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关于1984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关于1984读后感800字

关于1984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1984》读后感_18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1984》读后感_18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984》读后感1800字

55《1984》[英]乔治•奥威尔/著,周静/译。
以下个人陋见,若有偏颇,祈以斧正;另有高见,诚请交流。
其一,此书是继《动物农庄》的乔治·奥威尔第二本的书,《动物农庄》是寓言小说,相对此书来说,《动物农庄》的叙写手法是隐喻反讽,更显幽默风趣,而此书则言语更直白地分析。两本书各有千秋,无高下之别,可以对比着阅读。
其二,此书,还可以将《美丽新世界》和《娱乐至死》两书对比着读。《动物庄园》和《1984》主要讽刺极权主义,作者认为古今中外有无数造反或曰革命到头来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而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权力主人名字的变更而已;《美丽新世界》同样也是讽刺极权主义,而他们的区别,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的序言中说:“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而尼尔•波兹曼就极权主义的看法态度,显然站在赫胥黎一方,因而著书《娱乐至死》以论证赫胥黎的担心和“美丽新世界”的预言有可能噩梦成真!
对比当今社会光怪陆离的浮躁现象,我的初浅解读,我也更偏向“美丽新世界”会“娱乐至死”!
其三,此书,或许有些夸大成分,然而,浮夸荒诞中折射的现实真实,让我不寒而栗,它在很多方面启发了我的认知,同时也颠覆了很多我深以为然的认知。因而,读的过程很压抑,很绝望,很孤独,就像脚踏实地的人,猛然间失重漂浮到太空,不上不下,无着无落。
比如,书中写到“我们已经对革命和革命以前的时代一无所知。所有的记载都被销毁或者篡改了,所有的书都被重写了,所有的画都被重画了,所有的塑像、街道和建筑物都被重新命名了,所有的日期都被更改了。这是一个党永远正确的时代”,此一点,刷新了我对“党”和历史,或者说党的历史的以往的认知。细思极恐,比无知更可怕的,是被灌注以被精心修饰但并不客观信息,通过这些人人以为的应该是,习以为常地被进行价值观绑架。此谓控制记忆。从而达到控制过去就是控制思想的目的。
比如,书中写到“现代战争的主要目的(根据双重思想的原则,这个目的同时被内党的首脑所认识和忽视)是消耗机器生产的产品而不提高一般生活水平”。此一点,颠覆了我对战真的认知。
比如,书中写到“物质真相是不能忽略的。在哲学、宗教、伦理或者政治上,二加二可能等于五,可当人们设计枪支或者飞机的时候,它必须等于四”。此一点,让我明白,所谓的“一加一”原来不仅仅是数学题,不仅仅是赵本山的小品的包袱段子,它更是一道哲学题,更是一道政治题,或者其他……
又比如,书中写的“权力体现在折磨和羞辱之中。权力就是将人的思想撕成碎片,然后按照自己选择的形状重新拼回去”。此一点,让我对“权力”有了新的认知。
又比如,书中写到“由于与外部世界失去了联系,与过去失去了联系,大洋国的公民好像星际空间中的人,分不清哪里是上,哪里是下”。当今世界高歌“世界国”,“地球村”,我便一厢情愿的认为,世界文化经济大融合,沟通交流,合作互惠是必然,然而,真正说到底,真正的对外交交流,其实应该是建立在各国自身的极权主义的社会结构稳定为前提下的,是有很大程度的保留和限制的。
其四,此书阅读过程中,总会联想到我国的某些特殊敏感时期(意会不言传),常有书友感叹,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与其托词历史相似,倒不如说是极权主义下的历史惊人地相似,而极权主义归根到底还是人性,或许,人性有时大同小异,有时千差万别,擅自总结,总是太过不自量力的过于自负了……
总之,此书,非常值得阅读,尤其要和《美丽新世界》,《动物农庄》,《娱乐至死》对比着读,更有意义。
经典摘录:
窗外,即使隔着玻璃,世界也显得寒意逼人。
她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她脸上的每道褶子里都积满了灰尘。
他们之间有一种理解形成的纽带,比好感或派性都更重要。
他像一个孤独的幽灵,说着一个没有人听的真理。
感到很奇怪的是,你可以制造死人,却不能制造活人。
一切都化为了一片迷雾。过去被抹杀了,抹杀的行为被遗忘了,谎言变成了真相。
最终,党会宣布二加二等于五,而你只能相信。
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能建立在贫穷和无知的基础上。
战争就是为了消耗任何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后的剩余。
在下等人看来,任何历史变更只是意味着主人名字的改变而已。
群众具有或者不具有什么观点无关紧要。他们可以被赋予思想自由,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思想。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1984》读后感_1000字


