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李保国》观后感。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观后感,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你不妨看看《李保国》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立扶贫工作国家支援平台,让扶贫工作执行者能适时交流工作经验,反馈问题并得到系统性建议,得到全方位帮助指导, 这样不仅有利于扶贫工作的问题发现和困难掌握,也有利于推进民众对扶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前些天看了电影《李保国》。说实话,电影拍得不怎么样,但他的事迹让人感动,让人切实体会到什么人才是民族的脊梁。

它让我们有一些特别的思量:扶贫工作是我们党、我们国家一个重要工作,但它为什么没有程序、没有作业指导书?如果我们在此工作中,把问题、困难都集思广益一把,让研究心理、行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植栽培等等专家集中起来,首先出台一个扶贫工作指南,比如说怎么判定该地区适合农业扶贫?工业扶贫?外送劳力扶贫?适用方向确定后应该怎么做?多长时间进行阶段总结?扶()贫工作的抓手在哪儿?开展工作技巧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就比如电影上群众不学的问题,如果我们办一块小实验田,实行保密管制、学习技术必须交费(我想那些心理学、行为学、企业管理学专家可能会有更好的意见)说不定推广更快。这样虽然减轻了个人的影响力但对整个受众群体可能更有利于他们学习技术溶入社会的能力。

在以上工作指南落实的同时,建立扶贫工作国家支援平台,让扶贫工作执行者能适时交流工作经验,反馈问题并得到系统性建议,得到全方位帮助指导, 这样不仅有利于扶贫工作的问题发现和困难掌握,也有利于推进民众对扶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扶贫工作是当前我们党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工作,成果的好坏不能只建立在工作人员个人素养上,而应该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幸福的全民参与的工程。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教师《李保国》观后感


教师《李保国》观后感

平背中小李文杰

10月25日下午1:00钟学校组织观看了《李保国》,我深深的被李保国的事迹所感动,一个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看上去却像是一个略显沧桑,上了年纪的农民,"把我变成农民,农民才能变成我"是他说的最多的话。三十年扎根山野,倾情奉献。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着不平凡的一生。

李保国30 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经他培育的富岗苹果卖到百元一个的"天价",绿岭薄皮核桃享誉全国。李保国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然而李保国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表示:"虽然过去做了不少工作,也富裕了不少乡村,但太行山连片特困区还有很多农民没有脱贫,我想尽快把技术大面积推广出去,改变河北山区面貌,让山区真正实现山绿、民富、村美,让山区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生命价值依然在发光发亮。他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他是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火炬,点亮了山区扶贫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我也是一名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1000字


花,绽放在太行;根,深植在土壤

——观《李保国》有感

原创: 邸立琴

邸立琴,任教于定州市大渡河初级中学,共产党员,高级教师,从教二十五年,保定市骨干教师,多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

花,绽放在太行;根,深植在土壤

——观《李保国》有感

为响应教育局号召,8月5日上午10点,我们在崇文街影城观看了影片《李保国》。在整个观看中,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前辈卓越的科学成果感到震撼,为李教授的高尚为民情怀致以敬意!

为带领村民科技致富,这位平凡的伟人放弃了城市中安逸的生活,扎根太行山上30年,抒写了一部新时代"愚公"的绝美篇章。我觉得李教授的生平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奋斗在路上的人去学习,这是我们今后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一种力量叫做信念。在李保国教授身上我找到了面对事业动力永不枯竭的原因所在,正如赵勇书记所说:是什么支撑着他一下子扎根太行山30年,默默地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做出卓越的贡献?是信念!李先生小时候是穷人出身,他有了知识后就不想让当地的老百姓再受穷,这就是李教授的信念。以信念为支撑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以信念为支撑才能赢得精彩的人生。当我们迷茫时,是否可以停下不安的脚步,问一问自己,我们的信念是什么,确定了方向然后再背上行囊,为之奋斗终生?

