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冈仁波齐观后感800字。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冈仁波齐观后感8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冈仁波齐》观后感

7月中旬的杭州已然是个火炉了,幸好自己是做老师的,不用在这样的大热天里赶来赶去地上班。在家里什么都好,就是不想做饭。于是,凉拌的、清蒸的、水煮的总之,怎么简单怎么来。今天中午在女儿的一再要求下,我狠了狠心,闷在厨房里做酱爆茄子。其实,真的做了也就是那样,不就是在厨房里多呆了一会儿,不就是多出了点汗吗。忽然就想起了电影《冈仁波齐》里的朝圣。
电影没有气势磅礴的配乐,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静静地,它用镜头讲述了十一个藏民用一年时间,从芒康出发,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在我们看来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当我跟朋友介绍这部电影的时候,朋友第一反应就是这真是太愚昧了。听着这话,令人马上想起了电影中的这一幕,在布达拉宫底下,围栏外是磕着长头的藏民,围栏内是不停拍照片的游客,两边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对与错,但是不同的信仰却让我们彼此都是那么的陌生。
故事中的朝圣者有70多岁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者和9岁的懵懂孩童;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和对世界充满向往的18岁少年;有杀生太多怕遭报应的屠夫和感恩叔父的男人。他们一路念经、磕头,晚上聚在简陋的帐篷里念经、交谈、休息。不急不躁、不赶不缩。无论是遇到满是碎石的路还是雨后的泥泞路,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双膝着地、身体着地,最后额头着地。印象最深的是,当经过被水淹的路时,他们犹豫了,经过商量,大家又从水中磕头过去。过了这一段水路后,大家停下来换衣服休整,人人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一刻,我流下眼泪,原来这些艰苦的朝圣、虔诚的信仰,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他们来说,这只是出了一次远门。是我们把朝圣想象成极为艰苦、纯洁和超脱的事。但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的日常。是他们的追求,就像我们想要有一份好工作、想住一套大房子一样。
再看看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在朝圣的路上。很多人说我们缺乏信仰,其实不是的,我们不信佛教、基督教,这不代表我们没有信仰。相信生命是神圣的、生活是美好,并且为此努力向前,这难道不是信仰。只是,在前进的路途中我们受到了太多的诱惑,使得我们怀疑这眼前的一切是不是值得我们如此付出。就像自己成为母亲后,总是全身心地为女儿做这个做那个。一次次地陪她上课、一次次地帮她参加比赛、一天天地督促她学习,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会突然地问自己我这样做值得吗?、难道一定要这样做吗?、我们这么努力,以后一定会好吗?彷徨、困惑;犹豫、失望;无望、无助,在那一瞬间排山倒海般袭来。摇摇脑袋,在心里一次次告诉自己要勇敢,告诉自己为了孩子就应该这样做。于是,再一次地勇往直前。这不能说是朝圣吗?被太多的物质所困的我们,一次旅行、一次阅读甚至是朋友间的一次促膝长谈,当我们寻求多种途径放空自我时。这些也是心灵的朝圣吧。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
雪一片一片往下落。
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
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
但是命运却不一样。
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
命不好我走向远方

