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 地图 > 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这些瞬间即逝的收获,就是我们写读书笔记的基础。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他在书中讲述了100个教育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诠释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教师与家长的问题以及管理问题。驻足于一百个案例,不禁被那一个个智慧的火花所折服。作为读者,读着也想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他做得好在哪里?我正是在这样身临其境的阅读中收获教育的智慧。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老师都有切身的经验和感受。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视野更宽阔,教育办法更有效。

智慧来自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智慧来自善思。没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会简单,甚至是野蛮。在我们的身边,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样,每天在疲惫中挣扎,难以享受作为班主任教师的幸福和愉悦,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我们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关注教育现象、会静心思考、会潜心体会。不仅遇到问题要尽心思考,事后还要善于反思。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反思的习惯。反思,能使自己对工作更清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还有待改进,该如何改进。如果一个老师从来都不反思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远也不会向前迈进哪怕一步。反思,是改进的源泉。没有反思,哪来的改进策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实践中执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翻开《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些点评文字标题活泼地跃入眼帘,除了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喜悦。狼吞虎咽一番,心中不觉一阵窃喜,我冲动地低声告诉自己:教育智慧从研究中来。生怕出错,我又一次走进书中,仿似与王晓春老师晤谈,一同思考这些教育问题,不觉生发出好些的思考与共鸣。

教育智慧倡导“帮助式的教育”。案例中的“帮助式的教育”是相对“干涉式的教育”提出的。王晓春老师在评析中一针见血讲到: “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干涉式教育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 例如:面对一个不讲卫生的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许会脱口而出:“你太脏了,快去洗洗。”语气或是直率,或是委婉,或是严厉,或是温和。这种先评价指责后指手画脚的教育就是“干涉式的教育”。

读着王老师对此教育方式的“定义”,真叫人不寒而栗。我心有余悸,冥冥之中那话语仿似说与我听、批露与我,直刺我的心窝。是的,身为一个老师妈妈的我,也屡屡犯下采用这种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着家庭教育。那我算什么?多半时候还真像一个农村主妇,专业知识低得可怕!恐慌之际,我得让自己的教育变得专业一些、智慧一些。我的目光像一匹饿狼涉猎着新的教育方式。

王老师指出:“帮助式的教育是隐蔽的教育,学生甚至可能没感觉到老师在教育他,可他是已经受到了教育了。”王老师非常赏识案例7的fangqiong,面对不讲卫生的牛牛,没有简单评价粗暴指责,而是设计了一个“拥抱情境”,让牛牛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鼓励牛牛改正,并高度评价说,是爱心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催生了fangqiong如此美丽的教育智慧。

我静静地品析着王老师对“帮助式的教育”的“定义”以及他给予fangqiong的评价,在它们的背后,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一道灿烂的光,照亮了对教育真谛真切解读的心扉,我触摸了fangqiong的思想,几多兴奋,几多感动。在她的思想里,教育被理解为帮助,这种帮助是和谐的,而且是充满亲切感的,是平等的帮助。于是她微笑着蹲下身子、亲切地伸出双手准备去拥抱“小花猫”似的牛牛。她对牛牛的教育就像一个姐姐以自己的经验和先知,帮助弟弟进步。

姐姐比弟弟懂得多些,因为她年长几岁,早一些时日获得一些知识和能力,早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和做人的规矩,但本质上,姐姐和弟弟没有不同,都是母亲的孩子,是平等的。一个好姐姐,她总是期盼着弟弟能出人头地,能胜过自己,这就是我们所理解和盼望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fangqiong的教育里,我清晰地闻到了充满温暖的味道,这种教育(帮助)是真诚的,清澈的,平等的,是不带任何杂质的“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王老师对案例6作了题为“面对问题,要探究”的 点评。评析中他谈到,面对“爬树风波”,黄玫瑰老师开始虽“不满”,但他很快的压住自己的不满,而且成功地把这种不满迅速转化为“探究”,去寻问孩子为什么爬树,之后教育他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这样的教育是源于“面对问题要探究”“能多角度看世界”,是智慧的。

案例中,我不仅感受到“化敌为友”的曼妙,还收获着“面对问题要探究”所带给的启迪,甚至我能从中读懂的黄玫瑰老师个人的魅力:

黄玫瑰老师是视“敌”为“友”的。在他的心中,成长着许多的“小人”,他理解、宽容这些“小人”难免因为简单而淳朴的想法而忘记纪律,违反纪律,于是他的教育就不是简单的批评和纪律的重申,而是想办法让这些“小人”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

黄玫瑰老师是善于 “化敌为友”的。他善于修正自己不合理的教育信念和认知观念使之科学、用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面对问题、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甚至从树木的角度看世界,“立足点多元化”解决问题,把麻烦酿成快乐。

黄玫瑰是热爱教育事业、善待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他深知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他深知教育行为不健康的老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萎缩产生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因此,他的教育行为充满冷静、尊重、平等,意味深长。

相反,一些老师面对“爬树风波”,心里想的就是“违反纪律”“和老师作对”,不知觉中就把矛头指向自己,结果让学生来一番“承认错误”“制造了敌人”。此番教育直叫人“触目惊心”,正所谓“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就会呈现不同的效果。”我敢断言,这样的教师心理是不健康(或是亚健康)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的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了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智慧就会因为教师心理不健康而消失殆尽。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关爱教师的心理健康,让教育充满智慧,我在心底热切的呼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把脉,为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会诊吧!

