上涌现出的结果,KK在《失控》中描述人工智能时提出了了“涌现”这个词,KK解释为“事物发现过程中的质变,关键的转折点。”也就是说,智慧可以可以从一群数量足够大的愚钝中涌现,即所谓的“众愚成智”,生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涌现过程。

同时,所有生物有一个普遍的需求:食物,或者进行新陈代谢。这其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是我们司空见惯不觉得奇怪罢了,试想一下生命新陈代谢时做了什么就明白了,简单来说生命在无休止的重复:摄入和排出。生命没完没了的费尽力气吃东西又排泄掉来进行新陈代谢究竟是为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过长久的争论。有人说是为了物质交换,其实,生物体中的氧、氮、硫等任何一个原子与环境中的同类原子都是一样的,那么把它们进行交换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有人认为能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生物是为了获取能量。然而,一个成年生命体所含的物质与所含的能量都是基本固定不变的。既然体外一个卡路里与体内一个卡路里的价值是相等的,那么,这样的单纯交换是为了什么呢?所以新陈代谢既不是为了物质也不是为了能量,根据热力学熵增定律,一个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增加正熵,不断趋近于熵的最大值,熵越大能量越低,生命则越稳定,慢慢趋近最稳定的状态即死亡。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死亡,一直保持生命的存在状态?从环境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负熵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了。也就是说,生命体需要不断的进食、排泄来消除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正熵,这即是生命进行新陈代谢的本质。

意识是什么?普遍认为意识来自大脑,作为唯物主义者,必然承认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没有现实作为主体对象,意识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可是现实世界无疑只有一个,然而看起来有许多不同的有意识的自我,却都是对这同一个世界的认识,那究竟哪个自我的意识是对的?其实,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是由无数人的意识重叠领域构成的,世界这个概念本身就产生了它自己。但是我们仍会有诸多疑问: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真的是一样的吗?是不是存在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它不同于我们任何一个人通过感官的内部投射而获得的世界?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对于每个人的感知而言是不是一样的呢?……类似的追问无穷无尽。经过无数科学家千百年的探索发现,最后不的不承认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我们都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科学进展已经表明,世界上并没有颜色这种东西,只有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波。世界上并没有声音这种东西,只有空气的振动。世界上并没有温度这种东西,只有分子的运动。颜色,声音,温度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仪器也不过是人类感觉的延伸,那不禁疑问感觉可靠吗?感觉不可靠,人类进化出的的各种触觉都是为了求存,大脑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所以人类对于光忽略了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对于声音忽略了次声波、超声波等,对于温度,我们如果没有留意碰到一个非常冷的物体,会在瞬间觉得它很热,甚至手指上有烧灼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对世界只有片面感觉的表现,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降低生存成本、节省能量,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减少宝贵的能量消耗对一种生物的存亡至关重要。

生命与意识的问题极其复杂却又必须面对,人类关于意识和生命的追问将永不止步,也许在这条路上没有终极的珠穆朗玛峰可攀登,虽得不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回答,但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和主导生物必然要承担起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即在于思索与追问。

生命不息,思索不止!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生命生命》,这篇文章讲了飞蛾求生,香瓜子在砖缝中茁壮成长和杏林子静听自己的心跳使她明白了生命的价值这三个故事。这令我受益一生。

杏林子,这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这是一个受到上帝捉弄的的人,但她让有限的一生体现出了无限的价值。她相信:我不能选择命运,但是我能改变命运。还有一位和杏林子一样被人怜悯的人——陈燕。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凭着几十年的努力,造就了她精湛的钢琴调律技术,在新乐钢琴调律有限公司站稳了脚跟。此刻,我还要提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海伦·凯勒。虽然她盲、聋、哑,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会会你打开一扇窗。她被这困难磨炼着,最终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证言。虽然她的一生短暂,但她的一生发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是杏林子勇敢面对的胆量;生命是陈燕精湛的技术;生命是海伦·凯勒面对黑暗、无声世界的勇气;生命是……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5)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600字: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被翻译成无数个版本,包括“人生是由选择决定的?”还是“由你初衷决定的?”通过这个问题你可以快速认识一个人,一个人相信哪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便决定了他。