《1984》读后感1000字

男神推荐的这本书,原谅我孤陋寡闻,刚开始以为写的是1984年发生的什么事情 ,读之前百度了一下,这里的1984和百度上1984发生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很大关系,后来才知道是一本反乌托邦的经典小说,读完感觉那个社会太恐怖了,令人窒息,比在黑暗行走更让你害怕,第一章就开始出现的十五个大字让人绝望:战争是和平,自由是奴隶,无知是力量。一直坚信一个民族的兴衰取决于民族文化,而里面所谓的“老大哥”不只是满足于控制人身,更令人发指的是要控制人的思想,在“老大哥”的统治下,思想正确就是没有思想,不必思想,正统思想是无意识。父母不敢相信子女,妻子不敢相信丈夫,好像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思罪”可以让人蒸发,抹掉一个人的所有历史,好像这个世界从未有过这个人一样,一个毁灭人性的“老大哥”,历史不是一面镜子,而是黑板上的记号,可以随时擦去,随时填补。从未想过会有这种社会。

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党员,刚开始坚信以前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寄希望于无产者,表面虽然是替“老大哥”工作,实际是“老大哥”的敌人,在没遇到朱丽亚之前,他生活沉闷,无聊,直到遇到情人朱丽亚之后,他们有一段秘密地下恋情,这段时间应该是温斯顿最愉快的时光,可思想警察无处不在,好像24小时监控你的电屏一样,年轻的思想警察查林顿先生伪装成一个六十多岁的店主,买笔记本给温斯顿,还出租房间给他和朱丽亚幽会,教他以前的歌谣,奥布赖恩则骗他有一个“兄弟会”是“老大哥”的敌人,并诱惑他参与了这个组织,就在温斯顿以为终于找到组织的时候,才发现房间里图画的后面就是电屏,温斯顿其实一直被监控着,就在电屏说话的时候,可怜的温斯顿还在想查林顿先生有没有出事,谁知来逮捕他的就是查林顿,就算到监狱,温斯顿还寄希望于奥布赖恩,可这个骗子就是以后来拷打温斯顿的人,真的是讽刺又痛心,在拷打和思想教化,失望和麻木中,本来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以前相信的也不敢相信了,不相信的现在也相信了。培养一个人很难,可摧毁一个人竟如此容易。

在和平中你寸步难行,在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可在“1984”里寄希望于自由:自由就是可以说2+2=4,可这样自然的自由都不允许,爱情,亲情,友谊只能是奢望,没有人可以相信,而背叛却轻而易举。如果温斯顿还有希望,那就是他忘不掉的梦吧!那个梦里有妈妈和妹妹,虽然梦是那么模糊,有时候还那么悲伤。值得反思。

《1984》读后感体会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奥伯里恩很早就对温斯顿说过这句话,最后这句话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来,温斯顿都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运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决定,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结果。关于茱莉亚和奥伯里恩,温斯顿一开始就猜错了,他被茱莉亚精湛的演技所骗,以为她是敌人,却没看到她的真实;而他对奥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罗网。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让温斯顿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蛮横地摧毁了所有的思想。当他再次遇见茱莉亚时,两人因互相背叛而产生的强烈的自罪感让我唏嘘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历史、消灭字词,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谎言?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这是整本书中反复出现的口号,听起来很矛盾,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中。

对外有了共同的敌人,内部就能团结,忽略掉那些内部矛盾,让统治更稳固。想要自由就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越是无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迫切地想读第二遍,因为越到后面越发觉前面有许多没有注意到的铺垫和伏笔,有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普通。我始终记得那双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结局。(周果果)

