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16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1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1600字

看完了,51个小时,孕期又一部大布头的书看完了,很有成就感[呲牙]
六七年前,还上学时,是怀着好奇有意思的心情把这套书断断续续看了遍,看完后留下的印象是历史还能这么搞笑有意思,那时还未走出校园的稚嫩的我从书里面体会到了人性和利益。如今经历一些事情后,再看这套书,少了搞笑多了沉重!
这套书刚火那阵时,当年明月被栏目《面对面》采访过,他说过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大体意思是:“一般人都认为历史是故事,不觉得是真实发生的。我从小喜欢看历史书,文言文的历史书,在简短的几个字里,其实就蕴含着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个历史事件。我写这套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大家历史是好玩的有趣的,而是想说,历史是血淋淋的,是真实发生过的,并且是延续下去的。”作者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对历史领悟得如此深刻,我当时是很佩服[强]
51个小时看完后,我的脑海里又留下了这么几个词:
浮云 把历史的时间轴拉长了看,有很多很多好的坏的厉害的懦弱的值得佩服的令人唾弃的等等等等的人出现,这些人中,有的可能前几十年是混得很窝囊,可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就改头换面平步青云了;有的可能是出身贵族,家世显赫,仕途平坦,小伙高富帅一个,着实令人羡慕嫉妒不敢恨,可是猛然间一个大雷砸下来,几代人的财富积累和官场人脉瞬间化为乌有;有的可能是从小饱读诗书,心怀家国天下,壮志雄心,只为匡扶社稷,可是突然的一次打击,让他心性大改,孔孟圣贤之道皆抛掷脑后,原本的赤子之心被越染越黑…前一秒还歌舞升平,后一秒就家破人亡;前一秒还人间天堂,下一秒就打入地狱。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没了。”一时的成败得失荣辱,真的不算什么;一时的功名利禄,真的只是粪土!
信念 二百多年的明朝历史,介绍了很多人物,有的人正义得让人不可思议,有的人邪恶的让人不可思议,有的人荒唐的让人不可思议。他为什么能坚持正义到底,哪怕是被诬陷蒙受冤屈遭受身体的迫害?为什么在我们读者看来都已经到了一种无法想象的境地,他还能活着还能坚持?为什么?他为什么能毫不脸红毫无羞耻的邪恶下去,可以眼看着那个人在自己的面前流血死去?为什么他的三观这么不正?他就没有一点点怜悯心同情心吗?为什么这些人会这么极端的活着?为什么他们能把自己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因为他们有信念!相信正义、相信天道最终会战胜邪恶是信念,相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信只有死人才不会说话也是信念!看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我彻底得感受到信念是一个强大到令人汗颜的东西!
不变、改变 在作者讲述的明朝历史中,感觉每一个皇帝、内阁首辅、将领的上位轨迹都是类似的,又是不同的;感觉他们落败的过程又是相似的,但也是不同的。一茬一茬的人出现了、辉煌了、落寞了,看到最后,会感觉这个人跟之前的谁谁谁很像。父母常说,一代一代的人都是这样过的。其实很不喜欢听这样的话,因为不服气,不愿跟他们过一样的生活,可是慢慢地却发现,我折腾来折腾去,也没有逃出父母的生活轨迹,但是再一想,我现在的生活真的是照搬父母的吗?不是!在看似不变的过程中,已经慢慢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历史的近程也是如此,二百多年的明朝,看似发生了好多相似的事件,看似出现了好多作用差不多的人,但是在这些看似的相近中,明朝已经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不知名到声名远扬,由不景气到繁荣昌盛…当二百年已过,明朝气数已尽时,一个新的朝代-清朝出现,替代了落寞的明朝,又开始了新的轮回。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是在往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强大的方向走着!不变的是历史规律,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从写作风格来看,作者是个实在人,是个踏实做事的人,是个过日子的人。用任何华丽的辞藻来评价这套书都显得矫情,如果你不信我说的这些话,就自己翻开看看书吧!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8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800字