我不是那命好的喇嘛,所以,我更要勇敢地走向远方.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冈仁波齐》观后感8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看过《冈仁波齐》一个多星期了,看过后的震撼、颠覆、平静、自省让我无法消化,今天终于提笔写下观后感。
我的冈仁波齐是什么?
冈仁波齐是从一个老人家的谈话开始的,老人说,他的哥哥一直希望去拉萨看看,但是还没有去就过世了,他也想去,但是年事已高。侄子说开过年我们就去拉萨,顺便再去冈仁波齐
我听过一直在想对于我的一生什么是拉萨?什么又是我的冈仁波齐呢?
工作十年,人磨的圆滑世故、少了棱角,但是随着消失的是我们的梦想。两点一线的生活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过着,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到了迟暮之年我又会不会后悔?我又在后悔什么?
我还不知道。
接受你遇到的一切,只是接受
当村里的人们听说了老人和他侄子要去拉萨的事情,开始有人加进来一起,有屠夫,因为害怕自己一直的杀生,于是也加进来,有一家带着八岁的小女儿,有一个孕妇没有人说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孕妇,万一路上生了孩子怎么办?没有人说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八岁的孩子,你万一走不动路,瞎胡闹了怎么办?所有的一切只是接受。大家因为不同的目的而加入这个队伍中,接下来一路上就要一路同行。
回想一年前,我哪里知道这一年我会遇见谁?发生什么?我哪里能预料到哪个当下我是喜悦的,哪个当下我很难过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遇到了就接受它,离开了就祝福它人、事、物的相遇有他的缘由,也有他的际遇。说不清道不明,想躲躲不过,想留留不住,就顺其自然就好。
路上的风景
开始了叩长头,一路上总有天气好的时候,当然也会有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像我们一路上会遇到开心喜悦,也会遇到伤心难过,但是那都是那一瞬间,就像天气的阴晴不定,人生哪里会一high到底?那就欣赏路上的风景吧,看夕阳无限,看暴雪泠冽因为我们知道那都是暂时的,我们知道我们要去向哪里,所以我们继续上路。
他们叩着长头遇到了一个积了水的一个路口,大家停住了,说怎么办?突然有人说,继续,于是,脱掉外套继续长叩,水花飞溅,但是每个人都像孩子般喜悦。我看到那一张张笑脸,也心生喜悦。
朋友,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
路上遇到山体滑坡,一个父亲为了保护女儿,砸伤了腿,他很懊恼,说他的父亲,叔叔一辈子没做坏事,为何他们家盖房子就出事了,为此还背了债。而这次也是,把腿砸伤了,明天就不能继续了。老人说,我们休息两天,等你腿好了我们再继续。
那个场景特别感动,我以为老人会继续说教一番,但是没有,有的就是,我们等你好了,一起上路。我记得朋友曾经说,茜茜,有些黑暗只能自己摸索前行!经过的人才会懂!对于承受的我不能感同身受,但愿一直为你鼓掌!加油!其实,对于朋友,能做的最好的就是陪伴。
No fear in my heart
知道《冈仁波齐》源于朴树的单曲《No fear in my heart》,当电影结束开始放这首歌,我似乎感觉在给我唱着,你在躲避什么?你在挽留什么?你想取悦谁呢?
电影结束后,一个人步行,一遍遍的听这首歌。
其实,很多东西现在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冈仁波齐》带给我新的思考,让我抽离出来看看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冈仁波齐》观后感15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我这个人大概生性凉薄,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感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不太喜欢看电影。上次的《摔跤吧,爸爸》这次的《冈仁波齐》都是跟着朋友圈走进了电影院。

网上好评率88%,一部震感灵魂的信仰历程,平凡朴实艰辛无畏地行走在一条虔诚的路上,你看过就一定会被感染,这里没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

看不到活着的矫情,只有生与死的宁静,看完这个片子睁眼看红尘时内心的平静......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希望有一日,你能放下所有压力,世俗,偏见,静下心来走走那段路,你会感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信仰,漫漫人生路,心中无信仰,何去何从?

......

我小时候那个时代,社会上把信仰宗教当迷信,是愚昧,是无知。风水轮流转,宗教信仰在某些人眼里又变得高大起来了。是纯洁,是高尚,是质朴。

信仰钱,信仰权利,信仰物质富裕,是庸俗,是市侩,是内心的污浊不堪。

在我看来,信仰宗教,信仰权利,信仰钱,信仰科学,信仰自我独立,信仰爱情......这一切没有高下之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线,敬畏法律,这就够了。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不认同,至少我从小环境不是这样的。我妈信佛,她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她善良。她相信我们家庭的顺遂是佛祖与祖宗的保佑,所以她会礼佛,会记拜祖宗。

