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经济学读书笔记 > 地图 > 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渺小的人类,还是伟大的人类?n——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较量》n-1-n最近热映的《流浪地球》电影中,地球就像一个大个的宇宙飞船,资源有限、设计精妙,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在宇宙间流浪。在50多年前的1967年,当时美国太空计划成功,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震撼了全人类。地球从月球上方升起、像一艘宇宙飞船一样孤独地浮在太空中。人类第一次得以从全新的角度看待自身——人类孤独地生存在宇宙中,完全依赖于地球有限而脆弱的资源。美国环境科学家埃利希呼吁为了地球这艘宇宙飞船,人类需迅速将经济模式转型为“太空人经济”。从此环保主义开始成为人类关注的重要目标。-2-n70年代的美国,环保主义几乎成为一种世俗宗教,他们预言“二十世纪最后的三十几年中,唯一且最为重要的事实”就是世界饥荒。最形象的宣传是一只巨大的秒表在行进着,预测每八点六秒就有一个人“死于饥饿”。那时候的美国就像我们现在的中国——雾霾严重、资源紧缺、人口过剩。埃利希发出“大范围饥荒”的警告,呼吁人们进行“根治性手术”,主动进行生育控制并赞同堕胎合法,甚至提出利用药物或公共饮用水达到强制绝育或暂时性不育的假想,从而切除人口增长失控这个“肿瘤”。为控制人口,有些学者认为美国应该将国际食物援助的国家分为“无法救助”(海地、埃及、印度)、“尚可救助”(利比亚、冈比亚)或者“应该救助”(巴基斯坦、突尼斯)。一九六六年,约翰逊总统拒绝将美国小麦运送至印度,直到印度执行了强有力的家庭生育计划。美国还认为人类对石油的需求量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超过石油产量,于是开始在波斯湾驻军,因为全世界所有探明的石油储量将在一九九〇年用尽,他们必须采取行动。人类被焦虑和不安笼罩着,但这一切是真的吗?n-3-n在环保主义盛行的同时,另一种乐观主义观点相应而生,他们认为环保运动是“美国经济面临的唯一也是最大的威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西蒙。和埃利希饥荒逼近的观点相反,西蒙认为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缓解许多国家严重的食物匮乏,迅速增长的世界人口也未必会造成全球性的食物短缺。西蒙认为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想法、更新的技术以及更好的解决方案。人口增长并不会引发世界危机,反而有助于解决危机。人类才是“终极资源”。人类没必要控制生育,因为少生的孩子中没准就有莫扎特、米开朗琪罗,甚至是爱因斯坦。西蒙还认为自然资源也不会匮乏,因为资源的定义会随着时间发生彻底且不可预料的改变。-4-n西蒙和埃利希的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终于爆发了激烈冲突。一天,被埃利希屡次侮辱、忍无可忍的西蒙把一杯饮料泼到了埃利希的脸上,两人进而扭打在一起。1980年,势不两立的二人开启了一场世纪豪赌,多篇学术期刊上的文章记载了这件事。两人选择了当时最为稀缺的铬、铜、镍、锡、钨五种金属,每种价值200美元,双方对赌:10年后如果价格下跌,埃利希向西蒙支付1000美元,如果价格上涨,西蒙向埃利希支付差价。两人的赌局反映了当时发生在全美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间的文化冲突,同时也体现了一九八〇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党吉米·卡特和其共和党竞争者罗纳德·里根截然不同的思路。1990年,西蒙成为最终的获胜者。10年间,尽管世界总人口从四十五亿增加到了五十三亿,五种金属矿物的价格却平均下跌了近一半。这场赌局尖锐地质疑了环保主义者广泛认同的假设,即我们正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个资源匮乏并可能陷入灾难的世界。西蒙赢得赌局的1990年,乐观主义完全占据了上风,美国政府不再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一直延续到现在不靠谱的特朗普政府,甚至正式退出了碳排放协议。