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 地图 >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修身与治学》读书笔记。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修身与治学》读书笔记,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最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一本书,名字叫《修身与治学》,感概良多。
一本好熟,是留给后人多么大的一笔财富。《修身与治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里面包含了作家的思想精髓。
在季先生的书中,融合中西,学贯古今。感觉到心胸宽广,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勤奋刻苦。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青年人的重担,在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个人的追求才有意义和价值。
感动于一句话:今天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所感,要经的起历史的考验。
确实。从时间的高度俯瞰走过来的路,很多当时觉得及其重要的事情,都变得不值一提。那现在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一时的落魄而耿耿于怀?
文化如大海。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无边无际。有时候感觉一个人,在茫茫的海上漂着,没有方向,没有同伴,没有希望。这倒不要紧。只要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做着想要做的事,去更多的的地方,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充实而又乐观,就是读书最大的功德。
看了季先生的书,看见了希望。文化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大浪淘沙,好的东西,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不好的东西,自会销声匿迹。所有身体的艰辛与困苦,心灵的困惑和挣扎,是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必须付出的代价。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廉洁修身》读书笔记


【《廉洁修身》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它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和事理阐述,教育引导我们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反贪倡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达到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

在这本书中,那位深圳市第4566号的义工给我的印象最深。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义工,它没有令人刮目相看的特殊才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温暖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人生最高价值的体现在于奉献,即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奉献意味着大公无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先人后己。孔繁森所说的把自己当作泥巴,让众人把你才成一条路,就是这种无私奉献观的生动写照,也是做人的最高境节。就拿这次四川大地震来说吧,繁华的城市一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许多活生生的生命埋在瓦砾和石头下面。这次大地震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3 万多人失踪,24万多人受伤。危难之处见真情,危难之处显英雄。全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团结一致,手牵手,心连心。每一个人都在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与力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挽救每一个生命,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在解救的过程中 ,官兵和所有的志愿者都日以继夜地工作着,他们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挽救生命的机会与希望,即使再大的困难还是坚持着,因而,奇迹就这样一次次地产生了,生命、奇迹、感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在后方的人民,也在默默的奉献,中国各界的人士都纷纷捐款,甚至是外国的朋友,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帮助每一个受灾的人。虽然,地震震垮了我们的家园,但震不了我们13亿中华人民的心! 这就是爱的奉献。

其次,是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别人为了达到某一项目的,重金收买他,使他得到了不计其数的财物,他不但不顾人民利益,也不告诫自己是一个服务大众的领导,不以身作则,只顾自己的利益,最后受到国家法律最严厉的制裁,终于使自己走上了不归之路。国家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培养一个领导,年轻有为。就是希望他们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但他们不但没做到,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利,接受他人的钱财不顾国家的安危,也从没想过廉洁奉公。从这个事例中,我联想到,在当今的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我曾经听妈妈说,有一个小朋友在一次回家的路上,他捡到了一张100元的钞票,这其实是骗子设下的陷阱。骗子走过来对小朋友说:这一百元见者有份,我也看见了,我们把它分了,怎么样?那个小朋友因为一时贪心,便答应了: 怎样分?骗子见小朋友上当了,心里暗暗高兴, 得意洋洋地说:你把你那50元给我,这100元就归你。小朋友一下子爽快地答应了。回到家后,小朋友才明白自己上当了。同一种情况,另一个小朋友又有不同的做法。他对骗子说:这不行,这一百元是失主辛辛苦苦地赚取的,我们不能这样,走!我们一起去警察局,把这一百元交给警察叔叔。骗子以听取警察局,马上逃走了。这几个事例让我们明白:一个人不能有私心和杂念,不能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心,否则只会换来沉重的教训。

祖国的未来在我们脚下延伸,我们要尊荣弃耻、廉洁自律,在学校里当一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当一个好公民,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效力,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廉洁修身》读书笔记范文】

读完了《廉洁修身》这本书后,使我深受教育。书中有八个方面的内容,每个部分都给我不同的启迪,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在诚实守信部分,给我们讲了司马光卖马和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不去欺骗别人。在勤劳节省部分,告诉我们工作劳动要认真,不能浪费饭菜水,要学会从劳动中得到快乐,我们要做个勤劳节省的小学生。谦虚礼让这部分讲了居里夫人谦虚和将相和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宽厚待人。认真负责部分告诉我们小学生也要做个有责任心的人。自律自省部分是说自己要管好自己,拒绝诱惑。告诉我们社会上出现很多大问题都源于细小的问题,让我们要学会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部分,是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要做到的。在校园里我们要遵守校规,在社会上要遵守法律,这是最基础的。

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很多很多,让我们知道做个合格的小学生要有诚信、要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认真负责、自律自省、遵纪守法、要有爱心、有志气和有理想。通过读了《廉洁修身》一书,我今后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做到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长大后建设祖国,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把祖国建成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国家而贡献一份力量。

《廉洁修身》的读书笔记


微软雅黑近期读了大学版的《廉洁修身》,我不禁感触良多:为什么这么多人抵不住金钱的诱惑为什么他们在青年时代是那样地抵制贪污腐败的现象,但当他们成为主角时,却是那样义无反顾地深陷下去为什么

修身,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的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而廉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道德,正好是修的对象。只有在自我的完善,自我的升华中形成廉洁这种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并且保持永远在心中指导着自己的行为。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自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种人们共同认可的廉洁为导向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在不断发扬光大的先进文化。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壮大,离不开这种文化,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发展、成功,同样也离不开这种文化。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受到了权力腐败、职务腐败、学术腐败等腐败现象的冲击,举个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感受的例子吧:某大学在每个暑期都有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去丰富一下阅历,让他们有锻贪污腐败炼自身的机会。而且每次去的人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但有一次校领导把筛选人这个权力下放到一个学生干部手中。这个学生干部不顾先前 谁有能力就谁去的选人原则,而是按照选手与自己关系的亲密程度选人。虽然表面上我们是有参与到其中,但是背后又搞暗箱操作,因为最后的人选都不是公认的可以去参加的选手,从而使得很多人都愤愤不平。这种现象我们并不少见,虽然我们在心里感到愤愤不平,但都会觉得社会就是很不公平的,也就不会长时间放在心上了。

从以上可见,加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也有一定的艰巨性。首先,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断地冲击大学生,给大学生造成心理矛盾;其次,由于腐败由来已久,它已经成为人们很平常的一种认识,而认为腐败是不可避免的,腐败的合理性会导致大学生对腐败现象的免疫力下降;另外,廉洁修身的认知矛盾可能会弱化大学生防腐败的坚定性;同时,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

如同早晨***点钟的太阳的我们大学生,拥有光明的前途,充满美好的希望,如何担当起未来的期待我们应该正视这种贪污腐败的现象从本身做起,从小做起。想想正在山区支教的人我们会更有动力的。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徐本禹,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99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作为一个特困生,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2003年他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但他却放弃了深造的机会,毅然来到条件艰苦的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他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生命也可以这样的有意义。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那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他让许多人泪流满面。他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他用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住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铺满阳光,但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具有廉洁修身的可塑性。青年的人格尚处于为定型阶段,是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它使大学生获的独立指导和调控自己行为的可能性。另外,廉洁修身是人生美的的一部分,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总需要人生的其他美德加以烘托和支持,需要丰富的道德储备作为基础。在大学生身上,虽然有某些道德上的不足,但更多的是道德上的优势,如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近期大学生对奥运的支持,整个宿舍挂满五星红旗,就可以看出这点)、对同类的同情,对父母的义务等,这些美德伟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提供了伦理资本,使大学生的廉洁修身的可塑性大大加强。再者,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提供了外在压力。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不仅需要硬实力,还需要软实力,社会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最后,社会理想人格也为大学生廉洁修身提供了榜样示范,因为现阶段大学生推崇的是知识、文化、修养和财富兼备的理想人格。

大学生是社作为一名大学生,廉洁修身不仅是我们现在该修的课程,更是我们一生不该改变的价值观。试问;人,没有了一个坚定且廉洁的人生观,他怎能抵不住金钱和私人利益的诱惑他不会陷入了腐败的泥潭,一失足成千古恨,越陷越深,进而不能自拔!今天,我们是大学生,是国家将来的栋梁,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怎能不从小捉起,从低做起!廉洁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注意自主廉洁修身,就如同为自己提前接种防腐疫苗,使自己具有抵御风险、抵御腐败的免疫力,逐步养成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警自律的良好品质,为步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后自觉做到廉洁从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廉洁修身,就象一个准确而光明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架起人生的公正之帆!一个人,该用他的人生观支配他的路,也该用他的道德观为社会服务,更该用他的世界观做事对人;而这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都应从教育开始接受廉洁修身的教育!