在当今,哲学被看作无用的科学,科学被看成推动发展的实用学科。昨天人类相信巫术和宗教,今天人类相信科学和经济。无非换着法子在追问同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都只相信自己逻辑认识范围内的事物,任何未知对我们而言都是盲区。你没有办法说出任何一个超越你想象的名词。

如果一个创作者不去探讨生命的边界,就像艺术家不关心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生命的本质是“传递”,而非“拥有”。生命对每一个人的意义不同。

总有人劝我少读书,这好像是国人的通用价值观,无论这个人都么优秀,多么了解我,都会认定读书本身的价值少于社会实践。而我不认为尽可能多的阅读和思考是多余的,就因为他带不来即时的效应,反而我认为这才是活着的唯一价值。读后感·所谓的知行合一,关键是你“知”什么?而“行”能否给你的“知”赋能,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薛定谔的《有序,无序和熵》中引用了一句话,“身体不能决定心灵去思考。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去运动,静止,或从事其他活动。”出自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三部分,命题2。

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在哪一方面深度思考,对一个人的本质塑造及成长速度是相当关键的,当然这个产出不会仅仅局限在世俗的标准。阅读若能直接变现,那么出版社就不会岌岌可危,而是国家银行和印钞厂就要关门了。世界遵循逻辑,无处不在,但一定不是A到B这样直接而简单的逻辑。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6)

1944年,着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都柏林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作为一名研究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我仔细阅读了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

作者薛定谔(E.Schrodinger,1887——1961)是奥地利着名物理学家,1926年提出波动力学并因此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生命科学。事实证明,《生命是什么》这本通俗读物为以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概念上的准备。

尽管我已经对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有了比较系统地了解,但我还是对书中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书中作者用自己熟悉的统计物理学去思考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充分表明了一位物理学家的高度自信,而这一自信来自20世纪前30年物理学领域所发生的革命性进展。薛定谔把自己富于创见的想象力以一种略带诗意的方式推广到重大生物学问题的解决上。他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难以回答的悖论:为什么在趋于最大熵的宇宙中,那些有条不紊的生命系统却能存在并繁殖?他认为不能用经典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生命现象,于是他提出了“负熵”的新概念。另外,薛定谔还提出基因应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非周期性晶体”等观点。

从今天的生命科学来看,薛定谔的理论有些模糊不清,主观判断较多,甚至存在错误,例如有关量子跃迁和突变的论述,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所做的从物理学理论到生命科学的推广过于牵强。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尽管生命也是物质,但是生命这一复杂系统具有了许多独特的不同于物质的本质属性。我想这应该是物理学定律不能生搬硬套到生物学的根本原因。但不容质疑的是,正是薛定谔广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为原本发展缓慢的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结合的新天地。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希望从中发现新的物理定律。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1953年他和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应该向薛定谔学习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另外,要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才会更好地进行创新,薛定谔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注定会成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现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没有出现重大的理论突破,我想发展比较成熟的物理学一定会对这一突破的出现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部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仍具有现实意义。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7)

薛定谔先生的书当然绝对肯定必须是一本好书!书名是《生命是什么》,但是,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生命是什么,偏科学性;后一部分主要讲意识和物质,偏哲学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一般都知道,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薛定谔先生在物理学或者说量子力学方面的伟大贡献(例如: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等),却并不一定知道薛定谔先生其实也在生命科学方面也作出过贡献!书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学术大师看问题,大道至简、目标明确且又雄心勃勃!书中具体哪些方面是薛定谔先生个人的贡献,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的门外汉且跑马观花的一般读者,的确尚待仔细梳理和阅读,但是,书中关于新陈代谢与负熵的联系,以前确实是闻所未闻;而遗传学中的突变现象居然与量子跃迁有联系,也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一代学术大师的风采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一个简短的序言就透出作为量子力学主要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先生十足的学术大家风范!读起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又如:薛定谔先生在关于遗传机制和突变的讲解中,似乎好像没有使用任何数学公式以帮助阐述这些科学概念和问题;再如:薛定谔先生对达尔文的工作的评价,即有毫不客气的批评,也有毫不吝啬的肯定,的的确确是一种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科学态度;又再如:薛定谔关于物理学的评论:物理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某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让人觉得作为科学家的坦荡胸襟和气度…此外,薛定谔先生七十多年前对机械化、福利制度等的一些看法,现在听起来仍发人深省;又如,薛定谔先生关于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的比较也发人深思;最后,我们记住薛定谔先生的“有序来自有序”这句话及其意义,或许算是对大师的一种缅怀和纪念?最后不得不说几句关于这个中文版本的看法:这个中文版本确实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书中有一些地方,翻译得词不达意不说,书中提到的若干配图一个都没看到!另外这本书里涉及的数学表达式的排版也存在问题…还好找到薛定谔先生的这本书的英文版,以后再好好地拜读…[微笑]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8)