今天,突然就看完了这本书。看书的时候,有过很多的感想。当然,我也爱上了这个朝代,我感叹朱元璋一代枭雄,开大明盛世;感叹朱棣平内定外,延续盛世辉煌;感叹朱祐樘励精图治,带来大明中兴不败。可是这一切又能怎样呢?历史终究还是历史,我怕,怕看见王振祸国殃民,给大明带来伤痕耻辱;我怕,怕看见刘瑾扰乱朝纲,带大明走向黑暗的歧途;我更怕魏忠贤专权乱政,奸宦当道,将大明彻底推向冰冷的深渊!大明有三位天纵英才的皇帝,也有三位祸乱朝堂的宦官。大明有夏言、徐阶、高拱等治世之名臣,却抵不过严嵩、张璁等人一朝的非为。大明有张居正,延续王朝寿命的千年一遇的改革家,却又赶上了文官集团的诞生,终究功亏一篑!这么多事情,这么多人物,无非就是两个字:历史。对的,这就叫历史,没有对错,不分好坏。我看懂了,这是一个朝代的故事,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一环。这一环,因为朱元璋去掉了丞相,而从一开始就显得另类,但它的光芒绝对比更多的王朝都要耀眼,都要引人注目,与之可比,唯有大唐!因为明朝,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却用和平的方式向世界宣告,我们从不会恃强凌弱,我们的发展,我们的先进,愿意让世界共享!马三保是这样做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都是这样做的。西方小国,鼠目寸光,殊不知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并非坚船利炮,而是友爱和平。因为明朝,我们的哲学再也不是空泛的理论了,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叫做真理。这个朝代有着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阴差阳错。我多么想把它想象成星爷的无厘头电影。可是我骗不了自己,那无厘头的背后,不也是心酸和泪水吗?更何况历史!那么明朝是什么,可能是一页书吧!可是书能记事,却不能书写明朝历史的厚重。那么它是一轮明月吧,但明月苍凉,却难以表明其中的悲欢离合。那么,它一定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抹黄沙,似在心上却又难以把握。对,一定是这样的!
明朝1368年—1644年,共276年。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4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4000字

原创 | 蜉笙 发表于公众号: 诗人与科学家

花了五十多个小时,读完了150万余字的《明朝那些事儿》。显然这本大名鼎鼎的书是历史书。而且是正史。

嗯,我是有多无聊。历史多无聊,怎么看得下去。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这本书我看得几乎废寝忘食,一打开就根本停不下来。因为实在是太有趣了,边看边或激动或伤怀或愤愤或欣然。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次第铺开。那些我们听过也只是听过的人,朱元璋,朱棣,郑和,海瑞,王守仁,杨涟,于谦,张居正,魏忠贤,袁崇焕,李自成,皇太极等等,都栩栩如生地从历史中走了过来。作者的文笔很好,三百年历史,从朝野到民间,从文官宦臣争权夺势、党派斗争到南抗倭寇,北击匈奴,全都有条不紊,讲得清清楚楚。当然,讲清楚只是一本历史书的及格标准。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有趣,让人孜孜不倦,因为它很像是小说,采用了大量的人物描写,视角转换,千里伏笔等手法,情节跌宕起伏。曾经,宫斗戏如《金枝欲孽》《甄嬛传》火遍大江南北,但真正的古代朝廷,斗争的主角其实不在后宫,而在前朝。皇权,相权,宦权之间的牵制与平衡,大臣内部的党派斗争,官与民的冲突,阴谋,阳谋层出不穷,精彩绝伦。《琅琊榜》的大火,侧面证实了前朝斗争内容的市场需求。而明朝更特殊,一个是太监团体,一个是言官,使得明史更加独特,也更加扑朔迷离,耐人寻味。而作者笔下,在重重的黑暗纷争中,光明始终存在,正义永不缺席,让人动容。小时候学《石灰吟》并无多大触动,但读完于谦的一生,诗句再读之下,顿觉字字铿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读到杨涟被魏忠贤迫害,钢针入脑入耳,肋骨尽断仍不向黑暗屈服,不向奸邪妥协,最终含冤而死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等到他终于平反昭雪时,再次泫然泪目。

另一方面,作者也采用了非常通俗的文字,时不时幽默一把,如“联播体”的运用,以及三观极正的恰当点评,都让读者无法自拔。尽管如此,不同于很多网络野史,本书描写的是正史,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正史材料,参考书目也是学术研究常用的材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说,让普通读者也能兴致盎然地读下去,发现,历史原来很有意思。这才是最了不起的地方。

以上是《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火的原因。但随之而来的,毫无意外,是排山倒海的争议。

很多人喜欢拿它和《万历十五年》进行比较。这本书也是非常火的,尤其是《人民的名义》里面高书记倾情推荐过之后。其实在此之前,该书已经翻译成西文出版,在海外颇负盛名,成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材料之一。相比之下,明朝那些事儿则主要在国内大红大紫。有人说,明朝那些事儿掺杂了太多个人情绪和主观视角,且采纳精英历史观;而万历十五年则通过政治经济学解构明朝史,选取特殊的年份,用“大历史观”透析明朝的兴衰。于是,有的书粉们就炒开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粉丝说万历十五年不接地气,太学院派,对明朝太悲观;万粉说明朝那些事儿太主观太通俗,不严肃,煽动读者情绪来提升传播度,对明朝太乐观。