[热门]政治学读书笔记集锦


对于作品的读后感你是否无从下笔?当我们的想法因为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而发生改变时。写读后感时最好描写自己感触最深的情节与内容,读后感大全的编辑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政治学读书笔记,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1

作者在这本书中对《爱欲之死》中的“我能”比“我应当”产生更多的强迫性,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我应当”可以归为本我,“我能”贴近于自我,即自由意味着摆脱强迫,“我能”便变成了自由强迫摆脱强迫,这句拗口的话表达了一种根源性的强迫,所谓物极必反而已。

作者探讨了新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变种,将被他人剥削的工人阶级转化为自我剥削的企业主,即将阶级斗争转化为自我斗争。这种自我剥削并无阶级之分,也使得人们不能形成阶级同盟,“在新自由主义功绩社会中失败的人,要自己承担失败的责任,并以此为耻,而不是去质疑社会或者体制。

”作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宗教,人们为了受到约束而创造了上帝,每个人都是背负罪债的罪人,而资本同样让人们背负债务,俨然是让人们成为负罪之人的新上帝。

在政治中,作者认为新自由主义让公民变成消费者,政客们就如同商家,消费者相对于商家是被动的,所以消极的对待政治活动,这也造成了政客们不是比谁更好,而是比谁更差。

在技术上,作者提出大数据可以量化并预测人们的行为,新自由主义政权正如对待消费者一样,是鼓励人们去消费的,包括人们的情绪。传统稳定社会的理性宣传手段,在生产水平处于一定程度会到达极限,会让人们认为是一种强迫和压制,显得呆板和不知变通。这样与自由相伴的感性便取代了理性,感性相对于理性更加易变,这样生产中便带来了更多变化,感性相较于理性更有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作者认为当人被彻底量化,就会失去意义。作者的书名精神政治学,在美国利用社交媒体,掌握选民偏好的例子上得到了体现,利用微目标定位吸引选民兴趣,通过大数据预测使演讲更迎合选民喜好,国家越来越像市场,公民越来越像消费者。

作者认为精神是推论的集合体,而大数据将会产生绝对的认知,从而使精神回到绝对的无知。作者把大数据比作启蒙运动的统计学,而统计学中的概率只能给出当下的平均值,并无法准确预见未来。

私以为这本书的翻译同样有直译的偏向,虽然还不至于产生那种所有字都认得,一眼看过去就是读不懂一句话的感觉。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新自由主义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作者在书的末尾的最后一段提了句如何摆脱“樊笼里”,想来人生在世,绝对的自由也很难吧。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2

内容简介:本书基于“土地问题实质为政治问题”这一预设,将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理解为国家权力与农民权利关系的集中反映。首先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以及征地制度的历史沿革,接着以Y市z区城郊村为例,对因征地引发的纠纷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类型分析,然后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分析了征地纠纷的性质、根源和后果,最后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征地纠纷的因应对策。本书始终把主题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大的实践背景中加以考察和分析,以对案例的实证调查为基础,突破了把征地纠纷仅仅看作是经济问题这一传统视角,对征地纠纷作了较为完整的政治学分析,因而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其所提对策性建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征地纠纷的政治学分析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的快速扩张,大量农地被征收,由此引发的征地纠纷成为农村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征地纠纷不仅是个农村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该问题的发生不仅对被征地农民心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书在深入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来解读征地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因应对策。

征地纠纷的政治学分析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许多法官、律师和其他从事法律工作的朋友向我们反映,法规汇编和法律释义这两个法律工具类图书的传统品种各有利弊。法规汇编信息量大、关联性强却过于简单、不利于一般读者理解;法律释义虽解释详尽、易于理解掌握却又显篇幅冗长、关联性差。如果将二者简单糅合到一起,不仅篇幅所限而且没有必要。“新编常用法律简释”丛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法规汇编的基础上,选取了使用频率最高、解决纠纷最直接的法条,对其进行注释加工,用最简洁实用的语言将法律条文的含义和应用范围、应用方式一一阐述清楚,充分发挥了法规汇编和法律释义的长处。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3

《政治学通识》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其实不算厚,但我真是断断续续看了好长时间,内容简单易懂,但知识量非常大,看过真是有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看着了这本书,我深刻的感觉,中国人大多数既不懂历史,更不懂政治。我们是个有5000年历史,幅员辽阔的大国,有着世界第一的人口。但是日常的耳闻目睹,所见大多都是各种肤浅而幼稚的言论,却还充斥着自鸣得意。人口虽多,却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都在巨大的井底看天,大声的吵着,自以为得意!无论是各大网站、、知乎、甚至抖音等,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滑稽和戾气。

想了想,其实我并不知道欧美国家的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是怎样的,但在中国,至少在非政治专业上,政治教育始终是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历史教育也是潜移默化却更为坚定的追随者。

其实我觉得真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但我觉得这也是这正是刻意而为的。《道德经》:“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历了老妈病痛到去世、安葬,经历了一系列的人情冷暖,看多了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问题,而这一段正是疫情肆虐的时候。看着人们的“共情暴力”和“共情肤浅”,以及各国的相互抹黑,人和人之间的争斗。到现在天下逐渐太平,没想到形式主义却突然高涨,疫情成了某些人邀功政绩的棋子,而劳苦的却加倍劳苦……

所以如今,当我看见各种戾气和愚蠢,竟然也出乎意料的心平气和起来。毕竟清醒的永远只是少数人。

也许没有最完美的政治制度,某些情况下,某种政治制度和政体可能会体现出一些优势,但终究在相较,在更多方面更好的政治制度和政体。然而我能说什么呢?作者也极为谨慎的几乎回避了所有关于中国的讨论,我又能说什么吗?

我只能自我的清醒,而感受这其中的巨大的痛苦!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4

我对政治特别感兴趣,所以十分乐意的参加这次读书会活动。我第一次接触政治学的专业书籍,收获还是蛮大的。博主推荐的这些书,我也知道都是经典读物,但是我以前没有认真地阅读过,感觉这些书艰涩难懂。通过大家一起读书的活动,我逼着自己读了一些,对自己也是有所裨益的。

我主要读了密尔《论自由》这本书,才知道自由到底是什么回事。公民自由或者社会自由就是社会能对个人合法施用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自由是对统治者的暴虐的防御。公民自由和政府的统治永远是对立的,从古自今政府都在控制言论自由,但是限度在哪里。通过作者的论述,我知道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统治者的权力就是国民自己的权力,只是集中起来便于使用。还有关于“社会的暴虐”,社会的暴虐很可怕,他会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奴役人民的心灵,我就得社会的暴虐是当下普遍流行的“潜规则”,大家都会潜移默化得跟着潜规则走。

我对就是对《论自由》前几张的内容的一些感想。我在找书遇到的问题是,好多电子书的版本不一样,要读的部分不好找,所以还对博主提一个建议,就是在参考书目介绍时,能不能把所有的书籍要读的书目,第几章、多少页,这样比较好找该读的部分。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5

该书的作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算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而《政治学》创作于1936年,是美国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一部早期代表性著作。该书体现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围绕着在政治洪流中。另外,本书的两个写作特点值得留意。第一,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全书紧扣题目层层展开,条分缕析,论证严谨,事例丰富。第二,敢于挑战传统,敢言人所不敢,拉斯韦尔揭示出冠冕堂皇的制度政治背后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不一定合法但真实存在的现象,让政治学褪去神圣,还原其本来面目。