《1984》读后感800字


阅读之前,除了听过书名,我对这本书一无所知。我以为它是写某个地方真实的1984年。

这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似乎有贯穿未来的眼睛,提前预知了后世的场景。虽然是1949年写的,有些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自由就是奴役。

战争就是和平。

无知就是力量。

整本书很压抑。恐惧,仇恨,痛苦,饥饿,冰冷,劣质,污秽,监视,叛徒,思想犯,这些词主导了《1984》。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三个部分吧。

温斯顿和茱莉亚被抓的那个场景。你们已经死了读到这一句,我感觉我自己的五脏六腑也跟着结了冰。思想警察逮捕了他们。前文奥布莱恩刚以兄弟会联络人的名义跟他们接触过,说可能兄弟会会需要他们牺牲,有时会受尽折磨,还可能会改变面貌。我幻想着,抓捕他们也许是兄弟会玩的把戏,只是要考验他们的忠诚度而已,放心,都是自己人,没什么大事。可是越读到后面越绝望。奥布莱恩不是兄弟会的联络人,他把自己伪装成戈德斯坦的追随者,只是为了引温斯顿上钩。

温斯顿在狱中看到自己不成人形只剩骷髅骨架的样子,倒在凳子上失声痛哭。把好好的一个人折磨到只剩一具头皮骨架,把一个人所有的尊严全部击碎,再让他看清自己的衰败的样子,把他的内心全部击垮。有个书友马宽说的很好一度因摸索到了人性的真义而自视甚高,忽然发现自己却是如此残破衰老的身躯。巨大的反差,瞬间的打击,可能一下子就击破了温斯顿的心理防线。伺机而动的奥布莱恩在这条裂缝上穷追猛打,还在探索阶段的温斯顿可能就此被攻陷了。

101号房,温斯顿喊出那句给茱莉亚用刑!我不在乎你们对她做什么,总之不是我,不是我!!奥布莱恩说过,如果温斯顿是人类,那他是最后一个人,他身上还有人性。在看到自己骷髅骨架的身体,一度崩溃的温斯顿依然自豪的一件事,我没有背叛茱莉亚。即使在无尽的拷打下把所有关于茱莉亚的事情都和盘托出了,他依然爱着她,那份爱贯彻始终。可是在巨大的恐惧面前,温斯顿喊出了给茱莉亚用刑!到这里,最后的一个人也死了,人性失守了。你只在乎自己,从那以后,你再也不会对他人感同身受了。