有序产生于有序还是无序?从日常表象观察,人们一般认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却钟爱后一种答案,即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基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试图在生物遗传领域建立起两者平衡的读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定了。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绝对复制?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粹结果?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题面前轰然倒塌。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可以确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遗传由配子的减数分裂所决定,诸如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均严格机械被定义。薛定谔认为,染色体可视同为一固体分子,或然的变异特征可视为同分异构现象。由于固体分子的能级变化和温度变化呈指数级的放大关系,结果分子发生变异需要等待的时间甚至长达成千上万年。对于生命分子,室温也许等同于绝对零度,染色体近乎于绝对稳定。于是,着者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变异发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涨落超出阈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异构现象往往是不稳定的;非连续的量子跃迁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领域内发生稳定的同分异构现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为了能够回答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确复制这一棘手的问题,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生物体作为一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这可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人类是否可以认识自我的终极思考。

可人作为一理性动物,不仅是负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苏格拉底曾指出,肉体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只有精神脱离了肉体才成为可能。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们最近,无时不刻被感受,同时又与我们最疏远,我们对其了解甚微,充满疑虑。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伟大预言得以实现,生命体的微观物质定律可以被统一理论给决定,可更为广义的问题是,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精神或意志的实质是否也可被机械所定义?人类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吗?物质和精神规律是否殊途同归?

近代物理的实证研究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总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观实体这一半钥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经元或脑电波这些载体,其本质还是客观的。《生命是什么》难免也被打上了实证的时代烙印,产生的结果就是机械的和宿命的。对于精神为自由的先验假设来讲,可以推论的是,统一理论在精神密码的破译方面仍然是束手无策。因此,主观世界的另一半钥匙还被远远地掌握在绝对超验的“他”手中。只要人类还停留在实证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钥匙永远注定是不可触及的。

相反乐观的是,根据斯宾诺萨的理性主义,我们可以独断地设想超验的“他”即为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类有幸分享了“他”。于是,人类的另一半钥匙可能还在自己的手中,人类不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质规律,而且甚至还可破译道德和心灵的密码,最终实现两把钥匙的结合,从而争取得到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力。尽管“他”对于这一话语权的排斥伟力在度量上是异常的巨大,但人类自存的“他”本性将使认识的步伐无法阻挡,最终超越自我。由此产生的一个悖论的是,此“他”还是彼“他”吗?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9)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从量子力学、生物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宗教等方面做出了解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生命是短暂的,不要白白的去浪费;它很脆弱,不要去藐视它。珍爱生命,珍爱大自然的奇妙造化。读完之后自己也应当对生命有个解释。我的生命里有生命、性命和使命。象征着生存、生活还有责任。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不问成名的奉献,不问积劳的奉献…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我认为这是对生命理解最好的答案。

引用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评

在今天:

革命还在继续,

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

我怎能在此停滞不前?

今天仍然需要革命,

先烈革法西斯之命,

还后世之安稳。

我们要革自己之命,

不负先烈之牺牲。

古之学者为己,

为己也欲人也。

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也为己也。

今日天公作美,

怎能不战而退?