其实在我看来,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两本书都很好,但却很不相同。《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优点是全面,生动。按照横向的时间维度,将明朝近三百年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该有的都有;从市井文化而国家大局,也面面俱到,通俗幽默的语言大大降低了历史的阅读门槛,作者时不时的归纳让读者恰到好处地理解当时的形势,三观极正的点评让人跟书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缺点自然是只是一家之言,有些部分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和态度。而万历十五年,通过特殊的时间,特殊的人物,选择纵深的视角,对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进行深入剖析,指出上千年难以从本质上发展的原因——模糊的道德统治,缺乏定量的意识;但本书的缺点是需要一定的历史和政治经济学基础,才能较好地理解。

一横一纵,两者的关系,说是相互补益或者更加恰当。明朝那些事让读者轻松地理解了明朝的大体发展过程和各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熟悉了大大小小的历史人物,阅读过程中,仿佛亲身经历明朝的风雨更替。而万历十五年让读者了解“大历史观”,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解构古代政治。一入一出,结合起来读,理解当是更加完整、深刻。

关于行文风格,显然《明朝那些事儿》也更加接地气。当年明月当初只是在博客更文,便引得千万网友追捧,集结出版后更是成为最畅销书目之一。而《万历十五年》以前则主要流传于国内外学术圈。普通大众知者不多,经过《人民的名义》传播后算是彻底火了起来。前者用极通俗有趣的语言讲述正史,后者用卓越的视角解析历史,当然,其文字虽较学院派,但仍然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所以两本书都能火。

在我看来,此事善莫大焉。有人说,那些辛辛苦苦做学术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如此受欢迎,而如《明朝那些事儿》这种“不正经”书,却大红大紫,真是心酸。心酸吗?有点,但大体上是没有必要的。学术研究注定属于且将长期属于一个小圈子,这是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学者们辛勤工作,但其研究的课题往往需要极大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因而普通大众自然被隔绝开——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整个社会都做研究学术了,大家也都别吃饭了。然而,学术圈与大众又不是完全隔绝开的。随着人民姿势水平的提高,对高精尖的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学术研究需要资本和人才的支持,需要现实的反馈。因而,两者之间需要一座桥梁。在自然科学领域,有不少优秀的科普人员担任这一任务,而在人文社科,尤其是历史,特别是国内的历史领域,似乎有点断层。

所以《明朝那些事儿》的火,我想大大地点赞。

通常的状态是,学术历史普通人看不懂,专家们不会或者无暇或者不屑科普,而网络小说,野史杂文又混淆视听,时间久了大家都开始厌腻。长此以往,群众对历史的了解,对历史的热情都会不断降低。且不说忘却历史对一个民族的悲剧性影响,群众的热情减退也直接导致历史学研究后继无人,前景堪忧。而民众对正史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毕竟没有学者们辛勤研究的成果,就没有《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优秀作品,没有让人满意的古装影视作品。

这一对矛盾,其实是可以化解的。马克思理论告诉我们,矛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得到调和,然后升级为新的矛盾。我不知道新的矛盾将会是什么,但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矛盾调和化解的希望。

学习这件事情,和其他的事情有点不一样。非得是开始学了,才能感受到其无穷的乐趣,而不是痛苦。所以,最初的启蒙和热情点燃就十分重要。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也是很讨厌历史的。它对我而言,是教科书上无比陌生的朝代名,人名,和一堆不知所云的数字。对,那时候我们是要求背诵各个朝代的大事纪年表的,让我特痛苦,因为我总是背不下来,即使当时背下来了,转身就忘了。

所幸到了高中,事情发生了转机。依然是中国古代史,但我们历史老师特别风趣,讲授的内容也更多地涉及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变得鲜活有趣,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秦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政策,记得北魏鲜卑族叫拓跋某莫的皇帝支持民族大融合,记得北宋出现了第张一纸币叫骄子,记得唐朝人喜欢胡服骑射,酷爱天蚕眉。虽然理科生只能学一年历史,但我很享受沉浸在历史中的感觉。后来到了大学,近代史是很多人厌恶的学科,因为它的讲授教材和讲授确实不如高中历史那么好玩,且近代史远不如古代史那么充满年代感营造的魅力,但我觉得还是蛮有趣的。深处南京,那段往事是逃不过的,我曾在图书馆翻南京大屠杀的史料,看到汗毛倒立;一次又一次矫情地纠正别人:不是大屠杀纪念馆,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遇难同胞纪念馆,没有人纪念大屠杀。