当然还有人说,西方人信教是为了感恩,中国人拜佛是为了私欲为了有求与佛祖。如果你要这么理解就这么理解吧。

我们农村有一种风俗,新年过后,各个村庄要一百人以上的老人念佛,以祈求这一年全村人的平安。一个村没有这么多老年妇女,就互相帮助了,每个村的老人都会到各个村庄去念佛,这些都是自愿的,没有强迫,没有道德的谴责,我奶奶,我外婆都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去。这些老人是免费的,但老人吃饭,点心,香钱,佛纸钱,还是需要付出的,我妈妈就很愿意这样的付出。

为了全村人的安康,这些无偿的付出在某些人的眼里怎么就成了只有私欲了呢?是,我妈并不全是无私,她会祈祷佛祖保佑我们一家的平安健康。一个女人基于爱与责任的祈祷,在某些人眼里怎么就变成的污浊不堪的私欲了呢?

原生态家庭多少还会影响我,我也会礼佛,但只是以旅游的心态进入佛堂之后的敷衍。因为我妈从来没有强迫,引导我向佛。那些年轻的僧人,我不理解,但我尊重他们。

我向不向佛是自由的,每个人的信仰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之后的自由选择,这才是重点。

但是你看《冈仁波齐》的十个人,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朝圣之路,历经春夏秋冬,历经各种艰辛,甚至于还有孩子和孕妇。这么一件宏大的事,全村人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的,没有现实理性的思考,一片叫好之声。

无论你的信仰是多么崇高和伟大,无论是信仰科学,信仰马列主义,信仰宗教,当周围只剩一种声音的时候,你的人生其实是被绑架了,而你还津津乐道感动于这种绑架,这就是愚昧和无知。

当然,世界是多元的,感动着你的感动,理性着我的理性。这本来就是一件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并不矛盾。

很多人会带着朝圣,神秘的心去看待西藏,几年前我去过西藏,那么借这篇文章谈谈我的感受。

藏民很质朴吗?

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有一件事可以说一下。汽车路过一个山坡,刚好日落,我们觉得站在那个山坡拍日落是很好的角度。这时有一个藏民过来要我们200元钱,要知道这时一个荒山坡啊。当然这不说明什么问题,每一个人族都会有败类。但令人深思的是我们的表现,在野外,他一个人,我们三十个人,拍好照,不给钱他能把我们怎么样?但我们还是放弃了,因为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他打个电话聚集一帮人在某个村口把我们拦截了怎么办?

也就是说我们的潜意识里对藏民是不信任的,所以给你安全感的一定不会是某个宗教,而是法制,是文明,是仓鼎足而知礼仪。

西藏的几大圣湖美吗?

是的,很美,蔚蓝的湖水倒影着圣洁的雪山,但它不像西湖一步一景,到了湖边,啪啪几张照片之后,你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天很蓝吗?

是的,很蓝。就像夏天高温中的杭州天空一样蓝,就像G20时候的杭州。

布达拉宫好吗?

好,雄伟,庄严,夜幕下的布达拉宫就像一幅徐徐打开的巨大画幅。洁白的墙体发出自然光泽,真正的低调奢华。看过很多城市耀眼,华丽的灯光秀,如果要我评价的话,我首推布达拉宫。

西藏值得去吗?

当然,西藏和世界每一个你不熟悉的角落一样,值得你去涉足。

去西藏因为高原反应会很危险吗?