如何行为进行了探寻。

我对第一篇,第二篇的第二、三章和第四篇印象尤为深刻。其中,第一篇为全书设定了研究对象和方法,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大纲。拉斯韦尔开宗明义地提出:“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传统的注重制度研究的政治学不过是政治哲学。拉斯韦尔认为尊重、安全、收入是可望获取的价值,获取价值最多的就是社会中的权势人物,即精英,其余的则是群众。精英可以按技能、阶级、人格、态度来分类。本篇还阐明了全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即“应用法”---从精英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现实事件的观察发掘精英所采取的手段,和“思考法”---通过时间和比较来辨清精英“自我”的客体位置,点明其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特点。

第二篇“方法”用四章主要论述了精英集团操控社会获取价值的技巧,包括对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的运用(“如何得到?”)。拉斯韦尔运用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应用法”,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深入解读了生活中似乎平淡无奇的现象所隐藏的精英手段。象征主要是通过灌输意识形态塑造人的行为,控制民众的攻击、内疚、虚弱、喜爱等情绪,形成集体情感氛围,从而为精英操纵社会提供条件。暴力是对战斗技能的运用,从属于精英的全面行动,必须与组织、宣传、情报等手段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物资控制是对物资和服务流动的管制,涉及对国家经济的管理、私人企业集团的作用、危机时期的物资配给和对敌国封锁等方面。实际措施则是精英集团内部吸收训练精英的方法和对外部民众实行政策管理的形式,在危机时期危机间歇期要求有集权、服从的实际措施,危机间歇期则允许民主、分权的倾向,精英通过实际措施维护集体安全。拉斯韦尔运用大量实例,对个人和团体的政治行为和过程进行了动态研究,揭示了不论是原始印第安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甚或俄国革命社会都存在的精英集团控制行为。

第四篇、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篇“概论”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和政治趋势的分析。拉斯韦尔运用前面提出的行为主义理论对民主国家和世界革命的未来作了预测。对于民主制度,他认为,世界出现了法西斯

主义化的趋势,美国能否摆脱这一趋势的影响取决于中产阶级集团能否摆脱大财团影响发挥独立作用。对于世界革命,拉斯韦尔指出,世界革命部分受到限制而又部分获得普及推广,低收入技能集团逐步获得政治地位,但在“宏伟壮丽的阶级门面”背后还是存在技能、人格、态度等“也许更为微妙的对立因素”。拉斯韦尔在这最后一篇中为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做出了尝试,而日后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预测。

读完了整本书后,我大致了解了拉斯韦尔在书名中提出的“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这一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政治学初学者来说,拉斯韦尔简明但不失严谨,且富有逻辑的论述方式,在阅读中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多,纸张也不厚,但拉斯韦尔所要阐述的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在论述了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告诉世人,政治学也是可以这样研究的,它不仅仅可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的探究。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政治行为,研究权势和权势人物。

我在对这本书的理解上可治学并不神秘但也不随意不简单。政治中的种种现象、问题不是表面深入思考的科学。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逻辑结构很清楚,内容环环相扣。作者的分析自成体系,严密紧凑且客观。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政治学,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使得《政治学》几乎可以作为一本政治统治方法指南来读。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6

政治学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问,掩盖阶级本质进行更好的统治则是每本政治学著作的最大功效,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不例外。即使亚氏的理论站在了剥削阶级一方,即使亚氏的理论在当时也已落后在了政治现实之后,当更应看重的是他开创了剥削阶级政治学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意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对城邦的讨论引出了对公民探讨与要求。而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关注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基本大致勾勒出了政治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则:任何政体都自然地倾向于尚慕“平等”的民主政体。但是,这种平等只是政体内的一种政治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种超出这种状态之外的力量来予以守护。因此,构建民主政体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谋求平等,不如说是谋求平等的保卫者。而这种平等的保卫者存在于平等的政治状态之外,它的存在与政体内的平等的政治状态构成极端但却必要的不平等。而在探讨保卫这样一种民主政体的同时,政治家又往往陷入了辩护民主政体同时又对君主政体保持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而这或许就是亚氏向后人在民主进程中提出的一大难题。

在之后亚氏对“政体类型学”的论述中。他大致沿袭了柏拉图的分类理论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体类型学”。而其影响之深,诸如当前屡屡见诸报端、新闻的“左”、“右”、“共和”、“民主”、“宪政”等等政治论说之争论在本源上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政治作家们的“政体类型学”。

而在最后亚里士多德却将笔锋转向了政体与立法。“我们的前辈把关于立法的研究任务留给了我们,我们必须开展这项研究,去搞清楚使得一个政体兴盛和衰亡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妥善地维系一个政体”,亚里士多德这样说道。

回顾亚氏的政治哲学,我们不难看出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思考。而对于还处于“前近代”社会,和并未落实宪政和民主诉求的现今中国来说,亚氏仍具有其积极意义和塑造公民人格的力量。自由主义足以清除近代史上对于粗暴的历史单线论的盲目崇拜和对于国家主义的狂热拥抱,但对于破除之后何以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和民治体制似乎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和规划。回顾以亚氏为源头的共和主义,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点点答案。共和主义的热烈和令人沉思的力量与自由主义的清冽想调和,则可以建构一条通往开放、自由社会的小道。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7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处身于纷繁复杂的办公室中,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什么?IQ?很多人认为智商最重要,才干胜过一切,然而许多人才高气傲,四处结怨,其悲惨的下场可想而知。EQ?人们说情商是要兼备的,不过没脾气的好好先生,却只会落得“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什么才能保证事业成功?全球专家学者研究发现这个重要能力就是PQ(Politic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办公室政治智商。可惜的是,这样的关键能力从来不曾有哪家大学教过,而几乎所有上班族都是在一次次的受害与失败后才习得教训,然而那时早已满身伤痕累累,甚至错失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机会。南加大马歇尔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全球知名企业咨询专家凯瑟琳?凯莉?瑞亚顿从PQ——办公室政治智商,这一不为人关注的职场晋升关键因素出发,解读你职业瓶颈所在,让你驰骋办公室职场不再是难题。

办公室政治学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一般来说办公室政治和经营事业一样,都不是只需袖手旁观的运动竞赛,要是你有些许功成名就的雄心壮志,就不可能忽略工作时的政治关系。真要逃避的话,那你只好远离人群,找个偏僻角落独自闷着头干活,毋庸置疑,你很可能这辈子就只能这样子过,不过亦难保不被政治的流弹波及。无论任何工作范畴,在你的专业技能纯熟到一定水准后,办公室政治就会成为左右你最终是否成功的重大关键,缺乏赢得决定性的支持肯定,即便是才华洋溢还是得屈就于精通政治手腕的同事之下,而这在职场上可是稀松平常的状况,之所以会这样,说穿了都是拜办公室政治所赐的缘故。有的人认为办公室政治意味着迂回策略或规则的灵活运用,然而让自己的见解得到众人的赞同,弄清楚该讲些什么,要怎么表达较好,选择合宜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对办公室政治而言更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倘若你拒绝参与被自己视为“粗暴的政治”,其后果只会让你成为政治游戏下的无辜牺牲者,眼睁睁看着自己人生的抱负烟消云散。

办公室政治学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工薪阶层无人不知与办公室里的同事相处好的重要性。可是,这虽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轻松。本书就此阐述了办公室内各种阶层的人如何恰倒好处地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在在办公室这个政治舞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把握晋升的机会和规律性,使自己的事业达到巅峰状态。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8

经过13天的时间终于把王浦劬老师的《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看完了,而且是看了两遍,作为考研复习的重要参考书,多看几遍是十分必要的,以后还得再看一下。就此书的内容上讲,也很有看的必要,据说这本书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集大成者,起码与我读过的政治学教材进行比较,这是个当之无愧的评价,这本书无论是在内容的翔实程度,还是在论证的严密程度上都可算是最好的。

第一篇讲政治和政治学的概念和发展问题,和其他同类著作差不多,不过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即认为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作者突出了利益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后各章中,作者也会用利益分析法对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而其他政治现象则是它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它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这三者又互相影响,其中利益关系居于三者的核心地位。