后来想要出国,继续细读了美国史。当我在波士顿的地铁站看到“五月花号”和“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浮雕,遥望海鸥在寂静瓦蓝的水面轻盈掠过,走在哈佛校园的茵茵绿草上时,不禁想到几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混乱,眼前浮光掠影着两百年来美国的变迁,从独立战争到反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就像相处阅读时一样热血沸腾,第一次身处异国他乡,却不觉得并孤独和陌生。《简明美国史》,写得挺不错的,可以看看。而欧洲一直是一片神秘之地,在读《君主论》的时候,总是被地名搞得头昏脑胀,于是找到了一本极好的书,《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强烈安利给对欧洲史感兴趣的同学作为入门读物。作者通过宗教这一线索,将看似混乱的欧洲史,特别是被称为黑暗时期的中古时代,清晰地呈现出来。而现在,我会因为需要或者兴趣,去读瑞典史,读两河流域文明史,读佛教发展史,读高棉史,即使是比较枯燥的文字,亦觉趣味无穷。

因为我已经知道,历史是人演绎的。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和数字的背后,是曾经活生生的人,是充斥着平凡的喜怒哀乐的一段又一段悲惨人生。那些掩埋在岁月尘烟中的往事,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关于人性,关于政治,关于经济,关于生活,关于民族,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那些过去,连接着我们的现在,也启迪着我们的未来。

感谢高中的历史老师,也感谢如当年明月,黄仁宇这样的作者,让历史触手可及,让历史鲜活生动。

也希望有人读完本文之后对历史发生了兴趣,再也不会说”大屠杀纪念馆“,会去读我推荐的这几本史书(《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去阅读和思索更多的历史,然后发现:诶,原来历史如此有趣~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9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900字

你用了317小时5分钟读完此书,留下313个笔记,看到这,我突然之间心头窃喜,对,就是窃喜,因为读这本的初衷很简单,我就想知道这本在老师,同学,朋友嘴里“鼎鼎有名”的别样的写历史的书,到底是啥样,就这么简单。

写书评,立刻脑里的第一反应是,别找我,麻烦事,深知自己的量。可是,要是不写点东西,对不起自己夜深人静,熬夜投入,对不起自己每每都此起彼伏的感触,对不起自己神神叨叨…………,算了,我还写吧。

从何说起,从何下笔,我得想想。

《记住了什么,忘记了什么》

说实话,读这本书时,若不是太“触动人心,印象深刻”的,基本上都是边看边忘,残留着一些片段,一些说乱也不乱的事迹,模模糊糊的人物存在…………(毕竟第一次读,理应如此),忘记了这本书每章每节的详细内容,只记住了个大概,在这里我得对作者说声,报歉。我想就我记住的大概里,谈谈,说说我的收获,与君共勉,与卿共感。

这个大概里面有的东西,还不少(精神,气节,坚守,责任,)


在这个朝代里

总有着,这么一群人默默坚守自己的内心,不畏强权,不畏危险,不畏人言,不怕骂名,不怕死亡……

守卫孤城,拯救社稷于危难之中

忍辱负重,只为朝堂不再黑暗掌控

临危受命,对得起自己心中的所执

严惩污吏,知民生活之坚难


在这个朝代里

总有一群人,明知不可为,而去为,明知前面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便入深渊,但还是执着的默默去做去完成

气数已尽,他却用尽生命去维持,那怕到最后也没能改变,他却让后人明白了什么是责任。(我不想多写这一位,只因自己底蕴现在不足,无法精确写出,只是单纯的感触颇深)


在这个朝代里

总有一群人,混蛋的很,混蛋的很,混蛋的很,他们的所做所为,陷害忠良,危害国家兴亡,无恶不作,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就”,浊史有名了,我仅代表自己,向这些人…………(此处省略一万字)


在这朝代里

总有着一些人,做着一些事。国家也吧,朝廷也吧,明君也吧,昏君也吧,忠烈也吧…………明朝就那些事,作者说的就够详细了,我也不多说什么了,愿有闲时间的书友们,可以去看看,北来客在那里恭候您,到时再说说(二零一八年二月二十四日,记于去郑州火车路上,北来客)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12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1200字