力不竭战不止…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10)

在读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之前,我曾上网查询关于这位作家的资料,发现他原本是位物理学家。他发表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等都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他是波动力学之父,是量子力学集大成者之一。就是这样一位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者,却从物理学闯入生物学,并在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么》一书。

我曾以为这本书将是一位生物学家运用哲学家的思想和我们探讨生命是什么,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作者从物理学家的眼光,运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用他不同于哲学家的思想和对生物学的了解进行大胆猜想,为生物科学乃至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猜想。拥有天才思想的他,猜想是大胆的: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对于染色体如何决定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作了最初的设想,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在前人把新陈代谢解释为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参照热力学定律,引入了“负熵”的概念,并认为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这些观念在当时是第一次被提出来,对世人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别引人入胜的。

对于这本书,说老实话,我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既然这本书被当作大一新生推荐阅读书目之一,那么它必然有它的优点所在。也许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这本书而是书的作者?作者从一个他所擅长的物理区域跨进了对他来说算是陌生的生物区域,这本身就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坚定的心理!

其实,因为他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博览群书,在其父和朋友的影响下,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使得他在转换领域的时候选择了生物。同时,薛定谔谙熟东西方哲学,他渴望和谐,终生把科学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目标,《生命是什么》就是力图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统一起来的认真尝试。

正是薛定谔知识面的广度以及他心目中对科学统一的向往与不懈努力,并且在科学研究中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才有了又一次成功的他。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的不仅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向他一样拥有宽广的知识面,不拘于一角天地,同时还要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人生才会更精彩,路途才会更平坦,离成功才会更接近!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9篇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也许"《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9篇"就是你要找的,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1】

薛定谔先生的书当然绝对肯定必须是一本好书!书名是《生命是什么》,但是,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生命是什么,偏科学性;后一部分主要讲意识和物质,偏哲学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一般都知道,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薛定谔先生在物理学或者说量子力学方面的伟大贡献(例如: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等),却并不一定知道薛定谔先生其实也在生命科学方面也作出过贡献!书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学术大师看问题,大道至简、目标明确且又雄心勃勃!书中具体哪些方面是薛定谔先生个人的贡献,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的门外汉且跑马观花的一般读者,的确尚待仔细梳理和阅读,但是,书中关于新陈代谢与负熵的联系,以前确实是闻所未闻;而遗传学中的突变现象居然与量子跃迁有联系,也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一代学术大师的风采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一个简短的序言就透出作为量子力学主要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先生十足的学术大家风范!读起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又如:薛定谔先生在关于遗传机制和突变的讲解中,似乎好像没有使用任何数学公式以帮助阐述这些科学概念和问题;再如:薛定谔先生对达尔文的工作的评价,即有毫不客气的批评,也有毫不吝啬的肯定,的的确确是一种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科学态度;又再如:薛定谔关于物理学的评论:物理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某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让人觉得作为科学家的坦荡胸襟和气度…此外,薛定谔先生七十多年前对机械化、福利制度等的一些看法,现在听起来仍发人深省;又如,薛定谔先生关于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的比较也发人深思;最后,我们记住薛定谔先生的“有序来自有序”这句话及其意义,或许算是对大师的一种缅怀和纪念?最后不得不说几句关于这个中文版本的看法:这个中文版本确实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书中有一些地方,翻译得词不达意不说,书中提到的若干配图一个都没看到!另外这本书里涉及的数学表达式的排版也存在问题…还好找到薛定谔先生的这本书的英文版,以后再好好地拜读…[微笑]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2】

今天,我在学校里学了一篇令我感触很深的文章——《生命是什么》。这篇文章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让我感悟到我们必须热爱生命。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从“飞蛾逃生”、“香瓜苗在墙角的砖缝中生长”和“静听自己的心跳”几件事中体会到了生命力的顽强,并从中悟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并让生命绽放光彩。

当我读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时,我想:对呀!如果作者在一念之间选择了糟蹋生命,那么生命对于作者来说,该是多么的没有价值;相反,如果作者能珍惜生命,那么生命即使短暂,也能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当我读到“从那一刻起,我应允自己,绝不辜负生命,决不让它从我的手中白白流失。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犹,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的时候,我想到:生命是自己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不能预测自己的人生。但是,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生命就会散放出无限的光彩。就像雷锋叔叔,虽然他只活了23年,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敬佩作者是如此地热爱生命的同时,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并没有好好地珍惜生命,反而却白白浪费生命。他们就是那些电视报道的跳楼、自杀的人。他们为什么不热爱生命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呀,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为什么不勇于面对呢?我真想对他们说:“连飞蛾、小草都如此热爱生命,为什么你们却比它们还要脆弱呢?”

