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2018年专题片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在观赏的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想法,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怎么写观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2018年专题片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16专题片《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1】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东北辽阳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才子,名叫王尔烈(1727—1801年),字君武,号瑶峰。他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嘉庆年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曾当过嘉庆皇帝的老师。《辽阳县志》称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王尔烈的父亲名叫王缙,曾担任管理学校的小官“学正”,擅长诗词书画。因此,王尔烈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有一年春天,王尔烈跟随几个比他大的儿童到村里的学馆报名读书,先生想考考他们的才学,便问道:“世界上什么最肥美?”一个说猪油最肥美,另一个说羊尾巴最肥美。先生看着王尔烈,王尔烈说:“他们两人说得都不对。世间最肥美的是春雨。”“为什么?”先生紧逼不放。王尔烈解释说:“先生岂不闻‘春雨贵如油’吗?春雨能滋润万物生长,所以说最肥美。”先生听后点头表示赞许。接着又问:“世间什么最珍贵?”孩子们有的说金银,有的说珠宝,而王尔烈却说:“世间光阴最珍贵。”“怎么讲?”王尔烈胸有成竹地说:“古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先生听后赞扬说:“讲得好!”先生接着又问:“世间什么最顽强?”有的说高山上的松树,有的说深谷里的苔藓。王尔烈说:“唯有野草最顽强。”先生问王尔烈为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先生不见白居易咏野草诗中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答得好,收下你!”从此,王尔烈跨入书山学海,刻苦耕耘,终于成为名震东北的大才子。

有一年冬天,王尔烈戴一顶草帽在雪地里玩耍,有一个过路的客商见他穿戴十分滑稽,便随口出句戏谑道: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不料王尔烈不饶不让,两眼一眨,以方位对季节,对出下句:走南方,窜北方,混帐东西。客商不但不恼,反倒夸他“奇才”。

王尔烈幼时曾在家乡魁星楼私学馆就读。有年秋天,老塾师带着他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去郊外游玩。面对金菊盛开的原野,老塾师联兴大发,当即出对,考众学生。老塾师所出的上联是: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众学生听了,大都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更无言以对,只待老师训斥。此时王尔烈却不慌不忙对出下联: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此句一出,老师欣喜,同学恭贺,倒让王尔烈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决心把鼓励当作动力,更加发愤苦学,决不辜负师长和同学的一番盛情。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2018年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3篇


《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1)

清代廉吏王尔烈,关东辽阳人。他有才而廉明,博得“双肩明月”的美誉,嘉庆帝称他为“老实王”。

有一年,他从江南主考回京,嘉庆问:“老爱卿家境如何?”他答道:“臣家有茅屋三间,里面半藏农器半藏书;还有薄田数亩,那是一望春风一望雨啊!”嘉庆欢喜地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朕是知道的。这样吧,你去安徽铜山掌管铸钱,在那里任职三年,也许你就富有了。”

历朝历代,掌管铸钱最是肥缺。王尔烈上任一晃三年,任满回京。嘉庆问:“老爱卿,这回可度余年了吧?”王尔烈笑笑说:“臣依旧一无所有。”嘉庆说:“此言未必是真吧?”王尔烈也不争辩,当即从袖筒里甩出三枚铜大钱,个个磨得锃亮。原来这是铸钱的样钱,他每天拿着它们去检查铸钱质量,时间久了,都磨得溜光。嘉庆见状,称赞说:“老爱卿清廉如此,真可谓老实王啊!”