其实我觉得我跟这本书蛮有渊源的,第一次听并见到是在初二下学期末,当时班上有个男生带了之后大家都抢着排队看。很不幸的是排到我的时候已经期末考结束了,放暑假然后初三要分班。我至今印象很深我扯着他的袖子扯了很久,他应该也很喜欢这本书,然而就在我差点说服他的时候,他还是拒绝了我并跑了[捂脸]。
第二次是初三结束,去深圳表哥家里过暑假,然后我们聊起这套书,我说我很喜欢巴拉巴拉然后我表哥就怂恿我妈买给我,我妈一问价格并了解是课外书之后就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我[捂脸]。
所以在书城里发现这本书的时候有种你终于属于我的欣喜感。
从朱重八到崇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大大、朱棣和最后的崇祯。朱重八肯定不用多说,从小人物出身,作为开国皇帝,智勇双全,并且是劳模,取消丞相,基本事事亲为,是个已经不存在但是想想还是有点害怕的皇帝(可能最近看盗墓笔记看多了[捂脸])。
对朱棣大哥印象深是他反了,而且在造反时几次差点失败却如有神助,一次是敌方军旗被风刮倒了,一次是大风刮起地上的沙子吹向敌方,还有一次是类似赤壁之战刚好起风点火烧了敌方的船。感觉老天都希望他赢[捂脸]。而且他在位时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郑和下西洋也发生在这个时代。
崇祯的话可能是因为是明朝最后一个朝代,也可能是我在看时觉得他太可怜了。他费尽力气鼓起勇气终于除掉了魏忠贤这个大奸臣,兢兢业业想要守护这个国家,然而外忧内患,历史走向不受他控制。实际上就像作者说的,他明明心里清楚这个朝代走到他这里就结束了,但是他还是拼命去维持着这个国家的稳定。最后兵临城下,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实际上除了皇帝,给我印象更深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很多本来快到达人生巅峰的人,常常因为后期的自信和疏忽,一下子跌落谷底。作者在后记写不认同“以史为鉴”,因为没办法预知历史。但是我的理解是从这些人物为鉴,从他们身上我们对“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卧薪尝胆”等词有了更好的理解,从而时常警醒检讨自己。
我一开始对于书中描写的文人也是有些讨厌的,觉得他们平时只会嚷嚷,但是后来他们用行动征服了我,在其位谋其事,他们虽然没有上场杀敌,却也在他们的岗位上随时准备奉献自己。
我们常常说历史是一条长河,你阻止不了它往前走,位于其中的我们无力阻挡也无力改变,但是感动我的也是那些不知道未来或者明知道会失败但是却忠于气节的人物。他们或许不是十足的好人,实际本来就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有的贪污有的迂腐,但是他们在朝廷被奸人操纵时,受尽折磨却从不低头,明知会死却依然挺身而出,国家危亡时刻,大部分选择了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最后还是用杨涟老先生在监狱里临死前留下的遗书里的一句话结束我的书评以此表达我对他们的敬佩。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2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2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这是我看的第二遍,第一遍是在高二时期,我这人看书不记书,第二遍看和第一遍看一样,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从前我总对这样没有名气的现代作者不屑,但当再次阅完,恨不能在大街上向每个人安利。我现在满脑子只剩下两个字来形容,就是精彩,历史情节描述的精彩,人物刻画的精彩,文笔畅达,行云流水。像我这样一个把书籍可读性作为第一位的俗人,感受到作者用心的在对我娓娓道来,他也许将历史带着太多的个人色彩,但作者的三观是很正的,他总是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有着坚韧不拔的气节,我觉得在大背景下写作,很难,只有他也是一个充满正义的人,才能将这段历史写的饱满。
再说说,我觉得好在哪儿,一是对各个皇帝的刻画淋漓尽致,从尖嘴猴腮的朱元璋开始,到文弱隐忍的朱允文,到驰骋疆场的朱棣,到老实真挚的朱高炽,到聪慧过人的朱瞻基,到坚韧北狩的朱祁镇,到性向清奇的朱见深,到孤苦伶仃的朱祐樘,到幼稚贪玩的朱厚照,到沉迷炼丹的朱厚璁,到明蒙一家亲的朱载垕,到意气用事的朱翊钧,到气数最短的朱常洛,到木工造极的朱由校,到丹心汗青的朱由检,就是我能总结的所有明朝皇帝的特点,但我总结的只是冰山的0.01角,不仔细看他们的故事,就感受不到愤怒,感受不到倾慕,感受不到手心儿都握出了汗的那份没来由的紧张。要说我最喜欢的就是朱棣了,我向来对这种擅长驰骋疆场,又不甘于平凡的人,不吝献出自己的敬意,他的做法不是正统的,甚至是非常自私的,但让我看到了一个隐忍但有天赋的皇帝,我爱的是他的个人魅力,但也不能否定他的造反就是无意义的,如若不是永乐年间的基础,又何来仁宣之治的安宁。但自永乐年间往后的皇帝,折腾,一个比一个能折腾,太监,更能折腾,大明朝能坚持二百七十多年在我看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要说我最不喜欢谁,不喜欢的太多了,最不喜欢的是嘉靖和万历,天生两个绝顶聪明的人,有将大明朝创造成汉朝和唐朝那样鼎盛的潜质两个人,偏偏赌气似的,一个嘉靖沉迷炼丹升天,明明知道内阁的大臣斗的你死我活,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个万历偏宠郑贵妃,太子不立,朝政不理,我觉得他是打心眼里在和张居正至气。说到万历,我还看过另一本《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说明朝是从万历十五年开始倾倒的,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万历有二十年没有上朝,皇帝不上朝,成什么体统?但我觉得明朝的倾倒更早,是从嘉靖,这个暂且不说,万历年间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张居正把持着朝政,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他万历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经营大明公司?
第二好,我觉得在情节流畅,可读性相当高,但我要说一点,我觉得他前面写的更好些,因为我现在能记住的故事,往往是前面的故事。在我这里,我只认我能看懂的文章,作者会引文言文,但在文言文下面总会附上解释,在快餐文化如此盛行的今天,在所有的人都焦急的生活着的今天,手把手的解释给你听,有种说不出的贴心。我觉得另一个能把故事讲的很好的人就是严歌苓,她的每一本书我都推荐,特别是给女孩子看,会让你心底生出自信和坚强。老少咸宜,也不能怪这书如此畅销了。
第三好,在以史为鉴,作者在最后说,以史为鉴,都是假的,再来一遍,还是这样,我觉得,事实或许是这样,但人心就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历史不是传奇故事,历史是真实的,鲜活的,更是残酷的,朝代更迭,你会看到什么样的人会趋炎附势在潮流下苟活,你也能看到有人不计回报听从内心在战场、在朝廷战斗到死亡,渐渐的你会明白你内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选择,那个选择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三观很正的人,有时候就那么直直的挺在那儿,略显迂腐和顽固或者带点格格不入,但那是我喜欢的处世态度,在我没有被社会改变之前,我只想将自己当作一个年轻气盛的青年活着,有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努力去和身边的人做更多的交流,而不是装作看不见,装作听不到。有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朋友曾和我说,不要为了积累谈资而读书,不要为了引起共鸣而读书,多年了,我还是很难做到这种纯粹,在输入的同时输出,人生才能成长,所以写书评影评,是潜移默化的相当必要的东西。我最近总在想在读书之外要不要做点有用的事,考CFA、CpA就是有用,实习就是有用,读课外读物就是无用吗?前者能让你的付出变为实在的财富积累,能带来北京一套房的首付,能带来身边朋友的追捧,能带来让你在这个世界上活的更有实力的东西,而后者带给我的是底气,是在黑暗中不气馁不退缩,在成功时不骄纵不气浮,是孑然一身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能够陪伴我的精神力量,没有谁更重要,因为我都想要。
就写到这吧,不知道这样的书评会不会吸引谁来看这本书,但不管看与不看,我都希望身边的同龄人,能在物质和精神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明朝那些事儿


