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800字。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800字,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

听朋友推荐看了《冈仁波齐》,朋友对此电影推崇备至,我看了却无感,有些惭愧。

影片讲述了一行藏民一路磕长头去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冈仁波齐是西藏一座神山,朝圣那一年碰巧是马年,也是冈仁波齐的生肖年,在这一年去冈仁波齐,会有更多好运之类的。这一支朝圣的队伍有六七十岁的老年领路人,有临盆待产的孕妇,有十七八岁的少年,有七八岁的女童,可以说颇具代表性。在朝圣的过程中,孕妇生产了一名小孩,朝圣归乡的途中,老年人辞世,可谓生老病死苦齐聚。

看完电影之后大概浏览了一下豆瓣的影评,毁誉参半。爱它的盛赞电影中表达出的信仰的力量;骂它的主要集中在消费藏民信仰方面。还有关于导演不得不说的二三事也一一牵扯出来。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作为一部讲朝圣的公路片,拍得很具有代表性,从记录的性质来看,基本上可以算作是记录了藏民磕长头朝圣的过程,其中有倾向性,但倾向性不深。从纪实的角度来说,通过观看这部电影,那些不了解朝圣习俗的观众,比如我等,对藏民磕长头朝圣这一行为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电影揭露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为了将这种生活方式放在公众处让不了解的人做一个了解。而这方面的了解肯定是系统性的,因为电影必然表现出足够多的细节勾勒群像。比如:藏民的生存环境,语言习惯,宗教信仰。在记录磕长头朝圣的过程,必然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困难,比如:天气,道路,他人的不理解,朝圣形式的艰辛,别的朝圣队伍。都是一个很好的表现。电影几乎不动声色,但是已将这一群人的特征勾勒出来,淳朴,都和现代社会诸多不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无疑称得上是成功的,如果这一点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话。

另一方面,该片争议的地方,也正是笔者持保留意见的一点在于,该片的目的是否是歌颂磕长头朝圣信仰的伟大?相信观看过该片的许多观众都会有这样的对影片的判断,不可能毫无野心的无所表达,这样文艺小众的题材必然有所表达,有所臧否。那么,电影想要臧否的是什么?又是否持中?持反对意见的观众认为:该片是对西藏密宗信仰的一种过度消费,而这种消费不管是为了猎奇、标新立异还是对现代化快节奏迷茫生活的刺讽,都是不当的。简单的说,对于无宗教信仰的观众而言,电影是对现实另一种生活的记录是可以的,但是如若是褒扬虔诚的朝圣信仰而贬低现代化无信仰的生活,则是不能接受的。最大的困惑在于,信仰究竟是有选择的,还是无选择的?这一点延展开就太多了。

生活本无高下之分,立意分出高下的任何努力都将是白费。

影片中表现的藏民的生活的确和现代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很不一样。1.语言的运用。虽然古语有言:巧言令色鲜仁矣,然而在现代社会更好的表达技能会使得生活变得更容易。在影片中则不然,语言是极简或者没有的。仅有的台词中,语言只起到达意的作用,几乎没有任何的修饰,简直就像是来到了另一个话语体系,然而不是,自然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生活的不同。

2.人际。影片中藏民的村庄体现着原始的淳朴的邻里关系,主角决定去冈仁波齐朝圣,村子里的人也想去,说一声就行了,这在现代社会几乎不可能。主角一行人在朝圣的路上,遇见同样朝圣的行人,交谈,相互帮助,几乎是自然而然的,即便他们仅仅是相识的陌生人。这种自发的相互帮助、和睦友好的社会环境在现代化发展过后便几乎不存在。所以,影片中的主角是朝圣的虔诚的有信仰的人,土地像是乐土。

总的来说,是一部拍得好,颇为真实的朝圣公路片,推荐。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电影《冈仁波齐》有感


电影《冈仁波齐》有感

金鹏宇

去的晚了,落掉了十几分钟没有看到,匆忙坐下看到大屏幕画面略显粗糙,但是第三排的距离刚好看到灰暗暗的屏幕里面,年轻藏族女人的脸上布满沧桑之感,看不到年龄,看不出情感。环绕着做不完的家务,农务,只有在娘家才能看到的笑脸,但是 她没有反抗,没有抱怨,没有退群,反而在微笑时眼如皓月,明亮且坚定。

芒康县距冈仁波齐两千五百多公里,住着这样一群人,有七八十岁始终未娶 心向来世的老人;有怀孕半年不怕危险上路的孕妇和他极不想做上门女婿又迫于无奈的丈夫;杀生换钱买酒买醉的屠夫;一个跟奶奶感情甚好的九岁小女孩和她沉默寡言的妈妈还有认为世界不公,意外夺去他两个儿子且身负外债的倒霉父亲。情窦初开青春期敏感害羞,一头飘逸长发的大男孩;和一位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决定并带领着大家朝圣的半旬老伯。