王尔烈告老还乡后,嘉庆下令在辽阳为他建了一座翰林府,但他把正厅作了义学,自己只住偏房。数年后,他的一位学生从京城来看望他,见他的夫人尤氏正在织布,又见室内空无长物,便问:“我老师家境为何如此寒酸呢?”尤氏答道:“你老师一生非法不为,非义不取。他那点俸禄不够用,所以我就得织布,自食其力。”嘉庆得知后,降旨拨钱让他赡养晚年,但他用这些钱办了义学,直到去世。

王尔烈身为古人,但其一生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值得党员干部学习和借鉴。

当前,有的党员干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尚能遵规守矩,但是随着职务的提升和职权的增大,在各种诱惑之下便逐渐把持不住,私欲膨胀、贪图享受,以权谋私、贪腐受贿,最终滑入贪污腐化的深渊。许多领导干部落马的教训已经告诫我们,作为领导干部,一旦在廉洁问题上出事,贻害无穷。

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之一。“清正廉洁”四个字对于任何一名领导干部都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够用心体会它的内涵、掂量它的分量的人并不是很多。

2018年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


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1】

王尔烈不仅为官清廉、治家严谨,而且才华横溢,性情纯静、为人坦诚、笃于孝友,被誉为“文压三江”的关东第一才子。

乾隆年间,正值清代的鼎盛时期,翰林院堪称“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硕学,肩比踵接”。王尔烈参与《四库全书》编著,历时十余载,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终成煌煌巨作、灿然大观。

王尔烈一向洁身自好,从不收受他人钱财。在他七十寿辰之际,同僚好友刘墉、纪晓岚等125位京华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126幅,制成九条屏,以为寿礼。“真草隶篆书,汉满蒙藏文,山水花鸟画,荟萃百家,异彩纷呈。”如此盛大阵容为其题诗作画,堪称罕有,足见王尔烈在京城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王尔烈寿屏”既是对他人品的肯定,也是对其才学的认可。

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2】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同样重视家教,他为治学之道所作的《学道篇》也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告诫后代不仅要重视学识,还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进,这样才算学有所成。

2018年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推荐


2016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1】

相传宋朝时有位秀才进京赶考,在一座独木桥上与一个挑柴的樵夫相遇。樵夫一看秀才的行装和神色,就知道秀才是赴京赶考的,便对秀才说:“相公,我这里有一对联的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就让你先过这独木桥,如果对不出,你让我先过。”说完,念出上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秀才一听难住了。因为这上联巧用了析字修辞手法,将“柴”字析为“此木”,将“出”字析为“山山”,非常难对。秀才无奈,只好给樵夫让路。樵夫过桥后回过头说:“你连这简单的析字七字对都对不出,恐怕日后功名无望。”秀才听罢樵夫的话,羞愧难当,当即病倒不起,不久竟抑郁而死。当地山民把他埋葬在小桥附近的山坡上。据说秀才死后精魂不散,变成一只山雀,整天四处飞翔,口中喃喃地念着“此木为柴山山出”------

到了清代,适逢王尔烈进京赶考又路过此地,听到黄雀的鸣叫声,感到奇怪。正好碰见一位樵夫,一打听,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便决定代答下联,让那位秀才的魂灵得以安息。他望着这座山四周的美丽景色,但见夕阳残照之下,茅舍点点,炊烟缭绕,景致美丽如画,灵机一动,当即吟出下联:因火生烟夕夕多。与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形成反差又浑然一体。樵夫听罢王尔烈的妙对,拍手赞道:“天衣无缝,天造地设,真奇才也,日后必成大器!”据说那山雀听了下联后,就朝深山飞去了。从此,人们再也听不到那山雀的鸣叫声了。

乾隆三十一年八月初九,王尔烈在省城顺天府(时称盛京)贡院里,开始乡试的第一场考试。当时来这里应考的考生多是直隶(河北)的,辽东考生寥寥无几,王尔烈便是其中之一。此时正是盛暑炎热之际,应考的富家子弟们个个穿绸着缎,显得凉爽华贵。王尔烈家贫,穿的是家常粗布衣裳十分寒酸。一个麻脸考官走过来,见他旧布袍下露出肥大的青布裤子,便开玩笑地说:小书生两腿木耳。王尔烈见考官善意取笑自己,并无恶意,回敬道:老大人一脸花椒。考官没想到竟会受到穷学生的当众奚落,顿时面红耳赤,为了挽回面子,考官又想出半联:乱石山稀烂梆硬。王尔烈毫无难色,应口对出下联:热河水翻滚冰凉。