人们啊,请热爱生命吧!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3】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2000字: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1961)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2月薛定谔在爱尔兰作了一系列讲演,并于1944年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曾多次再版,我读的是1992年的版本,2013年第十四次印刷,七十多年的老书还有这么强的活力!除了《生命是什么》,这一版还包括了他1958年出版的《意识与物质》以及他去世一年前1960年写的自传。2003年出版的中译本是由罗来欧和罗辽复翻译的,后者是理论生物物理领域专家,国内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生命是什么》中,作者介绍和解释了人们对生命和遗传物质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英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就是受薛定谔的影响而转行生物学的优秀物理学家之一。转行后克里克和美国的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合作,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由此可见,薛定谔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是十分重大的。中文版的译者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如火如荼的发展,九十年代以后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么》这个小册子中阐述的观点密切相关。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首次提出遗传物质(基因)是一种有机分子,“非周期的晶体或固体”,以密码的形式通过染色体来传递。在这以前,摩尔根已经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且于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还没有提出来。据詹姆斯.沃森回忆,薛定谔的这个观点对他很有启发,有助于他们后来对DNA的发现。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这个观点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

这本书的第二部《意识与物质》“MindandMatter”也很引人入胜。《意识与物质》的原材料是薛定谔1956年10月在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做的报告,整理编辑后在1958年出版。《意识与物质》的主题是“意识”–意识的物质基础,形成过程和特征,并且引申至科学与宗教。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兴趣的第二章,“了解未来”,分析和预测了的人类进化的前景。六十年以前的观点,我觉得现在还很值得读。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自发性的遗传变化也就是突变中,有利的变异会被自动地选择。可惜这些变异往往是细微的进化步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达尔文理论中物种进化必须付出巨大代价,那些有巨大数目的后代的物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生存下来。薛定谔认为,这种进化机制在现代文明社会并不适用,在很多方面人们在朝相反的方向运作–保护生命的法律、社会制度和医疗手段会去不加选择地挽救所有的生命。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脏缺陷的婴儿活不下来。在医药发达的今天,同样的婴儿不仅能活下来而且能生儿育女。因此,薛定谔认为我们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经进入了进化的末端或死胡同(blindalley)。按照传统的达尔文理论,人类没有希望再进一步进化。

不再进化并不意味着灭亡。有些物种,比如乌龟、鳄鱼和很多昆虫,它们的身体受自己的贝壳限制,百万年以前就停止了进化,它们也存活至今。薛定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令人乐观的观点,这就是意识对生物的进化有反作用,行为的变化和体质的变化并行,并且互相影响。光靠达尔文的“偶然积累”,无法解释某些物种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习惯是怎么形成并且在遗传水平上固定的。为了避免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途径上停滞不前,人们必须重视行为对进化的影响。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宁可信其有。

惭愧的是,以前读书实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么》这本老书,了解到薛定谔这个通晓多门学科的思想家,他对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以及他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见解。趁机也重温了遗传学的其他一些里程碑–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到沃森-克里克,遗传三大规律,人们对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的理解,等等。准备把笔记整理以后作为附件。

葛惟昆先生附言:(上面)《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是一位78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同学黄斌所写,非常简洁明瞭、耐人寻味。对我们做物理的人而言,特别对“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对“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尤其有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启发。这就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非平衡热力学的思想基础。与经典热力学认为“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结论相悖。

还有关于“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更在当下“量子”满天飞的时代,会给人以启迪。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4】

生命起源有两种,45亿年前产生地球,经过7亿年,38亿年前,一种无机物的化学反应产生了RNA,然后慢慢地产生古菌、细菌、真核细胞。一种是外星陨石带着这些菌进入地球。第三种就是外星人打造的放入了地球。当然第三种是我猜的。

无生命的东西可以产生出有生命的东西,但是人类至今还没能够打造出来,因为生命需要核算+蛋白,而且让他们能够有自己的意识,太难了,大自然也花了7亿年的时间才打造出来了生命。

直立人在地球上存在了200万年,而智人才存在20万年,跟直立人相比智人的历史太短了,能否再撑过1000年都是个问题。智人跟直立人的关系就相当于老虎和狮子豹子的关系,都属于豹属,智人和黑猩猩的关系就相当于老虎和猫的关系,都属于猫科。智人和黑猩猩属于人科,智人和直立人属于人属。人属里现在只有智人。人科里还有猩猩黑猩猩大猩猩。