有一种生产力叫做知识。李教授是农业大学林学院的一名教授,正是有这种文化素养才赋予他大胆探索,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的创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路子。科学技术所能创造的生产力是不可估量。他把邢台市前南峪村建设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打造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新时代我们应该有的不只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还应该努力地提升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战斗力,战斗的路上当然少不了艰苦奋斗,而那崇高的理想信念恰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李教授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镌刻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心中。他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原来一个人可以这么活,一个人可以活的这么精彩。现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用来激励自己,也激励每一个正在路上的朋友,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如今已是苹果花开,核桃树成林。如今虽然您已去,但满眼望去是绿水青山,永远青葱不曾灰暗地铭记着,铭记着这一山的造物者,一方水土的造福者。天堂是敞亮的,您依旧能看清太行山的些许改变,正如这一山承载您的恩情一样,永志难忘。 作为一名党员,学习您信念坚定,牢记责任,始终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学习您心系群众,奉献百姓,让乡亲都富起来的为民情怀;学习您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将工作做到细致精致极致的科学精神;学习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党和人民事业献出全部心血的奉献精神;学习您淡泊名利,坦荡无

私,高尚纯洁得人格风范!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5篇


技术要长进泥土里,努力要向着社会需要的地方!身为当代大学生,不能用惦记着爬多高,而是要看扎得根有多深,这是李保国教授教给我们的,作为知识分子内心最深处最真挚的家国、人民情怀。下面是同学们观看李保国电影的观后感。

篇一

李保国同志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把我变成了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我。是啊,这不正是我们党员学生所需要做的吗?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需要奋斗的目标,更是我们党员所需要帮助更多人所共同完成的目标!李保国同志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品质是我们这些党员同志必须要学习的,我们应该做到像他一样扎根人民服务人民。

篇二

今晚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李保国》,一开始是不想来看的,但是看了十分钟后,发现电影越来越好看了。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一位为国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好老师、好教授。

电影一开始,一间大阶梯教室里面坐满了学生,李老师坐在第一排,学生都不知道他是谁。朴朴素素的外表让他看上去更像是个农民而不是一位老师。他为了岗底村老百姓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让不理解、不支持的群众嘲笑。至今仍记得李老师第一次给岗底村村民上课的时候,村民们都在吵闹,觉得李老师是一个大教授,只能纸上谈兵。但后来随着李老师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让村民理解自己,一步步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这句话让我看到了李老师无私奉献,心系村民的精神。因为这句话,让我理解了他在参加会议时,因为领导讲的空话拂袖而去。当农民面临危机时,他又能放下所谓的面子,能屈能伸。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农业人的坚持。

篇三

今天,学校组织白花放映,情系西农公益电影《李保国》的放映,观看影片最深刻的感悟大概就是一个人把自己三十五你的青春全部放在农业上,三十五年只做一件事,不厌其烦,任劳任怨,把自己的美好青春奉献给了正在发展的祖国,不追求高薪,不追求高职,那可是一整个青春啊,是啊,人生有多少个三十五年啊,又有几个人能够有这样的坚守,业精于勤荒于嬉在我心中,太行山是最高的山峰,太行山足以见证李保国的高大,其精神的高大。

之后是西农学子提问环节,作为一所以农为特色的高校,我们其实最能感同身受,农学专业不被看好,农业发展前景让人看不见希望,这是现在大多数人普遍的看法,就是报考西农是家人也不太支持,看了这个电影之后,忽然觉得我们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重要的不在于你在哪,你学的什么,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看待,你自己怎么努力。农业带给人们的好处可不是一点点,专研农科,投身农业,扎根西农,是每个西农学子应该引以为豪的事情。

篇四

我是抱着不去一定会后悔,去了一定不会遗憾的想法去的,最后发现的确是不虚此行。一个扎根土地的教授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太行山,至死也未能和亲人度完一个完整浪漫的生日,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着实让我感动。我也壮着胆子参与了最终的问答环节,这次观影收获颇多,没有遗憾。