2018年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家训观后感


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家训观后感【1】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同样重视家教,他为治学之道所作的《学道篇》也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告诫后代不仅要重视学识,还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进,这样才算学有所成。

王尔烈临终前还给儿孙留下了这样的家训:“耕田为本,读书为上;居官莫狂,为民莫惘;本事吃粮,筋力求裳;豆腐家长,不可奸商。”要求后人,无论耕田、读书、居官、为民,都不能气馁,也不能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时至今日,这些名言仍在关东土地上广为传颂。

王尔烈是乾隆、嘉庆年间有名的“关东才子”,被誉为“辽城第一书法家”。生长在官宦家庭中的王尔烈,诗文和书法受其父启蒙,最初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少时进私塾,而后拜龙泉寺元空大师为师,进一步提高诗文和书法造诣。二十余年的寒窗苦读既为他博得了功名,又赚得了“关东才子”的美誉。王尔烈为官清正廉洁,不惑之年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他七十寿辰和其母九十寿辰之际得同僚和好友赠与寿屏,从中亦可窥见他的良好口碑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王尔烈学书初法“二王”,主学大令,笔法精巧,行笔跳跃,得其流美俊逸;后宗颜鲁公,笔画肥厚而内含筋骨,得其严谨与浑穆;又喜赵书之风尚,行笔圆润,藏锋精妙,得其笔画熟练与帖学之大成。《书明王安道游华山记》、《游千山诗录》与《行书临颜真卿争座位贴折扇》、《双寿序》和《双寿联》分别有其初法“二王”与宗颜、学赵的风格;至于《行书学道横幅》有意识地追求点画和空间的完美结合的风格,为通汇之际、自成一家的代表之作。王尔烈以诗文著世,文笔凝练质朴,清秀遒劲,书法得诸家之精华,与其诗文的深厚修养相得益彰;其眷恋千山、重游龙泉,并吟咏和诗、寄情笔墨,多有名篇佳作和文采风流之美名流传,最终成就了“关东才子”的千古美名。

2018年王尔烈专题片观后感,王尔烈简介


【1】王尔烈专题片观后感

清嘉庆三年(1798)正月初六是王尔烈70寿诞,这一天,他收到了前来祝寿的同僚好友所赠送的百寿图屏风。

王尔烈自从45岁时在京师太和殿应殿试,取中二甲一名,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到70岁时已为官25年。25年来,他不管是在京城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三能馆纂修、校刊《永乐大典》纂修官、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参议、吏部给事中、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还是地方上的陕西道监察御史、提督学政,他都能做到勤于政事,恪于职守,洁身自好,廉洁秉正,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治家为人方面,又能忠信和善,包容规范,内外相应,言行相称,一门家风,厚朴醇正,成为友朋之间和乡亲邻里的楷模,在朝野获得了“神笔书士”“老实王”“十全翰林”等美称。这样的人物,自然赢得各界称誉。

百寿图荟萃了当时125位京城名家的字画126幅,其中寿字90幅,诗画36幅,有一楷书寿字无署名,其余每幅均署名钤印。这次贺寿并非个人的私家举动,从屏风上的“公祝诰授中宪大夫内阁侍读学士加一级瑶峰王老大人七袠大庆”看,王尔烈的这次寿庆活动是一次“公祝”,是翰林院的组织行为。一个行将致仕、要退休的老人家,能获此殊荣,正说明王尔烈在乾嘉两朝的声望与地位。

屏风上的诗画也强烈地表达了对王尔烈清正人格的赞许之情。如画中的梅、兰、竹、松、月季、灵芝、佛手、水仙、山岳等,诗中如纪昀的赞美“鹤立霜林,神骨耸秀;性洁故高,气清故寿”,无不象征着王尔烈的清正之气。