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发明,它是生命改变的媒介,它清除衰老的个体,并为新生的事物提供空间。死亡是生命策略的一部分,短暂和动态性是生命的基础。

动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细胞,而细菌和古菌都属于原核细胞,原核细胞属于最简单的细胞。

外星生命也需要核酸+蛋白的组合,或者是类似的组合,所以外星生命如果存在,可能跟地球上的动物没有太大区别。

人类其实很渺小,很多事情要想开一点。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5】

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500字:

1944年,奥利地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叫《生命是什么》,书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本书的作者王立铭教授以薛定谔为偶像之一,以同名科普著作有意向偶像致敬。

生命是什么?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孤独的地球人好奇地寻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归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书的主题——生命是什么?作者视野广阔,以进化论为原则,以生命的演化为轴线,从先哲探讨生命本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和贝采里乌斯的“活力论”)谈起,之后各国科学家登上历史舞台,用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展现了人类尽管步履蹒跚,却从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学、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历程。本书从生命的起源写到自有意志,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生命现象的神奇和诗意,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

回顾书中描写,我们的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的星云涌动,最早的地球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生命的诞生需要“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五大元素作为驱动力。能量在混乱无序的大自然中建立有序的生命结构;自我复制保证了物质生命抵抗演化过程中的衰退和凋谢;细胞则让两者合一,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安身窝。此时的地球生命仍然停留在非常简单的形态中,而以细胞分工为基础的多细胞形态让地球生命变得无限的可能。当细胞分工达到辉煌顶点,很可能是人类大脑和人类智慧。而人类智慧的形成同样需要五大元素:感觉、学习和记忆、社交、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说到底,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都是演化的产物,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

不久前看过一段视频——梁冬对话华大尹烨——尹烨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生命的本质是化学,化学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本质用数学描述,数学的本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如今看来也不难理解。他的观点也正好呼应了薛定谔曾经自信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

以上解决了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未来呢?其实,随着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理解越来越深,随着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尝试改变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了。例如转基因技术,在过去是异想天开,现在虽然争论不断,但也并不陌生了;又如试管婴儿技术,本质上说人类干预了自然繁衍的规律,发明者也从恶魔变成了“送子观音”。还有近年来的“基因编辑”技术,让人类拿起“上帝的手术刀”,通过剪切错误的DNA位点,修正正确的位点。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主动参与生命演化过程的证明,表达了人类想变成生命主人的渴望。

所以,作者非常自信地说,“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非常理解生物学家的这种自豪感,但曾经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生物技术一旦变为现实,到底是魔盒还是神灯,谁又能说得清楚?毕竟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了解了“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仍遥不可及的“未知的未知”。

而我读完本书的最大感受,莫过于人类的渺小。人类自诩是高等生物,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仍然只是一个物种而已,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那么了不起的,应当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谦卑。也许在遥远的外星球上,真的有更高级的生命形态。说不定在他们眼里,地球人类也只是一群卑微、短命的生物而已,简单得如同草履虫。

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说,谁都知道,我们从娘胎里来,到坟墓里去。而党员老陈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前者说的是客观的生命历程,而后者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理解生命科学,最终是为了认识我们自己,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对于生命的觉知性,看见自己的局限性,并接纳自己。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6】

有序产生于有序还是无序?从日常表象观察,人们一般认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却钟爱后一种答案,即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基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试图在生物遗传领域建立起两者平衡的读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定了。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绝对复制?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粹结果?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题面前轰然倒塌。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可以确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遗传由配子的减数分裂所决定,诸如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均严格机械被定义。薛定谔认为,染色体可视同为一固体分子,或然的变异特征可视为同分异构现象。由于固体分子的能级变化和温度变化呈指数级的放大关系,结果分子发生变异需要等待的时间甚至长达成千上万年。对于生命分子,室温也许等同于绝对零度,染色体近乎于绝对稳定。于是,着者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变异发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涨落超出阈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异构现象往往是不稳定的;非连续的量子跃迁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领域内发生稳定的同分异构现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为了能够回答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确复制这一棘手的问题,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生物体作为一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这可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人类是否可以认识自我的终极思考。

可人作为一理性动物,不仅是负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苏格拉底曾指出,肉体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只有精神脱离了肉体才成为可能。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们最近,无时不刻被感受,同时又与我们最疏远,我们对其了解甚微,充满疑虑。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伟大预言得以实现,生命体的微观物质定律可以被统一理论给决定,可更为广义的问题是,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精神或意志的实质是否也可被机械所定义?人类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吗?物质和精神规律是否殊途同归?