驻足于一百个案例,生动、具体、真实,浅显中教人返观自我悄然思量。走出《教育指智慧从哪里来》,我不再茫然,我高声对自己说,在阅读中我滋长了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你的权利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艾伦.德肖维茨所著《你的权利从哪里来》系统论证了“权利从哪里来”这个富有深意且争论不断的法理学命题。这一通俗权利理论切入问题的角度依旧是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之争。从形式上看,区分二者的标志是权利来源于法律之外——造物主和自然,还是法律本身。而德肖维茨立足于自然法学派的“自然权利”和实证法学派的“实定权利”之外,将权利定义为“培养权利”,即经验权利理论。德肖维茨用亲切平实的文笔,论据充分,观点直抒胸臆,提出了权利来源于经验尤其是不义的经验,人们要做的是从这些不义经验中学习,总结,反思以致修改或者提出新的权利,防止重大恶行的重演,从而使人类社会更加接近于公平正义。

1.权利来源于造物主吗?

如果权利出自“上帝之手”,且世间只有一个造物主,那么权利将神圣而不可剥夺,并不受时空更迭的影响。然而面对同一个上帝,不同的人群所获得的待遇却是截然不同的。在美国种族隔离的时代,蓄奴的权利,乃至当奴隶的权利,据说是来自造物主的圣经。在同一个上帝面前,黑人所得到的并不是所谓的“人人生而平等”而是劣等。《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杰斐逊曾经协助起草了弗吉尼亚州的《奴隶法典》,否认黑奴拥有自由权利与追求幸福的权利,怀疑“黑人……在肉体与心智上的禀赋劣于白人。”或许这些观念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现在看来其变化则显而易见。诸如此类,在同一个上帝面前不同种族得到完全不同两种待遇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日耳曼民族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胡图力量所造成的卢旺达种族灭绝等等,这些恶行的组织者往往会以上帝的名义声称这是造物主赋予的权利,然而但凡理性的人都会轻易识破他们的谎言。因此,权利并非神圣不可剥夺的,如果权利来源于造物主,那么会使权利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成为一部分人掩饰罪行的工具。

2.权利来源于自然吗?

自然法学派认为自然法高于一切实定法,权利来源外在于实定的人类法律,是以某种方式衍生出来的。自然法假定了我们不可能独自创造权利,权利本身存在于某处,身为人类,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个来源,所有的法律与权利都与这个探索过程有关。简单来说就是“权利永恒不变,等待人们发现。”然而当我们追问权利来源的时候,持自然法观点的人会回答“权利最终来源于自然或者自然上帝”。首先,权利无论是来源于造物主还是自然上帝,权利都是源于法律之外某个特定的客观存在,而这个客观存在则有很大的随意性,会被某些人蓄意歪解。其次,自然从本质上来讲是价值中立的,无所谓好与坏。无论秉持“自然的都是好的”还是“好的就是自然的”哪一种观点,都容易陷入“自然主义谬误”或者“道德主义谬误”,现实中的实然与理想中的应然很难完全重合,现实中的情况往往要比想象中复杂的多。譬如自然法学派认为生命权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自然权利,那么未出生的婴儿是否享有生命权?如果他享有生命权,那么堕胎是否侵犯了未出生婴儿的生命权?如果堕胎侵犯了未出生婴儿的生命权,那么不堕胎是否就违反了部分怀孕妇女想堕胎的意愿,侵犯了她们的自由权?这些是自然法所说的生命权这一单纯自然权利所不能解释的,而经验权利理论所主张的根据人类经验讨论权利的设定则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什么才是权利的来源

外在之路走不通,回到法律自身寻找答案,又难免落入画地为牢的陷阱,“对既有法律的判断将缺乏依据”。在实证法学派看来,法律是实证的,权利的依据是民主程序,即多数人对少数人的胜利。民主从不能被看作是世上最好的制度,而只能是世上最不坏的制度。保障大多数人的权利,有利于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和运行,但同时,在极端状况下,易酿成“多数人的暴政”。远到苏格拉底之死,近到德国纳粹以立法形式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前苏联对异议分子处理,无一不是民主之殇。权利,对于少数来说,只是一件那么轻易就被剥落掉的外衣。因此,处理好少数人的权利与多数人的意志两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①经验权利理论是恶行理论

权利起源于最恶劣的不义,十字军、奴隶制度、犹太人大屠杀、斯大林时期的饥荒与整肃、卢旺达种族灭绝等公认为是恶行的事件,人们从这些恶行经验中总结,反思,修改或者提出新的权利,防止这些恶行的重演。

②权利取向是自下而上

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确定人们的权利或者理想政治制度的性质,首先要探索出人类‘最可欲的生活方式’的性质”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利取向,德肖维茨认为权利取向应该是自下而上的,首先辨识出我们试图避免重演的最大恶行有哪些,接着提问某些权利的丧失是否导致这些恶行的发生;如果权利丧失真会造成重大恶行,这样的经验便能称为强大的论据,说明这些权利为什么建立。

③权利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源自经验的权利是不断演进的,不断变动的经验证明了对不断变动的权利的需求。作者认为我们必须致力从事的,不是使权利臻于完美,而是不断地提出实用的权利,使之跟上人类创造新一轮恐怖恶行的能力。

艾伦.德肖维茨对“权利来源于经验”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区别于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的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权利为何如此重要。我始终认为这一通俗权利理论相比较其他观点而言,对于我们培养权利意识来的更加实在,也更有价值。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教师教育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