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去一个人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许多宗教认为特定地方有灵性重要性。这是我百度来的,因为我不懂。

此片朝圣的目的地是冈仁波齐,神山之王。2500多公里正好是我差不多到家门口的距离,我从没想过步行回家。我羡慕他们,心中信仰有归属之地,敬畏他们,做了我们从来都不敢去想的事情。

镜头朴实就像叙事,看似简单,平凡,平淡着,却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另一角伟大的存在。

遇到任何意外都波澜不惊,淡定到让我觉得是不是有点假,可是眼睛里骗不了人。中年大伯就是这群人的主心骨,什么时间休息,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睡觉,睡前需要开会,聊天,唱歌,每天每天,日复一日。每天睡觉之前就像一种仪式一样。

在里面看到了一年四季,风雪 雨水 白天 黑夜,不同天气 同样的虔诚,少一步都不行。看到了新生儿降生,儿的生日 妈的难日。看到屠夫为蚂蚁停住脚步,看到了羞涩隐晦的情感,看到了每个人需要进步的空间。那句“磕头长见识”,让我思考很久。

在出发的时候买了12双鞋子,路上离开一老,迎来一小,还是12双鞋子。生老病死的轮回。

亲人去世了,那种无泪的祝愿和祈祷。

盘缠都没有准备足,就拖家带口,老少皆有的启程。面对一切未知的发生他们的平静和接受。

这群人伟大又平凡着,他们心有神明,也心有他人,突然想起我妈妈常说“多做善事”。

总觉得还没有看的很明白,就突然结束了,快到我还没认出那是冈仁波齐,没有表示那是终点,也没有具体的目的地,也不知道到了冈仁波齐后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是在表达些什么嘛?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神山有址 心无终点,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朝圣之路。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

天堂在何方,在远方,远方有多远,在心里。

刚刚看完电影《冈仁波齐》,还是老规矩,看完让我有心灵波动的电影或书,我都会写下观后感。这次借《冈仁波齐》观后感,也汇报下我的介绍和近况,以及对电影《冈仁波齐》的观后感。

2012年我开始有了想骑行西藏的想法,在网络上看了《骑行西藏》的纪录片,也看了517318网站的驴友路线推荐等,自己也在锻炼身体,跑步,爬山,骑车,由于种种原因和自己的经济债务困难,一直没有去成,这次,我不再有借口和理由,无论再有什么困难,我都该出发了。

电影《冈仁波齐》 主要内容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然而,我们的人生也是在朝圣的路上,心怀希望,梦想,为各种欲望,奔波着 ,努力着,奋斗着。我叫张元柱,山东人,来自孟子的故乡邹城市,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小时候家里很穷,初中都没有读完便辍学到天津打工了,母亲在我初二时十四岁那年元旦的晚上因病去世了,生前是个聋哑人,母亲很疼爱我和弟弟,父亲没有再找,是个没有胆量和思想的农民,一直收废品。今年我三十周岁了,春节时和父亲彻夜长谈几个晚上,催我结婚,让我存钱,从我十八岁就开始催我,我厌烦极了,最近几年慢慢理解他老人家了,顺着他,以前谈过女友,均以到结婚这步失败告终,我怕了,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恐婚症。三十周岁那天,我开始注册成立了我自己的公司,北京雨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我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也是在践行男人三十而立的古老传统。

我信仰佛教,是因为我母亲, 经常梦到她,梦里母亲会说话了,但我总是听不清说的什么,总感觉离我很近,可是又总是到不了母亲的怀抱里,直到我知道了《地藏经》开始抄经,回向母亲念经,做善事,母亲真的很少来我梦中了,我学习了《了凡四训》让我开始了自己的朝圣之路。这几年,我不杀生,不恶语,吃素了半年,因为献血时晕过去了,大夫强烈建议我得注重营养。我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但我只想做好我自己,做好每件事,帮助我有能力帮助的,去做我有能力做到的。

朝圣的路上没有终点,人生的路上亦是如此,生既是死,死既是生,每一生每一世,都以不同是身份,种族,形态生存着,《冈仁波齐》让我明白:只有心怀众生,祝福众生都平安幸福,才会感到自己内心的快乐。我在天津创业失败时,闷了自己一个多月,每天处除了带着旺旺和童童早晚溜溜,就在屋里呆着,写日记,对着旺旺和童童说话,倾诉,心有不甘,可是失败终究没有打垮我,身上仅剩500元的我花430元去了五台山,天阴沉沉的下着中雨,我背着包,包里装了两把雨伞,有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没有雨伞,我把其中一把送给他们使用,在爬山拜庙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幕:天下着雨,有老人,喇嘛,在台阶上,一步一跪一拜,或三步一跪一拜,或称作一个台阶和三个台阶跪拜,或是许愿,或是还愿,有人给他们撑伞遮雨,有人给他们清理台阶上的泥土垃圾,正是这情景,让我幡然醒悟,感概自己,这点失败挫折就要被打倒么,看着人家这么虔诚真心的朝拜许愿还愿,我这么年轻,身体健康,却犯了错,内心惭愧万分,回到天津,重新工作,慢慢走出困境,直到来到了北京,还是在路上,挫折不断,困难重重,但一直没有把我打到,我相信,我会做出一番事业来,我还有很多罪过没有赎罪,还有很多责任没有尽到,还有需要我帮助的人没有去帮助,我必须去做,哪怕是再次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做了,努力了,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来。