利益来源于人们的需要,但需要转化为利益则要发生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利益具有内在矛盾,具体表现为四类矛盾,其中犹以利益的二重性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二者的矛盾最为重要,它影响甚至决定了接下来所要论述的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利益关系表现为共同利益和利益的矛盾,实际上,就每一个利益主体而言,这两类利益只不过是其利益的两种形式,尽管共同利益成为其上一级组织或团体的利益并表现出独立性,但仍然是原利益主体利益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分析利益矛盾特别是分析纵向利益矛盾的时候,如何合理分割这两类利益成为处理利益矛盾的关键问题。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如何划分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也即利益主体除共同利益以外的利益),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另外,共同利益所表现出来的五大特性,即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将会对政治权力特性和政治权利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三种是对应的关系。利益是人们构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利益和利益关系对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特别表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影响上,并进而影响到了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多个层面。

政治权力是不同利益主体结成利益关系后,基于共同利益以力量凝聚的方式形成共同的力量,并于不同利益要求的力量进行力量角逐和力量制约,在力量对比过程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政治力量将成为政治权力。从纵向上看,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体力量,高一级群体力量大于低一级群体力量,最终可以发现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从纵横向两个角度可以找到它们的交汇点,也即公共权力,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它通常由执政党来执掌,在阶级社会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因为虽然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但社会不会成为有效的权力主体,它需要人作为具体的权力主体承担者,而人本身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一般而言,属于在横向上最强势的那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掌握了对社会力量的控制权,也就掌握了政治权力。在这里,作为公共权力的社会力量其实是与执掌公共权力的社会群体政治力量合二为一,这在后面要讲到的公共权力和执政党权力的关系时还会详细论述,两者其实是后者对前者的执掌和领导。

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也来源于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内在矛盾。可以看出,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基础都是共同利益,这也显出政治的公共性。政治权利以政治权力为保障,也发挥着维护实现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作用,而政治权力的特性连同共同利益的特性,也在单个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和集中的政治权力确认分散的政治成员权利的矛盾运动中,转化成政治权利的特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转化为政治权利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权力的强制制约性转化为后者的法定规范性,前者的专属排他性转化为后者的自主性,前者的扩张延展性转化为后者的权利义务统一性,前者的多重职能性转化为后者的自由价值性。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前两者属于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属于政治权利行为。前两者都来源于权力制约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不同的是前者本质在于政治权力主体通过维护自己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来实现利益和要求,功能在于对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矛盾进行控制和约束,内容上则表现为建立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后者本质则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利益矛盾,功能就在于解决这些矛盾,内容上表现为承担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简单说,两者区别就在于前者以保护权力地位来实现权力目的,并且着重对挑战其统治地位的利益矛盾进行规制,但仅仅是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具体的解决则交由后者来负责,两者最终都统一于对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维护上。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离不开政治统治的资格确认和政治管理行为的保障。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具体表现形式有国家、政党及其制度、政治社团及其制度。国家和执政党与政治权力联系最为紧密,而非执政党和政治社团则更多的表现为政治权利行为。而政治文化则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可分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前者是浅层和感性的部分,但却表现为潜在形式,后者是深层和理性的部分,却可通过显在形式来表现。政治心理多体现在个体层面,因此属于政治权利的作用范畴,而作为统治思想的政治思想则与政治权力联系密切,当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主要和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作为政治关系的深层因素,政治文化不一定随其他政治现象和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而表现出内在稳定性的特点,对政治及其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政治社会化则是政治文化的传播、变迁过程。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表现为政治革命、政治改革,而政治民主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革命与改革有所区别,前者是剧烈的社会变革,是质变,并引起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而后者则强调渐进和稳定,是量变,不会产生社会制度根本变化的结果,最终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两者区别还在于前者多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发生,而后者则通常是自上而下。

理解这本书关键是要理解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作者对此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也就是对包括阶级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两重性展开分析,并以此为起点展开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分析,而后两者也构成了本书的两条逻辑主线,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等都围绕这两大主线展开。

廉洁修身读书笔记1000字


【廉洁修身读书笔记1000字 】

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人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自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对于人们正确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于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种人们共同的以廉洁为导向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在不断发扬光大的先进文化。一个国家的生存在、发展、壮大,同样也离不开这种文化。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发展,成功,同样也离不开这种文化。

我国廉洁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贤哲所倡导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的特质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一直十分重视廉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重视公民的思想道貌岸然德建设,倡导廉洁奉公、爱国守法、勤俭自强,奉献为民,并上升为治党治国的方略。

廉洁修身——普遍话题与永恒追求

腐败是社会的沉重话题。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腐败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古代社会,专制政体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虽然某一国家的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可能相对廉洁,但总体说来滥用权力的现象几乎没有例外。英、法两国在近代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英国革命前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公开鬻卖爵位。法国革命前的专制君主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在政治上均实行高度专制,生活奢侈,挥金如土,横征暴敛。路易十五甚至声称,自己一生己经赚够,“死后管它洪水滔天”。王室的专制、腐败最终引发了大规模革命。中国历史上同样充斥着腐败行为。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开国之君生活上尚基本上能保持节俭,政治上比较清明,对百姓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但用不了多久,无节制的专制统治必然走向大规模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索取贿赂几乎成为历史的通例。有些朝代对贪官也采取严厉的惩治,如《大明律》对官吏贪污、受贿等罪往往要处以凌晨、挑筋等刑,清朝将贪治吏作为治理国家的“第一要务”,对贪官多“赐令自尽”、也无法阻止贪污行为的普遍发生。

廉洁——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

在今天,廉洁就是一个道德高尚、公正清明的人应该具备的品德。正因为廉洁与否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廉政问题。各国对腐败的认识和治理都有一个过程,经过长期的认真治理,完善制度后,腐败现象就会减少,官员的廉洁程度就会提高。

修身——反腐败倡廉的主体诉求

“修身”一词最早出现在《墨子。非儒下》篇里:“远施周偏,近以修身。”所谓“修身”就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主动,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地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修身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所谓“内圣外王”。“内圣”是指人具的道德目标,通过修身将自己的道德人格提高到理想的境界,从而成为道德的楷模。

好的制度如同阳光,它有助于依法反腐倡廉。善的美德如同阳光,它有助于以德反腐倡廉。

大学生如同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拥有光明的前程,充满美好的希望,担当未来的期待。前程,希望,期待是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的,是以奉献社会、完善自己为标志的。为了阳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孕育阳光心灵,建设阳光社会。

【廉洁修身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近期读了大学版的《廉洁修身》,我不禁感触良多:为什么这么多人抵不住金钱的诱惑?为什么他们在青年时代是那样地抵制贪污腐败的现象,但当他们成为主角时,却是那样义无反顾地深陷下去?

我国宋代司马迁写过“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英国阿克顿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今年6月21日,美国康涅狄格州州长约翰??罗兰宣布辞职。这位现年47岁的共和党人10年前当选州长,曾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被视为共和党的“明日之星”。但他现在却因腐败丑闻面临联邦调查和州议会弹劾。

可见腐败并不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才突出的,也不是在我国才突出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日千里,取得了重大进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腐败现象在社会各个领域在不断蔓延。是什么原因呢?