乐观主义者认为:全球变暖带来的真正“灾难”在于“用过高的成本,不理智地将资源用于抑制的碳排放”。为了快速减少碳排放而付出的成本“足以为全世界的每个人提供干净的水源”,这样每年能够拯救两百万人的生命,并且阻止五亿起严重疾病的发生。回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环境预言时,时任总统布什表现得不屑一顾。他说:“二十年前,一些人谈到了增长的极限。如今,我们意识到增长其实是改变的动力,也是环境的朋友。”n-5-n总体来看西蒙取得了胜利。1980年至1990年间,金属市场的涨跌情况印证了西蒙和经济学家的观点。新的供应来源、替代产品以及金属垄断瓦解对金属价格的影响远远超过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最终导致金属价格的下跌。但实际影响因素及作用却错综复杂。商品价格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在繁荣和萧条、稀缺和富足之间波动。西蒙的胜利也并非确定无疑。并非每一个以十年为期的关于商品价格的赌局他都能赢。后来经济学家对从1900年到2008年间每个十年都进行了模拟,他们发现在63%的情况下都是埃利希获胜。其中很大原因是因为商品价格在一战后骤然下跌至低点。 埃利希犯下的唯一错误,就是将时间限定在了十年。因此埃利希一直不承认失败,他说:“朱利安·西蒙就像个从帝国大厦顶层跳下去的人,经过十层楼的时候还在说一切进展顺利。”n-6-n《较量》不仅是埃利希和西蒙个人的较量,还是人类环保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较量,也是人类和地球的较量,这些较量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终极思考——“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如何衡量人类社会是否成功?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n是像《流浪地球》中那样主动控制人类规模、牺牲居住者来挽救地球?还是以人类为根本,发展经济、鼓励创新来追求社会质量?n-7-n环境问题如今也成为了中国的头等大事,许多城市限行限产一票否决,丝毫不管经济的影响。这一点非常像《较量》中70年代的美国,我们大部分人也从不怀疑、跟着D的声音,可这真地对吗?还有几十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牺牲掉了几代人,现在虽已狼狈转向,可是人口减少趋势已成,经济日渐增长乏力,为时已晚。人类宁愿选择相信悲观主义者,即使错了结果还好;也不愿相信乐观主义者,因为如果错了结果更糟。正是这种思想绑架了我们的道德,将我们捆绑上了环保主义战车。-8-n事不辩不明,正是有了埃利希和西蒙的赌局和较量,美国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环保政策、曲折前行。但如果辩论都不允许辩论、怀疑都不允许怀疑、反对都不允许反对,我们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与乐观主义和环保主义相比,没有意见才是社会的最大悲哀。———————————————n面对浩瀚的宇宙和流浪的地球,我们究竟是渺小还是伟大?n《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将给您带来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比尔•盖茨年度选书,讲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与生态学家保罗•埃利希打了一个赌,用五种金属的价格变动,预知未来世界的发展。双方各买入一千美元的铬、铜、镍、锡、钨,约定十年后除却通货膨胀因素,如金属价格上涨则证明地球资源稀缺,西蒙认输。这场赌局也被视为美国自由派与保守派的对决。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窥探政治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不同的政治立场是如何运用经济学家们和生态学家们去开展博弈。可惜两个主角都过于偏激,要么是世界末日要么是乌托邦,罔顾现实生活里的弹性,我们的任务不是要从互相较量的观点中做出选择,而是要尽力找到方法来平衡这两种观点引起的紧张和不确定感,吸收双方观点中有价值的部分。最终,决定人类进程的不是自然的铁律或无限的市场力量(埃利希和西蒙各自的指导原则)而是我们所做的社会和政治选择。