是的,我们在沱沱河无人区的一个中转站过夜,那里只有一家客栈,一家饭店,一家小诊所。碰到从北京来的自驾游客,同伴下车时发现后座熟睡的人叫不醒了,然后在小诊所挂上氧气袋,吊针。诊所医生告诉我们,这个人活不过两个小时,但无论是前方的医院还是后方的医院,都有四小时的车程。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也不知道。

当然你也不必太恐惧,自己小心点应该没有问题。都说318很美,但很遗憾我们是从青藏线进,青藏线出,只看到了茫茫的戈壁滩。

我的感受是,不必把西藏想象的太过神秘。

冈仁波齐观后感4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朋友圈看几次这部片子,老师也提到这部电影,于是我也报着窥探的心理看了这部电影。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长头,如何让信仰在内心生长,去看看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模式,看似沉闷,一点点触碰我们的内心深处。讲述着这十一个一路磕长头两千多公里到冈仁波齐朝圣的信徒们,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时间。首先的观感是,他们的语言极简,无论多复杂的事情,去朝圣也是简单的一句话,我想和你们一起去。路上车子坏了,多么大的困难啊,他们只是说,推着走。到了拉萨钱花没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们干活挣钱。语言中没有啰嗦,没有对困难的蔑视或增强,就只是简单的决定然后执行。相比之下,我们的心神很多时候耗费在对困难的畏惧,脑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难,而不是行动起来立即解决。这才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第二个触动我的是,居然有孕妇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带着孩子磕长头坚持完成朝圣。这对于城市中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对于生孩子我们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其实生产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越是小心翼翼,现在产妇的问题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宁的原因吧。一路上遇到积水拦路,不管不顾磕头过去,再换下湿衣服礼物磕长头。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毕竟路上一年的时间,却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们安静笃定的内心,就只是相信朝圣可以解决一切。信仰的力量惊人,我们很难完完全全相信什么,完完全全奋不顾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学,大人们一年抛开家里的生活不管不顾。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够安抚人们的内心。

冈仁波齐影评800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影评

7月中旬的杭州已然是个火炉了,幸好自己是做老师的,不用在这样的大热天里赶来赶去地上班。在家里什么都好,就是不想做饭。于是,凉拌的、清蒸的、水煮的总之,怎么简单怎么来。今天中午在女儿的一再要求下,我狠了狠心,闷在厨房里做酱爆茄子。其实,真的做了也就是那样,不就是在厨房里多呆了一会儿,不就是多出了点汗吗。忽然就想起了电影《冈仁波齐》里的朝圣。
电影没有气势磅礴的配乐,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静静地,它用镜头讲述了十一个藏民用一年时间,从芒康出发,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在我们看来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当我跟朋友介绍这部电影的时候,朋友第一反应就是这真是太愚昧了。听着这话,令人马上想起了电影中的这一幕,在布达拉宫底下,围栏外是磕着长头的藏民,围栏内是不停拍照片的游客,两边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对与错,但是不同的信仰却让我们彼此都是那么的陌生。
故事中的朝圣者有70多岁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者和9岁的懵懂孩童;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和对世界充满向往的18岁少年;有杀生太多怕遭报应的屠夫和感恩叔父的男人。他们一路念经、磕头,晚上聚在简陋的帐篷里念经、交谈、休息。不急不躁、不赶不缩。无论是遇到满是碎石的路还是雨后的泥泞路,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双膝着地、身体着地,最后额头着地。印象最深的是,当经过被水淹的路时,他们犹豫了,经过商量,大家又从水中磕头过去。过了这一段水路后,大家停下来换衣服休整,人人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一刻,我流下眼泪,原来这些艰苦的朝圣、虔诚的信仰,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他们来说,这只是出了一次远门。是我们把朝圣想象成极为艰苦、纯洁和超脱的事。但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的日常。是他们的追求,就像我们想要有一份好工作、想住一套大房子一样。
再看看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在朝圣的路上。很多人说我们缺乏信仰,其实不是的,我们不信佛教、基督教,这不代表我们没有信仰。相信生命是神圣的、生活是美好,并且为此努力向前,这难道不是信仰。只是,在前进的路途中我们受到了太多的诱惑,使得我们怀疑这眼前的一切是不是值得我们如此付出。就像自己成为母亲后,总是全身心地为女儿做这个做那个。一次次地陪她上课、一次次地帮她参加比赛、一天天地督促她学习,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会突然地问自己我这样做值得吗?、难道一定要这样做吗?、我们这么努力,以后一定会好吗?彷徨、困惑;犹豫、失望;无望、无助,在那一瞬间排山倒海般袭来。摇摇脑袋,在心里一次次告诉自己要勇敢,告诉自己为了孩子就应该这样做。于是,再一次地勇往直前。这不能说是朝圣吗?被太多的物质所困的我们,一次旅行、一次阅读甚至是朋友间的一次促膝长谈,当我们寻求多种途径放空自我时。这些也是心灵的朝圣吧。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
雪一片一片往下落。
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
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
但是命运却不一样。
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
命不好我走向远方