从各国情况来看,在三种情况下有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腐败现象:一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起飞时期,高速的经济增长带来大量的社会财富,监督官员的法律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从而导致贪污受贿等现象大量发生。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传统中央经济计划机制由新旧双轨激励机制所取代,再加上产权关系不明晰,容易使国有财产变成领导者的财产,结果出现了较多的公化为私的事例。三是政府权力过大,通过各种审批权控制了社会各个方面,而对政府的社会监督以及防范和打击腐败现象的法律制度还没有得到完善,也增加了财富和权力交换的机会和可能。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腐败现象就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再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先后推出,必然会留下一些或大或小的漏洞,被腐败分子所利用。

为什么腐败现象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这么长时间呢?专家指出腐败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公共部门官员有能自由支配的好处和惩罚他人的权力。但是,腐败的实质应该说是公与私的矛盾,如果没有个人的贪欲,也就不会有腐败行为的发生。人的私有观念与私有制相伴而生,自从私有制产生以来,人的私有制观念就在社会中滋长。

廉洁修身读书笔记500字


【廉洁修身读书笔记500字】

上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本书,我丛里面学习到了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认真负责,自律自省,遵纪守法,真情奉献。

志气理想等各种做人方面的知识,要说我最喜欢、印象最深的是认真负责这一课,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是多么有意义,就比如闯祸的男孩这个故事,男孩踢足球打碎了别人家的窗户,要陪很多钱,男孩钱不够,就先向父亲借,后来男孩在一年的时间里用帮助别人干活这种方式来攒够了12.5元这个天文数字,把钱还给了爸爸。这个男孩的负责任在于向父亲澄清事实和借了父亲的钱就一定要还,他也没有延长时间,按时把钱交还给父亲,男孩明白了一点道理:通过 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自己的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有一篇妈妈给孩子的一封信,是说某段时间,非典爆发了,儿子的学校里怀疑有一个非典的病例,学校害怕病情传播出去,所以让学生先不要回家,儿子非常想念妈妈,妈妈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就写了一封信给他,叫他为了别人的安全,不要离开学校,这是对别人的负责。

上学期暑假的一天晚上,我和姐姐,下去踢足球,我们提了很久,越用越大力,最后,我用尽了力气,一踢,太大力了,球飞向一楼家人的门上,当!!!的一声,估计是把屋子里的人下了一跳,里面的人立刻打开门,看看是谁做的,我们两个赶紧躲了起来,我忽然想:这样是不对的,我就走过去向别人道歉,虽然被训了几句,但是负责任的感觉是好的。

【关于廉洁修身读书笔记500字】

近日我读了一本叫《廉洁修身》的书,使我认识到做一名好少年要有的品质:诚实守信、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

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了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如:有一次,我朋友向我借了一本书,说好三天后还,但是他却拖到了一个星期,没有做到守信,比如说说我,有一次,我把妈妈的衣服弄破了,我一心只想着怕被挨骂,所以就撒了个谎,说是小猫弄的,我现在觉得有点后悔了,其实,无论谁都会犯错,只要你愿意诚实的说出来,勇于去面对,做个诚实的好学生。我要养成良好的好习惯:不说慌话遵守诚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作为一名好少年,节俭也是应该具有的品质。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少年,我们生活中要懂得节俭。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使人感到高兴的事。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要坚持节俭这一点传统美德。长辈们经常教育我们怎么节省,是对的,但有多少人做到了呢?街上,有些青少年,为了方便,而把手头上的可回收垃圾到处乱丢,大家可想一想,如果是汽水罐,一个就有二毛,那么如果每天有三万个汽水罐,想想,这样一个月就有几万元,把这些钱捐给有需要的人,那么不是造福的社会又造福了人们了吗?

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我们从小就要诚实、守信、节俭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政治学读书笔记通用6篇


撰写一篇读后感怎么写?作者所写的作品让读者们感受颇深。我们再将自己的所想所得进行整理,读后感就会跃然纸上,栏目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1

我对政治特别感兴趣,所以十分乐意的参加这次读书会活动。我第一次接触政治学的专业书籍,收获还是蛮大的。博主推荐的这些书,我也知道都是经典读物,但是我以前没有认真地阅读过,感觉这些书艰涩难懂。通过大家一起读书的活动,我逼着自己读了一些,对自己也是有所裨益的。

我主要读了密尔《论自由》这本书,才知道自由到底是什么回事。公民自由或者社会自由就是社会能对个人合法施用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自由是对统治者的暴虐的防御。公民自由和政府的统治永远是对立的,从古自今政府都在控制言论自由,但是限度在哪里。通过作者的论述,我知道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统治者的权力就是国民自己的权力,只是集中起来便于使用。还有关于“社会的暴虐”,社会的暴虐很可怕,他会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奴役人民的心灵,我就得社会的暴虐是当下普遍流行的“潜规则”,大家都会潜移默化得跟着潜规则走。

我对就是对《论自由》前几张的内容的一些感想。我在找书遇到的问题是,好多电子书的版本不一样,要读的部分不好找,所以还对博主提一个建议,就是在参考书目介绍时,能不能把所有的书籍要读的书目,第几章、多少页,这样比较好找该读的部分。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2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处身于纷繁复杂的办公室中,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什么?IQ?很多人认为智商最重要,才干胜过一切,然而许多人才高气傲,四处结怨,其悲惨的下场可想而知。EQ?人们说情商是要兼备的,不过没脾气的好好先生,却只会落得“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什么才能保证事业成功?全球专家学者研究发现这个重要能力就是PQ(Politic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办公室政治智商。可惜的是,这样的关键能力从来不曾有哪家大学教过,而几乎所有上班族都是在一次次的受害与失败后才习得教训,然而那时早已满身伤痕累累,甚至错失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机会。南加大马歇尔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全球知名企业咨询专家凯瑟琳?凯莉?瑞亚顿从PQ——办公室政治智商,这一不为人关注的职场晋升关键因素出发,解读你职业瓶颈所在,让你驰骋办公室职场不再是难题。

办公室政治学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一般来说办公室政治和经营事业一样,都不是只需袖手旁观的运动竞赛,要是你有些许功成名就的雄心壮志,就不可能忽略工作时的政治关系。真要逃避的话,那你只好远离人群,找个偏僻角落独自闷着头干活,毋庸置疑,你很可能这辈子就只能这样子过,不过亦难保不被政治的流弹波及。无论任何工作范畴,在你的专业技能纯熟到一定水准后,办公室政治就会成为左右你最终是否成功的重大关键,缺乏赢得决定性的支持肯定,即便是才华洋溢还是得屈就于精通政治手腕的同事之下,而这在职场上可是稀松平常的状况,之所以会这样,说穿了都是拜办公室政治所赐的缘故。有的人认为办公室政治意味着迂回策略或规则的灵活运用,然而让自己的见解得到众人的赞同,弄清楚该讲些什么,要怎么表达较好,选择合宜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对办公室政治而言更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倘若你拒绝参与被自己视为“粗暴的政治”,其后果只会让你成为政治游戏下的无辜牺牲者,眼睁睁看着自己人生的抱负烟消云散。

办公室政治学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工薪阶层无人不知与办公室里的同事相处好的重要性。可是,这虽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轻松。本书就此阐述了办公室内各种阶层的人如何恰倒好处地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在在办公室这个政治舞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把握晋升的机会和规律性,使自己的事业达到巅峰状态。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3

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是柏拉图,而他的一本经典政治著作《理想国》也是影响深远,《理想国》一书的书名便表露出柏拉图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观臆造性较强,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而亚里士多德本卷第一句话中“最能实现”、“最好的政治共同体”都体现了他强调政治学可操作性、注重实际的特点,也算是为本卷后文对柏拉图的部分政治观点的批判所做的伏笔,本卷也主要是通过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来体现作者本人的'政治主张的。 首先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极端的一致性”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

化”,而极端的一致性“正是使城邦毁灭的原因”。城邦不仅是由多个人组成的,而且应该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人组成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即便这种包含了财产分配等各方面的极端一致性,它也不能带来和谐,正如他所说:一件事物为愈多的人所共有,则人们对它的关心便愈少。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一件东西要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钟爱,主要有两点,即它是你自己的,并且它是珍贵的。随后亚里士多德又列举了财产共同享有可能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吵闹,如所有权纠纷,分配和消费纠纷。此外,在财产方面乐善好施以及克制对妇女的情欲的德性将消失。

第三卷亚里士多德主要讲述了公民的范围、如何去界定一个人是不是公民,随后又对政体进行了大致分类,最后强调法律在城邦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开卷作者便提出了“城邦是什么”的问题,作者认为“城邦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某个整体”,所以,要想认识城邦,首先应当弄清,什么人可以叫做公民,公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界定公民范围的过程中,作者大量列举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作者是通过人们行使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来界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公民身份的。随后,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当时各城邦的分析,将政体大致分为六类,前三种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后三种是由前三种相应蜕变而来的,包括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本卷作者关于法律进行论述的部分,体现了作者心中理想国家的部分形式,即法治而不是人治。;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法律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第四卷主要对现实中各种政体的建立以及其原则进行研究。本卷开卷提出了“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以及若是没有外部的干扰,什么性质的政体最切合我们的意愿,什么政体与什么城邦相适合”的命题,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亚里士多德主要对平民制和寡头制进行了比较。民主制以财产为条件或不以财产为条件的方式产生不同政治体制:1、各种官职都有一定的财产要求,不过这要求不高,具有一定财产的人均可参与行政管理;2、公民身份不成问题的人都有权参与行政管理;3、任何人只要是公民就可以参与行政管理,而法律必然具有统治的权威;4、群众代替法律行使权力,法律失去权威。寡头制国家:1、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多数穷人没有资格担任;2、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官职空缺只能从合格公民中选举产生来填补;3、出现了世袭制度的寡头制;4、统治者凌驾与法律权威之上。通过对