【2】王尔烈专题片观后感

王尔烈是关东辽阳人,在乾隆、嘉庆年间为官。他有才而廉明,博得“双肩明月”之誉,嘉庆帝称他“老实王”。这里面有好多故事。

有一年,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京。嘉庆问他:“老爱卿家境如何?”他答:“臣家有茅屋三间,里面半藏农器半藏书;还有薄田数亩,那是一望春风一望雨啊!”嘉庆欢喜地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朕是知道的。”想了想又说:“这么办吧,你离京去安徽铜山,掌管铸钱之事,在那里任职3年,也许你就富有了。”

2018年王尔烈观后感,王尔烈家训观后感


王尔烈观后感【1】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同样重视家教,他为治学之道所作的《学道篇》也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告诫后代不仅要重视学识,还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进,这样才算学有所成。

王尔烈临终前还给儿孙留下了这样的家训:“耕田为本,读书为上;居官莫狂,为民莫惘;本事吃粮,筋力求裳;豆腐家长,不可奸商。”要求后人,无论耕田、读书、居官、为民,都不能气馁,也不能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时至今日,这些名言仍在关东土地上广为传颂。

王尔烈观后感【2】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这是以王尔烈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的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伴着熟悉的旋律,拂去历史的尘埃,推开岁月的门扉,让我们来共同感悟,一代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1727年出生于辽阳州(今辽宁省辽阳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王氏家族原籍河南,后迁往扬州,明末,王尔烈四世祖任辽东都司指挥,便定居于辽阳城南三十里风水沟。1771年,王尔烈在恩科会试中考取二甲第一名,这是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关东人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是关东文化的代言人;他为人和善、讲忠信、行孝悌,是乡间楷模、闾里师表;他为官清正,不贪渎,不谄媚,双肩明月,两袖清风,是为官者的典范,曾被赞誉为“关东第一才子”。

2018年关于王尔烈观后感,王尔烈家训


【2016关于王尔烈观后感1】

传忠厚

耕田为本,读书为尚。居官莫狂,为民莫惘。本事吃粮,筋力求裳。豆腐家长,不可奸商。

勤学问

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坐使天下高峰远岫,卷阿大泽,悉献其状,岂不伟与?静观万物之理,得吾心之悦也易;动处万物之分,得吾心之乐也难。

修德性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慎处世

处慎居位,有恪无怠。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

王尔烈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一字仲方,号瑶峰,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中殿试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通政使司参议、鸿胪寺少卿、吏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参与编纂《四库全书》。

王尔烈工诗文,善书法,以词翰书法闻名于乾隆嘉庆年间,被誉为“关东第一才子”。

王尔烈纪念馆

王尔烈纪念馆坐落在辽阳老城西门里翰林府胡同,是在王尔烈故居--原翰林府旧址上修建的,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清代平房建筑32间。

目前,纪念馆有三个展区对外开放,其一是王尔烈生平事迹展。这部分通过《王尔烈家族世袭表》、《王尔烈履历木雕版》、“王尔烈母亲刘氏九十寿屏”、“王尔烈七十寿屏”等陈列,介绍关东才子王尔烈的家世出身、求学科考以及入仕为官等生平事迹;其二为“王尔烈诗书艺术展”,通过王尔烈不同时期的书法、诗文、匾额等展现他的卓越文采和超群翰墨,让观者领略到“芙蕖出水,祥云捧日”的境界;其三为王尔烈故居陈列,这部分通过书屋、卧室、客厅等陈列,体现王尔烈通晓“琴棋书画”,并力求再现清代中期官宦家庭住宅和起居习俗。

2018年王尔烈家训观后感3篇


王尔烈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清史稿》列传就达三百一十六卷,却无王尔烈传,《辽阳县志》也仅有几段记载,但有关他的故事却广泛流传。仅白希智搜集整理的《关东才子王尔烈》一书刊载王尔烈故事传说就多达35篇。下面是爱扬教育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王尔烈家训观后感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王尔烈家训观后感(1)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同样重视家教,他为治学之道所作的《学道篇》也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告诫后代不仅要重视学识,还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进,这样才算学有所成。