我不是那命好的喇嘛,所以,我更要勇敢地走向远方.

朝圣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朝圣电影《冈仁波齐》观后感

吕宝

《冈仁波齐》是部电影,冈仁波齐是西藏一座神山,藏民祈福朝拜的神山中的一座。故事讲的是男女老少一行人,自带设备、露营野外,去往冈仁波齐朝圣的过程。

先看看故事梗概: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大家对藏民朝拜磕长头都有所了解,简直就是用身体丈量到圣地。我所看到的大概走三到五部就要伏地磕头,穿上牛羊皮做的围裙(不是平日里女人穿的那种五彩的帮典),双手带上用木块做的抚摸大地的短板,大概一个月就要换一双鞋子的。有人说这部电影充其量叫纪录片,也有人说这就是个真实的西藏。可能是由于国家对西藏的影视方面卡的比较严,我曾听一位藏族歌手说亚东后来不唱歌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拍电影了,拍的作品一直审核不过,可能对我们喜欢西藏的朋友来说这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了。不说别的,我就分享几个镜头吧。

第一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队伍里的那个小姑娘。一个小孩子跟着大人去朝圣,事情本来就是很辛苦的,何况小孩要跟上大人的步调,难免让人产生一种佩服、怜悯之情。对于藏民来说,在朝圣的路上,就算是死,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也是神对人的召唤,这就是民族信仰。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的路上,一只虫子沿着横穿马路,刚好从一位藏民眼前经过,他趴在那里不动,等着虫子爬过去。旁边人问他怎么啦?他说这儿有一只小虫子。然后等那只虫子慢慢的爬过去,下了公路他才起身继续磕长头。这个镜头让人想到了两个字——善良。和那些马路上来往穿行的车辆,不知道压死多少虫子,不知道撞死过几只羊,没人承认。臧民的行为才叫善良,不该杀生的绝不杀生,杀生在佛哪里是有罪的,自己会遭报应的,哦,那个人大概就是那个屠户,经常杀牛的那个人吧,他去朝圣就是为了给自己杀生这件事赎罪,就连该杀生的人都要去赎罪,那么这是什么信仰?我看这是道德信仰。

第三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孕妇半夜要临盆了,几个人开着拖拉机去就近的医院生产,这一去就耽误了半个月,可是他们还是带着孩子回来了,回到了队伍停留的地方,把婴儿放在拖拉机车厢里,那位妇女跟着队伍继续磕长头朝圣。这是汉人没法想象的一件事情,一个孕妇生产后还不在家休息三四个月的,就这还不能干体力活。可是藏民就这么坚强,丝毫没把“坐月子”这个词放进自己的脑子。这是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这叫什么信仰?我也不知道。