《冈仁波齐》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我的老师,教育了我要有始有终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在我的家族里,只有我一人信仰佛教,家人甚至都有怀疑我有心理问题,我很清楚,我比他们任何人都正常,只是在社会上的生活工作经历,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群以及我个人学习的东西改变了我的思想,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家人的传统思想无法动摇我,只会催我结婚生子,我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有责任活得精彩,而不是按照家人的命令去生活,我的老总问过我:人究竟是为自己活,还是为别人活。我思考良久,很难回答。老总告诉我,人,是为别人活的,讲述了很多哲理。而我个人认为,不论为谁活,只要活着就好,有能力了,为别人活的多一点,没能力了,当然是为自己活的多一点,毕竟在人间,需要生存,需要劳动,即使是残疾人,也有乞讨为生的。

我的《冈仁波齐》观后感也许不够深刻,但我更加用心去感知我自己了。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爱我所爱的人,做我该做的事。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醒来》 从生到死有多远

呼吸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

一念之间

从爱到恨有多远

无常之间

从古到今有多远

笑谈之间

从你到我有多远

善解之间

从心到心有多远

天地之间

当欢场变成荒台

当新欢笑着旧爱

当记忆飘落尘埃

当一切是不可得空白

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

人生是无常的醒来

醒来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一):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

作者 嘎玛仁波切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二)

朝圣的路

关于冈仁波齐的知识: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等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

昨天晚上去看了电影《冈仁波齐》,电影平静的没有波澜,太真实了,开篇就是藏民日常的生活,早上起来,给烟囱炉子里再塞进两个柴,然后烧水煮饭,每一家一天的生活如此开始,村子里的人来回的走动也是那么真实自然。

首先是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一生未娶照顾他们兄弟三人的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叔叔坐在坝子上和尼玛扎堆说,他一辈子哪里也没有去过,只是想去圣山和拉萨实现一生的愿望。

恰逢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听说了有人要去朝圣,村子里一家家的人都跑来问是否可以同行,大家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同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心愿却总是一样的。最后出行的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且自幼残疾的屠夫、年少的小姑娘。在信仰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原来只是知道藏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一次磕长头磕到拉萨朝圣的经历,在西藏的时候常在路边见到心无旁骛磕长头的人,却并不知道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次看电影才知道从小建立起来的信仰何其伟大,就算是身怀六甲也无所畏惧,次仁曲珍在朝圣的路上生下了孩子,在藏民的心里,朝圣路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寓意着希望和福气,次仁曲珍继续着磕长头朝圣的路,并没有因为是新产妇就有所懈怠,新生儿躺在随行的拖拉机里,安静生长。

每天晚上大家聚在帐篷里的时间,是对一天的总结和次日的规划,好几次,尼玛扎堆的叔叔杨培,也就是朝圣队伍里年龄最大的长者都会给大家说:每一次的祈愿要想到众生的幸福安康!每一次听到他说的话,再看到所有人全心信服的样子,我的内心总是升起莫名的感动,就算是平凡的藏民,一路艰辛,心中的爱也不仅仅是关乎小我,如此大爱令我深受触动,所谓修行,唯有众生喜乐安康才是目标!

队伍坚定的前行因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断,杨培叔叔告诉大家继续,于是所有的人脱下羊皮的围裙,继续无惧涉水的长身磕头,看着阳光照耀下突然轻装的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让我突然明了:当这涉水成了烦扰,前行便是痛苦;当这涉水变成欢乐,阳光亦是明媚。所谓万法唯心,所有困难的境界都是幻象,我们日常生活的心境是不是也如此呢?

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

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冈仁波齐》观后感(三)

抽空去看了《冈仁波齐》,也确实需要放松和跟着他们进行一次朝圣,哪怕只是远观。

影评简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羞愧

是的,羞愧!