篇五

观看完电影《李保国》后,我的感触真的很深,我的爷爷奶奶现在也种着一小块地,他们对于土地就是有种说不出的依恋,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农田里有需要,他们总会守在田边。电影中李保国教授说:我这一辈子,把我变成了农民,把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真的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在我们西农,也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李保国式的教授,他们的工作地点就是在田间地头,在学校北边这块广阔的试验田上,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观《李保国》电影心得体会


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五年,这对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我和我们,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号召,扪心自问,不正是差的这份担当、坚忍和大爱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观《李保国》电影心得体会。

活着干,死了算!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一句句话语朴实动人,一个个片段扣人心弦,一段段故事感人至深。影片结尾,身着红色冲锋衣的李保国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后,不计其数的青年学子步履铿锵前赴后继,浑厚激昂的画外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以前,听过李保国铜质的事迹报告,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被他身边的人用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来,已经感受深刻,如今立体的画面呈现眼前,这位太行山上新愚公的伟岸形象和伟大情怀更加令观者动容,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直达肺腑。作为当代的英模人物,李保国最突出的事迹是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电影是形象的艺术,如果只是从工作角度塑造李保国形象,就显得有些单薄。为此,影片还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和情感:在参加会议时,他因为领导讲的空话拂袖而去,当农民面临危机时,他又能放下所谓的面子,亦屈亦伸而不失风骨;贤惠的妻子为缓解丈夫的压力,邀请他跳舞,他却因走神而掉下戏台;他想为妻子过个惊喜的生日,不料却记错了日子这些小细节小浪漫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使得电影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立体式多角度地诠释了真实的李保国形象。

一件事,一辈子,心系太行山,魂归太行山,只求默默无闻地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五年。这对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我和我们,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号召,扪心自问,不正是差的这份担当、坚忍和大爱吗?观影后深思,如此,才能找到学习李保国精神的方向,才会脱离思想的困惑,迈出坚实的步伐。

且留忠魂映太行(观电影《李保国》有感)


且留忠魂映太行(观电影《李保国》有感)

河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的主旋律电影《李保国》,通过李保国师生三代扎根太行,开荒拓土,接力扶贫,科技富农的感人故事,艺术再现了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三十五年如一日,坚持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精神内涵。

影片节奏紧凑,情节曲折,让人时而握紧双拳,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泪流满面,尤其是电影当中的几句经典话语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1

第一句话,"一个人不要老想着爬多高,要想根儿扎多深。"

这是李保国教授说给他的学生的话。他自己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李保国教授的一生淡泊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沟沟里的农民脱贫致富。他把根深深地扎进了太行山,把一片深情献给了这群最让人牵挂的人。三十五年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区的沟沟洼洼,每年在山区的时间都在两百天以上。

为了摸清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教授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彻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通过影片的讲述,笔者看到了一个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形象,他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2

第二句话,"活着干,死了算!"

这是躺在病床上的李保国教授听到农民们种果树遇到困难,急需帮助的时候,毅然拔掉针头,冲出病房,奔向心中挂念的山沟时说的一句话。

短短的六个字,是如此的斩钉截铁,坚定有力,振聋发聩。

在笔者看来,这句话充分展现了李保国教授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共产主义信仰,一种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责任,一种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把一生交给党,交给国家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3

第三句话,"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

这句朴实的话语体现了这位太行赤子的传承精神,这片热土培养了李保国,还有他的老师以及学生,他们一代一代传承,为太行披绿、为富民奉献,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品德。

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曾经说过,他"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黝黑的脸盘下挂着几撮胡子,李保国站在村民中间,陌生人很难看出谁是教授".影片中时刻传递着一种社会正能量,传递着这种"太行精神".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4

影片中一句句话语朴实动人,一个个片段扣人心弦,一段段故事感人至深。这对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我来说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感召!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要想有所作为,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喊喊口号,还必须要沉下心思,俯下身子,踏踏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永远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淡泊名利、坦荡无私,不图回报、不计得失,才能真正把握李保国精神,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在工作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影片的结尾,李保国一身豪气,大步向前。在他的身后,莘莘学子步伐从容,前赴后继。画外音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当其时也,画面与话语交融,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李保国教授的事迹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精神,怎样才能凝聚中国力量,什么人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正是:

三十五载染风霜,扎根泥土挺脊梁。

中国精神今犹在,且留忠魂映太行!