王尔烈临终前还给儿孙留下了这样的家训:“耕田为本,读书为上;居官莫狂,为民莫惘;本事吃粮,筋力求裳;豆腐家长,不可奸商。”要求后人,无论耕田、读书、居官、为民,都不能气馁,也不能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时至今日,这些名言仍在关东土地上广为传颂。

王尔烈家训观后感(2)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一字仲方,号瑶峰,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中殿试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通政使司参议、鸿胪寺少卿、吏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参与编纂《四库全书》。

2018年专题片不变的步伐观后感20篇


不变的步伐观后感(1)

昨晚观看了《不变的步伐》,反腐倡廉一直被认为是我党治国理政的生命线。在十八大报告中,xx在多处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了论述。十年来,我国在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而此次十八大报告昭示着备受关注的反腐工作在过去十年硕果累累的基础之上,又将取得新的进展。

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报告首次提到“政治清明”理念,用了三个排比,说明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趁着十八大的春风,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组织优势,突出工作特色,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时刻提醒自己,提高警惕。定期举行剖析大会,撰写自查报告,第一时间发现自身问题,及时醒悟。及时整顿。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不变的步伐观后感(2)

1月1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发表《全面从严治党向中央看齐》,提出在立场态度上、责任担当上、方法措施上、示范带动上向中央看齐,切实为党在一方站好岗、放好哨。这既是省委的态度,也是对全省所有领导干部的要求。

2018年王尔烈家训双肩明月两袖清风观后感5篇


王尔烈家训双肩明月两袖清风观后感(1)

假如在东北地区评选清代本土文化名人,辽阳的王尔烈肯定名列其中。

王尔烈是乾隆年间进士,最高官职也只做到大理寺少卿,他既不是身居宰辅的重臣,也不是权重一方的封疆大吏,《清史稿》也没有他的传记。但是,王尔烈在东北却受到传奇式的尊敬。他被视为东北文人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关东第一才子”,与全国一流才俊比肩。

王尔烈能获此殊荣,原因多多,择其要者有三。

第一,在科举考试中,他创造了东北的第一与唯一。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殿试中,王尔烈拿到二甲第一名。一甲只有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也有名目,叫传胪,这四位,再加上殿试之前全国会试的第一名会元,统称为“科举首选”。从顺治初到光绪末,每三年一次的“正科”,加上不定期的“恩科”,清朝共开科112场,产生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和会元各112名,总计“首选”560名。而整个东北地区,王尔烈是进入“首选”名单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位。

第二,王尔烈确实才华横溢。王尔烈曾被朝廷任命为“纂修官”,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是乾隆钦定的“国家工程”,“总纂修官”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几十位纂修官皆为“鸿才硕学”之士。纂修官也叫“分纂官”,负责校阅一定范围内的图书,对图书文字、内容进行校正、增删,决定弃取,还要“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写出“提要”。这是编纂工程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此外,王尔烈还“工诗文,善书法”。他的诗文集有《瑶峰集》两卷。王尔烈的诗文不乏江南名士的华丽与新巧,更多几分北方才子的奔放与宏阔。他的书法作品超凡飘逸,落拓不羁,为时人所重。

第三,为官一世,两袖清风。王尔烈从走上仕途到古稀致仕,岗位屡更。但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不管职掌司法还是管理茶汤,他都秉持祖辈家训,“尽忠于上,尽诚于事”,“抱诚守真,廉而不刿”,严格自律,不贪渎,不谄媚,不慕荣利,生前连一部诗稿都没刻过。为官数十载,回乡时还是“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王尔烈的渊博学识和为官操守赢得一片赞誉。