这是我看到影片后的第一反应。后来想想我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羞愧,不仅仅是自我评价和自我要求,最重要的是我一直觉得自己也算是个有信仰且在行动的人,但看到他们才知道自己给自己的虚妄太多了。

他们走出村子,踏上国道,砰地下跪,我顿时泪崩!我想起了2015年一路西行的路上看到的骑行者、去朝圣的藏民,还有拉扑楞寺里的那个小男孩;我想起了在灵光寺舍利塔旁失声痛哭的善男信女、围坐在舍利塔脚下的朝圣的藏民。

他们不问结果,简单纯粹去做!想太多,做太少!这是不是我们的通病我不知道,但却是我的。

信仰

时常开玩笑说自己是个有信仰的人,之所以用调侃的语言,着实因为不自信。不自信大家对于有信仰的反应,也同时不自信自己的信仰。也许是觉得空泛,也许是觉得自己太过标榜,所以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调侃。

不过经常挂在嘴边的也确实浅薄了些,却有些自我安慰的意味。家徒四壁的屠夫每次杀生后以喝酒来让自己心里舒服点,杨培为了哥哥的孩子终身未娶,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加入了磕头的行列,遇到积水脱掉衣服磕过去的大家,他们从未说过自己的信仰,一大早开始的长头,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念经,如果没有信仰,又怎能坚持?!

人与自然

前年的一路西行,穿过盘旋的山道,大片的云在眼前,一路荒芜,又一路丰富。吃喝住用行,取之于大自然,又再次回归于自然。冰河上的冰块凿开来烧成水、山谷里的树枝捡起来生成火、人死去的躯体放下来让兀鹫吞食,原来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统一。

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浮夸而又浅薄,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求赞同,每一次的炫耀,仿佛需要嚷嚷着满世界都要知道,然又有何意?

我需要的很少

是谁说了这句话,我不记得,仿佛我也说过,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过目前我依然持此观点。

一米二的床铺,一日三餐的饮食(或者可以两餐),几件衣服,两三本书(也可图书馆借阅),这么一算,即使在大城市里,算上交通电话费用,让自己生存下来也不是难事。

我们需要的很多,于是想起了电影《七宗罪》,片头便是人的口腹之欲,看着饭店广告里的美食宣传,再次觉得自己完了,我在扫大家的兴致。

尘世中的修行

并非刻意受苦,朝圣是一种修行,我们在生活里修行,无高低贵贱之分。活着之上的东西我们不需要吗?我不信!即便如《万物的签名》里在生活横冲直撞百折不挠的亨特,他喜欢的除了钱和植物,还有哲学和书。修行的力量是向上的力量。朝圣也好,坚持也罢!

比阿特丽克斯对她十五岁左右的养女普鲁登丝说“沉默是另一种虚荣!”惊愕!仔细一品,仿佛有几分道理,于是发出一点感想,也是一个自我总结,算做修行!

冈仁波齐观后感8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7月中旬的杭州已然是个火炉了,幸好自己是做老师的,不用在这样的大热天里赶来赶去地上班。在家里什么都好,就是不想做饭。于是,凉拌的、清蒸的、水煮的总之,怎么简单怎么来。今天中午在女儿的一再要求下,我狠了狠心,闷在厨房里做酱爆茄子。其实,真的做了也就是那样,不就是在厨房里多呆了一会儿,不就是多出了点汗吗。忽然就想起了电影《冈仁波齐》里的朝圣。
电影没有气势磅礴的配乐,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静静地,它用镜头讲述了十一个藏民用一年时间,从芒康出发,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在我们看来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当我跟朋友介绍这部电影的时候,朋友第一反应就是这真是太愚昧了。听着这话,令人马上想起了电影中的这一幕,在布达拉宫底下,围栏外是磕着长头的藏民,围栏内是不停拍照片的游客,两边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对与错,但是不同的信仰却让我们彼此都是那么的陌生。
故事中的朝圣者有70多岁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者和9岁的懵懂孩童;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和对世界充满向往的18岁少年;有杀生太多怕遭报应的屠夫和感恩叔父的男人。他们一路念经、磕头,晚上聚在简陋的帐篷里念经、交谈、休息。不急不躁、不赶不缩。无论是遇到满是碎石的路还是雨后的泥泞路,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双膝着地、身体着地,最后额头着地。印象最深的是,当经过被水淹的路时,他们犹豫了,经过商量,大家又从水中磕头过去。过了这一段水路后,大家停下来换衣服休整,人人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一刻,我流下眼泪,原来这些艰苦的朝圣、虔诚的信仰,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他们来说,这只是出了一次远门。是我们把朝圣想象成极为艰苦、纯洁和超脱的事。但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的日常。是他们的追求,就像我们想要有一份好工作、想住一套大房子一样。
再看看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在朝圣的路上。很多人说我们缺乏信仰,其实不是的,我们不信佛教、基督教,这不代表我们没有信仰。相信生命是神圣的、生活是美好,并且为此努力向前,这难道不是信仰。只是,在前进的路途中我们受到了太多的诱惑,使得我们怀疑这眼前的一切是不是值得我们如此付出。就像自己成为母亲后,总是全身心地为女儿做这个做那个。一次次地陪她上课、一次次地帮她参加比赛、一天天地督促她学习,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会突然地问自己我这样做值得吗?、难道一定要这样做吗?、我们这么努力,以后一定会好吗?彷徨、困惑;犹豫、失望;无望、无助,在那一瞬间排山倒海般袭来。摇摇脑袋,在心里一次次告诉自己要勇敢,告诉自己为了孩子就应该这样做。于是,再一次地勇往直前。这不能说是朝圣吗?被太多的物质所困的我们,一次旅行、一次阅读甚至是朋友间的一次促膝长谈,当我们寻求多种途径放空自我时。这些也是心灵的朝圣吧。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
雪一片一片往下落。
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
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
但是命运却不一样。
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
命不好我走向远方

我不是那命好的喇嘛,所以,我更要勇敢地走向远方.