第四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的路上遇到四川雅安地区来拉萨朝圣的藏民,他们夫妻两个还有一头驴子,男人说他老婆平路上拉架子车,让驴子跟着走。只有在上坡路的时候让驴子拉着,他们推着,驴子是他们的家人,他们很爱它,这次带着驴子去拉萨也让它看看,也为它祈福。这是现在人做不到的,人对待牲口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的人太少了。在西藏,自然环境比较多变,人和牲口有时候是把命拴在一块的。你对它好,它在关键时候可能救你一命,这是区分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好与坏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第五个让我感动的是,公路上一辆越野车把拖拉机撞了,拖拉机司机受了点轻伤,无大碍。小车司机赶忙赔礼道歉,一是为了避开迎面开来的大卡车,二是车上有一位患者,急需到医院救治,所以酿成了这次车祸。藏民一听,让他走了,说救人要紧。大家把侧翻在路边的拖拉机推出来后发现前轮轴折了,车没法开了。大家决定把车厢卸下来,连抬带推的往前挪动,车里拉的是帐篷和起居用品,所以男人们就把死沉死沉的车厢用人力往前挪。搁给一般人,估计都崩溃了,花钱雇人拖走;东西不要了;甚至心里想老子不朝圣了!感人的事情是,男人们把车厢好不容易挪到前面了,还要返回来重新再磕长头过去。这是比较感人的举动,不论困难有多大,磕长头是不能偷懒的。

第六个让我感动的是,拉萨街头旅馆女老板。女老板说喇嘛开示她磕十万个长头,可是她身体不好,于是就和他们商量代劳她磕头,他们还可以免费住在旅馆,外加介绍工作。他们白天干活去争钱,晚上在拉萨接头替女老板磕长头,藏民讲信誉,重人情。说到做到,绝不会亏待你。

整部电影从心地、生活、信仰、理念、感情等不同角度反映了藏民是怎样一种人,准确的说应该是臧族底层人民是怎么一种人,和我们大都市生活中的一些上层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两极分化的感觉,很多镜头我感觉是在打脸。人不在富贵、富有,没有信仰、没有爱心、没有人人平等的情怀那叫世人,世俗之人。我们国人该有的品德、修养和格局,我们已经忘了,忘得彻底,忘得干净,病也多了起来!

冈仁波齐网络资料:

冈仁波齐峰(Kangrinboqe),山顶高度海拔6656米,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也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南侧断层降落到象泉河谷地和玛旁雍错及拉昂错湖盆。海拔6000米以上冰雪覆盖,分布着28条现代冰川,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南坡冰川多于北坡。

冈底斯藏语称"冈仁波齐"或"岗仁波齐",意义是雪山之宝。这个冈底斯圣山是八千万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极乐世界之地,曾诞生八千万贤能并传播佛法的圣地,是赡部洲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吐蕃和象雄地方土生土长的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波佛教的故乡。雍仲本波佛教是藏族的原始佛教,它是为了一切众生,离苦遇乐、和平世界,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如意宝。

作者简介:

吕宝,1988年生于陕西铜川,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铜川市印台区音乐家协会会员,红袖添香文学网签约作者,笔名:月夜轻乐。2008年9月开始文学创作,主创歌词。散文、诗歌、长篇小说等作品,部分发表于红袖添香文学网。作词发行歌曲有:周扬《水蓝蓝》、田柯《草原放歌》。

冈仁波齐观后感10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大概是《冈仁波齐》票房突破4千万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对影片质疑的声,褒贬不一,两极分化。

贬的说:这只是碗给小资的鸡汤,是藏区的小时代,是在消费异域文化、藏区风光,从电影类型,拍摄手法,阶级划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导演张扬和投资人的历史。什么都有, 总之只要和影片联系起来的都可以拿来议论一番,不能联系起来的也生拉硬扯凑到一块。也有专家说:这是艺术片的试金石,是对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带观众回归了传统的审美。

位置不一样,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觉得,不管他人如何,自己看得心安便可,没有什么比自己喜欢更重要,都是为了蹭个热点大家都不容易。

于我来说这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和我平时看的其他电影没有什么不同。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部电影能让我静下心来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日常。