观电影李保国有感作文


7月27日,**县数百名党员干部、教育科技扶贫工作者及部分驻村第一书记满怀激情观看了影片《李保国》。“我宣誓,争做李保国式扶贫干部,学习李保国精神,争当新时代楷模。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传承优良作风,勤奋为民务实,忠诚干净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语气铿锵、群情激昂,电影放映前,**县80余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齐声宣誓,道出了全县600余名驻村干部和全体干部群众的决心和信念。看完衡水首映片,感触很多,李保国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共产党员学习和深深反思的地方。

第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996年岗底村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救灾指挥部官员提出简单的解决村民当前利益损失的方案遭到李保国坚决反对,李教授主张救灾不仅要解决村民的当前困难,更要保障村民以后的生活。相比救灾官员的目光短浅,李教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救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贫困状况,显然更切合岗底村的实际情况,这也是当前我们部分党员干部在回应群众现实问题时应该学习的地方。

第二,国家利益为重。影片中李教授在河北农大培养出的优秀博士生陆超毕业后想和女朋友去美国发展,李教授却对他说:“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中国”,坚持劝他留下来为国家效力,用自己的知识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李教授毫不犹豫地让陆超留下来继承了自己的扶贫事业,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为他的学生们带了好头,在榜样力量影响下,影片最后出现了无数个当代愚公的继承者,完美的诠释了国家利益为重的真谛。

第三,接地气。剧中李教授给岗底村村民上第一节课讲解管理苹果树的知识,村民听不懂,他发现必须将学校里的理论知识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影片以后的剧情中,李教授和村民接触总是用最通俗的方式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大家,最终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带领村民走向致富道路。只有俯下身子接地气,深入群众中去,才能得出有用结论,赢得群众信任,取得事业成功。

第四,干事业需持之以恒。李教授在向村民推广促苹果红的纸袋时,大多数的村民不领情,甚至用李教授自掏腰包买来的纸袋糊窗户。李教授没有放弃,苦口婆心劝导村民用上纸袋,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教授的妻子带孩子来到村里探望李教授,孩子因村民对其父亲的不满被打,李教授也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事业……,最终,35年扎根太行山区,取得28项发明专利和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开展培训800多场,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创造经济价值35亿元以上,李教授赢得了岗底村全体村民的信赖并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浮躁之气盛行,当今社会的人们似乎缺少了干事业持之以恒的毅力,李教授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持之以恒是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的道理。

第五,和谐的家庭是成就事业的后方保障。影片中李教授的妻子郭素萍带着孩子探望李教授时,孩子被欺负受到委屈,郭素萍出于对孩子的心疼责怪了李教授,但事后郭以邀请李教授跳舞的方式表达了对李教授的坚定支持,在影片之后李教授扎根岗底村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一直可以看见郭素萍的身影。家和万事兴,夫唱妇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郭氏向我们很好地说明了上述道理。

第六,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影片中改变岗底村贫困村面貌的是李教授的老师于宗周,李教授,李教授的博士陆超,他们师徒三人用自己所学到的农业知识因地制宜地帮助岗底村脱贫致富。知识就是力量,在任何时代都适用的至理名言。