两者的比较,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中切实可行的最优良的政体是两者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拥有大量的中产阶级。这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中庸的生活必然就是最优良的生活”。

第五、六卷论述革命的起因以及防止革命、巩固政体的政治措施。首先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平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第七、八卷讨论了城邦建设中的多个特定问题,即如何建设最优良的城邦。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是人口控制,其疆域应能使域内居民过上闲暇、宽裕并节制的生活,有良好的海路和陆路,便于成为全邦共同防御中心。城邦的位置应朝东以有利于健康并避开北风,如此适宜政治活动和战争。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城邦的城防、城墙建设、人员分布。同时,立法者应关心孩子的营养、儿童训练和保育,杜绝污言秽语,在青年达到有资格参加共餐年龄前,禁止他们吟咏长短格诗歌或看喜剧。立法者最应关系青少年的教育。教育分为:读写、体育、音乐和绘画。

(二)经典命题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主要围绕城邦、公民和政体这三者表达其政治思想,关于这三者的讨论也成为了本书的三大经典命题。

1、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而城邦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存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谋取优良的生活。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而现在我们所认同的国家(也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城邦)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概念,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两者对于国家的概念阐述有其共同点,但也有其明显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从“目的”来讨论国家的起源,即国家形成是为了什么。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在于他们认为的“目的”。前者认为国家的行成是为了追求至善,而后者认为是为了进行阶级统治。这两者的差别其实是来自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前者所处时代城邦以公民社会为主,生活较为

安逸,因此人们有较多时间对道德、法制等进行思考,讲求完善自身,追求“至善”,前者的概念就是对此的一反映;后者所处时代则是无产阶级革命大爆发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动荡不安,而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革命进展缓慢,为了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就此诞生,基于此革命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阐述便充满了革命与战争色彩。

我认为,对于国家概念的阐述,部分程度上都会受到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也许,当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与政府更加强调“服务于民”的时候,我们对于国家的概念就又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更加强调概念中“服务于民”的“目的”了。

2、公民。亚里士多德在对各种关于“公民”的定义进行分析和批判后提出了公民的概念。他认为,公民是参加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其中,参加行政统治的人包括官员、陪审员以及公民大会成员。而我们再看一下现在的公民含义: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强调权利主体和公民身份,尤其强调公民的权利而忽视其承担的义务,现在人们对权利和义务同样重视。

那么,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奴隶社会所导致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维惯性。在奴隶社会,人们对于奴隶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而自由人与奴隶的区别,便是拥有大量权利,人们也就自觉地通过权利的有无来进行自由人与奴隶的阶级划分。对于公民的界定同样如此,首先必须拥有自由人的身份,随后才可能是公民。

3、政体。他认为政体负责对城邦的各种官职特别是最高官职的某种设置或安排,简单的说,政体就是政府。此外,他还指出,城邦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维持人们的生活和分享财富,它还要以优良的生活为目的。他还提出了政体的分类。他认为政体有正确的政体和蜕变的政体。以利益和最高权力的归属划分,正确的政体可分为君主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贵族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少数人手里)、共和政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权力掌握的大多数人手里)。蜕变的政体分为僭主政体(以私人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君主政体)、寡头政体(以富人的利益为目标,是蜕变了的贵族政体)和平民政体(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共和政体)。

他谈到了他认为的理想政体,或是说优良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三种变态的政体都是不良的政体,对任何社会都不适宜。至于三种正宗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要视社会实际情况来决定。他认为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己经过时,唯有他所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宜于实行。因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分为极富、极贫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三部。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同时他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毫无疑问,这点是与他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法律应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这是实现法治国的根本和核心。法律至上是亚里士多德理想国家的标志和应有部分,要求任何公民、团体、执政人员都应遵从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他说,“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一个人即使再聪敏睿智,也难免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因而把国家管理的希望寄托在个人身上,就如同将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变幻莫测的感情之上。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这既是法治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法治优于人治的必然表现。人是感情动物,容易感情用事,而感情则又是经常变动的,所以根本谈不上稳定。相反,法律一经制定便不得随便改动,轻率的变法不但不利于城帮的治理,而且会严重削弱法律在人们心中的威信。法律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亚里士多德说,“??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法治优于人治,因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中,明确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首先是“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党之所以如此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是因为在日常的行政、司法等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违法违纪行为,而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同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树立公民的法治意识。

在当今中国,法治不健全远没有公众法治意识缺乏带来的影响大,这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法治的第一重含义就是法律获得公民普遍的认同,大家一致遵守法律。而中国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人治的思想依然没有完全从大众头脑中被抹去,所以,人们依然畏惧官僚主义,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借助于法律的力量。

因此,要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做到两点: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建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二,加强公众的法律意识,树立大众的法治观念。只有这样,国家的治理才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置于法律引导之下。

全书读下来,还是有很多模糊的地方,还需要以后反复来读,经常请教别人,帮助自己好好消化。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4

经过13天的时间终于把王浦劬老师的《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看完了,而且是看了两遍,作为考研复习的重要参考书,多看几遍是十分必要的,以后还得再看一下。就此书的内容上讲,也很有看的必要,据说这本书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集大成者,起码与我读过的政治学教材进行比较,这是个当之无愧的评价,这本书无论是在内容的翔实程度,还是在论证的严密程度上都可算是最好的。

第一篇讲政治和政治学的概念和发展问题,和其他同类著作差不多,不过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自己对政治的看法,即认为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作者突出了利益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后各章中,作者也会用利益分析法对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而其他政治现象则是它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它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这三者又互相影响,其中利益关系居于三者的核心地位。

利益来源于人们的需要,但需要转化为利益则要发生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利益具有内在矛盾,具体表现为四类矛盾,其中犹以利益的二重性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二者的矛盾最为重要,它影响甚至决定了接下来所要论述的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利益关系表现为共同利益和利益的矛盾,实际上,就每一个利益主体而言,这两类利益只不过是其利益的两种形式,尽管共同利益成为其上一级组织或团体的利益并表现出独立性,但仍然是原利益主体利益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分析利益矛盾特别是分析纵向利益矛盾的时候,如何合理分割这两类利益成为处理利益矛盾的关键问题。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如何划分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也即利益主体除共同利益以外的利益),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另外,共同利益所表现出来的五大特性,即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将会对政治权力特性和政治权利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三种是对应的关系。利益是人们构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利益和利益关系对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特别表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影响上,并进而影响到了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多个层面。

政治权力是不同利益主体结成利益关系后,基于共同利益以力量凝聚的方式形成共同的力量,并于不同利益要求的力量进行力量角逐和力量制约,在力量对比过程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政治力量将成为政治权力。从纵向上看,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体力量,高一级群体力量大于低一级群体力量,最终可以发现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从纵横向两个角度可以找到它们的交汇点,也即公共权力,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它通常由执政党来执掌,在阶级社会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因为虽然社会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但社会不会成为有效的权力主体,它需要人作为具体的权力主体承担者,而人本身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一般而言,属于在横向上最强势的那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掌握了对社会力量的控制权,也就掌握了政治权力。在这里,作为公共权力的社会力量其实是与执掌公共权力的社会群体政治力量合二为一,这在后面要讲到的公共权力和执政党权力的关系时还会详细论述,两者其实是后者对前者的执掌和领导。