近代物理的实证研究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总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观实体这一半钥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经元或脑电波这些载体,其本质还是客观的。《生命是什么》难免也被打上了实证的时代烙印,产生的结果就是机械的和宿命的。对于精神为自由的先验假设来讲,可以推论的是,统一理论在精神密码的破译方面仍然是束手无策。因此,主观世界的另一半钥匙还被远远地掌握在绝对超验的“他”手中。只要人类还停留在实证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钥匙永远注定是不可触及的。

相反乐观的是,根据斯宾诺萨的理性主义,我们可以独断地设想超验的“他”即为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类有幸分享了“他”。于是,人类的另一半钥匙可能还在自己的手中,人类不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质规律,而且甚至还可破译道德和心灵的密码,最终实现两把钥匙的结合,从而争取得到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力。尽管“他”对于这一话语权的排斥伟力在度量上是异常的巨大,但人类自存的“他”本性将使认识的步伐无法阻挡,最终超越自我。由此产生的一个悖论的是,此“他”还是彼“他”吗?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7】

1944年,着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都柏林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作为一名研究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我仔细阅读了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

作者薛定谔(E.Schrodinger,1887——1961)是奥地利着名物理学家,1926年提出波动力学并因此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生命科学。事实证明,《生命是什么》这本通俗读物为以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概念上的准备。

尽管我已经对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有了比较系统地了解,但我还是对书中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书中作者用自己熟悉的统计物理学去思考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充分表明了一位物理学家的高度自信,而这一自信来自20世纪前30年物理学领域所发生的革命性进展。薛定谔把自己富于创见的想象力以一种略带诗意的方式推广到重大生物学问题的解决上。他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难以回答的悖论:为什么在趋于最大熵的宇宙中,那些有条不紊的生命系统却能存在并繁殖?他认为不能用经典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生命现象,于是他提出了“负熵”的新概念。另外,薛定谔还提出基因应是一种能自我复制的“非周期性晶体”等观点。

从今天的生命科学来看,薛定谔的理论有些模糊不清,主观判断较多,甚至存在错误,例如有关量子跃迁和突变的论述,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所做的从物理学理论到生命科学的推广过于牵强。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尽管生命也是物质,但是生命这一复杂系统具有了许多独特的不同于物质的本质属性。我想这应该是物理学定律不能生搬硬套到生物学的根本原因。但不容质疑的是,正是薛定谔广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为原本发展缓慢的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结合的新天地。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希望从中发现新的物理定律。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1953年他和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应该向薛定谔学习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另外,要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才会更好地进行创新,薛定谔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注定会成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现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没有出现重大的理论突破,我想发展比较成熟的物理学一定会对这一突破的出现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部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仍具有现实意义。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8】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从量子力学、生物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宗教等方面做出了解释。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生命是短暂的,不要白白的去浪费;它很脆弱,不要去藐视它。珍爱生命,珍爱大自然的奇妙造化。读完之后自己也应当对生命有个解释。我的生命里有生命、性命和使命。象征着生存、生活还有责任。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不问成名的奉献,不问积劳的奉献…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我认为这是对生命理解最好的答案。

引用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评

在今天:

革命还在继续,

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

我怎能在此停滞不前?

今天仍然需要革命,

先烈革法西斯之命,

还后世之安稳。

我们要革自己之命,

不负先烈之牺牲。

古之学者为己,

为己也欲人也。

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也为己也。

今日天公作美,

怎能不战而退?