第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影片中省扶贫办召开的会议上,某领导未经调查就说岗底村土质不可以种植红树,李教授当场对该官员说“你调查过吗”并拂袖而去,经开发治理,李教授治理的荒山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前脱贫攻坚行动中,每一个扶贫人都应该学习李教授这种精神,俯下身子,深入村里调查研究,找出致贫真正原因,采取有针对性帮扶措施,立下愚公移山志,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第八,技术长在泥土里。片中李教授朴素的这句话,说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攻坚扶贫中,贫困群众为何致贫,贫困户需要什么,面对致贫原因如何有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真正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对岗底村土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李教授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适应当地发展的扶贫新模式。

第九,诚信是人最大的资产。李教授带领岗底村村民种植出质量好、价值高、行情好的苹果,因一批苹果不合格李教授亲自开着拖拉机将苹果销毁的画面深深触动着我的神经。这一幕和当年海尔张瑞敏将不合格的冰箱销毁如出一辙,人无信不立,诚信永远都是一个人的无形名片和最大资产。

第十,有担当,讲奉献。“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活着干,死了算!”……一句句话语朴实动人,一段段故事感人至深。影片结尾,身着红色冲锋衣的李保国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后,不计其数的青年学子步履铿锵前赴后继,浑厚激昂的画外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李教授向我们广大共产党员展现了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有担当!

第十一,爱人民,人民爱。影片最后,载着李教授骨灰的灵车缓缓向岗底村驶去,虽没有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壮观,但站在路边送行的人群传达出来的心情是一样的——不论伟大与平凡,只要你心中装着人民,你将永驻人民心中!

李学生观后感模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很方便就能看到电影或者电视剧,此时用文字表示自己的心情,写一篇观后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能将共鸣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观后感存在的意义。观后感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写好作品的观后感有哪些诀窍呢?我们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李学生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学生观后感 篇1

本以为是一部十分枯燥的电影,然而在真正观看并聆听电影编剧和主演的讲述之后,才真正发现这部电影的感人之处。

李学生的一生本该是平凡的一生,他出身贫寒,中年丧妻,自己一个人承担起照顾老人孩子的重任,在不得以的情况下他外出打工以偿还欠下的债务。他的结局本该是打工多年以后还清欠款,回到家乡与家人团圆,可是他高尚的品格让他走上了另一条不平凡的路:在浙江省温州市打工时,奋不顾身迎着飞驰而来的火车,从火车道上救下两名儿童,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他这一举动看似突然却并不意外。他本就是一个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最后一刻的举动正是他人品的写照,是想都不用想,下意识都会做的事情。只是没想到这次却成了他为别人为这个社会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平凡与伟大在他身上融为了一体,他平凡的生命里散发出了伟大的光辉!

活动结束了,但温暖还在,这温暖像火种,它有点燃人心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不正是有这样的火种一直传递才造就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吗?今天,李学生走了,但我们会接过他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李学生观后感 篇2

读了《学生第二》,让我看到了李校长真实的一面,他敢于发言,敢于讲真话。记得这本书上说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校长论坛上,李校长问一些所谓的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校长,假如学生和老师发生了矛盾,告到校长那里,校长会批评谁?那些校长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批评老师。问他为什么?因为学生第一,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当先进的教育理念碰到了教师与孩子的矛盾,孩子胜!”其实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没有错,(范_文_先_生_网)但是被一些人理解错了。经没错,念经那和尚嘴歪了。以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纠正教师没有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只知道照本宣科,全然不顾学生“死活”,认为教师才是教育的核心,学生应该完全听从老师的教诲,否则,就是学生就会误入歧途,不能成才等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长,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有个性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个性成长了!怎样才能更关注孩子,这是就凸显出教师的重要作用了,只有把教师的位置摆正确,把教师看成是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领孩子正确的走好人生的道路,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人。很难想象当学生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校长很不客气地批评老师时,老师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别说老师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就算是错误了,教育方法不正确了,校长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在老师这一边,这样说不是说教育不讲道理,而是教育的大方向不能变,因为我们是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古以来,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一个没有人格尊严的人怎能让学生信服你,一个不分青红皂白就被校长批得体无完肤的人,说出的话还有什么值得相信。教育不是做生意,学生更不是我们的上帝,尽管教师确实是由学生养活的,一旦老师沦落为商场里的售货员,学生凌驾于老师之上成为了上帝,请问,你见过一个普通的大众给上帝上课吗?你见过售货员跟顾客传授人生观价值观吗?我们是教育者,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你必须要他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什么叫尊师重道,什么叫天高地厚。社会中是有地位阶级的不同,买卖关系的产生,但在学校,你必须学会遵守纪律,尊重老师,遵守规则,学会感恩。教育不是做生意,师生之间也不是买卖的交易关系,而是有关知识道德理想真情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至纯无比,这种关系与社会不同!