这是一本关于人口和环境问题的书,通过乐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朱利安•西蒙和悲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保罗•埃里希近半个世纪的较量,探讨了关于未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的社会是否应该依赖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来迎接并适应全新的挑战?抑或我们是否必须立即减少碳排放,并以激进的方式改变社会?

埃利希和西蒙互斥的观点对于我们构想未来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任务不是要从互相较量的观点中做出选择,而是要尽力找到方法来平衡这两种观点引起的紧张和不确定感,吸收双方观点中有价值的部分。最终,决定人类进程的不是自然的铁律或无限的市场力量——埃利希和西蒙各自的指导原则——而是我们所做的社会和政治选择。无论是生物学还是经济学,都无法替代一个更深层次的道德命题: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博物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算是比较出名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了,虽然你不一定看过,但很有可能听说过。在谈读后感之前,先稍微说一点闲话吧。经济学最初的中文命名,也许是取自经事济世的意思吧。同时,经济,在中文中还有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指比较高效和快捷的意思。我一直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也许是觉得经济学是一种很宏大的科学,涉及面很广,对社会的意义比较大。尤其是读了《激荡三十年》之后,对经济学更加感兴趣了。后来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一部分,没有坚持看完。此外,我还得感谢云强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其实经济学是一种思想和习惯,即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思考怎么处理最高效,最经济,最划算。至今,我仍旧觉得云强的观点很有价值。尤其是看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之后。这本交给我一个新名字:博物经济学。何为博物经济学呢?简言之,就是和很多事物有关的经济学,由于其涉及面很广,因此又不是那种艰深的经济学概念,更多的像是在讲一些通俗的道理。或者说,是一种被通俗化了,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是很有趣。正如我很难去读《左传》和《春秋》等严肃的历史,但是通俗化的《东周列国志》我却很容易接受。

全书基本上全是在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或者是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审视现实生活,下面我简单介绍几个书中的例子吧。

为什么商家要搞限时打折活动?马上双11就要来了,各大商场和网站都在搞促销活动,其实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子,既然打折他们仍旧赚钱,为什么不直接把价降下来?看了这本书,原来是这样子的:同样一件商品,不同的消费者给出的预期价是不同的,简单地说是收入高的给出的预期价会高于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商家当然是想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只要高于成本价他们都是划算的,但是一件商品只能有一个定价,区别定价是不可能的。但是,限时促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区别定价的手段,为什么呢?逻辑是,愿意花高价购物的人通常是不会关注限时促销活动的,但是那些中低收入的消费者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会关注限时促销信息,并且会花精力进行比较。简言之,限时促销是一种商家区分消费者的手段,成功地使那些平时因为觉得价格太高而不愿意购买某件商品的消费者去购物,只要高于成本价,商家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他时间以高价卖给高收入的消费者。这个道理有点绕,慢慢消化吧。

为什么公海里的野生鲸鱼需要保护,而没有人去保护鸡呢?按理说被人吃掉的鸡更多,为什么人们害怕鲸鱼灭绝,却不害怕鸡灭绝呢?这个问题比较好解释,根源在于产权。公海里的鲸鱼没有归属,大家捕捞的时候没有约束,反正日本不捕,朝鲜也会去捕,因此大家就不加限制的去捕捞。但是养鸡场里的鸡归老板个人所有,每当他卖出一百只鸡,他总会尽快地补充100只小鸡,甚至更多。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什么公园里的樱桃还不等成熟就被摘没了

为什么NBA每年的新秀往往在第二年都表现的不如选秀的时候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选秀时候球员的表现往往是优于平时的基础水平的(可以理解为超常发挥),正是因此他才能被选上,但是这种优于基础水平的表现不能被重复,也不可持续,因此很多运动员第二年的表现往往没有第一年那么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解释,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牛奶是方盒子,而可乐是圆瓶子;为什么租一件女士的礼服的租金几乎相当于购买一件新的礼服;等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2015年11月9日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500字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一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二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经济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400字


《经济学》读书笔记心得感悟400字

在网上买了两本比较陌生的经济书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完全陌生的领域,不过还蛮好玩的,作者写的很通俗易懂,我看书的速度也可以,一个星期两本,900多页。

收获最大的是这两个关键词:

机会成本——当你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所放弃的。专业解释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边际效用——这个词,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都有一定的含义,我更喜欢社会学的含义,即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但这是一个极度正常的现象,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不信你可以试试。

其它还有很多政府层面的,就是宏观的一些东西:

一、人们总是面临取舍,在公平和效率之间,这两者不是都可以得到完美的,总需要取舍。

二、贸易总能改善生活,在我们工作中,分工合作总会比一个人工作的效率高些,流水线的例子很容易理解这一现象。贸易会让我们很容易享受世界各地的美好。

三、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虽然不是绝对,但我们还是得感谢这小小的通货膨胀率,不然也许我们会失业呢。

其实还有很多,但大多数我都记不住了,不过现在看新闻,偶尔会听到一些财政政策,会用所知的凤毛麟角的只是去解释动机,虽然多数的时候,我所理解的都是很片面的,还好我现阶段不会用这些知识指导我生活和工作,不然估计会死的很惨的。这也许就是知道比不知道更恐怖的道理吧!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200字2024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超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十分生动形象。我们此刻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必须难度,透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忙!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能够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就应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比较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就应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厌恶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厌恶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职责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就应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取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此刻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必须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必须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1200字: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超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十分生动形象。我们此刻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必须难度,透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忙!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能够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就应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比较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就应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厌恶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厌恶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职责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就应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取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此刻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必须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必须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经济学的另类解读》读后感


《经济学的另类解读》读后感

我阅读了《经济学的另类解读》一书,这本书也具有跳出经济定式看经济的气质,从一个平民的视角,审视着这众说纷纭、高深莫测的经济,摆脱了传统经济学和经济理论假设、约束条件、数学公式、推理逻辑等条条框框,在一个平淡而理性的经济世界里,带我们看清经济的真面目。

书中,作者另类解读经济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一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一直以来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改革和创新的呼声经常见诸于报刊、杂志、网络,并提出多种有创意的思路。但总体而言,仍然显得比较凌乱,迈不开脚步。许多人曾试图突破已有的框框,但同时又给自己划上更多的道道,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所以需要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重新诠释经济概念。

二是跨越历史空间研究经济。我们人类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任何事物都有来龙去脉,都有前因后果,研究经济也应该遵循观今须鉴古,无古不成今的道理,跨越人类整个历史去研究。以史为鉴研究经济,应当是我们研究经济的重要的唯物主义方式。

三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体研究经济。有人曾说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经济活动。如果仔细推敲,从人类社会大的方面和主流来讲,这个社会非经济的活动有吗?有多少?其实不多。这说明经济学的领地远没有开发完整。这一论断仍应该成为研究经济的最基本思路,我们确实应该打开思路,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经济。

四是从以人为核心的角度研究经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人类经济从人开始,人需要消费,是为经济从无极生太极;消费需要进行生产,是为经济从太极生两仪;为了消费和生产的实现,于是产生交换、分配、市场、货币等机制,由是演化出人类经济活动的万象。

五是抓住本质的基本矛盾研究经济。通常来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一组本质、最基本的矛盾,而这一组矛盾则统领该事物的全局。该事物的所有其他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均与基本矛盾相联系,根据基本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受基本矛盾规律的制约。因此,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关键,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牛鼻子,抓基本矛盾就是抓事物的统一性基础。通过阅读,或许书中这些方法和视角,我们可以借用,对财会本身有进一步的理解,帮助我们进一步走好未来财会之路。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篇一: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在我对经济学有所了解之前,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对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是的)。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学家的普通人来讲有两个方面:

1. 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价格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股票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股票走势怎样?;当利率上升时,我们要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家要做出这样的决策?这样的决策影响是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当出口市场受挫时,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画外音:高房价.)?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的方法论:书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石:以数据说话。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书中解释为:通常指哪些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真理的说法)就非常值得质疑: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 (书中例子),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书中例子),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要是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随便翻出一个电视台就会发现大把的白痴广告:论据和结论完全没有关系,逻辑似是而非,仔细分析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当成是笑话集锦来看。(这也侧面说明为什么看电视多的人智商都不高)。

第二个层次是甄别数据:每天我们面对的数据都是海量的,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么,我们怎样使用。这就涉及到书中的另一个层次的观点: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我们怎样甄别这些专家的数据和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书中也提出了一种利器就是动机分析,书中认为:动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是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有些数据明显就是有问题的,比如前段时间的工资被增长的事件(那明显是统计局要和谐局面)。有些数据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比如房地产中介提一供的房屋成交参考价格。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的专家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那么他们提一供的数据和服务就难免带有利益的烙印,仔细进行动机分析,我们是能够甄别这些数据和信息。