《1984》读后感_2600字


《1984》读后感2600字

书名:1984
类型:反政治极权小说
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1984》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其中《1984》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1903年出生于英国殖民地印度,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受教于伊顿公学;后被派往缅甸任职警察,同情受苦役的缅甸人;30年代,参加西班牙内战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50年,死于肺病。
在看到作者的简介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哥们很另类,是一个专门同情弱小,不畏惧强权,敢于与强权做斗争的斗士。
他在印度、缅甸等殖民地目睹了被殖民者的生活,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体会到战争下普通人的生活。也许正是这种生活经历让他能够描写出<1984>中那种充满压抑感的极权社会。
书中描述的世界就只有三个国家: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生活在大洋国。大洋国社会是一个等级分明,阶层流动性差,公众毫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大洋国社会等级结构是:最高统治者老大哥;特权阶层内党,大概有2%的人口;中产阶级外党大约15%的人口;无产阶级是底层人民,占有85%左右的人口。
整个社会布满了电幕,监视者内党和外党等党员的一举一动;而且社会中充满了思想警察,监视着党员们的思想动态。这些思想警察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妻子孩子,你的邻居,旅店的老板等等。
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国家当你了一种新的语言,叫做新话。这种语言只有三大类词汇:生活类词汇、政治类词汇、科技类词汇。而且这些词的含义被简化,这些词语所能够表达的含义被严格的限定。
A类词包括那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词——也就是与吃、喝、工作、穿衣、上下楼、乘车、收拾花园、烹饪之类的事有关的词。B类词包括那些为了政治目的而特意创造的词:也就是说,这些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试图对使用者施加某种有利的思想观念。C类词是其他词类的补充,完全是科技术语。
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去监控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俨然是一群政治小将。而且国家不提倡自由恋爱,没有被允许的爱情,将会受到惩罚。
同时,为了保证党和老大哥的绝对正确性,在党和老大哥的言论与实际不相符合时,会有专门的部门来销毁并更正所有的书面内容,以保证党和老大哥的言论绝对的正确。而且,所有人都必须以最近的结论为准,否则一旦被人发现将会被举报。
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普通的外党党员,在记录处工作,每天都在修改党和老大哥之前说过的与事实不符的言论。 他因为内心的躁动,在从旧杂货店里面买来了日记本,并开始写一些自己的困惑;再到后来与茱莉亚秘密的谈恋爱;再到后来因为想要推翻这种统治,开始寻找反对老大哥统治的兄弟会,找到了奥伯良;至此他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可惜,最终他被杂货店的老板,一个思想警察,举报了;然后被逮捕,被投送到真理部进行了严刑拷打。在严酷的刑讯逼供下,他逐渐的先是放弃了自我,承认了那些无中生有的事情,讲述了自我和茱莉亚的所有事情;进而,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承认那些之前自己认为错误的东西,比如2+2=5而不是4等;最终的最终,他也放弃了自己和茱莉亚之间的爱情。虽然最终温斯顿被释放出来,但是他已经是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行尸走肉。党说什么是对的,那么他就认为什么是对的;党要求他怎么做,他就会怎么做。
通过温斯顿的经历,小说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极权社会是如何抹杀一个人的。也同样给我们展现了这个社会的压抑之处:没有亲情,不提倡爱情;没有创新,所有的科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战争和生存展开。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局域网之中,和外界没有什么联系。这个社会什么什么是违法的,因为已经没有法律,党和老大哥说你是错的,说你违法了,那么你就违法了。如此等等。
书中还有一些令人记忆深刻的句子,做个摘录:
1. 大洋国宣传口号: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2. 他打算开始写日记。这并不违法(没有什么事情是违法的,因为已经没有什么法律了),但是如果被发现,很可能会被判处死刑,至少要在劳改营里服刑二十五年。
3. 每天,几乎每分钟,历史都在被更新。这样,党的每一个预言都会被资料证明是正确的;任何与当前的需要相左的新闻或表达的观点都不允许留在记录中。
4. 党的目的不仅是阻止男女之间发展难以控制的相互忠诚。它真正的、秘而不宣的目的是消除性行为的所有乐趣。真正的敌人与其说是爱,还不如说是情欲,无论在婚内还是婚外。
5. 无产者的脑子里只有繁重的体力劳动、照顾家人和孩子、与邻居拌嘴、电影、足球、啤酒、还有最重要的——赌博。
6. 伦敦城里犯罪猖獗,形形色色的小偷、歹徒、娼妓、毒贩和骗子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小社会。但是,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无产者之间,所以无关紧要。
7. 战争的主要行为是毁灭,不一定毁灭人的生命,而是毁灭人类劳动的成果。
8. 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试图将错误的世界观强加给他们的追随者,但他们不敢鼓励任何有损军事实力的幻觉。既然失败意味着失去独立以及其他一些不良后果,那就必须认真防止失败。
9. 过去,各国的统治集团虽然认识到了他们的共同利益,因而限制了战争的毁灭性,但他们确实你争我夺,胜利者总是将失败者掠夺一空。而今天,他们根本不再你争我夺。战争是每一个统治集团对自己的国民发动的,战争的目的不是占领领土,或者阻止对方占领领土,而是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10. 历史上的反抗:中等人将下等人招至麾下,打着自由和正义的旗号推翻了上等人。一旦达到目的,中等人就将下等人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一个新的中等阶层又从其他某一个或两个阶层中分化了出来,斗争又从头开始。在这三个阶层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他们的目的,甚至没有暂时成功过。
11. 中等人在争夺权力的斗争中总是使用自由、正义或者博爱之类的词。
12. 但是等级社会的持久化问题比这更加深奥。要让统治阶层交出权力只有四种方式。要么被外部敌人征服,要么政府无能引起群众造反,要么存在一个强大的心存不满的中层阶级,要么统治阶级失去信心放弃执政。
13. 大洋国没有首都,名义上的领袖行踪不定。除了英语是通用语言,新话是官方语言之外,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形成中心。
14. 理性不是一个统计学问题。
15. 自我和自私的界限是什么?
好了,就到这里!
完~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1984》这本书是由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写成的,写成后年份调对,变成1984,描述的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想象一个在集权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表现。碰巧的是,在当时苏联集权时期,苏联人民发现几十年前的书里描绘的事实跟当下的社会如此相似,一个生活在几十年前的人怎么能如此精确的预见未来,此后这本书成为禁书,被认为是批判共产主义的书。