有感》

李学生观后感 篇3

20xx年10月17日晚,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与浙江大学近6000名学生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对话。我于19日看到这次对话的视频,看罢感触颇多。

李彦宏认为:“一个人创造力的巅峰是30岁以前”。对于大学生关心的“公务员热”,李彦宏说:“我希望真正优秀的、有创造能力、有想法的人能够更多地进入企业,进入市场,而不是进入公务员体系。”他指出,“公务员这个体系可创新的空间不大,因为做的事情必须按照条条框框来做,没有太大创造发挥的空间。而进入市场和企业界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这样。国家的比拼在于创新力上,如果我们能够鼓励我们这些有创新能力的人进入企业界,做市场上所需要的东西,这个国家才会有希望,才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和别人平起平坐,才能竞争。”

李彦宏先生指出了中国当今社会好多人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思想过于僵化,缺乏创新。则让我想起了一个以前看过的脑际急转弯:“唐代文化的精华是唐诗,宋代文化的精髓是宋词和程朱理学,元代文化的精华是元曲,明清文化精髓是小说,当今文化精髓是什么?”

答案赫然是——“参考书”!现在想想,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这与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制度是分不开的,记得上语文课时曾听过一个小学生写的一段话,我给大家分享一下:“都说老师像园丁,我们像花朵,但我却不希望老师像园丁,我们像花朵,反而更希望老师像导游,学生像游客。因为园丁只会浇灌花朵,而不是给花自由生长的空间,而导游却可以给游客自由参观的空间。”

所以我们要懂得创新,因为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从前有一种病,只要人得了这种病,便无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学家,他不幸得了这种病,他四处求医,也没有将病治好。有一天,他听说有个村子里有一口能治好这种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这种病。化学家喝了水后不久便药到病除了。化学家对井水产生了兴趣,对井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井水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芒硝,对这种病有神奇功效。

中国有名古话,常有所疑,是创新的开端。勇于破疑,是他新的动力。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用疑惑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现象,就产生去破疑的动力。常年喝井水的村民没有因为井水能治病产生疑问,而化学家则对井水产生了疑惑,最终发现了井水的秘密。如果说化学家仅仅因为井水治好病感到庆幸,那么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充分说明了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

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李学生观后感 篇4

纵身一跃,定格为永恒。xx前,河南商丘农民工李学生在温州打工期间,为了挽救两个小孩的生命,面对飞驰而来的列车,他毫不犹豫地扑向铁轨以自己年仅37岁宝贵生命,铸就了一个感天动地的丰碑。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英雄的壮举,人民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如今,以李学生拾金不昧、火场抢险、铁轨救人等经典故事为主线拍摄而成的电影《李学生》,艺术地再现了李学生平凡而光辉的形象。走进影院,我被一幕幕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让我跟着影片的剧情而动容。尤其影片结尾,在英雄牺牲之后,亲朋好友和群众为他送行的场面,直击心灵,感天动地,看得我热泪盈眶。