第三个层次:基于正确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最为一精一彩的部分。书中提出了若干非主流命题: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么?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有什么相似之处?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成功?.作者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其中使用的方法和智慧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的建议是看到每一章的讨论命题后想想:如果我来研究这些课题,我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怎样甄别数据?从哪里着手分析数据。

篇二: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周日花了一天时间把《魔鬼经济学》大概看了一遍,很就不看书了。没想到一天不到就能看完一本书,还是最近几个月来看完的唯一一本书,着实让自己意外。

看完后,首先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列维特是个很有见地的经济学家。我觉着他才是一个牛一逼一的旁观者,有数学思维却不表面运用数学,能够洞察人一性一。

刚看完时,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可是我想着想着就觉得有点不对。我是学计算机,为什么我半年没看完一本计算机方面的书,却在一天之内兴致勃勃地看了一本经济学的书。难道我的兴趣不在计算机?再进一步想,我毕业这么久没有任何计算机方面的进修,也就是说我能保持我还行的技术能力靠的完全是大学里的基矗可怕了,我在吃老本,现在吃以前的,那以后吃什么呢?我该注意了,思考了。不过,目前还没有什么计划。不过,我好像是突然意识到了点什么。。。。。。

篇三: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上大学以来,在一些如微观经济等跟经济有关的课堂上,总听到老师们推荐一本经济类的书,说是必读的它就是《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实在抢手啊,在图书馆是要预约才能借到的,我把它从图书馆拿回来的时候,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于是我利用一个星期中午午睡前的空隙把它读完了。

说实话,当初我想要借这本书来看的目的是比较功利的,想着它既是畅销书,又是与我们专业有关的,里面一定会教我们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是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直接告诉我们的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东西不多,但他在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发现作者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向读者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我感觉书中的一些大多数关于美国背景与我们日常接触的很不一样,导致我会对一些章节不太理解,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作者的做法,那就是用事实说话。

然而,我对书中作者关于孩子教育与父母一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持保留态度,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同吧,我始终认为孩子教育与父母一之间有极大的相关关系。书中史蒂芬列维特有这样一个观点:毫无疑问,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这时已经为时过晚了。对此我不太认同,因为放到中国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拿我最近在《读者》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说吧。文章题目是什么已经忘了,但里面的内容让我下定了一个决心,以后教育孩子也要像文章所说的那样去教。那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一个13岁男孩到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故事,因为他爸爸有事,所以要把他托给外国一个朋友看管,在机场,爸爸友人这样对小男孩说:听着,你爸爸不没有欠我人情,我也没有欠他人情,这样我们之间不存在什么人情利益关系,所以你在我那儿住的时候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指望我照顾你的起居饮食。早上要自己做早餐,自己想到哪儿玩可以按照旅游手册上写的路线去游玩,若是我有空我可以陪你去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国外生活回来,小男孩的变化让全家人吃惊,他成了具有极高自理能力的13岁小男孩。就我自己而言,父母给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要承担责任、努力前进,因为在家里,我们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当然,青春期的我们就很难说了。

由此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对他的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果父母不放手去让孩子自理,他就迟迟不能独立生活。当然,小伙伴跟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但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才是关键。而前一段日子有位老师在网上发布的帖子也跟这个话题有点关联,他认为如今寒门难出贵子,就是说富人家的子弟由于他们的父母肯花钱给他们最好的教学资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日后的各种竞争中可以脱颖而出。当然,这涉及的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仍是父母。

读完这本书后,尽管我脑海中仍有许多问题,但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要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你想要的答案。

篇四: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下面这些命题作者都用一些数据和方法进行了实证。(姑且不论这样的方式是否是有效的)

1、美国的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成绩好看些,往往会在试卷评阅之前进行私自修改;日本的相扑运动里面的相扑运动员为了自己的排名在关键局一般会相互作一弊。这是作一弊的案例。