《冈仁波齐》观后感8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看过《冈仁波齐》一个多星期了,看过后的震撼、颠覆、平静、自省让我无法消化,今天终于提笔写下观后感。
我的冈仁波齐是什么?
冈仁波齐是从一个老人家的谈话开始的,老人说,他的哥哥一直希望去拉萨看看,但是还没有去就过世了,他也想去,但是年事已高。侄子说开过年我们就去拉萨,顺便再去冈仁波齐
我听过一直在想对于我的一生什么是拉萨?什么又是我的冈仁波齐呢?
工作十年,人磨的圆滑世故、少了棱角,但是随着消失的是我们的梦想。两点一线的生活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过着,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到了迟暮之年我又会不会后悔?我又在后悔什么?
我还不知道。
接受你遇到的一切,只是接受
当村里的人们听说了老人和他侄子要去拉萨的事情,开始有人加进来一起,有屠夫,因为害怕自己一直的杀生,于是也加进来,有一家带着八岁的小女儿,有一个孕妇没有人说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孕妇,万一路上生了孩子怎么办?没有人说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八岁的孩子,你万一走不动路,瞎胡闹了怎么办?所有的一切只是接受。大家因为不同的目的而加入这个队伍中,接下来一路上就要一路同行。
回想一年前,我哪里知道这一年我会遇见谁?发生什么?我哪里能预料到哪个当下我是喜悦的,哪个当下我很难过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遇到了就接受它,离开了就祝福它人、事、物的相遇有他的缘由,也有他的际遇。说不清道不明,想躲躲不过,想留留不住,就顺其自然就好。
路上的风景
开始了叩长头,一路上总有天气好的时候,当然也会有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像我们一路上会遇到开心喜悦,也会遇到伤心难过,但是那都是那一瞬间,就像天气的阴晴不定,人生哪里会一high到底?那就欣赏路上的风景吧,看夕阳无限,看暴雪泠冽因为我们知道那都是暂时的,我们知道我们要去向哪里,所以我们继续上路。
他们叩着长头遇到了一个积了水的一个路口,大家停住了,说怎么办?突然有人说,继续,于是,脱掉外套继续长叩,水花飞溅,但是每个人都像孩子般喜悦。我看到那一张张笑脸,也心生喜悦。
朋友,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
路上遇到山体滑坡,一个父亲为了保护女儿,砸伤了腿,他很懊恼,说他的父亲,叔叔一辈子没做坏事,为何他们家盖房子就出事了,为此还背了债。而这次也是,把腿砸伤了,明天就不能继续了。老人说,我们休息两天,等你腿好了我们再继续。
那个场景特别感动,我以为老人会继续说教一番,但是没有,有的就是,我们等你好了,一起上路。我记得朋友曾经说,茜茜,有些黑暗只能自己摸索前行!经过的人才会懂!对于承受的我不能感同身受,但愿一直为你鼓掌!加油!其实,对于朋友,能做的最好的就是陪伴。
No fear in my heart
知道《冈仁波齐》源于朴树的单曲《No fear in my heart》,当电影结束开始放这首歌,我似乎感觉在给我唱着,你在躲避什么?你在挽留什么?你想取悦谁呢?
电影结束后,一个人步行,一遍遍的听这首歌。
其实,很多东西现在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冈仁波齐》带给我新的思考,让我抽离出来看看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冈仁波齐》观后感15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我这个人大概生性凉薄,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感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不太喜欢看电影。上次的《摔跤吧,爸爸》这次的《冈仁波齐》都是跟着朋友圈走进了电影院。

网上好评率88%,一部震感灵魂的信仰历程,平凡朴实艰辛无畏地行走在一条虔诚的路上,你看过就一定会被感染,这里没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

看不到活着的矫情,只有生与死的宁静,看完这个片子睁眼看红尘时内心的平静......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希望有一日,你能放下所有压力,世俗,偏见,静下心来走走那段路,你会感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信仰,漫漫人生路,心中无信仰,何去何从?

......