最近,我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推荐给大家。
《明朝那些事儿》,一听名字就知道里面讲什么的,当然也就是当年明月(笔名,这可不是日本人:)用幽默诙谐的文字,讲述的历史上明朝的事情。
明朝的开国皇帝大概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也就是土豆朱元璋(朱亮宇给他起的外号)。还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全是数字,因为如果这些人都不能去上学或者当官的话,只能以父亲的出生日期或是年龄相加起来。比如朱五四、朱重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陈九四等等,那登记户口的人就会眼花缭乱了。朱元璋这个名字也起得很特别,璋是元朝一种锋利的器具,所以朱元璋就是诛元璋,把他比作诛灭元朝的璋。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就像《明朝》(简称)里面说的打仗不是纸上谈兵,是血腥的,不是说说就行的。作战要学会两副面孔,一副是凶暴的,一副是温和的。凶暴的用来对付敌人,温和的用来对付服从自己的人。也有人曾经说过的:这个社会上,只要是敌人,是不存在退让的,不可以一味的谦让,否则的话,别人就把你打倒
历史是枯燥的,是无味的,可是当年明月就用幽默的话语来使它变得让我们更想了解历史上发生的事,我时不时还可以笑一笑,放松一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我是一个酷爱历史的小孩,家里的历史书当然也多的数不清,比如:《汉朝那些事儿》、《唐俗》、《中国上下五千年》但我最喜欢的还非《明朝那些事儿》不可。

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经不起诱惑也去买了一本《洪武大帝》。 买回家后,我以惊人的速度一天就读完了,对明初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讲了1344年朱元璋出生,到1403年靖难之役结束,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朱棣即位。本书已开始介绍了元末时,百姓生不如死,各种宦官贪污现象十分严重,将皇帝发下的粮食贪了一大半,朱元璋全家就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哥哥,其余人全部被饿死。最后,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 童年时的阴影笼罩着朱元璋,他对元朝有着深仇大恨,后来在好朋友汤和的介绍下起义。