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也来源于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内在矛盾。可以看出,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基础都是共同利益,这也显出政治的公共性。政治权利以政治权力为保障,也发挥着维护实现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作用,而政治权力的特性连同共同利益的特性,也在单个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和集中的政治权力确认分散的政治成员权利的矛盾运动中,转化成政治权利的特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转化为政治权利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权力的强制制约性转化为后者的法定规范性,前者的专属排他性转化为后者的自主性,前者的扩张延展性转化为后者的权利义务统一性,前者的多重职能性转化为后者的自由价值性。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前两者属于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属于政治权利行为。前两者都来源于权力制约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不同的是前者本质在于政治权力主体通过维护自己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来实现利益和要求,功能在于对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矛盾进行控制和约束,内容上则表现为建立政治权威和服从关系;后者本质则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利益矛盾,功能就在于解决这些矛盾,内容上表现为承担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简单说,两者区别就在于前者以保护权力地位来实现权力目的,并且着重对挑战其统治地位的利益矛盾进行规制,但仅仅是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具体的解决则交由后者来负责,两者最终都统一于对政治权力主体利益的维护上。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离不开政治统治的资格确认和政治管理行为的保障。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具体表现形式有国家、政党及其制度、政治社团及其制度。国家和执政党与政治权力联系最为紧密,而非执政党和政治社团则更多的表现为政治权利行为。而政治文化则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可分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前者是浅层和感性的部分,但却表现为潜在形式,后者是深层和理性的部分,却可通过显在形式来表现。政治心理多体现在个体层面,因此属于政治权利的作用范畴,而作为统治思想的政治思想则与政治权力联系密切,当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主要和政治权利联系在一起。作为政治关系的深层因素,政治文化不一定随其他政治现象和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而表现出内在稳定性的特点,对政治及其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政治社会化则是政治文化的传播、变迁过程。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表现为政治革命、政治改革,而政治民主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革命与改革有所区别,前者是剧烈的社会变革,是质变,并引起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而后者则强调渐进和稳定,是量变,不会产生社会制度根本变化的结果,最终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两者区别还在于前者多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发生,而后者则通常是自上而下。

理解这本书关键是要理解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作者对此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也就是对包括阶级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两重性展开分析,并以此为起点展开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分析,而后两者也构成了本书的两条逻辑主线,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等都围绕这两大主线展开。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5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1.全书大意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再讨论各种政体理论,政体分类及现实政体的分类,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六个类型,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这也是亚氏始于自身立场所当然得出的结论。但无论什么政体都会发生政变和变革,于是接着阐述争辩的一般原因和各种政体变革的个别原因及对策。可见亚氏维克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稳定社会局面,而试图规避政变和变革,将可能发生的问题点明,从而建设趋于完美的政体。

本书后半部分主要论述了实现理想城邦的公民教育和青年训练。公民应接受统一的教育,要有健壮的体格,注重青少年的教育,注重德才两方面的培养。

2.几个问题

(1)关于“自然奴隶”的矛盾

亚氏在卷一章四中说“至于‘工具’有些有生命,有些无生命”。这里有生命的工具所指代的就是奴隶阶层。亚氏首先认为奴隶这样的工具是可以转让和出卖的,仅仅是一笔财产。其次他认为奴隶是天然存在的,奴役他人是符合自然的,只要他这个“人”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他人的理智,这就是天生的奴隶。但是奴隶对奴隶主命令的服从遵循难道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理智的表现吗?若不是理智在产生作用努力如何感应主人的理智?接着亚氏又顾左而言他,说自然赋予努力和自由人的体格也是不同的,自由人体形健美,努力强壮有力。但是既然自由人生活比较富足,那么是不是更容易发胖,何来俊美?这只是笑言。只是亚氏将生存环境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体格不同来佐证奴隶自然产生的做法实在有些牵强。当然,在现代社会,民主意识发达的今日,以我们目前这种人权至上的眼光来看待一位两千年前的政治思想家对奴隶制的看法无疑是有所偏向的,但有关奴隶的问题却确实存在于亚氏本书的行文中。

他认为凭借强权和法律造成的强迫奴役是违背自然的,比如战争中的战俘等。但就在下一章中论述如何依照合法手续得到奴隶时又说,“这应当归属为战争技术和狩猎技术中的一个部分”。这不禁让人感到前后矛盾,难道亚氏认为战争战俘登掠夺努力地方式虽违于情理却是合于法理?当然这也可能是两章节之间过渡时间太长和执笔人的问题。

(2)获得“金钱”的技术,是否合乎自然

亚氏认为真正的财富应该不是无限度的。担当货币出现时,致富方法或获得财产的方法又多出一类,即“获得金钱的技术”。依照自然法则,人们两方如果已经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应该停止交换,而争取利润就是不符合自然的部分了。

亚氏的该观点也即认为生活中的物物交易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一旦达成需求额度,交易也就应当结束。“制鞋的原意是为了穿鞋,有了结余,才想到与人交换,补己不足。”但同样根据自然法则,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对交易媒介的渴求也是必然会产生和存在的,由此货币的产生是符合自然的,符合城邦生活的。当人们意识到货币的累积能为自己带来利益之时,自然产生对金钱的需要,人人都应当追求更好的生活,对金钱的需求是难以被满足的,因为对物质储备的追求是终人一生的,所以无法停止交换,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方向。

当然亚氏有关“钱币是一种信用,人们一旦改信另一种钱币,那么原来通行的钱币就失去其价值而买不到任何物品”的观点仍然是十分先进的,其间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雏形,这对我们当代货币概念麻木的经济生活,将货币等同于财富的观点仍具有教育意义。

(3)法治与德治的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的观念,确实他不同于柏拉图,他认为法治是最好的维护阶层利益的手段,但他对法治的理解其实与我们不同。他的法治首先是着眼于公民的美德,好公民对城邦履行义务,是之为作为,不做违背伦理德行的事,是之为不作为,两方面结合成一个公民完整的美德。而对于防治犯罪的问题,他认为除了在于分配问题之外,还在于培养节制的习俗。这可以与我们目前提倡艰苦朴素的精神相联系,也即在全社会推行节制欲望的理念来减少邪念(犯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亚氏的法治其实还是或多或少有人治的影子,主张通过观念培养,运用美德的力量,理念是先行于制度的,与我们今天对

法治的看法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主要是过分强调了善的作用,认为伦理和道德是能够脱离权利而独立发挥作用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法治和德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感想

由于此次斜纹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交递作业,而因笔者生性懒惰而又乐于游玩,导致看书时间十分仓促,所以很多地方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翻看,但也就只是这样浅尝辄止的阅读仍能感受到亚氏深邃的思想见解和广博的学识,也确实为两千多年前如此超前于时代而遗惠后人感到震惊。所以在这次政治思想史课后,我一定会重读这样一份学术名著,而这次的阅读过程也让我认识到想要理解亚氏整个政治哲学,仅读《政治学》是不够的,应该结合《伦理学》、《修辞学》等著作,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他的思想。另外亚氏为了写作本书,实际考察了100多个城邦,进行分析、比较,这种从经验研究出发,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6

政治学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问,掩盖阶级本质进行更好的统治则是每本政治学著作的最大功效,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不例外。即使亚氏的理论站在了剥削阶级一方,即使亚氏的理论在当时也已落后在了政治现实之后,当更应看重的是他开创了剥削阶级政治学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意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对城邦的讨论引出了对公民探讨与要求。而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关注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基本大致勾勒出了政治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则:任何政体都自然地倾向于尚慕“平等”的民主政体。但是,这种平等只是政体内的一种政治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种超出这种状态之外的力量来予以守护。因此,构建民主政体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谋求平等,不如说是谋求平等的保卫者。而这种平等的保卫者存在于平等的政治状态之外,它的存在与政体内的平等的政治状态构成极端但却必要的不平等。而在探讨保卫这样一种民主政体的同时,政治家又往往陷入了辩护民主政体同时又对君主政体保持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而这或许就是亚氏向后人在民主进程中提出的一大难题。

在之后亚氏对“政体类型学”的论述中。他大致沿袭了柏拉图的分类理论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体类型学”。而其影响之深,诸如当前屡屡见诸报端、新闻的“左”、“右”、“共和”、“民主”、“宪政”等等政治论说之争论在本源上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政治作家们的“政体类型学”。

而在最后亚里士多德却将笔锋转向了政体与立法。“我们的前辈把关于立法的研究任务留给了我们,我们必须开展这项研究,去搞清楚使得一个政体兴盛和衰亡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妥善地维系一个政体”,亚里士多德这样说道。