《1984》的背景描述的是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大洋邦、东亚国和欧亚国,三个国家每天没事就打仗,争夺的不是什么资源,甚至有时候国家上空盘来不明战机,扔几颗炸弹就回去了,作战的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是生活在一国之内的国民是不会知道的真正来历的,毕竟新闻、媒体和言论都是被控制的。打仗的目的不只是转移视线,也是为了消耗国家财富,让人民始终处于一个刚刚温饱的界限,据说这是一个最有利于统治的界限。

《1984》的主线是男女主人公温斯特和茱莉亚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温斯特就职于国家真理部(类似于宣传部门),其实一个专门说谎的部门,负责篡改历史,但凡是对当局统治不利的历史通通修改,如果你是一个中途出卖国家的人,你不是中途出卖,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个出卖国家的人,一个彻彻底底出卖国家的人。如果你被处决掉了,你不是生命结束,而是从来不存在,与你有关的记录都会消失,就像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在一个新闻自由绝对控制的国度里,这是做得到的。而统治这样一群心智的国民,与这样一个国家绝配。

书里表达了一个观点,历史对于国民心智的塑造真的很重要。就像妈妈告诉你撒谎会被狼外婆吃,被狼外婆吃的事实会影响你判断撒谎的利弊。过往的事实会形成你的世界观,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长期以往就是你的人生观和信仰。就像书中所说[当说大洋邦从未与欧亚过结盟,他温斯特史密斯却知道大洋邦与欧亚国站在统一战线不过是三四年前的事,但这史实记录在哪里,只存在于他的记忆里,将来总有毁灭的一天,如果每个人都接受党制造出来的谎言,如果所有的记录都记下同样的话,那么谎言在历史中流传下去就变成真理了。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1984》读后感_800字


《1984》读后感800字

◆ 第32章 欧亚国之间的战争
>> 她想当然地认为每一个人——或者几乎每一个人——都偷偷地仇恨党,只要没有危险,都会违反党的规定。
>> 某种程度上,党的世界观对那些没有能力理解它的人影响最大。他们能接受最明目张胆的违背现实的行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完全理解党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的罪孽,对公共事务也没有充分的兴趣,注意不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由于缺乏理解能力,他们保持了理智。他们简单地接受一切,所接受的东西对他们没有害处,因为那在他们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像一粒没有消化的谷子通过一只鸟的身体一样。

◆ 第40章 寡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能建立在贫穷和无知的基础上。

◆ 第42章 战争迟早要结束的
>> 在很长时间内,上等人似乎牢牢地掌握着权力,但是迟早有那么一天,他们要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要么失去了有效地统治他人的能力,抑或两者都有。于是,中等人将下等人招至麾下,打着自由和正义的旗号推翻了上等人。一旦达到目的,中等人就将下等人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一个新的中等阶层又从其他某一个或两个阶层中分化了出来,斗争又从头开始

◆ 第43章 历史感的增强
>> 比较原始的时代,当公正和平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时,人们很容易相信它的存在

◆ 第44章 金字塔顶端
>> 只有当工业技术发达了,必须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时,他们才会变得危险。

◆ 第45章 两个矛盾的观点
>> 坚信征服世界的理想的正是那些知其不可能的人
◆ 第46章 转瞬即逝的四月天
如果有希望,希望在下等人身上。
>> 这些人从未学习过如何思考,但在他们的心脏里、肚子里、肌肉里,却储存着有一天可以使世界天翻地覆的力量。
>> 这些人从未学习过如何思考,但在他们的心脏里、肚子里、肌肉里,却储存着有一天可以使世界天翻地覆的力量。