他占据南京,不断扩大势力,除掉张士诚、陈友谅,并进攻北京,灭了元朝。他死后,建文帝即位,朱棣极其不满,因为它比朱允炆强得多,他开始造反,打退铁弦、盛庸等人,攻入首都南京,定年号永乐,即皇位。

这本书的语言描述十分生动形象,并且加入了小说成分,使整本书都增加了趣味性。来吧,你也来读一下《明朝那些事儿》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定会让你欲罢不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1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一个雪花轻扬的夜晚,我终于读完当年明月的整部《明朝那些事儿》,看着窗外的雪舞如絮,憧憬着明晨的朝阳东升,我不禁陷入沉思今天小编整理了几篇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的范文,感兴趣的,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一

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间出过不知多少名人,就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朱元璋,朱棣,王守仁,徐阶,张居正,袁崇焕,魏忠贤,刘瑾。其实,我真的对记人名这事,特反感,智商不够用。作者用2000页的文字就把他们的权倾得势,过功得失,还有一步步走到落魄处境的一生写完了。之前我们都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读完之后,发现真不存在这个说法。刘瑾,魏忠贤还有当时及其风光的太监,如果能以史为鉴,他们也绝不会落得那种结局。刘瑾处以凌迟,魏忠贤自缢而亡后,还得不到个好死。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的,人性的弱点。弱点是无法改变,自私,贪婪,欲望,这些弱点让这些甚至比皇帝还有权势的太监倒台。树倒猢狲散,阉党,搭建起的权利网分裂。如果能以史为鉴,他们又怎会落得如此。问题是,在这些权力,欲望问题上,根本就无法以史为鉴。其实,这种状况,就相当于,你陷入一段感情,遇上一个渣男,你一次难保不会又爱上同样类型的人。而迷恋上权力和爱上另一个人渣,没什么区别,都是情不自禁,无法自拔的。

另一个就是度吧。作者一直把大明朝比作一个公司,皇帝是董事长,各时期权力的中心不同,朱元璋,朱棣时代自然是董事长专权。到后面,董事长实力不够了,开始有经理,内阁大学士,在到后面的宦官的时代。可是,这个公司还是人姓朱的,内阁大学士也好,太监也好,始终是为皇帝服务。而这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年代的袁崇焕,是有才华的吧。可是就是没把握这个度的问题,不得皇帝同意杀了毛文龙,私自把军队驻扎在北京城外,这些行为明显是根本没把握好君臣相处的分寸。还有许多本来很有才华的人,本来占理的,在争斗过程中,被敌人抓住了这一点,引诱进了这个深坑,还是崇祯年代,温体仁和赵谦益关于作弊案的辩论就是一例。

其实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说的是,我找到了自己行为准则的标本了,王守仁。最开始看时,我很困惑,朱元璋屠杀肆意官员,就算是为什么给下任继任者铺路,也不能这样无视生命,还有朱棣对官员的暴虐。一方面,这种残忍的行为,多少我还是觉得说不太过去,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另一方面,我又很欣赏这两个皇帝,果断,或许是自己身上没有的,都会很向往吧,这种精英人士,从文字中透露出的气质。然后,我就纠结了。在道德,正义和欲望,权力的天平,我该选择哪一方呢?王守仁给了我回答。两者都要,心行合一,徐阶正是这一准则的实践者。我也找到了那个答案。我可以暂时的屈服,可以放弃尊严,不择手段,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更好地实现我的梦想。在这本书里,当年明月很明显,是对这种人生观持肯定态度的,而这一行为的对立面,自然就是那些冒死进谏,俗称士大夫思想。

一辈子,成王败寇是过,为知己者死是过,荣华富贵是过,穷困潦倒也是过,谁也比谁多活不了太多,况且有些时候有些人觉得活着还不如死了。所以说喜欢最后徐霞客的故事。以历代的帝王宫斗行进,最后以理想主义的收尾。这才是人的一辈子。没有谁会在时间维度上占到便宜。一心修仙的嘉靖也只活了一册书的维度。所以人这一辈子如果硬说所谓成功,那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人生很短暂,短暂到270年的人员更替,王朝兴衰。可以被人用半个月看完;人生其实很漫长,漫长到可以用半个月就看清一个270年的人员更替,王朝兴衰。成功失败、猖狂隐忍、贪婪清廉、幸运倒霉、私欲奉献......这些元素都是人这一辈子所必不可少的,他们可能会单独出现,但绝不会纵贯一生。所以无论现在如何是相对荣耀或相对落魄,放纵一下坚持一下,就都过去了!有时候阿Q精神有什么不好呢?至少是按着自己的方式在生活,这就是成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二