2、3K一党一的人和房地产经纪人一样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利益最大化。所谓专家经常滥用一些数据来恐吓大众以达到目的,其实我们大可以放心的对他们的研究数据进行怀疑。

3、毒贩的地位和收入都是极其低的,他们的危险也是很高的,但是因为在贫民窟里面贩一毒并不被当成是一件可耻的事,加之生活贫困,和很多有明星梦的人去好莱坞,所以他们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做到贩一毒集一团一的高端,所以不愁没有人贩一毒,所以贩一毒的人待遇很差。

在这里作者举例说:为什么一个一妓一女的收入会比建筑家的高,因为想做一妓一女的人少,相对供给比建筑师的相对供给就少,而需求也可以这样说:一妓一女不需要建筑师,但是建筑师不一定不需要一妓一女。

4、美国的犯罪率为什么在前几十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犯罪分子的减少作者把这个归于堕胎合法案的通过。因为想堕胎的母亲大都是来自贫穷没有受到很好教育的未婚群体,如果他们将孩子生下来,对孩子的教育肯定不是很足,这就增加了潜在犯罪的数目,但是堕胎合法就降低了潜在的犯罪人数,这个影响当然是由在法案通过后的几年、十几年的数据得到的。

5、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好的结论就是不要完全相信那些专家的话,因为当你读足够多的专家的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大部分观点是完全相反的。父母对孩子确实有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于做父母本身的人品,至于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则是次要的。

6、一个人的名字对他的一生有影响吗?多多少少是有一点的,这还是要通过他们的父母实现,当一个父母给他们的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他们多半是寄予某种希望,当然他们也会为这种希望而努力,培养他们的孩子。

作者还分析了美国白人和黑人的取名,由于种族对立依然存在,所以在取名字时是收到影响的,黑人想在黑人区呆下去最好是取明显带有黑人特征的名字。底层的阶级取名一般倾向于想高层人士学习,所以当那些名字被底层人士普用之后高层人士一般会创造出新的名字。

总得来说这本书还是蛮好的,同类的书籍在市场上其实是很多的,就是研究一些比较切中实际的问题,尽量多的找数据和证据来证明,当然一切大都要回归到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正常心里,基于此作出一系列的活动,从而符合我们的现象。

从这本书得到的启示:1、尽量保持自己的判断,不要急于相信那些所谓专家的话,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当然一定要是准备的数据。

2、做经济分析的时候,当分析和数据或者现实不一样的时候,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换一种相反的解释,或许人们不是这样认为的,或许当人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人们会这样想,而不是那样想

篇五: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这本《魔鬼经济学》是我在地铁口的书摊上买的,当时也是贪个小一便宜。回家打开书一看,原来是盗版书,满篇都是错别字,好在还没达到影响理解内容的程度。看来小一便宜不能占啊!

《魔鬼经济学》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他和其它教材型的经济书相比,知识方面介绍得并不广泛,但娱乐一性一更强一些。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而是讨论了几个独立的很有趣味的话题,比如:哪一类人的诚信度比较差、人在什么环境下倾向于撒谎、3K一党一是如何组织的、黑帮的经济活动、堕胎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等等。

虽然这本书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但明显地可以看出作者所有的话题都在试图传递同一个思想:有些事件,看上去似乎是某个原因引起的,但实际上它却是另一个因素的结果而已:真正的更本质的原因往往是隐藏在其后的,也许是你从来未曾想到过的。

在这本书讨论的众多话题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关于黑帮成员是如何分赃的那一段。我是一个俗人,所以一看见和收入、分配相关的内容就格外兴奋,记忆力也仿佛好一些:)。下面,就以讨论影响某个人的工资水平的因素,来作为这本《魔鬼经济学》的读后感吧。当然我们讨论的将是在美国的情况,这比讨论中国现状来得安全。

一个人的工资收入首先与他从事的行业有关,不同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距远远大于行业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才有男怕入错行这一说。