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火炉,早晨起床的诵经和打水声,酥油茶、糌粑、牵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县这个叫普拉的小村庄里的人们,开始了他们平常的一天。只是有天一个叫杨培的老人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动了,为了不留遗憾决定去拉萨、去冈仁波齐朝圣。于是,这一天便在这个村庄变得不平凡起来。这个决定一出,消息不胫而走,怀着各种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
朝圣这件事没有令人激动万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个话题,没有什么特别。十一个做出决定去朝圣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闲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来了,没有想象中的神圣。走时更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是安静的在全村人注视下,始于不断重复着磕长头的叩拜中。口诵经文、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复始。漫漫兮其修远,两千五百公里虽长,但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朝着理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论快慢,终将抵达。就这样一部电影安静如一股清泓静静流淌开来,让人在平心静气中,慢慢等待故事的发生。

接下来,路遇朝圣者的对话,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导,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险,买鞋的讨价还价,趟水过河,飞来的车祸,没钱停下来去打工,替房东磕头,和理发店里姑娘的调笑,到最后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很接地气,或是顺理成章,或是突如其来。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难,仿佛都能化解在朝圣的路上和每日祈祷诵经中,显得那么的自然而然。让看电影的我也跟谁他们一路前行,体验路上的喜悦收获。


生活在藏区的人经常会在路上遇到像《冈仁波齐》里,为心中信仰虔诚朝拜的藏人。且不说心中怀揣的这份信仰,单说用身体丈量朝圣的距离,这种事需要平静而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令人钦佩。而现实中的你我又何尝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从来到世间起,一路打怪升级,坚难成长,干掉生活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Boss。读书时要好成绩,上好大学,毕业后想体面安稳的工作,接着成家,养孩子,然后孩子又重复我们走过的路,能跳脱这个循环的貌似很少。原来你我早已是生活这条路上的行者,很早以前就在路上艰难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谁的生活里没有苦难,没有风雨呢?生活这条路静水流深,时有惊起波澜,但身在其中的我们从未感知。

看电影时我能感到孩子妈妈的伟大、会为车拉出几百米后折回去重新磕头而感动,会为小女孩打电话问候家人时眼眶湿润。但我真没有感受到朋友圈里的高度,更看不出他们所说的深度,我只是在看电影时找见我自己仅此而已,算是一场观影与观心对话。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看《冈仁波齐》自会有一万种感悟。朝圣不是终点,所有人终将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
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生活不易,前路难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肩上的责任,心中的梦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虽平凡但无畏。冈仁波齐只是我们心中的香格里拉,最后的路不在远方,只在脚下和心里,没有回头路可以重来,直面内心才无所畏惧。

《冈仁波齐》观后感10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是不多的几部看过了必须要反刍的影片。与其是在写观后感,不如说是在猜谜。影片展现的长跪朝圣就像是迷一样的仪式存在。影片的副标题为灵魂之路,恐怕首先要向现代人发问有灵魂吗?相信灵魂吗? 相信有灵魂和不相信有灵魂的区别是什么?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在相信灵魂的人们面前是什么样子的?反过来,相信灵魂的人们在不相信灵魂的现代人面前是什么样子的?

仅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时空密集的场景。服装、交通工具、日常用具都不是单纯地属于某一个单个时代。有羊皮毡房,也有羽绒服拖拉机,有酥油茶油灯,也有塑料桶电灯。这些生活在高原上大山里的人们砍柴放羊,犁地织布,粗茶淡饭,在白雪覆盖的雪山脚下,日子有条不紊地延续着。物质的画面向观众传达出一个明显的信息,穷困落后,是扶贫的对象。坐在舒适的影院观影的观众在电影一开始展现的当地人生活的物质画面面前,是不是产生了一丝优越感?是不是还产生了一丝丝的同情和怜悯?甚至产生了一丝丝要去扶贫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条件的豪情壮志?