力不竭战不止…

《生命是什么》的读后感【篇9】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600字: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被翻译成无数个版本,包括“人生是由选择决定的?”还是“由你初衷决定的?”通过这个问题你可以快速认识一个人,一个人相信哪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便决定了他。

在当今,哲学被看作无用的科学,科学被看成推动发展的实用学科。昨天人类相信巫术和宗教,今天人类相信科学和经济。无非换着法子在追问同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都只相信自己逻辑认识范围内的事物,任何未知对我们而言都是盲区。你没有办法说出任何一个超越你想象的名词。

如果一个创作者不去探讨生命的边界,就像艺术家不关心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生命的本质是“传递”,而非“拥有”。生命对每一个人的意义不同。

总有人劝我少读书,这好像是国人的通用价值观,无论这个人都么优秀,多么了解我,都会认定读书本身的价值少于社会实践。而我不认为尽可能多的阅读和思考是多余的,就因为他带不来即时的效应,反而我认为这才是活着的唯一价值。读后感·所谓的知行合一,关键是你“知”什么?而“行”能否给你的“知”赋能,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薛定谔的《有序,无序和熵》中引用了一句话,“身体不能决定心灵去思考。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去运动,静止,或从事其他活动。”出自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三部分,命题2。

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在哪一方面深度思考,对一个人的本质塑造及成长速度是相当关键的,当然这个产出不会仅仅局限在世俗的标准。阅读若能直接变现,那么出版社就不会岌岌可危,而是国家银行和印钞厂就要关门了。世界遵循逻辑,无处不在,但一定不是A到B这样直接而简单的逻辑。

《幸福是什么》的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幸福是什么》的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幸福是什么》的读后感一

今天,我们在李老师指导下,读了《幸福是什么》,很受启发。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三个孩子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十年体验而懂得了幸福的真谛。由此说明一个道理:只有用自己的劳动作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

通过这个故事,我对幸福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我明白了:要用双手去劳动,做一些有益于人们的事情,这才能有可能创造幸福。

其次,幸福是靠劳动而来的。劳动跟着幸福,有了劳动,才有幸福;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

再次,幸福往往跟在劳动之后。只要辛勤地劳动,在劳动的成果后面,才有幸福。

我认为我们学生应该这样创造幸福:

首先,学好习,读好书,听好课,取得优异的成绩,才会幸福。

其次,本来有很多不会的知识,现在弄懂了,搞明白了,这也是关于从学习中获得幸福的另外说法。

再次,学习学得好的人还可以教会别人,告诉别人自己怎样分析,怎样理解,这也是从学习中获得幸福的办法。

以上这些,就是我品味课文《幸福是什么》后的收获。

《幸福是什么》的读后感二

课文主要写了: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砌了一口井,做了一件好事。智慧姑娘代表森林中的花草树木和动物来感谢他们,并祝他们幸福。牧童们问:“幸福是什么?”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十年后再到这里相见。十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边出现了,他们各自都谈了自己的观念。当医生的,干各种农活的和留在村子里种地的。他们都说用自己的劳动,做了对别人有益的事,别人幸福自己也感到幸福。智慧姑娘听了后说:“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自己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因为幸福是美好的。农民伯伯的幸福是自己种的粮食年年大丰收;解放军叔叔的幸福是国家和平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科学家的幸福是发明许许多多的东西方便人们的生活,使自己的祖国繁荣富饶;贫困山区孩子的幸福是能像城里孩子一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而我的幸福则是每天好好学习快快乐乐,为我周围的人做一点点有益的事。其实,对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来说,幸福就是能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要奉献自己的爱心,幸福往往不是永恒的,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才能够获得幸福。

生命是什么


读了《生命 生命》后,我对杏林子,也就是作者油然产生了一种敬佩。因为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抓住了飞蛾,因为飞蛾求生的欲望把它放了;砖缝中的香瓜子竟然如此坚强!看看,没有阳光、没有泥土、水和养料,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都能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能活几天。我们有泥土、水、养料,能有理由喊累、嫌苦吗?

再来看看聆听心跳的杏林子吧!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件如此平凡的事竟能有震撼。为什么?因为作者虽然身患重病,但却有一双雪亮的慧眼,所以她能有震撼!

最后,作者从三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由衷地发出感叹: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比如说,革命英雄们:黄继光、刘胡兰、杨靖宇他(她)们虽然牺牲了,但他(她)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她)们的生命短暂吗?

让我们一起来珍惜生命吧!

喜欢《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你在为谁读书3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