趁今年寒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人就是铁铉。他不过是一个书生,可是在面对朱棣的起义下,唯有他没有退缩,他前往了前线,找到了那些伤兵,逃兵,并带领着他们与朱棣展开了抗衡,正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书生,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这么普通的书生,就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说明他怀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啊!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是啊,我想铁铉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不需要我们去着想,但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未来着想。就像外国文学家说的那样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为一旦我们没吃的了,就会饿死。不说保卫国家,就连自己的命都没了,还谈何国家?

或许等我们拥有这个信念之后,我们的人生路会越来越顺畅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三

一个雪花轻扬的夜晚,我终于读完当年明月的整部《明朝那些事儿》,看着窗外的雪舞如絮,憧憬着明晨的朝阳东升,我不禁陷入沉思

这套书,以《明史》为蓝本,文风严谨又不乏幽默,作者不时穿插的评论尤为一针见血、恰到好处。掩卷之余,除了佩服作者丰富的史学知识,更是赞叹于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他用那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自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起,直到末帝崇祯悲凉自缢于景山这长达276年的历史皓月。

书中众多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常遇春、徐达的将才独具,用兵如神;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高风亮节;戚继光、俞大遒的奋力拼杀,平定倭寇;徐阶、严嵩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袁崇焕、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巧用兵法;李自成、皇太极的背水一战,最终进攻

但最让我敬佩的,却是杨继盛。他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却遭诬陷下狱,不惑之年就屈辱故去。但是,他真的就这样死去了吗?没有,他的精神活了下来,名震天下,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正直。他也坚信:严嵩之患终有一日能予以肃清。

是的,正义与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

由这里,我浮想起二战中的许多: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血洗平顶山日寇铁蹄犯下的一桩桩、一件件,骇人听闻,惨绝人寰。这种赤裸裸的侵略战争,给我国及其他受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我中华民族团结抗敌,浴血奋战下,在一切爱好和平,胸怀正义的友国帮助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终于低下那可恶之头颅,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我们深信,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历史之必然,因为正义终将引领历史。无论多么风云变幻,恶狼当道,承载历史这艘巨轮必会在正义的舵手操纵下航行,引领着人类驶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回望古今,历史向我们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是祖国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要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感悟历史。

我国古人都深知明镜高悬,我们新时代中学生更要明志用功,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修正航向,使正义引领时代,努力奋斗,为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品味《明朝那些事儿》


品味《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在它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时间里,诞生了一个个伟人,发生了一件件奇事,这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一个人才辈出的王朝,一个无与伦比的王朝。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劳模”朱元璋、“造**家”朱棣、懦弱的建文帝、贪玩的朱厚熙,不求富贵名利的政治家、野心家姚广孝,以诸葛亮自喻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等等,他们一个个从书里栩栩如生的走进我的视线,并让我记忆深刻。

个人见解,我认为明朝里最伟大的皇帝是朱棣。他自幼随父亲四处流浪,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小小年纪就展示出超人的军事才能。为了争夺政权、夺取皇位,不惜一切代价,却任用贤才,他打来的江山,有一半是姚广孝替他得来的。姚广孝那句:“我要给大王送一顶白帽子”,让朱棣即兴奋又恐惧,要知道朱棣除了自己的父亲再就没有第二个害怕的人了。当然他的造**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打败了N多个人之后,却与铁弦、盛庸等名不见经传,但宁死不屈、非同小可的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还是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是一个成功的藩王,也是一个伟大的藩王。

更是他,在成为皇帝后,为国家献出了一切。为了大明朝的江山,他不顾自己的辛苦劳累,一次次亲征,打败了久久困扰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蒙古各部落。战争总是残酷的,但对享受它的人,或许是一个展示自己命运的机会。一代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开创了“永乐盛世“,使大明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朱棣的一生,生于兵荒马乱,又亡于御驾亲征的途中,或许他喜欢这种金戈铁马的生活,或许这是他的命运,也或许这是他最好的归宿。为了皇位,他不惜一切代价,违抗圣意造**,不顾他人安危。他实在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好皇帝,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这个伟大的帝王如流星般陨落,大业未成,他的遗憾、他的坚持不懈、他的忧国爱民,实在是让我感到可惜、可叹、可敬!

历史已经过去,但当年的明月,依旧挂在那高高的天空,明朝那些事,却留在我的脑海的深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指引着我、警示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心潮起伏,激情澎湃。


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1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