回顾亚氏的政治哲学,我们不难看出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何为美好生活的不断思考。而对于还处于“前近代”社会,和并未落实宪政和民主诉求的现今中国来说,亚氏仍具有其积极意义和塑造公民人格的力量。自由主义足以清除近代史上对于粗暴的历史单线论的盲目崇拜和对于国家主义的狂热拥抱,但对于破除之后何以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和民治体制似乎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和规划。回顾以亚氏为源头的共和主义,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点点答案。共和主义的热烈和令人沉思的力量与自由主义的清冽想调和,则可以建构一条通往开放、自由社会的小道。

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读书笔记)


“不管何时何地,谁收到玫瑰都会怦然心动。你看,一朵有一朵的含义。就好像红玫瑰代表对教育的付出和热情;黄玫瑰代表珍重自己,祝福别人......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色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m.dhb100.com

起初被书名吸引,怀着对教育的探索和一丝浪漫情怀,我走进了窦佳梅老师的“玫瑰花园”,希望能在玫瑰园中获得启示但也有不少疑惑:平时令人焦头烂额有时还吃力不讨好的琐碎教育工作是怎么和这么美的“玫瑰”形象联系在一起。

窦老师用真挚的文字在“清淡与忧患”中抒发对教育深深的思考,随她走近“听说读写的背后”伴随老师的脚步“管窥”日本教育的现状,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的风景,我才明白正式对教育的激情和热爱为她平凡的教育生涯注入新的力量,令教育之花越发灿烂。“玫瑰”是窦老师的网名,在窦老师的心中,教育就是一朵开不败的花,正是怀着这样的热情和思想,玫瑰才四季芬芳。

在对教育的忧思中,玫瑰老师谈到:要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老师。确实,教师的专业只有先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才能够真正的发展,只有提高自身,在时间中不断反思成长,拥有宽泛的人文视野,在坚持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岁岁年年循环的工作中找到灿烂的教育轨迹。

在寻求本真的课堂中,玫瑰老师谈到“小红花的背后”,我也感触良多。一堂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类似“小红花”的奖励是老师一贯运用的方法,然而,在课堂中,也常常能听到“又没有叫我”的叹息,看到学生失望的神情,小花儿并没有开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正如窦老师所说“我们没有权利用成人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的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机器每一个孩子对学习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耀的尊重”“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或者说不可将竞技的奖惩原则过早地一如到小学的学习中去”。那么我们除了对优胜者予以奖励,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或者不积极学生予以奖励,恰如其分地奖励学生。更应该在奖励的同时,教师寻求语文课堂的本真,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中,教师把文字语文引入生活语文,把生活语文化成文字语文。这样的方式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还需要我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玫瑰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因为她找到了教育中传递关心与爱的艺术。我常常感慨个别学生太难教,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为他们感到惋惜,恨铁不成钢,。可仔细想想,或许还是经验不足,一味地用简单直接的教育方式,无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对他们的方式缺乏了“爱”的艺术。在教育实践中,当有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会显得急躁,对他严厉批评甚至大发雷霆,学生可能当下“老实”了,但也仅仅是一种假象,学生迫于老师的权威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正如玫瑰老师所说,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掌握一定的艺术,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心底关爱学生,付出耐心,细心、同情心,或许当状况出现时,深吸一口气,压下暂时的火气,听学生说一说,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想一想。

读罢《玫瑰与教育》,我钦佩玫瑰老师对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在自序中她写道“当我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那么笨拙,有时候心里的感受的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这何尝不是我的感受,每次写东西,才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收录了窦老师的部分书评,阅读这些深度理性的文字,让我感受到窦老师的睿智、内涵,让我更加懂得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多读,把阅读当做一种习惯,使我们有效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窦老师是教育阳光下一朵美丽四射的玫瑰,她的孜孜以求,热情好学让我敬佩。我自知还是一株无名的小草,我也会在前行的道路上采集知识的阳光,沐浴智慧的雨露,望有一天,让每人手有余香。

受疫情影响,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专著——《玫瑰与教育》。这本书记录了她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现象的种种反思,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朋友谈心,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www.dhb100.com/

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读书积淀促成长。小时侯的窦桂梅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就是现在,她依然每天流连于图书馆,玫瑰园,不知疲倦。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深沉的底色。“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我们身边的很多实例,也的确证明了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创新实践常思考。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敢于创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不被周围环境所左右。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自己不断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让时间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省察。”这是窦桂梅老师告诫年轻朋友的话,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学反思之路的总结。《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写作,记录着窦桂梅老师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很多名师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在基础教育界享有声誉的叶澜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同时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也开办了“教育保险公司”,公开承诺,一个教师坚持写十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金。由此可见,实践反思再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科学有效的途径。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名师之所以成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敢想敢干,敢拼!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精神站立!反思自己,也常常会热血沸腾,可这热度维持不了几分钟,就会慢慢冷却。还会以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忙,是我们惯用的理由。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想要退缩的时候,不妨给自己打打气:成功贵在坚持!

假日,独坐窗前,聆听院外枝头鸟儿的鸣奏,手捧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我慢慢走近名师,了解名师,感受名师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教育艺术。《玫瑰与教育》分为四部分,我们可以从她的“成长”中感受到高雅的“清淡与忧患”,并随她走进“听说读写的背后”,聆听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伴着她的行踪,“管窥”一下“日本”的教育状况,“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风景,真的让人心潮澎湃。书中的四辑分别是: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大全。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在书中,有许多地方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教师要有一个“终身学习”的观念。窦老师没有因为自己在教育行业已赫赫有名而固步自封,依然在教学的同时撰写教学记录不停地地反思,借鉴日本的教育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养成了勤于阅读的好习惯。正如她所言“有梦总是好的。”应试教育的中国,在新课改努力下,虽然取得成就,可还是有“应试”,但我们有梦才有奋斗的激情。为了心目中的“教育梦”,我们得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名师身上,总有一种热爱学习的激情,这种品质让我佩服,她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坚持学习,持之以恒的学习,勤奋学习。没有谁是随随便便的成功,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心中应该有追求,有梦想,饱读诗书,勤于笔耕,撰写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真正从内修炼,打造有底气、接地气的优秀教师.

其次,倡导有温度的语文课堂,这部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在窦老师谈到“小红花的背后”,我是深有体会。一堂课中,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给优胜者星星、红花等等奖品。孩子也开始兴致勃勃地举起自己的手。但仍然有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我是也如此。一堂下来,我总看到那些没有得到星星的孩子眼中满满的失落,久而久之,这些无法得到奖励的孩子,丧失了兴趣和热情。那么怎么来对待孩子的奖励呢?正如窦老师所言“我们没有权利用成人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的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机器每一个孩子对学习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耀的尊重”“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或者说不可将竞技的奖惩原则过早地一如到小学的学习中去”。那么我们除了对优胜者予以奖励,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或者不积极学生予以奖励,恰如其分地奖励学生。更应该在奖励的同时,教师寻求语文课堂的本真,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中,教师把文字语文引入生活语文,把生活语文化成文字语文。这样,枯燥的“学以致用”就不会使趣味的语文丧失在课堂中。有了趣味性,孩子才会主动去学,而不是老师和家长硬塞的。

最后,窦桂梅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她倡导的主题阅读的教育思想十分精辟,她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了好的捷径,让我能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有了路子,更多的是让我知道怎样引导学生爱上语文,作为老师,我们教的知识永远有限,在教他们学习方法的同时,应该鼓励孩子拓展他们的视野。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还依旧在。窦老师说的好,“从小,没有好好感受那些充满人性的‘真善美’的书籍及受过艺术熏陶的人,必定有严重缺失的人”。语文来源于生活。现在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孩子的生活常识缺乏,老师只能用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给孩子。我们经常应该鼓励学生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多积累,这才是源头活水。

手捧这本《玫瑰与教育》,遇见有窦老师这样的名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自己。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在钦佩窦桂梅老师的同时,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应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和精神。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在教育这片肥沃的土地不断奋斗,用心浇灌,相信自己的学生会像玫瑰一样散发迷人的芳香。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修身与治学》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