◆ 第51章 一种可怕的疼痛
>> 你精神错乱,而且记性不好。你记不住真实发生过的事,却说服自己记住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 第55章 权力的传教士
>> 现实只存在于大脑中。

《1984》读后感_900字


《1984》读后感900字

前段时间读完几本书都没写读后感,有漫画,有随笔,有社会学,皆是轻松系。直到入读《1984》,之前积累的轻松完败,逐步被惊吓,压抑,沉重所替代。这种情绪不愿郁结,虽然粗读之下未窥精典万一,然而不吐不快的心情却很迫切。
这是一本作者很棒译者也很棒的作品。
乔治·奥维尔简直是预言家或者是圣经里说的智者。
文中描述的社会主义,从“老大哥”到党组织,到党成员,到85%的无产者,他们的思想,行为,举止。。。无一不在曾经或现在仍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某些阶段可怕的一一上演。譬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告密:同事,上下级,夫妻,父母子女,每天都心惊胆战地活在时刻被背叛之中;譬如党员之间的相互猜疑,连思想都要小心翼翼地隐藏,深怕被无所不在的思想警察所发现;譬如无产者的麻木,还有被洗脑后的贪婪,每天寄希望可以彩票中奖的愚蠢;譬如用想当然的空话大话来改变替代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让事实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里。。。在这个时代,只有“老大哥”可以发声,且必须全体国民遵从,不可有反对的声音,也不可以有反对的思想,否则,分分钟就会失踪(或许死了或许活着)。还会被逮捕,被关押,被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直至肉体与精神被彻底摧毁。没有个人意志,没有真话的时代,也让历史记录演变成可笑可悲可叹的荒唐记载。
无产者也无话语权。
作者又在文中曾不止一次的说过:如果有希望,那必须在无产者身上。
可是要85%的无产者发挥作用,就必须部分中产者带动无产者联合反对上层,革命成功了,中产者一部分成了上层,继续集权统治,而无产者依然是无产者,依然居于低层,继续被洗脑,被剥削,依然无法跃升为上层。
历史不断地重演。
一个政党永远都是正确的时代是可悲的时代。然而每个时代的变革振兴崛起发展却都需要这么一个政党,都要被集权主义统治,反反复复,无穷尽矣!
我们当然要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随着时光变迁,世道轮回,人类也确实在历史各种演变中进步了很多。
但人们既要记住眼前的成果,似乎更要尊重过去,一切!

小说1984读后感


引言: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小说是《一九八四》,这本书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政治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1984》的读后感,欢迎阅读,谢谢!

《1984》读后感(一)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

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让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即使这种全面监视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会让每个人都谨言慎行。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恐惧,是当权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极权社会里的统治者秉承着这样的原则: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极权主义者可以凭着自己的喜恶去破坏伦理、控制思想、剥夺自由、扼杀人性、捏造和篡改历史,他们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的记忆中,于是他们拥有庞大的机构为他们篡改历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无一例外的表示他们的决策从来就是最正确的,而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进步迅速,至少从文字记录上来看是那样的。如果某人的记忆不符合文字记录,那么他必须修改自己的记忆,而不是质疑是不是过去与执政者说法不一致。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双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却扯着一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相互抵消的观点,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表示民主的办不到的一遍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双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去改变我们的认知,而后又不能意识到刚刚完成的催眠。虽然很困难,但是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须做到。

当所有人长时间接触这些思想,受着这种禁锢,许多人都开始信仰着当权者灌输给我们的一切东西。新一代的人成长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像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回避。极权主义便更加根深蒂固,因为人民已经不会反抗了。这样的一副政治图景显然给执政者带来极大鼓舞,而对于普通民众却无疑是一个噩梦,为了避免其发展壮大,人民要学会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发展的东西,不要惧怕权力的压制和暴力对待。

《1984》读后感(二)