他们对神山的信仰是虔诚的,但是影片中的语言则展现其功利的一面。七十二岁的杨培毕生有个夙愿,要去拉萨,去转冈仁波齐。侄子尼玛扎堆决定帮助叔叔圆了这个愿望。芒康村子里有几个人也想去,各有各的祈愿,有的因为同属马要去转个运来,有的因为杀生多了,有的因为家里厄运连连。冈仁波齐在他们眼里是神灵。他们要一路长跪去朝圣,一共1200公里。影片的台词与朝圣者每晚的诵经很不协调。语言在表达灵魂深处的内涵时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影片对长跪朝圣过程的展现等于在考验观者的脑洞大小。

看到第一个长跪时被震撼得眼泪都涌上来了。他们的虔诚重重地敲击着心灵。这是对神灵的虔诚、对大山所代表的神灵的虔诚。这是对灵魂的跪拜。肉体相对灵魂而言变成了无足轻重的载体。肉体匍匐在灵魂之下,如此,跪拜的痛苦与艰辛瞬间就高大上了。他们的行为如同背景的雪山一样,深远,神圣、崇高。

然而,一路的物质景观极其混杂。除了高山衬托出了跪拜者的渺小与虔诚之外。还有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修得笔直的柏油路,这些背景把它们和我们拉得很近很近。近距离看他们,肉体对肉体的关照对方,不禁要问,他们的大脑里面如果输入了我们大脑里存储的信息,他们还会如此这般么?我们的大脑里还能输入他们大脑里那坚定的信念吗?

现代的物质发展已经在挤压着他们的生活,物质贫穷的标签呼唤着现代化的改变,也势必要抽空他们精神存在的空间。然而人类纪的变化却又即将剥夺了他们享受现代物质方便舒适快捷的机会。后现代的危机话语又在提升他们精神追求的意义,直接跳过他们肉体的苦痛与物质的匮乏。密集的跨越时空的物质汇聚凝结了灵魂的不确定性。

影院里的观者手里都握着手机,有的边看边查微信,有的边看边拍照,更有的边看边发朋友圈。灵魂之路长跪朝圣又从虔诚的灵魂的高大上慢慢回落到了卑微的物质苦难历程。

我们需要像山一样的思考,然而当我们的大脑被动或者主动地存储了现代文明知识的时候,我们的肉体已经被知识同化。灵魂与道德于我们已经失落为过眼烟云,或者沦为绑架的借口。于是环保者开车宣传减少碳排放,在天南地北旅游中书写自己保护大自然的丰功伟绩。

人与自然、物质与灵魂依旧是谜一样的难解难分。

阿莱的《尘埃落定》里写了一个去西藏朝圣的土司家的奶娘德钦莫措。只带了给五个庙进献的银元,多一个银元都不带,她说,佛要的是一个穷老婆子的新,而不是一个穷老婆子的钱。。没有哪个真心朝拜的人会在路上花钱。原来,路上不乞讨,不四处寻求施舍,那样的朝佛就等于没朝。在尘埃落定里,奶娘不是个受人待见的人。一走就被人们忘记了, 人们以为她会死在路上。相反的是一年零十四天后,奶娘不仅回来了而且让人大吃一惊这一路山高水寒,他一个老婆子不但走过来了,原来弓着的腰也直了,脸上层层跌得的皱纹也少了许多也不再是原来病歪歪的老婆子,而是一个连膛黑红身材高大的妇人了。而遗憾的是,小说中的奶娘现场很不起眼。阿莱说,朝圣只是改变了她的样子,并没有改变她的脾气。

冈仁波齐观后感2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昨晚吃着饺子,顺便打开电脑,看了这部下载了很久存于硬盘中的电影。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副原生态的西藏地区的生活画面,主人公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养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边吃边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群坚定的佛教信徒,藏传佛教的文化也深户到每家每户每个藏族人的心里。不知道电影里的东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中来拍的,没有去研究这部电影背后的东西,只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观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肤比较粗糙,也很好理解,毕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区,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冻也得冻红了,还有寒风吹着。也正如古话长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藏地区的气候环境养育了这么一群朴素的人。在这里,女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人差,都很卖力的为家庭操劳。而无论男女老少,则都透露出一种最原始的朴素,尽管听不懂藏语,只能通过字幕去了解他们在说什么。

相信《冈仁波齐观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