不是有人感叹当今社会似乎陷入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底线下移、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危险境界吗?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呼唤英雄归来,需要用榜样的力量凝聚党心民心,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领人。《李学生》正是这样一部感染力很强、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影片,相信该片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李学生是个平凡的人,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英雄,他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河南人学习的榜样。连日来,李学生的平凡而光辉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既为他憨厚实在、诚信为人的性格,也为他兢兢业业、踏实工作的奉献精神,更为他他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李学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精神已转化为永恒的力量,依然在温暖着我们的世界、匡扶着社会的正气、鼓舞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让我们见贤思齐,立足本职,自觉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一个对企业、对社会有用之人。

李学生观后感 篇5

在这样的世纪里,我曾经不相信这世上有一些人为了他人而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现在,当我看见李学生事迹的时候,我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我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因为我不再失望,生活之花朵在我的心放!李学生的事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河南人的高尚品格和这位出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英雄所产生的背景。希望国人多关注那些给中国带来安慰和敬佩的河南人,还中原一块晴空,还河南人一份微笑,一份包容。李学生的事迹对国人是一种震撼。社会上对民工与河南人有太多的偏见。李学生的事迹使一些原来对民工、对河南人有成见的人进行反思,进行重新定位。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我们每一位青年人更要把学习李学生化为实际行动,立足本职,自强自立,诚信。

平凡与伟大在他身上融为了一体,他平凡的生命里散发出了伟大的光辉!

影片放完了,但温暖还在,这温暖像火种,它有点燃人心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不正是有这样的火种一直传递才造就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吗?今天,李学生走了,但我们会接过他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李学生观后感 篇6

昨天下午学院组织我们观看了教育片平凡英雄李学生,最后还跟李学生的扮演者宋禹老师面对面交流。平凡的情节,平凡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却震撼着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灵,结束之后我的内心一直无法平静。

商丘好人李学生在影片开端以一位老实、孝顺的人物形象展示给观众。后面的情节里才知道他幼年丧母,妻子因病去世,家庭陷入困境,被迫外出务工。影片中真切的展示了河南农民外出务工的场景,平凡英雄李学生踏实能干,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知恩图报。第一份工作是传菜生,不幸的是老板出意外,老板娘被迫转店,暂无力支付工资,工友富贵带头哄抢店内家具设备,李学生奋力阻挡,劝说大家再找工作。后来,李学生带领工友们在顾老板的服装厂加班赶工,车间出了问题,李学生站出来承担责任。工厂失火,李学生带领工友灭火,冲进火海扛出煤气罐。工厂倒闭,李学生主动与服装厂的张老板谈判,将顾老板的损失降到最低。

后来在张老板的服装厂李学生同样吃苦耐劳,团结工友,不计得失,帮助工厂多次渡过难关,在一次为工友改善生活外出买菜回来的路上,为拯救两个在铁道上玩耍的孩子而牺牲了。结局是屏幕内外众人满眼泪水。

再平凡不过的一位河南农民,感动了观众,感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平凡普通的河南农民,做些平凡普通的事儿,却如此轰轰烈烈,李学生把我们河南人内心深处纯朴善良,勇于担当等品质展示了出来,把我们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展示了出来。

我们之所以震撼,是因为李学生的事迹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人之初,性本善。缤纷的世界遮住了太多人的心灵,李学生不仅拯救了两个孩子,还拯救了那些被污垢遮住灵魂的人们。李学生不仅仅是商丘的骄傲,也是河南的骄傲,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李学生观后感 篇7

9月15日的时候,学校组织全校党员到合鑫影城观看电影《李学生》,虽然因为家中琐事耽搁没能走进电影院观看,但过后也积极的在家里观看了该电影,也搜索了一些李学生当时的事迹,真的是给人深思,是人心灵上的又一次震撼。

李学生,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温顺的孝子;在工友、邻居的眼里,他是一个友善、仁爱的大哥而到了紧要处,他是一名勇士--xx年2月20日,河南籍在温务工青年李学生为救两位孩子,献出了自己年仅37岁的生命。他在异乡打工8年,他的善良不被人所知,而面对飞驰而来的火车,在生与死的瞬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救人。在这样的世纪里,我曾经不相信这世上有一些人为了他人而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现在,当我看见李学生事迹的时候,我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我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因为我不再失望,生活之花朵在我的心放!