我小时候那个时代,社会上把信仰宗教当迷信,是愚昧,是无知。风水轮流转,宗教信仰在某些人眼里又变得高大起来了。是纯洁,是高尚,是质朴。

信仰钱,信仰权利,信仰物质富裕,是庸俗,是市侩,是内心的污浊不堪。

在我看来,信仰宗教,信仰权利,信仰钱,信仰科学,信仰自我独立,信仰爱情......这一切没有高下之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线,敬畏法律,这就够了。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不认同,至少我从小环境不是这样的。我妈信佛,她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她善良。她相信我们家庭的顺遂是佛祖与祖宗的保佑,所以她会礼佛,会记拜祖宗。

当然还有人说,西方人信教是为了感恩,中国人拜佛是为了私欲为了有求与佛祖。如果你要这么理解就这么理解吧。

我们农村有一种风俗,新年过后,各个村庄要一百人以上的老人念佛,以祈求这一年全村人的平安。一个村没有这么多老年妇女,就互相帮助了,每个村的老人都会到各个村庄去念佛,这些都是自愿的,没有强迫,没有道德的谴责,我奶奶,我外婆都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去。这些老人是免费的,但老人吃饭,点心,香钱,佛纸钱,还是需要付出的,我妈妈就很愿意这样的付出。

为了全村人的安康,这些无偿的付出在某些人的眼里怎么就成了只有私欲了呢?是,我妈并不全是无私,她会祈祷佛祖保佑我们一家的平安健康。一个女人基于爱与责任的祈祷,在某些人眼里怎么就变成的污浊不堪的私欲了呢?

原生态家庭多少还会影响我,我也会礼佛,但只是以旅游的心态进入佛堂之后的敷衍。因为我妈从来没有强迫,引导我向佛。那些年轻的僧人,我不理解,但我尊重他们。

我向不向佛是自由的,每个人的信仰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之后的自由选择,这才是重点。

但是你看《冈仁波齐》的十个人,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朝圣之路,历经春夏秋冬,历经各种艰辛,甚至于还有孩子和孕妇。这么一件宏大的事,全村人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的,没有现实理性的思考,一片叫好之声。

无论你的信仰是多么崇高和伟大,无论是信仰科学,信仰马列主义,信仰宗教,当周围只剩一种声音的时候,你的人生其实是被绑架了,而你还津津乐道感动于这种绑架,这就是愚昧和无知。

当然,世界是多元的,感动着你的感动,理性着我的理性。这本来就是一件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并不矛盾。

很多人会带着朝圣,神秘的心去看待西藏,几年前我去过西藏,那么借这篇文章谈谈我的感受。

藏民很质朴吗?

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有一件事可以说一下。汽车路过一个山坡,刚好日落,我们觉得站在那个山坡拍日落是很好的角度。这时有一个藏民过来要我们200元钱,要知道这时一个荒山坡啊。当然这不说明什么问题,每一个人族都会有败类。但令人深思的是我们的表现,在野外,他一个人,我们三十个人,拍好照,不给钱他能把我们怎么样?但我们还是放弃了,因为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他打个电话聚集一帮人在某个村口把我们拦截了怎么办?

也就是说我们的潜意识里对藏民是不信任的,所以给你安全感的一定不会是某个宗教,而是法制,是文明,是仓鼎足而知礼仪。

西藏的几大圣湖美吗?

是的,很美,蔚蓝的湖水倒影着圣洁的雪山,但它不像西湖一步一景,到了湖边,啪啪几张照片之后,你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天很蓝吗?

是的,很蓝。就像夏天高温中的杭州天空一样蓝,就像G20时候的杭州。

布达拉宫好吗?

好,雄伟,庄严,夜幕下的布达拉宫就像一幅徐徐打开的巨大画幅。洁白的墙体发出自然光泽,真正的低调奢华。看过很多城市耀眼,华丽的灯光秀,如果要我评价的话,我首推布达拉宫。

西藏值得去吗?

当然,西藏和世界每一个你不熟悉的角落一样,值得你去涉足。

去西藏因为高原反应会很危险吗?

是的,我们在沱沱河无人区的一个中转站过夜,那里只有一家客栈,一家饭店,一家小诊所。碰到从北京来的自驾游客,同伴下车时发现后座熟睡的人叫不醒了,然后在小诊所挂上氧气袋,吊针。诊所医生告诉我们,这个人活不过两个小时,但无论是前方的医院还是后方的医院,都有四小时的车程。后来怎么样了我们也不知道。