一个行业收入的高低从根本上讲,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的:职位数量少,求职的人多,工资就低;否则就高,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深入一点分析,有四个因素(这四条是《魔鬼经济学》中给出的)会影响到某个行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工作让人产生的不快一感、以及市场对这个行业所提一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用这四点可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一妓一女的平均收入比程序员还高(《魔鬼经济学》上给出的例子是建筑师,不过程序员更贴近我的生活啦):①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女孩子梦想着自己长大后去当一妓一女,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较少;②一妓一女的技能是要在非常具体的环境当中才能磨炼出来;③一妓一女所从事的工作让她们感到很不愉快,这份工作有潜在的威胁,并且她们很可能会因此失去获得幸福家庭的机会;④想找一妓一女的服务的人远远多于想找程序员服务的人。以上几点就导致了相对于程序员来说一妓一女可能是供不应求的,因而一妓一女这个行业的平均收入较高。(美国情况,其他国家情况可能不同)

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是否有垄断存在。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都被一个叫做工会组织所垄断。雇主必须同工会协商讨论工资的高低。而全国只有一家工会,是绝对的垄断机构,可以在谈判中占尽优势。因此,拥有一个真正为劳动者服务的工会,就能大大提高工资水平。

同一个行业内,个体之间也存在工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个人的业务水平不同,创造出的价值也不同,所以想要提高收入,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还有一个因素,是由于每个人对工资的期望不同引起的。这一点是我在读《经济学原理》中解释价格歧视一段时突然领悟的。

篇六: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前些天王小岚发我一书:《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曾经大热,为一位年轻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与一位自一由撰稿人合著,非常轻松易懂,是我所阅读过的(虽然样本极少)最好读的经济学相关书籍之一。

既然如此轻松好看,便意味着信息量或者信息难度/深度的有限,作者自己也指出该书初版时的一些反对声音,有些我也同意如有人指出该书有着明显的模糊不清的风格;还有人说在关于犯罪率下降的章节作者显然太不谦虚。还有更多的反对集中在没有明确的统一的主题,对此我没有太多想说的,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是否会对作者的研究价值产生本质影响,因为作者很清楚地意识到,他本质上,只是一个喜欢提出问题的人让人想到哲学家。至于连贯与否,对于一个喜欢不断尝试提出新鲜问题的好奇者来说,并不十分重要,除非这个好奇者碰巧是逻辑一爱一好者。

而对于先前提到的两种批评,我认为都有证据支持。

首先,虽然作者在课题研究时大量采取了统计学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这是经济学实证化的强大工具和支撑,但作者在下结论时常常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过于武断,有把问题简单化的倾向当然,客观地看,这也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采取实证科学做法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损失,可视为研究过程中的一种机会成本,可不幸的是,当这种机会成本以否定人们所熟悉的观念,即以否定传统智慧的形式向人们展现出来时,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适(如作者证明了9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犯罪率急剧下降是由于很多年前堕胎法的通过,势必引起了保守主义、基督徒的反感。)当这种不适感具有普遍一性一时,这种理论就有可能被视为武断、无理,甚至是谬论。话说回来,在这里,当然,作者并没有在价值判断上引起我个人的反感,尤其当我考虑到他经济学家的身份,但是,正是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一名科学家/学科的深入研究者,作者并没有展示出充分的客观一性一。回归分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控制变量法,是将经典物理学/数学的方法引入对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分析中,然而众所周知,作者更知,社会经济问题是无法做到完美的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或变量间的相关程度,首先是建立在不完全和不确定一性一的基础上的,确定也是在有概率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谈论;相关,由其定义可知,区别于确定的函数关系,变量间的相关虽可量化,但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完全,其可靠程度也大相径庭,但总的来说,没有社会统计是真正完全的。统计学是一种不可放弃的强大工具,但如何把握太重要了,经济研究中应努力防止被统计牵着鼻子走。因此,经济研究,必然要求经济学家时刻保持客观一性一和谦虚不过考虑到此书面向大众读者,那么,牺牲一点客观一性一也可以容忍,但这又是机会成本,即以牺牲一点客观一性一的代价换取更多注意。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较量:乐观的经济学与悲观的生态学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经济学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