看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不禁后背发凉。这本写于1948年的反乌托邦小说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极权主义,并那样热切地呼唤了自由。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宇宙间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时,天地就崩塌了。当我看到温斯顿和茱莉亚在查林顿小屋里被捕时,脑海中闪现出索尔仁尼琴的这句话。在《1984》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极权社会,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屏控制人们的行为,整个社会就像一座监狱。大洋国的温斯顿原本具有独立思想,却不幸被思想警察奥布兰抓获,接受了残酷的洗脑,并最终相信了二加二等于五,臣服于独裁者老大哥。果然如温斯顿自己所言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坚持着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必死无疑,放弃了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却无异于行尸走肉。

《1984》读后感1000字


《1984》这本书可以说是科幻小说类中的一朵奇葩,与其他大多数同类型的书不同,度过这本书之后,它给我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恐惧与悲伤

作为一本想象未来的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它。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由于美苏争霸,人民对未来的态度是消极而恐惧的,在这种背景下,《1984》诞生了。

在书中描写的世界里,在1984年,资本主义早已消失,世界分为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其中大洋国就是由一个被称为老大哥的人领导,整个国家都处于极权主义的高压统治下,党员家中被强制安装电幕,生活的一举一动都被思想警察监视,政府还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改造过去的出版物,以现实情况为参考,保障党的预言的绝对正确。得益于对年轻一代成功的洗脑,任何对党怀有不满的人都瞒不过身边的亲属和思想警察,犯有思想罪的人将被“化为乌有”。不堪常年战争所造成的低下的生活条件和党的高压统治,主角温斯顿和裘莉娅决定加入反政府组织“兄弟会”,决心推翻老大哥。但现实给了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兄弟会不过是思想警察设的陷阱,两人双双被捕。

温斯顿和裘莉娅的爱情故事这条故事线十分令人印象深刻,两人胆大、天真,有许多共同话题,还有共同的反抗梦想。他们就好像是一对天造地设的情侣,有着坚不可摧的爱情。他不相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自己不再爱她,直到这种力量真的出现。被捕后,经历了无数酷刑的两人在极度的恐惧面前终于屈服于党,出卖了对方,一开始的刑讯逼供,对爱情的信念还能让他们坚持下去,当他们所拼命守护的爱情也被一点点地摧毁时,他们已经被折磨得不相信道德与人性,只能乖乖地接受思想改造。在小说的最后,“重生”的两人不再是党的反对者,也不再是热恋的情侣,直到温斯顿被枪决的那一刻,他女主里最后的念头也是“我爱老大哥”,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

整个故事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是如此地真实,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大洋国极权统治的方式,包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犯有思想罪,怎样通过语言改革阻断人民的思想,怎样无痕地改变历史,以及怎样通过酷刑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每一个细节都看起来毫无破绽,就好像这种方式是完全可行的,仔细想想,真是恐怖之极。

有些人肤浅地把这本书理解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小说而嗤之以鼻,其实这只是一本讽刺独裁者和独裁者本身的作品,更是讽刺纳粹那种借社会主义为名发展极权主义的行为,并不专门针对任何具体的制度,事实上奥威尔本身就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好在1984年早已过去,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变得像书中那样恐怖,但类似的独裁、极权社会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纳粹德国、前苏联、朝鲜......一幕幕惨剧仍在发生;加上前几年的棱镜计划,政府以反恐为名通过手机监视民众,手机又成为了现在的电幕,这样的巧合实在令人感慨。不过极权主义有着多么美丽的解释,它终究是反人类、反社会的暴行,我们必须对此提高警惕,强烈抵制这样的暴行。

好在,现在无论是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绝大多数国家都能够做到民主、自由,能很好地尊重人权,我们国家近年来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就包含有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内容。要贯彻这些内容,就需要国家从上到下地遵守宪法,遵守人类道德,谱写社会主义新的篇章。

我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彻底打倒极权,全世界都不再会有人权纠纷,人类生活在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愿1984的预言永远不会实现。

《1984》读后感_1200字


《1984》读后感1200字

这种题材的小说,一九八四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只能是五星。

看了部分评论,多是悲观的。我是乐观的,虽然我一直认为人类是要毁灭自己的,但,绝对不是以这种方式。分析一九八四可以代入一句谚语,如果这算是谚语的话。那就是,“你可以欺骗一个人一辈子,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一阵子,但是你无法欺骗所有人一辈子”。一九八四所描述的场景应该属于,最后那种,真的是欺骗所有人一辈子。但是大家放心,谚语之所以成为谚语,是因为他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谚语不会骗人,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