他代表的不只是河南农民工,从他身上体现的是所有农民工忘我的精神。据调查,农民工是城市中待遇最差、工资水平最低、犯罪率最低的建设者。通过这个打工者的牺牲,希望全社会对农民工的看法有所改变,并且善待他们。李学生的事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河南人的高尚品格和这位出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英雄所产生的背景。希望国人多关注那些给中国带来安慰和敬佩的河南人,还中原一块晴空,还河南人一份微笑,一份包容。李学生的事迹对国人是一种震撼。社会上对民工与河南人有太多的偏见。李学生的事迹使一些原来对民工、对河南人有成见的人进行反思,进行重新定位。他是一名远离家乡到城市务工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在异乡工作、生活的艰辛,但他能在危难出现的那一刻,义无反顾地两次扑向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难留给自己,舍己救人、英勇牺牲,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行为决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来自于河南人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民风,来自于从小在农村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李学生的英雄壮举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他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普通河南人平凡朴素而真挚可信的品质。在家他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在外他自强不息、务工有为。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我们每一位青年人更要把学习李学生化为实际行动,立足本职,自强自立,诚实守信。

他没有想到成为英雄,他已经成为了英雄;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已经留下宏伟的篇章;他没有想感动别人,他的善举已经感动了温州,感动了商丘,感动了中原,感动了中国。他就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李学生。如今他的故事被再度搬上了大银幕,是我们河南人的又一次全新的展现,更是在号召我们全体党员同志学习他见义勇为,勇敢担当的好品质,在实际生活中,大到为党为人民,小到为学生为家长,我要实事求是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扬李学生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落实好学校的各项工作,积极的为学校的建设,为党组织的发展,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李学生观后感 篇8

含着眼泪读了《李学生的故事》我的心一下子沉重了起来,他一个平平凡凡的外来务工人员,且有着震撼人心,不平凡的事迹。

那天,他路过火车铁轨,突然发现两个孩子站在火车铁轨中,被飞驰而来的火车吓呆了,眼看要撞上了,李学生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冲了上去,使一朵即将被摧毁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然而自己和另一个没来得急救的小孩被死神的枷锁牢牢地铐住,永远离开了我们。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在生死存亡之间,依然把生留给别人。这是多么惊人的壮举,感人挚深,这种精神就是现代社会所需求的。

可我们的社会上依然有不和谐的现象。去年我回老家,看见一位面黄肌瘦、衣衫破烂的老人,被自己的儿女竟然赶出了家门。唉!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可是长大了就嫌弃父母真不应该呀!呀虽然老人得到村里的帮助,又回到家里,但以后的日子也可想而知了。在返回的路途,看见一个人东张西望,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眉毛都缩在一起了。还时不时嘀诂:究竟是谁偷了我的钱包。他背着这么多的行李要累死了,又丢了钱,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太可耻了,竟然无视别人的劳动,不劳而获用别人的钱能用得心安理得?

虽然我们的社会有不和谐的现像,但还是好人多。就像最可爱的人:支援汶川大地震的解放军叔叔们,他们置一切风险于脑后,冒着余震的危险,他们还是依然坚强,虽然在支援过程中受过伤,流过血,由于过度疲劳而晕倒,有的甚至在空运中遇难。但他们还是不惧危险,迎难而上。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还有老师像雄鹰一样伸长了手臂护住了三个学生,他却被水泥板夺走了年青的生命。林浩,九岁的小班长,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临危不惧,救出了两位从未经过磨难,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不懂得迎难而上。只能依靠大人的呵同学。这样的感人事迹太多了,这也就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团结、互助、互爱。

我们则是一朵朵温室里的小花朵。所以我们要坚强起来,学习李学生的精神,用知识充实自己,把团结互助互爱发扬光大,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和谐。

相信《《李保国》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