2021年专题片《榜样》观后感


观看《榜样2》专题节目的心得体会
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来临之际,我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观看了《榜样》专题节目,通过无数基层党员干部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深入人民群众当中的真实例子,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兴盛、从改革开放到深入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员先驱们融入了多少的精力与热情才造就了今日强盛的中国。如今中国共产党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今日8900万的党员队伍和450万基层党组织。这样庞大的队伍中能源远流长,走过了95年的风风雨雨,不仅是时代潮流和国情发展规律的选择,更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在《榜样》专题节目中,优秀的共产党员干部并非“特立独行”、“高高在上”,他们平凡的站在人民群众之中,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用实际的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生命就是为人民奋斗”的精神,他们宁愿放弃在城市中优异的条件,一心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鞠躬尽瘁,挂心贫困山区人民的未来,有些甚至穷尽一生的岁月为贫困山区的群众开谋划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福泽后代的致富之路。“榜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深深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热爱着自己的事业,热爱着人民群众,他们可以来自各行各业,虽身处平凡但一直坚持着身为一名共产党人的信仰,这是共产党员不懈拼搏的源泉和动力。
“榜样”在我们眼里并非遥不可及。什么是共产党员,我们为何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做好一个共产党员,其实正真的答案就在我们的身边。能真正为人民办实事,为群众谋福祉的党员是安的下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的人民公仆。在千万的共产党员中,他们很好的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倡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他们有些搏击长空,捍卫领土;有些争分夺秒救死扶伤;有些敢于突破,争取“中国制造”;有些教书育人,传承信仰。我们在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同时,也要不断取长补短、善于借鉴,在反思自身不足和吸收“榜样”的优秀精神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7年专题片《榜样》观后感

《榜样》的主题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共产党成立95周年重要讲话的核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选取了11名优秀共产党员为代表,向我们讲述了那平凡而震撼人心的故事。他们都是平凡的党员,平凡到节目之前我们甚至都完全不认识他们,但他们却又是实实在在的不平凡,因为他们用平方的经历书写着信念、奉献、坚守、责任、作为、担当、作为和创新,让平凡也能唱出动人的歌谣、绘出宏伟的画卷。《榜样》让我们见识到党员应有的样子,意识到前行的道路还很长,不忘初心方能凝聚前行的力量。

榜样让我们筑牢终身的信仰

19次入党申请,7年的等待——吴孟超,一位有着传奇入党经历的人民医学家。

36年的坚守,36年的付出——支月英,一位来自大山深处的人民教师。

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什么样的力量浇筑,让一个人为了加入共产党整整坚守了7年,让一位女性为山村讲台培养了两代人。这就是信仰之力。信仰让党员的灵魂有了归宿,让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更加坚定。

共产党就是我们的信仰,从我们入党宣誓那天起,我们的生命就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不仅仅是一个鲜活的人,更是一个有着政治生命的人。坚定的信仰、崇高的使命始终指引着我们成为群众最坚实的后盾,让我们为老百姓代言,传递人民的声音、凝聚人民的力量。

榜样让我们专注脚下的道路

15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20余项国家专利——李万君,一个普通的电焊工用焊枪诠释着“工匠精神”。

100多试验次,3大本观察记录——罗官章,一个引领村民致富的老支书用坚守诉说着“壮志未酬誓不休”。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专注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理想固然要有,但唯有专注事业、耐得住寂寞,才会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大有作为。

对未知的探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专注脚下的路,将自己的每一步走好,脚踏实地,才能给后面的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各行各业都有那么一群人,勤勤恳恳数十年,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去钻研一项看似很普通、很枯燥的事业,将看似简单的事物做到精益求精,对工艺的精细程度有近乎偏执的要求,长期坚守,始终维持这种状态,从不动摇。他们的贡献就如小小的“螺丝钉”,看似微不足道,但就是这样矜矜业业的一群人,共同捍卫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美名。

恪守初心,不负使命。

《榜样》用其鲜活的故事向我们传递着信念、奉献、坚守、责任、作为、担当和创新,我们共产党人要坚定信仰,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传承和发扬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坚守平凡的岗位,努力学习、加强创新,以服务群众和担当作为为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8年廉政专题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导读:5月23上午,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该纪录片力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形象。

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千年不绝,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

专题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摄制团队自2015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相信《2018年专题片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