当然你也不必太恐惧,自己小心点应该没有问题。都说318很美,但很遗憾我们是从青藏线进,青藏线出,只看到了茫茫的戈壁滩。

我的感受是,不必把西藏想象的太过神秘。

冈仁波齐观后感4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朋友圈看几次这部片子,老师也提到这部电影,于是我也报着窥探的心理看了这部电影。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长头,如何让信仰在内心生长,去看看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模式,看似沉闷,一点点触碰我们的内心深处。讲述着这十一个一路磕长头两千多公里到冈仁波齐朝圣的信徒们,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时间。首先的观感是,他们的语言极简,无论多复杂的事情,去朝圣也是简单的一句话,我想和你们一起去。路上车子坏了,多么大的困难啊,他们只是说,推着走。到了拉萨钱花没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们干活挣钱。语言中没有啰嗦,没有对困难的蔑视或增强,就只是简单的决定然后执行。相比之下,我们的心神很多时候耗费在对困难的畏惧,脑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难,而不是行动起来立即解决。这才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第二个触动我的是,居然有孕妇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带着孩子磕长头坚持完成朝圣。这对于城市中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对于生孩子我们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其实生产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越是小心翼翼,现在产妇的问题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宁的原因吧。一路上遇到积水拦路,不管不顾磕头过去,再换下湿衣服礼物磕长头。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毕竟路上一年的时间,却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们安静笃定的内心,就只是相信朝圣可以解决一切。信仰的力量惊人,我们很难完完全全相信什么,完完全全奋不顾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学,大人们一年抛开家里的生活不管不顾。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够安抚人们的内心。

冈仁波齐影评800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影评

7月中旬的杭州已然是个火炉了,幸好自己是做老师的,不用在这样的大热天里赶来赶去地上班。在家里什么都好,就是不想做饭。于是,凉拌的、清蒸的、水煮的总之,怎么简单怎么来。今天中午在女儿的一再要求下,我狠了狠心,闷在厨房里做酱爆茄子。其实,真的做了也就是那样,不就是在厨房里多呆了一会儿,不就是多出了点汗吗。忽然就想起了电影《冈仁波齐》里的朝圣。
电影没有气势磅礴的配乐,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静静地,它用镜头讲述了十一个藏民用一年时间,从芒康出发,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在我们看来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当我跟朋友介绍这部电影的时候,朋友第一反应就是这真是太愚昧了。听着这话,令人马上想起了电影中的这一幕,在布达拉宫底下,围栏外是磕着长头的藏民,围栏内是不停拍照片的游客,两边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对与错,但是不同的信仰却让我们彼此都是那么的陌生。
故事中的朝圣者有70多岁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者和9岁的懵懂孩童;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和对世界充满向往的18岁少年;有杀生太多怕遭报应的屠夫和感恩叔父的男人。他们一路念经、磕头,晚上聚在简陋的帐篷里念经、交谈、休息。不急不躁、不赶不缩。无论是遇到满是碎石的路还是雨后的泥泞路,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双膝着地、身体着地,最后额头着地。印象最深的是,当经过被水淹的路时,他们犹豫了,经过商量,大家又从水中磕头过去。过了这一段水路后,大家停下来换衣服休整,人人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一刻,我流下眼泪,原来这些艰苦的朝圣、虔诚的信仰,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他们来说,这只是出了一次远门。是我们把朝圣想象成极为艰苦、纯洁和超脱的事。但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的日常。是他们的追求,就像我们想要有一份好工作、想住一套大房子一样。
再看看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在朝圣的路上。很多人说我们缺乏信仰,其实不是的,我们不信佛教、基督教,这不代表我们没有信仰。相信生命是神圣的、生活是美好,并且为此努力向前,这难道不是信仰。只是,在前进的路途中我们受到了太多的诱惑,使得我们怀疑这眼前的一切是不是值得我们如此付出。就像自己成为母亲后,总是全身心地为女儿做这个做那个。一次次地陪她上课、一次次地帮她参加比赛、一天天地督促她学习,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会突然地问自己我这样做值得吗?、难道一定要这样做吗?、我们这么努力,以后一定会好吗?彷徨、困惑;犹豫、失望;无望、无助,在那一瞬间排山倒海般袭来。摇摇脑袋,在心里一次次告诉自己要勇敢,告诉自己为了孩子就应该这样做。于是,再一次地勇往直前。这不能说是朝圣吗?被太多的物质所困的我们,一次旅行、一次阅读甚至是朋友间的一次促膝长谈,当我们寻求多种途径放空自我时。这些也是心灵的朝圣吧。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
雪一片一片往下落。
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
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
但是命运却不一样。
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
命不好我走向远方

我不是那命好的喇嘛,所以,我更要勇敢地走向远方.