来,我们具体来推演一下。

老大哥党凭什么能够骗所有人一辈子?能保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有奥勃良这样的党员,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成批成批的。由他们来维护人性的秩序,像造型设计会所里的托尼老师一样,容不得一毫米头发突出来。我也完全相信,普通无产者和外党党员就是乌合之众,在托尼老师的剪刀下,老老实实的不会炸刺儿。那么托尼老师们怎么样?首先,托尼老师也是人。其次,有88、188、288……各个档次的托尼哎。第三,托尼老师要喝咖啡红酒,要买时尚要开跑车。所以,托尼老师也在不断的面临着感情、物质和权力的考验。温斯顿遇见了茱莉亚,托尼老师就会遇见玛丽老师。托尼老师也会向着总监、总督乃至总统的位置进发的。托尼老师也会被物质所诱惑。

事实上,奥勃良们更聪明、思想更复杂、信息更全面、能力更强、权力更大,他们要是开始游离于老大哥,那可真不好办了。而看似稳固的千秋基业,最薄弱的因子,还是奥勃良们。又是谚语,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你说他们不会变的?你说我不了解老大哥党?我说,朋友,是你不了解人性。人类文明史上,数次经历了一九八四这样的时代,这不走的越来越好吗。即使是一九八四的原型,苏联极权,也有一面积极参与清洗,另一面,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奥勃良----赫鲁晓夫。即使是希特勒,也被党内清醒的奥勃良刺杀过。现实中,任何组织都不是铁板一块。

你说温斯顿垮了,老大哥党会把所有异己搞垮的。可是你是否留意到温斯顿的眼泪,一次是在栗子树咖啡馆,听到了歌声“在浓荫广袤的栗子树下,你出卖我,我出卖你”。 他自尊被摧毁了,他无法面对他的感情。一次是在栗子树咖啡馆,听到大洋国大胜的消息。哀莫大于心死,他真的绝望了。然而,温斯顿心里的公理依然在,2+2还是等于4的。他心甘情愿的屈服了,不过只是一种冬眠,公理的种子在适合的环境下,仍会发芽的。

也许有一天觉醒的奥勃良突然出现在温斯顿的身边,激动的说:“温斯顿,你是对的,让我们联合起来推翻老大哥,我们就是兄弟会!”

温斯顿缓缓地撩起了袖子,露出一块样式蠢笨的胜利牌手表。他指着手表幽幽的说:“去年买的”。

奥勃良一时有些蒙圈,他想了很多种温斯顿可能的反应,却没有料到是看表。

温斯顿面无表情的看着奥勃良,心想:“老子信了你的邪”。

《1984》之读后感1500字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

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让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即使这种全面监视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会让每个人都谨言慎行。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恐惧,是当权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极权社会里的统治者秉承着这样的原则: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极权主义者可以凭着自己的喜恶去破坏伦理、控制思想、剥夺自由、扼杀人性、捏造和篡改历史,他们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的记忆中,于是他们拥有庞大的机构为他们篡改历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无一例外的表示他们的决策从来就是最正确的,而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进步迅速,至少从文字记录上来看是那样的。如果某人的记忆不符合文字记录,那么他必须修改自己的记忆,而不是质疑是不是过去与执政者说法不一致。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双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却扯着一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相互抵消的观点,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表示民主的办不到的一遍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双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去改变我们的认知,而后又不能意识到刚刚完成的催眠。虽然很困难,但是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须做到。

当所有人长时间接触这些思想,受着这种禁锢,许多人都开始信仰着当权者灌输给我们的一切东西。新一代的人成长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像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回避。极权主义便更加根深蒂固,因为人民已经不会反抗了。这样的一副政治图景显然给执政者带来极大鼓舞,而对于普通民众却无疑是一个噩梦,为了避免其发展壮大,人民要学会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发展的东西,不要惧怕权力的压制和暴力对待。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1984》读后感_1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1984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