冈仁波齐观后感2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昨晚吃着饺子,顺便打开电脑,看了这部下载了很久存于硬盘中的电影。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副原生态的西藏地区的生活画面,主人公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家里养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边吃边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群坚定的佛教信徒,藏传佛教的文化也深户到每家每户每个藏族人的心里。不知道电影里的东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中来拍的,没有去研究这部电影背后的东西,只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观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肤比较粗糙,也很好理解,毕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区,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冻也得冻红了,还有寒风吹着。也正如古话长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藏地区的气候环境养育了这么一群朴素的人。在这里,女人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并不比男人差,都很卖力的为家庭操劳。而无论男女老少,则都透露出一种最原始的朴素,尽管听不懂藏语,只能通过字幕去了解他们在说什么。

《冈仁波齐》观后感3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电影《冈仁波齐》一个真实的纪录片,五个家庭,五种人生:
杨培叔叔,为了养活玛尼扎堆兄弟,终生未娶,他们带着感恩走在朝拜的路上
孕妇,就是想把孩子生在朝拜的路上,让孩子带着这份荣耀和福气走在朝拜的路上
屠夫,为了赎罪,在朝拜的路上戒了酒
小女孩 一家三口,家里盖房子两死两伤,为了祈福他们走上了朝拜的路
两个兄弟,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在朝拜的路上
有人问我电影最触动自己的地方在哪里,我一时说不出来,不是不知道,而是太多不知道说哪一个: 路上车祸,没有纠纷,没有吵闹,只因挽留生命,留下了困难给自己 车如此的沉重,他们推着车子,唱唱跳跳,上坡下坡,寻找着乐趣?
不能错过朝拜的每一段路,哪怕推车已经走过,返回去再走,这是虔诚的力量;哪怕前面有坑有水,整装出发,匍匐前进,这是信仰的力量。哪怕前面有一个小虫子,哪怕他只是一个小毛驴,那也是一个生命,我要保护你,这是大爱的力量。
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揪心,我想观众应该是更加紧张,而这些朝拜者反而比较淡定,因为有着信仰的力量,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都那么渺小,这应该是我们所应该修炼的地方吧。

冈仁波齐观后感10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


大概是《冈仁波齐》票房突破4千万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对影片质疑的声,褒贬不一,两极分化。

贬的说:这只是碗给小资的鸡汤,是藏区的小时代,是在消费异域文化、藏区风光,从电影类型,拍摄手法,阶级划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导演张扬和投资人的历史。什么都有, 总之只要和影片联系起来的都可以拿来议论一番,不能联系起来的也生拉硬扯凑到一块。也有专家说:这是艺术片的试金石,是对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带观众回归了传统的审美。

位置不一样,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觉得,不管他人如何,自己看得心安便可,没有什么比自己喜欢更重要,都是为了蹭个热点大家都不容易。

于我来说这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和我平时看的其他电影没有什么不同。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部电影能让我静下心来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日常。


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火炉,早晨起床的诵经和打水声,酥油茶、糌粑、牵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县这个叫普拉的小村庄里的人们,开始了他们平常的一天。只是有天一个叫杨培的老人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动了,为了不留遗憾决定去拉萨、去冈仁波齐朝圣。于是,这一天便在这个村庄变得不平凡起来。这个决定一出,消息不胫而走,怀着各种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
朝圣这件事没有令人激动万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个话题,没有什么特别。十一个做出决定去朝圣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闲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来了,没有想象中的神圣。走时更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是安静的在全村人注视下,始于不断重复着磕长头的叩拜中。口诵经文、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复始。漫漫兮其修远,两千五百公里虽长,但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朝着理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论快慢,终将抵达。就这样一部电影安静如一股清泓静静流淌开来,让人在平心静气中,慢慢等待故事的发生。

接下来,路遇朝圣者的对话,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导,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险,买鞋的讨价还价,趟水过河,飞来的车祸,没钱停下来去打工,替房东磕头,和理发店里姑娘的调笑,到最后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很接地气,或是顺理成章,或是突如其来。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难,仿佛都能化解在朝圣的路上和每日祈祷诵经中,显得那么的自然而然。让看电影的我也跟谁他们一路前行,体验路上的喜悦收获。


生活在藏区的人经常会在路上遇到像《冈仁波齐》里,为心中信仰虔诚朝拜的藏人。且不说心中怀揣的这份信仰,单说用身体丈量朝圣的距离,这种事需要平静而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令人钦佩。而现实中的你我又何尝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从来到世间起,一路打怪升级,坚难成长,干掉生活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Boss。读书时要好成绩,上好大学,毕业后想体面安稳的工作,接着成家,养孩子,然后孩子又重复我们走过的路,能跳脱这个循环的貌似很少。原来你我早已是生活这条路上的行者,很早以前就在路上艰难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谁的生活里没有苦难,没有风雨呢?生活这条路静水流深,时有惊起波澜,但身在其中的我们从未感知。

看电影时我能感到孩子妈妈的伟大、会为车拉出几百米后折回去重新磕头而感动,会为小女孩打电话问候家人时眼眶湿润。但我真没有感受到朋友圈里的高度,更看不出他们所说的深度,我只是在看电影时找见我自己仅此而已,算是一场观影与观心对话。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看《冈仁波齐》自会有一万种感悟。朝圣不是终点,所有人终将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
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生活不易,前路难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肩上的责任,心中的梦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虽平凡但无畏。冈仁波齐只是我们心中的香格里拉,最后的路不在远方,只在脚下和心里,没有回头路可以重来,直面内心才无所畏惧。

观后感《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